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大隐静脉穿刺固定的临床研究

儿童大隐静脉穿刺固定的临床研究

一、小儿大隐静脉输液穿刺固定法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段小凤[1](2020)在《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循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留置PICC导管的早产儿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主要护理问题;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获取研究文献,经过文献质量评价后,提取研究所需的相关证据,制定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初稿,采用临床差距分析法,构建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循证策略,并将循证策略应用于早产儿PICC置管过程中,探讨循证策略对早产儿PICC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严重程度、PICC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调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NICU成功留置PICC导管的367例早产儿置管资料,分析确定总结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主要的护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确定主要的循证护理问题;2.制定检索策略,检索中英文数据库获取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及相关预防措施的文献,由两名研究者根据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3软件对随机对照研究、队列研究进行Meta分析,通过内容分析法获取临床指南、证据总结的相关研究证据,决策小组根据文献质量评定结果,最后按照置管前准备、置管操作过程及置管后导管维护三个环节,整合拟定形成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的初稿;3.运用现场问卷调查方法,收集临床专家对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初稿临床适用性的评价及修改意见,决策小组依据临床专家的指导建议对循证策略进行讨论、修改、汇总统计,再由临床专家确认后形成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的最终版,并由决策小组中的PICC置管专科护士通过反复操作演练将其演变为操作流程;4.选取2019年1月9月入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NICU并准备置入PICC导管的82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实施PICC指南规范化置管操作及护理措施,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循证策略,比较两组早产儿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PICC留置时间的差异。结果1.回顾性调查结果1.1早产儿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52%,按其发生由高到低依次为:机械性静脉炎(20.44%)、导管堵塞(3.00%)、渗血/渗液(1.63%)、淋巴结肿大(1.09%)、导管相关血流感染(0.54%)、胸腔积液(0.54%)、脱管(0.27%)。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身长、置入血管、穿刺次数进入方程,为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头静脉置管、穿刺次数>2次是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循证策略构建结果2.1文献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检索文献730篇,剔除重复及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后,共纳入文献40篇,包括随机对照研究23篇、队列研究10篇、临床指南4篇、证据总结3篇,经文献质量评价后,A级文献21篇,B级文献16篇。共纳入17篇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包括:穿刺静脉选择、穿刺前热敷、0.08mg·ml-1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超声引导技术协助穿刺、水胶体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对纳入的23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提取结果有:置管部位选择、温盐水推注送管、导管尖端定位方式、导管尖端位置、预防性处理措施。2.2证据整合结果与循证策略初稿形成根据Meta分析结果与纳入文献内容的分析、提取、整合的研究证据中,Meta分析5条、文献内容提取34条。单篇文献提取研究证据最多18条,单条研究证据最多由8篇文献提供;将研究证据按PICC置管前准备、置管操作过程、置管后导管维护三个环节进行整合,形成18项39条的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初稿,包括置管前准备8项18条,其中Meta分析3条、文献内容提取15条;置管操作过程6项12条,出自Meta分析1条、文献内容提取11条;置管后导管维护4项9条由Meta分析1条、文献内容提取8条构成。2.3临床差距分析结果与循证策略确定本研究共纳入临床专家23名,均为女性,年龄为30岁60岁,均具备PICC置管经验,具备PICC置管资格的专家均有510年的置管经历,根据临床专家差距分析意见,删除因环境与设施条件限制无法应用的证据3条,包括置管前准备1条、置管操作过程2条;修改证据2条,其中由置管操作过程调整至置管前准备的证据1条,因设施条件限制修改置管后导管定位方式1条,修改后共整合证据36条,最终再由临床专家确认后形成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的最终版,包括置管前准备9项19条、置管操作过程5项8条、置管后导管维护4项9条,共计18项36条。3.循证策略实证研究结果3.1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5.56%,与前期回顾性调查结果(20.44%)相比,发生率显着降低;3.2干预组早产儿PICC穿刺次数及置管耗时低于对照组(P<0.05);3.3干预组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5.56%低于对照组发生率21.62%(P<0.05);3.4干预组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最常见;头静脉置管、穿刺次数>2次是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主要危险因素;2.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的制定,是基于临床现存问题、以临床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循证证据与临床专家的指导建议而形成的,是包括置管前准备、置管操作过程、置管后导管维护的综合性预防策略,不仅缩短了临床应用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更利于指导临床实践;3.实施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可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及严重程度。

