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

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

一、生态旅游开发的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邓海雯[1](2021)在《社区参与背景下生态旅游开发博弈研究》文中指出

蔡新良[2](2021)在《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川西高原藏区作为集高海拔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旅游资源聚集区及生态脆弱区为一体的特殊空间区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何解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成为川西高原藏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作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川西高原藏区地形地貌差异明显,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通道走廊。无论是从特殊的生态格局、国土安全、地缘政治,还是从国家总体布局来看,川西高原藏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受自然条件限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极不均衡。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川西高原藏区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迫切寻求破解产业发展困局的现实诉求下,进行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意义重大。综合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成果来看,前人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视角出发,在生态旅游基础理论、资源评价与开发、生态旅游系统、社区参与、扶贫效应、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有关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的文献并不多,研究缺少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亟待构建,高原高山峡谷地区生态旅游理论框架体系亟待建立。川西高原藏区拥有富集的原生态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但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传统的工业化道路难以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并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成为最佳选择,而生态旅游业正是川西高原藏区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体现和最佳途径。现代生态旅游强调“旅游、保护、教育和促进社区协调发展”四大功能,主张自觉责任观、动力系统观、可持续旅游观、全域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五观”,其发展理念契合川西高原藏区的发展诉求和区域特点,即在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特色优势而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改变城乡结构、不破坏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实现川西高原藏区的“脱贫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本文从川西高原藏区实际出发,在综合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梳理总结了国内外以及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理论研究现状,并结合研究区域实际,建立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及其扶贫耦合关系。其次,深入分析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条件及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等,并对主要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类型划分和定量定性评价。第三,依据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筛选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技术,构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模型,并进行了时空评价。第四,通过甘孜州案例实证研究,分析了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发展思路和扶贫效应评价。最后,结合研究成果尝试性地提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开发原则和产业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促进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等。通过研究认为,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经济环境和科技水平等,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地理环境特殊性、生态环境脆弱、社会复杂、经济发展基础差,以及发展理念滞后、缺乏专业人才、管理水平低下等。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发展处于“重要机遇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川西高原藏区应围绕“建设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川西高原藏区战略性和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川西高原藏区产业升级、结构转型和乡村振兴中的优势和引导作用,实施“生态旅游景区带动发展、‘生态旅游+’联动发展、经合组织拉动发展、民族特色村寨驱动发展”的产业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提出了宏观调控、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区域合作、环境监管、安全保障、社区参与等体制机制,以及政策制度、资金投入、科技人才的保障体系,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马莉[3](2020)在《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提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北麓西部特昭盆地的特克斯县,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山区县。近年来,特克斯县以全域旅游、全域绿色为发展方向,旅游业发展速度及质量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稳步增长,并入选2016年11月公布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第二批创建名单,特克斯县迎来了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与挑战。尽管特克斯县旅游业发展势头好,但在2019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工作中未能入围。这说明,特克斯县域旅游发展与全域旅游理念要求之间仍有一定差距,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在此契机下,文章基于当前大众旅游和“供给侧改革”的社会背景,结合全域旅游理念及相关要求,运用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法等,对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展开研究,以期推动特克斯县全域旅游发展及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全文由八个章节构成:第一章绪论,从宏观层面梳理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第二章阐述县域经济、县域旅游、全域旅游的概念内涵,县域旅游与全域旅游的关系及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结合全域旅游理念对特克斯县域旅游资源赋存进行分类及评价,并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居民支持,游客感知及经济贡献五个方面对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现状进行分析。第四章结合全域旅游理念及相关要求分析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第五章承上启下,从全局出发分析特克斯县进行全域旅游开发的必要性,提出开发的目标定位与原则引领后续旅游开发工作。第六章通过上述对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的整体把握,针对考察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全产业”融合和“全领域”联动两条开发路径及其具体实施措施。第七章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支撑保障体系,全方位为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基础。第八章结论与展望。经调研得知,特克斯县具有优质而丰富的自然、人文及社会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类型多样,涵盖8个主类,26个亚类,49个基本类型,约120个代表资源,全域旅游发展潜力大。旅游产品集聚,政府、企业、居民的参与度与游客满意度均较高,旅游业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大,全域旅游发展是大势所趋。由于特克斯县域旅游总体开发力度不足;旅游相关产业融合不够;资源利用缺乏统筹规划;旅游管理体系渗透力弱,导致其旅游开发存在旅游产品发展结构不均衡、旅游产业要素不健全、旅游资源利用不尽合理、执行力水平略显不足等问题。