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古代陶瓷元素成分的无损分析

博物馆藏品古代陶瓷元素成分的无损分析

一、博物馆藏古陶瓷元素成份的无损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丁银忠,梁振晶,高振海,李合,王光尧[1](2021)在《辽阳博物馆藏辽代白釉雕牡丹提梁注壶的产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科学揭示辽阳博物馆藏辽代白釉雕牡丹提梁注壶的产地来源,采用便携式X荧光能谱仪对其釉层成分进行了无损分析。通过对比辽阳冮官屯窑考古发掘出土白瓷标本、河北定窑考古发掘出土白瓷标本以及北京龙泉务窑白瓷标本的成分数据可知:辽阳博物馆藏辽代白釉雕牡丹提梁注壶的釉层成分更接近北京龙泉务窑白瓷标本的数据;依据产地判别分析结果推测辽代白釉雕牡丹提梁注壶可能为北京龙泉务窑的产品。

秦大树,王筱昕,李含笑[2](2021)在《越南发现的巴地市沉船初议》文中指出2020年以来,中国收藏界和文博市场出现了大批由越南商贩销售而来的唐代低温铅绿釉印花器物和白釉瓷器,引起学界关注及对相关问题的讨论。这些器物据传出水于越南南部的一条沉船,但并非正式发掘的器物。(1)经越南社会科学院皇城考古研究所杜长江(DO Truong Giang)博士核实,该沉船位于今胡志明市东南约百里的巴地市近海(图1),因此权且称之为"巴地市沉船"。

牛钿仪[3](2021)在《明清时期花鸟画题材彩绘瓷研究》文中提出

王秋涵[4](2021)在《明成化斗彩瓷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志敏[5](2021)在《中国古代钧釉瓷腐蚀研究》文中认为地球环境中的所有材料都会遭受环境腐蚀,腐蚀程度、速率、现象和机理取决于材料成分、结构以及环境因素。硅酸盐玻璃、陶瓷和金属腐蚀一直是现代材料腐蚀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我国古代陶瓷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在科技史和工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陶瓷为研究玻璃与陶瓷在自然埋藏下长期腐蚀提供了有效标本。古陶瓷腐蚀现象、腐蚀产物以及腐蚀过程等研究成果不仅能提升该领域的科学认知水平,也可为古代瓷器的保护与现代陶瓷研发提供科学借鉴。古代钧釉瓷是一类结构复杂、具有独特釉色的瓷器。本文以河南禹州钧台窑遗址、河北黄骅海丰镇遗址、山东济南恒隆广场和青州云门剧院出土钧釉瓷以及河南鲁山段店窑遗址出土花釉瓷(俗称唐钧)标本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钧瓷釉的腐蚀层、腐蚀产物、腐蚀现象和腐蚀过程等关键问题。分析研究工作表明,所分析样品瓷釉主要以钙釉为主,部分样品为钙碱釉。釉中存在大量晶体和分相结构。瓷釉产生三种腐蚀类型:Ⅰ型,釉中析出的树枝状或柱状硅灰石晶体(CaSiO3)裸露在釉层,优先于周围玻璃相腐蚀,腐蚀过程主要是硅灰石溶解,释放钙离子和硅胶体,腐蚀后在釉层形成规则的树枝状或柱状凹坑。Ⅱ型,富CaO的孤立液滴或连通状分相结构相对富SiO2基底玻璃相优先腐蚀,腐蚀后釉层上形成腐蚀层。腐蚀层保留原分相的形貌,出现球形孔洞或连通状孔洞。腐蚀的主要过程是近表面釉层中富CaO的分相结构和水之间发生阳离子与氢离子的交换,浸出钙镁离子。Ⅲ型,均匀玻璃相的腐蚀行为与富CaO分相结构相似。从釉层的化学成分特征看,晶体腐蚀后,导致腐蚀区域Ca元素含量显着减少。分相结构和均匀的玻璃相腐蚀后,Ca元素含量显着减少,Mg元素含量次之,形成富硅层。釉层浸出的钙离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会生成针状或团簇状的碳酸钙腐蚀产物,或聚集在晶体腐蚀形成的凹坑以及腐蚀层上。腐蚀层厚度在一定程度可以反映釉层的腐蚀程度。钧台窑遗址出土钧瓷釉,连通状分相结构区域的腐蚀层厚度大于孤立液滴区域的腐蚀层厚度。鲁山段店窑遗址出土花瓷釉连通状分相结构区域的腐蚀层厚度高于均匀玻璃相区域。同一遗址出土的同类瓷片中,具有连通状分相结构的釉质耐腐蚀性差。釉中的裂纹以及晶体腐蚀留下的凹坑,构成腐蚀通道,促进腐蚀的发生和发展。裂纹使得腐蚀向釉内发展或透过耐腐蚀性好的区域,在釉内部耐腐蚀性差区域发生。晶体腐蚀后形成的凹坑,促使釉内与裸露晶体接触的那部分晶体继续腐蚀,扩大腐蚀范围。腐蚀能够改变瓷釉外观,晶体腐蚀后形成的大量孔洞,具有连通状分相结构的玻璃相腐蚀后形成腐蚀层,使得瓷釉原来的乳浊感变弱,釉面泛黄,这些因素使得釉面外观改变程度很大,以至于研究者和观赏者很难清楚的了解瓷器当初的釉色面貌。本研究改变了人们通常认为高温钙釉瓷器耐腐蚀的传统看法,也提示今后的古陶瓷研究(釉色、釉面反光度、釉面光洁度、釉色成分改变等)应考虑腐蚀因素的影响。

