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坳陷新场气田蓬莱镇组有利储层横向预测

川西坳陷新场气田蓬莱镇组有利储层横向预测

一、川西坳陷新场气田蓬莱镇组有利储层横向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袁玥[1](2020)在《新都气田蓬莱镇组气藏挖潜评价》文中提出新都气田位于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东坡,其西部和西北部为彭县-德阳向斜,东南部为洛带-大面铺鼻状构造带。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已经进入低压、低产阶段,受早期地质认识的影响,部分潜力区被划分为难动用储量区。通过进一步开展地质潜力评价,采用老井挖潜的方式可有效提高气田的开发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全面开展气藏挖潜评价工作。本论文以沉积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和气藏描述的新理论为指导,选取新都气田蓬莱镇组气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以及对近年来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录井资料整理分析,对该气藏开展了小层对比划分、砂体展布刻画、储层特征描述等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期测试及气藏动态开发资料,建立挖潜选井评层标准,优选挖潜靶区及挖潜井开展挖潜作业。并取得了如下三点认识:(1)通过标志层与地层岩性厚度等对比手段发现:蓬莱镇组顶部与下白垩统分界处主要表现为白垩系底部一套厚度较大的细粒岩屑砂岩与蓬莱镇组顶部泥岩的平行不整合接触,测井上显示为GR曲线由低值块状变为高值齿状,RD、RS曲线由高值锥状变为低值齿块状。蓬莱镇组底部一套浅灰色细粒岩屑砂岩与下伏遂宁组上部褐灰细砂岩相区分。蓬莱镇组内部可依据景福院页岩、梨树湾页岩、仓山页岩及颜色相当的深色泥岩作为标志层,将蓬莱组自下而上划分为J3p1-J3p44个层段。在段级地层单位内,依据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和岩性厚度相近原则,进一步将蓬莱镇组细分为19个小层。据此,搭建骨架剖面,进行横向对比,各小层横向追踪性强,砂体分布连续。(2)新都蓬莱镇组气藏储层岩性以浅褐灰色、浅绿灰色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主要储集空间有:(1)残余粒间孔;(2)粒间溶蚀孔;(3)粒内溶蚀孔;(4)铸模孔隙及裂隙。孔喉组合类型主要是中孔─小喉,次为小孔─微喉,除此之外,还有少量大孔─微喉+微孔─微喉。储层孔隙度值介于1.45%~18.43%之间,平均值为10.13%;渗透率值介于0.010-3μm2~16.43×10-3μm2之间,平均值为0.694×10-3μm2。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为孔隙型储层。(3)通过对测、录井参数特征分析,结合研究区开发动态资料,建立了挖潜靶区选井评层标准:储能系数应高于0.3,挖潜井日产气量应小于0.1×103m3,地质综合评价指标权重值应高于6.9,测井解释储层厚度应≥5m,GR值应≤85API,AC值应≥65us/ft,CNL值应≤19%,DEN值应≤2.5g/cm3,RD值应≥12Ωm。据此标准,优选出川都620-都遂1井区等共10个挖潜靶区和川都620井等15口挖潜井。

