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翻译方法

浅谈英汉翻译方法

一、英译汉翻译方法略谈(论文文献综述)

耿格[1](2021)在《《家庭假日》(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曾海艳[2](2021)在《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Assessment-Results from a Multinational Automotive Company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翻译报告以管理学领域的学术报告—《信息与知识评价研究—以汽车跨国公司数据为例》(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Assessment--Results from a Multinational Automotive Company)作为翻译实践内容。在对翻译文本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报告从词汇、句法和语篇角度对文本进行全面分析,了解语篇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翻译研究成果和翻译理论,提出了针对该文本的翻译方法,包括对该领域的专业概念、学术文本的句法结构、语义内容等方面。在本报告中,译者还针对翻译实践文本中的语篇特点,给出了代表性的案例,并对这些典型案例做了相关的译文比较和分析。通过本次翻译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契合该学术报告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译者希望能够以本次翻译为例,为同类文本的翻译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兵[3](2021)在《Build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Teens:Giving Kids Roots and Wings(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所选的文本节选自教育类着作Build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Teens:Giving Kids Roots and Wings的第二部分,即四至八章。本书重点阐明了培养孩子适应力的重要意义,并介绍了可帮助孩子提升适应力的七种能力。该文本作为信息功能型文本,兼具呼唤型文本的特征,重在传播事实,因而以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理论,重在表现内容,而非强调形式。源文本采用了较多的抽象名词;为补充说明所提出的理论,应用了大量的插入语;为照应上下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用了较多的名词性替代。因此,本报告将针对以上翻译难点,从词、句、篇三个层面入手,进行案例分析,针对抽象名词,采用引申法、增词法和词性转换法;针对插入语,采用顺译法、换序法、包孕法和括号翻译法;针对名词性替代,采用省略译法、还原译法和重复译法。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积累了一定的翻译经验,并希望能为日后的教育类文本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赞嘎[4](2020)在《《溜溜的黑骏马》可译性限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先对民间故事集《溜溜的黑骏马》的搜集整理和价值做了详细介绍,再以《溜溜的黑骏马》汉译本为例对民间故事的可译性限度进行系统性的说明,总结归纳出译文的优缺点和蒙译汉时使用的方法、技巧,从而说明汉译蒙时所面临的问题。本文由绪论、正文(三章)、结论、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组成。绪论,主要陈述本论文的选题原由、研究现状、创新之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文本。第一章《溜溜的黑骏马》汉译概况,主要介绍搜集整理者、译者、汉蒙版本的《溜溜的黑骏马》。第二章《溜溜的黑骏马》词语汉译,主要以绰号、地名、感叹词、专有名词、阿拉善方言词为参考对象,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其翻译方法,提出相应观点。第三章《溜溜的黑骏马》可译性限度,主要以蒙古族和汉族两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为背景,列出其中不可译性与可译性因素,结合实例分析译者在译文中使用的翻译技巧与方法。最后以《溜溜的黑骏马》为例,整体概括民间故事的可译性限度问题。结论部分,概括总结汉译蒙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针对问题提供解决方法,以及自己翻译剩余故事时的心得体会。

范亚博[5](2020)在《《黑夜里的罪行》(节选)翻译报告》文中提出《黑夜里的罪行》的汉译为此篇翻译实践报告的研究对象,节选前十章文本共计约一万字。该书由美国着名小说家King,Gary C.所着,于2007年2月6日出版发行。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发生在爱达荷州的一起神秘凶杀案和儿童失踪案,详细介绍了美国警方调查案件、追查真凶的整个过程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此案提供的种种帮助、采取的各种行动,重点突出了整个社会和政府部门由此案引发的反思。本书前十章详细介绍了案发地—爱达荷州的相关背景以及此案的一部分调查过程。考虑到原文属于纪实小说,笔者根据纪实文学翻译的特点,最终选择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指导,坚持读者导向原则,将《黑夜里的罪行》(节选)译成汉语供中国读者鉴阅,并从词汇对等和句法对等两个方面分析探讨“功能对等”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具体用法。本篇翻译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此次翻译项目的描述,包括翻译项目的来源、简介及其意义三方面内容;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整个翻译过程以及功能对等理论;第三部分根据功能对等理论将案例分类并进行详细分析;第四部分是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总结。其中,“翻译案例分析”为本次报告的核心内容;笔者结合典型案例,主要采用词性转换、词义选择和引申、定语从句、被动句、加注法等翻译技巧,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对翻译难点进行分析。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充分认识到:一名合格的译者不仅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还要具备扎实的汉语功底;其次,选择的翻译文本难易程度要与自己能力相当;最后,要仔细认真地反复地校对译文,避免一些低级错误和对原文的错译。在今后的翻译实践活动中,笔者将牢记此次翻译实践中得到的教训,灵活地运用此次翻译实践过程中吸取的经验,做好翻译工作。

