不要炒典型的

不要炒典型的

一、不要都炒一个典型(论文文献综述)

封凯明[1](2022)在《心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都说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本作品源自真实案件。公安作家封凯明入警之初,它就已经是一起久侦未破的跨世纪悬案。从警多年,他一直关注此案,收集了大量资料,接触了很多参与侦办此案的老民警,并引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人欣慰的是,在当地警方的不懈努力之下,作品即将刊发之际,这起跨越二十六年,历经六任公安局长、五任刑警大队长的悬案终于告破。

施乐琪[2](2021)在《山西晋城市方言参考语法》文中指出本文研究山西晋城市方言的语法,具有参考语法特点。本文依据参考语法的描写性、分析性原则,对晋城市方言语法进行全面、细致、系统的研究。全文一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先对参考语法进行了概述,然后说明目前已有的参考语法研究成果、山西方言研究成果和晋城市方言研究成果,最后介绍晋城市方言的基本概况。第二章描写晋城市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并对晋城市方言的儿化系统和连调系统进行归纳与描写。第三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词类、构词法、构形法,重点关注附加式和重叠式在构词、构形方面的区别,并首次对方言的重叠生成过程进行了分析。第四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代词系统,主要研究方言里极富特色的人称代词和指示词。三身代词在主宾语位置和领属位置上的用法极具方言特点,存在叠加使用现象;指示词有多种读音,也存在叠加使用现象,并在不同程度上语法化为方言中的结构助词。第五章考察晋城市方言的名词性短语,对方言里所有的名词性短语结构进行描写,并深入研究定语领属结构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三种:领属标记结构、并置结构和含三身代词结构,进一步排列出领属结构中的多项等级序列。第六章考察晋城市方言的谓词性短语,对方言里所有的谓词性短语结构进行描写,系统研究具有方言特点的框式状语、中补短语、介词短语。第七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简单句,先介绍完整句与非完整句的基本结构,然后描写十三类句式结构,重点分析富有方言特色的“动”字句和“得”字句。第八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复杂句、复合句,先描写方言中的复杂句,然后系统分析方言中复合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类型。第九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句类与语气,分别描写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并从语义角度对晋城市方言的疑问句进行重新分类,同时关注与各个句类密切相关的句末语气词。第十章关注晋城市方言的体系统和时系统,总结出方言里的体标记和时标记,并通过体、时标记在同一句中的共现现象证明晋城市方言体、时相分,最后罗列句末体标记、时标记、语气词三者连用的所有可能。第十一章从句法、语义功能描写晋城市方言的话题标记,并总结话题标记的发展过程。第十二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重点回顾具有方言代表性的语法特点,并说明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陈祥宇[3](2021)在《中国饮食文化系列文本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地大物博的国家,拥有数不尽的新鲜故事,吸引着外文媒体争相报道。中国餐饮在西方人眼中如何,关于中餐介绍的英文文章是否准确等,这些均值得深思和研究。因此,基于中国饮食文化现状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具有显着的实用价值。笔者在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以及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所选六篇文章进行英汉翻译。从词汇、句子、语篇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其中针对一些合成词以及近期流行的词汇结合文章内容采用了适当的意译法,接着论证了长难句翻译过程中必须运用的意译法和增译、减译,分译、合译、变序等翻译技巧,以及被动句变主动句的处理方法。最后探析如何使文章更为通畅的要素——语篇的衔接与连贯。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论证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在翻译的过程中了解目前中国餐饮在国外的演变和本土化过程以及了解西方人对待中国菜品的看法,从中发现目前外文媒体中对于中国饮食文化传播时的文化缺失,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中国饮食文化类文本的英汉互译展开更为全面的研究。本翻译实践报告的意义在于,笔者通过亲身参与文本的翻译实践,探析关于中国饮食文化作品翻译所需要的准备工作与翻译技巧,旨在改善同类文本的翻译质量,为传播中国餐饮文化提供借鉴。

程青[4](2020)在《盛宴》文中认为1我和老唐结婚的第七个年头他终于决定买房,房价在当时看已经是涨上了天,但和后来相比其实才刚刚爬到山坡上。出乎我意料的是一向以理性着称的理工男老唐头脑一热竟然看中了沁芳园的房子,那可是刚开盘不久的崭新小区,位于城市的东北部,既是上风上水,又离机场和CBD都不算太远,周边不仅道路通达,河水流淌,树木茂密,建筑疏朗,而且设施一流,购物中心、大型超市、私立医院、国际学校应有尽有,

