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放大器中的功率参数

射频放大器中的功率参数

一、射频放大器中的功率参数(论文文献综述)

蔡少卓[1](2021)在《面向量子随机数产生的平衡零拍探测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趋势,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即信息的安全性,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利用随机数对信息进行加密。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的量子熵源具有不确定性本质,这使得产生的量子随机数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基于这一优点,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量子随机数的产生速率低下,在人们对信息传输速率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这是其被广泛应用的最大桎梏。基于真空态正交分量的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因其量子态易制备、探测损失不敏感以及可集成化等优点在各种各样的量子随机数发生器中脱颖而出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平衡零拍探测器能够将真空态正交分量放大到宏观水平且能够有效地抑制经典噪声,是真空态量子随机数产生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量子随机数产生速率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发现平衡零拍探测器的带宽成为了真空态量子随机数产生速率的终极限制,因此对平衡零拍探测器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本项工作致力于研究适用于真空态量子随机数产生的宽带、高信噪比、平坦度好的平衡零拍探测器,具体工作展开如下:首先,我们分析了平衡零拍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从其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出发,建立了噪声等效电路模型,从而进行定量分析,确定了元器件的选型要求,完成了元器件的选型工作。然后,基于光电流差信号产生、交直流信号分离、交流信号放大、直流信号放大四个功能模块的分别实现和协调组合,设计了平衡零拍探测器的电路原理图,进行了PCB的设计和实物的制作,并搭建实验平台对平衡零拍探测器进行了基底噪声、带宽、信噪比、共模抑制比和直流输出响应等性能的测试。面对实测性能存在问题,采用ADS射频电路仿真技术对交流信号放大电路进行了模拟分析,找出了问题所在,并提出了改进方案。落实改进方案后,对改进后的平衡零拍探测器进行仿真与实测,最终实现了基底噪声为5.3m V,信噪比为17d B@0.4m W,带宽达到850MHz,且在300~750MHz频率范围内频谱平坦度为±2d B的平衡零拍探测器。目前的实验结果能够很好地满足真空态量子随机数产生对平衡零拍探测器的基本要求,该项研究为量子随机数的高速产生和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的集成化奠定了基础,随着平衡零拍探测器性能的进一步提升,量子随机数将在保密通信领域大放异彩。

王晶晶[2](2021)在《大气温室气体近红外激光外差光谱遥感探测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地球大气研究及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都与温室气体浓度的准确观测紧密相关。目前用于大气温室气体柱浓度观测的高光谱分辨率仪器一般体积大、观测成本高,不利于温室气体观测的广泛开展。基于激光外差光谱检测技术的激光外差辐射计具有光谱分辨率高、体积小、成本低的特点,有利于实现大气温室气体外场移动观测。本论文主要围绕近红外激光外差光谱检测技术及其应用开展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如下:(1)建立了用于大气CH4或CO2测量的自由空间激光外差辐射计。研究了信号光和本振光的最佳空间耦合模式,设计了最佳的空间耦合光路。研究了系统电路噪声对外差信号的影响,利用电子滤波器减小系统的噪声同时提高测量系统的光谱分辨率。获取了整层大气中CH4与CO2的大气透过率,两者的光谱信噪比分别为115与55。(2)研制了一套全光纤双通道大气温室气体CH4与CO2同时检测的激光外差辐射计。装置采用了光纤光开关与其他光纤器件使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在合肥进行连续观测实验并与GOSAT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具有近似的一致性,集成的仪器在青海地区也进行了野外观测。(3)研究了随机共振的原理及其在微弱信号处理中的应用,将其应用于激光外差信号的处理。模拟计算证明随机共振处理可以使外差信号的信噪比提高1.89 倍。(4)设计了用于对大气中CO2及其同位素气体进行光谱检测的激光外差辐射计。采用外腔激光器作为本振光源,实现在6248.5 cm-1~6256cm-1范围内的光谱连续测量,进而获取整层大气中12CO2与13CO2的大气透过率。

叶凯[3](2020)在《CMOS射频放大器与天线集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无线通信系统硬件主要由数字基带模块、数模混合信号模块、射频前端模块以及天线模块这四部分组成。其中射频电路系统与天线通常是各自独立的,分别基于模拟射频电路理论以及电磁场天线理论仿真设计,然后都匹配到传统50欧姆集成。但是随着射频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天线与射频电路之间的集成方式也在不断进步,以满足更高频段与更高性能要求。目前CMOS工艺因其成本低、集成度高等优点广泛用于射频电路芯片设计。为更好实现射频电路与天线之间的集成,需要同时掌握CMOS射频电路与天线优化设计能力。本文通过分别设计CMOS射频放大器与天线,充分展示低噪声放大器电路的设计流程,以及依据射频放大器需求定制化设计差分天线,探讨CMOS射频放大器与天线的融合集成设计。本文首先研究了CMOS 0.18um工艺模型,通过有源晶体管仿真确定MOS管截止频率f T,最高振荡频率f MAX,得到MOS管最佳噪声电流密度JOPT与最高振荡频率对应的最佳电流密度Jpf MAX;通过无源电感仿真验证CMOS工艺库中提供的电感模型参数在30GHz以内的误差范围。在此基础上,具体设计了一款工作于2.4GHz全差分源端电感负反馈型共源共栅结构低噪声放大器,一款工作于2.5GHz差分功率放大器,用于反向阵系统,已流片加工,并完成系统测试。然后研究基于CMOS 0.18um工艺设计用于5G毫米波频段低噪声放大器电路。设计了一款两级单端低噪声放大器电路,第一级采用共栅放大器,实现宽带输入阻抗匹配;第二级采用共源共栅放大器,提高放大器功率增益和隔离度。两级放大器之间采用LC并联谐振网络作为级间匹配电路。还设计了一款24-28GHz全差分低噪声放大器,采用三级结构,第一级为交叉电容耦合共栅放大器,可以提高晶体管等效跨导,优化噪声系数;第二级为中和电容共源共栅放大器,可以进一步提高放大器功率增益;第三级为输出“Buffer”,实现宽带输出阻抗匹配。最终仿真结果表明,该放大器峰值功率增益为10.5dB,噪声系数为4.5~5.5dB。考虑CMOS差分射频电路芯片实际大小,提出采用新型同侧差分馈电技术的SIW背腔缝隙天线,可与差分电路芯片更紧密集成,同时具有共模抑制效果。并基于该结构设计了工作于THz频段的半模以及高次模天线,通过片上天线形式与探测器电路直接集成。最后从射频放大器角度讨论了与天线集成不再基于50欧姆阻抗会带来的优势,当所设计的差分低噪声放大器输入阻抗与天线匹配到10欧姆时,通过变压器耦合进一步提高晶体管等效跨导,噪声系数可优化为3.1~4.7dB。

