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画——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解读

文画——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解读

一、文心画境——解读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卢心悦[1](2021)在《三山五园点景题名的文化体验研究与设计 ——以圆明园四十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王悦笛[2](2021)在《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文中提出唐宋时期,园林植物的栽培技艺更加成熟,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唐宋文人对园林植物的栽培与观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独特的园林植物审美体验,在诗歌中有丰富的表现。唐宋诗歌的意象表现和艺术意境的营构,都与园林植物审美存在着值得关注的内在联系。本文对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审美内涵,做多角度的观察与分析。论文主体分为上编与下编。上编主要考察唐宋时期王维、杜甫、白居易、李德裕、苏轼、晁补之、杨万里等若干位代表性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特色。王维和杜甫园林植物书写有着迥异的艺术特色。王维的辋川别业诗倾向于在无人与无我之境中,摒除人工因素的介入,呈露园林植物自然本真的面目;杜甫的园林诗则大量描写园林植物的配置、栽种和修剪活动,着重表现主观情志与客观现实的错位,通常呈现出并不融怡和洽的园景。——两人几乎分别处于“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两端。白居易对园林植物的观照方式,有如王维、杜甫二人一正一反的合题,介于物我混融与物我对峙之间。白居易在长期的造园和园居的实践中,对植物材料之于园林审美的各方面意义有深刻领会,并在诗歌中予以前所未有的全面和深入的表现,形成了卧赏、移床等富有个性的审美方式,以及极具个人色彩的“窗竹”等园林植物意象,并表现出驯化、吸纳式的园林审美空间格局。就园林植物书写而言,白居易是一位承上启下、涵盖深广的“集大成者”。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诗中,值得关注的是园林植物的两种形象——作为隐逸符号的花木与作为博物和收藏对象的奇花异木。后世园林中模仿山林的富有野趣的空间,与相对世俗趣味的私人玩好空间的并立,在李德裕对平泉草木的吟咏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反映。苏轼诗中的园林植物审美具有浓厚的人文化特色,常将花木置于历史性文本或画境的联想及道德比附中进行审美,突出园林植物的德性美,并明确提出了“种木”即“种德”的思想。他相对忽略花木自然物态的书写及其与其他园林景素的配合,表现出了与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书写有所不同的审美侧重。晁补之是汇聚诗、画、园于一身的最具代表性的枢纽人物,处于文人造园到画士造园的过渡阶段。其东皋归来园的园林植物的分区式空间布局和种植方式,表现出了较有法度、相对成熟的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他的东皋诗植物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和相关典故中的历史场景也反映出宋代园林文人化、文学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杨万里对园林植物的书写,既有极强的个人特色,又代表了宋人观物的典型状态。他对园林植物的物态、环境因素等特性的细致捕捉,以及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都是宋人对植物投以知识化、趣味化和审美性观照的典型体现,与宋代植物谱录和植物题材的绘画相通。下编是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论文选取了“窗竹”与“出墙花木”两个唐宋诗歌和绘画中的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结合图画与画论文献,挖掘其美学意蕴。窗竹意象以白居易对窗外之竹的吟赏最为典型,白居易对这一园林植物意象的艺术表现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开拓,其由内而外吸纳式的观物视角与宋人“窗景如画”的观念和绘画中“无窗之窗”的表现形式之间,存在着艺术思维的联系。出墙花木在唐宋诗歌中有着丰富的艺术意蕴,其中“墙头花”、“出墙红杏”等意象,还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联想。这一意象在颜色的明艳与素净、线条的横斜与竖直之对比,以及半藏半露的状态等方面所具有“互妙”因素,蕴含着丰富的画趣,与折枝花卉、悬崖古木等题材的绘画存在相通的画理。总的来说,唐宋许多文人能够自觉地在造园活动中,运用花木配合其他园林景素来构建园景。新型园林植物的引入和新观赏风尚的形成、对花木品种日趋精细的观赏和鉴别、花卉品种的改良和创新、以主题分区的方式栽植园林植物等等,都是唐宋园林,尤其是唐宋文人园林植物审美发展的重要表现。唐宋诗人对园林植物的吟咏,有着复杂的历史联想、精神投射,艺术表现多姿多彩,极大地深化了园林植物审美的内涵,与绘画审美也形成丰富的联系。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丰富审美内涵,值得给予高度重视。

陈中铭,陈波,冯璋斐,卢山[3](2021)在《基于传统绘画“六法论”的园林画境景观设计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绘画与中国古典园林在历史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皆是在传统思想文化中孕育诞生的。以探讨传统绘画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关系为目的,从中国传统绘画画论"六法论"的角度入手,研究"六法论"中"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种绘画理论与传统园林的相互关系。结合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思路,赋予"六法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内涵,进而得出六种园林画境景观的设计途径。该研究为现代园林画境的设计拓展了新思路,也为园林景观设计带来新启示。

夏长淼[4](2020)在《阴阳五行理念下的传统园林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阴阳五行理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对古代先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传统园林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的综合反映。阴阳五行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营造。因此从阴阳五行角度去重新理解传统园林,在意识或实践上都有利于更全面、客观的理解传统园林的文化精髓。首先,通过对阴阳五行理念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总结,从宏观层面对影响传统环境观形成的基本因素进行阐述,对阴阳五行理念下的传统环境观具体内容进行了细致的阴阳属性划分,为后文的分析研究提供了依据。其次从中观、微观层面入手,对大量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案例进行分析,论证了阴阳五行理念对于传统园林内方方面面的影响力,这主要集中表现在造园要素、造景思路等方面。进而总结出了阴阳协调统一、阴阳对立互生、矛盾辩证关系转化、阴阳虚实空间观、阴阳冲和与五行生克乘侮具体化等思维在传统园林营造中的具体表达。最后依据前文结论,从园林空间山水布局、园林空间变化、叠石技艺三方面展开进行细致分析研究,阐述了太极图理想模式、阴阳空间属性、阴阳虚实转化对园林营造的影响,通过对沈园的景观营造分析,论证阴阳五行理念在传统园林中的价值体现,同时对传统园林景观营造提供新的解读思路。因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对比分析结合实地调研等方法,阐述了在阴阳五行理念的影响下,传统园林宏观相地选址、园林景观营造等内容。同时从山水空间营造、阴阳空间变化、叠石掇山虚实转化三方面进行规律总结,展现阴阳五行理念下的传统园林造园思维,并以沈园为例进一步论证。目的是明确阴阳五行理念下的传统园林文化价值所在,开拓传统园林的研究思路。