朱福妹[5](2020)在《基于语法化与词汇化界面的汉语典型体标记演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演化语言学视野下,结合前贤关于汉语典型体范畴的研究成果,从三类研究现状(汉语典型体标记、汉语典型体标记演化为介词词内成分和汉语典型体标记演化为话语标记内部成分)对汉语典型体标记进行研究。考证过程中,密切关注当代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力图应用大量切实可行的前沿理论来解决汉语体范畴中的实际问题。首先,根据汉语小句整合的实际情况,构建词汇化与语法化界面及其观察窗口。界面看作是各种语言范畴和语言成分的输入输出的汇总之地,简言之,也就是词汇化与语法化互动的句法环境。因此,我们进一步构建观察窗口,从小句合并的进程中去发现哪类句式是语言成分容易发生质变的句法环境。小句合并的源头为各个分立的小句,即流水句,继而演化为关系句、紧缩式,其中连动式是至关重要的界面,上承紧缩式,又演化为动补式。其次,在词汇化与语法化界面中对汉语典型体标记追本溯源。因“着”和“过”演化路径复杂,且与前人研究颇多争议,因此各单立一节。“了”的前人研究最为全面和系统,直接结合前人成果和“着”和“过”进行横向比较。逐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明确源动词“着”的两条演变路径:结果体“着zháo”和持续体“着zhe”。结果体“着zháo”为情状体,在“V着O/L”结构中语义侧重于表结果的达成,因此演化为词汇体。典型体标记“着持续体”产生的原因:语义方面,源动词“着”语义核心指实体A的一面和实体B的一面相接触,且句中“着”与其前后组成成分语义关系疏离。句法方面,连动式“V着”结构在“同形生成”和“互补删除”原则的作用下,形成“V着+PP处所”和“PP处所+V着”这两种可选句法槽,并且“PP处所+V着”结构符合整个语言系统的动态发展,在双小句结构简化过程中,“着”发生重新分析,可以理解为持续体标记。(二)考察了源动词“过”的意义,表示主体对象经过的一个空间段,并不包含起点、终点,也不包括明确的方向,隐含的“方向”义完全由句中主体所在的路径决定。因此,“过”应归为位移或路径动词,并且“过”属于最简义位移动词。继而解释了连动式中“V过”成为优势语序的原因。(三)结合前沿理论中体系统的三个层次:动词的行为类型、词汇体和语法体。将汉语典型体标记“着、了、过”予以定性:第一层:动词的行为类型(aktionsart),“着、了、过”符合意义简化性特征,易于发生语法化。第二层:情状体(词汇体)“着结果体”,“V着O/L”句法结构共同表结果的达成。第三层:句子体(语法体)“着持续体、了、过”。三者存在共性,均为句子体(语法体),可分为三个步骤进行论述:第一步,将句子体“着持续体、了、过”进行横向比较,比较出“着持续体”的特异性,推断出“了、过”均为“完结体”;第二步,将同为完结体的“了、过”进行横向比较,“过”和“了”分别进入了“(过程)完结体阶段、(过程)新完成体阶段、(过程)老完成体阶段、(经历全程)完整体阶段”和“(结点)完结体阶段、(结点)新完成体阶段、(结点)老完成体阶段、(结点)完整体阶段”。第三步,最终揭示“过”和“了”在演化阶段中仍有不同表现和本质差异,得出“过”不具备成为词内成分和话语标记内部成分的根本原因。再次,考察了词汇化与语法化界面中的“X着/了”类双音介词产生。首先,考证了“X了”类双音介词的产生:“X”所在句子及物性强弱揭示了“X”的语法化路径,继而考证“X了”产生的动因是词汇化界面的义项专一化和韵律方面的需求。其次,考证了“X着”类双音介词的产生:揭示“X”在语法化界面中,源动词通过相似域之间的隐喻投射,确立了其介词性质;继而考证“X着”类双音介词产生的动因与“着”的背景化特质有关,同时也是词汇化界面的义项专一化和韵律方面的需求。最后,考察了词汇化与语法化界面中“X着/了”类话语标记的产生。“X着/了”类因源义的“自发性”和意义的“非限制性”,在嵌语语法的征派提取机制作用下,演化为具备意义的程序性,表话轮结束的话语衔接标记,并且“X了”类还进一步演化为具备可表言者主观评价的意义功能(表言者姿态)的功能,开启新话轮的演化程度较高话语标记。

洪钰婷[6](2020)在《句末语气词“好了”的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文中提出本文选取位于句末的“好了”为研究对象,并将其视为句末语气词进行分析。“好了”作为现代汉语中极为重要的语气词,近些年来,引起了不少学者们的关注。但是,相比于其它语气词,“好了”的研究成果还是稍显薄弱。本文将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比较与分析相结合、内省语感与语料统计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细节化地探究句末语气词“好了”的分布特征和语气义。并基于《HSK标准教程》中的语气词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将句末语气词“好了”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本文共分为六章,第1章绪论部分,主要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第2章主要确定了“好了”的词性为句末语气词,分析了“好了”的分布特征以及和副词的共现情况。通过分析发现“好了”不但具有极强的附着性,而且和部分特定的副词存在语气义共通的现象。第3章主要从句法和语体的角度,探究了句末语气词“好了”与四类单句(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的选择与排斥关系,大范围地确定了“好了”的使用条件和使用规律。第4章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分类型考察了“好了”在不同句类中的语气义。本文主要结合储诚志的最小差异对比法和最大共性法对“好了”进行语气义分析。首先,根据语气的不同类别,把原句(S)分为有建议类、宽慰类、举例类、置气类、让步类和不在意类。