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亲情——《走》

感动亲情——《走》

一、感人肺腑的亲情——《散步》(论文文献综述)

覃觅[1](2021)在《家风传承的鲜活教材 真情流淌的生命赞歌——《散步》语文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解读》文中指出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又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其实质是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语文教学通过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一个方向。文章借助对莫怀戚《散步》一文进行文章主旨和课程思政的解读,借助课文语文要素和文章主旨的教学落实,实现思政教育的真实目的。

席慕蓉[2](2021)在《鸢尾草和石阶》文中提出我生在抗战末期的川渝乡下,我知道那个地方叫作金刚坡。也许有些曾住在那个地方的读者会惊喜地发现这三个字,而这三个字马上带给你们不少的回忆,那我当然也很替你们高兴。不过,这个地方能给我的唯一的印象,就只是那一株蓝色的鸢尾草,一朵开在湖边的蓝色的花。我小的时候,人很胖,头又特别大。妈妈说,常常在转眼间就看不到我了,马上就知道,一定又是从山坡上一个地方滚到坡下面去了。

王风玉[3](2021)在《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文中研究表明现在的学生思想状况不容乐观,动不动就打架斗殴,甚至逃学、出走离家、以死愤世。一起又一起的事件让家长们束手无策,令老师们困惑不堪。现在的学生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低,经不起挫折和打击,对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能妥善处理和解决,陷于忧愁苦闷之中不能自拔,又不懂得寻求帮助,一味逃避困难,逃避现实,

张秋林[4](2021)在《蒋鸿翮《寒塘诗话》研究》文中认为

孙枫[5](2021)在《张笑天抗战题材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云芳[6](2021)在《《秋天的怀念》课例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纵观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散文一直占有较大比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叙事性散文作为散文的一个分支,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但目前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情况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有的老师忽视散文文体特征,与其他文体的教学相混淆;有的老师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重技能讲解,忽视情感体验等。名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独特的教学理念,能够运用高超的教学技能、巧妙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生机勃勃。基于此,本文以余映潮、徐杰、陈晓东三位教师执教的具有代表性的叙事性散文《秋天的怀念》课例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名师执教本课的教学规律,得出有关叙事性散文教学的启示。本文以三位名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课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三个角度进行比较研究,比较其异同点,概括总结出共性特征,得出初中叙事性散文教学的启示:制定恰当的叙事性散文目标,做到以语文课程标准为起点、依据叙事性散文文体特征定位、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正确解读叙事性散文,善于把握叙事性散文的文体特点,聚焦线索,在理解人物和事件的基础上,从文章语言细微之处探究情感的内核。又在启示的基础上,对另一篇叙事性散文《散步》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及反思,以达到由“这一篇”到“这一类”教学的升华,为叙事性散文的教学提供指导。

贾辉[7](2021)在《生态美育视域下初中散文教学的价值及实践路径探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社会全面的发展,人们渐渐把目光转移到生态问题上。“十九大”以来,国家部署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提到重要地位,生态美育理论再次走进大众的视野。初中散文具有深厚的教学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等的提出,初中散文教学需要肩负更多承载着新的使命。本文旨在将生态美育理论与散文教学相结合,有利于生态美育理论简约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审美价值观的内涵发展;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生态美育教学环境。本文以生态美育理论为研究依据,目的是把生态美育理论与散文教学相结合,一方面有利于生态美育理论有具体的学科基础,另一方面,为散文教学拓展深度,提供新的方向。除了绪论和结语,本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概念界定及研究依据。本文的概念界定为生态美育理论。研究依据为生态美育理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初中生学习心理特征。第二部分为生态美育理论与初中散文教学的关系及价值。生态美育理论与散文教学的关系为:生态美育理论拓展了散文教学的深度,散文教学为生态美育理论提供了实现路径。生态美育理论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的价值为:基于人与自然的视角,促进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理解;基于人与社会的视角,促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与反思;基于人与自我的视角,促进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和超越。第三部分为生态美育视域下初中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当前初中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基于人与自然的视角,忽视了生态文本的审美体验;基于人与社会的视角,忽视了生活内蕴与散文教学的关系;基于人与自我的视角,忽视了对生命体验的理解和关注。当前初中散文教学问题的原因为:教师缺乏对生态文本学习的指导;教师误读“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体验不足;教师缺乏对学生生活内蕴的积累和感悟的指导;教师对散文教学的生活审美视角单一,方法简单;教师没有把生命的理解和认知融入到散文教学中;教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素养缺少建构。第四部分为生态美育理论视域下初中散文教学的实践路径。初中散文教学的实践路径立足于三个方面,分别为:立足自然生态文本,激活学生的自我期待;勾勒散文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融入情感体验;唤醒生命意识,启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积极思考。