鲁建隆[2](2020)在《LD气田遂宁组JSN22砂组地震储层预测研究》文中指出LD气田位于川西坳陷东部缓坡构造带上,毗邻龙泉山北部北东向构造带西侧断层,LD气田遂宁组储层为低孔/特低孔型致密储层,储层岩性以褐灰细砂岩、粉砂岩和泥质互层为主,属于氧化环境下的浅水三角洲相沉积。自2000年以来,LD气田已陆续发现侏罗系蓬莱镇组、遂宁组、沙溪庙组气藏,其中于遂宁组发现了JSN11、JSN12、JSN13、JSN21、JSN22等多个含气砂组,全区布设钻井超过150口,累计提交探明地质储量147.34×108m3,整体上已经达到了立体式全方位的开发局面。随着开发进度逐渐深入,原有生产井产量递减速度加快,气田整体产量处于下降趋势,因此亟需在主力产层之外寻找新的产能区块。本次研究旨在对LD气田遂宁组JSN22砂组储层进行预测并优选有利区块,由于遂宁组储层多呈薄层泥砂岩互层,常于纵向上呈相互叠置,仅依靠单一手段无法达到准确识别和精细评价效果,因此采用地震—地质一体化思路,通过多种方法综合应用,在对LD气田遂宁组JSN22砂组进行层位标定和解释的基础上,选择测井数据完整的典型井进行时深转换,编制构造图,对目的层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利用测井和地震资料,开展单井沉积相分析和连井沉积相对比,结合地震相分析结果,编制了沉积相平面分布图,精细刻画研究区河道展布情况,明确了优势沉积微相。在测井响应特征和地震响应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地震反演,提取振幅、频率、波阻抗、相干性等地震属性进行目的层储层预测分析,建立地震储层预测模式。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建立井震一体化气藏综合评价标准,对JSN22砂组储层综合评价并优选有利区块。本论文得出如下结论:(1)以研究区遂宁组最大湖泛面泥岩为分界线识别JSN22砂组顶,开展层位标定及解释,进行时—深转换,编制研究区遂宁组JSN22砂组顶构造图,JSN22砂组整体为北东向鼻状背斜,构造趋势承接下部地层,在LS40井与L653井组之间有一北西向凹槽,存在北、中、南等三处构造高点;(2)LD气田遂宁组整体为一套浅水三角洲相沉积,JSN22砂组发育有多种沉积微相,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沙坝、席状砂、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横向变化复杂,纵向上多呈薄互层状、透镜状或层状分布,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最优势沉积微相,在研究区域中部、南部较为发育,共识别出5条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呈北西—南东走向,建产井均位于水下分流河道内;(3)JSN22砂组优质储层测井GR测值一般为50~60API,AC一般在60~70μs/ft,CNL测值一般4~9%,DEN测值一般在2.2~2.55g/cm3,RD测值在35~120Ωm;优质储层多具备低频、强振幅、低阻抗的地震属性;(4)在前人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优化建立了井震一体化的气藏综合评价标准,将JSN22砂组有利相带划分为3类:即Ⅰ类富集区、Ⅱ类有利区,Ⅲ类低产能区。(5)号河道Ⅰ类富集区存在一条带状异常,该条带状异常紧邻已建产区块LS41井区,长约2.4km,宽约330m,面积约0.6km2,其振幅高(>33000),频率低(<40Hz),连续性好,波阻抗较低(<10760),符合预测模式,具备建产潜力,估算可采储量0.77×108m3。

李宏涛,马立元,史云清,胡向阳,高君,李浩[3](2020)在《基于井-震结合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储层展布分析与评价——以什邡气藏JP35砂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评价川西什邡地区蓬莱镇组三段气藏的开发潜力,优选有利区,通过岩心→测井→地震标定,对该气藏及主要目的层的沉积相、储层特征和有利含气储层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气藏可进一步划分为5个砂组,各砂组厚度稳定,沉积时期构造稳定,地势平缓,沉积类型属于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是砂体发育的最有利沉积微相。目的层JP35砂组储集岩主要为中—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溶孔细粒岩屑砂岩,渗流能力差,是影响储层评价的重要因素。井-震结合的储层展布与含气性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相对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分布,研究区优质含气储层范围局限,呈不连续条带状,其展布受到沉积微相、河道规模以及局部构造高部位的控制。该方法和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及类似地区沉积相分析和储层特征、展布与评价研究以及有利区带优选等提供参考。

朱宏权,张庄,南红丽,叶素娟,张世华,王玲辉[4](2019)在《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成藏富集规律与勘探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四川盆地川西坳陷蕴含丰富的致密砂岩气,天然气资源潜力大、分布广,但普遍具有高孔低孔富气共存、圈闭类型多样、气水分布复杂的特征,勘探难度大。为进一步明确油气成藏富集规律,通过对构造、沉积、储层、成藏等领域的持续攻关研究,提出了"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的地质新认识,以描述由不同烃源层系、不同储集层系、不同类型气藏在时空上叠加而形成的复杂气藏群,其形成时间和成因机制均存在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表现出"源控区、相控带、位控藏"致密砂岩气富集规律;②针对不同类型气藏建立动态成藏模式,可形成反映油气运聚成藏过程"累计效应"的二级(圈闭级和目标级)三元(源、相、位)动态评价流程,并对天然气高产富集区的分布进行预测和评价。结论认为,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成藏富集规律新认识为川西坳陷天然气增储上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发现并建成了中江、成都两个大中型气田,提交天然气探明储量超过2 000×108 m3。

