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性脑膜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囊性脑膜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一、囊性脑膜瘤的早期诊断与预后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高安康,白洁,程敬亮[1](2019)在《医学影像学诊断思维中若干问题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学影像中涉及项目繁多的影像技术和复杂的影像学诊断,各类影像技术在不断发展,推动了影像诊断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了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疾病的发展和转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更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认识过程,在日常影像诊断工作中遇到的"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等各类影像学疾病诊断难点,需要影像科医师用客观的、辩证的思维看待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影像学表现,以及影像学新技术的应用,做到选择合理的影像检查项目,并给出可靠的影像学诊断。

李文臣[2](2011)在《髓母细胞瘤与室管膜瘤患者脑脊液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髓母细胞瘤与室管膜瘤都为恶性神经上皮肿瘤,髓母细胞瘤较室管膜瘤恶性程度更高,皆好发于儿童,在所有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病率中分别位居第二、第三,对儿童健康影响极大。由于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是四脑室内最为常见的肿瘤,与脑干关系密切,手术不易彻底切除,加之两种肿瘤皆具有沿脑脊液循环途径种植转移的倾向,导致其治愈率低,预后差。脑脊液因与这两种肿瘤的接近性和临床可行性而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因此在脑脊液中寻找到肿瘤生物标志物,将有助于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判断预后,监测肿瘤复发及治疗反应。蛋白质组学是采用高分辨率的蛋白质分离手段结合高通量的蛋白质鉴定技术,全景式地研究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的蛋白质表达谱。而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差异样品间蛋白质表达的变化。比较蛋白质组学包括两大主要技术,即蛋白质分离技术与蛋白质鉴定技术。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2D-DIGE)是先进的蛋白质分离技术,能显着提高微量蛋白检测的灵敏度,而且因其引入内标概念,更有利于对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准确检测。质谱技术为蛋白质组学研究中主要的蛋白质鉴定技术,包括一级质谱(MS)和二级质谱(MS/MS).二级质谱又称串联质谱,可以更精确、更灵敏地分析、鉴定蛋白质样品。目的:本研究应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对髓母细胞瘤脑脊液、室管膜瘤脑脊液及正常对照组脑脊液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分离、鉴定差异表达蛋白质,以期为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探寻提供线索、为揭示髓母细胞瘤及室管膜瘤发病机制奠定理论及实验基础。同时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建立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和小脑组织的基因表达谱,以明确脑脊液中差异蛋白质的编码基因在相应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为脑脊液中差异蛋白质来源推测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分为三组:髓母细胞瘤组:选取9例髓母细胞瘤患者脑脊液、3例髓母细胞瘤肿瘤组织;室管膜瘤组:9例室管膜瘤患者脑脊液、3例室管膜瘤肿瘤组织;正常对照组:6例无其他神经系统病变的头痛患者的脑脊液(脑脊液生化检查正常),3例外伤手术减压的小脑组织。(1)三组之间脑脊液比较蛋白质组学定量分析:①使用10%浓度的TC/丙酮分别沉淀三组脑脊液蛋白,Bradford法定量蛋白。②分析胶双向电泳:每组样品各取50μg进行荧光标记,采用CyDye最小标记法标记蛋白,Cy2标记内标组(三组蛋白质等量混合为内标组),Cy3、Cy5标记实验组或对照组,标记蛋白混合后(150μg)进行2D-DIGE分离蛋白质。第一向等电聚焦电泳(IEF):使用24cm长的固相pH梯度(IPG)干胶条(pH3~10)进行等电聚焦;第二向SDS-PAGE电泳:IPG胶条经过2次平衡后,转移至12%SDS-PAGE凝胶中进行电泳。用激光扫描仪于荧光模式下进行Cy2、Cy3、Cy5成像扫描,Cy2、Cy3、Cy5标记的蛋白成像分别由488nm、532nm、633n的激发波长收集,蛋白点分别显示为蓝色、绿色和红色。使用DeCyder图像分析软件中的胶内差异分析(DIA)模块和生物学差异分析(BVA)模块分析图像结果,确定差异蛋白点。