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啡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家庭病床治疗晚期癌痛患者中的应用

吗啡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家庭病床治疗晚期癌痛患者中的应用

一、吗啡静脉自控镇痛(PCIA)在晚期癌痛患者家庭病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韩芮[1](2020)在《阿片类药物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影响晚期癌痛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阿片类药物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影响晚期癌痛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在我院疼痛科门诊进行癌痛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2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113例,女性87例。将患者根据治疗药物进行分组,即阿片组和非阿片组,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强度评分,使用数字评价量表NRS进行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体力状况评价,采用卡氏功能状态KPS进行评分,KPS评分采用百分评分制;于给药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QOL生活质量评分;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对影响患者癌痛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图;采用SPSS20.0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阿片组患者在治疗前NRS评分为5.49±1.12分,治疗后NRS评分为1.32±0.58分,非阿片组患者在治疗前NRS评分为5.25±0.36分,治疗后NRS评分为1.94±0.63分,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的疼痛评分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之后阿片组的评分低于非阿片组,两组相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之后,非阿片组患者无缓解4例,占5.56%,轻度缓解6例,占8.33%,中度缓解41例,占56.94%,明显缓解19例,占26.39%,完全缓解2例,占2.78%。有效缓解率为86.11%;阿片组患者无缓解0例,占0.00%,轻度缓解7例,占5.47%,中度缓解58例,占45.31%,明显缓解61例,占47.669%,完全缓解2例,占1.56%。有效缓解率为94.53%;两组患者有效缓解率相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调查研究,阿片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发生率分别为便秘116例,占90.63%,恶心、呕吐37例,占28.91%,嗜睡及过度镇静15例,占11.72%,尿潴留4例,占3.13%,呼吸抑制12例,占9.38%,药物依赖89例,占69.53%,瘙痒3例,占2.34:%。其中便秘发生率最多,药物依赖次之。非阿片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发生率分别为恶心46例,占63.87%,乏力52例,占72.22%,多汗12例,占16.67%,便秘13例,占18.05%,其中乏力发生率最高,发生恶心患者次之;治疗之前阿片组患者KPS评分为43.66±6.32,治疗后评分为65.26±5.65,治疗前后KP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非阿片组治疗前42.97±6.28,治疗后53.50±7.25,治疗前后KP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KPS评分经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阿片组KPS评分明显高于非阿片组,经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之前阿片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为33.23±6.35,治疗后评分为55.36±5.25,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非阿片组治疗前32.37±6.26,治疗后45.53±7.35,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生存质量评分经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阿片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非阿片组,经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可能影响患者发生癌痛的因素进行分析,选取了可能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对病情了解情况、既往相关病史、既往癌症治疗史、既往疼痛治疗史、转移情况、疼痛原因、疼痛性质、治疗前疼痛程度、治疗前KPS、治疗前QOL、肿瘤分期、血管侵犯、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等等,首先采用Cox风险模型对多个单因素进行分析,在α=0.05水平上,经分析得出,转移情况、治疗前QOL积分、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等癌痛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对病情了解情况、既往相关病史、既往癌症治疗史、既往疼痛治疗史、疼痛原因、疼痛性质、治疗前疼痛程度、治疗前KPS等在单因素分析的结果中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经分析后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指标纳入Cox风险模型,经分析,结果共6个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进入Cox模型,包括:淋巴结转移、QOL、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转移情况;治疗前QOL积分、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癌痛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其中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转移情况的回归系数β均小于0,说明当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转移等情况较低时,患者的疼痛情况也会相应减轻。淋巴结转移及QOL评分的回归系数β均大于0,说明淋巴结转移及QOL评分严重时,患者的疼痛增加。由生存表和生存曲线图可知,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生存时间较长。[结 论]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优于非阿片类药物,在患者镇痛、缓解率等方面均优于非阿片类药物,并且在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KPS评分方面也优于非阿片组。但是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副作用也较大,因此在对癌痛进行治疗时,应当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此外,转移情况、治疗前QOL评分、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为引起癌痛的单因素,治疗前QOL评分、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癌痛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

