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更高的标准

迈向更高的标准

一、向更高的标准迈进(论文文献综述)

孙爽,高继文[1](2021)在《习近平关于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是当前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新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中华民族强起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完善的阶段,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过渡的准备阶段。在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关于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金琳[2](2021)在《绿地集团:稳健布局“十四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向更高发展能级和更好发展水平迈进绿地集团紧紧围绕"为未来五年发展开好局、起好步"要求,稳健布局"十四五",部署早、启动快,抓得紧、抓得实,持续推进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绿地集团将围绕"把握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工作核心,迎接挑战,寻找机遇,向更高发展能级和更好发展水平迈进。

于峰,余金成[3](2021)在《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基本实现现代化,表明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迈入更高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应形成不同发展形态:初级阶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旨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定向、定型、定位演进过程;更高阶段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须经历完善、完备、完成递进过程,最终向人类展示一种理想生产方式。

阴小亿[4](2021)在《创出一条路 蝶变一座城》文中研究说明"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梦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期待了20年,也奋斗了20年的济南,终于在2017年的冬天,迎来了一个让泉城济南沸腾的好消息——以省会城市第一名的佳绩,济南成功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美誉。20年的坚持,终不负众望。此后的两年间,济南以更清醒的认识、更饱满的热情、更强大的力度,推动文明创建常态化建设向纵深发展。2019年初春,济南又以"全国第一"的优秀成绩交出了2018年度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答卷";一年后,2020年初夏,济南再度夺魁,连续三年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21年5月14日,济南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动员大会,《济南市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正式向社会发布。自此,济南正式启动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吹响了新时代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更高水平攀升的"冲锋号"。

邓明亮[5](2021)在《长江经济带工业化进程评价和时空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系统梳理长江经济带工业化特征和"十四五"时期工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工业、空间、就业等指标测算长江经济带工业化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化进程已步入后期阶段,部分指标达到后工业化阶段水平,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工业化进程推进中表现出一定引领和示范作用,但上中下游地区不同省份工业化进程表现出明显区域差异。"十四五"时期,为进一步加快长江经济带工业进程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推进,应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化重点领域跨越式发展,不断优化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空间布局。

韩美琳[6](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认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马拥军,陶恩前[7](2021)在《从“新发展阶段”看中国道路在国际共运史上的意义》文中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有两个要点:一是共产主义,二是国际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没有放弃这两点,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迂回地向共产主义目标迈进。新发展阶段不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向我们提出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进程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性质决定了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统一。

刘晨光[8](2021)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直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孙晓桐[9](2020)在《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复苏困难,发展失衡、治理困境、公平赤字等一系列国际发展问题,面对经济增速调整、转型升级压力加大、劳动力红利丧失、资源日益紧缺等一系列国内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勇担重任,以高瞻远瞩的姿态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回答着新时代对外开放之间,对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涵盖经济、文化、外交、全球治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强调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开放型体制,加快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以“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全球伙伴关系、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等一系列举措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时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推进注入了强劲动力。本文共包含五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形成的理论基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思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理念的研究和分析,探寻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理论依据,为后续研究进行理论铺垫。第二章在第一章论证的基础上,将研究视角正式转入新时代,分析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形成的客观必然性,考察其提出的国际和国内背景,揭示其面临的国内外机遇与挑战,为后文的论述摹画出基本的时代背景。第三章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经济、文化、外交、全球治理等方面的分析,论述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主要内容,实现对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多维度研究。第四章探讨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哲学意蕴和理论特质,对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具体内容背后的精神实质进行把握。第五章从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角度总结习近平对外开放观的理论贡献,从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升、“中国梦”的实现、世界发展机遇以及“中国方案”的贡献的角度总结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实践意义。

曾星宇[10](2020)在《克尔凯郭尔艺术分类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克尔凯郭尔(1813-1855)是丹麦着名哲学家、神学家,他的整个思想深受其宗教神学背景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正因如此,他重视基督教的永恒精神性,而提出与其相对的感官性,作为阐释自己美学和艺术思想的重要概念,也是其艺术分类思想的主要内涵。他依据表现艺术的媒介以及其所传达出的思想与精神的关系,将艺术分为感官性艺术和精神性艺术。感官性艺术传达的理念更为抽象暧昧,远离永恒精神,只表现激情和欲望,是人们在面对虚无时飘无定所,为本能情欲和冲动所支配的体现,最好的形式是音乐。精神性艺术传达的理念更为具体明晰,含有人的理性和伦理因素,但同样远离他所谓的“精神”,而只是由于人们误将理性当成精神而展开的一系列现实反思和伦理探讨。二者都只立足于现实的表象,感官性艺术因其不确定性而不具备真理性,精神性艺术因其尚未得到真正反思而缺乏直面上帝的信仰,因而只是瞬间的,只能使人沉溺于审美境界而毫无凭附,不能使人真正得以体悟存在,走向精神。而要走向精神,就需要主体的内向性生成。他认为人是孤独存在的个体,必须直面上帝以求安宁。在一系列生命体验中人需要经历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和宗教阶段,其中审美肩负着走向宗教的责任,揭示和敞开生存真理,是生存的真正起点,美和艺术则是人的生存境遇的感性呈现。审美境界的人需经受一系列的美学体验,才能认识到生活的荒谬和虚无,从而调动自己的意志去拥抱永恒,实现真正的自我存在。而实现自我的契机就在于反讽和绝望,反讽通过否定和消解一切来反抗现实,绝望给予人获得拯救的希望。