史洪亮[5](2018)在《川西拗陷须五段非常规气形成条件》文中认为由于“源内”陆相页岩气及“近源”致密气勘探开发在国内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须五段作为一种复合气藏,对其页岩气、致密气的成因机理、赋存状态或含气性主控因素及评价标准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展川西拗陷须五段沉积、储层、成藏等领域的研究,探寻出陆相“源内”页岩气的研究方法,总结陆相页岩气形成条件。必将有效地促进非常规天然气勘探的更大突破,实现资源战略接替与储量的增长。论文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须五段可划分三个亚段和9个小层,上亚段3个小层,以砂泥岩互层沉积为主;中亚段4个小层,以泥页岩沉积间夹透镜状砂岩沉积为主;下亚段2个小层,以砂泥岩互层沉积为主。(2)川西拗陷须五段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微相分布局限,纵向上主要分布于上亚段底部、中亚段的底部和下亚段,砂体改造强烈,厚度较薄(多<10m),分布不连续,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非常强。泥(页)岩少见,单层厚度薄,多小于10m,但累计厚度较大。(3)须五内部分布有三套相对稳定的泥页岩,其中中亚段顶部(TX54)组合和下亚段顶部(TX57/58)泥(页)岩的品质最好,为须五非常规气藏富集提供了丰富的气源。(4)须五段储层整体上具有细粒、薄层、叠覆、致密的特点,整体储集性能较差。作为须五段主体的泥(页)岩,由于富含有机质,纳米孔发育,微缝也较多,其孔渗好于砂岩,但粘土矿物含量高,塑性强;砂岩的孔隙类型较复杂,以次生孔隙为主,微裂缝主要为成岩缝和构造微缝,成岩演化程度较高,脆性矿物含量高,石英一般达50%以上,具有中-强脆性指数,其中相对高能的分流河道、河口坝砂岩厚度大、微裂缝发育、含气性较好;现阶段须五段有利储层模型为优质泥页岩+砂岩高能沉积环境+富砂型岩性组合+微裂缝发育带。(5)须五段天然气主要为烃类气体,甲烷含量、干燥系数变化大,但平均值较低,属于典型煤型气,具有成熟-中等成熟阶段热解成因气的特征。天然气为吸附气和游离气的混合气体,但以吸附气为主,占70%以上,游离气含量不到30%。(6)优质泥页岩控制须五气藏纵向分布,即近源成藏体系近烃源灶富集;深湖相的泥页岩及所夹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微相天然气富集;断层分布的差异性、流体动力场以及裂缝的分布决定了工业甜点的位置。(7)须五段有两大勘探目标层:一是以TX57/58中泥(页)岩夹砂岩组合;二是以TX54中滨岸沼泽(煤线)为核心烃源岩的TX53砂岩的组合。平面上两大目标层在马井-什邡、崇州-郫县、新场-丰谷部分地区评价相对较好。

王翘楚[6](2018)在《川西致密砂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对气水分布的控制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川西坳陷是我国非常规油气藏主要富集的区域,其致密砂岩气资源量巨大,具有重要的勘探开发价值。川西坳陷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构造运动和沉积演化,导致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多变,并且储层的气水分布情况不明,气水分布的规律难寻,成为在该区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中的难点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测井方法出发,以测井综合解释数据和油田实际单井产能数据作为判识气水关系的主要依据,研究了川西坳陷中浅层蓬莱镇组以及须家河组须四段和须二段的平面及纵向气水分布。在此基础之上利用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实验检测等方法剖析了该区致密砂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并且分析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对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气水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侏罗系蓬莱镇组储层平面上主要有两种气水分布类型,即气上水下型和气水倒置型。须四上亚段产气亦产水,地层水层状分布;而须四下亚段普遍以产气为主。须二段普遍产气,极少出现地层水,为数不多的地层水地层水呈“孤岛状”分布。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的岩性为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次生溶孔和微裂缝为主。喉道类型以可变断面收缩喉道,片状喉道和片弯状喉道为主。研究区的储层孔喉半径大多在1μm以下,恒速压汞实验表明各层储层孔隙半径为100250μm,变化不大;喉道半径多在01μm;孔喉半径比的实验数据表明不同样品的孔喉半径比分布差异较大,证明该区储层内部孔喉配置关系复杂。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表明,该区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类型,孔喉大小及孔喉连通性均对储层含气水性及气水产能有一定影响,较多的次生孔隙,片状喉道和较大的孔喉半径有利于地层水和天然气的自由流动,使水层和气水同层增多。多因素整合的微观孔隙结构分类后,不同类型的孔隙结构与其储层的含气水性、气水产能和气水分布都有着较好的相关性:I类微观孔隙结构对应着为较高的气水产能,连片分布的气水层以及气上水下或气水同层的气水关系;II类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对应着较低的水产能和较高的气产能,宏观上表现为含水气层或气层,气水分异不明显。III类微观孔隙结构表现为极低或无水产能和极高或无气产能,基本为产能极高的气层或干层。