刘城妍[6](2021)在《成化斗彩葡萄纹杯及其市场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明成化时期斗彩的烧制成熟标志着我国彩瓷艺术迎来一个高峰。在前朝制瓷技术的支撑和成化帝对瓷器的重视与投入下,成化斗彩葡萄纹杯应运而生。文章通过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出土器物与博物馆馆藏器物的对比,并结合明代御用瓷器的生产和使用制度,探讨成化斗彩葡萄纹杯在器形、纹饰、寓意等方面所体现出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并进一步结合近年拍卖数据与相关研究趋势分析其市场概况。通过探究发现,成化斗彩葡萄纹杯站在特定的历史节点上,其与生俱来的"皇室血统"既是促使它在艺术特色上极具时代特征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它如今市场不够理想的因素之一。

李盈理[7](2021)在《10至12世纪中国出土玻璃器研究》文中认为10至12世纪中国出土数量颇多的玻璃器,分布广泛,在文化上颇具特色。此时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分裂割据的时期,呈现出多种文化面貌。本文绪论首先对玻璃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梳理,从宏观上认识10至12世纪世界古玻璃的社会功能和价值。第二部分对10至12世纪中国出土玻璃器进行分类整理。我国玻璃器出土地主要有两类,一是佛寺塔基;二是上层阶级的墓葬。玻璃器以盛储器和小件观赏器为主,形制奇特、制作精美。其中佛寺塔基中出土的玻璃器占绝大多数。第三部分对佛寺塔基出土的玻璃器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其形制,结合目前成分分析结果,发现这类玻璃器的来源有三类:本土制造、国外进口和利用外来玻璃料于本地制作。本土制作的玻璃器反映出10至12世纪中国玻璃制品的技术特点,也反映了佛教世俗化的趋势以及玻璃器在佛教崇拜中的地位。国外进口类玻璃器数量不多,但制作精良。第四部分探讨墓葬中出土的玻璃器。墓葬中出土的玻璃器形制多样。通过与国外馆藏与出土玻璃器进行比对,确定了部分外来玻璃器的产地。墓葬中玻璃器多出土于辽朝的皇族贵胄大墓,宋朝墓葬出土的此类玻璃器很少。辽墓中出土大量精美玻璃器随葬,而宋墓中少见,不仅折射出辽与陆上丝绸之路各国的交流,而且透露出宋人对玻璃制品的普遍态度。随着宋人对玻璃器制作工艺的认识,玻璃材质制品身价降低,使它仍处于贵重材质制品的替代地位,一直没有突破传统的盛储器和艺术品的范畴。从世界古玻璃发展来看,10至12世纪是玻璃发挥巨大潜力、突破传统用途的前夕。由于中外玻璃器制作技术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导致致力于开发不同的潜力和功能,从而使中外玻璃朝着两种不同的道路发展。

杨夏薇[8](2021)在《宋代铜镜纹饰研究》文中提出铜镜是古代日用品,在中国古代既用于鉴容,也用于辟邪等场合,因流传两千多年以上,在物质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铜镜的形式相对简单,平板状,多为圆形,偶有方形,间有菱花形、椭圆等形状者,极个别有柄。其正面平或微凸,是实现其基本功能面,其背面有多种多样的纹饰和装饰,成为古代艺术的主要载体。因铜镜的基本功能是鉴容,所以镜面需要光亮、致密,中国古代铸工在长期实践中,发现高锡青铜可达此效果,其材质的锡含量往往在20%以上,甚至有30%者,但高锡青铜镜坚硬质脆,坠落即碎。而镜背面的纹饰或装饰,应当本源于商周青铜礼乐器,并随时代不同而有变化,工艺也如青铜礼乐器一样多种多样,所以,铸工铜镜的制作,同样沿袭青铜礼乐器生产的路径,早期都是以泥范块范法成形的。青铜器的装饰工艺,多移借自青铜容器,包括镶嵌、错、鎏、镀、绘和包金银等,其中镀锡工艺在装饰镜背的基础上,铸工逐步认识到也是处理镜面、使之白亮的加工工艺。随着这种工艺的普及,铜镜合金的锡含量可以不必很高,使其依然保持相当的韧性。中国铜镜可上溯到河西走廊的齐家文化,中原出现最早的是商代,西周只是零星发现,这些具有铜镜形象的器物,究竟是否全部用于鉴容,还不能肯定,至少其中某些是用于装饰。真正作为日用鉴容的铜镜,大概从春秋晚期才开始逐步增多,侯马铸铜做法发现有铸镜模范,反映出铸镜和其他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甚至装饰纹样一致。经过战国时代的发展,一些特种工艺镜颇为突出,如漆背镜、彩绘镜、双背镜等,表现出高度的工艺技巧。秦汉是青铜镜大大发展阶段,王室和戈地方都会都是青铜镜的重要产地,商品性强故纹样类型多。汉之后的连年动乱对青铜镜生产打击较大,但随着佛教东传和道教的兴起,宗教题材成为铜镜纹样的主要内容。隋唐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多种精美形式、装饰手法多样、纹饰题材丰富的青铜器,表明铜镜生产臻至高峰。唐宋社会的巨变在史学界已有不少研究和讨论,艺术史也有涉及。通观两个时代的青铜镜,差别突出。宋代青铜镜因普通和寻常,往往被忽视,页成为研究较少、留下诸多空白的流域。本文即是针对这一空白而设计的研究,宋代手工业商品化有关,大批量的铜镜以工业化模式生产出来,其纹饰装饰性更强。如表现宋代女性文化的花卉纹镜和凤鸟纹镜,也有人物故事纹镜中展现宋代士人隐逸之情的许由巢父镜、王质观弈镜,还有展现宋代铜镜商品化的商标牌记镜,再有反映与道教、佛教有关的铜镜。