再对比分析现句(S+好了)的语气,对比的结果有四种:原语气增强、原语气减弱,原语气不变,增添新语气。通过分析原句(S)和现句(S+好了)的语气变化,进一步提取“好了”的语气义。第5章是对外汉语教学部分。首先考察了语气词教学的现有概况,发现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只把基本语气词“呢、了、吗、吧、啊”纳入了教材,而其它在汉语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语气词都没有归入教学范围。针对如此现状,本文采用模拟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分阶段教学,运用相关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来设计句末语气词“好了”的教材和教案。第6章是结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说明了文章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陈振宁[7](2018)在《基于语料库多维特征聚类关联的成都话语气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气涉及结构、意义、语境多个方面因素,语气成分的功能有很强的模糊性,多个语气成分的功能不是排他的而是相容/不相容的,这导致语气和语气词研究的困难:争议很大,单纯的自省法很容易被预设的理论框架局限,定性式的确切定义往往难以说明一个语气词的复杂情况。因此本文用真实文本组建的语料库为基础来研究成都话语气词系统,用11个维度42个特征的多维特征对语料进行标注,用基于博弈的权重计算来确定关联(相似性),在此基础上按偏向性策略进行层次聚类,得到各语气词的功能聚类关联情况,总结出每个语气词的核心功能,并研究各功能关联形成的有机整体。语气系统是一个多维的分层结构,本文考察的层次从低到高为:形式(附着性、分布、句类)、言语行为(具体言行为、信/疑)、判断(预期性)、判断(情感极性、立场)、力度(情绪强中弱)。成都话语气词由高层的预期性、立场和力度驱动:强意外+反问“嗦”、强意外+反问和弱意外+求证“哇”、强意外+强调陈述“哦、啊”、强调询问+强意外“喃”、强调确认听者错误预期+同盟“噻”、较强确认听者错误预期+同盟“哈”、强同盟“嘎”、直陈+确认+无同盟“嘚”、强调+同盟“嘛”、缓和+同盟“吧”。各语气词的核心功能能够区别开来,各司其职,具有定量区别、对比区别和定性区别3种不同的功能辨识性。各维度还是互相关联的:独立成句、句首、句中、多句中趋于人际语篇功能;没有专门的疑问语气词,疑问句类最活跃,一半以上表示无疑的反问式告知/要求或强求认同,然后才用于询问;反问告知/要求是隐性的否定,力度最强,强求认同次之,之后为祈使要求,直陈可趋向中弱情绪,求证问特别是求证式要求最容易趋弱;强情绪也来自有极性的预期性,反说者预期的意外最容易引发强情绪,其次是指出听者预期错误的确认,再次是顺应听者预期,然后是确认/顺应第三方预期;中弱情绪来自顺应说者预期和无预期;同盟立场在语气词中是无标记的,情感和情绪分布比较复杂;反同盟立场是有标记的,情感负面的,情绪强;无同盟对语气词也是有标记的,出现在没有真正听者的叙述语篇和自言自语中,趋向中性;负面情感最容易引发强情绪,正面情感次之,中性情感趋向非强情绪。关联让各语气词的功能又具有“模糊性”,在历时自我演变、语言接触影响和个人用语习惯等共同作用下,使得各语气词在许多功能中或多或少有所“交叠”,交叠时依靠核心功能显示出来的定量区别可能有微妙的语感差异。

邱华栋[8](2016)在《摇摇滚滚》文中提出1.城市夜晚的独语我是城市上空偶尔飘过的气球,我可不稀罕只做个稻草人多年以来,我一直随着"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的曲子机械地跳着舞步,心中充溢着坚毅而感伤的情绪,像个袋鼠一样,拼命地在这块大陆一座座城市之间蹦跳,也许还像一只上了发条的铁皮鸭子。我真不知从哪儿讲起,你一定听过日本电影《人证》里有关草帽的歌,我想也许我该算是一个丢失了草帽的人。这事儿说起来真的令我感到忧伤。我一直想离

赵燕飞[9](2015)在《香奈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1长沙。罗娭毑(娭毑,湖南北部对老年妇女的尊称)臭豆腐摊。来两块钱。陶子将两枚硬币放进罗娭毑皱巴巴的手心。罗娭毑并不说话。她那张苦瓜般的长脸,似喜还悲。油锅吱吱叫唤,鼓着此起彼伏的黄泡泡。罗娭毑站在油锅旁,用一双长长的木筷子,飞快翻动着油锅里黑乎乎的臭豆腐。真臭啊,陶子再一次来了个深呼吸。自从出了家门,直到现在,陶子才逃离满城栀子花香的团团围困。说实话,陶子不大喜欢栀子花。太张扬。那

沈乾飞[10](2015)在《芸芸众生:被生活转换的政治 ——以政治运动中的68个小人物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现代国家建构是中国政治最为重要的一个主题,辛亥革命通过上层政制革命,使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迈出了重大一步,但上层政制变革而底层社会不变的政治格局,使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共产革命以动员底层社会革命的方式取得了国家政权,在新的国家政权建立之后,国家权力全面渗透到了乡村社会,并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方式,试图重构国民的观念世界,以塑造同质化的整体性政治人格,进而实现现代国家建构的理想目标。本文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尝试考察政治运动中的小人物,究竟有什么样的思想和行为反应?以及隐藏在背后并左右其思想和行为的机理是什么?既有的主流研究成果认为,在动员政治之下,国家权力左右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导致人们普遍的狂热。本文作者在田野作业中,通过口述资料的采集和整理,发现生活影响了人们对国家政治动员的心态与行为反应,进而限制了国家权力对社会的改造能力。