③制备胶双向电泳:从两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中各取600μg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考马斯亮兰染色。④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MALDI-TOF-TOF)选择性鉴定差异显着的蛋白质,主要为在髓母细胞瘤和/或室管膜瘤脑脊液中表达上调2倍以上的蛋白质。将考染的制备胶与分析胶进行比较,切取制备胶上与分析胶上差异表达点相匹配的蛋白斑点,使用胰蛋白酶进行胶内酶解蛋白,由MALDI-TOF/TOF质谱仪获得一级和二级肽指纹图谱,利用GPS软件在人IPI数据库中检索,采用MS& MS/MS联合搜索的方式,将蛋白质打分大于60分、置信水平在95%以上作为数据取舍标准。(2)三组之间组织比较基因表达谱定量分析:建立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小脑组织基因差异表达数据库。①分别提取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组织及小脑组织总RNA,并定量、质检和纯化总RNA;②cDNA的合成和纯化;③体外转录(IVT)合成生物素标记的cRNA;④cRNA片段化后与Affymetrix Human Genome U133plus 2.0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⑤洗脱、扫描芯片,应用GCO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脑脊液2D-DIGE结果显示:①髓母细胞瘤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表达在2倍以上的蛋白质点共35个,其中17个蛋白质点表达上调,18个蛋白质点表达下调。②室管膜瘤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表达在2倍以上的蛋白质点共74个,其中38个蛋白质点表达上调,36个蛋白质点表达下调。③髓母细胞瘤组与室管膜瘤组差异表达在2倍以上的蛋白质点共59个,其中12个蛋白质点表达上调,47个蛋白质点表达下调。(2)质谱鉴定结果显示:选择性对28个上调的蛋白质点进行MALDI-TOF/TOF鉴定,其中18个蛋白质点成功鉴定,对应12个蛋白质。①补体因子H异构体1、α-2巨球蛋白、血清转铁蛋白、纤维蛋白原β链、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α1、触珠蛋白异构体2前蛋白原、触珠蛋白(高度类似)、β肌动蛋白(高度类似)在室管膜瘤组中较正常对照组和髓母细胞瘤组显着升高,而在髓母细胞瘤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着差异。②补体因子B异构体1(片段)在室管膜瘤组和髓母细胞瘤组中较正常对照组皆显着增高,而在两种肿瘤组之间表达无显着差异。③α-1抗胰蛋白酶异构体1和神经细胞粘附分子异构体3在髓母细胞瘤组中较正常对照组和室管膜瘤组中显着升高,而室管膜瘤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着差异。④未知功能蛋白ALB和未知功能蛋白DKFZp686M08189仅在髓母细胞瘤组中表达升高。(3)组织基因表达谱结果显示:①补体因子H编码基因仅在髓母细胞瘤中探测到表达而触珠蛋白编码基因仅在室管膜瘤中探测到表达。②α-1抗胰蛋白酶编码基因在小脑组织、室管膜瘤组织探测到表达,而在髓母细胞瘤中未探测到表达。③α-2巨球蛋白编码基因、神经细胞粘附分子编码基因、血清转铁蛋白编码基因和β肌动蛋白编码基因在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小脑组织中都探测到表达。④补体因子B编码基因、纤维蛋白原β链编码基因和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α1编码基因在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小脑组织中都未探测到表达。结论:髓母细胞瘤脑脊液、室管膜瘤脑脊液、正常对照脑脊液2D-DIGE图谱之间存在差异,选择性鉴定出12个在髓母细胞瘤脑脊液和/或室管膜瘤脑脊液中显着增高的蛋白质,为在脑脊液中探寻两种肿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提供了有意义的研究线索;基因表达谱研究有助于推测脑脊液中差异蛋白质来源,为选取价值较大的差异蛋白质进行深入研究指出方向。

陈琳,黄红云,王锐,申海鸣[3](2004)在《囊性脑膜瘤1例误诊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分析囊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 ,探讨误诊原因 ,总结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 1例囊性脑膜瘤病例的临床资料 ,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本病例术前影像学和临床诊断均为左额颞叶胶质瘤 ,手术病理证实为脑膜瘤 ,全切除后治愈。结论 囊性脑膜瘤有其较为特殊的临床特点 ,误诊原因主要是医生对其临床和影像特症表现缺乏足够的认识 ,手术切除为其首选治疗。

潘德生,王成林,余鹏[4](2000)在《囊性脑膜瘤的早期诊断与预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

