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C-erbB-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C-erbB-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一、乳腺癌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C-erbB-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杨德法,王克俭,池堂春,李耀[1](2020)在《乳腺癌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上皮性钙黏附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乳腺癌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及年轻化趋势,严重危及女性健康及生命[1]。目前,该病诊治进展大有提高,但如何准确评估预后、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仍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发现,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可引起基因转录,对细胞增殖形成刺激;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是雌激素结合其受体生成的产物,当孕激素存在时,PR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及肿瘤细胞浸润、转移[2]。另有

顾长江[2](2019)在《EphA8基因表达对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影响的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乳腺癌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EphA8的表达的检测,并以EphA8为靶点,研究调节EphA8基因的表达对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阐明调控乳腺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分子机制,明确其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的病理意义。方法:第一部分分析EphA8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1.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150例乳腺癌石蜡组织标本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含完整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制备组织芯片后,用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EphA8的表达,对比分析。2.检测EphA8的表达高低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3.用统计学软件分析EphA8的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病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第二部分针对EphA8的shRNA抑制乳腺癌生长的体外研究1.体外培养多株乳腺癌细胞系,用qRT-PCR和WB鉴定筛选出高表达EphA8的乳腺癌细胞系。2.设计并合成4对针对EphA8的干扰靶序列,通过一部分实时定量PCR(qPCR)和免疫印迹(WB)分析这4个shRNA抑制EphA8表达的效果,筛选出沉默作用最强的一个shRNA片段。3.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转染EphA8-shRNA至高表达EphA8的细胞株中。4.用此片段转染培养出低表达EphA8的乳腺癌细胞株,用MTT实验、transwell小室方法、划痕试验、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等检测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凋亡及 Caspase 凋亡途径相关蛋白(Caspase-3、Bax、P53、Akt、LC3B、P62)表达的变化。第三部分针对EphA8的shRNA抑制乳腺癌生长的体内研究1.将转染空质粒的control-shRNA和转染干扰质粒的EphA8-shRNA的两种细胞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和HS-578T细胞)分别接种于裸鼠前腿腋下皮下组织内,建立裸鼠人乳腺癌皮下种植瘤模型,2.50天观察裸鼠皮下瘤成瘤情况,计算肿瘤体积。3.用统计学软件分析EphA8的表达与成瘤大小的关系。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phA8蛋白在150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存在不同程度表达。EphA8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0);Log-rank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EphA8高表达、ER高表达、Ki67增殖指数、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与术后生存时间相关(P<0.05),而肿瘤大小、PR水平、HER2水平与术后生存无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EphA8高表达组较低表达组5年生存率低;随着肿瘤TNM分期越高,其5年生存率越低。2.培养的 HS-578T、LCC、MDA-MB-453、MCF-7 和 MCF-10A 细胞株中,WB结果表明EPHA8蛋白在MCF-7细胞表达量最高,在MCF-10A细胞表达量最低,在HS-578T细胞表达量较低。3.根据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筛选出沉默效率最高的shRNA3制成稳转株转染高表达的MCF-7细胞株,结果显示:紫杉醇的参与对EphA8的表达无明显影响。P53、Bax、LC3B、p62、Akt和Caspase-3表达趋势一致,EphA8敲降组表达高于正常组,而紫杉醇给药后6种蛋白表达明显升高。shRNA敲降后MCF-7细胞的侵袭及迁移能力下降,紫杉醇也明显抑制了细胞的侵袭及迁移能力。沉默EphA8后能促进MCF-7细胞的凋亡,紫杉醇给药后细胞凋亡更明显。4.根据裸鼠成瘤模型,测量裸鼠成瘤直径,观察计算离体瘤体大小、种植瘤的大体形态,结果显示:转染干扰质粒EphA8-shRNA的MCF7细胞对乳腺癌细胞的体内成瘤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转染EphA8-shRNA过表达细胞株HS-578T对乳腺癌细胞的体内成瘤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结论:本研究首次探讨了 EphA8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并推测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及增殖侵袭中的关系,通过以EphA8为靶点,沉默EphA8基因对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阐明调控乳腺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分子机制,并在体内实验中验证了其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明确其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的病理意义,并探索基于EphA8分子作为乳腺癌生物和基因治疗潜在分子靶点的可能。