因此,本文尝试从生活的视角建构分析框架,初步提出了“政治的生活转换器”这一概念,作为全文的解释工具。这一解释性概念,由生活经验、生活际遇、生活风险和生活需求等四个机制构成。本文最后将提出三个研究发现:一是在动员政治之下,乌合之众只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特殊形态,芸芸众生才是一种常态化表现;二是人们怀念历史并非就表明,人们真心愿意去拥抱过去,人们的怀旧情愫很可能是基于人们对现实生活际遇的不满;三是权力主导者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的逻辑和常理,去服务于其社会园艺工程的理想抱负,但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也规定了权力重塑与改造社会的范围和限度。论文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议题,提出研究问题,并在系统梳理关于动员政治下农民的思想和行为反应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提出了本文的分析视角,同时还介绍了本文的资料来源及个案情况。论文第二章为研究的背景部分,本文将研究放在现代国家建构背景之下加以考察,认为现代国家建构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重要的政治议题。清末改革,无意中为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打下了基础,辛亥革命迈出了现代国家建构的第一步,而共产革命的胜利及革命的延续,使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权力全面渗透并控制了社会,并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方式,塑造社会主义新人,试图以建构同质化与整体性的群众社会,来实现现代国家建构的理想目标。本文正是将动员政治下,国民个体化的思想和行为反应,放在现代国家建构背景之下加以考察,才能够使问题的研究和解释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和意义。论文第三章描述了动员政治之下,狂热者的思想和行为模式,着重分析了生活如何过滤和转换国家权力,并使人们在动员政治之下表现出狂热的心态和行为模式的。认为人们过去不幸的生活际遇,造就了动员政治之下的狂热,具体而言,即是过去在生活中的恐惧、贫穷的煎熬、生活的屈辱,以及人与人之间在生活中的积怨,造就了动员政治之下的狂热。论文第四章描述了动员政治之下,政治看客的思想和行为模式,着重分析了生活如何过滤和转换国家权力,并使人们在动员政治之下保持旁观的心态和行为模式的。认为过去的恩德、人道主义同情心、道德敬畏心理、善恶观念、风险意识等使人们在动员政治之下保持了冷静的心态和无动于衷的行为模式。论文第五章描述了动员政治之下,人们服从的思想和行为模式,着重分析了生活如何过滤和转换国家权力,并使人们在动员政治之下表现出服从的心态和行为模式的。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风险,造就了动员政治之下的服从,具体而言,即是情感动员下忘恩负义的道德风险,强制动员、强制改造及言论压制下的安全风险,造就了动员政治之下的服从。论文第六章描述了动员政治之下,反抗者的思想和行为模式,着重分析了生活如何过滤和转换国家权力,并使人们在动员政治之下表现出反抗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认为人们在现实中,基本的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造就了动员政治之下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具体而言,即是国家对农民的过度剥夺,导致普遍的饥饿和疲惫,以及人际之间不公平的分配,促使人们在不自觉中产生了盗窃私分、公开发泄不满和偷懒耍等反抗行为。论文第七章为结论部分。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在动员政治之下,日常生活影响了人们对国家动员的心态和行为反应,国家权力在影响人们思想行为之前,必须经过生活的过滤和转换,生活就像架在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多棱镜,国家权力之光,需经过生活的过滤和转换之后,才能投射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上,使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个体人格,均呈现出丰富多彩性。这进一步表明,在一个国民普遍以生活为最高理想目标的国度,国家权力以超现实的理想目标去动员和改造社会,往往会不可避免的遇到挑战和挫折。人们在动员政治之下的某些狂热表现,并不能证明人们真的被国家权力所改造,质言之,在这样的国度,改造国民具有极大的难度和挑战,这就是动员政治最难以克服的障碍。因此,试图通政治动员与群众运动的方式去改造国民,进而推动现代国家建构的路径,将会面临极为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二、不要都炒一个典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要都炒一个典型(论文提纲范文)

(1)心霾(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血色迷雾
    一
    二
    三
    四
第二章一战成名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三章雪夜魅影
    一
    二
    三
第四章墨州劫案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五章庭院焚尸
    一
    二
    三
    四
第六章劫匪决裂
    一
    二
    三
第七章如芒在背
    一
    二
    三

