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在医学上的应用

壳聚糖在医学上的应用

一、壳聚糖在医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汪帆[1](2021)在《光敏壳聚糖基复合材料制备及其用于DLP打印的研究》文中提出壳聚糖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领域。课题组通过甲基丙烯酰胺化修饰壳聚糖制备出光敏壳聚糖(CHIMA),使得壳聚糖水凝胶能在3D生物打印领域得到更好的运用。然而,光敏壳聚糖水凝胶表现出了较差的力学稳定性,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在3D生物打印领域的应用,本文提供两种方法解决该问题:一是通过加入交联剂来构建一个新的光敏壳聚糖凝胶体系;二是通过丙烯酰胺(AM)与光敏壳聚糖复合构建了一个双网络的凝胶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在CHIMA体系中加入交联剂来制备新型打印墨水。探讨了不同分子量的交联剂(N,N-二甲基甲酰胺(MBAA)、575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和1000PEGDA)和交联剂浓度对于凝胶性能的影响。首先,探究了交联剂的分子量对于凝胶的光固化效率的影响,这三种交联剂的加入都能提高光敏壳聚糖的光固化效率,随着交联剂的引入光固化时间由35 s下降到17 s-12 s;确定了交联剂的分子量与浓度对于凝胶力学性能的影响,当1000 PEGDA浓度为60 m M时,该凝胶的压缩弹性模量可以达到173 KPa,耗散能由9 KJ/m3增加到251 KJ/m3,交联剂的浓度与凝胶力学性能成正相关;当交联剂浓度为30 m M时,细胞存活率在90%,交联剂浓度增加反而会减少细胞存活率,从细胞活性而言更倾向于低浓度(30 m M)的交联剂;最终确定了30 m M这个浓度的交联剂用于数字光处理(DLP)打印,其中CHIMA(30 m M 1000 PEGDA)打印精度误差为23μm。因此CHIMA(30 m M 1000 PEGDA)是一个最优的打印配方,在力学、打印精度和细胞相容性都能很好满足要求。(2)通过甲基丙烯酰胺化修饰壳聚糖(CHIMA)与丙烯酰胺(AM)的复合,制备了新型的打印墨水。确定了该水凝胶力学性能与丙烯酰胺浓度的关系,该复合水凝胶的力学性能会随AM浓度增加而增强,当AM为20 wt%时,该水凝胶的抗压强度为345KPa,断裂时的抗拉强度为183 KPa;评估了该凝胶的细胞相容性,细胞可以在聚丙烯酰胺(PAM)含量低(5 wt%和10 wt%)的复合凝胶表面黏附生长。随着PAM含量增加,当PAM浓度增加到20 wt%时,细胞的黏附力和活性均明显减弱。考虑到生物相容性、力学和可打印性等各个方面,综上所述,由10 wt%AM和1 wt%CHIMA组成的水凝胶将是一种有前途的用于DLP生物打印的光固化复合墨水。综上所述,这两种凝胶与壳聚糖凝胶相比较,抗压强度、弹性和生物相容性均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利用DLP的3D打印技术,这两种混合生物墨水可以加工成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复杂3D水凝胶结构。因此,这两种水凝胶将成为应用于DLP的3D打印的良好生物墨水。

丁丽娜[2](2021)在《聚乳酸及其共聚物微球的制备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聚乳酸及其共聚物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在组织工程、栓塞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未经改性的聚乳酸类微球有很多不足,例如疏水性、生物活性低、细胞结合位点少等,近年来,对微球表面进行改性,增加其亲水性和生物活性,已经成为聚乳酸类材料研究中的重要一环。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以微球为载体,包载药物、纳米粒子等成为了新的趋势。本论文进行了三方面的研究:其一,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共聚物为原料制备PLGA微球,进一步与壳聚糖/海藻酸钠纳米粒子结合,形成微纳复合结构,拟用于骨组织修复治疗;其二,以外消旋聚乳酸PDLLA为原料制备多孔微球,通过水解的方法对微球表面改性,从而提高微球表面的细胞相容性;其三,以PDLLA为原料制备不同形貌结构的微球,进一步包载抗肿瘤药物盐酸-阿霉素,拟用于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1)通过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了PLGA实心微球,在制备微球过程中,通过改变搅拌方式、搅拌速度以及水油比等,可以控制微球粒径。之后,用聚乙烯亚胺(PEI)对微球进行表面处理,使微球表面带有大量的氨基,然后壳聚糖/海藻酸钠纳米粒子进行微纳复合。通过电镜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纳米粒子牢固的固定在微球表面。细胞毒性测试显示,PEI对骨细胞MC3T3没有呈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因此PLGA微球与壳聚糖/海藻酸钠纳米粒子复合的微纳结构有望应用于骨组织修复。(2)对多孔PDLLA微球进行了表面改性,具体方法为:将多孔PDLLA微球浸泡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并对浸泡时间和浓度进行了优化,最后得到的优化条件为:浓度0.1 M氢氧化钠,浸泡时间为30 min,此条件下,多孔微球结构没有受到损坏,同时表面引入了羟基。与PDLLA多孔微球相比,水解后的微球表面粗糙度增加,孔隙率增加,表现出了更强的亲水性能,并且细胞在水解微球上的生长速度更快。这部分工作为多孔PLA微球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改性方法。(3)以PDLLA为原料,制备了四种不同形貌结构的微球,并探究了它们对阿霉素药物的包载能力。首先以二氯甲烷为溶剂,制备了实心和多孔微球;其次,以乙酸乙酯为溶剂,制备了中空和中空多孔微球;最后,研究了聚合物溶液浓度对微球形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二氯甲烷为溶剂时,聚合物浓度对微球形貌无显着影响,以乙酸乙酯为溶剂时,聚合物浓度对微球形貌结构有明显影响,当聚合物浓度过高时微球会出现凹陷,因此确定最优配比为250 mg PDLLA/4 mL乙酸乙酯。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三种方法制备载药微球;第一,利用微球在高温和乙醇存在时收缩的特性包载药物阿霉素,但载药量过低;第二,通过电荷吸附,利用聚苯乙烯磺酸钠与阿霉素进行吸附包药,载药量仍然过低;第三,利用四种不同形貌结构的微球,在微球制备过程中,加入阿霉素,直接制备出载药微球,效果好于前两种方法,紫外光谱和光学显微镜的结果表明,中空载药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是四种结构微球里最高的,中空多孔载药微球次之。本部分工作为微球在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的应用提供了多种选择。

赵宏杰[3](2021)在《自组装壳聚糖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染料吸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人类社会的经济水平和工业生产正在不断地进步,随之亦然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有机染料废水的处理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环境问题。目前物理吸附法仍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染料废水处理方法,在工业中应用较为广泛,用于物理吸附有机染料的合成材料也多种多样,其中壳聚糖具有天然无污染,易在环境中降解和优异的吸附性能等特性,因此一直是制备吸附材料的热门高分子。本文通过自组装的方法合成了两种壳聚糖基复合材料,并研究了两种复合材料对有机染料的吸附性能。利用植酸(PA)与羧甲基壳聚糖(CMCS)进行物理交联制备出一种壳聚糖基复合水凝胶,通过改变植酸的浓度来得到不同交联程度的水凝胶。研究了复合凝胶对甲基橙(MO)、刚果红(CR)、亚甲基蓝(MB)、罗丹明B(Rh B)等四种染料的吸附性能,通过改变吸附条件:温度、p H,记录复合凝胶吸附容量的变化,从而探索实验的最佳吸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凝胶对甲基橙和刚果红两种染料具有相对良好的吸附效果。为了进一步研究壳聚糖衍生物与壳聚糖基复合材料之间吸附性能的差异,采用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碳纳米管(CNTs)和壳聚糖(CS)制备出POSSCNTs-CS复合材料。在吸附实验中分别研究了两种材料对甲基橙、刚果红两种染料的吸附作用,从实验结果中发现与单一的壳聚糖相比POSS-CNTs-CS复合材料对甲基橙和刚果红表现出更加优异的吸附效果,这是由于碳纳米管的接枝使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分散性变好,暴露出的有效基团更多。比较CMCS-PA复合凝胶与POSS-CNTs-CS复合材料对MO和CR两种染料的吸附数据发现POSS-CNTs-CS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明显优于CMCS-PA复合凝胶,这表明壳聚糖中的氨基被取代后,使其吸附性能降低。

