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例冬季流感热患者白细胞形态学变化及临床意义

50例冬季流感热患者白细胞形态学变化及临床意义

一、50例冬季流感发热病人的白细胞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陈宇航[1](2021)在《北京市方庄地区儿童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证候学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通过收集流感及流感样患儿的症状,探究不同病原流感患儿的症状复杂网络结构,总结核心症状及证候特点。通过聚类总结流感及流感样儿童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以期为儿童流感的临床治疗及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2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门诊的流感及流感样患儿为观察对象,进行中医证候问卷调查,共收集了 1805例,筛选后实际纳入1797例记录完整的患儿临床资料。通过对年龄、性别、最高体温、相关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整理归纳,利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及中医证候的聚类与归纳,利用SPSS modeler软件进行相兼症状矩阵的构建,再利用复杂网络系统进行不同病原患儿症状复杂网络、核心症状及次症的构建及图像化处理。3结果3.1基本信息特征调查患者中年龄多处于3~11岁之间,以学龄前儿童及学龄期儿童为主,男孩占52%,略多于女孩。3.2病原学特征以甲流患者居多,占比54%,其次是流感样患者、乙流患者、甲流、乙流合并感染患者。3.3发热特点患儿平均最高体温为38.87±0.48℃,其中平均体温甲流患者最高,其后依次为乙流患者、合并感染患者、流感样患儿。平均发热时间为25.03h。3.4用药情况68%的患儿有诊前用药史,其中以单种药物的使用为主,清热解毒类中药使用频次高于西药使用频次。就诊后处方用药中,使用频次前5的中药分别为银翘散加减、麻杏石甘汤加减、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小儿热速清颗粒、喉咽清颗粒,使用频次前5的西药分别为奥司他韦颗粒、阿奇霉素颗粒、头孢克肟颗粒、布洛芬混悬液、环酯红霉素颗粒。3.5合并感染对完成实验室检查的1748例患儿白细胞计数及CRP进行统计分析,考虑合并细菌感染患者共187例,无合并感染患者1561例。3.6症状特点对症状分析统计后,发现甲流患者及乙流患者核心症状大致相同,但部分相同症状在两种不同流感病毒临床证候群的重要程度不同,不同流感的核心症状也有所区别。甲流以风热、热邪伤津表现为主,乙流次症以外邪犯胃表现为主。3.7证型特征本次研究发现流感及流感样病例总体证型可分为风热证(1089例)、外寒内热证(293例)、外邪犯胃证(243例)和风寒证(172例)四类。甲流患儿分别为风热证567例、外寒内热证186例、外邪犯胃证131例和风寒证86例;乙流患者分别为风热证27例、外寒内热证1例、外邪犯胃证42例和风寒证2例;合并感染者为风热证7例,外邪犯胃证1例;流感样患儿分别为风热证488例,外寒内热证106例,外邪犯胃证69例和风寒证84例。甲流患者以风热证为主,乙流患者以外邪犯胃证为主,与本研究中对甲流及乙流患者核心症状及次症的分析结果相符。4结论儿童流感以甲流流感为主(970例),多于乙流流感(72例)。儿童流感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红,咳嗽,疲倦,纳差等,其中发热主要为中高热,咳痰主要为白痰。甲流病毒和乙流病毒引起的临床症状有区别。甲流流感以风热、热邪伤津表现为主,而乙流流感脾胃运化失常表现更明显,两种流感时邪中医致病属性不同。本研究纳入患儿中医证型分为风热证(1089例)、风寒证(172例)、外寒内热证(292例)和邪气犯胃证(243例)四类。乙流患者中邪气犯胃证最多,甲流患儿、甲流/乙流合并感染患儿和流感样患儿中风热证最多。

黄瑶[2](2021)在《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文中认为疠气,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是中医病因学里重要组成部分。疠气作为中医温病病因的提出最早源自晋代葛洪(283-363)《肘后备急方》,后代医家也有所发挥,直至到十七世纪的明末时期,吴又可在《瘟疫论》里真正指出了疠气是脱离六淫邪气以外的另一种外感病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人眼所观测不到的细小致病性物质,它的存在和气候、地域、时节都密切相关,正是它的传播导致了疾病的流行,这比十九世纪西方提出的传染病学说早了足足200多年,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属难得,古人为中医病因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至今仍有深刻的理论及重要实践价值,但是迄今为止,关于疠气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流行本质是什么,相关研究少。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Acute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ARTI)是最常见的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常见为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等,疫气不同,其导致的疫病也不相同,一气一病,每一种疫疠之气所导致的疫病,都有别于其他疫病的临床特征和病变规律,搞清楚每一种疫疠之气的发病特点,分析其致病相关因素,探讨其病因病机,对于中医药在疫病的辨证治疗及“未病先防”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首次将中医疫病疠气研究与呼吸道病毒感染主动监测相结合,以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切入点,从传染特点、发病时间、发病地域、病因属性、症状体征、体质因素与传变规律、康复与复发特点、病毒微观定量与西医辨病等8个方面探讨中医疫疠之邪,以期丰富、完善呼吸道病毒感染疫病的中医辨证体系,为中医药在呼吸道传染病防治防未病上提供有益的借鉴。为研究流感疠气的流行特点,本实验室依托国家流感网络实验室平台,开展流感样病例主动监测,随机抽检本地区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25059例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咽拭子标本,开展荧光PCR病原学检测、MDCK细胞病毒分离、分离毒株的HA基因序列进化分析及氨基酸位点分析,得出本地区甲型流感HA基因进化特点、氨基酸分子变异特点,结果显示本地区流感流行优势毒株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每年优势毒株不尽相同;进化与变异分析显示,近几年分离到的新甲H1N1毒株以6B为主,只有两株为6C;H3N2以3C为主,2014年以后以3C.2a为主,同年分离的毒株序列并不完全在一个进化分支上,部分与疫苗株相隔较远;无论是新甲H1N1还是H3N2,在HA的抗原性及受体结合位点均出现了变异,提示病毒抗原性及毒性出现潜在变化。收集病例监测基本信息及同期气候、环境等资料,结合病原学监测数据,利用SPSS20.0建立数据库,发现流感疠气流行特点呈现明显的冬春季节性,与温度、相对湿度、空气质量PM10呈正相关,O3指数呈负相关。7-17岁学生为流感易感人群,主要症状以发热、咳嗽、恶寒、头痛为主,流感疠气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7-17岁学生,所处封闭教室环境,疠气易于聚集传播,是其易感原因。流感疠气流行受环境时节影响巨大,其主要病因为气温低,温差大,人体正气下降,寒邪入侵是主要诱因(H3N2兼有湿邪),此时疠气本身受环境的“寒”“风”“燥”及空气中可悬浮颗粒物PM10增多,造成疠气的活跃及传播范围变广,人体卫外功能下降,正气不足,易于感受外邪而发病。为研究病毒性肺炎疠气流行特点、病因属性、发病相关因素,本实验室于2017年1月-2020年7月开展常见呼吸道病毒病毒性肺炎主动监测,共随机抽检1109例住院肺炎病例咽拭子标本,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五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道腺病、副流感III型病毒、人肠道病毒。我们发现病毒性肺炎全年都有检出,女性比男性占比高,年龄为0-6岁孩童高发,流行季节为冬季,主要症状为以鼻塞、咳嗽、恶寒、乏力、憋喘为主,其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主要病原为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此类病毒正常情况下感染机体只会诱发普通上呼吸道症状,甚至不发病,其病因病机主要是因为机体本身正气不足,造成脏腑功能不足,外感疠气而发病,与疠气流行有一定关联,但不是主要原因。0-6岁幼儿为主要易感人群,正因为幼儿免疫力较低,体内正气不足,在幼托机构等聚集场所疠气聚集,容易交叉感染呼吸道病毒,易进展为肺炎。病毒性肺炎流行与PM2.5指数相关,病毒可以吸附在PM2.5颗粒,从而在空气中停留时间长,飘散距离远,而易于传播。为探讨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流行特点、病因属性、发病相关因素,我们于2020年1月21日-3月3日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主动监测筛查,共筛查8433份病例,发现37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其中23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4名为无症状感染者,横断面研究群体调查方法收集这37名感染者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测数据、临床症状、发病时间、出院时间、流行病史、血液指标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使用数字QuantStudioTM3D数字PCR芯片,建立一种更高灵敏度、准确度的新型冠状病毒数字PCR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本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主动追踪监测,与实时荧光PCR同步检测感染者的咽、肛、血液、尿液标本共计1190份,定位不同时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藏身之处,及其排毒时间。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发病时间集中在:1月15日-2月11日,季节为冬季,节气为小寒、大寒、立春,六气为终之气与初之气,平均温度5.15±2.60℃,平均湿度80.7±8.59%,确诊病例中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重症仅为一例。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与咳嗽,占比均为91.3%,确诊病例湿邪症状身重肢倦,乏力胸闷的症状最多,占43.48%,37位感染者有7位在出院或隔离解除后又出现“复阳”乃至反复“复阳”特征,比例为18.92%,距发病99天,仍有病例咽拭子核酸检测为阳性,复阳反复次数最多达5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长期追踪检测结果显示,发病初期采集呼吸道标本,尽量采集下呼吸道标本;发病中后期及恢复期,采集呼吸道标本及肛拭子标本双份标本。