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肺系统应急实验6例

经方肺系统应急实验6例

一、经方肺系急症实验录6则(论文文献综述)

李伊然[1](2021)在《旋覆代赭汤方证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伤寒论》旋覆代赭汤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挖掘古代文献方式来阐述和探究旋覆代赭汤的方证规律,以期为临床经方使用提供借鉴。本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文献综述部分梳理了旋覆代赭汤现代发展和清代医案的研究近况。理论研究部分,通过文献调研和对比分析法,以相关争议问题为导线,对旋覆代赭汤各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清代和民国医案研究部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全面筛选旋覆代赭汤临床医案,并运用频数统计、黄金分割、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28则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发现旋覆代赭汤病脉症治等方面的应用规律。基于本文理论部分的研究,可得出的结论主要有:旋覆代赭汤从生姜泻心汤演化而来,病位在半表半里更偏里;病机为中虚、气逆、痰饮,兼有肝气等;旋覆代赭汤证虚证部位主要在中焦脾胃,兼或有心阳气虚;“心下痞鞭”以虚为主兼有痰邪,临床表现可为触之硬或不硬;“噫气不除”病性属虚,具体表现可为嗳气、呃逆、病声等;本方的配伍特点为君药旋覆花,臣药代赭石、生姜,佐药人参、半夏,使药甘草、大枣;“去滓,再煎”的煎服方法意义在于缓和药性、减轻服药不适、析出最多有效成分;旋覆代赭汤后世治疗范围已扩大至呕吐、呃逆、反胃、噎膈、喘咳、便秘、下利等病证。医案研究部分发现的主要应用规律有:旋覆代赭汤证病因突出七情致病的特点;治疗核心病证包括呕吐、嗳气、噎膈、呃逆、痰饮、痞满和咳嗽等7种;主要舌脉象为舌淡、舌淡红、苔白、苔腻、苔黄白、脉弦、脉细、脉虚、脉濡、脉滑;核心症状为呕吐、心下痞、噫气、噎膈、呃逆、痰多、咳嗽、纳呆、疲乏、四肢厥逆、胁痛、胃脘痛、大便秘结、恶心14项;核心症状间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呕吐与呃逆,心下痞与噫气、纳呆、大便秘结,噎膈与胃脘痛,呃逆与大便秘结,痰多与咳嗽,纳呆与大便秘结;呕吐与噎膈皆可作为独立症状;方中人参一味多以党参或西洋参代之。旋覆代赭汤应用特点为发挥急则治标的作用,病在下焦和病有燥热、阴虚、温热情况不宜使用本方。

孔维鑫[2](2021)在《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辅助治疗AECOPD痰热瘀肺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慢阻肺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并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指慢阻肺患者发生呼吸系统症状急剧恶化导致需要额外的治疗。急性加重会导致肺功能下降、远期预后变差,引发更为频发的急性加重事件,被认为是慢阻肺疾病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因此,预防并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发生、缓解急性加重病情程度并缩短急性加重治疗疗程备受重视。中医认为慢阻肺可属“肺胀”“咳嗽”“喘证”等范畴,现代大样本的横断面证候学研究及真实世界研究认为急性加重期时常见证型包括痰热壅肺、痰瘀阻肺、痰湿阻肺、外寒内饮等,其中又以痰、热、瘀三个证候要素最为多见。膏摩疗法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治疗慢阻肺方面并未受到重视,尚未有文献报道。膏摩指的是在人体体表实行按摩手法时,涂上用中药制成的膏剂,使手法和药物的作用得以结合。基于膏摩疗法的作用机制及其他膏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试验,推测膏摩疗法可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方面有所作为。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对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辅助治疗AECOPD痰热瘀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及临床价值。目的:观察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对AECOPD痰热瘀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新的中医外治法方案,以达到缩短急性加重病程、改善咳痰喘等症状的目的。方法: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AECOPD西医诊断及痰热瘀肺证中医诊断且知情同意的4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2例为治疗组,23例为对照组,1例中途脱落。对照组予控制性氧疗、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每日1次,观察疗程为7天。通过纳入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体征评分、CAT评分、mMRC分级等量表,WBC、NE%、NLR、EO#、RDW、CRP、FIB等血清学指标以及总体疗效评价进行分析,探讨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对AECOPD痰热瘀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①基线比较:入组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慢阻肺分级、慢阻肺分组、本次AECOPD程度分级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中医证候体征量表评分、CAT评分及mMRC分级等量表评价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WBC、NE%、NLR、EO#、RDW、CRP、FIB等血清学指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基线平齐,可比性良好。②临床相关量表及总体疗效评价分析:两组中医证候体征评分、mMRC评分、CAT评分均在治疗后有明显下降,说明两组治疗对症状改善总体有效。其中中医证候体征评分、CAT评分在第4天及第7天的组间比较中均较入组当天出现显着的组内差异(P<0.01),mMRC量表除对照组第4天之外也均有显着的组内差异(P<0.01)。而两组组间比较则发现,仅有第7天的CAT评分出现了统计学差异(P<0.05)。总体疗效评价方面,第4天治疗组有效率为36.4%,对照组有效率为8.7%,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第7天治疗组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有效率为73.9%,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③血清学指标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发现,WBC有显着性差异(P<0.01),NE%仅在治疗组出现组内差异(P<0.05),CRP仅在对照组出现组内差异(P<0.05),三项指标均未出现组间差异(P>0.05)。治疗组在RDW和FIB的改善方面较单纯西医治疗更优势,具体表现为FIB在第7日出现组间差异(P<0.05),RDW在治疗组出现组内差异(P<0.05)而未在对照组出现。两组在NLR和EO#两项指标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①膏摩联合西医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能更快的改善慢阻肺患者的临床症状,总体有效率更高;②膏摩治疗对CAT评分的改善更有效,在胸闷症状的改善上有突出的优势;③加用膏摩治疗在FIB的改善方面较单纯西医治疗更优,说明膏摩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④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无皮肤、肝肾方面副作用,安全性高。