胡向阳,李宏涛,史云清,肖开华,郭艳东,李浩,高君[7](2018)在《川西坳陷斜坡带蓬莱镇组三段沉积特征与储层分布——以什邡地区JP23砂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川西什邡地区蓬莱镇组三段(简称"蓬三段")气田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物性、压汞等资料,结合测井解释、储层及含气性预测,对该区蓬三段的层序沉积特征及主要目的层3砂组(JP23)的储层特征、分布预测与评价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有效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结果显示,蓬三段可划分为5个砂组,各砂组厚度稳定,反映了平坦湖盆沉积的特征;根据岩相标志、相序分析浅水湖盆平缓毯式河控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是砂体发育的最有利沉积微相。JP23砂组储层主要为低孔—低渗—特低渗(或近致密)孔隙型细粒岩屑砂岩。平面上JP23砂组砂体展布受河道边界控制,河道砂体范围内有效储层分布相对局限,特别是一类、二类优质有效储层发育区,主要位于研究区北部和中部河道内,呈不连续条带状分布。综合分析认为,优质有效储层发育主要受有利沉积微相分布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构造相对高部位、断裂和裂缝分布控制。

陈世松,冉飞,曲文波[8](2017)在《井震结合砂体识别与含气评价技术在致密气井挖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新场气田蓬莱镇组气藏曾被誉为川西陆相"浅而肥"气藏,总年产量占气田的60%以上,在经历近20年的开发后目前大部分井已处于低效、低产甚至停产状态,急需挖潜增产接替衰减的产能。但由于早期中深层勘探评价井对浅层蓬莱镇组未开展测、录井,专层规模开发时期采用丛式井组,井组单元内仅1口井进行测、录井,其余大部分井未进行测井或录井,导致后期老井挖潜选层面临评价资料欠缺的难题与技术挑战。通过井震合成标定,创新建立了井震结合砂体识别与含气评价技术,有效解决了未测、录井段砂体的识别与含气评价难题,取得了老井挖潜技术井震结合、点面延展的新突破。在首批挖潜实践的11口老井中,9口井获得工业产能,挖潜效果明显,产量提高至原来的317.5倍,挖潜建产成功率达81.8%,最大限度规避了挖潜选层风险,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致密难动剩余储量的挖潜提供了新技术支撑,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张庄[9](2016)在《川西坳陷侏罗系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川西坳陷天然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由于四川盆地多期构造演化、多源、多储、多期成藏等特点和川西前陆盆地沉积沉降速率与岩石致密化程度很高、储层非均质性强、成藏异常复杂、甜点预测难等难点,使得前期侏罗系的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几个正向构造上。因此本次研究工作在充分吸收、消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川西坳陷侏罗系为重点,主要针对制约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气藏的成藏地质背景、成藏地质条件、成藏机理、成藏主控因素、富集规律、综合评价而开展。通过研究,认为川西坳陷周缘山系的幕式逆冲挤压活动控制着盆地沉积体系类型及层序充填特征,是一个“应力长期缓慢积累、短期瞬时释放”的脉冲式波动过程,从而导致湖平面(或基准面)以及可容空间的变化呈现出周期性、脉冲式波动的二元突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层序地层“脉冲式波动”二元体系域层序结构,采用多属性物源分析的方法,明确了川西坳陷侏罗系具有“长短轴物源共存、近源远源汇砂、多沉积体系并存、砂体纵向多层叠置、横向广覆连片”的沉积特征;明确了川西坳陷侏罗系储层基本特征及纵横向分布规律,建立了各层段成岩演化序列及孔隙演化模式,采用定量半定量的方法在侏罗系储层划分了7种类型成岩相,确定了不同层段成岩相的平面展布。深化了川西侏罗系相对优质储层主控因素认识,提出了“物源、沉积成岩相、构造断层”三元控储模式,进一步细化了优质储层地质预测模型,实现了川西坳陷侏罗系储层的精细评价;在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源、相、位”三元控藏的基础上,开展了川西坳陷侏罗系不同形变区的典型气藏解剖,明确了不同形变区的成藏主控因素并建立了相应的成藏模式,系统总结了川西坳陷侏罗系油气富集规律。并在烃源岩埋藏史、储层致密化史、主要成藏期与构造演化史之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出成藏的关键时期,从而以“时间轴”为评价主线,确定了不同关键成藏期控藏的主要因素。以不同关键成藏期“源相位”三元控藏因素为评价指标,开展了圈闭层级的“源相位”三元动态评价,建立了相应的动态评价选区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更精细的综合选区评价,指出了下步勘探的有利区带。