于丽影[4](2021)在《壳聚糖凝胶流动性的有限元仿真与3D成型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研究用于挤出型生物打印机的壳聚糖水凝胶的相关制备理论与成型方法。壳聚糖基材料是自然界唯一的碱性多糖,资源丰富,制造工艺简单,被认为是未来潜在的生物材料。其传统技术下制备的壳聚糖凝胶虽然在二维空间结构上得到广泛地应用,但是在三维结构上受到材料本身性质的限制,其机械性能很难精准的把握。因此本文致力于找到一种新型的制造技术,利用壳聚糖凝胶材料与挤出型生物打印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扩展壳聚糖凝胶打印的适用范围,本文主要开展的工作如下:依据生物打印机所需要的粘度进行配制壳聚糖溶液,获得合适的壳聚糖溶液、凝固浴组分配比参数。以便于壳聚糖溶液与凝固浴交联后得到稳固的三维结构。基于水凝胶打印的特殊工艺对打印喷头内部流体进行有限元仿真,确定一种比较好的结构。对这种喷头进行结构改进,针对喷嘴与接头的长度和直径是否对喷头的挤出压力有一定的影响,确定改进喷头的结构尺寸。根据生物打印机的特殊打印工艺,对壳聚糖凝胶的打印工艺参数进行试验。依据打印速度、供液流量、喷嘴直径、材料动力粘度对线宽、层厚与立体高度的影响,确定最合理的工艺参数。基于壳聚糖凝胶材料、已改进的打印喷头结构以及合理的打印工艺参数进行3D成型试验,对壳聚糖凝胶的三维可打印性进行验证。

刚芳莉[5](2020)在《高强度多功能磁性水凝胶的合成及其在修复类风湿性关节炎型软骨缺损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将具有独特磁学性质的纳米颗粒与水凝胶基体复合所制备的磁性水凝胶,可实现活体植入后期影像监控,可控药物释放,多模式联合治疗等功能而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组织再生医学中,由于水凝胶结构高度类似于细胞外基质的特性,故而非常适用于修复软组织。但是,目前报道的水凝胶主要针对的是非承重软组织的修复,承重软组织修复的报道却相对较少,尤其是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所致的软骨缺损的修复。因此,本论文发展了一种高强度多功能磁性双网络水凝胶,并基于修复RA型软骨缺损的需求对该水凝胶体系进一步优化,最后从体内外分别评价其抑制炎症和修复软骨的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可成键的磁性纳米Fe3O4颗粒复合的壳聚糖-三元聚合物的双网络(AAD-CS-Fe)水凝胶体系,并对其进行材料学表征。结果发现,体系中存在的多重离子配位作用,氢键以及π-π堆积作用能够显着提高水凝胶的机械性能(>2 MPa)和自愈性。同时,通过组分调节实现了水凝胶力学性能的可控,扩大了该水凝胶在不同的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此外,经盐酸蚀刻的氧化铁加入水凝胶后,仍然能够赋予其优异的磁致热效应和MR可成像性。最后,采取将水凝胶预溶液打印在含过硫酸铵的饱和氯化钠接收液中的办法实现了该水凝胶的个性化定制和复杂解剖结构的构建,进一步说明了AAD-CS-Fe多功能磁性水凝胶在生物体内的应用潜力。2.基于修复RA型软骨缺损的需求,对上述水凝胶体系进一步优化,在水凝胶中负载甲氨蝶呤(MTX)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并对其机械性能和体外药物缓释能力进行表征。结果显示载药水凝胶的压缩模量(1.85 MPa)与天然软骨(1.5 MPa左右)相近,具有与软骨相匹配的力学性能。而且,在两个月的药物缓释过程中,无论是MTX还是TGF-β1都能够缓慢的释放出来,磁场感应加热对药物释放也没有明显的影响,避免了药物在靶组织的累积所引起的毒性,因此更加满足水凝胶原位缓慢递释药物的需求。3.通过LPS刺激巨噬细胞模拟关节的炎性损伤,从细胞层面证明了该载药水凝胶体系在磁热环境中能够显着抑制LPS诱导的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另外,我们通过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定量分析软骨相关标记Aggrecan、II型胶原(COL II)的特定基因,结果显示该水凝胶体系能够促进水凝胶上培养的BMSCs成软骨分化能力,更重要的是,温和的磁热效应(41℃)能够有效增强这种能力。4.成功建立了雄性大鼠RA型软骨缺损模型后,在缺损处植入水凝胶,定期磁热疗,最后通过记录宏观关节的肿胀情况和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评价水凝胶对炎症的抑制作用,同时通过观测组织学染色评价水凝胶促进软骨修复的能力。结果显示,载药水凝胶本身及其所缓释的药物对炎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和对软骨修复的促进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植入物原位温和的磁热效应能够进一步加强RA的治疗和软骨的修复。此外,水凝胶良好的MR成像性能够实现体内无创监测材料降解,有效评估原位软骨炎症状态,实现体内软骨缺损的诊疗一体化。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一种制备高强度(>2 MPa)可自愈磁性双网络水凝胶的策略,同时这种策略能够赋予水凝胶优异的磁致热效应,细胞相容性,可调的力学性能,MR可成像性和3d可打印性等多种功能。在此基础上,基于修复类风湿性关节炎型软骨缺损的需求,对上述水凝胶进一步优化,构建了一种高强度载药磁性水凝胶,在保证水凝胶在与关节软骨相匹配的力学性能的前提下,长期原位缓慢的递释药物,再加上水凝胶自身的磁致热协同作用,从而分别在体内外显着抑制炎症水平和促进软骨修复。此外,该水凝胶还具有良好的MR可成像性,可以实时监测水凝胶的降解,因此可以作为一种修复承重病变关节软骨的良好自显影材料。

王东平[6](2020)在《pH/温度双重响应型智能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众所周知,癌症是现今威胁人类健康生命的主要病症之一,并且它是最为普通的一种恶性肿瘤。癌症具有许多生物学特征,其中包括:增值异常性、细胞逐渐分化能力、生长期间失去控制,以及细胞转移化等。口服药物进行化疗以及靶向治疗是治愈癌症的重要方式之一,口服治疗是一种简单、方便、快捷的方式,药物可以随身携带,并且减少了住院等昂贵费用。但是,大部分的抗肿瘤药物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包括:药物价格昂贵;药物有效率不一,释放速率过快;副作用毒性影响正常细胞生存;水溶性差等。面对口服药物种种弊端,一些学者提出相应的应对办法来解决口服药物问题,其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找出一种无毒、能对药物释放加以控制且可以提高口服抗癌药物利用率的药物释放载体。近些年来,多位学者利用智能水凝胶对外界的刺激性感知能力,例如pH值、温度、离子强度、光强、压力、电场、磁场等遇刺激性变化可发生可逆性响应这一特性,以智能水凝胶做为口服药物的载体。然而,由于大部分智能水凝胶的机械强度较低,并且刺激响应敏感程度较窄,所以将智能水凝胶做为口服抗癌药物载体成为巨大的挑战。一般情况下,科学家用添加交联剂的办法来提高水凝胶的机械强度,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大多数的化学交联剂具有一定的毒性,并且相容性不是很好。对此,如何提高智能水凝胶机械强度是人们一直探索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引用一种全新,高效,便捷的水溶液聚合方法,制备出两种应用物理交联法,并且具有高机械强度,高敏感性的智能水凝胶:P(CS-co-AA-co-DMAEMA-co-PEG)pH响应型智能水凝胶和P(CS-co-AA-co-DMAEMA-co-OEGMA)pH/温度双重敏性智能水凝胶,同时研究了单体的组成对水凝胶的影响,以及不同条件下对水凝胶溶胀性的影响,此外也研究了水凝胶的药物释放性行为,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及其研究结论如下:(1)以壳聚糖为原料,(丙烯酸)AA和(甲基丙烯酸二甲胺乙酯)DMAEMA为pH敏感性单体,另加入生物相容性很好的PEG大分子以提高凝胶溶胀效果,在不加任何化学交联剂的前提下,通过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法制备出一系列新型的pH敏感型P(CS-co-AA-co-DMAEMA-co-PEG)水凝胶,通过FTIR,XRD,TGA/DSC,SEM等研究了水凝胶的结构和形貌,还考察了水凝胶的溶胀性能、流变性能、抗压强度、pH敏感性及盐溶液响应性。同时,以BSA为药物模型,观察壳聚糖基P(CS-co-AA-co-DMAEMA-co-PEG)水凝胶在正常环境下的药物缓释行为,并且将BSA载药水凝胶与游离BSA相比,显示出水凝胶对肝癌细胞具有较高的生长抑制能力。因此,这种pH敏感性水凝胶是一种良好的抗癌药物载体。(2)以壳聚糖为原料,AA为pH敏感性单体,DMAEMA两性单体及(聚乙二醇甲醚甲基丙烯酸酯)OEGMA为温度敏感性单体,通过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法制备出一系列pH/温度双敏感性的壳聚糖基半互传网络水凝胶。通过FTIR,XRD,TGA/DSC,SEM等研究了水凝胶的结构和形貌,此外也考察了水凝胶的流变性能、抗压强度、温度敏感性、pH敏感性及盐溶液响应性。通过固定AA的量,研究了DMAEMA及OEGMA的投料比对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通过固定DMAEMA及OEGMA的含量,研究AA的含量对其pH敏感性的影响。以(牛血清蛋白)BSA为药物模型,考察P(CS-co-AA-co-DMAEMA-co-OEGMA)水凝胶的药物缓释行为,并且在不同温度下的水溶液中具有很好的溶胀性行为。此外,同样进行载药水凝胶与游离药物的对比,得知此类水凝胶在药物释放等领域有重大的潜在价值。

