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兴业银行行长陈晓贤:中国银行业存在三大认知缺陷

中信兴业银行行长陈晓贤:中国银行业存在三大认知缺陷

一、中信实业银行行长陈小宪: 中国银行业有三大认识缺陷(论文文献综述)

冉小蒙[1](2021)在《全面抗战时期湖北省银行研究》文中认为

郭瑜琪[2](2021)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研究 ——以中信银行为例》文中指出

潘茜[3](2021)在《ZX银行私人银行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私人银行起源于欧洲,被誉为银行业务“皇冠上的明珠”。从整体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角度来看,私人银行业务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二八定律”的影响下,社会上大多数财富汇聚到少数人手里,私人银行部正是为少数人提供专业财富管理和其他增值服务的部门。一个商业银行中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快慢,将直接影响到该行未来的发展。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起步于21世纪初,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依托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创一代”财富的迅速积累,近十几年来有着快速的发展。ZX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于2007年正式开展,为国内首批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石家庄分行起步相对较晚,私人银行中心在2018年1月成立。石家庄分行私人银行业务依托于庞大零售客群,在私人银行中心成立三年多的时间里,每年一个大跨越,各项排名指标稳居全行前十,家族信托等业务也屡屡斩获亿元大单。但是在花团锦簇的数据背后,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因为起步较晚,其私人银行整体体系尚未形成,一线营销人员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不足,种种问题的存在制约着ZX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本文应用管理学和统计学,分析了银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PEST法分析了银行所处的外部环境,通过企业自身、供应商、营销中介、公众和顾客等方面分析了银行所处的微观环境,并结合SWOT方法分析了银行的优劣势。利用统计学分析了 ZX银行现有私人银行客户的年龄结构、职业特征、性别特征等,并结合STP方法确定了目标市场并提出了相应的私人银行业务市场定位。随后应用7Ps营销理论,并结合日常工作中的经验,针对ZX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员、营销过程、有形展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为其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可行性建议。最终,从加强财务支持、完善组织架构、强化信息系统支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四方面提出了支持保障策略。

黄晓雯[4](2020)在《我国影子银行系统风险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突然爆发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全球经济金融体系,作为元凶之一的影子银行迅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关注焦点。当前,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和影子银行等是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三大潜在的系统风险点,而近几年规模不断扩张的中国式影子银行业体系也逐渐映入人们的眼帘。中国式影子银行多作用于实体经济,但实际上有银行业务之名而无其实,游离于监管之外,所以在金融创新发展过程中给我国带来一定的风险,对监管者更是提出挑战。本论文以我国影子银行系统风险溢出效应为研究对象,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论述金融体系系统风险特征、产生原因、传染机制的基础上,主要选择三个潜在风险点中的影子银行进行重点探讨,分析影子银行可能引发金融体系系统风险的机制、中国影子银行成因与背景,并分别从社会融资规模角度和官方影子银行定义范围角度估算影子银行规模。从微观运用GARCH模型论证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影子银行陷入困境,传统商业银行也将面临风险。影子银行的风险值通常大于传统银行,即影子银行更容易受到冲击,也就是说,防范金融体系系统风险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从宏观角度上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子银行规模变化对金融安全指数的影响,影子银行规模对金融稳定性具有负向溢出效应,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张威胁到金融系统的稳定。在短期内,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在程度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金融稳定,但长期来看,由于影子分行业务融资成本相对较高,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风险,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对经济的负面效应就会凸显,如果得不到有效监管,金融风险就会集聚,进而影响金融系统稳定。这是因为银子银行的规模扩张会削弱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增加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关联性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金融稳定。最后,对影子银行系统金融风险防范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构建GARCH的基础上计算Va R和Co Va R,测算影子银行对传统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第二,运用VAR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变动是否会给金融稳定性造成影响,实证结果可以显示规模变动对金融稳定指数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持续时间跨度,从而为制定监管政策提供实证依据;分别从社会融资规模与官方影子银行界定范畴层面估算影子银行规模。第三,针对其引发系统风险的机制,以及具体到我国影子银行引发系统风险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分析。

王毅[5](2020)在《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文中指出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史,开放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主题,中国经济走过的历史实践中以开放为起点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回望百余年前,中国本土市场随鸦片战争首次开放,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开始由封建传统向近代化转型。尽管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和封建政府控制并阻碍了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转型进程,但历史可见的是,旧式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实现了部分的现代金融转型,并且本土金融业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垄断市场前便出现了现代金融业的雏形——新式银行。从对这段重要的开放历史的研究中发现,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被动的开放环境中展现了积极、主动转型的一面,在近代化转型的时代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史为鉴,1840-1927年间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呈现的强大生命力和内生性动力值得被历史铭记并为当前中国本土银行业在深化开放环境中提供借鉴。