吴国柱[3](2018)在《瘤体周边滋养血管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分子标记物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女性乳腺癌的患病风险有全球化性加剧的态势,而我国女性乳腺癌患病趋势有自身特色,即呈现显着的农村化和年轻化[1-2]。造成的后果就是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随之增高,这不但给患者家庭造成严重影响,而且给社会同样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医务工作者一直把对乳腺癌的预防和治疗作为重点和热点领域展开研究。乳腺肿瘤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大量血管生成,导致肿瘤边缘带和肿瘤中心区域的血管分布存在异质性。目前的研究认为肿瘤血管的异质性由肿瘤的类型和微环境决定,微环境中肿瘤相关基质细胞的主动调节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调节在空间、时间表达水平的不协调性导致肿瘤血管生成与生理状态下的血管生成存在显着差异[3]。以往的研究证实恶性乳腺瘤体周边区域的血流灌注强度比肿瘤中心区域显着增大,周边区域的血管分布更密集[3-4]。乳腺癌肿块生长速度快,内部血流供应不足,出现坏死区致使内部血管稀疏,血流灌注相对瘤体周边区域少。以往的研究及肿瘤治疗手段更多聚焦于肿瘤内部血管[5],而报道乳腺瘤体周边滋养动脉在良恶性肿瘤间的差异的研究并不多。恶性乳腺肿瘤生长旺盛,瘤体周边地带存在大量走行迂曲的放射状或环绕型的滋养血管,这种滋养动脉决定肿瘤生长速度的快慢和侵袭性的强弱。乳腺恶性肿瘤瘤体周边滋养动脉管径往往较粗且走形不规则,并向瘤内多个分支供应足够的血液以保障乳腺恶性肿瘤迅速生长的需求,乳腺恶性肿瘤的滋养血管是肿瘤细胞扩增和侵袭的关键因素。随着高频超声的分别率愈来愈高,超声检出直径在10mm以下的乳腺恶性结节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但这些直径较小的恶性结节在二维声像图中并不是都具有典型的声像图表现。再者,乳腺的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者,内部出现坏死液化区时,超声检测瘤体内部血管提供的诊断信息有限。以上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常规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这时候乳腺瘤体周边滋养血管对肿块的良恶性鉴别或许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目前鲜有文献报道超声测量所得的肿物周边滋养动脉血流频谱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差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分子生物学得以快速发展,医务工作者逐步认识到在乳腺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肿瘤分子标记物对监测肿瘤的侵袭性和生长性具有显着的作用。乳腺癌的重要的分子标记物有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C-erbB-2是HER2的Neu亚型)及Ki-67等,这些分子标记物在乳腺癌个体化诊断、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疗效评估中对临床医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6-7]。目前对部分乳腺恶性肿瘤,临床提出了先进行新辅助放化疗后再进行手术的方案,以上这些分子标记物的表达情况是该疗效是否满意的直接证据[8]。但是,需要通过病理学以及免疫组化技术对组织标本观察来判断肿瘤的分子标记物表达状况,而这些组织标本必须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获得。因此,如何利用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研究肿瘤在宏观影像学形态改变与乳腺肿瘤相关的分子标记物表达的关系,以此利用无创的影像学方法间接地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而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是目前国内外乳腺癌影像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有学者[9]将肿瘤血管分成三个区域:①肿瘤中心带,血管稀少,很少有分支或吻合支,存在大片无血管区,认为中心带与肿瘤坏死有关。②肿瘤外带,血管密集,窦状扩张,相互吻合成拌,提示外带是肿瘤细胞生长旺盛区。③肿瘤周围组织带,血管粗大迂曲,互相融合成片状、胚窦样。血管粗大的区域多位于肿瘤边缘,边缘区域的血管化程度有高于中心区域的趋势。以往的研究证实肿瘤内部血管与这些分子标记物阳性表达有关[10-12],但很少文献报道瘤体周边滋养血管与肿瘤分子标记物的关系。因此,如果寻找出乳腺癌和纤维腺瘤肿物周边滋养动脉血流频谱的差异,不但对对鉴别肿瘤良恶性的有价值,而且对乳腺内无血流信号显示、恶性征象不显着的微小癌以及发生坏死液化的癌灶的诊断有参考价值。如果能找到肿瘤周围滋养血管与肿瘤病理学标志物之间的关联性,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就可以利用超声检查乳腺恶性瘤体周边滋养动脉观察新辅助放化疗的前后变化,利用无创的这种影像学方法就能间接地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而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正是基于以上因素考量,本文对乳腺肿瘤周围滋养血管及其与肿瘤分子标志物的关系展开了研究。研究内容:第一部分瘤体周围滋养动脉及超声造影肿物周缘区对乳腺良恶性肿物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乳腺瘤体周围滋养动脉的血流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数对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物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通过对乳腺肿瘤周缘区域进行超声造影,探讨乳腺肿瘤周围区域的造影增对区分肿物良恶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测定220个乳腺病灶瘤体周围滋养动脉的血流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对反复测量3次的滋养动脉PSV、RI所得数据进行可重复性评估,构建受试者工作曲线,得出诊断相对符合临床实际的诊断乳腺癌临界值。对其中的46个乳腺病灶周缘区行超声造影检查,对比分析乳腺良恶性肿瘤周缘区造影增强强度及造影参数的差异。结果220例乳腺肿物中有97个乳腺癌病灶,肿块直径7~52 mm,平均(23.7±10.8)mm;有123个良性病灶,肿块直径9~39 mm,平均(19.5±4.8)mm。乳腺实性瘤体周围滋养动脉血流频谱的PSV、RI的3次测值ICC大于0.75。乳腺癌周围滋养动脉频谱测值的PSV和RI均比乳腺良性肿瘤的数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周边滋养动脉多呈放射状走行,而乳腺良性瘤体周边滋养动脉多呈环绕状走行,乳腺癌与乳腺纤维腺瘤周边滋养动脉走行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周边滋养动脉的PSV的诊断临届值为16.5 cm/,敏感度为86.60%,特异度较低,约为56.60%,84.15%的阴性预测值较为理想,阳性预测值差,61.31%;滋养动脉RI的诊断临界值为0.715,与之相对应的数值分别为91.75%、79.51%、92.38%和78.07%。对其中的46个乳腺病灶周缘区进行超声造影显示,乳腺癌周缘区多表现为高增强,而纤维腺瘤周缘区多为低增强或等增强(P<0.05);与乳腺纤维腺瘤相比,乳腺癌周缘区多为放射状灌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造影参数的比较中,乳腺癌周缘区造影参数中的达峰时间比纤维腺瘤快,且曲线下面积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超声测量乳腺瘤体周围滋养动脉稳定性良好,可成为二维超声诊断及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基础上的一种补充手段。乳腺肿瘤周缘区超声造影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区分有一定临床价值,也进一步印证乳腺良恶性肿瘤周围区域血管分布不同。第二部分分子标记物C-erbB-2、ki-67及VEGF的表达对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影响目的探讨分子标记物中的C-erbB-2、ki-67及VEGF的表达情况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腋窝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影响,为临床评估乳腺IDC预后及对瘤体周边滋养血管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22例行乳腺癌切除术的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病灶被病理证实为乳腺IDC或IDC混合型。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122个病灶研究,分析肿瘤相关因子ER、C-erbB-2、VEGF及ki-67及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对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影响。结果122例乳腺IDC患者的年龄为年龄29~80岁,平均(52.6±11.3)岁;122个IDC病灶直径7~68mm,平均(24.0±11.6)mm,病灶直径≥20mm的有64个,<20mm的58个;C-erbB-2阳性表达者占39.3%(48/122),C-erbB-2表达阴性占总数的60.7%(74/122);组织学分级≥II级的为75个,<II级为47个;发生腋窝淋巴结者61例;ER和PR的阳性表达的病灶分别为58和54个;Ki-67阳性表达者为97例,占79.5%(97/122),Ki-67表达阴性者为25例,占总数的20.5%(25/122);VEGF阳性表达者占63.1%(77/122),VEGF表达阴性者占总数的36.9%(45/122)。