血液标本和尿液标本不适合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监测采样标本类型。建立的数字PCR检测方法灵敏度、准确性均优于现时使用的荧光PCR核酸检测方法,可以与现时荧光PCR方法相结合,提高病毒检出率,明确荧光PCR结果不明确标本的判定,减少样本的采样次数。流感病毒与病毒性肺炎,都具有流行季节性,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易感人群为幼童、学生,二者的发病均与正气有关,但流感的发病与疠气流行程度相关更大,而病毒性肺炎发病受正气影响更大。新型冠状肺炎暴发于冬季,寒冷高湿节气暴发,全民易感,病机特点为湿性疠气,初络即入肺,湿性泛滥致疫毒郁肺,其发病与正气相关不大。但病毒间歇性排毒造成的“复阳”,从中医角度,可归属于“差后病复”,“除毒务尽”、“扶助正气”、“改善体质”三大原则可以有效防止该现象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流行与温度、湿度、地域关系密切,病因属性以“湿、寒”为主,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这是温病学的经典理论。湿邪主要伤脾胃,这是已有理论的共识,但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以寒湿为主,主要病位却在肺,疠气的性质虽以温热者居多,但也有属于寒性者,如寒疫病,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提出“湿疫病”,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病的无症状感染者多见,确诊患者治愈后多次复阳,为疫情防范增加了难度,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隐匿反复特点提高检测能力,时刻关注疠气之变化,从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入手,开展主动监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中西医结合治未病,方能有效防控疫情。

惠秦[3](2021)在《磷脂对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预测价值及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是儿童常见的社区性获得性肺炎,近年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SMPP)发病率有升高趋势。磷脂在肺表面活性物质脂质成分中占90%,是细胞膜的重要结构成分,是许多炎症物质的前体物质,也是支原体能量和碳源的主要来源。随着代谢组学的发展,国外已有学者发现肺炎的发生发展与磷脂有关,但国内对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与磷脂的相关临床研究鲜有报道。目的:1.分析磷脂在MPP中的变化特征及其对SMPP的预测价值;2.比较MPP与正常儿童间的代谢组学差异,分析代谢改变在MPP病理生理过程中的影响,筛选磷脂代谢谱中对SMPP有预测价值的成分。方法:1.回顾性研究319例MPP住院患儿临床资料,比较MPP与SMPP患儿的磷脂水平差异,分析其对SMPP及混合感染的预测价值;2.另以50例单纯MPP住院患儿为病例组,50名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采集其临床信息,并留取入院后24小时内血清,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代谢产物,无监督的主成分分析及有监督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相结合找到组间的差异代谢物,并通过MBRole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将有显着性差异的磷脂类物质进行预测SMPP的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结果:1.319例MPP患儿中重症组91例,男45例,女46例,平均年龄3.71±3.73岁;普通组228例,男131例,女97例,平均年龄3.98±3.87岁,两组间患儿性别年龄无显着性差异。SMPP组磷脂显着降低(P<0.05)。磷脂降低是SMPP的危险因素(OR=0.359,P<0.05),在预测SMPP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73,敏感性为0.747,特异性为0.491,临界值为1.79mmol/L(P<0.05)。在SMPP中磷脂降低组心脏损害发生率及发热时间为分别为34.9%,5.28±2.35天,显着大于磷脂正常组(P<0.05)。磷脂与MPP发生混合病毒感染的OR值为0.34(P<0.05),预测MPP发生混合病毒感染的AUC为0.604,敏感性0.904,特异性为0.36,临界值为1.685mmol/L,P<0.05);2.MPP组患儿共50例,其中男27名、女23名,年龄6±3.65岁,健康对照组儿童50例,男28名、女22名,年龄为6.62±2.64岁,两组间的年龄性别无显着性差异;共检测出392种差异代谢物,与对照组相比,在MPP中降低的有306种,升高的有 86 种。其中变量权重值(variable important in projection,VIP)>5 且P<0.05的差异代谢物有41种,在MPP中降低的有38种,主要为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溶血磷脂、鞘磷脂等磷脂类物质。升高的有3种,分别为牛磺熊去氧胆酸、二十五碳五烯酸、5,6-环氧基-8,11,14顺-二十碳三烯酸;3.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MPP涉及的代谢通路包括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不饱和脂肪酸、氨酰tRNA的生物合成,胰岛素信号途径及ABC转运蛋白的代谢;4.将代谢组学检测中50例MPP分为重症组和普通组,SMPP患儿25例,平均年龄6.35±3.8岁,其中男15人,女10人;普通MPP患儿25例,平均年龄5.66±3.54岁,男12人,女13人。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选择VIP>1,P<0.05且差异倍数FC>2或FC<0.5的磷脂类物质有14种,其中磷脂酰胆碱PC(18:4(6Z,9Z,12Z,15Z)/20:5(5Z,8Z,11Z,14Z,17Z))的曲线下面积为 0.6864,敏感性为0.96,特异性为0.44,磷脂酰胆碱PC(16:1(9Z)/16:1(9Z))的曲线下面积为0.664,敏感性为0.64,特异性为0.72。结论:1.与普通MPP相比,SMPP患儿血清磷脂水平显着降低。当磷脂低于1.79mmol/L时需警惕SMPP的发生,在磷脂降低时SMPP患儿心脏损害发生率更高,发热时间更长;当血清磷脂低于1.685mmol/L时需警惕MPP混合病毒感染的可能;2.MPP患儿与正常儿童的代谢轮廓存在显着差异,不饱和脂肪酸、氨酰tRNA、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胰岛素信号途径及ABC转运蛋白的代谢参与了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生发展;3.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酸等磷脂类物质在肺炎支原体感 染 后 显 着 降 低,其 中 磷 脂 酰 胆 碱PC(18:4(6Z,9Z,12Z,15Z)/20:5(5Z,8Z,11Z,14Z,17Z)和 PC(16:1(9Z)/16:1(9Z))对于SMPP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朱立[4](2021)在《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耐药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关注的问题。世卫组织预测,如果不能找到解决办法,我们将步入无药可用的“后抗生素时代”。目前,西医主要通过研发新抗生素来应对耐药菌,但因耐药菌形成速度快于抗生素研发速度,所以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于是我们想到了中医中药。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应对耐药菌感染依然以辨证论治为主,缺乏专门指导耐药菌感染辨治的中医理论。鉴于此,导师提出了“从伏邪论治耐药菌感染”的中医新论并在古方达原饮的基础上创制了新方“新加达原散”。本论文即是围绕这两项创新点展开的。研究目的通过整理文献,解释中医新论“耐药菌感染从伏邪论治”的立论基础。通过实验研究,观察新加达原散体外对MRSA、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Kp)生物膜的作用。通过临床研究,评价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理论研究:①通过梳理及研究中医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中与伏邪相关的文献及古代七位代表性医家王履、吴又可、张璐、蒋宝素、叶天士、雷丰、柳宝诒对伏邪的治验发挥,探讨了伏气学说的源流、概念的演变,以及伏邪与耐药菌的关系。②通过查阅本草及方剂相关的古今文献,从方中的四组药入手,进而对每味药及全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实验研究:①XTT法观察药物对MRSA、多重耐药Kp形成期生物膜膜内活菌的影响:96孔板中加入MRSA或多重耐药Kp菌液(OD600=0.1)和药液各100 μL,培养24小时后洗板,加入XTT,酶标仪上检测万古霉素和新加达原散对MRSA、多重耐药Kp膜内活菌的影响。②XTT法观测药物对MRSA、多重耐药Kp成熟期生物膜膜内活菌的影响:96孔板中加入MRSA或多重耐药Kp菌液(OD600=0.1)100 μL,培养24小时后加药,药物作用24小时后洗板,加入XTT,检测万古霉素和新加达原散对MRSA、多重耐药Kp膜内活菌的影响。③扫描电镜观察新加达原散对成熟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的影响:24孔板内置入干净、无菌的玻璃片,加入MRSA、多重耐药Kp菌液培养24小时后加入同体积的药物,药物作用24小时后,制成药品,观察并拍照。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观察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安门医院ICU/急诊病房收治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结合组、西药组。三组均予以基础及支持治疗。中药组予新加达原散,结合组予相关抗生素与新加达原散,西药组予抗生素,疗程均为7天。三组均于第0、3、7天观察基础资料、实验室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CPIS评分、痰培养、中西医有效率及安全性指标,以评价新加达原散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理论研究:①中医新论“耐药菌从伏邪论治”有充分的理论基础,是对中医伏气学说的继承和创新。②新方“新加达原散”是对古方达原饮的继承和创新,更契合今日临床实际。实验研究:①XTT法示新加达原散对形成期及成熟期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膜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②扫描电镜示新加达原散可破坏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及膜内菌的结构。临床研究:最终中药组49例、西药组48例、结合组49例,共146例患者入选。