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地热资源分析与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濮阳市地热资源分析与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一、濮阳市地热资源分析及水文地质参数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杨霄[1](2021)在《菏泽市地面沉降因子识别体系与预测评估模型研究》文中指出多因素诱发的地面沉降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地质灾害,影响着世界上许多城市地区的发展。不均匀的地面沉降会导致地裂缝等相应灾害的发展,对城市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损害,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风险。本文以山东省菏泽市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搜集地面沉降相关历史、现状资料及实际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实地勘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机器学习、数学建模和数值计算等手段,构建了一个通用的地面沉降评估模型。该模型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可高效、便捷处理诱发地面沉降的多因子识别与预测评估问题。利用建立的模型定量化确定了影响菏泽市地面沉降发展的主要因子,并对菏泽市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详细搜集并调查了菏泽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区域基础地质以及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然后结合现有的相关文献分析了研究区域的地面沉降的历史与现状情况,确定了地面沉降的影响因子。综合从多源数据集(数字高程模型、卫星遥感大数据、水文局和水务局的专题数据图及水资源报告等资料)中提取了影响菏泽市地面沉降的12个静态因子和3个动态因子。同时详细介绍了各因子的提取方法,并在GIS系统中建立了菏泽市地面沉降影响因子数据库。(2)基于遥感卫星数据集和山东省“四网合一”(水准监测网、GNSS监测网、分层标和基岩标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地面沉降监测体系,结合InSAR遥感数据处理技术提取了 2017~2020年菏泽市地面沉降原始学习样本数据。将地面沉降原始数据学习样本数据集分为两份,一份占比70%作为机器学习训练样本数据集,一份占比30%作为机器学习检验样本数据集。将所有数据集导入随机森林模型中进行不断的迭代训练,得到了准确程度较高的菏泽市地面沉降因子识别及预测评估模型。(3)根据菏泽市各县区的降雨量时间序列监测数据的特征情况,为每个区域设计并建立了不同的降雨量SARIMA时序预测模型。研究模拟分析了2008~2020年菏泽市各县区的连续性降雨量月均值监测数据,确定了不同区域范围历史降雨的行为模式。经数据准备及预处理、数据转换、参数识别和模型检验后建立的SARIMA模型拟合优度较高。其具有较低的Ljung-Box Q值和显着大于0.05的p值,并且模型的残差均为白噪声,显示了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良好的预测能力。(4)通过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含水岩组结构特征以及地下水流动状态,构建了菏泽市区域地下水概念模型。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参考概念模型的边界性质、参数条件等构建了地下水运动的微分数学模型,确定了研究区地下水为非均质性、各向异性的三维非稳定流模型。在GIS系统中,将高分辨率的遥感地质资料、钻孔资料、地下水监测资料等数字化并转换为统一的格式,构建地下水数值模型数据库。再结合MODFLOW程序包,模拟分析了 2017年~2020年的地下水运动变化。结果表明,量化的地下水流模型可科学合理的预测地下水水流场动态变化。且在现状规划条件下,浅层地下水水位缓慢降低,深层地下水水位大部分地区逐步上升,仅漏斗处地下水缓慢下降。(5)本文在GIS平台的支持下,通过构建地面沉降影响因子数据库,将SARIMA模型、MODFLOW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相结合,建立了地面沉降的动态预测分析模型。并根据该模型预测分析了 2025年的菏泽市地面沉降的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沉降分析模型在菏泽市地面沉降预测及防控中呈现出较好的模拟效果,能够从灾害风险预测、分布特征以及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实现了对菏泽市地面沉降风险的整体防控。

韦祖宁[2](2021)在《民乐盆地地热水特征及成因》文中研究表明地热能作为可持续的清洁能源,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地热能的开发对于缓解环境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地勘单位在甘肃省河西走廊相继发现了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温泉和地热水,并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了勘探和开发,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河西走廊盆地内断裂、褶皱发育,是第四纪以来强烈活动的构造区,其独特的地热地质条件导致不同地质构造单元中地热水类型多样、分布不均,对地热水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的认识仍然很薄弱,制约了进一步的有效勘探开发。本文采集民乐盆地三口地热水井的地热水样品和钻孔岩芯样品,以及测井资料,在综合研究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通过采样测试、物探解译、数理计算等综合技术方法和手段,进行民乐盆地地热水资源特征及成因研究,并取得如下主要认识:(1)通过钻井和测井资料获得民乐盆地精细剖面:自下而上为晚奥陶系花岗岩体、古近系为一套杂砂岩、粉砂岩、细砂岩,和下伏花岗岩体不整合接触,厚度390米;新近系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含砾泥岩、粉砂岩组成,厚度1154m;第四系砾岩、砂砾石,厚度640米。其中新近系疏勒河群砂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为地热水盖层,古近系白杨河组砂岩和基底花岗岩风化壳为主要热储层,储层温度104℃,热储层埋深约1788-2188m,热储厚度约280m。(2)民乐盆地为沉积盆地型中低温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为Cl--SO42--Na+型,Na+、SO42-、Cl-离子含量偏高,HCO3-和Mg2+离子偏低;微量组分为偏硅酸、锂、锶和硼酸盐。水化学组分主要受控于蒸发浓缩作用,主要离子组成受碳酸盐类、硅酸盐类和硫酸盐类矿物水岩作用的影响。(3)民乐盆地地热水年龄为29.31±2.72ka,主要补给来源为祁连山大气降水,补给高程约为3446m-5113m。热源可能为大地热流增温和花岗岩体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量。

