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苏州市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一、苏州农民收入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棉[1](2021)在《圣俗之间: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中的收入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的影响力极大,但学界对四大名山寺院经济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并不多。五台山位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其地位之重、影响之大不言而喻。要保障寺院的建设、寺院僧尼的正常生活和寺院佛事活动的正常运转都必须有强力的经济后盾和充足的寺院收入做保障。本选题以明代五台山寺院收入为视角,系统研究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收入的来源及其相关问题。通过对明代五台山寺院香火收入、寺田收入和寺院经济相关的物产收入等问题的深入分析,进而明晰五台山寺院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期对明代五台山寺院所处的历史场景有一个客观真实的认识。同时,研究五台山寺院经济收入,对当前我国如何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建立健全寺庙管理长效机制和发挥佛教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也具有可咨借鉴的价值。明代帝王大都信仰和护持五台山佛教,五台山寺院经济得以赓续发展。香火收入是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的主要源泉。就香火收入来源而言,它与香客的空间流动相一致,僧人的空间流动对五台山寺院香火收入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游方高僧利用其社会影响力在筹资化缘和施建寺院方面倾力而为;皇室成员与高级官员是香火捐献的重要贡献者,所谓“宫中素多茹素事佛者”;各级官员热衷于朝山进香,“倾囊营建道场”;“四方檀信靡靡向风”,民间香会组织则构成了五台山寺院香火收入的社会基础。就香火收入的类型而言,五台山香火主要有实物和服务两大类。实物香火包括货币、粮食、田土、佛事用品等。就香火收入的支出而言,五台山香火一是添置宗教活动用品,二是置买田地,三是用于寺院的兴修。其中,寺院的兴建和修缮是香火收入固化的重要形式。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环境,明代五台山寺院修建耗资巨大,具有建设周期长、重建寺院多、参与者身份多样化的特点。寺田收入是明代五台山寺院收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田地来源来看,五台山寺院田地的获得有三种主要渠道:即围寺赐田、周边垦荒与社会布施。就土地构成情况来看,寺院土地包括总院寺属土地、下院土地、僧人私有土地、僧人转租寺地、佃农租借寺地等等。在明代,由于来自中央的赐田总量偏少,所以,找出寺基或寺院遗址的历史凭证是建设寺院也是获得合法产权的重要途径。明代五台山寺田,按照土地质量划分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产量比较高的“堪种地”,第二类是产量较低的“不堪地”,第三类是挂靠在军队名下的寺田。作为寺院收入的重要来源,寺田成为各方社会力量争夺的对象,寺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因寺田清丈与官方展开博弈,因寺田纳粮与军队进行对垒,因寺田保护与豪强展开较量。有明一代,寺院与地方官府、卫所军队以及地方豪强之间的利益之争从未间断。源于五台山物产的林业、畜牧业、矿业和商业也是明代五台山寺院收入的组成部分,是各方社会力量争夺的对象。在林业、矿业开发和畜牧业发展方面,都面临宗教资源和商业资源的两难选择。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五台山地方矿业发展速度迅猛,僧人亦参与其中,矿徒集团这一新型矿业组织方式的出现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甚至造成矿徒暴动,而“僧商合党”和寺院中的官方贸易是当时主要的商业经营模式。以上对明代五台山寺院收入来源进行分析后认为,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经历了由低迷发展到逐渐恢复的过程。明初一系列宗教改革整顿政策,以“清其事而成其宗”,造成五台山寺院经济在明初陷于低迷;至永乐起,“后宫国戚俱膜拜”,五台山寺院经济开始好转;万历以降,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深入,社会风尚随着经济繁荣而日趋奢靡,五台山寺院经济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推动了寺院经济的复兴。首先,“分寺清宗”改革,直接导致了寺院分工专业化、僧人团队规模化、佛事服务社会化,开启了明代佛教世俗化发展的趋势,而僧人队伍的规模化重组,小寺合并成大寺,则直接影响着寺院的总体收入。但以五台山为代表的山林寺院在收入水平、生活条件、业务交流等多方面与北京等城市寺院尚无法相比。其次,受商品经济的影响,五台山寺院经济呈现市场化特色,一方面制定佛教政策助推僧人自食其力,另一方面法事的有偿服务也为山林寺院自身收入提供新的渠道。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出世的寺院不仅与世俗相通,而且也为世俗服务。寺院既是从事佛事的场所,同时也是民众的精神寄托和为民众提供服务之所,寺院在接收到各种香火收入时会将其中的一部分以社会救济的形式返还给社会,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代佛教的经济伦理与世俗利益互济的特色。虽然缘于政治优势和地缘优势,造成了以两京为代表的城市寺院与以五台山为代表的山林寺院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但是,五台山圣山认同既利于国家治理,也利于社会治理;既解决了僧人的精神皈依问题,也为寺院开辟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收入源泉。圣山认同与圣山书写,使得根植于深厚历史文化中的五台山寺院依然轶群绝类,进而推动了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的发展。

胡庆华[2](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芜湖农民收入质量提升研究》文中提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收入问题则是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的重大命题。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已经不再适合使用单纯的收入数量进行衡量,而应该以收入质量进行综合评判。本文以农民收入质量为切入点,以芜湖城乡住户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当前芜湖农民收入的现状,从收入充足性、成长性、结构性、成本性和知识性五个方面构建了芜湖农民收入质量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对2014-2018年芜湖农民收入质量的测算,分析了当前制约芜湖农民收入质量提升的因素,并提出意见建议,期望在实施乡村战略过程中,对提升芜湖农民收入质量政策的制定、完善、实施有所助益。