黄元[5](2017)在《中西方传统园林动态水景艺术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在人类生活中水是最平凡不过的资源了,它无时无刻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是日常生活中生存的必备品。人们对水的利用也是无处不在,水在园林建设中也具有十分重要不能取缔的地位,构成人们赏心悦目的水景观是设计师的目标。水是园林造景的重要元素之一,然而园林景观场地,则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与情感交流的一种场所,它们存在的本质上的意义就是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维护人与自然日益分离的生态环境。园林的建设是全球性所重点关注的,是现代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条件的不同,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园林建设一直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形成了两大差异性明显的类型体系。这也是体现了世界园林的丰富性,是世界园林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西方园林在发展的历程中,也具有很多园林的共同特性,是人类通过营造自然化、艺术化的游赏空间,来充实现代生活环境下天然缺少的成分,满足人类实现更高的、健康的生活品质的需要。随着历史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西方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园林艺术的发展也出现了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局面。中西结合式园林造景形式的产物越来越多,丰富了彼此的园林文化给人们生活带来别样的体验。园林的造景形式有很多种元素,植物、建筑、山石、水体等等,其中造园家们对水景元素的使用率要远远大于其它造景元素。它不但是人类生存最根本的物质基础,也同时在人们的精神空间中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一直以来人们对水的依赖使得自然水体的自身的价值发生了改变,它不再是单纯的具有物理性质,也不单单是原来自然界中固有的形式,在艺术化的创造下具有了灵性,赋予了感情,成为了有精神的生命。本文主要通过中国和西方代表性的传统园林,对各个时期的发展过程来描述考究,揭示两大体系中造园思想和造园方式不同的前提下,产生的不同的动态水景形式。论文题目对研究的范围有了界定,在论文中的“中西”传统园林,“中”指的是中国,“西”主要指西方从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十八世纪的几个重要代表性的国家园林的发展状况,并且对意大利、法国、英国的园林发展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加以说明,更加深入人心。从原始的人类生活用水,到人们把自然水体创造出具有观赏价值的水景观,再到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的动态水景,最后是用艺术化的手法来设计和规划。它的发展历程层层递进,动态水景用它千姿百态、流光溢彩的水体形式极大的丰富和美化着城市环境和园林风景,充分体现出了水景在环境中的重要地位。

肖雨璇[6](2017)在《古韵新作—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新中式住宅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伴随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崇尚异国风情后越来越渴望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回归,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住宅区景观也在渴望来自本土文化的滋养,因此一批带有中国风情的新中式风格住宅项目大量涌现出来,这给我们一度模仿照搬西式风格的住宅区景观设计注入了一股清流,新中式风格的住宅区景观也正逐步成为现代住宅区景观设计的主流趋势。本课题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为基础,以现代审美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相结合为出发点,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构景思想、构景元素、构景手法进行梳理,结合现有的新中式住宅区景观成功案例进行分层分析,解读他们在当代住宅区景观设计中是如何将现代时尚元素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巧妙融汇再现,提取其精华,试图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意在探索未来我国住宅区景观发展之路,为今后设计寻找到古韵新作的灵感之源,总结出两者之间的深层文化精神共性,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髓为未来我国住宅区景观设计发展带来新的创新。

李晓雪[7](2016)在《基于传统造园技艺的岭南园林保护传承研究》文中认为岭南园林作为中国园林三大地方风格之一,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与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由于岭南园林历史文献与园林实物留存都相对较少,加上自然灾害、城市化发展等原因带来的破坏,岭南园林在今天留存的数量、规模以及保护利用情况都无法与其辉煌时期相比。近些年来,在岭南园林遗产的保护修缮与当代园林建设工程中,岭南传统造园技艺地域特色缺失,好的工匠难寻,施工质量粗劣等问题日益突显,岭南园林面临非常严峻的保护与传承危机。本研究主要采用园林史学与园林设计研究方法、历史学口述历史法,结合文化遗产理论的研究方法,从活态遗产角度探讨岭南园林的保护传承问题。认清岭南园林的历史发展与传承现状,以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标准评估岭南园林遗产价值与价值承载要素,明确岭南园林在中国文化遗产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定位,理清岭南园林保护传承中存在的困难与挑战,明晰岭南园林保护传承的关键内容是以匠艺主体为核心的岭南传统造园技艺的传承,并提出适合岭南园林遗产特点的保护传承思路与对策。(一)从文化遗产价值视野,对于岭南园林一类从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并未达到世界级标准的文化遗产,本研究参照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原则与价值标准,评估岭南园林的遗产价值与价值承载要素。