乔田[4](2020)在《2.0μm高重复频率光纤光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学频率梳(以下简称“光梳”)在光谱测量、频率合成、光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高重复频率光梳是天文光谱仪校准、高质量非线性光学显微成像、光学任意波形产生的核心部分。目前,1.0μm与1.5μm波段的光梳发展较为成熟,而2.0μm波段的光梳还处于研究阶段。尤其是高重复频率的2.0μm光纤光梳,受增益光纤掺杂浓度的限制,重复频率还未达到GHz。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从2.0μm高重复频率锁模激光的理论研究出发,通过数值模拟确定稳定锁模的参数区间,对GHz重复频率全光纤2.0μm锁模激光器进行理论设计,实验获得了GHz重复频率锁模飞秒激光。基于GHz重复频率飞秒激光,理论和实验研究了高重复频率飞秒激光全光纤放大技术,产生了倍频程超连续光谱。结合高速光电反馈技术,实现了对高重复频率飞秒激光谐振腔的精确锁定。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高重复频率动态双光梳光谱实时测量系统,实现了对气体样品吸收光谱的高速实时测量。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实现了2.0μm波段重复频率为3 GHz的飞秒激光输出。研究了不同结构的2.0μm全光纤锁模激光器及非线性动力学,包括非线性偏振旋转锁模中调Q锁模钳制下的方波类噪声脉冲簇、可饱和吸收体锁模激光器中非线性光纤环形镜对光谱边带的影响、短腔锁模激光器中可饱和吸收体引入的非线性相移对脉冲的整形作用。基于上述研究,对GHz重复频率的全光纤锁模激光器进行了理论设计和优化,实现了2.0μm波段3 GHz重复频率飞秒脉冲输出。(2)理论设计并搭建了飞秒脉冲全光纤放大系统,实现了瓦级飞秒激光输出。通过调控光纤色散,对种子光脉冲进行展宽,在放大过程进一步结合非线性放大效应对脉冲进行压缩,最终在全光纤系统中实现了脉冲宽度为126 fs、平均功率为8 W的飞秒激光输出。(3)实现了激光器重复频率的锁定。首先,通过对锁模激光腔的温度进行调控,实现锁模脉冲重复频率的初步稳定。然后,使用实时光电反馈技术对锁模激光谐振腔重复频率精确调控,使锁模激光器的重复频率始终与参考频率保持一致,实现重复频率锁定。(4)研究了3 GHz高重复频率2.0μm动态双光梳系统。该系统可对样品的吸收光谱进行超快实时测量,探测范围为1917 nm~1937 nm。实现了对浓度为1%的氨气的实时检测,检测光谱分辨率约为14.1 pm。

王儒奇[5](2020)在《基于锗硅BiCMOS工艺的Ku波段发射机前端芯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信息社会中,微波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信息通信、雷达探测、医疗探测等技术领域,这些电讯号的点到点、点到面以及多点之间传输从来都离不开发射和接收两个过程,其中尤其以发射阶段最为重要,这一阶段直接决定了发射频率、发射功率,进而决定了信号在传播之初的质量,以及在经过空间传播之后,是否可能被接收端捕获。因此,对于发射机前端芯片的研究对于提高信息的传输速率、传输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的,发射机前端芯片的主流工艺是GaAs、GaN、和硅基等,但是,GaAs、GaN材料加工费用高昂,并且难以与发射链路中的其他模块,如上游的数字信号处理模块、以及下游的通信芯片或者其他数字、模拟电路模块,进行高度的集成化,造成发射机芯片造价高昂,面积过大,难以满足现代化应用中低成本、小型化的市场需求,而硅基工艺具有金属层数多,便于布线,加工费用低廉,易于与数字电路集成化等特点,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持续升高。本研究基于GF 0.13μm SiGe BiCMOS工艺,针对发射机前端芯片如何实现100%的超宽相对工作宽带、高增益、良好的带内增益平坦度、良好的高低温增益波动、镜频抑制等问题,采用无源Marchand巴伦型双平衡混频器搭配Cascode结构放大器的方案,在混频器使用了尾部L-C调谐枝节,在放大器中采用了温度补偿电流镜、负阻产生电路、RC枝节负反馈等技术,研究设计了一款超宽带发射机前端芯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针对中频信号(13GHz)的相对工作带宽达到100%的难点,采用双平衡混频器的结构覆盖了过宽的频带,并且采用尾部L-C调谐技术调节了无源混频器所经常面临损耗过大,中频、本振信号像射频端口泄露问题,经过仿真,实现了常温下取得6.3dB的变频损耗、2dB的带内增益平坦度、40dB以上的端口隔离度。2.针对混频器模块的变频损耗对与之搭配的放大器的端口阻抗比较敏感的问题,本文对常见的共射级,共基级放大器结构分别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最终基于Cascode结构,采用温度补偿电流镜、负阻产生电路、RC枝节负反馈等技术分别设计中频、射频放大器,并且获得了高增益、宽带匹配、高度反向隔离等优点,经过仿真,常温下,中频放大器可以提供10.6 dB增益,OP1dB可达10.7dBm;中频放大器可以提供13.7dB增益,OP1dB可达13.34 dBm。3.对整体发射机芯片进行了级联仿真,并成功进行流片测试,仿真结果显示发射机整体具有19dB增益和最高12dBm的OP1dBout。测试结果显示,发射机整体具有17dB增益和最高7dBm的OP1dBout,对于仿真和测试结果之间的差异,分析列举了可能的原因是划片、装配过程中的交流接地性能下降会导致单端放大器的增益、线性度等性能下降;给出了可行的改进方案,如使用对交流接地性能不敏感的差分结构的放大器,以避免划片、装配过程对于芯片接地性能的影响。4.针对混频过程中产生的镜像频率与理想有用频率发生频带重叠的问题,本文提出了IQ合成抑制镜像的方案,完美的解决了镜频抑制的问题。

