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润滑中的应力耦合效应

薄膜润滑中的应力耦合效应

一、薄膜润滑中的应力偶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韩东晓[1](2019)在《基于贝壳结构仿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调控》文中研究说明轴承作为钻井系统中重要的运动组件,在钻井过程中容易发生损坏,所以轴承材料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极大的影响了钻井效率和工程成本。陶瓷材料硬度大、耐磨损、在摩擦过程中存在自润滑现象,这些优越的性质使其得以在众多领域得到应用,但是陶瓷材料也有些不可忽视的缺点,比如韧性较差。这一性能缺陷严重的限制了陶瓷材料的应用。贝壳所具有的微观结构,使自身在保证良好强度的同时,也获得了优良的韧性。将这一结构移植到陶瓷中,制得仿贝壳结构陶瓷复合材料,提高了陶瓷材料的韧性,可以用作油气井特殊工况的轴承材料。此外,除陶瓷结构外,增强相成分的选择也对复合材料的性能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使用三种纳米颗粒材料,分别对PMMA材料进行摩擦学性能改善,分别是Zr O2、Ti O2和Si O2。试验制得包括空白对照组在内的16种样品,经表面处理后进行摩擦磨损试验,试验发现在不同工况下,三种材料对PMMA材料的增强效果并不相同。在水基钻井液条件下添加1%Zr O2的复合材料减磨效果最明显。在干摩擦条件下,添加1%Ti O2、1%Zr O2、1%Si O2、3%Si O2和7%Si O2后材料摩擦系数下降明显。在水基润滑条件下,添加1%Zr O2、3%Zr O2、1%Si O2、3%Si O2、5%Si O2和7%Si O2的复合材料都起到了较好的减磨效果。本文使用粒径为13nm的Al2O3粉末制得陶瓷浆料,经过定向凝固、冷冻干燥及高温烧结制得五种含水量的多孔陶瓷骨架,由于钻井轴承的正常工作环境水基钻井液,且添加1%Zr O2的PMMA材料在各工况下,均表现良好,故采用添加了1%Zr O2的PMMA作为层状陶瓷的增强相材料。使用本体聚合的方法,将增强相材料通过预聚、灌模、聚合、脱模等过程,填充进多孔陶瓷骨架的孔隙之间,制的层状陶瓷复合材料Al2O3/PMMA/Zr O2。对材料进行表面处理后对其进行了摩擦磨损试验,并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其微观结构。试验发现在水基钻井液条件下,材料的摩擦系数随着加载载荷的提高,首先持续减小到最低值后转而上升,干摩擦条件下,随着加载载荷的提高,材料摩擦系数大体呈现上升趋势,干摩擦条件下,随着加载载荷的提高,材料摩擦系数大体呈现下降趋势。本文对制得的复合材料进行了冲蚀试验,试验发现冲蚀角度为90°时,材料的冲蚀磨损程度随着材料PMMA含量的下降而趋于严重;在冲蚀角度为45°时,材料的冲蚀磨损程度,随着材料PMMA含量的上升而提高;在冲蚀角度为60°时,材料的冲蚀磨损程度随着材料PMMA含量的下降先减小后增加,当材料PMMA含量为80%时的冲蚀磨损量最小。

