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素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葛根素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一、葛根素在糖尿病肾病病人中的药动学(论文文献综述)

程文豪[1](2020)在《何首乌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何首乌是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具有延缓衰老、调节血脂、抗癌等多种药理作用,但近年来有关其毒性作用的报道日益增加。虽然何首乌在治疗多种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初步验证,但其效/毒物质基础仍不明确。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可通过揭示中药成分能否被机体有效利用,来帮助发现可成为效/毒物质基础的中药成分。为此,本课题围绕何首乌中13种化合物(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素-8-甲醚、ω-羟基大黄素、ω-羟基大黄素-8-甲醚、二苯乙烯苷、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苷、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开展了系统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为了开展何首乌的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我们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了一种能够灵敏、快速、同时检测给药后生物样品中何首乌13种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对新建分析方法进行了可靠性考察。并利用该方法分析了大鼠单次灌胃不同剂量何首乌提取物(6、18及36 g/kg)、连续7天灌胃给予单剂量何首乌提取物(18 g/kg)及犬单次灌胃给予何首乌提取物(2g/kg)后的血浆样品中上述13种化合物的浓度、计算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一步应用该方法研究了大鼠灌胃给予何首乌提取物(18 g/kg)后的其活性成分的组织分布及经尿、胆汁、粪的排泄情况。结果:研究表明,大鼠灌胃给予何首乌提取物(6g/kg)后,上述13种化合物仅有9种在血浆样品中被检测到,二苯乙烯苷和大黄素的系统暴露较其他化合物显着,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1001±111和366 ± 136 ng·h/mL,其给药后达峰时间(Tmax)为 0.24±0.15、0.12±0.07 h、达峰浓度(Cmax)为 679±164、55.4±10.6 ng/mL、半衰期(t1/2)为6.53±2.45、7.72±3.67 h。其余7个暴露较弱的化合物(大黄酚、芦荟大黄素、ω-羟基大黄素、ω-羟基大黄素-8-甲醚、二苯乙烯苷、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的Tmax为0.19±0.09~3.50±2.17 h、Cmax 为 0.33±0.10~11.8±2.52 ng/mL、AUC0-∞ 3.35±1.89~86.5±49.5 ng·h/mL、t1/2 为 1.23±0.58~26.3±14.4 h。大鼠灌胃给予何首乌提取物(18、36 g/kg)后,大黄酸也可以在血浆中检测到,各成分大鼠体内的系统暴露水平(血浆AUC0-∞和血浆Cmax)随灌胃给药剂量(6~36 g/kg)的增加而增加,但在上述剂量范围内为非线性相关或线性关系不能确定,灌胃给药剂量从18 g/kg增加到36 g/kg,大黄素、芦荟大黄素、ω-羟基大黄素、ω-羟基大黄素-8-甲醚、二苯乙烯苷、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的AUC0-∞和Cmax增长比例小于灌胃给药剂量的增长比例。与第一天大鼠灌胃给予何首乌提取物(18 g/kg)后相比,大鼠连续该剂量给药7天后,大黄素、二苯乙烯苷、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的体内暴露水平(血浆AUC0-∞和血浆Cmax)均有所增加,其中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的AUC0-∞均超过第一天的2倍。另外,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的t1/2和平均驻留时间(MRT)明显延长。大鼠灌胃给予何首乌提取物(18 g/kg)后,在脑中仅检测到7个化合物(大黄素、芦荟大黄素、ω-羟基大黄素、二苯乙烯苷、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二苯乙烯苷在所有分析的组织中的暴露均高于其它化合物,其AUC0-t为2610~46238 ng·h/mL;相对于其他组织,大黄素、大黄酚在脾中暴露最高(AUC0-t为5157、12.8ng·h/mL);剩余7个化合物均在肝组织中的暴露最高,二苯乙烯苷的AUC0-t为46238 ng·h/mL,大黄素、ω-羟基大黄素、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的暴露较TSG低,AUC0-t为458~1719ng·h/mL,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和ω-羟基大黄素-8-甲醚的AUC0-t为6.95~16.6 ng·h/mL;在肾脏中二苯乙烯苷的AUC0-t为35117 ng-h/mL,大黄素、ω-羟基大黄素、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的暴露较二苯乙烯苷低,AUC0-t为168~1431 ng·h/mL,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和ω-羟基大黄素-8-甲醚的AUC0-t为2.64~7.30 ng-h/mL,在肾脏中暴露很少。大鼠灌胃给予何首乌提取物(18 g/kg)后,只有大黄素、芦荟大黄素、ω-羟基大黄素、二苯乙烯苷、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在尿、粪、胆汁中均能测到。尿、粪、胆汁中测得的二苯乙烯苷在所测化合物中的累计排泄量最高,分别为658±84.7、1129±142、167±22.5 μg,大黄酚和二苯乙烯苷主要经粪便排泄;大黄酸只能在胆汁中测得到,大黄素、芦荟大黄素、ω-羟基大黄素、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主要经胆汁、粪排泄。犬灌胃给予何首乌提取物(2 g/kg)后,上述13种化合物仅有5种在血浆样品中被检测到,二苯乙烯苷系统暴露较其他化合物显着,AUC0-∞为923±271 ng·h/mL,其给药后达峰时间(Tmax)为 0.63±0.31 h、达峰浓度(Cmax)为 428±61.4 ng/mL、半衰期(t1/2)为2.27±0.88 h。其余4个暴露较弱的化合物的Tmax为0.33±0.13~0.67±0.26 h、Cmax为 0.35±0.02~4.51±1.48 ng/mL、AUC0-∞为 0.84±0.04~14.9 ± 7.28 ng·h/mL、t1/2为0.63±0.08~36.8±26.5 h。结论:何首乌提取物活性成分经大鼠口服后被迅速吸收,其中大黄素、二苯乙烯苷、m羟基大黄素、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在体内暴露较高,且随给药次数增多存在一定的蓄积作用。大部分化合物在肝、肾中分布较多并消除迅速。其中大黄素、二苯乙烯苷、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在肝、肾分布较多,其是对肝肾中产生效/毒作用的主要物质。排泄途径主要是经胆汁由粪便排出体外,或在体内转化为其他产物经尿、粪排出。各活性成分在大鼠与比格犬体内的暴露存在明显的种属差异。

董松涛[2](2019)在《葛根素在Ⅱ型糖尿病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葛根素(Puerarin)是从中药葛藤根中提取的一种黄酮类药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抗糖尿病作用。然而,目前鲜有关于葛根素在Ⅱ型糖尿病病理状态下的药物动力学相关研究。因此,本实验旨在研究葛根素在Ⅱ型糖尿病大鼠、高脂饮食组与健康大鼠之间药物动力学以及其主要Ⅱ相代谢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s,UGT)1a1与1a7表达的差异。研究方法:本研究中首先将大鼠分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组、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组和对照(Control,CON)组。Ⅱ型糖尿病大鼠由高脂饮食和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两种因素联合诱导所成。HFD组由HFD单一因素诱导所成。模型建立成功后,对三组老鼠进行500 mg/kg的口服以及20mg/kg的静脉注射给予葛根素。随后按照时间表取血并利用高效液相串联紫外检测器进行血液浓度检测,并利用DAS药动学数据拟合软件进行药动参数拟合。葛根素主要Ⅱ相代谢酶UGT1a1与UGT1a7在三组大鼠中的表达差异由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进行测定。结果:实验成功建立了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建立了HPLC检测葛根素的方法学。药动学结果显示,无论是静脉注射还是口服给药,DM组中平均血药浓度均显着低于CON组;而HFD组和CON组之间的血药浓度之间没有差异。药动学参数,曲线下面积(AUC),平均体内滞留时间(MRT)和清除率(CLz)在CON和DM组之间在静脉注射给药中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而对于口服给药,CON组的曲线下面积AUC、峰浓度(Cmax)和半衰期(t1/2z)均显着高于DM组,而清除率(CLz)和吸收分数(CLz/F)均显着低于DM组。QRT-PCR结果表明,DM组大鼠肝和肠中的Ugt1a1的mRNA分别是CON组的大约3.38倍和2.81倍,是HFD组的1.34倍和1.29倍。Ugt1a7也反映出了类似的趋势,DM组肝和肠的Ugt1a7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大约是CON组的1.90倍和1.75倍,是HFD组的2.04倍和2.52倍。这些结果表明Ⅱ型糖尿病的病理状态能够显着上调大鼠体内Ugt1a1和Ugt1a7的mRNA表达水平(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M组肝和肠中的Ugt1a1蛋白质表达水平分别是CON大鼠的2.02倍和5.43倍,是HFD大鼠2.05倍和3.45倍。相似的趋势同样反映在了Ugt1a7上,DM组大鼠肝和肠中Ugt1a7蛋白质表达水平分别近似是CON大鼠的3.96倍和2.07倍,是HFD大鼠的3.49倍和2.09倍。这些结果的趋势与mRNA的结果相同,这表明在糖尿病病理条件下大鼠肝肠中Ugt1a1和Ugt1a7的表达显着增强(p<0.05)。结论:在Ⅱ型糖尿病的病理条件下,葛根素的体内代谢水平发生变化,代谢速率加强。葛根素在Ⅱ型糖尿病病理状态下药物浓度降低,会对其药理作用产生影响。这种变化可能与其Ⅱ相代谢酶Ugt1a1与Ugt1a7的mRNA表达水平的增高与蛋白质表达的增强有关。