宋代铜镜纹饰在艺术上呈现出丰富的装饰化、世俗化表现内容。纹饰的世俗化表现与佛、道教世俗化有关,佛道教义逐渐世俗化,广纳信众,与社会风俗相结合,形成特殊的民间风俗礼仪。铜镜参与了宋人的生活,照容或是民间信仰中用镜祭祀、婚丧喜庆事中都见有铜镜的使用,铜镜纹饰就是反应这些风俗的图像。本文采用图像与空间的讨论方法,将宋代铜镜中的部分纹饰作为单一图像来看,与周围的墓葬壁画、器物形成一个研究场域,应属于墓葬器物研究的一种方法。通过铜镜的功能与图像产生的交互关系,更好的理解宋代铸镜工匠在铜镜装饰上对于纹饰内容、题材的选择,从而进一步探究宋人在物质文化上对铜镜的设计与构思,并探讨纹饰除装饰意义以外的思想内涵,从而进一步展现宋人的造物与装饰思想。

高守雷[9](2021)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陶器类型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针对陶器制作技术至今未有系统全面的研究。运用文献研究、观察分析、科技检测、数理统计等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多角度地研究了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的陶器原料、成型与修整方法、陶器形制特点、器表装饰技法和陶器烧制技术,将新石器时代陶器专业化生产组织划分为四种类型,从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两个方面分析了各文化时期的陶器生产专业化程度,初步阐明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状况的发展变化。本文用成熟的分析方法第一次对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此外,通过界定新石器时代陶器生产组织的内涵,明晰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要素,为分析陶器生产专业化程度提供了新的思路。使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检测了321片陶器样品的化学组成,应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器类、不同陶色陶器的原料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陶器样品所用原料均为普通易熔粘土。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的制陶原料相对粗劣;小河沿文化桥头镇遗址的陶器在制陶原料处理加工方面,比该地区赵宝沟文化有了明显进步;红山文化魏家窝铺遗址夹砂陶和泥质陶使用了同一类黏土;牛河梁遗址和半拉山墓地泥质红陶筒形器、半拉山墓地的泥质红陶和泥质黄陶筒形器均使用不同原料制成。陶器标本中颗粒较大、特征明显的羼和料主要为长石族、角闪石族、辉石族和云母等矿物。借鉴地矿学的研究成果,通过比较的方法,对陶器的产地进行了初步判定,结果表明查海遗址、牛河梁遗址和半拉山墓地的制陶原料均为就地取材,陶器制作也在原料产地附近完成。通过观察分析、文献梳理等方法研究了各文化时期陶器的成型和修整方法。结果表明兴隆洼文化陶器主要采用泥圈套接法、包模贴筑法、捏塑法成型,器壁与器底的连接基本采用帮壁包器底的方法。赵宝沟文化陶器多采用泥圈套接而成,以正筑法为主,多数器物有帮壁包器底的现象。红山文化陶器采用了泥圈套接、泥条盘筑、模制法和捏塑法等多种成型方法,陶塑艺术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小河沿文化陶器均为手制,主要以泥条盘筑法制成,部分陶器还经过慢轮修整。坯体修整的方法主要有拍打、刮削、湿手抹平、滚压、敷泥、慢轮修整等,修整工具主要有蚌质、骨质、石质、夹砂陶质等。对595件筒形罐和259件钵的口径、底径、通高尺寸数据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每个文化时期筒形罐的口径与底径、口径与通高在制作时有意遵循了一定的比例关系,构造关系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筒形罐在不同文化时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形制特点,兴隆洼文化主要为小敞口斜直壁深腹筒形罐,赵宝沟文化以敞口斜弧壁浅腹筒形罐为主,红山文化以大口斜弧壁浅腹筒形罐居多,敞口和敛口均常见,小河沿文化多为小敛口斜弧腹筒形罐。钵的构造关系虽不如筒形罐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但在不同文化时期也有不同的特点,兴隆洼文化多数为敞口深腹钵,赵宝沟文化以斜弧腹钵为主,红山文化以大口浅腹钵居多,小河沿文化主要为大口钵,折肩钵比例达到二分之一。通过文献梳理、观察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各文化时期陶器的装饰技法。