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宝克防治水稻茎腐病菌核病效果试验

石宝克防治水稻茎腐病菌核病效果试验

一、施保克防治水稻秆腐菌核病的药效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潘广学[1](2021)在《防治油菜菌核病有效药剂筛选及复配剂的研制》文中提出近年来,用于油菜菌核病防治的多菌灵、菌核净等杀菌剂,均表现出一定的抗药性问题,防治效果降低。因此,筛选新的杀菌剂以及研制复配剂对防治油菜菌核病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筛选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有效药剂,作者测定了12种新售和常用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室内毒力,进而开展了复配和油悬浮剂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EC50值由小到大分别为,氟啶胺、咯菌腈、咪鲜胺、戊唑醇、嘧菌酯、多菌灵、异菌脲、腐霉利、菌核净、氟环唑、肟菌酯、丙硫菌唑;其中氟啶胺、咯菌腈、咪鲜胺、戊唑醇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毒力较强,其EC50分别为0.023 mg/L、0.025 mg/L、0.035 mg/L、0.350 mg/L。2.采用孙云沛的方法选择上述毒力较强的4种杀菌剂进行复配实验。戊唑醇与氟啶胺的复配实验,结果有7个复配比例有增效作用,增效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1:10、1:4、10:1、6:1、8:1、1:2、1:8,其中复配比例1:8的增效系数最大为3.80;氟啶胺与咪鲜胺的复配实验中,结果有3个复配比例有增效作用,增效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1:8、10:1和1:10,在复配比例为1:10时,增效系数达到最大值为3.41。3.对氟啶胺和咪鲜胺配比为1:10的复配剂进行油悬浮剂的研制,最终确定40%氟啶胺和咪鲜胺复配剂油悬浮剂配方(按质量分数计)为:原药40%,分散剂MOA-7 7.5%,乳化剂PEG600MO 7.5%、BY110 7.5%,增稠剂白炭黑0.5%,载体介质(2/3油酸甲酯和1/3精炼菜籽油)37%。4.油悬浮剂的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倾倒性合格,倾倒后残余物为1.72%,洗涤后残余物为0.36%;悬浮率为98.2%;325目(45μm)试验筛通过率为98.7%;粒径D50为3.0μm,D90为4.8μm;低温冷贮合格,高温热贮析油率6.5%。各项性质达到国标要求。防效试验中,该油悬浮剂200倍、400倍稀释液喷雾对离体油菜叶片均具有良好的保护和抑制作用。

陈怀祥[2](2020)在《450g/L咪鲜胺水乳剂配方研发》文中研究表明咪鲜胺是拜耳公司于1977年开发的一种高效、低毒、广谱咪唑类杀菌剂,可用于种子、苗木处理及水果保鲜,也可与大都数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随配随用。在国内,咪鲜胺是目前使用面积大,防治对象较多的杀菌剂品种之一,是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联合推广产品和水稻稻瘟病政府采购品种。咪鲜胺制剂产品适用范围广、市场前景广阔,主要剂型是25%咪鲜胺乳油,醇和苯类有机溶剂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咪鲜胺水乳剂是以水为流动相的水性化农药制剂,符合市场和生态需求。本文对水乳剂组成、配方工艺及制剂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成功筛选了水乳剂配方中溶剂、表面活性剂、防冻剂、增稠剂等各种助剂,研发了450g/L咪鲜胺水乳剂产品配方。具体为:咪鲜胺450g/L,150#溶剂油(20%)、高效水乳乳化剂SD-EW-M4(4%)、抗冻剂(8%),黄原胶0.04%,消泡剂SAG1522适量,去离水补至100%。并将自制产品与市售产品富美实同规格产品进行了性能及生物活性对比,发现在小麦白粉病的杀菌效果两者相当或略优。

冯思琪[3](2019)在《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及品种抗性分析》文中认为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病害严重影响粮食产量,是学者们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水稻胡麻叶斑病属真菌病害,发病范围较广,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现,水稻营养不良、生长较差时,发病严重。由于对该病害相关研究较少,胡麻叶斑病大量发生时,不能进行较好的防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试验从田间采集病样,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从温度、光照、pH、碳氮源五方面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在室内采用生长速率法用20种药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进行毒力测定,计算其EC50值;同时选取29个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的抗性表现进行评价,以期为黑龙江省水稻对胡麻叶斑病生产防治措施、抗病机制方面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病原菌的菌落、菌丝、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形态特点的观察,进行形态学鉴定。采用ITS核酸序列同源比对的方法,进行了分子鉴定,并对该病原菌进行回接鉴定。可以得出病原菌菌落颜色为黑褐色,菌落质地为蓬松绒毛状,无渗出液;分生孢子颜色为褐色,纺锤形或圆柱形;分生孢子梗呈褐色,弯曲。获得的病原菌ITS区序列与Genbank中稻平脐蠕孢有性态(Cochliobolus miyabeanus)序列相似程度达到99%。将分离出的病原菌制备为孢子悬浮液并接种于水稻叶片,病斑中央颜色为深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外圈黄色边缘颜色深浅不一。