谢广伦[2](2017)在《癌痛患者阿片耐受临床治疗策略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持续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吗啡静脉自控镇痛在阿片耐受伴口服困难癌痛患者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探讨持续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吗啡静脉自控镇痛用于阿片耐受伴进食困难的癌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研究方法:选取在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入我院疼痛科的中重度癌痛伴口服困难患者,筛选入组60例。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人。M组:吗啡注射液200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0ml,加入自控镇痛泵。DM组:吗啡注射液200mg+右美托咪定600μ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0ml,加入自控镇痛泵。方法:两组病人均在原来所用阿片类止痛药的基础上,加用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进行疼痛滴定。应用电子镇痛泵,采取“背景输注+病人自控”模式进行输注,锁定时间15-20分钟。疼痛评估使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两组病人均采取从小剂量开始滴定控制疼痛,常规选择背景输注0.5-1ml/h+病人自控0.5-1ml/h。自控有效间隔时间15min。每两小时对患者疼痛控制情况进行评价,若在过去的时间内疼痛控制欠佳或者有较多的无效按压次数,则表明自控镇痛剂量不够,可逐步增加背景输注剂量以及单次自控按压剂量,直至患者疼痛得到满意控制。在进行自控镇痛后的第24小时以及第72小时进行疼痛综合评定。如果患者在过去的72h内疼痛得到控制(即患者疼痛评分小于3分,爆发痛每日小于3次,且可通过自控镇痛迅速缓解),则认为患者疼痛控制成功,维持此剂量继续应用静脉PCA进行疼痛控制。若患者72小时内未达到镇痛目标,或者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便秘或嗜睡谵妄等)无法耐受,则考虑患者对阿片类止痛药物反应欠佳,则按照病人具体情况加用微创镇痛方式(如脊神经或交感神经毁损、神经阻滞以及蛛网膜下腔药物输注等)进行疼痛控制。所有患者均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同时对症处理。疗效评价:记录2组患者吗啡及右美托咪定剂量使用情况,以及入院前、治疗后1天、3天及治疗后1月疼痛缓解程度(NRS评分)及病人满意度,比较2组疗效。不良反应评价:监测记录静脉镇痛前、3日以及1月时所有患者便秘、恶心、呕吐、排尿困难、幻觉、皮肤瘙痒、嗜睡、呼吸抑制、肌阵挛、低血压、高血压和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定:数字评分法评估治疗前及治疗后1天,3天及1月选取患者食欲、睡眠、精神、疲乏状态、日常生活,比较两组评分差异。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镇痛前后疼痛评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应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镇痛效果比较入选的60例患者中,55例在进行自控镇痛后3天达到理想镇痛效果,其中有51例患者在自控镇痛1天内即达到理想镇痛目标,3天内疼痛控制有效率为91.7%。5例未达到镇痛效果者,经加用微创镇痛方式(腹腔神经丛毁损3例,蛛网膜下腔药物输注2例)后疼痛得到满意控制。治疗后1月,有3例患者因病情进展死亡(M组2例,DM组1例)。有1例因病情进展出现肠梗阻(DM组),剩余56例患者有51例应用自控镇痛后效果满意,5例加用微创方式者疼痛也得到满意控制。组内比较:与行自控镇痛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3日及1月时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生活质量以及病人满意度均明显提高,但吗啡有效剂量也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自控镇痛后3日相比,两组治疗后1月虽然吗啡消耗剂量均进一步增加,但疼痛评分仍较治疗后3日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病人在自控镇痛前、自控镇痛后3日以及自控镇痛后1月疼痛评分、生活质量以及病人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吗啡有效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行自控镇痛后3日和治疗后1月,其有效剂量分别为(178±47)VS(141±36)mg和(235±54)VS(187±41)mg,DM组吗啡有效剂量较M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组内比较:在M组,行PCA治疗后3日嗜睡例数以及治疗后1月便秘例数较PCA治疗前增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M组,PCA治疗后3日及1月嗜睡例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CA治疗前相比,其他时间点各种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嗜睡、瘙痒以及幻觉、肌阵挛等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前相比较,虽然例数较术前有所增加,但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同一时间点,M组和DM组在不良反应如便秘、恶心、呕吐、排尿困难、嗜睡、幻觉以及肌阵挛等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组PCA治疗后嗜睡患者例数相对较DM组少,便秘、恶心、幻觉及肌阵挛患者相对较DM组多。两组病人均未发生痛觉过敏、呼吸抑制以及明显的血压变化。结论:1静脉自控镇痛不但可以有效地缓解阿片耐受伴口服困难癌痛患者的持续性疼痛,还能够很好地对患者爆发痛进行良好控制,显着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使患者食欲、睡眠、精神状态以及日常生活状态均得到明显改善。2长期持续小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吗啡静脉自控镇痛应用于阿片耐受性癌痛患者,可以降低吗啡的应用剂量,在不增加相关不良反应的同时,降低患者幻觉以及肌阵挛等不良反应发生。第二部分:持续小剂量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阿片耐受癌痛患者鞘内镇痛的影响研究目的:探讨持续小剂量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阿片耐受癌痛患者鞘内镇痛的影响,评估长时间鞘内应用右旋美托咪定的效果,为阿片耐受患者的疼痛治疗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本院择期行鞘内镇痛的顽固性癌痛患者,筛选入组60人,研究方案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实施。