靳天[7](2020)在《中空介孔硅纳米颗粒装载雷公藤红素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雷公藤红素(celastrol,CSL)由于其溶解度低和生物利用度低,使用药有效剂量增加,从而带来较多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上受到限制。近年来,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HMSN)由于其出色的生物相容性和强大的表面可修饰性而在生物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骨关节炎局部会产生酸性环境,这也为药物p H响应性释放带来可能。在本研究中,希望通过将雷公藤红素装载入中空介孔二氧化硅中中,并用壳聚糖(Cs)封闭,以构建改善雷公藤红素溶解度的,且具有p H响应性的纳米载药体系(CSL@HMSNs-Cs),并验证其通过关节腔内注射对大鼠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组装CSL@HMSNs-C,并检测其表征,验证其生物安全性和p H响应性释放功能。将CSL@HMSNs-Cs应用于从IL-1β刺激的大鼠软骨细胞中,并通过关节内注射应用于MIA诱导的膝骨关节炎大鼠中。采用细胞活性试验,疼痛行为学检测,膝关节核磁共振,番红0-固绿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免疫印迹试验来评价CSL@HMSNs-Cs的对大鼠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表征检测证明了CSL@HMSNs-Cs的成功组装,且可以明显改善雷公藤红素的溶解度。在体和离体研究均证实了CSL@HMSNs-Cs的生物安全性。CSL@HMSNs-Cs在碱性(p H=7.7)条件下由于壳聚糖层的保护作用而保持稳定,但在酸性(p H=6.0)条件下能释放药物,证明其具有p H响应性。CSL@HMSNsCs应用于大鼠软骨细胞中,在200μg/m L浓度下无细胞毒性,且可以明显增加IL-1β刺激的软骨细胞的细胞活力。CSL@HMSNs-Cs可以明显缓解OA引起的后肢机械疼痛阈值降低,在核实共振和番红O-固绿染色中显示其对关节表面破损和关节积液有明显改善。CSL@HMSNs-Cs抑制了IL-1β刺激的软骨细胞中IL-1β,TNF-α,IL-6,MMP-3和MMP-13的表达水平以及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的激活。结论: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是低溶解性天然药物的理想载体,并且对于关节腔内注射具有高生物相容性,同时可以使纳米载药体系具有p H响应性释放的功能,对大鼠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有优良的效果。这种改善药物溶解度同时可以p H响应性释放的方法可以作为未来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治疗策略。

李瑞[8](2020)在《金属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化学传感器在疾病标记物和药物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采用电化学方法检测疾病标记物和药物成为电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众所周知,疾病标记物有诸多指标,主要由小分子疾病标记物与大分子疾病标记物(包括核酸类、蛋白质类、糖类和脂类疾病标记物)组成,这些指标在人体中含量的异常通常是机体患病的征兆。抗生素类药物具有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作用。由于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可以渗透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抗生素的残留物污染了环境,从而严重影响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出高灵敏检测生物样品中疾病标记物与药物含量的方法。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纳米材料复合而成,具有电催化性能好,可以发挥协同作用的优点,可以用来构成性能优异的电化学传感器。因此,本论文主要研究金属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化学传感器在疾病标记物和药物中的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基于石墨烯与单壁碳纳米管上电沉积铈和铜的金属纳米复合物修饰的电化学传感平台(GR-SWNT-Ce-Cu-Tween 20/GCE),用于高灵敏地同时测定多巴胺(DA)、尿酸(UA)和葡萄糖(Glu)。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修饰物进行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CV)、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和电化学阻抗法(EIS)探讨传感平台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DA、UA和Glu的共存系统中,在最优条件下通过DPV方法测量得到三个清晰且分离良好的伏安峰,线性范围分别为0.1-100μM,0.08-100μM和1-3000μM,检测限(S/N=3)分别为0.0072μM,0.0063μM和0.095μM。并成功用于人血清的DA、UA和Glu测定,效果良好。2、利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出金纳米粒子(Au NPs),并与壳聚糖(C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复合,构建出用于同时检测去甲肾上腺素和L-半胱氨酸的新型电化学传感器。由CS-Au NPs-SDBS/GCE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对去甲肾上腺素和L-半胱氨酸的电化学响应及电催化性能良好,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与裸玻碳电极(GCE)和CS-Au NPs/GCE相比,CS-Au NPs-SDBS/GCE对去甲肾上腺素和L-半胱氨酸氧化表现出显着的电催化活性。线性范围分别为0.08~100μM和0.2~400μM,检出限为0.0034μM和0.052μM(S/N=3)。此外,研究去甲肾上腺素和L-半胱氨酸干扰性检测。结果表明,去甲肾上腺素和L-半胱氨酸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并成功实现人血清样品中去甲肾上腺素和L-半胱氨酸的含量测定。3、利用良好导电性能的β-环糊精(β-CD)和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与负载能力的金属铂纳米粒子(Pt NPs),构建高灵敏电化学传感器(β-CD-Pt NPs-SDS/GCE),并应用于检测高半胱氨酸。通过SEM等方法对Pt NPs-β-CD形态结构进行表征。通过DPV法来检测高半胱氨酸,结果表明,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检出限低,灵敏度高,且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此外,高半胱氨酸在0.8~6000μM具有良好的线性范围,检出限为0.052μM(S/N=3)。制备的电化学传感器成功用于检测人血清中的高半胱氨酸。4、设计基于多层石墨烯(GR)和单壁碳纳米管(SWCNT)作为玻碳电极的基底材料,与具有独特电催化性能和电子转移能力的铈纳米材料(Ce NPs)复合,构建GR-SWCNT-Ce NPs-SDBS/GCE电化学传感平台,对土霉素、氯霉素、甲硝唑、利福平与环丙沙星的氧化反应表现出显着的电催化活性,线性范围分别为0.6-100μM、0.2-80μM、0.8-20μM、0.08-20μM和0.4-100μM,检测限(S/N=3)为0.036μM、0.011μM、0.23μM、0.016μM和0.089μM。结果表明,金属纳米复合材料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具有更宽的线性范围、更高的灵敏度、更低的检测限、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以及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并成功实现生物样品中五种抗生素的含量测定。

张沛,姚朝增,韩锰,周苗苗,周源,杨艳[9](2019)在《壳聚糖的特性分析及其免疫调节功能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壳聚糖是甲壳素经脱乙酰化后得到的一种生物活性阳离子多糖,来源丰富,制备简单,是自然界存在的唯一的碱性多糖,不同原材料或不同工艺制备的壳聚糖具备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脱乙酰度、氨基含量及红外光谱等基本特性会有所不同。而壳聚糖普遍具有的良好生物相容性、天然降解性和粘膜吸附性等理化性能,可发挥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抗炎症、抗菌抑菌及增强免疫等医学功效。本文即先对壳聚糖的基本特性进行分析,然后针对其在免疫应答反应(包括固有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的调节功能进行综述,尤其作为佐剂,壳聚糖可有效降低药物酶解率,提升药物稳定性以及治疗效果;其靶向性、高效保护性、缓释性及抗原增强性能显着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另外,结合前期结果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究:一氧化氮(NO)途径,是通过壳聚糖刺激巨噬细胞控制NO释放来实现其对免疫系统的应答;磷脂酶A2-花生四烯酸(PLA2-AA)途径通过壳聚糖刺激PLA2和AA的活性进一步诱导免疫细胞进而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最后,针对壳聚糖在医学领域中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作出展望。