C-erbB-2和Ki-67阳性表达者多数病理组织分级≥II级,也更容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P<0.05)。C-erbB-2阳性表达者,其ER和PR多数表现为阳性(P<0.05)。Ki-67和VEGF表达阳性时,肿瘤直径多数≥20 mm(P<0.005),当乳腺IDC的VEGF表达阳性时,患者多数容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P<0.05)。结论分子标记物C-erbB-2、Ki-67在乳腺IDC中表达为阳性时,病灶的组织学分级多数≥Ⅱ级,而且多数出现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的情况;当C-erbB-2呈现出阳性表达时,病灶雌激素受体ER、PR大多数呈阳性表达;Ki-67及VEGF的阳性表达者,肿瘤多数往往生长迅速,大多数肿块直径≥20 mm。因此,分子标记物C-erbB-2、Ki-67、VEGF是否阳性表达影响着乳腺IDC组织学分级及向远处转移。第三部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块周边滋养血管与C-erbB-2阳性表达强度分级的关系目的探讨超声检测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瘤体周边滋养动脉的PSV及RI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亚型C-erbB-2阳性表达强度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22个乳腺IDC肿物周围滋养动脉的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等参数,选取同期138个乳腺纤维腺瘤作为对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对肿瘤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C-erbB-2表达情况,分为强阳性、阳性、弱阳性、阴性4个等级,分别用“+++”、“++”、“+”、“-”表示,分析其与瘤体周围滋养动脉PSV、RI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IDC组肿块周边滋养动脉PSV为(20.99±8.14)cm/s,RI为0.80±0.06,纤维腺瘤组病灶周边滋养动脉的PSV为(15.56±3.68)cm/s,RI为0.66±0.07,乳腺IDC组肿物周围滋养动脉的PSV及RI均高于纤维腺瘤组肿块周边滋养动脉的PSV和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乳腺IDC瘤体周边滋养动脉的PSV及RI与C-erbB-2表达强度分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23和0.360),纤维腺瘤病灶周缘区域滋养动脉PSV及RI的大小与C-erbB-2阳性表达强度分级均无相关性(r值均为0.001)。结论乳腺IDC瘤体周边滋养动脉频谱形态呈高速高阻型,乳腺IDC滋养动脉的PSV和RI的高低与C-erbB-2表达强度分级有关第四部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周围滋养动脉的PSV和RI与肿瘤直径及Ki-67表达强度的关系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肿物周围区域滋养血管的PSV、RI与肿瘤直径及细胞增殖抗原标记物(Ki-67)表达强度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37例乳腺IDC肿物直径及周围滋养动脉的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等相关参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术后对肿瘤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Ki-67表达情况,根据免疫组化图中显示的细胞染色数量的多少把Ki-67分成4个等级(强阳性、阳性、弱阳性和阴性),分别用“+++”、“++”、“+”和“-”表示,分析137个病灶周边滋养动脉的PSV、RI与肿块直径及Ki-67表达等级的关系。结果137例乳腺IDC肿块直径7~68mm,平均(24.0±11.6)mm,Ki-67阳性表达率81%(111/137).瘤体周边滋养动脉的RI和肿瘤直径在Ki-67的“-”组、“++”组、“+”组和“+++”组间比较结果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2和2.76,P=0.017和0.045)。随着结节直径及瘤体周边滋养血管的PSV和RI增高,Ki-67阳性表达强度分级增高,即存在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283、0.271和0.361,P值均<0.001),137个乳腺病灶直径与周边滋养动脉的PSV呈正相关(r=0.409,P<0.001),与 RI 呈正相关(r=0.361,P<0.001)。结论乳腺IDC的瘤体周边滋养血管的PSV和RI与肿瘤直径与Ki-67阳性表达强度呈正相关性。肿瘤直径的大小与乳腺癌病灶周边滋养PSV和RI的高低呈正相关性。

王晨,孔为民[4](2017)在《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原癌蛋白表达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原癌蛋白(C-erbB-2)基因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发现其与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初步探讨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方法选取子宫内膜癌患者384例,计算ER、PR和C-erbB-2的表达状态,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联合分析ER、PR及C-erbB-2的状态与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①ER、PR和CerbB-2的阳性率依次为56.5%、58.6%、46.6%。②ⅠⅣ期患者中,ER、PR、C-erbB-2三者表达状态在ⅠⅢ期,两两相较差异有显着性。③组织学分级13级ER、PR、C-erbB-2三者在不同组织学分级之间的阳性率差异存在显着性(P<0.01)。④子宫内膜样腺癌与浆液性乳头状癌、透明细胞癌两两比较,子宫内膜样腺癌与透明细胞癌之间ER的阳性率差异无显着性(9=0.90),浆液性乳头状癌和透明细胞癌之间PR阳性率差异无显着性(P=0.364),其余各项均差异有显着性(P<0.05)。⑤模拟乳腺癌的分子分型,1与2、3与4型、2与3型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1);而3与4型、2与4型之间差异无显着性。结论①随手术病理分期(FIGO2009,ⅠⅢ期)、组织学分级(G13级)的增加,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的表达呈下降趋势,而C-erbB-2的表达呈上升趋势。②ER、PR和C-erbB-2在不同病理类型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状态差异有显着性。③联合三者的表达状态,对判断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综合ER、PR和C-erbB-2提出的分子分型,可能是子宫内膜癌较好的分型方法 。

曹雪梅[5](2016)在《微小RNA miR-449a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miR-449a和其潜在靶蛋白抗凋亡蛋白(Bcl-2)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iR-449a靶基因进行提取和富集分析,进一步探究其生物学功能及调控机制;探讨miR-449a和其潜在靶蛋白抗凋亡蛋白(Bcl-2)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系统评价Bcl-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肿瘤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下载505例存在临床参数信息的miR-449a的表达数据,统计miR-449a的表达与临床参数的关系。选取58例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石蜡标本以及两株乳腺癌细胞系,采取qRT-PCR检测miR-449a在不同亚型中的相对表达量以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一步利用靶基因预测软件预测miR-449a的靶基因,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注解,I KEGG通路分析以及编码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收集女性乳腺癌及相应癌旁组织石蜡标本123例,其中Luminal A型30例,Luminal B型31例,HER2过表达型33例,三阴性(TNBC)29例。