为解决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问题,提出“全产业”融合及“全领域”联动两条县域旅游开发路径,通过把握资源、产品、市场、技术和政策因素,加强产业融合,促进“文化业围绕旅游创特色,农业围绕旅游增价值,工商业围绕旅游出产品,服务业围绕旅游提质量”的全产业融合开发态势,未来要积极实现“融合共生”,将旅游融入不同的产业形成新业态,走“旅游+”的发展之路,并列举了“旅游+农牧业、文化业、工业、康养、环保、体育、互联网”等融合开发途径,进而提出通过县际政府联动、旅游企业联动、景区资源联动,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避免恶性竞争,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共生式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并从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人才与营销、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旅游安全与监管四个层面完善旅游开发保障体系。研究对于特克斯县全域旅游及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雪[4](2020)在《基于RMP分析的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旅游形式。对非遗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不仅有利于其保护和传承,而且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陇南市拥有数量可观、独具特色的非遗旅游资源。非遗与旅游的结合对于促进陇南市非遗资源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选择陇南市非遗作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RMP分析模式,从资源、市场、产品三方面对陇南市非遗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文化生态学理论、旅游产品开发理论和旅游行为学等理论,依据陇南市非遗旅游资源特征、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及其变化,结合陇南市非遗旅游产品开发外部环境条件分析,对陇南市非遗旅游资源进行了产品适宜性转化评价,进而梳理出其产品开发存在的“三大问题”。其次,以问题为导向,本文提出了陇南市非遗旅游产品开发的具体思路,并尝试构建陇南市非遗旅游产品的开发体系。最后对陇南市非遗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陇南市非遗在资源赋存在传统表演类、工艺美术类、民俗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从旅游体验的角度来看,表演类、节庆类和技艺类非遗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基于陇南非遗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这“三大价值”,本文认为,应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的开发模式。此外应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推动非遗旅游“四化”发展;坚持有限度的市场导向原则,推动非遗旅游产品化;依托非遗的原生文化,开发基础型和提高型产品;拓展非遗的社会功能,“异地化”开发发展型产品。在此基础上开发旅游产品的培育体系和保障机制,以实现非遗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开发。

陈真[5](2020)在《新保护地体系背景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文中指出2019年《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建成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推动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对生态旅游的功能、角色、定位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目前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正在开展的生态旅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已然对区内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背景下,本文尝试梳理新保护地体系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提出的具体要求,构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作出有益探索。本文在系统总结生态旅游及其发展模式、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不同发展阶段特点,构建了生态旅游开发模式,采用德尔菲法(Delphi)构建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目标线性加权求和函数法建立指标评价评估模型,最后以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1)构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库即起步难的创建期——政府主导的生态教育型;发展慢的成长期——政府指导企业参与的适度游憩型;规范化的成熟期——政府指导市场主导的深度融合型。并分析提出当前最适宜的模式是政府主导的生态教育型。(2)建立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政府主导的生态教育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采用目标层—准则层—亚准则层—指标框架,准则层由制度、社会、环境和生态四个部分构成,评价指标共42个。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建立了指标评价评估模型,对指标体系进行了量化与标准化处理,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3)对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实证研究该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得分是39.53分,处在可持续发展准备阶段。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该保护区可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生态旅游优化调整:树立生态伦理观,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管理体制;突出生态教育特质,开展深度生态旅游体验;建立高质量解说系统,完美实现寓教于游;实施最佳环境管理,定期开展可持续发展评估。

吴小同[6](2020)在《云南省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成立和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召开,为我国山地旅游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角度和新动能。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地旅游目的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变化及其机制研究”为依托,以玉龙雪山旅游区(包括玉龙雪山景区及周边景点)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和总结国内外产品适宜性开发相关文献,发现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山地环境、旅游资源、用地规划方面的适宜性评价研究,对山地旅游产品是否适宜开发和开发程度如何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讨论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以玉龙雪山旅游区为案例,对山地旅游产品开发适宜程度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山地旅游产品、产品开发适宜性等概念界定,选取RMP理论、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和山地垂直地带性理论作为本研究的基础理论支撑,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GIS软件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影响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产品适宜性开发的主要因素,明确各个影响因子权重系数。在此基础上结合玉龙雪山旅游区实际发展情况和游客对玉龙雪山的感知,分析玉龙雪山旅游区是否适宜开发山地旅游产品。为进一步明确适宜开发的产品类型,在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能区分产品类型评分标准的指标体系,研究玉龙雪山旅游区最适宜的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类型,并提出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建议与发展路径。本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找出了影响玉龙雪山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因素。从山地资源、山地环境、旅游市场、旅游开发条件四个方面探讨了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结果显示:山地资源适宜性权重最高(0.4670),山地环境和旅游市场次之且权重相同(0.1977),旅游开发条件权重最低(0.1376)。表明山地资源是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和首要条件,产品开发依托资源,又依存环境,同时也离不开旅游市场产生效益,从而实现山地旅游产品开发价值。而旅游开发条件是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性因素,交通、食宿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不再成为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限制性因素。(2)计算出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分值为7.5089,属于“较适宜”类,为适宜开发区域。综合加权后,旅游市场评分最高(8.0929),山地环境(7.7009)、旅游开发条件(7.6159)次之,山地资源评分最低(7.1489)。比较综合加权后的评分与权重得分可知,旅游市场适宜性评分在“最适宜”这一区间,说明玉龙雪山旅游区现已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具备适宜山地产品开发的市场环境。山地资源、旅游开发条件和山地环境评分均在“较适宜”一类,山地环境与旅游市场权重得分相同,说明对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程度相同。