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海洋设施退役流程介绍

英国海洋设施退役流程介绍

一、英国海洋设施退役过程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赵吉峰[1](2021)在《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在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体育强国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世界体坛激烈竞争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下,竞技体育需要实现从“优先发展”、“赶超发展”的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向“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突破竞技体育大而不强的发展困局,承载新时代赋予竞技体育的历史使命。由于竞技体育以往发展模式过多的关注资金、行政路径等外在因素,未能有效发挥竞技体育系统内在的自组织机制,未能激活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长期以来发展结构、质量与效益并不尽如人意。2020年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了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比《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规划完成这一目标的时间提前了15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下,竞技体育迫切需要探索和实施高质量发展模式,增强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的能力,激发竞技体育系统的内生活力,更好的发挥竞技体育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先导作用。高质量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新时代竞技体育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自组织的视角,依据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以及系统动力学理论,综合运用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法、灰色模型预测法、系统分析法、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从发展观、发展目标、发展条件和发展动力构建了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模式,旨在为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新视角与新模式借鉴,为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提供理论框架参考,推动竞技体育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模式由高质量发展观、发展目标、耗散结构条件、竞争与协同动力四部分构成。第二,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观在价值论上,要追求运动员的全面充分发展、多元利益均衡发展、可持续内生动力发展;在认识论上,它实质上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建设“大而强”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新时代提升“体育强则中国强”反哺效应的实践活动;在方法论上,需要建立自组织发展方式,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走守正创新与融合创新的中国特色之路。第三,我国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三体两元双向开放的耗散系统、远离平衡态、发挥好竞技体育系统的非线性相干效应、抓住竞技体育系统的内外涨落契机。第四,竞技体育建立耗散结构的动力学临界条件是职业体育的发展要远大于专业体育的发展。它要求职业体育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主导方式,专业体育成为其辅助发展方式;职业体育自身造血能力要远大于专业体育;职业体育产生的负熵远大于自身与专业体育产生的正熵;职业体育产生的负熵远大于专业体育产生的负熵。第五,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是“一核三体三元”竞争与协同的结构,其中“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融合度”是主导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序参量。第六,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之间的人才比例满足0.41<R2<1.86时,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能产生良好的协同发展效果,更有利于促进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第七,根据系统动力学的模拟仿真,竞技体育赶超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的协同发展模式、科技支撑模式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理想模式,自我造血模式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模式,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并行发展模式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模式。第八,对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高质量发展”能够作为可参考的新逻辑起点,“自组织学理依据-系统动力学方法-Vensim分析工具”的研究框架更符合竞技体育复杂系统特点,有助于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走向深入。

宋长智,王东军,杨洪彪[2](2021)在《英国大陆架海洋固定平台退役法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总结、介绍英国大陆架海洋固定平台退役的主要法规及适用范围,包括Petroleum Act 1998、Energy Act 2016、OSPAR Decision 98/3on the Disposal of Disused Offshore Installations、The Offshore Installations (Offshore Safety Directive)(Safety Case etc.)Regulations 2015等。解读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商业、能源和产业战略部(Department of Business Energy and Industrial Strategy,BEIS),BEIS的环境管理小组和近海环境监察局、海洋石油环境和退役监管机构等,并解读监管机构之间的联系。对海上固定设施退役的监管程序及监管部门推荐的退役计划模板进行一定梳理和解读,可为我国海洋平台退役法规及监管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白龙[3](2020)在《海上钻井平台的国际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的逻辑起点为海上钻井平台法律属性,从沿海国与非沿海国的不同视角下,依托不同海域区分的坐标背景,对海上钻井平台的国际法问题予以剖析。在以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主导的国际海洋法律秩序下,涉及海上钻井平台的法律属性、在不同海域建造、使用及移除海上钻井平台的规则存在较大差异,某些领域的规则付之阙如。通过研究涉及海上钻井平台的海洋资源开发及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主要全球性和区域性公约、典型国家立法及案例,试图从现有包括人工岛屿、海上人工设施和结构等海上设施国际制度比较分析,在区别各种设施的法律属性的基础上,认为应当明确作为整体的海上钻井平台的法律属性,并确立航行中移动式钻井平台的船舶法律地位;并随之构建涵盖登记制度等在内的海上钻井平台的管理制度。明确沿海国在不同海域建造、使用和管理海上钻井平台的专属权利及刑事、民事和行政管辖权制度,并确定外国在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建造和使用海上钻井平台的权利及该外国的刑事、民事和行政管辖权的内容和边界。并应完善国际海底管理局对勘探和开发“区域”油气资源的海上钻井平台的管辖权制度。在传统国际法对不同海上权利进行平衡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海上钻井平台建立完善的安全区域制度,未来这一安全制度还要增加防范针对的恐怖袭击的重要内容。分析和比较由海上钻井平台引起的环境污染损害的国际环境法律制度及特点,并以此为视角,剖析了当前建立因勘探开发海洋油气资源引起的跨国海洋污染损害责任机制的局限性的原因,分析了区域性防治海洋污染公约在此问题上的空白,应制定规范此类污染损害公约,尤其要建立因勘探开发海洋油气资源活动造成的跨境污染损害责任基金和强制责任保险机制。多维度比较分析了当前退役海上钻井平台的移除制度,从移除方式上探究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透视了系列海洋法公约中关于海洋倾倒与船舶残骸清除的概念、方式、移除责任人的确定、移除费用的担保等内容,提出应以海洋环境保护为要素,建立涵盖确定移除责任人及移除费用担保机制的退役海上钻井平台的移除制度;分析了海上钻井平台与航行、渔业、海洋科学研究、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等典型用海活动的制度冲突。此类制度冲突凸显了以调整传统用海活动的海洋法制度在应对海上钻井平台时的不足。文章依据现有海洋法体系确立的不同海域的功能价值及沿海国的权利体系,分别提出解决此系列冲突制度的值取向,提出以此形成构建未来协调海上钻井平台与其他用海活动冲突制度的理论建议。

