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倍体毛白杨栽培综合标准

三倍体毛白杨栽培综合标准

一、三倍体毛白杨栽培综合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张广欣[1](2020)在《林农复合下三倍体毛白杨幼林细根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细根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关于杨树根系的研究大部分在根系生物量的分布以及和土壤资源之间的关系上,有关毛白杨幼林间作下根系空间分布的研究比较少。本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栽植密度2m×3m和3m×4m两个处理,副区设置毛白杨+花生+菠菜、毛白杨+花生、毛白杨单作常规抚育三种处理。通过对2a毛白杨不同栽植密度和间作模式下胸径和树高生长情况以及细根空间分布的研究,了解细根的分布特征,探究不同处理下毛白杨地上部分生长量以及细根的空间分布特点、差异以及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栽植密度因素对造林两年后毛白杨树高产生显着影响(P<0.05),2m×3m的栽植密度下,毛白杨的树高达到6.41m,显着高于3m×4m下的5.68m。(2)毛白杨+花生间作模式下,毛白杨的细根根重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达到最大值,分别比毛白杨单作显着提升了60.20%和80.20%。3m×4m栽植密度和毛白杨+花生+菠菜间作模式组合下,毛白杨的细根比根长达到了最大值,为2513.068 cm/g,显着高于其他5个组合。(3)毛白杨+花生+菠菜、毛白杨+花生两种间作模式的细根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比根长、根表面积密度在土层深度0~40cm范围内占比比毛白杨单作小,在40~80cm范围内的占比比毛白杨单作大,表明间作农作物会使毛白杨的细根产生下移的趋势。(4)垂直方向上,毛白杨细根的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在0~20cm深的浅土层范围内最大。水平方向上,毛白杨细根的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在距离树干水平距离最近的0~30cm范围内最大。两种栽植密度下细根的形态指标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别,2m×3m的栽植密度下,细根的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的比值随着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3m×4m的栽植密度下则是随着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薄慧娟[2](2020)在《种植密度对毛白杨林地养分循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长年依赖进口大量木材,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是满足木材需求的重要保障。杨树在我国种植面积达85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但生产力相对较低。毛白杨是我国乡土树种,生长期长,新的优良无性系不断培育成功。利用2007年种植的“十一五”至“十二五”河北威县毛白杨速生丰产林常规密度田间试验地,于2015~2017和2019年开展试验研究。首先进行4种无性系(S86、BT17、B331、1316)在7种种植密度(D22:2 m×2 m、D23:2 m×3 m、D33:3 m×3 m、D43:4 m×3 m、D44:4 m×4 m、D45:4 m×5 m和D46:4 m×6 m[行距×株距])下生长和林分蓄积量关系的研究;进一步采用根序法、土钻法、网袋原位分解法等分别研究S86优良无性系在3种典型种植密度(D22、D43和D45)下的细根、叶片、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变化和叶枯落物分解等特征,明确密度调控下的毛白杨优良无性系林分生长和养分循环过程,为构建杨树速生丰产林和优化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1)密度和无性系显着影响毛白杨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密度D46下林分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最大,D23蓄积量最大;B331和S86无性系较BT17、1316表现良好。(2)S86无性系细根生物量、形态和养分含量受种植密度影响,并且上述指标在1~3级细根与>3级细根之间差异显着。密度D22的1~3级细根生物量、根长、直径、表面积、氮含量较高,D43和D45的>3级细根指标较高。(3)土壤养分含量与细根(生物量、形态和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受土壤养分因子、细根根序级别等因素影响,表现不一致。(4)种植密度显着影响S86无性系叶片性状。叶形态、养分含量均在密度D22下较小,而比叶重和化学计量比则较大;叶形态、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比间有一定的相关性。(5)S86林地土壤养分含量主要富集在0~20 cm土层,所占比例为69%~79%。同时土壤养分含量垂直分布特征受种植密度显着影响(速效钾除外)。(6)S86叶枯落物年质量残留率平均值为77%,养分残留率平均值为碳(26%)、氮(56%)、磷(31%);D22密度下叶枯落物的质量和养分残留率显着高于密度D43和D45,碳氮比排序为密度D22>D43>D45。研究揭示种植密度显着影响毛白杨林分生长和养分循环过程。现阶段在密度2 m×2 m下,林木个体生长资源受到限制,细根间的竞争较大,林地养分匮乏,叶枯落物归回周期较长,不利于后期林木生长,应适时进行间伐或水肥管理。

张晋岚[3](2020)在《基于植物分割理论的毛白杨水力性状及干旱落叶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乡土树种,主要造林区域在华北和西北地区。这些区域内,季节性干旱(春旱和伏旱)经常发生,有些年份还会有偶发的严重干旱,因此水分胁迫是影响毛白杨人工林林分生长的主要问题之一。叶物候观察到毛白杨在干旱毛白杨在干旱季节可能会出现少许落叶甚至全部落叶,复水后展出新叶或者出现死亡的状况。本研究以毛白杨两个无性系北林雄株一号(P.‘Beilinxiongzhu 1’),北林雄株二号(P.‘Beilinxiongzhu 2’)为植物材料,通过测定PV曲线、水力导度、叶水势、气孔导度等方法,对其茎、叶柄、叶片的水力性状、功能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基于植物分割假说从植物器官的水力分割和脆弱性分割的水分关系上分析毛白杨干旱季节落叶的原因。主要结果如下:(1)两个无性系的栓塞脆弱性曲线的Ψ50值的排序均为叶>茎干>叶柄,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植物分割假说,叶片比茎干更脆弱,能够保护茎不受空穴化的影响。(2)在干旱易发生的月份,北林雄株一号的黎明前叶水势和正午叶水势相较北林雄株二号更稳定,气孔导度与黎明前水势之间不相关,气孔的导度与诸多环境因子相关。(3)从两个无性系抗旱性的参数来看,北林雄株二号的膨压损失点渗透势(Ψtlp)、膨压损失点相对含水量(RWCtlp)、水容(Cleaf)比北林雄株一号低,表明北林雄株二号的抗旱能力要比北林雄株一号较强。(4)和树木的一般数值比较,北林雄株一号,北林雄株二号的比叶重较低,表明叶片寿命较短;木材密度一般,说明茎干的抗空穴化能力一般。毛白杨水力和脆弱性数据基本符合植物分割学说,说明可以通过落叶以维持茎干水力结构功能。揭示了毛白杨既能在水肥充足的条件下快速生长,又能在偶发的比较极端的干旱条件下通过落叶来保持生存的水力学原因。当然干旱落叶复生还可能涉及其体内的特殊的生理生化机能,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孙佩[4](2020)在《丹红杨×通辽1号杨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重要经济性状QTLs解析》文中认为杨树(Populus)是我国主要造林树种,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当前,大量杨树栽培种已经在不同杨树适生区推广种植,而准确鉴定不同杨树栽培种和解析杨树重要性状遗传与分子基础是杨树生产实践和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本研究对课题组前期收集的91份国内外杨树栽培种利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构建指纹鉴定图谱并进行倍性检测,从中选取美洲黑杨丹红杨(Populus deltoides‘Danhong’)作为母本,天然种质小叶杨通辽1号杨(Populus simonii‘Tongliao1’)作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获得派间F1杂交群体,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开发的SNP(Single nucletiode polymorphism,SNP)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测定丹红杨×通辽1号杨F1群体叶片、不定根及抗旱性状,进行QTLs定位分析,解析其遗传基础,挖掘目的性状相关联的候选基因。