谭棋心[6](2020)在《2.45GHz RFID模拟射频接收机前端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超高频射频识别(RFID)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动识别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迅速普及。RFID具有通信速度快、穿透性强、可多次读写、数据的记忆容量大、成本低、体积小、使用方便等特点,广泛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模拟射频接收机前端作为RFID的核心模块,具有很高的科学及工程价值。为实现核心元器件国产化,提高元器件可靠性和批量生产能力,本文以国标有源2.45GHz RFID射频收发芯片的研发为基础,以模拟射频接收机前端的电路结构和性能指标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采用零中频接收机结构,基于中芯国际(SMIC)RF 0.18 um CMOS工艺,利用Cadence Spectre RF射频仿真软件分别设计了低噪声放大器、下变频器、射频放大器以及其他的辅助电路,并完成仿真,最后成功流片。经过测试,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主要研究内容为:1.研究高性能低噪声放大器的原理,提出了一种高增益、低功耗、低噪声的放大器结构。该电路采用单端输入结构,利用电感做负载,差分输出给下一级射频放大器。输入端通过改变尾电流的大小调节增益步进;输出端并联一个可变电容,用于测试时调整谐振频率。该电路具有放大和直通两种工作模式,直通模式不消耗电流,可以节省功耗,提高线性度。2.研究高性能下变频器的原理,在传统的双平衡吉尔伯特(Gilbert)结构单元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款下变频器。该电路的跨导器采用差分PMOS晶体管结构,输出端可以通过数字控制改变尾电流源大小,进而调节该混频器的线性度。3.研究了射频接收机前端的辅助电路,设计了射频放大器、本振缓冲放大器、基准电路、直流修调电路、抗混叠滤波器等一系列单元电路。4.研究了高性能射频电路的版图知识,介绍了芯片的可靠性设计,并结合原理图完成了各个模块的版图设计和后仿真;同时也对整个芯片的封装和射频接收机的测试进行简介。实测结果表明,射频接收机前端电路模块工作频率为2394MHz2507MHz,通道典型工作电压为1.8V,RF输入驻波为-27.3dB,最高增益为36.4dB,双边带噪声系数为6.7dB,输入1dB压缩点功率为-39dBm,I/Q幅度误差为1.7dB。

江昀隆[7](2020)在《Ku/Ka频段功率放大器芯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卫星通信系统由于不受地形干扰,能够有效弥补地面移动通信带来的不足。相较低频系统,Ku、Ka频段卫星通信系统可获得更优性能,这对射频集成电路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系统组成核心器件之一的功率放大器,除了需要满足高增益、大输出功率与高效率等性能指标外,还需要实现电路小型化。本文针对Ku/Ka频段卫星通信应用中的功率放大器小型化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一、针对Ku频段卫星通信中功率放大器芯片的面积问题,使用了一种将匹配电路与偏置电路进行功能融合的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在放大器的匹配电路设计过程中引入并联的电感接地结构。该结构尺寸远小于?/4,可以用作放大器的偏置电路,并且不会带来额外的信号损失,从而实现功率放大器芯片的小型化,降低芯片的研发成本。基于砷化镓(Gallium Arsenide,GaAs)工艺,研制了一种融合设计的Ku频段功率放大器芯片,面积仅有1.04mm2,相较同类芯片面积减小16%。在探针台上测得在工作频带1318GHz内,小信号增益大于17dB,输入反射系数小于-10dB,输出反射系数小于-11dB;在输入功率为7dBm时,饱和输出功率23.5dBm,功率附加效率26.5%。二、针对K/Ka频段卫星通信中全双工收发系统隔离度不足的问题,基于匹配电路与滤波电路共用的设计思路,提出了一种放大器与滤波器一体化设计的方法。该方法对放大器的匹配电路与带阻滤波电路进行功能融合,在输入匹配与级间匹配中引入两个可调的传输零点,能够实现对Ka频段信号进行放大,对K频段信号进行抑制,从而改善收发间隔离度,同时还减小了芯片面积、降低了成本。基于砷化镓工艺,研制了一种融合设计的Ka频段功率放大器芯片,面积仅有1.25mm2,相较同类芯片面积减小14.3%。芯片实物在探针台上测出在工作频带27.531GHz内,小信号增益大于15dB,输入反射系数小于-16dB,输出反射系数小于-15dB。在抑制频带17.521GHz内,抑制度大于55dB。大信号测试中,在输入功率为9dBm时饱和输出功率21dBm,功率附加效率35%。在工作频带内,放大器的平均输出功率为20.5dBm,功率附加效率为34%,在抑制频带内,平均抑制度大于50dB。

