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生物磁学学术水平而努力——祝贺《生物磁学》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为进一步提高生物磁学学术水平而努力——祝贺《生物磁学》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一、为生物磁学学术水平进一步提高而奋斗——祝贺《生物磁学》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德君[1](201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研究》文中认为贫困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世界难题,复杂而且十分重要。反贫困关系到人心向背、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固,在全世界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在反贫困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世界的反贫困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消除贫困、追求共同富裕的理论,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贫困思想的基础上,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和借鉴西方反贫困思想的有益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反贫困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贫困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理论基础;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在反贫困理念、反贫困方法等方面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理论渊源;西方的反贫困思想可以从经济学、社会学及综合性等多种理论视角来分析,其有益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借鉴。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贫困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主要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实践,是对其进行理论总结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实践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作用下大规模缓解贫困。这一时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了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全国的贫困问题得到了大规模地缓解。二是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发式扶贫。这一时期确立了开发式扶贫方针,反贫困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通过实施各种专项反贫困政策,取得了显着成效。三是开发扶贫和社会救助两轮驱动反贫困。这一时期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社会救助和开发扶贫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四是新时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脱贫攻坚。这一时期通过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在反贫困领域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历史性成就,我国即将实现从整体上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每个阶段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既是实践探索的过程,也是理论提升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的发展过程。从纵向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有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迄今为止,经历了初步形成、扩展丰富、深化完善、创新发展等发展阶段。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实际,从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入手,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反贫困的长期目标,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通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贫困的成功探索,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扩展丰富。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深化完善。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的新篇章,在反贫困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新时代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发展。从横向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强调的是整体视角,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实践的理论总结,注重一般性的理论反思。其主要的理论框架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必须坚持党对反贫困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群众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反贫困道路,即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国家、社会和个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承担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短期目标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实现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长期目标则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是生产力的根本动力、改革的直接动力、政府主导力、社会的参与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等多种力量形成的反贫困强大动力共同作用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反贫困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是反贫困的制度保障;中国的反贫困是世界反贫困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的反贫困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中国的反贫困也离不开世界,我们的反贫困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必然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发展性、人民性、开放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等鲜明的特征以及重要的中国价值和世界价值。在中国价值方面,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当代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实践的理论指南,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权。在世界价值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实践为世界反贫困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这一反贫困实践的理论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总结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徐庶睿[2](2018)在《基于引证关系和引文内容的多学科交叉主题探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科交叉研究分为宏观态势研究和微观主题研究。研究者更多地关注于宏观层面的学科交叉态势研究,对微观层面的学科交叉主题研究还较少。宏观学科交叉态势研究并不能具体地呈现学科交叉行为内的情况,即主题的交叉,需要深入内容层面探寻答案。本文将以学科领域的全文数据作为实验来源,从基于引文内容的角度以及基于引文内容和引证关系这两个角度进行多学科交叉主题探究。在基于引文内容进行多学科交叉主题分析的研究中,本文借助于规范化的主题词表,首先测量学科间的交叉程度,然后测度学科的主题级学科交叉度,并探究学科和学科之间在主题词表范围限定下的交叉主题。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学科存在着不同的交叉水平;相似的交叉度之下存在着不同的交叉点。六个学科难以与医学在实践应用知识层面进行学科交叉;医学的理论基础与六个学科有明显的学科知识交叉。学科交叉存在三种类型分别为:界内交叉、工具型交叉和界外交叉。在基于引证关系和引文内容的学科交叉主题分析研究中,本文结合引证关系和引文内容进行学科交叉主题分析。其中,引证关系的作用在于抽取跨学科引文内容,而引文内容是学科交叉主题挖掘的文本内容。对跨学科引文内容进行交叉学科主题提取并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跨学科引文内容的主题存在三种类型。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包括:本文提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引证关系的语义增强,完善学科交叉测度研究、学科交叉主题研究;促进学者间跨学科合作;为科研人员选择研究方向提供支持。