术前常规开放液体通路,采用法国SOPHYSA公司生产的鞘内镇痛系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人。M组吗啡100mg/100ml,DM组右美托咪定300ug+吗啡100mg/100ml镇痛。起始鞘内镇痛剂量为单次注射0.5ml,间隔时间30min。若每日剂量大于2.5ml,则调整参数为持续输注剂量0.1ml/h+单次注射0.5ml,间隔时间30min不变,以此类推。原椎管外应用阿片类药物从50%应用量开始,逐步减少,直至停止应用。记录鞘内镇痛前、鞘内镇痛手术后7日以及1月时口服吗啡剂量(非口服按剂量关系转换为口服剂量计算)、鞘内吗啡及右美托咪定剂量、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病人满意度,比较两组之间、各组内治疗前后的疗效。监测并记录患者鞘内镇痛前、7日后以及1月时患者不良事件类型及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之间、各组内治疗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鞘内镇痛前后疼痛评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应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镇痛效果比较组间比较:两组病人在手术前、手术后7日以及术后1月疼痛评分、生活质量以及病人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病人吗啡有效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7日和术后1月DM组吗啡有效剂量较M组明显降低(P<0.01)。组内比较: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7日及1月时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生活质量以及病人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吗啡有效剂量较术前减少明显(P<0.01)。2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组内比较:患者术前不良反应发生率最常见的为便秘(73%),然后依次为恶心(47%)、呕吐(33%)、嗜睡(20%)、排尿困难(13%)和幻觉(10%)。两组患者在术后7天以及术后1月便秘、恶心以及呕吐发生率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幻觉和嗜睡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生例数较术前减少,M组嗜睡例数在术后更少。排尿困难发生率未见明显减少(P>0.05);皮肤瘙痒虽较术前例数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M组患者有1例有轻度肌阵挛,DM组无肌阵挛病人。术后M组和DM组均有患者出现肌阵挛,症状均较重。组间比较:在同一时间点,M组和DM组在不良反应如便秘、恶心、呕吐、排尿困难、嗜睡、幻觉以及肌阵挛等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组嗜睡患者较DM组少,便秘及肌阵挛患者较DM组多。两组病人均未发生痛觉过敏、呼吸抑制以及明显的血压变化。结论:1对阿片耐受且镇痛效果不佳或不良反应无法耐受的癌痛患者,鞘内镇痛可以有效控制疼痛,降低不良反应;2持续小剂量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可以降低鞘内吗啡的用量,从而降低鞘内吗啡用量过大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第三部分:阿片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对大剂量阿片耐受癌痛患者的影响研究目的:探讨阿片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癌痛患者大剂量阿片耐受的关系。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住院且应用大剂量阿片药物进行疼痛控制的癌痛患者20例(大剂量阿片耐受组,A组)作为试验组,同期选择在我院住院化疗且不伴有疼痛的IV期肿瘤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B组),抽取两组患者外周血进行DNA提取并对最有可能影响癌痛患者大剂量阿片耐受的九个相关基因(OPRM1、ABCB1、UGT2B7、CYP3A4、CYP2D6、OPRD1、COMT、DRD2以及P2RY12)上的1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1799971、rs754891060、rs200637194、rs1045642、rs7438135、rs7439366、rs2242480、rs1080985、rs529520、rs581111、rs2234918、rs4680、rs6276、rs3732765和rs9859538)进行基因多态性检测。采用SPSS19.0以及EXCEl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pearson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原发肿瘤部位)的分布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评价癌症疼痛组与对照组中基因型频率分布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采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价各SNP的不同基因型与癌症患者发生疼痛风险关联程度(OR及95%CI)。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UGT2B7基因的rs7438135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分布在大剂量阿片耐受组与对照组人群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4)。2 P2RY12基因的rs3732765位点的不同的基因型在大剂量阿片耐受组与对照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经过统计学检验处于显着性边缘(P=0.05)3相关SNP位点与癌症患者发生大剂量阿片耐受风险的关联分析表明,癌症患者中携带rs7438135位点GA基因型的个体发生大剂量阿片耐受的风险是携带AA基因型个体的6.19倍。结论:1 UGT2B7基因的rs7438135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癌痛患者大剂量阿片耐受密切相关。携带rs7438135位点GA基因型的癌症患者,其发生大剂量阿片耐受的风险是携带AA基因型的癌症患者的6.19倍。2目前尚不能确定P2RY12基因的rs3732765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大剂量阿片耐受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明确。3包含OPRM1、ABCB1、CYP3A4、CYP2D6、OPRD1、COMT、以及DRD2等基因的13个位点,其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癌痛患者大剂量阿片耐受并不相关,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证实。