袁丽君,涂星,佟智斌,谭红,邱路雅,李莹[3](2018)在《黄芪-葛根配伍对葛根素在2型糖尿病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黄芪-葛根配伍对葛根素在2型糖尿病(T2M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的影响。方法以腹腔注射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T2MD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灌胃给予黄芪-葛根2∶1和3∶1水煎液,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浆样品中葛根素水平,绘制药-时曲线,进行房室模型拟合并计算药物动力学(PK)参数;以健康大鼠和T2MD大鼠同法给予黄芪-葛根0∶1水煎液作为对照。结果与健康大鼠比较,葛根素在T2MD大鼠体内吸收速率减缓(P<0.05)、消除时间和达峰时间延长(P<0.05),0420min生物利用度(AUC0-420)、时间曲线下面积(AUMC)、平均滞留时间(MRT)均明显增加(P<0.05);表观分布容积(V/F)和表观清除率(CL/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MD大鼠中,与单用葛根比较,黄芪-葛根以2∶1和3∶1比例配伍时,葛根素体内吸收速率加快(P<0.05),而消除时间、V/F、CL/F、AUC0-420、AUMC、MRT均明显增加(P<0.05);但达峰时间和峰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黄芪-葛根以3∶1比例配伍时上述指标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黄芪-葛根配伍协同增效作用可能与提高葛根素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延长药物体内作用时间有关;且黄芪-葛根3∶1配伍效果更佳。

邹云彭[4](2018)在《异黄酮碳苷类化合物葡酮胺的全合成及制剂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异黄酮碳苷类化合物是指糖基以C-C键的形式直接连接异黄酮环上的一类化合物,它不易被酸性胃液水解,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辐射、抗心肌缺血、抗糖尿病等。异黄酮碳苷类化合物的全合成目前仅有查尔酮途径一种,以苯乙酮碳苷类化合物为起始物。该合成路线的不足在于:关键中间体查尔酮的合成中,常常使用剧毒物硝酸铊;许多不含乙酰基的碳苷无法通过此策略制备异黄酮碳苷,这些均限制了该策略的应用。因此,开发一种绿色高效的异黄酮碳苷全合成方法,对于活性异黄酮碳苷类化合物的研发十分重要。葛根素是从中药葛根中提取的一种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的异黄酮碳苷类化合物。葛根素水溶性差、渗透性差且临床应用出现溶血副作用,极大地限制了其临床应用。3’-(二甲基氨基)甲基葛根素盐酸盐(葡酮胺,葛胺酮,G20)是由本课题组研发的具有很好水溶性的葛根素衍生物。其抗心肌缺血和脑缺血作用强于葛根素,且无溶血副作用,目前作为抗心肌缺血新药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G20的研究目前存在三方面问题:1)目前由葛根素半合成而得,缺乏合理的全合成方法;2)口服生物利用度低,需要进行制剂优化;3)相关心肌靶蛋白尚不明确。故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并取得以下重要进展:1.鉴于异黄酮碳苷的传统全合成方法存在的缺点,以结构简单并易于合成的6-叔丁基葛根素为研究对象,发展了异黄酮碳苷类化合物的两种全合成路线:改良的查尔酮合成路线和简单高产的脱氧安息香路线。首先,采用改良的查尔酮途径全合成一种异黄酮碳苷类化合物(6-叔丁基葛根素),总收率为2.8%。在关键中间体查尔酮氧化过程中,使用绿色环保的碘苯二乙酸代替剧毒的硝酸铊。该全合成方法绿色环保,适合异黄酮碳苷类化合物的合成。其次,采用脱氧安息香途径成功全合成了两种异黄酮碳苷(6-叔丁基葛根素和6-叔丁基-4’-甲氧基葛根素),该路线只需五步反应,总产率分别为14.6%和14.2%。与传统的查尔酮合成路线相比,该合成路线以Vilsmeier-Haack环合反应基础,简单便捷,产率高。该方法既有利于实现葡酮胺的全合成,又极大地促进了异黄酮碳苷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2.采用改良的查尔酮途径和脱氧安息香途径成功全合成葡酮胺,总产率分别为0.5%和1.6%。首先将具有温和的供电子效应的乙基类取代基(如乙基、对甲氧基苯乙基等)巧妙连接到碳苷芳香环上,这可以增强氧碳重排反应的选择性和反应活性,同时可以使下一步的脱叔丁基反应和氧化反应顺利进行。然后采用查尔酮途径和脱氧安息香途径完成异黄酮环的合成,得到葛根素,最后通过曼尼希反应将葛根素转化为葡酮胺。该乙基取代策略适合异黄酮碳苷化合物的合成。3.为了制备葡酮胺(G20)磷脂复合物,并考察其药动学行为。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复合物。以反应溶剂种类、药脂比、溶剂量和反应温度为影响因素,复合率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对所得复合物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SD大鼠分别灌胃给予G20及其磷脂复合物,HPLC法测定G20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G20与磷脂的投料摩尔比为1∶1.5,乙醇量为40mL,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2h。复合率为100%。G20以无定型状态存在于复合物中,是一种新物相,而非物理混合物。G20磷脂复合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是G20的1.6倍,与G20注射组相比,G20溶液组和G20磷脂复合物组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3.02%和4.84%。4.采用微乳技术来增强G20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利用伪三元相图确立了微乳自乳化区域,使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多种微乳配方的平均粒径,最终确定了两种G20微乳的最佳配方—油包水型微乳F3和水包油型微乳F6。与G20溶液组相比,G20微乳具有更高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水包油型微乳组和油包水型微乳组的相对口服利用度分别是G20的5.78倍和4.38倍。与G20注射组相比,G20溶液组、水包油型微乳组和油包水型微乳组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3.02%,17.3%和13.2%。5.以merrifield树脂为起始物,通过三步反应设计合成了G20固化树脂。总产率为22.0%。该树脂具有13个原子的连接臂,方便与心肌蛋白发生亲和作用。为G20靶蛋白发现奠定基础。本文首先以简单易于合成的6-叔丁基葛根素为研究对象,发展了异黄酮碳苷类化合物的两种全合成路线:改良的查尔酮合成路线和简单高产的脱氧安息香路线。然后利用乙基取代策略通过这两条路线完成葡酮胺的全合成。采用磷脂复合物以及微乳技术,显着提高了葡酮胺的生物利用度,为研制葡酮胺口服制剂提供了实验依据。成功制备了葡酮胺固定化树脂,为以后心肌靶蛋白的寻找和鉴定奠定基础。