但综合评分相较低于旅游市场,说明山地环境因素对不同类型产品开发的影响较大,环境因素会不同程度的限制产品类型开发的选择性,而实际开发情况中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确实会受到海拔、地形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山地旅游产品开发受限。旅游开发条件综合评分相对较高而权重得分最低,说明玉龙雪山旅游区具备了山地旅游产品开发所需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能够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保障。山地资源综合评分最低而权重得分最高,权重得分高反映出旅游资源对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性,而综合得分最低说明实际开发中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资源-产品”转化率不高,旅游资源利用空间可进一步提高。(3)在玉龙雪山旅游区适宜开发山地旅游产品这一结论前提下,研究玉龙雪山旅游区不同类型山地旅游产品开发适宜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各类产品综合得分排名依次为观光游憩类山地旅游产品、文化艺术类山地旅游产品、运动康体类山地旅游产品、科研科考类山地旅游产品、娱乐体验类山地旅游产品、休闲度假类山地旅游产品。其中观光游憩类、文化艺术类、运动康体类、科研科考类和娱乐体验类山地旅游产品分值均在3-4分之间,属于较适宜开发类型产品,表明这五类产品开发相对成熟,受喜爱程度相对较高,适宜深度开发。休闲度假类山地旅游产品得分在2-3分区间,属于一般适宜开发类型,但在政策导向和旅游亟需转型发展背景下,休闲度假类山地旅游产品开发前景是值得期待的。(4)针对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产品发展现状,提出:打造以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为主多元发展的山地“慢”旅游路径;构建山地研旅结合的地质科普、多元文化研学旅游基地;引入实景演艺创意理念,延长文旅产业链条,打造山地活力运动聚集地等路径。同时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各项政策,优化景区管理体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智慧旅游园区,提升景区安全保障体系,保证旅游安全运营等策略。

朱丽迪丝(Azamat Juldyz)[7](2020)在《中蒙草原旅游开发策略比较研究 ——以鄂尔多斯和蒙古国肯特省为例》文中指出蒙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游牧文化。其游牧文化在游牧民族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但是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蒙古国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仍然有巨大的不足,还需要继续挖掘潜力和加快投入。近年来,旅游业对蒙古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今旅游业在蒙古国还属于起步阶段。中国和蒙古国两国的学者和留学生对两国的旅游业已经做了一些研究,但研究数量并不多,特别是针对其中草原旅游比较研究更少。作为留学生,我希望通过在中国学习和对蒙古国旅游资源的理解,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为蒙古国旅游业的开发提供一些理论支撑,为推动蒙古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己之力。在文献分析法、比较法和数据分析法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中国和蒙古国的草原旅游开发问题: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现状,以及具体的研究思路;第二章介绍了中国和蒙古国草原旅游的基本条件,其中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文化资源。同时在这一章中也对蒙古国和中国草原旅游的基本特征做了总结和比较。第三章在介绍中国和蒙古国旅游业开发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两个国家的草原旅游开发做出了初步的对比,尤其以中国和蒙古国最知名的草原为例着重突出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第四章是案例比较,以蒙古国肯特省和中国的鄂尔多斯两个地区的草原旅游作为原型,分别从发展现状、发展查体,两国草原旅游开发模式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尤其是突出肯特省在此方面的不足之处。第五章运用SWOT和PEST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了肯特省和鄂尔多斯市草原旅游的开发数据,并给出了相应的分析结论。第六章依托前文的比较和分析,为蒙古国草原旅游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第七章是全文的总结与发展展望。

彭宗兰[8](2019)在《健康旅游视域下的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开发 ——以甘孜州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人口在环境压力、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的挤压下进入后现代社会,民族村寨旅游将成为都市旅游者的新宠,同时也将成为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的主要来源,但目前民族村寨旅游以低端产品为主,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这些因素已经制约了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发展。为突破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发展瓶颈,通过深度挖掘“健康旅游”在民族村寨旅游中的运用和实践,使民族村寨旅游产品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和产业发展的要求。本文以甘孜州为例,在大量查阅国内、国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田野调查,到实地进行考察并发放相关问卷进行调研,探索一条将民族村寨旅游与健康旅游结合起来开发的思路,在“大健康”的视角下探索民族村寨健康旅游的开发原则、开发策略,并从体育、医疗、宗教等方面出发,找到一个适合甘孜州民族村寨健康旅游开发的一般模式,为丰富产品内涵,满足旅游者需求,提高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指明发展的方向,最终达到能为甘孜州民族村寨旅游创造更大的附加值,并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提供有价值的方法和思路。

呼昊[9](2019)在《晋中乡村旅游开发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渐兴起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去乡村旅行,体验不同于城市的自然景致与历史文化。与此同时,不恰当的旅游开发方式势必会给相对脆弱的乡村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如何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维护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成为构建“生态宜居”绿色乡村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乡村旅游生态承载力的评估作为乡村生态环境评价的理论依据,探讨乡村旅游开发中对生态承载力影响的主要因素及影响程度。基本思路为:首先,将乡村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因素与具体的生态承载力指标建立对应关系,总结出游客容量超载、生态空间占用、环境保护问题、服务设施承载力4个主要影响因素和对应的14个生态承载力指标;其次,构建乡村旅游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准则层因素和指标层因子进行权重分析,构建评价标准,评分由低到高划分出弱载、亚弱载、适载、亚超载、超载5个等级;然后,选取山西省晋中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条件较好的5个传统村落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根据具体生态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晋中地区乡村旅游生态环境的开发原则与开发对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5个村落的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2个村处于弱载水平,3个村处于适载水平,从主要影响方面来看,生态空间占用问题是5个村最主要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在对主要影响因子的总结中,生态用地占比和生态用地的破碎度是5个村存在的共性问题,属于影响水平较高的因子;废水污染处理率和卫生间设施承载力各出现2次,说明其处于中等影响水平,剩下的影响因子每个村都不尽相同,属于针对各个村的个性问题,其影响水平最低。针对晋中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建议如下:首先,对村落的生态用地进行中长期规划,并针对性的解决每个村存在的现实环境问题;其次,做好村内旅居环境的绿化工作,加强村内各项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然后,对景区进行严格的经营与管理,做好节假日游客的疏导和限流工作;接着,加强环境教育建设,提升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解与认识;最后,通过全域旅游的方式,对乡村资源环境进行优化整合。

李杨[10](2019)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以托克托县河口管理委员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业态之一。我国的乡村旅游正处于发展上升期,发展势头迅猛,范围遍及全国。许多地区依托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脱贫,加快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国家战略,目的在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大背景,在吸取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托克托县河口管理委员会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同时兼顾到托克托县目前作为工业强县而旅游产业实力相对薄弱的发展局面。以河口管理委员会为案例展开研究,分析河口管理委员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政府、村集体和市场作用,归纳出乡村旅游开发中政府作用缺失的现状,指出政府作用缺位的原因。最后结合河口管理委员会农村发展实际情况,在充分发挥河口管理委员会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收益的前提下,提出加强乡村旅游开发中政府作用的多种对策,希望通过政府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管理机制、注重乡村旅游科学规划、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引进、弘扬托克托县特色黄河文化等多个方面,为政府实施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带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二、生态旅游开发的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态旅游开发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五、资料数据来源