基于遗产价值,将研究重点关注于以匠艺主体为核心的岭南传统造园技艺的保护传承。(二)从造园技艺的主客体关系角度,岭南传统造园技艺是通过匠艺主体实现的一种兼具技术性、艺术性、组织性和民俗性的技艺过程,其保护传承的关键在于匠艺主体。本研究以口述历史研究方法,真实记录岭南园林传统造园特色技艺的传承现状与工匠的生存现状,理清岭南园林以匠艺主体为核心的传统造园技艺保护传承面临的问题,从而为岭南园林保护传承思路与对策的提出建立数据基础。(三)从活态保护视野,将岭南园林视为随时代发展的活态遗产,避免静态的、仅限于物的关注。本研究将岭南园林的保护传承放置在当下城市历史环境之中,从岭南当代造园实践之中探索基于传统造园技艺的岭南园林保护传承。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关于岭南园林保护传承的原则性建议:首先,岭南园林的保护传承要从历史的、静态保护转变为对文化多样性的、动态保护,强调岭南园林从非物质文化层面的活态保护,关键是以匠艺主体为核心的岭南传统造园技艺的保护传承,应尽快启动关于岭南园林传统造园技艺与工匠体系的系统性调查与研究,从而找到保护传承的核心问题。其次,对于岭南园林一类从真实性与完整性并未达到世界文化遗产标准的地域文化遗产,应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价值评估体系,才能摆脱地域身份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将岭南地域文化遗产价值更为广泛地传播。再次,在营造地域城市特色的过程中,应当允许在城市整体格局的关键区域从延续文脉角度进行当代造园实践。造园实践能为岭南园林传统造园技艺与匠艺主体提供技艺展示与提升的实践机会,能在实践中探索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能在活态发展中实现岭南园林的保护与传承。最后,树立整体性保护视野,将岭南园林的保护传承与城市文脉延续、城市格局保护、城市环境优化紧密联动,将岭南园林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当代城市生活紧密结合,建构起岭南园林保护传承从园林本体-人-环境的联动系统。

马岩[8](2014)在《浅论北海园林艺术理法》文中提出北海的兴造起于辽金,经历了从辽金到清代的八百余年。此时期正值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发展的成熟期和鼎盛时期,这使北海这一皇家园林成为了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集大成者。由于北海的营建盛期是在距今不远的清代,且后世没有遭到过大规模的严重破坏,这使得它能够较为完好地保留至今,成为较为理想的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理法研究对象。北海园林是世界文化瑰宝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于其传统造园理法中的艺术创意以及园林景意空间和形象的塑造处理。北海最终定型为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御苑,其营建中的传统造园艺术理法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传统自然观和美学思想。北海山水园林在处理“人与自然”、“艺术与功能”、“物象与意境”等关系上,体现出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理法,这对于延续中国文化下的现代园林设计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对北海传统造园理法的认真研究学习,汲取其深厚养分作为现代园林设计的根基是必要的。论文基本脉络是在分析归纳文献资料和现存北海风景园林实例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北海园林艺术理法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理法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专题理论研究。论文成果的价值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学习前人对传统园林理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北海园林艺术理法的基本框架。通过对北海兴造历史、文化底蕴和兴造理法的理论分析、文献考证以及理论和北海风景园林实例的相互验证,从“明旨”、“问名”、“相地”、“借景”、“立意’“布局”、“理微”、“余韵”八个方面探讨北海园林艺术理法。(2)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考证、理论研究、走访和现场踏勘,在北海“因境成景,景由境出”的布局艺术理法分析、塔山意景布局和北海琼华岛塔山东北坡的水景研究方面有所进展。(3)在探讨解读北海园林意境营造理法中,提出“以‘借景’和‘景面文心’为核心的‘意—象—境—形—质’梳理序列”。

张婧婍[9](2014)在《承德避暑山庄山水地形与空间构建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古典园林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山水地形对空间构建的影响一直贯彻始终。承德避暑山庄既有自然山水地貌之魅力,又融南北造园艺术于一身,形神兼备,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利用自然山水地形构建园林空间的典范。本文以分析承德避暑山庄山水地形对空间构建的影响为主要目的,采取资料查阅、假设验证与计算机辅助等研究方法,从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地形的概述、承德避暑山庄山水地形的形态特点与避暑山庄中山水地形与景点空间、景线空间及整体空间构建的关系三方面展开研究,最后,总结出承德避暑山庄整体空间构建的结构模式,以及山水地形对山庄各层级空间构建产生的影响。希望能够推动地形与空间构建的相关研究,对承德避暑山庄的保护与修复、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继承与发扬产生积极意义。

杨倩茜[10](2013)在《中国传统山水画论及造园理论中入画的植物经营》文中提出中国传统山水画和园林的融合艺术,在于“以画入园,以园为画本”。造园“入画”是历代造园者造园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而植物这一造园要素,其经营要入画,自然也需要以画为依据,可是对于具体如何“入画”,即其实际操作的方法,还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山水画中植物经营的具体操作总结在历代画论里面,但是造园技法的系统总结只得《园冶》一书,当中对植物经营的内容提及甚少,因而植物经营要“入画”首先应当研究传统画论中的植物经营。本文以“植物经营”为研究对象,从传统山水画画论与造园理论出发,以苏州现存传统园林实例调研为基础,以植物经营“入画”为目的,重点研究植物在山水画中的经营。并通过园林实例分析,研究山水画论中植物经营的论述在造园时植物经营的运用,归纳梳理出植物经营“入画”的原则,通过设计说明其运用的方法。文章内容首先对园论、画论中植物经营的相关论述分别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了植物形与势的选择,植物与植物之间的位置经营,植物与山水、建筑、道路、以及人物之间的位置和关系的经营。然后研究造园时植物经营“入画”的具体操作,从入画的“框”的讨论、文人园主赏画与游园方法的研究,到对园林精彩框景片段进行分析。最后,梳理出画论中植物经营入画的原则,并尝试通过空间尺度分类,对不同形式的框框出的空间进行设计来说明具体的运用方法:从立意出发寻找对应意境的山水画作为经营原型,对画中立面空间进行分析,大空间框景则通过带入视距、视场等影响空间视觉效果的因素来推敲剖面及平面关系,推导出最终设计;小空间框景经营则提取空间要素,对各要素之间存在的可能性进行组合。