白安良[3](2016)在《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以青海省河湟地区为例》文中提出民族地区要和谐发展,必须以和谐为价值导向的文化形态作为指导,实践证明,当前民族地区出现的大量不和谐的问题,都表明了在民族地区建设和谐文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但从目前来看,在学术研究方面,理论研究还缺乏深入和前瞻性;具体实践方面,政府与社会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导向,发展缺乏全面性、和谐性。可以说,不深入研究、不更新理念就不能更好地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不和谐的现实问题。鉴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通过克服传统认识与研究中忽视人民主体性、片面、狭隘的不足,希望能够对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正确的文化指导。本文以和谐文化为研究视角对民族地区和谐发展进行研究,从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横向与纵向,整体与局部等方面对民族地区和谐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同时,采取了马克思主义利益的观点和利益分析的视角。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以现实的民族利益关系为中心,深入探讨民族地区各民族、各宗教、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如何实现和谐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刻分析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实质,最终把落脚点放在各民族建设利益共同体、认同统一体以及宗教和谐体上,实现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内容的完整体系,突破了现有的研究视角,构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民族地区发展的新模式,丰富了民族地区发展的理论视域,为实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找到了新的视角。论文主体依据以下思路展开论述。第一,通过对田野调查工作的概述,明确了河湟地区研究的典型性以及历史、地理、人口、民族等基本概况;第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分析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第三,通过对河湟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历史脉络及多元文化传统的考察,并结合目前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下一步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第四,通过分析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主体、主体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主体问题的对策,明确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由“谁来建”的问题;第五、通过对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实质的深刻阐述,明确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应该“建什么”的问题,应该从利益的角度建设各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政治利益共同体、文化利益共同体、生态利益共同体、认同统一体以及各宗教和谐体;第六,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党的领导、教育、文化、生态等方面重点探索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明确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怎么建”的问题。总之,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它不是单独意义上的一项建设,而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项建设,因为只有民族地区各项事业都发展了,各民族兄弟姐妹才会自觉融入到祖国幸福的大家庭之中,才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彼此和谐相处的可能,才会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高度统一。研究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目的正是希望通过发挥各族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克服以往片面的观念,以一种和谐的思维模式、和谐的精神贯彻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民族地区发展的片面性,避免国外某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了但依然动荡的经验教训,真正实现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

丁冲[4](2014)在《稳恒磁场对细胞电磁特性和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文中指出稳恒磁场(static magnetic fields,SMFs)是强度恒定的一种磁场,适合作为磁生物学研究的切入点。前期研究显示SMFs对不同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效应,与磁场作用的时间,强度,以及细胞类型有关。临床上发现SMFs对肿瘤生长具有抑制或协同杀伤作用,对骨骼健康具有促进生长和促进骨折愈合的维护作用。细胞作为生物体的组成和行使功能的最小单位,可以看作是由各种大分子、小分子和离子靠电磁相互作用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电磁特性。磁场对细胞的作用可看作是外界磁场与细胞本身电磁特性耦合的结果。本文从细胞的电磁特性角度研究SMFs对细胞的作用。结果发现SMFs对生物细胞的作用与细胞的介电特性和铁磁性金属元素含量有关,且不同的细胞响应各异。论文首先进行不同强度SMFs对成骨细胞和白血病细胞生物学效应和胞内金属元素含量影响的研究。实验以贴壁生长的成骨细胞MC3T3-E1和悬浮生长的白血病细胞K562为材料,分别研究了500nT亚磁场、200mT中强磁场、50μT地磁场和16T强磁场四种强度的SMFs对细胞生长、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K562细胞和MC3T3-E1细胞对相同的磁场处理条件具有不同的响应。与正常地磁场环境相比,中强磁场可显着抑制K56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0/G1期,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而强磁场可显着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在S期和G2/M期分布增多,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且胞内Fe元素含量显着升高、Cu元素含量显着降低。其次,论文建立白血病细胞和成骨细胞介电特性的检测方法,并研究SMFs作用下两种细胞介电特性的变化。实验设计并制作了用于悬浮生长的白血病细胞介电特性检测的圆柱形测量池,和用于贴壁生长的成骨细胞介电特性检测的平行导线测量池。采用电流回路分析的方法对两种测量池的浮游电容、残余电感和电极极化误差进行校正和消除。针对两种细胞的生长方式不同,建立了相应的介电特性检测的方法,并检测了SMFs作用下细胞介电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亚磁场对K562细胞悬浮液的介电常数和电导率无明显改变,但是显着影响其介电参数。亚磁场处理4h,介电增量显着升高,低频电导率也显着改变,处理组的变化随时间的增加呈现波动性。中强磁场作用后K562细胞悬浮液电导率变化较大,且弛豫时间显着变化。弛豫时间改变可能与细胞悬浮液电导率的变化,以及中强磁场抑制K562细胞增殖有关。中强磁场处理后,MC3T3-E1细胞的形态无明显变化,但其介电特性随接种密度和作用时间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改变。其中受中强磁场作用,细胞电容和电导的变化大约呈现以细胞周期为周期的波动性。该变化可能与细胞所处周期的骨架状态、蛋白质合成等因素有关。最后,论文建立了动物组织介电特性的检测方法,并进行了SMFs作用下大鼠组织介电特性检测的初步研究。实验采用亚磁场和后肢去负荷环境对大鼠进行处理,4周后取大鼠全血、腓肠肌、睾丸和脾脏组织进行介电特性检测,采用Cole-Cole模型拟合介电参数,并对大鼠全血进行血细胞容积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的组织的介电特性对同样处理条件的响应不一样。全血的介电特性对亚磁场作用具有明显的响应。与对照组相比,大鼠全血的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受亚磁场处理后升高,增幅最高达19.6%和19.1%。介电参数拟合的结果显示介电增量显着升高,弛豫时间显着延长。对血细胞容积的检测结果提示大鼠全血介电特性的改变不是由血细胞浓度的改变引起,而是与细胞膜、血浆等组分的电特性改变相关。后肢去负荷不影响腓肠肌的介电特性,但是亚磁场却能显着增加腓肠肌的低频电导率。睾丸组织的介电特性在后肢去负荷处理后变化显着,介电增量显着增加,弛豫时间显着延长,低频电导率显着增强。该变化与后肢去负荷条件下睾丸组织的萎缩有关。亚磁场单独作用不改变睾丸的介电特性。脾脏组织介电特性受亚磁场或后肢去负荷条件作用变化均不明显,但是亚磁场和复合处理环境能显着延长了脾脏组织的弛豫时间。综合以上的研究表明SMFs对生物细胞的作用与细胞的介电特性以及金属元素含量相关,因此,对生物电磁特性的研究可为从物理角度解析磁场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和实验支持。