罗贵星[4](2020)在《吊物跌落下半潜式起重平台结构损伤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半潜式起重平台作为海洋结构物拆解吊运作业不可或缺的一员,长期处于复杂恶劣的海洋环境,由于吊运过程中难以避免风、浪、流的作用,还有可能发生的人员操作失误,极易发生跌落事故。因此,研究和评估半潜式起重平台在吊运跌落中的结构安全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于平台甲板结构跌落事故中的抗冲击性能以及降低这些事故所带来的结构损伤、经济损失及环境破坏等不利后果做了一系列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目前跌落事故下结构损伤分析主要研究现状和事故分析基本理论进行消化吸收。重点分析跌落事故研究机理、相关的规范法事故分析方法,整理了国内外学者对跌落事故在实验法、解析法、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进展。随后,对跌落事故分析基本理论进行研究,研究了跌落模型的动力学分析理论、非线性动态有限元理论及显式求解方法,对半潜式起重平台进行完成半潜式起重平台有限元建模工作,包括结构特点简要概述、网格尺寸的确定、结构必要简化讨论;基于平台作业特性、参考相关规定确定平台跌落场景典型工况,建立典型工况下的坠物即导管架结构,对典型工况的参数设置进行必要性阐述,应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基于塑性设计准则,研究了半潜式起重平台在导管架跌落后甲板结构损伤的一般规律。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参考相关规范、简化跌落过程,选取不同类型的坠物(导管架平台甲板、集装箱、细杆)并建立相应的有限元模型,根据规范对其材料属性进行定义。确定不同的接触形式、跌落高度、跌落位置和角度等参数,对不同跌落场景下的甲板结构结构损伤变形、能量转化、冲击力变化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最后,在典型工况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标平台作业时可能遭受重物跌落影响的甲板区域的风险源进行梳理,尽可能降低跌落事故发生的风险;然后为提高抗冲击性能,即在原有结构基础之上,对甲板结构优化从三个方面考虑:结构加强、增设垫木防撞层、增加橡胶敷料层,以上章中的局部甲板模型为目标物,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模拟不同措施下甲板结构的响应差异。

石方方[5](2020)在《“自主海洋环境监测:在油田退役中的应用”英汉笔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海域辽阔,油气平台众多,如果不对油田退役活动进行监测,废弃的油气设施会对中国的海洋和生态环境产生大规模的影响。目前,我国在退役油田监测领域的技术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亟需借鉴其它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来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贡献力量。为此,译者选取英国期刊《环境总科学》出版的科技论文“自主海洋环境监测:在退役油田中的应用”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源文本。结合源文本的特点,译者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了所选文本的翻译方法,进而撰写了翻译实践报告。本报告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节是对翻译任务的介绍,简述文本的来源和特点以及此次翻译实践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节是翻译过程的介绍,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以及质量控制。第三章节是案例分析,译者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从词、句、篇三个层面分析了翻译方法的应用;第四章节是对翻译实践的总结,概括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收获以及存在的不足。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发现,单一的翻译方法很难灵活应对翻译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所以应在充分考虑中英文差异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翻译方法。译者希望此次翻译实践能提升译者的翻译能力,为未来翻译工作奠定基础。

金辉[6](2020)在《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宏观税负的高低直接关乎国计民生,影响强国富民和稳定发展,是政府、学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中国宏观税负高企,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和转型升级,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宏观税负畸高的主要原因:“分税制”以来,税权分配向中央集中并趋于规范,但事权划分改革止步不前,存在政府事权范围过大、政府间事权重叠严重、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相适、事权划分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等问题,导致事权与支出责任不断下沉,造成了严重的财政纵向失衡,使得地方财政产生巨大缺口,于是地方政府伸出攫取之手,通过土地财政、乱收费等方式增加收入,极大地推高了宏观税负。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将宏观税负约束至合理区间,并科学合理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是破解中国财政困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是切实降低宏观税负、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四个部分。首先,国际比较。在国家结构、经济水平差异的视角下,比较了美、英、俄、蒙四国的政府间事权划分模式,并将4国拓展到81个国家,归纳不同类型国家央、地间事权划分的共性和特性,提炼出若干经验启示;其次,历史、现状与比较。梳理中国央、地间财政关系的历史变迁和现实困境,讨论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及其国际比较,为事权划分改革指明方向;再次,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是在理论分析中,界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利用Barro模型分析财政支出分权、财政支出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二是在实证研究中,利用熵值法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数,采用跨国数据检验财政支出分权、财政支出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使用Lind-Mehlum方法估算地方财政支出比例的最优值,采用工具变量法解决变量内生性问题,为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提供参考依据;最后,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在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的视域下,结合国际经验、现实情况以及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成果,从四本预算分别展开,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部分事权让渡给市场,进而制定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重构方案。可能的创新之处:1、借鉴国际经验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的视角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1)将全口径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以及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纳入统一框架进行研究。已有文献中关于政府间事权划分的研究,往往就划分而谈划分,这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支出责任定量划分难以深入。只能停留在事权定性划分的层面,无法深入到支出责任定量划分的层面,使得事权划分和支出责任划分处于割裂状态。二是无法切实有效地解决宏观税负畸高的问题。这是因为事权与支出责任的上划或下调,都无法改变总财政支出,进而无法降低宏观税负。因此,本文将全口径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事权与支出责任纳入统一框架,先参考前人测度的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宏观税负合理区间,再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将部分政府事权让渡给市场,进而划分各领域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最终降低财政支出和宏观税负至合理区间。(2)较大拓展了国际比较的视野。其一,已有文献中的国际比较研究,往往利用国际数据库的二手数据或者样本国家的政策文件,进行定性分析或者政策解读。本文则从美、英、俄、蒙四国的财政部、统计局等网站,收集详细的财政支出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其二,已有文献注重案例研究,缺乏分类比较。本文依国家结构、经济水平的差异,将目标国家分为四类,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将样本数量扩大至81国并进行分类比较。2、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分权的关系财政分权的已有文献,更加关注经济增长,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财政支出分权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效应。理论分析中可能的创新之处。本文利用Barro模型,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代际效用总和最大化,并纳入央、地两级财政支出,研究财政支出分权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财政支出分权与可持续发展呈倒“U”型关系;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最优地方财政支出比例θl*=γ/(β+γ)。财政支出分权水平过高不利于发挥公共产品供给的规模效益,过低则不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信息优势,都将造成效率的损失,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中可能的创新之处。基于理论分析,本文首先构建了包含经济、资源环境、社会三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指数,采用跨国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了财政支出分权与可持续发展呈倒“U”型关系的结论;其次,通过Lind-Mehlum方法进一步检验倒“U”型关系,并据此估算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最优地方财政支出比例;最后,发现中国地方财政支出比例过高,远高于其最优值,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在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时,注重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重,如在普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央、地间公共卫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公共卫生体系的缺陷和事权划分的积弊,本文试图以此为背景开展相关研究。首先,界定事权范围。梳理已有文献、财政账目、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界定公共卫生事权的范围,明确相应支出内容。其次,现状分析。通过分析公共卫生领域的行政体系结构、详细数据,以及事权改革文件,探讨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与改革。再次,开展理论分析,并找出改革方向。归纳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路径,并基于此找出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核心要素和事权划分的重要方向。最后,提出政策建议。结合疫情防控和事权划分的国际经验与教训,从责任分配、行政体系、法制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中央与地方公共卫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政策建议。