张子薇[8](2021)在《“前四史”用《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前四史”记述了先秦至汉魏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历史事件。作为我国传统史学的滥觞之作,“前四史”保留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後世所吸收借鉴。《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传诵至今。研究“前四史”用《诗》,能够使我们了解先秦至汉魏时期的《诗》学风貌,还原这一时期的《诗》学生态场景。文章除了绪论和结语,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共有四章。第一章《诗》学发展与用《诗》方式溯源。本章专注于先秦诸子典籍引《诗》、用《诗》情况,而後过渡至“前四史”中的《诗》学文献,侧重考察用《诗》目的、体例及特点。“前四史”用《诗》,在“兴观群怨”的基础上,深入发展为《诗》以释史、《诗》以证事、《诗》以作评和《诗》以论政。第二章记史用《诗》。将“前四史”中的用《诗》情况分为:一、史书作者转录先秦史料文献中的用《诗》,即以《诗》记史。二、“前四史”中不同身份的人用《诗》说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着家注者。以此反映出《诗》学的流变,与时代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诗》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第三章美刺用《诗》。本章主要针对《诗》“婉而多讽”的特点,运用“前四史”中的史料文献,分析《诗》以美刺的《诗》用观。这一时期的用《诗》,与政治紧密联系,大臣主文谲谏,使闻之者足以戒,体现出《诗》以美刺的强大政治功能。第四章用《诗》观念的演变。先秦以来的《诗》用观主要有:先秦时期赋《诗》言志、汉初以《诗》为史、两汉借《诗》美刺、汉末用《诗》抒情。这一发展趋势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通过用《诗》表达自己的情志,促进了先秦汉魏的《诗》学发展。下编对《史记》《汉书》《後汉书》《三国志》的用《诗》情况进行整理和释读。通过对“前四史”引《诗》、用《诗》文献的整理,把握《诗》学与史学、《诗》学与经学、《诗》学与文学之间的双向会通关系。“前四史”用《诗》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天文律历学、民俗学等诸多领域。因此对於它的研究,仍需不断努力。