虞猛[5](2016)在《术前MRI预测脑膜瘤生物学行为及鉴别诊断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术前MRI影像评分系统预测脑膜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研究背景:一部分脑膜瘤在临床上可表现出侵袭性等生物学行为。本研究利用影像学参数建立评分系统,来预测脑膜瘤的生物学行为,并应用该分类方法来预测脑膜瘤患者的预后。在所有原发性颅内肿瘤中,脑膜瘤约占20%-32%。根据WHO 2007的分类方法,脑膜瘤在病理学上分为3级,具有15种不同的亚型。这个病理学分类目前普遍应用于预测临床上的脑膜瘤。大多数脑膜瘤是良性的,生长缓慢,符合WHO分级Ⅰ级。WHO分级的Ⅱ级(非典型的)和Ⅲ级脑膜瘤(退行发育的)则在临床上和组织病理学上表现为侵袭性。Ⅱ级脑膜瘤占4.7-7.2%,Ⅲ级脑膜瘤占1-2.8%。大多数的脑膜瘤都表现出了组织病理学和临床上的侵袭行为,说明Ⅰ级脑膜瘤也存在侵袭行为,可能会导致复发或者恶化。因此,单单是病理学分级已经不能够准确的预测患者的结局了。有必要区别出Ⅰ型脑膜瘤中侵袭性和非侵袭性的肿瘤。一些免疫组化的参数包括Ki-67/MIB-1, MMP-9, PR,ER目前用来辅助免疫组化分级来预测脑膜瘤的预后。同样,其他一些影像学参数也用来辅助组织病理学分级来确定良性或者侵袭性的脑膜瘤特征。脑-肿瘤边界的缺失,瘤周水肿(,PTE)的出现,不规则肿瘤形态,MRI增强不均匀,DWI中ADC的显着降低以及F-氟代脱氧葡萄糖PET的降低可以预测组织病理学和临床上的侵袭行为。尽管大多数的研究已经确定了临床学、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上的参数与脑膜瘤侵袭行为有关,但是仍然不能准确的预测脑膜瘤的预后。本研究试图确定影像学参数是否可以预测组织病理学上的脑膜瘤侵袭性等生物学行为,基于此来建立一个分类学方法来预测脑膜瘤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本文回顾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246例颅内凸面脑膜瘤,均行手术切除。患者在接受手术切除之前未行肿瘤栓塞治疗。为了消除局部影响(骨底vs凸面),切除扩展的影响,以及术前患者状态的影响,我们只纳入了凸面脑膜瘤的患者,Karnofsky评分(KPS)大于60,以及采用SimpsonⅠ级切除。术前MRI,手术记录以及外科特征都进行了重新评价。组织病理学切片和组织病理学诊断根据2007年WHO的分类方法进行了重新确诊。2005年前的患者采用1.5-T的磁共振机进行的检测,之后的患者则采用3.0-T的磁共振机进行检测(General Electric Signa Excite HD)。MRI检测按照以下顺序进行:T1加权像,T2加权像,DWI以及FLAIR图像。层厚为5mm,扫描区域在18cm到30cm之不等。对患者使用了0.1 mmol/kg体重的Gd-DTPA之后,我们得到轴面、冠状面、矢状面三个方向不同的T1图像。根据WH02007的分类方法,细胞数目的增加,坏死以及脑部侵袭在组织病理学分类上不属于Ⅰ型脑膜瘤。这些组织病理学上的特征反映到影像学表现上是,高信号的DWI,不均匀增强的T1 WI,以及蛛网膜层T2WI破坏或者消失。也有较少的研究表明PTE以及肿瘤形态与侵袭行为或者WHO的高分级有关。我们评价了五个参数与脑膜瘤侵袭行为之间的关联:1.DWI信号强度,2.不均匀增强的T1 WI,3.蛛网膜层T2WI,4.T2WI见PTE,5.肿瘤形态。对术前影像学参数进行了评分,每个参数的评分为0或者1,包括弥散加权MRI的信号强度(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信号高于脑灰质:1分,其他:0分),TI加权像增强程度(不均匀:1分,均匀:0分);T2加权像蛛网膜层(消失或碎裂:1分,完整:0分);T2加权像有无瘤周水肿(有:1分,无:0分);肿瘤形态(形态不规则:1分,形状规则:0分)。对所有患者的术前MRI评估后并计算总得分(0-5分)。根据影像学评分分3组:1组:0-1分、2组:2-3分,3组4-5分。通过单因素分析检验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评估影像学参数能否预测高分级脑膜瘤的发生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依据术前影像学参数评分及分级,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像学评分与总体生存期(0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之间的关系。术前影像学评分的可信度以Kappa系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高信号DWI, T2WI脑瘤边界蛛网膜破坏,PTE, T1WI不均匀增强以及不规则的肿瘤形态都是高级别脑膜瘤的独立预测因子。平均生存时间为94.6个月。1,2以及3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以及PFS分别为114.1±1.2和115.7±0.8,88±3.3和58.5±3.9,43.2±5.1和8.2±1.7个月。在Cox回归模型中,年龄、WHO非I级脑膜瘤、影像学分组的2组和3组分别是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测因子。33%的患者表现为DWI强度增加,32%的患者表现出了TI像增强程度不均匀;41%的患者T2WI存在蛛网膜的破损,39%的患者T2WI可见明显的瘤周水肿,以及24%的患者肿瘤形态不规则。术前影像学评分结果为:评分为0的患者占17%,1分的患者占36%,2分占21%,3分的患者占14%,4分的患者占8%,5分的患者占4%。基于以上的影像学评分结果,53%的患者被分为1组,35%的患者被分为2组以及12%的患者被分为3组。根据WHO 2007年的组织病理学分类系统,76%的患者属于WHO Ⅰ级,15%的属于WHO Ⅱ级,9%的患者属于WHO Ⅲ级。为方便分析,Ⅱ和Ⅲ级被定义为WHO非Ⅰ级,占24%。WHO Ⅰ级脑膜瘤患者中70%归为1组,30%归为2组,无患者属于3组。对于非Ⅰ级脑膜瘤患者,1组占0%,54.2%归为2组,45.8%归为3组。影像学分组与组织病理学分级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所有的5个术前影像学评分参数都明显与非Ⅰ型脑膜瘤相关。