本研究通过对杨树主体栽培种的指纹图谱构建、丹红杨×通辽1号杨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为杨树栽培种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杨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重要性状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使用18对多态性SSR标记构建91份来自杨属4大派[黑杨派(57)、青杨派(11)、白杨派(5)、胡杨派(2)及派间、派内杂种(16)]的指纹图谱。总计扩增222个多样性等位基因,平均每个标记扩增12.3个多样性等位基因,平均标记多态性信息含量和区分系数值分别为0.706和0.813。5对SSR标记(ORPM_103、ORPM_247、GCPM_1048、GCPM_1255和LG_X_19)筛选为参试栽培种核心引物组合。流式细胞分析发现11个栽培种为三倍体,其中7个栽培种在多个标记位点扩增出3个等位基因,表明SSR标记可以辅助倍性检测。2.以起源于北美洲的美洲黑杨种内杂种丹红杨(母本)和我国天然种质小叶杨优树通辽1号杨(父本)通过人工控制授粉建立F1群体,随机选择500个杂交子代个体,采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开发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分别构建母本、父本和整合3张高密度遗传图谱。母本遗传图谱含有3 474个SNP标记,分布于19个连锁群,覆盖遗传距离为2 686.63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77 c M;父本遗传图谱含有2 831个标记,分布于19个连锁群,覆盖遗传距离为2 388.21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84 c M;整合图谱包含5 796个SNP标记,分布于19个连锁群,覆盖基因组遗传距离为2 683.80 c 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0.46 c M。共线性和热图分析表明遗传图谱构建质量较高。3.测定丹红杨×通辽1号杨亲本及422个F1子代的13个叶面积、叶周长、净光合作用速率等叶片形态和生理性状,亲本间差异显着,F1群体中均为正态分布且同一类型叶片性状间相关性要高于不同类型间性状。定位分析发现调控叶片形态性状的109个QTL位点分布于18个连锁群,55个调控叶片生理性状QTL位点分布于14个连锁群。叶片性状QTL位点区域包含180个候选基因,共表达和GO富集分析证明这些候选基因参与叶片光合作用。定量PCR表明基因CYCLIN(Potri.015G112200)和RED CHLOROPHYLL REDUCTASE(Potri.007G043600)在亲本间显着差异表达,表明这两个基因可能参与调控叶片发育。4.对丹红杨×通辽1号杨亲本及435个F1子代进行水培试验,测定不定根数量、最大根长和叶片数等12个不定根和茎相关表型性状,在F1群体中广泛分离,受到高度遗传调控,性状间显着相关。150个QTLs位点调控不定根性状,表型变异解释率为3.1-6.1%,83个QTLs位点调控茎性状,表型变异解释率为3.1-19.8%。存在25个QTLs一因多效位点和40个QTLs重组热点,其中10个QTLs一因多效位点共同调控不定根和茎生长。对亲本及强弱生根能力各3个基因型个体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1 017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43个基因是QTL区域重叠基因。K-means聚类和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表明编码氨基酸膜转运蛋白的基因Pt AAAP19(Potri.004G111400)与不定根性状显着相关,亲本间序列比较分析发现通辽1号杨缺失一段153bp编码区序列,导致其编码蛋白质缺少一个转膜结构域,可能引起不定根生根能力变化。5.在正常水分和中等程度干旱胁迫条件下,测定丹红杨×通辽1号杨146个F1子代的株高、基径、落叶数等5个抗旱性状,在F1群体中呈正态分布,受到不同程度的遗传调控。抗旱性状存在区组与环境间互作效应,其中株高相对生长量和比叶面积具有显着的基因型和不同水分梯度间互作效应。定位分析发现208个QTL位点,在正常水分条件、中等程度干旱胁迫及抗旱系数条件下分别发现92、63和53个QTL位点,有26个共同QTLs位点,182个特异QTLs位点以及2个一因多效位点,初步开发了一个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共同QTL位点q DLRWC-LG10-1相关联的抗旱性分子鉴定标记np2841。抗旱性特异QTLs位点区域挖掘出187个候选基因,功能注释分析发现基因Potri.003G171300和Potri.012G123900参与干旱胁迫响应。本文以适生于中国的杨树栽培种及丹红杨×通辽1号杨F1群体为研究对象,构建指纹图谱和高密度遗传图谱、解析重要性状遗传基础和挖掘关键候选基因,为准确区分不同杨树栽培种、解析杨树重要性状的遗传与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对杨树新品种保护、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康向阳[5](2019)在《关于林木无性系育种策略的思考》文中认为林木无性系育种随着森林工业的兴起而诞生并取得快速发展,在世界林业产业中占具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始终围绕高产、优质的育种目标,通过选择和利用天然群体或人工创制的育种后代群体中遗传增益最为突出的个体,经无性繁殖实现规模生产并适时采收,以满足社会对木材、果实、药物等林产品的巨大需求。由于受树体高大、多为异花授粉,性成熟较晚,生长周期和测试时间长且占地多等限制,决定大多数林木必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选择与作物不同的育种策略。现代生物科学和育种技术进步为突破基于传统交配设计杂交育种的遗传改良策略提供了可能。基于种间杂交或异花授粉树种的种内杂交育种时,可采取在毛白杨中成功应用的综合SSR遗传距离和优良单株父本鉴定构建育种亲本群体,并与配子染色体加倍选育三倍体相结合的育种策略,即首先通过SSR分子标记分析林木种质资源库亲本遗传距离,同时采用SSR分子标记对种质资源库自由授粉半同胞家系优株进行父本鉴定,在此基础上通过亲本遗传距离以及半同胞家系优株父本鉴定双重筛选构建育种亲本群体,进而利用高配合力育种亲本开展基于有性多倍化的多倍体育种,并通过无性繁殖实现倍性优势和杂交优势最大限度的利用,经济而高效地推进林木无性系育种进程。

邸楠[6](2019)在《毛白杨根系性状时空变异及土壤水分吸收利用特征与机制》文中认为杨树是世界中纬度平原地区栽培面积最大、木材产量最高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也是我国北方速生用材林的主要树种。毛白杨(Poulus tomentosa)因具有速生、丰产的优点,被广泛栽植于我国华北平原地区。毛白杨巨大生长潜力的发挥和林地生产力的提高,其根系吸水功能的充分发挥至关重要。实现根系吸收功能最大化,需明确根系的吸水潜力以及林木采取的水分吸收和利用策略。本文以栽植于我国华北平原的毛白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开展根系系统性状及其时空变异特征、根系吸水策略、林冠蒸腾耗水特征以及林地耗水模型预测等研究的基础上,解析了毛白杨人工林“根系分布-根系吸水-林冠耗水”系统过程,综合分析并阐明了毛白杨SPAC系统水分吸收传输利用策略,同时,还实现了浅层土壤水分充足条件下的林冠蒸腾和土壤蒸发的准确预测,为制定毛白杨人工林林地精准水分管理制度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对不同林龄和栽植密度的毛白杨人工林细根(≤2 mm)进行连续大量取样,通过测定毛白杨细根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重密度、根平均直径、根组织密度和比根长6个指标,进行不同林分间的对比。结果表明:毛白杨细根集中分布于土壤表层20 cm(根长密度约占25%-44%),且在70-140 cm深土层中相对富集。林龄和栽植密度的变化不会改变毛白杨细根的垂直分布模式,但会导致其在深土层的富集程度随林龄的增加逐渐增强。林龄和栽植密度的增大引起毛白杨细根水平分布由递减向均匀变化。毛白杨细根形态空间变异性较小,但表现出随林龄变化的时间变异性。