蒋宁[9](2021)在《杨佳富文学创作的审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的西南边疆蜿蜒起伏的边防线上,有一批兼顾战斗和文学创作的优秀军旅文学作家,他们构建着云南军旅文学的大厦。他们勤奋踏实、坚持不懈地进行文学创作,换来了社会的瞩目和傲人的成绩,杨佳富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杨佳富是一个从云南边防部队走进文学殿堂的军旅作家,是一个云南边陲小城走出来的少数民族作家。他的文学创作遵循自然本真的创作理念,敏锐捕捉真实的生活细节,开辟了独具特色的审美视角,他的所有努力都指向构建诗意的精神家园。其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杨佳富在坚持写作的30年间创作出254部作品,这些作品都见证着他的成长:从默默无闻的边防战士到独当一面的武警大校;从边防部队文员到声名大噪的《边防文学》主编;从低调的文学爱好者到着作等身的边防文学作家。杨佳富用自己独特的笔触,记录下家乡的风土人情,记录下彝乡民族文化的独特记忆,也记录下边防线上惊心动魄的点点滴滴。本文试图从杨佳富文学创作生活即艺术的审美追求入手,解读他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理想,分析其文学创作追求自然本真的审美选择,着眼于其作品蕴含着淡泊真实的审美意蕴和亲和自然的人文关怀,挖掘其跨性别写作视角,旨在分析其蕴含于文学创作中诗意栖居的审美理想,最后挖掘其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对于当代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本论文共四章,加绪论、结语,共由六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杨佳富的文学创作进行总体关照,介绍杨佳富本人及其作品,整体评价杨佳富文学创作的艺术特色,归纳出其文学作品蕴含自然本真的审美意蕴,揭示其文学创作遵循诗意地栖居的审美理想。并对其作品进行整理、分类,结合时代背景阐释其作品的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总结概括杨佳富文学创作现象的意义。第一章从杨佳富“生活即艺术”的自然本真的审美追求出发。分为三节论述其文学创作的自然本真来源于真实的审美对象,真实的彝乡情愫和自然质朴的生活。第二章从场景本真、语言本真、生活本真三个维度分析杨佳富作品中追求自然本真的创作理念。第三章从跨性别写作视角分析杨佳富文学作品,通过对跨性别写作概念的阐释和对女性审美经验表达的论述突出其文学创作的创新点。重点分析作品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对女性心理的描写,体现其文学作品中蕴含社会美育和人文关怀的思想。第四章总结、升华杨佳富文学创作诗意栖居的审美旨归和分析其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

高吉国[10](2020)在《“顺从母亲”还是“委屈儿子”——《散步》中的伦理困境及解决之道》文中研究指明《散步》这篇散文多被解读为通过一家三辈四口在初春散步的小事,抒写了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的浓浓亲情,这种主流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作为家庭中坚的"我"在尊重母亲和依从儿子之间的伦理困境,以及最后母亲极富智慧的解决之道。

二、感人肺腑的亲情——《散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感人肺腑的亲情——《散步》(论文提纲范文)

(1)家风传承的鲜活教材 真情流淌的生命赞歌——《散步》语文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文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
    (一)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师立业之基
    (二)课程思政是确保语文教师精神纯洁之剂
    (三)语文核心素养与思政课程是语文教育的一体两面
二、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文本中的解读
    (一)单元导读中的语文要素
    (二)课文预习中的语文要素
    (三)思考探索中的语文要素
三、《散步》选文的思政教育价值
    (一)《散散步步》一文犹如一曲真情流淌的生命赞歌
    (二)《散散步步》一文体现文明家风的良性传承
    (三)《散散步步》一文融汇其乐融融的亲情蜜意
    (四)《散散步步》一文绽放恬淡芬芳的温情慰藉
四、结语

(3)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
    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2. 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3. 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4. 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二.语文德育教学要抓关键,符合新时代特点。
    1. 抓住名言重点讲。
    2. 德育渗透要有针对性。