邓惠良[10](2019)在《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各种疾病诊断的过程中,医学成像技术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超声和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联合应用能够综合两者的优点,实现更好的诊断效果。本文在乳化法制备壳聚糖空白微球的基础上,设计并制备了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并对该双模态造影剂的结构、组分含量、稳定性、细胞毒性、血液相容性、超声成像和磁共振成像增强能力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设计壳聚糖/液体石蜡的双相分层体系,以司班80为表面活性剂,构建水/油体系,成功制备微米级的壳聚糖空白微球。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探讨了壳聚糖浓度、搅拌速度、壳聚糖溶液/液体石蜡的配比对壳聚糖空白微球粒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壳聚糖浓度的提高,壳聚糖空白微球的平均粒径增大。随着搅拌速度的提高,壳聚糖空白微球的平均粒径减小。随着壳聚糖溶液/液体石蜡的配比减小,壳聚糖空白微球的平均粒径减小。其次,在壳聚糖空白微球的基础上,添加四氧化三铁、全氟戊烷,制备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以红外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光谱证实了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中存在全氟戊烷和四氧化三铁。分析四氧化三铁/全氟戊烷的配比对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成分、粒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四氧化三铁/全氟戊烷的配比增大,四氧化三铁的含量增大,全氟戊烷的含量几乎相同。四氧化三铁/全氟戊烷的配比增大,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平均粒径先减小后增大。随后,分析了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稳定性、细胞毒性、血液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四氧化三铁/全氟戊烷的配比增大,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稳定性提高。对双模态造影剂进行细胞毒性和血液相容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24、48小时后,双模态造影剂细胞毒性小。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对血液凝固时间、血沉速率、血成分和溶血率影响较小,血液相容性较好。最后,对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进行了成像研究。分析了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浓度、温度对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超声成像增强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浓度增加,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超声成像增强能力上升。不同水浴温度处理后,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超声成像增强能力下降。分析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浓度、温度对磁共振成像增强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浓度增加,磁共振成像增强能力上升。温度不影响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磁共振成像增强能力。超声和磁共振联合成像中,改变超声成像和磁共振成像的顺序,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都保持超声和磁共振成像增强能力。综上,本研究通过乳化法成功制备了微米级的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该双模态造影剂能够在超声和磁共振联合成像中使用。该双模态造影剂细胞毒性较小,血液相容性较好,符合生物材料安全性要求,为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壳聚糖在医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壳聚糖在医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光敏壳聚糖基复合材料制备及其用于DLP打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物3D打印技术概述
        1.1.1 生物3D打印技术的简介及分类
        1.1.2 墨水直写(DIW)的3D打印
        1.1.3 数字光处理(DLP)的3D打印
        1.1.4 双光子(2PP)3D打印
        1.1.5 几种打印方式的比较
    1.2 光敏墨水材料
        1.2.1 光敏树脂
        1.2.2 光敏凝胶材料
    1.3 水凝胶的概述
        1.3.1 水凝胶的分类
        1.3.2 水凝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1.3.3 水凝胶的研究现状
    1.4 壳聚糖基水凝胶
        1.4.1 壳聚糖概述
        1.4.2 壳聚糖应用领域
        1.4.3 壳聚糖基水凝胶及其制备
    1.5 壳聚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壳聚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意义
第2章 实验设备及方法
    2.1 实验设备
    2.2 实验主要药品
    2.3 水凝胶的检测表征方法
    2.4 CHIMA的制备
    2.5 壳聚糖接枝改性表征
        2.5.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5.2 傅里叶红外分析
        2.5.3 核磁氢谱分析
    2.6 凝胶性能测试
        2.6.1 凝胶形貌测试
        2.6.2 凝胶力学性能测试
        2.6.3 凝胶溶胀测试
        2.6.4 凝胶光固化效率测试
    2.7 凝胶DLP打印
        2.7.1 DLP打印
        2.7.2 细胞凝胶混合DLP打印
    2.8 凝胶细胞相容性研究
        2.8.1 细胞的复苏与培养传代
        2.8.2 凝胶表面细胞培养
        2.8.3 细胞增殖实验
        2.8.4 细胞骨架组装
    2.9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交联剂对壳聚糖生物墨水3D打印的影响
    3.1 CHIMA(MBAA/PEGDA)水凝胶的制备
    3.2 CHIMA改性表征与光固化效率
    3.3 CHIMA(MBAA/PEGDA)凝胶性能
        3.3.1 CHIMA(MBAA/PEGDA)凝胶力学性能
        3.3.2 CHIMA(MBAA/PEGDA)凝胶溶胀性能与微观结构表征
    3.4 CHIMA(MBAA/PEGDA)凝胶DLP打印
        3.4.1 CHIMA(MBAA/PEGDA)凝胶DLP实物打印
        3.4.2 CHIMA(MBAA/PEGDA)凝胶打印精度
    3.5 CHIMA(MBAA/PEGDA)凝胶细胞相容性
        3.5.1 CHIMA(MBAA/PEGDA)凝胶细胞活死
        3.5.2 CHIMA(MBAA/PEGDA)凝胶的MTT
        3.5.3 CHIMA(MBAA/PEGDA)DLP打印的细胞活死层扫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PAM对壳聚糖生物墨水用于3D打印的影响
    4.1 CHIMA/PAM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4.2 CHIMA改性表征
    4.3 CHIMA/AM复合凝胶的性能
        4.3.1 CHIMA/AM复合凝胶细力学性能和光固化效率
