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发现二元准晶体

科学家首次发现二元准晶体

一、科学家首次发现两元素准晶体(论文文献综述)

杨萌[1](2021)在《HoSbTe和PrPd0.82Bi2拓扑物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二十年来,拓扑概念从数学分支引入到凝聚态物理领域,并扩展到固体能带理论,极大促进了凝聚态物理的发展。从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到三维拓扑绝缘体的实验验证,再到如今拓扑半金属的飞速发展,各类新型的拓扑电子态正在逐渐被发现。拓扑材料具有丰富且新颖的电子态结构,对于自旋电子学和拓扑量子计算等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目前人们在层状拓扑材料中发现了许多新奇的物理现象,比如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轴子绝缘体态、高阶拓扑绝缘体等。本文结合材料单晶生长和物性测量,对HoSbTe和Pr Pd0.82Bi2等新的层状反铁磁拓扑电子材料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同时也生长了其他高质量的层状拓扑材料单晶样品。主要内容如下:1.首次发现了HoSbTe新材料,并制备出了高质量的单晶样品。结合实验和理论计算,系统研究了磁性拓扑候选材料HoSbTe的结构、磁性和电输运性质。HoSbTe为四方层状结构,空间群为P4/nmm,其中Sb形成四方网状结构,嵌插在Ho Te层之间。物性测量表明,在温度~4 K时,HoSbTe中发生顺磁-反铁磁相变。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和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实验发现,HoSbTe为弱拓扑材料。我们实验结果为研究在层状结构材料中的磁性和拓扑费米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2.系统研究了新型层状反铁磁材料Pr Pd0.82Bi2的物性、结构和磁结构。磁性和比热测量表明在~7 K时,材料发生顺磁-反铁磁相变。同时材料具有较大的索末菲系数为329.23 m J·mol-1·K-2,这意味着可能存在重费米子行为。结合中子粉末和单晶衍射实验,研究了该化合物的磁结构。实验发现在该材料TN以下形成了具有传播波矢为k=(0 0 0)的A型反铁磁结构。Pr3+磁矩沿着晶体c轴排列,在4 K时有序磁序为1.694(3)μB,比自由Pr3+的有效磁矩3.58μB要小很多。该样品尺寸较大,可达1 cm×1 cm大小,且极易解理,这为未来制备器件研究系统中磁性、重费米子以及拓扑能带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机会。3.生长了高质量的Pt Bi2、Nb2n+1SinTe4n+2、Nb Ge1/3Te2、La Sb Te等具有层状结构的单晶材料,并对其结构和物性进行测量及研究。通过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实验,证明了在P31m相的层状Pt Bi2单晶中存在巨大的各向异性的3D Rashba型自旋劈裂;证明了在弱拓扑绝缘体Nb Ge1/3Te2中存在沙漏型费米子;给出了La Sb Te中存在真实的拓扑节线费米子的实验证据。在这些材料中的实验发现,拓展了新型拓扑电子态的研究领域。本文中研究的层状材料具备天然的解理优势,同时存在磁性与拓扑能带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为研究奇特量子现象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拓扑电子器件的制备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赵志娜[2](2021)在《具有表面效应的一维六方准晶纳米椭圆孔反平面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准周期结构的特殊性,准晶材料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在工程实际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作为涂层和复合材料增强相等。但是准晶在常温下呈现脆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作为结构材料的应用。位错、孔洞、裂纹等缺陷的存在使得准晶材料的实际强度小于理论强度。本文研究微纳米尺度下具有表面效应的一维六方准晶椭圆孔的反平面剪切问题,给出其断裂力学行为的精确描述,为纳米准晶材料的制备、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首先,基于Gurtin-Murdoch表/界面模型,研究一维六方准晶材料含纳米椭圆孔的反平面剪切问题,利用复变函数法和映射技术得到了纳米椭圆孔附近声子场应力、相位子场应力的精确解。当调整椭圆孔的几何参数时,得到纳米裂纹尖端声子场和相位子场应力强度因子以及圆孔孔边声子场应力、相位子场应力的尺度依赖解析表达式。通过数值算例,分析纳米椭圆孔端附近应力集中、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以及圆孔边应力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微纳米尺度下,表面效应对纳米椭圆孔边声子场、相位子场应力以及纳米裂纹尖端的场强度因子有较大的影响,而圆孔边声子场和相位子场应力分布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其次,基于Gurtin-Murdoch表/界面模型,研究远场受平面内电载荷和反平面机械载荷作用的一维六方压电准晶纳米椭圆孔问题。通过考虑纳米椭圆孔内介质的介电性,利用保角映射和复变函数方法得到电可通和电不可通两种电边界条件下基体的声子场应力、相位子场应力和电位移的精确解,并对纳米裂纹和纳米圆孔等特殊情况进行讨论。数值算例分析两种电边界条件下表面材料属性、椭圆孔纵横比和裂纹长度、介电系数等对椭圆孔声子场应力、相位子场应力和电位移以及纳米裂纹尖端场强度因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表面效应和电可通边界对纳米孔的场集中和纳米裂纹的场强度因子的有较大影响。最后,为了有效降低纳米椭圆孔和纳米裂纹附近的场集中,研究一维六方压电准晶材料中纳米增强椭圆孔的反平面剪切问题。同时考虑孔内的表面效应和介电特性,利用保角映射技术和复变函数方法,得到电不可通和电可通两种边界下基体和涂层中的声子场应力、相位子场应力和电位移的精确解。当纳米椭圆孔变为纳米裂纹时,得到裂纹尖端附近声子场、相位子场和电位移强度因子解析表达式。通过数值算例,分析表面材料性能、涂层材料属性、椭圆孔纵横比和涂层厚度对纳米椭圆孔附近场集中和纳米裂纹尖端场强因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表面材料性能和涂层材料性能对纳米孔和纳米裂纹的场集中影响比较明显。