张鸿阳[3](2021)在《渤海湾盆地清丰地区热储温度的变化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应对20世纪以来的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清洁能源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其特点在于储量大、无污染、可再生、利用率高,地热开发正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重点。目前,对于渤海湾地区地热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存在勘查精细度不足,成因模式不清、开发方式单一等问题。为此,本文对渤海湾盆地清丰地区热储的温度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区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地处渤海湾盆地。本文主要利用该地区的测井资料和地质勘探成果。首先利用直接测量法、地温梯度推算法和地球化学温标计算法对热储储层及其盖层的地温梯度变化进行了研究。其次通过研究测井资料,得出了地温场的纵向特征与平面分布特征,并根据地质资料划分了热储的盖层和储层。之后基于自由四面体的网格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最后以三维地质模型为基础,研究得出了清丰地区热储的温度特点,并结合热源、水源、地热水通道、储层物性、构造等因素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清丰地区具体可以分为QY、XB和XY地区,三个地区在大范围构造活动一致的情况下,其热储温度分布特征各不相同。QY地区特点是小断裂发育,主要热传递方式为热传导,储层内受热对流控制;XB地区热储温度最高,且有明显的水源补给现象;XY地区盖层温度高,储层温度低,温度变化平缓,为典型的热传导型热储。为确认清丰地区三个小区温度特征存在差异的原因,本文研究了清丰地区热储成藏的机理。地热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四小类,分别是对流类高温热水型、对流类中低温热水型、传导类低温热水型、传导类地压低热型,其划分依据为构造活动、大地热流、盖层地温梯度、储层温度、热源、水源等。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和研究,厘清了清丰地区热储成藏的主要影响因素,确认其属于传导类中低温地热系统。渤海湾盆地的构造演化是热储成藏的基础,清丰地区热储以高热导地层作为储层,上面盖有低热导盖层,少量断层影响局部地层热量传递,热源主要供给为地幔供热,清丰地区完整的储盖结构与丰富热源水源供给是热储成藏的有力保障。

胡浩东[4](2020)在《不同类型区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下水水位状态是各种水文要素的综合反映,不仅反映了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的综合变化规律,同时也是判断是否出现环境地质问题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地下水水位的变化不仅是地下水资源量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地下水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控制性指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地下水位的管理控制相关资料研究分析,重新界定了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概念,对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进行分级。并根据地下水开发利用特征以及地下水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划定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不同类型区。根据不同类型区的特点,选定典型研究区,通过适当的划定方法,完成了不同类型区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划定研究工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界定了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概念,根据地下水开发利用特征以及地下水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将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不同类型区划分为浅层地下水类型区、深层承压水类型区和环境地质灾害区。依据典型研究区的选取原则,选择不同类型区的典型研究区,并选择典型研究区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划定方法,并结合典型研究区的特点进行改进。(2)以濮阳市为浅层地下水类型区的典型研究区,用水均衡法、疏干体积法和时间序列法分别划定典型研究区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结合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位的变化特征和管理目标,分析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并通过三种方法划定结果的对比,分析每种方法划定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合理性和适用条件。在三种划定方法中,水均衡法既考虑了不同降雨水平年,又考虑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划定结果最合理。(3)以河南省西平县城市水源地为深层承压水类型区的典型研究区,构建了一套适用于承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划定方法。通过收集研究区相关资料,建立研究区地下水数值模型,得到研究区范围内不同开采强度下承压水水位的变化情况;计算出研究区范围内不同开采强度下水位降深的大小,绘制出水位降深等值线图;结合已划定的水源地保护区边界,根据承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原则,划定承压水管理控制水位,并对划定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以G06典型观测井为例,限制开采水位为22.25m,禁止开采水位为17.78m,深层承压水管理控制水位阈值区间为17.78~22.25m。