采用免疫组织化SP法检测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万方等中文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评价质量及提取资料后采用Stata11.0软件对数据库进行系统评价。结果:TCGA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miR-449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ER、PR、HER2状态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果显示:较癌旁正常组织相比,miR-449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P<0.05),其相对表达量为0.36±0.35。其表达水平在四种不同分子亚型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miR-449a的表达量与肿瘤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P<0.05),而与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ER、PR、HER2的状态无相关性(P>0.05)。生物信息学结果表明:miR-449a靶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增殖、转录调控和代谢、DNA特异性结合和酶结合、细胞骨架等分子过程上。KEGG通路分析涉及MAPK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小细胞肺癌等疾病通路,此外还与细胞周期、内吞作用等有关。靶基因编码蛋白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核心基因BCL2、SRC、 NOTCH1、HDAC1、CCND1、CDK6在相互作用网络中起到稳定结构的作用。在123例乳腺癌组织中,Bcl-2的阳性率77.2%(95/123),癌旁组织的阳性率为60.2%(74/123),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6.7%(26/30)、90.3%(28/31)、72.7%(24/33)和58,6%(17/29)。乳腺癌组织中,Bcl-2阳性率较癌旁组织高,P<0.05(χ2=8.337)。各分子亚型之间的差异显着(χ2=8.337,P<0.05),Bcl-2蛋白在Luminal A、Luminal B型中的表达较三阴性高。Bcl-2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Spearman’s相关分析显示,Bcl-2的表达与miR-449a表达具有负相关性(r=-0.299,P<0.05)。Meta分析结果显示:Bcl-2在乳腺癌组及正常对照组[比值比(odds ratio,OR)=0.95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469-1.950]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病理结果显示:Bcl-2在乳腺癌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无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有关。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Bcl-2与ER、PR阳性率在乳腺癌中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r)分别为0.363,0.254。结论:miR-449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其靶基因参与调控多个生物学过程和信号转导通路,提示其异常表达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Bcl-2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表达有差异,且与ER, PR表达存在相关性,与miR-449a的表达存在负相关。miR-449a可能潜在靶向Bcl-2参与乳腺癌的进程。

李艳华[6](2014)在《ER、PR、C-erbB-2、P53、TOPOII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对患者预后的意义》文中提出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50万女性死于乳腺癌。有资料显示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且还有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乳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常常是多因素、多基因、多步骤突变的结果。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乳腺癌患者的年龄、月经状态、临床分期、免疫功能、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等,但部分因素对患者的预后的影响尚存在争议。近些年来,随着新技术在科研领域的应用及对乳腺癌研究的不断深入,乳腺癌组织中的ER(Estrogen receptor,雌激素受体)、PR(Progesterone receptor,孕激素受体)、C-erbB-2(Human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P53、TOPOⅡ(TopoisomeraseⅡ,拓扑异构酶Ⅱ)等肿瘤标记物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相关的肿瘤标记物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于患者预后的意义已逐渐被人们认识。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中对多种肿瘤标记物进行联合检测可以对乳腺癌患者术后转移的判断、治疗效果的评估、病情的检测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还能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以上所述的肿瘤标记物逐渐成为临床工作中乳腺癌患者的病理检测指标,通过对这些标志物的检测,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第一部分ER、PR、C-erbB-2、P53、TOPOⅡ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测定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ER、PR、C-erbB-2、P53及TOPOⅡ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患者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是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间住院治疗的女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120例,入院后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取患者肿瘤标本送病理科,制备肿瘤组织的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ER、PR、C-erbB-2、P53及TOPOⅡ的表达,将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合进行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结果:l ER、PR、C-erbB-2、P53及TOPO Ⅱ在各临床分期的表达ER、PR、C-erbB-2、P53及TOPOⅡ在临床分期Ⅰ期的表达率分别为65%、71%、24%、29%和 65%;在Ⅱ期中表达率分别为 45%、47%、51%、55%和 51%;在Ⅲ期中表达率为 25%、25%、73%、75%和 63%。ER 和PR的表达随临床分期的递增而逐渐减低,在Ⅰ期与Ⅱ期之间、Ⅱ期与Ⅲ期之间比较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和P53的表达随临床分期的递增而逐渐增强,临床Ⅰ期与Ⅱ期比较,Ⅱ期与Ⅲ期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P0 Ⅱ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2 ER、PR、C-erbB-2、P53及TOPOⅡ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ER、PR、C-erbB-2、P53及TOPOⅡ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表达率分别为28%、28%、68%、72%和40%;在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为分别49%、51%、47%、50%和70%。