三组基线指标(性别、年龄、APACHEII评分、基础病分布、痰培养结果、机械通气与血液净化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指标:体温:三组体温均下降。结合、西药组三个时间点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结合组差异最明显(P=0.000)。下降程度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常率比较,治疗前后,结合、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01)。白细胞:三组白细胞均降低。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三组均下降。治疗前后,结合、西药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23)。C反应蛋白:三组均下降。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降钙素原:三组均下降。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氧合指数:三组均上升。三组整体比较,三个时间点氧合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分组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PIS评分:三组变化趋势不规律。三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结合组差异相对最大。中医证候积分:三组均下降。中药、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痰培养结果: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有效率:从中医积分判断,结合组有效率最高(63.3%),但三组有效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8)。从西医指标判断,结合组有效率最高(77.6%),三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但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安全性指标:未发现与试验用药相关的安全性指标异常。28天病死率:结合组最低(38.8%),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研究结论实验研究表明,新加达原散体外对MRSA及多重耐药Kp生物膜膜内菌有抑制作用、且能破坏生物膜及膜内菌的结构。临床研究表明,新加达原散在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中,对体温、炎症指标的夏常、氧合的改善均有积极作用,与抗生素联用疗效更佳,且28天病死率有下降趋势。由此可见,中医新论“从伏邪论治耐药菌感染”与新方“新加达原散”是理论依据充分、实验结果阳性、临床用之有效的两大创新点,可以解决一部分抗生素耐药的问题。

杜培培[5](2020)在《苏州地区住院儿童呼吸道腺病毒流行病学及腺病毒肺炎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2016-2019年苏州地区住院儿童呼吸道腺病毒流行病学分析目的:分析苏州地区住院儿童呼吸道腺病毒(Adenovirus,ADV)的流行病学特点,增强临床医师对呼吸道ADV感染的认识,并为其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因呼吸道感染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44484名儿童的呼吸道分泌物标本结果以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44484例患儿,其中腺病毒阳性者687例,检出率1.54%(687/44484例)。男性患儿检出率1.61%(417/25881例),女性患儿检出率1.45%(270/18603例),检出率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19,P=0.177)。~1岁、~3岁、~6岁、>6 岁各年龄组检出率分别是:0.43%(80/18534 例)、2.35%(226/9597 例)、2.83%(301/10642例)、1.40%(80/5711例),1~3岁、3~6岁检出率较高,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春、夏、秋、冬季各季节检出率分别为:2.09%(220/10510 例)、2.08%(202/9706 例)、0.77%(90/11671 例)、1.39%(175/12597例),春、夏季检出率明显高于秋、冬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腺病毒在2016 年、2017 年、2018 年、2019 年检出率分别为 1.24%(89/7161 例)、1.65%(137/8312例)、1.11%(131/11800 例)、1.92%(330/17211例),2019 年检出率最高,高于另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近4年腺病毒总体阳性检出率存在年份及季节的波动性,2019年夏季ADV检出率最高,高达3.08%,ADV检出率在2018年秋季最低,仅0.44%。检出腺病毒的687例患儿中,28.24%(194/687例)属于单纯腺病毒感染者,71.76%(493/687例)属于混合感染者。混合细菌感染最常见,共318例(46.29%),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HI),153例(22.27%),其次是肺炎链球菌(Sterptococcus pneumoniae,SP),132例(19.21%)。腺病毒混合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也较常见,245 例(35.66%)。17.18%(118/687例)混合其他病毒感染,其中最多见的是人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41例(6.73%),接着是人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39 例(5.68%)。其中腺病毒感染混合多重感染者163例(23.80%)。就性别而言,男女患儿混合感染率分别为:70.50%(294/417 例)、73.70%(199/270 例),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8,P=0.363)。就年龄而言,均以混合感染多见,婴幼儿期,混合细菌感染最常见;学龄前期,多重感染最常见;学龄期,混合MP感染最常见。就季节而言,夏、秋季易混合MP感染,冬季易混合病毒感染。检出腺病毒的687例患儿中,临床诊断为肺炎576例(支气管肺炎者438例、大叶性肺炎138例)、上呼吸道感染65例、支气管炎46例,以诊断为肺炎为主。结论:1、ADV是引起苏州地区住院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1-6岁儿童易感。2、2019年苏州地区出现腺病毒感染小流行,每年春、夏季是高峰期。3、ADV感染3/4左右存在混合感染,以细菌最为常见。第二部分 苏州地区2016-2019年腺病毒肺炎住院儿童临床特征分析目的:探讨儿童腺病毒肺炎临床特征;比较轻、重症腺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腺病毒肺炎的认知,为其诊疗提供依据,尽量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576例确诊腺病毒肺炎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将患儿分为轻症组(n=423)和重症组(n=153),对一般情况、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及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576例腺病毒肺炎患儿中,男女比例1.58:1,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3,P=0.474)。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其中1-6岁为主,且2岁以内患儿更易进展为重症肺炎。全年均可发病,以春、夏、冬季为发病高峰。平均住院时间(8.99±5.38)天,且重症患儿住院时间更长(P<0.001)。就诊时即有发热559例(97.05%)、喘息128例(22.22%)、肺部体征阳性459例(79.69%)且均有咳嗽;51例患儿存在基础疾病,以心肺基础疾病为主,占82.35%(42/51例)。387例(67.19%)患儿出现并发症,以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为主。另外,出现消化道出血、中毒性脑病者各2例,心力衰竭、嗜血细胞综合征者各1例。外周血WBC计数在(1.88-39.34)×109/L 之间,升高者 321 例(55.73%);PLT 计数介于(86-1116)×109/L,升高者198例(34.38%);血红蛋白介于(76-146)g/L,降低者143例(24.83%);CRP升高者409例(71.01%),最高199.98 mg/L;低白蛋白血症者35例(6.98%),最低 23.4 g/L;ALT 或 AST 升高者 80 例(13.89%),ALT 最高 443.1 μ/L、AST最高869.3 μ/L;LDH升高者244例(42.36%),最高2593.7μ/L;心肌酶谱(包括 MB、CKMB、cTnT)升高者 88 例(17.36%);此外,PCT 升高者,占 26.56%(64/241例),最高 32.55 ng/ml;ESR升高者,占 59.46%(88/148 例),最高120 mm/h。腺病毒肺炎患儿中74.13%同时存在其他病原体感染,ADV混合细菌最为常见,占47.74%,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为主;其次为ADV混合MP感染,占36.11%;再次是ADV混合其他病毒感染,占17.88%,以人鼻病毒、人博卡病毒多见;其中ADV合并多重感染占24.13%。均有肺炎表现,以双肺渗出、实变为主;另外,肺气肿205例(35.59%)、肺不张63例(10.94%)、胸腔积液31例(5.38%)、胸膜改变11例(1.91%)、充气不均匀6例(1.04%),马赛克征2例(0.35%)、多发空洞1例(0.17%)。行电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者共108例,病变部位与影像学改变一致,均为支气管内膜炎症。其中年龄≤2岁、发热时间长、存在基础疾病、出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测外周血PLT、PCT、LDH、ALT、AST、心肌酶谱升高,Hb、白蛋白降低,更易进展为重症腺病毒肺炎(P<0.001)。结论:2岁以下、热程长、存在基础疾病、伴有多系统损害、贫血、低白蛋白血症、降钙素原升高等患儿,进展为重症腺病毒肺炎的可能性较大,应特别关注。

