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方法研究单令牌环网络的性能

用数学方法研究单令牌环网络的性能

一、用数学方法研究单令牌环网的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朱磊[1](2012)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轮询休眠接入控制协议分析》文中指出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络中,物理层提供机械、电气的规程手段解决了传送数据流所需的物理连接的激活、保持和释放。之上是介质访问控制层(MAC层)主要解决了在相邻节点间传输数据帧,对单条物理线路的复用共享同一个带宽的链路,介质接入的控制方式,物理寻址和逻辑拓扑(信号通过物理拓扑的路径)在此层被定义。线路控制、出错通知(不纠正)、帧的传递顺序和可选择的流量控制也在这一子层得到实现。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是MAC层介质接入控制方式的实现。一直以来,对于同一带宽的链路的接入控制方式,通常划分为随机竞争方式和轮询方式两种。随机竞争方式由于不需要中心站点对网络进行控制,所以实现起来结构简单,组网灵活,被广泛的应用于分布式方式的网络中。可是当系统负载很大竞争增多时,冲突分解和冲突避免比较困难,整体性能就会急剧降低,而且当业务到来时才竞争信道,有时无法适合时延敏感性业务的需要,无法提供可靠的QoS保障。而在这个时候,轮询多址方式在处理大负载时就占有了很大优势,所以近年来,多址技术的研究呈现出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特点,轮询多址技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接入机制应用于目前的Ad Hoc网络和无线传感网络中。本文深入研究了现有比较典型的轮询接入方式,在传统令牌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当服务器在对某一站点进行服务的同时完成对另一有服务需求的站点的查询转换,使得服务和查询转换同时并行处理,在整个系统处于空负载情况下及时进入休眠状态,节约能耗延长节点的使用寿命,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MAC层协议。另外本章节采用概率母函数和嵌入Markov链的方法,对改进协议进行了系统数据建模和性能分析,获得性能参数解析表达式进行定量分析。

鄂大志[2](2009)在《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分析、建模与控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控制系统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控制系统(Networked Control System, NCS)被逐步应用到控制工程中,因其具有系统连线少、易于扩展以及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等优点,受到了控制界的广泛关注。但通信网络的引入,使得控制系统中出现了如网络时延、时序错乱、数据包的多包传输及丢失等许多新的问题。因此,网络控制系统的分析、建模与控制成了目前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网络控制系统中时延特性的分析,建立了不同时延条件下的网络控制系统模型,以及丢包网络控制系统模型,并研究了与网络控制系统相适应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为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有意参考。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在研究了网络控制系统的产生背景、概念及优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网络控制系统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从中总结出了有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2)研究了网络控制系统中网络时延的组成、成因以及不同类型的时延对系统稳定性和控制性能的影响;具体分析了三种典型控制网络ControlNet、DeviceNet、Ethernet的特点和性能,讨论了不同控制网络产生的网络时延对网络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协议的适用场合和选择标准;重点研究了两种节点驱动方式的工作原理,以及网络控制系统节点驱动方式的四种不同组合,分析了驱动方式导致的网络时延的机理,并提出了驱动方式的选择标准。(3)研究了时延网络控制系统的建模问题,首先给出了单输入单输出网络控制系统连续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带有系统噪声和观测噪声的多传感器多执行器网络控制系统连续数学模型;建立了短时延单包传输和多包传输且无数据包丢失情况下的离散数学模型;拓展了原有时延小于一个采样周期的假设条件,建立了大于一个采样周期的网络控制系统在四种不同节点驱动方式下的开环离散数学模型和统一的离散数学模型;建立了带有系统噪声和观测噪声的任意有界时延的多传感器多执行器闭环网络控制系统的离散数学模型。(4)研究了具有数据包丢失的时延网络控制系统的建模与稳定性问题。利用异步动态系统理论,将控制网络等效为切换开关,从简单的单边短时延单包传输的丢包网络控制系统建模入手,提出了双边网络与单边网络等效的理论;随后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了单包长时延和多包短时延丢包网络控制系统的建模中;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分别对单包短时延、单包长时延、多包短时延等丢包网络控制系统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推导出了系统指数渐近稳定的条件,并应用仿真算例验证了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5)研究了网络时延时变且变化范围已知情况下,一类离散时延网络控制系统的鲁棒H∞控制问题。通过选取适当的Lyapunov函数,在状态反馈控制和输出反馈控制两种情况下,分别得到了保证闭环系统鲁棒稳定的条件,进而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提出了满足控制性能指标的最优控制器设计方法。(6)研究了模糊神经网络(FNN)的特点,结构及工作原理,具体分析了其学习方法和控制过程,在离线状态下训练得到了一个满足系统控制要求的FNN控制器。以二阶直流电机为被控对象构建了仿真网络控制系统,分别在无固定网络时延及无外部扰动、存在固定网络时延及外部扰动、丢包网络、不同控制网络条件下进行了仿真研究。通过对比实验表明,FNN控制器不仅在相同网络条件下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PD控制,对外界的扰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网络条件的变化也表现出了很好的适应能力,具有极强的鲁棒性,完全适合于网络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7)研究了具有典型强非线特性的弹簧连接双倒立摆耦合模型为被控对象的非线性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控制问题。首先,对被控对象进行数学建模,接着利用系统结构分解的方法,将模型转化为多个关联的子系统,从而将非线性模型变换为线性模型,进而利用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理论设计出了鲁棒控制器;根据网络控制系统信号时序的一般特性,开发设计了一个通用网络通信模块;通过分别连接通用网络通信模块和TrueTime网络通信模块建立了网络控制系统结构下的非线性系统仿真平台,并测试了鲁棒控制器的控制效果。这种将对象模型的不确定性和网络条件的不确定性统一在控制器环节进行综合处理的方法,不但可以简化了系统建模的复杂性,而且更加有利于分析研究网络环境对非线性系统的影响。

