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新的大口径钢管厂即将竣工

中国最新的大口径钢管厂即将竣工

一、中国最新大直径钢管厂即将完工(论文文献综述)

章卫兵,王一端,闫建文,李中,王长会,关中原,王保群,崔玉波[1](2020)在《大国气脉——西气东输20年科技创新成果回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0年8月23日,国务院第76次总理办公会批准西气东输工程项目正式立项。自此,西气东输工程从蓝图上正式落地,拉开了"西部大开发"的序幕。这项一、二线已经运营多年,三线部分完工并投入运营,四线正在筹建之中的大国工程,不仅是一项为国争气的能源工程,更是一项为民送福的民生工程。20年时光荏苒,几代人攻坚克难,让数亿人的记忆充满了温暖。值此西气东输工程立项20周年之际,本刊邀请了部分作者和专家创作了本专题,以飨读者,并以此文向这项大国工程致敬。

韩玉[2](2019)在《超大跨CFST拱桥施工关键计算理论与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着名桥梁专家周念先教授认为“100m和1000m的拱桥在设计方面难度相差不大,而施工方面的难度差别非常悬殊”,可见超大跨拱桥建设的关键在于施工。钢管混凝土(CFST)拱桥由于采用了先拼装轻质钢管拱肋后浇灌核心混凝土的先进施工工艺,为拱桥跨越更大跨度提供了可能性。但随着跨度的增加,尤其是超500米级后,拱桥施工周期长,误差累积效应明显,再加之拱肋节段长、体量大、焊接影响复杂等问题,使得拱肋制造精度低、拼装风险高、施工控制难;此外,混凝土浇灌体量大、泵送距离远、顶升高度大,脱空“病害”不易避免,也给结构的安全造成威胁。然而,随着我国交通路网的不断延伸,“天堑变通途”势在必行,钢管混凝土拱桥因结构自身优势,是跨越峡谷沟壑的理想桥型。因此,为实现国家战略发展,创新拱桥核心建设技术,巩固我国的拱桥强国地位,超大跨钢管混凝土拱桥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即围绕世界最大跨钢管混凝土拱桥——合江长江一桥(跨径530m)建造过程中的施工关键计算理论与控制方法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鉴于超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的钢管拱肋制造过程中,大尺度焊缝会对拱肋制造线形产生不容忽视的复杂影响与高危风险,基于单元生死技术精细化数值模拟了钢管拱肋节段的动态对接焊接过程;对比分析了对称焊接与非对称焊接两种工艺下,特大尺度钢管对接焊缝及其热影响区的焊接残余应力与焊接残余变形分布规律,明确了对称焊接优于非对称焊接;针对国标中建议大跨度拱桥(超过200m)采用立式制作方法带来的施工费用高、安全风险大的难题,基于焊接缺陷分布特点,研发了拱肋“2+1”高精度卧式耦合制造技术,解决了特大体量钢管拱肋制造精度保证难的问题,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2.围绕超大跨拱桥施工过程中环境影响复杂,难以保证在设计合龙温度下合龙进而影响拱肋线形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考虑非设计合龙温度下合龙的拱肋安装线形修正方法,推导了节段预抬高及拱肋安装节点的标高调整计算方法;针对传统扣、锚索分离的定长扣索计算方法面临约束条件多、索力均匀性差等问题,提出了“过程最优,结果可控”的扣索一次张拉改进算法;针对扣、锚索一体施工方法,基于静力平衡与变形协调条件,推导了考虑墩(塔)抗推刚度弹性支撑影响的单索鞍与双索鞍索力计算方法,并结合传统索鞍半径有限、摩阻损耗大的问题,优化了传统双向索鞍构造细节,提出了新型分散式扣索双转向索鞍;形成了成套超大跨CFST钢管拱肋安装线形控制方法,并应用于合江长江一桥。3.针对超大跨CFST钢管拱肋工厂制作与现场拼装过程中的各种可能误差,分析了温度变化、焊缝收缩以及制作误差等对引起的弧长变化计算方法,基于拱肋节段无应力状态下的几何连续特性,推导了不同位置处的安装误差以及拱肋节段数对拱肋高程与线形的影响规律,明确了拱肋安装节段抬高误差控制关键部位;针对悬臂拼装时因接头不能密贴而采取垫塞钢板的措施,基于节段几何坐标关系,推导了节段间垫塞钢板的坐标修正公式,详细阐述了切线拼装、节段坐标修正在有限元中的实施方法,并通过算例计算了垫塞钢板对扣索力、主拱线形及内力的影响规律;针对特大跨CFST格构型拱肋,推导了拱肋切线拼装时坐标修正公式,提出了拱肋节段带斜腹杆安装时坐标修正方法。4.针对缆索吊装法应用于超500m级钢管混凝土拱桥面临的索跨大、吊装重、索塔高而稳定性差、环境复杂等难题,从受力性能、安装精度与偏位控制难易等方面系统对比了现有吊扣连接的可行性,明确了超大跨CFST拱桥“吊扣真正合一”的形式,并研究开发了塔顶偏位控制技术;基于正、倒两种索-轮单元平衡方程,构建了缆索几何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开发了非线性索-轮单元法,完成了缆索吊机主索几何非线性分析,进而彻底解决了传统有限元分析方法无法实现索力连续的问题;研发了回转梁式吊具进行拱肋水上起吊转向,解决了急流河段运输船不能横水流停泊的难题;保证了超500m级CFST拱桥缆索吊装系统的强健性与经济性。5.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剖析了钢管混凝土拱桥脱空产生原因;借助玻璃管灌注混凝土试验研究,明确了管内空气是施工阶段脱空主要成因,从而提出了真空辅助灌注工艺,并通过对比试验研究,厘清了真空情况下,空气排出流动方式,揭示了真空辅助灌注工作机理,验证了真空辅助灌注提高管内混凝土密实度的可行性;研发了“大型钢管混凝土结构管内混凝土真空辅助灌注方法”和相应的“真空辅助灌注系统”,实现了超500m级钢管混凝土拱桥全过程真空辅助三级连续泵送施工,保证了混凝土的密实性;针对管内混凝土收缩导致后期脱空的问题,提出并成功实践了“不收缩混凝土+真空辅助灌注”技术,解决了困扰钢管混凝土拱桥多年的脱空问题。

