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体肾移植1501例总结

尸体肾移植1501例总结

一、尸肾移植术1501例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张皓天[1](2020)在《双重血浆置换联合小剂量免疫球蛋白对高致敏尿毒症患者脱敏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双重血浆置换联合小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在降低高致敏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方面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高致敏尿毒症患者通过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降低情况及治疗后不良反应,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三组,双重血浆置换组(17例,其中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且供者特异性抗体阴性者15例,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且供者特异性抗体阳性者2例),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组(15例,其中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且供者特异性抗体阴性者13例,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且供者特异性抗体阳性者2例),双重血浆置换联合小剂量免疫球蛋白组(28例,其中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且供者特异性抗体阴性者23例,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且供者特异性抗体阳性者5例),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1类、群体反应性抗体2类、Ig G差异,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治疗效果差异,采用秩和检验分析供者特异性抗体阳性患者治疗后供者特异性抗体平均荧光强度(MFI)。结果三种治疗方式对于降低致敏患者PRA1类、群体反应性抗体2类、Ig G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三种治疗方式疗效存在差异,三组治疗方式中以双重血浆置换联合小剂量免疫球蛋白疗效最好。治疗期间双重血浆置换组不良反应:轻度血压下降2例(12%),排除过敏因素的低热1例(5%)。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组不良反应:过敏反应2例(13%),腹泻3例(20%),皮疹1例(6%),心悸2例(13%)。双重血浆置换组联合小剂量免疫球蛋白组不良反应:轻度血压下降2例(7%),排除过敏因素的低热3例(10%),过敏1例(3%)。结论1.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双重血浆置换、静脉注射小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双重血浆置换3种治疗方式均可有效降低致敏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1类、群体反应性抗体2类、Ig G水平。2.双重血浆置换联合静脉注射小剂量免疫球蛋白降低致敏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1类、群体反应性抗体2类、Ig G水平效果优于单独静脉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单独双重血浆置换治疗,至PRA转阴所需治疗次数更少,且不良反应轻微。

张靖华,王长安,梁亚林,黑小杰[2](2014)在《广泛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前行血浆置换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广泛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前行血浆置换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0年3月—2012年6月门诊及住院就诊的30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较高准备行肾移植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5例,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抗排斥反应治疗,试验组给予血浆置换。观察两组PRA水平、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PRA水平(29.28±8.47)%,高于试验组的(21.68±6.25)%(t=6.231,P<0.05)。对照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40%(6/15),高于试验组的7%(1/15)(χ2=11.528,P<0.05)。所有患者肾移植手术顺利,随访1年,对照组死亡4例,试验组死亡1例,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4.025,P<0.05)。结论血浆置换在致敏受者肾移植中起重要的辅助作用,能避免接受靶抗原阳性供肾,从而减少排斥反应,提高术后生存率。