张同钢[2](2018)在《小孔式水润滑动静压滑动轴承弹流润滑研究》文中指出环境友好型水润滑介质相较于传统润滑介质的理化性能区别很大,当水作为轴承润滑介质时轴承承载能力较低且在启动、制动过程中容易烧伤轴瓦。本文结合动静压协同润滑承载机制,建立了小孔式水润滑动静压滑动轴承的无限长弹流理论模型,研究了在动静压协同润滑条件下水润滑滑动轴承弹流润滑的相关问题,分别探讨了水润滑动静压滑动轴承供水压力波动、接触区最高温度控制、环境温度变化、润滑剂污染等方面的弹流润滑问题。首先,建立了动静压协同润滑模型和水润滑滑动轴承的弹流几何模型,考虑了小孔式水润滑动静压滑动轴承节流装置为滑动轴承提供的静压支承作用。研究了在等温条件下供水压力对小孔式水润滑动静压滑动轴承的弹流影响;比较了由于节流装置的不稳定性而导致的不同形式的供水压力波动对轴承接触区压力、膜厚的影响;分析了波动供水压力下转速和载荷对弹流润滑的影响;近似得到了不同工况下压力波动的控制依据。其次,采用考虑热效应的Reynolds方程,建立小孔式水润滑动静压滑动轴承的弹流润滑模型。研究了恒定供水压力下当润滑剂局部最高温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不同的速度、载荷数值配比组合,并绘制出以上速度、载荷所组成的临界温度曲线;分析了润滑介质、轴瓦材料以及供水压力变化对临界温度曲线的影响。然后,考虑了小孔式水润滑动静压滑动轴承工作环境温度的变化,建立了考虑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轴承接触区弹流润滑模型。通过对接触区温度边界的控制,利用多重网格算法对季节、地域以及外部降温等实际轴承工况进行模拟,研究了环境温度变化对承载区温度场的影响。而后,考虑了极端工况下润滑剂污染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污染物进入小孔式水润滑动静压滑动轴承润滑系统后的弹流模型。分析了污染物的应力偶作用;探讨了污染物在高速离心作用下流体动压变化机理;研究了速度参数对受污染润滑剂的黏度变化影响。最后,模拟了在极高速工况下,润滑剂中的污染物受离心作用附着在轴瓦上的情况,建立了污染物离心附着的弹流模型。研究了污染物离心附着现象对轴瓦表面纹理的影响以及接触区润滑膜的压力、膜厚变化;分析了由于污染物离心附着堵塞进水孔对接触区润滑膜压力、膜厚的影响;探究了污染物附着层对接触区温度场的影响。

李宽宽[3](2017)在《水基润滑液润滑建模及摩擦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当今世界石油消耗的不断加剧,水基润滑液作为—种环境友好型润滑剂得到迅速发展,其在微型机械、生物关节、金属加工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在薄膜润滑状态下对水基润滑液的黏度变化进行了线性逼近,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润滑方程。然后在水基润滑状态下对滑块的特性进行分析。讨论了无限长滑块和有限长滑块的压力分布和承载能力随吸附层厚度、壁面黏度和入口区润滑膜厚度的变化关系。研究表明:楔形间隙所形成的润滑膜的压力和承载能力均随吸附层厚度和壁面黏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大,但变化不尽相同;当入口区膜厚在某一范围内变化时,压力和承载能力均随其增大而不断增大,但是入口区膜厚大于一定值后二者基本不再随之变化。最后在水基润滑状态下对径向滑动轴承的特性进行分析。分别讨论了吸附层厚度、壁面黏度、偏心率和宽径比对径向滑动轴承的润滑膜压力分布、承载能力和偏位角的影响。结果表明:径向滑动轴承的润滑膜压力均随吸附层厚度、壁面黏度和偏心率增大不断增大;对于有限长径向滑动轴承,压力随着宽径比增加而不断增大。当偏心率和宽径比较小时,径向滑动轴承的承载能力随吸附层厚度和壁面黏度的变化较小,随着偏心率和宽径比逐渐增大,承载能力的变化越来越明显:承载能力随偏心率和宽径比增加亦不断增大。径向滑动轴承的偏位角随偏心率增加而减小;当偏心率较小时偏位角基本不随吸附层厚度和壁面黏度变化而变化,随着偏心率不断增大,偏位角均随二者的增加而不断减小;有限长径向滑动轴承的偏位角随宽径比的变化甚微。本文在薄膜润滑状态下,对水基润滑的滑块和径向滑动轴承的特性进行了分析,为水基润滑液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张世锋[4](2016)在《缸套—活塞环润滑状态跨尺度模拟及测试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摩擦副不同的润滑状态必然导致不同的摩擦功耗和磨损,如要保证内燃机的可靠性与动力性,则首先要确保其摩擦副处于最佳的润滑状态,研究润滑状态及转化特性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实现润滑状态的实时测量,其中确定由流体润滑向混合润滑和边界润滑转化的特征尤其重要。针对这一目标,首先进行了测试方法的选择,然后对摩擦状态的特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缸套-活塞环摩擦状态转化进行了实时测量与验证。接触电阻法在定性分析润滑状态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测试方法,而且电路简单不需要昂贵的测试设备,但在定量地反映膜厚上存在困难。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利用自制的旋转式点接触摩擦磨损实验机,通过实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点接触膜厚比与接触电阻之间明确的对应关系,这样就利用实时测得的电阻值确定了点接触的润滑状态。缸套-活塞环在压缩、燃烧、膨胀和排气各冲程中,会经历流体动压润滑、混合润滑、边界润滑等多种摩擦状态。为了确定缸套-活塞环的实时润滑状态,基于点接触膜厚比与接触电阻之间的对应关系,开展了电阻测量方法的缸套-活塞环润滑状态测试实验研究。该部分实验是在自制的缸套-活塞环往复式实验台上完成的,通过温度、载荷分级实验验证了接触电阻法判定缸套-活塞环摩擦副润滑状态的实用性与可靠性。传统的观点是把润滑状态分为流体动压润滑、弹流润滑、混合润滑、边界润滑及干摩擦等几个状态。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在弹流润滑和边界润滑之间还存在着薄膜润滑,薄膜润滑和弹流润滑是两种不同的润滑状态,其润滑机理不同,所采用的理论基础也相应的差异较大,为了确定薄膜润滑状态的特性,在弹流计算的基础上,采用整体平均的等效黏度的修正公式,建立了运算速度快、结果更准确的计算模型,用于描述摩擦副的薄膜润滑状态,从而确定其润滑特性。综合考虑润滑表面综合粗糙度、缸套圆周方向的形变、润滑油的粘度等因素,使用整体平均的等效黏度的修正公式综合分析缸套-活塞环润滑系统润滑的性能,计算最小油膜厚度、压力分布情况、摩擦力等,建立缸套-活塞环三维瞬态润滑数学模型,从而为缸套-活塞环的摩擦状态分析提供了依据。

