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领先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玻璃展空前火爆,厂商预留2.8万平方米

亚洲领先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玻璃展空前火爆,厂商预留2.8万平方米

一、亚洲领先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玻璃展空前火爆 厂商已预定28,000平方米(论文文献综述)

唐湘雨[1](2017)在《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问题述论》文中研究指明探索落后地区工业化是当今学术界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关注与探索,笔者选择了民国时期中国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广西为个案,来探讨民国时期,特别是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广西工业化的内部动力与外部助力是什么,及其对广西工业化的影响是什么?广西工业化取得了哪些进步或成就,存在哪些不足?以此来探索落后地区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在正文第一部分主要是探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广西的社会概况。从“混乱的政局”、“衰败的经济”和“落后的习俗”三个方面探讨了新桂系主政前广西社会的基本形状,旨在说明广西工业化是在社会动荡、经济落后与民俗保守的状态下展开的,这些都不利于广西的工业化;但是,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既是广西民众普遍的心愿,也是地方实力派新桂系治理广西的需要,这是广西工业化有利的条件。新桂系主政初期,曾发动“广西经济发展出路问题”的讨论活动,虽然这一活动最后没有达成出题者所愿,但是在启迪心智,动员广西人参与经济建设方面是起了一定作用的。而在此之后出现的历史上第二次全国范围内的“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之论争中,像第一次“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之争一样,虽然也未能达成共识,但是这次论争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西对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广西工业化是在内部动力的推动与外部助力的促进下开展的。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内部动力,来自商人的投资、手工业的转型与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文章分析了这一时期广西境内的本土商人与外来商人在广西工业化中所处的地位与所发挥的作用。由于广西本土商人力量过于弱小,外来的粤港商人在广西工业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考察了以广西最出名的土布业与瓷器业,探讨这一时期广西手工业走上工业化可能性。结果发现,在自然状态下,广西的土布业并未踏上工业化之路,而陶瓷业在广西省政府的扶持下,融资扩建,购买新式生产设备,采用新技术,建立近代工厂管理制度,完成了它的华丽转型,踏上了工业化的道路,说明传统手工业具有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内在动力。以军人为核心的新桂系领袖们不自觉地充当广西工业化的核心力量,尽管在工业化问题上,他们曾忧虑、徘徊,甚至还曾有一些工作失误,但是他们在40年代后坚定地选择工业化道路,并为广西工业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这三种力量中,广西地方政府是广西工业化的主要动力。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外部的助力,20世纪30-40年代广西的工业化得到北平社会调查所、中华工业总联合会和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大力帮助。在开展大规模工业建设期间,广西地方当局非常注意向省外专家讨教,“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便有利于广西地方建设事业。同时因“新广西”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引起境外人士的关注,他们也纷纷要求到广西参观。除了若干个人访问外,相关团体前来考察的也不少,如北平社会研究所广西经济调查组、中华工业总联合会两广实业考察团、中国工程师学会广西考察团等。广西省政府利用专家学者来桂考察的机会,虚心听取并接受来访者的意见与建议。这些外来人员与团体不仅陈述了在考察中获得的对广西工业建设的观感,而且对广西工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对广西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20世纪30-40年代广西之所以出现工业化的发展势头,这是因为此时遇到了十分有利的“历史契机”,其中这一时期广西交通运输事业的近代化转型为工业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文章主要探讨广西的水运、陆运、空运以及铁路运输如何实现近代化转型,以及这四大运输如何支持广西工业化。在这四种交通方式中,铁路的作用最为明显,它的出现不仅仅是推动了广西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广西工业中心城市的形成。另外,在空运与铁路运输的兴办过程中,明显地可以看到,广西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存在着某种博弈关系。而战时工厂内迁更为广西工业化带来了新的活力。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地工厂大量内迁广西,这一时期内迁工厂带来大量资金、技术人才和新动力设备,使广西工业化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不仅出现了规模客观的大工业,而且改变了广西的工业布局,以桂林、柳州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城市由此兴起。文章对于民国以来广西历年的财税状况进行追溯,并对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政府为筹措资金而进行的财税改革情形进行深入地分析。通过前后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的财税体系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保证,有力地支撑着广西工业化。在正文第五个部分主要是对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做一个简短的概述。抗战以前工业化的起步,首先从矿业的近代转型开始,近代化的矿业为广西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抗战前广西的军用、民用工业发展也初现端倪。抗战时期则是广西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外省工厂的迁入,给经济技术落后、工业不发达的广西注入了新血液与活力,也极大地刺激了各类工厂的兴办。1938年后省内外工商业者纷纷在桂林、柳州、梧州等地和一些交通方便、特产丰盈的城镇投资建厂,出现广西省前所未有的工业建设热潮。当时的桂林,市区四周工厂烟囱林立,机声隆隆,战时工业盛极一时。桂林、柳州一带成为大后方工业产品供给的“基地”。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高峰则是广西企业公司的建立,文章以广西企业公司为例,分析并探讨了广西工业化的高峰时期,广西企业公司发展的概况,广西企业公司与广西工业化的关系,以及广西企业公司存在的价值。广西工业化在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在日军入侵广西时破坏殆尽,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广西工业化水平几乎回到了民国初建时期的水平。广西地方政府在战后重建过程中,对广西工业化进行了反思,广西地方政府在战后曾有一个较为庞大的工业复员计划,由于缺钱少粮,这一计划几乎没能实现。1947年出版的《广西工业建设之路》,对广西未来的工业化之路进行设置与规划,其中含有某些合理的因素,成为广西工业化最后的绝唱。在正文的最后一个部分,通过对广西与周边省份湖南、四川、广东、云南、贵州西南六省的人口因素、自然禀赋、财政收入等因素的对比分析,发现广西不是天然的“地瘠民贫”,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夹匙失万”中的钥匙。通过对湖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西南六省在不同历史时期工业化水平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广西工业化的历程是中国工业史上的奇迹,它比许多同类型的省区都做得好,并取得辉煌成绩,尽管其成果最后被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所摧毁。诚然,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过程中,广西地方政府领导对工业化认识与行为两个方面均存在不足,虽然其某些失误属于“有情可原”,但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工作,“有情可原”的失误要认真总结,“无情可原”的不足更需要认真总结。从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程及其工业化过程的诸问题来看,落后地区工业化的路径应该是:坚强有力的地方政府是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条件;筹措资金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因素;善于借助外部力量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条件;抓住有利时机,发展自己是实现工业化的又一重要条件;激发内在动力是实现工业化的根本条件。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程是艰难而曲折的,其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都值得我们认真地总结与反思。只有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才可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张海龙[2](2014)在《中国新能源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撑,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作用。