杨丽娟[2](2020)在《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准确定位P波比例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准确定位的P波比例,即P波振幅占QRS波振幅的比例,分析体位改变对P波比例的影响,为临床早产儿上肢及下肢PICC的准确定位提供参考,为早产儿PICC精准维护提供依据。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入住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监护室,且符合PICC置管指征的289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PICC置管时应用心电监护仪ECG进行导管尖端定位,将患儿穿刺侧肢体摆放于体位2(自然体位),待出现特征性P波,获取体位2时P波,再将患儿肢体摆放至体位1,保持导管置入长度不变,获取体位1时P波。体位1即:上肢穿刺时上肢外展与躯干成90度;下肢穿刺时下肢伸直;头部穿刺时头颈部屈曲于穿刺侧。体位2即:上肢穿刺时上肢内收与躯干夹角小于45度;下肢穿刺时下肢外展与躯干中心线约45度,且肢体呈自然屈曲状;头部穿刺时头部居中。PICC置管后拍摄体位2时胸部X片。分别计算两种体位时P波比例,标记胸部X片上导管尖端对应的胸椎水平。研究不同体位时P波比例的差异,找寻自然体位P波比例与胸椎对应关系,找寻导管尖端位置在T4-T6时P波比例95%的置信区间,判断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P波比例对导管尖端定位的准确率、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纳入研究对象289例,经上肢穿刺249例,经下肢穿刺40例。289例中出现特征性P波261例,上肢穿刺的出现特征性P波229例,下肢穿刺的出现特征性P波32例。经胸部X片定位导管尖端在T4(18例,6.90%),T5(132例,50.50%),T6(77例,29.50%),T7(2例,0.80%),T8(24例,9.20%),T9(8例,3.10%)。229例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的P波比例频数分布如下:P波比例0.41~0.50(16例,6.90%),0.51~0.60(49例,21.40%),0.61~0.70(111例,48.50%),0.71~0.80(47例,20.60%),>0.80(6例,2.60%),P波比例集中在0.61~0.70波段,平均0.65±0.08,导管尖端在最佳位置T4~T6时,P波比例95%CI为0.64~0.67。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腋静脉、头静脉、颞浅静脉置入PICC时,两种体位时P波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下肢大隐静脉PICC置管时,两种体位时P波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P波比例对导管尖端位置定位有显着影响(P=0.018),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定位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是94.9%与100.0%,ROC曲线下AUC面积0.937。结论: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敏感性与特异性,可以成为早产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新方法。特征性P波比例在0.64~0.67之间时,PICC导管尖端95%的可能处于最佳位置T4~T6,体位改变影响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的P波比例。

李敏,李慧,张桂芳[3](2019)在《小儿安全输液中外周固定板的临床应用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小儿安全输液中外周固定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输液患儿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应用传统胶布进行固定,观察组应用输液固定板进行固定,比较两组单次穿刺固定完成时间、重复穿刺率和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单次穿刺固定完成时间短于对照组,重复穿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固定板的应用可有效缩短小儿输液中的单次穿刺固定时间,降低重复穿刺率,提升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黎李[4](2019)在《自制网状弹力手套和袜套在手足部亚急性湿疹患者包敷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介绍网状弹力手套和袜套的具体制作方法,并将其分别应用于手足部亚急性湿疹患者氧化锌糊包敷中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为手足部包敷外固定材料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使用现代皮损愈合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医院护理成本管理和以人为本的舒适护理理念和要求等,选取荆州市某三甲医院皮肤科病房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且需要进行氧化锌糊包敷的手足部亚急性湿疹患者192名,按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6名。将2017年6月至12月收住的96名患者设为对照组(手部和足部各48名);将2018年6月至12月收住的96名患者设为试验组(手部和足部各48名)。在手足部均匀涂抹氧化锌糊并覆盖无菌纱布后,对照组采用“纱布绷带”外固定法;试验组则采用“网状弹力手套或袜套”外固定法。包敷结束后,分别收集两组患者手足部氧化锌糊包敷外固定和拆卸时间、敷料固定情况、舒适度、手足部日常活动能力以及皮损愈合效果6方面数据。并对所得数据进行认真记录和科学整理,通过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运算,对手足部使用不同包敷外固定方式患者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自行设计并制作出网状弹力手套和袜套。网状弹力手套和袜套组(试验组)在手足部包敷外固定和拆卸时间、敷料固定情况、舒适度、手足部日常活动能力以及皮损愈合效果方面均明显优于纱布绷带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自制的网状弹力手套和袜套应用于手足部亚急性湿疹患者氧化锌糊包敷中,既能节省外固定和拆卸时间,也能提高敷料固定效果和包敷舒适度,并能保障手足部的日常活动能力以及皮损愈合效果。通过分析显示该手套和袜套较传统的纱布绷带外固定更适合于临床操作、患者包敷治疗体验更好且对患者皮损部位的康复更有效,在皮肤科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杨书佳,罗红[5](2018)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使用针柄针梗一体固定法效果及患儿痛苦减轻程度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使用针柄镇针梗一体固定法效果及患儿痛苦减轻程度作探讨。方法此次研究中将2018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头皮静脉输液患儿200例纳为对象,将其以双盲法分为2组: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方法固定,观察组患儿接受针柄针梗一体固定法固定;对比分析不同方法的固定效果与患儿痛苦减轻程度。结果观察组患儿重新穿刺率3.0%比对照组17.0%低,顺利完成输液97.0%比对照组83.0%高,P<0.05;观察组患儿针头脱落1.0%、输液过程外渗3.0%、重新固定6.0%比对照组6.0%、11.0%、21.0%低,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98.0%比对照组87.0%低,P<0.05。结论小儿接受头皮静脉输液时,以针柄针梗一体固定法固定的效果更佳,可明显减轻患儿的痛苦程度。