林成创[3](2020)在《重组灵芝免疫调节蛋白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最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之一,据统计,哮喘作为一个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影响3亿左右人口,不同国家和地区患病率有所不同,中国大陆地区哮喘患病率为1.24%,约有3000万哮喘患者,且多数哮喘患者病情控制欠佳,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治疗哮喘的一线药物仍以糖皮质激素为主,此类药物虽可以相对较好地控制哮喘,但该类药物治疗周期长,长期使用可引起多种副作用。此外,仍有约40%哮喘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临床治疗亟需新研发的、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近年来发现Th17/Treg细胞失衡在哮喘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为哮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课题使用卵清蛋白(OVA)及氢氧化铝(AL(OH)3)腹腔注射致敏加雾化激发的方式建立BALB/c小鼠哮喘气道炎症模型,以重组灵芝免疫调节蛋白(rLZ-8)进行干预,并与正常小鼠、模型组小鼠及地塞米松干预组小鼠对比,明确rLZ-8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干预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同时使用rLZ-8对体外培养小鼠脾脏T细胞进行干预,观察其对T细胞增殖分化影响,探究rLZ-8对哮喘的作用及其免疫调节机制,以期为哮喘的更多治疗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rLZ-8对小鼠哮喘的缓解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建立小鼠哮喘气道炎症模型和观察药物治疗效果:将BALB/c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Control)组,模型(Model)组,地塞米松注射液(DEX)组,rLZ-8组,每组8只。以OVA和AL(OH)3混合致敏液在第0、7、13天腹腔注射致敏,第19天至32天予OVA溶液雾化激发的方法诱导建立哮喘模型,并从第19天开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DEX、rLZ-8等对应药物干预2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因子IL-17A、IL-10、IFN-γ和IL-4的水平,HE染色观察肺组织炎症浸润等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成熟树突状细胞(DC)表面分子(CD11c和CD86)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哮喘小鼠脾脏细胞中CD11c-CD80+成熟DC和CD11c+CD86+成熟DC的比例。流式细胞术检测哮喘小鼠脾脏细胞中CD4+IFN-γ+Th1细胞、CD4+IL-4+Th2细胞、CD4+IL-17A+Th17细胞、CD4+Foxp3+ Treg细胞的比例。Real-time PCR检测肺组织中转录因子T-bet、IFN-γ、ROR γ t、Foxp3 mRNA 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 检测肺组织中 STAT3 信号通路表达。2.rLZ-8对哮喘相关T细胞的调节作用分选BALB/c小鼠脾脏CD3+T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Annexin V/PI法检测rLZ-8对T细胞的毒性并得到实验用药的安全浓度。用CD3CD28抗体刺激CD3+T细胞活化并给予DEX和rLZ-8干预后,采用ELISA法检测T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 β、IL-10和TGF-β 1的表达水平。CFSE标记CD3+T细胞后刺激诱导分化,予DEX和rLZ-8干预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4+IL-17A+Th17细胞的比例,采用Real-time PCR检测Th17细胞转录因子ROR γ t表达水平,以研究Th17细胞分化情况。流式分选CD4+CD25+T细胞和CD4+CD25-T细胞,用CFSE标记CD4+CD25+Treg细胞后进行体外培养并予DEX和rLZ-8干预,然后流式细胞术测定Treg细胞增殖情况。体外诱导CD4+CD25-T细胞分化为Treg,并予DEX和rLZ-8干预,然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4+Foxp3+Treg细胞比例以研究Treg细胞分化情况,并提取细胞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STAT3蛋白在各组T细胞中的表达。依据计量资料的正态性,使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组间比较采用Dunnett’ sT3法或者LSD法,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rLZ-8对小鼠哮喘的缓解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肺组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OVA诱导建立哮喘模型组小鼠肺部病理出现明显哮喘气道炎症特征,HE染色结果显示rLZ-8和DEX减轻了小鼠气道炎性浸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LZ-8和DEX减少了肺部成熟DC(P<0.01)及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P<0.01),流式检测也显示rLZ-8降低了哮喘小鼠脾脏中成熟DC细胞(CD11c+CD86+和 CD11c+CD80+DC)的比例(P<0.01)。rLZ-8降低了哮喘小鼠BALF上清液IgE的表达水平(P<0.01)和Th17细胞主要效应因子IL-17A的表达水平(P<0.01),并提高Treg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P<0.01),但未改变Th1细胞因子IFN-γ和Th2细胞因子IL-4的水平(P>0.05)。哮喘小鼠肺组织Real-time PCR显示rLZ-8降低了小鼠的Th17细胞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水平(P<0.01)并提高Treg细胞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水平(P<0.05),但对Th1细胞转录因子T-bet的水平及Th2相关转录因子GATA3的水平则无影响(P>0.05)。rLZ-8下调小鼠脾脏中CD4+IL-17A+Th17细胞的比例并上调CD4+Foxp3+Treg细胞的比例(P<0.01),但对CD4+IL-4+Th2细胞和CD4+IFN-γ+Th1的细胞比例无显着影响(P>0.05)。此外,rLZ-8抑制肺组织中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P<0.01)。2.rLZ-8对T细胞调节作用的体外研究rLZ-8抑制了 CD3+T细胞培养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 β的表达(P<0.01),促进了 Treg细胞因子IL-10和TGF-β 1的表达,(P<0.01)。在体外刺激CD3+T细胞活化的研究中发现rLZ-8降低了 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ROR y tmRNA的表达水平和CD4+IL-17A+Th17细胞的比例(P<0.01),并抑制了 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P<0.01),说明Th17细胞的免疫应答受到抑制。CD4+CD25+Treg细胞体外增殖研究和CD4+CD25-T细胞体外分化研究中,发现rLZ-8不能促进CD4+CD25+T细胞的增殖(P>0.05),但是可以诱导CD4+CD25-T细胞向CD4+Foxp3+Treg的分化(P<0.01),而DEX则表现为促进CD4+CD25+T细胞增殖的作用(P<0.01),但不诱导Treg分化(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揭示了rLZ-8具有改善哮喘小鼠气道炎症方面的免疫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STAT3信号通路,调节Th17/Treg细胞平衡,表现为抑制了 Th17细胞的增殖活化及转录因子ROR γ t、细胞因子IL-17A的释放,同时促进了 CD4+Foxp3+Treg的分化及其转录因子Foxp3和细胞因子IL-10的释放,并抑制了 DC成熟,从而发挥改善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免疫调节作用。因此,有良好免疫调节功能的rLZ-8具备成为哮喘治疗药物的可能。

石维娟[4](2020)在《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数据挖掘与理论研究结合研究调和营卫法的应用规律,以期指导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方法:(1)数据挖掘,搜集古今医案,将搜集的医案资料统一规范后录入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和Python进行数据挖掘,研究疾病、症状、治法、用方和用药规律。(2)理论研究,人工检索与电子检索相结合,梳理古代及现代相关文献资料,按时间顺序阅读、整理、分析。梳理营卫理论;研究营卫失和的历史源流、概念和分类;分析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与其他治法的关系、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与数据挖掘结果相结合分析仲景的调和营卫方;探析营卫辨证的概念和内容。成果:(1)数据挖掘成果通过数据挖掘,统计了古代医案应用调和营卫法治疗疾病的规律,治法特点,用方和用药规律;筛选出5种常见病、4个常用方和42味常用药;对常用方治疗疾病规律及药物加减规律,常见病的用方、用法及用药规律做了进一步统计。通过数据挖掘,统计了现代医案应用调和营卫法治疗疾病的规律,症状规律,治法特点,用方和用药规律;筛选出4种常见病、27个核心症状、5个常用方和33味常用药;对常用方治疗疾病规律、症状规律及药物加减规律,常见病的症状、用方、用法及用药规律了做了进一步统计。(2)理论研究成果通过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梳理了古今营卫失和的相关理论,总结了营卫失和的概念和分类。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通过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探讨了调和营卫法与八法的关系,总结了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并结合了仲景有关的调和营卫方分析调和营卫法的具体应用。在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营卫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方法,并从“表”和“里”两个方面探讨了调和营卫法在临床的具体应用。结论:本研究通过将数据挖掘与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紧密结合,数据挖掘结果为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数据挖掘和理论研究结合能更科学的导调和营卫法的临床应用。