ER、PR的表达随着淋巴结有转移而表达减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和P53的表达随淋巴结转移而表达增强,有显着性差异(P<0.05);TOPOⅡ的表达随着淋巴结转移呈减低趋势,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 ER、PR、C-erbB-2、P53及TOPOⅡ与乳腺癌不同病理类型的关系120例患者根据病理类型分为:原位癌11例、浸润性导管癌56例、浸润性小叶癌26例、粘液腺癌13例、其他24例。ER、PR、C-erbB-2、P53及TOPOⅡ在不同病理类型癌组织的中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4患者中C-erbB-2的表达与ER、PR、P53、TOPOⅡ之间的关系ER、PR、C-erbB-2、P53、TOPOⅡ的阳性表达分别为 48(40.00%)、50(42.67%)、67(55.83%)、71(59.17%)、69(57.50%)。67 例 C-erbB-2 阳性中P53表达阳性的50例、ER阳性12例、PR阳性13例、TOPOⅡ阳性49例,C-erbB-2表达与P53、TOPOⅡ表达呈正相关,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1 ER、PR随着临床分期递增其表达率逐渐降低,P53、C-erbB-2随着临床分期递增其表达率也增高,TOPOⅡ在临床分期Ⅰ期、Ⅱ期、Ⅲ期的表达无显着差异性。2 ER、PR、TOPOⅡ在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表达率比在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表达率要低,P53、C-erbB-2随着淋巴结的转移其表达率增高。3 ER、PR、C-erbB-2、P53及TOPO Ⅱ的表达与乳腺癌病理类型无关。C-erbB-2与P53、TOPOⅡ表达呈正相关,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第二部分ER、PR、C-erbB-2、P53、TOPOⅡⅡ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目的:通过对入组第一部分研究的120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研究乳腺癌中ER、PR、C-erbB-2、P53、TOPOⅡ的表达与患者术后发生复发、转移及生存期之间的关系,探讨上述肿瘤标记物表达的对患者预后的意义,也能为研究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电话、门诊复查、邮寄信件等方式对入组患者进行随访,对患者的生存状况如术后复发、转移、死亡状况进行统计,以肿瘤标记物的阳性与阴性及分子分型来比较不同组别患者术后无病生存率的差异,探讨上述肿瘤标记物在乳腺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随访结果该组完成随访的113例,失访7例,随访率为94.17%。随访时间为36个月~52个月。患者术后均行化疗4~6个疗程,化疗方案主要采用CEF方案或TE方案;31例患者术后接受局部放疗,范围包括胸壁、区域淋巴结区及内乳区;ER和(或)PR阳性患者应用他莫昔芬或来曲唑行内分泌治疗;均未行分子靶向治疗。有11例患者出现了患侧上肢水肿,影响了肢体的部分功能。术后复发、转移或死亡的患者有28例,其中出现局部皮下癌结节2例,肝转移3例,肺转移4例,骨转移4例,多发脏器转移患者4例,死亡11例(均死于多发脏器转移)。发生复发、转移或死亡的患者中ERP阳性表达有16例,PR阳性表达13例,C-erbB-2阳性表达13例,P53阳性表达14例,TOPOⅡ阳性表达15例。患者术后2年及3年发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或死亡的概率分别为10.62%(12/113)和20.35%(23/113)。2临床分期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120例患者中Ⅰ期、Ⅱ期、Ⅲ期的患者分别有17例、55例和48例,这三期患者术后36个月内的无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越晚,患者发生复发、转移或死亡的概率也越高。3淋巴结转移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完成随访的患者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为48例,术后2年及3年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3.3%(40/48)和70.8%(34/48);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65例,2年及3年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3.8%(61/65)和86.2%(56/65)。经Log-rank检验,两组患者36个月内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发生复发、转移或死亡的概率要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患者。4分子分型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120例乳腺癌患者中,Luminal A 型42例(35.0%),Luminal B 型41例(34.2%),HER-2表达型26例(21.7%),basal-like 型 11 例(9.2%)。3年内的复发、转移或死亡率分别为12.2%,15.4%,36.4%,44.4%。不同类型乳腺癌的DF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 A型预后最好,basal-like型预后最差。5激素受体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完成随访的患者中ER和(PR)阳性患者80例,2年及3年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2.5%(74/80)和82.5%(66/80);ER和PR均阴性患者33例,2年及3年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1.8%(27/33)和72.7%(24/33)。经Log-rank检验,两组患者36个月内的生存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 P53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完成随访的患者中P53阳性患者57例,2年及3年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7.7%(50/57)和80.7%(46/57);P53阴性患者56例,2年及3年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1.1%(51/56)和78.6%(44/56)。经Log-rank检验,两组患者36个月内的生存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7 TOPOⅡ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完成随访的患者中TOPOⅡ阳性患者64例,2年及3年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9.1%(57/64)和84.4%(54/64);TOPOⅡ阴性患者49例,2年及3年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9.7%(44/49)和73.5%(36/49)。经Log-rank检验,两组患者36个月内的生存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乳腺癌患者临床分期越晚,术后发生复发、转移或死亡的时间越早,概率也越高,预后越差;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无淋巴结转移者在术后3年内发生复发、转移或死亡的概率大,预后较差。2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在术后3年内的复发、转移或死亡率是不同的,Luminal A型乳腺癌预后最好,basal-like型乳腺癌患者预后最差。3激素依赖性与非激素依赖性乳腺癌在术后0~36个月内的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给予内分泌治疗的时间尚不足5年所致。4单个因素分析P53、TOPOⅡ在乳腺癌患者术后的意义时,阳性表达组与阴性表达组在0~36个月内的无病生存率差异是无统计学意义的。