李津[5](2016)在《葛根芩连汤发酵液对T2DM大鼠降糖降脂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旨在进行葛根芩连汤发酵液的降糖降脂相关药效学及机理研究,揭示经发酵技术处理后的葛根芩连汤和传统葛根芩连汤在治疗糖尿病药效学作用的变化,从而考察其作用机理及发酵技术对葛根芩连汤的增效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选取其中10只喂饲常规饲料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喂饲高糖高脂饲料4周后,空腹腹腔注射STZ溶液35mg/kg。将造模成功的T2DM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葛根芩连汤水煎液组(GGQLT水煎液组)、葛根芩连汤煮散剂组(GGQLT煮散剂组)、葛根芩连汤发酵液组(GGQLT发酵液组),均喂饲高糖高脂饲料,分别灌胃给药,持续8周,观察大鼠一般情况,每周监测体质量及空腹血糖(FBG)。末次给药后,各组动物禁食12h,以5%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开腹。1.采血,分离血清,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2.取大鼠胰腺组织,固定,切片做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及胰岛素的表达。取大鼠肝脏组织,固定,切片做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3.血清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GSH-px)活性。4.取新鲜骨骼肌组织,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骼肌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及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表达水平。结果1.一般情况及血清生化指标(1)一般情况:给药后,ggqlt水煎液组、ggqlt煮散剂组、ggqlt发酵液组随着时间推移,精神状态逐渐好转,活动次数增加,尿量逐渐减少。(2)体质量:给药后,至第7周,ggqlt发酵液组大鼠体质量显着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第8周,ggqlt煮散剂组、ggqlt发酵液组体质量显着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p<0.01)。(3)fbg:给药后,至第4周,ggqlt水煎液组及ggqlt发酵液组大鼠fbg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第6周,给药组fbg均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第8周,给药组fbg均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其中ggqlt发酵液组fbg低于阳性对照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血脂系列:ggqlt水煎液组、ggqlt煮散剂组、ggqlt发酵液组tc、tg、ldl-c水平均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p<0.01);ggqlt煮散剂组、ggqlt发酵液组hdl-c水平均显着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p<0.01);ggqlt发酵液组tc水平显着低于阳性对照药、ggqlt水煎液组、ggqlt煮散剂组(p<0.05,p<0.01);ggqlt发酵液组tg水平显着低于ggqlt水煎液组(p<0.05);ggqlt发酵液组hdl-c水平显着高于阳性对照药、ggqlt水煎液组(p<0.05,p<0.01);葛根芩连汤发酵液ldl-c水平显着低于ggqlt水煎液组、ggqlt煮散剂组(p<0.05,p<0.01),其药效接近阳性对照药。(5)fins、isi、homa-ir:ggqlt水煎液组、ggqlt煮散剂组、ggqlt发酵液组fins、homa-ir均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ggqlt水煎液组、ggqlt煮散剂组及ggqlt发酵液组isi显着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ggqlt发酵液组fins水平显着低于阳性药对照组、ggqlt水煎液组、ggqlt煮散剂组(p<0.01);ggqlt发酵液组homa-ir显着低于ggqlt水煎液组(p<0.05)。2.组织形态学变化(1)胰腺:各给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胰岛结构较完整,边界较清晰,胰岛体积增大,萎缩程度有好转,胰岛数目增加。胰岛内细胞数有所增加,排列较为均匀,胞浆较模型对照组增加,外分泌部脂肪样变不明显。尤以阳性药对照组及ggqlt发酵液组改善程度较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给药组的胰岛β细胞数量较模型对照组有所增加,胰岛素染色阳性的β细胞数量占总β细胞数量的比例较模型对照组有所增加。给药组胰岛素iod值显着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或p<0.01),ggqlt发酵液组胰岛素iod值显着高于ggqlt水煎液组(p<0.05),ggqlt发酵液组胰岛素iod与阳性药对照组接近,但无统计学意义。(2)肝脏:各给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无脂肪样变,气球样变及炎性细胞明显减少,肝细胞萎缩现象仍然存在,但除ggqlt水煎液组较为明显外,其余各组肝细胞数目及形态逐渐恢复正常,且有再生修复现象,尤以ggqlt发酵液组改善明显。3.氧化应激相关指标(1)ggqlt水煎液组、ggqlt煮散剂组及ggqlt发酵液组sod活性显着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ggqlt发酵液组sod活性显着高于阳性药对照组、ggqlt水煎液组、ggqlt煮散剂组(p<0.05,p<0.01)。(2)ggqlt水煎液组、ggqlt煮散剂组及ggqlt发酵液组mda含量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p<0.01);ggqlt煮散剂组及ggqlt发酵液组mda含量低于阳性药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ggqlt煮散剂组cat活性显着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ggqlt水煎液组及ggqlt发酵液组cat活性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ggqlt水煎液组、ggqlt煮散剂组及ggqlt发酵液组gsh-px活性较模型对照组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相关蛋白含量(1)ggqlt发酵液组glut4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p<0.01);ggqlt发酵液组上调glut4蛋白表达的作用更接近阳性药对照组。(2)GGQLT煮散剂组及GGQLT发酵液组p-p38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P<0.01);GGQLT发酵液组p-p38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GGQLT水煎液组(P<0.05);GGQLT发酵液组上调p-p38蛋白表达的作用优于阳性药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葛根芩连汤发酵液能够改善T2DM大鼠一般情况,缓解体质量减轻,调节糖脂代谢异常,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IR。2.葛根芩连汤发酵液可以保护胰腺及肝脏形态结构,促进胰岛素分泌。3.葛根芩连汤发酵液可以改善T2DM大鼠氧化应激状态,从而达到抗糖尿病,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IR的作用。4.葛根芩连汤发酵液可能是通过影响p38MAPK活性来调节GLUT4表达,促进了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IR。5.葛根芩连汤发酵液降糖降脂药效优于传统葛根芩连汤,其增效的机制一方面是由于大分子物质降解,促进药物吸收所致;另一方面原因可能有由于葡萄糖耐量因子(GTF)的存在,增强其改善IR的作用。

施荣枫[6](2016)在《利用免疫分析法解析葛根素在正常大鼠和MCAO模型大鼠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文中提出目的1.研究不同剂量的葛根素通过腹腔注射给药在正常大鼠的血液和主要脏器以及大脑内亚器官的组织分布代谢的动态变化过程。2.研究不同剂量葛根素通过腹腔注射给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血液和主要脏器以及脑内损伤部位左右海马的组织分布代谢的动态变化过程。3.比较研究不同剂量的葛根素通过腹腔注射给药在正常大鼠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中的组织分布代谢的异同,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药代动力学的数据支持。方法1.三组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正常大鼠的组织分布药代动力学研究:按照高剂量组(80mg/kg)、中剂量组(40mg/kg)、低剂量组(20mg/kg)腹腔注射葛根素,于给药后第5、15、30、60、90、120、180、240、300、360分钟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取血后通过心脏灌洗,取心、肝、脾、肺、肾、海马、皮层、纹状体。样品通过匀浆和离心处理后,利用间接竞争ELISA法检测样品中的葛根素的含量。2.三组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CAO)大鼠的组织分布药代动力学研究:利用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大鼠,缺血90min后再灌注的同时按照高剂量组(80mg/kg)、中剂量组(40mg/kg)、低剂量组(20mg/kg)腹腔注射葛根素,于给药后第5、15、30、60、90、120分钟后腹主动脉取血,取血后通过心脏灌洗,取心、肝、脾、肺、肾、左侧海马和右侧海马。样品通过匀浆和离心处理后,利用间接竞争ELISA法检测样品中的葛根素的含量。结果1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正常大鼠中的组织分布代谢特征1.1在血液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在高、中剂量组中,葛根素在大鼠血液中均出现了两个吸收峰。低剂量组仅有一个吸收峰。高、中、低三组不同剂量的Cmax和AUC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Tmax和MRT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1.2在心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三组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心脏的组织分布代谢过程中均只出现了一个吸收峰,药-时代谢曲线趋势基本一致。高、中、低三组不同剂量的Cmax和AUC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max和MRT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1.3在肝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三组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肝脏的组织分布代谢过程中均只出现了一个吸收峰,药-时代谢曲线趋势基本一致。高、中、低三组不同剂量的Cmax和AUC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Tmax和MRT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1.4在脾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三组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脾脏的组织分布代谢过程中均只出现了一个吸收峰,药-时代谢曲线趋势基本一致。高、中、低三组不同剂量的Cmax和AUC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MRT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与中、低剂量组的Tmax有显着差异(P<0.05),高剂量组的Tmax比中剂量组的低剂量组往后延长了15分钟。1.5在肺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三组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肺脏的组织分布代谢过程中均只出现了一个吸收峰,药-时代谢曲线趋势基本一致。高、中、低三组不同剂量的Cmax和AUC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Tmax和MRT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1.6在肾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在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中,葛根素在肾脏中均出现了两个吸收峰。低剂量组仅有一个吸收峰,在给药后第15分钟。高、中、低三组不同剂量的Cmax和AUC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MRT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与中、低剂量组的Tmax有显着差异(P<0.05),高剂量组的达峰时间比中剂量组的低剂量组往前提前了10分钟。1.7在海马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三组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海马的组织分布代谢过程中均只出现了一个吸收峰,药-时代谢曲线趋势基本一致。高、中、低三组不同剂量的Cmax和AUC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Tmax和MRT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1.8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皮层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三组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皮层的组织分布代谢过程中均只出现了一个吸收峰,药-时代谢曲线趋势基本一致。高、中、低三组不同剂量的Cmax和AUC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Tmax和MRT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1.9在纹状体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三组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纹状体的组织分布代谢过程中均只出现了一个吸收峰,药-时代谢曲线趋势基本一致。高、中、低三组不同剂量的Cmax和AUC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Tmax和MRT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中的组织分布药代动力学特征2.1在血液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高、中、低三组不同剂量的Cmax和AUC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Tmax无显着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葛根素的MRT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2.2在心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三组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心脏的组织分布代谢过程中均只出现了一个吸收峰,药-时代谢曲线趋势基本一致。高、中、低三组不同剂量的Cmax和AUC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Tmax和MRT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3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肝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三组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肝脏的组织分布代谢过程中均只出现了一个吸收峰,药-时代谢曲线趋势基本一致。高、中、低三组不同剂量的Cmax和AUC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Tmax和MRT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4在脾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三组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脾脏的组织分布代谢过程中均只出现了一个吸收峰,药-时代谢曲线趋势基本一致。高、中、低三组不同剂量的Cmax和AUC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Tmax和MRT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5在肺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三组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肺脏的组织分布代谢过程中均只出现了一个吸收峰,药-时代谢曲线趋势基本一致。高、中、低三组不同剂量的Cmax和AUC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Tmax和MRT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6在肾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三组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肺脏的组织分布代谢过程中均只出现了一个吸收峰,药-时代谢曲线趋势基本一致。高、中、低三组不同剂量的Cmax和AUC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Tmax和MRT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7在左侧海马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三组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海马的组织分布代谢过程中均只出现了一个吸收峰,药-时代谢曲线趋势基本一致。高、中、低三组不同剂量的Cmax和AUC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Tmax和MRT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8在右侧海马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三组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皮层的组织分布代谢过程中均只出现了一个吸收峰,药-时代谢曲线趋势基本一致。高、中、低三组不同剂量的Cmax和AUC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Tmax和MRT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1葛根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中的组织分布代谢过程中,在血液和组织器官的达峰时间均较正常组延长。1.2高剂量组的葛根素在模型组海马中的分布的量明显比正常组的高。1.3高剂量和中剂量的葛根素在模型组的海马中的代谢速度较正常大鼠的快。1.4低剂量的葛根素在模型组损伤部位的海马比未损伤部位的海马滞留时间更长,作用时间更长,清除更为缓慢。