接种前后病斑形态呈现一致,可以得出分离的病菌确定为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2.研究了水稻胡麻叶斑病原菌在温度、光照、pH、碳源、氮源不同的情况下对菌丝生长和菌落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生长最适条件为光暗交替、pH为7、25℃、碳氮源为可溶性淀粉和甘氨酸。3.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进行药剂的敏感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在20种供试药剂中,20%苯甲·丙环唑、45%咪鲜胺、32.5%苯甲·嘧菌酯、12.5%烯唑醇、40%百菌清、50%醚菌酯、10%井冈霉素、10%苯醚·甲环唑、43%戊唑醇、75%代森锰锌这10种杀菌剂的EC50值均小于0.1000μg/mL,其中效果最好的杀菌剂为30%苯甲·丙环唑,其EC50值为0.0002μg/mL;抑菌效果最差的杀菌剂为80%乙蒜素,其EC50值为4.3945μg/mL。4.选取29个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研究其对胡麻叶斑病的抗性。其中没有对胡麻叶斑病表现为抗病的水稻品种,对胡麻叶斑病表现为中感(MS)的品种有6个,占试验水稻品种的20.7%;对胡麻叶斑病表现为高感(HS)的水稻品种最多,为23个,占试验水稻品种的79.3%。

赵玉婷[4](2019)在《藜芦与白头翁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以藜芦与白头翁粗粉为实验材料,通过回流、超声波等提取方法对植物进行提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个单因素实验中有效成分白藜芦醇及白头翁素的含量,根据含量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寻找最佳提取工艺,进一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人参黑斑病菌进行了抑菌效果测定,初步研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黎芦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的EC50值由小到大依次为甲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丙酮提取物;白头翁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的EC50值由小到大依次为甲醇提取物<丙酮提取物<乙醇提取物。2、藜芦甲醇提取物的有效成分白藜芦醇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59℃,提取时间1.5h,甲醇体积分数50%,最佳提取量为9.345 μg·g-1;白头翁甲醇提取物的有效成分白头翁素最佳提取条件为甲醇体积分数87%,提取时间2 h,料液比为20(V:m),最佳提取量为3.760 μg·g-1。3、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菌试验中,藜芦甲醇提取物与白头翁甲醇提取物混配比例在2:8时抑菌作用最高,毒力比率为1.16,进一步得出的共毒系数为99.0059。4、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是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来抑制菌丝生长。

王贺[5](2019)在《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及病原菌致病类群划分》文中认为水稻(Oryza sativa L.),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粮食作物,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口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来源。截止到2018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水稻产量第一的国家,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产量高达21213万吨。但是与蓬勃发展的水稻产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水稻流行病害的存在对水稻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水稻秆腐菌核病较为常见且危害级别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稻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有效地控制水稻秆腐菌核病的发生和病情蔓延,在吉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170204008NY)的专项资助下,本研究对水稻秆腐菌核病的成灾机制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解析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区水稻秆腐菌核病成灾的机制,筛选高抗品种并对种植密度进行合理优化,分析秆腐菌核病病情与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率的相关性以及硅肥和生防试剂对秆腐菌核病的防治效果,调查菌核分布情况和致病性,对菌株进行致病类群划分。试验结果如下:(1)本试验对目前生产上比较常用的102个水稻品种在温室、非盐碱地区、中度盐碱地区和重度盐碱地区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出高抗品种1个:‘吉粳107’,抗病品种19个。(2)对田间管理方式进行了筛选和优化,筛选出有利于控制水稻秆腐菌核病的合理种植密度:30cm×13.3cm和30cm×16.7cm;有利于控制病害发展的供水方式:定期排水,定期灌溉(水稻分蘖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和自然落干交替进行,分蘖后期晒田5-10天,拔节孕穗期再次进行干湿交替,抽穗结实期按灌溉1次,落秆3天再次落干为周期交替进行)。