马军虎[3](2020)在《农与菜:D村高原夏菜种植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对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继承与发展。如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成为急需破解的难题。本文通过对地处河西走廊的一个多民族村落的经济实践——特色农产品高原夏菜种植的多维考察,以期对当下经济欠发达村庄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D村位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一个汉、藏、土、回族等多民族聚居的村庄。传统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牧业为副。藏族主要从事牧业,汉族、回族、土族从事农业生产。改革开放后,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获得了从事农业生产的自主性,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村庄经济结构逐步调整。禁牧休牧后,牧业逐渐退出村庄经济生活,种植业一枝独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市场对高质量蔬菜的需求越来越大。基于此,D村村民在种植小麦等农作物收入过低的现实境遇下,逐步顺应市场需求,在立足于本村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自1996年起开始试种特色农产品——高原夏菜,2007年扩展至全部3200亩耕地。由于获益高于小麦种植,故高原夏菜的种植经历了从零星试种到全面开花的过程,期间坎坷有之,喜悦更是无尽。随着耕地面积的逐步减少、市场化因素下生产要素的增高、高素质劳动力的外流,以及蔬菜种植风险的加大与农民应对能力弱等原因,高原夏菜种植遇到了发展瓶颈,面临增产潜力薄弱、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双重风险等难题。因此,必须借助政府的扶持和专业合作社的介入,推动农民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破解发展难题:以市场为导向,确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提升高原夏菜种植的技术支撑与培训;健全高原夏菜生产的灾险防御保障机制等。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村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在新时代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必须以农民增收、村庄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立足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是促进农民增收和村庄繁荣之本。

张文杰[4](2020)在《基于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常熟形态”的乡村振兴机制研究 ——以辛庄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通过查询大量文献资料及走访调查,以常熟市辛庄镇为例,研究了辛庄镇乡村振兴的主要成效、产业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方法,形成了基于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常熟形态”的乡村振兴机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生态农业科技技术普及率偏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2)农田废弃物产量大,处理技术落后(3)农产品推广力度差,市场竞争力弱(4)农业劳动者文化水平低,新型农业主体负责人年龄层次单一(5)农技推广服务能力较弱,农户接受新技术意愿低(6)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相对薄弱(7)农业生态环境不佳(8)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间的衔接工程尚待完善(9)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推广应用上力度不够2、乡村振兴发展对策(1)推进落实惠农政策及村民自治模式。(2)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农业产业链的合理分工,带动农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种养结合模式,走“企业+农户”、“企业+家庭农场”的道路。(3)提升金融服务。建设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真金白银,按照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加快财政投入保障制度,逐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4)保障资金安全。严管监测,切实保障农村资金安全。(5)改进招商模式。形成统一招商信息平台,聚焦精准招商,加速产业集聚。(6)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高校科技人才,促进农村科技力量突飞猛进。

孙萍[5](2019)在《区域特征、农户禀赋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 ——基于江西的实证》文中研究表明“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而其关键是农民就业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农村地区人地关系紧张有所缓解,但由于也出现老村空心化、务农老年化问题,部分农村出现撂荒耕地、广种薄收、滥用化肥等现象,这都与农民农内增收难有关。众多研究表明,无论农内增收,还是务工增收都与农户自身特质、行为方式以及土地禀赋都有关。因此,本硕士论文从区域特征、农户禀赋等方面分析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旨在弄清农户收入来源,揭示农户收入增长的深层次原因,客观真实反映农户在自身及外部特征产生改变时农户收入变化的规律特征。