    六、论文框架内容、创新点及不足
第1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1.1 相关概念
        1.1.1 生态旅游
        1.1.2 生态旅游业
        1.1.3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相关理论
        1.2.1 沟域经济理论
        1.2.2 山地生态经济理论
        1.2.3 生态旅游系统理论
        1.2.4 民族生态旅游理论
        1.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6 民族社会学理论
        1.2.7 民族经济学理论
    1.3 生态旅游与扶贫效应耦合性关系
        1.3.1 川西高原藏区发展现实选择
        1.3.2 生态旅游扶贫的重要意义
        1.3.3 生态旅游与扶贫效应耦合性关系
        1.3.4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扶贫效应
    小结
第2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条件及影响因素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环境特点
        2.1.2 地形地貌特征
        2.1.3 生态环境条件
        2.1.4 气候水文条件
    2.2 综合区位分析
        2.2.1 交通区位
        2.2.2 生态区位
        2.2.3 经济区位
        2.2.4 旅游区位
    2.3 历史人文背景
        2.3.1 历史沿革
        2.3.2 民族文化
    2.4 生态旅游资源条件
        2.4.1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类型
        2.4.2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特征
        2.4.3 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及优势
        2.4.4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
    2.5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2.5.1 政治环境因素
        2.5.2 自然条件因素
        2.5.3 社会发展因素
        2.5.4 经济环境因素
        2.5.5 科技水平因素
    小结
第3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3.1.1 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贯穿于生态旅游业发展
        3.1.2 推动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3.1.3 有力促进了川西高原藏区经济社会发展
    3.2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3.2.1 地理环境特殊
        3.2.2 生态环境脆弱
        3.2.3 社会环境复杂
        3.2.4 经济发展基础弱
    3.3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还非真正的现代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
        3.3.2 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作用还有待提升
        3.3.3 环境保护力度不够
        3.3.4 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滞后
        3.3.5 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3.3.6 生态旅游产品同质化明显
    3.4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4.1 发展理念仍然滞后
        3.4.2 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3.4.3 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3.4.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小结
第4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时空评价
    4.1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基本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
        4.1.3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划分
        4.1.4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4.2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2.1 确定指标权重
        4.2.2 指标总权重
        4.2.3 评价指标权重一致性检验
    4.3 评价模型的建立与指标量化分析
        4.3.1 评价指标量化评分档次
        4.3.2 评价指标量化与标准化
        4.3.3 建立评价模型
    4.4 基于指标模型的时空评价
        4.4.1 时空评价的重要意义
        4.4.2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分
        4.4.3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
    小结
第5章 案例: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5.1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5.1.1 战略地位显着
        5.1.2 世界级旅游资源富集
        5.1.3 旅游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5.1.4 生态旅游业发展态势总体向好
    5.2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5.2.1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5.2.2 旅游可进入性仍然较差
        5.2.3 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备
        5.2.4 生态旅游管理水平较低
        5.2.5 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融合不够
    5.3 甘孜州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5.3.1 高山峡谷生态旅游
        5.3.2 高原山地生态旅游
        5.3.3 原生态民族文化生态旅游
    5.4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思路
        5.4.1 加速打造“一核两中心”
        5.4.2 着力拓展三轴发展
        5.4.3 积极建设三个旅游城镇圈
        5.4.4 扎实推动三大区域发展
        5.4.5 打造生态旅游业重点和旅游品牌
    5.5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分析
        5.5.1 生态旅游业扶贫实践
        5.5.2 生态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
        5.5.3 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评价
    小结
第6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路与建议
    6.1 可持续发展思路
        6.1.1 以建设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
        6.1.2 构建现代生态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6.1.3 发展基本原则
        6.1.4 产业发展路径
    6.2 可持续发展建议
        6.2.1 制度保障体系
        6.2.2 发展对策建议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调查问卷
    附表2: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调查问卷
    附表3:川西高原藏区主要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表
    附表4:甘孜州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系统构成一览表
    附表5:甘孜州主要生态旅游资源统计表
    附表6:甘孜州主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表
    附表7:甘孜州旅游扶贫村统计表(2016-2019)
    附图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附图2:国家生态重要性评价图
    附图3:国家生态脆弱性评价图
    附图4:四川省五大生态旅游发展片区区位图
    附图5: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
    附图6: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开发空间格局
    附图7:川西高原藏区旅游景区带动扶贫村分布示意图
    附图8:川西高原地区高程图
    附图9:川西高原藏区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