结果表明兴隆洼文化陶器主要有阴纹和阳纹两种装饰,纹饰多分段分布,三段式较多,晚期多见竖压横排线形之字纹。赵宝沟文化陶器主要以阴纹装饰为主,可分为单层纹饰、双层纹饰和复合纹饰三类,之字纹多为横压竖排线形之字纹。红山文化陶器采用了阴纹、阳纹和彩陶等装饰形式,器表多一种纹饰布满三分之二器身,彩陶装饰是用红、黑两种颜色绘制的几何图案。小河沿文化陶器采用了阴纹、阳纹和彩陶等装饰形式,阴纹装饰多见拍印的绳纹,彩陶装饰既有几何图案,也有动物图案。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高性能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等手段对红山文化陶器的红陶衣和彩陶颜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陶衣主要显色物相为Fe2O3,呈色浓艳的红陶衣中Mn O含量相对较高。红彩所用的颜料为赤铁矿或磁铁矿,黑彩颜料是在铁矿中加入了锰矿的混合矿物。借助热分析仪对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样品的烧成温度进行了测试;根据发掘材料和陶器标本,分析了辽西地区陶窑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烧制气氛。结果表明各文化时期陶器烧造最高温度相差不大,但陶器的理论烧成温度区间较大。红山文化陶窑的土石结构窑室、窑壁涂抹草拌泥、石砌窑柱、连室双火膛、窑柱上铺石块作窑箅等均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陶器多是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器表常见黄褐、黑褐、红褐等多种颜色。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的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用还原气氛烧成,火候普遍较高,由于还原气氛强弱和保温时间不同,器表呈现深灰、浅灰、灰褐等不同色调。通过界定新石器时代陶器生产组织的内涵,将专业化生产组织划分为家庭工业、个体作坊、集中作坊、专业作坊四种类型,明确了分析陶器生产专业化程度的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要素,并进行了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兴隆洼文化时期陶器制作由各家户在居住区内完成,产品以实用陶器为主,陶器制作技术简单原始,不同时期、不同器类的标准化程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区域生产多样性比较明显,陶器生产专业化程度不会高于家庭工业阶段。赵宝沟文化时期出现了专门制陶的工匠,产品以实用陶器为主,也有少量显赫陶器,陶器制作应该是在聚落内专门的场所内完成的,陶器产品的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生产了较多体现较高技艺水平的精致产品,应进入个体作坊生产阶段。红山文化时期陶器制作是氏族内的集体劳作活动,陶器制作有专门的场所,生产者是制陶技术熟练的工匠。陶器制作技术精湛娴熟,制陶技艺水平较高,制陶生产设备设施较为先进,应为集中作坊生产阶段。红山文化晚期筒形器的生产表现出明显细化的专业分工,体现了较高的专业化程度,可归为专业作坊的产品。大南沟墓地的陶器制作已用慢轮等工具,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筒形罐的标准化程度也有所提升,应不低于集中作坊生产阶段,是否存在专业作坊,由于目前材料有限,还无法进行判断。

张旭[10](2021)在《基于图片的传统青瓷分类色度学研究与工艺再现》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陶瓷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质朴淡雅的青瓷更是我国发明最早、使用最广泛、流传最悠久的颜色釉瓷。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赋予青瓷的文化意境和科技内涵日益丰富。数十种传统青瓷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区分青瓷的方法也一直是热门的研究课题,从传统目测法到现代科学测试法如光谱分析、色度值比对等,但都未能系统地将数十种青瓷进行详尽的分类。本文使用拍摄及出版条件尽可能相同的图片标本对青瓷的颜色进行色度信息采集,并利用其反射光谱曲线主波长及在CIE1976 L*a*b*颜色空间中的色度值L*、a*、b*、C*、h°等进行对比研究,得到了区分青瓷釉色的客观测量依据。结果表明:基于图片的传统青瓷分类方法是可行的,其解决了出土青瓷标本受到腐蚀风化颜色失真,而青瓷传世品分散测量难度大且实物难以寻找平面测量的难题。