DWI高信号是非常明显的独立的侵袭性脑膜瘤的预测因素,其次是T2WI蛛网膜层破坏, T2WI的瘤周水肿,T1WI增强不均匀增强及肿瘤不规则形态。术前影像学评分系统与病理诊断展现出了比较高的一致性。所有病例中,平均随访时间为94.6个月(中位随访期为80.4月)。中位生存时间为97.5±2.2月。WHO I级中位生存时间为111.4±1.5月,非I级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0.74±4.1月。根据WHO的分型,在Cox回归分析模型中,患者年龄,WHO分型,以及术前影像学评分的2组和3组都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测因子WHO I级肿瘤患者的中位PFS和PFS率分别为104.5月和86%,而非I级的则为27.55月和10%。我们的影像评分分组中,3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00%,而1组和2组的则分别为1.5%和59%。在Cox回归分析中,非WHO Ⅰ级,影像分组Ⅱ组和Ⅲ组都是复发的预测因素。结论:术前影像学评分分组与病理学分级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可以预测凸面脑膜瘤患者的预后。术前的影像学评分可以用来辅助病理学分级。病理诊断为WHOI级的部分脑膜瘤,实际上可能为Ⅱ级或者更高级别,需要进行鉴别。影像学评分1组脑膜瘤在影像学、病理学和临床症状都表现出良性特点;3组脑膜瘤表现了明显的侵袭性:2组脑膜瘤特征介于前2组之间,对于病理提示WHO I级而影像学评分在2组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加紧密的随访和在允许情况下更积极的手术切除。第二部分术前MRI影像学特征鉴别血管瘤型脑膜瘤和HPC研究背景:在临床上,我们很难将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 HPC)与血管瘤型脑膜瘤区分出来。我们试图探索是否术前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参数可以从血管瘤型脑膜瘤中鉴别和预测HPC。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 HPC)是一种血管原发的罕见肿瘤,它是由Stout and Murray首次提出的。在中枢神经系统中,HPC与血管瘤型脑膜瘤在影像性检测中十分相似,尽管两者存在组织病理学上的差异。HPC容易复发和转移。血管瘤型脑膜瘤在所有脑膜瘤中的出现率大约为2.1%。它带有典型的良性脑膜瘤的特征,术前对于HPC和脑膜瘤的区分非常有必要,这有助于后续的手术和治疗。针对这一原因,我们试图确定是否术前的MRI参数可以从血管瘤型脑膜瘤中预测并区别HPC。方法:研究回顾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方医院12例HPC患者,17例血管瘤型脑膜瘤患者。29例患者的图像资料入组进行分析。应用2007-WHO的分级进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MRI检测使用的是3.0-T磁共振(General Electric Signa Excite HD)。ADC值使用Func-Tool software program (GEMedical Systems)自动检测。ADC不同肿瘤的b=1000的ADC图上进行人工ROI的选取,是由不知道肿瘤分级的其他作者完成的。基于在ADC图上3-5个区域,每个肿瘤的ADC值都可以计算出来。术前MRI参数在本研究的分析包括:肿瘤定位(颅底部还是凸起部),肿瘤大小(最大直径),肿瘤形态(不规则形状,包括蘑菇型和分叶状,规则形态包括圆形),T1加权像(对比脑灰质的高,低及相等的信号),T2加权像(对比脑灰质的高,低及相等的信号),T1增强信号(对比脑灰质的高,低及相等的信号),ADC值,Flair signal(对比脑灰质的高,低及相等的信号),瘤周水肿(PTE),脑膜尾征(DTS),血管流空影,T2加权像上的蛛网膜间隙,肿瘤内出血与坏死。坏死物质可以通过对比增强的T1WI增强区分损伤部分与未损伤部分。出血损伤可以通过未增强T1加权像的高信号位点以及T2加权像的集中高信号位点来区分。DTS的评价使用Goldsher的准则。单因素分析用于检验影像学与病理学之间的关系。二元逻辑回归模型用于评估预测HPC的指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例HPC以及17例血管瘤型脑膜瘤分别通过2位独立的病理学专家进行确诊。HPC患者的平均年龄小于脑膜瘤患者,HPC的瘤体直径与脑膜瘤的没有明显差异性。肿瘤位置以及肿瘤形态在血管瘤型脑膜瘤和HPC患者中没有显着差异。血管瘤型脑膜瘤与HPC患者的性别存在差异性。HPC患者中无T1加权像高信号表现,T1加权像等信号患者6例,T1加权像低信号患者6例,而脑膜瘤中T1加权像等信号患者5例,T1加权像低信号患者12例。HPC中表现为T2加权像高信号,等信号,低信号的患者数分别为6例、6例以及0例,而脑膜瘤患者T2加权像高信号,等信号,低信号则依次为4例,13例以及0例。HPC中表现为FLAIR高信号,等信号,低信号FLAIR像的患者依次有4例,8例以及0例,而脑膜瘤依次为11例,6例以及0例。HPC患者中66.7%表现出T1增强像不均匀,而脑膜瘤患者中有23.5%的表现的T1增强像不均匀。HPC患者中50%存在T2加权像蛛网膜的破损,而脑膜瘤患者中29.4%存在上述现象;HPC患者中50%存在T2加权像的PTE,而脑膜瘤中的47.1%则存在上述现象;HPC患者中50%存在不规则形态,而脑膜瘤患者中则有17.6%;HPC患者66.7%存在MRI的坏死,而脑膜瘤患者则为23.5%;HPC患者中66.7%存在MRI的蛛网膜间隙,而脑膜瘤患者中则为70.6%;HPC患者33.3%存在MRI的脑膜尾征,而脑膜瘤患者则为64.7%;HPC患者中8.3%存在MRI的肿瘤出血,而没有脑膜瘤的患者出现出血的现象。