王义敏[3](2018)在《某厂房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钢管混凝土结构按照截面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圆钢管混凝土结构和多边形钢管混凝土结构等,其中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和圆钢管混凝土结构应用较广。目前,钢管混凝土结构因其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耐火性能好、施工简便以及造价经济合理等一系列优点,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结构形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钢管混凝土结构在我国就有了广泛的发展,开始应用于一些承重结构(如高层结构、工业厂房柱、设备构件柱、地铁站台柱、桩等)、高耸结构(如送变电杆塔等)及大跨结构,如北京地铁站,泉州邮电中心局大厦,江西体育馆比赛馆等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黄岛区中石油组块车间项目,位于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海西湾内,建筑总面积41809.3平方米,高度35.9m,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安全等级为二级。本论文以该项目为工程背景,对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1)钢管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主要是钢管施工和混凝土施工两个方面。钢管施工包含钢管工厂内加工,现场安装等,工厂内加工是基础,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现场安装,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影响到整个结构是否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2)充分分解钢管柱的整个工厂内加工过程,能够通过控制工艺流程中的十个关键工序,确保加工质量满足要求。(3)通过制定钢管柱的现场安装施工方案并严格执行,能通过对就位轴线、标高、垂直度三要素的控制来达到安装质量标准。(4)钢管内混凝土施工主要是混凝土材料的质量控制和现场浇筑方式的选择,通过对泵送混凝土材料坍落度、强度等方面的严格管控及浇筑方式的正确选择能确保浇筑质量符合要求。(5)钢管柱柱脚和对接接头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后续钢管柱的安装,通过对柱脚及对接接头部位常见质量问题的分析研究,以及有针对性控制措施的实施能达到规避质量通病,满足后期安装质量标准的目标。

莫晓[4](2017)在《高大支撑模板工程系统综合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设工程中高、大、重的现浇混凝土结构不断涌现。高大支撑模板作为现浇混凝土的临时支撑结构,其施工和安全技术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对它的理论研究尚不成熟,加之设计和施工不够规范,导致高支模模板变形过大甚至发生架体坍塌,因此,对高支模进行系统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脚手架和模板工程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支撑结构的稳定性理论展开了研究。针对现行规范标准中的存疑问题以及规定不统一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越中友谊宫高支模为例,进行高支模专项设计计算,结合有限元软件模拟实验和对架体的实时监测,探索架体的受力规律,以期减少坍塌事故的发生。本文的研究成果和主要结论:(1)本文高支模实例中梁上施工荷载对轴力的影响较大,建议类似工程的高支模设计时梁上施工荷载标准值取值大于2.5kN/m2。(2)立杆顶部受到上部现浇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的影响较明显,而立杆底部却恰恰相反,建议高支模搭设时最顶层水平杆步距可适当减小。(3)梁下立杆顶端的轴力实测值大于底端,水平杆具有均衡立杆不均匀受力的作用,必须注重水平杆的双向拉结。水平面和竖直面剪刀撑的设置、剪刀撑与立柱铰接均能够有效地提高架体的稳定性。(4)提出无线高支模实时监测系统的具体监测方法,建议利用有限元模拟和实时监测作为减少坍塌事故发生的有效技术手段。

武庆卫[5](2016)在《箱筒型基础结构的动力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箱筒型结构是一种适合于软基上的基础结构,可用于建造防波堤、码头、围埝等结构,随着工程建设的深水化发展,结构所处的环境也愈加恶劣多变,在风、浪、流、冰、地震等各种复杂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响应就成为了我们所必须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利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对箱筒型基础结构的动力响应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1.结合工程实际问题,建立了箱筒型基础结构的数值模型,并通过与实测数据对比验证模型可靠性;分析了其自振特性,结果表明发生共振破坏的可能性很小;提出了结构-地基整体模型的平面等效原则;探究了地基土本构模型的选取对动力分析结果的影响,大幅值动荷载作用下需考虑土体的塑性变形。2.分析了波浪作用下的结构响应:通过编程得到随机波浪荷载时程曲线,分别按照正弦荷载和随机荷载考虑波浪作用分析了结构的动力响应,结构最大振幅16mm,完全满足使用要求;然后建立了波浪-结构-地基的耦合模型,对其耦合响应过程进行模拟,耦合分析结果相对加载动力的计算结果偏小;最后对比了波浪作用下静动力响应的计算结果,最大相对差值17%。3.分析了冰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响应:采用改进的Matlock冰力模型得到结构上的动冰荷载参数,进而分析了不同冰速条件下的结构瞬态响应,最大水平位移29mm,可满足使用要求;并对比了冰荷载作用下静动力响应的计算结果,动力作用下的上部结构位移相对较大,振动现象明显,最大动力放大系数3.82。4.采用时程分析法对结构-地基整体模型进行了地震响应分析:分别采用实测地震加速度记录曲线和人工地震波加速度时程曲线作为输入条件进行了时程响应分析,最大位移152mm,最大转角0.016°,可见结构以整体平移为主,转动十分微小,不会发生失稳破坏现象。5.初步探究了箱筒型基础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因素,并对各因素的灵敏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构平面尺度、土体指标、荷载幅值对动力响应的影响较大。综上所述,本文对箱筒型基础结构在波浪作用、冰荷载和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结构位移和稳定性均满足设计要求,为箱筒型基础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开辟了新的道路。