在经历战乱、新中国计划经济建设后,1978年,改革开放再次打开了中国封闭市场的大门,与1840年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市场开放是中国自己选择的主动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扩大开放程度,同时,中国本土银行业在开放环境中加强自身改革、完善内部结构,从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出发,通过渐进式增量改革,最终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本土银行业格局。伴随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规模不断扩大,在外部竞争压力下,本土银行业在竞争与学习中稳步发展,本土银行机构职能逐步清晰,银行实力和竞争力显着提升,当前扩大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银行部门参与竞争夯实基础。以史为鉴,回顾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部门的发展实例,银行这一经济部门窗口展现了包括又不限于金融业发展中的“中国道路”、“中国案例”的成功之处,同样成为今后中国本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机构参与国际竞争中可以借鉴的历史蓝本。回顾并专门研究近代1840-1927年和1978年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开放条件下的发展历史,最重要的意义是挖掘其中涵盖的发展规律和理论价值,以为当下借鉴。就当前中国本土银行部门面临的发展环境而言,2016年中国入世15年缓冲期结束后,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全面否定的冲击下,经济发展的外部不利因素不断影响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特别是自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优先”战略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引起中美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导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出现频繁波动。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全新格局中,中国坚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对内统筹改革,对外深化开放。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中国金融开放的12条具体举措;2019年,国务院再次出台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11条措施,标志着中国金融开放进入快车道。在新一轮开放和发展战略中,如何正确把握中国银行部门的发展方向是当前中国银行业变革中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我们借鉴全球先进理念革新思维,另一方面需要更多地深入回顾并总结中国金融发展实践中的历史经验。“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在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实践中获取、总结发展经验,以史为鉴,无疑对深化开放背景下中国本土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理论上讲,金融开放对一国或地区特别是金融发展落后的国家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金融开放能够带给本国相对廉价的国际资本,改善一国投资结构,优化金融结构,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因而,金融开放往往成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转型的开端,落后国家的金融部门纷纷走上变革之路。然而,落后国家金融部门往往容易在金融开放中脱离本土实际,在西方国家的牵制中走上“依附他人”的发展之路。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成为发展中国家解决金融抑制问题的主要手段,但在多国或地区的实践中看,西方国家的金融发展理念并不具备普适性,大多数发展中金融改革最终因金融危机被迫暂停或永久性搁浅。2008年,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使得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金融开放以及新古典主义的自由放任发展策略。以往实践经验带来的反思是,在金融开放背景下,究竟怎样的发展路径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实现“追赶”?中国作为金融后发国家的“试验场”,其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历史具有怎样的特征?中国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历史案例能够为未来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怎样全新的理论借鉴?为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回顾历史,结合实证研究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这一命题进行科学阐述。为了实现这一命题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本文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展开,以历史视角对中国自近代以来两时段金融开放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在理论分析和历史阐述后,结合实证分析方法验证本文在中国案例研究中总结出的相关历史经验以及提出的相关结论,最后在以史为鉴基础上提出发展展望。依照这样的分析思路,本文主要设置以下6章内容:在文章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介绍本文写作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在写作背景基础上介绍文章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引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第4章)。其中,在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并且在对已有成果进行评述的基础之上指出已有研究仍存问题或漏洞,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第三章介绍近代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变迁历程,以市场开放为起点,分析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在华银行对本土金融业的资本侵略事实以及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近代开放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的回顾,对近代时期被动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金融业的发展作以总结。第四章对中国金融开放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即改革开放后金融市场开放进行理论分析,从中央银行职能的建立和完善,体制内银行部门的发展以及体制外本土银行业的创立分别进行讨论。根据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在市场开放的不同阶段对本土银行体系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本文认为,通过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这一主题进行理论分析,在中国案例两时段的纵向比较中可知,开放背景下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应当以本土特征和本土优势为基础,实施适应本土结构的发展战略;而市场开放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转型的彻底性,在这一方面,历史发展的案例已经给出答案。同时,历史地印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本土银行业变革的成功,即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第三部分(包括第5、6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这一部分以近代被动开放和改革开放后主动开放两时段分别进行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之间的实证研究。第五章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对影响近代时期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因素进行整合、验证。第六章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主动开放下本土银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包括第7章)基于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对中国金融开放两时段的发展历史经验及教训进行总结。