(2)山西晋城市方言参考语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参考语法
        1.1 参考语法研究综述
        1.2 山西方言语法研究综述
    第二节 晋城市(城区)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2.1 地理位置
        2.2 历史沿革
    第三节 晋城市方言研究概述
        3.1 语音方面
        3.2 词汇、语法方面
    第四节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4.1 研究目的、意义
        4.2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符号说明
第二章 晋城市方言音系
    第一节 声韵调系统
        1.1 声母
        1.2 韵母
        1.3 声调
    第二节 儿化系统
        2.1 儿化韵
        2.2 儿化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连调规律
        3.1 两字组连调规律
        3.2 重叠连调规律
第三章 词类
    第一节 词类与词义
        1.1 开放性词类
        1.2 封闭性词类
    第二节 构词与构形
        2.1 复合式
        2.2 附加式
        2.3 叠音与重叠式
    第三节 其他手段
        3.1 合音词
        3.2 分音词
        3.3 变音别义构词
    小结
第四章 指示与称代
    第一节 人称代词
        1.1 三身代词的读音及意义分类
        1.2 三身代词的句法功能
        1.3 三身代词的叠置现象
        1.4 非三身代词
        1.5 “热~=”的发展及用法
        1.6 人称代词的语用特点
    第二节 指示词
        2.1 指示词的读音及意义分类
        2.2 指示词的句法功能
        2.3 指示词的叠加现象
        2.4 指示词与结构助词的语法共性
        2.5 指示词的回指功能
    第三节 疑问代词
        3.1 疑问代词的读音及意义分类
        3.2 疑问代词的语用特点
    小结
第五章 名词性短语
    第一节 名词性短语的结构
        1.1 定中短语
        1.2 联合短语
        1.3 数量短语
        1.4 同位短语
        1.5 指量短语、“的”字短语
        1.6 方位短语
    第二节 定中领属结构
        2.1 领属标记结构
        2.2 并置结构
        2.3 含三身代词结构
    小结
第六章 谓词性短语
    第一节 普通谓词性短语
        1.1 动宾短语
        1.2 主谓短语
        1.3 联合短语
        1.4 连谓短语
        1.5 兼语短语
    第二节 中补短语
        2.1 结果补语
        2.2 程度补语
        2.3 情态补语
        2.4 可能补语
        2.5 趋向动词与趋向补语
        2.6 数量补语
        2.7 时地补语
    第三节 状中短语
        3.1 短语类别
        3.2 框式状语
    第四节 介词短语
        4.1 介词及介词短语意义分类
        4.2 介词悬空现象
        4.3 后置词及框式介词
    小结
第七章 简单句及其构成
    第一节 完整句与非完整句的基本结构
        1.1 完整句
        1.2 非完整句
    第二节 一般动词谓语句句式
        2.1 处置句
        2.2 被动句
        2.3 连谓句
        2.4 兼语句
        2.5 致使句
        2.6 双宾句
        2.7 存现句
        2.8 领有句
        2.9 系词句
        2.10 比较句
        2.11 比况句
    第三节 特殊动词谓语句句式
        3.1 “动”字句
        3.2 “得”字句
    小结
第八章 复杂句和复合句
    第一节 从句
        1.1 补足语从句
        1.2 定语从句
        1.3 补语从句
    第二节 复句及其关联标记模式
        2.1 假设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2 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3 目的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4 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5 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6 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7 顺承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8 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9 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小结
第九章 句类与语气
    第一节 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
        1.1 陈述句
        1.2 祈使句
        1.3 感叹句
    第二节 疑问句
        2.1 有疑而问