张蕊[5](2014)在《潮间带沉积物海洋趋磁细菌的多样性及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趋磁细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 MTB)是一类能够沿着磁力线运动的革兰氏阴性原核生物,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淡水环境中的有氧-无氧过渡区(Oxic-AnoxicTransition Zone, OATZ)。MTB形态多样,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类是多细胞趋磁原核生物(Multicellular Magnetotactic Prokaryotes, MMPs),它是由多个含磁小体的革兰氏阴性原核细胞有序排列而成的球体或椭球体趋磁生物。本论文结合光镜和电镜技术、生态调查手段、显微操作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分别研究了青岛汇泉湾潮间带沉积物中MTB的垂直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荣成月湖潮间带沉积物中单细胞MTB的多样性和桑葚型MMPs的特征。其中,汇泉湾属于典型的潮间带类型;月湖则属于一个小型泻湖-潮汐汊道体系,潮汐变化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小,相对稳定。结果显示,汇泉湾潮间带沉积物中的MTB以趋北型的趋磁球菌占优势,主要分布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为179.7﹣107.0mV,呈弱还原-还原性质,最大丰度出现在氧化还原跃层有氧-无氧过渡区(表层下5-9cm黄色-黑色沙界面处);MTB的垂直变化趋势与粒径、含水率、硫酸盐的变化趋势有一定的相关性。荣成月湖北部的潮间带中潮区沉积物中发现了大量的单细胞MTB,丰度可达103-104个/cm3。菌体形态多样,有球形和卵球形、弧形、螺旋形、长短杆状、椭圆形、柄形和棒形,其中球形和卵球形MTB占绝对优势。球形和卵球形MTB菌体带有鞭毛束,多平行排列,至末端散开,长度约是菌体大小的1-2倍,鞭毛束直径约为70.8±14.6nm。磁小体的排列方式呈现多样化:多数呈链状排列,包括单链、双链和多链;还有呈环状或簇状排列。磁小体的形态也多种多样:多数为棱柱形,主要存在于趋磁球菌中;子弹头形存在于杆状和弧形MTB中;齿状或片状及立方八面体。以上四类磁小体的成分都是Fe3O4。此外,菌体内还含有数目不等(1-4个)、大小不同的多聚磷颗粒。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了88个克隆,得到14种不同的序列。经16S rDNA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13个菌株属于-变形菌纲,1个菌株属于γ-变形菌纲;其中10个新种,4个新属;优势类群属于未培养的海洋趋磁球菌。10株菌株与最接近的海洋MTB的相似性在90.1-96.2%,低于97%,表明该海区的单细胞MTB为新发现的微生物资源。桑葚型MMPs集中分布在潮间带低潮区沉积物表层下5-6cm的灰-黑沙层,偏还原性的环境。这类MMPs是由16-32个卵圆形细胞呈螺旋形排列而成的球形生物,直径约为5.57±0.91μm,每个细胞直径约为1.63±0.31μm;具有圆形的脂质颗粒和周生鞭毛。细胞内同时含有子弹头形Fe3O4和棱柱形Fe3S4的磁小体,多成链(单链或多链)或呈团位于细胞边缘。桑葚型MMPs在沿着磁力线方向的运动中,轨迹呈螺旋形,运动速度约为17-82μm/s。具有典型的乒乓运动,逆着磁力线漂移和顺着磁力线回归的速度分别约为124±53μm/s和93±39μm/s。用波长为450-480nm(蓝光)、400-410nm(紫光)、330-385nm(紫外光)的激发光照射时,MMPs很迅速的向与磁力线相反的方向运动,表现为负趋光性。但是,对波长为510-550nm(绿光)的激发光无明显反应。对通过显微操作技术分离和纯化的桑葚型MMPs进行16S rDNA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这类MMPs隶属于δ-变形菌纲,与已报道的所有MMPs相比,至少呈现了2.8%的序列差异,认为其可能是一个新种,命名为“CandidatusMagnetomorum rongchengroseum”。这是我们首次鉴定了月湖潮间带沉积物中同时含有Fe3O4和Fe3S4磁小体的桑葚型MMPs。本研究增加和更新了对MMPs生物学特性的了解和认识,丰富了海洋MTB的种类多样性。有助于认识海洋MTB对潮间带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在生物地化循环中的作用。

檀根甲[6](2009)在《采后苹果与炭疽菌的相互作用及病害控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果实采后腐烂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已引起世界范围的极大关注。苹果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苹果上的主要病害,引致苹果采后腐烂严重。本文从从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以苹果采后炭疽病为研究对象,利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农业的无污染防除技术及分子鉴定诊断技术,逐步组建苹果采后炭疽病可持续控制的病害防御体系。分别开展了苹果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利用离子束生物工程和磁生物工程技术诱变的枯草芽孢杆菌和苹果炭疽菌低毒性菌株防治苹果采后炭疽病的控病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与环境相容好、高效、低毒、使用安全、对仓储苹果无污染,不影响外观和风味的新农药、新剂型和使用技术研究,品种抗病性鉴定及不同苹果品种对炭疽病菌的抗性生理生化机制和苹果炭疽菌致病机制研究,苹果炭疽菌的快速分子鉴定和检测及苹果炭疽病的早期诊断。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苹果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苹果采后炭疽菌营养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为28℃。菌丝致死温度为40℃5d,分生孢子在40℃下培养11天后,仍具有萌发能力。分生孢子萌发以25℃最佳,芽管伸长以30℃最适。液体培养,30℃时菌丝生长量最大。RH<80%时菌丝不能生长,RH>80%时菌丝生长速率差异不大。分生孢子的萌发对湿度要求严格,仅在自由水和有水膜的情况下萌发。pH为3~11范围内均可营养生长,pH 2~11范围内孢子均可萌发。液体培养条件下,适合营养生长的pH范围为4~9,且在此范围差异不明显。在一定范围内,酸性条件下孢子萌发率较碱性条件下萌发率高。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苹果贮藏过程中炭疽病的发展曲线为不对称S型,用冈珀茨模型(Gompertzmodel)进行曲线拟合,模型拟合度达到极显着水平。2.苹果炭疽菌的分子鉴定和检测结果表明,两株病原菌Cg-1和Cg-2的ITS序列相似性达100%;二者与胶孢炭疽菌的相似性极高,达99.8%;与炭疽菌其它7个种的相似性相对较低,只有83.1%—98.5%;与不同属的镰刀菌相似性最低,为68.9%。因此可以明确苹果炭疽菌应属于胶孢炭疽菌。经序列比对发现,苹果炭疽菌的18S rDNA 3’端比GenBank已登陆的2个胶孢炭疽菌多出一段379 bp的序列,将去除379 bp的苹果炭疽菌rDNA序列与其它胶孢炭疽菌相比,序列相似性高达96.6%。根据这一特有片段设计特异性引物,结果仅能从苹果炭疽菌中扩增出1232 bp的特异性条带。用苹果炭疽菌接种离体苹果,以接种发病的病组织总DNA为模板,利用引物CgF1/ITS4进行PCR扩增,同样可以扩增出1232 bp的特异性条带,而健康苹果组织DNA中未能扩增出任何条带,表明该方法可用于苹果炭疽菌的鉴定和快速检测。3.苹果采后炭疽病的化学防治及控病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丙环唑、苯氧菌酯、扑海因、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抑菌作用较强,代森锰锌抑菌作用较弱。药剂间对孢子萌发率和芽管伸长抑制率差异显着,其中扑海因、氟硅唑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42.6%、48.3%。代森锰锌、丙环唑几乎无抑制孢子萌发的作用,孢子萌发率为99.3%、98.2%。但丙环唑对芽管伸长能较好的抑制。活体试验表明:丙环唑、苯氧菌酯、嘧菌酯防效较好,其中丙环唑的防效达到100%。药剂不同作用方式的试验结果说明:浸果处理明显好于喷雾。混剂以多菌灵+代森锰锌(9∶1,7∶3)抑菌效果为最好,抑制菌丝生长的共毒系数达到692.426、593.020。活体试验表明:混剂以多菌灵+代森锰锌(9∶1、7∶3)防效为最好。4.钙盐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CaCl2、Ca(NO3)2·4H2O和Ca(H2PO4)2对菌丝生长有一定的影响。Ca2+浓度为900μg/ml时,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Ca2+浓度高于1000μg/ml时能较好地抑制菌丝生长,Ca2+浓度低于600μg/ml时有促进菌丝生长的趋势。CaCl2、Ca(NO3)2·4H2O和Ca(H2PO4)2不能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钙盐对芽管伸长的抑制作用,当Ca2+浓度大于900μg/ml时Ca(NO3)2·4H2O、CaCl2和Ca(H2PO4)2的抑制率分别为13.10%、45.75%和46.09%;当浓度继续增大时,浓度处理之间的抑制作用差异不显着。当浓度小于600μg/ml时,对芽管的伸长反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5.苹果采后炭疽病生物防治及控病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低能氮离子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进行注入诱变,通过平板初筛出6株对苹果炭疽病菌有较好抑菌作用的菌株,经苹果果实活体测定从中筛选对苹果炭疽病有较好控病作用的菌株,从接种方式及病害发生的时间看,先接突变菌株的各处理发病时间均晚于先接病菌的处理,明显推迟发病时间,表现出较强的保护作用,低温储藏对病害发生的抑制作用更明显。以先接突变菌株后控病效果较好的菌株按储藏温度的不同分为:室温下的防治效果较好的菌株为BS80-6,14d时的防效为33.28%;低温条件下BS100-1、BS100-6、BS80-6、BS120-8的效果较好,30d时的防效分别为98.36%、95.36%、95.52%、93.52%;变温下各菌株BS80-1、BS100-1、BS120-8的效果最好,30d的防效分别为84.59%、75.15%、72.40%。突变菌株三种处理液对病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以活菌液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滤液,高压灭菌液的效果最差。经平板滤纸片法和液体共培养法测定突变菌株对病菌菌丝的破坏作用的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BS80-6菌株产生的抗生物质抑制孢子萌发、使苹果炭疽病菌菌丝体畸形,原生质凝集,泡囊化。同时对寄主防御酶(POD、PPO、PAL)活性的研究表明突变菌株能诱导寄主产生抗病性。6.热处理与药剂相结合、枯草芽孢杆菌滤液分别与Ca2+和苯氧菌酯配合使用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热处理与药剂结合则能更好地控制病害,丙环唑和禾纹清在40℃作用下的效果最好,药剂与热处理相结合的防效大于药剂单独作用的防效。枯草芽孢杆菌的滤液分别与Ca2+和苯氧菌酯配合使用的抑菌效果明显好于单独使用Ca2+和苯氧菌酯配的效果。其中滤液与苯氧菌酯的配合使用的效果最佳,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达到58.2%。滤液与Ca2+混合使用抑制率达到32.9%,比单独使用Ca2+的抑制效果提高了27.8%。滤液和Ca2+、苯氧菌酯结合使用在苹果果实上的控制效果明显好于单独使用Ca2+、苯氧菌酯的效果。滤液与Ca2+结合控制效果提高了11.7%。7.