袁耀辉[6](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王金铭[7](2019)在《人类学着作Media Anthropology for the Digital Age(Chapter3-4)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人类学和媒体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来研究传媒。加强人类学和新闻传播学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为媒体人类学在国内的发展作出贡献。本篇翻译实践报告选取的是Anna Cristina Pertierra所着的Media Anthropology for the Digital Age(数字时代的媒体人类学)。根据原文的文本特征,该翻译实践报告重点分析讨论了抽象名词、状语性分词结构以及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希冀此文本的翻译能让更多人深刻理解这一领域的产生、发展以及最新动向,以此来指导国内媒体人类学的实践与进步,为媒体人类学文本的翻译提供借鉴和参考。

王亚光[8](2019)在《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汉译中背离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方文论汉译中的“背离现象”指的是在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的“言非所是”的状况,背离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总体性背离、逻辑背离和语义背离。背离现象的存在会导致理论认识上的分歧,也会导致实践应用上的失误。在西方文论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对文学理论的话语形态和文体特点有准确的认识,自觉克服导致背离的原因,最大限度地缩小背离的幅度,减少背离的频度。本文首先分析了文学理论的话语特点,说明了文学理论翻译常用的方法、梳理了关于文学理论文本翻译标准的讨论,进一步分析了文学理论翻译的特点。西方文论是一种理论话语,有明确的观点和清晰的逻辑,但是文学理论文本没有固定的体裁,除了理论阐述以外,诗歌、书信、对话都可能成为文学理论的载体。文学理论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科学技术文献翻译。文学是虚构的,以故事讲述和情感共鸣为特征;科学技术文献是纯粹的客观描述;而文学理论兼有文学作品的灵性、抽象性和科技文献的严谨性、逻辑性。因此,作为一种论说话语,文学理论话语兼具人文性和学术性。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文学理论传统的翻译方法包括:“格义”“达旨”、“直译”“意译”和“归化”“异化”。在翻译标准方面,理想的译文应该做到语义忠实、思想契合、表达流畅、风格一致。文学理论话语翻译具有学术性、语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其次,具体梳理了背离的类型和原因。西方文论翻译中的背离,主要指语义内涵背离、思想内涵背离、文化内涵背离和表达风格背离。具体表现为原文语义的增删、变异,以及风格的改变等等。此外,复译的理论文本也可能存在背离现象,西方文论作品复译的需要来自于接受语境的时代性变化及接受状况的变化,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代问题求解。这直接关系到原文要点在翻译中的理解,因此也直接关系到如何翻译。尽管复译相对容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理论文本复译能完全避免背离现象。文学理论文本与其他类型文本相比,语义和风格的个性化特点更突出,思想文化内涵更深刻。西方文论翻译中背离现象的产生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指言说语境不同,包括语言符号系统差异,文论语境差异和文化语境差异等等。汉语是象形文字,字就是画,能直接表意;西方语言多为拼音文字,不仅文字构形不同,而且语言逻辑关系也有差异。语言的言说语境包括历史语境、空间语境、文化语境和文论语境;一切观念的产生、转述和接受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当语境改变的时候,观念该如何理解、如何再现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主观方面讲,译者的语言能力、理论水平、工作态度等原因也会导致对理论文本理解不到位或者表达不充分,主体性应对策略要求译者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提高自身素养,提升译文质量。某些情况下,背离是译者遇到无法跨越的语言障碍时,不得已采取的一种权宜策略,这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这种背离也是一种抵达。再次,面对背离现象,提出西方文论翻译中的应对策略。西方文论汉译就是西方文学理论“中国化”的一个过程,这是在一个陌生语境中,为了实用目的进行语言转换、思想再现的过程。意蕴转换需要再现语义内涵、思想内涵、文化内涵和表达风格,译文一方面要和原文意蕴一致,另一方面要和目的语的表达规范相符。译者的主体性就体现为不断克服上述导致“背离”的不利因素,追求“完美翻译”,译者是文学理论翻译的主体,也是解决背离问题的关键。一个合格的西方文论译者应该具备较高水平的语言能力,无论在理解环节还是在表达环节,都不能出现知识性和意旨性的纰漏。理想的文论译者应该是某个领域——比如某个理论流派或者某个理论家的研究专家,能真正弄清楚理论文本中每个词的含义,一个词在不同的理论家那里很可能表达不完全想同的意思,换言之,一个词在每个理论家那里可能具有特别的涵义。