(4)以洛阳市城区地面沉降区为环境地质灾害区的典型研究区,通过地面沉降的机理分析,分析研究区各个沉降区域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的变化关系;然后,利用实测地面沉降和地下水位的数据验证了经验公式法计算研究区地面沉降适用性;通过建立研究区地下水数值模型,预测研究区未来地下水位的变化,进而用经验公式法计算研究区内的地面沉降情况;根据研究区内地面沉降区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原则,划定研究区的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并对划定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以洛南水源地沉降中心为例,限制开采水位为126.34m,禁止开采水位为119.99m,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为119.99~126.34m。

武佳鑫[5](2020)在《基于地下水热耦合模拟的开封深层地热抽水-回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石油、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热能作为一种绿色能源越来越受到关注,绿色低碳可再生的优点使其在未来开发潜力巨大。开封市地处开封凹陷,地热资源丰富程度及开发程度在河南省均处于前列,地热资源的开发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民生均做出了较大贡献。但长期的“只开采而无尾水回灌”式开发致使热储层水位埋深日益增大、地热水抽采量下降等问题。而地热尾水的回灌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保障地热资源的长期利用。因此在研究区进行地热抽水回灌模拟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利用FEFLOW建立研究区地下水流与热运移耦合模型,依据模型对不同采灌情况进行模拟分析,并分别对渗流场和温度场对渗透系数及岩石热导率的参数敏感性进行分析,对第四热储层资源量及可采资源量进行计算,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在第四热储层内规划地热井,为避免热突破,回灌温度15℃时,回灌率分别为30%、50%、100%时,建议地热抽灌井间距分别200m、300m、400m为宜。(2)以控制变量法对回灌率及回灌距离的变化对渗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的进行模拟分析,结果发现回灌率的增大可有效减小开采井中水位降深,减小降落漏斗面积,但会使开采井的热突破风险升高;井间距越小,回灌井对开采井的补水效果越好,采灌对井之间水力联系也就随之越强,发生热突破的风险越高。(3)渗透系数的变化对采灌区渗流场的影响较大。渗透系数增大50%及减小50%的采暖期末回灌井水位较其不变时减小6.4m和增大10.6m,而抽水井水位分别增大14.3m和降低24.6m,采灌区温度场对渗透系数的变化敏感度较低。渗透系数增大50%时或减少50%时,抽水井温度较渗透系数不变时,变化值小于0.2℃,冷锋前缘距回灌井距离变化值小于15m。渗流场及温度场对岩石热导率的变化敏感度均较低,热导率增大或减小50%采暖期末抽水井及回灌井水位较热导率不变时变化值均小于1m,而抽水井温度较热导率不变时变化值均小于1℃,冷锋前缘距回灌井距离变化值小于15m。(4)研究区第四热储层地热资源总量为1.17×1019J,折合标准煤约3.99×108t。基于数值模型模拟的各回灌率的适宜井间距,分别以对井布井方案和平均布井方案对研究区可采资源量进行计算,对井布井方案下,开采量100m3/h,回灌率30%、50%、100%时第四热储层最大可采热量为4.86×1015J/a、2.20×1015J/a、1.23×1015J/a;对井布井方案下,开采量100m3/h,回灌率30%、50%、100%时第四热储层最大可采热量为4.74×1016J/a、2.11×1016J/a、1.18×1016J/a。

康楠[6](2019)在《天津市津南区地热资源储量及开采潜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津南区位于天津市经济发展的主轴上,是承接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和滨海新区产业功能的重要地区。随着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增快,能源需求总量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而常规能源供应不足,能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地热能是当今世界能源研究的热点,它与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一起构成新能源大家族。天津市津南区蕴含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其分布广、储量大、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在津南区的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论文在广泛收集前人资料和野外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系统的分析了津南区地热地质条件,对地热资源进行了系统评价,并提出了开发利用与保护方案。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主要开采的地热储层是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砂岩、奥陶系和蓟县系雾迷山组碳酸盐岩。根据天津市普遍的地质构造特点,建立了津南区的地热地质模型,分析了各个热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2、利用热储法计算了津南区的地热资源总量和地热流体资源静储量,得到四个热储层的可回收地热资源量。热资源量为22.23×1018J,折合标准煤7.59×108t,可回收热资源热量为1.54×1018J,折合标准煤0.52×108t。静储量总量为339.1×108m3,其中,明化镇组静储量为165.91×108m3,馆陶组静储量为99.83×108m3,奥陶系静储量为8.12×108m3,雾迷山组静储量为65.24×108m3。3、对各热储层的地热资源价值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津南区地热流体资源价值为0.861亿元/a,所产生经济效益为1.3517亿元/a,每年节约标准煤15.49万t,每年节省环境治理费用约4038.92万元。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与保护方案。