张哲铭[8](2019)在《DPSK光调制系统中电光调制器驱动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速率、高质量、大容量信息传输的需求日益提高。由于光通信具有带宽大、速率高、灵敏度高、传输距离长、保密性好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在信号调制方式中,相位调制与幅度、频率调制相比,产生的非线性损伤较小且有较高的光信噪比,而在相位调制中DPSK有着灵敏度高,可避免倒相现象等优势,在通信传输领域被广泛应用。如何调制出高质量的DPSK信号为改进传输性能的关键。电光相位调制器作为光调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驱动的好坏至关重要。本文根据DPSK调制特点对电光调制器驱动技术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光通信技术及DPSK调制发展的现状与研究意义,对电光调制器研究现状以及调制器驱动技术发展进行了论述。分析了电光调制器的工作原理、DPSK信号产生原理和特性,设计了DPSK光调制系统,调制速率为2.5Gbps。对设计的DPSK光调制系统进行模块划分,完成差分编码模块的研究与设计;分析自动增益控制理论与射频功率放大器的基本理论,运用ADS软件设计了满足相位调制器各项参数要求的增益可控的射频驱动器。设计了基于FPGA的自适应增益控制模块与眼图交叉点控制系统,确保放大器输出电压工作在设定值处且波动范围较小,同时保证眼图交叉点在50%,调制信号相位稳定,解决了DPSK光调制系统中相位漂移的问题。最后对DPSK光调制系统进行搭建与测试,验证了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运用FPGA设计的自适应增益控制与眼图交叉点控制系统改进了传统DPSK光通信发射系统中放大器需人为控制增益大小,系统内部控制参数不能实时调整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DPSK光调制系统速率达到2.5Gbps,提出的自适应增益控制技术能有效的将驱动电压稳定在调制器的半波电压处(7.2V),并且浮动小于0.1V,眼图交叉点稳定在50%处,有效的改善了通信性能。

刘亮[9](2019)在《多通道抗干扰ADS-B接收机射频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utomatic Dependent Surveillance-Broadcast,简称ADS-B)作为一种新一代空中交通监视技术,具有适应地形能力强、监视效率高、建设和维护方便等优点。随着低空干扰信号日益复杂,ADS-B信息公开,很容易受到干扰信号影响。目前,市面上的ADS-B接收机大多是单通道、不具有干扰抑制能力。对于抗干扰ADS-B接收机研制,本文设计了一种多通道抗干扰ADS-B接收机射频端。该射频端具有通道一致性、高增益、高动态范围以及低噪声系数等特点,为抗干扰ADS-B接收机的研制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本文首先介绍了抗干扰ADS-B接收机的组成部分。结合项目设计的要求,对多通道抗干扰ADS-B接收机射频端的性能指标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不同接收机方案的对比,确定了超外差接收机结构,并对射频端中各个模块进行了指标分配。其次,根据设计指标选择合适的芯片,并通过ADS射频软件对芯片性能进行仿真及验证。放大器的设计中,进行了阻抗匹配和偏置电路的设计。滤波器的设计中,设计了三种不同带宽的巴特沃斯带通滤波器。在MATLAB中生成一段ADS-B信号,对三种不同带宽的滤波器进行测试、比较和分析。本振的设计中,选择了锁相环方案。利用ADS射频软件模拟开环和闭环锁相环环境,设计了带宽为10KHz,相位裕度为45度的环路滤波器。利用射极耦合差分放大电路和功分器使本振信号相位差保持稳定、幅度保持一致。在射频端每个通道上加入衰减器使每个通道幅度保持一致。混频器的设计中,加入了巴伦变压器,减小通道噪声的影响。利用触摸屏对锁相环的本振频率和衰减器的衰减量进行调整,使每个通道性能参数保持一致。然后,在ADS射频软件中对整体电路进行性能测试和验证,从理论上分析该射频端的可行性。最后,将射频端制作出实物。搭建测试环境,对设计的射频端各模块和系统整体进行测试,并和干扰抑制平台进行联调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多通道抗干扰ADS-B接收机射频端的各项指标均优于设计要求,具有良好的性能,具备实用价值。