史清华[3](2008)在《网络控制系统的控制与调度协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控制系统(Networked Control System, NCS)是以通信网络作为控制器、执行器以及传感器之间的通讯媒介,是控制科学、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综合应用。网络资源的竞争及网络时延赋予传统的控制理论和方法新的含义和研究内容,对网络控制系统调度的研究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网络调度就是为了解决各个对象同时访问网络所产生的冲突问题,对网络资源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分配。控制和调度的协同设计就是网络调度和控制设计结合起来以实现系统的控制目标,优化网络资源。本文研究了MAC层协议特点、网络的协议层和应用层调度仿真、基于采样周期的控制与调度的协同设计和基于令牌总线的最优控制器设计等问题,主要工作概括如下:首先,回顾了网络控制系统调度的基本问题、研究现状和方法,详细介绍了网络协议层的以太网、控制网和设备网的协议,并比较介绍了网络调度和实时调度。其次,分别对网络协议层调度和网络应用层调度进行仿真比较,在协议层调度下比较了不同网络负载情况下的三种网络机制的特点,并通过调度时序分析给出了详细的说明;通过设计调度器实现了实时调度算法应用到网络,并在应用层调度下比较了RM和EDF调度算法的特点。然后,基于采样周期的控制和调度的协同研究,结合CAN总线时间延迟特点,通过系统的稳定性条件可以求出采样周期的上界值,结合RM调度算法优化系统的采样周期,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最后,考虑通信网络带宽受限时的系统,鉴于令牌总线协议调度的特点,通过系统和令牌调度方式相结合,设计了有限时间性能指标最优控制器,仿真表明控制性能得到改善。

魏玲[4](2008)在《网络控制系统分析、建模与稳定性》文中研究指明网络控制系统(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 NCS)是指在某个区域现场传感器、控制器以及执行器和通信网络的集合,用以提供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使该区域内不同地点的用户实现资源共享和协调操作,是一种全分布式、网络化的实时反馈系统。网络控制系统因其具有高诊断能力、安装与维护简便、能有效地减少系统的重量和体积、增加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等诸多优点,正成为控制领域研究的新热点,也是未来工业控制系统发展的新方向。但是将网络引入控制系统后,由于带宽有限、信道分时复用、数据传输路径不确定等因素的存在会导致信息传输中的等待、阻塞、时序错乱及丢包等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网络诱导延时。这些受网络通信协议、网络节点驱动方式、数据采样技术等因素影响的网络诱导延时,无论是固定的还是时变的,也无论是有界的还是无界的,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控制系统性能,甚至导致系统失稳,给网络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带来很大困难。虽然对于延时系统的分析、建模与稳定性研究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由于网络控制系统自身的特点和复杂性,已有的控制理论与方法必须要重新分析和设计才能应用于网络控制系统中。具体而言,就是要在网络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控制与通信耦合的情形。因此,要使网络控制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并且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就必须建立网络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同时发展与网络控制系统相适应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积极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网络诱导延时对网络控制系统分析、建模以及稳定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对于网络控制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有意借鉴。具体研究成果如下:首先,分析了近年来网络控制系统研究中的一些典型研究方法。一方面,这些研究方法中的某些方法已在本论文的研究过程中有所体现,另一方面,对于今后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有所借鉴。其次,较为详细地分析了网络控制系统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从中挖掘出本文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也为以后的研究工作设定了目标,同时也希望这些基本研究问题能够引起更多同行的重视,继续对网络控制系统进行理论和实际应用研究,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适用于网络控制系统自身特点的理论和方法。第三,研究了网络控制系统中的网络诱导延时问题,这是网络控制系统研究中的一个基本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具体分析了延时的组成、对于系统稳定性和性能指标的影响、网络传输数据的特点和影响延时的因素等,并给出了网络协议、节点驱动方式和采样周期的选择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具有定常延时且延时小于一个采样周期的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设计。第四,研究了网络控制系统的建模问题。首先给出了单输入单输出网络控制系统连续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带有系统噪声和观测噪声的多传感器多执行器网络控制系统连续数学模型,得到一个存在多个延时的微分方程;建立了短延时、单包传输和多包传输且无数据包丢失情况下的离散数学模型;建立了基于增广状态的任意有界延时的多输入多输出闭环网络控制系统离散数学模型;建立了网络控制系统在四种不同节点驱动方式下的开环离散数学模型和统一离散数学模型,模型拓展了原有延时小于一个采样周期的假设条件,并考虑了系统噪声和观测噪声以及控制器的动态特性;将大于一个采样周期的随机时变网络诱导延时分解成恒定延时(采样周期的整数倍)和随机时变延时(小于一个采样周期)两部分来研究,从而建立了具有结构不确定性的网络控制系统离散时间模型。第五,提出了利用区间代数理论来对具有时变采样周期和时变延时的网络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和稳定性研究。该方法把原始时变的闭环系统模型稳定性分析问题简化为一个时不变矩阵来研究,得出的结论虽然有些保守,但其分析简单方便。第六,研究了具有数据包丢失的网络控制系统建模和稳定性问题,主要从理论上推导出了使系统渐近稳定的条件,所得结论还有待于在工程实践中加以检验。首先,在给出了单包传输有数据包丢失的网络控制系统离散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包传输有数据包丢失的网络控制系统综合被控对象离散数学模型和闭环系统离散数学模型。接着,考虑网络诱导延时与数据包丢失同时存在的情况,分别建立了单包传输和多包传输的网络控制系统连续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网络信息单包传输时设计了延时无界和延时有界情况下的网络控制系统渐近稳定条件;在多包传输时设计了延时变化率在小于1和小于0情况下的网络控制系统渐进稳定条件。最后,通过在节点的发送端或接收端设置队列型缓冲区的办法将随机延时确定化,并针对状态不可测的系统设计了三种延时状态观测器,从理论上证明了只要原系统可观,则观测误差渐近收敛。