在3-7年生林分中,随林龄增加,毛白杨细根中0-0.1 mm的吸收根比例下降、0.2-0.7 rmm的运输根比例增加,根系系统整体的水分传输功能增强。不同林龄间,毛白杨根系的d50(累计50%细根的分布深度)和d90(累计90%细根的分布深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2.3-62.0 cm和118.0-137.0 cm。林龄和栽植密度的变化不会大幅改变毛白杨细根的分布深度,但会对其在不同深度的分布比例产生影响。(2)在地下水位平均变幅为363 cm的环境条件下,从根系系统分布和性状调控角度分析毛白杨根系对长期地下水位波动环境的适应特征。结果表明:毛白杨根系在长期地下水位波动环境下形成的适应策略包括:深根系系统(最大深度270 cm);在浅土层中分布广泛且密集的水平侧根;具备同时利用深层和浅层土壤资源能力的骨骼根。(3)在自然生长条件下,采用时域反射技术(TDR)对7年生毛白杨林地土壤含水率进行定期监测,利用水量平衡法推算不同空间位置上的根系吸水量,并结合根系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计算根系吸水效率。同时,对生长季内不同时期林木枝条、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稳定同位素比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毛白杨根系吸水速率具有较强的时空变异性。土壤表层含水率较高的时期,表层根系吸水速率也相应升高。尽管深层土壤水分更充足,但毛白杨根系仍优先利用浅层土壤水。其根系在140 cm以上土壤内的吸水量占土壤剖面吸水总量的69%,明显高于深层土壤,且在距树50 cm内和宽行行中央相对占优。毛白杨根系在220-260 cm的深土层中吸收量较低,平均仅为0.0835 m3 cm-3。根长密度表现出与根系总吸水量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垂直方向上均集中在土壤表层10 cm和80-140 cm 土层内。虽然深土层(220-260 cm)中分布的细根仅占整个土壤剖面的3%,但其吸水量占土壤剖面总量的12%,深层(220-260 cm)根系吸水效率是0-140 cm 土层中根系的3倍。因此,毛白杨采取增大深层根系的吸水效率的策略对深层水资源进行吸收利用。毛白杨属于地下水湿生植物,可直接吸收利用地下水资源。其根系对地下水的吸收利用比例随地下水位的升高而增大,试验期间最高可达到81%。(4)利用热扩散探针对毛白杨人工林树干液流进行持续动态监测,分别对白天和夜间液流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将其与林地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期间,毛白杨人工林白天和夜间用水的平均值分别为1.90和0.12 mm d-1,夜间用水的季节动态规律与白天用水不同,且二者均存在年际间变异。树干补水占夜间液流总量的61%,且夜间液流占全天液流总量的比例在生长季初期和末期显着升高(最高可达0.64),有助于毛白杨木质部导水率的及时恢复。地下水对毛白杨人工林的夜间用水具有补偿效应:地下水位高于170 cm时,毛白杨对地下水的利用能够帮助减少树干储存水的消耗;当地下水位深于210 cm时,地下水对夜间用水的补给很少,故该时期为毛白杨林地补水的关键期。白天液流与各气象因子间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01),而夜间液流则随着气象因子的增加而降低(P<0.01)。控制毛白杨人工林白天和夜间液流的关键气象因子不同,且均会随着林龄的增加发生改变。除参考作物潜在蒸散量(ET0)外的各单一气象因子中,水气压亏缺(VPD)和光合有效辐射(PAR)分别在2010年和2011年对白天用水的解释程度最高,分别为53.0%和63.8%,而VPD则主要在2011年对夜间用水起控制作用(27.0%)。(5)利用田间实测林冠蒸腾和土壤蒸发数据,基于FAO作物系数法,分别建立毛白杨人工林基础作物系数(Kcb)和土壤蒸发系数与叶面积指数(LAI)及土壤温度间的定量关系,构建林冠蒸腾和土壤蒸发经验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LAI数据建立的Kcb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土壤水分充足条件下的毛白杨人工林林冠蒸腾,RMAE为16%。但Keb与LAI间的定量关系会随林龄和浅层土壤水分有效性发生改变,且变化主要体现在Kcb饱和值及相应的LAI关键值上。土壤水分充足的滴灌条件下,土壤蒸发在雨季前(4-6月)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湿润区的土壤蒸发占全年土壤蒸发总量的66%。构建的L-ww模型(利用水分充足条件下的LAI数据建立的土壤蒸发预测模型)和LT-ww模型(利用水分充足条件下的LAI和20 cm深处土壤温度数据建立的土壤蒸发预测模型)可分别用于预测滴灌条件下毛白杨人工林整个生长季和浅层土壤水分充足的条件下的土壤日蒸发量,相对平均绝对误差(RMAE)分别为 19%和 18%。(6)综上,在对华北平原地下水位波动条件下的毛白杨人工林开展林地水分管理时,应采取以下策略:首先,针对林龄和栽植密度较小的毛白杨林分,应着重在土壤表层20 cm进行少量多次灌溉,且水平灌溉范围以树干周围为主;但在林龄和栽植密度较大的林分中,应对林木平均生长空间内的表层土壤进行全面的林地补水,并加大单次灌溉时长,促进水分向深层土壤的运移。其次,当林地地下水位低于210 cm时,应加大毛白杨林地的灌溉频率和灌溉量;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高,可相应减少该时期内的灌溉措施。第三,为避免林分耗水对地下水资源的生态可持续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防止林分因过度依赖地下水资源造成生态脆弱,可对毛白杨林分浅层土壤进行适当的水分补给,但浅层土壤补水不宜过多。第四,在林地树冠遮阴不完全时,应针对土壤湿润区采取保水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林地耗水。最后,在确定毛白杨人工林灌溉量时,可采用本研究中的模型,根据LAI和土壤温度等基础数据估算林冠蒸腾和土壤蒸发耗水量。

刘燕[7](2019)在《毛白杨混合授粉杂交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杂交是创造变异和培育林木新品种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目前,我国林业生产中推广的杨树良种中,大多通过父母本两两杂交,并经过多年的遗传测定所选育。当亲本数量较多时,传统的杂交存在工作量大、选择效率低的问题。为此,本研究在开展花粉粒形态调查的基础上,分别以等体积、等质量、等花粉粒数量三种方式均匀混合10个毛白杨优树无性系花粉,与银腺杨母本进行授粉杂交得到Fi代杂交群体,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F1代杂交群体进行父本鉴定,并通过柱头活体萌发及花粉离体萌发试验,分析毛白杨混合授粉后不同无性系间的花粉竞争能力差异,探讨毛白杨多父本混合授粉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0个参试毛白杨无性系的花粉粒直径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以无性系’鲁毛50’的花粉平均直径最大,达33.7±3.9μm;无性系4123的花粉粒平均直径最小,仅27.2±3.4 μm。10个参试毛白杨无性系均存在低频率的天然2n花粉,无性系5017的天然2n花粉频率最高,为4.00±1.00%;无性系1340的天然2n花粉频率最低,仅0.33±0.58%;且无性系5017的天然2n花粉频率显着高于无性系1340、5025、5042。(2)按等体积、等质量、等花粉粒数量三种方式混合10个毛白杨无性系花粉,并与银腺杨进行授粉杂交,共收获种子7685粒,最终成苗1423株。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混合授粉子代均为二倍体,说明天然2n花粉未参与受精过程。(3)筛选出15对多态性好的SSR引物,共鉴定718株子代的唯一父本,鉴定率为84.1%。在三种不同混合方式授粉杂交获得的子代群体中,来自于每一父本的子代比例差异显着。不论以何种方式混合花粉进行授粉杂交,均以无性系’鲁毛50’作为父本获得的子代比例最高,极显着地高于其他无性系作为父本的子代比例;无性系1340、6305、5025作为父本获得的子代比例次之;无性系5017作为父本得到的比率最低,甚至没有子代。这说明毛白杨各参试无性系间存在明显的花粉竞争。(4)授粉2-8h后,10个毛白杨雄株无性系的花粉均能在银腺杨柱头上萌发,随着时间的延长,各无性系的花粉萌发率及花粉管生长长度也逐渐升高。不同无性系间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的差异显着性分析结果表明,无性系对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具有极显着的差异。