陈美娟[6](2017)在《国内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护理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国内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护理进展。具体内容包括小儿静脉留置固定的时间及意义、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小儿静脉留置针的固定现状。认为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其发展仍需不断探索,以减轻患儿痛苦、减少输液并发症。

戴霞华,李寅洁[7](2017)在《棉袜辅助固定法在婴幼儿手足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棉袜辅助固定法在婴幼儿手足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7月的150例婴幼儿接受手足静脉留置针穿刺370例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3组,2015年1—3月选择静脉留置针穿刺50例婴幼儿为棉袜辅助固定组,共穿刺125例次;2015年4—5月选择静脉留置针穿刺50例婴幼儿为丝袜辅助固定组,共穿刺126例次;2015年6—7月选择静脉留置针穿刺50例婴幼儿为弹力绷带辅助固定组,共穿刺119例次。观察比较3组婴幼儿手足静脉留置针留置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及药液外渗程度。结果棉袜辅助固定组和弹力绷带辅助固定组在局部渗血方面低于丝袜辅助固定组(P<0.05);棉袜辅助固定组在意外拔管方面低于丝袜辅助固定组和弹力绷带辅助固定组(P<0.05);棉袜辅助固定组和丝袜辅助固定组在局部皮肤不良反应(发红、压痕)发生率方面低于弹力绷带辅助固定组(P<0.05);棉袜辅助固定组和丝袜辅助固定组药液外渗程度低于弹力绷带辅助固定组(P<0.05)。结论婴幼儿手足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采用棉袜辅助固定法,可减少局部渗血、意外拔管及局部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药液外渗程度,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万丽[8](2016)在《婴幼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静脉穿刺置管是手术室护士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是保证手术病人安全和手术麻醉正常进行的前提。但婴幼儿由于血管细、皮下脂肪多、好动、哭闹等原因,相对于成人静脉穿刺,小儿静脉穿刺置管需要护士有更高的心理素质和穿刺技术。现就婴幼儿术前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陈琼[9](2016)在《超声引导在小儿外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静脉穿刺(Venous Puncture, VP)是一种常用的重要医疗手段,主要操作有:静脉输液、静脉注射、静脉采血及静脉输血等。静脉输液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给药途径和最重要的治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静脉输液从最初只被应用于危急患者中,到现今广泛应用于临床,经历了多少时代的变迁和变革,但至今仍是临床上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如今,静脉输液在临床上的重要性是不能被其它治疗形式所代替的,但是静脉输液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静脉穿刺作为静脉输液的起始环节,是一种侵入性的操作行为,会给患者带来或多或少的疼痛不适感,尤其对小儿而言,更是一种痛苦的考验,反反复复的穿刺不仅让小儿感到疼痛、恐惧,还让家属心疼、焦虑,甚至引发家属的不满意。据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统计,住院输液超过87%。据分析,造成输液治疗增加有两大原因:一是近年来肿瘤术后化疗改在其本科室进行,肿瘤化疗药品输液数量增加,另一是目前医生都较重视患者营养的增加以促进病情恢复,所以如氨基酸、人白蛋白等营养品使用率较前增加。