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史为鉴,提出对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启示。本文历史地梳理了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脉络,对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学方法对发展规律进行科学阐述。肯定了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以本土结构为基础,以开放学习结合本土优势进行渐进式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内生性发展动力的关键作用,这一历史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出有别于其他视角的发展建议,对当前及未来中国银行业开放发展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部门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张烨[6](2020)在《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建筑研究》文中提出近代天津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自开埠后便迅速成为华北的经济中心。19世纪80年代以后,外国列强纷纷在此设立银行,到20世纪初,中资银行也逐渐崛起,在津成立或设置分行,最多时天津的各类银行数量高达180余家,成为北方的金融中心。这些银行绝大多数位于租界区内,建筑位置相对集中,造型各异,从最初的殖民地外廊式到古典复兴主义、折衷主义、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等典型西方样式,再到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等现代主义萌芽流派,应有尽有。且绝大多数建筑形态优美、装饰精细,是天津近代建筑遗产的重要类型和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实用价值。笔者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以文物普查及历年现状调查数据为参考,结合实地调研情况最终确定以现存的30座近代银行建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兼顾部分已消失但可查的近代银行建筑。文章首先梳理了天津近代银行业及其实物载体的发展脉络和现状保存情况,总结出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及原因;又从功能构成、平面布局、空间特征、建筑技术、外观风格、立面形式及细部特征七个方面对现存的近代银行建筑做了细致的分析与归纳,最终得出其所具有的往昔价值及当代价值,并从当代天津城市形象、现代银行建筑设计以及现代建筑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他们对现今的城市与建筑所产生的影响。本文作为中国近代银行建筑研究体系中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对天津此类建筑的研究,进一步发掘其价值,为今后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

张岚洁[7](2020)在《商业银行轻型化战略转型的动因和效果研究 ——以中信银行为例》文中指出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人口红利缩小,利差不断收窄,金融监管趋严,使得商业银行依靠资产和网点扩张的经营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此同时,随着新兴互联网技术被应用于金融领域,金融科技不断发展,“金融脱媒”不断加剧,同业竞争愈发激烈,都催促着商业银行必须从转型中寻求突破发展,通过轻型化转型来实现高质量发展。中信银行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成立的新兴商业银行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实力最雄厚的商业银行之一。中信银行素以传统对公业务为优势,在2014年正式开启零售业务二次转型,并随后提出打造轻型化银行战略,踏上战略转型之路。为探究中信银行此次战略转型的动因及效果,本文在整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以多元化经营理论、范围经济理论和“微笑曲线”理论为指导,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其战略转型动因,并进一步评价中信银行轻型化战略转型的效果,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和建议。本文经过研究发现:中信银行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踏上了转型之路,在轻型化战略的引导下,中信银行业绩下滑压力有所缓解,不良资产余额快速增长势头得到遏制,资本充足率增幅较大,发展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呈现总体向好的效果。但是,中信银行仍存在公司银行业务发展缓慢、零售银行业务竞争力不足以及中间业务收入渠道单一的问题。最后,针对上述分析内容,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第一,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持续推动零售业务发展;第二,打造零售业务优势品牌,培养核心竞争优势;第三,深化对公业务转型,注重均衡发展;第四,加强产品创新,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第五,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专业人才。

尚雪松[8](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私营银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以金城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为了尽快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新的社会经济体制,国家决定首先对具有特殊地位的金融领域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的改造。近代私营银行业在长期的战乱和社会通货膨胀的影响下,发展面临十分困难的处境。为了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为自身发展谋得出路,大多数私营银行都积极的参与到了改造过程当中。金城银行作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私营银行,在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历史发展舞台上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研究以金城银行为例的私营银行业在参与改造过程当中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当时整个私营银行业的改造过程,最后对改造的完成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和启示。全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对私营金融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现状,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简要的介绍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括本文所论述的金城银行在内的银行业在中国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是为解释国家率先提出对私营金融业改造的原因:一方面,国家考虑到到资金融通在一个国家经济的运转当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把对私营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优先于私营工商业的改造进行,首先展开对金融行业的一系列整治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尽快的恢复发展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建立起新的金融体系的内在要求。第三部分,主要对国家私营金融业改造的具体发展阶段的过程进行叙述,笔者把金融业的改造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国家通过颁布法律法规来加强对私营银行业的整顿和管理,通过限定银行的业务范围,打击投机活动,来使银行增资验资,满足资本额的经营要求。第二阶段,通过引导资金投放,来转变银行的业务经营,促进私营行庄之间开展联营联管,建立起具有引导作用的公私合营银行领导私营行庄跟进国家经济发展,增强业务经营发展能力。