苹果炭疽菌低毒性菌株筛选及控病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注入C100-2-5低毒株和磁场处理C0.25-1-2低毒株对苹果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离子诱变的低毒性菌株对苹果炭疽病的控制效果达到55%左右。低毒性与强毒性菌株按不同比例混合接种苹果的控制效果之间的差异显着性不明显,但都与单接种的强毒菌株达到显着差异。菌株的毒性不同,引起果实体内酶的活性变化也略有不同。测定低毒菌株rDNA序列,结果表明,引物CgF/CgR均可以扩增出3156 bp的片段,且此段序列几乎没有发生变异。30条随机引物进行RAPD扩增,结果表明低毒菌株与正常菌株RAPD扩增多态性无明显区别,未能发现差异性,ISSR扩增结果表明低毒菌株与正常菌株无明显区别,20条引物未能发现差异性。8.采后苹果与炭疽菌相互作用及生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苹果对炭疽菌抗性品种间差异极显着(P=0.01),根据发病程度,其抗性可以分为四类:红富士感病(S);嘎啦、乔纳金次之,中感(MS);辽伏中抗(MR);黄金帅果实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抗病(R)。初步明确了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和羧甲基纤维素酶(Cx)在该菌侵染苹果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苹果果实接种炭疽菌后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都被诱导提高,几丁质酶活性增幅高于β-1,3-葡聚糖酶,分别是对照的3-11倍和2-6倍。苹果感染炭疽菌后,主要防御酶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变化与品种抗性有明显相关性,表现出相似的趋势,抗病品种酶活始终高于感病和中感品种,接种前差异不显着,接种后差异显着,抗病品种酶活性升高幅度大,高峰出现的早,且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接种前,与品种病情指数呈正相关的生化因子是健康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负相关的生化因子是健康果实木质素含量和绿原酸含量,其相关系数都在0.99以上,健康果实总酸含量与品种病情指数无关。

张振乾[7](2009)在《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固定化脂肪酶在生产生物柴油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柴油是由大豆油、菜油等植物油或动物脂肪通过低碳醇在催化剂作用下形成的长链脂肪酸单酯类物质,具有不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可减少对石油市场的依赖等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原料的价格、供应和廉价的脂肪酶是影响酶法生产生物柴油的关键因素。为解决这些问题,在本研究中,筛选了25株脂肪酶产生菌并对其中效果较好的2个脂肪酶进行催化生产生物柴油的研究,同时研究了原料的影响,为筛选合适的原料提供了参考。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筛选得到25株脂肪酶菌种,其中8株活性较高,对其中活性较好的3株进行,并种类鉴定、最佳培养条件确定等研究。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以1.0%的葡萄糖和1.5%的NaHCO3为C源,1.5%的蛋白胨为N源,添加0.1%MgSO4.7 H2O,起始pH 9.0,装液量50mL/100 mL,120 rpm,30℃培养48 h,酶活达34.16 U/mL;加入1.0%的橄榄油,酶活可提高到66.31 U/mL。该脂肪酶在30℃,pH 8.0时酶催化活性较高。成团肠杆菌(Enterobacter agglomerans)以2%的乳糖作为碳源,1.5%的牛肉浸膏和1.0%的酵母膏作为氮源,添加0.1%MgSO4·7 H2O,初始pH 7.0,120 r/min,30℃培养48 h时产酶活力达39.09 U/mL。发酵液在30℃,180 r/min时催化性能较强。在反应体系中含水量达91%以上时,仍可催化芝麻油生产生物柴油,产率达54.51%。乙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以1.5%的麦芽糖作为碳源,2.5%的NH4Cl为氮源,初始pH 7.0,接种量1.0%,装液量40 mL/100 mL,120 r/min下30℃培养24 h,酶活达9.07 U/mL。2.确定了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生物柴油方法以十七酸甲酯为内标,依据菜籽油组分含量不同,改进了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生物柴油方法,建立了棕榈酸甲酯、硬脂酸甲酯、油酸甲酯、亚油酸甲酯、亚麻酸甲酯和花生一烯酸甲酯的线性方程,使各个组分同时处于测量范围内,确保了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各脂肪酸甲酯含量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的相关系数r≥0.999、平均回收率在97.91%-100.45%,精密度高,试验标准偏差在0.28%-2.22%,重复性好。该体系可用于菜籽油合成生物柴油产率测定,也可用于原料成分影响研究和原料的筛选研究。3.脂肪酶固定化的研究对产气肠杆菌和成团肠杆菌发酵液得到的沉淀进行冷冻干燥,采用硅藻土固定化。产气肠杆菌:硅藻土用量与酶粉用量为10:1,20℃下吸附2 h,得到的固定化酶的活性最大(1111.1 U/g)。该固定化酶在30℃,pH 8.0条件下催化性和稳定性较好。成团肠杆菌:硅藻土用量与酶粉用量为15.625:1,15℃吸附1.5 h,得到的固定化酶的活性最大(666.7 U/g)。该固定化酶在30℃,pH 8.0条件下催化性和稳定性较好。4.有机溶剂体下催化生产生物柴油硅藻土固定化产气肠杆菌脂肪酶用量为1000 U,乙醇为酰基受体(醇:油摩尔比为4:1,2次等量加入),5 mL正己烷,180 r/min,35℃,反应48 h,转化率达92.91%。同时还发现,水对该反应有抑制作用,随着其含量增加,转化率降低;油酸对该反应有促进作用,而芥酸有不利影响。硅藻土固定化成团肠杆菌脂肪酶用量为1000 U,甲醇为酰基受体,甲醇与油摩尔比为3:1,3次等量加入,5 mL正己烷,180 r/min,35℃反应48 h,转化率到91%。该反应体系可用于催化大豆油和葵花子油生产生物柴油,产率分别为88.57%和83.51%。该体系也可催化含水原料生物柴油,在反应体系中水含量达25%时,仍可获得61.97%的转化率。该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1)筛选得到3株活性较高的脂肪酶产生菌,进行了分类鉴定和培养条件优化:(2)改进了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生物柴油方法,纠正了前人该方面研究的不足;(3)在有机溶剂体系下催化生产生物柴油的研究,并得到较高的产率,证实本研究得到脂肪酶的有效性,也为原料筛选提供了参考。

何文辉[8](2007)在《人体胃肠道无创诊查系统及生物遥测胶囊磁定位技术与实验》文中指出本文在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编号:200402480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0570485)和国家863计划(项目编号:2006AA04Z368)的资助下,研制了人体胃肠道无创诊查系统,并对系统中生物遥测胶囊的磁定位技术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力图找到一种原理可行,满足实用要求,使用方便可靠的磁定位方法。本文研究了了生物遥测胶囊的总体设计方案。为了简化设计和便于功能扩展,生物遥测胶囊共分为电源管理模块、无线通讯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和微型传感器模块。本文还详细介绍了各模块的原理与实现、生物遥测胶囊的组装方式及实验情况。本文分析了生物遥测胶囊的超声波定位和磁定位技术,并重点探讨了磁定位方法。生物遥测胶囊的磁定位包括静磁定位和交变磁定位两类方法,而磁标记法是静磁定位的典型方法,本文在磁场及磁检测的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较深入地探讨了生物遥测胶囊的磁标记定位问题。本文结合生物遥测胶囊自身结构特点,通过磁场有限元法的计算,选用了磁性很强的NdFeB45作为磁性材料,采用φ9×5mm的圆柱形永久磁体作为磁标记物封装在生物遥测胶囊内,定位时,通过在体外布置四个三轴传感器构成传感器阵列对磁标记物进行位置检测,然后通过改进的牛顿-拉斐森(Newton-Raphson)算法求解高次非线性超静定方程组,解出生物遥测胶囊的位置坐标。针对生物遥测胶囊的电源部分为两节氧化银纽扣电池,而这种电池的金属外壳为高导磁率的Co-Ni-Fe合金钢带的情况,本文通过相关电磁理论,采用磁场叠加原理,推导出了电池对磁场分布影响的数学模型,完善了生物遥测胶囊磁标记定位理论。本文还详细论述了磁标记定位法的实验情况,并开发了利用磁阻传感器进行磁标记定位的相关电路。作为利用静磁定位的重要方法,本文提出了三线圈脉冲激磁定位的新方法,实验表明,这种方法可以运用到生物遥测胶囊的定位中,而且对比磁标记法,分析了这种方法具有的优点。本文还讨论了利用电涡流对生物遥测胶囊定位的可能性。为此,本文提出了探头激磁线圈与检测线圈分开设置,且探头激磁采取内外双线圈激磁,三个线圈同轴安装的特殊新型电涡流探头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对目标物的远距离定位,本文推导了这种探头的理论计算公式,分析了这种探头应用到生物遥测胶囊定位中的优缺点。另外,线圈感应定位法有抗干扰能力强,检测距离远的特点,作为交变磁定位,本文也对此作了简要分析。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编辑部[9](2006)在《为进一步提高生物医学学术水平而奋斗——祝贺《生物磁学》正式更名为《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生物磁学》已经从公元1987由中国生物磁学学会主持创刊内部发行的刊物一步步地成长了起来。本刊于2001年4月获得国家科技部正式刊号,2003年开始从邮局发行,2004年被评为国家科技核心期刊;根据国家科技部信息所2005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及根据2004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 2004)统计的期刊指标检索报告,本刊2004年度影响因子为0.734,在生物类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列第9位,在1608种统计源核心期刊总排名中列第169位。