(3)选取了‘通科37’、‘吉农大521’、‘广稻1号’、‘松粳18’和‘龙洋17’5个水稻品种,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秆腐菌核病发病及水稻成熟后,利用田间五点取样、09病级分级标准、电子天平称重和大米外观品质检测仪,以及病情指数计算公式,Excel 2010和DPS v7.05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统计分析,分析病情指数与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吉农大521’、‘广稻1号’和‘龙洋17’3个水稻品种的千粒重与秆腐菌核病的病级均呈极显着负相关;‘通科37’、‘吉农大521’、‘松粳18’和‘龙洋17’4个水稻品种的垩白率与秆腐菌核病的病级均呈极显着正相关。(4)选取水稻品种白粳1,液体益地硅、固体活性水溶硅、木霉菌剂、枯草芽孢杆菌剂和异菌脲,在吉林省洮北市丰产乡,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秆腐菌核病发病后,按比例分组,单剂单独施用。调查分析各组处理病情指数、千粒重、垩白率、倒伏率和投入费用。结果表明,益地硅+枯草芽孢杆菌+异菌脲,益地硅+枯草芽孢杆菌以及活性水溶硅防效可达73%以上,且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益地硅+枯草芽孢杆菌+异菌脲,益地硅+木霉菌,益地硅以及活性水溶硅可提高千粒重至24.7g以上,显着高于对空白照;益地硅+枯草芽孢杆菌,活性水溶硅+枯草芽孢杆菌,益地硅以及活性水溶硅可降低垩白率至3.6%以下,显着低于对照组。(5)通过改变不同pH值以及不同土壤条件,模拟盐碱地环境,对秆腐菌核病菌丝生长进行测定,发现秆腐菌核病病菌更适合在碱性条件下繁殖,从有利于繁殖方面,从环境因素方面阐明了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区水稻秆腐菌核病成灾的机制。(6)对不同地区采集的153份水稻秆腐菌核病标本进行菌核分离和组织分离后,得到54个菌株菌核,分析菌核分布情况并测定致病性,对菌株进行致病类群划分得到4类致病类群,并发现盐碱地区水稻秆腐菌核病病原菌致病性高于非盐碱地区。从病原方面阐明了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区水稻秆腐菌核病成灾的机制。

朱致翔[6](2018)在《七种呼吸抑制剂类杀菌剂的生物活性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人类对农药的依赖性日益增强。近年来,杀菌剂的销售量一直居高不下,成为世界使用量第二的农药。现代呼吸抑制剂普遍具有高效性、广谱性、内吸性、持效期长等特点,因此,以毗唑醚菌酯、噻呋酰胺等为代表的现代呼吸抑制剂一直是农药行业的热点。随着早起现代呼吸抑制剂的专利保护期陆续到期,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以该呼吸抑制剂为基础的单剂或复配制剂。其中,或有商家以广谱性为由,夸大该抑制剂的杀菌谱,造成实际杀菌情况与商家推荐不相符。本试验以此为切入点,利用菌丝生长法、孢子萌发法检测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肟菌酯、嘧菌酯、醚菌酯、噻呋酰胺、啶酰菌胺7种呼吸抑制剂对瓜亡革菌、串珠镰孢菌等13病原菌物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呼吸抑制剂的抗菌生物活性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同类呼吸抑制剂的抗菌生物活性也不尽相同。此外,根据本试验的结果制作了上述7种呼吸抑制剂的杀菌谱分级雷达图,或能为该呼吸抑制剂的使用和研究提供参考。本试验在此基础上,选取了瓜亡革菌、灰葡萄孢菌等6种具有代表性的病原真菌,利用溶解氧消耗法测定上述7种呼吸抑制剂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所测得的结果与利用菌丝生长法所测得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该方法能够更加准确、直观地反映呼吸抑制剂的抗菌生物活性。同时,利用该方法所测定的结果能在呼吸水平上验证呼吸抑制剂的作用机理。最后,根据杀菌剂自身的优缺点以及生物活性,针对灰葡萄孢菌和交链格孢菌选取了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2种呼吸抑制剂,并按照不同配比分别进行生物活性测定。吡唑醚菌酯单剂对BC和AA的EC50值分别为1.243 mg/L和1.701 mg/L;啶酰菌胺单剂对BC和AA的EC50值分别为0.859 mg/L和1.735 mg/L。结果表明,当复配比例为1:1时,增效作用最强。本试验的结果可作为新型复配农药开发的参考。

张佳环,刘巍,潘姣,邵玺文,王志春,敖振超,柳建,刘畅,马周杰[7](2015)在《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文中指出对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核黑色圆球状,表面凸凹形态,直径164309μm,内部褐色拟薄壁组织;分生孢子淡褐色,13个隔膜,大小为(3276)μm×(522)μm;无性世代为Nakataea sigmoidea,有性世代为Magnaporthe salvinii。病原菌在2530℃时生长较好,利用鼠李糖(P<0.05)、硝酸钙(P<0.05)和硫酸锌(P<0.01)能力最强,在利用碳氮源和微量元素方面,与弱酸性和寒冷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病原存在差异。