本研究基于江西省10个县20个乡镇、40个村1080户的农户调研,将区域特征分为地形和是否遭受灾害两个变量,农户禀赋分为户主特征、家庭特征、社会资本、土地资源禀赋四个大变量,其中户主特征选取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三个变量;家庭特征选取家庭人口数、老年人占比、农业劳动力占比、农户类型四个变量;社会资本选取农户家中是否有人在乡级以上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工作和与本村以外人的来往两个变量;土地资源禀赋选取实际土地种植面积以及是否流转土地两个变量。利用Probit模型,分析各个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区域特征和农户禀赋都是影响农户家庭收入的关键性因素,其中区域特征中的地形变量对于农户家庭收入具有显着性关系,且为负向相关。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老年人占比、农户类型、与本村人以外来往以及实际种植面积等变量与农户家庭收入有显着性关系。而是否遭受灾害、户主性别年龄变量、农业劳动力占比、家中是否有人在乡级以上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工作以及土地资源中是否流转土地与农户家庭收入影响不显着。最后本文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提高农户家庭收入的政策建议。

彭斯[6](2019)在《标准工作时间下农民工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广东、湖北两省调研数据》文中研究指明农民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存在,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较高收入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农民逐渐脱离土地,进城务工,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可或缺的就业群体。农民工进城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通过劳动付出换取更多的收入,以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工资收入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收入,也是农村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但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的收入受到了政策、社会以及个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大多数农民工从事长时间、高强度或以体力劳动付出为主的工作,但其劳动的付出并没有获得相应的高收入回报,尤其在国家关于标准工作时间制度的规定与倡导下,农民工的整体平均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农民工收入是关乎全社会收入分配公平、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和乡村振兴的大事,关注农民工收入情况,了解影响农民工收入的特征因素,对增加农民工收入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民工就业群体庞大,现阶段的农民工就业队伍还在进一步壮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农民工就业出现了新的发展特点,对其收入状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的数据来自2017年广东、湖北两省的实地调研数据,在针对性、严谨性的问卷设计基础上,从两个地区选取不同行业的农民工进行了一对一的随机抽样调查,通过了解广东省与湖北省地区农民工的收入现状,对比发现标准工作时间下不同农民工特征的收入分布情况。同时,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处理与分析,选取影响农民工收入的可能因素,综合前人的研究,将可能影响农民工收入的因素分成三类,一类是农民工的个体特征因素,一类是农民工职业特征因素,一类是农民工工作区域特征因素,并利用拓展和完善的Mincer工资方程理论模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加以检验,对标准工作时间下农民工月工资收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标准工作时间下,样本调查的农民工整体收入水平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的月工资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农民工内部收入差距较大。通过检验分析发现,农民工个体特征中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变量,职业特征中的从事行业、工作种类、工作经验和技能掌握情况变量,以及区域特征中的工作地区变量对标准工作时间下农民工的月工资收入有显着影响,而婚姻状况、雇佣关系和培训情况对农民工收入的作用不明显。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本文从规提高农民工薪酬水平、消除农民工就业性别歧视、加强农民工健康保障、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和强化农民工技能培训、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以进一步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夏柱智[7](2019)在《城市转型的实质挑战及土地制度的应对——兼论集体土地入市问题》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正在进入快速城市转型期,实质挑战是如何维持城市中心经济增长的秩序,带动大多数流动人口转移和融入城市。改革开放40年的城市化实践表明,土地制度居功至伟。征地制度把城市建在了国有土地上,又通过政府推动城市综合开发和市场激活土地价值的机制,形成了城市扩张的土地制度框架。相反,当下流行的集体土地入市和农民自主城市化主张,从经验、法理、理论及改革等四个方面都存在逻辑问题,其实践如果转变为正式的法律制度,将严重影响正在快速进行的城市化。正在试点的三项土地制度改革应当坚持底线思维原则,坚持土地制度改革服务于中国现代化的大局,避免掉入土地财产权利陷阱。