现在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出报刊[2006]4号批准,正式更名为《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更名后的刊物,将是一个以生物医学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刊物,将为我国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大的学术交流的平台,我们将一如既往的脚踏实地,一步步向世界着名刊物进军,力争为世界生物医学水平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生物医学是本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可以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代表着一个时期生命科学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它起着带动性和变革性的重大作用,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本身都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当前,生物医学的发展异常迅猛,不断出现新的研究领域,而且有的正处于取得重大突破的边缘。我们变更刊名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顺应生物医学发展的形势需要,更好的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生物医学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时报导国内外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生物医学进展(包括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应用)的原着,以此来传播现代生物医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前沿领域的科研成果,反映生物医学的学术水平与发展动向,有效地促进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提高国内生物医学的研究水平,引领研究人员的科研活动与研究方向,推动生物医学的进步,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一个论文发表、学术交流的高质量平台。目前我刊已经经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核备案,并被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CSTDB)、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科技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等权威数据库收录,相信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将来会有更多的优秀数据库收录我们,也将会有更多的人们来关注我们。当今人类已经完全步入了信息时代,我刊编辑部在早些年就已经看到了今天信息社会发展的一些端倪,尤其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积累日益雄厚,科研周期日益缩短。所以我刊一直以来都将论文的时效性看作论文的生命,从未让一篇优秀的论文发表延误,总是在第一时间和作者沟通,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编辑部[10](2006)在《为进一步提高生物医学学术水平而奋斗——祝贺《生物磁学》正式更名为《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文中认为

二、为生物磁学学术水平进一步提高而奋斗——祝贺《生物磁学》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生物磁学学术水平进一步提高而奋斗——祝贺《生物磁学》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分析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贫困思想
    二、理论渊源: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
    三、理论借鉴:借鉴西方反贫困思想的有益内容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实践历程
    一、经济体制改革作用下大规模缓解贫困(1978-1986 年)
    二、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发式扶贫(1986-2007 年)
    三、开发扶贫和社会救助两轮驱动反贫困(2007-2012 年)
    四、新时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脱贫攻坚(2012 年-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初步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扩展丰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深化完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发展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主要框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基本方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道路选择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承担主体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发展目标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实践动力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可靠保障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国际参与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特征与价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特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2)基于引证关系和引文内容的多学科交叉主题探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总体研究思路及内容
    1.3 本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本文组织结构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学科交叉相关研究
        2.1.1 学科交叉定义研究
        2.1.2 学科交叉研究对象
        2.1.3 学科交叉测度指标研究
        2.1.4 学科交叉知识挖掘
    2.2 引文内容相关研究
        2.2.1 引文内容基础性研究
        2.2.2 引文内容应用性研究
    2.3 相关研究总结
3 基于引文内容的多学科交叉主题分析研究
    3.1 基于引文内容的多学科交叉测度研究
        3.1.1 研究流程
        3.1.2 关键技术描述
        3.1.3 实验数据概述
        3.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 基于引文内容的主题级学科交叉测度及主题分析
        3.2.1 研究流程
        3.2.2 关键技术描述
        3.2.3 实验数据描述
        3.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引证关系和引文内容的多学科交叉主题分析研究
    4.1 研究流程
    4.2 关键技术描述
    4.3 实验数据概述
    4.4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与项目参与情况
附录B:MeSH主题词表
附录C:学科间Top30交叉术语
附录D:跨学科引文内容中TF~*IDF值Top20的主题
附录E:ESI主要22个学科分类

(3)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以青海省河湟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1.7 相关概念释义
第2章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2.1 河湟地区作为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2.2 调查地点的选择和实施
    2.3 河湟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概况
        2.3.1 河湟地区的地理位置
        2.3.2 河湟地区的历史概况
    2.4 河湟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2.5 河湟地区的人口和民族
第3章 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理论支撑
    3.1 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
        3.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3.1.2 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
        3.1.3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3.1.4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
        3.1.5 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
    3.2 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3.2.1 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原理
        3.2.2 文化共生理论
        3.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第4章 河湟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4.1 河湟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历史考察
        4.1.1 河湟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历史脉络
        4.1.2 河湟地区的多元和谐文化传统
    4.2 河湟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4.3 河湟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5章 谁来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主体