杨慧,王晓梅,侯志广,赵晓峰,赵兰坡,张浩[8](2015)在《几种杀菌剂对水稻菌核秆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水稻菌核秆腐病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测定,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2种杀菌剂和3种混剂对水稻菌核秆腐病菌的毒力作用,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杀菌剂单剂中啶酰菌胺、丁香菌酯、醚菌酯、恶霉灵4种药剂对水稻菌核秆腐病菌的EC50值均小于0.01 mg/L,抑菌效果较好。啶酰菌胺与丁香菌酯混用质量比为5颐1时,其EC50值为0.000 12,增效系数为6.28,表明2种药剂混合后为增效作用。[结论]36%啶酰菌胺·丁香菌酯WP在200 g a.i./hm2剂量下对水稻菌核秆腐病防效最好,可作为田间防治水稻菌核秆腐病的有效药剂,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杨慧[9](2015)在《水稻菌核秆腐病的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产量及其品质是人们长期以来关注的首要问题。然而由于病害、虫害等引起的水稻减产问题是人们一直研究和亟待解决的焦点。水稻菌核秆腐病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由于受土壤酸碱性、气候条件等环境变化的影响,使其不同程度发病。过去,该病多发生在长江流域及西南、东南等稻区。但近几年,在吉林、黑龙江等地该病均有发生,并有逐步扩大、危害程度加重的趋势。因此,防治水稻菌核秆腐病在生产生活上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本试验主要对水稻菌核秆腐病的药剂防治、品种抗性等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有效的预防水稻菌核秆腐病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为了明确水稻菌核秆腐病菌菌丝生长最适宜的室内环境因素,通过对单因素中影响较大的光照、温度、培养基三个因子进行正交试验,从而筛选出最优组合,探讨了不同室内环境因子对水稻菌核秆腐病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光照、温度、培养基三个因素中,对菌丝生长作用效果最强的因素是温度,其次是光照、培养基。对菌丝生长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为30℃,黑暗,PDA培养基。2、研究17个水稻品种对水稻菌核秆腐病的抗病性。采用活体盆栽接种技术,观察不同品种的发病情况,根据分级、抗性标准,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结果表明:吉粳88和9903两个水稻品种对水稻菌核秆腐病的抗病性比其它品种抗病性强,可在生产中推广使用。3、通过几种杀菌剂对水稻菌核秆腐病菌的抑菌效果试验,筛选出抑菌效果最好的防治药剂,同时为药剂复配工作奠定基础。试验研究表明:杀菌剂啶酰菌胺、丁香菌酯、醚菌酯、恶霉灵4种药剂对水稻菌核秆腐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分别为0.0037mg/L、0.0079mg/L、0.0091mg/L、0.0096mg/L,其值均小于0.01mg/L。4、在单剂室内毒力测定的基础上,选择单剂抑菌效果好,作用机制不同的啶酰菌胺与丁香菌酯、醚菌酯、恶霉灵三种药剂进行混配,同时为了验证防治效果,进行了混剂的室外盆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药剂以不同质量比混配后,质量比为5:1的啶酰菌胺与丁香菌酯混剂增效作用最强,增效系数为6.28,在盆栽试验中也同样达到较好的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5.11。5、在复配药剂的基础上,对36%啶酰菌胺·丁香菌酯水分散粒剂进行药剂研究,制剂成分为30%啶酰菌胺、6%丁香菌酯、4%十二烷基硫酸钠、2%木质素磺酸钠、2%脲素,其余不足部分选用高岭土进行补充至100%。并使用液相色谱仪对36%啶酰菌胺·丁香菌酯水分散粒剂进行分析。6、根据啶酰菌胺与丁香菌酯的复配药剂研究结果,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室内制成的36%啶酰菌胺·丁香菌酯WDG在200g.a.i./hm2的高剂量使用下,经过3次药剂防效重复试验后,对水稻菌核秆腐病的平均防治效果达到90.84%,为田间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水稻菌核秆腐病提供了新的药剂选择。

潘姣[10](2014)在《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病原特性及其药剂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的水稻种植区,水稻秆腐菌核病的发生日趋严重,水稻的产量明显下降,直接造成当地农民的经济损失,引起当地农民对水稻种植的担忧。由于该地区土地性质的特殊,采用以往的药剂防治未有明显的控制效果,为了有效控制该地区水稻秆腐菌核病,本文对苏打盐碱地的水稻秆腐菌核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明确了该地区水稻秆腐菌核病发生的特点。在田间调查之后,我们对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的发生特点、病原菌形态和鉴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同时,初步筛选出了对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有较好防治效果的药剂。田间调查发现病斑在6月底到7月初开始出现,即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病,7月–8月该病害大面积扩展,发病严重,8月–9月份形成菌核;在田间发病过程中没有发现分生孢子,室内有条件控制的情况下,病原菌可以产生分生孢子。苏打盐碱地病原菌的菌核直径为243.74μm,比非盐碱地病原菌的菌核直径大。通过观察及室内有性态培养,在苏打盐碱地未发现该病原菌的有性世代。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Magnaporthe salvinii,进一步证实形态学鉴定结果。来自苏打盐碱地不同地区和不同水稻品种的菌株,在ITS区域没有差异。通过与非盐碱地的菌株相比,明确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菌与非盐碱地的生物学特性差异。与酸性土壤及寒地土壤相比,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在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最好,在15℃–30℃都可以生长,最适温度为30℃;pH值范围3.5–10.5,最适pH为4和8;在碳源为鼠李糖,氮源为硝酸钙,碳氮比为60/1、30/1、20/1,微量元素为硫酸锌,天然培养基为玉米粉培养基中生长最快;添加生长物质不利于病原菌生长;该病原菌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菌核的致死温度为60℃。采用生长速率法,通过室内药剂筛选出7种有效抑制该菌的药剂,包括50%异菌脲WP、25%咪鲜胺EC、10%三唑酮DP、25%咪鲜胺EW、50%多菌灵WP、2.5%井冈枯芽菌AS和25%丙环唑EC;通过进一步的田间药效防治试验,获得4种有效的防治药剂,即50%异菌脲WP、25%咪鲜胺EC、25%咪鲜胺EW和25%丙环唑EC。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详细完整地探讨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发生发展规律,深入全面地研究该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奠定了基础。