二、文心画境——解读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心画境——解读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2)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植物文化和审美研究
        (二)园林文学研究
        (三)唐宋园林与绘画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
上编唐宋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
    第一章 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王维和杜甫的园林植物书写比较
        第一节 “无人”与“无我”:辋川别业里的植物世界
        一、辋川别业概况
        二、“无人之境”与花木的静观寂照
        三、“无我之境”与花木的自然本色
        第二节 物我对峙的冲突与无力:杜甫笔下难遂人愿的园林植物
        一、成都浣花草堂
        二、夔州之园
        三、植物与寄兴
        第三节 王维、杜甫对初盛唐园林游宴诗的超越:摆脱园林植物书写的“程式化”束缚
        本章结语
    第二章 驯化与吸纳: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与审美空间
        第一节 绪论:园林植物书写的“集大成者”
        第二节 刚柔共济:园林植物的“崇高”与“优美”
        第三节 变化的审美空间:园林植物中的时间因素
        一、季节性的周期变化
        二、不同生命阶段的线性变化
        第四节 作为想象媒介的园林植物
        第五节 官能中的山林想象
        第六节 从园林植物看人工与自然的关系
        第七节 空间边界的区隔
        第八节 空间内部的个性化布置
        第九节 身体感知与日常活动中的园林植物
        第十节 “窗竹”意象与审美空间格局
        一、窗竹意象简史
        二、白居易的窗竹意象与室内视角
        三、逐层向内“驯化”的审美空间
        本章结语
    第三章 玩好与隐逸之间:李德裕笔下的平泉草木
        第一节 李德裕平泉山居诗概况
        第二节 园林植物的不同身份:珍奇玩好与故园意象的错位
        第三节 从园林组诗看各类植物的构景特征
        本章结语
    第四章 文本·道德·生活:苏轼笔下园林植物的人文化审美
        第一节 园林植物审美的人文化
        一、园林情调的淡化
        二、花木物态的虚化
        三、文本化与人格化:花木中的历史记忆与道德寄寓
        四、生活化:与文人生活的多重关联
        第二节 “种德”观念与园林植物的德性美
        一、“种木”即“种德”
        二、松柏与“久而后成”
        第三节 苏轼与白居易园林观及园林植物审美之异同
        一、苏白之同
        二、苏白之异
        本章结语
    第五章 共性·法度·因袭:晁补之笔下的东皋草木
        第一节 金乡东皋归来园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从两类植物看隐逸空间的划分及园林审美性的凸显
        第三节 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相对成熟
        第四节 园林植物与历史场景的再现
        本章结语
    第六章 知识化·场景化·拟人化:杨万里的园林植物书写
        第一节 杨万里园林植物书写概况
        第二节 园林植物自然特性的细致捕捉
        第三节 园林植物的环境因素与场景化、动态化书写
        第四节 园林植物的拟人化、戏剧化书写
        本章结语
下编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
    第一章 园林诗画中的“窗竹”意象
        第一节 窗与园林植物的结合
        第二节 内外之别:窗竹的视角问题
        第三节 白居易的窗竹诗
        第四节 “摄入”与“射出”:诗画视角的异同
        第五节 窗中竹与画中竹
        一、“窗景如画”观念的形成
        二、“窗景如画”观念与文人画中的“无窗之窗”
        三、窗竹与竹画对比的多重审美快感
        本章结语
    第二章 “出墙花木”的诗意与画趣
        第一节 墙与花木的“互妙”
        第二节 对园内的暗示:“出墙花木”的藏中之露
        第三节 出墙花的热闹多情与女性化书写
        一、春日出墙花的热闹与多情
        二、出墙花的女性化书写
        第四节 出墙花木与绘画
        一、“出墙”的画趣
        二、寓意的尴尬与画理的变通
        本章结语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一、基本典籍与资料类
    二、学术专着类
    三、论文类
附录一 唐宋绘画文献有关园林植物的记载
附录二 唐宋现存植物谱录叙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3)基于传统绘画“六法论”的园林画境景观设计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气韵生动
二、骨法用笔
三、应物象形
四、随类赋彩
五、经营位置
六、传移模写
七、结 语

(4)阴阳五行理念下的传统园林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创新点与局限性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目标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标
        1.5.3 研究总体框架
2 阴阳五行理念下的传统环境观分析
    2.1 阴阳五行理念的相关概念
        2.1.1 阴阳与五行的定义
        2.1.2 阴阳五行理念的哲学内涵
        2.1.3 阴阳与五行的基本运作规律
    2.2 阴阳五行理念下的传统环境观形成因素
        2.2.1 自然规律的演变
        2.2.2 农耕文明的反馈
        2.2.3 民族思维的引导
    2.3 阴阳五行理念下的传统环境观具体分析
        2.3.1 阴阳五行理念下的传统环境观本质
        2.3.2 阴阳五行理念下传统环境观的内涵和外延
    2.4 阴阳五行理念下的理想环境格局分析
        2.4.1 阴阳之“气”对环境选址的指导思路分析
        2.4.2 “龙脉、砂、穴”中的理想环境模式构成分析
        2.4.3 阴阳五行理念下理想环境选址应用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阴阳五行理念下的传统园林营造分析
    3.1 阴阳五行理念下的传统园林意象表达
        3.1.1 阴阳五行理念对传统园林意象的影响
        3.1.2 传统园林意象影响下的园林基址选择
    3.2 阴阳五行理念下的传统园林山水空间营造
        3.2.1 阴阳太极图中的园林空间布局方法
        3.2.2 阴阳明暗转化中的园林空间处理方法
        3.2.3 阴阳对立互生中的园林构景手法
    3.3 阴阳五行理念下传统园林构景元素的营造手法
        3.3.1 掇山置石-阴阳的辩证关系转化
        3.3.2 理水-阴阳的虚实空间观与水型审美选择
        3.3.3 花木-阴阳冲和与五行生克具体化表达