叶素娟,李嵘,杨克明,朱宏权,张庄[10](2015)在《川西坳陷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储层特征及定量预测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西复合前陆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转换与沉积迁移,多期次、多边界活动的构造背景造成了沉积物源的多源性以及沉积体系的多样性和叠合性。上三叠统至侏罗系碎屑岩储层平均孔隙度<10%,平均渗透率<0.1 mD,纳米级孔喉占主体,是典型的低孔低渗致密—超致密砂岩储层。储层分布范围从中浅层至深层,纵向上多层系不同类型储层复合叠置,平面上多套储层大面积叠合连片分布,呈现明显的叠合性和广覆性。储层在岩石组分、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成藏物性下限等方面具有极强的纵、横向非均质性。储层形成演化具有多阶段性,各个层系或层段均可形成规模有效储层。储层总体表现出"物源、沉积-成岩、构造-断层"控储的特征,同时不同层段有利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有所差别。根据岩石类型、沉积相、定量成岩相以及构造、断层特征等研究成果,可以对有利储层的分布进行综合定量预测。

二、川西坳陷新场气田蓬莱镇组有利储层横向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西坳陷新场气田蓬莱镇组有利储层横向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新都气田蓬莱镇组气藏挖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储层研究现状及进展
        1.2.2 新都气田蓬莱镇组气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
    2.1 地质背景
    2.2 区域地层
第3章 小层划分
    3.1 小层划分对比原则
    3.2 小层划分对比的方法和步骤
    3.3 小层划分实例
第4章 储层特征和评价
    4.1 岩石学类型及特征
        4.1.1 岩石学特征
        4.1.2 粘土矿物
    4.2 孔隙类型与孔隙结构特征
        4.2.1 孔隙类型
        4.2.2 孔隙大小
        4.2.3 孔隙结构特征
    4.3 砂体展布特征
        4.3.1 J_(3p1)~2层砂体展布特征
        4.3.2 J_(3p2)~3层砂体展布特征
        4.3.3 J_(3p2)~5层砂体展布特征
        4.3.4 J_(3p4)~3层砂体展布特征
    4.4 储层物性特征
第5章 选井评层标准研究
    5.1 选井评层背景
        5.1.1 开发测试概况
        5.1.2 开发动态特征
    5.2 录井地质综合指标评价
        5.2.1 录井地质指标的优选
        5.2.2 综合地质指标权重系数的计算
        5.2.3 地质综合指标评价标准的建立
    5.3 测井参数标准
第6章 挖潜靶区及井层优选
    6.1 挖潜靶区及井层优选原则
    6.2 挖潜靶区优选
        6.2.1 J_(3p1)~2气层挖潜潜力及靶区
        6.2.2 J_(3p2)~3气层挖潜潜力及靶区
        6.2.3 J_(3p2)~5气层挖潜潜力及靶区
        6.2.4 J_(3p4)~3气层挖潜潜力及靶区
    6.3 挖潜效果跟踪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LD气田遂宁组JSN22砂组地震储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致密砂岩气藏研究现状
        1.2.2 地震相研究现状
        1.2.3 地震属性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地层特征
    2.3 开发现状
第3章 构造特征研究
    3.1 地震层位标定及解释
    3.2 时深转换及构造编图
    3.3 构造特征
第4章 沉积相特征
    4.1 沉积模式
    4.2 单井沉积相分析
    4.3 连井沉积相对比
    4.4 地震相分析
    4.5 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第5章 地震储层预测
    5.1 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
        5.1.1 测井响应特征
        5.1.2 地震响应特征
    5.2 地震属性分析
    5.3 地震反演
第6章 气藏综合评价与储量估算
    6.1 综合评价标准
    6.2 气藏综合评价
    6.3 储量估算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基于井-震结合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储层展布分析与评价——以什邡气藏JP35砂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地层划分对比
3 沉积相精细描述与优势相边界刻画
    3.1 岩石相标志分析
    3.2 沉积微相相序特征
    3.3 沉积相展布与沉积类型分析
4 JP35砂组储层微观特征
5 JP35砂组含气储层宏观展布与评价
    5.1 储层测井评价
    5.2 储层分布预测与评价
6 储层发育及高产富集的控制因素简析
7 结论