二、施保克防治水稻秆腐菌核病的药效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施保克防治水稻秆腐菌核病的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防治油菜菌核病有效药剂筛选及复配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油菜菌核病研究概述
        1.1 发生及危害
        1.2 病原菌
        1.3 侵染过程
        1.4 防治措施
    2 油菜菌核病主要防治药剂
    3 油悬浮剂研究进展
        3.1 油悬浮剂的性质
        3.2 油悬浮剂的配方
        3.3 油悬浮剂的制备
        3.4 油悬浮剂的检测指标
        3.5 油悬浮剂存在的问题
        3.6 油悬浮剂的发展前景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药剂
    2.2 主要仪器
    2.3 方法
        2.3.1 杀菌剂筛选
        2.3.2 复配剂研制
        2.3.3 载体筛选
        2.3.4 助剂筛选
        2.3.5 油悬浮剂制作
        2.3.6 油悬浮剂理化性质测定
        2.3.7 防效实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12 种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室内毒力
    3.2 复配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联合毒力
        3.2.1 氟啶胺和戊唑醇复配剂毒力测定结果
        3.2.2 氟啶胺和咪鲜胺复配剂毒力测定结果
    3.3 载体介质配方的确定
    3.4 助剂配方的确定
    3.5 油悬浮剂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
    3.6 40%氟啶胺·咪鲜胺油悬浮剂对油菜离体叶片的防治效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450g/L咪鲜胺水乳剂配方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农药水乳剂概述
        1.1.1 农药剂型及其发展方向
        1.1.2 农药水乳剂的概念及其优点
        1.1.3 农药水乳剂发展现状
    1.2 咪鲜胺简介和剂型发展
        1.2.1 基本信息
        1.2.1.1 作用特点
        1.2.2 咪鲜胺原药登记现状
        1.2.3 咪鲜胺制剂登记现状
    1.3 咪鲜胺水乳剂存在的问题
        1.3.1 农药水乳剂现实稳定性问题
        1.3.1.1 分散稳定性
        1.3.1.2 分层或沉降
        1.3.1.3 奥氏熟化
        1.3.1.4 450g/L咪鲜胺水乳研发过程中不稳定性问题
        1.3.2 农药水乳剂的性能评价指标
        1.3.3 水乳剂配方组成
        1.3.3.1 有效成分
        1.3.3.2 溶剂
        1.3.3.3 乳化剂
        1.3.3.4 防冻剂
        1.3.3.5 增稠剂
        1.3.3.6 消泡剂
        1.3.3.7 抗微生物剂
        1.3.3.8 水质
        1.3.4 水乳剂乳状液的形成研究
        1.3.4.1 乳状液不稳定性方式
        1.3.4.2 乳状液的稳定因素
        1.3.4.3 提高水乳剂稳定性途径
    1.4 乳状液中乳化剂的概述与选择依据
        1.4.1 乳化剂的分类
        1.4.1.1 合成表面活性剂
        1.4.1.2 合成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1.4.2 乳化剂的选择
    1.5 论文设计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依据
        1.5.3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药品、试剂和相关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咪鲜胺水乳的制备方法
    2.3 咪鲜胺溶解试验
    2.4 乳化剂的选择
        2.4.1 乳化剂最佳使用量的确定
    2.5 防冻剂的选择
    2.6 析水率的测定
        2.6.1 黏度的测定
        2.6.2 水乳剂样品倾倒性测定
    2.7 水乳剂持久起泡沫性的测定
    2.8 样品稳定性表征
        2.8.1 样品贮存稳定性的测试
        2.8.2 流变学性能测试
        2.8.3 使用多重光散射仪Turbiscan Lab表征水乳剂稳定性
    2.9 水乳剂防治效果测试
        2.9.1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比较试验
        2.9.1.1 试剂材料
        2.9.1.2 药剂配制
        2.9.1.3 喷药处理
        2.9.1.4 病原菌接种与培养
        2.9.1.5 药效计算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450g/L咪鲜胺水乳剂中溶剂选择