郭少峰,王小明,赵金华,颜浩,吴雪梅,文利君,代武装,黄媛[7](2014)在《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及其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9月-2012年9月乳腺癌患者105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PR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及与临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ER、PR及C-erbB-2的阳性率分别为58.1%、49.5%、59.0%。ER表达与PR表达呈正相关(P<0.05),ER、PR表达一致率与C-erbB-2表达呈负相关(P<0.05)。ER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有相关性(P<0.05),与年龄、月经初潮年龄、肿瘤大小、部位、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癌旁组织病理学形态无关。PR表达及ER不同阳性强度表达与临床病理各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表达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P<0.05)。结论 ER、PR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联合检测ER、PR对评估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效果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孙冬霞,孙峰瑞,李彩红,任鹏顺,金东岭[8](2013)在《c-erbB-2蛋白与雌激素受体β亚型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erbB-2及雌激素受体(ER)β亚型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癌、30例正常子宫内膜中c-erbB-2及ERβ表达。结果正常子宫内膜中c-erbB-2蛋白为低表达(6.67%),子宫内膜癌中明显增高(75%)(P<0.05),且表达率与肿瘤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ERβ在正常子宫内膜中表达率为60%,子宫内膜癌中明显降低(38.8%)(P<0.05),且表达率与肿瘤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c-erbB-2蛋白高表达和ERβ的表达缺失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临床上评估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陈文君[9](2013)在《TXNIP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肿瘤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多阶段的、复杂的过程并且涉及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正常时原癌基因是不致癌的,当人体受到细菌、病毒、理化因素和精神因素刺激时,原癌基因被激活,发生异常,致使人体细胞增生不受控制、出现异常增生、发生恶性变,形成肿瘤。人体还存在着一种抑癌基因,它可以控制人体细胞正常分裂、增值,抑制细胞的异常增生和癌变。当抑癌基因受到病毒感染、电离辐射等损伤后,肿瘤抑制基因功能丧失,细胞正常分裂与增生的平衡被打破,使细胞分裂与增殖不受控制,细胞出现异常增生或异倍体增殖,细胞突变、形成肿瘤。近年来多个研究表明TXNIP基因在肿瘤的进展和转移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TXNIP基因是一个新的抑癌基因,它在人类肝癌、肺癌等癌组织中均表达下降,并且与肿瘤的转移相关,TXNIP的缺失可以促使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的进程。伴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各种基因的筛选已成为目前基因研究的热点,而探索肿瘤进展和转移的相关基因对判定肿瘤的预后、指导治疗措施的选择及研发新的治疗措施和方案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研究背景和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大城市报告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位。20岁前本病少见,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可能与年老者雌酮含量提高相关。月经过早来潮(小于12岁)或绝经晚(迟于55岁),未生育,晚育(第一胎在35岁以后)或生育后不哺乳,乳癌的发生率较高。近年来,随着诊断和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乳腺癌术后生存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仍然有待提高。因此,关于乳腺癌发病因素的探讨,以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提高临床疗效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之一。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thioredoxin-interacting protein,TXNIP),又名维生素D3上调蛋白1(vitamin D3up-regulating proteinl,VDUPl),,是a-视紫红质抑制蛋白家族成员之一,而且是家族中唯一可以与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 Trx)结合的蛋白。TXNIP能通过与Trx活性半胱氨酸残基的结合而抑制其抗氧化功能,同时参与调节体内活性氧系统以及线粒体通路的过程,诱导细胞的凋亡程序,表现了TXNIP在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介导作用。编码TXNIP的基因位于人染色体1q21-22,包含8个外显子,长4174bp。TXNIP基因首次在用1,25二羟基维生素D-3处理的人类白血病细胞系HL-60中被发现,研究表明,TXNIP基因相关的细胞增殖周期失控和NK细胞发育异常等与肿瘤发生和转移联系密切。目前关于TXNIP在乳腺癌中表达情况的报道甚少,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尚无公认的结论。为此,我们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检测16例乳腺癌和配对癌旁组织中的TXNIP mRNA的表达水平,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7例乳腺癌及配对癌旁组织中的TXNIP蛋白表达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P法)对50例乳腺癌及配对癌旁组织中的TXNP蛋白进行半定量检测。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别探讨TXNIPmRNA在乳腺癌及配对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和TXNIP蛋白在乳腺癌和癌旁组织重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乳腺癌患者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分化等的关系。二、方法与内容1.研究对象本研究共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11-2012年间存档的50例乳腺癌及配对的癌旁组织,所有患者术前均未经化疗或放疗,病理诊断浸润性导管癌。其中年龄<50岁29例,年龄>50岁21例,平均年龄44.68岁;TNM分期Ⅰ~Ⅱ期20例,Ⅲ~Ⅳ期30例;中高分化乳腺癌26例,低分化乳腺癌24例。组织标本蜡块常规切片。2.研究方法A. qRT-PCR法检测TXNIP mRNA的表达a.样品总RNA的制备:PBS清洗组织样品,剪碎,液氮中研磨。然后采用TRIZOL法提取组织细胞中的总RNA,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提取到的RNA的完整性、纯度和含量。b.cDNA合成反转录前直接将6.5ul的RNA加入到反转录体系中合成cDNA。反应体系为10ul,其中PrimeScript RT Enzyme Mix10.5ul、5×PrimeScript Buffer2ul、Oligo dT Primer(引物)0.5ul。于PCR仪进行反转录,反应条件为:37℃15min,85℃5s。c.qRT-PCR采用SYBR Green荧光染料法进行实时定量PCR扩增的检测。PCR反应体系为20ul,其中2×SYBRpremixEXTaq TM10ul,上下游引物各0.4ul (10umol/L)、cDNA2ul, dH207.2ul。于实时定量PCR仪分别进行TXNIP和β-actin的PCR反应,扩增条件为:95℃预变性30s;95℃变性10s,58℃退火15s,72℃延伸10s,45个循环后,72℃延伸10min。反应过程中同时设阳性对照,以水替代cDNA为阴性对照。TXNIP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2-△CT进行计算,ΔCT=CTTXNIP-CTβ-actin。