李美慧[8](2017)在《经济新常态下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以唐山市为例》文中指出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更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基础地位。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研究农民收入问题是现阶段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迫切要求,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经济新常态以及马克思主义农民增收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唐山市为例,通过分析唐山市农民收入数据,对唐山市农民收入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总结,对影响农民收入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进行了概括,进而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第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工作,发展规模特色农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农业财政投入的精准度,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金融制度的完善与创新。第三,以科技促增收。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建立农业科技园,提高科学技术转化率,建立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化平台。第四,提高农民素质。重视农民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自主创业的能力。

吕少德(Lyu Shaode)[9](2015)在《农户资源配置视角下的粮农收入研究:一个村庄个案》文中研究指明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已有的大量相关研究从宏观和中观层面对农民收入的现状、问题和增收对策做了系统的分析,但从农户资源配置的微观视角对该问题所做研究很少。本研究首先梳理和应用马克思主义资源配置理论,针对中国实际提出农户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理论假说;然后基于作者对一个具有较广泛代表性的普通产粮村的逐户调查,做村庄个案分析,用统计回归等分析方法,分析该村165户农户2012年生产和收入的截面数据,检验农户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最后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提出理论解释和改进思路。根据马克思主义,资源配置合理的具体标准是供需平衡和劳动耗费最少。本文假定农户资源配置的目标是其家庭纯收入最大化。由于当前中国农户处在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夹缝中,面临各种复杂的矛盾,其资源配置效率很难达到最优,因此其收入也很难达到最大化。对案例村庄的实证分析表明,从劳动耗费最少的标准看,农户农业生产中资金和劳动力投入过多,存在浪费;从供需平衡的标准看,粮食生产在政府价格支持政策下能较好地对接需求,而蔬菜生产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波动剧烈,常造成资源浪费。总体而言,农户资源配置效率未达到最优,因此其收入也未能最大化。理论分析表明,在中国当前的大转型时期,农户的资源配置方式具备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三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属性,其资源配置方式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并不适应,因此很难使其资源配置达到最合理的水平。具体而言,农户资源配置方式中的自然因素过于落后,无法满足先进的生产力要求;农户资源配置方式中的市场因素相较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亦显得落后,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农户资源配置方式中的计划因素则未能及时发展完善并跟上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进农户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思路是按照典型示范、农民自愿、政府扶持的原则推进农民合作化,同时加强政府对农业以及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

宋建辉,孙国兴,崔凯[10](2013)在《失地农民收入问题研究综述》文中指出当前,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保证其收入稳定或生计可持续,不仅事关失地农民自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文章在对失地农民与失地农民收入进行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对失地农民征地补偿、就业、社会保障、财产性收入等方面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并作了简要评述,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改进方向。

二、苏州农民收入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州农民收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圣俗之间: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中的收入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
    三、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
    四、史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第一章 明代之前五台山寺院经济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北朝时期五台山寺院经济的兴起
        一、“弥复五百余里”与文殊菩萨道场
        二、“僧尼大众二百万”与“僧只户”和“佛图户”
    第二节 隋唐时期五台山寺院经济的繁荣
        一、“起废兴残”的隋朝寺院经济
        二、“大寺三百六”的唐代寺院经济
    第三节 宋金元时期五台山寺院经济的消长
        一、五代与北宋:从以僧为相到废寺汰僧
        二、金代:从态度暧昧到平稳赓续
        三、元代:从佛为帝师建立到发军建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明代五台山寺院的香火收入
    第一节 香火来源:不同俗世群体
        一、皇室成员:宫中素多茹素事佛者
        二、各级官员:倾囊营建道场
        三、普通信众:四方檀信靡靡向风
    第二节 空间流动:香客与僧人
        一、香客的地理分布与进香路线
        二、游方高僧对五台山寺院香火收入的重要影响
        三、其他僧人对五台山寺院香火收入的贡献
    第三节 香火固化:寺院设施建设
        一、香火收入的类型与使用