只有对一种理论或者一个理论家足够熟悉的译者才能在译入语中找到那个恰当的对应词。许多西方文论术语的内涵都有一个流变的过程,这就为在译入语中找到切近的表达增加了难度。译者对文论语境的熟悉程度会影响其对术语的理解,也会影响其对译文的选择。对于曾经翻译过的术语,特别是约定俗成、广为接受的,要尽可能沿用,这会大大降低翻译的成本和理论交流的成本。专家型译者或者研究型译者是理想的文学理论译者。理想的译者还要懂得翻译技巧和翻译技术。信息技术条件下语料库的建立,特别是翻译辅助技术、人工智能的开发利用等,对于解决理论术语一致性问题非常有帮助。懂技术的译者会大大提高翻译的速度和效度。西方文论是西方文学理论家个人经验的提炼和升华,因此是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西方文论翻译是一种学术性翻译,需要在严谨的科学态度基础上进行学术性研究,才能解开原文的迷津,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用地道的汉语流畅地表达出来,追求没有背离的“完美翻译”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高冰[9](2018)在《英译汉中翻译腔的消除 ——以《从丝绸之路到硅谷》翻译实践为例》文中提出在翻译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一种被称为翻译腔的翻译弊病。在英译汉中,翻译腔会直接影响汉语读者对原意的理解,进而阻碍了跨文化交流。因此,译者需要采取有效的翻译技巧消除翻译腔,使译文表达更加流畅通顺。基于《从丝绸之路到硅谷》(From Silk to Silicon)翻译实践中选取的40个典型译例,本文重点探讨了词汇、句法和修辞三个层面的翻译腔现象,并对消除翻译腔的具体翻译技巧进行总结。在词汇层面,翻译腔主要表现为词语搭配不当、词义生硬和语义不明等方面,译者主要采取了增译词语、省译词语、转换词类和词义引申等技巧,以使词汇搭配和词语表达符合上下文语境和汉语表达习惯;在句法层面,翻译腔主要表现为句子冗长、逻辑不通等方面,译者主要采取了拆译长句、调整语序和转换语态等技巧,以使译文语句表达更为通顺合理;在修辞表达上,翻译腔主要表现在明喻的翻译较为生硬难懂,译者主要采用了灵活意译的方法,保证原文语义的准确表达。通过本次翻译实践和翻译过程中的理论学习,作者发现,连淑能的英汉对比研究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结合能够指导译者较大程度上消除译文中的翻译腔。具体来说,在英汉对比研究的指导下,译者把握英汉语言在词汇和构句上的差异,实现灵活转换,使译文符合汉语表达规范,从而较好地消除了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中的翻译腔;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译者灵活处理英语修辞句,以实现对等效果为目标,从而较好地消除了修辞表达上的翻译腔。总体来看,为了更好地消除译文中的翻译腔,本文认为译者还应通过打牢英汉语言基础、合理使用翻译工具、增强排版能力和保持严谨工作态度等途径提高翻译能力和职业素养。最后,根据文本类型和译例数量等方面的局限性,本文对翻译腔消除技巧的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宋晓舟[10](2017)在《中国传播学发展的译者贡献 ——以“何道宽现象”为例》文中指出翻译活动源远流长,翻译研究同样历史悠久,翻译史研究国内外都取得了瞩目成果。然而,翻开中国翻译史研究,呈现的是名家名作研究史,其中文学翻译占据巨大篇幅,对学术翻译家,特别是人文社科学术翻译家的研究,如果不是完全“缺席”的话,至少是寥寥无几,被严重“忽略”。这是翻译史研究的学术缺位。究其原因,可能学术翻译队伍未成整体气候,只是零敲碎打的应景应时行为,也可能是研究者的思维定式,似乎觉得只有文学翻译才可登堂入室,于是面对学术翻译家的贡献,研究者慧眼有所不及。无论上述两种情况何为主因,深圳大学翻译家何道宽教授50余部传播学译着及其对推动中国传播学研究与发展的贡献,不能不该不应再被“忽略”,因为这是当代中国翻译家研究的独特个案。经过四年多的海量资料收集,通过与何道宽邮件往来和面对面交流,通过对何道宽译着的个案研究,尤其是通过梳理何译(为节省篇幅,“何道宽翻译”在不引起误解的情况下,简称“何译”,下同)与中国传播学研究与发展的相关性,本研究终得“正果”,主要发现包括:1)中国传播学界学人为发展中国传播学参考借鉴何译的比例大大超过参考国外原着;2)之所以何译得到中国传播学界的高度认可,一是因为何译介绍西方传播学着作不但系统而且与时俱进,二是因为何译“译笔”质量上乘且个人风格鲜明;3)何译系统佳作来自他自身的文化功底,来自他由译而研,以研促译,因而译笔有特色,研究有心得;4)何道宽英语科班出生,从翻译起步成为所译学科的研究专家,这对于外语学人的跨文化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职业发展,无疑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典范;5)翻译家如何成家以及有何资格可以成家,必然包含着翻译研究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借鉴某种翻译理论给予描述和论证。具有高度职业道德的翻译家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意识,但“发挥”不是偏离文本的“跑马”。本研究主要运用布迪厄翻译社会学理论,分析其中“场域”、“惯习”和“资本”三个核心概念在何译活动中的体现,为中国翻译史研究提供一个鲜活的个案研究,对促进学术翻译家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对外语学人职业发展亦有重要的启示。数十部英语原着与何译平行对比语料库正在建设中,完成之日相信能够克服本研究局限,进而推出后续研究新成果。