姜丽,严小军,李云,徐国良[7](2015)在《葛根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葛根素具有提高免疫力,增强心肌收缩力,降血压,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降血糖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及突发性耳聋和糖尿病等症。因其毒性小、安全范围广、疗效好,临床应用不断拓展,已成为生产心脑血管疾病的药品或保健品的重要原料药。考虑到葛根素药代动力学研究日渐深入,本文将从样品前处理,检测方法,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ADME过程)及体内过程影响因素等方面较系统地对葛根素近年来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作一综述,为葛根素制剂工艺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李鹏跃[8](2014)在《基于MD-MS技术研究葛根总黄酮及葛根素静脉和鼻腔给药的药动学差异》文中提出脑中风学名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难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经济负担重的特点,在严重影响患者本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葛根为治疗脑中风的常用中药。目前,其主要成份葛根素已有4种相关静脉注射制剂上市,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疗效确切。葛根素作用机制与扩张脑血管、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有关。同时,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除葛根素外,葛根总黄酮中其余成分同样具有脑保护作用,能够明显缩小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脑梗死体积、降低脑水肿程度、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丙二醛水平,目前已有葛酮通络胶囊及愈风宁心系列口服制剂上市。然而,上述制剂均存在一定的缺陷。葛根素注射剂自1993年上市以来,临床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而口服制剂存在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并且对于中风病人而言,吞服困难,给药顺应性较差。这些问题均限制了上述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传统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均证明鼻腔给药是治疗脑病的有效途径。因此,本课题基于“鼻通脑络”中医理论,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鼻腔作为给药途径,采用微透析取样技术,对葛根素及自制葛根总黄酮经不同途径给药后的药动学差异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葛根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以葛根素和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对葛根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最优工艺为12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5h,所得工艺便捷可行,目标成分提取率达到90%以上。对葛根水提液进行了醇沉处理,最佳醇沉工艺为提取液浓缩至0.5g药材/ml,加95%乙醇,调节醇浓度为60%,醇沉24h,进一步提高了浸膏中目标成分的纯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单因素考察法对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最佳树脂为HPD200A,上样液浓度为0.25g药材/ml,大孔树脂柱径高比为1:5,上样量为0.5g药材/ml树脂,上样流速为1ml/min,水洗2BV,水洗流速为0.5ml/min,30%乙醇洗脱4BV,醇洗流速为0.5ml/min。最终产物的出膏率约为10%,葛根素的纯度在30%以上,总黄酮的纯度在70%以上。对葛根总黄酮的树脂纯化工艺进行放大实验研究,所得提取物纯度基本稳定,工艺可行。对提取物中各成分进行质谱分析,初步推断其中5种主要成分分别为: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葛根素木糖苷、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以Bcl-2 mRNA为指标对葛根素及提取物的抗凋亡作用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提取物组效果更好,提示提取物中有成份能够促进抗凋亡基因Bcl-2mRNA的高表达,更有助于抑制细胞在缺氧环境下的凋亡。2葛根素微透析及HPLC-MS/MS方法的建立体外透析实验及反渗透实验显示,葛根素的探针传递率及回收率分别为:63.37%和71.52%,两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而不同浓度药液对探针回收率(或传递率)并无影响,通过探针清除率实验,证实了葛根素与探针膜材料之间不存在吸附;同时研究表明,药物回收率、传递率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值会随着探针外药液搅拌速度的升高而增加;在灌流液中添加适当的添加剂能够有效的提高回收率,降低传递率,同时亦使两者之间的差异增大;随着探针膜长的增加,药物的传递率及回收率均有显着提高,但两者之间的差值亦随之而增大。上述结果提示,如果需要求得体内的真实药物浓度,以探针的在体传递率替代在体回收率是不可行的,故采用零净通量法对探针的在体回收率进行了计算。脑探针的定位按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结合脑组织切片,确定嗅球的位置为以前囟为基点,AP:+8mm,ML:±1mm处定位,血液探针沿向心室方向植入颈静脉,以生理盐水为灌流液,采用零净通量法测定探针在血液及嗅球部位的在体回收率,分别为:17.52%,29.13%。建立了透析液中葛根素及内标柚皮苷的HPLC-MS/MS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C18色谱柱(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 column(3.5μm,4.6 × 1Omm,USA));HPLC条件:甲醇-水,0-8min,24:76,8-15min,60:40;MS/MS条件: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监测离子:415/295(葛根素),579/271(柚皮苷)。葛根素在0.002-0.111 μg/mL和0.111-8.9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分别为y=0.23816x-0.0001(r=0.998)和y=0.25562x-0.01582(r=0.999)。精密度、稳定性均符合要求。定量限以标准曲线最低点计。3葛根素经不同途径给药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将血液探针埋植于颈静脉,脑探针埋植于嗅球部位,葛根素按照7mg/kg的剂量分别静脉推注、静脉滴注、鼻腔给药,微透析取样,20min收集样品一次,HPLC-MS/MS检测透析液中药物浓度。以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处理体内数据。血药动力学结果显示:各组的血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30.89±10.69μg/ml(i.v.)、9.31±3.99μg/ml(i.v.gtt)、3.82±1.03 μg/ml(i.n.),各组的血药 AUC0-5h 分别为 1524.63±584.05μg/ml.min(i.v.)、1037.18±501.70 μg/ml·min(i.v.gtt)、623.12±170.86 μg/ml.min(i.n.),各组的 tmax分别为 20min(i.v.)、100min(i.v.gtt)、68±10.95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 44.20±8.97min(i.v.)、87.24±7.84min(i.v.gtt)、140.27±7.86min(i.n.)。与静脉给药相比,鼻腔给药组各参数均有显着性差异。嗅球部位药动学结果显示:各组的药物峰浓度Cmax分别为0.29±0.07μg/ml(i.v.)、0.0523μg/ml(i.v.gtt)、0.50±0.16μg/ml(i.n.),各组的嗅球部位 AUC0-5h 分别为 28.44 ±6.89μg/ml·min(i.v.)、8.30±4.85μg/ml·min(i.v.gtt)、86.84±23.50μg/ml.min(i.n.),各组的 tmax分别为 20min(i.v.)、132±36min(i.v.gtt)、212±30.33 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 81.76±11.46min(i.v.)、162.63±19.00min(i.v.gtt)、186.43±6.25min(i.n.)。各组的脑靶向指数分别为1.87%、0.80%、13.94%。鼻腔给药虽然血药浓度较低,但嗅球部位药物浓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脑靶向性显着提高。4葛根素经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为了进一步模拟葛根素的临床用药对象和给药方式,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对病理状态下,葛根素经不同途径给药后的药动学行为进行了研究。血药动力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血药峰浓度Cmax为13.84±2.45μg/ml(i.v.gtt)、4.36±1.06μg/ml(i.n.),各组的血药 AUC0-5h分别为 1416.68±249.74μg/ml·min(i.v.gtt)、533.48±136.75μg/ml·min(i.n.),各组的 tmax分别为 100 min(i.v.gtt)、80±31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88.85±6.34 min(i.v.gtt)、115.61±13.82min(i.n.)。鼻腔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7.66%,与正常大鼠相比,静脉滴注时MCAO模型大鼠具有较高的血药AUC,鼻腔给药时MCAO模型大鼠血药AUC与正常大鼠组无显着性差异。嗅球部位药动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药物峰浓度Cmax为0.19±0.12μg/ml(i.v.gtt)、1.54±0.43μg/ml(i.n.),各组的嗅球部位的 AUC0-5h 分别为 24.50±16.74μg/ml·min(i.v.gtt)、255.96±87.74μg/ml·min(i.n.),各组的 tmax 分别为 104±38 min(i.v.gtt)、92±11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141.72±12.68 min(i.v.gtt)、136.57±17.12min(i.n.),各组的脑靶向指数为1.73%和47.98%。鼻腔给药组的Cmax、AUC均显着高于静脉滴注组,脑靶向系数更是高达静脉滴注组的27倍,充分体现了鼻腔给药的优越性。与正常大鼠相比,静脉滴注和鼻腔给药时,MCAO大鼠嗅球部位药物峰浓度和AUC显着增加,并且曲线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或脑缺血对嗅黏膜和嗅神经的影响所导致的。5葛根总黄酮经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制备MCAO模型大鼠,自制葛根提取物按照20mg/kg的剂量分别静脉滴注、鼻腔给药,微透析取样,HPLC-MS/MS检测透析液中药物浓度。以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处理体内数据。血药动力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血药峰浓度Cmax为14.96±3.97μg/ml(i.v.gtt)、0.75±0.30μg/ml(i.n.),各组的血药 AUC0-5h 分别为 1707.02±457.88μg/ml·min(i.v.gtt)、134.72±37.61μg/ml.min(i.n.),各组的 tmax 分别为 104±9 min(i.v.gtt)、68±18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90.28±15.18 min(i.v.gtt)、139.41±12.11min(i.n.),鼻腔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7.89%,但药物在血浆中的MRT显着长于静脉滴注组。与葛根素单独给药相比,静脉滴注时两者血药AUC并无显着差异,提示在该药物浓度下提取物中其余黄酮类成分并未对葛根素的代谢产生影响;但鼻腔给药时提取物组的血药AUC显着降低,仅为葛根素组的25%,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提取物中多种成分在透过鼻黏膜时发生竞争所致。嗅球部位药动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药物峰浓度Cmax为0.060±0.03μg/ml(i.v.gtt)、0.37±0.11μg/ml(i.n.),嗅球部位的 AUC0-5h分别为 7.38±4.65μg/ml-min(i.v.gtt)、58.60±14.48μg/ml·min(i.n.),鼻腔给药组嗅球部位药物浓度持续升高,并且下降趋势不明显,各组的DTI分别为:0.43%和43.50%。与葛根素单独给药相比,静脉滴注时提取物组嗅球部位AUC仅为葛根素组的30%,这可能是由于透过血脑屏障时黄酮类成分发生竞争所致,鼻腔给药也发生相似的现象。尽管葛根素组和提取物组鼻腔给药后血液和嗅球部位AUC存在显着差异,但二者的DTI分别为47.98%和43.50%,较为接近,进一步证明了黄酮类成分在经鼻转运入脑过程中存在竞争。