于文涛[5](2008)在《多智能体系统任务控制问题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多智能体系统是分布式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论文以典型的多智能体系统--机器人救援仿真系统为背景,为满足其系统的异构性、任务关系的复杂性、环境的动态性等特点,从任务分配与任务协同两方面,对多智能体系统任务控制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为对同类智能体间的任务进行合理分配,提出基于拍卖的多智能体任务分配算法。通过引入拍卖算法,综合考虑完成任务的效益及各智能体完成任务所需付出的代价,根据当前系统态势得到接近最优的任务分配方案。环境的动态变化会造成任务分配方案的滞后,在对此方案进行实时动态的调整过程中,引入令牌的概念,利用令牌来控制调整过程中的通信,从而减轻通信负担。提出基于功能约束的多智能体任务协同算法,用于解决异类智能体间的任务协同问题。功能约束图由两部分组成:时间约束图和功能权值。利用时间约束图的方法来表示异类智能体间任务相互依赖和相互约束的关系;引入功能权值的概念,用来衡量每个任务的完成对总系统目标的贡献。通过功能约束函数的计算,得出功能约束图中一系列任务的重要度,以此为基础衡量各协同方案。论文提出的多智能体任务控制算法已成功应用到中南大学的机器人救援仿真队伍CSUYunLu中,并在2006和2007中国机器人大赛上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四名。通过比赛的检验,证实了以上任务控制算法是可行、有效的。

张男[6](2007)在《基于无线传输的网络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控制系统开始在工业控制领域广泛应用,工控系统中各个控制单元之间的通信从点对点的传输方式转变为基于网络的传输方式。这种网络控制系统简化了传感器与控制器的连接,降低了控制系统结构的复杂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但同时也给控制系统引入了不同形式的时间延迟,有可能对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产生负面的影响。分析网络延时对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并设法减小网络延时,成为网络控制系统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现有的控制网络一般基于有线传输介质,由此带来了地表、墙体布线和网络线路维护等一系列问题,在一些设备需要较大范围移动的场合,固定的线路也给应用带来了很多麻烦。基于无线传输的网络控制系统,具有可移动性、组网方便、受地理环境因素干扰较小等突出优点。所以研究无线环境下的网络控制仍具有很大价值。论文首先介绍了网络控制系统的概念,分析了几种常见的控制网络的拓扑结构、介质访问控制原理以及它们的适用场合。其次详细介绍了无线网络控制系统实验平台的建立,给出了具体设计思路,硬件上采用了嵌入式微控制器驱动射频模块的方案,一方面模拟了控制现场的硬件环境,另一方面也使得无线控制网络在软件协议的编制上具有了较大的灵活性。然后分析了无线网络控制系统中延时的组成,给出了无线网络延时性能的度量指标,分析了度量指标和网络控制系统性能的关系。从改善系统的网络延时性能出发,借鉴无线局域网技术,将基于令牌总线的拓扑结构应用于无线网络控制系统,从而使网络的随机延时转换为具有时间上界的延时。分析了令牌周期与采样的匹配问题,并对基于令牌总线的小型无线网络闭环控制系统在硬件平台上进行了实验,给出了系统的输出响应。

刘刚[7](2006)在《多计算机互连网络上聚合通信算法的研究》文中指出现代科学、生活的发展越来越迫切地需要更强大的计算能力,而研制具有每秒万亿次、千万亿次处理速度的并行系统需要设计高性能的互连网络来连接大量的处理器。同时,随着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处理器之间的通信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在大规模科学计算和工程应用中,聚合通信的开销往往占到全部通信开销的绝大部分。因此研究互连网络及相关的聚合通信算法对提高并行计算机的性能,进而提高并行应用程序的执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围绕如何提高互连网络上聚合通信操作的通信性能这一问题,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本文首先深入研究了单端口环网结构上全交换操作的实现算法。环网结构是一种具有很好拓扑特性和应用前景的互连网络,是目前很多超级计算机广泛选用的互连拓扑结构。同时,全交换操作在并行计算领域中有着大量而且重要的应用。本文基于高维单端口环网结构设计了新型网络划分策略,并运用该策略在高维单端口环网结构上提出了通信量近似最优的间接全交换算法。与现有的其它相关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高维全交换算法不仅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而且通信性能有特别显着的提高。 其次,本文改进了单端口二维和三维环网结构上具有最小启动时间的全交换算法。与原有算法相比,改进后的算法采用“自底向上再回送”的通信模式,在取得最小启动时间的同时,提高了算法整体的通信性能。 再次,考虑到目前多端口环网结构上全交换操作的研究不足,本文充分利用了多端口环网的多个通信端口,首次在多端口一维环、二维和四维环网上提出了通信量完全达到理论下限的间接全交换算法。分析结果表明,当消息较长时,与已有的相关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多端口环网上的全交换算法具有更优的通信性能。 然后,基于由多台以太网交换机分层级联而成的机群系统,本文提出通信量达到理论下限的直接全交换算法DCE和间接全交换算法MCCE。全交换算法MCCE不仅达到了通信量的理论下限,而且大幅度地减少了消息启动开销和同步开销,进一步提高了全交换操作的通信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消息较长时,本文提出的这两个全交换算法在上述机群系统中明显优于MPICH和LAM/MPI中实现的全交换算法。 接下来,针对传统的基于软件层面的多播技术容易导致路由延迟并加剧内存读写瓶颈等问题,本文考虑在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内部交换结构中采用支持并发多