林亮吟[5](2020)在《基于文献统计探究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时辰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中医失眠医案的文献研究,探索患者失眠发生时辰与所使用中药的相关性,对其使用的药物进行归经分类、总结其使用规律并分析用药特点。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的方法,从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搜索自1919年以来至2019年7月已发表的与原发性失眠相关的中医医案,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文献进行频数分析,直观分析临床所用药的使用规律,探讨失眠发生不同时辰的用药特点及规律,为临床上中药的使用提供新的思路。结果:1.本次研究按检索方案检索出从1919年至2019年文献共963篇,通过阅读摘要排除文献510篇,阅读全文排除139篇。最终纳入研究文献314篇,共计纳入原发性失眠病案517例。2.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的失眠病案多发生于亥时与子时,辰时发生失眠的情况相对较少。3.性别分布:研究纳入的失眠病案中,女性失眠患者占67.0%,男性患者占33.0%。总体失眠患者女性较男性居多。4.年龄分布:研究纳入的失眠病案患者年龄分布在17-81岁之间,平均失眠患者年龄为46岁左右。其中41-60岁年龄段的失眠患者最多,共计229例,占总数的44.3%,其次是21-40岁年龄段,共计188例,占总数的36.4%。在各时辰失眠患者年龄分布中,丑时(01:00-03:00)、寅时(03:00-05:00)患者相对年长,平均为62.56±10.24岁、62.00±10.39岁的中老年人,子时(23:00-01:00)患者相对年轻,平均为44.72±10.67岁的中青年人。小于20岁的患者失眠常发生于子时,在21-40岁年龄段的患者失眠常发生于亥时、子时、卯时、辰时,呈两极化分布,41-60岁年龄段的患者失眠可出现于各个时辰,61岁以上患者失眠较集中发生于丑时、寅时。5.药物使用:在排除甘草的使用频次后,药物频次最多的酸枣仁、茯苓、白芍、柴胡、生龙骨、远志、当归、夜交藤、生牡蛎、黄连、川芎,分别使用了 311、279、217、208、203、182、169、165、163、163、138、128 次,使用率分别为 60.2%、54.0%、42.0%、40.2%、39.3%、35.2%、32.7%、31.9%、31.5%、26.7%、24.8%。并在各时辰用药占比中,酸枣仁在寅时(03:00-05:00)使用占比最大,占66.7%,茯苓在卯时(05:00-07:00)使用占比最大,占51.5%,白芍在亥时(21:00-23:00)使用占比最大,占43.7%,柴胡在亥时(21:00-23:00)使用占比最大,占44.5%,生龙骨在丑时(01:00-03:00)用药占比最大,占39.3%,远志在寅时(03:00-05:00)使用占比最大,占41.7%,当归在丑时(01:00-03:00)使用占比最大,占44.3%,夜交藤在子时(23:00-01:00)使用占比最大,占38.1%,生牡蛎在寅时(07:00-09:00)用药占比最大,占41.7%,黄连在子时用药占比最大,占33.9%,川芎在亥时(21:00-23:00)用药占比最大,占27.8%。各时辰用药频次特点:在排除甘草的使用频次后,在亥时(21:00-23:00)失眠病案中,用药频次最多的前三位为酸枣仁、柴胡、白芍、茯苓,分别使用了 134次、109次、107 次、107 次,使用率分别为 54.7%、44.5%、43.7%、43.7%。在子时(23:00-01:00)失眠病案中,用药频次最多的前三位为酸枣仁、白芍、夜交藤、茯苓,分别使用了59次、50次、45次、45次,使用率分别为50%、42.4%、38.1%、38.1%。在丑时(01:00-03:00)失眠病案中,用药频次最多的前三位为酸枣仁、当归、茯苓,分别使用了34 次、27 次、25 次,使用率分别为 55.7%、44.3%、41%。在寅时(03:00-05:00)失眠病案中,用药频次最多的前三位为酸枣仁、远志、柴胡、白芍,分别使用了 24次、15 次、14 次、14 次,使用率分别为 66.7%、41.7%、38.9%、38.9%。在卯时(05:00-07:00)失眠病案中,用药频次最多的前三位为茯苓、酸枣仁、当归,分别使用了 17次、14次、13次,使用率分别为51.5%、66.7%、39.4%。在辰时(07:00-09:00)失眠病案中,用药频次最多的前三位为酸枣仁、茯苓、柴胡,分别使用了 14次、12次、10次,使用率分别为58.3%、50%、41.7%。6.性味方面:药性方面:在亥时(21:00-23: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性寒、平、温,使用率分别为27.0%、23.0%、19.6%。在子时(23:00-01: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性寒、平、温,使用率分别为26.7%、25.5%、20.9%。在丑时(01:00-03: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性寒、平、温,使用率分别为25.5%、24.3%、18.3%。在寅时(03:0-05: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性寒、平、温,使用率分别为24.7%、23.0%、17.7%。在卯时(05:00-07: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性平、寒、温,使用率分别为25.0%、23.9%、22.2%。在辰时(07:00-09: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性寒、平、温,使用率分别为25.3%、24.2%、21.9%。药味方面:在亥时(21:00-23: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味甘、辛、苦,分别使用了 1481 次、970 次、907 次,使用率分别为 38.8%、25.4%、23.7%。在子时(23:00-01: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味甘、辛、苦,分别使用了 724次、538次、494次,使用率分别为37.9%、28.2%、25.9%。在丑时(01:00-03: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味甘、辛、苦,分别使用了 378次、230次、230次,使用率分别为39.1%、23.8%、23.8%。在寅时(03:00-05: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味甘、辛、苦,分别使用了 224次、148次、146次,使用率分别为37.7%、24.9%、24.6%。在卯时(05:00-07: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味甘、苦、辛,分别使用了 203次、123次、113次,使用率分别为40.9%、25.0%、22.8%。在辰时(07:00-09: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味甘、辛、苦,分别使用了 140次、96次、82次,使用率分别为38.4%、26.4%、12.5%。7.归经方面:使用中药多归经于肝、心、脾三经,分别占全部病案归经数的17.8%、17.6%、14.6%。在亥时(21:00-23:00)失眠病案中,使用的中药多归经于肝、心、脾三经,分别占亥时失眠总归经的17.3%、15.0%、14.5%。在子时(23:00-01:00)失眠病案中,使用的中药多归经于肝、心、脾三经,分别占子时失眠总归经的17.7%、17.6%、15.6%。在丑时(01:00-03:00)失眠病案中,使用的中药多归经于肝、心、脾三经,分别占丑时失眠总归经的18.5%、17.5%、16.1%。在寅时(03:0-05:00)失眠病案中,使用的中药多归经于肝、心、肺三经,分别占寅时失眠总归经的17.6%、17.2%、14.7%。在卯时(05:00-07:00)失眠病案中,使用的中药多归经于肝、脾、心三经,分别占卯时失眠总归经的20.0%、15.2%、14.5%。在辰时(07:00-09:00)失眠病案中,使用的中药多归经于肝、脾、肺三经,分别占辰时失眠总归经的16.9%、15.7%、15.1%。在亥时、子时、丑时、卯时失眠中,使用药物多归于肝、心、脾经;在寅时失眠中,使用药物多归于肝、心、肺经;在辰时失眠中,使用药物多归于肝、脾、肺经。结论:1.使用药物方面:酸枣仁、茯苓、白芍、柴胡、生龙骨、远志、当归、夜交藤、生牡蛎、黄连、川芎药物总体使用率较高。各时辰失眠治疗使用的药物多为酸枣仁、茯苓、白芍等滋阴养血安神一类,不因时辰不同存在明显差别。通过将各失眠类型与结果得出的失眠时辰用药相对应结合,得出与时间相关类型的失眠用药规律:亥时入睡困难或易醒的患者,多使用白芍、柴胡、川芎;子时入睡困难或易醒的患者,多使用夜交藤、黄连;丑时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的患者,多使用当归、生龙骨;寅时易醒或早醒的患者,多使用酸枣仁、生牡蛎、远志;卯时易醒或早醒的患者,多使用茯苓。2.药物性味方面:失眠中用药多性寒、平、温,多味甘、辛、苦,在各时辰中无明显差别。3.药物归经方面:各时辰发生的失眠,使用药物大多归于肝、心、脾经,个别在寅时、辰时有些微不同(寅时失眠使用药物多归于肝、心、肺经,辰时失眠使用药物多归于肝、脾、肺经),总体上无明显差别。4.用药与时间关系:各时辰失眠治疗所使用的药物在总体上并无明显的区别,但与失眠发生的特定时辰气血运行衰弱之经可能存在相关(亥时、子时脾经、心经气血运行衰弱)。