进入工业化以来,以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类为主要燃料的能源更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能源消耗大幅增加、传统能源资源日益减少,已经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此外,能源消耗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日益显现,随着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中国未来能源使用问题也受到了来自外部压力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迫切需要新能源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目前,传统石化能源的日益短缺与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旺盛需求之间的矛盾更显尖锐,如果不改变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加快推进能源供给的多元化,那么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将严重受限于传统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同时中国的能源短缺和能源依赖势必无法得到改善。如果不重视和有效发展新能源,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也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正如成思危所言“世界前三次产业革命分别由蒸汽机、电力和电脑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将是新能源引领的能源革命。”前三次革命中国没有抓住机遇,第四次我们绝不能错过。然而,就目前中国新能源发展来看,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依靠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仍曲折艰难,新能源发展任重道远。中国必须抓住新能源与中国复兴和崛起的契机,大力发展新能源,做足新能源这篇文章、下好新能源这盘棋,将新能源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解决好新能源问题,排除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让中国的经济在新能源经济带动下继续快速发展。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核能、页岩气、氢能等。中国的新能源资源比较丰富,在这种现实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新能源对国家能源安全、环境改善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新能源能够代替传统化石类能源,弥补石油、天然气资源的短缺问题,增加能源供给,满足能源需求,保障能源安全。其次,新能源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改变中国目前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结构,减少由化石类能源利用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污染等问题。对于发展新能源产业,中国同发达国家在发展动机上有着部分共同的出发点。同时,中国在资源构成、经济现状、科技水平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国情特征。因此,对于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研究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思路。新能源产业是体现国家战略的新兴产业,对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以及在国际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新能源产业是目前还处于初创期的新兴产业;同时,新能源产业是国际产业竞争的重要领域,也是产业技术快速发展的领域。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这些特征,决定了需要选择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战略路径。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在2014年3月22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年会”上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1]。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为主,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辅的多元化能源生产供应体系。但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以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进口量不断加大,能源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开发新能源,建立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减少碳排放,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能源安全刻不容缓。论文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经济、政治和能源大背景以及中国能源的现实条件和战略机遇下,开展了中国新能源发展层层递进式的研究与分析。本文共分九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从能源政治、能源安全以及新时期中国崛起等方面进行了选题的思考;从环境保护、低碳经济、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理论体系创新等视角进行了选题目的及意义的阐释;从国内外研究综述中有效选取了自己的研究切入点。第二章理论基础,主要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内涵界定、中国发展新能源的意义、哈伯特能源论、经济增长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权力变迁理论、权力转移理论、“中国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并界定了本文研究的新能源主要边界。第三章人类能源发展史,通过人类能源史四个阶段的研究,提出了“新能源与中国复兴”的新时代与新机遇;并对能源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了归纳、梳理和研判。第四章国内外新能源政策研究,分析了美国和欧洲新能源的法律、政策、主要内容、演进过程和中国新能源政策演进进程。第五章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及问题,分门别类地分析了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六章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效率研究,通过数据挖掘,从几个不同维度对新能源进行建模并对结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七章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博弈分析,分析了中国与不同能源进口国和出口国间博弈,得出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一定要采取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第八章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政策研究,从宏观政策和微观行业细分层面给出了明确、科学、合理、具体的政策建议。第九章结论与展望。论文研究实现了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基于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的需要,本论文采取了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全面分析与典型研究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阐释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演绎和比较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在研究方法上适应研究问题的“个性”要求,形成综合集成特点,使本论文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贤骥清[3](2014)在《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研究(1912~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近代上海剧场演出史为背景,以民国时期上海演剧史为脉络,借鉴剧场建筑学方面研究成果,考察上海民国时期(1912~1949)的剧场、戏院、舞台等演剧场所及舞台艺术史迹。考察和研究内容如下:其一,民国前上海演剧场所的背景考察与分析;其二,民国时期上海地区大小剧场、戏院、舞台的类型、数量、区域概况调查与整理;其三,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的舞台资料、重要剧目及演出的考察和史述;其四,民国上海剧场名称的更替考证与制表,民国时期上海剧场区域位置分布图的考证与绘制;其五,民国时期上海舞台美术演化发展轨迹的考察,舞台美术布景设计案例的介绍,舞台美术家小传的编纂;其六,民国时期上海剧场演化的渊源与影响分析,演出场所整体特征描述、演变脉络梳理和嬗变规律探究。最后,民国上海剧场遗存现状统计报告,剧场保护和发展展望。具体而言,本文含导论一章、正论五章、馀论一章及附录。导论,主要介绍民国上海剧场研究的背景、现状及其基本概念。第一章,主要梳理上海历史沿革和宏观文化背景,考察民国前上海演剧场所,分析近代上海的剧场演化轨迹。第二章,主要介绍民国时期上海演出场所分布状况,从老城厢、公共租界、苏州河北以及沪西四个区域,分析剧场分布和聚集的剧场圈现象。第三章,主要梳理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的功能类型及演化轨迹,归纳民国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不同阶段的剧场变迁特征。第四章,主要整理民国时期上海剧场演出中的舞台美术类型样式、舞美布景行业状况和舞美从业者档案。第五章,主要分析和比较民国时期上海剧场演化的东西文化渊源与影响。馀论部分,主要统计报告民国时期上海剧场遗存现状及其保护和发展的展望。附录部分,整理统计了剧场的个体档案、舞美师个人小传、剧场生存年表、剧场分布图以及相关图纸资料等。本文的史料叙述,主要从纵向上梳理清中期开埠以降至民国时期上海中西两大支演出场所的数量、地位、型制、演出状态和生存状态。分析立论,主要从横向面上对比研究同时期西方剧场对中国剧场演化的影响与冲击,寻找二者间文化交流的关联状况,时间维度上梳理中国传统剧场在演化中的遗传继承、基因突变、时代气候的演化渊源,从空间向度上探究城市演剧宏观分布特征、分析布局特点。总体研究目标是:考察上海地区传统剧场的渊源背景,梳理上海近现代化过程中剧场的形态及其轨迹,探赜剧场舞台美术演变发展过程,补阙上海地区断代剧场史,整体上完成20世纪上半叶上海舞台演出场所的宏观整理和演化分析。