马彬[3](2013)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黄萱[4](2010)在《细胞因子联合T淋巴细胞亚群对早期肾移植免疫监测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患者体内细胞因子Th1(IFN-γ、IL-12)和Th2(IL-4、IL-10)和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CD69+)在肾移植早期不同时点动态变化,探讨其在移植早期体内分布状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急排组、非急排组和重症肺部感染组,简称感染组),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移植术前、移植术后3天、术后7天、术后14天的Th1(IFN-γ、IL-12)和Th2(IL-4、IL-10)细胞因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当天新鲜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CD69+),如发生急排则在术后4周时重复检测上述指标,如发生重症感染则在入院第二天复测上述指标。结果:自2006年6月至2009年1月资料完整者共32例,非急排组16例,急排组11例,感染组5例。非急排组在术后14天内的细胞因子Th1(IFN-γ、IL-12)和Th2(IL-4、IL-10)和T细胞亚群(CD4+/CD8+,CD69+)基本保持的术前水平。急排组术前体内IFN-γ(65.89±4.51)和IL-12(498.57±46.19)高于非急排组(35.58±1.37)和(454.76±19.34),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IL-4(28.87±3.34)和IL-10(16.32±23.21)低于非急排组(35.32±7.87)和(35.32±10.22),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本组发生急排的时间为19±14.1天,在急排前IFN-γ和IL-12明显升高达峰值,分别为(72.21±5.93)和(543.12±46.23),急排逆转后回落;IL-4和IL-10在急排前逐渐升高,其峰值仍低于非急排组。感染组术前IFN-γ(43.43±2.87)和IL-12(467.22±43.32)高于非急排组但低于急排组,分别为(35.58±1.37vs65.89±4.51)和(454.76±19.34vs498.57±46.19),IL-4(58.34±9.12)和IL-10(76.23±15.4)明显高于非急排组和急排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本组发生感染的时间为67.2±25.4天,IFN-γ和IL-12在感染发生时达峰值,分别为(57.81±3.22)和(527.28±43.53),但低于急排组;IL-4和IL-10在感染时明显高于急排组和非急排组,分别为(72.50±7.43)和(92.35±18.76),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CD4+/CD8+在急排组为高表达(2.47±0.32),在感染组为低表达(0.43±0.21),急排时CD4+/CD8+达峰值(2.65±0.41),急排逆转后回落;感染时CD4+/CD8+增高,其峰值仍低于急排组,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急排组和感染组CD69+(13.57±3.28vs9.43±3.21)均高于非急排组(3.10±1.02),在急排和感染时CD69+(19.34±3.12vs12.54±3.65)两者均升高。结论:单一细胞因子和T细胞亚群不能反映肾移植早期患者体内的免疫状态,细胞因子Th1(IFN-γ、IL-12)和Th2(IL-4、IL-10)和T细胞亚群(CD4+/CD8+)可以反映移植早期患者体内的免疫状态。表现为急排组患者体内术前Th1(IFN-γ、IL-12)和CD4+/CD8+亚群呈高表达,在排斥前达高峰;感染组术前Th2(IL-4、IL-10)呈高表达,CD4+/CD8+亚群呈低表达,感染时Th2(IL-4、IL-10)达峰值;非急排组Th1/Th2细胞因子为稳态;急排和感染时均可引起CD69+升高。

刘军[5](2007)在《110例肾移植术后感染的临床和病原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免疫抑制治疗的不断完善和手术技术的日臻成熟,肾移植术后患者存活率显着提高。但是感染仍旧是肾移植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亦是造成肾移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旨在总结肾移植术后感染的临床特点,调查其病原学分布和病原菌耐药性,探讨感染死亡危险因素,为肾移植术后感染的诊断、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2年间天津某三甲医院感染科收治的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确诊为各系统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每例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原发病、免疫抑制剂应用、术后感染发生时间、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象学资料、诊断、预后等,分析病原学检测结果及致病菌体外药敏试验,重点调查肾移植术后CMV感染和肺炎的患病情况。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统计学有显着差异。结果:(一)肾移植术后感染患者110例。出现单部位感染98例,多部位感染12例。共涉及感染部位123例次。以呼吸道感染(69.92%,86/123)和尿路感染(10.57%,13/123)最为多见。59例(53.64%)发生于移植后第2-6月,46例(48.82%)发生于移植6个月后。110例肾移植术后感染患者病死率23.64%。(二)移植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不典型性。