胡朔[3](2021)在《熔石英组织结构和表面拓扑的吸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在惯约装置中的强激光辐照下,有缺陷的表面形貌或含污染物黏附的光学元件极易损伤,熔石英光学元件损伤阈值随污染程度的加深急剧下降。观测发现元件表面部分区域极易污染,且一旦被有机污染物侵蚀就难以被清洗而达到洁净度规范,因此须从微观视角对其粘附机理进行探究。本文就是以光学元件材料“熔石英”为研究对象,针对上述问题,借助于分子动力学模拟与球谐函数表征对熔石英微观组织结构粘附机理和拓扑纳结构表面形貌润湿性深入分析,为实现对熔石英微观几何构型探索及自洁净功能表面、光学元件清洗工艺的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首先,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并对光滑熔石英表面的探究发现,存在易黏附有机分子的表面微观势阱。通过对表面几何形状误差分解、性能优越的生物表面微纳复合结构以及对准晶体和金属玻璃研究的阐述得到了本文的研究思想。基于研究的空间尺度确定了以分子动力学理论为基础仿真,分别构建了水分子团簇、环形油分子于平面基底上以验证模拟的正确性,并探究了环形油分子在表面的粘附状态。利用分子动力学仿真了水滴在多种尺度各类表面纳结构形貌上的吸附过程,研究了水分子团簇的吸附作用机理和不同纳结构的表面润湿性。任意表面形貌可分解为不同正弦型表面的叠加,因此构造出不同振幅和频率的正弦型纳结构阵列及复眼型纳结构特征表面模型,在建立的基底模型上加入水滴模拟了吸附作用,结合水滴接触角、质量密度分布、质心高度探究其在不同纳结构表面的动态吸附过程、分析稳态表面润湿性及团簇形状,同时,将上述拓扑表面与矩形槽型、正方柱型表面阵列对比,从而得到了熔石英表面不同形貌特征的影响规律和水滴吸附作用机理。随后,运用球谐函数法统计与表征熔石英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并分析了材料的中程有序性,合理解释了熔石英内部准晶体构型存在的必然性,最后构建准晶体熔石英材料探究表面润湿性以及油分子粘附机理。通过MD方法构建了块状熔石英材料,利用径向分布函数法验证模型的合理性。推导了球谐函数公式后自行编程对熔石英微观组织结构探究,发现在0.25nm≤r截断≤0.35nm范围内大部分原子的近邻原子数为4或8个。以0.3nm为研究尺度,发现熔石英中有39.95%的原子“中程有序”,且空间几何构型中“二十面体”占比最多。局部可视化分析得出,准晶体构型的存在是由于熔石英内部原子的空间结构保留了液态的无序性,成为中心氧原子的近邻原子亦有可能是周边四面体构型顶点上的原子。最后,利用干法刻蚀的手段在光学元件表面加工出多种尺度的微结构阵列,结合分子动力学的仿真探究了不同特征参数对表面润湿性的影响规律。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加工工艺参数优缺点,最终确定了利用NLD刻蚀的手段并成功地在高硬度、耐腐蚀的光学元件表面构筑出了槽型阵列,借助白光干涉仪表征了加工的微结构形貌,利用接触角测量仪对制备出的微结构表面润湿性进行了实验性的测定与统计,并与仿真对比发现,水滴在光学元件表面上的吸附形态均是水柱状,并且随着结构单元的槽距或尺寸大小改变,仿真模拟与接触角实验测得的润湿性变化规律一致。

马海坤[4](2021)在《Al-Cr-Fe-(Si)系十次准晶的制备及电子显微学研究》文中提出准晶体是一种不具有平移对称性的非周期结构。由于不具有传统晶体类似的平移单胞,准晶的晶体结构一直是准晶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经过近40年的研究,对准晶结构的了解日渐明朗,然而仍有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准晶体能否具有类似晶体的单一重复单胞?准晶的自相似性如何在实验上实现?准晶稳定的机理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以Al-Cr-Fe-(Si)系中的十次准晶为研究对象,以原子级分辨率的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HAADF-STEM)为主要研究手段,对该合金系中的十次准晶及部分相关准晶近似相做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该合金系中的十次准晶的结构特点,对准晶研究领域存在的上述部分问题给出了答案。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原子级分辨的HAADF-STEM技术,在Al74Cr15Fe11十次准晶中发现了 一种新的准单胞,其结构特点与Reinhard Luck在数学上提出的十边形准单胞相同,因而命名为Luck准单胞。Luck准单胞由三个扁平六边形和一个领结组成(简称D3H+1BT),不同于以前用于描述准晶的Gummelt十边形准单胞。Luck准单胞的直径为2.0 nm,可以通过覆盖和相切两种模式而铺满整个二维平面。由于其连接不用遵循严格的连接规则,比需要遵循严格的连接规则的Gummelt覆盖更具有灵活性,也更接近实际的十次准晶中的十边形连接情况。联合利用我们发现的Luck准单胞及Gummelt准单胞,可以更大程度都将准晶,特别是十次准晶用一个准单胞来描述,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准晶的生长及解析准晶的结构。(2)在Al59Cr21Fe10Si10十次准晶中发现迄今为止最大的十次对称结构亚单元,其直径达5.2 nm。如果不考虑个别2.0 nm十边形的十次对称破缺,则最大十次对称结构块的直径可达6.2 nm。直径6.2 nm的大十边形由连接10个相切的2 nm十边形的中心而形成。这10个2 nm十边形围绕其内部的一个具有完美十次对称的2 nm十边形而呈十次对称,实现了十边形由小到大的原位扩展。从而在实验上揭示了十次准晶的自相似性是如何在实际的晶体结构中实现的。(3)在Al60Cr20Fe10Si10合金中发现(3/2,2/1)2类十次准晶近似相中的4种(101)孪晶界面,并依据原子级分辨率的HAADF-STEM像,提出了沿近似相伪十次轴方向的孪晶投影结构模型。指出了十次准晶近似相中结构块拼砌图案的多变性是其孪晶界面多样化的原因。与在单斜晶系Al13TM4十次准晶近似相中的(100)、(201)和(001)孪晶不同,在(3/2,2/1)2类十次准晶近似相中只发现了(101)类型的孪晶。(4)发现了一种热力学稳定的四元Al59Cr23Fe8Si10十次准晶(命名为DQC2)。对比同一合金体系中的另一种十次准晶(命名为DQCl),我们发现DQCl在高温下(如:1000℃)是亚稳态的,可以通过退火转变为DQC2。然而,DQC1与DQC2在低温下(如:500℃)都是稳定的。DQC1中的2.0nm十边形结构大多按五次或十次对称分布,它们通过共享一个边连接临近的2.0 nm十边形结构块。DQC1中86%的2.0 nm十边形结构块具有完美十次对称;而DQC2中95%的2.0 nm十边形结构块的十次对称是破缺的,且52.73%的十边形结构块相互重叠,分布具有随机性。基于上述结构特点,我们把DQC2的稳定原因归于三个方面:(1)具有十次对称破缺的2.0 nm十边形结构块能量较低;(2)结构块的随机拼砌,意味着更大的构型熵。(3)十边形重叠意味着十边形的密度较高,这也有利于十次准晶的稳定。