郑奕[4](2012)在《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 ——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文中提出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阵地,而教育活动则是博物馆发挥教育这一首要功能的主要手段。当前中国博物馆界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手段落后,教育活动开展乏善可陈,教育成效不高。如何提升教育活动的水平,是免费开发后中国博物馆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这正是本论文立论的出发点。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博物馆教育活动”,它是指围绕和配合展览、研究和藏品而开展的一切教育活动。文章首先明确指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局限于展览本身,而是理应具办一系列延伸教育和拓展服务。紧接着进一步提出“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及其一体化规划和实施”的思路。也即,本文将重点研究‘观众参观博物馆前、参观时、参观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目标、任务,实施策略和方法分别是什么。本文对博物馆事业发达国家、尤其是对在博物馆教育领域具有全球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美国史密森博物学院的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育活动规划和实施的原则、理念、策略和方法,旨在为我国博物馆举办教育活动及开展评估提供参考和借鉴。

刘点点[5](2011)在《跨媒介时代的文化产业 ——市场关系中的中国当代影视》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在商品经济即传统的实业产业链达到了价值的饱和,形成了长尾现象的时候,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新型形态,在当今中国的社会经济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文化产业的实质是通过对文化产品的开发、创造和传播,来产生经济效益。媒介作为文化产品传播的平台,是文化产业实现价值的必要工具。如果要用两个词形容近十年来中国的传媒发展,那就是“一日千里”和“刮目相看”。各种新媒介、新技术层出不穷,中国的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跨媒介的竞争也日渐激烈,目前电子媒介无疑赢得了最大的市场占有率。所以影视作品借助这一优势成为最大众化的文化形态而受到普遍关注,同时也被卷入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本文旨在通过对市场关系中的中国当代影视的研究,来分析跨媒介时代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内容包括中国影视企业如何通过进入资本市场吸纳新资源,促进行业发展;影视行业如何通过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良好利用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分析当代中国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题材匮乏、媒体间的恶意竞争、重“利”轻“质”等现象;利用影视作品的“软实力”塑造国家、城市形象,更大范围的传播中华民族文化;通过时下出现的影视作品与网络游戏结合的崭新形式,探讨影视市场发展的更多可能性;论述经典艺术,如文学、戏剧、舞蹈,和好莱坞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外来影视文化给中国影视带来的影响。选取当代中国影视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通过现象描述,数据佐证,背景介绍和分析等方法,来阐述观点。中国要成为一个强国,不仅要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硬实力”方面具有全球影响力,同时还要具有一流的“软实力”,一流的文化原创力,一流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众传媒和一流大众文化等。当今中国大部分生活领域中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利润,文化市场也是如此。对受众口味的迎合成为文化产业利润的基础,也是大众文化成为主流的原因。文化产业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运用文化产品吸纳资金促进经济的发展,再利用雄厚的资金力量以产业化的形式来提升、发展文化。但国家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不仅取决于文化产品内容的独特魅力,更要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能力。当下,全球的媒体行业正在进行着革命性的变化,面对全媒体时代,广播、电影、电视、出版、报纸、杂志、网络等行业都在脱胎换骨的变化中谋取生存空间。单一的信息渠道已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信息爆炸、资讯泛滥,跨媒介联手现象已屡见不鲜,只有找好定位才能准确的达到目标。本文对市场关系中的当代影视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与剖析。在跨媒介时代的文化产业发展中不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一味的迎合受众,满足现状。应该在接受并发扬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正面效应的同时,对负面效应进行理性的审视与批评。突破瓶颈,推陈出新,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和途径。

朱震宇[6](2010)在《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风险及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日趋枯竭,能源供应可持续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国家能源安全问题已得到各国高度关注。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作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行业中的佼佼者,近年来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光伏市场的推动下得到飞速发展。由于太阳能产业的新兴特征,我国目前对于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投资决策研究涉猎较少。大规模的盲目投资促成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表象繁荣,产业内部投资行为的盲目性普遍存在,技术、市场、管理和环境等众多风险却被普遍忽视,实践中决策行为的“单一主体”特征进一步加大了决策的“漏出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外市场需求急剧萎缩,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对内外部风险估计不足,投资的决策失误,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陷入瓶颈。由于开发利用太阳能是应对国家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技术手段,并将成为解决民计民生的重要途径。对该产业投资风险及决策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促进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产业投资风险分析及决策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的梳理,结合国内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分析。在太阳能光伏产业结构及特征研究框架下,基于产业经济学、投资决策、实物期权、模糊数学等理论视角,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分析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面临的风险及政策因素,建立科学的投资风险分析与综合评价的模型,进行系统的投资决策体系研究。挖掘产业投资机会,提出风险规避策略,阐述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方案及模式的选择,并选择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加以检验。最后,通过对国际太阳能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政策研究,揭示出该产业的发展前景,并提出总体投资策略。旨在对过去几年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投资及发展方式进行反思,提高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决策分析过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并归纳对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决策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方法。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角度构建投资风险分析及决策体系,为指导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未来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方向。

苗青[7](2010)在《盛宣怀与近代上海社会》文中认为本文以盛宣怀在实业、文教、社会事业以及日常生活等四个层面的活动为主要线索,以19世纪70年代至1916年间盛宣怀与近代上海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从奏疏、电稿、信函、日记、文人笔记、竹枝词、传记中搜寻盛宣怀的生命轨迹,关注他办事、做人的综合表现,兼及盛宣怀家族和上海城市发展的相关人与事。将主要兴趣点集中于近代上海社会对盛宣怀的影响以及盛宣怀对近代上海社会所起作用之间的互动。尝试刻画出一个全面、客观的盛宣怀,为历史人物与城市社会的互动研究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样本。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三家企业都诞生于19世纪后期中国社会的转型阶段,创办于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在开业之初同样采用官督商办的体制。它们的创建,为清政府挽回遭外国人长年控制的航运权、机器纺织技术和金融运作提供了自强振兴的底气。盛宣怀以官员身份在上海督办近代中国的轮船、纺织、银行等实业建设,尤其是他在督办轮船招商局时积累的商战经验,帮助他娴熟地应对近代化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困难,进而摸索出一条实业救国的道路,同时,也为他自己积累了巨额财富。盛宣怀为保证所办实业的成功运行,创办了多所新式学堂培养实业亟需的人才,他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奠定了今天交通大学的基础,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政治、外交和技术人才。南洋公学所开设的师范班、特班、译书院都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首创之举。盛宣怀倾注心血和财力搜购中外书籍,建成一所近代上海着名的图书馆,虽然该馆最终未能对外开放,但在主持古籍善本的保存、外国着作的翻译等方面,盛宣怀用他的实际行动推动了近代上海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1896年以后,盛宣怀以上海为活动中心,在控制诸项实业的同时,也为近代上海社会事业的起步、慈善意识的培育做出了贡献。盛宣怀奏设成立的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成为近代中国商会的雏形。他在赈灾期间的捐款捐物、创办中国红十字会时的亲历亲为、兴建慈善机构时的尽心尽责,既与他承袭父辈好善乐施的家风有关,也与他身居高位,掌握诸多社会资源密不可分。盛宣怀对洋务实业的掌控和他个人的巨额财产是其参与发展社会事业的权力保障和经济基础。近代上海民情习尚发生了巨大变化,盛宣怀和他的家族成员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社会风气的影响,狎妓选艳、聚赌争利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正常消遣,一掷千金、死要面子是他们摆阔心态的自然体现。事实证明,盛宣怀本人有沉溺欢场花国的喜好,有生活用度豪奢的派头。他去世后所举办的那场堪称“盛事”的大出丧是他生前崇奢黜俭作风的延续。盛宣怀个性的塑造、权力的获得、事业的壮大都离不开近代上海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在诸多领域的开拓性工作又推动了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他所走过的发达之路已融入近代上海社会的肌体之中,他对上海城市所做的改造至今仍在发挥着影响。