崔号[3](2016)在《元乌止痛方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分析元乌止痛方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元乌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癌痛患者的可能机制法治疗癌痛提供客观依据,进一步扩展中医外治法治疗癌痛的理论内涵,为社区中临床推广治疗癌痛奠定基础。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在两组治疗中均严格按照WHO三阶梯癌症疼痛治疗方案滴定后给予阿片类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元乌止痛方外用。出现爆发痛时予即释吗啡对症处理,并根据疼痛强度及时调整缓释阿片类药物剂量。两组患者均治疗5天,5天为1疗程。在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强度评分、疼痛缓解率、止痛药物剂量、疼痛影响评分、生活质量、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综合评价元乌止痛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例患者,进入统计学分析的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1.在疼痛程度改善方面,在疼痛缓解率上,治疗组疼痛缓解率为85.00%,对照组为70.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6)。2.在治疗前后NRS评分变化方面,观察组NRS评分平均下降4.1±1.33,观察组平均下降3.15±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3.疼痛影响评分变化方面,观察组平均下降:10.05±3.95分,对照组平均下降:7.40±2.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4.在生活质量(QQL)改善方面,观察组KPS评分平均提高4.5±6.86分,对照组平均提高:4.0±6.8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5)。5.在阿片类药物剂量增减方面,将治疗前后24h阿片类药物剂量进行对比,观察组平均减少8.00±16.41mg,对照组平均增加3.00±17.50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6.在安全性方面,两组在生命体征,肝肾功能等均未出现异常变化;局部不良反应观察组因胶带引起皮肤过敏,出现发红,发痒,无需特殊处理;在全身不良反应中,两组具有阿片类药物口服主要的不良反应为便秘、恶心、呕吐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在镇痛效果满意度方面,观察组镇痛效果满意率(1级+2级)为85.00%,对照组满意率为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观察组镇痛效果方面易于患者接受。研究结论1.元乌止痛方联合阿片类止痛药可获得协同作用,取得良好的镇痛疗效,可降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对于躯体疼痛患者,可减轻阿片类药物对于患者生活的影响。2.这种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低。3.对于社区中中重度癌症患者,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病人生命是我们的目标。元乌止痛方减轻疼痛以及减轻疼痛带来负面影响。这种局部治疗和整体治疗的有机结合,简便、安全、有效,便于在社区中临床推广治疗癌痛。