李花[5](2020)在《Al-Cr-Fe-Si系准晶近似相及缺陷结构的电子显微学研究》文中指出Al-Cr-Fe-Si合金系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十次准晶形成体系,其晶体结构上的特点跟广泛研究的Al-Co-Ni等十次准晶系完全不同。已有研究指出Al-Cr-Fe-Si合金系中存在新型十次准晶、多种复杂准晶近似相以及一类同时具有传统晶体材料的周期平移对称性和准晶体的准周期性的新型固体物态。然而对该合金系中大单胞复杂准晶近似相及相关的结构缺陷的详细研究,特别是原子级别的研究还非常有限。对准晶近似相结构的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相应的准晶相的结构,对新材料的设计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论文以探索Al-Cr-Fe-Si合金系中的准晶近似相的原子级结构特点及相关结构缺陷为研究目的。利用透射电镜,特别是球差校正透射电镜为研究手段,综合应用选区电子衍射,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等电子显微学方法,在原子级别上系统地研究了该合金系中的准晶近似相的结构特点及其基本结构单元的连接规律。此外,本论文还详细地研究了两种与大单胞准晶近似相相关的新型结构缺陷,总结了其结构特点,分析了其形成机理。最后,本论文对在该合金系中发现的在准周期平面上的周期比值为黄金分割数τ的两种一维准晶进行了研究,并首次在原子级别上揭示了一维准晶的结构拼图。对Al-Cr-Fe-Si系准晶近似相的原子级结构研究表明:在成分为Al60Cr20Fe10Si10和Al62Cr17.5Fe11Si9.5的样品中存在着由六个具有完美十次对称的直径约为2 nm的十边形结构构成的胖六边形结构单元,以这类结构为基本结构单元,可以形成晶格常数为:a=3.11 nm,b=1.23nm,c=5.89nm的(3/2,5/3)类型近似相及其多种结构变体。在Al60Cr20Fe10Si10合金中,存在两种不同结构的(2/1,5/3)类型的近似相单胞,它们具有相同的晶格常数:a=1.91nm,b=1.23nm,c=5.87nm,且沿着[010]方向的结构投影均是由扁六边形、星形和十边形三种结构单元组成。但是第一种(2/1,5/3)相中的星形结构单元有两种相反的取向,第二种(2/1,5/3)相中的星形结构单元只有一种取向。对该合金系中准晶近似相的基本结构单元的研究表明:该合金系中准晶近似相的基本结构单元主要有边长约为0.62 nm的扁六边形、船形、星形和十边形。而由两个夹角为72°的扁六边形和一个的星形可以进一步拼砌而成盾牌形结构单元,且它们在二维平面上共有十种取向。两个盾牌形结构单元之间的连接有拼砌和图形重叠两类,共31种。本论文提出的盾牌形结构不仅可以大大简化准晶近似相的结构描述,从而有助于简洁明了地分析准晶相关复杂结构,也可以简化对相关结构缺陷的描述。此外,本论文还对该合金系中存在的十次对称和十次对称破缺的十边形结构单元的原子级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推断出不同类型的十边形结构单元之间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对Al-Cr-Fe-Si系准晶近似相的结构缺陷的研究表明:与(3/2,2/1)1类型近似相(晶格常数为:a=3.08 nm,b=1.23 nm,c=2.24 nm)有关的新型180°畴结构的产生来自于畴界两边取向相反的盾牌形结构单元,而不是如传统晶体中的取向相反的单胞。与(3/2,5/3)类型近似相相关的特殊面缺陷的结构特点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相子缺陷首尾相连而形成相子面,它们将由胖六边形结构单元拼砌排列的三个有序畴分隔开来,但相子缺陷的引入不会引起晶格畸变。这类缺陷的形成来自于相邻畴之间在特定方向周期分布的十边形结构单元序列沿着其垂直方向约为1.12 nm的位移。对Al62Cr17.5Fe11Si9.5合金中的两类一维准晶的结构研究表明:这两类一维准晶在对应十次准晶的准周期平面上的周期分别为2.99nm和1.85nm,且周期方向为对应的十次准晶的同一个二次轴方向。具有十次对称的十边形结构是这两类一维准晶结构的主要结构单元,且沿着夹角为72°的五个方向分布。这两类一维准晶在准周期平面内的周期性均是由十边形结构单元的分布平面沿着其法线方向的周期性排列引起。对周期为2.99 nm的一维准晶而言,其十边形列在垂直于该列方向上有长距离(L)和短距离(S)两种(LS交替排列,且长距离(L)和短距离(S)比值为黄金分割数τ=1.618);而周期为1.85nm的一维准晶的十边形列在对应方向上只有一种长距离(L)。除周期方向外,两种一维准晶的其他四个方向十边形结构单元的分布均不具有周期性。相子应变分析及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像中十边形分布平面的周期均表明,两种一维准晶的周期比应为黄金分割数τ,而不是文献中指出的Fibonacci数列中相邻数的比。一般认为一维准晶为准晶近似相及二维准晶之间的中间态,对一维准晶原子级结构的研究对于准晶结构的形成,准晶及准晶近似相之间的相变都有着重要意义。