王旭东[8](2006)在《工业过程仿真系统的DCS仿真交互平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工业过程中广泛应用的DCS进行仿真,就DCS仿真系统的网络设计和人机交互图形界面开发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首先,阐述了研制DCS仿真系统的重要现实意义,介绍了DCS组成、特点、产生、发展以及在国内外大型工业过程控制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介绍了常用的DCS仿真方式。 其次,本文对仿真以及仿真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进行了讨论,分析了人机交互环境在仿真系统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在仿真系统开发中的重要性,介绍和分析了分布式交互仿真的发展、技术特点、关键技术及其体系结构,说明了DCS仿真系统的组成结构。 第三,本文重点设计了DCS仿真系统网络通信方案。通过对常用局域网协议的比较,选择了IEEE802.3以太网,并通过在网络上层模拟令牌总线网的方法,采用Winsock编程来实现仿真系统各站之间的通信,从而避免了共享介质的冲突问题,满足了DCS仿真系统对网络通信实时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对于操作控制台人机交互图形界面的开发采用了虚拟仪器编程软件LabWindows/CVI,介绍了网络通信接口程序的设计方法。 最后,本文以大型火电机组DCS仿真系统设计为例,具体提出了其设计方案,并利用LabWindows/CVI强大的图形界面开发其功能,按1:1的画面比例,复制了实际DCS操作控制台的各项功能。 DCS仿真系统的研发,对于真实系统的研究和人员培训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工作成果已经被应用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

倪文杰[9](2005)在《扬州配电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配网自动化是运用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及新的高性能的配电设备等技术手段,对配电网进行离线与在线的智能化监控管理,使配电网始终处于安全、可靠、优质、经济、高效的最优运行状态。通信网络技术是配网自动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缩短事故处理时间、减少停电范围的一个重要环节。论文结合扬州配电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表现在:a)讨论通信网的结构、特点,数据传输的方式和原理;b)配电通信网的体系结构及网络自愈:c)配电自动化通信网的规约及软件;d)结合扬州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实际情况,完成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结构、通信网的规约协议和通讯方式的设计与实现。

齐峰[10](2005)在《网络控制系统中调度与控制的协同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实时网络控制系统中调度与控制的协同设计”为背景展开的。网络控制系统是控制科学、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综合应用。网络资源的竞争及网络时延赋予传统的控制理论和方法新的含义和研究内容,对网络控制系统调度的研究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在前人对控制网络性能及协议层调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网络控制系统在应用层上的调度算法,并在搭建的虚拟平台上对多任务的网络控制系统调度进行了仿真。此外,本文对网络控制系统调度与控制协同设计新技术进行了初步探索。讨论了系统采样周期对网络控制系统的影响。以优化控制系统性能为目标,以网络的可调度性为条件,结合系统控制与网络调度,给出了网络控制系统的优化模型和采样周期的求取方法,并给出了优化实例。结果表明:该方法既满足了控制系统的性能,又优化了网络调度,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二、用数学方法研究单令牌环网的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数学方法研究单令牌环网的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无线传感器网络轮询休眠接入控制协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1.3 论文的结构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综述
    2.1 基于随机竞争机制的信道接入技术
    2.2 基于轮询控制的接入协议
        2.2.1 PCF工作方式
        2.2.2 WTRP工作方式
第三章 轮询系统基础理论
    3.1 轮询服务系统描述
        3.1.1 门限服务系统
        3.1.2 完全服务轮询系统
        3.1.3 限定(K=1)服务轮询系统
    3.2 完全服务、门限服务、限定K服务性能比较
第四章 具有休眠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轮询控制MAC协议分析
    4.1 接入控制过程描述
        4.1.1 令牌环初始化
        4.1.2 令牌环子网维护
        4.1.3 令牌维护
        4.1.4 数据帧结构
        4.1.5 数据传送
        4.1.6 站点休眠策略
    4.2 数学模型
    4.3 数值分析与系统仿真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分析、建模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网络控制系统概述
        1.2.1 网络控制系统的描述
        1.2.2 网络控制系统的特点
    1.3 网络控制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时变传输周期
        1.3.2 网络调度
        1.3.3 网络时延
        1.3.4 单包传输和多包传输
        1.3.5 数据包的时序错乱
        1.3.6 数据包的丢失
        1.3.7 节点的驱动方式
        1.3.8 时钟同步
        1.3.9 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1.3.10 网络的安全性问题
        1.3.11 通讯约束
    1.4 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1.4.1 网络控制系统的不同研究对象概述
        1.4.2 网络控制系统的不同研究模型概述
        1.4.3 网络控制系统的不同研究方法概述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1.5.1 研究工作
        1.5.2 内容安排
第2章 网络控制系统中的时延分析
    2.1 引言
    2.2 网络时延的组成
    2.3 时延对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
    2.4 网络协议对网络时延的影响
        2.4.1 令牌网
        2.4.2 设备网
        2.4.3 以太网
        2.4.4 三种控制网络的比较
    2.5 节点驱动方式对网络时延的影响
        2.5.1 时间-时间-时间驱动方式
        2.5.2 时间-时间-事件驱动方式
        2.5.3 时间-事件-时间驱动方式
        2.5.4 时间-事件-事件驱动方式
        2.5.5 不同驱动方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6 小结
第3章 网络控制系统建模
    3.1 引言
    3.2 网络控制系统连续数学模型
    3.3 网络控制系统离散数学模型
        3.3.1 短时延离散模型
        3.3.2 长时延离散模型
        3.3.3 多传感器多执行器下的离散模型
    3.4 小结
第4章 丢包网络控制系统的建模与稳定性
    4.1 引言
    4.2 准备知识
    4.3 丢包网络控制系统建模
        4.3.1 短时延单包传输的丢包网络控制系统建模