测试数据表明12种青瓷的色调角h°中位数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色调角h°可作为区分青瓷釉色的主要特征参数,且不同名称的传统青瓷有不同的h°值范围;对比传统青瓷釉式,随着Fe2O3含量的增加青瓷釉色越深,12种青瓷名称排列与其h°中位数由小到大排列基本吻合,这进一步验证了用色调角h°区分青瓷的可行性。而色度值L*、C*变化不大无法直接区分釉色;Δa*、Δb*值在区分同一坐标轴上的色差时较为清晰,但两者同时使用时,区分多种颜色没有明显规律;样品的反射光谱曲线主波长范围重叠率过高,较难区分青瓷类别。根据色调角h°区分青瓷种类的研究方法,本文对不同窑口、时期生产的同名称青瓷釉色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同名称青瓷釉色具有鲜明的时代、地域特色,别具一格;同窑口的不同种青瓷,也各有千秋,但都可以通过色调角h°将其区分开来。本文参考古代青釉的化学组成,以金属氧化物Fe2O3、Cr2O3为着色剂,通过调整釉果含量与硅铝比(SiO2/Al2O3),制备出颜色、光泽度可控的系列高温青瓷釉。结果表明,在青釉中加入Cr2O3,可以增加青釉的黄、绿色调,随着Cr2O3含量的增加,釉色变化的趋势由显着变为不明显,能够制备出豆青、梅子青、灰青等黄绿色调的青釉。Fe2O3是传统青瓷中重要的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随着Fe2O3含量的增加,釉色逐渐加深,并且增加釉中绿色调,能够制备出偏绿色调的青釉,如翠青、东青。增加青釉中釉果含量,可以增加釉面的光泽度,并能够降低a*值,即减少釉中蓝色调使青釉偏向绿色调,能够调制出粉青、卵青、天青等青釉。调整青釉配方中的硅铝比(nSiO2/nAl2O3)不仅能改变釉面光泽度,使釉面外观呈现玉质感或玻璃质感,还能加深青瓷釉色,得到不同光泽度、性状及颜色的釉面;硅铝比为2~9时,光泽度逐渐增加;硅铝比为9~14时,光泽度逐渐降低。硅铝比为2时釉生烧,表面粗糙颜色为粉红色,近似生料颜色;硅铝比为3时釉面无光呈乳白色;硅铝比为4~5时釉面呈亚光有玉质感,颜色为青中泛蓝;硅铝比为6~14时均为光泽釉,釉面平滑光亮呈淡青色。研究还发现釉层的厚度能够使青釉颜色加深,但超过一定厚度,颜色、饱和度均不再有明显变化。

二、博物馆藏古陶瓷元素成份的无损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博物馆藏古陶瓷元素成份的无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5)中国古代钧釉瓷腐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中国古代钧釉瓷概述
    2.2 中国古代钧釉瓷科技分析研究
        2.2.1 钧釉瓷科技分析研究
        2.2.2 类钧釉瓷科技分析研究
    2.3 陶瓷腐蚀研究
        2.3.1 古代玻璃腐蚀研究
        2.3.2 古代陶瓷腐蚀研究
        2.3.3 玻璃及陶瓷腐蚀理论模型
        2.3.4 影响玻璃及瓷器腐蚀的因素
    2.4 小结
    2.5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2.5.1 研究意义
        2.5.2 研究内容
        2.5.3 创新点
3 河南禹州钧台窑遗址出土钧釉瓷腐蚀研究
    3.1 腐蚀现象
    3.2 样品概况
    3.3 分析仪器
    3.4 结果
        3.4.1 胎釉成分分析
        3.4.2 腐蚀分析
        3.4.3 埋藏土壤pH和离子测试
    3.5 本章小结
        3.5.1 釉层特征
        3.5.2 腐蚀特征
4 河南鲁山段店窑遗址出土花瓷腐蚀研究
    4.1 样品概况
    4.2 结果
        4.2.1 胎釉成分分析
        4.2.2 腐蚀分析
        4.2.3 埋藏土壤pH和离子测试
    4.3 本章小结
        4.3.1 釉层特征
        4.3.2 腐蚀特征
5 河北黄骅海丰镇遗址出土钧瓷腐蚀研究
    5.1 样品
    5.2 结果
        5.2.1 胎釉成分分析
        5.2.2 腐蚀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山东青州云门剧院钧瓷腐蚀研究
    6.1 样品
    6.2 结果
        6.2.1 胎釉成分分析
        6.2.2 腐蚀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山东济南恒隆广场出土钧瓷腐蚀分析
    7.1 样品
    7.2 结果
        7.2.1 胎釉成分分析
        7.2.2 腐蚀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讨论
    8.1 腐蚀类型
    8.2 腐蚀过程
    8.3 腐蚀对瓷釉外观的改变