翟晓杰[6](2019)在《渗锂及复相材料改善Ti基准晶储氢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Ti基正二十面体准晶的特殊结构使其在理论上具有较高的储氢容量,但在放电容量和循环稳定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中,以包含正二十面体准晶相Ti-V-Ni和Ti-Zr-Ni合金为主合金材料,通过准晶空隙中渗锂、添加过渡金属氢化物以及元素替代方式制备Ti基准晶复合材料并讨论其电化学储氢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电弧熔炼和急冷技术制备Ti55V10Ni35和Ti1.4V0.6Ni准晶薄带,通过熔盐电渗方法将金属锂渗入到准晶空隙中,可逆的化学反应Li++H-←→LiH可使氢吸附解吸附(电荷转移)反应速率提高。渗锂电流密度分别为0.3 A/mg、0.6 A/mg、0.9 A/mg时制得Ti55V10Ni35-Li复合材料合金电极在放电电流密度为30 mA/g时最大放电容量分别为257.7 mAh/g(0.3 A/mg)、301.8 mAh/g(0.6 A/mg)和238.7 mAh/g(0.9 A/mg)较无添加时Ti55V10Ni35的219.8 mAh/g有大幅度提升,由此确定最佳渗锂电流密度为0.6 A/mg。同时研究发现Ti1.4V0.6Ni-Li(0.6 A/mg)复合材料合金电极在放电电流密度为30 mA/g时最大放电容量较无添加时Ti1.4V0.6Ni的276.8 mAh/g提升到307.1 mAh/g。2.熔盐电渗方法可提高准晶电极电化学性能但实验方法较复杂,过渡金属氢化物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可起到催化和协同作用,因此考虑在Ti1.4V0.6Ni准晶合金中适量添加TiH和ZrH2。研究表明TiH和ZrH2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15 wt.%和10 wt.%时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放电能力。Ti1.4V0.6Ni和Ti1.4V0.6Ni+15 wt.%TiH电极最大放电容量分别为278.6 mAh/g和339.8 mAh/g,循环30次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75.6%和86.7%,高倍率放电能力由75.0%提升到85.6%;同样Ti1.4V0.6Ni+10wt.%ZrH2复合材料合金电极较无添加时的Ti1.4V0.6Ni合金电极电化学性能明显改善。3.LiH含有极高的氢重量密度,锂离子位于准晶晶格的空隙中可产生羟基离子并生成LiOH沉积在孔洞中以防止碱液腐蚀合金电极,准晶合金中添加LiH可提高材料电化学性能。Ti55V10Ni35和Ti55V10Ni35+6 wt.%LiH电极最大放电容量分别为220.1mAh/g和292.3 mAh/g,复合材料循环容量保持率较无添加时相比由73.9%提高到87.1%,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由78.1%增加到87.8%;放电电流密度为30 mA/g时Ti41.5Zr41.5Ni17与Ti41.5Zr41.5Ni17+10 wt.%LiH最大放电容量分别为96.5 mAh/g和146.6 mAh/g,添加LiH后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由62.7%提升到76.3%。4.Pd具有良好的电催化能力,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导电性,Pd和/或MWCNTs的协同作用可提高准晶合金电极的储氢能力。采用机械合金化和退火工艺合成Ti49Zr26Ni25准晶,采用机械球磨法将不同比例Pd和/或MWCNTs的混合物加入合金粉末中,Ti49Zr26Ni25+a MWCNTs+b Pd(a+b=5%)复合电极显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Ti-V-Ni合金中适当添加Fe可有效提高合金电极的活化性能,降低成本,改善电化学性能。Fe和V的电化学协同作用比纯V效果好且Fe的氧化层会最大程度的保护合金电极不受腐蚀。

朱禹铮[7](2019)在《基于凝聚态理论的建筑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凝聚态理论及发展成果的研究,将微观粒子的聚集形式转译成建筑设计的手法和语汇,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探讨建筑空间形态的构成法则。受到当今数学、物理学以及计算机图形学等多学科的影响,凝聚态微观粒子的聚集形式及形态逐渐被模型化,其所构成形态也展现出了独特的美感。作为一名建筑师,我们应该汲取这种凝聚之美,将微观粒子聚集模型、原则以及理论依据作为数字化时代建筑空间及表皮设计的理论支撑和设计原型,结合建筑学来构建新的空间形态。首先第一章在把握当前建筑学及凝聚态物理学科发展现状的同时,归纳、梳理各种研究方法,提出微观粒子的聚集形式以及形态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其次在第二章介绍了凝聚态的基本概念和几种常见的粒子聚集形式。并对其聚集原理和形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使微观粒子的聚集形态以一种直观的方式被人所理解。再次,笔者运用参数化建模软件对粒子聚集进行模拟,并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建立凝聚态与建筑学之间的联系桥梁,从而探讨基于凝聚态粒子聚集理论的建筑生形问题(第三章)。第四章介绍了凝聚态的美学特征,及其对建筑结构、表皮、空间的影响。从组成建筑“基本元素”的点、线、面入手,结合最新的建筑设计研究与应用成果来分析凝聚态的尺度对空间形态和整体视觉感官的影响,从而预见其在建筑表皮与空间形态中应用的可能性。第五章,通过国内外建筑实例来探讨凝聚态粒子聚集的形式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总结如何将微观粒子的聚集形式以及形态转译成建筑设计及城市环境设计的手法并运用到实践中。最后一章作为全文的总结,并提出了凝聚态理论及其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管超[8](2019)在《文本类型视角下科普文本的翻译策略探究 ——以《完美的对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育领域的深化发展,人们对教育普及以科学知识传播的需求越来越大。本次翻译实践对象为一本科普读物—《完美的对称》(Symmetry:The Ordering Principle),其内容主要是介绍无处不在的对称现象,其涉及领域非常广泛,既有数学、生物、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领域,也包含政治、历史等人文科学领域。原文语言生动,内容丰富有趣,本次翻译不仅锻炼了译者翻译能力,同时也使译者学习到了许多有趣知识,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和特别,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到对称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次翻译实践项目的难点在于原文表达生动有趣,句式复杂,长句较多,专业性强,同时涉及到许多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词汇,译者需要结合语境和专业知识查询才能得到最佳当的理解。结合原文文本特点和语言表达,译者选择凯瑟琳娜·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作为本次翻译指导理论,用文本类型理论来指导和规范本次翻译实践的整个过程,并结合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此次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本次实践报告分为五章。其中第一章介绍了翻译项目的性质、基本内容以及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第二章分析总结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文本类型理论研究的现状,笔者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本次翻译实践,对文本类型在实践指导作用进行挖掘;第三章是翻译项目简介,详细叙述了笔者在进行翻译实践之前做了所有准备工作,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办法;第四章结合案例分析了文本类型理论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从规范术语、归化修辞、显化逻辑、简化表达、明晰语意五个方面阐述文本类型理论的实践意义;第五章是对整个翻译项目的总结,阐释了本次实践的收获与不足。