无性系’鲁毛50’、6305及1340的花粉萌发率及花粉管生长长度的平均值均较大,而无性系5017的花粉萌发率及花粉管生长长度均最小,预示无性系’鲁毛50’、6305及1340的花粉在混合授粉的受精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5)10个参试毛白杨无性系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5h后,均能观察到萌发的花粉粒,但不同无性系间的花粉萌发率及花粉管生长长度均存在极显着差异。无性系’鲁毛50’、1340、6305的花粉萌发率及花粉管生长长度均显着大于其他参试无性系的花粉萌发率及花粉管生长长度,预示着以’鲁毛50’、1340及6305为父本的子代个体数目可能会显着多于其他无性系为父本的子代个体数目。因此,在毛白杨杂交育种中应用混合授粉时,首先必须进行花粉萌发试验,筛选萌发率和花粉管生长速率相似的花粉进行混合授粉,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吕威[8](2019)在《转AhDREB1基因毛白杨田间苗性状对比分析和安全性评价》文中认为土壤盐渍化是一个全球性生态问题,并持续危及着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态资源,治理、利用盐渍化土壤迫在眉睫。我国杨树人工林的栽培面积世界第一,培育耐盐杨树新品种将对治理我国的盐碱地具备重要意义。本试验室已成功将AhDREB1基因转入三倍体毛白杨杂种[(Populus tomentosa ×P.bolleana)×Pmt.toenosa]中,并于2005年开展转基因环境释放中间试验。利用多种繁育方式扩大繁殖规模以及评估转基因毛白杨的生态安全性问题对于加快转AhDREB1基因毛白杨新品种审定和商品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四个不同地区种植的转基因毛白杨自根苗和嫁接苗为材料,对转基因自根苗和嫁接苗的表型性状、生理生化指标和外源基因表达量进行检测分析,以评估嫁接繁殖是否会影响转基因毛白杨外源基因的表达和耐盐能力。此外,本研究以田间种植12年的转基因因毛白杨T-46为材料,系统性的探究了转基因毛白杨的安全性问题。研究内容主要有转基因毛白杨外源基因通过花粉逃逸的可能性、外源基因的水平转移问题,转基因毛白杨枯落物中外源基因的自然降解周期问题,转基因毛白杨对不同土壤层的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造成的影响,以及转基因毛白杨对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为转基因林木育种的安全性问题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田间种植的转基因毛白杨自根苗和嫁接苗表型性状对比分析。2017年和2018年对自根苗的测量统计结果表明,在土壤盐碱度正常或轻微(0.2%)情况下转基因毛白杨自根苗与对照在树高和地径的年增长率差异不大,而在盐碱胁迫(0.4-0.6%)条件下转基因杨树的树高和地径的年增长量显着高于对照。2018年对嫁接苗的测量统计结果表明:在土壤盐碱度正常或轻微(0.2%)情况下转基因杨树嫁接苗的树高和地径与对照和砧木相比差异不大,而在盐碱胁迫(0.4-0.6%)条件下转基因杨树的树高和地径显着高于对照和砧木。(2)对田间种植的转基因毛白杨自根苗和嫁接苗生理生化指标和外源基因表达量进行对比分析。2018年对不同繁殖方式(自根和嫁接)的转基因毛白杨田间苗的生理指标检测结果表明:无论是自根繁殖还是嫁接繁殖,转基因毛白杨叶片中的SOD活力,POD活力和PRO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非转基因毛白杨(受体),对照741杨以及砧木小叶杨,而MDA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2018年对不同繁殖方式(自根和嫁接)的转基因毛白杨田间苗根、茎和叶的外源基因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系号间和同系号不同植株间转基因毛白杨外源基因表达量均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着。同植株不同器官间外源基因表达量不同,外源基因在叶片的表达量最高,嫁接繁殖与自根繁殖的毛白杨外源基因表达量存在差异,但差异无规律可寻。(3)试验系统性的评价了多年生转基因毛白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A外源基因漂移的研究。2018年对田间种植13年的转基因毛白杨花粉活力和杂交结实率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毛白杨花粉几乎没有活力,杂交结实率极低。此外,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对田间种植12年、13年的转基因毛白杨林下土壤微生物基因水平转移情况进行PCR检测,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我们暂未检测到外源基因水平转移到土壤微生物基因组中。B转基因毛白杨枯落物外源基因自然降解周期的研究。2017年5月、7月、9月开展转基因毛白杨枯落物中外源基因在自然环境中的降解周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毛白杨的外植体(枝、茎和叶)无论是埋在土里、飘落在地表、飘落在草坪上,其外源基因均能在3个月后自然降解。C种植12年的转基因杨树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种植12年的转基因杨树暂未对林下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造成显着影响。D转基因杨树对其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毛白杨与对照非转基因毛白杨根和茎内生细菌群落结构无显着差异,而叶片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着差异,差异显着的菌属主要有蓝藻菌属(Cyanobacteria)、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Paraburkholderia)。

韩志强[9](2018)在《基于SSR分子标记分析的毛白杨育种亲本选配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特有乡土树种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杂交育种中一直存在以杂种为母本而导致母本效应利用不充分问题。有关问题的解决,对于推动毛白杨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毛白杨种质资源库内保存的469个优树,以及课题组前期获得的30个雌株的半同胞家系、34个全同胞家系为材料,围绕毛白杨种内生长性状高配合力杂交亲本选配的目标,依托SSR分子标记技术,开展了毛白杨种质资源库优良无性系SSR指纹图谱构建和遗传分化分析、亲本SSR遗传距离与生长性状特殊配合力相关分析、半同胞群体内入选优株父本鉴定、高特殊配合力杂交亲本组合构建、毛白杨全同胞子代群体构建及其评价,以及天然2n配子发生途径及其传递亲本杂合性分析等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毛白杨多态SSR引物库和优良无性系指纹图谱库。以469个毛白杨优株无性系的DNA为模板,通过荧光SSR引物PCR扩增和毛细管电泳仪检测,筛选出清晰、特异、多态、稳定扩增的SSR引物406对,在毛果杨的19条染色体上的分布介于3-39对之间;并利用BLAST比对分析,将其中389对SSR引物定位到毛果杨基因组,构建了毛白杨多态SSR引物库。同时,通过对SSR引物进行鉴别效率分析,筛选出25对多态性较高的SSR核心引物,以及13对特异的SSR辅助引物,构建了 469个毛白杨优良无性系指纹图谱,并完成了指纹图谱的QR编码。有关研究为今后毛白杨遗传资源管理、品种鉴定、亲本分析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奠定了基础。(2)证明了通过SSR分子标记分析可以完成毛白杨半同胞优株的父本鉴定和高特殊配合力杂交亲本组合重建。在对30个毛白杨半同胞家系的2292株子代株高、地径、分枝角、胸径、分枝粗、叶长、叶宽、叶面积等主要生长性状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筛选出源于17个半同胞家系的77株优良半同胞子代,包括三倍体43株、二倍体34株。利用筛选出的14对高多态性SSR引物对77个优良单株进行父本鉴定,为59个优良单株鉴定出唯一父本,包括49个杂交亲本组合,含17个母本、29个父本。(3)根据雌雄株SSR遗传距离初步构建了育种亲本群体。对34个杂交组合的生长性状特殊配合力与亲本SSR遗传距离进行相关性分析,证明毛白杨杂交组合亲本特殊配合力与亲本间SSR遗传距离具有显着正相关,通过亲本间SSR遗传距离可以预测高特殊配合力杂交亲本组合。进而基于SSR遗传距离分析,对课题组前期筛选出的育性较好的18个雌株、68个雄株间特殊配合力进行预测,将1224个杂交亲本组合压缩到52个,初步筛选出高特殊配合力育种亲本群体,包括母本15个、父本12个。综合SSR遗传距离初选育种亲本群体以及优良单株父本鉴定结果,构建了毛白杨育种亲本群体,含14个潜在高配合力亲本组合,包括母本10个、父本5个。