第三阶段,通过开展在金融业方面的“五反”运动,暴露出了在对私营金融业的整顿当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第四阶段,即实行对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来实现金融市场从无序到规范,同时也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四部分,通过以金城银行为具体的改造对象,从经营的投资方向,所有制结构以及人员的改造几个主要的方面来详细的介绍金城银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参与金融业改造工作当中自身所经历的改造过程。在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法令后,金城银行也积极响应政府政策的号召,不断的调整自身发展的战略,随着近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自设资本到积极配合国家金融政策增设资本,从私营到申请公股,从组织参与联营联管到成为公私合营银行,金城银行参与了整个私营金融业的改造过程。直到1952年12月,金城银行参加了全国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与其他的公私合营银行和私营行庄合并组成了一个统一的银行,共同为加强国家的金融体系做好服务。第五部分,主要通过私营金融业改造进行评价,改造的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金融体系,丰富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经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同时也遗留了一些问题,通过对改造的积极和消极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第六部分,是对私营银行业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的总结,只有正确认识改造过程的成绩和缺陷,在社会长远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好中国的实际国情,加强宏观调控,循序渐进,充分利用、吸收好改造发展过程中的丰富经验,进而更好的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李亮桃[9](2020)在《ZG私人银行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私人银行业起源于瑞士,相继发展于欧洲及美国等发达国家。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高净值人群数量及财富累积量越来越大,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需求提升。对于银行而言,私人银行有着户均管理资产高、户均营收高等优点,所以近几年,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中资金融机构在私人银行业方面的迅速发展为基础,我国近几年的私人银行业务炙手可热,吸引众多机构纷纷开展相关业务,并在业界竞相争夺市场。同时,私人银行客户群体在行业、年龄、综合素质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私人银行客户对金融机构所能提供的金融及非金融服务均有了更高的要求。ZG银行作为国内最早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较快,其中私人银行业务也在近几年荣获多项国内外大奖。ZG银行依托集团强大的金融平台优势、先进的国际经验、遍布全球的网络、专业化的队伍,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投资产品及量身订制的理财产品,并为私人银行客户企业提供专业化的融资服务方案,支持私人银行客户家业长青,受到众多高净值客户的青睐。希望能够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ZG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优化市场营销策略,力争把握更多的市场机会,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ZG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着产品策略单一、机构布局不合理、外部获客渠道缺乏、促销策略不合理等营销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ZG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在私人银行数新增、私人银行客户价值贡献、私人银行业务利润等考核指标及发展目标带来帮助。本文对ZG私人银行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首先介绍了本文研究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和思路等,为下文的研究提供背景和理论支持。其次,运用了PEST宏观环境分析模型分析了ZG银行私行业务所处的宏观环境,重点提到了资管新规政策及疫情等环境变化给ZG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带来的影响。同时,也对ZG银行私人银行的需求环境做了相关分析,运用了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面临的竞争环境。接着介绍了ZG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运营现状和存在问题,深入分析了ZG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在产品策略、渠道策略及促销策略等方面的营销问题和影响,为其市场营销策略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做了铺垫。在以上分析基础后,结合ZG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目前的运营状况、资源分布、宏观环境等情况,制定了ZG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营销组合策略。在服务体系优化策略上,ZG银行要做好私人银行品牌平台建设优化、经营能力优化及客户客户营销拓展策略优化。在营销组合策略方面,ZG银行私人银行要在顾问服务、投资服务、融资服务、高端增值服务等策略进行优化。最后,本文从制度保障、系统保障、人员保障三个方面阐述了ZG私人银行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的保障措施。

石周翼[10](2020)在《中国建设银行H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平稳的发展以及居民财富的日益积累,人们的投资意识逐步增强。银行凭借在客户、网点、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在资产管理业务中占据主导地位。资管新规的颁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同业竞争的加剧,对建行H支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威胁,只有改变传统的经营业态,才能进一步促进建行H支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2004年,光大银行发行了我国第一只人民币理财产品,开启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新篇章。近些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有了飞跃式的发展,截止到2019年6月,银行理财产品总规模约为26.92亿元。个人理财不仅是银行改变经营方式,取得中间业务收入的有效途径,也为普通大众的资产配置提供了解决方案。2013年,随着支付宝推出的“余额宝”,互联网金融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之后,互联网理财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状态。随之而来理财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在不断聚集和显现,比如多层嵌套、信息披露不透明、刚性兑付等。2018年资管新规的颁布旨在改变原有不合理的运作模式,推动商业银行加快产品研发,引导资金合法合规的进入实体经济。本文以建行H支行为例,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通过了解分析经营现状,开展问卷调查,对该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首先介绍了建设银行H支行的基本情况,理财产品的发行历程及重点突出的几个问题,了解到近期理财产品的经营情况。进而介绍了目前理财产品的销售渠道,了解到客户的行为习惯。其次对建行H支行个人理财业务调研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客户基本信息、客户理财能力情况、客户对建行理财产品的反馈情况,从而进一步分析客户的需求及存在的问题。随后通过SWOT分析法对建行H支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做了详细的阐述。最后,针对H支行在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经营策略和支持策略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和建议,希望能为建行H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在今后的发展中提供参考。文章认为建行H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条线不够丰富、同质化现象严重,新产品如净值化产品客户接受度低、营销推广不足,在考核机制上不够合理,理财人员专业性不足。从而提出了改变经营理念,向以客户为中心进行转变;并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促进渠道的升级;加快产品的研发力度,促进产品的创新;完善考核机制,协同理财产品与存款的发展关系;加强理财人员的培训,提升理财人员的专业能力;搭载智能化的布局,提高理财服务的水平等六个方面的建议。