杨琍舒[6](2019)在《基于黄煌教授“方-病-人”学说的薯蓣丸方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古今临床应用古代虚劳名方薯蓣丸的经验,明晰薯蓣丸的适用病症和适用人群,为进一步安全有效使用薯蓣丸提供临床经验的支持。方法:本课题采用文献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是基于薯蓣丸相关的古今文献和导师黄煌教授的临床案例,进行经典文献解析、临床个案分析、案例统计以及社会调查,从而提炼出薯蓣丸的方证,即适用疾病和适用人群。结果:薯蓣丸的主治疾病谱主要分布在晚期肿瘤、老年病、贫血、慢性咳喘、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产后虚损等,大多是消耗性疾病的迁延期或终末期。适用人群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人体消瘦,面色及肤色萎黄、肢冷、肌肉萎缩、脉虚弱细无力、舌质淡苔薄白等。常见症状为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睡眠障碍、便溏、怕冷、咳嗽、心悸、胸闷以及关节疼痛。整理发现薯蓣丸适用于“虚劳夹有风邪”的虚性体质。体质形成的因素多与外感未能及时治愈,久病、手术、放化疗、营养不良以及高龄等相关。导师临床案例以及其他文献调查发现,本方对肿瘤晚期以及慢性虚损性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特别是在晚期肿瘤治疗上,本方能增进食欲,增加体重,改善贫血,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且无任何副作用。从组方功效分析发现,薯蓣丸具有理虚拯劳,扶正祛邪的效用。由炙甘草汤、桂枝汤、理中丸、八珍汤、柴胡桂枝汤、十全大补汤等组成,君药为山药,大枣和甘草。全方有补益脾胃、益气养血和祛风散邪的功效。药理研究提示薯蓣丸具有增强免疫能力、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保护肾功能、促进白细胞、红细胞生长、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作用。薯蓣丸充分体现了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结论:基于对经方薯蓣丸的文献回顾性研究,本研究认为薯蓣丸适用范围广,安全性高,可以作为肿瘤晚期的调理方、慢性消耗性疾病过程中的食疗方以及老年保健方在临床推广应用。

陈彩玲(Chan Choi Leng)[7](2019)在《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风寒感冒的表征异同及辛温发汗法治疗效果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观察在应用辛温发汗的方药来治疗风寒型感冒,比较中国澳门和非洲莫桑比克地区有何区别和特点。风寒型感冒与部分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很相似,很多资料显示,中医辨证使用以桂枝汤或麻黄汤等以辛温发汗为主的方药治疗风寒型感冒有很好疗效。部分专家认为单独使用桂枝汤、麻黄汤等以辛温发汗为主的方药治疗风寒型感冒优于以对症治疗为主的西药,为了能更明确证明辛温发汗法治疗风寒型感冒的良好疗效,特设立西药对照研究。研究方法与内容:选择中国澳门和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的诊所或医院病人,收集时间在2018年4-12月,年龄在18-65岁,共234例风寒型感冒的就诊患者,其中药物过敏2例、未完成观察者8例、确诊流感5例,资料填写不全19例,最终只有200例符合标准并纳入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符合西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及中医风寒型感冒的辨证标准。将200例患者分成四组,分别是中国、非洲地区的研究组各50例(使用辛温发汗法的方剂-以下简称中药组);以及中国、非洲地区的对照组各50例(使用扑热息痛Paracetamol-以下简称西药组),分别对四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後的临床症状积分、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总有效率等进行比较。结果:1.中国地区和非洲地区患者在西药组、中药组的对比中,两地区西药组和中药组治疗后,患者体温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时间对体温下降也有影响,在治疗72h后体温下降达最低水平。两地区的西药组在时间上均存在交互效应,随治疗时间延长,西药组的体温下降幅度不同,以非洲莫桑比克地区体温下降明显。但两地区之间,不论在在西药组还是中药组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中国地区和非洲地区在中药组、西药组的体温恢复时间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国地区西药组中,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治疗前;非洲地区的西药组中,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同样优于治疗前;但两地区的比较中,治疗前及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国地区中药组中,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治疗前;非洲地区的中药组中,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同样优于治疗前;但两地区的比较中,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洲地区在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中出汗的情况优于中国地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中国地区的中药组、西药组患者对比,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对患者体温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时间对体温下降也有影响,在治疗72h后体温下降达最低水平。中药组与西药组在时间上存在交互效应,随治疗时间延长,中药组和西药组的体温下降幅度不同,以中药组体温下降明显,但组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6.中国地区的中药组与西药组在体温恢复时间比较上,中药组的体温恢复时间较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对比中国地区的中药组和西药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发现,治疗后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国地区两组患者治疗后,在恶寒、咳嗽、咳痰、咽痛、出汗、鼻塞、流涕、打喷嚏、二便、腹胀、口渴、头身痛、纳呆、舌象和脉象的症候积分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国地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候中发热和恶心呕吐的症候积分比较,以中药组的症候积分下降则显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非洲地区的中药组和西药组患者对比,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对患者体温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时间对体温下降也有影响,在治疗72h后体温下降达最低水平。中药组与西药组在时间上存在交互效应,随治疗时间延长,中药组和西药组的体温下降幅度不同,以中药组体温下降明显,但组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9.非洲地区的中药组和西药组的体温恢复时间比较,两组的体温恢复至正常所需时间在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10.对比非洲地区的中药组和西药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结果显示,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洲地区两组患者治疗后,在恶寒、咳嗽、咳痰、咽痛、鼻塞、流涕、打喷嚏、二便、腹胀、口渴、头身痛、纳呆、舌象和脉象的症候积分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洲地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候中发热、出汗和恶心吐呕的症候积分比较,以中药组的症候积分下降则更显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中国地区的中药组和西药组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无显着差异(p>0.05);非洲地区中药组和西药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地区的中药组和西药组之间,总有效率无显着差异(p>0.05)。12.中国澳门地区所纳入患者太阳病营卫不和的证型,以卫强营弱为多,22例(44%)。13.非洲莫桑比克地区所纳入患者太阳病营卫不和的证型,以卫强营郁为多,20例(40%)。结论:1.中、西药对于中国和非洲纳入患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均有效。2.中国和非洲地区纳入患者在中药组中体温恢复到正常所需的时间均较西药组短,但中国地区的中药组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西药组。3.中国和非洲地区纳入患者在症候积分上,西药组和中药组均有改善,但中药组的改善明显优于西药组,尤其是非洲地区纳入患者。4.非洲地区的纳入患者中,中药组治疗效果要优于西药组,可能与非洲人首次服用中药,敏感性较高相关。