(4)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成藏富集规律与勘探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2 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的形成条件及特征
    2.1 多旋回前陆盆地的叠置是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形成的构造背景
    2.2 多旋回前陆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是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叠合性、广覆性形成的沉积基础
    2.3 多套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是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形成的物质基础
    2.4 多套大面积广覆式分布的致密砂岩是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形成的储层基础
    2.5 多期构造演化决定了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的节律性
    2.6 储层致密化与成藏耦合关系决定了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的多样性和模糊性
3 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
    3.1 侏罗系
        3.1.1 位于或紧邻生烃中心且烃源断层发育是规模成藏的基础
        3.1.2 储层品质、分布与发育决定了气藏的规模与产能
        3.1.3 成藏期断砂配置是成藏的关键
    3.2 须家河组
        3.2.1 烃源灶分布控制了气藏的纵横向展布
        3.2.2 有利沉积相、成岩相带的展布决定了气藏的分布和规模
        3.2.3 大型古隆起和古局部构造以及有效断层、裂缝系统是天然气富集、高产的关键
4 动态评价
    4.1 圈闭评价
    4.2 目标评价
5 油气勘探实践
6 结论

(5)川西拗陷须五段非常规气形成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2.2 国内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3 前人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1.3.1 前人研究成果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完成工作量
    1.7 主要成果与创新性认识
        1.7.1 主要成果
        1.7.2 创新性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背景
    2.2 构造特征
    2.3 构造演化
    2.4 川西须五段构造格局及断层分布
第3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须五段亚段划分与对比
        3.1.1 亚段划分方案
        3.1.2 亚段展布特征
    3.2 小层的划分与对比
        3.2.1 小层划分方案
        3.2.2 小层的特征及展布
第4章 沉积特征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岩石学标志
        4.1.2 测井相标志
        4.1.3 地震相标志
    4.2 沉积相划分方案
    4.3 沉积相平面展布
    4.4 沉积模式
第5章 有机地化特征
    5.1 地化参数
        5.1.1 有机质类型
        5.1.2 有机碳含量及其变化
        5.1.3 有机质成熟度
        5.1.4 生烃强度
        5.1.5 生烃能力评价
    5.2 优质泥页岩分布
        5.2.1 优质泥页岩纵向分布
        5.2.2 泥(页)岩分布
        5.2.3 优质泥页岩与含气性关系
第6章 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6.1 储层岩石学特征
        6.1.1 须五段储层岩石结构特征
        6.1.2 须五段储层碎屑组分特征
        6.1.3 可压裂性分析
    6.2 储层微观特征
        6.2.1 砂岩储层微观特征
        6.2.2 泥(页)岩微观孔隙特征
        6.2.3 储层孔隙特征参数的定量表征
    6.3 储层物性特征
        6.3.1 物性参数
        6.3.2 储层可动流体与物性关系
    6.4 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6.4.1 成岩作用类型
        6.4.2 成岩阶段划分及孔隙演化
    6.5 优质储层的控制因素
第7章 非常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赋存状态