(4)实践证明,基于亲本遗传距离和半同胞子代优株SSR分子标记父本鉴定的毛白杨育种亲本选配策略科学且高效。从综合SSR遗传距离以及优良单株父本鉴定结果构建的高配合力育种亲本中,选择育性较好的3个母本、6个父本,组配5个目标杂交组合和3个对照杂交组合并进行人工控制授粉杂交,共获3984株毛白杨全同胞杂交后代;对各杂交组合子代株高、地径生长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母本与父本杂交对子代株高与地径的影响显着;5个目标杂交组合株高与地径都显着高于同一母本的对照杂交组合;各杂交组合内单株株高和地径均存在较大变异,对照组株高与地径的变异系数较目标杂交组合更大。表明根据毛白杨半同胞子代优良单株SSR分子标记父本鉴定以及亲本遗传距离预测组配杂交组合,可以获得生长表现更有优势的杂种后代。(5)首次发现毛白杨天然2n雌配子的存在,并证明了天然2n雌雄配子发生途径及其传递亲本杂合性特点。对杂交组合“T-F-14 ×T-M-43”获得的87株天然三倍体2n配子来源进行SSR鉴定,首次发现其中存在18株来源于未减数2n雌配子的天然三倍体,占该杂交组合三倍体子代总数的20.68%。利用4个低重组率的SSR位点进行2n雌雄配子发生途径鉴定,证明在产生于天然2n雌配子的三倍体中,有6株源自FDR型2n配子,12株源自SDR型2n配子;而在产生于天然2n雄配子的三倍体子代中,有55株源自FDR型2n配子,14株源自SDR型2n配子。同时,利用42对SSR引物对2n配子传递亲本杂合性进行分析,发现2n雌配子传递亲本杂合度低于2n雄配子杂合度。(6)提出了一种更为可靠的林木高特殊配合力育种亲本选配策略。即在毛白杨乃至类似树种的优良无性系选育中,首先利用种质资源库,通过花粉及结籽情况观察筛选育性好的父母本;再利用SSR分子标记对育性好的亲本间遗传距离进行分析,基于一定的遗传距离标准筛选潜在的高特殊配合力杂交组合,实现初选育种亲本群体的构建;进而利用初选育种亲本群体的母本构建半同胞家系,从中筛选优良半同胞子代优株,并利用分子标记开展半同胞群体优良单株的父本鉴定;快速、高效实现高特殊配合力杂交组合亲本选配以及育种亲本群体构建。

卜绍玮[10](2018)在《平茬对两种杨树能源林根系分布及生物量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超短轮伐杨树矮林是国际林业生物质能源原料生产的重要方式,地上平茬收获的生物质可生产颗粒燃料、生物质液体燃料。本文通过实测山东高唐三倍体毛白杨B301、欧美107杨3个不同栽植密度(5000株/hm2、10000株/hm2和20000株/hm2)的超短轮伐矮林在三个不同轮伐周期(2年、3年、4年)处理下不同林分年均生物量、细根对平茬过程的响应等,研究较为适宜的杨树矮林无性系、栽植密度、轮伐周期,并将实测生物量数据建模。平茬使三倍体毛白杨B301和欧美107杨表层细根显着增加(P<0.05)。使栽植密度20000株/hm2、10000株/hm2、5000株/hm2的三倍体毛白杨B301林分0-20cm 土层细根生物量比对照增加了 27.2%、39%和50%。平茬使欧美1 07杨0-20cm 土层的细根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 18.3%、28.2%和47.2%。平茬后,在80-140cm三个土层中,植密度20000株/hm2、栽植密度10000株/hm2、栽植密度5000株/hm2的欧美107杨细根根长密度分别比对照林分增加了 690%、1 58%和63%。平茬使三倍体毛白杨B301深层细根根长密度分别比对照林分增加了 38.7%、42.4%和47.2%。平茬对三倍体毛白杨B301表层细根生长促进效果强于欧美107杨,平茬对欧美107杨深层土壤中细根有更明显的刺激。随栽植密度增加,平茬对表层细根促进生长的效果降低,对深层细根生长的促进效果提高。在两种杨树短轮伐期能源林内,密度效应明显。不同轮伐期各林分单株生物量随栽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三倍体毛白杨B301和欧美107杨年均生物量随栽植密度增大显着增加。栽植密度为20000株/hm2时是快速获得林分生物量的最佳密度,除四年轮伐期的欧美107杨外,三倍体毛白杨B301和欧美107杨在三种轮伐周期下均在栽植密度为20000株/hm2时有最大的林分生物量。轮伐期为2年栽植密度为20000株/hm2时,三倍体毛白杨B301和欧美107杨年均生物量产量有最大值,分别为 11.22t/hm2·a 和12.23t/hm2·a。就目前研究发现,两种杨树能源林最佳栽植密度与轮伐期应为栽植密度为10000株/hm2,轮伐期为3年。此模式三倍体毛白杨B301和欧美107杨年均生物量产量分别达到 11.2t/hm2·a 和 11.32t/hm2·a。三倍体毛白杨B301和欧美107杨的D22与单枝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式分别为:y=0.0936x2.4677,R2=0.9636;y=0.9438x2.2719,R2=0.9438。不同密度的三倍体毛白杨B301和欧美107杨均可使用通用模型对单枝生物量和林分生物量进行预测。

二、三倍体毛白杨栽培综合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倍体毛白杨栽培综合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林农复合下三倍体毛白杨幼林细根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林农复合研究概况
    2.2 根系研究进展
    2.3 杨树的根系研究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技术路线
4 材料与方法
    4.1 研究地概况
    4.2 研究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样品采集
        4.2.3 细根处理
        4.2.4 数据处理
5 结果和分析
    5.1 栽植密度和间作模式对毛白杨胸径和树高生长的影响
    5.2 不同密度和间作下毛白杨单株细根形态特征
    5.3 不同间作模式对毛白杨同层根系分布的影响
        5.3.1 根重密度的分布比较
        5.3.2 根长密度的分布比较
        5.3.3 比根长的分布比较
        5.3.4 根表面积密度的分布比较
    5.4 栽植密度和间作模式下毛白杨细根根重密度空间分布特征
        5.4.1 水平方向上
        5.4.2 垂直方向上
    5.5 栽植密度和间作模式下毛白杨细根根长密度空间分布特征
        5.5.1 水平方向上
        5.5.2 垂直方向上
    5.6 栽植密度和间作模式下毛白杨细根比根长空间分布特征
        5.6.1 水平方向上
        5.6.2 垂直方向上
    5.7 栽植密度和间作模式下毛白杨细根表面积密度空间分布特征
        5.7.1 水平方向上
        5.7.2 垂直方向上
6 讨论
    6.1 不同处理下毛白杨单株细根形态指标的研究
    6.2 不同间作模式对毛白杨同层细根的影响
    6.3 毛白杨细根的空间特征
7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2)种植密度对毛白杨林地养分循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养分循环
        1.2.2 杨树特性
        1.2.3 毛白杨人工林生产力影响的因子
        1.2.4 人工林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1.2.5 细根研究进展
        1.2.6 细根与土壤养分研究进展
        1.2.7 叶片研究进展
        1.2.8 土壤养分研究进展
        1.2.9 枯落物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和分析
    3.1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蓄积量特征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小结
    3.2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细根生物量、形态和养分含量特征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小结
    3.3 毛白杨细根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3.3 小结
    3.4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叶片性状特征
        3.4.1 材料与方法
        3.4.2 结果与分析
        3.4.3 小结
    3.5 种植密度对毛白杨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分布的影响
        3.5.1 材料与方法
        3.5.2 结果与分析
        3.5.3 小结