(所用的TXNIP引物序列:上游5’-GACTTCGGAGTACCTGCGCTATG-3’,下游5’-AAGCTCAAAGCCGAACTTGTACTCA-3’,所用的β-actin引物序列:上游5’-TGG CAC CCA GCA CAA TGA A-3’,下游5’-CTA AGT CAT AGT CCG CCT AGA AGC A-3’)。B.western blot检测TXNIP蛋白表达a.提取总蛋白乳腺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剪碎,PBS洗涤3遍,液氮中研磨,最后加入200ul的蛋白裂解液冰浴裂解,抽提组织细胞总蛋白。b.按50ug/孔上样,在10%的SDS-PAGE凝胶中进行电泳分离,湿转法将蛋白质从SDS-PAGE凝转移至PVDF膜,在含5%脱脂奶粉的TTBS中室温封闭90min,加入一抗(兔抗人TXNIP抗体,稀释度为1:200),4℃孵育过夜,TTBS充分漂洗(10minx3次),加入二抗(羊抗兔IgG,即用型),37℃作用40min, TTBS充分漂洗(10min×3次),化学荧光法(ECL)显色,压片,显影,定影,观察结果。C.免疫组织化学法a.采用免疫组化SP法,乳腺癌及配对的癌旁乳腺组织切片常规脱蜡水化,置入0.01mol/L的柠檬酸缓冲液中,用微波修复法进行抗原修复,冷却至室温,3%的H202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孵育15min, PBS冲洗3次,每次3min,滴加山羊血清封闭液,室温下孵育25mmin,滴加50ul兔抗人TXNIP单克隆抗体(1:100),4℃孵育过夜,PBS冲洗5次,每次5min,滴加50ul二抗,室温孵育45min, PBS冲洗5次,每次5min,DAB显色1~3min,苏木素复染,常规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同时设置阴、阳性对照。b.半定量结果判断免疫组化染色,无棕黄色为0分;淡棕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同样物镜下观察阳性细胞数,无阳性细胞数为0分;阳性细胞数≤10%为1分;阳性细胞数11%~50%为2分;阳性细胞数>50%为3分。将染色深度和阳性细胞数百分比的得分相乘,2分及以上为阳性。c.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三、结果1. qRT-PCR检测TXNIP mRNA水平组织标本提前的RNA完整性好。经过检测16例乳腺癌组织与对应癌旁组织中TXNIP的mRNA表达水平,发现TXNIP的mRNA的平均水平在乳腺癌组织(39.07±12.34)与对应癌旁组织中(40.12±13.13)无明显差异(P>0.05)。2. western blot检测TXNIP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我们随机选取了7例乳腺癌与对应癌旁乳腺组织样品,免疫印迹分析它们之间TXNIP的表达水平差异,发现在5例样品中,TXNIP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低于正常癌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图1.A-E),而在另2例样品中,TXNIP的蛋白质相对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图1.F-G),TXNIP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灰度值为0.43±0.11,明显较对应的癌旁组织的0.85±0.01低(P<0.05)(图1)3.免疫组化检测TXNI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A. TXNIP在乳腺癌和乳腺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两者均有表达,其阳性染色呈棕黄色弥漫染色或颗粒状主要分布于细胞质,部分细胞核也有表达。在乳腺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2.00%,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2.00%,差异有显着性,P<0.05(图2-4)。B. TXNIP和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Ⅰ~Ⅱ期乳腺癌TXNIP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80.00%,Ⅲ~Ⅳ期乳腺癌TXNIP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33.33%,Ⅰ~Ⅱ期和Ⅲ~Ⅳ期乳腺癌的TXNIP蛋白表达水平具有显着差异(P<0.05),Ⅰ~Ⅱ期乳腺癌配对的癌旁组织TXNIP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5%,Ⅰ~Ⅱ期乳腺癌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TXNIP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Ⅲ~Ⅳ期乳腺癌配对的癌旁组织TXNIP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3.33%,Ⅲ~Ⅳ期乳腺癌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TXNIP蛋白表达水平具有显着差异(P<0.05);中高分化乳腺癌TXNIP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3.07%,低分化乳腺癌TXNIP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29.16%,中高分化和低分化乳腺癌的TXNIP蛋白表达水平具有显着差异(P<0.05),中高分化乳腺癌配对的癌旁组织TXNIP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3.07%,中高分化乳腺癌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TXNIP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低分化乳腺癌配对的癌旁组织TXNIP阳性表达率为70.83%,低分化乳腺癌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TXNIP蛋白表达水平具有显着差异(P<0.05)。四、结论1、TXNIP的表达水平和TXNIP蛋白表达水平不在乳腺癌组织与对应癌旁组织中,TXNIP mRNA一致。2、TXNIP蛋白表达水平和乳腺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化相关,分期越早,分化程度越高,TXNIP蛋白表达水平也越高,这提示TXNIP蛋白可能是一个有价值的抑癌分子。

张卓昵,陈文林,刘德权,程思俊[10](2013)在《30岁以下年轻乳腺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析及预后》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30岁以下年轻乳腺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析及预后。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10年6月30岁以下经病理确诊并采用常规免疫组化法检测的女性乳腺癌患者64例进行分析,免疫组化法检测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C-erbB-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并进行2年随访。结果浸润性导管癌53例,占82.8%;导管内癌5例,占7.81%;黏液腺癌2例,占3.12%;大汗腺癌2例,占3.12%;导管内乳头状癌1例,占1.56%;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例,占1.56%。患者发病年龄与ER、PR、C-erbB-2、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ER与身高有负相关性(P<0.05);淋巴结转移数与ER及C-erbB-2正相关,与体重负相关(均P<0.05);ER、PR、C-erbB-2互为正相关性(均P<0.05)。随访2年,64例患者均存活,4例复发及重要器官发生转移。结论年轻乳腺癌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C-erbB-2、ER、PR表达与年轻乳腺癌的预后相关,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可以为临床制定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二、乳腺癌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C-erbB-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癌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C-erbB-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上皮性钙黏附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 论