贾军霞[7](2019)在《开封市埋深600-1600m地热水开发潜力评价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加强开封市对地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论文以开封中心城区600-1600m含水层为研究对象,将组合赋权法与模糊可变集理论相耦合,建立地热水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模型,对其地热水资源量进行分层和分区评价。同时应用MODFLOW建立开封市地下水流动模型,计算不同水位降深条件下地热水资源可开采量。研究表明:(1)根据开封市中心城区水文地质条件可将600-1600m含水层划分为600-800m、800-1000m、1000-1200m、1200-1400m、1400-1600m五个亚含水层,根据地热井分布、城区道路布局和地热水资源目前开发利用情况可将每个亚含水层再划分至2-3个分区。(2)600-800m含水层的地热水温度在3045℃之间。当降深为30m和50m时,该含水层的地热水资源可开采量分别为13867m3/d和22884m3/d。地热水资源开发潜力在垂直方向为3级;在水平方向可划分为A1、A2和A3三个分区,其开发潜力分别为1级、4级和5级,面积分别为5.31km2、14.43km2和205.26km2。(3)800-1000m含水层的地热水温度在4060℃之间。当降深为30m和50m时,该含水层的地热水资源可开采量分别为12856m3/d和20937m3/d。地热水资源开发潜力在垂直方向为3级,在水平方向可划分为B1和B2两个分区,其开发潜力分别为1级和5级,面积分别为24.57km2和200.43km2。(4)1000-1200m含水层的地热水温度在4565℃之间。当降深为30m和50m时,该含水层的地热水资源可开采量分别为15178m3/d和23432m3/d。地热水资源开发潜力在垂直方向为2级,在水平方向可划分为C1、C2和C3三个分区,其开发潜力分别为1级、3级和4级,面积分别为34.27km2、56.5km2和134.23km2。(5)1200-1400m含水层的地热水温度在5070℃之间。当降深为30m和50m时,该含水层的地热水资源可开采量分别为6272m3/d和8139m3/d。地热水资源开发潜力在垂直方向为2级,在水平方向可划分为D1、D2和D3三个分区,其开发潜力分别为1级、2级和5级,面积分别为34.79km2、31.3km2和158.91km2。(6)1400-1600m含水层的地热水温度在6075℃之间。当降深为30m和50m时,该含水层的地热水资源可开采量分别为10539m3/d和14382m3/d。地热水资源开发潜力在垂直方向为4级,在水平方向可划分为E1和E2两个分区,其开发潜力分别为1级和5级,面积分别为9.2km2和215.8km2。

贾红影[8](2019)在《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桑根达来地区地热资源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正蓝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南端,距离北京直线距离仅180千米,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成为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不仅能够吸引投资,还能节约常规能源,改善环境质量,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自然和社会的和谐。本文根据前期系统的野外地质勘查工作和综合资料分析,将理论资料与项目施工成果相结合,对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区域地质(包括底层、构造)、区域水文地质概况进行了描述。大致查明了研究区热储特征及埋藏条件、地温场特征和地热流体化学组分,并进行了同位素化学与地热水成因分析。建立了热储模型,计算了相关参数,采用热储法对地热资源进行评价,利用解析法计算了地热资源允许开采量,并进行合理化评价。本文研究区内地热勘查类型为II-3型中低温地热田,地热田兼有层状热储和带状热储。利用热储法对地热储量进行了计算,地热田计算面积15.4km2,热水储量为18.53×108m3,热储量为9.966×1017J。地热田开采100年的可开采热储资源量为5.35×1015J,占地热储量9.966×1017J的0.54﹪;按时间100年利用,地热田可提供热能为2.345MW;属小型中低温地热田。LR1井水质评价为锅垢很少的水、结垢性也为轻腐蚀性水,矿化度较高,因此不可作为地热发电、地热供暖方面利用,但LR1地热流体属低温地热资源,热泉ph值变化范围8.59.25,属碱性水。其热水、温热水为浅蓝色,具h2S味,感官效果良好,是理想的医疗沐浴水。地热水中偏硼酸、偏硅酸的含量均达到医疗热矿水的命名标准,水中氟、钡含量达到矿水命名浓度和有医疗价值浓度,可命名为碳酸氢钠型中性的含氟、钡的温热医疗矿水。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加强地热资源保护,从政策、方法、管理、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的放矢,使地热资源实现资源与环境相协调,保护与开发利用双管齐下的大好局面。

翟美静[9](2019)在《西安市三桥地区地热采灌系统示踪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西安三桥地区采灌系统为例,在查明研究区地热地质、水文地质的前提下,利用FEFLOW软件对研究区建立三维数值模型,根据研究区地热井实测水位和温度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拟合验证,确定了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之上,分别研究了采灌系统在存在水力联系且不会发生热突破的前提下的最佳井间距;针对地下热水水位持续下降问题,研究了四种不同采灌方案下抽水井多年的水位下降量,提出了最佳采灌方案;同时研究了采灌系统运行参数(热储埋深、抽灌量、尾水回灌温度)、水力参数(渗透系数、单位贮水系数)、热参数(纵向热弥散度、导热系数、体积比热、孔隙度)在采灌系统运行中对热储层温度场和流场的影响程度及其主次关系;在采暖季利用硫氰酸氨作为示踪剂,对采灌井进行了连通性示踪试验,确定了采灌井的连通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示踪试验的110天监测期内,HS1抽水井水样中示踪剂浓度在89天时出现准峰值,尽管峰值由于人为干扰过大,不甚理想,但仍能代表现场采灌过程的人工流场干扰下的流场的实际流速,其流速为0.12m/h。(2)模拟示踪试验结果显示,示踪剂在110天时到达抽水井,与现场结果相互验证,证明了抽灌井之间的连通性。在影响示踪试验结果的因素中,抽灌量对示踪试验是否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3)三桥地区在供暖期内,抽灌量为2400m3/d,100%回灌率,其余时间为间歇期的运行模式下,既存在水力联系,又不会发生热突破的合理井间距为200650m。(4)四种不同采灌方案下,群抽不灌方案中抽水井水位下降最多,单抽单灌方案中水位下降最少。无论在单抽方案还是群抽方案中,随着回灌百分比的增大,地下水位均有所回升。在各类不同采灌方案中,尽管每年采灌间歇期地下水水位总会恢复,但随着数十年的持续开采,区域地下热水水位仍整体呈持续下降趋势。(5)各参数对含水层温度场及其最佳井间距的灵敏度强弱依次为:抽灌量>体积比热>尾水回灌温度>热储埋深>渗透系数>单位贮水系数>导热系数>纵向热弥散度>孔隙度。在众多参数中,抽灌量、渗透系数、纵向热弥散度、导热系数与温度场影响范围和最佳井间距呈正比,热储埋深、尾水回灌温度、单位贮水系数、体积比热和孔隙度与其成反比。(6)各参数对含水层流场的灵敏度强弱依次为:抽灌量>渗透系数>热储埋深>尾水回灌温度>单位贮水系数>导热系数=纵向热弥散度=体积比热=孔隙度。其中抽灌量和单位贮水系数与水力坡度呈正比,热储埋深、尾水回灌温度、渗透系数与水力坡度呈反比,热参数对水力坡度无影响。