血管瘤型脑膜瘤的ADC值比HPC患者的要低。其中的五个参数,年龄,性别,ADC值,肿瘤内坏死情况以及T1增强像,利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均发现在这两种肿瘤类型中存在显着性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评价是否这些参数可以预测HPC。结果ADC值作为单一独立的参数可以预测HPC。结论:通过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ADC值,坏死以及T1增强像5个参数在两种类型的肿瘤发现存在明显的差异。Logistic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ADC值是HPC的单个独立的预测指标(p=0.039,OR:14.5,CI-3.7-38.6).ADC值可以作为一个简单有效的工具,初步鉴别血管瘤型脑膜瘤和血管外皮细胞瘤。ADC值结合加权前后的MR扫描参数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可靠性。

梁宗辉[6](2005)在《多层螺旋CT胰腺病变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非胰腺疾病者的正常胰腺、各类胰腺疾病和一些累及胰腺的疾病患者进行胰腺CT灌注成像检查,寻找正常胰腺和各类胰腺疾病的CT灌注特征,探讨胰腺CT灌注成像在诊断胰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并通过对胰腺肿瘤微血管密度的检查,探讨CT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第一部分 正常胰腺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 目的:对非胰腺疾病患者进行胰腺CT灌注成像检查,探索正常胰腺的CT灌注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正常基准值。 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3月39例非胰腺疾病患者行胰腺CT灌注检查。采用GE Lightspeed 16 MSCT机的电影模式(0.5s/圈),120kV,60mA或80mA,5mm层厚4层,矩阵512×512。扫描前肘部静脉埋置20G留置针,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50ml(300mgl/ml),注射速率4.0ml/s,延迟6s,总扫描时间50s。所得数据传输至GE AW4.0工作站,利用Perfusion2中的胰腺灌注软件(去卷积算法)进行数据处理,分别测量39例正常胰腺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的平均值,并讲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正常胰腺CT灌注成像特征表现为:局部组织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 areaproduct,PS)和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均匀一致的实质性器官。BF的测量值为9684.05±1701.43ml·min-1·kg-1,BV的测量值为1362.26±827.10ml·kg-1,MTT的测量值为3.72±3.06Sec,PS的测量值为829.80±278.99ml·min-1·kg-1。 结论:正常胰腺CT灌注表现为局部组织血流量、血容量均匀,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相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一致的实质性器官。 第二部分 胰腺病变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 目的:对各类胰腺疾病患者进行胰腺CT灌注成像检查,探索各类疾病的CT灌注特征,分析胰腺CT灌注成像检查诊断胰腺疾病的临床意义。 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3月53例各类胰腺疾病患者行胰腺CT灌注检查。所得数据传输至GE AW4.0工作站,利用Perfusion2中的灌注软件进行数据处

贡伟一,王文明,查正江,陈敏,王俊,周和平[7](2019)在《脑膜转移瘤伴张力性硬膜下积液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恶性肿瘤颅内转移一般以脑实质为最常见,临床症状较明显,随着CT、MRI等影像设备及技术的改进和提高,临床诊断不难。但研究表明,8%~9%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可发生颅内脑膜转移瘤(intra-cranial meningeal metastasis,IMM)[1-2],可转移至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等,由于其临床症状不突出,