邱燕玲[6](2015)在《基于风险调控原理的高地震烈度山区选线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5.12”汶川大地震对山区铁路公路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不仅严重阻碍了抢险救援队伍的进入,而且严重滞后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目前线路工程的抗震设计主要体现在结构物抗震设计方面,但通过选线源头规避与线路工程全寿命周期统筹防控风险,才是最先进有效的抗震减灾模式。因此高地震烈度山区铁路减灾选线,应是以铁路定线为主体,同时考虑线路工程全寿命周期统筹防控风险的一种总体设计。论文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大量实震资料调查的基础上,以大地震风险调控为指导思想,开展了高烈度地震区新建线路从廊道选择、空间定线到个体工程设计的选线技术研究,并针对震后成灾环境巨变,次生山地灾害频发的特殊情况,研究有关震后线路工程修复与重建技术。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如下:通过对实震现象的调查分析,总结了路基工程震害特征,提出减轻山区线路震害的根本措施:路基工程破坏并不严重,而且易于抢通;山地灾害是造成线路工程破坏的最主要因素,山地灾害对线路工程的影响远大于工程直接震害;边坡防护工程能有效减轻山地灾害对线路的影响,但地震触发山地灾害的发生往往是始于山脊线附近的,对线路造成巨大损失的山地灾害发生在路域以外;对山地灾害的预防(防治)不能单纯依靠工程措施,应该在线路设计的源头——选线阶段从减灾的角度来考虑;线路通过发震断裂,任何加强工程结构物抗震能力的措施都难以抵抗大地变形问题,应通过选线阶段的策略来减轻震害损失。针对选线设计环节中的廊道方案选择,运用构造地貌理论,对活动断裂塑造的地貌格局和强震灾害效应的综合分析,得出廊道方案原则:断裂构造盆地在地形陡峭的山区往往形成一系列宽谷或线状分布的开阔地形,即是自然演化的经济据点和交通廊道,也是选线应利用的有利地形,还能有效减轻铁路服务期内的山地灾害;逆断层下盘挠曲盆地、正断层上盘断陷盆地、走滑断层断陷盆地和拉分盆地,均是铁路廊道方案可利用的地貌单元;综合考虑地震风险和地形条件,对逆断层,线位可选择在下盘的盆山过渡区域;对正断层,由于该类断层震级不大,铁路可沿正断层上盘断陷盆地布线,并采用工程抗震设计抵御地震风险;对走滑断层,一般有平直地形可利用,可实现以简易工程通过走滑断裂带的减灾策略。针对选线设计环节中的空间定线,根据波动理论与实震资料,研究了地震波在三维空间传播的地形效应,以线路在地震动作用相对较弱的部位通过为原则,提出高地震烈度山区空间定线要点:区域性地震动的强弱程度与高程并无密切的关系,宽厚山体或大地势台阶也不存在明显的地震动沿高程递增的规律性,在选线确定大段落线路高程时,可不考虑高程放大效应;体波的直射和反射使背坡面易于产生顺坡向的裂隙,因此易在背坡面产生大规模的崩塌灾害,迎坡面更易于形成面波,且面波不易于传出迎坡面,因此在迎坡面产生表层塌滑灾害,当坡体两岸条件相同时,在体波占地震波主要能量的近场区,线路应选择迎坡向,在面波占地震波主要能量的远场区,线路应选择背坡向;峡谷地形在空间上能有效阻断高频成分Rayleigh波的传播,地震波在峡谷入射一侧振动强烈,在另一侧减弱,选线通过峡谷地形时,根据活动断层与峡谷之间的相对位置,应避免选择峡谷入射方向的一侧。针对选线设计环节中的个体工程布设,在风险调控的设计思想下,提出高地震烈度区采用新建工程造价低、损毁后宜修复的路堤、浅路堑、短隧、低桥等简单易修复的工程减轻大震风险的减灾策略。对大地形变导致断层两侧线路发生错断的特殊灾害,研究了相应的线路减灾设计方案,为使线路恢复的工程量最小,线路宜以大曲线半径通过断层,地震后可通过减小曲线半径的措施恢复线型要求;若不降低原线路设计水准,在线路设计时,曲线外移变形一侧需预留一段直线段;不宜以直线段通过断层,若以直线段通过断层,也应在断层附近设一曲线。对于断层蠕滑问题,认为在线路空间定线时不构成控制性问题,可放在工程布设和工程设计环节予以考虑。灾害弹性是目前国际上应对大灾所提出的最新理念,建设灾害弹性道路体系,也是我国的发展方向,而铁路公路抢险修复技术,则是弹性道路体系实现迅速恢复正常功能的重要保障。在汶川地震路基工程震害调查的基础上,总结路基工程抢险保通工程措施;对震后受损的路基支挡工程,研究其震损机理、震后损伤评估及震后修复加固技术。另外,在汶川地震震后线路工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峡谷地区重建线路和震后新建线路,提出选线设计的原则。震后线路抢险保通的基本原则是对线路通行有较大影响的变形过大或局部破坏结构,采取简单有效的临时加固措施,维持道路通行,提高线路通行能力。对路基挡墙主要采用加固坡脚,对地基不稳定工点,需治理滑坡。挡墙震损主要有倾斜变形和滑移变形两种模式。倾斜变形挡墙震后仍为挡土墙工点,采用横向加固措施可有效地控制变形发展,并能将挡墙整体稳定性和基地应力恢复到规范要求;整体滑移变形挡墙可能已转变为滑坡工点,需根据变形位移判断是否已发生转化,从而按滑坡制定处治方案。对在原有线路廊道上恢复重建的线路工程,需避开地质灾害高发期,重建工程应以震后次生山地灾害防范为主指导选线设计,在地质选线框架下,注意震后次生山地灾害的特点。震后新建“生命线”工程,应在廊道上与既有线分开。