        4.3.2 CHIMA/AM复合凝胶的微观形貌表征
        4.3.3 CHIMA/AM复合凝胶的溶胀性能
    4.4 CHIMA/AM复合凝胶的DLP打印
    4.5 CHIMA/AM复合凝胶的细胞相容性
        4.5.1 CHIMA/AM复合凝胶细胞活死
        4.5.2 CHIMA/AM复合凝胶的MTT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聚乳酸及其共聚物微球的制备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概述
        1.1.1.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简介
        1.1.2.天然可降解高分子
        1.1.3.人工合成可降解高分子
    1.2.聚乳酸类材料概述
        1.2.1.基本简介
        1.2.2.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3.可降解高分子微球概述
        1.3.1.基本简介
        1.3.2.制备方法及微球结构
        1.3.3.微球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4.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表面修饰
        1.4.1.材料表面对细胞的影响
        1.4.2.材料表面的修饰
        1.4.3.表面拓扑形貌
    1.5.选题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PLGA微球与壳聚糖/海藻酸钠纳米粒子复合结构的制备和表征
    2.1.引言
    2.2.实验部分
        2.2.1.材料
        2.2.2.仪器
        2.2.3.PLGA微球与壳聚糖/海藻酸钠纳米粒子复合结构的制备
    2.3.表征
        2.3.1.微球表征
        2.3.2.纳米粒子表征
        2.3.3.微球与纳米粒子复合后的微纳复合结构表征
        2.3.4.细胞毒性表征
    2.4.结果与讨论
        2.4.1.PLGA微球尺寸及形貌变化
        2.4.2.纳米粒子
        2.4.3.PLGA微球与壳聚糖/海藻酸钠纳米粒子复合结构
    2.5.小结
第三章 多孔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其修饰改性
    3.1.引言
    3.2.实验部分
        3.2.1.材料
        3.2.2.仪器
        3.2.3.不同多孔微球的制备方法
    3.3.微球表征
        3.3.1.微球形态学表征
        3.3.2.表面形貌和润湿性
        3.3.3.细胞实验
    3.4.结果与讨论
        3.4.1.AFM结果与分析
        3.4.2.接触角结果与分析
        3.4.3.SEM结果与分析
        3.4.4.荧光显微镜结果与分析
        3.4.5.细胞的SEM结果与分析
    3.5.小结
第四章 聚乳酸微球负载抗癌药物——阿霉素
    4.1.引言
    4.2.实验部分
        4.2.1.材料
        4.2.2.仪器
        4.2.3.不同形状的消旋聚乳酸(PDLLA)微球的制备
        4.2.4.载药微球的制备
        4.2.5.紫外测试
    4.3.表征
        4.3.1.微球表征
        4.3.2.紫外表征
    4.4.载药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计算公式
    4.5.结果与讨论
        4.5.1.不同聚乳酸材料制备中空多孔微球的影响
        4.5.2.不同的有机溶剂对微球形貌的影响
        4.5.3.不同聚合物溶液浓度对微球形貌的影响
        4.5.4.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铵对多孔球形貌的影响
        4.5.5.微球形貌变化的原因分析
        4.5.6.微球载药量的分析研究
    4.6.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微纳复合结构用于促进成骨细胞生长
    5.2.多孔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其改性
    5.3.微球包载阿霉素
参考文献
致谢

(3)自组装壳聚糖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染料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染料废水处理现状
    1.2 复合水凝胶研究现状分析
        1.2.1 水凝胶的种类及性质
        1.2.2 水凝胶的应用
        1.2.3 近年来复合水凝胶的研究
    1.3 壳聚糖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壳聚糖的性能及应用
        1.3.2 壳聚糖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2章 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步骤
    2.3 壳聚糖-植酸复合凝胶的表征及分析
        2.3.1 羧甲基壳聚糖-植酸复合凝胶的IR分析和XRD分析
        2.3.2 羧甲基壳聚糖-植酸复合凝胶的SEM分析和EDS分析
        2.3.3 羧甲基壳聚糖-植酸复合凝胶的TEM分析
        2.3.4 羧甲基壳聚糖-植酸复合凝胶的BET分析
        2.3.5 羧甲基壳聚糖-植酸复合凝胶的TG分析
    2.4 壳聚糖-植酸复合凝胶的吸附性能测试
        2.4.1 染料最佳吸附浓度确定
        2.4.2 羧甲基壳聚糖-植酸复合凝胶的吸附性能测试
        2.4.3 羧甲基壳聚糖-植酸复合凝胶的可持续性利用测试
    2.5 壳聚糖-植酸复合凝胶的溶胀性能测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立方硅烷-碳纳米管-壳聚糖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步骤
    3.3 POSS-CNTs-CS复合材料的表征及分析
        3.3.1 POSS-NH2的AFM分析
        3.3.2 POSS-CNTs-CS复合材料的TEM分析
        3.3.3 POSS-CNTs-CS复合材料的IR分析
        3.3.4 POSS-CNTs-CS复合材料的XRD分析和TG分析
        3.3.5 POSS-CNTs-CS复合材料的SEM及 EDS分析
    3.4 POSS-CNTs-CS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测试
    3.5 POSS-CNTs-CS复合材料的吸附循环性测试
    3.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4)壳聚糖凝胶流动性的有限元仿真与3D成型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壳聚糖凝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应用
        1.2.1 壳聚糖凝胶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壳聚糖凝胶的国内研究现状
        1.2.3 壳聚糖凝胶的应用
    1.3 凝胶打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应用
        1.3.1 凝胶打印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凝胶打印的国内研究现状
        1.3.3 凝胶打印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壳聚糖水凝胶的制备与影响因素分析
    2.1 壳聚糖水凝胶的制备
        2.1.1 实验的材料与仪器
        2.1.2 壳聚糖溶液流动性的研究
        2.1.3 壳聚糖水凝胶的制备原理
        2.1.4 壳聚糖水凝胶的制备方法
    2.2 不同参数对壳聚糖溶液粘度的影响
        2.2.1 壳聚糖含量对溶液粘度的影响
        2.2.2 乙酸含量对溶液粘度的影响
        2.2.3 棉子糖含量对溶液粘度的影响
        2.2.4 氯化钙含量对溶液粘度的影响
        2.2.5 正交试验分析
    2.3 凝固浴对凝胶成型的影响
        2.3.1 凝固浴材料的确定
        2.3.2 氢氧化钠含量的确定
        2.3.3 尿素含量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3 不同喷头结构的流动过程有限元仿真与喷头结构改进
    3.1 壳聚糖凝胶的挤出原理
        3.1.1 生物打印机喷头的挤出结构
        3.1.2 壳聚糖凝胶流变性的研究
        3.1.3 流动过程有限元仿真
    3.2 打印喷头的结构改进
    3.3 改进后喷头结构参数的确定
        3.3.1 入口速度动力粘度对挤出压力的影响
        3.3.2 喷嘴长度以及直径对挤出压力的影响