王赛[9](2019)在《Al基自然准晶衍生相的发现与晶体结构研究》文中指出因其独特的晶体结构,准晶自发现30多年来一直备受关注。近10年自然准晶的发现更是激发了研究者对其形成和稳定机制的探究。本文利用高压烧结法和放电等离子烧结法合成了Al-Ni-Fe和Al-Cu-Fe两个自然准晶体系的化合物,并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结合扫描电镜和第一性原理计算对一些衍生相的复杂晶体结构进行了解析、精修和研究。首先,利用高压烧结法模拟自然准晶Al71Ni24Fe5的形成过程时发现了一种与准晶相成分近似的六方Al10Ni3Fe0.83新相(Fe原子部分占据,其占位因子为0.834)。虽然在准晶发现之前该合金相已被某研究组观察到,但其精细晶体结构一直未知。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数据,本文解析出该新相晶胞参数为:a=7.6981(2)?,b=7.6981(2)?,c=7.6231(2)?,空间群为P63/mmc。其晶体结构属于Al5Co2型结构。其次,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法合成自然准晶体系中Al62Cu31Fe7相时析出物中观察到Al2Cu相。通过分析几套单晶X射线衍射数据发现了θ-Al2Cu相曾经在近一个世纪前被错误标定为Owen-Al2Cu相的原因。据此系统分析了θ-,θ′-和Ω-Al2Cu相晶体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以此构建了两种新相。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两种Al2Cu新相的形成焓、稳定性以及电子结构。最后,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法合成自然准晶体系中Al62Cu31Fe7相时析出物中发现Al7Cu2FeC0.5相。单晶X射线衍射数据表明该结构中C原子占据了Al7Cu2Fe母相中8个Al原子形成的畸变立方体间隙位置。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显示虽然C原子与周围8个Al原子相连接,但未改变母相的金属性。

李小敏,曾鸿耀,王应红,胡育,张海连,孙国峰[10](2016)在《从化学诺贝尔奖中剖析成功缘由—相信科学,不迷信权威》文中认为本文通过诸多获取化学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成功案例剖析他们成功的缘由:相信科学,不迷信权威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科学家首次发现两元素准晶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家首次发现两元素准晶体(论文提纲范文)