        二、香火固化下的寺院背景
        三、香火固化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代五台山寺田收入及其控制权的斗争
    第一节 寺田的主要来源
        一、依托围寺赐田政策来获得田地
        二、从寺院周边垦荒获得田地
        三、从社会力量的布施获得田地
    第二节 寺田的经营方式及其赋税问题
        一、寺田的经营方式
        二、寺田的赋税问题
    第三节 围绕寺田收入控制权的斗争
        一、与官方的博弈
        二、与军队的对垒
        三、与豪强的较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林牧业、矿业、商业与明代五台山寺院收入
    第一节 林业、畜牧业与明代五台山寺院收入
        一、宗教资源和商业资源:林业开发的两个层面
        二、佛事与边防:五台山畜牧业发展的两个方向
    第二节 矿业与明代五台山寺院收入
        一、张与弛:五台山矿业的发展
        二、官与私:对地方矿徒的弹压
    第三节 商业与明代五台山寺院收入
        一、僧商合党:寺院商业经营的模式
        二、利益切割:寺院商业运营中的官方“派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的发展阶段
        一、洪武时期五台山寺院经济的低迷:清其事而成其宗
        二、永乐时期五台山寺院经济的好转:后宫国戚俱膜拜
        三、万历时期五台山寺院经济的复兴:“九莲菩萨”转世
    第二节 “分寺清宗”背景下五台山寺院的规模化重组
        一、僧职分工
        二、寺院重组
    第三节 商品经济影响下的五台山寺院经济收入
        一、从“敕谕”加持到“鬻牒度僧”
        二、从“钦赐田地”到“凿翠开室”
        三、从“职受僧录”到“山场自治”
        四、从“市材募匠”到“窝聚矿徒”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明代五台山修建寺院列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芜湖农民收入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1.6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6.1 相关概念
        1.6.2 理论基础
    1.7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收入质量提升的内在关联
第2章 芜湖农民收入现状
    2.1 芜湖农民收入总量持续增长
    2.2 工资性收入是芜湖农民的最主要收入
    2.3 经营净收入增长贡献率提升速度加快
    2.4 芜湖农民财产净收入占比较低
    2.5 芜湖农民转移净收入平稳增长
    2.6 芜湖城乡居民收入比呈缩小趋势
    2.7 芜湖农民收入总量与增速全省排名差距明显
第3章 芜湖农民收入质量的测算
    3.1 芜湖市农民收入质量的指标及构成
        3.1.1 充足性
        3.1.2 结构性
        3.1.3 成长性
        3.1.4 成本性
        3.1.5 知识性
    3.2 芜湖农民收入质置测算方法
    3.3 芜湖农民收入质量测算结果
        3.3.1 原始数据选取
        3.3.2 指标权重计算
        3.3.3 数据标准化处理
        3.3.4 计算综合指数
第4章 影响芜湖农民收入质量提升的因素
    4.1 充足性与长三角地区农村存在较大差距
        4.1.1 收入总置相对靠后
        4.1.2 收入差距较为明显
    4.2 成长性总体有所放缓
        4.2.1 收入总体呈放缓趋势
        4.2.2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明显
        4.2.3 农民内部收入差距较大
    4.3 收入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4.3.1 农民工就业的不确定性影响工资性收入
        4.3.2 一二三产业经营净收入不均衡
        4.3.3 转移净收入城乡差距明显
        4.3.4 财产性净收入占比过低
    4.4 收入的成本性有所提高
        4.4.1 芜湖农民恩格尔系数相对较高
        4.4.2 农产品价格长期低位运行影响经营收入
        4.4.3 农业风险保障不足
    4.5 收入的知识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4.5.1 农民居民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
        4.5.2 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青壮年农民流失严重
        4.5.3 农民技能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第5章 提升芜湖农民收入质量的建议
    5.1 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农民收入质量的充足性
    5.2 完善政策保障,提升农民收入质量的成长性
    5.3 丰富增收渠道,优化农民收入质量的结构性
    5.4 完善农业保障,降低农民收入质量的成本性
    5.5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收入质量的知识性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农与菜:D村高原夏菜种植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田野点概况
第一章 村庄经济结构的转型:从农牧兼营到农作物的种植一枝独秀
    第一节 牧业的“消失”:从半农半牧到禁牧休牧
    第二节 农作物种植类型的更替:从小麦、油菜到高原夏菜
第二章 高原夏菜种植之路:坎坷中不乏惊喜
    第一节 种菜:从零星试种到全面开花
    第二节 卖菜:基于个体散户的层级销售链
    第三节 收获:期盼与喜悦相随
第三章 高原夏菜种植困境: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高原夏菜增产潜力不足:资本与市场
    第二节 双重风险: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
第四章 高原夏菜种植困境之突围:政府、农民与市场
    第一节 确立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第二节 重科学:提升高原夏菜种植的技术支撑与培训
    第三节 灾险防御:健全高原夏菜生产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2018年度D村劳务输转月报表
附录二:主要访谈对象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常熟形态”的乡村振兴机制研究 ——以辛庄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乡村振兴发展概况