王燕[5](2009)在《纳米级润滑膜测量仪应用软件设计》文中提出纳米级润滑膜测试技术是研究纳米级润滑膜特性的关键问题之一,有了精确的润滑膜厚度测量才能对薄膜润滑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工况的润滑问题。随着薄膜润滑理论和实际应用的深入研究,对薄膜润滑膜厚的测量技术和设备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特别是工业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控制技术迅猛发展,控制过程和规律也更加复杂和精密,控制方法也更加灵活多样,给纳米级润滑膜测量仪的智能化、集成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对国内外薄膜润滑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测量方法对于薄膜润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意义。针对NGY型纳米级润滑膜测量仪的不足之处,设计新型纳米级润滑膜测量仪的应用软件系统。(2)介绍了国内外已广泛应用的润滑膜的测量方法及原理,并详细介绍NGY-6型纳米级润滑膜测量仪的膜厚测量原理一光干涉相对光强原理。(3)分析了纳米级润滑膜测量仪所用整体结构、硬件系统等,针对研制的纳米级润滑膜测量仪的硬件系统的特点和实际应用需要,对相应的应用软件进行了总体设计,包括软件平台和开发工具的选择、软件的模块分析、软件的框架设计及软件要实现的工作流程。(4)具体介绍纳米级膜厚测量系统的软件系统的设计,根据软件要实现的功能特点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显示界面、图像采集、数据分析处理、参数调节控制、文档管理等功能进行程序设计及实现,即实现干涉图象的显示、数据采集及处理、膜厚测量、摩擦力测量、曲线绘制、存储及监测等过程一体化。并通过实例来验证了所开发软件系统的实际有效性,为薄膜润滑理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最后,总结本论文研究工作的主要结论,并对后续值得深入研究的工作进行探讨。