        2.2 无疑而问
    小结
第十章 时体系统
    第一节 晋城市方言的体系统
        1.1 完成体—兰_1[l(?)~0]、唠[lo~0]
        1.2 持续体—呢_1[n(?)~0]
        1.3 经历体—过[ku?~(53)]
        1.4 起始体—开[k(?)~(33)]
        1.5 继续体—下去[(?)iɑ~(53)k(?)(?)~0]
        1.6 短时体
        1.7 尝试体
        1.8 反复体
    第二节 晋城市方言中的时系统
        2.1 过去时—来[l(?)~0]
        2.2 现在时—兰_2[l(?)~0]、呢_2[n(?)(?)~0]
        2.3 将来时—呐[n(?)(?)~0]
        2.4 参照时间转移现象
        2.5 时标记与语气词的功能分化
    第三节 体、时标记共现
        3.1 完成体与时标记共现
        3.2 持续体与时标记共现
        3.3 经历体与时标记共现
    第四节 体、时标记与语气词连用
        4.1 时标记与语气词连用
        4.2 体标记、时标记、语气词连用
    小结
第十一章 话题
    第一节 单音节话题标记
        1.1 哇
        1.2 呀
        1.3 来
        1.4 咾
    第二节 多音节话题标记
        2.1 咾时/咾咾时
        2.2 咾哇
    小结
第十二章 结语
    第一节 本文研究重点回顾
        1.1 附加与重叠
        1.2 人称代词与指示词
        1.3 定语领属结构
        1.4 短语与简单句
        1.5 复杂句与复合句
        1.6 句类与语气
        1.7 时体
        1.8 话题
    第二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中国饮食文化系列文本英译汉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理论指导
    1.3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案例描述
    2.1 原文语言特点
        2.1.1 词语特点
        2.1.2 句子特点
        2.1.3 语篇特点
    2.2 翻译流程
        2.2.1 译前准备
        2.2.2 表达阶段
        2.2.3 译文审校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词语的翻译
        3.1.1 小词的翻译
        3.1.2 熟词僻义的翻译
        3.1.3 词类转换
    3.2 句子的翻译
        3.2.1 长难句的翻译
        3.2.2 被动句的翻译
    3.3 语篇的翻译
        3.3.1 语篇的衔接
        3.3.2 语篇的连贯
第四章 饮食文化报道中的文化缺失与补偿
    4.1 深入了解,改善文化缺失
    4.2 取长补短,灵活翻译
    4.3 知己知彼,推动中餐发展
第五章 结语
    5.1 收获与启示
    5.2 不足与改进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盛宴(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基于语法化与词汇化界面的汉语典型体标记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和理论基础
        1.1.1 选题缘起
        1.1.2 理论基础
    1.2 研究现状
        1.2.1 体标记“着”的研究现状
        1.2.2 体标记“过”的研究现状
        1.2.3 体标记“了”的研究现状
        1.2.4 演化为介词词内成分的研究现状
        1.2.5 演化为话语标记内部成分的研究现状
        1.2.6 现状总结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语料来源
第2章 语法化与词汇化界面
    2.1 什么是界面
    2.2 语法化与词汇化界面的确立
        2.2.1 语法化与词汇化的互动关系
        2.2.2 语法化与词汇化界面的观察窗口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语法化与词汇化界面中典型体标记的溯源与定性
    3.1 体标记“着”的产生
        3.1.1 源动词“着”的功能
        3.1.2 结果体“着1”的产生
        3.1.3 持续体“着2”的产生
        3.1.4 体标记“着”的总结
    3.2 体标记“过”
        3.2.1 源动词“过”的功能
        3.2.2 空间运动事件中“过”的词汇化模式
    3.3 语法化与词汇化界面中的“过、着、了”比较
        3.3.1 词汇化界面:从连动式到动补式
        3.3.2 语法化界面:典型体标记的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语法化与词汇化界面中典型体标记的发展之一——“X着/了”类双音介词
    4.1 “X了”类双音介词的产生
        4.1.1 “为了”的产生
        4.1.2 “除了”的产生
    4.2 “X着”类双音介词的产生
        4.2.1 语法化界面:“X”的性质
        4.2.2 词汇化界面:“X着”类双音介词的产生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语法化与词汇化界面中典型体标记的发展之二——“X着/了”类话语标记
    5.1 嵌语和话语标记
        5.1.1 何谓“嵌语”?