张立强[10](2019)在《基于GaN器件的高效宽带Doherty射频放大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正处于4G通信向5G通信过渡的时期,在5G通信技术快速崛起的背景下,要求通讯系统具备更高的吞吐量、低延迟、高可靠性、增强的可扩展性和节能等特性。新技术要求使用最小频谱传输最大的数据量。频谱是昂贵的,这需要复杂的调制技术来产生需要线性放大的宽动态信号。另外,节能则必然要求更高的效率。所以,对于现代无线通信系统来说,迫切要求功率放大器具有高效率,宽带宽,高线性度,高功率等性能。为了满足5G通信技术应用对功率放大器的复杂要求,本文针对自主研发GaN器件设计出了一款高效率、宽带的Doherty功率放大器。该论文所包含的工作内容以及创新点如下所示:(1)本文基于GaN器件设计了一种非对称宽带Doherty功率放大器,其载波功率放大器工作在Class AB状态,其漏极采用28V供电,栅极采用-2.7V供电;峰值功率放大器工作在Class C状态,其漏极采用32V供电,栅极电压为-5.2V,因此,具有更宽的功率回退性能。(2)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种新的输入、输出宽带匹配方法。载波放大器以及峰值放大器的输入电路匹配设计均采用低通滤波器宽带匹配,输出电路匹配设计均采用带通滤波器匹配与双阻抗匹配相结合的方案。这样不但可以实现更宽的带宽,而且可以很好地抑制输入以及输出谐波。(3)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短节变阻器的后匹配电路设计方法,解决了四分之一波长传输线阻抗变换器对于Doherty放大器的带宽限制。该短节变阻器由十六分之一波长的微带传输线组成,不但可以实现实阻抗变换,而且具有滤波器的特性;即不但实现了宽频带,而且相对于二项式多节阻抗变换器以及切比雪夫多节阻抗变换器,带外衰减抖降程度更高,对带外杂波具有明显抑制作用。(4)通过实验数据结果可知:本文所设计的基于GaN器件的Doherty功率放大器在3.2GHz3.8GHz的频段范围内,不但实现了饱和输出功率达到44.7dBm,饱和效率大于61%;而且在饱和输出功率回退7dB时的效率大于42%。另外,在20MHz-LTE测试条件下,通过DPD(Digital Pre-distortion,DPD)校准后的ACPR(Adjacent Channel Power Ratio,ACPR)达到-52.2dBc。