2012年输液报告表明,全国输液达到130亿瓶袋,人均10瓶;85%护士每天在静脉输液上要花费75%的工作时间,由此可见,静脉输液治疗的多少直接影响护理的工作量及质量,有调查表明,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意见投诉54%与输液有关,作为静脉输液的开始环节是先进行静脉穿刺,由于血管内血容量、脂肪组织、血管深度、皮肤色素等皮下结构的复杂性,在肉眼下,静脉穿刺往往会受到阻碍,而无法成功实施。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情的发展,大多数家庭现以独生子女居多,要是孩子生病了,家属往往感到焦虑、紧张,静脉穿刺时往往要求“一针见血”,这无形中给护士的心理增加压力。在小儿的临床护理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静脉穿刺一针见血显得尤为困难。小儿临床护理中外周静脉穿刺技术尚沿用传统盲穿法,静脉穿刺成功与否受血管显露程度的影响。在为一些血管条件差的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操作时,失败比例极高;这不仅增加患儿痛苦,还会增加护士的压力甚至由此产生护患之间矛盾。在医学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超声多普勒检查已广泛应用到医学诊断中,通过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它能够评价不同血流状态的生理学特征,超声多普勒检查开拓了重要的超声诊断领域。超声技术的发展虽然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其在应用于辅助静脉穿刺,尤其小儿的外周静脉穿刺却不是那么的广泛。因此,探讨超声引导外周静脉穿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1.分析影响小儿外周静脉穿刺的因素,为预防静脉穿刺失败所致并发症提供参考。2.探讨在超声引导下行外周静脉穿刺在小儿困难穿刺者中的临床可行性,指导临床应用。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于某三甲医院普通儿科住院的患儿100例,患儿血管条件差,即经技术娴熟的护士运用目视法无法判别患儿血管大小、弯曲与分叉的状态以及触摸法也无法定位血管的情况。将入选患儿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1.1纳入标准①符合儿科呼吸道疾病诊断标准者;②年龄为6个月至12个月者;③相关治疗适应症者;④临床资料完整者;⑤有1名亲属陪护者;⑥家属愿意配合本次研究。1.2排除标准①病情危重者。2.研究方法2.1抽样方法本研究根据入院顺序编号,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2研究工具:采用自制的调查表进行调查,包括(采用两份自制调查问卷)①病人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血管穿刺难度分级评估等,血管穿刺难度评估采用聂雷霞静脉分级法;②自行设计家属满意度调查表,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护理满意度评估标准以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NSNS)为依据,征询静脉输液治疗研究专家、儿科护理专家、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意见,调查表包括限制陪人、有效固定、血管评估、提供信息、解释问题方式、让家属放心程度、工作态度、穿刺技术水平等共计9项内容,均采用1-5分的5级评分法评估,1分为非常不满意,5分为非常满意,总分记0~45分,得分越高则家属满意度越高,满意度的表达为:满意=满意+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该量表经过了信度和效度的一致性检验。2.3课题组成员培训及数据收集方法课题组成员培训:固定一名副主任护师,参加院级科研培训班,进行超声引导技术的专业培训。本科室管辖的22名护士,排除轮科培训2名护士,共20名儿科护士为培训对象。采取全员授课的形式,对伦理道德规范、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权、调查工具和调查方法进行学习,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采取面对面调查方式,向患者家属解释此次调查的目的,获得对方允许后,在静脉穿刺前发放量表时,穿刺后回收量表。干预措施: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儿,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盲穿法进行外周静脉穿刺;实验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外周静脉穿刺。