        5.1.2 何谓“话语标记”?
    5.2 “X了”类话语标记
        5.2.1 “X”的语法化
        5.2.2 “X了”的词汇化
        5.2.3 “X了”的语法化
        5.2.4 “X了”类话语标记总结
    5.3 “X着”类话语标记
        5.3.1 “X”的语法化
        5.3.2 “X着”的词汇化
        5.3.3 话语标记“X着”的产生
        5.3.4 “X着”类话语标记总结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典型体标记“着、了、过”的共性与差异
    6.2 “着/了”的进一步发展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句末语气词“好了”的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内容
        1.1.1 “好了1”
        1.1.2 “好了2”
        1.1.3 “好了3”
        1.1.4 “好了4”
    1.2 研究意义
    1.3 现有概况
        1.3.1 国内语气词研究现状
        1.3.2 国内句末语气词“好了”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5 本文的语料来源
第2章 “好了”不同类别及句法分布特征
    2.1 确定“好了”词性的依据
    2.2 “X+好了”的构成要素
        2.2.1 “X”为词类
        2.2.2 “X”为短语
        2.2.3 “X”为小句
        2.2.4 “X”为复句中的小句
    2.3 副词与“好了”共现的情况
        2.3.1 程度副词
        2.3.2 时间、频率副词
        2.3.3 肯定、否定副词
        2.3.4 语气副词
第3章 “好了”与四类单句的选择排斥关系
    3.1 “好了”对陈述句的选择排斥关系
    3.2 “好了”对祈使句的选择排斥关系
        3.2.1 表示命令和禁止的祈使句
        3.2.2 表示建议和劝阻的祈使句
        3.2.3 表示请求和乞免的祈使句
    3.3 “好了”对疑问句的选择排斥关系
        3.3.1 “好了”对是非问句的选择
        3.3.2 “好了”对是正反问句的选择
        3.3.3 “好了”对反诘句的选择
    3.4 “好了”对感叹句的选择排斥关系
        3.4.1 “有特殊标记的感叹句”
        3.4.2 “无特殊标记的感叹句”
第4章 “好了”的语气义
    4.1 “好了”在连续统中的位置
    4.2 比较语气的方法
    4.3 在传疑功能中“好了”的语气
        4.3.1 “好了”在是非问句中的语气
        4.3.2 “好了”在正反问句中的语气
        4.3.3 “好了”在反诘句中的语气
    4.4 在传信功能中“好了”的语气
        4.4.1 建议类
        4.4.2 宽慰类
        4.4.3 举例类
        4.4.4 置气类
        4.4.5 让步类
        4.4.6 不在意类
    4.5 句末语气词“好了”的语义提取
第5章 句末语气词“好了”的教学
    5.1 语气词教学的现有概况
        5.1.1 在《HSK标准教程》中语气词的现有概况
        5.1.2 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语气词的现有概况
        5.1.3 语气词“好了”的现有概况
    5.2 语气词“好了”的教学准备
        5.2.1 明确告诉学生语气词的重要性
        5.2.2 语气词“好了”的等级分类
        5.2.3 句末语气词“好了”的分阶段教学
        5.2.4 教学原则
    5.3 句末语气词“好了”的教学设计
        5.3.1 课型
        5.3.2 教学对象
        5.3.3 教学时长
        5.3.4 教学内容
        5.3.5 教学目标
        5.3.6 教学步骤
        5.3.7 专项练习
        5.3.8 教学分析
        5.3.9 预期教学效果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语料库多维特征聚类关联的成都话语气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理论背景
        1.2.1 语气的定义
        1.2.2 语气范畴的次范畴
        1.2.3 语气词研究
        1.2.4 成都话语气词研究
        1.2.5 关联和聚类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材料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材料
        1.3.3 体例说明
2 多维特征关联和聚类
    2.1 多维分层的语气系统
    2.2 多维特征具体取值
        2.2.1 附着性和分布
        2.2.2 句类和言语行为层
        2.2.3 判断层
        2.2.4 评价层
        2.2.5 力度层
    2.3 基于语料库的高维聚类和关联分析
        2.3.1 特征表示
        2.3.2 基于博弈的相似性计算
        2.3.3 基于偏向相似性的聚类
        2.3.4 基于最大支撑子树的层次聚类
3 成都话语气词Ⅰ:意外和力度
    3.1 “嗦”:强意外
        3.1.1 非正强告知要求
        3.1.2 非负强意外告知要求