崔庆科[6](2020)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HSP)的机理及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理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检索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收集过敏性紫癜作用靶点,随后整合数据获得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通过Cytoscape3.2.1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PPI网络,研究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2.运用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选用安捷伦SB C18超高效液相色谱柱(3.0 mm×50 mm,1.8μm),采用梯度洗脱,以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电喷雾离子源,质量分析器为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3.采用基于LC-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对HSP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尿液进行分析,通过UPLC-Q-TOF/MS分析观察小儿过敏性紫癜对儿童尿液代谢物变化的影响,寻求过敏性紫癜的生物标志物。4.(1)对171例HSP患儿的相关检验指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调查HSP患儿一般情况、发病月份、发病情况、伴随病症、一般炎症指标、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情况、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水平、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等相关指标。(2)收集HSP患儿晨起空腹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患儿治疗前后IL-6、IL-8、TNF-α、IgA1、IgA/FcαRI(CD89)数值。(3)用含有HSP患儿血清的F12k培养基培养HUVECs细胞并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进行干预,用ELISA法检测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数值,Western blot检测Syk、p-Syk、PI3K、p-PI3K蛋白表达。结果:1.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包含9个单味药,206个活性化合物,以及40个治病靶点。PPI网络包含39个靶点蛋白,关键蛋白涉及IL6、INS、VEGFA等。基因本体(GO)条目14个,涉及脂多糖的反应、缺氧的反应、药物的反应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4条,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2.结合文献报道和质谱数据,通过串联质谱对小儿紫癜疹消颗粒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共鉴定了21个化合物,包括10个黄酮类成分,4个蒽醌类成分,2个萜类成分,2个紫草呋喃类成分,1个甾醇苷类成分,1个多酚类成分,1个木脂素类成分。3.筛选出92个尿液中的代谢物作为小儿过敏性紫癜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共鉴定出其中15个代谢物,可能是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代谢标记物的区别。4.(1)急性期HSP患儿一般炎症指标均有所上升,提示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发病的诱因;HSP患儿急性期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补体C3水平存在紊乱,其血清IgA、补体C3水平HS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HSP患儿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以腺病毒、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为主。(2)急性期HSP患儿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6、IL-8、TNF-α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IgA1、IgA/FcαRI(CD89)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SP患儿血清刺激后HUVECs上清液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水平表达升高(P<0.05),运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干预后其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手段初步预测了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UPLC-Q-Orbitrap-MS方法快速、简便、可靠地鉴别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化学成分,有助于揭示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物质。3.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存在代谢标记物的区别,可为疾病鉴别、证型诊断、疾病治疗中提供方法。4.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发挥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有关。

曹梦露[7](2020)在《以大疱样皮疹为特点的手足口病病原学及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以皮肤黏膜大疱型皮损为主要表现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探讨大疱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81例以大疱样皮疹为特点的手足口病患儿为大疱组,收集其咽拭子和(或)肛拭子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chain reation,RT-q PCR)方法对其进行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肠道病毒核酸检测。从同时期收治的非大疱型手足口病患儿中,以患儿的性别、年龄(±6月)、发病季节为条件,以样本量1:2的方式进行配对,筛选出符合配对标准的162例患者作为非大疱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随访患儿脱皮、脱甲等晚期临床症状。结果:1.在以大疱样皮疹为特点的81例手足口病患儿中,柯萨奇病毒A6(coxsackievirus A6,CVA6)阳性53例(65.4%),柯萨奇病毒B5(coxsackievirus B5,CVB5)阳性14例(17.3%),柯萨奇病毒A10(coxsackievirus A10,CVA10)阳性10例(12.3%),其他肠道病毒阳性4例(4.9%),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阳性3例、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阳性1例,病原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3.123,P<0.01)。时间分布上,病例集中在5-9月份,5月9例(11.1%),6月11例(13.6%),7月12例(14.8%),8月28例(34.6%),9月21例(25.9%),发病月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975,P<0.01)。春季共有以大疱样皮疹为特点的手足口病9例(11.1%),夏季52例(62.4%),秋季22例(24.7%),2018年冬季及2019年冬季无收治以大疱样皮疹为特点的手足口病病例,季节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4.667,P<0.01)。81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男50例,女31例,男女比例1.61:1,男童显着多于女童(?2=4.457,P=0.035)。患儿年龄分布于4月21天至5岁之间,平均年龄1.91±1.07岁。其中,幼托儿童16例(19.8%),散居儿童61例(75.3%),其他4例(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6.889,P<0.01)。2.以大疱样皮疹为特点的手足口病患儿皮损表现包括斑疹、斑丘疹、疱疹、囊疱,部分病例有破溃,在皮疹形态上大疱组患儿斑疹、斑丘疹少于非大疱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大疱组患儿疱疹、囊疱发生率较非大疱组患儿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皮疹分布部位上,两组患儿均以手掌、足部、臀部皮疹、口腔粘膜疱疹为主要表现,大疱组患儿皮疹分布在躯干、肘膝、耳廓、口周的比例高于非大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皮疹伴随症状上,33例患儿(40.7%)皮疹有瘙痒,瘙痒发生率较非大疱组(11例,6.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1.975,P<0.01)。17例病例(21.1%)伴有痛感,较非大疱组患儿(8例,4.9%)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071,P<0.01)。大疱组中有24例(29.6%)伴有溃疡/结痂,显着高于非大疱组患儿溃疡/结痂发生率(20例,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0.879,P<0.01)。大疱组患儿中有46例(56.8%)在后期随访中出现脱甲表现,50例(61.7%)患儿后期有脱屑/脱皮症状,非大疱组患儿均无脱屑/脱皮、脱甲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脱皮/脱屑=150.179,?2脱甲=135.813,P均<0.01)。大疱组患儿中1例(1.2%)有色素沉着表现,非大疱组患儿均无色素沉着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19,P=0.640)。3.大疱组中高热患儿所占比例(58例,70.7%)较非大疱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485,P<0.01)。大疱组患儿平均发热时间2.5±1.1天,较非大疱组平均发热时间(3.2±1.4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P<0.01)。大疱组患儿头痛(1例,1.2%)、抽搐(2例,2.5%)、惊跳(0例)等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发生率低于非大疱组(头痛22例,13.5%;抽搐21例,12.9%;惊跳13例,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头痛=9.605,?2抽搐=6.939,?2惊跳=5.374,P均<0.01)。大疱组患儿无脑炎/脑膜炎等并发症,非大疱组患儿中有19例脑炎/脑膜炎患儿(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0.306,P<0.01)。大疱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5.5±1.8天,非大疱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6.3±2.