(6)《秋天的怀念》课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当下叙事性散文教学存在弊端
        (二)课例研究具有启发性
        (三)三位教师课堂教学的价值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语文课例比较研究
        1.异师同课式
        2.同师异课式
        3.异师异课式
        (二)关于《秋天的怀念》的研究
        1.关于《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研究
        2.关于《秋天的怀念》课例研究
        (三)关于叙事性散文教学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第一章 叙事性散文概述
    (一)叙事性散文的概念
    (二)叙事性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第二章 《秋天的怀念》课例比较研究的背景
    一、关于《秋天的怀念》在教材中的地位
    二、关于《秋天的怀念》课例
        (一)课例相关内容
        1.执教基本信息
        2.授课的表现形式
        (二)三位教师《秋天的怀念》教学内容与流程梳理
        1.余映潮《秋天的怀念》教学内容与流程
        2.徐杰《秋天的怀念》教学内容与流程
        3.陈晓东《秋天的怀念》教学内容与流程
第三章 三位教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课例比较
    一、教学目标比较
        (一)教学目标归纳
        (二)教学目标比较
        1.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2.教学目标的差异性
    二、教学过程的比较
        (一)切入:方式不同,效果相同
        1.余映潮老师:开门见山,奠定基础
        2.徐杰老师:检查预习,文题切入
        3.陈晓东老师:由“苦”及“爱”,以读体情
        (二)初读:同在文本着眼点,异在主问题设计
        1.文本着眼点相同
        2.主问题设计的不同
        (三)精读:重视文本细读,方法各有特色
        1.重视文本细读
        2.文本细读方法的不同
    三、教学效果的比较
        (一)共性: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二)差异: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各有侧重
        1.余映潮老师:板块教学中,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得以提高
        2.徐杰老师:精致语文下,学生情感的审美体验得以增强
        3.陈晓东老师:一语立骨里,学生解读文本的思维得以锻炼
    四、教学的共性特征
        (一)明确的对标意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1.重视朗读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2.重视语言文字教学,落实语文素养
        (二)清晰的文体意识,重视学生情感体悟
第四章 课例比较研究的启示及《散步》教学设计
    一、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一)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二)把握叙事性散文的文体特征
        (三)考虑学生情况
    二、解读叙事性散文的路径
        (一)基于人、事,理解叙事性散文的情感特质
        (二)着眼语言,挖掘叙事性散文的情感内核
        (三)聚焦线索,探究叙事性散文的思维导向
    三、《散步》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反思
        (一)教学设计
        (二)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生态美育视域下初中散文教学的价值及实践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社会背景
        2.专业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四)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2.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一、概念界定及研究依据
    (一)概念界定
        1.生态美育理论
    (二)研究依据
        1.生态美育理论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 年版)
        3.“语文核心素养”养成要求
        4.初中生心理特征
二、生态美育理论与初中散文教学的关系及价值
    (一)初中现代散文篇目构成及分析
        1.初中现代散文篇目构成类别统计
        2.初中现代散文篇目主题分析
    (二)生态美育理论与初中散文教学的关系
        1.生态美育理论拓展了初中散文教学的深度
        2.初中散文教学为生态美育理论提供了实现路径
    (三)生态美育理论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的价值
        1.基于人与自然视角,促进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理解
        2.基于人与社会视角,促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反思
        3.基于人与自我视角,促进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和超越
三、生态美育视域下初中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归因
    (一)初中散文教学实践现状的调查
        1.调查问卷的编制
        2.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现状的教师访谈设计
    (二)初中散文教学的问题
        1.基于人与自然视角——忽视了生态文本的审美体验
        2.基于人与社会视角——忽视生活与散文教学的关系
        3.基于人与自我视角——忽视对生命体验的理解和关注
    (三)当前初中散文教学问题的原因
        1.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自然生态文本学习的指导
        2.教师误读“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体验不足
        3.教师缺乏对学生生活内蕴的积累和感悟的指导
        4.教师对散文教学的生活审美视野单一,方法简单