二、射频放大器中的功率参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射频放大器中的功率参数(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量子随机数产生的平衡零拍探测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真空态量子随机数发生器
    1.3 平衡零拍探测器的研究意义和发展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平衡零拍探测器设计理论分析
    2.1 平衡零拍探测器原理与研究目标
        2.1.1 平衡零拍探测原理
        2.1.2 平衡零拍探测器主要性能参数及研究目标
    2.2 光电二极管分析与选型
        2.2.1 光电二极管原理及性能参数分析
        2.2.2 光电二极管噪声分析及选型
    2.3 射频放大器分析与选型
        2.3.1 射频放大器原理及性能参数分析
        2.3.2 射频放大器噪声分析与选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平衡零拍探测器的设计及性能测试
    3.1 平衡零拍探测器电路设计
        3.1.1 光电流差信号产生电路设计
        3.1.2 交直流分离电路设计
        3.1.3 交流信号放大电路设计
        3.1.4 直流信号放大电路设计
        3.1.5 平衡零拍探测器完整电路设计
        3.1.6 平衡零拍探测器性能参数理论计算
    3.2 PCB的设计和实物实现
    3.3 平衡零拍探测器性能测试
        3.3.1 性能测试装置
        3.3.2 性能测试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平衡零拍探测器的仿真及改进
    4.1 交流信号放大电路的仿真
    4.2 基于仿真结果提出改进方案
        4.2.1 射频放大器参数改进
        4.2.2 交流信号放大电路设计改进
        4.2.3 PCB设计改进
    4.3 改进后交流信号放大电路仿真
    4.4 改进后平衡零拍探测器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大气温室气体近红外激光外差光谱遥感探测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温室气体
        1.1.2 观测方式
        1.1.3 观测需求
    1.2 激光外差光谱检测技术
        1.2.1 发展历史
        1.2.2 发展现状
    1.3 主要内容
第二章 激光外差光谱技术理论基础
    2.1 激光外差检测基础
        2.1.1 光源
        2.1.2 光伏探测器
        2.1.3 激光外差检测技术
    2.2 大气分子吸收
        2.2.1 大气的结构
        2.2.2 分子吸收理论
        2.2.3 大气透过率模拟
    2.3 反演方法
        2.3.1 线性问题与近似线性问题的求解
        2.3.2 非线性问题求解
        2.3.3 反演流程
    2.4 小结
第三章 自由空间激光外差辐射计
    3.1 自由空间激光外差辐射计原理样机
        3.1.1 分布式反馈半导体激光器
        3.1.2 黑体
        3.1.3 高速光电探测器
        3.1.4 射频信号处理电路
    3.2 测量系统分析
        3.2.1 射频信号特征
        3.2.2 黑体的吸收光谱
    3.3 实际大气透过率测量
        3.3.1 实际大气测量装置
        3.3.2 测量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全光纤双通道激光外差辐射计
    4.1 光纤式激光外差测量系统
        4.1.1 太阳跟踪仪
        4.1.2 太阳光的调制
        4.1.3 高速光电探测器
    4.2 测量系统特征
        4.2.1 激光扫描方式
        4.2.2 外差检测中信号光功率的估计
        4.2.3 仪器函数
    4.3 双通道大气透过率的同时检测
        4.3.1 测量参数
        4.3.2 大气透过率光谱
        4.3.3 长期测量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便携式激光外差辐射计的研制
    5.1 仪器的研制
        5.1.1 设计方案
        5.1.2 激光器控制
        5.1.3 前置放大器
        5.1.4 软件设计
    5.2 实验观测
        5.2.1 外差信号预处理
        5.2.2 外场观测
    5.3 小结
第六章 基于随机共振的激光外差光谱探测
    6.1 随机共振的基础理论
        6.1.1 微弱信号提取方法
        6.1.2 郎之万方程
        6.1.3 福克-普朗克方程
        6.1.4 随机共振输出信噪比
    6.2 输入信号预处理
        6.2.1 数值仿真约束条件与求解
        6.2.2 数据预处理
    6.3 数据处理
        6.3.1 数值模拟
        6.3.2 外差信号的提取
    6.4 小结
第七章 大气中碳同位素气体的光谱检测
    7.1 背景
    7.2 基于外腔激光器的激光外差辐射计
        7.2.1 实验装置
        7.2.2 外腔激光器
        7.2.3 吸收线的选择
        7.2.4 测量结果
    7.3 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3)CMOS射频放大器与天线集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低噪声放大器
        1.2.2 差分天线与SIW背腔缝隙天线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CMOS射频放大器设计基础
    2.1 CMOS工艺介绍
        2.1.1 MOS管
        2.1.2 无源元件
        2.1.2.1 电感
        2.1.2.2 电容
    2.2 低噪声放大器概述
        2.2.1 性能指标
        2.2.2 功率增益
        2.2.3 噪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CMOS有源与无源器件仿真
    3.1 有源晶体管仿真
        3.1.1 晶体管高频性能参数
        3.1.2 MOS管电流密度
    3.2 无源电感仿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CMOS射频放大器电路设计
    4.1 应用于反向阵系统CMOS射频放大器设计
        4.1.1 系统结构
        4.1.2 LNA电路结构
        4.1.2.1 源端电感负反馈
        4.1.2.2 功耗约束下噪声优化
        4.1.3 LNA原理图设计
        4.1.4 LNA版图设计
        4.1.5 LNA仿真结果
        4.1.6 PA电路设计
        4.1.7 芯片测试
    4.2 应用于5G毫米波频段CMOS低噪声大器设计
        4.2.1 共栅放大器电路设计
        4.2.2 两级单端低噪声放大器电路设计
        4.2.3 24-28GHz差分低噪声放大器电路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射频放大器与天线的集成技术
    5.1 同侧差分馈电SIW背腔缝隙天线
        5.1.1 同侧差分馈电集成优势
        5.1.2 同侧差分馈电空腔模式分析
        5.1.3 同侧差分馈电天线设计
        5.1.3.1 天线原理分析
        5.1.3.2 天线参数分析
        5.1.4 同侧差分馈电天线性能与测试验证
        5.1.5 同侧差分馈电天线与反向阵系统集成
    5.2 片上差分SIW背腔缝隙天线
        5.2.1 片上天线设计
        5.2.2 片上半模天线设计
        5.2.3 片上高次模天线设计
    5.3 射频放大器与天线集成阻抗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4)2.0μm高重复频率光纤光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学频率梳概述
    1.2 光梳的关键技术
        1.2.1 重复频率的锁定
        1.2.2 载波包络频率偏移的锁定
        1.2.2.1 载波包络偏移频率信号锁定的基本原理
        1.2.2.2 基于自参考2f-f差频技术的光路设计
    1.3 高重复频率光梳的种类、特性及研究进展
    1.4 基于高重复频率光纤激光器的2.0μm光梳的产生及研究进展
    1.5 2.0 μm双光梳实时测量系统及基本原理
    1.6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和研究目的
        1.6.1 本课题的来源
        1.6.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从MHz到 GHz的锁模掺铥光纤激光器
    2.1 非线性偏振旋转被动锁模掺铥光纤激光器
    2.2 高能量超宽谱掺铥光纤激光器
        2.2.1 110MHz可饱和吸收体掺铥光纤激光器
        2.2.2 110MHz飞秒脉冲全光纤放大系统及超连续谱形成
    2.3 GHz全光纤掺铥飞秒脉冲激光器
        2.3.1 高重复频率短脉冲激光腔结构设计
        2.3.2 2GHz全光纤掺铥飞秒脉冲激光器
        2.3.3 3GHz全光纤掺铥飞秒脉冲激光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0μm高重复频率全光纤飞秒放大系统及超连续光谱的产生
    3.1 高重复频率光纤放大器的理论研究与设计
        3.1.1 非线性啁啾脉冲放大技术
        3.1.2 高峰值功率的2.0μm高重复频率全光纤飞秒放大系统
    3.2 峰值功率大于30kW的126fs脉冲的产生
    3.3 2GHz锁模脉冲超连续光谱的产生
        3.3.1 超连续光谱产生的基本原理与相干性
        3.3.2 2GHz高重复频率超连续光谱的产生与相干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光纤锁模激光器重复频率的锁定
    4.1 光纤结构压控振荡器的响应特性
    4.2 用于PZT封装的结构件设计
    4.3 高重复频率锁模光纤激光器的重复频率锁定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3GHz高重复频率动态双光梳实时光谱测量系统
    5.1 高重复频率双光梳实时光谱测量的理论分析
    5.2 3GHz双光梳实时光谱测量系统的搭建
    5.3 氨气吸收谱线的实时测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基于锗硅BiCMOS工艺的Ku波段发射机前端芯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发射机的定义及相关工艺
    1.3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发射机前端芯片整体设计方案
    2.1 SiGe BiCMOS工艺简介
    2.2 常见发射机结构类型
    2.3 本研究中的系统所面临的指标难点分析
    2.4 仿真平台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频器设计及其关键技术
    3.1 常见混频结构
        3.1.1 常见混频结构简述
        3.1.2 巴伦的结构
    3.2 系统整体构架及指标预期
    3.3 混频器巴伦的设计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放大器设计及其关键技术
    4.1 放大器的设计思路
        4.1.1 中频放大器的设计思路
        4.1.2 射频放大器的设计思路
    4.2 常见的放大器结构
        4.2.1 共射极(CE)
        4.2.2 共基结构(CB)
        4.2.3 共射共基Cascode放大器
    4.3 米勒效应Miller effect
    4.4 包含电流镜的有源偏置电路
    4.5 含有电感的基级负阻产生电路
    4.6 放大器中的RC反馈
    4.7 中频放大器原理图及其仿真结果
    4.8 射频放大器原理图及其仿真结果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整体集成与仿真结果
    5.1 芯片整体原理图及版图
    5.2 发射机系统前端芯片仿真结果
    5.3 发射机系统前端芯片测试结果
        5.3.1 测试方法
        5.3.2 输出功率P1dB压缩点的测试结果
        5.3.3 增益、输入输出回波损耗的测试结果
        5.3.4 隔离度的测试结果
        5.3.5 测试结果分析
    5.4 关于发射机前端芯片在混频中的镜频问题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