    8.4 腐蚀对钧釉瓷文物保护的借鉴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成化斗彩葡萄纹杯及其市场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化斗彩
    (一)斗彩之名
    (二)工艺与特色
二、成化斗彩葡萄纹杯
    (一)生产和使用
    (二)艺术特色
        1. 器型及款识。
        2.纹饰及布局。
        3.设色。
    (三)葡萄纹寓意
三、市场概况
    (一)现状分析
        1. 上拍量和成交量小。
        2. 成交价较高,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3. 地域分布不均,大陆地区市场有待开拓。
        4.2016年以前流拍率高,之后大幅度减小。
    (二)展望未来
四、总结

(7)10至12世纪中国出土玻璃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古玻璃简介
        1.玻璃产生探讨
        2.玻璃发展简史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三)研究意义与方法
二、10至12 世纪中国出土玻璃器发现与分类
    (一)玻璃杯
    (二)玻璃瓶
        1.葫芦形玻璃小瓶
        2.棱柱玻璃小瓶
        3.带盖装饰玻璃小瓶
        4.带纹饰玻璃瓶
    (三)玻璃壶
    (四)玻璃盘
    (五)玻璃碗
    (六)小结
三、佛寺塔基出土玻璃器分析
    (一)佛教与玻璃器
    (二)佛寺塔基玻璃器来源分析
        1.自产类及其特点
        2.外来类及来源探析
        3.进口玻璃料分析
    (三)小结
四、墓葬出土玻璃器分析
    (一)出土玻璃器墓葬墓主身份分析
    (二)墓葬出土玻璃器来源分析
    (三)小结
五、随葬玻璃器分析以及我国玻璃器发展趋势
    (一)宋、辽随葬玻璃器分析
        1.获取渠道
        2.观念改变的影响
    (二)10至12 世纪中国玻璃制造技术、使用及发展趋势
        1.中外制造技术、功能及使用情况对比
        2.玻璃突破传统用途的条件
    (三)小结
六、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宋代铜镜纹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宋代铜镜纹饰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宋代铜镜纹饰考古学分期与特征
        一、考古学研究中宋代铜镜纹饰的分期
        二、考古学研究中宋代铜镜形制的分期
    第二节 宋代铜镜纹饰的特征
        一、宋代铜镜纹饰的题材特征
        二、宋代铜镜纹饰的构图特征
        三、宋代铜镜纹饰的装饰特征
第二章 花卉纹的图像形式与内容
    第一节 花卉纹
        一、牡丹纹
        二、莲花纹
        三、梅花纹
    第二节 花卉纹的图式结构
        一、缠枝花式结构
        二、折枝花式结构
        三、“小品”式结构
    第三节 花卉纹对宋代花鸟画的模仿
第三章 凤鸟纹与龙纹的图像形式与内容
    第一节 凤鸟纹
        一、凤鸟纹
        二、凤鸟纹的图式结构
    第二节 龙纹
        一、龙纹的图像形式
        二、龙纹的图像内容
第四章 人物故事纹的图像形式与内容
    第一节 仙人故事纹
        一、龟鹤仙人纹
        二、仙人斩蛟龙纹
        三、达摩渡江纹
    第二节 历史人物故事纹
        一、许由巢父纹
        二、王质观弈纹
        三、唐明皇游月宫纹
    第三节 民间故事纹
        一、柳毅传书纹
        二、牛郎织女纹
    第四节 世俗生活类纹饰
        一、海舶纹
        二、婴戏纹
第五章 其他类型纹饰的图像形式与内容
    第一节 几何纹
        一、球路纹与龟背纹的发展演变
        二、球路纹、龟背纹的仿藻井式结构
        三、球路纹、龟背纹镜与建筑纹饰的关系
    第二节 八卦纹
        一、八卦纹的图像形式
        二、八卦纹的符号化演变
    第三节 牌记铭文镜
        一、宋镜“牌记”的发展与形式
        二、牌记铭文的内容
        三、牌记中铸镜城镇的分布情况
第六章 宋代铜镜纹饰的“图像功能”
    第一节 墓葬中铜镜“使用空间”的界定
        一、宋代墓葬中铜镜的使用特殊性
        二、宋代铜镜的“使用空间”界定
    第二节 墓顶挂镜的纹饰功能与意义
        一、墓顶挂镜的基本情况与地域分布
        二、墓顶铜镜纹饰的特殊性
        三、铜镜纹饰与“访仙”隐喻