林高松[7](2020)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的重要军事制度,是国家开展兵役工作的法律保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兵役制度等重大政策制度改革,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研究分析兵役法律制度所包含的法理价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按照“理性分析、历史沿革、价值定位、内外环境、完善之道”的逻辑顺序分五章展开研究。第一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从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兵役实体法律制度、兵役程序法律制度等为研究起点,对兵役法律制度的内涵外延进行科学界定,系统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和地位作用,为论文撰写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按照古代、近代和新中国等三个阶段系统梳理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发展脉络,系统分析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从体系构成、实质内涵和主要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兵役法律制度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现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现代化局部战争需要、退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第三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所蕴含的法理价值进行全面阐述,一是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二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三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四是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五是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等,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第四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客观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这是新时代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根基。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防实力同步增强,二是我国总体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局部战争威胁始终存在,三是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四是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军人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五是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第五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完善之道。主要从兵役法律制度建设角度提出一系列对策措施,力求为国家兵役机关开展兵役法律制度建设提供参考。一是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二是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三是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持续为国家提供优质的兵员补充,确保国家总体安全,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凌晨[8](2020)在《半潜式起重平台拆解作业安全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初全球有超过7000个海洋油气设施,随着服役时间的延长,国内外海洋平台将迎来退役拆除的高峰期。半潜式起重平台由于强大的起重能力、超强的稳定性、出众的甲板存储能力和适宜的生活居住功能等突出特点,已经成为海上导管架平台退役拆解的主要装备。平台拆解作业涉及不同类型的工具与大量人员,且容易受到当地风、浪、流、潮位等环境因素影响,为了保障人员与设备的安全,对作业过程中的各关键因素进行实时监控并建立警报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国内外平台安全监测系统项目的发展和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半潜式起重平台的拆解作业安全监测系统。首先对监测系统的整体方案进行设计,明确监测系统的架构和主要功能;然后进行传感器选型布置,搭建好数据采集系统;再建立监测数据库,设计以三级报警机制为框架的安全评估体系;最后开发了具有多功能模块的监测软件,实现了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测和自动报警,保证半潜式起重平台拆解作业的安全。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对海上设施退役拆除的市场前景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分析总结,介绍海洋平台安全监测系统的功能、组成和分类情况,并对海洋平台的拆解流程、拆解技术等发展现状进行整理,对海洋平台现场监测项目的发展和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国外先进海洋监测技术和产品进行调研;(2)结合半潜式起重平台和待拆解导管架平台,明确总体设计目标,设计监测系统构架及主要功能,并分析拆解作业的相关风险,确定相应监测内容和监测技术,完成安全监测系统整体方案设计;(3)分析传感器的选型要求与布点原则,对传感器进行选型布置,设置数据提取方案,按照二进制协议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并通过Redis订阅传感器设备ID实现数据的导入与缓存,完成数据采集系统的搭建;(4)通过数据库的总体功能需求分析,采用Redis缓存数据库与关系型数据库并存的模式,建立名为Ocean System的安全监测数据库,并提出各类数据的可靠性检验方式与分析工具,按照安全评估体系设计原则,采用递阶层次结构,进行三级安全等级的分级标准建立,对监测系统报警机制从职能、基本程序与运行模式进行设计;(5)使用Python语言,采用B/S模式,基于Web GIS设计监测系统软件,使其包括用户权限管理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数据查询模块、安全报警模块与监测日报模块五大功能模块,并依据树状设计思想,设计简洁直观的主界面和独立完整的子节点界面。本文研究内容对于半潜式起重平台的拆解作业安全防护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也可为其他海洋平台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贾卫兵[9](2020)在《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供应链逆向物流综合效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对于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且目前仍以化石能源为主。而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耗使得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寻找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成为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海上风力发电由于不占用土地资源、距离负荷中心较近和发电过程中无污染等优点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政策的推动下海上风力发电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成长。而其中最早发展海上风力发电的欧洲,却已经相继迎来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退役期,如何处理退役的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成为困扰欧洲国家的难题。虽然我国海上风力发电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其发电装机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三,并且最早建设的海上风力发电场也已运行了近10年。欧洲的经验证明,提前设计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闭环供应链,进行供应链逆向物流的研究是必要的。逆向物流的实施一方面意味着生产成本的降低,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巨大的投入。因此,本文将对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供应链逆向物流综合效益进行系统的研究,旨在为供应链、相关企业的决策者判断是否实施逆向物流及如何实施逆向物流提供借鉴。