姜丽[9](2013)在《基于理化性质—药效—体内外吸收评价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应用的合理性》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葛根和天麻近年来在中药内服治疗颈椎病中应用较多,且多配伍使用。二者的主要活性成分分别为葛根素(puerarin, Pur)和天麻素(gastrodin, Gas)。它们都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冠状动脉、降血压、抗氧化等药理活性。临床上二者单独使用常被用于高血压、突发性耳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颈椎病、眩晕等微循环障碍引起的疾病,两者的注射液亦常联合静注给药用于治疗上述疾病。基于葛根素和天麻素的临床应用,探讨其配伍应用的合理性及其相互影响十分必要。为此,本研究将从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后理化性质、抗氧化改善微循环药效作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和Caco-2细胞中的吸收机制等多层面,探讨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应用的合理性。2研究内容与方法围绕以上研究目的,本实验拟从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后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等理化性质、清除自由基和改善微循环等药效作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在Caco-2细胞中吸收机制方面,以二者配伍后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清除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率、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及Caco-2细胞模型表观渗透系数为指标,探讨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应用合理性。2.1.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理化性质研究2.1.1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后表观溶解度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葛根素、天麻素单独及配伍使用后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2.1.2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后油水分配系数采用摇瓶-HPLC法测定葛根素、天麻素单独及配伍使用后在不同pH值正辛醇-磷酸盐缓冲体系中的油水分配系数。2.2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抗氧化和改善微循环药效研究采用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考察葛根素和天麻素单独及配伍使用后体外抗氧化能力;并测定体内外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考察葛根素和天麻素单独及配伍使用后抗凝血作用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研究两者合用后改善微循环的药效作用。2.3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在大鼠血浆中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同时测定葛根素、天麻素、天麻苷元和内标对羟基苯乙醇(Tyr)4种成分在大鼠血浆中药物浓度的HPLC方法,并应用该法研究单独或合并静脉注射及灌胃给药葛根素、天麻素后,两者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及相互作用。以Tyr为内标,血浆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后,上清液用N2吹干,残渣用乙腈-0.05%磷酸(20:80)复溶后,以乙腈-0.05%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用Agilent ZORBAX SB-Aq C18(4.6×150mm,5μm)色谱柱分离,在250nm波长处测定葛根素,221nm处测定天麻素和内标。单独或合并给药葛根素、天麻素后,检测大鼠血浆中二者浓度,用WinNonlin5.2.1药动学软件和SPSS17.0软件分别计算各给药组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单独或合并给药后葛根素、天麻素药动学过程。2.4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在Caco-2细胞中吸收机制研究采用HPLC(?)(?)测定葛根素、天麻素在Caco-2细胞模型中转运后的含量,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研究二者单独或合并给药后在Caco-2细胞中的跨膜转运特性和吸收机制,并考察浓度、转运蛋白抑制剂对葛根素和天麻素吸收的影响。3研究结果3.1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理化性质研究3.1.1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后平衡溶解度室温下,葛根素平衡溶解度为162g·L-1,天麻素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为303.81g·L-1;与不同浓度天麻素配伍后,葛根素溶解度有所变化,加入1.0、1.5g·L-1天麻素后,葛根素平衡溶解度与单独葛根素组无显着性差异,而其余浓度组均能显着提高葛根素平衡浓度,最高者可为原来的5.1倍,且葛根素溶解度的增加与天麻素浓度呈线性关系,表明一定浓度的天麻素可改善葛根素溶解度。3.1.2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后油水分配系数(1)单用葛根素、天麻素时,测得的Log P均值分别为0.4803、-0.8573,与预测值接近(用Chem Draw Ultra6.0软件通过分子结构预测的Log P值分别为0.4826、-1.0595)。(2)葛根素油水分配系数①单用组及合用组中葛根素在不同pH磷酸盐缓冲液为水相的介质中log P值均<1,提示葛根素的亲水性大于亲脂性,且在肠道中不易被吸收;②随着pH的升高,葛根素P值不断降低,在pH8.0磷酸盐缓冲溶液中P值最小,提示葛根素在胃液中脂溶性较大,可能在胃中的吸收要高于小肠;③葛根素与天麻素合用后,油水分配系数P值较单用组降低,在pH1.2-5.8范围内尤为明显,说明此时葛根素亲水性大大提高,这与本课题前述溶解度研究结果相一致。(3)天麻素油水分配系数①单用组及合用组中天麻素在不同pH磷酸盐缓冲液为水相的介质中log P值均为负数,表明天麻素的亲水性很大,这与前述天麻素溶解度结果吻合。虽然它的油水分配系数比葛根素小,但因其分子量小,在肠道中吸收仍高于葛根素;②pH对天麻素的油水分配系数并无影响,推测天麻素在胃肠道中的吸收无部位特异性;⑧天麻素与葛根素合用后,油水分配系数较单用组并无差异,推测葛根素并不能改变天麻素在肠道中的脂水分配情况。3.2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抗氧化和改善微循环药效研究3.2.1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后抗氧化作用(1)以抗坏血酸(Vc)为阳性对照,其IC50(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50%时的浓度)为0.024g·L-1,葛根素的IC5o为17.56g·L-1,虽不及Vc,但显示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天麻素在浓度为0.5-200g·L-1浓度范围内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0-1.86%,未超过50%,故无法计算IC5o,可推断其IC50值大于200g·L-1。(2)不同浓度葛根素、天麻素单独或合用后,DPPH自由基清除率结果表明,葛根素清除率随浓度增加而增大,天麻素各浓度组间清除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加入天麻素后,葛根素的清除率与单独使用葛根素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即天麻素并无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也不能增加葛根素的清除能力,推测各合用组的清除率基本系葛根素产生的作用。3.2.2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后改善微循环作用(1)体外APTT结果①单用葛根素低、中剂量组无抗凝血作用,高剂量组显示有抗凝血作用(P<0.01);中剂量葛根素与中剂量或高剂量天麻素合用后,均具有抗凝血作用(P<0.01)。②单用天麻素低、中剂量组无抗凝血作用,高剂量组显示有抗凝血作用(P<0.01);但天麻素低剂量组与高剂量葛根素合用后,有抗凝血作用(P<0.01);天麻素中剂量组与中剂量或高剂量葛根素合用后,均具有抗凝血作用(P<0.01)。⑧合用组中,高剂量Pur+低剂量Gas组、中剂量Pur+中剂量Gas组、高剂量Pur+中剂量Gas组、中剂量Pur+高剂量Gas组、高剂量Pur+高剂量Gas组均具有抗凝血作用(P<0.01)。④葛根素在20-40g/L、天麻素在150-300g/L剂量范围内,其APTT值均随剂量增加而延长,呈剂量依赖趋势。(2)体内APTT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除葛根素高剂量组外,其它给药组均有极显着性差异,说明Pur、 Gas均有抗凝血作用;且二者合用中剂量组的抗凝血作用强于各单用组,与体外APTT的该项结果一致。(3)抗血小板聚集结果单用葛根素低、中、高剂量组间或天麻素低、中、高剂量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但直观分析可知,其抗血小板聚集能力(以抑制率计),均随给药剂量增加而增大。但与单用中剂量组比较,中剂量葛根素与中剂量天麻素配伍后,其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均有提高(P<0.05)。3.3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在大鼠血浆中药代动力学研究(1)建立HPLC同时测定葛根素、天麻素体内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葛根素、天麻素分别在0.05~5.98μg/mL禾口0.101~101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60),其最低定量限分别为0.05、0.101μg/mL,检测限分别为0.0245、0.0486μg/mL,精密度、稳定性RSD均小于12%,样品提取回收率均可达80%以上,说明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可较好地应用于葛根素、天麻素同时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2)葛根素和天麻素联合给药后,大鼠体内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AUC、Cmax、T1/2、 Tmax、MRT)与单独给药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无论是灌胃还是静脉注射,清除率(CL)降低,平均滞留时间(MRT)延长,相对生物利用度均有提高,尤以灌胃组显着,灌胃葛根素合用组为单用组的106倍,灌胃天麻素合用组为单用组的1.5倍。3.4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在Caco-2细胞中吸收机制研究(1)50μg·mL-1葛根素在Caco-2细胞的转运无明显的方向性,且转运速率基本恒定,表明此浓度范围内葛根素的转运为不需要耗能的被动转运过程;100、200μg·mL-1葛根素在Caco-2细胞的跨细胞转运呈现较强的方向性(Papp(BL→AP)/Papp(AP→BL)均大于1.5),且这种有向性可被维拉帕米和环孢素抑制,故认为葛根素的跨膜转运除被动扩散外,还存在着外排泵的作用。(2)100μg·mL-1天麻素在Caco-2细胞的跨细胞转运无明显的方向性,且转运速率几乎恒定,提示天麻素的转运为不需要耗能的单纯被动转运过程。(3)葛根素和天麻素合用后,葛根素吸收量增加(Papp(AP→BL)由1.285×10-6cm/s增加至1.425×10-6cm/s),外排量减少(Papp(BL→AP)由4.539×10-6cm/s减少至3.108×10-6cm/s,P<0.05),外排比率由3.531下降至2.181,减少了38.22%,推测天麻素可发挥类似于维拉帕米或环孢素的作用,即天麻素为P-gp或MRP2抑制剂,可促进葛根素的跨膜转运,其促进程度与维拉帕米接近。4结论4.1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理化性质研究(1)室温下,葛根素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为1.62g·L-1,天麻素为303.81g·L-1,按2010版药典规定,前者属于微溶范畴,后者属于易溶范畴。一定浓度的天麻素可改善葛根素溶解度,且葛根素溶解度的增加与天麻素浓度呈线性关系。(2)葛根素、天麻素单独测定时Log P均值分别为0.4803、-0.8573,均小于1,表明二者的亲水性大于亲脂性。葛根素的P值随着pH的升高而降低,表明葛根素在胃液中脂溶性较大,可能在胃中的吸收要高于小肠,而pH对天麻素的P值并无影响,表明天麻素在胃肠道中的吸收无部位特异性。在一定pH范围内,天麻素可使葛根素的亲水性提高,但葛根素并不能改变天麻素在肠道中的脂水分配情况。(3)以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为测定指标,从理化性质层面解释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应用的合理性。4.2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抗氧化和改善微循环药效研究(1)葛根素具有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而天麻素并无此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天麻素无抗氧化作用,它有可能通过其它途径(如抑制脂质过氧化、增强抗氧化酶活性等)产生作用。(2)以体内外APTT、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指标,葛根素和天麻素一定剂量配伍后,其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增加。(3)从体内外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层面,解释了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应用的合理性。4.3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在大鼠血浆中药代动力学研究(1)葛根素和天麻素合用后,可彼此影响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增加吸收,降低清除率,延长平均滞留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2)从体内药动学角度,解释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应用的合理性。4.4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在Caco-2细胞中吸收机制研究(1)低浓度葛根素在Caco-2细胞的转运无明显的方向性,为不需要耗能的被动转运过程;随着浓度升高,葛根素的跨膜转运呈现较强的方向性,且这种有向性可被维拉帕米和环孢素抑制,表明葛根素除被动扩散外,还存在着外排泵的作用,其可能为P-gp和MRP2的底物。天麻素在Caco-2细胞的跨膜转运无明显的方向性,为不需要耗能的单纯被动扩散。(2)天麻素可使葛根素吸收量增加,外排量减少,推测天麻素可发挥类似于维拉帕米或环孢素的作用,即天麻素为P-gp或MRP2抑制剂,可促进葛根素的跨膜转运,其促进程度与维拉帕米接近,而葛根素对天麻素吸收促进作用不明显。(3)天麻素(被动转运)这类吸收良好的药物,Caco-2细胞模型是一个研究药物吸收非常好的模型,而对于像葛根素这类吸收差的药物,Caco-2细胞模型只能作为体内吸收的一个定性而非定量指标。(4)从药物在体外Caco-2细胞模型中吸收机制层面,解释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应用的合理性。5创新点(1)基于葛根素和天麻素的临床应用,从两者配伍后理化性质、抗氧化改善微循环药效作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和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机制等多层面探讨其配伍应用的合理性。为葛根素和天麻素在临床合用上的实践性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对探索中药成分的配伍理论有一定实践意义。(2)基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颈椎病、眩晕中医发病机制为缺氧、缺血等微循环障碍,本研究以DPPH自由基清除、体内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指标,考察药物抗氧化及改善微循环作用,以点带面,多指标验证了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的合理性。(3)首次对葛根素和天麻素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并以Caco-2细胞模型为工具,研究葛根素和天麻素吸收转运机制及相互影响,从药代动力学角度和细胞层面阐明两者吸收机制及配伍应用的合理性;从肠吸收角度,研究两种有效成分的吸收及其相互作用,有助于对中药复方成分配伍规律科学性的理解。