        3.3.3 接头长度以及直径对挤出压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壳聚糖凝胶打印成型工艺实验研究
    4.1 凝胶打印的基本原理
        4.1.1 挤出型生物打印机的总体结构
        4.1.2 打印材料的制备方法
        4.1.3 壳聚糖凝胶打印的基本原理
    4.2 壳聚糖凝胶三维成型的工艺实验研究
        4.2.1 各因素对打印线宽的影响
        4.2.2 各因素对打印层厚的影响
        4.2.3 各因素对打印立体高度的影响
    4.3 壳聚糖凝胶的三维打印成型
        4.3.1 壳聚糖凝胶打印成型
        4.3.2 壳聚糖凝胶力学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5)高强度多功能磁性水凝胶的合成及其在修复类风湿性关节炎型软骨缺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凝胶概述
        1.1.1 水凝胶的分类
        1.1.2 水凝胶的应用
    1.2 多功能水凝胶的制备
        1.2.1 自愈水凝胶
        1.2.2 高强度水凝胶
        1.2.3 可注射水凝胶
        1.2.4 可3d打印的水凝胶
    1.3 多功能水凝胶在不同生物学方面的应用
        1.3.1 在骨软骨修复方面的应用
        1.3.2 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
        1.3.3 在伤口修复方面的应用
        1.3.4 在心肌重建方面的应用
    1.4 论文设计思路
        1.4.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高强度多功能磁性双网络水凝胶设计、制备及表征
    2.1 研究背景
        2.1.1 磁性水凝胶概述
        2.1.2 高强度磁性双网络水凝胶的一般合成策略
    2.2 设计思路
    2.3 材料与方法
        2.3.1 实验试剂
        2.3.2 主要仪器
        2.3.3 实验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磁性双网络水凝胶的合成
        2.4.2 水凝胶机械性能的表征
        2.4.3 水凝胶自愈性表征
        2.4.4 水凝胶磁学性质和可成像性的表征
        2.4.5 水凝胶力学性能可控性探索
        2.4.6 水凝胶细胞相容性评价
        2.4.7 水凝胶3d打印性探索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修复炎症型软骨缺损的载药磁性水凝胶的制备及表征
    3.1 研究背景
        3.1.1 软骨损伤概述
        3.1.2 关节软骨损伤及修复
        3.1.3 类风湿性关节炎及修复材料概述
    3.2 设计思路
    3.3 材料与方法
        3.3.1 实验试剂
        3.3.2 主要仪器
        3.3.3 实验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基于修复炎症型软骨缺损的载药磁性水凝胶的合成策略
        3.4.2 载药水凝胶机械性能的表征
        3.4.3 载药水凝胶原位递释能力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载药高强度磁性水凝胶的体外生物学功能
    4.1 研究背景
    4.2 设计思路
    4.3 材料与方法
        4.3.1 实验试剂
        4.3.2 主要仪器
        4.3.3 实验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体外抗炎能力
        4.4.2 细胞相容性
        4.4.3 成软骨分化能力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载药高强度磁性水凝胶修复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型软骨缺损
    5.1 研究背景
        5.1.1 类风湿性关节炎型软骨缺损研究现状
        5.1.2 类风湿性关节炎型软骨缺损治疗策略
    5.2 设计思路
    5.3 材料与方法
        5.3.1 实验试剂
        5.3.2 主要仪器
        5.3.3 实验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大鼠RA型软骨缺损模型的建立
        5.4.2 磁热治疗过程
        5.4.3 MRI无创监测体内水凝胶降解
        5.4.4 改善大鼠RA的炎症状态
        5.4.5 重建大鼠RA型软骨缺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pH/温度双重响应型智能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恶性肿瘤的危害
    1.2 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
    1.3 注射化疗与口服化疗
    1.4 聚合物药物载体
    1.5 水凝胶概述
    1.6 智能水凝胶
        1.6.1 智能水凝胶的分类
        1.6.2 智能水凝胶的合成
        1.6.3 智能水凝胶的应用
    1.7 壳聚糖水凝胶的研究
        1.7.1 壳聚糖简介
        1.7.2 壳聚糖基智能水凝胶
    1.8 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及内容
        1.8.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8.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2 PH敏感性壳聚糖基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pH敏感型壳聚糖基水凝胶的制备过程
        2.2.4 pH敏感型壳聚糖基水凝胶的表征
        2.2.5 pH敏感型壳聚糖基水凝胶的溶胀行为
        2.2.6 壳聚糖基水凝胶对BSA药物的包载
        2.2.7 模拟体外药物释放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水凝胶的合成结果讨论
        2.3.2 水凝胶的光谱分析
        2.3.3 水凝胶的XRD分析
        2.3.4 水凝胶的扫描电镜分析
        2.3.5 水凝胶的热力学分析
        2.3.6 水凝胶的机械性能分析
        2.3.7 水凝胶的流变性能分析
        2.3.8 水凝胶的溶胀性能分析
        2.3.9 水凝胶的体外药物释放
    2.4 本章小结
3 PH/温度双重敏感性壳聚糖基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pH/温度双重敏感性壳聚糖基水凝胶的制备过程
        3.2.4 pH/温度双重敏感性壳聚糖基水凝胶的表征
        3.2.5 pH/温度双重敏感性壳聚糖基水凝胶的溶胀行为
        3.2.6 水凝胶对BSA药物的包载
        3.2.7 模拟体外药物释放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水凝胶的合成结果讨论
        3.3.2 水凝胶的光谱分析
        3.3.3 水凝胶的扫描电镜分析
        3.3.4 水凝胶的热力学分析
        3.3.5 水凝胶的机械性能分析
        3.3.6 水凝胶的流变性能分析
        3.3.7 水凝胶的溶胀性能分析
        3.3.8 水凝胶的体外药物释放
    3.4 本章小结
4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7)中空介孔硅纳米颗粒装载雷公藤红素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骨关节炎现状与治疗
    1.2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在药物装载释放中的应用
        1.2.1 介孔硅材料的合成
        1.2.2 介孔硅材料的功能化
        1.2.3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在药物传递中的作用
        1.2.4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在改善药物溶解性方面的作用
        1.2.5 壳聚糖在药物刺激响应性释放中的作用
    1.3 雷公藤红素在医学中的应用
    1.4 课题思路
第二章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装载雷公藤红素p H响应性释放系统的制备和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
        2.2.3 装载雷公藤红素/包覆壳聚糖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CSL@HMSNs-Cs)的合成
        2.2.4 纳米粒子的表征分析
        2.2.5 CSL@HMSNs-Cs中 CSL的装载量测定
    2.3 结果
        2.3.1 CSL@HMSNs-Cs的透视电镜扫描图