董春柳[6](2008)在《过渡层模型及其润滑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微机电系统、纳机电系统以及微纳器件中,与面积相关的摩擦力、黏滞力等成为制约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这一点与宏观机械明显不同。常规流体润滑中,可以认为黏度不受摩擦副壁面的作用;然而,在微纳系统中,当摩擦副间隙下降到微纳尺度间隙时,摩擦副壁面对润滑剂黏度的作用则不能忽视。本文提出一种数学计算模型来描述微纳尺度间隙下黏度的变化,我们称之为过渡层模型。过渡层模型认为,在微纳尺度间隙下,黏度变化分为三层,即靠近两固体壁面的两个过渡层及中间流体层。过渡层中的润滑剂受到固体壁面的作用,而且越靠近壁面,所受影响越在。所以,过渡层中流体黏度可以根据距离壁面的远近来确定。中间流体层远离两固体壁面,可以认为它不受壁面的作用,黏度保持恒定。据此,我们建立了过渡层模型等效黏度的数学模型。并且推导了基于过渡层模型的二维、三维Reynolds方程。求解二维与三维Reynolds方程并对过渡层模型的润滑性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讨论。计算结果表明,过渡层比例很小时可以忽略其作用而润滑与常规流体类似当过渡黏度层所占比例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其润滑特性与常规流体有较大差异。这一模型可以解释微纳尺度间隙下的尺度效应等特征,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张朝辉,杜永平,常秋英[7](2006)在《一维滑块的向列相液晶润滑分析》文中指出基于一维向列相液晶的流动方程,研究了具有不同Leslie系数的5CB和MBBA向列相液晶在不同形状的平面滑块、指数型滑块以及双曲线型滑块中的润滑特性.结果表明:等效粘度、压力分布和载荷等在不同滑块润滑下均随向矢角度增加而增大;不同形状滑块的压力分布和载荷从小到大排列依次为平面滑块、指数型滑块和双曲线型滑块;可以通过向矢角度的变化控制摩擦系统的润滑性能.

张朝辉,雒建斌,温诗铸[8](2004)在《薄膜润滑中的微极流体效应》文中认为利用考虑微结构与微旋效应的微极流体理论来研究薄膜润滑的特性。微极效应将引起等效黏度的增加,从而影响油膜厚度。它对压力分布和膜厚形状的影响很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等效黏度的增加效应与实验值有很好的类似性。

雒建斌,张朝辉,温诗铸[9](2003)在《薄膜润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薄膜润滑是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广泛研究的新型润滑状态。它是界于弹流润滑和边界润滑之间的一种过渡润滑状态 ,有着自己独特的润滑规律。文章回顾了薄膜润滑的研究历史 ,包括薄膜润滑概念的提出、测试技术的发展、薄膜润滑的膜厚特性、润滑机理探索以及计算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主要进展

张朝辉,温诗铸,雒建斌[10](2002)在《薄膜润滑中的应力偶效应》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应力偶理论计算了薄膜润滑的膜厚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应力偶的作用相当于增加润滑剂粘度,其可以增加油膜厚度,提高承载能力;同时应力偶作用依赖于油膜尺寸,润滑油膜越低,其影响越明显.