        4.3.2 长时延单包传输的丢包网络控制系统建模
        4.3.3 短时延多包传输的丢包网络控制系统建模
    4.4 稳定性分析
        4.4.1 短时延单包传输的丢包网络控制系统
        4.4.2 长时延单包传输的丢包网络控制系统
        4.4.3 短时延多包传输的丢包网络控制系统
    4.5 仿真算例
        4.5.1 短时延单包传输的丢包网络控制系统
        4.5.2 长时延单包传输的丢包网络控制系统
        4.5.3 短时延多包传输的丢包网络控制系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网络控制系统的鲁棒H_∞控制
    5.1 引言
    5.2 鲁棒H_∞控制概述
    5.3 系统建模
    5.4 状态反馈控制
        5.4.1 鲁棒镇定
        5.4.2 H_∞控制
        5.4.3 仿真算例
    5.5 输出反馈控制
        5.5.1 鲁棒镇定
        5.5.2 H_∞控制
        5.5.3 仿真算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网络控制系统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
    6.1 引言
    6.2 模糊神经网络的特点
    6.3 基于Takagi-Sugeno模型的模糊神经网络
        6.3.1 Takagi-Sugeno模型原理
        6.3.2 模糊神经网络的结构
        6.3.3 学习算法
    6.4 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设计
    6.5 仿真研究
        6.5.1 无固定网络时延,无外部扰动条件下的对比研究
        6.5.2 存在固定网络时延及外部扰动条件下的对比研究
        6.5.3 丢包网络条件下的对比研究
        6.5.4 不同控制网络条件下的对比研究
    6.6 小结
第7章 非线性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
    7.1 引言
    7.2 非线性网络控制系统建模
        7.2.1 弹簧连接的双倒立摆耦合非线性模型
        7.2.2 鲁棒控制器的设计
        7.2.3 网络控制系统结构下的非线性系统仿真模型
    7.3 仿真研究
        7.3.1 基于通用网络模块的非线性网络控制系统仿真
        7.3.2 基于TrueTime的非线性网络控制系统仿真
    7.4 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工作的总结
    8.2 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网络控制系统的控制与调度协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网络调度问题研究
        1.2.1 网络调度问题的研究内容
        1.2.2 网络调度问题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工作安排
第2章 预备知识
    2.1 网络类型和协议
        2.1.1 以太网(CSM/CD)
        2.1.2 控制网(令牌环和令牌总线)
        2.1.3 设备网(CAN BUS)
        2.1.4 网络类型和协议比较
    2.2 网络调度
        2.2.1 网络调度和CPU调度的比较
        2.2.2 网络调度问题的几个基本概念
        2.2.3 典型的两种调度算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TrueTime工具箱的网络调度仿真
    3.1 TrueTime仿真工具箱简介
    3.2 协议层下的网络调度仿真
        3.2.1 不同网络协议轻载时仿真比较
        3.2.2 不同网络协议重载时仿真比较
        3.2.3 网络调度时序比较和分析
        3.2.4 资源受限时采样周期的影响
    3.3 应用层下的网络调度仿真
        3.3.1 调度器的设计
        3.3.2 RM和EDF的网络调度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采样周期的控制与调度协同研究
    4.1 引言
    4.2 采样周期对控制系统的影响
    4.3 基于RM的协同设计
        4.3.1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条件
        4.3.2 网络控制系统的可调度条件
        4.3.3 性能指标的选取
        4.3.4 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令牌总线的控制与调度协同研究
    5.1 引言
    5.2 系统描述
    5.3 基于令牌总线的最优控制器设计
        5.3.1 最优控制预备知识
        5.3.2 令牌总线调度方式
        5.3.3 有限时间最优控制性能指标
        5.3.4 控制器的求解
        5.3.5 仿真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网络控制系统分析、建模与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网络控制系统概述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网络控制系统研究状况
        1.3.1 从确定性理论角度对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
        1.3.2 从随机理论角度对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
        1.3.3 智能控制策略在网络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1.3.4 鲁棒控制策略在网络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1.3.5 基于通讯序列的网络控制系统研究
        1.3.6 基于速率受限的网络控制系统研究
        1.3.7 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3.8 网络诱导延时的分析和补偿
        1.3.9 网络控制系统中的信息调度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1.4.1 研究工作
        1.4.2 内容安排
第2章 网络控制系统典型研究方法
    2.1 引言
    2.2 增广状态离散时间模型法
    2.3 缓冲队列法
    2.4 状态估计法
    2.5 摄动法
    2.6 随机最优控制法
    2.7 采样时间调度法
    2.8 鲁棒控制法
    2.9 模糊逻辑调节法
    2.10 模型结构法
    2.11 控制器自适应法
    2.12 基于事件的控制法
    2.13 遗传算法
    2.14 小结
第3章 网络控制系统研究的基本问题
    3.1 引言
    3.2 时变传输周期
    3.3 网络协议
        3.3.1 主导技术
        3.3.2 辅助技术
    3.4 网络调度
        3.4.1 概述
        3.4.2 静态调度和动态调度
        3.4.3 典型调度算法
        3.4.4 展望
    3.5 网络诱导延时
    3.6 网络节点的驱动方式
        3.6.1 时间驱动方式
        3.6.2 事件驱动方式