(2)EphA8基因表达对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影响的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EphA8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及流程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EphA8对乳腺癌细胞侵袭及迁移影响的体外研究
    3.1 五种乳腺癌细胞EPHA8蛋白表达检测
    3.2 高表达EPHA8细胞株MCF-7相关细胞水平实验
    3.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EphA8对乳腺癌裸鼠乳腺癌移植瘤的生物学影响的体内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phA8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项目
致谢

(3)瘤体周边滋养血管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分子标记物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之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超声检查乳腺瘤体周围滋养动脉及超声造影肿物周缘区对鉴别肿物良恶性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分子标记物C-erbB-2、ki-67及VEGF的表达对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影响
    1 资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块周边滋养动脉与C-erbB-2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周围滋养动脉与肿瘤直径及Ki-67表达的关系
    1 资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微小RNA miR-449a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微小RNA miR-449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iR-449a潜在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iR-449a与其潜在靶蛋白Bcl-2的关系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ER、PR、C-erbB-2、P53、TOPOII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对患者预后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ER、PR、C-erbB-2、P53、TOPOⅡ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ER、PR、C-erbB-2、P53、TOPOⅡ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 ER、PR表达检测
    1.3分析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ER、PR、C-erb B-2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及其相互关系
    2.2 ER、PR、C-erb B-2表达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
3讨论

(8)c-erbB-2蛋白与雌激素受体β亚型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病理资料
    1.2试剂与方法
    1.3结果判断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c-erbB-2的表达
    2.2雌激素受体亚型ERβ的表达
3讨论

(9)TXNIP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引言
1. 试剂器材和材料
    1.1 主要试剂及器材
    1.2 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qRT-PCR法检测TXNIPmRNA的表达
    2.2 western blot检测TXNIP蛋白表达
    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TXNIP蛋白表达
3. 实验结果
    3.1 qRT-PCR检测TXNIP mRNA在乳腺癌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3.2 western blot检测TXNIP蛋白在乳腺癌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3.3 乳腺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中TXNIP蛋白表达阳性率的比较
4.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10)30岁以下年轻乳腺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析及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特征
    1.3 免疫组化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理组织类型结果
    2.2 淋巴结转移数结果
    2.3 ER结果
    2.4 PR结果
    2.5 C-erb B-2结果
    2.6 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2.7 生存曲线结果
3 讨论

四、乳腺癌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C-erbB-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乳腺癌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上皮性钙黏附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 杨德法,王克俭,池堂春,李耀.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0(05)
  • [2]EphA8基因表达对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影响的相关机制研究[D]. 顾长江. 苏州大学, 2019(04)
  • [3]瘤体周边滋养血管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分子标记物相关性研究[D]. 吴国柱. 武汉大学, 2018(06)
  • [4]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原癌蛋白表达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J]. 王晨,孔为民.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7(07)
  • [5]微小RNA miR-449a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D]. 曹雪梅.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6]ER、PR、C-erbB-2、P53、TOPOII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对患者预后的意义[D]. 李艳华. 承德医学院, 2014(05)
  • [7]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J]. 郭少峰,王小明,赵金华,颜浩,吴雪梅,文利君,代武装,黄媛. 华西医学, 2014(01)
  • [8]c-erbB-2蛋白与雌激素受体β亚型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 孙冬霞,孙峰瑞,李彩红,任鹏顺,金东岭.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22)
  • [9]TXNIP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D]. 陈文君.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10]30岁以下年轻乳腺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析及预后[J]. 张卓昵,陈文林,刘德权,程思俊. 中国医药导报, 2013(05)

标签:;  ;  ;  ;  ;  

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C-erbB-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