        3.3.4 园林建筑-阴阳平衡之道中的建筑空间布局
    3.4 阴阳五行理念下传统园林意境的表达
        3.4.1 五色在园林色彩中的表达
        3.4.2 阴阳思维在园林文化中的表达
    3.5 本章小结
4 阴阳五行理念下的传统园林典型案例分析
    4.1 太极图影响下的山水空间关系
        4.1.1 颐和园山水空间布局分析
        4.1.2 扬州影园山水空间布局分析
        4.1.3 南京瞻园山水空间布局分析
    4.2 园林入口空间中的阴阳变化
        4.2.1 苏州留园入口空间中的阴阳变化分析
        4.2.2 苏州艺圃入口空间中的阴阳变化分析
        4.2.3 南京瞻园入口空间中的阴阳变化分析
    4.3 叠石掇山中的阴阳虚实转化
        4.3.1 南京瞻园中的叠石阴阳虚实分析
        4.3.2 上海豫园中的叠石阴阳虚实分析
        4.3.3 苏州环秀山庄中的叠石阴阳虚实分析
    4.4 小结
5 融入阴阳五行理念的案例分析—以沈园为例
    5.1 场地概况
        5.1.1 场地历史渊源
        5.1.2 园林现状
        5.1.3 现存主要建筑
    5.2 空间布局与景观营造分析
        5.2.1 山水布局中的阴阳协调
        5.2.2 园林入口空间中的阴阳变化
        5.2.3 叠石掇山中的虚实转化
    5.3 文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5)中西方传统园林动态水景艺术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现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运用的方法
        1.4.1 空间比较研究法
        1.4.2 实地调研法
        1.4.3 实例分析法
        1.4.4 课题研究框架
第2章 中西方传统园林中动态水景艺术的演进
    2.1 动态水景的艺术类型
        2.1.1 叠水
        2.1.2 帘幕
        2.1.3 瀑布
        2.1.4 喷泉
        2.1.5 涌泉
    2.2 中国传统园林动态水景艺术的发展历程
        2.2.1 秦汉时期的园林动态水景
        2.2.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动态水景
        2.2.3 隋唐时期的园林动态水景
        2.2.4 宋元时期的园林动态水景
        2.2.5 明清时期的园林动态水景
    2.3 西方传统园林动态水景艺术的发展历程
        2.3.1 古典时期的园林动态水景
        2.3.2 中世纪时期的园林动态水景
        2.3.3 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动态水景
        2.3.4 巴洛克时期的园林动态水景
        2.3.5 十八世纪英中式的园林动态水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西方传统园林动态水景艺术的特征分析
    3.1 中西方动态水景艺术的理水思想比较分析
        3.1.1 崇尚自然与几何规则
        3.1.2 含蓄内敛与直观开放
        3.1.3 追求意境与注重体验
        3.1.4 园无成法有规可循
    3.2 中西园林动态水景艺术的理水手法比较分析
        3.2.1 中西水体形态的差异
        3.2.2 中西水体位置的差异
        3.2.3 中西水体内涵的差异
        3.2.4 中西水体作用的差异
    3.3 中西动态水景艺术的共性分析
        3.3.1 中西园林动态水景艺术的相似性
        3.3.2 中西园林动态水景艺术的同一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代景观设计对中西方传统动态水景的传承与借鉴
    4.1 动态水景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价值
        4.1.1 景观功能
        4.1.2 生态功能
    4.2 现代设计对中国传统园林动态水景的传承
        4.2.1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4.2.2 动中有静虚实相生
    4.3 现代设计对西方传统园林动态水景的借鉴
        4.3.1 以人为本理性思维
        4.3.2 科技引导严谨实用
    4.4 现代设计中动态水景的营造策略
        4.4.1 水景设计的原则
        4.4.2 水景营造的方法
        4.4.3 水景布置的具体实施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古韵新作—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新中式住宅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西式景观大行其道,中国本土景观文化缺失
        1.1.2 寻求民族归属感
        1.1.3 传承、延续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历史责任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脉络及思想分析
    2.1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论与发展脉络分析
    2.2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主要思想理念分析
        2.2.1 道家思想:道法自然,虚实相生
        2.2.2 儒家思想:中庸和谐,寄情山水
        2.2.3 释家思想:人言须弥,意在世外
    2.3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点表现
        2.3.1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2.3.2 虚实相生、动静相宜
        2.3.3 以园入画、因画成景
        2.3.4 因地制宜、得景随形
第三章 新中式住宅区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继承表现
    3.1 现代住宅区景观概况
        3.1.1 现代住宅区景观概念
        3.1.2 现代住宅区景观的构成要素
    3.2 新中式住宅区景观产生的契机
        3.2.1 现代住宅区景观设计存在的不足
        3.2.2 中国本土特色的居住环境回归需求
    3.3 新中式住宅区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构景元素的衍变融汇
        3.3.1 建筑的衍变融汇
        3.3.2 筑山的衍变融汇
        3.3.3 理水的衍变融汇
        3.3.4 植物配置的衍变融汇
    3.4 新中式住宅区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构景手法的巧妙运用
        3.4.1 巧于因借——对借景手法的运用
        3.4.2 设框取景——对框景手法的运用
        3.4.3 欲露先藏——对障景手法的运用
    3.5 新中式住宅区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符号元素的提炼
    3.6 新中式住宅区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表达的追求
第四章 古韵新作--以北京“景粼原着”住宅示范区为例