        5.教师没有把生命的理解和认知融入到散文教学中
        6.教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素养缺少建构
四、生态美育理论视域下初中散文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立足自然生态文本,激活学生的自我期待
        1.积累自然生态知识,拓宽生态视野
        2.创设自然生态类文本教学情境,体会散文的意境美
        3.以朗读入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结合散文创作背景,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开发散文教学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融入情感体验
        1.联系社会生活,勾勒散文教学场景
        2.注重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现散文中生活的美
        3.建立多重对话,探寻散文的生活意蕴
        4.拓宽学生的散文审美视野,培养学生的多元审美意识
    (三)唤醒生命意识,启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积极思考
        1.明确教学目的,让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具有完整性认识
        2.解读散文内蕴的生命层次,提高学生的个性化审美能力
        3.师生双方关注生态、生活、生命的内在联系
        4.师生双方激活生态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生态美育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关于对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中生态美育理论的实现情况调查
附录二:关于对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中生态美育理论的教师访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前四史”用《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缘由与意义
    二、论题回顾与现状
    三、论题思路与方法
上编 用《诗》研究
    一、汉魏《诗》学与用《诗》方式探源
    二、记史用《诗》
    三、美刺用《诗》
    四、用《诗》观念的演变
下编 用《诗》辑释
    凡例
    一、《史记》用《诗》辑释
    二、《汉书》用《诗》辑释
    三、《後汉书》用《诗》辑释
    四、《三国志》及裴注用《诗》辑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杨佳富文学创作的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述
        (一)作者简介
        (二)杨佳富作品简介及分类
    二、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三、杨佳富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生活即艺术的审美追求
    第一节 捕捉真实的审美对象
        一、缉毒英雄形象
        二、边防军人形象
        三、脱贫干部形象
        四、乡村农民形象
    第二节 纯真乡情的守护
        一、守望故乡的净土
        二、传承彝乡的文化
        三、探寻节庆的意味
    第三节 质朴生活的升华
        一、现代生活的反思
        二、理想家园的营造
        三、精神故乡的归寻
第二章 自然本真的创作理念
    第一节 场景本真
        一、反映现实:零度写作中的边关万象
        二、回到当下:描绘边地风光致敬边防英雄
        三、家国情怀:撷取乡村脱贫致富的新题材
    第二节 语言本真
        一、精确的军事文学用语
        二、丰富的日常口语运用
        三、独特的地方方言荟萃
    第三节 生活本真
        一、真实生活的抒写
        二、本真现世的回归
        三、精神家园的构建
第三章 独具匠心的审美视角
    第一节 女性视角写作
        一、跨性别写作审美视角
        二、女性审美经验的表达
    第二节 正面女性形象的塑造
        一、铿锵玫瑰——女军人
        二、幕后巾帼——军嫂
        三、坚强后盾——其他女军属
    第三节 对女性犯罪的关注
        一、边境女性毒品犯罪
        二、人文关怀照亮心灵
        三、美育调和社会矛盾
第四章 诗意栖居的审美旨归
    第一节 诗意栖居的渊源
        一、诗意栖居的缘起
        二、营造诗意的家园
    第二节 诗意栖居与回归大地
        一、重返心灵的栖居地
        二、诗心、自然与自我观照
    第三节 诗意栖居与回归故乡
        一、故乡的精神依归
        二、诗人的还乡天职
    第四节 诗意栖居的审美价值
        一、拯救罪恶的灵魂
        二、呼吁纯美的心灵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感人肺腑的亲情——《散步》(论文参考文献)

  • [1]家风传承的鲜活教材 真情流淌的生命赞歌——《散步》语文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解读[J]. 覃觅. 大学教育, 2021(12)
  • [2]鸢尾草和石阶[J]. 席慕蓉.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21(21)
  • [3]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 王风玉. 文学教育(下), 2021(10)
  • [4]蒋鸿翮《寒塘诗话》研究[D]. 张秋林. 安庆师范大学, 2021
  • [5]张笑天抗战题材小说研究[D]. 孙枫. 延边大学, 2021
  • [6]《秋天的怀念》课例比较研究[D]. 张云芳.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2021
  • [7]生态美育视域下初中散文教学的价值及实践路径探究[D]. 贾辉.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8]“前四史”用《诗》研究[D]. 张子薇.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9]杨佳富文学创作的审美研究[D]. 蒋宁.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10]“顺从母亲”还是“委屈儿子”——《散步》中的伦理困境及解决之道[J]. 高吉国. 名作欣赏, 2020(30)

标签:;  ;  ;  ;  ;  

感动亲情——《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