超声定位引导小儿外周静脉穿刺操作步骤因小儿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往往会躁动不配合,致使穿刺部位不固定,同时,小儿血管的管径小,若超声实时引导穿刺针垂直进行穿刺,易穿破管壁,从而本研究选取超声引导预定位血管的方法,其操作步骤如下:①家属协助固定患儿体位。②进行血管的选择:为了方便穿刺者操作,并且可直视屏幕,在患儿左侧放置超声导引设备。穿刺者左手固定患儿被选脚端,右手用超声探头探查脚踝处的大隐静脉,通过移动探头,横扫大隐静脉使其图像显示在显示器的水平中点,此时探头中点即为大隐静脉在体表的投影,也即穿刺点,操作手法一定要轻柔,以免压瘪血管腔,选定后在该位置皮肤上作标记。③穿刺方法: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局部清洁消毒。穿刺者左手始终固定患儿已选中准备穿刺的一侧脚端,根据标记,调整角度进针穿刺血管,当留置针内可见到回血,再全部将留置针软管送入血管内,退出针梗。当针头全部刺入,仍没见回血也无针头穿破血管的落空感,退出针尖至穿刺点皮下处,助手用无菌手套将B超探头套好,再次确定血管位置,必要时进行探头实时引导监测整个穿刺过程。(见图1-4)2.4评价指标专人使用24G贝朗静脉留置针操作,以能完成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为穿刺成功,记录两组穿刺针数、一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家属满意度。3.统计学方法(1)计量资料(如年龄、体重、穿刺针数)的统计描述结果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2)患儿的基本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肥胖、静脉分级等)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3)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家属满意度的差异。选取检验水准为a=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儿中,诊断均为患呼吸道感染、病情稳定的患儿。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重、肥胖、静脉穿刺难度分级、穿刺部位固定诸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实验组50例(100%)成功完成静脉置针。对照组45例(90%)完成外周静脉置针,4例经穿刺7次以上穿刺成功:3例经多部位外周静脉穿刺失败,改为锁骨下静脉穿刺,其总穿刺针数未纳入统计(>15针);2例经多部位穿刺7针以上仍没成功完成静脉置针,引发家属不满,办理出院手续,故亦未纳入统计范围。实验组与对照组穿刺针数分别为1.20±0.40和3.02±2.34。3.静脉穿刺的并发症发生率置针后24小时内发生静脉渗漏,实验组0例,对照组5例(10%)。4.满意度两组家属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满意42例,基本满意8例,不满意0例,总满意度100%;对照组满意17例,基本满意12例,不满意21例,总满意度58%。结论(1)在小儿外周静脉穿刺中应用超声引导,可显着性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2)在小儿外周静脉穿刺中应用超声引导,可显着性提高总穿刺成功率;(3)在小儿外周静脉穿刺中应用超声引导,可显着性提高家属满意度;(4)在小儿外周静脉穿刺中应用超声引导,能有效减少穿刺次数;(5)在小儿外周静脉穿刺中应用超声引导,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谢文杰[10](2012)在《小儿下肢内踝大隐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及护理》文中研究说明留置针在儿科临床已广泛运用,既避免反复穿刺,减轻患儿痛苦,又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缓解了护士的心理压力,尤其对肥胖儿及长期反复输液,表浅静脉不明显的新生儿和抢救急危重症儿等,选择下肢内踝大隐静脉为抢救用药赢得时间,其具有位置表浅、静脉粗、相对较直、充盈度较好、易于触摸及穿刺不必过分要求光线等优点。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1年4月我科收治的年龄在0.5h~3岁施行大隐静脉穿刺的患儿989例,其中男552例,女437例。病种包括新生儿肺炎153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77例,新生儿黄疸76例,小儿肺炎327例,小儿腹泻256例,先天性心脏病并重症肺炎8例,高热惊厥72例,病毒性脑炎6例,哮喘重度发作10例,急性喉炎4例