    第三节 生活空间中铜镜的功能与意义
        一、墓葬中的生活用镜
        二、铜镜与日常生活
        三、铜镜与镜像
    第四节 宗教仪式中铜镜的功能与意义
        一、铜镜纹饰与道教
        二、铜镜纹饰与佛教
    第五节 铜镜纹饰的“图像功能”
        一、装饰性
        二、隐喻性
结语
附录1 宋代铜镜图录
附录2 宋代纪年墓出土铜镜表
参考文献
    一、古代文献
    二、现代文献
    三、图录
    四、考古发掘报告
    五、期刊及硕博士学位论文
致谢

(9)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辽西地区简介
        一、辽西地区范围
        二、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第二节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概述
        一、解放前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制陶技术研究概况
        一、民族考古学调查研究
        二、观察与实验研究
        三、科技检测分析研究
        四、辽西地区制陶技术研究
    第四节 研究对象、目的、方法与意义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二章 辽西地区考古学文化分期和年代
    第一节 兴隆洼文化分期和年代
        一、分期
        二、年代
    第二节 赵宝沟文化分期和年代
        一、分期
        二、年代
    第三节 红山文化分期和年代
        一、分期
        二、年代
    第四节 小河沿文化分期和年代
        一、分期
        二、年代
    小结
第三章 制陶原料研究
    第一节 各时期陶器陶质特点
        一、兴隆洼文化陶器陶质特点
        二、赵宝沟文化陶器陶质特点
        三、红山文化陶器陶质特点
        四、小河沿文化陶器陶质特点
        五、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化学成分分析
        一、检测和分析方案
        二、检测样品信息
        三、实验仪器
        四、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羼和料研究
        一、研究标本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陶器产地初步判定
        一、陶器产地问题的核心
        二、陶器产地分析方法
        三、陶器产地的初步判定
    小结
第四章 成型与修整方法研究
    第一节 各时期的成型方法
        一、兴隆洼文化陶器成型方法
        二、赵宝沟文化陶器成型方法
        三、红山文化陶器成型方法
        四、小河沿文化陶器成型方法
        五、器底编织纹与陶器成型
    第二节 陶器修整方法
        一、修坯工具
        二、修整方法
        三、附件安装
    小结
第五章 陶器形制研究
    第一节 筒形罐形制研究
        一、筒形罐类型学研究概述
        二、各文化时期筒形罐形状特点
        三、各文化时期筒形罐构造特点
        四、综合讨论
    第二节 钵形制研究
        一、各文化时期钵形状特点
        二、各文化时期钵构造特点
        三、综合讨论
    第三节 辽西地域特色的典型器形
        一、斜口器
        二、椭圆底罐
        三、筒形器
    小结
第六章 装饰技法研究
    第一节 阴纹装饰
        一、压印
        二、压划
        三、戳印
    第二节 阳纹装饰
        一、附加
        二、浮雕
    第三节 彩陶装饰
        一、典型纹样
        二、设计构图
        三、彩陶颜料
        四、绘画工具
    第四节 其它装饰
        一、器表磨光
        二、涂刷陶衣
        三、镂孔
    小结
第七章 烧制技术研究
    第一节 烧制温度
    第二节 陶窑
        一、兴隆洼文化盆瓦窑陶窑
        二、红山文化四棱山陶窑
        三、红山文化上机房营子陶窑
        四、特点分析
    第三节 烧制气氛
        一、氧化气氛中陶器呈色
        二、还原气氛中陶器呈色
    小结
第八章 陶器生产专业化程度研究
    第一节 专业化的内涵
    第二节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一、直接证据