(1)HoSbTe和PrPd0.82Bi2拓扑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拓扑绝缘体
        1.1.1 量子霍尔效应
        1.1.2 三维拓扑绝缘体
    1.2 拓扑半金属
        1.2.1 狄拉克半金属
        1.2.2 外尔半金属
        1.2.3 三重简并费米子
        1.2.4 其他种类拓扑材料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单晶制备方法
        2.1.1 高温助熔剂法
        2.1.2 化学气相传输法
        2.1.3 单晶生长所需设备
    2.2 单晶结构和成分表征
        2.2.1 X射线衍射仪
        2.2.2 四圆单晶衍射仪
        2.2.3 X射线能谱仪
    2.3 物理性质测试方法
        2.3.1 磁性测量系统
        2.3.2 综合物性测量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弱拓扑绝缘体HoSbTe物性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单晶制备及测试方法
    3.3 HoSbTe的结构及物性分析
        3.3.1 成分和结构分析
        3.3.2 物性分析
    3.4 能带计算及测量
        3.4.1 能带计算
        3.4.2 ARPES实验测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层状反铁磁体PrPd_(0.82)Bi_2的物理性质和磁结构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单晶制备及测试方法
    4.3 PrPd_(0.82)Bi_2的结构和物性分析
        4.3.1 晶体结构与成分表征
        4.3.2 磁性表征
        4.3.3 比热测量
        4.3.4 电阻测量
        4.3.5 中子散射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其他拓扑材料的单晶生长及物性研究
    5.1 PtBi_2的单晶生长及物性分析
        5.1.1 背景介绍
        5.1.2 单晶生长及结构表征
        5.1.3 电子能带结构测量
        5.1.4 STM/S研究
    5.2 NbSi_xTe_2和NbGe_(1/3)Te_2的单晶生长及物性分析
        5.2.1 研究背景
        5.2.2 Nb_(2n+1)Si_nTe_(4n+2)的单晶生长及STM研究
        5.2.3 Nb_3Ge Te_6的单晶生长及ARPES研究
    5.3 LaSbTe的单晶生长及电子能带研究
    5.4 其他材料的单晶生长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具有表面效应的一维六方准晶纳米椭圆孔反平面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准晶的发现与分类
    1.2 准晶的性能与应用
        1.2.1 准晶的性能
        1.2.2 准晶的应用
    1.3 准晶缺陷问题的研究
    1.4 表/界面模型的提出及其在断裂问题中的应用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一维六方准晶纳米椭圆孔反平面问题
    2.1 引言
    2.2 问题描述和基本方程
    2.3 纳米椭圆孔的精确解
    2.4 特殊情况
        2.4.1 纳米裂纹
        2.4.2 纳米圆孔
    2.5 数值算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维六方压电准晶纳米椭圆孔反平面问题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3 基本方程
    3.4 电可通纳米椭圆孔的一般解
    3.5 特殊情况
        3.5.1 电可通纳米裂纹
        3.5.2 电可通纳米圆孔
    3.6 数值算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维六方压电准晶纳米增强椭圆孔反平面问题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3 基本方程
    4.4 电可通纳米增强椭圆孔的一般解
    4.5 特殊情况
        4.5.1 经典弹性增强椭圆孔问题
        4.5.2 纳米增强裂纹问题
        4.5.3 纳米增强圆孔问题
    4.6 数值算例
    4.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熔石英组织结构和表面拓扑的吸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玻璃态和自洁净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两种典型材料的玻璃态研究现状
        1.2.2 实现拓扑结构界面自洁净的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述简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方法与分子动力学理论基础
    2.1 前言
    2.2 微纳结构表面的研究分析方法
    2.3 分子动力学理论研究方法
    2.4 对照组平面的仿真模拟
        2.4.1 与水分子团簇的吸附模型
        2.4.2 与环形油分子的粘附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熔石英表面不同纳结构的润湿性与吸附分析
    3.1 前言
    3.2 不同纳结构单元的构建
    3.3 水分子团簇动态吸附过程分析
        3.3.1 正弦型与槽型纳结构的动态对比分析
        3.3.2 半月型与柱状纳结构润湿性的动态对比探究
    3.4 不同纳结构表面的水分子团簇稳态分析与润湿性探究
        3.4.1 不同纳结构类型的对比分析
        3.4.2 同类型不同参数模型的规律与探究
    3.5 水分子团簇吸附机理的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熔石英微观组织结构的表征与吸附机理研究
    4.1 前言
    4.2 熔石英模型的构建与表征分析
    4.3 球谐函数法理论基础
        4.3.1 球谐函数法的推导
        4.3.2 球谐函数法的表征流程
    4.4 微观多面体构型的统计与分析
        4.4.1 截断半径的选取与有序性探索
        4.4.2 截断半径为3.07(?)的Q_6值与纳观多面构型的分类统计
        4.4.3 典型多面体结构的可视化表征与分析
    4.5 类二十面体准晶体的润湿性与粘附探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学元件微结构表面的润湿性实验探究
    5.1 前言
    5.2 光学元件的选取与制备
        5.2.1 光学元件材料的选取原则与材料确定
        5.2.2 光学元件表面微结构的制备与初步表征
    5.3 光学元件微结构表面的表征
        5.3.1 实验方法与白光干涉仪表征
        5.3.2 表征结果分析
    5.4 微结构接触角的实验测量及与仿真的对比分析
        5.4.1 实验方法与接触角测量仪表征
        5.4.2 实验测量与仿真模拟的对比分析与验证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制备的微结构表面数据统计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Al-Cr-Fe-(Si)系十次准晶的制备及电子显微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准晶概述
        2.1.1 准晶的发现与分类
        2.1.2 准晶的形成规律及制备方法
        2.1.3 准晶的性质及应用
        2.1.4 准晶的结构描述
    2.2 透射电子显微学在准晶研究中的应用
        2.2.1 准晶相的确定
        2.2.2 准晶结构研究
    2.3 十次准晶及其近似相研究
        2.3.1 十次准晶及其近似相
        2.3.2 Al-Cr-Fe合金中准晶及近似相的研究
        2.3.3 Al-Cr-Fe-Si合金中准晶及近似相的研究
    2.4 研究意义及内容
3 实验方法与原理
    3.1 原始合金样品的制备及热处理
    3.2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
        3.2.1 粉末分散法
        3.2.2 离子减薄法
        3.2.3 聚焦离子束(FIB)法
    3.3 DSC曲线测试
    3.4 X射线衍射测试
    3.5 扫描电子显微镜
    3.6 透射电子显微镜
        3.6.1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
        3.6.2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分析
4 Al-Cr-Fe合金中十次准晶的结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3 选区电子衍射分析
    4.4 结构描述及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Al-Cr-Fe-Si合金中十次准晶的结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3 Al-Cr-Fe-Si合金中的十次准晶
        5.3.1 选区电子衍射分析
        5.3.2 结构描述及特征分析
        5.3.3 十边形结构块特征分析
    5.4 Al-Cr-Fe-Si十次准晶中大尺寸的十次对称结构块
    5.5 本章小结
6 Al-Cr-Fe-Si十次准晶近似相中的孪晶结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3 (3/2,2/1)_2准晶近似相中的孪晶
        6.3.1 (3/2,2/1)_2准晶近似相
        6.3.2 (3/2,2/1)_2近似相中的四种(101)孪晶
    6.4 原子级孪晶结构模型
    6.5 本章小结
7 Al-Cr-Fe-Si合金中十次准晶的稳定性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方法
        7.2.1 准晶体的合成
        7.2.2 结构表征
    7.3 十次准晶的稳定性研究
        7.3.1 稳定准晶DQC2
        7.3.2 DQC1与DQC2热力学稳定性
        7.3.3 DQC1与DQC2结构对比
    7.4 Al-Cr-Fe-Si与Al-Cr-Fe十次准晶对比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工作展望
    8.1 结论
    8.2 工作展望
9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Al-Cr-Fe-Si系准晶近似相及缺陷结构的电子显微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准晶概述
        2.1.1 准晶的发现与发展
        2.1.2 准晶的性质与应用
        2.1.3 准晶的结构描述
    2.2 十次准晶
        2.2.1 十次准晶的结构
        2.2.2 十次准晶近似相
        2.2.3 缺陷与相子缺陷
    2.3 电子显微学在准晶研究中的应用
        2.3.1 准晶相的鉴定
        2.3.2 结构研究
    2.4 Al-Fe-Cr-(Si)系准晶及近似相的研究
        2.4.1 Al-Fe-Cr合金中准晶及近似相的研究
        2.4.2 Al-Cr-Fe-Si合金中准晶的研究
    2.5 研究意义与内容
        2.5.1 研究意义
        2.5.2 研究目的与内容
3 实验原理与方法
    3.1 实验原理
        3.1.1 选区电子衍射
        3.1.2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
        3.1.3 X射线能谱
    3.2 实验方法
        3.2.1 合金样品的熔炼及热处理
        3.2.2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
        3.2.3 高角度环形暗场像的拍摄
4 Al-Cr-Fe-Si合金系中准晶近似相的发现及其之间的结构关系
    4.1 引言
    4.2 Al-Cr-Fe-Si合金中Fibonacci近似相的SAED花样
    4.3 (3/2,5/3)相与(2/1,5/3)相结构
    4.4 Al-Cr-Fe-Si合金中的准晶近似相结构关系
    4.5 小结
5 构成Al-Cr-Fe-Si准晶近似相的结构单元的微观结构、连接及应用
    5.1 引言
    5.2 Al-Cr-Fe-Si近似相的基本结构单元(H、B、S、D)
    5.3 盾牌形结构单元(SLT)的连接及应用
        5.3.1 SLT的结构特点
        5.3.2 SLT的连接
        5.3.3 SLT的应用
    5.4 Al-Cr-Fe-Si合金中的多种十边形结构单元
        5.4.1 不同十边形单元的结构特点
        5.4.2 不同十边形单元的取向及连接
        5.4.3 不同类型十边形结构单元的结构关系
    5.5 小结
6 Al-Cr-Fe-Si系准晶近似相中特殊结构缺陷的微观结构研究
    6.1 引言
    6.2 (3/2,2/1)_1相结构相关的新型180°畴结构
        6.2.1 新型180°畴结构的SAED花样
        6.2.2 新型180°畴的微观结构