二、中信实业银行行长陈小宪: 中国银行业有三大认识缺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信实业银行行长陈小宪: 中国银行业有三大认识缺陷(论文提纲范文)

(3)ZX银行私人银行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3.1 研究内容概述
        1.3.2 论文框架结构
    1.4 预期创新点
第2章 文献及相关理论概述
    2.1 文献概述
    2.2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2.2.1 PEST分析法
        2.2.2 SWOT分析法
        2.2.3 STP理论
        2.2.4 7Ps营销理论
第3章 ZX银行私人银行营销策略业务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ZX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3.1.1 总体业务发展概述
        3.1.2 在同业间的对比
    3.2 ZX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问题
        3.2.1 产品趋于同质化
        3.2.2 产品定价缺乏吸引力
        3.2.3 电子银行渠道功能不完善
        3.2.4 服务和市场活动创新性有限
        3.2.5 人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不足
        3.2.6 私人银行客户缺乏标准化营销流程
        3.2.7 营业网点持续关闭,影响客户体验
第4章 私人银行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微观环境分析
        4.2.1 企业自身分析
        4.2.2 供应商分析
        4.2.3 营销中介分析
        4.2.4 公众分析
        4.2.5 顾客分析
    4.3 ZX银行的SWOT分析
        4.3.1 ZX银行的优势
        4.3.2 ZX银行的劣势
        4.3.3 ZX银行发展中面临的机遇
        4.3.4 ZX银行发展中面临的威胁
第5章 基于STP分析的ZX银行私人银行营销战略
    5.1 私人银行业务市场细分
        5.1.1 私人银行客户的年龄细分
        5.1.2 私人银行客户的性别细分
        5.1.3 私人银行客户职业细分
    5.2 私人银行业务目标市场选择
        5.2.1 目标市场选择策略
        5.2.2 目标市场选择结果
    5.3 私人银行业务市场定位
        5.3.1 提供有特色的产品
        5.3.2 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第6章 ZX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营销组合设计
    6.1 产品策略
        6.1.1 针对企业主客户单独定制活期类产品
        6.1.2 完善针对私人银行客户的家族传承产品
        6.1.3 加大私人银行定制理财的产品种类和供应量
        6.1.4 完善私人银行产品线
        6.1.5 搭建有温度的增值服务体系
    6.2 价格策略
        6.2.1 针对存量私人银行客户给与产品定价方面的优势
        6.2.2 阶段性产品定价期限拉长
        6.2.3 针对私人银行客户的手续费定价优惠
        6.2.4 权益和产品定价间通道打通
    6.3 渠道策略
        6.3.1 优化手机银行营销渠道的各项业务功能
        6.3.2 开展基于5G技术的虚拟银行渠道服务
        6.3.3 打造私人银行客户异业合作联盟
    6.4 促销策略
        6.4.1 加强高端广告传播
        6.4.2 开展针对私人银行客户的丰富多彩的主题营销活动
    6.5 人员策略
        6.5.1 提升支行贵宾理财经理整体队伍素质
        6.5.2 强化分行财富顾问的支持能力
        6.5.3 总行提供更加专业的线上专家团队支持
    6.6 营销过程策略
        6.6.1 线下服务营销,提升客户的便捷度和舒适度
        6.6.2 线上服务营销,提升银行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6.7 有形展示策略
        6.7.1 智能交互机器人迎宾引导
        6.7.2 全息客服远程服务
        6.7.3 AR营销与新零售
第7章 市场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7.1 加强对私人银行业务的财务支持
        7.1.1 加强对相关营销费用的支持
        7.1.2 加强对业务人员工资激励的支持
    7.2 优化升级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
        7.2.1 配备支行端专业的管户人队伍
        7.2.2 加强不定期进行飞行检查
    7.3 完善信息系统的支持保障功能
        7.3.1 研发智慧风控体系
        7.3.2 研发线上加密报表平台
        7.3.3 搭建智能客户综合分析系统
        7.3.4 改进CRM系统功能
    7.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7.4.1 加强日常企业文化的培训宣导
        7.4.2 强化日常的团建活动质量并深入开展员工关怀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我国影子银行系统风险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论文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金融体系系统风险基本理论
        2.1.1 相关概念
        2.1.2 金融体系系统风险形成机制相关理论
    2.2 金融体系系统风险测量
    2.3 影子银行及影子银行系统风险
        2.3.1 影子银行的概念
        2.3.2 影子银行系统风险文献综述
3 影子银行系统风险形成机理及传染途径
    3.1 国外影子银行系统风险形成机理及传染途径
        3.1.1 国外影子银行发展机制
        3.1.2 国外影子银行系统风险形成机理及传染途径
    3.2 中国影子银行系统风险形成机理及传染途径
        3.2.1 中国影子银行成因
        3.2.2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
        3.2.3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传染路径分析
    3.3 我国影子银行系统风险的表现形式
        3.3.1 我国影子银行系统风险的主要特征
        3.3.2 我国影子银行系统风险的关键环节
4 我国影子银行系统风险的潜在影响分析
    4.1 影子银行系统风险的基础规模估算
        4.1.1 基于社会融资估算影子银行规模
        4.1.2 基于官方口径估算影子银行规模
    4.2 我国影子银行系统风险溢出案例分析
        4.2.1 安信信托业绩暴雷与项目违约
        4.2.2 安信信托风险溢出效应显现
        4.2.3 安信信托风险溢出的原因分析
        4.2.4 信托行业影子银行业务内在风险分析
5 基于GARCH模型影子银行系统风险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方法及适用模型选择
        5.1.1 Var及 Co Va R概念及计算方法
        5.1.2 ARCH模型
        5.1.3 GARCH(1,1)模型
        5.1.4 GARCH—M(GARCH-in-Mean)模型
        5.1.5 基于GARCH—M模型的VaR计算
        5.1.6 基于GARCH—M模型的CoVaR计算
        5.1.7 计算风险溢出值
    5.2 基于GARCH模型的实证分析
        5.2.1 建模指标选择
        5.2.2 数据来源和说明
        5.2.3 数据检验
        5.2.4 模型建立及回归结果
6 基于SVAR模型的影子银行与金融稳定相关性分析
    6.1 引言
    6.2 模型构建和数据说明
        6.2.1 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影响的SVAR模型建立
        6.2.2 数据说明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6.3.2 滞后阶数的选择
        6.3.3 格兰杰因果检验
        6.3.4 模型的建立及其检验
        6.3.5 脉冲响应分析
7 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调整金融监管模式:从分业监管向综合监管过渡
        7.2.2 完善影子银行法律体系,规范影子银行业务
        7.2.3 完善影子银行内控机制,降低内在系统风险