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3,P<0.01)。大疱组辅助检查结果示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升高45例(55.6%),白细胞升高例数多于非大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1.606,P<0.01)。大疱组患儿白细胞均数(13.45±8.43×109/L)高于非大疱组(10.12±3.53×109/L),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t=1.745,P<0.01)。大疱组患儿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 CRP),升高者73例(90.1%),较非大疱组相比,升高有统计学意义(?2=28.368,P<0.01)。大疱组患儿hs CRP均数16±3.89mg/L,非大疱组患儿hs CRP均数11±4.0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2,P<0.01)。大疱组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升高比例高于非大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741,P=0.029)。两组患儿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 Tn)、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乳酸(lactic acid,LA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以大疱样皮疹为特点的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测以柯萨奇病毒A6型为主;在8-9月份达发病高峰;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患儿平均年龄偏小。2.以大疱样皮疹为特点的手足口病患儿皮损形态多样,累及皮肤范围更为广泛,瘙痒、刺痛、溃疡/结痂表现明显,后期随访脱皮及脱甲发生率较高。3.以大疱样皮疹为特点的手足口病患儿较典型手足口病热峰更高,但热程短,神经系统受累轻,住院时间短;外周血白细胞、CRP较典型手足口病升高更为明显。

钟沛丽[8](2020)在《我国流感流行特征、影响因素及模型预测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基于我国2005-2017年共13年流感样病例发病数据、同期气象数据以及2015-2017年空气质量数据,研究我国流感流行特征、南北方流行差异,探讨影响我国流感流行的影响因素,建立全国、南北方、省级、城市级流感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并评价预测效果及预测性能。研究方法一、我国流感流行特征研究,主要采用轮廓分析法。通过R语言和Python编程实现数据可视化及数据统计特征提取,来研究数据的分布特点,探讨流感流行特征、南北方流行差异。二、流感流行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分析法和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特征重要性分析法。第一步对比作图直接观察数据间关系;第二步对流感数据、气象数据、空气质量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提取重要影响因素或排除线性相关因子;第三步运用GBDT对特征重要性进行排序,获得权重较大的共同影响因素,作为下一步模型预测的输入变量之一。三、流感模型预测研究,运用时间序列(TS)和神经网络(ANN/NN)研究方法,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混合模型(ARIMA)和长短期记忆模型(LSTM),建立全国、南北方、省级和城市级流感预测模型。在全国、南北方及省级层面,对比基于流感历史数据的ARIMA模型和LSTM模型的预测效果及预测性能;在城市层面,对比单因素LSTM和4种多因素LSTM模型的预测效果及预测性能,单因素指仅基于流感历史数据,多因素指在流感历史数据基础之上叠加影响因素。同时,通过叠加与不叠加影响因素以及叠加不同影响因素的LSTM模型间预测性能的两两对比,反证影响因素筛选的有效性。研究结果一、流感在我国整体上呈现冬季高峰、春季次高峰、夏季和秋季低谷的流行特征。北方地区,总体上表现为冬季单高峰、夏季低谷。南方地区,表现为冬季高峰、春季次高峰、夏季小高峰和秋季低谷。二、通过对比作图直接观察法、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分析、GBDT特征重要性分析,结合相关研究结果,筛选出4组影响因素:①平均气温、平均气压和平均相对湿度,②平均气温,③平均绝对湿度,④平均气温和平均绝对湿度,用于构建叠加影响因素的多因素预测模型。三、在全国、南北方及31省级层面,分别采用时间序列ARIMA模型和神经网络LSTM模型,基于流感历史发病数据进行预测,在测试集上RMSE均值,LSTM为435.53,大幅小于ARIMA的662.92,配对Wilcoxon检验P=4.176e-0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32城市层面,单因素LSTM模型、多因素LSTM-1模型(叠加前述影响因素①)、多因素LSTM-2模型(叠加影响因素②)、多因素LSTM-3模型(叠加影响因素③)、多因素LSTM-4模型(叠加影响因素④),在测试集上RMSE均值分别为81.81、73.46、84.42、74.90、75.54,按模型均值从小到大排序依次为LSTM-1、LSTM-3、LSTM-4、LSTM、LSTM-2。经多个相关样本比较的 Friedman 检验,P=0.03104(P<0.05),5种模型预测性能不全相同。经两两配对Wilcoxon检验,LSTM-1和LSTM-2(P= 0.0205,P<0.05)以及 LSTM-3和LSTM-4(P=0.0057,P<0.05)预测性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省级层面2种模型,城市层面5种模型,共7种模型南北方预测性能RMSE均值对比,北方全部小于南方,南北方两独立样本Wilcoxon检验,差异全部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一、低温可能有利于流感发病和流行,温暖干燥或炎热干燥则可能抑制流感的发病和流行。在温暖和炎热的天气条件下,较高的湿度可能是流感流行的有利条件。简单地用南北方或用纬度来进行流行区域的划分可能未必恰当,流感流行受具体的气候环境或气象因素影响。二、流感发病数与气象因素、空气质量因素几乎没有线性相关关系。流感流行的相关影响因素方面,气温不是唯一或决定性影响因素,绝对湿度可能才是唯一或决定性影响因素。三、在流感预测模型方面,神经网络LSTM模型表现优异,适合用于短期和中长期预测。在叠加影响因素方面,叠加适当的影响因素,可以提高模型的预测性能,叠加不当的因素,可能降低模型的预测性能。在预测性能的评价方面,RMSE受预测效果的好坏以及流感发病数大小的影响,单纯以RMSE数值的大小来评价预测效果的好坏容易出现偏差。在预测效果的影响因素方面,流感预测效果主要受流感发病数据本身以及模型选择的影响,而不是南北方属性的不同、气候带的差异,也不是流感流行特征的复杂程度。在发病数据如何影响预测效果方面,发病数据的峰值极端与否严重影响模型的预测效果:训练集上出现峰值是极端值,容易导致模型预测的失败,甚至模型拟合的失败;测试集上出现峰值是极端值,在极端值处容易预测失败。在模型预测的适用范围方面,根据模型预测的原理以及本研究全国31省份32城市跨度13年的研究实践,预测模型难以很好地处理极端值问题,因此可能只适用于流感季节性流行的预测,不适用于流感大流行的预测。

段芃嫄[9](2019)在《社区获得性肺炎分子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初步建立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分子诊断方法,并对云南省大理市某医院的肺炎病例的分布进行初步调查,以大致了解其致病病原谱,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1.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引物设计与组合:对已知的单色细菌(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杆菌6种细菌)和非典型病原引物(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3种非典型病原)引物进行组合配对,并将组合与单色引物进行比较。比较已知CAP常见病毒的引物,常见病毒有6种(14个亚型)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A、B型,副流感病毒1-4型,人偏肺病毒,博卡病毒,甲、乙型流感病毒,冠状病毒 OC43、NL63、229E、HKU1)。2.收集呼吸道标本:将大理市某医院2017年2月-2018年3月间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入院病人作为调查对象,采集其呼吸道标本,包括痰、肺泡灌洗液、胸水。3.呼吸道标本预处理:痰液标本经胰蛋白酶消化,肺泡灌洗液和胸水则直接使用下层沉淀。4.呼吸道病原检测:对428份呼吸道标本进行6种细菌、3种非典型病原和6种(14个亚型)病毒的qPCR检测。5.病例信息收集:以标本号查找对应住院号,获取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等信息,去掉出院诊断为“肺结核”、“肺肿瘤”的病例。6.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主要方法为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引物确定:比较细菌单色引物与组合引物及病毒单色引物与双色引物对同一阳性对照的CT值,细菌组合引物与单色引物CT值差异不大,病毒(除冠状病毒外)双色引物比单色引物灵敏度高,冠状病毒单色引物较为灵敏。确定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细菌及非典型病原使用组合引物,病毒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博卡病毒、流感病毒使用双色引物,而冠状病毒则仍以单色引物进行检测。2.CAP病例感染情况:428份标本共170例病例。170例病例中,qPCR结果合并医院分离培养结果,细菌感染为13.53%,病毒感染率为22.94%,非典型病原(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为3.53%,真菌(白色念球菌)感染率为4.71%,混合感染为28.82%。3.病例感染情况:CAP细菌感染以流感嗜血杆菌为主,病毒主要为甲、乙型流感病毒,嗜肺军团菌与肺炎衣原体未检出,有部分病例为真菌性肺炎。[结论]初步建立了针对23种(型)病原的CAP的分子诊断方法,并进行了组合。初步阐明大理市某医院CAP病例感染情况,细菌以流感嗜血杆菌为主,病毒多为流感病毒,并存在一定比例的支原体肺炎和真菌性肺炎,混合感染也应引起重视。