二、薄膜润滑中的应力偶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薄膜润滑中的应力偶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贝壳结构仿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贝壳珍珠层结构性能及其断裂机制
        1.2.1 贝壳珍珠层的结构性能
        1.2.2 贝壳珍珠层的断裂机制
    1.3 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1.4 PMMA用于制备复合材料
        1.4.1 PMMA的基本性质
        1.4.2 PMMA的性能与应用
        1.4.3 PMMA的改性研究
    1.5 纳米粒子增强树脂的研究进展
        1.5.1 纳米粒子增韧原理
        1.5.2 用于增韧高分子材料的无机纳米粒子
    1.6 存在问题和展望
    1.7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2.1 PMMA/纳米粒子材料的制备及试验方法
        2.1.1 PMMA/纳米粒子材料的制备路线
        2.1.2 PMMA/纳米增强粒子材料的制备方法
        2.1.3 摩擦学试验方法
    2.2 Al_2O_3/PMMA/ZrO_2 材料的制备及表征方式
        2.2.1 试验药品
        2.2.2 试验设备
        2.2.3 冷冻铸造装置
        2.2.4 Al_2O_3/PMMA/ZrO_2 材料的制备路线
        2.2.5 Al_2O_3/PMMA/ZrO_2 材料的制备
        2.2.6 层状Al_2O_3/PMMA/ZrO_2 复合材料的制备
        2.2.7 摩擦学试验方法
    2.3 层状Al_2O_3/PMMA/ZrO_2 复合材料的冲蚀特性
        2.3.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备
        2.3.2 冲蚀试验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纳米粒子增强PMMA复合材料摩擦学分析
    3.1 不同浓度TiO_2/PMMA复合材料滑动摩擦特性
        3.1.1 在水基钻井液条件下,TiO_2 含量对TiO_2/PMMA复合材料摩擦特性的影响
        3.1.2 干摩擦条件下,TiO_2 含量对TiO_2/PMMA复合材料摩擦特性的影响
        3.1.3 水基润滑条件下,TiO_2 含量对TiO_2/PMMA复合材料摩擦特性的影响
    3.2 不同浓度SiO_2/PMMA复合材料滑动摩擦特性
        3.2.1 在水基钻井液条件下,SiO_2 含量对SiO_2/PMMA复合材料摩擦特性的影响
        3.2.2 干摩擦条件下,SiO_2 含量对SiO_2/PMMA复合材料摩擦特性的影响
        3.2.3 水基润滑条件下,SiO_2 含量对SiO_2/PMMA复合材料摩擦特性的影响
    3.3 不同浓度ZrO_2/PMMA复合材料滑动摩擦特性
        3.3.1 在水基钻井液条件下,ZrO_2 含量对ZrO_2/PMMA复合材料摩擦特性的影响
        3.3.2 干摩擦条件下,ZrO_2 含量对ZrO_2/PMMA复合材料摩擦特性的影响
        3.3.3 水基润滑条件下,ZrO_2 含量对ZrO_2/PMMA复合材料摩擦特性的影响
    3.4 添加增强粒子对PMMA材料摩擦性能的影响
        3.4.1 水基钻井液条件下,增强粒子对PMMA复合材料摩擦特性的影响
        3.4.2 干摩擦条件下,增强粒子对PMMA复合材料摩擦特性的影响
        3.4.3 水基润滑条件下,增强粒子对PMMA复合材料摩擦特性的影响
    3.5 磨损后材料的表面形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层状Al_2O_3/PMMA/ZrO_2 复合材料摩擦学分析
    4.1 Al_2O_3/PMMA/ZrO_2 材料在钻井液环境中的摩擦性能
    4.2 Al_2O_3/PMMA/ZrO_2 材料在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性能
    4.3 Al_2O_3/PMMA/ZrO_2 复合材料在水基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特性
    4.4 磨损后Al_2O_3/PMMA/ZrO_2 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
        4.4.1 磨痕宽度与加载载荷的关系
        4.4.2 层状Al_2O_3/PMMA/ZrO_2 复合材料在钻井液环境中,磨痕的表面形貌
        4.4.3 层状Al_2O_3/PMMA/ZrO_2 复合材料在干摩擦条件下,磨痕的表面形貌
        4.4.4 层状Al_2O_3/PMMA/ZrO_2 复合材料在水基润滑条件下,磨痕的表面形貌
        4.4.5 Al_2O_3陶瓷球的表面形貌
        4.4.6 摩擦磨损实验后材料的磨损程度与加载载荷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层状Al_2O_3/PMMA/ZrO_2复合材料的冲蚀机理
    5.0 冲蚀磨损试验条件
    5.1 材料PMMA含量对材料冲蚀率的影响
    5.2 冲蚀角度对材料冲蚀率的影响
    5.3 冲蚀角为45 度时,层状Al_2O_3/PMMA/ZrO_2 复合材料的冲蚀形貌分析
    5.4 冲蚀角为60 度时,层状Al_2O_3/PMMA/ZrO_2 复合材料的冲蚀形貌分析
    5.5 冲蚀角为90 度时,层状Al_2O_3/PMMA/ZrO_2 复合材料的冲蚀形貌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小孔式水润滑动静压滑动轴承弹流润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研究
        1.2.2 动静压轴承研究
        1.2.3 水润滑轴承研究
        1.2.4 水润滑动静压轴承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波动供水压力对小孔式水润滑动静压滑动轴承的弹流润滑影响
    2.1 几何及数学模型
        2.1.1 小孔式水润滑动静压滑动轴承示意图
        2.1.2 小孔式水润滑动静压滑动轴承等效几何模型
    2.2 弹流润滑基本方程
        2.2.1 Reynolds方程
        2.2.2 膜厚方程
        2.2.3 润滑剂密压关系
        2.2.4 润滑剂黏压关系
        2.2.5 载荷方程及边界条件
    2.3 方程量纲一化