胡斌[8](2010)在《何以代表“中国” ——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与国家形象的呈现》文中指出在国际性展会中,涉及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社会效应最突出的展览便是世界博览会了。而中国与世博会的关系又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引人入胜的话题。本文试图将视野放到从晚清直至当下中国参加世博会的整个历程,通过对其展品选择、展馆建设、陈列方式、组织及影响力量等因素的整体性梳理,以阐述中国透过这一窗口向世界呈现自身形象的时代变奏和文化要义。我们发现,中国在参展历程中,一直以传统型展品和带有传统符号的展馆建设及装饰为主要面目,且传统展品和符号的选择具有相当的恒定性。与传统相对的是,对于现代化的强烈诉求促使现代型展品所占比重逐步提升,展示技术也越来越现代化。发展到新中国阶段,对立两端的直接拼加,成为中国参展最为突出的模式。搜索其背后的决定力量,从晚清初期参展的炫奇心态到晚清后期及民国时期的维护国体、实行商战、推销国货主张,再到新中国力图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弘扬本民族文化的意愿,其中始终没有舍弃对身份特色的强调。而定位自身特色只能依赖传统,矛盾的是,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常被视为落后的表现。这种矛盾性与在西方冲击下催生的学习西方、批判传统以及维系传统、以求民族自立的对抗性关系有关。在对抗间,传统中没有提取可作民族认同的核心,而民族主体性的缺失使得中国在传统与现代的对外表达上均不能充分展现。因为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显示出其较之日本远为迟缓的现代化步骤,西方留下了“中国落后”而“日本进步”的印象。中国被放在文明秩序的另一端,西方世界既会因为看到新奇的异域景象而赞叹,也会因为异域的景象离他们所定义的文明景观相距甚远而贬斥.当作为旧帝国的奇观色彩退却,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政治和经济实力日趋强大,但在文化上能否输出让外界折服的新形象还是一个未解的难题。本文就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问题,从表征到背后动因的探讨,提示出中国对外表达的几条建议:一是将现代化历程中遭遇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与当下的现实境遇连接起来作紧扣当代命运的表达,而不是执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之两端,将形象展示化为虚幻的符号;二是不囿于符号在具体传播情境中获得的一时回应,而是着意于当代中国的精神超越层面来选择贴切的符号;三是尊重文化艺术多样化的趋势,给予国家形象全面多元的呈现;四是推进制度和舆论空间的日益开放,在多种声音的交锋中逐步培育起新的民族主体性,并且以具有世界意识的眼光来构建全新的、自信的对外表达模式。如此,希望为世界格局中如何有效呈现国家形象和进行开放性的交流互动这一当下迫切问题提供某种启示。

杨弘智[9](2007)在《哈尔滨市会展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哈尔滨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个充满活力的行业正以其崭新的形象、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引得众人瞩目,这就是会展业?哈尔滨的会展业不仅自身得以迅速的成长,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带动了相关行业及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了哈尔滨“加快发展、当好龙头”战略目标的实现。哈尔滨作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城市和黑龙江省的省会,具有很强的经济和文化辐射作用,因此会展经济对哈尔滨市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结合哈尔滨的社会经济环境状况,对哈尔滨会展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哈尔滨的会展业的健康发展及哈尔滨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及发展的趋势进行了论述;其次,以哈尔滨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借鉴国际会展经济的成功经验,结合哈尔滨的的产业结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实力和社会环境,针对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会展业发展的科学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哈尔滨要发展成为东北亚地区国际性会展城市的目标定位,并对哈尔滨会展业的管理体制、政府在会展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市场管理、展馆建设、配套设施建设以及人才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设想;最后提出了哈尔滨会展业发展的具体实施策略。