二、英译汉翻译方法略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译汉翻译方法略谈(论文提纲范文)

(2)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Assessment-Results from a Multinational Automotive Company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翻译策略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概念名称翻译
        一、引申法
        二、增补法
        三、转换法
    第二节 句子的翻译
        一、复杂句翻译
        二、定语从句翻译法
        三、被动句的翻译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原文、译文
    附录2:平行文本
    附录3:术语表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Build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Teens:Giving Kids Roots and Wings(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题材分析
        二、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的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评述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翻译策略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抽象词汇的翻译
        一、引申法
        二、增词法
        三、词性转换
    第二节 插入语的翻译
        一、顺译法
        二、换序法
        三、包孕法
        四、括号翻译法
    第三节 词汇替代的翻译
        一、省略译法
        二、还原译法
        三、重复译法
第五章 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第一节 翻译实践总结
        一、翻译过程总结
        二、翻译策略总结
    第二节 翻译实践反思
        一、翻译实践不足
        二、翻译实践收获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溜溜的黑骏马》可译性限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由
    二、研究现状
        (一)民间故事的翻译研究状况
        (二)蒙古文民间故事汉译研究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田野调查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描述性研究法
    六、研究文本
第一章 《溜溜的黑骏马》汉译概况
    第一节 《溜溜的黑骏马》原文及其搜集整理者
    第二节 《溜溜的黑骏马》汉译本及其译者
    小结
    注释
第二章 《溜溜的黑骏马》的汉译
    第一节 尊称的翻译
    第二节 绰号的翻译
    第三节 地名的翻译
    第四节 感叹词翻译
    第五节 阿拉善方言词的翻译
    小结
    注释
第三章 《溜溜的黑骏马》可译性限度
    第一节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第二节 《溜溜的黑骏马》之可译性限度
    第三节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小结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试译)
致谢

(5)《黑夜里的罪行》(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英语原文
汉语译文
翻译报告
    1.翻译任务描述
        1.1 翻译项目来源
        1.2 翻译项目简述
        1.2.1 作家简介
        1.2.2 作品简介
        1.3 翻译项目意义
    2.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背景资料的积累
        2.1.2 翻译理论介绍
        2.2 翻译初稿
        2.3 翻译修改稿
        2.4 翻译终稿
    3.案例分析
        3.1 词汇层面上的功能对等
        3.1.1 词类转换法
        3.1.2 词义的选择和引申
        3.1.3 增译/增词法
        3.1.4 重复法
        3.1.5 四字格的使用
        3.2 句子层面上的功能对等
        3.2.1 分句、合句法
        3.2.2 定语从句的翻译
        3.2.3 被动语态的翻译
        3.2.4 反义译法
        3.2.5 加注法
    4.实践结论
        4.1 翻译实践启示
        4.2 经验与不足
    参考文献