        2.3.1 量纲一化Reynolds方程
        2.3.2 量纲一化膜厚方程
        2.3.3 量纲一化密压方程
        2.3.4 量纲一化黏压方程
        2.3.5 量纲一化载荷方程
    2.4 量纲一化方程离散
        2.4.1 量纲一化Reynolds方程离散
        2.4.2 量纲一化膜厚方程离散
        2.4.3 量纲一化载荷方程离散
    2.5 数值方法
    2.6 结果及分析
        2.6.1 不同形式波动供给压力对轴承压力和膜厚的影响
        2.6.2 波动供给压力下转速和载荷对轴承压力和膜厚的影响
        2.6.3 不同工况下供给压力的波动控制对弹流润滑的影响
    2.7 结论
第3章 小孔式水润滑动静压滑动轴承的临界温度曲线研究
    3.1 数学方程
        3.1.1 Reynolds方程
        3.1.2 黏压黏温方程
        3.1.3 密压密温方程
        3.1.4 温度控制方程
    3.2 温度场的求解
    3.3 结果及分析
        3.3.1 临界温度曲线及其函数拟合
        3.3.2 润滑介质及轴瓦材料对临界温度曲线的影响
        3.3.3 供水压力对临界温度曲线的影响
    3.4 结论
第4章 环境温度变化对小孔式水润滑动静压滑动轴承的热弹流影响
    4.1 弹流润滑方程
        4.1.1 考虑环境温度变化的温度控制方程以及温度边界条件
    4.2 结果分析
        4.2.1 轴瓦和轴颈温度一致变化对轴承的热弹流影响
        4.2.2 轴瓦温度变化对轴承的热弹流影响
        4.2.3 轴瓦、轴颈温度同时变化和轴瓦温度单独变化的对比
    4.3 结论
第5章 润滑剂污染对小孔式水润滑动静压滑动轴承的弹流润滑影响
    5.1 弹流润滑的数学方程
        5.1.1 Reynolds方程
        5.1.2 压力边界条件
        5.1.3 膜厚方程
    5.2 方程的量纲一化
        5.2.1 量纲一化的Reynolds方程
        5.2.2 量纲一化的压力边界条件
        5.2.3 量纲一化的膜厚方程
    5.3 结果分析
        5.3.1 污染物颗粒的应力偶效应对弹流润滑影响
        5.3.2 卷吸速度对污染物应力偶效应的影响
        5.3.3 污染物颗粒种类对润滑剂应力偶效应的影响
    5.4 结论
第6章 污染物离心附着现象对小孔式水润滑动静压滑动轴承的热弹流影响
    6.1 小孔式水润滑动静压滑动轴承污染物离心附着几何模型
    6.2 弹流润滑方程
        6.2.1 考虑轴瓦表面纹理的膜厚表达式
    6.3 方程的量纲一化
        6.3.1 量纲一化的粗糙纹理函数
        6.3.2 膜厚的量纲一方程
    6.4 结果分析
        6.4.1 污染物离心附着对轴承轴瓦表面纹理的影响
        6.4.2 污染物附着堵塞进水孔后对轴承的弹流影响
        6.4.3 污染物附着层对轴承的温度场影响
    6.5 结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水基润滑液润滑建模及摩擦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基润滑的研究现状
        1.2.1 水基润滑液添加剂的研究
        1.2.2 水基润滑的计算研究
        1.2.3 水基润滑材料的研究
    1.3 水基润滑液的润滑理论概述
        1.3.1 润滑状态的划分
        1.3.2 水基润滑液的润滑状态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润滑方程的推导及其解法
    2.1 黏度的修正
    2.2 润滑方程的推导
    2.3 基于多重网格算法的方程解法
        2.3.1 方程的离散方法
        2.3.2 多重网格算法
    2.4 本章小结
3 水基润滑状态下滑块特性分析
    3.1 无限长滑块
        3.1.1 基本方程
        3.1.2 基本方程的无量纲化
        3.1.3 无量纲方程的离散
        3.1.4 压力分布特性分析
        3.1.5 承载能力特性分析
    3.2 有限长滑块
        3.2.1 基本方程
        3.2.2 基本方程的无量纲化
        3.2.3 无量纲化方程的离散
        3.2.4 压力分布特性分析
        3.2.5 承载能力特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水基润滑状态下径向滑动轴承特性分析
    4.1 无限长径向滑动轴承
        4.1.1 基本方程
        4.1.2 基本方程的无量纲化
        4.1.3 无量纲方程的离散
        4.1.4 压力分布特性分析
        4.1.5 承载能力特性分析
        4.1.6 偏位角特性分析
    4.2 有限长径向滑动轴承
        4.2.1 基本方程
        4.2.2 基本方程的无量纲化
        4.2.3 无量纲方程的离散
        4.2.4 压力分布特性分析
        4.2.5 承载能力特性分析
        4.2.6 偏位角特性分析
    4.3 计算结果的正确性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缸套—活塞环润滑状态跨尺度模拟及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润滑状态转化测试现状
        1.2.1 摩擦状态的分类
        1.2.2 摩擦因数测量法
        1.2.3 膜厚比测试方法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电阻法的点接触润滑状态测试方法研究
    2.1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案及操作规程
    2.3 工况参数对接触电阻的影响规律
    2.4 接触电阻与润滑状态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点接触薄膜润滑状态研究
    3.1 等温线接触弹流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3.1.1 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
        3.1.2 计算结果与讨论
    3.2 点接触弹性流体模型建立及验证
        3.2.1 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
        3.2.2 计算结果分析
    3.3 点接触薄膜润滑
        3.3.1 物理模型的建立与数学模型修正