戴晓珊[10](2019)在《住院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析和FAM89A和IFI44L在细菌和病毒感染儿童中表达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呼吸专业组一年内病房收治的符合“急性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患儿,分析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在年龄及季节等方面分布特点及流行特征,为临床医生判断在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组儿童病原体类型诊断思路,并对其临床综合诊治方面提供一定循证学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儿科呼吸专业组病房2017.04-2018.03收治的符合“急性呼吸道感染”诊断的患儿,按年龄分为婴儿组(≤1周岁),幼儿期组(>1周岁,≤3周岁),学龄前期组(>3周岁,≤6周岁),学龄期儿童(>6周岁)。搜集资料:收集患儿性别、年龄、诊断及病原学资料,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进行血常规及CRP、痰或(及)肺泡灌洗液培养、鼻咽拭子七种呼吸道病毒及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抗体检测等病原学检查,并收集患儿性别、年龄、诊断及就诊时间。结果:1.共收集符合标准儿童1049例,男692例,女357例,男女比例1.94:1。婴儿组499例(47.57%),幼儿期组286例(27.26%),学龄前期组152例(14.49%),学龄期儿童1 13例(10.77%);中位年龄1岁(1月-14岁)。2.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排在首位的诊断符合“肺炎”共937例,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共60例,第一诊断符合“急性支气管炎”(包括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共46例。3.有424例至少检出一种病原体,检出率40.42%;其中检出呼吸道病毒感染90例(检出率8.87%),细菌感染196例(检出率19.31%),非典型病原体感染204例(检出率20.14%)。仅单种病原感染的有364例,混合感染有60例。4.呼吸道病毒感染中,共检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73例,流感病毒感染14例,呼吸道病毒总检出率在各个季节有显着性差异(x2=13.5,p=0.004),秋冬季检出率较高。呼吸道合胞病毒在秋冬季检出率较高。呼吸道病毒感染检出率在各个年龄段有显着性差异(x2=47.736,p=0.000),≤1岁儿童检出率最高。5.细菌感染检出率前五位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布拉汉氏菌、肺炎克雷伯菌。细菌感染总检出率在各个季节有显着性差异(x2=10.922,p=0.012),在冬春季检出率较高。细菌感染总检出率及各种细菌检出率在各个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非典型病原体感染中以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检出率在各个季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嗜肺军团菌感染在各个季节有显着性差异(p<0.05),好发于秋冬季节。肺炎支原体感染检出率在各个年龄段有显着性差异(p<0.05),6岁以上儿童肺炎支原体检出率较高。肺炎衣原体和嗜肺军团菌检出率在各个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我院住院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3岁以内的婴幼儿多见,病原学检出率最高的是非典型病原体(20.14%),其次是细菌(19.31%),病毒检出率低可能与检测方法有关。2.我院呼吸道病毒感染以3岁以下婴幼儿多见,秋冬季检出率较高。我院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最常见的病毒感染为呼吸道合胞病毒。3.我院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常见致病细菌为肺炎链球菌,在冬春季节检出率较高,在年龄分布上无明显差异,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在冬春季节检出率较高。4.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已成为我院住院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学龄期儿童多见。目的:分析细菌感染或病毒患儿的全血IFI44L mRNA和FAM89A mRNA表达量变化,为临床判断病原体感染类型提供新的检测手段。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7.03-2018.03我院儿科病房以急性感染性疾病为主要表现的0-14岁住院患儿。研究方法:收集患儿病例信息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病原学检测作为依据,确定病毒感染组,细菌感染组,并另外选取常规健康体检的正常非感染儿童作为对照组,取全血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白细胞沉淀中IFI44L和FAM89A mRNA表达量。分析3组儿童的白细胞、CRP和IFI44L mRNA和FAM89A mRNA表达量的差异,并对IFI44L mRNA和FAM89A mRNA的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1.共收集符合病毒感染组儿童43例,符合细菌感染组儿童23例,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7例,正常健康组儿童49例作为对照组。2.WBC:细菌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和病毒组、病毒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RP值:细菌组和正常组、病毒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和病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23例细菌感染组和49例正常健康组儿童的CRP水平绘制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95(95%CI:79.8%-99.2%)。3.FAM89AmRNA的△CT值:细菌组与正常组、细菌组与病毒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组与病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23例细菌组和49例正常组儿童的FAM89A mRNA的△CT值绘制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67(95%CI:54.6%-79.3%),约登指数为0.36,FAM89A mRNA的△CT值在0.5926时,诊断细菌感染的灵敏度为87%,特异度为49%。4.IFI44L mRNA的△CT值:正常组与病毒组、细菌组与病毒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细菌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43例病毒组儿童和49例正常组儿童的IFI44L mRNA 的△CT值绘制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96(95%CI:91.4%-99.7%),约登指数为0.846,IFI44L mRNA的△CT值在0.3334时,诊断病毒感染的灵敏度为90.7%,特异度为93.9%。结论:1.IFI44L mRNA表达量在判断病毒感染和非病毒感染有显着性差异,在病毒感染中,IFI44L mRNA表达量升高,其诊断病毒感染的灵敏度为和特异度较高,可作为判断病毒感染的指标。2.FAM89A mRNA表达情况在判断细菌感染和非细菌感染有显着性差异,在细菌感染中,FAM89A mRNA表达减低,但诊断细菌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低,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FAM89A mRNA在细菌感染中的表达情况。3.本研究表明可以应用宿主基因表达情况判断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尚需进一步研究评估在不同临床环境中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二、50例冬季流感发热病人的白细胞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0例冬季流感发热病人的白细胞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方庄地区儿童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证候学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一、中医药辨治流感的研究进展
        1 流感证型分布
        2 病原和证型的相关性
        3 流感常用治法
        4 流感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5 总结
    二、西医对流行性感冒的认识
        1 流感病原特点
        2 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
        3 流感的发病机制
        4 流感的诊断和病原检测方法
        5 流感的抗病毒治疗
        6 流感的预防
        7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节 临床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
    4 调查问卷的设计
    5 资料收集
    6 统计及结果处理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基线资料比较
    2 流感症状分布及复杂网络构建
    3 流感及流感样患儿总体症状聚类分析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1 小儿临床特点分析
    2 小儿时邪感冒临床症状及证候分析
    3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4 流感临床症状特点
    5 不同病原人群症状差异
    6 流感及流感样病例中医证候分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2)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流感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1.2 资料收集及诊断标准
        1.3 实验室检测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监测采样情况
        2.2 病原学监测
        2.3 流感病例症状及病因属性
        2.4 流感疠气流行因素调查
    3. 分析与讨论
        3.1 流感流行人群分布
        3.2 流感症状及病因属性分布
        3.3 流感疠气流行型别及进化变异
        3.4 流感疠气四季分布
        3.5 流感疠气节气分布
        3.6 流感疠气六气分布
        3.7 流感疠气与气象、空气质量因素相关性
        3.8 流感疠气流行病因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病毒性肺炎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1.2 资料收集
        1.3 咽拭子采样
        1.4 实验室检测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监测采样情况
        2.2 病原检测结果