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本文收集并整理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对风力发电机组供应链、供应链逆向物流和海上风力发电现状等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构造了包含逆向物流的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闭环供应链。然后本文在文献研究和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维度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涵盖了设施设备投入、海上风力发电促进和节约能源等15个具体指标。接下来,本文提出了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供应链逆向物流综合效益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犹豫模糊语言术语集对评价信息进行描述,采用三角模糊数进行语言信息转化,使用BWM方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结果的集结。最后本文以DQ海上风力发电场为例进行算例研究,根据结果提出了逆向物流综合效益提升建议,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本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创新。首先,本文进行了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从供应链逆向物流的视角出发,以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为对象开展了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建立了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闭环供应链。其次,本文建立了系统的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供应链逆向物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全面、科学的对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供应链逆向物流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本研究一方面可为决策者判断是否要实施逆向物流及如何实施逆向物流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也可为日后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王雯佳[10](2020)在《北极核污染治理的法律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冷战的结束并没有磨灭曾经拥核大国对北极地区环境造成的伤害,核威胁一直存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曾经的封闭海洋会因融化的海冰改变自有的洋流循环,进而使北冰洋中放射性污染物流入其他大洋影响全球。人类对北极资源和航道的开发更是直接导致了北极地区的再军事化。北极问题已不再是区域性问题,北极环境关乎全球生态环境的未来发展,影响着人类健康与生存发展的空间。北极地区核污染的治理问题也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世界人民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任何一个国家在灾难面前都无法独善其身,唯有世界各国携手一道,休戚与共才是全球性问题治理的良策。本文试图从法律角度来探讨北极核污染治理的机制完善。通过对现阶段北极地区核污染治理相关机制的梳理,分析出现有机制发挥作用有限,表现在国际公约、区域性文件等相关法律的规定中将军事污染来源排除、国家责任存在不当豁免、生态环境保护与核能发展存在矛盾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完善治理路径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条约的修订以及缔结来增强治理机制的实效性,建立新型军事论坛以弥补军事污染来源的缺乏;协调不同法域间矛盾要兼顾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明确合作原则、预防原则及通知原则等基本准则以此避免国际责任的不当豁免;预防机制可通过设立全球性的核污染防治国际环评制度来防止跨界损害,倡导建立北极地区“无核化”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北极地区核污染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参与北极地区核污染治理应从中国北极战略、利益攸关国身份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出发,通过加强与北极区域内国家开展双边务实合作,以“合纵”的方式分化北极国家的排斥力量。积极推动并响应联合国合理合法的决策,以“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的基本理念为构建稳定且具有约束力的国际习惯法和相关条约贡献中国智慧。

二、英国海洋设施退役过程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国海洋设施退役过程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文献综述
        1.4.2 国内文献综述
    1.5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思路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6.3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竞技体育
        2.1.2 模式
        2.1.3 发展模式
        2.1.4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
    2.2 自组织理论基础
        2.2.1 自组织理论概述
        2.2.2 耗散结构理论
        2.2.3 协同学理论
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现实问题与转型方向
    3.1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
        3.1.1 集权提高阶段(1949-1978 年)
        3.1.2 集权赶超阶段(1979-1991 年)
        3.1.3 有限分权赶超阶段(1992-2011 年)
        3.1.4 转型探索阶段(2012 年至今)
    3.2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现实问题
        3.2.1 发展成就
        3.2.2 现实问题
    3.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转型方向
        3.3.1 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
        3.3.2 向自组织发展方向转型
        3.3.3 向多主体协同方向转型
4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观
    4.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论
        4.1.1 追求运动员的全面充分发展
        4.1.2 追求多元利益均衡发展
        4.1.3 追求可持续内生动力
    4.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论
        4.2.1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4.2.2 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大而强”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
        4.2.3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是提升“体育强则国家强”反哺效应的实践活动
    4.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
        4.3.1 竞技体育自组织发展方式
        4.3.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4.3.3 创新发展
5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目标
    5.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确立依据
        5.1.1 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要求
        5.1.2 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要求
        5.1.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目标演化的逻辑要求
        5.1.4 世界体坛发展格局的竞争要求
    5.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5.2.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整体目标
        5.2.2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分层目标
        5.2.3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可观测目标
6 耗散结构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条件研究
    6.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自组织条件
        6.1.1 竞技体育形成全面双向开放的耗散系统
        6.1.2 竞技体育系统要远离平衡态
        6.1.3 竞技体育系统要发挥非线性相干效应
        6.1.4 竞技体育要抓住系统涨落契机
    6.2 耗散结构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Brusselator模型
        6.2.1 Brusselator模型的构成
        6.2.2 我国竞技体育Brusselator动力学模型的转译
        6.2.3 我国竞技体育Brusselator动力学模型分析
        6.2.4 我国竞技体育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动力学判断
7 协同学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研究
    7.1 竞争与协同: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7.1.1 竞争是推动竞技体育非平衡发展的力量
        7.1.2 协同是推动竞技体育有序发展的力量
        7.1.3 竞技体育系统中竞争与协同的相互作用
    7.2 协同学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序参量