    1.2 国内乡村振兴发展概况
2. 研究的目的意义
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主要研究的内容
    3.2 主要研究的方法
4. 主要创新点和应用前景
    4.1 主要创新点
    4.2 应用前景
5. 现状分析
    5.1 基本情况
        5.1.1 辛庄镇乡村生态现状
        5.1.2 辛庄镇农业产业现状
        5.1.3 生态与产业的协同性分析
        5.1.4 辛庄镇乡村生态振兴主要成效
    5.2 辛庄镇乡村生态振兴的典型案例
        5.2.1 潘家宅基生态振兴的举措及成效
        5.2.2 指导潘家宅基生态振兴的辛庄镇“135”工作法介绍
    5.3 辛庄镇乡村生态振兴的主要特征
    5.4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6. 发展思路
    6.1 战略定位和总体思路
    6.2 发展目标
    6.3 重点内容
        6.3.1 以党建促振兴的常熟特有机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6.3.2 开展生态农业建设,促进乡村多元化发展
        6.3.3 完善新型农业人才队伍,促进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6.3.4 实施宜居乡村建设,改善农民人居环境
        6.3.5 强化考核机制,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
7. 对常熟市乡村振兴的建议
    7.1 组织领导
    7.2 体制机制创新
    7.3 重点对策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区域特征、农户禀赋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 ——基于江西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主要内容
    1.5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二元经济”理论
        2.1.2 人力资本理论
        2.1.3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文献述评
3 区域特征、农户禀赋及农户家庭收入的现状
    3.1 受访农户所在区域特征状况
    3.2 受访农户禀赋状况
        3.2.1 户主特征
        3.2.2 家庭特征
        3.2.3 社会资本
        3.2.4 土地资源禀赋
    3.3 受访农户家庭收入状况
4 区域特征、农户禀赋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和样本特征描述
    4.2 模型设立和变量选择
    4.3 回归结果及分析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标准工作时间下农民工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广东、湖北两省调研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标准工作时间的有关研究
        (二)影响农民工收入的内部因素
        (三)影响农民工收入的外部因素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基本框架导图
    五、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标准工作时间
        二、农民工
        三、工资收入
        四、农民工工资收入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收入分配理论
        二、工资差别理论
        三、人力资本理论
第二章 农民工收入状况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
    第二节 农民工收入基本情况
        一、目前我国农民工收入概况
        二、调查样本中农民工的收入状况
    第三节 不同特征的农民工收入情况分析
        一、个体特征与农民工收入的关系
        二、职业特征与农民工收入的关系
        三、打工区域与农民工收入的关系
第三章 标准工作时间下农民工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的选取与赋值
        二、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模型回归结果与检验
    第三节 结果分析
        一、个体特征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
        二、职业特征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
        三、区域特征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
        四、延长工作时间是农民工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
第四章 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民工薪酬水平
        二、消除农民工就业性别歧视
        三、加强农民工健康保障
        四、提升农民工文化素质
        五、强化农民工技能培训
        六、加快地区经济发展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经济新常态下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以唐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小结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农民
    2.2 农民收入
    2.3 农民收入增长的评价指标
    2.4 经济新常态
        2.4.1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2.4.2 经济新常态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农民增收相关理论
    3.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理论
        3.1.1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关因素
        3.1.2 农业企业化和工业化推动着农业发展
        3.1.3 土地的集中是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
        3.1.4 工农联盟思想
        3.1.5 无产阶级应深入农村维护农民利益