    7.1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类型
        7.1.1 天然气组分特征
        7.1.2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7.1.3 天然气成因类型
        7.1.4 天然气成熟度
        7.1.5 天然气成藏期次
    7.2 天然气赋存状态与赋存方式
        7.2.1 天然气的赋存形式
        7.2.2 游离气识别方法
        7.2.3 吸附气识别方法
        7.2.4 须五段非常规气中的溶解气
        7.2.5 须五段天然气中游离气与吸附气的含量
第8章 非常规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及有利区评价
    8.1 典型井解剖
    8.2 气水分布差异分析
    8.3 富集主控因素
    8.4 有利区评价
        8.4.1 评价标准
        8.4.2 有利区优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川西致密砂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对气水分布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和研究成果
        1.5.1 主要工作量
        1.5.2 研究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和勘探现状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沉积地层特征
第3章 川西坳陷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流体性质及气水分布特征
    3.1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3.1.1 天然气组分特征
        3.1.2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3.2 地层水特征
        3.2.1 地层水类型特征
        3.2.2 地层水矿化度特征
    3.3 气水分布特征
        3.3.1 蓬莱镇组气水分布特征
        3.3.2 须四段气水分布特征
        3.3.3 须二段气水分布特征
第4章 川西坳陷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4.1 储层基本特征
    4.2 储层孔喉类型特征
        4.2.1 孔隙类型
        4.2.2 喉道类型
    4.3 孔喉大小及分布特征
        4.3.1 基于显微图像分析的孔喉大小及分布特征
        4.3.2 基于高压压汞实验的孔喉大小及分布特征
        4.3.3 基于恒速压汞实验的孔喉大小及分布特征
    4.4 储层孔喉连通性特征
第5章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对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的控制作用
    5.1 储层孔隙空间演化及气水赋存特征
    5.2 影响气水分布的单因素分析
        5.2.1 孔喉类型对气水分布的影响
        5.2.2 孔喉大小对气水分布的影响
        5.2.3 孔隙连通性对气水分布的影响
    5.3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对气水分布影响的综合分析
        5.2.1 川西坳陷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分类
        5.2.2 不同类型微观孔隙结构对气水分布的影响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川西坳陷斜坡带蓬莱镇组三段沉积特征与储层分布——以什邡地区JP23砂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层序划分对比
3 沉积特征
    3.1 沉积特征分析
    3.2 地震相与沉积相展布
4 储层特征、预测与评价
    4.1 储层微观特征
    4.2 储层测井评价与对比
    4.3 储层分布预测与评价
5 储层发育及高产富集的控制因素
6 结论

(8)井震结合砂体识别与含气评价技术在致密气井挖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井震结合评价思路与技术方法
    1.1 评价思路
    1.2 井震结合技术方法
        1.2.1 合成地震记录归位识别砂体
        1.2.2 振幅异常预测砂体厚度
        1.2.3 波阻抗反演预测储集层物性
        1.2.4 DHI反演评价储集层含气丰度
2 井震结合识别模式与含气评价标准
    2.1 井震结合含气砂体识别模式
    2.2 井震结合含气砂体评价标准
3 挖潜实践与效果评价
    3.1 挖潜实践
        3.1.1 井震结合砂体识别与含气评价
        3.1.2 挖潜选层与挖潜实践
    3.2 应用效果评价
4 结论与认识