滕宏伟[8](2008)在《脑肿瘤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 )在脑肿瘤中表现特点,从而评价脑肿瘤1H-MRS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颅内占位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9-88岁,平均51岁;30例均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病理级别为:低级别脑胶质瘤10例(I级与II级),高级别脑胶质瘤8例(III级与IV级),转移瘤5例,脑膜瘤5例,放射性脑坏死2例。所有患者行1H-MRS检查,均在MR非增强成像的基础上获得。使用GE公司Singna 3.0T MR扫描仪,多体素扫描,检测不同区域代谢物变化,探讨脑肿瘤的1H-MRS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从而评价1H-MRS在脑肿瘤术前诊断、鉴别诊断、病理级别、制定肿瘤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结果(1)胶质瘤的波谱表现:胶质瘤MRS表现为Cho峰增高,Cr、NAA峰下降。高级别胶质瘤Cho/Cr、Cho/NAA值高于低级别胶质瘤,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种类脑肿瘤间Cho/Cr比值差异:各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脑膜瘤组与其他各组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脑膜瘤组Cho/Cr比值最高;而胶质瘤组与单发转移瘤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不同种类脑肿瘤间Cho/NAA比值差异:各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低级别胶质瘤组与其他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级别胶质瘤组与单发转移瘤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4)不同种类脑肿瘤瘤周水肿区Cho/Cr比值、Cho/NAA比值差异:各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Cho/Cr比值在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与单发转移瘤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ho/NAA值在不同种类脑肿瘤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5)放射性脑坏死的MRS表现:可发现Lip峰及Lac峰, Cho峰稍增高,Cr峰及NAA峰减低或无。结论1. 1H-MRS是诊断脑肿瘤的有效方法。2. 1H-MRS与MRI相结合能提高脑肿瘤术前诊断的准确性。3. 1H-MRS可评价脑胶质瘤的分级,反映脑胶质瘤代谢特性以及肿瘤生长潜能,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帮助。4. 1H-MRS对放射性脑坏死与肿瘤复发的鉴别,可提供一些帮助。

修建军[9](2006)在《抑郁症脑额叶与边缘系统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1.对志愿者进行1H-MRS检查,比较健康成人脑额叶和边缘系统内不同部位、年龄及性别间代谢物质的相对浓度,确定其分布特点,为抑郁症的脑MRS研究提供参照依据。 2.对抑郁症患者脑额叶和边缘系统的NAA、Glu、Cho、Cr、MI等几种代谢物质进行1H-MRS定量分析,探讨抑郁症患者脑内代谢物质的变化特点,为抑郁症神经生化基础研究提供线索,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3.对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大鼠抑郁模型进行超高场磁共振波谱仪检查,结合代谢组学分析其脑组织内代谢物质的变化特点,与临床抑郁患者的1H-MRS结果比较,评价CUMS动物模型的准确性。 方法: 1.健康志愿者72例,分为青壮年组(21~50岁)和中老年组(51~70岁)。采用GE EXCITEⅡ Signa 3.0T磁共振系统,PROBE-J序列进行单体素采集,感兴趣区(ROI)分别置于左、右两侧海马、扣带回前部及后部、左右两侧额叶白质。分析的几种代谢物相对浓度为:NAA/Cr、Glu/Cr、Cho/Cr、MI/Cr,比较不同部位、年龄及性别间代谢物相对浓度的差别。 2.抑郁组患者32例,对照组32例,年龄与性别构成完全一致。采用GEEXCITEⅡ Signa 3.0T磁共振系统,PROBE-J序列进行单体素采集,感兴趣区

陶晓峰[10](2004)在《MRI新技术在眼眶肿瘤诊断中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MRI新技术在眼眶肿瘤诊断中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第一部分 动态增强MRI检查对眼眶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 目的:运用动态增强技术的MRI检查,分析病变的强化特点,以提高对不同眼眶病变的认识,尤其是不同良性肿瘤的强化特点,以及良恶性肿瘤的强化特点的认识,进而提高MRI检查的诊断价值。 材料和方法 全部病例共41例,均为单发病灶,均行MRI检查,术后均得到病理证实。其中良性肿瘤和类肿瘤病变31例,恶性肿瘤病变10例。磁共振系统为Siemens公司Magnetom Vision Plus 1.5T。采集线圈为头颅线圈。MR平扫包括:TSE序列的T1WI、T2WI横断面以及T1WI矢状和冠状面扫描。层厚4mm。增强检查,使用高压注射器,以2.0-2.5mL/秒的速度于患者桡静脉处注射Gd-DTPA后,立即连续动态扫描7次。以观察造影剂的动态变化状况。对所测得平均及动态增强信号强度值(SI前、SI后),计算其强化率(E%)和得到时间密度曲线(TIC)。有关的统计学分析和制图采用SPASS Ver10.0以及Powerpoint等软件分析。 结果 (1) 良恶性肿瘤第一分钟内平均强化率(E1%)比较:恶性肿瘤的第一分钟增强率>60%,而良性肿瘤的第一分钟强化率<60%,二者相差显着(P<0.05);(2) 良性肿瘤除脑膜瘤外,绝大多数强化为线型强化;(3) 恶性肿瘤和脑膜瘤为平台型强化。(4) 炎性假瘤和肉芽肿病变,主要表现为流出型。