110例中发热101例(91.82%)。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有咳嗽、咯痰、胸闷憋气、肺部罗音者各占52%、52%、40.85%、45.33%。尿路感染患者中存在尿路刺激症状者占46.15%。肠道感染患者出现腹痛、腹泻者占80%。WBC异常者为52.73%。(三)肾移植术后感染病原体以病毒感染(21.14%)、混合感染(14.63%)、细菌感染(14.63%)多见,病原体不明占44.72%。(四) CMV感染是肾移植术后病毒感染的主要部分,占76.92%,病死率36.67%。未证实CMV感染与急性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方案的不同有关(两者均p>0.05)。发现抗病毒药物预防性应用能减少CMV感染发生率(p<0.05),但对病死率无影响。单纯CMV感染与混合CMV感染比较,后者住院日延长(p<0.05),两组病死率无显着差异(p>0.05)。(五)肾移植术后感染患者中肺炎71例,占全部感染患者的64.55%(71/110),其中重症肺炎患者48例(67.61%,48/71)。肺炎病原体居前三位的是CMV(22.54%)、混合感染(21.13%)、细菌(16.90%)。肾移植术后肺炎病死率为32.39%,高于其他部位感染病死率(p<0.05)。重症肺炎患者病死率尤高,达47.92%。重症肺炎死亡组(23例)与存活组(25例)比较,CD4/CD8、APACHEⅡ评分差异有显着性,死亡组CD4/CD8低于存活组(p<0.01),死亡组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p<0.01)。(六)从感染部位共分离出71株致病菌,其中细菌52株,真菌19株。细菌中革兰阴性菌32株,占45.07%(32/71),革兰阳性菌20株,占28.17%(20/71)。真菌19株,占26.76%(19/71)。最常见的致病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1株)、白色念珠菌(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鲍曼不动杆菌(6株)、粪肠球菌(5株)、大肠杆菌(4株)。(七)所分离致病菌耐药性较严重。细菌中多重耐药菌占71.15%。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耐药,仅对阿米卡星、碳青酶烯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敏感,对环丙沙星耐药率45.45%。大肠杆菌仅对碳青霉烯类敏感,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50-75%,对环丙沙星耐药率达100%。10株葡萄球菌均为苯唑西林耐药菌株,除对万古霉素100%敏感,仅阿米卡星、奈替米星耐药率低于30%(耐药率为25%)。结论: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10例肾移植术后感染患者病例资料进行总结,结果表明:(一)肾移植术后感染病死率高达23.64%。(二)肾移植术后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三)感染部位以肺炎最常见。(四)感染病原体以病毒感染、混合感染、细菌感染多见。(五)抗病毒药物预防性应用能减少CMV发病率。(六)CD4/CD8、APACHEⅡ评分对重症肺炎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七)肾移植术后感染病原菌耐药性较严重,临床治疗困难。该研究为肾移植术后感染临床早期诊断、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生存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艳[6](2006)在《104例肾移植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用肾移植随访数据库软件进行分析新疆医科大一附院所行肾移植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来了解肾移植的存活率和影响存活率的相关因素,并检验该数据库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应用Visual FoxPro 8.0软件建立了肾移植病例资料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并录入我院肾病科2000—2005年间所行的104例肾移植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利用该软件从术前准备、供肾及术中情况、组织配型、术后并发症及处理、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术后长期随访等方面对移植肾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数据库可以满足临床肾移植病人术前、术中及术后各项临床指标的监测。所有病人的资料统一录入,将数据库中的数据调出进行统计学处理。1年人/肾存活率为91.7%/84.4%;2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在给予MP或OKT3冲击治疗后,大多数逆转。2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均在术中行移植肾切除。术后并发各种感染47例,药物毒副作用20例,外科并发症8例。死亡8例,其中5例死于严重的肺部感染,有4例被证实为巨细胞病毒感染;2例死于心脑血管意外,1例死于移植肾周感染。结论:应用现代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病历管理及随访和临床科研是临床医学信息化、现代化的必然发展趋势。具有简洁、快速、动态跟踪,便于随时对医院病人的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组织配型及供肾质量是肾移植成功的关键,减少并发症、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和个体化给药是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保证。