马天超[8](2017)在《《金匮要略》关于肺癌证型方药相关条文整理》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的研究内容、目的:结合古今文献及各医家的理解、注释对《金匮要略》中各条文进行分析、整理,将与肺癌相关的条文按照肺癌的证型、方药进行分类、整理。并结合现代临床、实验研究及古今医家在诊疗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对条文在肺癌诊治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挖掘。将现代文献对肺癌相关条文及方药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为肿瘤学者在肺癌诊治过程中提供重要的依据,并为进一步科学研究提供思路。研究方法:专题发挥研究法:主要针对《金匮要略》中关于肺癌病名、病因病机、证治分型的经文以及方药进行深入研讨、归纳、总结。此法目的在于阐述该书中肿瘤相关理论内涵,总结肺癌诊治创新理论,完善理论结构,促进理论应用,对于丰富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贡献。理论体系研究法:是近来较新的一种研究中医古典着作的方法,将《金匮要略》中某种理论与现代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加以印证,结合各家临床经验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研究架构:基于笔者上述的研究目的及意义,本文分别从中西医两方面阐述文献研究成果,并重点说明《金匮要略》中对肺癌的相关论述,以下将提及本书名时简要称为“金方”。第一部分:主要从西医学方向论述现代医学对肺癌的的认识、临床症状及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从中医学方向论述古今各大医家对肿瘤、肺癌的认识。并详细研究肺癌的中医病名、临床表现、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第三部分:结合金方中的原文及相关描述,对肺癌的证型、方药、组成及现代研究逐一进行详尽分析。第四部分:结合金方“痰饮篇”的相关论述,分析、总结出对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论治方法。第五部分:列举所着本文时参阅的书目及主要参考文献。结果:通过查阅古今各大医家对肺癌的阐述,发现内容分散,并没有一个统一化的标准,主观性较强,对肺癌中医病名认识的也大相径庭。不仅加大了整理、分析文献的难度,也让后人从中医方面诊治肺癌造成困难。金方中虽无肺癌之名,但通过对《金匮要略》中治疗肺癌的条文、方药进行分析、整理,同时将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后发现,从肺痿篇及痰饮篇论治肺癌最为贴切。结论:笔者就金方原文中对所提及相关范畴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辨证及分型、方药及组成等相关描述,并结合现代研究将金方中对肺癌的分型总结为:肺胃阴虚、肺脾阳虚、顽痰壅肺、寒饮郁肺、水饮停肺,五种证型。方药分别以麦门冬汤、甘草干姜汤、皂荚丸、射干麻黄汤、泽漆汤或十枣汤主之。此外,痰饮篇中有关“痰饮”的论述与肺癌晚期病患出现的恶性胸水的临床表现较为符合,笔者分别从葶苈大枣泻肺汤和苓桂术甘汤两个经典处方加以论述。可见金方中虽未提出肺癌一词,但对其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方药及并发症的论治均有详尽分析,对后世医家从经方入手诊治肺癌有着重要意义,希望广大学者能够继承和发展。

于佳宏[9](2016)在《《名医类案》中经方医案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拟从经方原方的使用、经方加减方的使用、经方合方的使用、经方的误用4个角度来归纳研究《名医类案》中经方的应用情况,以期总结经方更多的适应症、更多的加减法及更多的合方思路。方法本文采用分类法、比较法、归纳法3种文献研究方法来研究《名医类案》中的经方医案。首先为了方便总结出《名医类案》中前人运用经方的经验,制定经方医案的纳入标准;其次对纳入的经方医案以方为纲进行分类,并以原方、加减方、合方、误用为目深一层分类;再次对每纲每目下的具体医案进行仔细推敲分析,并与《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作对比研究;最后总结该经方在《名医类案》中的运用经验。结果运用上述研究方法,总结出《名医类案》中经方的运用情况是:①在经方继承方面,众医家沿袭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对经方的运用规律、方法,对于加深后世对经方原义的理解与认识具有很大帮助。②在经方创新方面,众医家发展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对经方的运用,扩大了经方的应用范围。③在经方加减方面,众医家不拘一格,根据具体病情灵活加减化裁经方,治疗了更多兼证,为后世提供了更多经方加减思路和加减方法的示范。④在经方与经方或他方合方方面,众医家根据具体病情,灵活辨治,巧妙地以经方与经方或经方与时方相合,取此方之长补彼方之短,统筹兼顾,治疗了更多病证。⑤在辨证用方方面,众多误治的案例提示我们临证应详审病机,细致辨证,分清表里、虚实、寒热;众多医案均表明,在病情错综复杂,寒热、虚实、真假难辨之时,脉象往往可以直指病机之根本,对于病证的辨识及指导定法选方具有决定性的作用。⑥在对经典条文的理解与运用方面,众多医案警示我们对《伤寒杂病论》的条文,不可拘执于一句以应对复杂多变之万千病证,当根据具体病情具体分析,客观、实际、灵活运用经典。结论通过对《名医类案》中经方医案的研究,不仅学习了古人运用经方的临证经验,而且加深和拓展了我们对经方的理论认识。对于我们临床运用经方治疗疾病思路的开拓和我们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意义。