        7.2.1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快变量与慢变量
        7.2.2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序参量的识别与确定
        7.2.3 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融合度的内涵
        7.2.4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序参量的演化
    7.3 序参量役使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7.3.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因素
        7.3.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7.3.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役使动力机制
8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
    8.1 建模目的与系统边界
        8.1.1 建模目的
        8.1.2 建模原则
        8.1.3 竞技体育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边界
    8.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8.2.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因果回路图
        8.2.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存量流量图
        8.2.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方程
    8.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模拟仿真
        8.3.1 数据来源与确定
        8.3.2 竞技体育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检测
        8.3.3 基于仿真结果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分析
        8.3.3.1 发展模式Ⅰ:原有发展模式
        8.3.3.2 发展模式 2: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并行发展模式
        8.3.3.3 发展模式 3:自身造血发展模式
        8.3.3.4 发展模式 4:专业体育与职业体育协同发展模式
        8.3.3.5 发展模式 5:科技支撑发展模式
        8.3.3.6 模式对比与分析
9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建议
        9.2.1 竞技体育要树立高质量发展观,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流
        9.2.2 举国体制要加快融合市场机制,走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9.2.3 切实壮大职业体育,搞活竞技体育表演市场
        9.2.4 实现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协同发展
        9.2.5 大力培育和发展体育社会组织
        9.2.6 提高竞技体育系统的创新驱动能力
        9.2.7 发挥体育科技攻关与服务的杠杆作用
    9.3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英国大陆架海洋固定平台退役法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监管机构
2 核心法规
3 海上固定设施退役的监管程序
4 海上固定设施的退役计划
5 结论

(3)海上钻井平台的国际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海上钻井平台的法律地位
    第一节 将海上钻井平台视为船舶
        一、国内成文法中的船舶
        二、将移动式钻井平台视为船舶的司法实践
        三、将移动式钻井平台认定为船舶的立法与司法实践
        四、移动式钻井平台与船舶登记
    第二节 将海上钻井平台视为其他类型的装置
        一、将海上钻井平台视为人工岛屿
        二、将海上钻井平台视为单独类别的物
        三、主要海事公约中的船舶和海上钻井平台
第二章 海上钻井平台的管辖权与安全保护
    第一节 国家建造海上钻井平台的权利
        一、国家在内水建造海上平台的权利
        二、国家在领海建造海上钻井平台的权利
        三、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建造海上钻井平台的权利
        四、在大陆架建造海上钻井平台
        五、在公海建造海上钻井平台
        六、在国际海底区域建造海上钻井平台
    第二节 国家对海上钻井平台的管辖权
        一、国家对海上钻井平台的行政管辖权
        二、国家对海上钻井平台的刑事管辖权
        三、国家对海上钻井平台的民事管辖权
    第三节 海上钻井平台的安全保护制度
        一、沿海国对领海内海上钻井平台的保护
        二、海上钻井平台的安全区域
        三、防止海上钻井平台遭受恐怖主义危害
        四、我国海上钻井平台的保护
第三章 海上钻井平台环境污染救济制度
    第一节 现有公约对海上钻井平台环境问题的应对
        一、涉及海上钻井平台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
        二、区域性公约的应对及其局限性
        三、现有公约述评
    第二节 处置海上钻井平台跨国污染损害责任的困境
        一、IMO无处置因海上钻井平台造成的跨国污染损害职能
        二、船舶与海上钻井平台的区分形成管辖权阻碍
        三、行业组织的反对增加了制定公约的难度
        四、Montara事故的处理凸显缺少可适用的规则造成的困境
        五、部分国内立法评析
    第三节 应制定海上钻井平台跨境油污损害责任公约的建议
        一、制定跨境污染损害条约的可行性
        二、海上钻井平台造成的跨国环境污染损害责任的主体
        三、亟需构建和完善跨境污染损害责任基金和强制责任保险
第四章 退役海上钻井平台的移除制度
    第一节 退役海上钻井平台的移除
        一、退役海上钻井平台的移除方式选择
        二、移除钻井平台的环境风险
        三、移除退役海上钻井平台的国家实践
    第二节 移除退役海上设施的国际公约及其局限性
        一、海洋法公约对移除的适用冲突
        二、海洋倾倒与海上钻井平台的移除
        三、移除退役海上设施在区域性公约中的分歧
    第三节 所有人或管理人的责任及移除费用保障
        一、所有权人或管理人在移除中的责任
        二、移除海上钻井平台费用的担保和保障
        三、移除海上钻井平台公约的制定及我国的应对
第五章 海上钻井平台与其他用海活动的冲突与协调
    第一节 与渔业活动的冲突及解决
        一、与专属经济区内活动的冲突与协调
        二、与公海捕鱼自由的冲突与协调
    第二节 与航行的冲突与协调
        一、与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内航行活动的冲突及协调
        二、与公海航行自由的冲突与协调
    第三节 与其他用海活动的冲突与协调
        一、与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冲突与协调
        二、与其他用途的海上设施的冲突与协调
        三、与海洋科学研究的冲突与协调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案例索引
附录二 缩略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吊物跌落下半潜式起重平台结构损伤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平台拆解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1.1.2 半潜式起重平台简介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1.2.1 跌落事故机理研究
        1.2.2 跌落事故相关规范要求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第2章 半潜式起重平台甲板有限元建模研究
    2.1 概述
    2.2 跌落事故分析基本理论
        2.2.1 跌落模型的动力学分析理论
        2.2.2 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控制方程
        2.2.3 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显式求解方法
    2.3 半潜式起重平台介绍
        2.3.1 OOS起重平台介绍
        2.3.2 主要参数概述
        2.3.3 OOS半潜式起重船起重机简介
    2.4 平台甲板有限元建模分析
        2.4.1 有限元模型简化说明
        2.4.2 半潜式起重平台甲板有限元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吊运过程中典型跌落事故结构损伤研究
    3.1 概述
    3.2 场景制定
        3.2.1 坐标及单位系统确定
        3.2.2 跌落位置确定
        3.2.3 跌落高度确定
        3.2.4 接触角度及速度确定
        3.2.5 跌落仿真中边界条件讨论
    3.3 材料模型参数选择
        3.3.1 临界变形能与失效应变的关系
        3.3.2 弹塑性材料本构关系及应变率效应分析
        3.3.3 材料失效应变值确定
    3.4 典型工况结果分析
        3.4.1 冲击深度分析
        3.4.2 冲击力分析
        3.4.3 结构损伤分析
        3.4.4 应力应变分析
        3.4.5 能量转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跌落事故下参数敏感性研究
    4.1 概述
    4.2 甲板及坠物相关参数选取
        4.2.1 接触形式分析及坠物选取
        4.2.2 相关模型建立
    4.3 不同跌落角度敏感性分析
        4.3.1 不同跌落角度下导管架坠物敏感性分析
        4.3.2 不同跌落角度下导管架上甲板坠物敏感性分析
    4.4 不同跌落位置敏感性分析
        4.4.1 不同跌落位置下细杆坠物敏感性分析
        4.4.2 不同跌落位置下集装箱坠物敏感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吊运安全流程及甲板防护措施研究
    5.1 概述
    5.2 吊运安全作业流程研究
    5.3 结构加强方案
        5.3.1 增加甲板板厚
        5.3.2 增加箱型梁结构
    5.4 增加甲板垫木防护层
        5.4.1 加强方案