王丽丽,王玉玲[4](2013)在《癌性疼痛的护理评估及护理干预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疼痛既是病人就医的主要原因,又是护理工作中最常遇见的症状。外科择期手术病人75.5%担心手术疼痛,有50%以上的病人术后72 h仍疼痛不止,严重影响病人的治疗和生存质量。因此,对癌痛的评估及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癌性疼痛的护理做一综述。

都伟[5](2012)在《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晚期癌痛治疗》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晚期癌痛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方法治疗晚期癌症患者。观察18例疼痛剧烈的患者,其虽经不同途径(口服、皮下及静脉)使用大剂量阿片类药物,但未能很好地控制疼痛,同时毒副作用较大。对此采用PCEA方法用于以上患者的除痛,在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的同时使除痛效果明显提高。注射液浓度依病变部位及疼痛程度而定。一般为0.125%布比卡因注射液中加入吗啡、氟哌利多。同时,严格锁定每次注液量及间隔时间。治疗效果由患者采用0~10疼痛自测分级表自行划定。结果经治疗疼痛全部缓解。同时因减少了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毒副作用明显减轻。结论本方法在癌性疼痛治疗中有效、方便、安全,特别适用于家庭病床癌痛患者的除痛治疗。

万海青,王晓,张永胜[6](2012)在《庄浪县41~70岁癌症患者疼痛状况调查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调查、分析庄浪县4170岁癌症患者疼痛状况与生活质量,掌握可靠数据,为减轻患者疼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组织医护人员于2010年612月对全县4170岁癌症患者进行面对面调查。结果共调查癌症患者1 621人,其中癌痛人数1 179人,疼痛率为72.7%。年龄4150岁、5160岁、6170岁,疼痛率分别为52.3%、80.0%、86.0%。5160岁和4150岁人群疼痛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χ2=97.997,P<0.01),6170岁和5160岁人群疼痛率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χ2=6.734,P<0.05)。男性患者疼痛率高于女性,分别为76.7%、69.5%,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χ2=10.382,P<0.05);山区患者疼痛率高于川区,分别为74.8%、68.9%,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χ2=6.335,P<0.05)。癌痛患者中,轻度疼痛183人,中度疼痛244人,重度疼痛752人,分别占疼痛人数的15.5%、20.7%、63.8%。结论庄浪县4170岁癌症患者疼痛率高,重度疼痛人数所占比例大,生活质量差,应引起社会各界重视。

周瑞仁,何敏琪,陈淼岚,蒙建栋[7](2009)在《改良埋入式注射泵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术在晚期癌痛病人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埋入式注射泵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术在晚期癌痛病人应用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接受疼痛治疗的病人4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为改良硬膜外自控镇痛治疗。对照组为经静脉自控镇痛治疗。结果:治疗期间实验组病人的HR、R、P、BP、SPO2平稳;VAS评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病人对镇痛方法的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的并发症显着高于实验组(P<0.01)。结论:经改良硬膜外自控镇痛术于晚期癌痛病人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葛峰[8](2008)在《小剂量纳洛酮对肿瘤恶性疼痛患者吗啡镇痛效能和血浆阿片样物质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不同小剂量纳洛酮对肿瘤恶性疼痛患者长期吗啡静脉镇痛的镇痛效能、血浆阿片样物质及吗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使用吗啡静脉自控镇痛的肿瘤恶性疼痛患者,随机分成3组:M组,使用吗啡10μg/kg/h静脉自控镇痛;MN0.05组,在M组用药基础上加纳洛酮0.05μg/kg/h;MN0.2组:在M组用药基础上加纳洛酮0.2μg/kg/h。设置三组患者吗啡bolus均为5μg/kg。双盲随访3组病人镇痛效果(VAS、吗啡使用量和吗啡相关不良反应)。于镇痛前、镇痛后1天、镇痛后1周、镇痛后2周及镇痛后1月采静脉血,用放免法检测血浆阿片样物质(β内啡肽、强啡肽、亮啡肽)水平。结果:视觉模拟评分(VAS)MN0.05组<M组<MN0.2组(P<0.05)。吗啡使用量MN0.05组明显小于其它两组(P<0.05);M组和MN0.2组在总体上无显着差异(P>0.05)。吗啡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MN0.05组和MN0.2组无明显差异,均低于M组(P<0.05)。MN0.05组血浆强啡肽、亮啡肽水平在所有时间段均高于M组(P<0.05),β内啡肽水平在镇痛后1天低于M组,其他时间高于M组(P<0.05);MN0.2组阿片样物质水平与M组比较无显着差异。结论:不同小剂量纳洛酮对肿瘤疼痛患者长期使用吗啡的镇痛效能有不同的影响,其机制与影响阿片样物质的合成及释放有关。

刘敏[9](2007)在《评估控制癌症疼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文中指出疼痛是癌症病人普遍存在的症状,本文对各种影响因素、评估控制及护理对策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护理工作缓解肿瘤病人的疼痛症状提供依据。

谷焰,郑玲,王晓毓,张鸿彬,伍健蓉,姜佳明,朱俊臣[10](2007)在《吗啡静脉自控镇痛用于晚期癌性疼痛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吗啡静脉自控镇痛(PCIA)在晚期癌性疼痛治疗中应用经验。方法40例Ⅳ期中到重度癌性疼痛患者静脉输入吗啡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或010数字疼痛强度分级法(NRS)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使用生活质量(QOL)评价,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大部分患者在PCIA镇痛期间,疼痛明显缓解,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吗啡剂量的增大,平均初始剂量为(70.4±21.7)mg/d,治疗终点的剂量为(286.3±95.5)mg/d,平均治疗时间(38.3±12.1)天。生活质量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不良反应较轻。结论PCIA可安全用于晚期癌性疼痛治疗,具有使用方便、疗效确定、不良反应轻等优点。