高亮,冯琳伟[10](2017)在《濮阳市中原乙烯生活区地热水开采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能,对缓解能源压力、实现非石化能源目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了中原乙烯生活区地热水的开发概况及该区地热水的赋存运移条件,热储层岩性、分布、埋藏条件,地热流体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等,并对其地热资源进行了评价。

二、濮阳市地热资源分析及水文地质参数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濮阳市地热资源分析及水文地质参数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菏泽市地面沉降因子识别体系与预测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时空监测技术在地面沉降中的研究现状
        1.2.2 地面沉降评估模型的研究现状
        1.2.3 目前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条件
        2.1.4 河流水系
    2.2 区域基础地质
        2.2.1 区域地层
        2.2.2 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地下水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
        2.3.2 地下水含水岩组分布
        2.3.3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
    2.4 地面沉降历史与现状
        2.4.1 沉降历史
        2.4.2 沉降现状
第三章 地面沉降诱发因子
    3.1 因子的选择及来源
        3.1.1 因子介绍
        3.1.2 遥感卫星数据的收集
    3.2 静态影响因子的选择与处理
        3.2.1 高程、坡度
        3.2.2 曲率
        3.2.3 到河流的距离
        3.2.4 地形湿度指数
        3.2.5 地层岩性
        3.2.6 距断层的距离
        3.2.7 土地利用类型
        3.2.8 可压缩层厚度
        3.2.9 煤矿开采位置
    3.3 动态影响因子的选择与处理
        3.3.1 降雨量
        3.3.2 地表水体
        3.3.3 地下水水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面沉降多因子识别及评估模型
    4.1 原始学习样本数据
        4.1.1 基础地理信息监测数据
        4.1.2 数据处理方法
        4.1.3 形变统计结果
    4.2 机器学习算法原理
        4.2.1 方法介绍
        4.2.2 实施步骤
    4.3 模型的实现及参数设定
        4.3.1 数据的预处理
        4.3.2 超参数的设置
        4.3.3 精度的评判
        4.3.4 特征变量重要性评估
    4.4 实例应用分析
        4.4.1 模型的建立
        4.4.2 模型检验分析
        4.4.3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面沉降动态模型预测
    5.1 降雨动态预测模型
        5.1.1 模型结构理论
        5.1.2 基本方程及参数
        5.1.3 具体操作方法
        5.1.4 预测分析
    5.2 地下水动态数值模型
        5.2.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5.2.2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
        5.2.3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的建立
        5.2.4 模型参数的识别
        5.2.5 模型校准与验证
        5.2.6 地下水位动态预测
    5.3 地面沉降的预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读期间申请的专利
在读期间获得的奖励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民乐盆地地热水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热资源类型及分布
        1.2.2 水文地球化学
        1.2.3 地热水成因
        1.2.4 研究区地热水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区域地质
        2.2.1 构造单元划分
        2.2.2 断裂
        2.2.3 区域地层
        2.2.4 区域岩浆活动
        2.2.5 盆地演化
第三章 样品和实验
    3.1 样品
    3.2 实验
第四章 地热水化学特征
    4.1 地下水化学组成
    4.2 同位素特征
    4.3 地下水化学组成成因分析
    4.4 热储温度估算
        4.4.1 地热温标
        4.4.2 水岩平衡状态分析
        4.4.3 热储温度计算
        4.4.4 混合比例计算
    4.5 地下水循环深度
第五章 地热田深部特征
    5.1 钻孔特征
    5.2 测井解释
    5.3 井温特征
    5.4 地下水运动方式
第六章 地热水成因
    6.1 地热水补给机制
        6.1.1 地热水补给来源
        6.1.2 地热水补给高程
        6.1.3 地热水年龄
    6.2 热源
        6.2.1 地温场特征
        6.2.2 热源
    6.3 地热水成因概念模型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渤海湾盆地清丰地区热储温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候
        2.2.3 水文
    2.3 大地热流
    2.4 本章小结
3 热储温度测算
    3.1 测算方法
    3.2 直接测量法
    3.3 地温梯度推算法
    3.4 地球化学温标计算法
        3.4.1 二氧化硅温标
        3.4.2 阳离子地热温标
    3.5 本章小结
4 清丰地区岩性及地温分布研究
    4.1 热储纵向特征
        4.1.1 QY地区热储纵向特征