陈燕[10](2007)在《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文中指出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是中国艺术产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艺术产业得以不断扩展和延伸。演出产业,音像产业,电影产业,艺术品业等等各行业市场迅速发展。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艺术产业竞争将更加趋于激烈。我国艺术产业经营者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发达国家的艺术产业相比,我们在生产方式、经营理念、营运资本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尤其是在市场化运作方面,人家积累了上百年的历史经验,我们所经历的艺术市场实践不过十来年时间。我国艺术产业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低廉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艺术产业要虚心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手段、生产方式和市场经验。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博采众长、勇于进取,才能创造辉煌的未来。本文主要以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的发展状况为资料,从发展轨迹、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呈现其发展的具体面貌,也希望为中国艺术产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亚洲领先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玻璃展空前火爆 厂商已预定28,000平方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洲领先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玻璃展空前火爆 厂商已预定28,000平方米(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问题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学术研究回顾
    三、“工业”、“工业化”、“工业建设”三个概念的界定
    四、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史前提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以前广西社会概况
        一、混乱的政局
        二、衰败的经济
        三、落后的习俗
    第二节 关于“广西经济出路”的两次论争
        一、“广西经济出路”大讨论
        二、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之论争
        三、两次论争的回顾与思考
    小结
第二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内部动力
    第一节 商人的参与
        一、广西商业、商人与商会
        二、粤港客商与广西的商业
        三、两广商人与广西工业化
    第二节 广西的手工业与广西工业化
        一、20世纪30年代广西手工业发展概况
        二、传统的手工业与近代工业的关系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主导
        一、工业化目标从徘徊到确定
        二、广西工业建设的管理机构
        三、工业政策、工业法规的变迁
        四、具体的工业决策行为及其评价
    小结
第三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外部助力
    第一节 北平社会调查所与广西工业化
        一、北平社会调查所在广西的经济调查
        二、北平社会调查所与广西工业化
    第二节 中华工业总联合会对广西实业的考察及其影响
        一、两广实业考察团组团的由来
        二、两广实业考察团与广西地方政府在广西工业化问题上的互动
    第三节 中国工程师学会与广西工业化
        一、广西考察团与南宁年会
        二、桂林年会与桂林展览会
        三、两次年会对广西工业化的贡献
    小结
第四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史契机
    第一节 交通近代化转型为工业化创造良好环境
        一、水路运输的近代化转型
        二、公路运输快速发展
        三、航空运输后来居上
        四、铁路运输大器晚成
    第二节 战时工厂内迁为工业化带来新活力
        一、抗战时期工厂内迁到广西的基本情况
        二、工厂内迁与广西的工业化
    第三节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保证
        一、近代以来广西财税体系的变迁
        二、20世纪30-40年代广西财税体系的改革
        三、广西新财税体系对工矿事业发展的支持
    小结
第五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发展概况
    第一节 抗战以前广西工业化的起步
        一、矿冶业的近代转型与初步发展
        二、广西近代工业的崛起
    第二节 抗战时期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一、外省工业的迁入
        二、广西工业快速发展
        三、抗战时期民营工业的迅速发展
    第三节 广西工业化的高峰——广西企业公司
        一、广西企业公司概况
        二、广西企业公司与广西工业化
        三、广西企业公司的价值
    第四节 日军入侵广西对广西工业的破坏
        一、日军对广西一般工业的破坏情形
        二、日军对广西水电事业的破坏情形
        三、日军对广西矿业破坏的情形
    第五节 战后重建与广西地方政府对工业化的反思
        一、战后广西工业重建计划概况
        二、广西地方政府对工业化的反思
    小结
第六章 比较视野下的广西工业化所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第一节 比较视野下的广西工业化所取得的成绩
        一、广西与周边五省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比较
        二、广西与周边五省工业化的程度比较
    第二节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不足方面
        一、对工业化问题认识的不足
        二、对工业化实施的行为不足
    小结
结语
    一、对于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历程的认识
    二、对于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诸问题的反思
    三、从广西的经验教训看落后地区工业化的路径
参考文献
附录 新桂系时期有关广西工业建设的重要文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中国新能源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综合评述
    1.4 中国发展新能源的意义
        1.4.1 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国际竞争力
        1.4.2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1.4.3 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经济结构
        1.4.4 有利于农民增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5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本文研究内容
        1.5.2 本文研究方法
        1.5.3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1.6 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能源
        2.1.2 新能源
        2.1.3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2.2 哈伯特能源论
    2.3 经济增长理论
        2.3.1 马尔萨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2.3.2 凯恩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2.3.3 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理论
        2.3.4 其他经济增长理论
    2.4 生命周期理论
        2.4.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4.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4.3 国家成长生命周期理论
    2.5 权力理论
        2.5.1 权力变迁理论
        2.5.2 权力转移理论
    2.6 “中国梦”理论
        2.6.1 毛泽东主席的早期“中国梦”理论
        2.6.2 习近平主席的当代“中国梦”理论
    2.7 可持续发展理论
        2.7.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7.2 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2.7.3 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2.7.4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8 小结
第三章 人类能源发展史
    3.1 人类能源史的四个阶段
        3.1.1 火与柴草时代
        3.1.2 煤炭与蒸汽机时代
        3.1.3 石油与内燃机时代
        3.1.4 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时代
    3.2 泥炭与荷兰、煤炭与英国、石油与美国、新能源与中国
        3.2.1 泥炭和荷兰时代
        3.2.2 煤炭和大英帝国
        3.2.3 石油和美国世纪
        3.2.4 新能源与中国复兴
    3.3 能源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新能源政策研究
    4.1 美国的新能源政策
        4.1.1 美国能源政策的第一次转型
        4.1.2 美国能源政策的第二次转型
        4.1.3 美国能源政策的第三次转型
        4.1.4 美国的“能源独立”
    4.2 欧洲的新能源政策
        4.2.1 欧洲能源法律及政策变化
        4.2.2 欧洲新能源法律与政策的主要内容
    4.3 中国的新能源政策
        4.3.1 中国新能源政策的萌芽阶段
        4.3.2 中国新能源政策的启动阶段
        4.3.3 中国新能源政策的发展阶段
        4.3.4 中国新能源政策的成长阶段
    4.4 中国新能源法律及政策解析
        4.4.1 中国能源法律体系的构成和特点
        4.4.2 中国能源政策解析
    4.5 国内外政策比较对中国新能源的启示
    4.6 小结
第五章 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及问题
    5.1 能源利用的现状
    5.2 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
        5.2.1 水电资源现状
        5.2.2 太阳能资源现状
        5.2.3 核能资源现状
        5.2.4 风能资源现状
        5.2.5 海洋能源资源现状
        5.2.6 生物质能源资源现状
        5.2.7 页岩气能源资源现状
        5.2.8 氢能源资源现状
    5.3 国内外新能源发展对比分析
        5.3.1 国外新能源发展情况
        5.3.2 国内外新能源发展比较
    5.4 中国新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5.4.1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制度建设缺位
        5.4.2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财政政策偏颇
        5.4.3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不足
        5.4.4 中国新能源技术创新动力不够
        5.4.5 中国新能源的二次转换成本高、电力并网困难
        5.4.6 中国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造成新能源发展压力空前
        5.4.7 中国能源安全带给新能源严峻挑战
        5.4.8 中国能源技术落后、利用效率低、消费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
        5.4.9 全球能源危机必将牵制中国能源安全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效率研究
    6.1 能源效率及相关指标的选取
        6.1.1 能源效率
        6.1.2 指标选取
    6.2 数据处理
        6.2.1 基于插补方法对缺失数据的处理
        6.2.2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对 2014 年新能源数据的预测
    6.3 基于 DEA 数据包络模型的中国新能源效率实证分析
        6.3.1 DEA 模型
        6.3.2 中国新能源开发效率情况
        6.3.3 中国新能源使用效率情况
        6.3.4 实证结果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博弈分析
    7.1 研究对象的选择
        7.1.1 国际能源市场中各类主体分析
        7.1.2 本文博弈对象的选择
    7.2 中国与能源进口国的博弈
        7.2.1 中美能源博弈
        7.2.2 中印能源博弈
    7.3 中国与能源出口国的博弈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政策研究
    8.1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宏观政策建议
        8.1.1 中国新能源发展制度体系构建
        8.1.2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8.1.3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8.1.4 中国新能源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8.1.5 中国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8.2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微观政策建议
        8.2.1 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2.2 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2.3 核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2.4 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2.5 生物质柴油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2.6 页岩气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2.7 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3 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论文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数据附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研究(191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研究的现状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研究的价值
    第四节 剧场概念辞源考辨
第一章 民国前的上海演剧及其场所
    第一节 古代上海文化沿革及演剧
    第二节 近代上海演剧及场所概况(1843~1911)
    第三节 近代上海剧场圈及演化轨迹
第二章 民国时期上海演剧场所分布及演化轨迹
    第一节 城市南区的“城厢”剧场圈
    第二节 城市中区的“公共租界”剧场圈
    第三节 城市西区的“泛租界”剧场圈
    第四节 城市北区的“苏州河北”剧场圈
    第五节 小结: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的演化轨迹
第三章 民国时期上海演剧场所类型及舞台式样
    第一节 传统戏曲类型的演剧场所及舞台式样
    第二节 现代话剧类型的演出场所及舞台式样
    第三节 其它类型的演剧场所及舞台式样
    第四节 小结:演剧场所类型及舞台式样分析
第四章 民国时期上海演剧场所中的舞台美术
    第一节 民国时期上海戏曲的舞台美术
    第二节 民国时期上海话剧的舞台美术
    第三节 舞台美术的设计师和从业者
第五章 民国时期上海剧场演化渊源与影响
    第一节 中国传统剧场的遗传影响
    第二节 上海开埠与欧美西风对上海剧场的影响
    第三节 日本与苏俄剧场对海派剧场文化的影响
馀论 民国时期上海剧场遗存报告
    第一节 民国时期剧场的佚失状况
    第二节 民国时期剧场的遗存现状
结语
附录1:剧场档案
    1.1 近代上海的传统演剧场所(1843~1911)
    1.2 近代上海的西式剧场(1843~1911)
    1.3 民国前期的上海演剧场所(1912~1927)
    1.4 民国中期的上海演剧场所(1927~1937)
    1.5 民国后期的上海演剧场所(1937~1949)
附录2:民国期间舞台美术师小传(1880~1930)
附录3:上海演剧场所年表
附录4:剧场分布图
附录5:海外上海研究书目:1845~2005 图书馆访问网址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创作的实践
致谢
附图