王治家[7](2015)在《KUKA机器人曲面切割编程控制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机器人技术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高科技技术前沿技术之一的机器人技术发展迅速,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机器人应用于CNC系统中的主要工作时:空间轨迹焊接、相贯切割、装配、材料加工、货物搬运、码垛等。数控系统是基于计算机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和精密加工技术形成的一种科学技术含量高、精密度高的高新技术。相贯线轨迹切割一般应用于空间复杂曲面切割,数控技术标志着一个国家工业科技水平发展程度。展开对相贯线轨迹CNC系统进行研究及应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本文围绕着数控相贯线切割技术的研究现状,选择合适于实际生产的插补算法进行研究,对空间钢管形成的复杂曲线轨迹进行相贯线建立数学模型。在圆管相贯的情况下,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推导出圆管相贯在同一坐标系下的相贯方程,在不同空间坐标系进行空间任意角度变换的一般相贯方程。从实际生产研究了理想条件下及带管壁厚度相贯线轨迹的不同,带坡口相贯切割必须考虑管壁厚度问题及坡口角、实际切割角、切割方向等。使用VC++对相贯线方程进行离散化编程,求得各节点空间坐标值,为切割轨迹规划和MATLAB软件三维仿真奠定基础。该项目不仅需要克服空间相贯线建模的难度,还要对KUKA机器人手臂及独立得编程进行研究。研究机器人手臂执行器末端的空间描述和空间坐标变换,使用Denavit和Hartenberg提出的D-H参数法描述各运动轴间的运动方向及参数,研究机器人运动学正、逆问题的求解过程得到相关数据。机器人手臂末端执行器的相贯切割进行轨迹规划,同时对复杂空间相贯线轨迹切割两个相邻过渡点的位置和姿态进行相关的处理,这样过渡时执行器末端运行平稳,提高加工精度。对各节点坐标进行MATLAB三维仿真,相贯线的模拟轨迹与实际要求生产相贯轨迹相比,如果在误差精度允许的范围内,我们使用VC++编程得到的节点坐标进行KUKA机器人独立的二次编程完成后,进行生产一次性成型进行试切割,提高了生产安全性,节约原材料。

王梧[8](2014)在《冶金动态》文中研究表明一、综合据中国冶金建设协会材料,我国在建钢铁厂规模仍然庞大,目前正在开工建设的炼铁工程35个,产能6485万t;炼钢工程27个,产能2442万t;钢铁联合企业或多工序工程1个,产能120万t。正在设计的炼铁工程8个,产能410万t;炼钢工程16个,产能776万t;钢铁联合企业或多工序工程2个,产能630万t。正在规划炼铁工程1个,炼钢工程2个,钢铁联合企业或多工序工程6个,产能3400万t。如果这些已开工在

邢娅莉[9](2012)在《顶管掘进机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非开挖地下管线施工技术是一项新崛起并迅速发展的施工形式。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需要的不断扩大,以及国内对施工环境要求不断提升,加快施工进程和最大限度地节约施工成本,使得非开挖技术逐步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城市地下管线和其他重大基础设施施工的宠儿。因此,在建设部2005年修订并倡导大力推广应用的“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中,非开挖埋管技术被列为地下空间施工技术中的一种。顶管掘进机(以下简称顶管机)是一种用于非开挖技术中铺设新管线的施工机械。目前,在管线施工中主要采用泥水平衡性顶管机。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用水力切削泥土,以及虽然采用机械切削泥土而用水力输送弃土,同时利用泥水压力来平衡地下水压力和土压力的顶管形式。其基本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带有一定压力的泥水来平衡机头前面的地下水压力和土压力,使机头掘进过程中所带出来的地下水跟土体的体积总和等于机头与管材的体积。因此,泥水平衡式顶管施工关键要素就是施工中的泥水管理问题。传统的顶管机泥水管理系统存在智能化程度较低,对施工人员依赖度高,可靠性较差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的研究内容是“顶管掘进机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以泥水平衡型顶管机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工作特点,在对相关设备进行硬件改造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将模糊控制的思想,引入到泥水平衡控制中,提出新式的顶管机施工方案。希望通过新方案的实施改善目前设备存在的纠偏准确度低、智能化程度低、故障率较高、工程进度较慢、质量较低等一系列问题。该项目已成功应用于实际施工项目中,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吴小亮[10](2012)在《特大跨度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非线性行为分析》文中认为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凭借其良好的受力性能、卓越的跨越能力、便捷的施工工艺,在现代高速铁路大跨径桥梁建设中优势凸显。随着设计跨径的不断增大,结构受力总体呈现“高应力、大位移”的趋势,传统弹性分析方法已不适用。目前非线性研究也多集中于考虑几何非线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而材料非线性、温度效应、时变效应等有待进一步研究,对组合结构的非线性研究也尚不完善。本文结合新建铁路沪昆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跨度445m光照北盘江特大桥,将退化梁单元理论应用到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中,主要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阐述了退化梁单元理论用于非线性分析的基本思路并推导了相关公式。2、基于退化梁单元有限元分析程序CSBNLA,计算了一组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的轴压极限承载力;依据极限平衡理论初步推导了劲性钢管高强混凝土叠合短柱的正截面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3、研究探讨了考虑施工过程截面刚度逐步组合的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模方法,采用MIDAS Civil软件与CSBNLA程序分别建立了北盘江大桥有限元计算模型,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进而开展了北盘江大桥施工全过程的静力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并探讨了各种非线性因素对结构响应的影响。4、在考虑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基础上,对大跨度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主拱圈运营阶段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退化梁单元采用分块(层)积分技术可以方便地处理组合结构中不同性质的材料,在结构非线性分析中能够很好地模拟混凝土开裂、钢筋塑性流动、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等因素;结构非线性对特大跨度劲性骨架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施工线形及极限承载能力影响较为显着,在设计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二、中国最新大直径钢管厂即将完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最新大直径钢管厂即将完工(论文提纲范文)