(6)2.45GHz RFID模拟射频接收机前端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射频识别技术的概况
    1.2 模拟射频接收机前端在RFID技术上的应用与发展
    1.3 研究背景与意义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
第二章 接收机的基本原理
    2.1 射频接收机的基本结构
        2.1.1 超外差式接收机
        2.1.2 镜像抑制接收机
        2.1.3 零中频接收机
        2.1.4 低中频接收机
        2.1.5 数字中频接收机
    2.2 射频接收前端重要电气参数
        2.2.1 灵敏度
        2.2.2 增益
        2.2.3 噪声特性
        2.2.4 线性度
        2.2.5 端口隔离度
        2.2.6 稳定性
    2.3 接收机总体架构与指标分解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
    3.1 低噪声放大器的基本原理
    3.2 高频低噪声放大器技术研究
        3.2.1 LNA典型结构设计
        3.2.2 放大管的选择
        3.2.3 偏置电路的设计
        3.2.4 匹配网络的设计
    3.3 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与仿真
        3.3.1 LNA放大模式电路设计
        3.3.2 LNA直通模式电路设计
        3.3.3 LNA总体电路设计与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下变频混频器的设计
    4.1 混频器的总体结构设计
    4.2 有源混频器的技术研究
        4.2.1 单平衡混频器
        4.2.2 双平衡混频器
    4.3 混频器的设计与仿真
        4.3.1 混频器核心电路设计
        4.3.2 混频器参数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射频前端辅助电路设计
    5.1 射频放大器
    5.2 本振缓冲放大器
    5.3 基准电压源及恒温电流源
    5.4 射频收发切换开关
    5.5 抗混叠滤波器
    5.6 直流修调电路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版图设计与封装测试
    6.1 寄生效应
        6.1.1 寄生电容效应
        6.1.2 寄生电阻效应
        6.1.3 天线效应
        6.1.4 版图的匹配性
    6.2 电路可靠性设计
        6.2.1 容差设计
        6.2.2 ESD防护
        6.2.3 防闩锁效应设计
        6.2.4 电流密度余量设计
        6.2.5 电路一致性设计
    6.3 高频电路版图布局研究
    6.4 射频前端总版图及后仿真结果分析
    6.5 芯片封装与测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本文的主要贡献
    7.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Ku/Ka频段功率放大器芯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匹配偏置共用的Ku频段功放芯片
    2.1 总体方案
    2.2 末级晶体管仿真
        2.2.1 静态工作点
        2.2.2 稳定性分析
        2.2.2.1 漏极串联电阻
        2.2.2.2 源极电感退化
        2.2.2.3 栅极并联电容电阻
        2.2.2.4 负反馈结构
        2.2.3 负载牵引
    2.3 初级晶体管仿真
    2.4 匹配与偏置电路的融合设计
        2.4.1 微带匹配技术
        2.4.2 融合设计
    2.5 放大器总体仿真优化
    2.6 版图一致性仿真调谐
    2.7 流片验证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匹配滤波共用的Ka频段功放芯片
    3.1 总体方案
    3.2 单级驱放设计
    3.3 末级晶体管仿真
    3.4 初级晶体管仿真
    3.5 匹配与滤波电路的融合设计
    3.6 放大器总体仿真优化
    3.7 版图一致性仿真调谐
    3.8 流片验证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DPSK光调制系统中电光调制器驱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电光调制器及DPSK理论基础
    2.1 电光调制器理论基础
        2.1.1 电光效应
        2.1.2 电光调制器类型
        2.1.3 电光调制器参数
    2.2 电光相位调制器工作原理
    2.3 DPSK信号产生原理
    2.4 DPSK信号特性
    2.5 基于MZM的 DPSK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DPSK光调制系统
    3.1 DPSK光调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与指标
        3.1.1 系统总体设计原理框图
        3.1.2 DPSK光通信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3.2 差分编码电路研究与设计
        3.2.1 差分调制的引入
        3.2.2 DPSK差分调制
    3.3 增益可控射频放大器研究
        3.3.1 增益自动控制理论
        3.3.2 射频功率放大器理论
    3.4 增益可控射频放大器设计
        3.4.1 可控增益放大电路
        3.4.2 功率放大电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增益自适应控制与眼图交叉点控制
    4.1 电光调制器驱动信号增益自适应控制实现方案
        4.1.1 增益自适应控制结构框图
        4.1.2 增益自适应控制软件部分
        4.1.3 增益自适应控制硬件电路
    4.2 眼图交叉点控制实现方案
        4.2.1 眼图交叉点基本概论
        4.2.2 眼图交叉点控制方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与分析
    5.1 DPSK光调制系统实验步骤
    5.2 差分编码电路实验与分析
    5.3 驱动放大电路实验与分析
    5.4 眼图交叉点实验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有关成果
致谢