    3.7 网络中的数据传输
        3.7.1 单包传输与多包传输
        3.7.2 数据包的时序错乱
        3.7.3 数据包的丢失
    3.8 小结
第4章 网络诱导延时
    4.1 引言
    4.2 网络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控制网络
        4.2.1 现场总线
        4.2.2 Ethernet
        4.2.3 ControlNet
    4.3 网络诱导延时的组成
    4.4 网络诱导延时对网络控制系统的影响
    4.5 影响网络诱导延时的主要因素
        4.5.1 网络协议
        4.5.2 网络节点的驱动方式和数据采样技术
    4.6 网络协议和网络节点驱动方式的选择
        4.6.1 网络协议的选择
        4.6.2 驱动方式的选择
    4.7 采样周期的选择
    4.8 常延时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
    4.9 小结
第5章 网络控制系统建模
    5.1 引言
    5.2 网络控制系统连续数学模型
    5.3 网络控制系统离散数学模型
        5.3.1 短延时离散模型
        5.3.2 单包传输离散模型
        5.3.3 多包传输离散模型
        5.3.4 多传感器多执行器下的离散模型
        5.3.5 延时有界开环离散模型
        5.3.6 随机时变延时有界闭环离散模型
    5.4 小结
第6章 区间代数法网络控制系统建模与稳定性
    6.1 引言
    6.2 问题的提出
    6.3 基本理论
    6.4 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6.5 实例研究
    6.6 小结
第7章 包丢失网络控制系统建模与稳定性
    7.1 引言
    7.2 模型的建立
        7.2.1 单包传输
        7.2.2 多包传输
    7.3 稳定性分析
        7.3.1 单包传输
        7.3.2 多包传输
    7.4 小结
第8章 随机延时的确定化方法分析与延时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8.1 引言
    8.2 只考虑传感器-控制器节点的网络诱导延时
    8.3 只考虑控制器-执行器节点的网络诱导延时
    8.4 同时考虑传感器-控制器和控制器-执行器节点的网络诱导延时
    8.5 实验分析
    8.6 小结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本文工作的总结
    9.2 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历

(5)多智能体系统任务控制问题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多智能体系统任务控制问题研究
    2.1 多智能体系统任务控制问题描述
        2.1.1 多智能体系统任务控制问题定义
        2.1.2 多智能体系统任务控制目标分析
    2.2 多智能体系统任务控制体系结构
        2.2.1 集中式控制体系结构
        2.2.2 分布式控制体系结构
        2.2.3 RCRSS中任务控制体系结构
    2.3 RCRSS中任务控制面临的问题
        2.3.1 同类智能体间的任务分配
        2.3.2 异类智能体间的任务协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拍卖的多智能体任务分配算法
    3.1 多智能体任务分配
    3.2 基于拍卖的多智能体任务分配(ABTA)算法
        3.2.1 ABTA算法模型
        3.2.2 任务拍卖算法
        3.2.3 任务竞拍算法
    3.3 基于令牌的多智能体任务分配方案的动态调整
        3.3.1 令牌环网的划分
        3.3.2 多智能体任务分配方案的动态调整
    3.4 ABTA算法在RCRSS中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功能约束的多智能体任务协同
    4.1 多智能体任务协同方法
    4.2 多智能体系统中功能约束图的设计
        4.2.1 功能约束图
        4.2.2 逻辑的联结图的设计
        4.2.3 基于收益的权值确定
    4.3 基于功能约束的任务协同算法
        4.3.1 约束的任务权值函数
        4.3.2 联盟结构系统的协同算法
    4.4 协同算法在RCRSS中的应用
        4.4.1 基于功能约束的任务协同算法的应用
        4.4.2 任务控制方法的应用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后期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情况和科研情况

(6)基于无线传输的网络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第2章 网络控制系统理论基础
    2.1 网络控制系统的优缺点
    2.2 常见的控制网络
        2.2.1 工业以太网
        2.2.2 基于令牌的控制网
        2.2.3 基于CAN 总线的设备网
    2.3 无线控制网络
        2.3.1 无线局域网
        2.3.2 无线局域网协议体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3.1 网络硬件系统设计
        3.1.1 核心器件介绍
        3.1.2 LPC2119 和nRF905 之间的通信
        3.1.3 nRF905 的工作流程
        3.1.4 PCB 的设计制作
    3.2 网络软件系统设计
        3.2.1 程序编译和调试环境
        3.2.2 程序文件的组成结构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令牌总线的无线网络控制系统
    4.1 网络控制系统的实时性
    4.2 控制网络延迟时间的组成
    4.3 控制网络性能指标
    4.4 基于令牌总线的无线控制网络
        4.4.1 网络拓扑结构
        4.4.2 通信协议描述
        4.4.3 数据格式的定义
    4.5 令牌总线网络的延迟时间
    4.6 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的响应
        4.6.1 瞬态响应指标
        4.6.2 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的阶跃响应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多计算机互连网络上聚合通信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并行计算与互连网络
    1.2 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
    1.3 互连网络分类
        1.3.1 共享介质网络
        1.3.2 直接网络
        1.3.3 间接网络
        1.3.4 混合网络
    1.4 流控制机制
    1.5 交换技术
        1.5.1 线路交换
        1.5.2 包交换
        1.5.3 虚拟直通
        1.5.4 虫蚀交换
    1.6 路由算法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8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并行通信模型和聚合通信