        二、间接证据
    第三节 各时期陶器生产专业化程度研究
        一、兴隆洼文化
        二、赵宝沟文化
        三、红山文化
        四、小河沿文化
    小结
结语
附表
    附表1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标本化学组成数据
    附表2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筒形罐统计表
    附表3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钵统计表
附图
    附图1 兴隆洼文化筒形罐
    附图2 赵宝沟文化筒形罐
    附图3 红山文化筒形罐
    附图4 小河沿文化筒形罐
    附图5 兴隆洼文化钵
    附图6 赵宝沟文化钵
    附图7 红山文化钵
    附图8 小河沿文化钵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10)基于图片的传统青瓷分类色度学研究与工艺再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传统青瓷的概述与发展简史
    2.1 陶瓷的起源
    2.2 青瓷的演变及典型青瓷名称的由来
        2.2.1 传统青瓷生产的主要窑口
        2.2.2 传统青瓷的名称与呈色特点
    2.3 景德镇颜色釉的发展简史
    2.4 景德镇传统青瓷的发展简史
    2.5 景德镇青瓷的生产现状
3 传统青瓷釉色分类的研究
    3.1 青瓷釉色的研究现状
    3.2 基于颜色空间表征青釉的颜色
        3.2.1 CIE标准色度学系统基本概念的叙述
        3.2.2 颜色空间基本概念的概述
        3.2.3 分光测色计的测试原理及应用
    3.3 基于图片的传统青瓷分类色度学研究
        3.3.1 测试样品的选择
        3.3.2 测试仪器参数
        3.3.3 研究内容及方法
        3.3.4 可行性分析
    3.4 基于颜色空间对青瓷釉色的测试及对比分析
        3.4.1 以名称分类的青瓷釉色的测试数据与分析
        3.4.2 同一名称,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青瓷色度值对比分析
        3.4.3 宋代名窑生产的各种青瓷色度值对比分析
        3.4.4 景德镇窑生产的各种青瓷色度值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传统青瓷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4.1 青瓷的传统工艺
        4.1.1 传统青瓷的制作工艺
        4.1.2 传统青釉的釉式
    4.2 青瓷的研制
        4.2.1 实验原理
        4.2.2 实验设计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博物馆藏古陶瓷元素成份的无损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辽阳博物馆藏辽代白釉雕牡丹提梁注壶的产地研究[J]. 丁银忠,梁振晶,高振海,李合,王光尧.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21(03)
  • [2]越南发现的巴地市沉船初议[J]. 秦大树,王筱昕,李含笑. 海洋史研究, 2021(02)
  • [3]明清时期花鸟画题材彩绘瓷研究[D]. 牛钿仪. 西北大学, 2021
  • [4]明成化斗彩瓷器研究[D]. 王秋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2021
  • [5]中国古代钧釉瓷腐蚀研究[D]. 李志敏.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1)
  • [6]成化斗彩葡萄纹杯及其市场探究[J]. 刘城妍. 民族艺林, 2021(02)
  • [7]10至12世纪中国出土玻璃器研究[D]. 李盈理.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8]宋代铜镜纹饰研究[D]. 杨夏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9]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技术研究[D]. 高守雷. 上海大学, 2021
  • [10]基于图片的传统青瓷分类色度学研究与工艺再现[D]. 张旭.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博物馆藏品古代陶瓷元素成分的无损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