        2.3.2 CSL@HMSNs-Cs的动态光散射图
        2.3.3 CSL@HMSNs-Cs的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
        2.3.4 CSL@HMSNs-Cs的 X射线衍射结果
        2.3.5 CSL@HMSNs-Cs的 Zeta电位测量
        2.3.6 CSL@HMSNs-Cs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曲线分析
        2.3.7 CSL/乙醇溶液的浓度-分光度标准曲线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SL@HMSNs-Cs的生物相容性和p H响应性释放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试剂和实验仪器
        3.2.2 大鼠膝骨关节腔内注射HMSNs
        3.2.3 大鼠软骨细胞分离和培养
        3.2.4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对软骨细胞的毒性检测
        3.2.5 大鼠疼痛行为学试验
        3.2.6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 staining)观察大鼠肝、肾组织毒性以及关节结构病理改变
        3.2.7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装载雷公藤红素后的溶解度评价
        3.2.8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包覆壳聚糖后的pH响应性释放评价
    3.3 结果
        3.3.1 不同浓度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对软骨细胞的毒性检测
        3.3.2 关节腔内注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后大鼠足底机械痛阈无明显变化
        3.3.3 关节腔内注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后大鼠肝,肾组织HE染色病理无明显变化
        3.3.4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装载雷公藤红素后可以改善雷公藤红素的溶解度
        3.3.5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包覆壳聚糖后具有pH响应性释放的能力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SL@HMSNs-Cs对大鼠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评价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试剂和实验仪器
        4.2.2 大鼠膝骨关节炎模型制作和药物干预
        4.2.3 大鼠疼痛行为学试验
        4.2.4 大鼠膝关节番红O-固绿染色
        4.2.5 大鼠膝关节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4.2.6 大鼠软骨细胞分离和培养
        4.2.7 IL-1β刺激模拟关节炎软骨细胞在不同pH环境下CSL@HMSNs-Cs的细胞活力实验
        4.2.7.1 大鼠软骨细胞药物干预
        4.2.7.2 细胞活性检测
        4.2.8 测定在IL-1β刺激的大鼠软骨细胞中CSL@HMSNs-Cs浓度依赖性药物治疗效果
        4.2.8.1 大鼠软骨细胞药物干预
        4.2.8.2 细胞活性检测
        4.2.9 测定在IL-1β刺激的大鼠软骨细胞中各种纳米颗粒的治疗效果
        4.2.9.1 大鼠软骨细胞药物干预
        4.2.9.2 细胞活性检测
        4.2.10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大鼠软骨细胞上清液中IL-1β,TNF-α,IL-6,MMP-3,MMP-13 的表达水平
        4.2.11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NF-κB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
        4.2.11.1 蛋白质样本制备
        4.2.11.2 蛋白质定量
        4.2.11.3 SDS-PAGE电泳
        4.2.11.4 蛋白质转移
        4.2.11.5 蛋白质显象
        4.2.11.6 免疫检测
        4.2.11.7 化学发光检测
    4.3 结果
        4.3.1 CSL@HMSNs-Cs对 OA大鼠的后肢机械痛阈的影响
        4.3.2 CSL@HMSNs-Cs治疗大鼠OA在核磁共振显像中的变化。
        4.3.3 CSL@HMSNs-Cs治疗OA大鼠在番红O-快绿染色结果中的变化
        4.3.4 CSL@HMSNs-CS在酸性环境下对IL-1β刺激的大鼠软骨细胞的活性的影响
        4.3.5 CSL@HMSNs-CS对 IL-1β刺激的大鼠软骨细胞的活性的影响
        4.3.6 CSL@HMSNs-CS对 IL-1β刺激的大鼠软骨细胞上清液中炎性因子以及MMP-3,MMP-13 表达水平的影响
        4.3.7 CSL@HMSNs-CS对 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8)金属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化学传感器在疾病标记物和药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疾病标记物概述
        1.1.1 疾病标记物简介和分类
        1.1.2 疾病标记物的研究现状
    1.2 药物及其分析方法简介
    1.3 金属纳米材料概述
        1.3.1 金属纳米材料
        1.3.2 金属纳米复合材料
    1.4 金属纳米复合材料在疾病标记物和药物分析中的电化学应用
        1.4.1 金属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化学传感器在疾病标记物中的应用
        1.4.2 金属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化学传感器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论文选题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金属纳米复合物GR-SWNT-Ce-Cu-Tween20/GCE修饰的电化学传感平台同时测定多巴胺,尿酸和葡萄糖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GR-SWNT-Ce-Cu-Tween20/GCE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GR-SWNT-Ce-Cu-Tween20/GCE材料的形态和组成表征
        2.3.2 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2.3.3 不同改性的GCE对 DA,UA和 Glu的电催化氧化
        2.3.4 优化实验条件
        2.3.5 单独和同时测定DA,UA和 Glu
        2.3.6 传感器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研究
        2.3.7 人血清样品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基于CS-Au NPs-SDBS金属纳米复合材料构建超灵敏电化学传感器用于去甲肾上腺素和L-半胱氨酸同时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AuNPs的合成
        3.2.3 CS-Au NPs-SDBS/GCE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S-Au NPs-SDBS/GCE材料的形态表征
        3.3.2 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3.3.3 不同改性的GCE对 NA和 L-Cys的电催化氧化
        3.3.4 优化实验条件
        3.3.5 单独和同时测定NA和 L-Cys
        3.3.6 传感器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研究
        3.3.7 人血清样品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基于β-CD/Pt NPs/SDS金属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超灵敏地检测人血清中的高半胱氨酸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β-CD-Pt NPs-SDS/GCE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β-CD-Pt NPs-SDS/GCE材料的形态表征