冉川莲,段俊国,蹇文渊,李强[10](2012)在《葛根素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中药的作用特点是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是中药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从生物样品预处理、样品测定、葛根素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药动学参数等方面,较为系统地综述了近10年来葛根素药动学研究概况。

二、葛根素在糖尿病肾病病人中的药动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葛根素在糖尿病肾病病人中的药动学(论文提纲范文)

(1)何首乌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化学成分
        1.1 二苯乙烯苷类成分
        1.2 蒽醌类成分
    2 药理作用
        2.1 降血脂、延缓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2 对神经系统作用
        2.3 抗肿瘤作用
        2.4 保肝作用
        2.5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2.6 其它药理作用
    3 毒性
        3.1 肝毒性
        3.2 肾毒性
        3.3 其他毒性
    4 药代动力学特征
        4.1 胃肠道吸收
        4.2 分布
        4.3 代谢
        4.4 排泄
    5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何首乌多成分大鼠血浆药代动力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材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1.4 何首乌提取物的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配制
        2.2 检测条件
        2.3 血浆样品前处理
        2.4 方法学验证
        2.5 血浆药代动力学研究
        2.6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方法学验证
        3.2 大鼠给予何首乌提取物后的药动学研究
    4 小结
第三章 何首乌多成分大鼠组织分布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材和试剂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动物
        1.4 何首乌提取物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标准品储备液配制方法内标工作溶液配制
        2.2 仪器分析方法
        2.3 空白组织样品的采集
        2.4 组织样品前处理
        2.5 方法学考察
        2.6 组织分布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方法学验证
        3.2 组织分布结果
    4 小结
第四章 何首乌多成分大鼠排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材和试剂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动物
        1.4 何首乌提取物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配制
        2.2 检测条件
        2.3 空白样品的采集
        2.4 尿、粪、胆汁样品前处理
        2.5 方法学验证
        2.6 大鼠尿、粪及胆汁排泄动力学
    3 实验结果
        3.1 方法学验证
        3.2 尿、粪和胆汁排泄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五章 何首乌多成分犬药代动力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材和试剂
        1.2 实验设备
        1.3 何首乌提取物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配制
        2.2 检测条件
        2.3 血浆样品前处理
        2.4 方法学验证
        2.5 血浆药代动力学研究
        2.6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方法学验证
        3.2 比格犬给药何首乌提取物后的药动学研究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简历