    3.2 列宁关于农民增收的理论
        3.2.1 提出新经济政策
        3.2.2 成立农业合作社
        3.2.3 开展农村文化革命
    3.3 毛泽东关于农民增收的理论
        3.3.1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3.2 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税收负担
        3.3.3 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4 邓小平关于农民增收的理论
        3.4.1 重视农业基础地位
        3.4.2 改革农村经济体制
        3.4.3 尊重农民首创精神
    3.5 江泽民关于农民增收的理论
        3.5.1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3.5.2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
    3.6 胡锦涛关于农民增收的理论
        3.6.1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3.6.2 保障农民工经济权益
    3.7 习近平关于农民增收的理论
        3.7.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3.7.2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7.3 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
第四章 唐山市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4.1 改革开放后唐山市农民收入增长轨迹
        4.1.1 高速增长时期
        4.1.2 常规增长时期
        4.1.3 超高速增长时期
        4.1.4 低速增长时期
        4.1.5 增速稳定回升时期
        4.1.6 增速回落时期
    4.2 唐山市农民收入对比分析
        4.2.1 唐山市近十年农民收入的纵向对比
        4.2.2 唐山市农民收入与周边市农民收入的横向对比
    4.3 唐山市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4.4 唐山市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分析
    4.5 唐山市农民收入主要特征
        4.5.1 唐山市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4.5.2 唐山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总体呈下降趋势
        4.5.3 工资性收入及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4.5.4 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仍有很大上升空间
    4.6 唐山市农民收入增长的有利因素
        4.6.1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4.6.2 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技术
        4.6.3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
        4.6.4 实行老区精准扶贫政策
    4.7 影响唐山市农民收入的不利因素
        4.7.1 知名特色农产品种类单一
        4.7.2 农业市场体系有待完善
        4.7.3 农民素质不高
        4.7.4 农民创业意识不强
        4.7.5 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
第五章 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5.1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1.1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5.1.2 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工作
        5.1.3 扩大特色农业发展规模
        5.1.4 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5.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5.2.1 提高对农业财政投入的精准度
        5.2.2 加快农村金融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5.3 以科技促增收
        5.3.1 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5.3.2 建立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化平台
    5.4 提高农民素质
        5.4.1 加强农民培训教育工作
        5.4.2 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能力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农户资源配置视角下的粮农收入研究:一个村庄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1.6 研究思路
第2章 农户资源配置理论:唯物史观的视野
    2.1 马克思主义的资源配置理论
        2.1.1 资源配置的内涵
        2.1.2 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的标准
        2.1.3 资源配置方式的历史发展进程
    2.2 典型小农户资源配置理论
        2.2.1 典型小农户资源配置的目标
        2.2.2 典型小农户资源配置的方式
    2.3 当前中国小农户资源配置理论
        2.3.1 当前中国小农户的基本特点
        2.3.2 当前中国小农户资源配置及待检验的理论假说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来源及案例村庄资源、产业概况
    3.1 数据来源
    3.2 案例村庄所在区域概况
    3.3 案例村庄资源禀赋
        3.3.1 自然资源
        3.3.2 基础设施
        3.3.3 人力资源
        3.3.4 制度和组织资源
        3.3.5 农作物种植制度
    3.4 案例村庄各产业概况
        3.4.1 种植业概况
        3.4.2 养殖业概况
        3.4.3 劳务输出概况