    附图10: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民族特色村寨分布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参与的研究课题
致谢

(3)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特色及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相关概念
        2.1.1 县域经济
        2.1.2 县域旅游
        2.1.3 全域旅游
        2.1.4 县域旅游与全域旅游的关联
    2.2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资源禀赋理论
        2.2.3 区位理论
        2.2.4 产业集聚理论
第三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资源赋存及开发现状
    3.1 特克斯县概况
    3.2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资源赋存及评价
        3.2.1 以草原、湖泊、山脉为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
        3.2.2 以周易文化、乌孙文化为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
        3.2.3 以社会环境、节事活动为主的社会旅游资源
        3.2.4 特克斯县域旅游资源评价
    3.3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现状
        3.3.1 政府主导
        3.3.2 企业参与
        3.3.3 居民支持
        3.3.4 游客感知
        3.3.5 经济贡献
第四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4.1.1 旅游产品具备特色吸引力,但旅游产品发展结构不均衡
        4.1.2 县域旅游经济效益显着,但旅游产业要素不健全
        4.1.3 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但旅游资源利用不尽合理
        4.1.4 重视旅游改革与创新,但执行力水平略显不足
    4.2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问题的成因
        4.2.1 旅游总体开发力度不足,导致旅游产品发展结构失衡
        4.2.2 旅游相关产业融合不够,导致旅游产业要素不健全
        4.2.3 资源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导致旅游资源利用不尽合理
        4.2.4 旅游管理体系渗透力弱,导致旅游执行力水平不足
第五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的目标定位与开发原则
    5.1 特克斯县进行全域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5.1.1 是推动特克斯县域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5.1.2 是推进特克斯县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5.1.3 是增强特克斯县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5.2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的目标定位
        5.2.1 总体定位
        5.2.2 分期目标
        5.2.3 形象定位
    5.3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原则
        5.3.1 可持续发展原则
        5.3.2 党政统筹原则
        5.3.3 融合共享原则
        5.3.4 特色发展原则
第六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路径
    6.1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全产业”融合开发路径
        6.1.1 旅游+农牧业,打造景区周边休闲业态
        6.1.2 旅游+文化业,突出特色旅游元素
        6.1.3 旅游+工业,强化产业链延伸
        6.1.4 旅游+康养,打造高端康养旅游目的地
        6.1.5 旅游+环保,促进旅游与环保共赢
        6.1.6 旅游+体育,构建竞技休闲旅游方式
        6.1.7 旅游+互联网,实现智慧旅游服务
    6.2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全领域”联动开发路径
        6.2.1 县际政府联动,打破行政壁垒
        6.2.2 旅游企业联动,增强内生动力
        6.2.3 景区资源联动,形成优势互补
第七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支撑保障体系
    7.1 旅游政策与法规保障
        7.1.1 旅游政策保障
        7.1.2 法律法规保障
    7.2 旅游人才与营销保障
        7.2.1 旅游人才保障
        7.2.2 市场营销保障
    7.3 基础设施与服务保障
        7.3.1 基础设施保障
        7.3.2 公共服务保障
    7.4 旅游安全与监管保障
        7.4.1 旅游安全保障
        7.4.2 旅游监管保障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4)基于RMP分析的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引起世界普遍重视
        1.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旅游形式
        1.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一直为学界重视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现状
        1.3.2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现状
        1.3.3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进展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的重点
        1.5.2 研究的难点
        1.5.3 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2.1.2 非遗旅游产品的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产品开发昂普模式(RMP)
        2.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理论
        2.2.3 旅游产品开发理论
3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R性分析
    3.1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状况
        3.1.1 陇南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状况
        3.1.2 陇南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状况
        3.1.3 陇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状况
    3.2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结构
        3.2.1 陇南市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结构
        3.2.2 陇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结构
    3.3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分布状况
        3.3.1 陇南市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分布及构成
        3.3.2 陇南市各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分布及构成
    3.4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类
        3.4.1 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和方法
        3.4.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的对应关系
        3.4.3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类统计
    3.5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
        3.5.1 定性分析评价
        3.5.2 定量分析评价
4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M性分析
    4.1 陇南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4.2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调查分析
        4.2.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
        4.2.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5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P性分析
    5.1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外部环境分析
        5.1.1 政治政策条件优越
        5.1.2 客源市场潜力巨大
        5.1.3 地域分布和组合特征良好
        5.1.4 区位交通条件便利
    5.2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产品转化适宜性评价
        5.2.1 R-P共生模式
        5.2.2 R-P提升模式
        5.2.3 R-P伴生模式
    5.3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5.3.1 非遗旅游资源的产品转化度低
        5.3.2 非遗旅游产品的组合结构效应不明显
        5.3.3 非遗产品开发控制性框架未构建完善
6 RMP模式下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
    6.1 陇南非遗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6.1.1 “保护性”与“原真性”并重原则