(2)葛根素在Ⅱ型糖尿病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用动物
    1.4 Ⅱ型糖尿病大鼠建模方法
    1.5 建立葛根素HPLC检测方法学
        1.5.1 实验用溶液的配制
        1.5.2 血浆样品的处理
        1.5.3 样品检测以及色谱条件
        1.5.4 方法学的专属性
        1.5.5 标准曲线
        1.5.6 精密度与准确度
        1.5.7 提取回收率
        1.5.8 稳定性实验
    1.6 葛根素在三组大鼠中的药物动力学
        1.6.1 实验用溶液的配制
        1.6.2 实验动物给药以及血浆样品的采集
        1.6.3 血浆样品的测定
        1.6.4 药动学数据处理方法
    1.7 RNA的提取和q RT-PCR实验
        1.7.1 组织标本来源
        1.7.2 实验用溶液的配制
        1.7.3 总RNA的提取、浓度与纯度的测定
        1.7.4 逆转录得c DNA
        1.7.5 引物的设计
        1.7.6 q RT-PCR扩增
        1.7.7 数据处理以及统计分析
    1.8 Ugt1a1和Ugt1a7蛋白表达
        1.8.1 Western Blot相关溶液的配制
        1.8.2 组织标本来源
        1.8.3 肝脏以及肠道组织蛋白的提取与定量
        1.8.4 Western Blot过程
        1.8.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2.2 葛根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2.3 葛根素在三组大鼠中的药动学
    2.4 Ugt1a1和Ugt1a7在大鼠肝脏和肠道内的mRNA表达水平
    2.5 Ugt1a1和Ugt1a7在大鼠肝脏和肠道内的蛋白表达水平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3)黄芪-葛根配伍对葛根素在2型糖尿病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仪器
        1.1.3 药物与试剂
    1.2 方法
        1.2.1 2型糖尿病 (T2MD) 大鼠模型的建立和分组
        1.2.2 给药、样品采集和处理
        1.2.3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检测血浆中葛根素水平分析方法建立
        1.2.4 标准曲线溶液配制
        1.2.5 精密度实验
        1.2.6 稳定性实验
        1.2.7 回收率实验
        1.2.8 解冻-冻融稳定性实验
        1.2.9 药物动力学 (PK) 模型的拟合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血浆中葛根素水平
    2.2 标准曲线的制备
    2.3 3组供试品精密度实验结果
    2.4 3组供试品稳定性实验结果
    2.5 3组供试品回收率实验结果
    2.6 3组供试品解冻-冻融稳定性实验结果
    2.7 PK模型的拟合
3 讨论

(4)异黄酮碳苷类化合物葡酮胺的全合成及制剂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第1章 绪论
    1.1 葛根素的药理作用及体内代谢产物
        1.1.1 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1.1.2 扩张血管
        1.1.3 糖尿病
        1.1.4 糖尿病的并发症的治疗
        1.1.5 高血脂病
        1.1.6 阿尔茨海默病
        1.1.7 葛根素的体内代谢
    1.2 葛根素衍生物的合成和药理作用
        1.2.1 4'位羟基的修饰
        1.2.2 4'和7位羟基的修饰
        1.2.3 7位羟基的修饰
        1.2.4 糖环的修饰
    1.3 葛根素的制剂优化
        1.3.1 磷脂复合物技术
        1.3.2 微乳与自微乳给药系统
        1.3.3 纳米粒和固体脂质纳米粒
        1.3.4 脂质体技术
    1.4 葡酮胺的研究概况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2章 异黄酮碳苷类化合物的全合成方法研究
    2.1 实验设计
        2.1.1 异黄酮碳苷的传统查尔酮合成路线
        2.1.2 异黄酮碳苷的两种全合成新方法的研发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2 基于改良的查尔酮途径的6-叔丁基葛根素的全合成方法
        2.2.3 基于脱氧安息香途径的两种异黄酮碳苷的全合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于改良的查尔酮途径的6-叔丁基葛根素的全合成
        2.3.2 基于脱氧安息香途径的两种异黄酮碳苷的全合成
        2.3.3 新式脱氧安息香合成路线的优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乙基取代策略的葡酮胺的全合成
    3.1 实验设计
        3.1.1 全合成葛根素的前期探索
        3.1.2 Lee的葛根素全合成方法
        3.1.3 全合成葛根素的乙基取代策略
        3.1.4 葡酮胺的合成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2 基于脱氧安息香途径的葛根素的全合成
        3.2.3 基于改良的查尔酮途径的葛根素的全合成
        3.2.4 葡酮胺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于脱氧安息香途径的葛根素的全合成
        3.3.2 基于改良的查尔酮途径的葛根素的全合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葡酮胺-大豆磷脂复合物的制备、表征以及体内药动学研究
    4.1 实验设计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葛胺酮的纯度检测
        4.2.3 磷脂复合物的制备
        4.2.4 复合率的测定
        4.2.5 G20-磷脂复合物制备条件的选择
        4.2.6 X射线衍射分析鉴定磷脂复合物
        4.2.7 大鼠血浆中葡酮胺测定方法的建立
        4.2.8 葡酮胺体内药动学研究
    4.3 实验结果
        4.3.1 葛胺酮的纯度检测
        4.3.2 G20磷脂复合物制备条件的选择
        4.3.3 X射线衍射分析鉴定磷脂复合物
        4.3.4 大鼠血浆中葡酮胺测定方法的建立
        4.3.5 葡酮胺体内药动学研究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葡酮胺微乳的制备、表征以及体内药动学研究
    5.1 实验设计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仪器试剂和动物
        5.2.2 伪三元相图的绘制
        5.2.3 筛选G20微乳配方
        5.2.4 G20微乳体外性质考察
        5.2.5 大鼠血浆中葡酮胺测定方法的建立
        5.2.6 葡酮胺体内药动学研究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伪三元相图的绘制
        5.3.2 筛选G20微乳配方
        5.3.3 G20微乳体外性质考察
        5.3.4 大鼠血浆中葡酮胺测定方法的建立
        5.3.5 葡酮胺体内药动学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葡酮胺固定化树脂的制备
    6.1 实验设计
    6.2 实验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葛胺酮固定化树脂的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葛根芩连汤发酵液对T2DM大鼠降糖降脂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实验一:葛根芩连汤发酵液的制备方法
    1. 材料
        1.1 药物及试剂
        1.2 菌种
        1.3 仪器
    2. 方法
        2.1 酵母菌菌种活化
        2.2 酵母菌扩大培养
        2.3 制备葛根芩连汤发酵液
    3. 结果与讨论
        3.1 葛根芩连汤发酵前后化学成分比较
        3.2 发酵技术在中药复方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实验二:葛根芩连汤发酵液对T2DM大鼠糖脂代谢及IR的影响
    1. 材料
        1.1 药物及试剂
        1.2 仪器
        1.3 动物
        1.4 饲料
    2. 方法
        2.1 造模方法
        2.2 分组及处理
        2.3 检测指标
        2.4 数据统计处理
    3. 结果
        3.1 葛根芩连汤发酵液对T2DM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3.2 葛根芩连汤发酵液对T2DM大鼠体质量的影响
        3.3 葛根芩连汤发酵液对T2DM大鼠FBG的影响
        3.4 葛根芩连汤发酵液对T2DM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3.5 葛根芩连汤发酵液对T2DM大鼠FINS、ISI、HOMA-IR的影响
    4. 讨论
        4.1 葛根芩连汤防治T2DM的理论依据
        4.2 关于葛根是否先煎的问题
        4.3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选择
        4.4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4.5 结果分析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葛根芩连汤发酵液对T2DM大鼠胰腺、肝脏组织形态异常的影响
    1. 材料
        1.1 药物及试剂
        1.2 仪器
        1.3 动物
        1.4 饲料
    2. 方法
        2.1 造模方法
        2.2 分组及处理
        2.3 检测指标
    3. 结果
        3.1 葛根芩连汤发酵液对T2DM大鼠胰腺组织形态异常的影响
        3.2 葛根芩连汤发酵液对T2DM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异常的影响
        3.3 葛根芩连汤发酵液对T2DM大鼠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葛根芩连汤发酵液对T2DM大鼠胰腺组织形态异常的影响
        4.2 葛根芩连汤发酵液对T2DM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异常的影响
        4.3 葛根芩连汤发酵液对T2DM大鼠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含量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四:葛根芩连汤发酵液对T2DM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1. 材料
        1.1 药物及试剂
        1.2 仪器
        1.3 动物
        1.4 饲料
    2. 方法
        2.1 造模方法
        2.2 分组及处理
        2.3 检测指标
        2.4 数据统计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4.1 氧化应激标志物
        4.2 氧化应激与T2DM
        4.3 方药防治糖尿病领域抗氧化活性研究
        4.4 结果分析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五:葛根芩连汤发酵液对T2DM大鼠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1.1 药物及试剂
        1.2 仪器
        1.3 动物
        1.4 饲料
    2. 方法
        2.1 造模方法
        2.2 分组及处理
        2.3 检测指标
        2.4 数据统计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4.1 糖尿病与GLUT4
        4.2 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
        4.3 结果分析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利用免疫分析法解析葛根素在正常大鼠和MCAO模型大鼠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葛根素治疗脑缺血损伤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拮抗细胞内钙离子的超载
        2 抑制炎症反应
        3 减轻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4 抑制氧化应激反应
        5 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
        6 减轻脑水肿
        7 增加脑血流量
        8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葛根素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1 样品前处理
        1.1 组织样品预处理
        1.2 血液样品的预处理
        2 样品检测
        3 葛根素不同制剂的吸收
        3.1 葛根素体内分布
        3.2 葛根素体内代谢
        4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利用免疫分析法解析葛根素在正常大鼠中的组织代谢分布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耗材
        2 方法
        2.1 试剂配制
        2.2 给药
        2.3 取材
        2.4 样品处理
        2.5 样品检测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葛根素在正常大鼠血液中的代谢情况
        3.2 葛根素在正常大鼠心脏中的代谢情况
        3.3 葛根素在正常大鼠肝脏中的代谢情况
        3.4 葛根素在正常大鼠脾脏中的代谢情况
        3.5 葛根素在正常大鼠肺脏中的代谢情况
        3.6 葛根素在正常大鼠肾脏中的代谢情况
        3.7 葛根素在正常大鼠海马中的代谢情况
        3.8 葛根素在正常大鼠皮层中的代谢情况
        3.9 葛根素在正常大鼠纹状体中的代谢情况
        3.10 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葛根素在血液和组织器官中的曲线下面积AUC(ng·min/ml)
        3.11 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葛根素在血液和组织中的达峰浓度Cmax(ng/ml)
        4 讨论
        4.1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血液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4.2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心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4.3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肝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4.4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脾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4.5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肺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4.6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肾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4.7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海马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4.8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皮层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4.9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纹状体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4.10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不同脏器之间的组织分布
    实验二:葛根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中的组织分布药代动力学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耗材
        2 方法
        2.1 试剂配制
        2.2 MCAO模型制备与给药
        2.3 取材
        2.4 样品处理
        2.5 样品检测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葛根素在MCAO模型大鼠血液中的代谢
        3.2 葛根素在MCAO模型大鼠心脏中的代谢
        3.3 葛根素在MCAO模型大鼠肝脏中的代谢
        3.4 葛根素在MCAO模型大鼠脾脏中的代谢
        3.5 葛根素在MCAO模型大鼠肺脏中的代谢
        3.6 葛根素在MCAO模型大鼠肾脏中的代谢
        3.7 葛根素在MCAO模型大鼠左侧海马中的代谢
        3.8 葛根素在MCAO模型大鼠右侧海马中的代谢
        3.9 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葛根素在MCAO模型大鼠血液和组织器官的曲线下面积AUC(ng-min/ml)
        3.10 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葛根素在MCAO模型大鼠血液和组织器官的达峰浓度Cmax(ng/ml)
        4 讨论
        4.1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血液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4.2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心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4.3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肝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4.4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脾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4.5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肺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4.6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肾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4.7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左侧海马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4.8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右侧海马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4.9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组织分布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实验三:葛根素在正常大鼠和MCAO模型大鼠中的组织分布药代动力学比较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正常大鼠和MCAO模型大鼠血液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差异
        3.2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正常大鼠和MCAO模型大鼠心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差异
        3.3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正常大鼠和MCAO模型大鼠肝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差异
        3.4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正常大鼠和MCAO模型大鼠脾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差异
        3.5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正常大鼠和MCAO模型大鼠肺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差异
        3.6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正常大鼠和MCAO模型大鼠肾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差异
        3.7 比较不同剂量的葛根素在正常大鼠的海马和MCAO模型大鼠左侧海马、右侧海马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差异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葛根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样品前处理
2检测方法
3体内过程
4葛根素药动学影响因素
5研究展望