        5.4.2 结构损伤分析
        5.4.3 能量转化分析
    5.5 增加橡胶敷料层
        5.5.1 加强方案
        5.5.2 结构损伤分析
        5.5.3 能量转化分析
    5.6 不同防护措施的对比分析
        5.6.1 抗冲击性能指标
        5.6.2 不同措施对比
    5.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研究工作总结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自主海洋环境监测:在油田退役中的应用”英汉笔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2.1 Lexical Features
        1.2.2 Syntactic Features
        1.2.3 Discourse Features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Chapter 2 Translation Procedures
    2.1 Preparations for the Translation
        2.1.1 Background Knowledge
        2.1.2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2.1.3 Translation Tools
    2.2 Translation Duration
    2.3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3.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3.1.1 Omission
        3.1.2 Amplification
        3.1.3 Conversion
    3.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3.2.1 Passive Sentences
        3.2.2 Complex Sentences
    3.3 Translation at Discourse Level
        3.3.1 Cohesion
        3.3.2 Coherence
Chapter 4 Practice Summary
    4.1 Translation Lessons
    4.2 Suggestions for the Translation Task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Target Text
Appendix Ⅱ: Source Text
Author's Resume
Acknowledgements
Thesis Data Collection

(6)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2.1 论文的研究目标
        1.2.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难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1.4.1 难点
        1.4.2 论文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全口径宏观税负
        2.1.1 全口径宏观税负的概念界定与测度
        2.1.2 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与实证检验
        2.1.3 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的研究
    2.2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
        2.2.1 经济增长视角下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历程
        2.2.2 财政分权理论的新发展与现实困境——部分财政分权
        2.2.3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2.3 财政分权、政府间竞争与政府支出结构
        2.3.1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要素流动与政府间竞争
        2.3.2 政府间竞争与财政支出结构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支出
        2.3.3 政府间竞争与政府规模
    2.4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
        2.4.1 政府间事权划分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2.4.2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国际案例
        2.4.3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中国案例
    2.5 简要评述
第三章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国际比较
    3.1 联邦制国家央、地间事权划分的案例分析
        3.1.1 联邦制发达国家的划分模式——以美国为例
        3.1.2 联邦制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模式——以俄罗斯为例
    3.2 单一制国家央、地间事权划分的案例分析
        3.2.1 单一制发达国家的划分模式——以英国为例
        3.2.2 单一制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模式——以蒙古为例
    3.3 各国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比较分析
        3.3.1 美、俄、英、蒙四国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比较分析
        3.3.2 央、地间财政支出划分比较的拓展——基于81个国家的数据
    3.4 启示与借鉴
        3.4.1 划清政府、市场边界的启示与借鉴
        3.4.2 优化中央、地方财政支出比例的启示与借鉴
        3.4.3 划分中央、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启示与借鉴
        3.4.4 健全央、地两级财政法制体系的启示与借鉴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央、地间财政关系的历史变迁、现状和比较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央、地间财政关系的变迁
        4.1.1 计划经济体制下集权与分权的动荡变化时期(1950-1980年)
        4.1.2 改革开放背景下财政分权体系探索和建设时期(1980-2013 年)
        4.1.3 财政体制现代化改革时期(2014年至今)
    4.2 分税制改革后央、地间财政关系的总体现状——财政困境和思考
        4.2.1 财政现状之央、地间财政失衡的困境及其思考
        4.2.2 财政现状之转移支付体系不完善与地方财政缺口的困境及其思考
        4.2.3 财政现状之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务困境及其思考
        4.2.4 财政现状之宏观税负畸高的困境及其思考
    4.3 各领域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与比较
        4.3.1 一般公共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4.3.2 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4.3.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4.3.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4.3.5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现状、比较的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与央、地财政支出结构研究
    5.1 可持续发展与央、地财政支出结构的理论分析
        5.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
        5.1.2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分权——基于Barro模型的理论分析
        5.1.3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结构的理论分析
    5.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的构建与测度
        5.2.1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的构建
        5.2.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的指标权重计算——基于改进后的熵值法
        5.2.3 世界81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测度及排序
        5.2.4 可持续发展指数与人类发展指数的排序比较
    5.3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分权——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5.3.1 模型构建、变量描述与数据来源
        5.3.2 基准回归结果
        5.3.3 工具变量回归结果——内生性检验
        5.3.4 稳健性检验——财政支出分权与人类发展指数
        5.3.5 进一步讨论——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三维讨论
        5.3.6 基于Lind-Mehlum方法的最优央、地财政支出比例估计
    5.4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结构——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5.4.1 模型构建、变量描述与数据来源
        5.4.2 基准回归结果
        5.4.3 工具变量回归结果——内生性检验
        5.4.4 稳健性检验——财政支出结构与人类发展指数
        5.4.5 实证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重构方案
    6.1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理论、原则和思路
        6.1.1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理论基础
        6.1.2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原则
        6.1.3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思路