    3.6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叶枯落物分解特征
        3.6.1 材料与方法
        3.6.2 结果与分析
        3.6.3 小结
4 讨论
    4.1 种植密度对毛白杨蓄积量的影响
    4.2 不同种植对毛白杨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分布的影响
    4.3 毛白杨细根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
    4.4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叶片性状特征
    4.5 种植密度对毛白杨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分布的影响
    4.6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叶枯落物分解特征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蓄积量
        5.1.2 细根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5.1.3 细根与土壤之间定性、定量关系
        5.1.4 叶片对种植密度的响应方式
        5.1.5 种植密度影响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分布
        5.1.6 不同种植密度下叶枯落物分解特征
    5.2 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基于植物分割理论的毛白杨水力性状及干旱落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树木水分运输机制
        1.2.2 干旱落叶
        1.2.3 水力结构分割理论
        1.2.4 叶和茎水力结构性状
        1.2.5 毛白杨研究现状
        1.2.6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2.7 本章小结
2 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种类和选址
    2.2 研究方法
        2.2.1 PV曲线测定
        2.2.2 茎、叶柄导水率及栓塞脆弱性测定
        2.2.3 叶导水率及栓塞脆弱性测定
        2.2.4 叶水势测定
        2.2.5 气孔导度测定
        2.2.6 功能性状:比叶重、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木材密度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和分析
    3.1 功能性状之间的联系
    3.2 叶水势
    3.3 气孔导度
    3.4 PV曲线参数
    3.5 茎、叶柄、叶水力学参数
    3.6 水力安全边际
    3.7 本章小结
4 讨论、结论与展望
    4.1 讨论
        4.1.1 功能性状之间的联系
        4.1.2 水力安全边际
        4.1.3 植物分割假说
    4.2 结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丹红杨×通辽1号杨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重要经济性状QTLs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杨树传统育种研究进展
        1.2.2 分子标记在杨树中的应用
        1.2.3 杨树重要性状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关键科学问题
    1.4 技术路线
2 杨树栽培种SSR指纹图谱构建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基因组DNA质量
        2.2.2 多态性SSR标记
        2.2.3 杨树栽培种遗传关系
        2.2.4 指纹图谱构建
        2.2.5 SSR标记和流式细胞分析倍性
    2.3 讨论
    2.4 小结
3 丹红杨×通辽1 号杨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
    3.1 材料和方法
        3.1.1 F_1群体构建
        3.1.2 F_1群体基因组DNA提取
        3.1.3 建库测序及数据过滤
        3.1.4 SNP位点识别和分型
        3.1.5 遗传图谱构建
    3.2 结果分析
        3.2.1 重测序及标记分型
        3.2.2 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
        3.2.3 遗传图谱质量评估
    3.3 讨论
    3.4 小结
4 杨树叶片形态和生理性状QTLs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叶片形态与生理性状测定
        4.1.3 数据分析
        4.1.4 QTL定位和候选基因功能分析
        4.1.5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F_1群体叶片性状分析
        4.2.2 叶片形态与生理性状QTLs
        4.2.3 QTL区域候选基因
        4.2.4 共表达调控网络和功能富集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5 杨树插穗不定根和茎相关性状QTLs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不定根和茎相关性状测定
        5.1.3 数据分析
        5.1.4 QTL定位和候选基因功能分析
        5.1.5 RNA提取、文库构建和测序
        5.1.6 差异表达基因和K-means聚类分析
        5.1.7 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5.1.8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5.1.9 基因克隆和蛋白结构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F_1群体不定根和茎相关性状分析
        5.2.2 不定根与茎相关性状QTL位点
        5.2.3 一因多效位点和重组热点
        5.2.4 测序数据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2.5 不同样本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
        5.2.6 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5.2.7 不定根和茎相关性状候选基因
    5.3 讨论
    5.4 小结
6 杨树抗旱性状QTLs分析
    6.1 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F_1群体抗旱性状测定
        6.1.3 数据分析
        6.1.4 QTL定位和候选基因富集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抗旱性状表型变异
        6.2.2 QTL 定位分析
        6.2.3 干旱处理下QTL区域候选基因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3 创新点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毛白杨根系性状时空变异及土壤水分吸收利用特征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杨树根系系统
        2.2 根系对土壤水的吸收利用
        2.3 杨树人工林林冠蒸腾耗水特性及预测
    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 研究地概况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三章 毛白杨根系系统性状及其时空变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和根系取样
        1.2 环境因子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毛白杨细根形态和分布的时空变异特征
        2.2 毛白杨根系系统对地下水位波动环境的适应性
    3. 讨论