(8)基于MD-MS技术研究葛根总黄酮及葛根素静脉和鼻腔给药的药动学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第一章 葛根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及其对Bcl-2 mRNA表达的影响
    第一节 葛根提取工艺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葛根纯化工艺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葛根纯化放大工艺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节 葛根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节 葛根素及葛根提取物对Bcl-2 mRNA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微透析及HPLC-MS/MS方法建立
    第一节 微透析探针回收率体外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微透析探针在体回收率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HPLC-MS/MS方法学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葛根素不同途径给药大鼠血液及嗅球部位药动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葛根素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血液及嗅球部位药动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葛根总黄酮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血液及嗅球部位葛根素药动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葛根素鼻腔给药入脑机理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理化性质—药效—体内外吸收评价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应用的合理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技术路线
文献综述
    第一篇葛根素与天麻素配伍临床应用概述
        参考文献
    第二篇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思路方法简述
        参考文献
    第三篇 葛根素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四篇 天麻素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五篇 Caco-2单层细胞模型用于预测药物的转运研究
        参考文献
实验部分
    第一章 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理化性质研究
        第一节 葛根素和天麻素平衡溶解度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
        2.1 葛根素及天麻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2.2 葛根素及天麻素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2.3 天麻素对葛根素平衡溶解度的影响
        3 结果
        3.1 葛根素、天麻素标准曲线
        3.2 葛根素、天麻素平衡溶解度测定
        3.3 天麻素对葛根素溶解度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葛根素、天麻素及二者配伍后油水分配系数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
        2.1 葛根素、天麻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与确证
        2.2 葛根素、天麻素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3 结果
        3.1 方法学考察
        3.2 葛根素、天麻素油水分配系数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抗氧化和改善微循环药效研究
        第一节 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体外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
        2.1 DPPH自由基溶液线性范围考察
        2.2 DPPH自由基溶液稳定性的考察
        2.3 样品清除DPPH自由基反应时间的考察
        2.4 各成分IC_(50)测定
        2.5 不同浓度葛根素和天麻素DPPH自由基清除率相互影响
        3 结果
        3.1 DPPH自由基溶液线性范围考察
        3.2 DPPH自由基溶液稳定性考察
        3.3 样品与DPPH自由基反应时间选择
        3.4 单独葛根素、天麻素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结果
        3.5 葛根素和天麻素DPPH自由基清除率相互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改善微循环作用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
        2.1 抗凝血实验
        2.2 抗血小板聚集实验
        3 结果
        3.1 体内外抗凝药效结果
        3.2 葛根素、天麻素单用或合用体内抗血小板聚集测定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相互作用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及内标溶液的配制
        2.3 标准曲线样品及质控样品的制备
        2.4 血浆样品的前处理
        2.5 检测
        2.6 药动学实验
        2.7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方法学验证
        3.2 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和药动学参数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Caco-2细胞模型研究葛根素和天麻素吸收转运机制及两者相互作用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
        2.1 不同药液组的配制
        2.2 细胞模型的建立
        2.3 药物的跨膜双向转运试验
        2.4 细胞样品中葛根素和天麻素的HPLC分析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葛根素和天麻素的色谱学分析方法考察
        3.2 药物在Caco-2单层细胞模型转运吸收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致谢
个人简历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10)葛根素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处理
    1.1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1.2 组织样品处理方法
2 检测方法
3 体内过程
    3.1 吸收
    3.2 分布
    3.3 代谢
    3.4 排泄
4 药代动力学特点
5 讨论

四、葛根素在糖尿病肾病病人中的药动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何首乌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D]. 程文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葛根素在Ⅱ型糖尿病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D]. 董松涛.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3]黄芪-葛根配伍对葛根素在2型糖尿病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J]. 袁丽君,涂星,佟智斌,谭红,邱路雅,李莹. 重庆医学, 2018(31)
  • [4]异黄酮碳苷类化合物葡酮胺的全合成及制剂优化研究[D]. 邹云彭.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4)
  • [5]葛根芩连汤发酵液对T2DM大鼠降糖降脂作用及机理研究[D]. 李津.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利用免疫分析法解析葛根素在正常大鼠和MCAO模型大鼠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D]. 施荣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葛根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J]. 姜丽,严小军,李云,徐国良. 江西中医药, 2015(08)
  • [8]基于MD-MS技术研究葛根总黄酮及葛根素静脉和鼻腔给药的药动学差异[D]. 李鹏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9]基于理化性质—药效—体内外吸收评价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应用的合理性[D]. 姜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10]葛根素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J]. 冉川莲,段俊国,蹇文渊,李强.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2(01)

标签:;  ;  ;  ;  ;  

葛根素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