吴正[10](2016)在《麻黄的应用源流及其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麻黄的配伍规律为核心主线,结合古今文献,系统总结现代医家运用麻黄治疗各类疾病方面独特有效的经验,揭示麻黄常用配伍结构、技巧规律、与高频次药物的配伍方法、应用规律、作用机理和影响其配伍作用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运用麻黄提供参考。方法 以知网数据库为依据,查阅数据库中2003年至2014年各类期刊、报纸、会议文集等,逐篇进行检索,总结归类,筛选出含有运用麻黄配伍治疗的临床资料文献。经筛选本文最终获得可供统计的含麻黄配伍方剂共计780首。利用Excel软件按方剂的来源、组成、用法用量等归类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统计,获得麻黄运用的有效信息。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与麻黄配伍的中药共计366种,累计与麻黄配伍使用次数9161次。与麻黄高频配伍药物分别有:苦杏仁(4.17%),细辛(3.03%),桂枝(2.67%),半夏(2.67%),制附片(2.12%),黄芩(2.11%),白芍(1.90%)等。药类依次为:补气药12.17%(去甘草为5.95%),止咳平喘药11.87%,发散风寒药11.67%,清化热痰药5.79%,清热解毒药4.49%,温化寒痰药4.28%,活血药4.20%,温里药4.16%,发散风热药4.05%,利水消肿药3.96%等。现代麻黄常用剂量为10g或6g,其次为5g和3g,多数医家成人处方的麻黄用量低于15g。现代医家不仅充分发扬了历代拓展的功效,而且借鉴麻黄现代药理研究结果,使其使用范围扩大,不仅常规应用于各种呼吸、心血管、肾脏、风湿免疫疾病,还用于多种皮肤病、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妇科、神经系统、肿瘤疾病等的治疗。结论不同的配伍环境决定了麻黄的功效发挥方向的不同,通过适当的配伍可以突出应用其某一方而的功效,提高药物应用的准确率,提高临床疗效。经统计,麻黄高频配伍的药类及中药依次为补气药(甘草,白术,黄芪,去甘r草则位次降两名)、止咳平喘药(苦杏仁,桑白皮,紫菀,紫苏子,款冬花,葶苈子)、发散风寒药(细辛,桂枝,防风,生姜)、清化热痰药(桔梗,浙贝母)、清热解毒药(连翘)、温化寒痰药(半夏)、活血药(川芎)、温里药(制附片,干姜)等。现代医家普遍用量偏小,可能与药典中具有法律效应的用量规范有关。

二、经方肺系急症实验录6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方肺系急症实验录6则(论文提纲范文)