        6.1.2 “资源依托+市场导向性”原则
    6.2 陇南非遗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6.2.1 发挥政府主导,开展普查
        6.2.2 合理借鉴他人,创新开发
        6.2.3 加强区域协作,联合发展
    6.3 陇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
        6.3.1 陇南非遗“旅游产品树”——“主枝”(分类)构建
        6.3.2 陇南非遗“旅游产品树”——“细枝”(产品)设计
        6.3.3 陇南非遗旅游产品开发
7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对策建议
    7.1 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推动非遗旅游“四化”发展
        7.1.1 生活化恢复民俗节庆活动类非遗文化活动
        7.1.2 舞台化再造民间表演艺术类非遗文化旅游产品
        7.1.3 商品化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文化旅游商品
        7.1.4 情境化口头传统表现类非遗文化旅游氛围
    7.2 坚持有限度的市场导向,推动非遗旅游产品化
    7.3 依托非遗的原生文化,开发基础型和提高型产品
        7.3.1 原生地静态开发基础型旅游产品
        7.3.2 原生地活态开发提高型旅游产品
    7.4 拓展非遗的社会功能,异地化开发发展型产品
    7.5 完善旅游产品培育和保障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总体评价专家赋分表
附录二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需求问卷调查(李克特量表法)
附录三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新保护地体系背景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顶层设计
        1.1.2 新保护地体系的核心理念
    1.2 问题的提出
        1.2.1 新保护地体系建设对生态旅游提出的新要求
        1.2.2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旅游目的的价值和存在的问题
        1.2.3 小结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论文框架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旅游
        2.1.2 保护地体系
    2.2 研究综述
        2.2.1 保护地体系研究
        2.2.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
        2.2.3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2.2.4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2.5 研究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人与自然共生理论
        2.3.2 旅游生态经济学理论
        2.3.3 生态环境伦理学理论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构建
    3.1 时代大背景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现实判断
        3.1.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是特殊的准公共产品
        3.1.2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级保护区的功能和任务
    3.2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关键问题
        3.2.1 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误差
        3.2.2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选择的必要性
    3.3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
        3.3.1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的内涵
        3.3.2 开发原则和战略部署
        3.3.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3.4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现实选择——政府主导的生态教育型
4 政府主导的生态教育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4.2 指标选取的方法与原则
        4.2.1 评价指标选取的方法
        4.2.2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3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1 指标体系初选
        4.3.2 专家咨询
        4.3.3 构建指标评价方法
        4.3.4 指标说明与计算
    4.4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1 专家咨询
        4.4.2 数据分析
        4.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5 可持续发展评价评估模型
        4.5.1 评价指标的量化与标准化处理
        4.5.2 可持续发展评价评估模型
        4.5.3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等级
5 阳际峰国际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5.1 案例地选择与概况
    5.2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5.3 评估结果分析
    5.4 保护区生态旅游优化调整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征询表(第一轮)
附件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征询表(第二轮)
附件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征询表(第三轮)
附件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征询表(AHP)
致谢

(6)云南省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山地旅游发展的重视
        二、山地旅游产品是山地旅游发展的核心
        三、山地旅游产品适宜性研究有待深入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山地旅游产品
        二、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
        三、玉龙雪山旅游相关研究
        四、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思路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一、研究视角创新
        二、研究方法创新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旅游产品
        二、山地旅游产品
        三、山地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RMP模式理论
        二、生态位适宜度理论
        三、山地垂直地带理论
第三章 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第一节 发展概况
        一、旅游区概况
        二、发展历程
    第二节 山地旅游产品开发条件
        一、旅游资源(R性分析)
        二、旅游市场(M性分析)
        三、区域经济
        四、交通条件
        五、山地环境
        六、政策支持
    第三节 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现状(P性分析)
        一、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二、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空间格局
        三、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经验
        四、山地旅游产品开发问题分析
第四章 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
    第一节 适宜性评价原则和内容
        一、适宜性评价原则
        二、适宜性评价内容
    第二节 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适宜性影响因子分析
        二、指标体系的筛选与构建
        三、权重确定和一致性检验
        四、评价模型构建
    第三节 山地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
        一、评价数据采集与分析
        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计算结果
        三、山地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
第五章 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产品类型适宜性分析
    第一节 现有山地旅游产品分析
    第二节 不同类型山地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体系构建缘由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三、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和一致性检验
        四、指标权重分析
    第三节 山地旅游产品类型评价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分析
    第四节 山地旅游产品谱系
第六章 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产品适宜性开发策略与路径
    第一节 山地旅游产品开发思路与策略
        一、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问题