    6.2 借鉴国际经验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重构方案
        6.2.1 一般公共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6.2.2 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6.2.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6.2.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6.2.5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央、地间公共卫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
    6.3 重构之后的央、地间财政事权配置及其支出规模测算
        6.3.1 一般公共预算中的央、地间财政事权配置及其支出规模测算
        6.3.2 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央、地财政支出划分及其规模测算
        6.3.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央、地间财政支出划分及其规模测算
        6.3.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的央、地间财政支出划分及其规模测算
        6.3.5 重构之后的央、地两级财政支出总规模测算及重构方案的优势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国际比较的研究结论
        7.1.2 历史、现状和比较的研究结论
        7.1.3 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政策启示
        7.2.2 具体的对策建议和方案
第八章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8.1 本文的不足之处
    8.2 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附件:Lind-Mehlum方法的Stata编程代码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
    第一节 兵役法律制度的科学界定
        一、相关概念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实体法律制度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程序法律制度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制度的法律特征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时代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容特征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地位与作用
        一、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军事制度的重要内容
        二、兵役法律制度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坚实基础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组织兵役工作的有效规范
第二章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我国古代兵役法律制度
        二、我国近代兵役法律制度
        三、新中国兵役法律制度
    第二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体系构成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实质内涵
        三、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客观分析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经验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优劣之处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
    第一节 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
        一、依法参加兵役是公民和法人的基本义务
        二、参加兵役人员依法享有各种基本权利
        三、正确处理兵役权利与兵役义务的关系
    第二节 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
        一、兵役必须以实现国家价值优先
        二、公民通常是实现个人价值优先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调节器
    第三节 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
        一、国防是全体公民的国防
        二、兵役实质是少数公民参加兵役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实现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统一的平衡器
    第四节 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一、公平与效率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兵役法律制度优先考虑军事效率
        三、兵役法律制度充分体现公平原则
    第五节 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
        一、追求国家和平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目标
        二、保障国家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追求
        三、统筹和平权与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功能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
    第一节 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础
        一、经济实力
        二、法治环境
        三、军事改革
    第二节 国家严峻安全形势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国家统一困境
        二、周边事态纷争
        三、西方大国遏制
    第三节 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
        一、信息化局部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样式
        二、高技术武器装备占据未来战场的主导地位
        三、高素质的兵员成为信息化战争胜负的关键
    第四节 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
        一、尊重军人共识
        二、优待军人传统
        三、军人权益维护
    第五节 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
        一、独生子女成为军队服役主体
        二、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三、入伍后退兵比例呈逐年上升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完善之道
    第一节 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任务
    第二节 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
        一、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组织领导
        二、统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规划计划
        三、科学组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起草拟制
    第三节 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
        一、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兵役法律意识
        二、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确保法律制度落到实处
        三、严格组织对违反兵役法律制度行为的惩治
结语: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其它军事政策制度之间的关系
    二、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新时代强军要求的关系
    三、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制定与实施的关系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半潜式起重平台拆解作业安全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课题来源
    1.2 海洋平台安全监测系统介绍
        1.2.1 安全监测系统的功能
        1.2.2 安全监测系统的组成
        1.2.3 安全监测系统的分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平台拆解研究现状
        1.3.2 平台安全监测系统设计与开发研究现状
        1.3.3 平台监测系统及数据采集装置的研发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和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拆解作业安全监测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1 目标平台介绍
        2.1.1 半潜式起重平台介绍
        2.1.2 待拆解导管架平台介绍
    2.2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设计原则与设计思路
        2.2.1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2.2.2 系统设计原则
        2.2.3 系统设计思路
    2.3 监测系统架构与功能设计
    2.4 安全风险监测及监测技术
        2.4.1 拆解作业海洋环境监测
        2.4.2 导管架平台切割、拆解风险监测
        2.4.3 管线/油气模块油气泄露及火灾风险监测
        2.4.4 吊升/吊运中碰撞、跌落风险监测