        7.2.4 监控非传统信用创造机制,减少风险传染途径
        7.2.5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溢出监管具体举措
参考文献
附录A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基础理论与相关文献评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对金融开放的理解
        2.1.2 对中国金融开放阶段的历史界定
        2.1.3 对被动开放和主动开放的理解
        2.1.4 对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界定
        2.1.5 对发展的理解
    2.2 理论基础
        2.2.1 内生增长理论
        2.2.2 自组织理论
        2.2.3 理论基础的适用性分析
    2.3 相关文献评述
        2.3.1 市场开放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2.3.2 1840-1927年间中国本土金融机构的发展
        2.3.3 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业发展
        2.3.4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第3章 被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840-1927年)
    3.1 五口通商与近代金融市场被动开放
    3.2 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银行对华资本牵制
        3.2.1 外国在华银行市场进入及市场垄断
        3.2.2 外国在华银行对旧式金融机构的资本牵制
        3.2.3 中外金融机构互动实质:资本侵略
    3.3 旧式金融机构的历史沉浮
        3.3.1 本土钱庄的近代化转型
        3.3.2 本土票号的时代衰落
    3.4 现代银行业的曲折探索
        3.4.1 发展背景:外商银行干涉与封建势力阻挠
        3.4.2 “官护”银行兴起阶段
        3.4.3 华资银行新设阶段
        3.4.4 本土银行业联合发展阶段
    3.5 历史价值评价
第4章 主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
    4.1 改革开放与中国金融市场主动开放
    4.2 市场开放与中国银行业“顶层设计”(1978-2001年)
        4.2.1 “开大门”的金融开放
        4.2.2 建立中央银行制度
        4.2.3 探索国有银行改革
        4.2.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搭建二级银行体系
    4.3 扩大对外开放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调整(2001-2008年)
        4.3.1 全面对外开放
        4.3.2 准确定义中央银行地位
        4.3.3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4.3.4 “准体制外”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化改革
        4.3.5 发展城市商业银行
        4.3.6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本土银行业增量改革
    4.4 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多元化布局(2008年后)
        4.4.1 中国银行业“走进”国际视野
        4.4.2 中央银行制度完善
        4.4.3 农村金融机构深化发展
        4.4.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建立多元银行体系
    4.5 历史价值评价
第5章 被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分析背景
    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研究对象
        5.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
        5.3.1 研究假设
        5.3.2 研究方法介绍
        5.3.3 样本的基本特征与相关性分析
        5.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3.6 中介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介绍及数据来源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模型介绍
        6.1.3 变量介绍
        6.1.4 变量基本统计量
        6.1.5 共线性和相关性检验
    6.2 主动开放影响实证分析
        6.2.1 全样本分析
        6.2.2 第二阶段分析
        6.2.3 第三阶段分析
    6.3 不同银行异质性影响分析
        6.3.1 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
        6.3.2 股份制商业银行
        6.3.3 城市商业银行
        6.3.4 农村商业银行
    6.4 稳健性检验
    6.5 内生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6.6.1 全样本影响结论
        6.6.2 不同阶段影响结论
        6.6.3 不同类型银行影响结论
第7章 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逻辑、特征、经验及启示
    7.1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逻辑
        7.1.1 历史的变迁:两次金融开放的变迁递进
        7.1.2 政策(环境)的变迁:不同政策效能的变迁差异
        7.1.3 理念的变迁:金融机构变迁发生的关键
    7.2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特征
        7.2.1 以金融开放作为发展起点
        7.2.2 以渐进式改革作为发展思路
        7.2.3 以个体发展带动整体变革
        7.2.4 以增量改革促进存量改革
        7.2.5 以机构改革和功能完善协调推进机构发展
    7.3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经验
        7.3.1 以发挥本土优势为导向
        7.3.2 在开放学习中坚持本土适应性
        7.3.3 发挥主体的内生性带动作用
        7.3.4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动力
        7.3.5 坚持发展的与时俱进
        7.3.6 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主体能动性
    7.4 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发展启示
        7.4.1 立足国情:保持对外开放与国家战略的一致性
        7.4.2 依托本土:激发本土银行部门发展的自觉能动性
        7.4.3 政府定位:完善金融开放中的政府作用
        7.4.4 以史为鉴:推广金融发展实践和理论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表
致谢

(6)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概述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范围界定
        1.2.3 相关概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结构
第2章 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建筑历史沿革及现状分析
    2.1 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业产生的历史背景
        2.1.1 银行的起源
        2.1.2 天津传统金融建筑的发展历程
        2.1.3 天津外资银行的开设背景分析
        2.1.4 天津中外合资银行的开设背景分析
        2.1.5 天津华资银行的开设背景分析
    2.2 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及建筑的发展概况
        2.2.1 天津近代外资银行的发展历程分析
        2.2.2 天津近代中外合资银行的发展历程分析
        2.2.3 天津近代华资银行的发展历程分析
        2.2.4 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的发展分期
        2.2.5 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建筑的发展分期