二、小儿大隐静脉输液穿刺固定法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大隐静脉输液穿刺固定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循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护理问题及其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的构建
    第一章 证据获取与循证策略初稿拟定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第二章 临床差距分析与循证策略确定
        一、研究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三部分 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

(2)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准确定位P波比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早产儿流行病学特征
    1.2 早产儿PICC应用
    1.3 早产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
    1.4 早产儿腔内心电图定位概述
    1.5 早产儿腔内心电图定位研究存在问题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研究设计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实施方法
    2.4 评价指标
    2.5 资料收集
    2.6 统计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考察
3 结果
    3.1 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患儿的一般资料
    3.2 两种体位特征性P波比例比较
    3.3 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应胸椎水平与P波比例对应关系
    3.4 PICC导管尖端在最佳位置时特征性P波比例频数分布
    3.5 腔内心电图 P 波比例对 PICC 导管尖端定位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
4 讨论
    4.1 患儿体位影响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特征性P波比例
    4.2 穿刺时根据 P 波比例估算导管尖端胸椎水平利于护士快速判断
    4.3 PICC 导管尖端处于最佳位置时 P 波比例呈集中趋势提高一次性到位率
    4.4 合适的特征性P波比例是腔内心电图PICC导管尖端准确定位的关键
    4.5 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P波比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敏感性与特异性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PICC 首次护理记录单
附录2 PICC 日常维护记录单
附录3 A 患者腔内心电图 P 波比例读取与胸片胸椎标记方法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早产儿 PICC 导管尖端腔内心电图定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小儿安全输液中外周固定板的临床应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单次穿刺固定完成时间和重复穿刺率比较
    2.2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4)自制网状弹力手套和袜套在手足部亚急性湿疹患者包敷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湿疹治疗和护理现状
        1.2.2 纱布绷带的临床研究现状
        1.2.3 网状弹力绷带的临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临床研究部分
    2.1 自制网状弹力手套在手部包敷中的应用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2.2 自制网状弹力袜套在足部包敷中的应用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2.3 质量控制及伦理
第3章 总结
    3.1 结论
    3.2 创新点与局限性
    3.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使用针柄针梗一体固定法效果及患儿痛苦减轻程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完成输液率
    2.2 不良情况发生率
    2.3 家属满意度
3 讨论

(6)国内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的时间及意义
2 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存在的问题
    2.1 固定不牢导致脱管
    2.2 影响美观和舒适度并引起皮肤过敏
    2.3 造成拉力性损伤
    2.4 导致局部皮肤压疮
3 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现状
    3.1 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固定现状
    3.2 小儿四肢静脉留置针的固定现状
    3.3 提高患儿舒适度,预防压疮、感染的固定现状
4 小结

(7)棉袜辅助固定法在婴幼儿手足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1.2.2评价指标
        1.2.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3组婴幼儿手足静脉穿刺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2.2 3组婴幼儿手足静脉穿刺留置针药液外渗程度的比较
3 讨论
    3.1 棉袜辅助固定法可减少婴幼儿手足静脉留置针穿刺所致并发症发生
    3.2 棉袜辅助固定法可减轻婴幼儿手足静脉留置针穿刺所致药液外渗程度

(8)婴幼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穿刺部位的选择
2 负压进针法提高回血率
3 进针角度及手法的掌握
    3.1 l5°~30°角进针
    3.2 30°~45°角进针
    3.3≥45°角进针
4 送管手法的选择
    4.1 双手送管法
    4.2 单手送管法
    4.3 保留针芯送管法
    4.4 边进液体边送软管法
5 静脉穿刺辅助设备的应用
    5.1 红外线静脉查看器
    5.2 超声引导
6 固定方法的改进
    6.1 弹力绷带绕圈固定法
    6.2 医用纱布8字型固定法

(9)超声引导在小儿外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小儿静脉穿刺的研究现状
    3 本研究的设想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3.2 研究内容及步骤
        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超声引导小儿外周静脉穿刺的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质量控制
        1.4 伦理问题
第三章 结果
    3.1 病例一般资料分析
    3.2 两组小儿静脉穿刺的结果
    3.3 两组家属满意度调查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10)小儿下肢内踝大隐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材料
    1.3 方法
        1.3.1 留置针排气:
        1.3.2 患儿准备:
        1.3.3 穿刺方法:
        1.3.4 牢固又舒适的固定法:
        1.3.5 有效的封管:
    1.4 观察及护理
        1.4.1 置管前宣教:
        1.4.3 置管期间护理:
2 结果
3 讨论

四、小儿大隐静脉输液穿刺固定法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循证研究[D]. 段小凤.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2]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准确定位P波比例的研究[D]. 杨丽娟.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3]小儿安全输液中外周固定板的临床应用观察[J]. 李敏,李慧,张桂芳.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20)
  • [4]自制网状弹力手套和袜套在手足部亚急性湿疹患者包敷中的应用研究[D]. 黎李. 长江大学, 2019(11)
  • [5]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使用针柄针梗一体固定法效果及患儿痛苦减轻程度评价[J]. 杨书佳,罗红.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74)
  • [6]国内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护理进展[J]. 陈美娟.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7(04)
  • [7]棉袜辅助固定法在婴幼儿手足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J]. 戴霞华,李寅洁. 护理学报, 2017(02)
  • [8]婴幼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万丽. 护士进修杂志, 2016(09)
  • [9]超声引导在小儿外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研究[D]. 陈琼.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10]小儿下肢内踝大隐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及护理[J]. 谢文杰.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12)

标签:;  ;  ;  ;  

儿童大隐静脉穿刺固定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