    3.2 450g/L咪鲜胺水乳剂乳化剂的选择
        3.2.1 乳化剂HLB的测定
        3.2.2 水乳剂配方中乳化剂的筛选
        3.2.3 通过Zeta电位法验证复筛乳化剂用量
    3.3 增稠剂的选择
    3.4 抗冻剂的筛选
    3.5 消泡剂的选择
    3.6 确定配方样品稳定性能的检测与比较
        3.6.1 贮存稳定性测试
        3.6.2 水乳剂流变稳定性能对比
        3.6.3 多重光散射技术应用于水乳剂稳定性研究
        3.6.3.1 稳定性评价
        3.6.3.2 样品不稳定因素分析
        3.6.3.3 冻融样品稳定性分性
    3.7 药效试验
        3.7.1 结果与分析
        3.7.1.1 药剂间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
        3.7.2 综合评价
        3.7.2.1 药剂间效果比较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及品种抗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
        1.2.1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形态特征
        1.2.2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分子鉴定
        1.2.3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3 水稻胡麻叶斑病发病症状、侵染循环与发病因素
        1.3.1 水稻胡麻叶斑病的发病症状
        1.3.2 水稻胡麻叶斑病的侵染循环
        1.3.3 影响水稻胡麻叶斑病发病的因素
    1.4 水稻胡麻叶斑病防治技术
        1.4.1 农业防治措施
        1.4.2 生物防治措施
        1.4.3 化学防治措施
        1.4.4 抗病品种利用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标样采集
        2.1.2 供试水稻品种
        2.1.3 稻苗生长营养液的配置
        2.1.4 供试药剂
        2.1.5 参试培养基
        2.1.6 主要仪器设备
        2.1.7 主要试验试剂盒
    2.2 试验方法
        2.2.1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
        2.2.2 病原菌的分类鉴定
        2.2.3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2.4 20种药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2.2.5 29份水稻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田间抗性表现
        2.2.6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3.1.1 病原菌分离与形态学鉴定
        3.1.2 病原菌分子鉴定
        3.1.3 病原菌回接鉴定
    3.2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3.2.1 温度对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3.2.2 光照对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3.2.3 pH对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3.2.4 碳源对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3.2.5 氮源对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3.3 20种药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3.3.1 20种供试药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的抑制作用
        3.3.2 20种供试药剂对胡麻叶斑病病菌的毒力比较
    3.4 29份水稻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田间抗性表现
        3.4.1 水稻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抗性评价
4 讨论
    4.1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4.2 20种药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4.3 水稻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田间抗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略词
个人简历

(4)藜芦与白头翁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人参黑斑病
        1.1.1 人参黑斑病的危害
        1.1.2 人参黑斑病的防治
    1.2 植物源农药
        1.2.1 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与应用
        1.2.2 植物源杀菌剂的提取方法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1、仪器
        2、实验药品
    2.3 方法
        2.3.1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母液的制备
        2.3.2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的优化
        2.3.3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实验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的优化结果