        3.4.4 其它产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户资源配置实证分析之一:粮食种植
    4.1 粮食生产和流通概况
        4.1.1 农资购买
        4.1.2 田间管理
        4.1.3 粮食销售
    4.2 粮食种植中投入的资源
        4.2.1 粮食种植的生产成本
        4.2.2 粮食种植的土地投入
        4.2.3 粮食种植投入的总成本
    4.3 粮食种植中投入资源的利用效率
        4.3.1 粮食单产
        4.3.2 粮食销售价格
        4.3.3 粮食种植投入-产出核算
    4.4 提高农户粮食种植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
        4.4.1 压缩粮食生产成本
        4.4.2 提高粮食单产
        4.4.3 提高粮食价格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户资源配置实证分析之二:蔬菜种植
    5.1 蔬菜生产和流通概况
        5.1.1 蔬菜田间管理
        5.1.2 蔬菜销售
    5.2 蔬菜种植中投入的资源
        5.2.1 蔬菜种植的生产成本
        5.2.2 蔬菜种植的土地投入
        5.2.3 蔬菜种植投入的总成本
    5.3 蔬菜种植中投入资源的利用效率
        5.3.1 蔬菜单产
        5.3.2 蔬菜销售价格
        5.3.3 蔬菜流通体系
        5.3.4 蔬菜种植投入-产出核算
    5.4 提高农户蔬菜种植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
        5.4.1 压缩蔬菜生产成本
        5.4.2 提高蔬菜单产
        5.4.3 稳定蔬菜价格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户资源配置实证分析之三:务工和其它
    6.1 务工的劳动力投入和收益
    6.2 务工收入的影响因素
    6.3 提高农民务工收入的方法
    6.4 农户养殖业情况
    6.5 农户其它收入来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户资源配置的产出:农民收入
    7.1 农民收入结构
        7.1.1 农民收入概况
        7.1.2 农民收入结构
        7.1.3 不同收入结构家庭的收入差异
    7.2 农民收入差距
        7.2.1 农民总体收入差距
        7.2.2 农民收入差距的分解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农户在各产业间资源配置的理论分析
    8.1 粮食和蔬菜产业间的资源配置
    8.2 种植业和养殖业间的资源配置
    8.3 农业和劳务输出产业间的资源配置
        8.3.1 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目标
        8.3.2 农户所处的现实条件
        8.3.3 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决策
        8.3.4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程度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农户资源配置效率和理论解释
    9.1 农户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9.2 农户总体资源配置效率
    9.3 农户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理论解释:唯物史观的视野
        9.3.1 资源配置的自然因素过多
        9.3.2 资源配置的市场因素过多
        9.3.3 资源配置的计划因素不足
    9.4 提高农户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思路
        9.4.1 政府扶持推进农民合作化进程
        9.4.2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9.5 农民收入的前景
    9.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案例村庄农户经济调查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获奖情况

(10)失地农民收入问题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失地农民与失地农民收入
2 失地农民征地补偿收入
3 失地农民就业工资收入
4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收入
5 失地农民财产性收入
6 评述

四、苏州农民收入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圣俗之间:明代五台山寺院经济中的收入问题[D]. 王国棉. 山西大学, 2021
  •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芜湖农民收入质量提升研究[D]. 胡庆华.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5)
  • [3]农与菜:D村高原夏菜种植实践研究[D]. 马军虎. 兰州大学, 2020(01)
  • [4]基于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常熟形态”的乡村振兴机制研究 ——以辛庄镇为例[D]. 张文杰. 扬州大学, 2020(06)
  • [5]区域特征、农户禀赋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 ——基于江西的实证[D]. 孙萍.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6]标准工作时间下农民工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广东、湖北两省调研数据[D]. 彭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7]城市转型的实质挑战及土地制度的应对——兼论集体土地入市问题[J]. 夏柱智. 思想战线, 2019(02)
  • [8]经济新常态下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以唐山市为例[D]. 李美慧. 河北工业大学, 2017(12)
  • [9]农户资源配置视角下的粮农收入研究:一个村庄个案[D]. 吕少德(Lyu Shaode). 清华大学, 2015(08)
  • [10]失地农民收入问题研究综述[J]. 宋建辉,孙国兴,崔凯.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06)

标签:;  ;  ;  ;  ;  

苏州市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