(1)大国气脉——西气东输20年科技创新成果回眸(论文提纲范文)

丝路新途西气东输绘蓝图
沙海选线无人区里有英雄
三线如虹大气东行贯神州
气源版图中亚管道领军来
全自动焊让钢管“成双结对”
钢管升级从X70钢级开始
翻山越岭比拼技术与精神
穿江潜海多个第一铸气魂
智能管道为中国气脉再提速
气化神州民生工程送福气

(2)超大跨CFST拱桥施工关键计算理论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跨度CFST拱桥发展历程
        1.2.2 焊接作用对大跨度CFST拱桥性能影响研究现状
        1.2.3 大跨度CFST拱桥钢管拱肋制作研究现状
        1.2.4 大跨度CFST拱桥钢管拱架设与线形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2.5 大跨度CFST拱桥管内混凝土灌注与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3 工程概况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尺度焊缝对超大跨钢管拱肋线形的影响机制及控制方法研究
    2.1 大尺度钢管拱肋焊接残余变形与焊接残余应力分布模式研究
        2.1.1 大尺度钢管拱肋焊接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2.1.2 温度场分析结果
        2.1.3 应力场分析结果
    2.2 超大跨钢管拱肋焊接变形控制措施研究
        2.2.1 修磨焊缝
        2.2.2 焊接变形控制
    2.3 卧式制作
        2.3.1 筒节制作
        2.3.2 单元件制作
        2.3.3 卧装组焊
        2.3.4 法兰盘制作
        2.3.5 拱铰轴制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大跨CFST拱桥钢管拱肋安装线形控制计算研究
    3.1 CFST拱肋安装目标线形的确定
        3.1.1 节段预抬高的确定
        3.1.2 拱肋安装节段的标高调整
    3.2 扣、锚索分离的扣索力计算
        3.2.1 传统扣索力计算方法
        3.2.2 超大跨CFST拱桥斜拉扣挂施工索力改进计算方法
        3.2.3 锚索力计算
        3.2.4 超长扣索和锚索的模拟
    3.3 扣锚索一体的拱肋安装高程控制算法
        3.3.1 单个转向索鞍的模拟方法
        3.3.2 单索鞍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3.3.3 考虑墩(塔)抗推刚度的弹性支承刚度计算公式
        3.3.4 双索鞍结构中拉索的模拟
        3.3.5 扣塔上双转向索鞍的有限元模拟
    3.4 合江长江一桥拱肋安装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施工误差对拱肋线形及索力的影响分析
    4.1 拱肋制作与安装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温度变化引起的拱肋弧长变化
        4.1.2 焊接收缩
        4.1.3 拱肋放样弧长量计算
        4.1.4 温度变化对拱肋安装线形的影响分析
    4.2 安装误差对拱肋高程的影响
        4.2.1 设计状态下各测点高程几何关系
        4.2.2 各测点高程计算
        4.2.3 算例分析
        4.2.4 拱肋节段数对拱肋安装线形影响
    4.3 垫塞钢板对扣索力及其高程的影响
        4.3.1 节段间垫塞钢板的几何坐标修正公式
        4.3.2 节段间垫塞钢板对扣索力与主拱线形的影响
        4.3.3 节段间垫塞钢板的有限元模拟方法
        4.3.4 算例分析
    4.4 格构型拱肋坐标修正与拱肋带斜腹杆安装的模拟
        4.4.1 实腹式拱坐标修正
        4.4.2 格构式拱肋截面坐标修正
        4.4.3 公共斜腹杆的模拟
        4.4.4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缆索吊机系统设计与控制技术
    5.1 吊扣塔合一的缆索吊装系统整体设计
        5.1.1 前言
        5.1.2 吊扣塔合一,中间设铰
        5.1.3 吊扣塔真正合一
        5.1.4 吊扣合一中间设铰与否的二者差异
        5.1.5 缆索吊运系统位移控制技术
        5.1.6 小结
    5.2 缆索吊机主索几何非线性分析
        5.2.1 非线性索-轮单元法
        5.2.2 索-轮单元滑移平衡方程推导
        5.2.3 承载索的几何非线性计算程序
        5.2.4 算例分析
    5.3 拱肋水上起吊转向技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大跨径CFST拱桥拱肋管内混凝土灌注与控制
    6.1 钢管混凝土施工阶段的脱粘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6.1.1 管内混凝土脱粘脱空机理
        6.1.2 管内混凝土脱粘脱空的数值分析
        6.1.3 避免钢管混凝土脱粘脱空措施
    6.2 钢管内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研究
        6.2.1 材料选择及技术性能要求
        6.2.2 试验原材料
        6.2.3 自密实混凝土评价方法和指标
        6.2.4 密实骨架堆积法设计配合比
        6.2.5 C60自密实混凝土的制备
    6.3 钢管混凝土真空辅助灌注工艺试验
        6.3.1 真空度和抽真空设备的确定
        6.3.2 管内混凝土灌注工艺试验
        6.3.3 工艺试验小结
    6.4 超大跨径CFST拱桥管内混凝土分级连续真空辅助灌注与控制研究
        6.4.1 总体方案
        6.4.2 超大跨径CFFST拱桥管内混凝土分级连续真空辅助灌注
        6.4.3 超大跨径CFST拱桥管内混凝土分级连续真空辅助灌注控制
        6.4.4 实施效果与经济性分析
    6.5 拱肋钢管混凝土质量检测
        6.5.1 超声波检测
        6.5.2 钻孔调查
        6.5.3 小结
    6.6 新型自密实、无收缩管内混凝土制备与应用
    6.7 管内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智能调载技术研究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某厂房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研究背景
    1.2 钢管混凝土国内外发展研究概况
        1.2.1 国内发展研究概况
        1.2.2 国外发展研究概况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5 研究工作基础
第2章 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基本原理及应用
    2.1 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基本概念
    2.2 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原理及特点
        2.2.1 混凝土结构特点
        2.2.2 钢结构结构特点
        2.2.3 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原理及特点
        2.2.4 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基本性能
    2.3 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应用
        2.3.1 高层建筑工程
        2.3.2 大跨度桥梁工程
        2.3.3 地铁车站工程
        2.3.4 单层和多层工业厂房柱
    2.4 钢管混凝土结构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钢管混凝土组合钢管柱加工技术研究
    3.1 工程概况
    3.2 钢管柱加工质量控制技术及措施
        3.2.1 加工工艺流程
        3.2.2 钢管柱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
        3.2.3 材料质量控制措施