        4.3.2 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4.3.3 不同改性的GCE对 Hcy的电催化氧化
        4.3.4 优化实验条件
        4.3.5 电化学测定Hcy
        4.3.6 传感器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研究
        4.3.7 人血清样品分析
    4.4 结论
第五章 基于GR-SWCNT-Ce NPs-SDBS金属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化学传感器同时检测水产品中的土霉素、氯霉素、甲硝唑、利福平与环丙沙星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GR-SWCNT-Ce NPs-SDBS/GCE的制备
        5.2.3 虾样品预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GR-SWCNT-Ce NPs-SDBS/GCE材料的形态表征
        5.3.2 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5.3.3 优化实验条件
        5.3.4 单独和同时测定OTC、CAP、MTZ、RFP和 CIP
        5.3.5 传感器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研究
        5.3.6 生物样品测定
    5.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壳聚糖的特性分析及其免疫调节功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壳聚糖的基本特性及其应用
2 壳聚糖对固有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调节性能
    2.1 壳聚糖在固有免疫中的作用
    2.2 壳聚糖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
3 壳聚糖作为佐剂对免疫应答的调节性能
    3.1 靶向性
    3.2 高效保护性
    3.3 增强抗原性
    3.4 缓释性
    3.5 生物安全性
4 壳聚糖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机制
    4.1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4.2 NO途径
    4.3 磷脂酶A2-花生四烯酸途径
    4.4 其他途径
5 展望

(10)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声成像和磁共振成像及其造影剂
        1.1.1 超声成像及其造影剂
        1.1.2 磁共振成像及其造影剂
    1.2 超声双/多模态造影剂
        1.2.1 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
        1.2.2 超声-CT双模态造影剂
        1.2.3 超声-荧光成像双模态造影剂
        1.2.4 三模态造影剂
    1.3 壳聚糖造影剂的制备方法
        1.3.1 乳化法
        1.3.2 层层自组装法
        1.3.3 雾化法
        1.3.4 微流控法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壳聚糖空白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壳聚糖空白微球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2.3.1 红外光谱
        2.3.2 扫描电镜
        2.3.3 激光粒径分析仪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壳聚糖空白微球的交联反应
        2.4.2 壳聚糖浓度对壳聚糖空白微球形貌和粒径的影响
        2.4.3 搅拌速度对壳聚糖空白微球形貌和粒径的影响
        2.4.4 壳聚糖溶液/液体石蜡的配比对壳聚糖空白微球形貌和粒径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制备与表征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方法
        3.3.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3.3.2 X射线衍射(XRD)
        3.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3.4 激光粒径分析仪
        3.3.5 紫外分光光度计法
        3.3.6 同步热分析仪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定性分析
        3.4.2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定量分析
        3.4.3 四氧化三铁/全氟戊烷的配比对壳聚糖超声-磁共振造影剂形貌和粒径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制备
    4.3 测试与表征方法
        4.3.1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稳定性测试
        4.3.2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细胞毒性测试
        4.3.3 血液相容性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稳定性研究
        4.4.2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细胞毒性研究
        4.4.3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血液相容性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成像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2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制备
    5.3 测试与表征方法
        5.3.1 超声成像测试
        5.3.2 磁共振成像测试
        5.3.3 超声和磁共振联合成像测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超声成像研究
        5.4.2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5.4.3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超声和磁共振联合成像研究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壳聚糖在医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光敏壳聚糖基复合材料制备及其用于DLP打印的研究[D]. 汪帆.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聚乳酸及其共聚物微球的制备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D]. 丁丽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自组装壳聚糖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染料吸附性能研究[D]. 赵宏杰. 燕山大学, 2021(01)
  • [4]壳聚糖凝胶流动性的有限元仿真与3D成型实验研究[D]. 于丽影.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5]高强度多功能磁性水凝胶的合成及其在修复类风湿性关节炎型软骨缺损中的应用[D]. 刚芳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6]pH/温度双重响应型智能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东平.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7]中空介孔硅纳米颗粒装载雷公藤红素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D]. 靳天.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金属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化学传感器在疾病标记物和药物中的应用[D]. 李瑞.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9]壳聚糖的特性分析及其免疫调节功能研究进展[J]. 张沛,姚朝增,韩锰,周苗苗,周源,杨艳. 药物分析杂志, 2019(10)
  • [10]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邓惠良.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壳聚糖在医学上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