(9)多通道抗干扰ADS-B接收机射频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接收机射频端设计方案
    2.1 ADS-B信号的介绍
        2.1.1 ADS-B信号结构
        2.1.2 ADS-B信号2ASK调制原理
    2.2 接收机射频端性能指标和结构
        2.2.1 接收机射频端性能指标
        2.2.2 接收机射频端结构
        2.2.3 接收机射频端模块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接收机射频端电路设计
    3.1 放大器电路设计
        3.1.1 射频放大器电路设计
        3.1.2 中频放大器电路设计
    3.2 带通滤波器电路设计
        3.2.1 射频滤波器电路设计
        3.2.2 巴特沃斯带通滤波器电路设计
        3.2.3 巴特沃斯带通滤波器性能分析
    3.3 本振电路设计
        3.3.1 锁相环电路设计
        3.3.2 锁相环软件设计
    3.4 衰减器电路设计
        3.4.1 衰减器电路设计
        3.4.2 衰减器的软件设计
    3.5 混频器电路设计
        3.5.1 混频器技术指标
        3.5.2 混频器电路设计
    3.6 电源功耗分析及电路设计
        3.6.1 电源功耗分析
        3.6.2 电源电路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接收机射频端性能仿真与电路实现
    4.1 射频端整体电路仿真
        4.1.1 射频端带外谐波仿真
        4.1.2 增益和噪声系数仿真
        4.1.3 射频和中频通道带宽、相频特性仿真
    4.2 多通道射频端电路规划及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接收机射频端性能测试及分析
    5.1 测试环境
    5.2 放大器测试
        5.2.1 射频放大器测试
        5.2.2 中频放大器测试
    5.3 滤波器测试
        5.3.1 射频滤波器测试
        5.3.2 中频滤波器测试
    5.4 本振测试
    5.5 总增益测试
    5.6 噪声系数测试
    5.7 接收机灵敏度和动态范围测试
    5.8 通道一致性测试
        5.8.1 通道相关系数测试
        5.8.2 通道相位差测试
    5.9 接收机射频端接收室外信号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多通道抗干扰ADS-B接收机射频端实物图
    附录 B:多通道抗干扰ADS-B接收机射频端测试环境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10)基于GaN器件的高效宽带Doherty射频放大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功率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2.1 带宽
        2.1.1 工作带宽以及百分数带宽的定义
        2.1.2 晶体管增益滚降效应
        2.1.3 可变的器件输入、输出阻抗
        2.1.4 晶体管固有的带宽约束
    2.2 功率增益
    2.3 效率
        2.3.1 漏极效率(DE)
        2.3.2 功率附加效率(PAE)
    2.4 线性度
        2.4.1 互调失真
        2.4.2 邻道功率泄露比(ACPR)
        2.4.3 AM/AM与 AM/PM
        2.4.4 误差向量幅值(EVM)
    2.5 总结
第三章 功率放大器的宽带匹配技术
    3.1 Bode-Fano约束条件
    3.2 带通滤波器原型的匹配方法
    3.3 小反射理论匹配方法
        3.3.1 二项式多节变换器的设计
        3.3.2 Chebyshev多节变换器的设计
    3.4 短节变阻器匹配方法
    3.5 总结
第四章 Doherty功率放大器的效率增强技术
    4.1 Doherty功率放大器的起源
    4.2 阻抗调制理论
    4.3 Doherty放大器的工作状态分析
        4.3.1 低输入功率区域分析
        4.3.2 中输入功率区域分析
        4.3.3 高输入功率区域分析
    4.4 Doherty放大器的功率和效率
    4.5 总结
第五章 基于Ga N的 Doherty功率放大器设计
    5.1 Doherty功放单管的直流扫描以及稳定性设计
        5.1.1 直流扫描
        5.1.2 稳定性设计
    5.2 Doherty功放单管的Load-Pull与 Source-Pull扫描
    5.3 Doherty功放单管的偏置电路设计
    5.4 Doherty功放单管的匹配电路设计
        5.4.1 载波功率放大器设计
        5.4.2 峰值功率放大器设计
    5.5 Doherty功率放大器合路仿真设计以及实物调试结果
        5.5.1 宽带等分Wilkinson功分器设计
        5.5.2 1/4 波长微带传输线的带宽约束
        5.5.3 后匹配电路设计
        5.5.4 Doherty合路以及调试结果与分析
    5.6 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四、射频放大器中的功率参数(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量子随机数产生的平衡零拍探测器的研究[D]. 蔡少卓.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大气温室气体近红外激光外差光谱遥感探测技术及应用研究[D]. 王晶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6)
  • [3]CMOS射频放大器与天线集成技术研究[D]. 叶凯. 东南大学, 2020
  • [4]2.0μm高重复频率光纤光梳研究[D]. 乔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5]基于锗硅BiCMOS工艺的Ku波段发射机前端芯片研究[D]. 王儒奇.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6]2.45GHz RFID模拟射频接收机前端设计与实现[D]. 谭棋心.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Ku/Ka频段功率放大器芯片研究[D]. 江昀隆.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DPSK光调制系统中电光调制器驱动技术研究[D]. 张哲铭.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9]多通道抗干扰ADS-B接收机射频端的设计与实现[D]. 刘亮. 中国民航大学, 2019
  • [10]基于GaN器件的高效宽带Doherty射频放大器[D]. 张立强. 上海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射频放大器中的功率参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