    2.3 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建筑的现状分析
        2.3.1 近代银行建筑的保存情况分析
        2.3.2 现存近代银行建筑的地理分布分析
        2.3.3 现存近代银行建筑的功能分析
        2.3.4 现存近代银行建筑的周边环境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建筑的形制特征及建筑技术
    3.1 功能构成
        3.1.1 主要功能组成
        3.1.2 功能组合形式
    3.2 平面布局
        3.2.1 总体布局形式
        3.2.2 平面布局形式
        3.2.3 空间流线组织
    3.3 内部空间
        3.3.1 对外营业区域的空间特征
        3.3.2 内部办公区域的空间特征
        3.3.3 交通区域的空间特征
    3.4 建筑技术
        3.4.1 建筑材料
        3.4.2 建筑结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建筑的风格及细部特征
    4.1 风格类型
        4.1.1 古典复兴主义
        4.1.2 折衷主义
        4.1.3 现代主义
        4.1.4 建筑风格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4.2 立面形式
        4.2.1 立面划分
        4.2.2 比例关系
    4.3 细部及装饰特征
        4.3.1 屋顶
        4.3.2 柱式
        4.3.3 门
        4.3.4 窗
        4.3.5 外墙装饰
        4.3.6 露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建筑的价值探讨及当代影响
    5.1 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建筑的价值探讨
        5.1.1 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的演变
        5.1.2 近代建筑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
        5.1.3 天津近代银行建筑的价值分析
    5.2 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建筑的当代影响
        5.2.1 对当代天津城市形象的影响
        5.2.2 对现代银行建筑设计的影响
        5.2.3 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天津近代华资银行一览表(部分)
    附录2 天津近代主要银行的建设与发展历程
致谢

(7)商业银行轻型化战略转型的动因和效果研究 ——以中信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多元化战略理论
        2.1.2 范围经济理论
        2.1.3 “微笑曲线”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战略转型动因的研究
        2.2.2 关于战略转型绩效的研究
        2.2.3 关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研究
        2.2.4 文献评述
3 案例介绍
    3.1 我国商业银行行业介绍
    3.2 中信银行简介
    3.3 中信银行战略发展历程
    3.4 中信银行“轻型化”战略转型的主要内容
        3.4.1 轻资产
        3.4.2 轻成本
    3.5 中信银行战略转型的主要措施
        3.5.1 大力发展零售业务
        3.5.2 推动对公业务转型发展
        3.5.3 全面搭建服务渠道
4 案例分析
    4.1 中信银行战略转型动因分析
        4.1.1 外部动因
        4.1.2 内部动因
    4.2 中信银行轻型化战略转型效果分析
        4.2.1 盈利能力分析
        4.2.2 资产质量分析
        4.2.3 资本管理能力分析
        4.2.4 发展创新能力分析
    4.3 中信银行战略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4.3.1 公司银行业务发展滞缓
        4.3.2 零售银行业务竞争力不足
        4.3.3 中间业务收入渠道较窄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持续推动零售业务发展
        5.2.2 打造零售业务优势品牌,培养核心竞争优势
        5.2.3 深化对公业务转型,注重均衡发展
        5.2.4 加强产品创新,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
        5.2.5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私营银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以金城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银行业的公私结构
    2.1 银行业公有体系的初建
        2.1.1 接管整顿官僚资本主义银行
        2.1.2 取消外国在华银行特权
        2.1.3 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
        2.1.4 其他公有制银行创制
    2.2 私营银行业的发展状况
        2.2.1 私营银行和钱庄的分布
        2.2.2 私营银行的发展之弊
    2.3 金城银行的发展样态
        2.3.1 金城银行的创立
        2.3.2 金城银行的业务发展(1917-1937)
        2.3.3 改造前金城银行的概况(1937-1950)
第3章 私营银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阶段
    3.1 第一阶段:加强对私营银行的管理和整顿
        3.1.1 颁布法律法规,限定银行业务范围
        3.1.2 取缔地下钱庄,打击投机活动
        3.1.3 实行增资验资,满足资本经营要求
    3.2 第二阶段:积极引导资金投放,转变业务经营
        3.2.1 组织成立联合放款银团,支持商品生产流通
        3.2.2 公私合营银行领导私营行庄
        3.2.3 组织私营行庄联合经营与联合管理
    3.3 第三阶段:开展私营金融业的“五反”运动
        3.3.1 私营金融业“五反”运动的提出和开展
        3.3.2 “五反”运动对私营金融业的影响
    3.4 第四阶段: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3.4.1 分类别改造私营银行,彻底改造私营金融业
        3.4.2 成立统一公私合营银行,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第4章 金城银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内容
    4.1 金城银行经营投资方向的社会主义改造
        4.1.1 依照资本金门槛新规,从自设资本到遵令增资
        4.1.2 配合政府政策,各地分行参与联合放款
        4.1.3 扩大扶持范围,整理明确投资事业
        4.1.4 开展存放汇业务,推行业务联系合同
    4.2 金城银行所有制结构的社会主义改造
        4.2.1 改总经理处制为总行制,变更精简组织机构
        4.2.2 官股转为申请参加公股,实行公私合营
        4.2.3 由联营进入合并,由个别经营转为集体联营
    4.3 金城银行人员的社会主义改造
        4.3.1 “五反”运动打击不法资本家,开展守法经营教育
        4.3.2 成立劳资协商会议,改善金融劳资关系
        4.3.3 注重职工学习经验培养,整编培训银行业人员
第5章 私营银行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评价
    5.1 私营银行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
        5.1.1 推动建立了社会主义金融体系
        5.1.2 丰富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经验
        5.1.3 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开展
    5.2 私营银行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不足
        5.2.1 金融体系高度集中,金融发展缺乏活力
        5.2.2 改造过急,影响机构正常经营
        5.2.3 对原从业人员使用不当,造成人才流失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ZG私人银行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比较分析法
    1.5 研究思路与流程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私人银行业务的内涵与特点
        2.1.1 私人银行业务的内涵
        2.1.2 私人银行业务主要特点
    2.2 理论基础
        2.2.1 目标市场理论
        2.2.2 营销组合策略