        4.1.2 XB地区热储纵向特征
        4.1.3 XY地区热储纵向特征
        4.1.4 热储纵向特征对比总结
    4.2 地温场平面分布特征
    4.3 本章小结
5 三维地质模型构建
    5.1 建模目的
    5.2 建模方法
    5.3 建模流程
        5.3.1 建立几何模型
        5.3.2 模拟参数
        5.3.3 网格剖分
        5.3.4 数据导入
    5.4 本章小结
6 清丰地区热储成藏机理研究
    6.1 地热水循环
        6.1.1 循环深度
        6.1.2 循环通道
    6.2 热储的热传递作用
    6.3 热储温度特点
    6.4 成因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不同类型区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方法研究
    2.1 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概念
        2.1.1 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界定
        2.1.2 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分级
    2.2 不同类型区划分及典型研究区选择
        2.2.1 不同类型区的划分
        2.2.2 典型研究区的选择
    2.3 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方法
        2.3.1 Q-S曲线法
        2.3.2 含水层厚度比例法
        2.3.3 水均衡法
        2.3.4 数值法
        2.3.5 时间序列法
        2.3.6 疏干体积法
        2.3.7 比拟法
    2.4 典型区划定方法选取及改进
        2.4.1 典型区划定方法选择
        2.4.2 基于改进水均衡法的浅层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原理
        2.4.3 基于改进疏干体积法的浅层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原理
        2.4.4 基于时间序列法的浅层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原理
        2.4.5 基于数值法的深层承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原理
        2.4.6 基于数值法的地面沉降区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原理
    2.5 本章小结
3 浅层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划定案例研究——以河南省濮阳市为例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3.1.3 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情况
        3.1.4 濮阳市地下水超采状况
    3.2 基于改进的水均衡法的划定结果分析
        3.2.1 水位控制单元分区
        3.2.2 典型年选取
        3.2.3 地下水均衡计算
        3.2.4 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
        3.2.5 结果合理性分析
    3.3 基于改进的疏干体积法的划定结果分析
        3.3.1 计算单元划分
        3.3.2 地下水开采总量压减指标的确定
        3.3.3 初始水位的确定
        3.3.4 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
        3.3.5 结果合理性分析
    3.4 基于时间序列法的划定结果分析
        3.4.1 濮阳市地下水位预测结果及分析
        3.4.2 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划定
        3.4.3 合理性分析
    3.5 不同方法划定结果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深层承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划定案例研究——以西平县城市水源地为例
    4.1 研究区概况
        4.1.1 自然地理概况
        4.1.2 地下水开发利用概况
        4.1.3 水文地质概况
    4.2 深层承压水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原理
        4.2.1 深层承压水水位变化特点
        4.2.2 深层承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划定依据
        4.2.3 深层承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划定原则
    4.3 深层承压水数值模型建立与验证
        4.3.1 水文地质结构模型
        4.3.2 水文地质参数
        4.3.3 计算条件确定
        4.3.4 模型的识别和验证
    4.4 不同开采强度下的中深层承压水水位特征分析
        4.4.1 开采情景设计
        4.4.2 不同开采情景下地下水位的变化
        4.4.3 不同开采强度下地下水水位降深计算结果分析
    4.5 深层承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结果及合理性分析
        4.5.1 深层承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
        4.5.2 结果合理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环境地质灾害区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案例研究——以洛阳市地面沉降区为例
    5.1 研究区概况
        5.1.1 自然地理概况
        5.1.2 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概况
        5.1.3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5.1.4 洛阳市地面沉降基本情况分析
    5.2 地面沉降区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原理
        5.2.1 地面沉降的机理分析
        5.2.2 洛阳市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关系研究