        二、山地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三、山地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四、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五、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第二节 山地旅游产品开发路径
        一、山地“慢”旅游路径: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多元发展
        二、山地研旅结合路径:打造地质科普、多元文化研学旅游基地
        三、山地文创旅游路径:引入实景演艺创意理念,延长文旅产业链条
        四、山地运动旅游路径:山地活力运动聚集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7)中蒙草原旅游开发策略比较研究 ——以鄂尔多斯和蒙古国肯特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草原旅游
        1.4.2 生态旅游
        1.4.3 草原旅游开发
        1.4.4 蒙古国和中国的草原旅游开发
    1.5 研究方案
第二章 中蒙草原旅游资源概况
    2.1 蒙古国的草原旅游资源
        2.1.1 自然条件
        2.1.2 历史文化
        2.1.3 主要景点
        2.1.4 资源特征
    2.2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
        2.2.1 自然条件
        2.2.2 区划特征
        2.2.3 历史文化
        2.2.4 资源特征
第三章 中蒙草原旅游业整体开发现状
    3.1 蒙古国草原旅游业
        3.1.1 产业构成
        3.1.2 开发过程
        3.1.3 旅游业贡献
        3.1.4 蒙古国相关旅游数据
    3.2 中国内蒙古草原旅游
        3.2.1 产业构成
        3.2.2 开发过程
        3.2.3 旅游业贡献
        3.2.4 内蒙古旅游相关数据
    3.3 现状比较
第四章 案例比较:蒙古国肯特省与中国鄂尔多斯草原旅游
    4.1 发展现状
        4.1.1 肯特省草原旅游
        4.1.2 中国鄂尔多斯市草原旅游
    4.2 发展差异
        4.2.1 发展条件
        4.2.2 开发现状
        4.2.3 两地共性
        4.2.4 两地差异
    4.3 蒙古国和内蒙古旅游开发模式存在的共同问题
        4.3.1 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4.3.2 旅游形式单一
        4.3.3 受外界影响较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4.3.4 景区管理相对混乱
        4.3.5 从业者和游客素质有待提升,基本服务有待提升
    4.4 肯特省的不足
        4.4.1 基础设施不完善
        4.4.2 旅游产品不丰富
        4.4.3 营销力度不够强
        4.4.4 人员素质待提升
        4.4.5 政策支持力度弱
        4.4.6 资源保护强度弱
第五章 肯特省与鄂尔多斯市草原旅游开发比较分析
    5.1 比较分析
        5.1.1 SWOT分析方法
        5.1.2 PEST分析方法
    5.2 S(PEST)优势
        5.2.1 政治优势
        5.2.2 经济优势
        5.2.3 社会优势
        5.2.4 技术优势
    5.3 W(PEST)劣势
        5.3.1 政治劣势
        5.3.2 经济劣势
        5.3.3 社会劣势
        5.3.4 技术劣势
    5.4 O(PEST)机会
        5.4.1 政治机会
        5.4.2 经济机会
        5.4.3 社会机会
        5.4.4 技术机会
    5.5 T(PEST)威胁
        5.5.1 政治威胁
        5.5.2 经济威胁
        5.5.3 社会威胁
        5.5.4 技术威胁
    5.6 分析结论
第六章 蒙古国草原旅游开发策略改进建议
    6.1 加强旅游规划
        6.1.1 依托市场模式
        6.1.2 组合集聚模式
        6.1.3 依托资源模式
    6.2 构建旅游营销体系
        6.2.1 旅游形象
        6.2.2 创新市场营销模式
    6.3 丰富旅游产品体验
        6.3.1 旅游产品的体验化
        6.3.2 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原则
    6.4 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6.5 提升人员队伍素质
    6.6 突出资源环境保护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健康旅游视域下的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开发 ——以甘孜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开发主体的研究
        1.3.2 关于开发内容的研究
        1.3.3 关于开发方式的研究
        1.3.4 关于产品受众的研究
        1.3.5 关于相关问题的研究
        1.3.5.1 民族文化问题
        1.3.5.2 开发与保护问题
        1.3.5.3 主体利益问题
        1.3.5.4 开发模式问题
        1.3.5.5 深度开发问题
        1.3.5.6 营销问题
        1.3.6 关于产品升级问题
        1.3.7 述评
    1.4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
        1.6.1 研究视角创新
        1.6.2 研究方法创新
        1.6.3 成果运用创新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民族村寨
        2.1.3 健康旅游
    2.2 理论基础
        2.2.1 小众旅游(Micro Tourism)
        2.2.2 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
        2.2.3 三角衡量(Triangulation)
        2.2.4 全域旅游(Whole Regional Tourism)
        2.2.5 大健康(Comprehensive Health)
3 甘孜州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3.1 区位条件
    3.2 甘孜州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4 健康旅游视域下甘孜州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开发实证研究
    4.1 甘孜州民族村寨健康旅游市场需求分析
    4.2 甘孜州民族村寨健康旅游资源SWOT分析
        4.2.1 优势因素分析
        4.2.1.1 进出甘孜州的主干交通方便
        4.2.1.2 集聚各种高品位的自然资源
        4.2.1.3 甘孜州人民政府全面助力民族村寨旅游产业发展
        4.2.1.4 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宝库
        4.2.1.5 厚重而鲜活的民族村寨旅游资源丰富
        4.2.1.6 健康旅游资源丰富而多样
        4.2.1.6.1 山地旅游资源丰富
        4.2.1.6.2 温泉旅游资源丰富
        4.2.1.6.3 中藏医药旅游资源丰富
        4.2.1.6.4 心理健康旅游资源丰富
        4.2.1.6.5 生态环境良好适宜开展康养旅游
        4.2.1.6.6 立体气候资源丰富
        4.2.2 劣势因素分析
        4.2.2.1 交通通畅度易影响
        4.2.2.2 脆弱的生态、人文环境
        4.2.2.3 旅游体感舒适度较差
        4.2.3 机遇因素分析
        4.2.3.1 甘孜州民族村寨旅游交通不断升级
        4.2.3.2 各级政府引导民族村寨健康旅游产业的发展
        4.2.3.3 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4.2.4 威胁因素分析
        4.2.4.1 政府部门管理和监督能力有待提升
        4.2.4.2 市场毒瘤滋生
        4.2.4.3 专业人才匮乏
        4.2.4.4 市场竞争激烈
        4.2.5 甘孜州健康旅游资源SWOT战略分析
    4.3 甘孜州民族村寨健康旅游产品开发问题与对策
        4.3.1 旅游产品的定位问题与对策
        4.3.2 旅游产品的形式和内容问题与对策
        4.3.3 旅游产品的效益问题与对策
        4.3.4 旅游产品的盈利模式问题与对策
        4.3.5 旅游产品生产者的供给问题与对策
5 甘孜州民族村寨健康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5.1 甘孜州民族村寨健康旅游产品开发的设计理念
    5.2 甘孜州民族村寨健康旅游的产品开发策略
        5.2.1 基于强身的健康旅游产品——体育旅游——特种旅游者
        5.2.2 基于健体的健康旅游产品——气候旅游(夏季避暑、冬季避寒)——老年旅游者
        5.2.3 基于心理卫生的健康旅游产品——宗教静心旅游——都市白领
        5.2.4 基于疗养的健康旅游产品——森林旅游(负氧离子)、温泉旅游(矿泉)——近程旅游者
        5.2.5 基于医养的健康旅游产品——中、藏医药旅游——亚健康人群
    5.3 甘孜州民族村寨健康旅游产品的生产经营策略
        5.3.1 产品生产经营规模
        5.3.2 产品生产经营方式
        5.3.3 产品生产经营盈利模式
        5.3.4 产品生产者的供给系统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附录:问卷调查 甘孜州民族村寨健康旅游需求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晋中乡村旅游开发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乡村旅游发展进程
        1.3.2 生态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1.4.1 研究的对象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乡村旅游生态承载力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理论
    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4 地理信息系统理论
    2.5 乡村生态旅游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乡村旅游开发对生态承载力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2 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与步骤
        3.2.1 乡村旅游生态承载力影响因子的确定