        2.2.3 SWOT模型
    2.3 文献综述
        2.3.1 境外私人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研究
        2.3.2 国内私人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ZG私人银行营销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需求情况分析
        3.2.1 需求情况分析
        3.2.2 客户行为分析
    3.3 竞争环境分析
        3.3.1 同业竞争者的威胁
        3.3.2 互联网金融的威胁
        3.3.3 客户货比三家的能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ZG私人银行业务的运营现状分析
    4.1 ZG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历程
    4.2 ZG私人银行业务的管理模式
    4.3 ZG私人银行业务的营销现状
        4.3.1 ZG私人银行业务的营销团队
        4.3.2 ZG私人银行业务的营销组合策略
    4.4 ZG私人银行业务的营销效益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ZG私人银行业务营销运营的问题分析
    5.1 产品策略单一
    5.2 机构布局不合理
    5.3 外部获客渠道缺乏
    5.4 促销策略不合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ZG私人银行业务营销组合策略的优化
    6.1 ZG私人银行业务营销组合策略优化的原则和目标
        6.1.1 ZG私人银行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的原则
        6.1.2 ZG私人银行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的目标
    6.2 产品服务策略
        6.2.1 理财产品策略
        6.2.2 顾问服务策略
        6.2.3 融资服务策略
        6.2.4 高端增值服务策略
    6.3 渠道策略
        6.3.1 网点客户营销策略
        6.3.2 渠道客户营销策略
    6.4 促销策略
        6.4.1 品牌策略
        6.4.2 互联网宣传策略
        6.4.3 协同营销策略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ZG私人银行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的保障措施
    7.1 制度保障
        7.1.1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7.1.2 利用外部条件,适应外部大环境
    7.2 系统保障
        7.2.1 中后台系统建设
        7.2.2 合规管理体系建设
    7.3 人员保障
        7.3.1 完善人才招聘和录用制度
        7.3.2 完善员工培训和梯队建设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建设银行H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的动态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概述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分类
        二、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重要性
        三、资管新规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以美国为例
        二、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金融创新理论
        二、利率市场化理论
        三、金融监管理论
        四、金融中介理论
第二章 建行H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建行H支行及其理财业务简介
        一、建行H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分类
        二、建行H支行个人理财业务规模
        三、建行H支行个人理财业务服务渠道
    第二节 建行H支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调查分析
        一、客户基本信息统计(年龄、学历、收入和职业)
        二、客户理财能力情况调查统计
        三、客户对建行理财产品的反馈信息调查统计
        四、关于对理财经理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满意度调查
        五、建设银行H支行调研结果总结
    第三节 建行H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财产品市场细分不足
        二、新产品接受度低
        三、对特定人群发行的理财产品购买程序繁琐
        四、理财产品KPI考核占比较低
        五、客户满意度不高
        六、理财人员专业性不强
第三章 建行H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
    第一节 优势分析
        一、客户基础好
        二、物理网点渠道优势大
        三、注重个人中间业务的发展
    第二节 劣势分析
        一、产品竞争力不强
        二、网点日常宣传不力及理财人员专业能力较差
        三、存款考核机制与理财业务的发展相冲突
    第三节 机会分析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二、客户理财意识的增强以及多元化的投资需求
        三、互联网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渠道的便捷性
    第四节 威胁分析
        一、同业竞争的加剧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威胁
        三、客户粘性降低
    第五节 SWOT矩阵分析
第四章 中国建设银行H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
    第一节 建行H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经营策略
        一、转变经营理念优化客户体验
        二、利用金融科技加快渠道建设升级
        三、提升投研能力加快产品创新
        四、完善考核机制协同发展理财产品与存款
    第二节 建行H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支持策略
        一、搭载智能化的布局提升理财服务水平
        二、加强理财人员的培训打造专业的理财团队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中信实业银行行长陈小宪: 中国银行业有三大认识缺陷(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抗战时期湖北省银行研究[D]. 冉小蒙.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研究 ——以中信银行为例[D]. 郭瑜琪. 安徽大学, 2021
  • [3]ZX银行私人银行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潘茜. 山东大学, 2021
  • [4]我国影子银行系统风险溢出效应研究[D]. 黄晓雯.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5]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D]. 王毅. 吉林大学, 2020(01)
  • [6]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建筑研究[D]. 张烨.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7]商业银行轻型化战略转型的动因和效果研究 ——以中信银行为例[D]. 张岚洁. 暨南大学, 2020(04)
  • [8]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私营银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以金城银行为例[D]. 尚雪松.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9]ZG私人银行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李亮桃.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3)
  • [10]中国建设银行H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D]. 石周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中信兴业银行行长陈晓贤:中国银行业存在三大认知缺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