        3.2.4 质量监督措施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钢管柱安装技术研究
    4.1 工程概况
    4.2 钢管柱安装质量控制
        4.2.1 关键工序选择
        4.2.2 施工准备
        4.2.3 控制措施
        4.2.4 安全保证措施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5.1 泵送混凝土材料要求
    5.2 泵送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5.2.1 施工特点和方法分析
        5.2.2 施工工艺及流程
    5.3 安全保证措施
    5.4 质量保证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节点施工技术研究
    6.1 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主要节点
        6.1.1 梁柱节点
        6.1.2 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钢柱对接节点
    6.2 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钢柱柱脚施工技术
        6.2.1 钢柱柱脚主要形式
        6.2.2 柱脚施工常见质量通病
    6.3 同径钢管柱对接接头施工技术研究
        6.3.1 安装、定位、找正
        6.3.2 焊接
        6.3.3 钢管柱对接焊接残余应变对垂直度影响的处理方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4)高大支撑模板工程系统综合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模板坍塌事故分析
    1.2 模板技术简介
    1.3 模板支撑结构简介
        1.3.1 模板支撑结构的发展
        1.3.2 扣件式钢管支撑结构
        1.3.3 碗扣式钢管支撑结构
        1.3.4 承插盘扣式钢管支撑结构
        1.3.5 钢管—贝雷架组合式支撑结构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荷载方面
        1.4.2 计算理论方面
        1.4.3 支撑架与楼层的相互作用
        1.4.4 试验方面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高支模设计理论研究
    2.1 结构概念分析
        2.1.1 定义及重要性
        2.1.2 半概率半经验的设计方法
        2.1.3 几何构造分析
    2.2 稳定性
        2.2.1 稳定性的概念
        2.2.2 强度与稳定
    2.3 压杆失稳
        2.3.1 压杆失稳的概念
        2.3.2 两端铰接压杆一阶分析
        2.3.3 悬臂杆受力二阶分析
    2.4 结构线性分析与非线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行规范标准中高支模设计方法研究
    3.1 高支模简介
        3.1.1 高支模定义的理解
        3.1.2 高支模专项施工方案简介
    3.2 对现行规范标准中涉及高支模基本规定的理解
        3.2.1 现行规范标准中针对模板工程基本规定的理解
        3.2.2 现行规范标准中对支撑结构设计基本规定的理解
    3.3 对现行规范标准中高支模设计计算方法的研究
        3.3.1 荷载标准值取值
        3.3.2 水平杆计算
        3.3.3 抗倾覆验算
        3.3.4 支撑结构稳定性计算
        3.3.5 地基承载力验算
        3.3.6 构造措施
    3.4 应用现行规范标准时发现的一些问题
        3.4.1 容许长细比
        3.4.2 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产生的荷载
        3.4.3 现行规范标准需完善的地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越中友谊宫高支模专项设计及有限元软件模拟
    4.1 工程概况
        4.1.1 工程基本情况
        4.1.2 高支模区域基本情况
    4.2 高支模计算说明及构件基本情况
        4.2.1 设计总体说明
        4.2.2 具体计算说明
    4.3 框架梁底模板计算
        4.3.1 梁底次楞方木验算
        4.3.2 梁底主楞双拼钢管验算
    4.4 支撑结构倾覆和稳定性计算
        4.4.1 支撑结构倾覆验算
        4.4.2 结构稳定性验算
    4.5 有限元理论基础
        4.5.1 线性稳定性有限元分析原理
        4.5.2 非线性稳定性有限元分析原理
        4.5.3 SAP2000稳定性分析的简介
    4.6 SAP2000建模的基本情况
        4.6.1 建模基本假设
        4.6.2 SAP2000模型的建立
        4.6.3 高支模稳定性分析在SAP2000中的实现
    4.7 模拟实验结果分析及应用
        4.7.1 模拟实验结果
        4.7.2 模拟实验结果对专项方案的优化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支模实时监测
    5.1 施工现场实时监测
        5.1.1 监测设备简介
        5.1.2 监测点位置设置
        5.1.3 监测参数预警值及报警值设置
        5.1.4 现场监测数据的统计
    5.2 实时监测结果分析
        5.2.1 立杆轴力
        5.2.2 杆件倾角
        5.2.3 模板沉降
    5.3 理论计算、有限元模拟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5.3.1 轴力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
        5.3.2 水平位移模拟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
        5.3.3 实时监测方法的总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5)箱筒型基础结构的动力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箱筒型基础结构发展概述
        1.1.3 课题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箱筒型基础结构
        1.2.2 动力响应问题
        1.2.3 波浪作用
        1.2.4 冰激振动
        1.2.5 地震作用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工程背景与模型分析
    2.1 工程背景
        2.1.1 工程简介
        2.1.2 自然条件
        2.1.3 箱筒型基础结构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1 计算域的选取与边界条件
        2.2.2 结构与土体的本构模型
        2.2.3 结构与土体的接触
        2.2.4 分析过程
    2.3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2.3.1 工程实测资料
        2.3.2 有限元计算结果
    2.4 箱筒型基础结构的自振特性分析
        2.4.1 上部结构自振特性
        2.4.2 箱筒型基础结构自振特性
        2.4.3 结构-地基整体模型自振特性
    2.5 结构-地基整体模型的平面等效
        2.5.1 平面等效原则
        2.5.2 平面等效验证
    2.6 地基土本构模型选取的影响
    2.7 模型分析主要结论
第三章 波浪作用下的结构响应
    3.1 海浪理论与波浪荷载
        3.1.1 波浪理论
        3.1.2 波浪荷载
    3.2 箱筒型基础结构上的波浪荷载参数
        3.2.1 正弦波浪荷载
        3.2.2 随机波浪荷载
    3.3 水头差作用下的渗流分析
    3.4 波浪动力作用下结构的瞬态响应
        3.4.1 常规箱筒型基础结构动力响应
        3.4.2 挡浪墙箱筒型基础结构动力响应
        3.4.3 挡浪墙箱筒型基础结构的优化与动力响应分析