        6.2.3 多种180°畴结构与反相畴结构对比
    6.3 (3/2,5/3)相相关的特殊相子面缺陷
        6.3.1 特殊相子面缺陷的SAED花样
        6.3.2 特殊相子面缺陷的微观结构特点
    6.4 小结
7 Al-Cr-Fe-Si合金中一维准晶的微观结构研究
    7.1 引言
    7.2 Al_(62)Cr_(17.5)Fe_(11)Si_(9.5)的合金中的一维准晶的微观结构
        7.2.1 两种一维准晶的SAED花样
        7.2.2 周期为SL(2.99 nm)的一维准晶的结构
        7.2.3 周期为L(1.85 nm)的一维准晶的结构
    7.3 Al-Cr-Fe-Si合金中的类一维准晶结构
        7.3.1 类一维准晶结构的选区电子衍射
        7.3.2 类一维准晶结构的HAADF-STEM像
        7.3.3 第二种类一维准晶结构
    7.4 小结
8 结论及工作展望
    8.1 结论
    8.2 工作展望
9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渗锂及复相材料改善Ti基准晶储氢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准晶
        1.1.1 准晶的分类
        1.1.2 准晶的制备方法
        1.1.3 准晶的基本性能及应用
    1.2 Ti基准晶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2.1 Ti基准晶性质及制备方法
        1.2.2 Ti基准晶储氢性能
        1.2.3 Ti基准晶的电化学性能
    1.3 Ni-MH电池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 样品制备
    2.3 材料表征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4 电化学性能表征
        2.4.1 循环稳定性
        2.4.2 自放电性能
        2.4.3 高倍率放电性能(HRD)
        2.4.4 阻抗与阶跃测试
        2.4.5 线性极化与动电位极化
第3章 渗锂改善Ti基准晶储氢性能
    3.1 概述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i_xV_(65-x)Ni_(35)(x=45,55)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3.3.2 Ti_(55)V_(10)Ni_(35)-Li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3.3.3 Ti_(1.6)V_(0.4)Ni-Li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3.4 小结
第4章 复相材料TiH、ZrH_2 改善Ti基准晶储氢性能
    4.1 概述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i_(1.4)V_(0.6)Ni+TiH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4.3.2 Ti_(1.4)V_(0.6)Ni+ZrH_2 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4.4 小结
第5章 复相材料LiH改善Ti基准晶储氢性能
    5.1 概述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Ti_(55)V_(10)Ni_(35)+LiH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5.3.2 Ti_(41.5)Zr_(41.5)Ni_(17)+LiH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5.4 小结
第6章 复相材料Pd/MWCNTs、Fe改善Ti基准晶储氢性能
    6.1 概述
    6.2 实验部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Ti_(49)Zr_(26)Ni_(25)+Pd/MWCNTs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6.3.2 Ti_(49)Zr_(26)Ni_(25)+Pd/MWCNTs(不同掺杂量)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6.3.3 TiV_((1-x))Ni Fe_x(x=0,0.1,0.2,0.3 和0.4)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6.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7)基于凝聚态理论的建筑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对象及背景
        1.1.1 研究的对象
        1.1.2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现状与提出的问题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3 提出的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的目的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的组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的组织框架
第2章 凝聚态理论与建筑的凝聚态
    2.1 凝聚态理论背景——物质世界的层次化
        2.1.1 物理学中的简单性和复杂性
        2.1.2 涌现现象
    2.2 凝聚态理论
        2.2.1 凝聚态及凝聚态物质
        2.2.2 凝聚现象
        2.2.3 有序化
        2.2.4 相变和临界现象
    2.3 微观粒子聚集的常见形式
        2.3.1 晶体生长
        2.3.2 准晶体镶嵌
        2.3.3 玻璃态无规密堆积
        2.3.4 液晶态泡沫的自组织
        2.3.5 树枝状聚合物的合成
        2.3.6 元胞自动机——生物体的自我复制
    2.4 凝聚态建筑的提出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基于参数化软件的聚集算法与建筑设计原型
    3.1 点状聚集
        3.1.1 CA元胞自动机与建筑设计原型
        3.1.2 晶格的矩阵算法与建筑设计原型
        3.1.3 DLA扩散限制聚集模型与建筑设计原型
    3.2 线形聚集——LS文法与建筑设计原型
    3.3 面与体的聚集——Voronoi镶嵌与建筑设计原型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凝聚态理论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4.1 凝聚态在建筑中的美学特征
    4.2 凝聚态相关算法对建筑的影响
        4.2.1 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4.2.2 对建筑表皮的影响
        4.2.3 对建筑空间的影响
    4.3 凝聚态尺度与建筑空间
        4.3.1 点的尺度与建筑空间
        4.3.2 线的尺度与建筑空间
        4.3.3 面的尺度与建筑空间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凝聚态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
    5.1 点状聚集与建筑设计
        5.1.1 武斗馆方案设计
        5.1.2 张家界棉织工业园
        5.1.3 印第安纳州教堂方案
        5.1.4 模块化系统的自适应结构生形
        5.1.5 斯图加特大学聚集展馆
    5.2 线形聚集与建筑设计
        5.2.1 碧桂园森林城市竞赛方案设计
        5.2.2 远景之丘
        5.2.3 梦幻之桥竞赛
        5.2.4 阿布扎比卢浮宫博物馆
    5.3 面与体的聚集与建筑设计
        5.3.1 承德红石墅咖啡厅
        5.3.2 构建云——由太阳光驱动的聚合结构
        5.3.3 “Primitives”景观与建筑设计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总结和发展趋势展望
    6.1 总结
    6.2 发展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文本类型视角下科普文本的翻译策略探究 ——以《完美的对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About Text Typology
    2.1 Research Abroad
    2.2 Domestic Research
    2.3 Summary of Text Typology Research
Chapter Three Task Description
    3.1 Pre-task Work
    3.2 While-task Work
    3.3 Post-task Work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pplied in Translation of Popular Scientific Text
    4.1 Normative Translation of Technical Terms
        4.1.1 Literal Translation of Explicit Terms
        4.1.2 Explicitation of Implicit Terms
    4.2 Rhetoric Devices
        4.2.1 Simile
        4.2.2 Parallelism
    4.3 Explicitation of Logic Relations
        4.3.1 Causal Relationship
        4.3.2 Progressive Relationship
    4.4 Simplification of Words
        4.4.1 Four-character
        4.4.2 Cutting of Long Sentences
    4.5 Semantic Perspicuity
        4.5.1 Addition of Footnote
        4.5.2 Word Meaning Compensation
Chapter Five Summary
    5.1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1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Al基自然准晶衍生相的发现与晶体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准晶简介
        1.1.1 准晶的发现
        1.1.2 准晶的结构特征及分类
        1.1.3 自然准晶的发现
        1.1.4 准晶的应用与展望
    1.2 准晶近似相及衍生相
    1.3 准晶合成
        1.3.1 常规制备方法
        1.3.2 高压烧结法
        1.3.3 放电等离子烧结法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与计算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设备
        2.3.1 铰链式六面顶压机
        2.3.2 放电等离子烧结
        2.3.3 四圆单晶X射线衍射仪
        2.3.4 其它辅助实验设备
    2.4 理论计算基础和方法
        2.4.1 第一性原理计算
        2.4.2 VASP简介
第3章 Al_(10)Ni_3Fe_(0.83)合金相的发现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原料配比
        3.2.2 实验参数及流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EM实验和EDX成分分析
        3.3.2 单晶X射线衍射测试
        3.3.3 结构描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l_2Cu晶体结构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和计算方法
        4.2.1 原料配比
        4.2.2 实验参数和流程
        4.2.3 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扫描实验及EDX成分分析
        4.3.2 单晶X射线衍射测试
        4.3.3 Al_2Cu已知各相内在关系
        4.3.4 Al_2Cu新相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Al_7Cu-2FeC_(0.5)固溶体的发现与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和计算方法
        5.2.1 原料配比
        5.2.2 实验参数和流程
        5.2.3 计算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扫描实验及EDX成分分析
        5.3.2 单晶X射线衍射测试
        5.3.3 Al_7Cu_2FeC_(0.5)电学性质计算
        5.3.4 结构描述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从化学诺贝尔奖中剖析成功缘由—相信科学,不迷信权威(论文提纲范文)