    4.1 景粼原着住宅示范区概况
    4.2 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构景要素的创新运用
        4.2.1 叠石筑山,峰峦秀美——叠石筑山的巧用
        4.2.2 曲水流觞,疏水无尽——理水的创新运用
        4.2.3 草木欣欣、情趣盎然——植物配置的艺术运用
    4.3 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构景手法的创新运用
    4.4 对中国古典园林元素符号的创新演绎
    4.5 对中国古典园林山水意境美的艺术表达
        4.5.1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分析
        4.5.2 “画意中式”——山水意境美的艺术运用
第五章 对我国未来住宅区景观设计展望与启示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传统造园技艺的岭南园林保护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回顾
        1.3.1 关于岭南园林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文化遗产与园林保护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传统技艺保护与传承的相关研究
        1.3.4 研究缺憾
    1.4 拟解决的问题
    1.5 研究范畴
        1.5.1 地理范畴
        1.5.2 时间范畴
        1.5.3 研究对象
    1.6 研究方法
        1.6.1 园林史学与园林设计研究方法
        1.6.2 历史学的口述历史法
        1.6.3 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应理论与方法
    1.7 研究数据
        1.7.1 口述历史访谈调研数据
        1.7.2 当代岭南园林营造实践数据
        1.7.3 历史文献与历史图像
    1.8 技术路线
    1.9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岭南园林的遗产价值
    2.1 岭南园林遗产价值评估的意义
        2.1.1 岭南园林遗产的保护现状
        2.1.2 岭南园林遗产价值评估的必要性
    2.2 岭南园林的历史发展与造园特色
        2.2.1 岭南园林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征
        2.2.2 岭南园林一脉相承的地域特色
    2.3 岭南园林遗产价值与承载要素
        2.3.1 岭南园林的遗产价值
        2.3.2 岭南园林遗产价值承载要素
    2.4 岭南园林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及其特色
    3.1 概述
    3.2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的传承意义
        3.2.1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传承提升技艺发展水平
        3.2.2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传承保育地域文化传统
        3.2.3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传承保护文化多样性
    3.3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的地域文化特征
        3.3.1 材质选择的自然适应性
        3.3.2 技艺门类的地域文化特色
        3.3.3 风格特色的地域文化精神
    3.4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特色的主客体
        3.4.1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的匠艺主体
        3.4.2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的客体
        3.4.3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的主客体关系
    3.5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的传承现状
        3.5.1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传承的关键
        3.5.2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理论总结现状
        3.5.3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的实用现状
        3.5.4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与现代工程制度
    3.6 岭南传统造园特色技艺价值与传承现状
        3.6.1 叠山技艺价值与传承现状
        3.6.2 砖雕技艺价值与传承现状
        3.6.3 陶塑瓦脊技艺价值与传承现状
        3.6.4 木雕技艺价值与传承现状
        3.6.5 嵌瓷技艺价值与传承现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匠艺主体为核心的岭南园林保护传承
    4.1 概述
    4.2 岭南园林匠艺主体构成
        4.2.1 组织形式
        4.2.2 构成关系
    4.3 岭南园林匠艺主体特征
        4.3.1 技术层次
        4.3.2 人格心理
        4.3.3 能力水平
        4.3.4 审美素养
        4.3.5 思维方式
    4.4 岭南园林匠艺主体与传统造园技艺的关系
        4.4.1 匠艺主体与匠派体系
        4.4.2 匠艺主体与技术体系
        4.4.3 匠艺主体与美学体系
    4.5 岭南园林匠艺主体的生存现状与传承困境
        4.5.1 匠艺主体的角色转换
        4.5.2 匠艺主体的个体发展
        4.5.3 匠艺主体的行业生态
        4.5.4 以匠艺主体为核心的技艺传承困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岭南园林保护传承的思路与对策
    5.1 国内外相关保护经验
        5.1.1 《佛罗伦萨宪章》与《冈山宣言》
        5.1.2 日本传统技艺保护的相关经验
        5.1.3 北方皇家园林保护的相关经验
        5.1.4 苏州园林保护的相关经验
    5.2 岭南园林保护传承的总体思路
        5.2.1 岭南园林保护传承的思路
        5.2.2 岭南园林保护传承的原则与目标
        5.2.3 岭南园林保护传承涉及的主体类型
    5.3 岭南园林保护传承的具体对策
        5.3.1 保护为先,构建岭南园林与技艺的数据系统
        5.3.2 全面调动,构建以匠艺主体为核心的传承体系
        5.3.3 活态保护,构建岭南园林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环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传统造园技艺的岭南当代造园实践——以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为例