        3.1.1 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
        3.1.2 精密度试验
        3.1.3 重复性试验
        3.1.4 藜芦单因素实验
        3.1.5 白头翁单因素实验
        3.1.6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
    3.2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实验结果
        3.2.1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单剂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实验结果
        3.2.2 藜芦甲醇提取物与白头翁甲醇提取物混配的最佳配比筛选结果
        3.2.3 藜芦甲醇提取物与白头翁甲醇提取物混配最佳配比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3.2.4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试验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及病原菌致病类群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苏打盐碱地概述
    1.2 水稻秆腐菌核病概述
第二章 水稻秆腐菌核病抗病品种与合理栽培管理方式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水稻秆腐菌核病与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率的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硅肥及生防制剂对水稻秆腐菌核病的防控效果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pH值与土壤环境对病菌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水稻秆腐菌核病菌致病类群划分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七种呼吸抑制剂类杀菌剂的生物活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复合体Ⅲ抑制剂
        1.1.1 复合体Ⅲ抑制剂作用机理
        1.1.2 市场上代表性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1.1.3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抗药性
    1.2 复合体Ⅱ抑制剂
        1.2.1 复合体Ⅱ抑制剂作用机理
        1.2.2 市场上代表性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
        1.2.3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抗药性
    1.3 常见植物病原真菌
        1.3.1 瓜亡革菌
        1.3.2 稻梨孢菌
        1.3.3 茶麋子葡萄座腔菌
        1.3.4 灰葡萄孢
        1.3.5 胶孢炭疽菌
        1.3.6 交链格孢菌
        1.3.7 茄链格孢菌
        1.3.8 核盘菌
        1.3.9 串珠镰孢菌
        1.3.10 禾谷镰孢菌
        1.3.11 芸苔链格孢菌
        1.3.12 尖孢镰刀菌
2 呼吸抑制剂的离体抗菌活性比较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对菌丝的抑制活性测定
        2.1.3 SHAM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1.4 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测定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生物活性
        2.2.2 SHAM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3 抑制孢子萌发的生物活性
        2.2.4 呼吸抑制对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生物活性比较
    2.3 讨论
3 呼吸抑制剂对病菌呼吸作用的抑制活性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病原真菌的活化及母液的制备
        3.1.3 病原真菌的培养
        3.1.4 溶解氧初始值的测定
        3.1.5 加药培养基的制备
        3.1.6 溶解氧最终值的测定
        3.1.7 EC_(50)的计算
        3.1.8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利用溶解氧消耗法测定呼吸抑制剂的生物活性
        3.2.2 溶解氧消耗法和菌丝生长法测定呼吸抑制剂的生物活性的比较
    3.3 讨论
4 吡唑醚菌酯与啶酰菌胺的复配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病原真菌的活化及母液的制备
        4.1.3 吡唑醚菌酯与啶酰菌胺单剂对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测定
        4.1.4 EC_(50)的计算
        4.1.5 复配后,混剂对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测定
        4.1.6 共毒系数的计算与评价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5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1.1.1病样采集及病原菌的分离
        1.1.2致病性测定
        1.1.3病原菌核颜色形态观察和测定