        3.1 细根形态空间分布的时空变异
        3.2 根系系统对地下水位波动的适应特征
    4. 小结
第四章 毛白杨根系吸水特征、吸水效率和吸水来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土壤含水率及环境因子
        2.2 根系吸水速率
        2.3 总吸水量
        2.4 根长密度
        2.5 根系吸水效率
        2.6 根长密度与吸水量和吸水效率的关系
        2.7 地下水利用比例
    3. 讨论
        3.1 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
        3.2 毛白杨根系吸水策略
        3.3 地下水对根系吸水的贡献
    4. 小结
第五章 毛白杨林冠蒸腾耗水特征及其环境驱动因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环境因子
        2.2 白天和夜间用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2.3 夜间用水占全天用水的比例
        2.4 夜间用水各组分比例
        2.5 地下水位对白天和夜间用水的影响
        2.6 气象因子对林分用水的控制作用
    3. 讨论
        3.1 毛白杨白天和夜间蒸腾行为特征
        3.2 地下水位对毛白杨林分用水的影响
        3.3 毛白杨林分用水的气象驱动因子
    4. 小结
第六章 毛白杨人工林林地耗水预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基础作物系数和土壤蒸发系数的计算
        1.4 林冠蒸腾、土壤蒸发模型建立及验证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环境条件
        2.2 LAI的季节变化特征
        2.3 K_(cb)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LAI间的关系
        2.4 林冠蒸腾预测值和实测值间的比较
        2.5 K_(cb)与LAI间的关系随林龄和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变化
        2.6 土壤蒸发的季节变化特征
        2.7 土壤蒸发系数与LAI和T_s间的关系
        2.8 土壤蒸发预测值和实测值间的比较
    3. 讨论
        3.1 K_(cb)与LAI之间的相关关系
        3.2 K_(cb)与LAI间的关系随林龄和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变化
        3.3 林冠蒸腾模型
        3.4 土壤蒸发空间变异特征
        3.5 土壤蒸发模型
    4. 小结
第七章 总讨论与结论
    1. 总讨论
        1.1 毛白杨SPAC系统水分传输利用策略
        1.2 地下水位波动对毛白杨人工林水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1.3 林地水分管理策略
    2. 结论
        2.1 毛白杨根系系统性状及其时空变异特征
        2.2 毛白杨根系吸水特征、吸水效率和吸水来源
        2.3 毛白杨林冠蒸腾耗水特征及其环境驱动因子
        2.4 毛白杨人工林林地耗水预测
        2.5 毛白杨人工林水分管理策略
    3. 论文创新点
    4. 整体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毛白杨混合授粉杂交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毛白杨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
    1.2 毛白杨选择育种
    1.3 毛白杨杂交育种
    1.4 毛白杨多倍体育种
    1.5 毛白杨分子育种
        1.5.1 毛白杨基因工程育种
        1.5.2 毛白杨基因克隆与功能鉴定
        1.5.3 毛白杨分子标记与遗传图谱构建
    1.6 毛白杨良种繁育技术
    1.7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毛白杨花粉的收集及花粉直径的测量
        2.2.2 毛白杨花粉混合与杂交
        2.2.3 种子收集与播种
        2.2.4 流式细胞仪倍性检测
        2.2.5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2.2.6 多态性引物筛选及父本鉴定
        2.2.7 子代的生长性状调查
        2.2.8 毛白杨花粉柱头活体萌发
        2.2.9 毛白杨花粉离体萌发
        2.2.10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毛白杨雄株无性系花粉粒形态观察
    3.2 混合授粉子代群体建立及其父本鉴定
        3.2.1 混合授粉子代群体的建立
        3.2.2 子代群体及亲本DNA提取与浓度检测
        3.2.3 毛白杨多态SSR引物筛选
        3.2.4 混合授粉子代群体的父本鉴定
        3.2.5 F_1子代群体的田间表现
    3.3 不同毛白杨无性系花粉柱头活体萌发的差异性分析
        3.3.1 不同毛白杨无性系花粉柱头活体萌发率的差异性分析
        3.3.2 不同毛白杨无性系花粉柱头活体萌发花粉管长度的差异性分析
    3.4 不同毛白杨无性系花粉离体萌发的差异分析
        3.4.1 不同毛白杨无性系花粉离体萌发率的差异分析
        3.4.2 不同毛白杨无性系花粉离体萌发花粉管生长长度的差异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毛白杨无性系花粉形态的差异
    4.2 SSR多态性引物的筛选及父本鉴定
    4.3 不同毛白杨无性系花粉萌发的差异
    4.4 混合授粉杂交策略的可行性探讨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转AhDREB1基因毛白杨田间苗性状对比分析和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的耐盐机制研究进展
        1.1.1 植物在组织器官水平上的耐盐机制
        1.1.2 植物在分子细胞水平的耐盐机制
    1.2 杨树耐盐转基因研究进展
    1.3 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
        1.3.1 外源基因的漂移
        1.3.2 转基因植物对目标和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1.3.3 转基因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2 研究的内容
        1.4.3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5 技术路线
2 转基因毛白杨田间苗性状对比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田间种植的转基因毛白杨自根苗和嫁接苗表型性状对比分析
        2.1.3 田间种植的转基因毛白杨自根苗和嫁接苗生理生化指标对比分析
        2.1.4 转基因毛白杨自根苗和嫁接苗外源基因表达量对比分析
        2.1.5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田间种植的转基因毛白杨自根苗和嫁接苗表型性状分析结果
        2.2.2 田间种植的转基因毛白杨自根苗与嫁接苗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结果
        2.2.3 转基因毛白杨自根苗和嫁接苗外源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
    2.3 小结
3 转基因林木安全性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田间多年种植后转基因毛白杨外源基因逃逸研究
        3.1.3 田间种植多年的转基因毛白杨对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
        3.1.4 转基因毛白杨对植物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1.5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转基因毛白杨外源基因逃逸研究结果与分析