(4)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 ——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表目
图目
附录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绪论
    一、选题及其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内容
    三、研究基础及条件
    四、研究思路、步骤及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中国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历史与现状
    一、中国博物馆教育的历史回顾
    二、新世纪中国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展的现状与成就
    三、当前中国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现代博物馆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一、现代博物馆的教育使命
    二、现代博物馆的经营理念
    三、现代博物馆的教育优势
    四、博物馆教育与学习理论
    五、现代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特点
    六、重视博物馆教育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一、博物馆教育部门的使命与职责
    二、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构成与职责
    三、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观众参观前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研究
    一、规划教育活动的目标与任务
    二、实施策略之制定博物馆教育战略规划(Education Strategic Plan)
    三、实施策略之开展观众研究(Visitor Studies)
    四、实施策略之发布信息
    五、实施战略之(为学校)提供教学素材
    六、实施策略之提供在线资源与体验
    七、实施策略之开展教师培训与活动
    八、实施策略之举办特别活动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观众参观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研究
    一、规划教育活动的目标与任务
    二、实施策略之开展展览教育活动
    三、实施策略之开展与研究、藏品相关的教育活动
    四、实施策略之提供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观众参观后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研究
    一、规划教育活动的目标与任务
    二、实施策略之发展网络联动
    三、实施策略之发展会员和志愿者
    四、实施策略之提供职业发展机会
    五、实施策略之发展与学校等教育系统的联动
    六、实施策略之举办巡回展览
    七、实施策略之开展社区活动
    八、实施策略之评估教育活动
    九、实施策略之继续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开发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博物馆教育活动规划与实施的经验框架
    一、观众参观前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规划与实施的经验框架
    二、观众参观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规划与实施的经验框架
    三、观众参观后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规划与实施的经验框架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提升我国博物馆教育活动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一、博物馆教育制度化地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提高教育部门及教育工作者的地位
    三、建立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并开展人员培训与评估
    四、制定科学的博物馆教育战略规划
    五、加强观众研究
    六、重视教育活动评估
    七、教育项目分众化和衍生化
    八、加强教育活动场地与设施设备建设
    九、保障教育活动经费
    十、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延伸教育体验
    十一、发挥博物馆网站的多元功能
    十二、加强博物馆内部和外部的教育合作与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跨媒介时代的文化产业 ——市场关系中的中国当代影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资本市场对中国影视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一、资本市场对影视产业的影响
        (一) 上市是解决影视产业融资的重要途径
        (二) 资本视角下的中国影视产业发展变革
        (三) 中国影视企业上市的条件日趋成熟
    二、资本市场中的中国影视行业典型企业分析
        (一) 橙天娱乐在香港借壳上市
        (二) 华谊兄弟登陆国内创业板
        (三) 保利博纳直击纽约
    三、资本市场对中国影视发展的效应分析
        (一) 上市对影视产业的积极影响
        (二) 影视公司上市的不利因素分析
第二章 互联网与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研究
    一、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一) 互联网发展历史
        (二)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三) 中国互联网的主要应用形式
    二、互联网与影视业的关系
        (一) 互联网对影视业的影响
        (二) 网络文化与影视之间的关系
        (三) 互联网丰富了影视的传播方式
    三、互联网对中国影视发展的影响
        (一) 互联网的主要应用形式与中国影视发展的结合
        (二) 互联网为中国影视业提供了新的商业模式
        (三) 互联网对中国影视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电视产业发展中的电视剧题材分析
    一、中国国产电视剧的起步
    二、电视台之间的"较量"
    三、都市情感剧引发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
        (一) 《蜗居》剧情简介
        (二) 中国电视剧热播题材
        (三) 《蜗居》收视率统计
        (四) 解析《蜗居》蹿红原因
        (五) 《蜗居》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六) 广电总局封杀热播中的《蜗居》
    四、中国青春偶像剧题材源于外国"剩饭"
    五、四大名着翻拍现象
        (一) 四大名着翻拍之《红楼梦》
        (二) 四大名着翻拍之《三国演义》
        (三) 四大名着翻拍之《西游记》
        (四) 四大名着翻拍之《水浒传》
        (五) 解剖翻拍四大名着原因
        (六) 翻拍四大名着所引发的问题
    六、中国电视剧市场"翻拍热"分析
第四章 影视剧对城市形象、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一、中国城市发展
    二、影视剧与城市的历史追溯
    三、影视产业与现代城市的关系
    四、通过电影《唐山大地震》分析影视作品对推动城市影响力的作用
    五、原生态艺术带动城市形象,将民族文化引入世界舞台
第五章 影视娱乐与网络游戏的"联姻"
    一、中国的互联网市场
    二、网络游戏与影视剧的"联姻"
    三、手机游戏与影视结合的案例分析
第六章 经典艺术与中国影视的发展
    一、芭蕾舞与中国影视的发展
        (一) 芭蕾舞由来
        (二) 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三) 芭蕾舞剧与中国影视的关系
    二、戏剧与中国影视的发展
        (一) 中国戏剧与影视的关系
        (二) 经典戏剧与电影
    三、经典艺术与影视发展结合的意义
        (一) 改编经典的现实意义
        (二) 中国影视多从经典艺术中汲取养分
        (三) 经典传承的意义
第七章 国外影视文化与中国影视的发展
    一、文化的概念和中国文化的发展
        (一) 文化的表现形式
        (二) 中国受大众文化的影响
        (三) 学习借鉴国外文化的意义
    二、好莱坞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的影响
        (一) 好莱坞文化发展历程
        (二) 好莱坞模式对中国影视的影响
    三、日韩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的影响
        (一) 日本电影流派对中国影视的影响
        (二) 日本动漫影视对中国影视的影响
        (三) 韩国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的影响
    四、宝莱坞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的影响
    五、外来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发展的启示
        (一) 我国电视产业应对外来影视文化冲击的误区
        (二) 好莱坞影视文化的启发
        (三) 韩国影视文化的启发
        (四) 宝莱坞影视文化的启发
        (五) 正确看待全球化
        (六) 积极弘扬民族影视文化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附件8:
    附件9:
    附件10:

(6)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风险及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关键问题
    1.4 技术路线
2 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决策研究基础
    2.1 产业研究及投资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方法综述
        2.1.1 经济政策理论
        2.1.2 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理论
        2.1.3 产业分析理论
        2.1.4 投资经济学理论
        2.1.5 投资决策理论及分析方法
    2.2 太阳能光伏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
        2.2.1 世界能源消耗情况
        2.2.2 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2.2.3 世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2.2.4 我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3 国内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梳理
        2.3.1 太阳能光伏产业相关的国际法规
        2.3.2 国内扶持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
    2.4 我国太阳能资源保障程度分析
3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分析
    3.1 太阳能光伏产业在我国的战略性地位
    3.2 太阳能光伏产业结构及竞争分析
        3.2.1 太阳能光伏产业竞争格局
        3.2.2 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结构特征
        3.2.3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分析
    3.3 制约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3.1 居高不下的光伏电价
        3.3.2 两头在外的产业断链
        3.3.3 核心技术的缺失
        3.3.4 政策支持的不足
    3.4 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借鉴及启示
        3.4.1 美国
        3.4.2 德国
        3.4.3 日本
        3.4.4 对我国的启示
4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风险分析
    4.1 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风险辨识
        4.1.1 技术风险
        4.1.2 市场风险
        4.1.3 管理风险
        4.1.4 外部环境风险
    4.2 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风险度量
        4.2.1 贝叶斯网络方法的选择及其基本原理
        4.2.2 风险度量的贝叶斯网络定性建模
        4.2.3 风险度量的贝叶斯网络定量建模
    4.3 风险度量的评价及决策标准
5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决策分析
    5.1 实物期权理论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5.2 实物期权模型及其复制误差调整
        5.2.1 实物期权的经典定价模型
        5.2.2 期权定价复制误差的成因
        5.2.3 期权定价模型修正
    5.3 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决策模糊综合评价
        5.3.1 基本原理
        5.3.2 模型建立
6 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实证研究及策略分析
    6.1 DT 市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背景介绍
        6.1.1 DT 市太阳能发展利用现状
        6.1.2 DT 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SWOT 分析
        6.1.3 DT 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6.2 DT 市光伏产业进入的风险度量
    6.3 基于实物期权的DT 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动态投资决策
    6.4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前景及总体策略
        6.4.1 国际太阳能技术发展趋势
        6.4.2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策略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盛宣怀与近代上海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盛宣怀与实业
    第一节 盛宣怀与轮船招商局
        一、轮船招商局创办的时代背景
        二、盛宣怀参与创办和整顿轮船招商局
        三、盛宣怀经营轮船招商局的举措
        附录:盛宣怀与轮船招商局大事记
    第二节 盛宣怀与上海机器织布局
        一、机器织布局创办的时代背景
        二、盛宣怀参与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
        三、盛宣怀推动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
        附录:盛宣怀与上海机器织布局大事记
    第三节 盛宣怀与中国通商银行
        一、近代中国银行创立的时代背景
        二、盛宣怀创办中国通商银行
        三、盛宣怀创办中国通商银行的历史功绩
        附录:盛宣怀与中国通商银行大事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盛宣怀与文教事业
    第一节 盛宣怀与南洋公学
        一、晚清新式学校兴办的历史背景
        二、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的过程
        三、盛宣怀督办南洋公学期间的主要贡献
        附录:盛宣怀与新式学堂大事记
    第二节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成就
        一、盛宣怀的教育思想
        二、盛宣怀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大成就
    第三节 盛宣怀与上海图书馆
        一、盛宣怀与图书刊印
        二、上海图书馆藏书的来源
        三、盛宣怀创建上海图书馆
        四、愚斋藏书的流散
        附录:盛宣怀与上海图书馆大事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盛宣怀与社会事业
    第一节 盛宣怀与上海商会
        一、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创立的历史背景
        二、盛宣怀奏请设立上海商业会议公所
        三、上海商业会议公所的改组及其历史地位
        附录:盛宣怀与上海商会大事记
    第二节 盛宣怀与清末赈灾
        一、盛宣怀参与赈灾活动的起步
        二、盛宣怀积极参与各类赈灾活动
        三、盛宣怀的荒政经验
        四、盛宣怀从事赈灾活动的评价
        附录:盛宣怀与赈灾大事记
    第三节 盛宣怀与中国红十字会
        一、盛宣怀督办上海万国红十字会
        二、盛宣怀奏请设立中国红十字会
        三、盛宣怀就任中国红十字会首任会长后的工作
        附录:盛宣怀与中国红十字会大事记
    第四节 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公益组织和文化传播机构
        一、义赈组织
        二、广仁堂
        三、贫儿院
        四、尚贤堂
        五、玉佛寺
        附录:盛宣怀与近代上海公益事业大事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盛氏家族的奢靡生活
    第一节 盛宣怀狎妓选艳之喜好
        一、盛宣怀委人选艳、贪恋欢场
        二、董夫人对盛宣怀的规劝
        三、盛氏妻妾轮班随侍制度
    第二节 盛氏家族的家赌
        一、晚清近代上海赌博的盛行
        二、盛宣怀家族成员家赌叙略
    第三节 盛宣怀大出丧
        一、清末民初丧葬礼俗的特点
        二、盛宣怀大出丧的盛况
        三、盛宣怀大出丧引起的社会反响
        附录:盛宣怀出丧大事记
    本章小结
结论
    一、上海魔力:接触西方文明的起点
    二、实业救国:开辟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新路
    三、长袖善舞:政商学界开新局
    四、生活世界:非常之人的家常活动
    五、千夫所指:以公谋私留骂名
    六、翻脸无情:只认名利不认人
    七、还原历史:人与社会交互影响
附录:盛宣怀在上海的历史遗迹
参考资料
后记