    2.1 消息传递模型
    2.2 点对点通信
    2.3 聚合通信
        2.3.1 一对全通信
        2.3.2 全对一通信
        2.3.3 全对全通信
        2.3.4 聚合通信的同步功能
        2.3.5 多播操作
    2.4 并行通信模型
        2.4.1 Hockney通信模型
        2.4.2 LogP通信模型
        2.4.3 LogGP通信模型
        2.4.4 LogGP模型的其它扩展模型
        2.4.5 基于虫蚀交换技术的通信模型
    2.5 小结
第3章 单端口环网上的全交换算法研究
    3.1 全交换操作概述
        3.1.1 全交换问题的提出
        3.1.2 相关的研究工作
    3.2 系统模型
    3.3 单端口环网上通信量近似最优的全交换算法
        3.3.1 一维环上的全交换算法
        3.3.2 二维环网上的全交换算法
        3.3.3 高维环网结构上的全交换算法
        3.3.4 改进后的三维算法
        3.3.5 k维环网上的全交换算法MTK
        3.3.6 性能分析和比较
    3.4 具有最小启动时间的全交换算法
        3.4.1 二维环网上的全交换算法
        3.4.2 三维环网上的全交换算法
        3.4.3 性能分析和比较
    3.5 小结
第4章 多端口环网上通信量最优的全交换算法
    4.1 多端口一维环结构上的全交换算法
        4.1.1 通信模式
        4.1.2 通信时间复杂度分析
    4.2 多端口二维环网上的全交换算法
        4.2.1 算法概述
        4.2.2 通信模式
        4.2.3 数组结构
        4.2.4 通信时间复杂度分析
    4.3 多端口四维环网上的全交换算法
    4.4 性能分析与比较
    4.5 小结
第5章 机群系统中的通信算法研究
    5.1 机群系统的通信研究概述
    5.2 机群系统上的传统全交换算法
        5.2.1 环算法(Ring)
        5.2.2 成对交换算法(Pairwise exchange)
    5.3 以太网机群上通信量最优的全交换算法
        5.3.1 系统模型
        5.3.2 全交换算法DCE
        5.3.3 全交换算法MCCE
        5.3.4 实验结果
    5.4 小结
第6章 广义非阻塞多播网络
    6.1 概述
    6.2 交换网络
        6.2.1 传统的三级Clos网络
        6.2.2 Clos网上的多播
        6.2.3 目前研究现状
    6.3 广义非阻塞四级Clos多播网络
        6.3.1 四级Clos网的结构及相关定义
        6.3.2 PMPM网上的多播路由算法
        6.3.3 广义非阻塞多播网络PMPM的硬件条件
        6.3.4 分析与比较
    6.4 广义非阻塞k-fold多播
        6.4.1 在k-PMPM网上实现广义非阻塞k-fold多播
        6.4.2 在k-MMMM网上实现广义非阻塞k-fold多播
        6.4.3 分析与比较
    6.5 小结
第7章 总结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之处
    7.3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附录A.多端口二维环网上全交换算法的描述示例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

(8)工业过程仿真系统的DCS仿真交互平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DCS简介
        1.2.1 DCS组成
        1.2.2 DCS特点
        1.2.3 DCS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1.2.4 DCS应用概况
    1.3 DCS系统仿真方式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仿真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2.1 仿真系统
        2.1.1 仿真的概念
        2.1.2 仿真技术的特点
        2.1.3 仿真技术应用
        2.1.4 仿真技术的发展趋势
        2.1.5 仿真培训系统的特点
    2.2 仿真系统的设计原则
        2.2.1 基本设计原则
        2.2.2 仿真培训系统的设计原则
    2.3 仿真系统的设计方法
        2.3.1 面向过程的设计方法
        2.3.2 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
        2.3.3 面向对象软件技术的基本特点
        2.3.4 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
        2.3.5 应用专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系统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DCS仿真与分布式交互仿真
    3.1 分布式交互仿真发展的四个阶段
    3.2 分布交互仿真的技术特点和关键技术
        3.2.1 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特点
        3.2.2 分布式交互仿真的关键技术
    3.3 DIS体系结构
        3.3.1 DIS中的基本概念
        3.3.2 DIS的逻辑拓扑结构
        3.3.3 DIS体系结构的特点
    3.4 HLA体系结构
        3.4.1 HLA中的基本概念
        3.4.2 HLA标准
        3.4.3 HLA逻辑拓扑结构
        3.4.4 HLA的体系结构特点
    3.5 分布式 DCS仿真系统的构成
    3.6 分布式 DCS仿真系统体系结构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布式 DCS仿真系统网络设计与图形界面实现
    4.1 分布式 DCS仿真系统网络设计的重要意义
    4.2 分布式 DCS仿真系统网络选型
        4.2.1 常用的几种局域网类型比较
        4.2.2 分布式 DCS仿真系统网络类型选择
    4.3 DCS仿真系统网络通信方案设计
        4.3.1 仿真系统网络的物理布局
        4.3.2 系统通信方案设计
        4.3.3 服务器通信流程
        4.3.4 网络上传输的数据格式
        4.3.5 双网卡实现网卡冗余
        4.3.6 仿真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4.4 利用LabWindows/CVI开发 DCS仿真交互平台图形界面
        4.4.1 虚拟仪器编程语言LabWindows/CVI
        4.4.2 LabWindows/CVI与系统网络通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型火电机组 DCS仿真系统设计
    5.1 引言
    5.2 大型火电机组仿真系统的仿真范围与功能
        5.2.1 仿真范围
        5.2.2 仿真机功能
    5.3 大型火电机组 DCS仿真系统网络设计
        5.3.1 火电机组 DCS仿真系统网络组成
        5.3.2 DCS仿真交互平台的硬件配置
    5.4 大型火电机组 DCS仿真操作控制台的实现