        3.2.2 转基因毛白杨枯落物中外源基因降解周期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3.2.3 转基因毛白杨对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3.2.4 转基因毛白杨对植物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3.2.4.1 测序数据统计
        3.2.4.2 样本群落组成分析结果
        3.2.4.3 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
        3.2.4.4 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
        3.2.4.5 不同样本间差异显着性分析结果
    3.3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田间种植多年的转基因毛白杨外源基因漂移
        4.1.2 转基因毛白杨对土壤微生物和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基于SSR分子标记分析的毛白杨育种亲本选配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杨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1.1 杨树杂交亲本选择的研究进展
        1.1.2 杨树杂交亲本组配策略的研究进展
        1.1.3 杨树杂交育种策略的演变
    1.2 SSR分子标记在林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1.2.1 SSR分子标记在林木指纹图谱构建中的应用
        1.2.2 SSR分子标记在林木群体遗传变异分析中的应用
        1.2.3 SSR分子标记在预测林木特殊配合力上的应用
        1.2.4 SSR分子标记在林木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1.2.5 SSR分子标记在林木多倍体育种中的应用
    1.3 问题与展望
2 毛白杨SSR多态引物库和指纹图谱库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毛白杨多态SSR引物库构建
        2.2.2 毛白杨指纹图谱构建最佳引物组合筛选
        2.2.3 基于SSR的毛白杨优良无性系DNA指纹图谱构建
    2.3 小结
3 毛白杨半同胞优株父本鉴定及高配合力亲本选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毛白杨半同胞子代主要生长性状综合评价
        3.2.2 毛白杨半同胞子代优株倍性鉴定
        3.2.3 毛白杨半同胞子代优株父本鉴定引物的筛选
        3.2.4 毛白杨半同胞子代优株父本鉴定
    3.3 小结
4 基于毛白杨SSR遗传距离分析的育种亲本群体构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材料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毛白杨地理种源遗传分化及多样性评价
        4.2.2 毛白杨种源及杂交亲本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分析
        4.2.3 毛白杨全同胞杂交组合株高和地径配合力分析
        4.2.4 毛白杨亲本特殊配合力与遗传距离相关性分析
        4.2.5 毛白杨高特殊配合力杂交亲本群体的预测
        4.2.6 基于遗传距离和优株父本鉴定的毛白杨高配合力亲本选配
    4.3 小结
5 基于遗传距离及优株父本鉴定选配的毛白杨亲本杂交验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材料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毛白杨全同胞子代群体构建
        5.2.2 毛白杨杂种的倍性鉴定
        5.2.3 毛白杨全同胞子代群体评价
    5.3 小结
6 毛白杨天然2n配子发生途径及其传递亲本杂合性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材料
        6.1.2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天然2n花粉发生频率与三倍体得率的相关分析
        6.2.2 毛白杨天然杂种三倍体来源的鉴定
        6.2.3 不同来源的毛白杨天然2n配子传递亲本杂合性分析
    6.3 小结
7 讨论
    7.1 毛白杨SSR引物库和优良无性系指纹图谱库构建
    7.2 杨树天然三倍体及其来源鉴定
    7.3 杨树天然2n配子发生途径鉴定
    7.4 杨树天然2n配子传递亲本杂合性分析
    7.5 毛白杨育种亲本群体构建及遗传改良策略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成果清单
导师简介
致谢

(10)平茬对两种杨树能源林根系分布及生物量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国内外杨树短轮伐期矮林研究进展
    1.1 造林密度与轮伐期
    1.2 矮林培育技术
    1.3 林分生物量测算
    1.4 杨树根系分布研究
    1.5 短轮伐矮林其他价值
    1.6 小结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研究方法
        2.3.1 根系取样
        2.3.2 离地22cm处茎干直径(D22)测定
        2.3.3 各栽植密度下林分生物量测算
        2.3.4 建立茎干直径与单枝生物量关系
    2.4 数据分析
    2.5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平茬对两种杨树细根的影响
        3.1.1 平茬对三倍体毛白杨B301细根形态及垂直分布的影响
        3.1.2 平茬对欧美107杨细根形态及垂直分布的影响
    3.2 不同轮伐周期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3.2.1 两年轮伐周期林分生物量
        3.2.2 四年轮伐周期林分生物量
    3.3 不同轮伐周期林分年均生物量分析
        3.3.1 两年轮伐周期两次平茬生物量分析
        3.3.2 三种轮伐周期林分生物量产量分析
    3.4 生物量估测模型构建
        3.4.1 单枝生物量与D22之间的关系
        3.4.2 短轮伐杨树生物量通用模型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致谢

四、三倍体毛白杨栽培综合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林农复合下三倍体毛白杨幼林细根分布特征研究[D]. 张广欣.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种植密度对毛白杨林地养分循环的影响[D]. 薄慧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植物分割理论的毛白杨水力性状及干旱落叶机理研究[D]. 张晋岚.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4]丹红杨×通辽1号杨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重要经济性状QTLs解析[D]. 孙佩.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2)
  • [5]关于林木无性系育种策略的思考[J]. 康向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9(07)
  • [6]毛白杨根系性状时空变异及土壤水分吸收利用特征与机制[D]. 邸楠.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7]毛白杨混合授粉杂交试验研究[D]. 刘燕.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8]转AhDREB1基因毛白杨田间苗性状对比分析和安全性评价[D]. 吕威.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9]基于SSR分子标记分析的毛白杨育种亲本选配策略研究[D]. 韩志强.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10]平茬对两种杨树能源林根系分布及生物量影响研究[D]. 卜绍玮.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三倍体毛白杨栽培综合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