        2.3 病毒性肺炎流行人群分布
        2.4 病毒性肺炎临床症状统计及病因属性
        2.5 病毒性肺炎疠气流行因素调查
    3. 讨论
        3.1 病毒性肺炎流行人群分布
        3.2 病毒性肺炎症状及病因属性分布
        3.3 病毒性肺炎疠气四季分布
        3.4 病毒性肺炎疠气节气的分布
        3.5 病毒性肺炎疠气六气分布
        3.6 病毒性肺炎疠气与气象、空气质量因素相关性
        3.7 病毒性肺炎流行病因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新型冠状肺炎主动监测及3D数字PCR方法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一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筛查
        1.2 标本采集
        1.3 实验室检测
        1.4 资料收集
        2. 结果
        2.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监测情况
        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点
        2.3 实验室检测及治疗
        3. 讨论
        4. 小结
    二 基于3D数字PCR技术探讨新型冠状肺炎疫疠之邪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样本来源
        1.3 建立新型冠状病毒3D数字PCR检测方法
        1.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追踪监测
        2. 结果
        2.1 3DPCR反应条件的确定
        2.2 3D数字PCR准确性及灵敏度试验
        2.3 3D数字PCR重复性试验
        2.4 3D数字PCR特异性试验
        2.5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追踪监测结果
        2.6 不同病程阶段,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不同样本类型核酸阳性检出率
        2.7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复阳”比例
        3. 讨论
        3.1 新型冠状病毒3D数字PCR检测方法建立
        3.2 新型冠状病毒在不同类型生物标本中的分布特点
        3.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复阳”现象之探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文献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3)磷脂对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预测价值及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1.1 肺炎支原体肺炎致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1.2 磷脂在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意义
        1.3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现状
        1.4 代谢组学概述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意义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内容
        2.4 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磷脂对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预测价值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对象基本情况
        2.2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预测指标筛选
        2.3 肺炎支原体肺炎混合感染的预测指标筛选
        2.4 磷脂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UPLC-MS/MS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试剂
        1.3 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
    2. 数据分析
        2.1 数据预处理
        2.2 多元统计分析
        2.3 代谢物的筛选和定性
        2.4 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2.5 肺炎支原体肺炎亚组分析
        2.6 临床信息统计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
        3.2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与鉴定
        3.3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差异代谢物分布特征
        3.4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4. 磷脂类物质在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预测价值分析
        4.1 磷脂类物质的筛选
        4.2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基线资料
        4.3 磷脂类物质预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受试者工作曲线
    5. 讨论
    6. 结论
    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代谢组学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细菌耐药机制的分类
        1.1 基因水平耐药
        1.2 蛋白质水平耐药
        2 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机制
        2.1 大肠埃希菌主要耐药机制
        2.2 肺炎克雷伯菌主要耐药机制
        2.3 铜绿假单胞菌主要耐药机制
        2.4 鲍曼不动杆菌主要耐药机制
        2.5 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耐药机制
        3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抗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 抗耐药大肠埃希菌相关机制
        1.1 抑制超广谱β-内酰胺酶
        1.2 消除R质粒
        1.3 其它机制
        2 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机制
        2.1 抑制生物被膜形成
        2.2 其它机制
        3 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机制
        4 抗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相关机制
        5 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相关机制
        6 结语及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研究一 伏气钩玄
        1 理论萌芽期
        1.1 伏寒化温,本为内经经旨;热病遗复,当是耐药先声
        1.2 伤寒有五,新感伏气不同;广义狭义,后世多引多从
        2 缓慢成型期
        2.1 叔和之论,热病初步区分;伏气之治,六经原可涵盖
        2.2 安道雄辨,寒温之异始判;溯洄医经,首肯伏邪存在
        3 变化成熟期
        3.1 戾气之说,吴氏大胆发明;邪伏膜原,比类耐药细菌
        3.2 绪论伤寒,诸证条分缕析;间言伏气,论治初具雏形
        3.3 问斋医略,伏温始有专篇;学宗又可,治用达原加减
        3.4 幼科要略,伏气字字珠玑;天士手笔,清泄亦重根抵
        3.5 纵论时病,四时皆有伏气;以法领方,方药切合实际
        3.6 致力温热,伏气源流俱楚;集大成者,理法方药尽述
        4 发展壮大期
        4.1 吉人新论,六淫皆是伏邪;衷中参西,百家争鸣可喜
        4.2 耐药细菌,伏邪关系密切;导师观点,守正复又创新
        5 小结
    研究二 学习导师经验方新加达原散配伍用药特色的体会
        1 柴胡、黄芩组
        2 蝉衣、酒军组
        3 草果、乳香、白芷组
        4 赤芍、石膏、青黛组
        5 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新加达原散体外对两种耐药菌生物膜的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药物
        1.4 实验试剂及配制
        1.5 实验药液、菌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微孔板法/XTT法检测药物作用后MRSA、Kp生物膜形成期的活菌量
        2.2 微孔板法/XTT法检测药物作用后MRSA、Kp生物膜成熟期的活菌量
        2.3 扫描电镜观察药物作用后MRSA、Kp成熟期生物膜内细菌
    3 结果
        3.1 微孔板法结果
        3.2 扫描电镜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新加达原散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不良反应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1.9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试验药品及给药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指标
        2.5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2.6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基础资料与基线情况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指标
        3.4 安全性指标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1 临床观察表