    5.1 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主体的内涵
        5.1.1 各族人民群众是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5.1.2 各级政府是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引导力量
        5.1.3 各种宗教界人士是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5.1.4 学者是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智库
    5.2 当前建设主体存在的问题
    5.3 解决主体问题的措施
第6章 建什么: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
    6.1 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实质
    6.2 经济利益共同体建设
    6.3 政治利益共同体建设
    6.4 文化利益共同体建设
    6.5 生态利益共同体建设
    6.6 各民族认同统一体建设
        6.6.1 努力实现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6.6.2 积极促进各族群众法治意识的形成
    6.7 各宗教和谐体建设
        6.7.1 河湟地区宗教和谐的重要意义
        6.7.2 宗教与政治以及国家社会的关系问题
        6.7.3 促进宗教和谐体建设的总体要求
        6.7.4 积极促进宗教和谐建设
第7章 怎么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7.1 以经济发展促民生改善是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
    7.2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保障
    7.3 加快教育发展是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前提
    7.4 加快民族文化发展是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支撑
    7.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相关情况的调查问卷

(4)稳恒磁场对细胞电磁特性和生物学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稳恒磁场生物学效应及机制研究
        1.1.1 稳恒磁场的来源及表征
        1.1.2 稳恒磁场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1.1.3 稳恒磁场与癌细胞
        1.1.4 稳恒磁场与骨组织细胞
        1.1.5 稳恒磁场生物学机制研究
    1.2 稳恒磁场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
        1.2.1 稳恒磁场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1.2.2 稳恒磁场在临床中的应用
    1.3 生物电磁特性
        1.3.1 生物电特性来源与表征
        1.3.2 生物电特性检测
        1.3.3 生物磁特性来源与表征
        1.3.4 生物磁特性检测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本论文研究意义
        1.4.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介电理论及其在生物体系中的应用
    2.1 介电谱方法的理论基础
        2.1.1 电介质的极化
        2.1.2 介电弛豫
    2.2 生物细胞的介电行为
        2.2.1 生物细胞等效模型
        2.2.2 生物体系介电谱
        2.2.3 细胞电参数模型
    2.3 生物样品介电谱的检测
        2.3.1 测量的外部配置和测量值的校正
        2.3.2 生物组织介电谱检测
        2.3.3 细胞悬浮液介电谱检测
    2.4 生物样品介电谱检测的应用
        2.4.1 在评价电磁辐射中的应用
        2.4.2 在解析细胞生物学过程中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3 稳恒磁场对细胞生长和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3.1.2 实验仪器和装置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细胞增殖测定
        3.2.3 细胞周期检测
        3.2.4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检测
        3.2.5 细胞内金属元素含量测定
        3.2.6 数据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细胞培养的定性观察
        3.3.2 细胞增殖
        3.3.3 细胞周期
        3.3.4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
        3.3.5 细胞内金属元素含量
    3.4 本章小结
4 稳恒磁场对细胞介电特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4.1.2 实验仪器和装置
    4.2 实验方法
        4.2.1 白血病细胞介电特性检测测量池的研制
        4.2.2 成骨细胞介电特性检测测量池的研制
        4.2.3 测量池的校正
        4.2.4 细胞培养
        4.2.5 白血病细胞介电特性检测方法
        4.2.6 成骨细胞介电特性检测方法
        4.2.7 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用于白血病细胞介电特性检测的测量池
        4.3.2 用于成骨细胞介电特性检测的测量池
        4.3.3 测量池的校正
        4.3.4 稳恒磁场对白血病细胞介电特性的影响
        4.3.5 稳恒磁场对成骨细胞介电特性检测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亚磁场和后肢去负荷对大鼠组织介电特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5.1.2 实验仪器和装置
    5.2 实验方法
        5.2.1 组织介电特性检测测量池的研制
        5.2.2 测量池的校正
        5.2.3 大鼠全血介电特性检测
        5.2.4 大鼠腓肠肌介电特性检测
        5.2.5 大鼠睾丸介电特性检测
        5.2.6 大鼠脾脏介电特性检测
        5.2.7 数据拟合
        5.2.8 数据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用于组织介电特性检测的测量池
        5.3.2 测量池的校正
        5.3.3 亚磁场和后肢去负荷处理下大鼠全血介电特性
        5.3.4 亚磁场和后肢去负荷处理下大鼠腓肠肌介电特性
        5.3.5 亚磁场和后肢去负荷处理下大鼠睾丸组织介电特性
        5.3.6 亚磁场和后肢去负荷处理下大鼠脾脏介电特性
        5.3.7 拟合参数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潮间带沉积物海洋趋磁细菌的多样性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趋磁细菌简介
        1.1.1 趋磁细菌的定义、发现
        1.1.2 趋磁细菌的特征
    1.2 趋磁细菌的生态分布特征
        1.2.1 海洋生境
        1.2.2 淡水生境
        1.2.3 其他生境
    1.3 趋磁细菌的系统发育多样性
        1.3.1 α-变形菌纲趋磁细菌
        1.3.2 δ-变形菌纲趋磁细菌
        1.3.3 γ-变形菌纲趋磁细菌
        1.3.4 硝化螺菌门趋磁细菌
    1.4 趋磁细菌的研究意义
        1.4.1 生命起源与进化
        1.4.2 生物矿化
        1.4.3 环境指示作用
        1.4.4 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1.5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6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采样点描述
        2.1.1 青岛汇泉湾潮间带
        2.1.2 荣成月湖潮间带
    2.2 沉积物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2.2.1 青岛汇泉湾潮间带样品的采集、处理
        2.2.2 荣成月湖潮间带样品的采集、处理
    2.3 趋磁细菌的收集和计数
    2.4 细菌总数计数
    2.5 显微镜观察
        2.5.1 光学显微镜观察菌体形态和运动
        2.5.2 荧光显微镜观察
        2.5.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2.5.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2.6 PCR-RFLP 法分析趋磁细菌的系统发育多样性
        2.6.1 多重置换扩增技术
        2.6.2 PCR-RFLP 法
    2.7 荧光原位杂交
    2.8 物理、化学因子的测定和相关性分析
        2.8.1 物理因子测定
        2.8.2 化学因子测定
        2.8.3 相关性分析
    2.9 显微操作技术
        2.9.1 原理及应用
        2.9.2 操作方法
        2.9.3 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第三章 青岛潮间带海洋趋磁细菌的垂直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1 趋磁细菌的垂直分布特征
    3.2 趋磁细菌的垂直分布与生物、物理、化学因子的关系
        3.2.1 趋磁细菌与细菌总数的关系
        3.2.2 趋磁细菌与 T, S, pH 的关系
        3.2.3 趋磁细菌与粒度和含水率的关系
        3.2.4 趋磁细菌与 Eh, S2 , SO42 , TOC 的关系
        3.2.5 趋磁细菌与 NO3, 总铁的关系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荣成潮间带海洋单细胞趋磁细菌的多样性研究
    4.1 海洋趋磁细菌的收集
    4.2 海洋单细胞趋磁细菌的形态多样性
    4.3 磁小体的排列方式、形态多样性
    4.4 磁小体的特征及其他细胞内含物成分的分析
        4.4.1 棱柱形磁小体特征