        3.1.3 询问和人际语篇
        3.1.4 小结
    3.2 “哇”:强意外和弱意外
        3.2.1 强弱意外及其关联
        3.2.2 中弱要求告知及其关联
        3.2.3 弱确定人际语篇
        3.2.4 小结
    3.3 “哦”:强意外和强调
        3.3.1 同盟
        3.3.2 无同盟
        3.3.3 反同盟
        3.3.4 小结
    3.4 “啊”:强意外和强调
        3.4.1 非句中多句中
        3.4.2 句中多句中人际语篇
        3.4.3 小结
    3.5 “喃”:强调询问和强意外
        3.5.1 负面强告知及关联
        3.5.2 非负告知及关联
        3.5.3 非负询问
        3.5.4 小结
4 成都语气词Ⅱ:确认、同盟、无同盟、力度
    4.1 “噻”:确认听者错误预期、同盟和强调
        4.1.1 告知
        4.1.2 要求和询问
        4.1.3 小结
    4.2 “哈”:确认听者错误预期、同盟和力度钝化
        4.2.1 强告知及其关联
        4.2.2 强要求及其关联
        4.2.3 无预期
        4.2.4 小结
    4.3 “嘎”:同盟和强调
        4.3.1 强求认同到求证
        4.3.2 强告知/要求到中弱告知
        4.3.3 小结
    4.4 “嘚”:确认、无同盟和强调
        4.4.1 听者预期到说者预期
        4.4.2 反第三方预期
        4.4.3 无预期
        4.4.4 小结
    4.5 “嘛”:强调和同盟
        4.5.1 负面强告知/要求及关联
        4.5.2 中性告知/要求及关联
        4.5.3 正面告知/要求
        4.5.4 询问
        4.5.5 小结
    4.6 “吧”:缓和和同盟
        4.6.1 中等强度的要求及关联
        4.6.2 较强的要求及其关联
        4.6.3 较弱的无同盟告知
        4.6.4 更弱的弱确定告知求证
        4.6.5 小结
5 结语
    5.1 主要结论
        5.1.1 各语气词核心功能
        5.1.2 结构和言语行为的关联问题
        5.1.3 预期性的关联问题
        5.1.4 立场的关联问题
        5.1.5 情绪/力度的关联问题
        5.1.6 语义地图:区别与联系
    5.2 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成都话的语音系统
作者简历

(10)芸芸众生:被生活转换的政治 ——以政治运动中的68个小人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勒庞命题”与提出问题
    二、文献梳理
    三、理论资源
    四、资料来源与个案简介
第二章 研究背景:现代国家建构与塑造“新人”
    一、历史背景:传统国家与儒家伦理教育
    二、历史挫折:新政制下传统社会的延续
    三、探索创新:现代国家建构与改造传统社会
    四、小结
第三章 生活际遇与狂热
    一、生活恐惧:抓壮丁“吓得死人”
    二、生活煎熬:贫穷者“日子难得过啊”
    三、生活屈辱:逼租取佃“好残酷嘛”
    四、生活积怨:“这就是农村互相搞残杀”
    五、小结
第四章 生活经验与看客
    一、感恩与“记旧情”
    二、人道主义同情心
    三、道德敬畏感
    四、阶级与剥削
    五、风险顾虑者
    六、怀疑者
    七、小结
第五章 生活风险与服从
    一、动员、感恩与服从
    二、动员、强制与服从
    三、“有理要服从,无理也要服从”
    四、“只准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
    五、小结
第六章 生活需求与反抗
    一、盗窃私分
    二、公开发泄情绪
    三、“做起都没得心肠”
    四、小结
第七章 结论:被生活转换的政治
    一、群众运动中的芸芸众生
    二、一个分析概念:“政治的生活转换器”
    三、研究发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后记
附录

四、不要都炒一个典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心霾[J]. 封凯明. 啄木鸟, 2022(01)
  • [2]山西晋城市方言参考语法[D]. 施乐琪. 山西大学, 2021(12)
  • [3]中国饮食文化系列文本英译汉实践报告[D]. 陈祥宇.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盛宴[J]. 程青. 当代, 2020(05)
  • [5]基于语法化与词汇化界面的汉语典型体标记演化研究[D]. 朱福妹.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句末语气词“好了”的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D]. 洪钰婷. 南昌大学, 2020(01)
  • [7]基于语料库多维特征聚类关联的成都话语气词研究[D]. 陈振宁. 浙江大学, 2018(05)
  • [8]摇摇滚滚[J]. 邱华栋. 百花洲, 2016(01)
  • [9]香奈儿[J]. 赵燕飞. 芳草(小说月刊), 2015(Z1)
  • [10]芸芸众生:被生活转换的政治 ——以政治运动中的68个小人物为例[D]. 沈乾飞.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不要炒典型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