    6.1 粤剧艺术博物馆造园实践的价值与意义
        6.1.1 岭南传统园林的方案形式
        6.1.2 案例选择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6.2 粤剧艺术博物馆对岭南园林技艺特色的保护传承
        6.2.1 粤博造园集中保护岭南传统造园特色技艺
        6.2.2 粤博造园探索岭南传统造园技艺的时代发展
        6.2.3 粤博造园实现岭南传统技艺与现代工程的有效协调
    6.3 粤剧艺术博物馆以匠艺主体为核心的岭南园林保护传承
        6.3.1 粤博造园尊重匠艺主体的核心地位
        6.3.2 粤博造园为匠艺主体提供同台竞技的平台
    6.4 粤剧艺术博物馆当代造园的传承实践经验
        6.4.1 各美其美,重新审视岭南园林遗产价值
        6.4.2 内融传统,探索岭南园林时代发展之路
        6.4.3 匠艺主体为核心,重构岭南当代匠派系统
        6.4.4 造园历程,重唤岭南地域文化传统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岭南传统造园技艺调研地点
    附录二 口述历史访谈名录
    附录三 传承人访谈录
    附录四 传承人亲属访谈录
    附录五 普通工匠访谈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Ⅳ-2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8)浅论北海园林艺术理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范围和基本概念
        1.2.1. 研究范围
        1.2.2. 基本概念
    1.3.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5.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2. 北海园林兴造艺术理法中的文化底蕴
    2.1. 中原传统文化底蕴
        2.1.1. 天人合一的传统世界观自然观和文化总纲
        2.1.2. 传统哲学思想对北海造园艺术理法的影响
        2.1.3. 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
        2.1.4. 宗教思想和神仙传说的影响
    2.2. 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融合
    2.3. 小结
3. 北海的兴造历史
    3.1. 北海初创、发展期的兴造史(辽金、元代、明代时期)
    3.2. 北海定型期(清代)的兴造历史
    3.3. 清代之后的保护与变革
    3.4. 小结
4. 北海园林兴造艺术理法
    4.1. 明旨
        4.1.1. 明旨概述
        4.1.2. 北海园林兴造明旨中的艺术理法
    4.2. 问名
        4.2.1. 问名的内涵:藉景问名 借名解景
        4.2.2. 北海造园中问名中的艺术理法
    4.3. 相地
        4.3.1. 相地的内涵:确定地之宜与不宜,借宜减弊
        4.3.2. 北海园林兴造相地艺术理法
    4.4. 借景
        4.4.1. 借景概述
        4.4.2. 北海借景艺术理法
    4.5. 立意
        4.5.1. 北海总体立意艺术理法的功能性背景
        4.5.2. 北海造园艺术立意
        4.5.3. 北海琼华岛和园中园立意例释
    4.6. 布局
        4.6.1. 北海总体布局中的艺术理法
        4.6.2. 北海山水布局
        4.6.3. 北海建筑布局
        4.6.4. 北海路桥广场布局
        4.6.5. 种植布局
        4.6.6. 北海琼岛和园中园布局理法例示
    4.7. 理微
        4.7.1. 山水理微
        4.7.2. 建筑附属
        4.7.3. 路桥理微
    4.8. 余韵
    4.9. 小结
5. 结论和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承德避暑山庄山水地形与空间构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1.4.1 避暑山庄相关研究
        1.4.2 园林地形相关研究
        1.4.3 园林空间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资料收集法
        1.5.2 实地调研法
        1.5.3 假设验证法
        1.5.4 计算机绘图与建模法
        1.5.5 分析归纳法
2. 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地形的概论
    2.1 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地形的概述
        2.1.1 山水地形的概念
        2.1.2 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地形的分析
        2.1.2.1 山体地形
        2.1.2.2 水体地形
        2.1.2.3 山水地形
        2.1.3 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地形的发展
    2.2 人文因素对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地形的影响
        2.2.1 政治背景
        2.2.2 意识形态
        2.2.3 山水精神
        2.2.4 文心画境
    2.3 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地形的形态构成要素
        2.3.1 坡度
        2.3.2 坡面
        2.3.3 形态
        2.3.4 围合方式
    2.4 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地形与建筑、植物、道路三要素的相互影响
        2.4.1 建筑
        2.4.2 植物
        2.4.3 道路
    2.5 本章小结
3. 承德避暑山庄山水地形与空间构成要素的分析
    3.1 承德避暑山庄的概述
        3.1.1 区位概述
        3.1.2 人文因素
        3.1.3 历史发展
        3.1.4 山庄特色
    3.2 承德避暑山庄山水地形的形态特点
        3.2.1 山体地形形态特点
        3.2.1.1 大地形的形态特点
        3.2.1.2 小地形的形态特点
        3.2.1.3 平坦地形的形态特点
        3.2.2 水体地形形态特点
        3.2.2.1 水体整体构建
        3.2.2.2 水体的形态与尺度
        3.2.2.3 驳岸与水口
        3.2.3 避暑山庄山体地形与水体地形组合分析
        3.2.3.1 三山夹两水
        3.2.3.2 两山夹一水
        3.2.3.3 一山一水
        3.2.3.4 一水
        3.2.3.5 一山
        3.2.3.6 无山无水
        3.2.3.7 小结
        3.2.4 湖泊区山水地形的形态配合分析
        3.2.4.1 岛洲的现状与发展历史
        3.2.4.2 岛洲与水体的空间布局分析
        3.2.4.3 岛洲的空间联系分析
        3.2.5 小结
    3.3 承德避暑山庄山水地形与空间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分析