(6)《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人类学着作Media Anthropology for the Digital Age(Chapter3-4)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
        二、原文体裁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翻译策略的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抽象名词的翻译
        一、抽象名词转译为动词
        二、增加范畴词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三、用具体的词语表达抽象词义
    第二节 状语性分词结构的翻译
        一、译成动词并列式分句
        二、译成前置无主句
        三、译成包孕式
    第三节 定语从句的翻译
        一、前置法
        二、分译法
        三、状语从句法
第五章 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第一节 翻译经验总结
    第二节 翻译感悟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8)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汉译中背离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1.1.1 作为一种翻译现象的“背离”
        1.1.2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
        1.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西方文论译介概况
        1.2.2 西方文论术语/文本翻译——语言内涵背离现象研究
        1.2.3 跨语际的理论旅行——超语言的背离现象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文学理论的话语特点与翻译
    2.1 文学理论话语形态及其特点
        2.1.1 作为观念的文学理论
        2.1.2 文学理论的话语形态
        2.1.3 文学理论的话语特征
    2.2 文学理论的翻译
        2.2.1 多维视角的翻译方法
        2.2.2 理论话语翻译的标准
        2.2.3 文学理论翻译的特点
第3章 西方文论汉译过程中的背离现象
    3.1 背离的表现
        3.1.1 语义内涵背离
        3.1.2 思想内涵背离
        3.1.3 文化内涵背离
        3.1.4 表达风格背离
    3.2 文本复译中的背离问题
    3.3 对于背离现象的认识
    3.4 背离的影响
        3.4.1 理论认识失真
        3.4.2 指导实践偏差
第4章 西方文论翻译中导致背离的原因
    4.1 语境差异是导致背离的客观原因
        4.1.1 语言环境差异
        4.1.2 文论语境差异
        4.1.3 文化语境差异
    4.2 译者素养是导致背离的主观原因
        4.2.1 译者的理论素养
        4.2.2 译者的知识素养
        4.2.3 译者的工作态度
第5章 面对背离的文论意蕴总体性应对
    5.1 文论意蕴的转换生成:西方文论的“中国化”
        5.1.1 西方文论的非语境性接受
        5.1.2 西方文论的实用性接受
        5.1.3 西方文论的转换性接受
    5.2 语义内涵再现:术语转换
        5.2.1 术语翻译中的背离问题
        5.2.2 文论术语翻译标准
        5.2.3 文论术语译介策略
        5.2.4 文论术语翻译例析
        5.2.5 术语翻译的差异性融合
    5.3 思想内涵再现:意蕴挖掘
    5.4 文化内涵再现:文化调适
        5.4.1 文化负载词的调适
        5.4.2 文化意象的调适
    5.5 表达风格再现:原文为纲
第6章 面对背离的译者主体性应对
    6.1 文论译者的语言能力:意会与言传
        6.1.1 参透语义:理解和表达
        6.1.2 再现风格:语体与语域
    6.2 文论译者的学术修养:高度与态度
    6.3 文论译者的方法意识:技巧与技术
    6.4 文论译者的成长动力:需要与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英译汉中翻译腔的消除 ——以《从丝绸之路到硅谷》翻译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List of Abbreviation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Task Process
    2.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2.2 Procedures of Translation
    2.3 Tasks after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ese in Chinese Translations
    3.1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ese
    3.2 Negative Effects of Translationese
    3.3 Manifestations of Translationese
    3.4 Methods of Eliminating Translationese
        3.4.1 Eliminating Translationese at the Lexical Level
        3.4.1.1 Addition of Words
        3.4.1.2 Ellipsis of Words
        3.4.1.3 Conversion of Parts of Speech
        3.4.1.4 Extension of Semantic Meaning
        3.4.2 Eliminating Translationese at the Syntactic Level
        3.4.2.1 Division of Long Sentences
        3.4.2.2 Adjustment of Word Order
        3.4.2.3 Conversion of Voice
        3.4.3 Eliminating Translationese at the Rhetorical Level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Summary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4.2 Insights Gained from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4.3 Limitations and Further Research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A Source Text
Appendix B Target Text
Publications