(5) 血管瘤有特殊的强化模式,表现为局部点状和小结节状强化,然后逐步向全肿瘤扩展。 结论:1) 动态增强的MRI检查,对鉴别良恶性肿瘤有明显的意义。2) 对鉴别肿瘤和炎症也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3) 少数个别病种,如海绵状血管瘤有特殊的强化模式。 第二部分 眼眶病变的磁共振质子波谱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眼眶肿瘤和类肿瘤病变的1H-MRS特点.以及1H-MRS对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意 Page4 二..…兰茎矍竺巡垫选塑竺些匕一一一一材料与方法全部病例共40例,均为单发病灶,均行MRI和MRS检查,术后均得到病理证实。其中良性肿瘤和类肿瘤病变,30例,包括:1)海绵状血管瘤12例:2)静脉性血管瘤6例;3)泪腺多形性腺瘤4例;4)炎性{段瘤3例;5)神经纤维瘤2例;6)脑膜瘤3例。恶性肿瘤病变10例,l)血管肉瘤2例;2)泪腺多形性腺癌2例;3)淋巴瘤2例;4)粒细胞肉瘤1例;5)小细胞性恶性肿瘤1例;6)腺样囊性癌l例;7)嗅神经母细胞瘤一例。磁共振波谱(’H一Rs)检测采用Siemens公司的Magnetom vision 1.ST超导型磁共振检查仪,头颅线圈,用Svs一STEAM270序列测量。使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平均数、标准差的计算,数据用毛土S表示,将肿瘤与同侧额部正常脑组织数据相比,比较肿瘤与同侧额部正常脑组织有无统计学上的差异。结果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结果:1)主要化合物的化学位移位置相对固定。2)恶性肿瘤Cho、Cr曲线下积分面积值提高,而良性肿瘤Cho、Cr曲线下积分面积值变化不明显,恶性肿瘤组Ch。/Cr比值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3)良性肿瘤Lac、Ase表现为轻度上升模式,而恶性肿瘤Lac、Ace则表现为明显上升模式。结论:1)肿瘤和正常脑组织的波谱有区别。表现在Lac、Aoe的不同变化特征。2)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MRS波峰有明显差异,表现为Cho,Cr峰值增高,尤其是Cho/Cr比值的增高,此外Lac和Ace在恶性肿瘤增高明显,可能可作为区别肿瘤与非肿瘤的标志之一。第三三部么夕目良眶病变磁共振波锐多盛夕析的店改石出习于乡忆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S波谱进行眼眶离体肿瘤分析的意义,并与他们的临床MRS波谱进行了比较研究。材料与方法全部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共积累标本12例。其中良性肿瘤7例,包括:海绵状血管瘤5例;脑膜瘤1例。神经鞘瘤1例。恶性肿瘤3例,其中淋巴瘤2例,血管肉瘤一例;此外,正常眼肌组织和视神经各一块。取材后,速放于一170℃液氮罐内储存。采 谓用BRUKER AvANeE 400(SB)核磁共振谱仪,BRUKER标准腔,HR/MAS探头。测试结果,采用SPASS软件分析,计算不同信号的波峰峰值,结果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2、结果1)临床肿瘤MRS测定值与离体MRS测定值比较结果示:在体肿瘤与离体肿瘤标本测量具有可比性。说明临床IIJM卫S能较准确地用于眼眶肿瘤的分析,其测量结果可靠。协良邓岭时吟的冲咚羊且吵协.件。和八咚’布和冲片,订岭帅喃均要高工自性肺喃。劝比注衍汕侧、:一;、;‘、;一‘。、少、,一、t口一卜一卜一--··-「一… 4一3处 Pages 第二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连续的单峰,而非肿瘤病灶,均无此现象。3、结论1)临床的MRS波谱检测与离体波谱检测一致性较好。2)恶性肿瘤的波谱与良性肿瘤有明显区别。3)肿瘤波谱具有特殊的波谱形态。

二、囊性脑膜瘤的早期诊断与预后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囊性脑膜瘤的早期诊断与预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医学影像学诊断思维中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从全局和发展的视野分析影像
2 从具体情况出发选择影像
3 把握影像中质变和量变的节点
4 主、次矛盾在影像诊断中的抉择
5 透过影像诊断本质疾病
6 影像诊断需谨言慎行
7 “同病异影”和“异病同影”

(2)髓母细胞瘤与室管膜瘤患者脑脊液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髓母细胞瘤
    2.2 室管膜瘤
    2.3 脑脊液蛋白质组学
    2.4 基因芯片
第3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 脑脊液蛋白质组学实验材料和方法
    3.2 组织基因表达谱实验材料和方法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脑脊液蛋白质组学实验结果
    4.2 组织基因表达谱实验结果
第5章 讨论
    5.1 补体因子H和补体因子B
    5.2 α2-巨球蛋白
    5.3 α1-抗胰蛋白酶
    5.4 触珠蛋白
    5.5 转铁蛋白
    5.6 神经细胞粘附因子
    5.7 纤维蛋白原
    5.8 β肌动蛋白