        5.4.1 热工信号软操作盘的实现
        5.4.2 连锁控制软操作盘的实现
        5.4.3 手动调整门软操作盘的实现
        5.4.4 电动阀门软操作盘的实现
        5.4.5 中停门软操作盘的实现
        5.4.6 自手动控制调整门软操作盘的实现
        5.4.7 自动控制调整门软操作盘的实现
        5.4.8 自手动控制开关门软操作盘的实现
    5.5 大型火电机组 DCS仿真系统的实现和评估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扬州配电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声明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配电通信网的功能特点及访问控制方式
    1.2 配电通信网的特点
        1.2.1 传输信息量较大
        1.2.2 通信信道多样
        1.2.3 通信网络结构复杂
    1.3 配电通信网的拓扑结构
    1.4 配电通信网的传输介质
        1.4.1 双绞线
        1.4.2 光缆
    1.5 配电通信网的访问控制方式
        1.5.1 CSMA/CD
        1.5.2 令牌环
        1.5.3 令牌总线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配电自动化系统中通信网的数据传输
    2.1 数据传输的结构
    2.2 数据传输的方式
        2.2.1 并行方式
        2.2.2 串行方式
    2.3 数据传输
        2.3.1 广播传输
        2.3.2 点到点传输
        2.3.3 多路复用
    2.4 数据传输的理论基础
        2.4.1 香农定理
        2.4.2 配电自动化所需通信速率的估算
        2.4.3 数据传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4.4 差错控制方法
    2.5 数据传输协议标准
    2.6 小结
3 配电通信网的体系结构及网络自愈
    3.1 概述
    3.2 配电通信网的体系结构
    3.3 配电通信网络自愈方式
        3.3.1 网络自愈原理
        3.3.2 自愈网组网模式
        3.3.3 光纤通信在配电网上的实现方案
    3.4 小结
4 配电自动化通信网的规约及软件
    4.1 概述
    4.2 选择规约时需考虑的几点
    4.3 电力系统内部标准的通信规约
        4.3.1 数据链路层传输的帧格式
        4.3.2 字符的传输
        4.3.3 种链路服务
        4.3.4 控制字格式
        4.3.5 抗干扰措施
        4.3.6 全双工通道结构
    4.4 软件体系结构
    4.5 数据共享的处理
    4.6 接口软件示例
    4.7 小结
5 扬州配电自动化系统中通信网的实现
    5.1 概述
    5.2 扬州配电自动化的计算机网络设计
        5.2.1 配电自动化主站的网络设计
        5.2.2 配电自动化系统子站的网络设计
    5.3 通信系统的光纤网络设计
        5.3.1 通信系统网络设计的考虑
        5.3.2 线路改造、光纤组网设计
        5.3.3 扬州通信网络设计方案
    5.4 通信可靠性措施
        5.4.1 电源
        5.4.2 抗干扰
    5.5 通信系统软件设计
        5.5.1 通信系统软件设计的原则
        5.5.2 软件间的接口协议
        5.5.3 扬州配电软件设计方案及特点
    5.6 配电自动化系统
        5.6.1 配网自动化系统实用化基本功能测试
        5.6.2 主要技术指标
    5.7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网络控制系统中调度与控制的协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网络控制系统概述
    1.3 网络控制系统中的调度问题
    1.4 调度与控制的协同设计的意义
    1.5 研究现状
    1.6 论文的内容安排
2 网络控制系统的仿真
    2.1 TRUETIME仿真工具箱简介
        2.1.1 内核模块
        2.1.2 网络模块
        2.1.3 安装与初始化
        2.1.4 网络控制系统举例
    2.2 控制器和对象的连接方式
    2.3 采样周期变化对控制性能的影响
3 控制网络性能分析
    3.1 控制网络简介
    3.2 NCS时延分析和网络调度
    3.3 控制网络的介质访问
        3.3.1 Ethernet(CSMA/CD)
        3.3.2 设备网(CAN网)
        3.3.3 控制网(令牌环和令牌总线)
        3.3.4 交换以太网
4 网络控制系统的调度
    4.1 网络控制系统的调度概述
    4.2 网络调度问题中几个基本概念
    4.3 两种典型的调度算法
        4.3.1 Rate Monotonic(RM)调度算法
        4.3.2 Earliest Deadline First(EDF)调度
    4.4 使用调度器的NCS模型
        4.4.1 调度的必要性
        4.4.2 RM算法与 EDF算法比较
    4.5 小结
5 网络控制系统中调度与控制的协同设计
    5.1 协同设计的思想
    5.2 几种协同设计的方法
        5.2.1 利用死区减少网络中数据的传输量
        5.2.2 考虑控制性能的EDF算法
        5.2.3 基于 IAE性能的调度方法
    5.3 调度优化问题
        5.3.1 目标函数的选择
        5.3.2 系统稳定条件
        5.3.3 采样周期的调度约束条件
        5.3.4 计算结果
    5.4 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用数学方法研究单令牌环网的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无线传感器网络轮询休眠接入控制协议分析[D]. 朱磊. 云南大学, 2012(12)
  • [2]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分析、建模与控制[D]. 鄂大志. 东北大学, 2009(05)
  • [3]网络控制系统的控制与调度协同设计研究[D]. 史清华. 东北大学, 2008(03)
  • [4]网络控制系统分析、建模与稳定性[D]. 魏玲. 东北大学, 2008(05)
  • [5]多智能体系统任务控制问题的研究与应用[D]. 于文涛. 中南大学, 2008(01)
  • [6]基于无线传输的网络控制系统研究[D]. 张男. 燕山大学, 2007(02)
  • [7]多计算机互连网络上聚合通信算法的研究[D]. 刘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04)
  • [8]工业过程仿真系统的DCS仿真交互平台设计研究[D]. 王旭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12)
  • [9]扬州配电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的研究与实现[D]. 倪文杰. 南京理工大学, 2005(01)
  • [10]网络控制系统中调度与控制的协同设计[D]. 齐峰. 南京理工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用数学方法研究单令牌环网络的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