    附2 伦理批件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苏州地区住院儿童呼吸道腺病毒流行病学及腺病毒肺炎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2016-2019年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腺病毒流行病学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苏州地区2016-2019年腺病毒肺炎住院儿童临床特征分析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儿童腺病毒肺炎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6)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儿过敏性紫癜中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西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第一节 171 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第二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SP患儿IgA/FcαRI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第三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UVECs细胞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本文创新点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7)以大疱样皮疹为特点的手足口病病原学及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以大疱样皮疹为特点的手足口病病原学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以大疱样皮疹为特点的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分析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柯萨奇病毒A6型致手足口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我国流感流行特征、影响因素及模型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西医对流感的研究
        1.1 流感的病原学特点
        1.2 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
        1.3 流感的抗病毒治疗
        1.4 流感的预防
        1.5 小结
    第二章 中医对流感的研究
        2.1 流感与外感热病
        2.2 外感热病与伤寒、温病
        2.3 伤寒、温病与传染病
        2.4 伤寒、温病与流感
        2.5 流感的寒热之分
        2.6 流感的病因、发病特点及论治
        2.7 中医药与奥司他韦治疗流感疗效对比
        2.8 中医的预防理念及措施
        2.9 中医药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优势
        2.10 小结
    第三章 我国流感流行特征、影响因素及模型预测研究综述
        3.1 我国流感流行特征研究综述
        3.2 流感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3.3 流感模型预测研究综述
下篇 数据分析
    第四章 我国流感流行特征研究
        4.1 资料与方法
        4.1.1 资料及相关定义
        4.1.2 数据来源
        4.1.3 数据总量
        4.1.4 数据分析软件
        4.1.5 数据分析平台
        4.1.6 数据预处理
        4.1.7 数据分析方法
        4.2 研究结果
        4.2.1 2005-2017年流感发病总体情况
        4.2.2 流感发病趋势分析
        4.2.2.1 全国流感发病趋势分析
        4.2.2.2 南北方流感发病趋势分析
        4.2.2.3 全国流感发病前5省份趋势分析
        4.2.2.4 全国流感发病前5城市趋势分析
        4.2.3 流感发病年龄、性别分布特征分析
        4.2.4 流感发病职业分布特征分析
        4.2.5 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4.2.5.1 全国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4.2.5.2 北方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4.2.5.3 南方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4.2.5.4 全国流感发病前5中北方省份和城市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4.2.5.5 全国流感发病前5中南方省份和城市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流感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5.1 资料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总量
        5.1.3 数据分析软件和平台
        5.1.4 数据预处理
        5.1.5 数据分析方法-Pearson相关性分析
        5.1.6 数据分析方法-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
        5.2 研究结果
        5.2.1 对比作图直接观察法研究流感流行影响因素
        5.2.2 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分析研究流感流行影响因素
        5.2.3 GBDT特征重要性分析研究流感流行影响因素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流感模型预测研究
        6.1 资料与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数据总量
        6.1.3 数据分析软件和平台
        6.1.4 数据分析方法-时间序列(TS)
        6.1.5 数据分析方法-自回归移动平均混合模型(ARIMA)
        6.1.6 数据分析方法-神经网络(ANN/NN)、循环神经网络(RNN)
        6.1.7 数据分析方法-长短期记忆模型(LSTM)
        6.2 研究结果
        6.2.1 模型预测实施方案
        6.2.2 预测结果评价指标
        6.2.3 在全国、南北方及省级层面建立ARIMA和LSTM模型进行预测并评价
        6.2.3.1 ARIMA模型建立与预测
        6.2.3.2 LSTM模型建立与预测
        6.2.3.3 ARIMA与LSTM预测效果和预测性能比较
        6.2.4 在城市层面建立单因素和多因素LSTM模型进行预测并评价
        6.2.4.1 单因素LSTM模型建立与预测
        6.2.4.2 多因素LSTM-1模型建立与预测
        6.2.4.3 多因素LSTM-2模型建立与预测
        6.2.4.4 多因素LSTM-3模型建立与预测
        6.2.4.5 多因素LSTM-4模型建立与预测
        6.2.4.6 单因素LSTM与多因素LSTM预测性能比较
        6.2.4.7 LSTM模型预测效果影响因素探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9)社区获得性肺炎分子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住院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析和FAM89A和IFI44L在细菌和病毒感染儿童中表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厦门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病原学分析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入选研究对象
        2.2 实验室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资料
        3.3 病原学检出情况
    第四章 讨论
第二部分 FAM89A和IFI44L在细菌和病毒感染儿童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仪器设备和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病原学情况
        3.3 实验室指标
        3.4 FAM89A mRNA和IFI44L mRNA表达量比较
        3.5 混合感染中FAM89A mRNA和IFI44L mRNA表达情况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50例冬季流感发热病人的白细胞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方庄地区儿童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证候学相关研究[D]. 陈宇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D]. 黄瑶. 扬州大学, 2021(02)
  • [3]磷脂对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预测价值及代谢组学研究[D]. 惠秦.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D]. 朱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苏州地区住院儿童呼吸道腺病毒流行病学及腺病毒肺炎临床特征分析[D]. 杜培培. 苏州大学, 2020(02)
  • [6]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D]. 崔庆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以大疱样皮疹为特点的手足口病病原学及临床特征分析[D]. 曹梦露. 苏州大学, 2020(02)
  • [8]我国流感流行特征、影响因素及模型预测研究[D]. 钟沛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社区获得性肺炎分子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D]. 段芃嫄.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10]住院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析和FAM89A和IFI44L在细菌和病毒感染儿童中表达的实验研究[D]. 戴晓珊. 厦门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50例冬季流感热患者白细胞形态学变化及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