        3.3.2 光干涉法膜厚测量实验
        3.3.3 模型模拟准确性分析与评价
    3.4 表面粗糙度修正的点接触润滑数学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缸套-活塞环润滑状态表征方法实验研究
    4.1 实验设备
    4.2 实验方案及操作规程
        4.2.1 实验的电路设计
        4.2.2 实验试样准备
        4.2.3 电路电压选择
        4.2.4 实验方案的确定
    4.3 工况参数对接触电阻的影响规律
    4.4 接触电阻与润滑状态的关系
        4.4.1 接触电阻与膜厚比的关联
        4.4.2 实验结果分析
        4.4.3 往复周期摩擦力与接触电压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缸套-活塞环润滑状态数值模拟
    5.1 润滑数值模型的建立
        5.1.1 基本假设
        5.1.2 控制方程
    5.2 数值求解过程
    5.3 计算结果模拟实验验证
    5.4 拓展计算结果分析
        5.4.1 活塞环表面环压分布
        5.4.2 最小膜厚及摩擦力分析
    5.5 不同算例的桶面形状
    5.6 不同工况对流体摩擦功比例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5)纳米级润滑膜测量仪应用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薄膜润滑的研究状况和进展
        1.2.1 薄膜润滑理论的进展
        1.2.2 润滑膜测量技术的进展
    1.3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相对光强原理
    2.1 膜厚测量方法及原理
    2.2 相对光强原理
    2.3 本章小结
3 纳米级润滑膜测量仪应用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3.1 纳米级润滑膜测量仪硬件系统分析
        3.1.1 PMAC运动控制器
        3.1.2 温度加热块
        3.1.3 图像采集卡
        3.1.4 NGY-6型润滑膜测量仪测量装置
    3.2 纳米级润滑膜测量仪应用软件需求分析
        3.2.1 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3.2.2 软件用户需求分析
    3.3 纳米级润滑膜测量仪应用软件总体设计
        3.3.1 软件的运行平台和开发工具
        3.3.2 软件的模块化设计
        3.3.3 软件的系统框架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纳米级润滑膜测量仪应用软件设计
    4.1 软件界面设计
    4.2 图像采集实现
        4.2.1 图像采集卡工作流程
        4.2.2 图像采集卡的初始化和参数设置
        4.2.3 图像的采集与显示
    4.3 参数调节控制
        4.3.1 PMAC串口控制
        4.3.2 温度加热块串口控制
    4.4 数据分析处理
    4.5 文档管理
    4.6 本章小结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5.1 实验设备及技术参数
    5.2 实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过渡层模型及其润滑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纳尺度间隙下制造技术及其对摩擦学的挑战
        1.1.1 微结构制造技术
        1.1.2 纳米精度加工技术
        1.1.3 纳米间隙控制技术
        1.1.4 纳米运动精度控制技术
        1.1.5 表面微改性技术
    1.2 微纳尺度间隙润滑研究现状
        1.2.1 微纳尺度间隙润滑膜厚测试技术
        1.2.2 微纳尺度间隙下的润滑特性
        1.2.3 微纳尺度间隙润滑的机理探索
        1.2.4 微纳尺度间隙润滑的计算理论研究
        1.2.5 微纳尺度间隙润滑的失效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过渡层模型与Reynolds推导
    2.1 过渡层模型提出背景
    2.2 Reynolds方程推导
        2.2.1 三维过渡层模型的等效黏度
        2.2.2 三维Reynolds方程推导
        2.2.3 二维Reynolds方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重网格法求解Reynolds方程与程序实现
    3.1 多重网格法产生的背景
    3.2 多重网格算法
    3.3 多重网格的程序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维计算结果与讨论
    4.1 过渡层比例大小对压力的直接影响
        4.1.1 单侧过渡层比例变化对压力分布的作用
        4.1.2 双侧过渡层比例变化对压力分布的作用
    4.2 过渡层比例对压力分布的间接作用
        4.2.1 压力分布随摩擦副壁面速度的变化关系
        4.2.2 压力分布随油膜出口高度的变化关系
        4.2.3 压力分布随壁面黏度与中心流体层黏度的变化关系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维计算结果与讨论
    5.1 过渡层比例对压力分布的直接作用
        5.1.1 单侧过渡层比例的变化对压力分布的作用
        5.1.2 双侧过渡层比例的变化对压力分布的作用
    5.2 过渡层比例对压力分布的间接作用
        5.2.1 压力分布随摩擦副壁面速度的变化关系
        5.2.2 压力分布随油膜出口高度的变化关系
        5.2.3 压力分布随摩擦副壁面黏度的变化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纳尺度间隙膜厚测量试验
    6.1 试验仪器简介
    6.2 试验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多重网格法求解线接触问题的基本结构和程序
附录B 多重网格法求解点接触问题的基本结构和程序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一维滑块的向列相液晶润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向列相液晶一维润滑方程
2 计算结果与比较
    2.1 等效粘度关系
    2.2 压力分布
    2.3 载荷关系
3 结论