(9)川西坳陷侏罗系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6.1 主要成果
        1.6.2 创新点
第2章 川西坳陷侏罗系油气成藏地质条件
    2.1 源
        2.1.1 烃源岩特征
        2.1.2 烃源岩热演化史
        2.1.3 烃源岩综合评价
    2.2 相
        2.2.1 层序充填特征
        2.2.2 物质充填特征
        2.2.3 储层特征
        2.2.4 相对优质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及地质预测模型
        2.2.5 储层综合评价
    2.3 位
        2.3.1 构造、断裂特征
        2.3.2 构造演化特征
        2.3.3 构造区带划分
        2.3.4 运聚、保存条件
第3章 川西坳陷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及成藏机理
    3.1 川西地区天然气地化特征
        3.1.1 天然气组分特征
        3.1.2 天然气同位素特征
        3.1.3 天然气轻烃特征
        3.1.4 天然气成因类型
    3.2 气源对比
        3.2.1 天然气轻烃对比
        3.2.2 天然气碳同位素
    3.3 含油气系统
        3.3.1 生储盖组合
        3.3.2 圈闭特征
        3.3.3 温压特征
        3.3.4 流体特征
    3.4 成藏机理
        3.4.1 天然气成藏动力
        3.4.2 天然气运移路径及运移机制
        3.4.3 天然气成藏时间及成藏期次
第4章 典型气藏解剖与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4.1 强形变区
        4.1.1 典型气藏解剖
        4.1.2 成藏主控因素
        4.1.3 成藏模式
    4.2 中形变区
        4.2.1 典型气藏解剖
        4.2.2 成藏主控因素
        4.2.3 成藏模式
    4.3 弱形变区
        4.3.1 典型气藏解剖
        4.3.2 成藏主控因素
        4.3.3 成藏模式
第5章 油气富集规律及综合评价
    5.1 中形变区侏罗系油气富集规律
        5.1.1 有效烃源岩断层发育区油气富集
        5.1.2 有利沉积相和成岩相带油气富集
        5.1.3 与烃源岩断层配置关系好的连通性储集砂体油气富集
        5.1.4 油气运移方向具有效封堵的储集砂体油气富集
    5.2 弱形变区侏罗系油气富集规律
        5.2.1 天然气近烃源灶富集
        5.2.2 有利相带下发育的储集砂体油气富集
        5.2.3 裂缝(微裂缝)发育区油气富集
    5.3 强形变区侏罗系油气富集规律
        5.3.1 保存条件良好区油气富集
        5.3.2 构造有利部位油气富集
    5.4 川西侏罗系油气富集规律
        5.4.1 源控条件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
        5.4.2 相控条件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
        5.4.3 位控条件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
    5.5 富集区综合评价
        5.5.1 评价思路与流程
        5.5.2 综合评价
        5.5.3 评价结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川西坳陷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储层特征及定量预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储层特征
    2.1 储层纵向叠置、平面广覆式分布
    2.2 储层性质为低渗致密储层,纳米级孔喉为主
    2.3 储层纵、横向分异明显,具强非均质性
        2.3.1 岩石组分差异明显,岩石类型多样
        2.3.2 岩石物性各向异性明显
        2.3.3 储集空间类型差异明显,储层类型多样
        2.3.4 储层成藏物性及可充注孔喉下限差异明显
    2.4 储层形成演化具多阶段性
3 相对优质储层形成机制
    3.1 富石英、长石及钙屑、贫岩屑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及次生孔隙的形成
    3.2 相对高能水动力条件是储层形成的基础
    3.3 中强压实、中弱胶结、中强溶蚀成岩相为有利成岩相类型
        3.3.1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3.3.2 成岩相定量评价
4 储层综合预测评价
5 结论

四、川西坳陷新场气田蓬莱镇组有利储层横向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都气田蓬莱镇组气藏挖潜评价[D]. 袁玥.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LD气田遂宁组JSN22砂组地震储层预测研究[D]. 鲁建隆.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基于井-震结合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储层展布分析与评价——以什邡气藏JP35砂组为例[J]. 李宏涛,马立元,史云清,胡向阳,高君,李浩. 岩性油气藏, 2020(02)
  • [4]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成藏富集规律与勘探实践[J]. 朱宏权,张庄,南红丽,叶素娟,张世华,王玲辉. 天然气工业, 2019(S1)
  • [5]川西拗陷须五段非常规气形成条件[D]. 史洪亮.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7)
  • [6]川西致密砂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对气水分布的控制作用[D]. 王翘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7]川西坳陷斜坡带蓬莱镇组三段沉积特征与储层分布——以什邡地区JP23砂组为例[J]. 胡向阳,李宏涛,史云清,肖开华,郭艳东,李浩,高君.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8(04)
  • [8]井震结合砂体识别与含气评价技术在致密气井挖潜中的应用[J]. 陈世松,冉飞,曲文波. 录井工程, 2017(04)
  • [9]川西坳陷侏罗系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研究[D]. 张庄.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5)
  • [10]川西坳陷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储层特征及定量预测评价[J]. 叶素娟,李嵘,杨克明,朱宏权,张庄. 石油学报, 2015(12)

标签:;  ;  ;  ;  ;  

川西坳陷新场气田蓬莱镇组有利储层横向预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