        3.2.2 乡村旅游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3 评价影响因子之间重要性比较与判断矩阵的构建
        3.2.4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计算与排序
        3.2.5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归纳与分析
    3.3 评分标准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的应用
        3.3.1 评价标准的构建
        3.3.2 评价标准的计算方式
        3.3.3 评价方法的确定与应用
    3.4 本章小结
4 晋中地区传统乡村旅游生态承载力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对象的选定
    4.2 研究对象的分类
    4.3 研究对象的现状调查
        4.3.1 后沟村现状调查
        4.3.2 青龙镇村现状调查
        4.3.3 张壁村现状调查
        4.3.4 北洸村现状调查
        4.3.5 乔家堡村现状调查
        4.3.6 现状调查结果
    4.4 研究对象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4.4.1 评价结果的得出与分级
        4.4.2 评价结果的分析与总结
        4.4.3 影响因子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晋中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原则及对策研究
    5.1 晋中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5.1.1 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
        5.1.2 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5.1.3 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
        5.1.4 多样性的发展原则
        5.1.5 城乡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的原则
    5.2 晋中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5.2.1 恢复生态用地的面积
        5.2.2 加强环境治理的力度
        5.2.3 提升旅居环境的绿化
        5.2.4 增进基础设施的建设
        5.2.5 缓解游客数量的压力
        5.2.6 增强乡村居民的参与
        5.2.7 提高环境教育的程度
        5.2.8 实现全域旅游的发展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晋中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对生态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程度
        6.1.2 针对晋中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建议
    6.2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10)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以托克托县河口管理委员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1.6.1 研究的难点
        1.6.2 创新点
2 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作用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核心概念
        2.1.1 乡村旅游
        2.1.2 政府作用
    2.2 政府作用相关理论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托克托县河口管理委员会乡村旅游开发历程及发展成效
    3.1 托克托县河口管理委员会乡村旅游的开发历程
        3.1.1 农业采摘——乡村旅游开始萌芽
        3.1.2 经营农家乐——乡村旅游加快发展
        3.1.3 开展旅游节庆活动——乡村旅游形成规模
        3.1.4 村史馆建设——乡村旅游发展成熟
    3.2 托克托县河口管理委员会乡村旅游的发展成效
        3.2.1 美化村庄环境,带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
        3.2.2 增加村民收入,提升生活水平
        3.2.3 保护乡村文化和自然遗产
        3.2.4 提升乡村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3.3 托克托县河口管理委员会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3.3.1 郝家窑村开发现状
        3.3.2 河口村开发现状
        3.3.3 格图营村开发现状
        3.3.4 皮条沟村开发现状
        3.3.5 东营子村开发现状
        3.3.6 海生不拉村开发现状
        3.3.7 乡村旅游示范村概况
        3.3.8 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发展影响
4 托克托县河口管理委员会乡村旅游开发中政府作用发挥现状
    4.1 调查内容设定以及调查样本情况
        4.1.1 调查内容的设计
        4.1.2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4.2 托克托县河口管理委员会乡村旅游开发中政府作用发挥现状
        4.2.1 推进实施相关政策规划
        4.2.2 组建管理机构,履行服务职能
        4.2.3 旅游活动策划推广
        4.2.4 开展招商引资,寻求社会合作
5 托克托县河口管理委员会乡村旅游开发中政府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
    5.1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与乡村旅游发展脱节
    5.2 旅游形式单一,规划创新不足
    5.3 人才培养不足,缺少行业人才
    5.4 管理能力发挥不足
6 托克托县河口管理委员会乡村旅游开发中政府作用发挥不足的原因分析
    6.1 乡村旅游开发资金投入有限
    6.2 乡村旅游规划设计认识不足
    6.3 乡村旅游开发重视不够
    6.4 政府管理人员偏少,乡村旅游监管机制不健全
7 加强托克托县河口管理委员会乡村旅游开发中政府作用的对策
    7.1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拓宽资金渠道
        7.1.1 开展调研工作,了解公共需求
        7.1.2 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投入力度
        7.1.3 拓宽资金渠道
    7.2 加强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7.2.1 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观念
        7.2.2 合理整合乡村旅游资源
        7.2.3 科学开展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与开发
        7.2.4 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思路
    7.3 重视行业人才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作用
        7.3.1 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7.3.2 开展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引进
        7.3.3 创建人才交流平台
    7.4 完善职能部门监管机制
        7.4.1 明确各级部门职能划分
        7.4.2 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与乡村旅游监管机制
        7.4.3 加强乡村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7.5 加强乡村旅游宣传推广
        7.5.1 深度挖掘保护地域文化
        7.5.2 多形式开展乡村旅游宣传推广
8 结语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四、生态旅游开发的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参与背景下生态旅游开发博弈研究[D]. 邓海雯. 上海师范大学, 2021
  • [2]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蔡新良.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3]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研究[D]. 马莉.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基于RMP分析的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 刘雪.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新保护地体系背景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D]. 陈真.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6]云南省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D]. 吴小同.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7]中蒙草原旅游开发策略比较研究 ——以鄂尔多斯和蒙古国肯特省为例[D]. 朱丽迪丝(Azamat Juldyz).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8]健康旅游视域下的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开发 ——以甘孜州为例[D]. 彭宗兰.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9]晋中乡村旅游开发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D]. 呼昊.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10]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以托克托县河口管理委员会为例[D]. 李杨.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