(8)薄膜润滑中的微极流体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基本方程
    1.1 微极流体润滑的Reynolds方程
    1.2 黏-压关系式
    1.3 膜厚方程
    1.4 载荷平衡方程
    1.5 压力边界条件
2 数值模拟结果
    2.1 对最小膜厚的作用
    2.2 压力分布与油膜形状
    2.3 等效黏度与实验值的比较
3 讨论与分析
4 结论

(9)薄膜润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薄膜润滑的提出
3 纳米级润滑薄膜测试技术
4 薄膜润滑的膜厚特性
    4.1 薄膜润滑的工程应用
    4.2 薄膜润滑机理探索
    4.3 薄膜润滑基本特征
5 薄膜润滑机理
    5.1 富集分子模型
    5.2 有序分子模型
    5.3 有序分子模型的验证
6 薄膜润滑计算理论研究
    6.1 连续理论的局限与修正
    6.2 表面力因素
    6.3 粘度修正
    6.4 具有微结构的连续理论
7 薄膜润滑研究展望

(10)薄膜润滑中的应力偶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计及应力偶效应的基本方程
    1.1 修正Reynolds方程
    1.2 粘度方程和膜厚方程及载荷方程
2 计算结果
    2.1 应力偶对粘度的增加效应
    2.2 油膜厚度与速度的关系
    2.3 油膜厚度与载荷的关系
    2.4 油膜厚度与润滑剂粘度的关系
3 结论

四、薄膜润滑中的应力偶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贝壳结构仿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调控[D]. 韩东晓.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2]小孔式水润滑动静压滑动轴承弹流润滑研究[D]. 张同钢.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3]水基润滑液润滑建模及摩擦学性能研究[D]. 李宽宽.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6)
  • [4]缸套—活塞环润滑状态跨尺度模拟及测试方法研究[D]. 张世锋.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5)
  • [5]纳米级润滑膜测量仪应用软件设计[D]. 王燕. 北京交通大学, 2009(S1)
  • [6]过渡层模型及其润滑性能研究[D]. 董春柳.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7)
  • [7]一维滑块的向列相液晶润滑分析[J]. 张朝辉,杜永平,常秋英. 摩擦学学报, 2006(06)
  • [8]薄膜润滑中的微极流体效应[J]. 张朝辉,雒建斌,温诗铸. 力学学报, 2004(02)
  • [9]薄膜润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雒建斌,张朝辉,温诗铸. 中国工程科学, 2003(07)
  • [10]薄膜润滑中的应力偶效应[J]. 张朝辉,温诗铸,雒建斌. 摩擦学学报, 2002(06)

标签:;  ;  ;  ;  ;  

薄膜润滑中的应力耦合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