二、吗啡静脉自控镇痛(PCIA)在晚期癌痛患者家庭病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吗啡静脉自控镇痛(PCIA)在晚期癌痛患者家庭病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阿片类药物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影响晚期癌痛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癌痛患者阿片耐受临床治疗策略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持续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吗啡静脉自控镇痛在阿片耐受伴口服困难癌痛患者的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持续小剂量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阿片药物耐受癌痛患者鞘内镇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阿片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对大剂量阿片耐受癌痛患者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本文创新
综述 基因多态性对阿片耐受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3)元乌止痛方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癌痛的认识和研究
        1. 癌痛的病因病机
        2. 癌痛中医外治法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对癌痛的认识及规范化治疗
        1. 发病机制
        2. 癌痛分类
        3. 癌痛对患者的影响
        4. 癌痛的临床评估
        5. 癌痛的规范化治疗
        6. 人文关怀
        7.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社区癌痛患者的全面医学照顾
        1. 疼痛控制
        2. 健康教育
        3. 心理支持
        4. 家庭支持
        5. 整合社区资源
        6. 中医药治疗
        7.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案
        2.2 治疗药物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5.1 一般情况分析
        5.2 研究结果分析
        5.3 外用中药机理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癌性疼痛的护理评估及护理干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癌痛评估的方法
    1.1 口述评估法(Verbal Report)[1]
    1.2 视觉模拟评分法(Viraal Aualort Scale,简称VAS)[1]
    1.3 观察病人的行为改变
    1.4 评估表法
    1.5 其他
2 止痛措施
    2.1 药物治疗
    2.2 病人自控止痛法(PCA)
    2.3 硬膜外腔注射
    2.4 静脉泵入吗啡
    2.5 区域神经阻滞麻醉
    2.6 皮肤给药
    2.7 针灸
3 癌痛的护理
    3.1 护理观念的更新
    3.2 护士的作用
        3.2.1 准确评估
        3.2.2 准确及时给药
    3.3 心理护理
4 小结

(5)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晚期癌痛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庄浪县41~70岁癌症患者疼痛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2 评价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疼痛状况
    2.2 生活质量
3 讨论
    3.1 不同年龄阶段癌症患者疼痛状况与生活质量分析
    3.2 不同地区癌症患者疼痛状况与生活质量分析
    3.3 不同性别癌症患者疼痛状况与生活质量分析
4 措施

(7)改良埋入式注射泵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术在晚期癌痛病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8)小剂量纳洛酮对肿瘤恶性疼痛患者吗啡镇痛效能和血浆阿片样物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小剂量纳洛酮对肿瘤恶性疼痛患者吗啡镇痛效能和血浆阿片样物质的影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长期鞘内吗啡注射在晚期癌痛患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10)吗啡静脉自控镇痛用于晚期癌性疼痛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给药方法
    1.3 疼痛评估和疗效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吗啡的治疗时间和剂量
    2.2 止痛效果
    2.3 生活质量评定
    2.4 不良反应
3 讨论

四、吗啡静脉自控镇痛(PCIA)在晚期癌痛患者家庭病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阿片类药物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影响晚期癌痛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 韩芮.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2]癌痛患者阿片耐受临床治疗策略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D]. 谢广伦. 郑州大学, 2017(05)
  • [3]元乌止痛方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疗效观察[D]. 崔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癌性疼痛的护理评估及护理干预进展[J]. 王丽丽,王玉玲. 天津护理, 2013(04)
  • [5]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晚期癌痛治疗[J]. 都伟. 当代医学, 2012(21)
  • [6]庄浪县41~70岁癌症患者疼痛状况调查与分析[J]. 万海青,王晓,张永胜. 卫生职业教育, 2012(09)
  • [7]改良埋入式注射泵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术在晚期癌痛病人中的应用[J]. 周瑞仁,何敏琪,陈淼岚,蒙建栋.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9(05)
  • [8]小剂量纳洛酮对肿瘤恶性疼痛患者吗啡镇痛效能和血浆阿片样物质的影响[D]. 葛峰. 复旦大学, 2008(08)
  • [9]评估控制癌症疼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 刘敏.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7(13)
  • [10]吗啡静脉自控镇痛用于晚期癌性疼痛效果观察[J]. 谷焰,郑玲,王晓毓,张鸿彬,伍健蓉,姜佳明,朱俊臣.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7(02)

标签:;  ;  ;  ;  ;  

吗啡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家庭病床治疗晚期癌痛患者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