    5.9 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α1蛋白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囊性脑膜瘤1例误诊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5)术前MRI预测脑膜瘤生物学行为及鉴别诊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三章 术前MRI影像评分系统预测脑膜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
    3.1 资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术前MRI影像学特征鉴别脑膜瘤和血管外皮细胞瘤
    4.1 资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总结
    5.2 局限性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简表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多层螺旋CT胰腺病变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正常胰腺的多层螺旋 CT灌注成像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胰腺病变的多层螺旋 CT灌注成像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胰腺肿瘤的微血管密度与多层螺旋 CT灌注成像的相关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胰腺肿瘤的病理分类
综述 螺旋 CT在胰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附录
致谢

(7)脑膜转移瘤伴张力性硬膜下积液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8)脑肿瘤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Abstract in Chinese)
英文摘要(Abstract in English)
前言(Introduction)
材料和方法(Material and Method)
结果(Results)
讨论(Discussion)
结论(Conclusion)
图片及说明(Picture and Illustration)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综述(Review)
综述参考文献(References)
致谢(Acknowledgements)

(9)抑郁症脑额叶与边缘系统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健康成人脑额叶及边缘系统的~1H-MRS分析
第二部分 抑郁症患者脑额叶及边缘系统的~1H-MRS分析
第三部分 抑郁症动物模型的~1H-MRS研究
附图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10)MRI新技术在眼眶肿瘤诊断中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写字中英文对照
第一部分 眼眶肿瘤的MRI动态增强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眼眶肿瘤的磁共振质子波谱临床及基础研究
    第一节 质子磁共振波谱在眼眶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节 眼眶病变磁共振波谱分析的基础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近年发表的相关论文和获奖情况
附件

四、囊性脑膜瘤的早期诊断与预后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医学影像学诊断思维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 高安康,白洁,程敬亮. 医学与哲学, 2019(09)
  • [2]髓母细胞瘤与室管膜瘤患者脑脊液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 李文臣. 吉林大学, 2011(09)
  • [3]囊性脑膜瘤1例误诊分析并文献复习[J]. 陈琳,黄红云,王锐,申海鸣. 海军总医院学报, 2004(02)
  • [4]囊性脑膜瘤的早期诊断与预后评价[J]. 潘德生,王成林,余鹏. 现代康复, 2000(01)
  • [5]术前MRI预测脑膜瘤生物学行为及鉴别诊断的研究[D]. 虞猛.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6]多层螺旋CT胰腺病变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D]. 梁宗辉. 复旦大学, 2005(07)
  • [7]脑膜转移瘤伴张力性硬膜下积液1例并文献复习[J]. 贡伟一,王文明,查正江,陈敏,王俊,周和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9)
  • [8]脑肿瘤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的临床应用研究[D]. 滕宏伟. 南通大学, 2008(03)
  • [9]抑郁症脑额叶与边缘系统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研究[D]. 修建军. 山东大学, 2006(12)
  • [10]MRI新技术在眼眶肿瘤诊断中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D]. 陶晓峰. 第二军医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囊性脑膜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