    3.5 波浪-结构-地基相互作用的耦合分析
    3.6 波浪作用下结构的静动力计算结果比较
    3.7 波浪作用下结构响应分析结论
第四章 冰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响应
    4.1 冰力作用模型与冰激振动理论
        4.1.1 静冰力作用模型
        4.1.2 强迫振动理论
        4.1.3 冰与结构相互作用理论
    4.2 箱筒型基础结构上的冰荷载参数
        4.2.1 改进的Matlock模型
        4.2.2 冰荷载参数计算
    4.3 动冰力作用下的结构瞬态响应
        4.3.1 10cm/s冰速下结构的响应分析
        4.3.2 20cm/s冰速下结构的响应分析
        4.3.3 30cm/s冰速下结构的响应分析
        4.3.4 40cm/s冰速下结构的响应分析
    4.4 冰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静动力计算结果比较
    4.5 冰荷载作用下结构响应分析结论
第五章 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
    5.1 地震概述
        5.1.1 地震作用
        5.1.2 地震响应的分析方法
    5.2 地震参数的确定
        5.2.1 人工合成地震波
        5.2.2 实测地震记录的选取
    5.3 结构的地震时程响应结果
    5.4 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结论
第六章 结构动力响应影响因素的灵敏度探究
    6.1 结构平面尺寸的影响
    6.2 基础筒入土深度的影响
    6.3 上部结构高度的影响
    6.4 筒体壁厚的影响
    6.5 土体内摩擦角的影响
    6.6 土体粘聚力的影响
    6.7 土体阻尼的影响
    6.8 动荷载幅值的影响
    6.9 动荷载周期的影响
    6.10 动荷载作用点的影响
    6.11 动力影响因素灵敏度分析结论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基于风险调控原理的高地震烈度山区选线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选线设计发展及现状
        1.2.2 山区选线设计研究
        1.2.3 高地震烈度山区选线设计研究现状
        1.2.4 震后线路工程修复及重建设计
    1.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山区线路工程震害特征
    2.1 汶川地震线路工程震害概况
    2.2 路基工程震害特征分析
        2.2.1 路堤工程震害特征
        2.2.2 挡墙工程震害特征分析
        2.2.3 路堑边坡工程震害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构造地貌与地震活动特征的廊道选择
    3.1 断裂塑造的各类山间构造盆地
        3.1.1 挠曲类盆地特征
        3.1.2 伸展类盆地特征
        3.1.3 走滑类盆地特征
    3.2 基于地形和灾害风险综合分析的廊道方案选择原则
        3.2.1 近逆断层的选线原则
        3.2.2 利用正断层断陷盆地的廊道方案原则
        3.2.3 利用走滑断层构造盆地的廊道方案原则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地震波传播地形效应的定线技术
    4.1 地震波理论
        4.1.1 地震波的基本方程
        4.1.2 地震波的散射
    4.2 地震波地形效应分析与定线要点
        4.2.1 高程放大效应与定线要点
        4.2.2 山体坡向效应与定线要点
        4.2.3 峡谷地形屏蔽效应与定线要点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地形变与跨断裂线路设计
    5.1 大地形变预估方法
        5.1.1 确定性分析方法
        5.1.2 概率危险性评估方法
        5.1.3 最大永久位移回归模型
    5.2 考虑大地形变的跨断层线路设计
        5.2.1 断层在曲线上
        5.2.2 断层在夹直线上
        5.2.3 断层在直线上
    5.3 蠕滑变形区线路工程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线路工程全寿命周期大震风险调控技术
    6.1 采用简易工程策略应对大震风险条件分析
    6.2 震后线路工程抢险修复技术
        6.2.1 震后线路工程抢险保通措施
        6.2.2 基于变形控制的路基支挡结构修复技术
    6.3 震后重建线路设计原则
        6.3.1 峡谷区线路震害特征与重建工程设计
        6.3.2 “生命线”工程选线设计原则
    6.4 本章小结
结论
    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2 论文的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KUKA机器人曲面切割编程控制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2.3 CNC系统的发展趋势
        1.2.4 数控切割技术研究现状
    1.3 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论文完成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相贯线轨迹插补算法及速度控制
    2.1 插补原理概述
        2.1.1 插补算法的分类
        2.1.2 插补周期
    2.2 数控切割机速度的控制
    2.3 插补误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控相贯线运动分析及数学建模
    3.1 数控机床运动定义及分析
        3.1.1 坐标轴定义
        3.1.2 相贯线切割运动分析
    3.2 相贯线数学建模
        3.2.1 相贯线建模求解的基本方法
        3.2.2 理想圆管相贯方程
        3.2.3 任意角度相贯坐标变换
    3.3 实际生产中圆管相贯
        3.3.1 考虑壁厚误差相贯方程的计算
        3.3.2 坡口参数定义
        3.3.3 两面角与坡口角的关系
        3.3.4 理论同实际切割角的关系
    3.4 节点参数化编程
        3.4.1 C++软件工程的创建
        3.4.2 VC++程序设计
        3.4.3 G代码形式结果输出
    3.5 数控机床标准的G、M代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器人手臂运动模型及轨迹规划
    4.1 KUKA机器人功能实现
        4.1.1 机械零点校正
        4.1.2 测量工具坐标
    4.2 机器人空间结构描述
        4.2.1 机器人位置描述
        4.2.2 末端执行器坐标变换
    4.3 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4.3.1 D-H表示法
        4.3.2 机器人正运动学
        4.3.3 机器人逆运动学
    4.4 关节空间运动轨迹规划
        4.4.1 多项式插值
        4.4.2 抛物线插值
    4.5 笛卡尔空间运行轨迹规划
        4.5.1 平面直线轨迹规划
        4.5.2 平面圆弧轨迹规划
        4.5.3 空间圆弧轨迹规划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KUKA机器人程序编译与MATLAB仿真
    5.1 库卡机器人手持编程器
        5.1.1 常用功能键
        5.1.2 库卡操作界面
    5.2 库卡机器人运动编程
        5.2.1 建立及程序编译
        5.2.2 点到点运动
        5.2.3 线性运动
        5.2.4 圆弧运动
    5.3 MATLAB语言的主要功能
        5.3.1 MATLAB矩阵运算
        5.3.2 MATALB绘图功能
    5.4 MATLAB仿真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冶金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综合
二矿山、煤炭、废钢
三选矿、烧结(球团)、焦化
四炼铁
五炼钢、精炼、连铸
六轧钢