(10)中国传播学发展的译者贡献 ——以“何道宽现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背景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第五节 研究框架
第一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译者研究:从隐身到凸显
        一、古典译学中译者边缘化
        二、语言学范式下译者隐身
        三、“文化转向”视域下译者凸显
    第二节 国内外译者研究概览
        一、国外译者研究概述
        二、国内译者研究概述
        三、布迪厄社会学视域下的译者研究
    第三节 中国学术翻译研究概览
        一、中国学术翻译的发展与问题
        二、中国学术翻译研究现状
第二章 何道宽翻译活动的场域研究
    第一节 传播学学术翻译与中国传播学的关系
        一、外来学科:开启传播学的世界大门
        二、中国传播学发展的三次浪潮
        三、本研究传播学译着范围界定
    第二节 中国传播学译着发展的三次译潮
        一、投石起步,潮起潮落
        二、译丛丛牛,花团锦簇
        三、选题多样,体裁丰富
    第三节 传播学翻译的困境
        一、翻译规范不清
        二、“集中化”现象凸显
        三、译着与译者选择的随意性
第三章 何道宽翻译惯习研究
    第一节 个人经历与译者惯习
        一、典籍: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访学:走出国门,打开视野
        三、川外:比较文化的延伸
        四、特区:跨界前沿攻坚战
    第二节 跨文化研究之渊源及其跨界拓展
        一、跨文化研究背景与渊源
        二、跨文化交际的引入和译介
        三、从跨文化交际到跨文化传播
    第三节 不同时期的翻译文本选择
        一、以介带译:开启传播学翻译的艰难之旅
        二、渐入佳境:麦克卢汉引路人
        三、视域拓展:莱文森系列译着
        四、群星灿烂:媒介环境学系列译着
        五、辐射效应:传播学译着立体画
        六、拓展与补遗:其它人文社科译介
第四章 惯习影响下的何译风格研究
    第一节 何道宽译语风格研究
        一、文本易读性
        1. 简洁明快,搭建短句架构
        2. 显化衔接,强化逻辑连贯
        3. 情感表达,加强感染力度
        二、语言艺术性
        1. 巧用四字,格式工整
        2. 添加辞格,增添辞趣
        3. 消极欧化,驱除殆尽
        4. 同义异词,增强异趣
        三、信息完整性
        1. 准确性
        2. 严谨性
        3. 充实性
    第二节 何译副文本特色
        一、书名翻译
        二、“译者注”释义翻译
        三、译研结合的前言与后记
第五章 何道宽学术资本初探
    第一节 何道宽中国传播学资本积累
        一、何译对当代传播学界的影响
        1. 从无章到有序:系统译介传播学理论知识体系
        2. 从译介到热潮:中国大陆麦克卢汉研究热
        3. 何译受众接受情况分析
        二、何道宽传播学研究成果
        1. 学术思考:跨文化传播研究成果
        2. 学术延伸:媒介环境学研究成果
    第二节 何道宽学术翻译资本积累
        一、何道宽翻译思想
        二、建构翻译规范
        三、译本批判与重译
        四、学术翻译之启示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果
    第二节 对中国英语教育和翻译教育的启示
    第三节 局限与超越
附录1 何道宽译着总表
附录2 何道宽论文及专着总汇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英译汉翻译方法略谈(论文参考文献)

  • [1]《家庭假日》(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耿格. 安徽大学, 2021
  • [2]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Assessment-Results from a Multinational Automotive Company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曾海艳.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Build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Teens:Giving Kids Roots and Wings(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张兵.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溜溜的黑骏马》可译性限度研究[D]. 赞嘎.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5]《黑夜里的罪行》(节选)翻译报告[D]. 范亚博. 河南大学, 2020(02)
  • [6]《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7]人类学着作Media Anthropology for the Digital Age(Chapter3-4)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王金铭.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8]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汉译中背离现象研究[D]. 王亚光. 辽宁大学, 2019(05)
  • [9]英译汉中翻译腔的消除 ——以《从丝绸之路到硅谷》翻译实践为例[D]. 高冰.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10]中国传播学发展的译者贡献 ——以“何道宽现象”为例[D]. 宋晓舟.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浅谈英汉翻译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