二、向更高的标准迈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向更高的标准迈进(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内在逻辑
二、新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历史方位
三、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要求
结语

(2)绿地集团:稳健布局“十四五”(论文提纲范文)

瞄准方向
确定目标
调整产业格局
大基建

(3)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一)生产力落后促进社会主义改革选择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始形成的两大逻辑支撑
    (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三个发展环节
二、社会主义更高阶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一)更高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了生产力动力机制的转变
    (二)更高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趋向共同富裕目标
    (三)更高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三个演进环节
三、人类理想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对接
    (一)实现劳动者整体动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用于初级阶段和更高阶段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4)创出一条路 蝶变一座城(论文提纲范文)

创城路上,济南欲上一层楼
创城路上,济南共画同心圆
创城路上,济南“再出发”

(5)长江经济带工业化进程评价和时空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成效和特点
    (二)“十四五”时期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趋势和特点
二、基于单一指标法的长江经济带工业化进程评价
    (一)基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工业化进程评价
    (二)基于产业结构指标的工业化进程评价
    (三)基于工业结构指标的工业化进程评价
    (四)基于空间结构指标的工业化进程评价
    (五)基于就业结构指标的工业化进程评价
三、推进长江经济带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
    第一,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促进工业化重点领域跨越式发展。
    第三,优化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空间布局。

(6)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从“新发展阶段”看中国道路在国际共运史上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二、“新发展阶段”标志着“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
三、“更高阶段”是“赶超”发达国家的阶段

(8)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论文提纲范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而奋斗

(9)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写作思路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理论基础
    一、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理论渊源
        (一)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二) 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
    二、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思想根基
        (一) 中华民族的和合文化思想
        (二) 中华民族的对外开放传统
    三、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直接依据
        (一) 毛泽东的自主开放理念
        (二) 邓小平的全面开放构想
        (三) 江泽民的双向开放思想
        (四) 胡锦涛的和谐世界理念
第二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一) 世界形势复杂多变
        (二) 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 新时代提出新的发展要求
        (二) 新一轮对外开放稳步推进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一) 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
        (二) 实施更为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二、建设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制
        (一) 追求互利共赢
        (二) 提倡多元平衡
        (三) 注重安全高效
    三、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一) 打造沿海开放高地
        (二) 加快内陆、沿边地区开放步伐
        (三) 注重东西互联互通
    四、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 加快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
        (二) 促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三)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五、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二) 发展新型国际关系
        (三) 推动完善全球治理
        (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哲学意蕴及理论特质
    一、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哲学意蕴
        (一) 实践先导,提倡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 辩证分析,强调“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三) 互联互通,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四) 与时俱进,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五) 循序渐进,注重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二、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理论特质
        (一) 宽广的国际视野
        (二) 鲜明的时代指向
        (三) 坚定的人民立场
        (四) 强烈的问题意识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理论贡献
        (一)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的新境界
        (二)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三) 发展了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思想
    二、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实践意义
        (一) 全面提升了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 为实现“中国梦”开辟了空间
        (三) 为世界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
        (四) 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克尔凯郭尔艺术分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克尔凯郭尔的生平与着作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选题依据及价值
第1章 克尔凯郭尔艺术分类思想的美学基础
    1.1 思想动机
    1.2 孤独个体
    1.3 审美直接性
    1.4 审美体验
第2章 克尔凯郭尔艺术分类法则与各艺术类型特征
    2.1 分类法则
    2.2 感官性艺术类型及特征
    2.3 精神性艺术类型及特征
第3章 艺术分类思想的启示意义
    3.1 独特性:主体性原则
    3.2 价值与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向更高的标准迈进(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研究[J]. 孙爽,高继文.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1(04)
  • [2]绿地集团:稳健布局“十四五”[J]. 金琳. 上海国资, 2021(11)
  • [3]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的发展[J]. 于峰,余金成. 党政研究, 2021(06)
  • [4]创出一条路 蝶变一座城[J]. 阴小亿. 走向世界, 2021(42)
  • [5]长江经济带工业化进程评价和时空演化研究[J]. 邓明亮.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6]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7]从“新发展阶段”看中国道路在国际共运史上的意义[J]. 马拥军,陶恩前.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1(01)
  • [8]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N]. 刘晨光. 经济日报, 2021
  • [9]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研究[D]. 孙晓桐. 山东大学, 2020(12)
  • [10]克尔凯郭尔艺术分类思想研究[D]. 曾星宇. 西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迈向更高的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