1 剖析不迷信权威所具有的品质
    1.1 敢于质疑
    1.2 坚持自我
    1.3 尊重事实
2 总结

四、科学家首次发现两元素准晶体(论文参考文献)

  • [1]HoSbTe和PrPd0.82Bi2拓扑物性研究[D]. 杨萌.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1(02)
  • [2]具有表面效应的一维六方准晶纳米椭圆孔反平面问题研究[D]. 赵志娜.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3]熔石英组织结构和表面拓扑的吸附机理研究[D]. 胡朔.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Al-Cr-Fe-(Si)系十次准晶的制备及电子显微学研究[D]. 马海坤.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5]Al-Cr-Fe-Si系准晶近似相及缺陷结构的电子显微学研究[D]. 李花.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6]渗锂及复相材料改善Ti基准晶储氢性能的研究[D]. 翟晓杰.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2)
  • [7]基于凝聚态理论的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 朱禹铮. 天津大学, 2019(01)
  • [8]文本类型视角下科普文本的翻译策略探究 ——以《完美的对称》为例[D]. 管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04)
  • [9]Al基自然准晶衍生相的发现与晶体结构研究[D]. 王赛. 燕山大学, 2019(03)
  • [10]从化学诺贝尔奖中剖析成功缘由—相信科学,不迷信权威[J]. 李小敏,曾鸿耀,王应红,胡育,张海连,孙国峰. 广东化工, 2016(21)

标签:;  ;  ;  ;  ;  

科学家首次发现二元准晶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