(8)何以代表“中国” ——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与国家形象的呈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选题的缘起
    二、关于研究现状讨论的再讨论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主旨及构想
第一章 什么代表"中国"——世博会上的中国展品
    第一节 传统型展品所代表的古典国家形象观
        一、传统型展品的选择
        二、就展品问题而引起的维护国家形象的斗争
    第二节 现代型展品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形象
        一、围绕展品的现代化吁求
        二、展现中国现代形象的展品类型
    第三节 展品中的政治诉求
        一、清朝御容在世博会上的展示
        二、民国的领袖、党义、国家文化宣传
        三、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输出
第二章 如何呈现"中国"——世博会上中国的展馆及展示方式
    第一节 强调民族特色的展馆建筑
        一、作为国家象征的传统官式建筑样式
        二、传统构筑物:牌楼、亭子与长城
        三、传统符号+现代技术的建馆模式
        四、围绕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的纷争
    第二节 试图既追寻时潮又立足本土的展示方式
        一、世博会展示体系的演变
        二、转向现代的中国展品分类体系
        三、新型展示模式:使用模型和力求立体全方位的陈列
        四、展示体系的转变与高科技手段的运用
第三章 谁的"中国"——中国参加世博会历程中的各方力量
    第一节 晚清政府:由漠视到重视
        一、赫德主导下的中国早期参展
        二、舆论浪潮中的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参展
        三、博览会承办权的转移
        四、学习仿效世博会的产物——南洋劝业会
    第二节 民国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境况下的官商合作
        一、参展巴拿马世博会:树立新造国形象,促进工商业发展
        二、孙传芳倡导参加费城世博会,以改良精品、发扬国华
        三、参展比利时世博会:发展国际贸易,提高国际地位
        四、参展芝加哥世博会:提倡国货,强调贸易竞争
        五、纽约、金门世博会,本欲参展以推销特产,反映新成就
    第三节 新中国政府:综合国力提升中的强力表现
        一、承担赴外展览任务的中国贸促会
        二、申办与举办上海世博会的组织架构
        三、参加和举办世博会中的公众教育与公众参与
第四章 世界视野中的"中国"——以中日在世博会上的展示比较为中心
    第一节 20世纪中叶以前世博会上的中国与日本
        一、早期世博会上,西方人眼中的中日之别
        二、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不对等的中日展示
        三、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的中国奇观与日本文明展示
        四、巴拿马世博会上,西方观照下的中日展示以及广受关注的中国展区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所注目的世博会上的中国
        一、诺克斯威尔世博会上的"中国热"
        二、爱知世博会:中国作为飞速发展的"世界工厂"
    第三节 上海世博会对于中国形象展示的意义
第五章 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形象展示的民族动因
    第一节 中国符号与创新焦虑
    第二节 视觉表征背后的民族动因
    第三节 形象展示与民族主体性
结论
    附录:表格1 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展品和获奖概况表
    表格2 世博会的中国展区概况表
    表格3 中国参加世博会历程中的政府反应简况表
    表格4 新中国(1949—1981)参加国际博览会简况表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9)哈尔滨市会展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境外会展业的发展
        1.3.1 境外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1.3.2 国外会展业的现状特点
        1.3.3 国外会展经济的成功经验
        1.3.4 境外会展经济发展趋势
    1.4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
        1.4.1 中国会展业的现状
        1.4.2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特点
        1.4.3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趋势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会展业的基本理论
    2.1 会展和会展业的基本概念
    2.2 会展的特点
    2.3 会展业的产业定位
    2.4 会展的分类
    2.5 会展的作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哈尔滨市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1 哈尔滨市发展会展业的重要意义
    3.2 哈尔滨市发展会展业的有利条件
        3.2.1 经济实力
        3.2.2 产业结构
        3.2.3 市场容量
        3.2.4 地理位置
        3.2.5 社会环境
    3.3 哈尔滨市会展业发展的现状
        3.3.1 哈尔滨会展业的情况
        3.3.2 哈尔滨会展业的主办机构状况
        3.3.3 哈尔滨会展场地情况
        3.3.4 哈尔滨会展业的服务机构情况
    3.4 哈尔滨市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4.1 设施落后
        3.4.2 管理体制滞后
        3.4.3 市场环境不够完善
        3.4.4 会展国际化程度低
        3.4.5 理论研究薄弱,专业人才匮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哈尔滨市会展业发展的对策和设想
    4.1 哈尔滨会展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4.1.1 哈尔滨市会展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4.1.2 哈尔滨会展业发展的行业定位
        4.1.3 参展商和观众
        4.1.4 展览会时间
    4.2 展览会的形式选择
    4.3 哈尔滨会展业发展的展馆建设策略
        4.3.1 展览馆位置选择
        4.3.2 展馆的实用原则
        4.3.3 展馆建设的规模和速度
    4.4 哈尔滨会展业发展的市场管理
        4.4.1 会展业管理机构的作用
        4.4.2 会展业管理体制上的改革
    4.5 哈尔滨会展业发展的人才保障
        4.5.1 会展业的人才需求
        4.5.2 展览人才的培育措施
    4.6 展会主办机构正确处理与参展商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4.7 会展业发展的实施策略
        4.7.1 实施品牌化策略
        4.7.2 发展会议旅游业
        4.7.3 组建展览集团和合资公司
        4.7.4 开拓海外代理业务
        4.7.5 会展后续工作的开展
    4.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基础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角度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历史:发展轨迹
    2.1 中国现当代艺术产业的发展
    2.2 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现状
第3章 系统:产业结构
    3.1 演出产业
    3.2 音像产业
    3.3 影视产业
    3.4 艺术品业
    3.5 其他艺术服务业
第4章 管理:产业政策
    4.1 文艺体制改革
    4.2 艺术产业的政策演变
    4.3 世纪之交的中国主要艺术行业的产业政策
第5章 空间:产业地位
    5.1 艺术产业在国家产业中的地位
    5.2 艺术产业对国家艺术事业的作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亚洲领先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玻璃展空前火爆 厂商已预定28,000平方米(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问题述论[D]. 唐湘雨.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2]中国新能源发展研究[D]. 张海龙. 吉林大学, 2014(03)
  • [3]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研究(1912~1949)[D]. 贤骥清. 上海戏剧学院, 2014(03)
  • [4]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 ——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D]. 郑奕. 复旦大学, 2012(02)
  • [5]跨媒介时代的文化产业 ——市场关系中的中国当代影视[D]. 刘点点. 北京大学, 2011(10)
  • [6]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风险及决策研究[D]. 朱震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6)
  • [7]盛宣怀与近代上海社会[D]. 苗青.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8)
  • [8]何以代表“中国” ——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与国家形象的呈现[D]. 胡斌.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09)
  • [9]哈尔滨市会展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 杨弘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11)
  • [10]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D]. 陈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1)

标签:;  ;  ;  ;  ;  

亚洲领先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玻璃展空前火爆,厂商预留2.8万平方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