        2.4.5 拆解装运风险监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3.1 数据采集装置设计
        3.1.1 传感器选型要求
        3.1.2 传感器选型
        3.1.3 传感器系统布点原则
        3.1.4 传感器系统布置设计
    3.2 监测数据提取
    3.3 实时数据传输
    3.4 数据导入与缓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库与安全评估体系建立
    4.1 总体功能需求
    4.2 数据库的建立
    4.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1 数据的可靠性检验
        4.3.2 数据统计分析
        4.3.3 相关性分析
        4.3.4 监测日报生成
    4.4 拆解作业安全评估体系建立
        4.4.1 安全评估体系的设计原则
        4.4.2 安全评估体系层次结构
        4.4.3 拆解作业安全等级的建立
        4.4.4 安全评估指标的分级标准
    4.5 监测系统报警机制设计
        4.5.1 安全报警系统的职能
        4.5.2 安全报警系统的基本程序
        4.5.3 安全报警系统的运行模式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监测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基于Web GIS的软件系统开发
        5.1.1 监测软件开发工具
        5.1.2 基于WebGIS的可视化设计
    5.2 需求分析与软件构架
        5.2.1 需求分析
        5.2.2 软件构架
    5.3 模块设计与实现
        5.3.1 用户权限管理模块
        5.3.2 数据分析模块
        5.3.3 数据查询模块
        5.3.4 安全风险预警模块
        5.3.5 监测日报模块
    5.4 监测系统软件主要界面设计
    5.5 监测系统软件测试
        5.5.1 测试目标
        5.5.2 测试内容
        5.5.3 测试结果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供应链逆向物流综合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力发电机组供应链研究现状
        1.2.2 供应链逆向物流研究现状
        1.2.3 逆向物流综合效益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径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海上风力发电发展现状研究分析
        2.1.1 国外海上风力发电发展现状
        2.1.2 我国海上风力发电发展现状
    2.2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供应链结构
        2.2.1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基本结构
        2.2.2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供应链结构及构成主体分析
        2.2.3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供应链特征分析
    2.3 逆向物流相关理论
        2.3.1 逆向物流的发展与特征
        2.3.2 逆向物流的分类
    2.4 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2.4.1 评价指标语言描述方法
        2.4.2 权重确定方法
        2.4.3 方案评价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发电机组供应链逆向物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3.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建立流程
        3.1.1 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3.1.2 指标体系建立流程
    3.2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供应链逆向物流发展现状及要素分析
        3.2.1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供应链逆向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2.2 逆向物流综合效益要素分析
    3.3 供应链逆向物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指标体系建立
        3.3.2 指标要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发电机组供应链逆向物流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4.1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供应链逆向物流综合效益评价流程
    4.2 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4.2.1 指标评价信息处理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3 模糊综合评价
    4.3 算例分析
        4.3.1 背景介绍
        4.3.2 评价信息的收集及处理
        4.3.3 指标权重计算
        4.3.4 方案评价计算
        4.3.5 结果分析及效益提升策略
    4.4 敏感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北极核污染治理的法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写作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北极核污染治理的概述
    2.1 北极核污染治理相关概念界定
        2.1.1 核污染的概念
        2.1.2 北极核污染治理的区域界定
        2.1.3 北极核污染治理法律机制的界定
    2.2 北极核污染的污染来源
    2.3 北极核污染的治理主体
        2.3.1 环北极国家
        2.3.2 北极域外国家
        2.3.3 国际原子能机构与巴伦支-欧洲北极理事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极核污染治理的法律机制现状与问题
    3.1 北极核污染治理相关法律制度
        3.1.1 全球层面的法律制度
        3.1.2 双边、多边及区域层面的法律制度
    3.2 北极核污染治理国际合作框架
        3.2.1 北极理事会
        3.2.2 国际原子能机构
        3.2.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核能机构
        3.2.4 联合国原子能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
    3.3 现有北极核污染治理法律机制存在的问题
        3.3.1 既有治理机制中军事污染来源规定缺乏
        3.3.2 国家责任存在不当免除
        3.3.3 国际合作水平有限
        3.3.4 生态环境保护与核能发展间的矛盾突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完善北极核污染治理机制的路径展望
    4.1 解决缺乏军事来源规定的难题
        4.1.1 通过条约的缔结与修订完善军事污染来源
        4.1.2 建立专门性的地区军事论坛
    4.2 限制国家责任豁免
        4.2.1 协调国际环境法与国际军控条约间的冲突
        4.2.2 突出合作原则、预防原则及通知原则
    4.3 提升国际合作水平的举措
        4.3.1 增进国家间对北极核污染防治的合作
        4.3.2 优化国际核能组织的职能
    4.4 设立全球性的核污染防治国际环评制度
        4.4.1 以软法为基础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4.4.2 环评信息交流制度
        4.4.3 国际环评监督机制
    4.5 倡导建立北极无核武器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参与北极核污染治理法律机制的设想
    5.1 中国参与北极核污染治理的意义
        5.1.1 北极地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价值
        5.1.2 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法理依据
        5.1.3 参与北极核污染治理是中国的权利和义务
    5.2 中国参与北极核污染法律治理机制的路径
        5.2.1 积极创新与环北极国家双边与多边合作
        5.2.2 积极构建北极核污染治理相关条约法和习惯国际法规则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英国海洋设施退役过程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D]. 赵吉峰.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英国大陆架海洋固定平台退役法规[J]. 宋长智,王东军,杨洪彪. 中国海洋平台, 2021(01)
  • [3]海上钻井平台的国际法研究[D]. 白龙.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2)
  • [4]吊物跌落下半潜式起重平台结构损伤特性研究[D]. 罗贵星.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5]“自主海洋环境监测:在油田退役中的应用”英汉笔译实践报告[D]. 石方方.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D]. 金辉.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7)
  • [7]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D]. 林高松. 武汉大学, 2020(04)
  • [8]半潜式起重平台拆解作业安全监测系统研究[D]. 凌晨.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9]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供应链逆向物流综合效益评价[D]. 贾卫兵.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10]北极核污染治理的法律机制研究[D]. 王雯佳.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英国海洋设施退役流程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