陈光耀,姚许平,陈跃英,姜继光[7](2003)在《同种异体肾移植242例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德谦,赵学义,李国义,郭丽君,郭耀虎[8](2001)在《同种肾移植30例临床总结》文中研究说明

朱华臣,汤发琪,苏大保,谢历,郑孝国,朱小兰[9](2001)在《同种异体肾移植35例》文中指出

郑克立,吴培根,朱兰英,戴宇平,丘少鹏,杨浣清[10](2000)在《尸肾移植术1501例总结》文中指出目的 总结尸肾移植1 501 例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 501例的临床资料, 包括一般资料、供肾的切取、手术技术、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 术后共有393 例发生各种并发症, 各种感染共150 例, 急性排斥反应117 例, 占第3 位的是急性肾小管坏死41 例; 有11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 均为1997 年以前的病例; 共死亡34 例, 主要死亡原因为巨细胞病毒感染;1997 年以前的人/ 肾1 年存活率为92 % /87% ,1997 年以后为98% /96% 。结论 术后感染是影响受者存活的主要原因; 排斥反应的预防及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尸肾移植术1501例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尸肾移植术1501例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双重血浆置换联合小剂量免疫球蛋白对高致敏尿毒症患者脱敏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实验方法
        1.2.1 PRA检测
        1.2.2 DFPP治疗联合IVIG治疗
        1.2.3 IVIG治疗
        1.2.4 DFPP治疗
        1.2.5 DSA检测
        1.2.6 统计学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双重血浆置换在清除PRA及肾移植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广泛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前行血浆置换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中作用
        1.1.2 中医药现代化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的唯一途径
        1.1.3 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材料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调查
    2.1 研究背景
        2.1.1 系统评价的发展沿革及概念特点
        2.1.2 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2.1.3 系统评价方法质量与报告质量的评估工具
        2.1.4 系统评价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2 研究内容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2.3.3 文献筛选流程
        2.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2.3.5 质量控制措施
    2.4 结果
        2.4.1 文献检索结果
        2.4.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2.4.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质量
        2.4.4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报告质量
    2.5 讨论
        2.5.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2.5.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质量存在的问题
        2.5.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
        2.5.4 研究的局限性
    2.6 结论
第三章 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对比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针灸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3.1.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3.2 研究内容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技术路线图
        3.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3.3.3 文献筛选流程
        3.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3.3.5 质量控制措施
    3.4 结果
        3.4.1 文献检索结果
        3.4.2 国内外针灸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3.4.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质量
        3.4.4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3.5 讨论
        3.5.1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基本特征和特点方面的差异
        3.5.2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方法质量方面的差异
        3.5.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报告质量方面的差异
        3.5.4 研究的局限性
    3.6 结论
第四章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报告质量回顾性分析
    4.1 研究背景
        4.1.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
        4.1.2 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工具简介
        4.1.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2 研究内容
    4.3 材料与方法
        4.3.1 技术路线图
        4.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4.3.3 文献筛选流程
        4.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4.3.5 质量控制措施
    4.4 结果
        4.4.1 文献检索结果
        4.4.2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4.4.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
    4.5 讨论
        4.5.1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
        4.5.2 STRICTA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3 CONSORT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4 研究的局限性
    4.6 结论
第五章 中医药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认知率及“稿约”中规定和引入需求调查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内容
    5.3 对象与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调查方法
        5.3.3 技术路线
        5.3.4 统计分析
        5.3.5 质量控制措施
    5.4 结果
        5.4.1 纳入期刊数量和种类
        5.4.2 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在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的规定
        5.4.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5.5 讨论
        5.5.1 “稿约”中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引入率较低
        5.5.2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知晓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5.5.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率较差
        5.5.4 研究的局限性
    5.6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提高国内中医药研究质量的建议
    6.4 促进国内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4)细胞因子联合T淋巴细胞亚群对早期肾移植免疫监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5)110例肾移植术后感染的临床和病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104例肾移植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数据库的建立
    2 临床资料纳入及标准
    3 免疫抑制方案
    4 移植后监测
    5 排斥反应的标准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7)同种异体肾移植242例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组织学配型
    1.3 供肾情况
    1.4 供肾血管缝合方式
    1.5 抗排斥治疗
2 结果
    2.1 存活率
    2.2排斥反应
    2.3 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3.1 存活率
    3.2 并发症处理
    3.3 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

(9)同种异体肾移植35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组织配型
    1.3 手术情况
    1.4 防治感染
    1.5 免疫抑制剂使用
2 结果
3 讨论

(10)尸肾移植术1501例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二、供肾情况
    三、肾移植术
    四、术后免疫抑制治疗
    五、术后早期并发症(见表1、2)。
结果
讨论

四、尸肾移植术1501例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双重血浆置换联合小剂量免疫球蛋白对高致敏尿毒症患者脱敏效果的研究[D]. 张皓天. 河南大学, 2020(03)
  • [2]广泛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前行血浆置换的效果研究[J]. 张靖华,王长安,梁亚林,黑小杰. 中国全科医学, 2014(03)
  • [3]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05)
  • [4]细胞因子联合T淋巴细胞亚群对早期肾移植免疫监测的研究[D]. 黄萱.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3)
  • [5]110例肾移植术后感染的临床和病原学研究[D]. 刘军. 天津医科大学, 2007(06)
  • [6]104例肾移植临床分析[D]. 张艳. 新疆医科大学, 2006(11)
  • [7]同种异体肾移植242例次分析[J]. 陈光耀,姚许平,陈跃英,姜继光. 浙江医学, 2003(06)
  • [8]同种肾移植30例临床总结[J]. 李德谦,赵学义,李国义,郭丽君,郭耀虎.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1(08)
  • [9]同种异体肾移植35例[J]. 朱华臣,汤发琪,苏大保,谢历,郑孝国,朱小兰. 湖南医学, 2001(01)
  • [10]尸肾移植术1501例总结[J]. 郑克立,吴培根,朱兰英,戴宇平,丘少鹏,杨浣清.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00(01)

标签:;  ;  ;  ;  

尸体肾移植1501例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