        4.4.2 子弹头形磁小体特征
        4.4.3 齿状或片状磁小体特征
        4.4.4 立方八面体磁小体特征
        4.4.5 其他细胞内含物成分分析
    4.5 海洋单细胞趋磁细菌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分析
        4.5.1 样品 16S rDNA 的扩增
        4.5.2 RFLP 分析
        4.5.3 16S rDNA 的系统发育分析
    4.6 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荣成潮间带桑葚型多细胞趋磁原核生物的特征研究
    5.1 桑葚型多细胞趋磁原核生物的生态分布调查
    5.2 桑葚型多细胞趋磁原核生物的显微结构观察
    5.3 桑葚型多细胞趋磁原核生物的趋磁运动和负趋光性
        5.3.1 趋磁运动
        5.3.2 负趋光性
    5.4 桑葚型多细胞趋磁原核生物的系统进化分析
    5.5 荧光原位杂交证实桑葚型多细胞趋磁原核生物的同源性
    5.6 桑葚型多细胞趋磁原核生物磁小体的特征分析
    5.7 桑葚型多细胞趋磁原核生物的室内暂养实验
    5.8 讨论
    5.9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课题资助
作者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采后苹果与炭疽菌的相互作用及病害控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苹果采后炭疽菌的研究进展
        1.1.1 病原菌分类
        1.1.2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1.1.3 炭疽菌的侵入结构及其过程
    1.2 病原真菌致病机制
        1.2.1 细胞壁降解酶
        1.2.2 其他致病因子
    1.3 植物抗病机制
        1.3.1 植物抗病机制概述
        1.3.2 真菌细胞壁降解酶
        1.3.3 寄主主要防御酶
        1.3.4 与寄主抗性有关的生化物质
    1.4 苹果采后炭疽病控制技术
        1.4.1 采前病菌的防治技术
        1.4.2 贮藏方法
        1.4.3 化学防治
        1.4.4 生物防治
        1.4.5 物理防治
    1.5 苹果炭疽菌分子鉴定和检测及其致病性分子变异
        1.5.1 rDNA序列差异分析
        1.5.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
        1.5.3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
        1.5.4 ISSR标记
    1.6 离子束生物工程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简介
    1.7 磁生物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简介
    1.8 论文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苹果采后炭疽菌生理生态学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温度对苹果炭疽菌的影响
        2.3.2 湿度对苹果炭疽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3.3 pH值对苹果炭疽菌生长的影响
        2.3.4 潜伏侵染概率的测定
        2.3.5 毒素的测定
        2.3.6 接种方式和接种量对病害发展的影响
        2.3.7 温度对病斑扩展速率的影响
        2.3.8 湿度与病斑扩展速率的关系
        2.3.9 接种浓度对苹果炭疽病菌潜伏(育)期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苹果采后炭疽病化学防治及控病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杀菌剂对苹果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3.3.2 杀菌剂对苹果炭疽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3.3 杀菌剂对苹果炭疽菌芽管伸长的影响
        3.3.4 混剂对苹果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3.3.5 化学药剂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控制效果
        3.3.6 丙环唑微胶囊剂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控制效果
        3.3.7 混剂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控制效果
        3.3.8 钙盐对苹果炭疽病防治的作用机理
        3.3.9 热处理与药剂结合对苹果炭疽病的控制效果
        3.3.10 生防菌与杀菌剂配合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控制效果
        3.3.11 不同浓度苯氧菌酯对采后苹果果实POD和PPO的诱导作用
        3.3.12 不同药剂处理采后苹果果实后POD和PPO活性的变化
    3.4 讨论
        3.4.1 杀菌剂单剂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3.4.2 混剂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3.4.3 枯草芽孢杆菌与杀菌剂结合对采后苹果炭疽病的控制效果
        3.4.4 钙盐防治
        3.4.5 综合防治技术
        3.4.6 不同药剂处理采后苹果果实后POD和PPO活性的变化
    3.5 小结
        3.5.1 化学农药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3.5.2 钙盐对病原菌的作用方式
        3.5.3 加热与药剂结合对病害的控制
        3.5.4 化学杀菌剂与生防菌配合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控制效果
第四章 苹果采后炭疽病生物防治及控病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离子注入枯草芽孢杆菌高效拮抗菌的诱变与筛选
        4.3.2 枯草芽孢杆菌突变菌株生长和发酵条件研究
        4.3.3 突变菌株培养基的优化研究
        4.3.4 突变菌株BS80-6最佳发酵条件研究
        4.3.5 枯草芽孢杆菌突变菌株对苹果炭疽病菌抗病机制研究
        4.3.6 突变菌株抗菌作用对寄主防御酶酶活性的影响
    4.4 讨论
        4.4.1 离子注入枯草芽孢杆菌高效突变菌株的诱变与筛选
        4.4.2 离子注入枯草芽孢杆菌遗传稳定性的研究
        4.4.3 离子注入枯草芽孢杆菌生长和发酵条件的研究
        4.4.4 枯草芽孢杆菌突变菌株对苹果炭疽病菌抗菌机制研究
    4.5 小结
        4.5.1 离子注入枯草芽孢杆菌的诱变与筛选
        4.5.2 枯草芽孢杆菌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研究
        4.5.3 枯草芽孢杆菌突变菌株的生长和发酵条件研究
        4.5.4 枯草芽孢杆菌突变菌株对苹果炭疽病菌抗菌机制研究
第五章 苹果炭疽菌低毒性菌株筛选及控病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低毒性菌株的筛选
        5.3.2 低毒性菌株对苹果炭疽病的控制效果
        5.3.3 苹果炭疽菌低毒性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5.3.4 细胞壁降解酶活性
        5.3.5 苹果果实防御酶活性的变化
        5.3.6 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
    5.4 讨论
        5.4.1 低毒菌株的筛选
        5.4.2 低毒菌株和virulence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5.4.3 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变化
        5.4.4 真菌细胞壁降解酶
        5.4.5 寄主主要防御酶
    5.5 小结
        5.5.1 低毒菌株的筛选
        5.5.2 低毒性菌株对苹果炭疽病的控制效果
        5.5.3 低毒菌株和强毒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5.5.4 低毒菌株和强毒菌株接种苹果引起酶活性变化的比较
        5.5.5 果实中可溶性总糖的含量的变化
第六章 采后苹果与炭疽菌相互作用及生理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2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品种抗病性鉴定
        6.3.2 苹果炭疽菌致病机制研究
        6.3.3 苹果果实提取液对炭疽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6.3.4 不同苹果品种对炭疽菌的抗性机制研究
    6.4 讨论
        6.4.1 苹果炭疽菌致病生理生化机制
        6.4.2 不同品种苹果对炭疽菌的抗性生理生化机制
    6.5 小结
        6.5.1 品种抗病性鉴定
        6.5.2 苹果炭疽菌致病机制研究
        6.5.3 苹果果实提取液对炭疽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6.5.4 不同品种苹果对炭疽菌的抗性机制研究
第七章 苹果炭疽菌分子鉴定及致病性分子变异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苹果炭疽菌分子鉴定和检测
        7.3.2 苹果炭疽菌分子变异初步研究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总结
    8.1 论文研究的结果总结
        8.1.1 苹果采后病害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的研究
        8.1.2 苹果采后炭疽病化学防治及控病机理的研究
        8.1.3 苹果采后炭疽病生物防治及控病机理的研究
        8.1.4 苹果炭疽菌低毒性菌株筛选及控病作用的研究
        8.1.5 采后苹果与炭疽菌相互作用及生理机制研究
        8.1.6 苹果炭疽菌分子鉴定及致病性分子变异的研究
    8.2 研究的前景
        8.2.1 进行苹果炭疽病早期诊断
        8.2.2 开发与环境相容好、高效、低毒、使用安全、对仓储苹果无污染,不影响外观 和风味的新农药、新剂型和使用技术