(1)旋覆代赭汤方证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旋覆代赭汤的现代研究概况
        1 旋覆代赭汤文献理论研究
        2 旋覆代赭汤现代实验研究
        3 旋覆代赭汤现代临床研究
        4 旋覆代赭汤现代临证经验
        5 其他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清代医案的研究近况
        1 医案文献版本和学术特点相关研究
        2 医案医家生平和学术思想相关研究
        3 医案病证相关研究
        4 医案方剂相关研究
        5 医案用药规律相关研究
        6 医案治法相关研究
        7 医案诊法相关研究
        8 医案中理论及其他研究
        9 医案方法学研究
        10 个人医案的专题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旋覆代赭汤理论研究
    1 旋覆代赭汤相关问题探究
        1.1 来源及病位
        1.2 病因
        1.3 病机
        1.3.1 气机失调
        1.3.2 关键病机
        1.3.3 虚证部位讨论
        1.4 主证
        1.4.1 “心下痞鞭”
        1.4.2 “噫气不除”
        1.5 方药配伍
        1.6 煎服法
    2 旋覆代赭汤扩展应用及演变
        2.1 扩展应用
        2.2 演变
    3 旋覆代赭汤方剂鉴别
第二章 旋覆代赭汤清代与民国医案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统计结果与分析
        2.1 年代分布
        2.2 一般特征规律
        2.3 病脉症治规律
        2.3.1 病因
        2.3.2 疾病
        2.3.3 舌象
        2.3.4 脉象
        2.3.5 症状
        2.3.6 方剂
        2.3.7 药物剂量统计
        2.3.8 药物加味统计
        2.3.9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
        2.4 关联分析
        2.4.1 核心症状间关联分析
        2.4.2 核心症状与药物关联分析
        2.5 聚类分析
        2.5.1 症状聚类分析
        2.5.2 药物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古代医案特点
        3.2 病因病机特点
        3.3 应用病证拓展
        3.4 症状特点
        3.5 代赭石剂量问题
        3.6 典型医案举隅
        3.7 误治医案
第三章 总结
    1. 总结
        1.1 理论部分
        1.2 医案部分
        1.3 小结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辅助治疗AECOPD痰热瘀肺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膏摩疗法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案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3)重组灵芝免疫调节蛋白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一、古代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二、现代中医对哮喘的认识与辨治
    第二节 哮喘的西医研究进展
        一、哮喘的定义
        二、哮喘的流行病学研究
        三、哮喘的病因
        四、哮喘的治疗
        五、哮喘与Th17/Treg细胞平衡
    第三节 RLZ-8的免疫研究进展
        一、凝集红细胞作用
        二、免疫活性
        三、抑制过敏性反应
        四、抗癌活性
        五、抗炎
        六、其他作用
第二章 RLZ-8对哮喘小鼠的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及试剂
        一、实验动物
        二、主要实验仪器
        三、实验试剂
    第二节 实验方法
        一、主要试剂的配制
        二、实验分组及小鼠哮喘模型的建立
        三、肺组织组织学检测
        四、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免疫学检测
        五、肺组织mRNA提取及Real-time PCR检测
        六、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细胞表型
        七、Western Blotting检测
        八、统计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
        一、rLZ-8降低哮喘小鼠肺部炎症细胞浸润
        二、rLZ-8抑制OVA诱导的哮喘小鼠脾脏CD11c~+ DC的成熟
        三、rLZ-8影响哮喘小鼠BALF细胞因子的水平
        四、rLZ-8调控哮喘小鼠肺组织mRNA表达
        五、rLZ-8降低了哮喘小鼠脾脏Th17的比例并增加了Treg细胞的比例
        六、rLZ-8抑制哮喘小鼠STAT3信号通路活化
    第四节 讨论
        一、OVA诱导建立小鼠哮喘模型
        二、rLZ-8对Th17/Treg细胞平衡的调控作用
        三、rLZ-8对肺组织相关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
        四、rLZ-8调控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因子的释放
        五、rLZ-8抑制哮喘小鼠肺部DC成熟
        六、rLZ-8抑制小鼠肺组织STAT3信号通路
第三章 RLZ-8干预哮喘气道炎症的免疫机制体外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及试剂
        一、实验动物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试剂
    第二节 实验方法
        一、主要试剂的配制
        二、小鼠脾脏CD3~+T细胞的提取
        三、Annexin/pi法进行细胞凋亡实验
        四、ELISA检测CD3~+T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分泌
        五、rLZ-8对体外CD4~+IL-17A~+ Th17细胞分化影响的体外研究
        六、小鼠脾脏CD4~+CD25~+ Treg细胞的提取
        七、CSFE检测rLZ-8对CD4~+CD25~+ Treg细胞的体外增殖作用
        八、小鼠脾脏CD4~+CD25~- T细胞的提取
        九、流式细胞术检测rLZ-8对Treg的分化影响
        十、Western Blotting检测CD3~+T淋巴细胞中STAT3的表达
        十一、统计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
        一、rLZ-8对CD3~+T细胞毒性
        二、rLZ-8对CD3~+T细胞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三、rLZ-8抑制Th17的体外活化和增殖
        四、rLZ-8促进CD4~+Foxp3~+Treg体外分化
        五、rLZ-8抑制STAT3信号通路在体外的活化
    第四节 讨论
        一、rLZ-8直接从细胞层面和转录因子的表达作用于Th17/Treg细胞平衡
        二、rLZ-8对体外培养T细胞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
        三、rLZ-8抑制体外培养T细胞STAT3信号通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今医案研究
    第一章 调和营卫法的古代文献研究
        1 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
        1.1 唐代及以前
        1.2 金元时期
        1.3 明清时期
        2 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章 调和营卫法的数据挖掘准备
        1 采用的软件
        2 医案研究的数据挖掘常用方法
        2.1 频数分析
        2.2 图表分析
        2.3 关联分析
        2.4 黄金分割法
    第三章 古代医案的数据挖掘
        1 建立数据库
        1.1 古代医案来源
        1.2 纳入原则
        1.3 排除原则
        1.4 数据规范化
        2 医案统计结果
        2.1 疾病结果
        2.2 治法结果
        2.3 用方结果
        2.4 用药结果
        2.5 常见疾病用方、用方及用药规律
    第四章 现代医案数据挖掘
        1 建立数据库
        1.1 现代医案来源
        1.2 纳入原则
        1.3 排除原则
        1.4 数据规范化
        2 医案统计结果
        2.1 疾病结果
        2.2 症状结果
        2.3 治法结果
        2.4 用方结果
        2.5 用药结果
        2.6 常见病症状、用方和用药规律
第二部分 仲景调和营卫法理论研究
    第一章 营卫理论概论
        1 营卫的功能
        2 营卫的关系
        3 营卫的运行
        4 营卫与气血、津液、六经、脏腑的关系
        4.1 营卫和气血的关系
        4.2 营卫和津液的关系
        4.3 营卫和六经的关系
        4.4 营卫和脏腑的关系
    第二章 营卫的病理
        1 营卫和谐的要素
        2 营卫的病理
        3 营卫失和的历史的研究概况
        3.1 唐代以前的研究概况
        3.2 三纲鼎立学说
        3.3 营卫失和卫气为主导
        3.4 营卫失和与气血阴阳津液的关系
        3.5 营卫失和与脏腑关系
        3.6 营卫失和的分类
        3.7 《伤寒论》之营卫失和
        3.8 《金匮要略》之营卫失和
        4 营卫失和的概念和分类
    第三章 调和营卫法理论研究
        1 调和营卫法与八法的关系
        2 仲景调和营卫方分析
        2.1 桂枝汤
        2.2 桂枝汤相关方
        2.3 小建中汤及相关方
        2.4 麻黄汤及相关方
        2.5 麻黄汤与桂枝汤合方
        3 小结
    第四章 营卫辨证论治初探
        1 营卫辨证论治的概念
        2 营卫辨证方法分析
        2.1 营卫辨证之病位辨证
        2.2 营卫辨证之病因病机辨证
        2.3 营卫辨证之体质辨证
        2.4 营卫辨证之综合辨证
        3 营卫辨证论治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3.1 “表病”的营卫辨证论治
        3.2 五脏系统疾病的营卫辨证论治
        4 小结
结语
    1 数据挖掘用于古今医案研究十分有效
    2 总结了营卫失和的定义和分类
    3 总结了调和营卫法的定义分类及治法特点
    4 初步提出了营卫辨证论治
    论文创新点
    问题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古代医案来源
    附录二 古代医案用方
    附录三 现代医案中医疾病
    附录四 现代医案西医疾病
    附录五 现代医案用方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5)基于文献统计探究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时辰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失眠时间相关研究
    综述二 西医学失眠时间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对象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流程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时辰与用药特点
    小结
    讨论
        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2. 失眠时辰与用药分析
        3. 失眠时辰与用药性味分析
        4. 失眠时辰与用药归经分析
第三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6)基于黄煌教授“方-病-人”学说的薯蓣丸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文献收集
        2.2. 文献确认
        2.3. 文献分析
        2.4. 结果及讨论
第二章 古代文献研究
    1. 薯蓣丸原方
        1.1. 薯蓣丸方剂类文献研究
        1.2. 薯蓣丸方论研究
        1.3. 薯蓣丸组方方解
    2. 薯蓣丸类方
    3. 小结
第三章 现代文献研究
    1. 名中医经验
        1.1. 虚劳
        1.2. 老年衰老
        1.3. 肺结核
        1.4. 肿瘤
        1.5. 再生障碍性贫血
        1.6. 肾炎
        1.7. 皮肤病
    2. 临床报道
        2.1. 肿瘤
        2.2. 呼吸系统疾病
        2.3. 肾病