(9)顶管掘进机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顶管技术简介
    2.1 顶管施工的基本原理
    2.2 顶管施工的分类及特点
        2.2.1 气压平衡施工
        2.2.2 土压平衡施工
        2.2.3 泥水平衡施工
第三章 泥水平衡顶管设备的系统配置
    3.1 基本组成
    3.2 掘进系统
    3.3 控制系统
    3.4 主顶系统
    3.5 泥水循环系统
    3.6 润滑系统
第四章 泥水平衡顶管设备的操作
    4.1 泥水平衡原理
    4.2 顶进过程中泥水压力、土压力、流量的设定和控制
    4.3 纠偏控制
    4.4 顶进过程中遇到障碍物的处理
第五章 泥水平衡顶管掘进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5.1 现有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5.2 新方案所涉及的设备改造
    5.3 模糊控制在泥水平衡顶管机控制系统的应用
        5.3.1 最优压力比的动态模糊控制方法
        5.3.2 模糊控制的应用
第六章 泥水平衡顶管掘进机控制系统在顶管工程实例应用
    6.1 工程概况
    6.2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6.3 方案选择
    6.4 控制策略的确定
    6.5 施工方法
    6.6 施工成果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特大跨度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非线性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介绍
        1.1.1 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的发展概况
        1.1.2 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的施工方法
        1.1.3 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的主要优势
    1.2 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工程背景与研究意义
        1.3.1 本文的工程背景
        1.3.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2章 基于退化梁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理论
    2.1 退化梁单元基本原理
    2.2 几何非线性有限元
        2.2.1 物体的运动及变形描述
        2.2.2 Lagrange增量理论
        2.2.3 CR列式理论
        2.2.4 退化梁单元的几何非线性分析
    2.3 材料非线性有限元
        2.3.1 屈服准则
        2.3.2 普通钢材的本构模型
        2.3.3 受约束高强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2.3.4 钢管的本构模型
        2.3.5 退化梁单元的材料非线性分析
    2.4 非线性稳定与极限承载力
    2.5 M-N-R法求解
第3章 劲性钢管混凝土叠合柱承载性能分析
    3.1 基于退化梁的叠合短柱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3.1.1 构件参数
        3.1.2 材料本构
        3.1.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2 基于极限平衡原理的叠合短柱承载力计算
        3.2.1 极限平衡理论
        3.2.2 叠合柱承载力计算公式
第4章 特大跨度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施工阶段非线性行为分析
    4.1 建模方法与思路
    4.2 施工阶段信息
    4.3 有限元模型
        4.3.1 MIDAS模型
        4.3.2 CSBNLA模型
        4.3.3 模型的验证
    4.4 非线性影响因素
    4.5 几何非线性影响分析
        4.5.1 几何非线性对位移的影响
        4.5.2 几何非线性对应力的影响
    4.6 施工阶段稳定性分析
    4.7 收缩徐变影响分析
    4.8 施工阶段非线性分析结果
第5章 特大跨度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运营阶段极限承载力分析
    5.1 成桥内力计算
    5.2 极限承载力的判定依据
    5.3 极限承载力的特征参数
    5.4 大跨度桥梁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流程
    5.5 北盘江大桥主拱圈运营阶段极限承载力
        5.5.1 活载及加载工况
        5.5.2 满跨活载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
        5.5.3 半跨活载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
        5.5.4 风荷载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中国最新大直径钢管厂即将完工(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国气脉——西气东输20年科技创新成果回眸[J]. 章卫兵,王一端,闫建文,李中,王长会,关中原,王保群,崔玉波. 石油知识, 2020(06)
  • [2]超大跨CFST拱桥施工关键计算理论与控制研究[D]. 韩玉.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4)
  • [3]某厂房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技术研究[D]. 王义敏.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4]高大支撑模板工程系统综合应用研究[D]. 莫晓. 云南大学, 2017(07)
  • [5]箱筒型基础结构的动力响应研究[D]. 武庆卫. 天津大学, 2016(11)
  • [6]基于风险调控原理的高地震烈度山区选线设计研究[D]. 邱燕玲.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4)
  • [7]KUKA机器人曲面切割编程控制研究及应用[D]. 王治家.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5(06)
  • [8]冶金动态[J]. 王梧. 冶金管理, 2014(01)
  • [9]顶管掘进机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D]. 邢娅莉. 广东工业大学, 2012(09)
  • [10]特大跨度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非线性行为分析[D]. 吴小亮.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中国最新的大口径钢管厂即将竣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