        5.2.3 地面沉降量计算方法的适用性
        5.2.4 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划定依据
        5.2.5 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划定原则
    5.3 洛阳市地下水数值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5.3.1 水文地质结构模型
        5.3.2 水文地质参数
        5.3.3 计算条件的确定
        5.3.4 源汇项
        5.3.5 模型的识别和验证
    5.4 不同开采情景下地面沉降量的计算
        5.4.1 现状开采情景下地面沉降的计算
        5.4.2 开采情景设计
        5.4.3 不同开采情景下地下水位的变化
        5.4.4 不同开采情境下地面沉降量
    5.5 地面沉降区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结果及合理性分析
        5.5.1 划定结果
        5.5.2 合理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地下水热耦合模拟的开封深层地热抽水-回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热开发利用及回灌研究现状
        1.2.2 地下水热耦合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3 开封市地热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及地形地貌
        2.1.2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条件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3 地热地质条件
        2.3.1 地温场成因机制
        2.3.2 地温场特征
        2.3.3 热储层结构与埋藏条件
    2.4 地热田水文地质条件
    2.5 本章小结
3 水热耦合模型构建
    3.1 概念模型
        3.1.1 模型平面范围
        3.1.2 边界条件
        3.1.3 模型分层
        3.1.4 源汇项
    3.2 数学模型
        3.2.1 地下水流动数学模型
        3.2.2 热量运移数学模型
    3.3 数值模型
        3.3.1 模型参数分区
        3.3.2 网格剖分
        3.3.3 时间离散
        3.3.4 初始条件
        3.3.5 源汇项
    3.4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3.4.1 地下水流场的识别与验证
        3.4.2 温度场的识别与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采灌模拟分析
    4.1 模拟工况
    4.2 热突破预测
        4.2.1 单井抽灌模拟分析
        4.2.2 群井抽灌验证
    4.3 回灌率影响分析
    4.4 采灌距离影响分析
    4.5 参数敏感性分析
        4.5.1 渗透系数
        4.5.2 岩石热导率
    4.6 本章小结
5 地热资源评价
    5.1 地热资源量评价方法
    5.2 地热资源量计算
    5.3 可采资源量计算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天津市津南区地热资源储量及开采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地热地质条件分析
    2.1 自然地理
    2.2 构造特征
    2.3 地温场特征
    2.4 热储层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勘查开发利用现状与未来需求研究
    3.1 开发利用现状
    3.2 热储水位动态特征
    3.3 地热资源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地热资源评价
    4.1 地热地质概念模型
    4.2 地热井产能测试
    4.3 地热资源量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地热流体可开采资源量评价
    5.1 泰斯解析解和镜像法原理简介
    5.2 新近系明化镇组(NM)热储层可采资源量计算
    5.3 新近系馆陶组(NG)热储层可采资源量计算
    5.4 奥陶系(O)热储层可采资源量计算
    5.5 蓟县系雾迷山组(JXW)热储层可采资源量计算
    5.6 本章小结
6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与保护方案研究
    6.1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6.2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对策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开封市埋深600-1600m地热水开发潜力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2.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背景
    2.3 水文地质特征
3.研究区地热水资源特征
    3.1 水化学特征
    3.2 含水层富水特征
    3.3 温度场分布特征
4.地热水资源可开采量评价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建立
    4.2 数学模型构建
    4.3 离散化处理与源汇项的确定
    4.4 数学模型识别与验证
    4.5 地热水可开采量计算
5.基于模糊可变集理论的开发潜力评价
    5.1 地热水开发利用现状
    5.2 模糊可变集评价模型
    5.3 地热水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6.保障开发潜力的综合措施
    6.1 主要问题
    6.2 保障措施
7.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桑根达来地区地热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2 区域地质条件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
    2.3 区域水文地质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地热地质条件
    3.1 热储特征及其埋藏条件
    3.2 地温场特征
    3.3 地热流体化学组分特征
    3.4 地热水成因与同位素化学关系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地热资源计算与评价