        2.4. 循环系统疾病
        2.5. 慢性肝病
        2.6. 其他
    3. 药理研究
        3.1. 免疫调节作用
        3.2. 肾功能保护作用
        3.3. 抗肿瘤作用
        3.4. 其他
        3.5. 山药药理
        3.6. 大枣药理
    4. 小结
第四章 黄煌教授应用薯蓣丸的经验
    1. 薯蓣丸病案统计
        1.1. 主治疾病统计
        1.2. 适用人群特征统计
        1.3. 薯蓣丸临床症状统计
        1.4. 薯蓣丸的剂型与剂量
        1.5. 疗效评价
    2. 黄煌教授应用薯蓣丸典型病案
        2.1. 结肠腺癌侵犯十二脂肠案(患病2011-)
        2.2. 胰头颈癌侵犯门静脉、肝总动脉案(患病2014-)
        2.3. 多发性骨髓瘤案(患病2016-)
        2.4. 左上肺中分化腺癌—肺小细胞肺癌案(患病2010-)
        2.5. 消瘦腹泻案
    3. 小结
第五章 讨论
    1. 经典原文的诠释
        1.1. 关于“虚劳诸不足”
        1.2. 关于“风气百疾”
        1.3. 关于“虚劳诸不足”与“风气百疾”的关系
    2. 薯蓣丸组方结构分析
        2.1. 薯蓣丸中方剂分析
        2.2. 薯蓣丸药对分析
        2.3. 薯蓣丸单味药分析
    3. 薯蓣丸功效探讨
        3.1. 理虚拯劳
        3.2. 扶正祛邪
    4. 薯蓣丸方证探讨
        4.1. 推荐处方
        4.2. 适用人群
        4.3. 主治疾病谱
    5. 薯蓣丸方证的鉴别
        5.1. 与炙甘草汤的鉴别
        5.2. 与八珍汤的鉴别
        5.3. 与十全大补汤的鉴别
    6. 薯蓣丸的使用注意
        6.1. 热证慎用
        6.2. 水饮病慎用
    7. 薯蓣丸的临床应用前景展望
        7.1. 薯蓣丸可以作为肿瘤晚期的调理方
        7.2. 薯蓣丸可以作为消耗性疾病的食疗方
        7.3. 薯蓣丸可以作为老年保健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黄煌教授薯蓣丸与其他方剂交替使用的治疗经验整理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风寒感冒的表征异同及辛温发汗法治疗效果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现状和研究进展
        一、中国地区对感冒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二、非洲地区对流行病学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第二节 有关桂枝汤和麻黄汤治疗风寒型感冒的现代医学研究
        一、桂枝汤-现代医学研究
        二、麻黄汤-现代医学研究
第二章 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地区辛温发汗法治疗风寒型感冒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研究对象
        二、一般资料
    第二节 病例选择标准
        一、中医标准
        二、西医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第三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方法
        二、观察指标和内容
        三、治疗方法
        四、疗程
        五、临床疗效判断
        六、安全性评价
        七、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
    第二节 中国澳门和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研究组、对照组四组患者基线数据的比较
    第三节 中国澳门和非洲莫桑比克地区西药组、中药组治疗前后体温水平的比较
    第四节 中国澳门和非洲莫桑比克地区两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的比较
    第五节 中国澳门和非洲莫桑比克地区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第六节 中国澳门地区的中药组和西药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温水平的比较
    第七节 中国澳门地区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的比较
    第八节 中国澳门地区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第九节 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的中药组和西药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温水平的比较
    第十节 非洲莫桑比克地区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的比较
    第十一节 非洲莫桑比克地区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第十二节 中国澳门和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的中药组、西药组的有效率比较
    第十三节 中国澳门地区所纳入患者的中药组、西药组的安全性评价的比较
    第十四节 非洲莫桑比克地区所纳入患者的中药组、西药组的安全性评价的比较
    第十五节 中国澳门和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的中药组使用桂枝汤、麻黄汤为主方的数据
    第十六节 中国澳门地区所纳入患者的中药组太阳病营卫不和的证型比例
    第十七节 非洲莫桑比克地区所纳入患者的中药组太阳病营卫不和的证型比例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国内医家对于风寒型感冒使用不同方药治疗的进展
    第二节 中药饮片和中药免煎颗粒剂治疗感冒的研究对比
    第三节 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纳入患者风寒型感冒的各自特点及治疗方法
    第四节 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纳入患者风寒型感冒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地区使用辛温发汗为主的方药治疗风寒型感冒的优势
    第六节 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纳入患者使用中药和西药后体温观察的分析
    第七节 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纳入患者使用辛温发汗的方药治疗风寒型感冒所出现部分中医症候的分析说明
    第八节 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地区纳入患者的安全性评价的结果分析说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8)《金匮要略》关于肺癌证型方药相关条文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西医对肺癌研究概况
第二章 中医对肺癌研究概况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第三章 《金匮要略》中肺癌相关的证型与方药
    3.1 肺胃阴虚型
    3.2 肺脾阳虚型
    3.3 顽痰壅肺型
    3.4 寒痰郁肺型
    3.5 水饮停肺型
第四章 《金匮要略》对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辨证论治
    4.1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
    4.2 苓桂术甘汤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名医类案》中经方医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名医类案》及经方医案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名医类案》中经方医案的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 具体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桂枝汤医案
        3.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医案
        3.3 桂枝加附子汤医案
        3.4 麻黄汤医案
        3.5 葛根汤医案
        3.6 大青龙汤医案
        3.7 桂枝麻黄各半汤医案
        3.8 五苓散医案
        3.9 桃核承气汤医案
        3.10 抵当丸/抵当汤医案
        3.11 小建中汤医案
        3.12 炙甘草汤医案
        3.13 小陷胸汤医案
        3.14 十枣汤医案
        3.15 白虎汤医案
        3.16 白虎加人参汤医案
        3.17 调胃承气汤医案
        3.18 小承气汤医案
        3.19 大承气汤医案
        3.20 麻子仁丸医案
        3.21 蜜煎导医案
        3.22 猪胆汁导医案
        3.23 小柴胡汤医案
        3.24 大柴胡汤医案
        3.25 柴胡桂枝汤医案
        3.26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医案
        3.27 真武汤医案
        3.28 理中丸/理中汤医案
        3.29 竹叶石膏汤医案
        3.30 黄芪建中汤医案
        3.31 葶苈大枣泻肺汤医案
        3.32 桔梗汤医案
        3.33 茵陈五苓散医案
        3.34 当归生姜羊肉汤医案
        3.35 甘麦大枣汤医案
        3.36 肾气丸医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医案原文
附录2 经方医案索引表
附录3 所涉医家名录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麻黄的应用源流及其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麻黄的基本概况
    1. 麻黄的出处及名实考辨
    2. 麻黄的基原、品质与鉴别
    3. 麻黄的炮制与“去节”问题探讨
    4. 麻黄属于“六陈”探讨
第二部分 麻黄的功效源流
    1. 先秦至隋唐时期
    2. 宋代及金元时期
    3. 明代
    4. 清代
第三部分 麻黄的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
    2. 药理作用
    3. 毒副作用
    4. 煎服护理法、用量问题及禁忌探讨
    5. 同源异效
第四部分 麻黄的应用范畴
    1. 内科疾病
        1.1 肺系疾病
        1.2 脾胃疾病
        1.3 心脑疾病
        1.4 肢体经络疾病
        1.5 肾系疾病
        1.6 内科其他疾病
    2. 中医外科类疾病
    3. 妇科疾病
第五部分 麻黄的配伍规律
    1. 资料收集
        1.1 方剂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术语规范及统一
    2. 资料处理
    3. 资料分析与讨论
        3.1 频数统计
        3.2 功效分类统计
        3.3 与麻黄高频配伍药物分析
        3.4 麻黄用药剂量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经方肺系急症实验录6则(论文参考文献)

  • [1]旋覆代赭汤方证规律研究[D]. 李伊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辅助治疗AECOPD痰热瘀肺证的疗效观察[D]. 孔维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重组灵芝免疫调节蛋白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D]. 林成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D]. 石维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基于文献统计探究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时辰用药规律[D]. 林亮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基于黄煌教授“方-病-人”学说的薯蓣丸方证研究[D]. 杨琍舒.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中国澳门与非洲莫桑比克风寒感冒的表征异同及辛温发汗法治疗效果对比研究[D]. 陈彩玲(Chan Choi Le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5)
  • [8]《金匮要略》关于肺癌证型方药相关条文整理[D]. 马天超.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7(04)
  • [9]《名医类案》中经方医案的研究[D]. 于佳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麻黄的应用源流及其配伍规律研究[D]. 吴正.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标签:;  ;  ;  ;  

经方肺系统应急实验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