        3.3.1 避暑山庄山水地形与建筑围合的分析
        3.3.1.1 三面围合型
        3.3.1.2 两面围合型
        3.3.1.3 单面遮挡型
        3.3.1.4 开敞型
        3.3.1.5 小结
        3.3.2 避暑山庄山水地形与植物配置的分析
        3.3.2.1 山体植物
        3.3.2.2 水域植物
        3.3.2.3 平地植物
        3.3.2.4 小结
        3.3.3 避暑山庄山水地形与道路布置的分析
        3.3.3.1 山体道路
        3.3.3.2 水域道路
        3.3.3.3 平地道路
        3.3.3.4 小结
    3.4 本章小结
4. 承德避暑山庄中山水地形与整体空间构建的分析
    4.1 承德避暑山庄中山水地形与景点空间构建的分析
        4.1.1 山体地形对景点空间构建的影响
        4.1.2 水体地形对景点空间构建的影响
        4.1.3 山水地形中意境对景点空间构建的影响
        4.1.3.1 仿中有创
        4.1.3.2 因境成意
        4.1.3.3 巧于因借
        4.1.4 小结
    4.2 承德避暑山庄中山水地形与景线空间序列的分析
        4.2.1 山水地形与景线空间序列的整体布局
        4.2.2 山水地形与景线空间序列的观赏路径
        4.2.2.1 中线
        4.2.2.2 东线
        4.2.2.3 西线
        4.2.3 山水地形与景线空间序列的节点空间
        4.2.4 小结
    4.3 承德避暑山庄中山水地形与整体空间构建的分析
        4.3.1 避暑山庄整体空间构建模式的分析
        4.3.2 山水地形对避暑山庄整体空间构建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语
    5.1 成果总结
    5.2 研究不足
    5.3 调研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中国传统山水画论及造园理论中入画的植物经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缘起: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基本概念
        1.2.1 “经营”与“位置
        1.2.2 “入画”
    1.3 研究范围、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综述
        1.4.1 对传统山水画论中的植物经营及其在造园中的运用的研究
        1.4.2 对传统造园理论及文人杂识中的植物经营及其运用的研究
        1.4.3 对古典园林中的植物经营的研究
    1.5 论文结构及内容
第二章 中国传统山水画论中的植物经营
    2.1 近观——应物象形——植物的形与势
        2.1.1 植物通常具有的形与势
        2.1.2 松、柏、柳的形与势
        2.1.3 四时四气象的形与势
    2.2 远观——经营位置——植物在画面中的章法与布置
        2.2.1 植物经营位置的原则
        2.2.2 植物之间的经营位置的具体章法
        2.2.2.1 孤立树
        2.2.2.2 丛树
        2.2.2.3 群树
        2.2.3 植物与其他绘画要素的经营位置的具体章法
        2.2.3.1 植物与山石
        2.2.3.2 植物与建筑
        2.2.3.3 植物与水
        2.2.3.4 植物与道路
        2.2.3.5 植物与人物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传统造园理论及文人杂识中的植物经营
    3.1 近观——相木之法——植物的选择
        3.1.1 植物的生长
        3.1.2 植物的形态与动势
    3.2 远观——经营位置——植物在造园中的章法与布置
        3.2.1 经营位置的原则
        3.2.2 植物之间的经营位置的具体章法
        3.2.3 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的经营位置的具体章法
        3.2.3.1 植物与山石
        3.2.3.2 植物与水
        3.2.3.3 植物与建筑
        3.2.3.4 植物与道路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园林植物经营入画的研究
    4.1 入画的框
        4.1.1 山水画中的框
        4.1.2 园中的框
    4.2 赏画与游园
    4.3 入画的框景片段分析
        4.3.1 山水大空间画景——艺圃南部山池
        4.3.2 建筑前庭或中庭画景——狮子林古五松园前院对景
        4.3.3 宅间隙地、窗外洞口小院画景
        4.3.3.1 艺圃芭蕉小院窗景和留园五峰仙馆旁连廊窗洞景
        4.3.3.2 艺圃响月廊窗洞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设计时植物经营入画的原则与章法
    5.1 框景植物经营入画的总体原则
        5.1.1 近观——应物象形
        5.1.2 远观——经营位置
    5.2 框景植物经营入画的具体章法
        5.2.1 大空间框景
        5.2.2 小空间框景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余论
图片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文心画境——解读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山五园点景题名的文化体验研究与设计 ——以圆明园四十景为例[D]. 卢心悦.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2]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D]. 王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3]基于传统绘画“六法论”的园林画境景观设计途径[J]. 陈中铭,陈波,冯璋斐,卢山.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4]阴阳五行理念下的传统园林分析研究[D]. 夏长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中西方传统园林动态水景艺术比较研究[D]. 黄元. 吉林建筑大学, 2017(10)
  • [6]古韵新作—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新中式住宅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 肖雨璇. 天津美术学院, 2017(02)
  • [7]基于传统造园技艺的岭南园林保护传承研究[D]. 李晓雪.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8]浅论北海园林艺术理法[D]. 马岩. 北京林业大学, 2014(03)
  • [9]承德避暑山庄山水地形与空间构建的分析[D]. 张婧婍.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10]中国传统山水画论及造园理论中入画的植物经营[D]. 杨倩茜.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文画——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