    4.1 热储模型
    4.2 计算参数的确定
    4.3 地热储量计算
    4.4 地热流体可开采量计算与评价
    4.5 地热流体质量评价
    4.6 本章小结
5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5.1 地热资源开发可行性评价
    5.2 地热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
    5.3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5.4 地热资源保护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西安市三桥地区地热采灌系统示踪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深层国内外地热回灌研究现状
        1.2.2 中深层热储采灌系统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3 示踪试验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气象水文
        2.2.1 气象
        2.2.2 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热储构造
    2.5 地层岩性
    2.6 地热成因
        2.6.1 水源
        2.6.2 热源
        2.6.3 热储特征
        2.6.4 地热水通道
        2.6.5 地温场特征
第三章 采灌系统示踪试验
    3.1 前期实验
        3.1.1 热稳定性实验
        3.1.2 配伍性实验
        3.1.3 示踪剂吸附性实验
    3.2 示踪试验过程
        3.2.1 示踪剂投放
        3.2.2 示踪剂取样原则
        3.2.3 示踪试验取样
    3.3 示踪试验结果
第四章 地热回灌模型
    4.1 地下水流动数学模型
        4.1.1 地下热水渗流微分方程:
        4.1.2 地下热水热运移微分方程:
    4.2 模型建立
        4.2.1 模型范围的确定
        4.2.2 初始条件
        4.2.3 边界条件
        4.2.4 网格离散化
        4.2.5 参数分区
        4.2.6 时间离散化
    4.3 模型拟合
    4.4 模型验证
    4.5 最佳井间距计算
        4.5.1 抽灌井间水力联系的确定
        4.5.2 不发生热突破的最佳井间距
    4.6 抽灌井最佳开采方案
    4.7 示踪试验模拟
        4.7.1 溶质运移微分方程
        4.7.2 示踪试验模拟结果
        4.7.3 参数变化对示踪试验结果的影响
第五章 参数变化对温度场和流场的影响程度
    5.1 参数变化对含水层温度场的影响
        5.1.1 热储埋深对热储层温度场和最佳井间距的影响
        5.1.2 抽灌量对热储层温度场和最佳井间距的影响
        5.1.3 尾水回灌温度对热储层温度场和最佳井间距的影响
        5.1.4 渗透系数对热储层温度场和最佳井间距的影响
        5.1.5 单位贮水系数对热储层温度场和最佳井间距的影响
        5.1.6 纵向热弥散度对热储层温度场和最佳井间距的影响
        5.1.7 导热系数对热储层温度场和最佳井间距的影响
        5.1.8 体积比热对热储层温度场和最佳井间距的影响
        5.1.9 孔隙度对热储层温度场和最佳井间距的影响
    5.2 不同参数对含水层温度场影响程度
    5.3 参数变化对含水层流场的影响
        5.3.1 热储埋深对热储层流场的影响
        5.3.2 抽灌量对热储层流场的影响
        5.3.3 尾水回灌温度对热储层流场的影响
        5.3.4 渗透系数对热储层流场的影响
        5.3.5 单位贮水系数对热储层流场的影响
        5.3.6 热参数对热储层流场的影响
    5.4 不同参数对含水层流场的影响程度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濮阳市中原乙烯生活区地热水开采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濮阳中原乙烯生活区地热水开发概况
    1.1 地热井概况
    1.2 地热水开采量情况
    1.3 地热井静水位变化情况
2 濮阳中原乙烯生活区地质条件
    2.1 热储成因
    2.2 热储层岩性、分布、埋藏条件
    2.3 地温梯度
    2.4 地热流体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4.1 地热流体的补给
        2.4.2 地热流体的径流
        2.4.3 地热流体的排泄
3 濮阳中原乙烯生活区地热资源评价
    3.1 降压试验结果及参数
    3.2 可开采量计算
    3.3 地热流体质量评价
4 结语

四、濮阳市地热资源分析及水文地质参数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菏泽市地面沉降因子识别体系与预测评估模型研究[D]. 杨霄. 山东大学, 2021(12)
  • [2]民乐盆地地热水特征及成因[D]. 韦祖宁. 兰州大学, 2021(09)
  • [3]渤海湾盆地清丰地区热储温度的变化规律研究[D]. 张鸿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4]不同类型区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方法研究[D]. 胡浩东. 郑州大学, 2020(02)
  • [5]基于地下水热耦合模拟的开封深层地热抽水-回灌研究[D]. 武佳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6]天津市津南区地热资源储量及开采潜力分析[D]. 康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3)
  • [7]开封市埋深600-1600m地热水开发潜力评价技术研究[D]. 贾军霞.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7)
  • [8]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桑根达来地区地热资源评价[D]. 贾红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9]西安市三桥地区地热采灌系统示踪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 翟美静. 长安大学, 2019(01)
  • [10]濮阳市中原乙烯生活区地热水开采量分析[J]. 高亮,冯琳伟.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3)

标签:;  ;  ;  ;  

濮阳市地热资源分析与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