        8.2.3 生物防治是控制果蔬产品采后病害的新途径
        8.2.4 低毒性菌株在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8.2.5 抗病品种的利用
        8.2.6 综合防治技术
    8.3 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博士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7)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固定化脂肪酶在生产生物柴油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发展生物柴油产业的意义
    1.2 生物柴油生产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原料的选择
        1.3.2 产脂肪酶微生物
        1.3.3 酶法生产生物柴油
    1.4 本论文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1.4.1 立题背景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产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酶学性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样品采集
        2.1.4 催化生产生物柴油
        2.1.5 生物柴油产率测定
        2.1.6 产酶微生物的诱变
    2.2 结果
        2.2.1 产气肠杆菌
        2.2.2 成团肠杆菌
        2.2.3 乙酸钙不动杆菌
        2.2.4 产气肠杆菌的诱变
    2.3 小结
第3章 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生物柴油产率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色谱条件
        3.1.4 内标的选择及溶液的配制
        3.1.5 溶剂的选择及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
        3.1.6 生物柴油合成反应试样的制备与测定
        3.1.7 完全甲酯化试样的制备与测定
        3.1.8 产率的计算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脂肪酸甲酯的色谱分离与定性分析
        3.2.2 标准工作曲线与回归分析
        3.2.3 回收率的测定
        3.2.4 精密度实验
        3.2.5 原料油的影响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脂肪酶的纯化、固定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固定化方法研究
        4.2.2 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菌株固定化研究
        4.2.3 成团肠杆菌(Enterobacter agglomerans)菌株固定化研究
        4.2.4 可行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有机溶剂体系下固定化酶法生产生物柴油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基本反应体系的确定
        5.1.3 实验方法
        5.1.4 生物柴油的精制
        5.1.5 生物柴油的稳定性研究
        5.1.6 酯化率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产物分析方法的选择
        5.2.2 产气肠杆菌固定化脂肪酶生产生物柴油的研究
        5.2.3 成团肠杆菌固定化脂肪酶生产生物柴油的研究
    5.3 结果与讨论
第6章 结论、创新点及后续研究计划
    6.1 结论
        6.1.1 筛选并对其中3株脂肪酶产生菌进行分类鉴定和培养
        6.1.2 确定了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生物柴油方法
        6.1.3 固定化研究
        6.1.4 有机溶剂体下催化生产生物柴油
    6.2 该研究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研究进展
附录

(8)人体胃肠道无创诊查系统及生物遥测胶囊磁定位技术与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人体消化系统解剖学概述
        1.2.1 人体消化系统解剖学基础
        1.2.2 正常胃肠运动和力学特征
    1.3 人体胃肠道疾病及胃肠道无创诊查系统的研究现状
        1.3.1 胃肠非功能性病变与胶囊内窥镜的研究现状
        1.3.2 胃肠动力疾病与生理参数检测胶囊研究现状
        1.3.3 人体胃肠道无创诊查系统的胶囊定位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人体胃肠道无创诊查系统及胶囊的定位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人体胃肠道无创诊查系统的研制
    2.1 人体胃肠道无创诊查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2.2 人体胃肠道无创诊查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2.2.1 电源管理模块设计
        2.2.2 微型传感器模块的设计
        2.2.3 无线通讯模块的设计
        2.2.4 信号处理模块的设计
    2.3 生物遥测胶囊的封装
    2.4 人体胃肠道无创诊查系统体外工作部分
        2.4.1 体外便携式数据接收器
        2.4.2 体外定位装置
    2.5 人体实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胶囊定位方法及磁检测研究
    3.1 对目标定位的常见方法
        3.1.1 无源定位
        3.1.2 有源定位
    3.2 宏观磁场的计算方法
    3.3 磁偶极子理论
    3.4 外界干扰磁场的有关问题
    3.5 常见磁检测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磁标记定位理论及其算法研究
    4.1 胶囊定位原理及方法
    4.2 目标磁体的确定
    4.3 算法分析
        4.3.1 Powell 优化方法
        4.3.2 遗传算法
        4.3.3 非线性方程组的全局求根法
    4.4 胶囊内的电池对磁标记定位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胶囊磁标记定位法的实验研究
    5.1 等效磁矩的测定
    5.2 利用高斯计对不带纽扣电池的胶囊进行定位实验
    5.3 利用磁阻传感器HMC1023 的实验
        5.3.1 磁阻传感器
        5.3.2 HMC1023 磁阻传感器的标定
        5.3.3 系统设计
    5.4 利用高斯计对带纽扣电池的胶囊进行定位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线圈脉冲激磁定位理论及实验
    6.1 定位原理分析
        6.1.1 磁偶极子理论
        6.1.2 坐标关系和理论计算方法
    6.2 原理性实验及其结果分析
        6.2.1 实验平台及设备介绍
        6.2.2 实验过程
        6.2.3 实验结果
    6.3 三线圈激磁定位的实用性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长距电涡流的胶囊位置检测
    7.1 普通电涡流探头及其对胶囊位置的检测
        7.1.1 普通电涡流无损检测原理
        7.1.2 电涡流对胶囊的检测方法
    7.2 长距离传感器线圈的结构
    7.3 线圈结构几何尺寸的确定
    7.4 传感器金属探测分析
    7.5 与普通电涡流传感器的测量距离比较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工作
        8.1.1 本论文研究的总结
        8.1.2 本论文的创新
    8.2 进一步的研究内容
        8.2.1 静磁定位的进一步研究
        8.2.2 线圈交变激磁感应定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博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四、为生物磁学学术水平进一步提高而奋斗——祝贺《生物磁学》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研究[D]. 欧阳德君.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2)
  • [2]基于引证关系和引文内容的多学科交叉主题探测研究[D]. 徐庶睿.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1)
  • [3]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以青海省河湟地区为例[D]. 白安良. 西北工业大学, 2016(08)
  • [4]稳恒磁场对细胞电磁特性和生物学效应的影响[D]. 丁冲. 西北工业大学, 2014(07)
  • [5]潮间带沉积物海洋趋磁细菌的多样性及特征研究[D]. 张蕊.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4(10)
  • [6]采后苹果与炭疽菌的相互作用及病害控制机理研究[D]. 檀根甲. 安徽农业大学, 2009(02)
  • [7]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固定化脂肪酶在生产生物柴油中的应用研究[D]. 张振乾. 湖南农业大学, 2009(08)
  • [8]人体胃肠道无创诊查系统及生物遥测胶囊磁定位技术与实验[D]. 何文辉.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 [9]为进一步提高生物医学学术水平而奋斗——祝贺《生物磁学》正式更名为《现代生物医学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编辑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6(04)
  • [10]为进一步提高生物医学学术水平而奋斗——祝贺《生物磁学》正式更名为《现代生物医学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编辑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6(03)

标签:;  ;  ;  ;  

为进一步提高生物磁学学术水平而努力——祝贺《生物磁学》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