        1.1.4病原菌分生孢子颜色形态观察
        1.1.5病原菌ITS-rDNA序列扩增及分析
    1.2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1.2.1不同温度下病原菌的生长
        1.2.2不同碳源条件下病原菌的生长
        1.2.3不同氮源条件下病原菌的生长
        1.2.4不同微量元素条件下病原菌的生长
2结果与分析
    2.1分离自不同发病部位的病原菌的致病性比较
    2.2病原菌的鉴定
        2.2.1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2.2.2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2.3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2.3.1温度对病原菌的影响
        2.3.2病原菌对碳源的利用
        2.3.3病原菌对氮源的利用
        2.3.4病原菌对微量元素的利用
3讨论

(8)几种杀菌剂对水稻菌核秆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及菌株
    1.2实验方法
        1.2.1PDA培养基的配制
        1.2.2试验药剂筛选与质量浓度确定
        1.2.4杀菌剂混配对水稻菌核秆腐病菌毒力测定
        1.2.5啶酰菌胺和丁香菌酯混合药剂的田间防效试验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杀菌剂对水稻菌核秆腐病的毒力测定结果
    2.2啶酰菌胺与其他3种杀菌剂的联合作用效果
        2.2.1啶酰菌胺与丁香菌酯联合作用效果
        2.2.2啶酰菌胺与醚菌酯联合作用结果
        2.2.3啶酰菌胺与霉灵药剂联合作用结果
        2.3 36%啶酰菌胺·丁香菌酯WG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
3结论与讨论

(9)水稻菌核秆腐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菌核秆腐病概况
    1.2 水稻菌核秆腐病防治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环境因子对水稻菌核秆腐病菌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水稻品种对水稻菌核秆腐病抗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杀菌剂对水稻菌核秆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防治水稻菌核秆腐病混剂毒力测定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36%啶酰菌胺·丁香菌酯WDG的研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36%啶酰菌胺·丁香菌酯WDG对水稻菌核秆腐病的田间防效
    7.1 材料与方法
    7.2 结果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环境因子对水稻菌核秆腐病的影响
    8.2 筛选出抗水稻菌核秆腐病的水稻品种
    8.3 确定了单剂杀菌剂毒力作用
    8.4 筛选出新的防治水稻菌核秆腐病复配药剂
    8.5 36%啶酰菌胺?丁香菌酯 WDG 的研制
    8.6 明确了 36%啶酰菌胺?丁香菌酯 WDG 田间防效结果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病原特性及其药剂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1 苏打盐碱地概述
    1.2 水稻秆腐菌核病概述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的药剂防治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四、施保克防治水稻秆腐菌核病的药效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防治油菜菌核病有效药剂筛选及复配剂的研制[D]. 潘广学.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2]450g/L咪鲜胺水乳剂配方研发[D]. 陈怀祥.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及品种抗性分析[D]. 冯思琪.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9(09)
  • [4]藜芦与白头翁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D]. 赵玉婷. 延边大学, 2019(01)
  • [5]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及病原菌致病类群划分[D]. 王贺.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6]七种呼吸抑制剂类杀菌剂的生物活性比较[D]. 朱致翔.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7)
  • [7]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 张佳环,刘巍,潘姣,邵玺文,王志春,敖振超,柳建,刘畅,马周杰. 植物保护, 2015(06)
  • [8]几种杀菌剂对水稻菌核秆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J]. 杨慧,王晓梅,侯志广,赵晓峰,赵兰坡,张浩. 农药, 2015(05)
  • [9]水稻菌核秆腐病的防治技术研究[D]. 杨慧. 吉林农业大学, 2015(03)
  • [10]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病原特性及其药剂防治研究[D]. 潘姣. 吉林农业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石宝克防治水稻茎腐病菌核病效果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