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情织情锦——《济南冬》色彩艺术解读

彩绘情织情锦——《济南冬》色彩艺术解读

一、用色彩绘织感情的锦缎——《济南的冬天》的着色艺术解读(论文文献综述)

赵国权[1](2017)在《社会大变局中的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两宋处于轴心后时代的一个社会大变革、大转型期,不仅深刻影响到当时的政治经济生态,也辐射到宋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更是对处于弱势群体的女子的教育生活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依据社会角色理论,运用大史料观及多学科视角,从自然、家庭、社会三个维度,对两宋女子各类角色的教育生活进行微观分析和深度描述,从中可以看到:在一个趋向理性、开放、包容的社会生活业态下,女子的教育生活亦呈现出多元、向上、自觉、自主之态势,在中国社会生活及教育生活史上可谓独领风骚。如此,其研究既可提升及丰富两宋女子教育理论,又能还原逼近真实的两宋女子教育场景,从中发现教育生活传承的历史轨迹,打通教育史与生活史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拓展女子教育史研究新领域。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及选题缘由,即女子在教育史学中的边缘化、从生活史角度对两宋女子教育再解读、史学研究的生活转向等。对两宋女子教育史料分为文本、非文本两类进行系统梳理,对前辈研究成果进行学术回顾分析,大致划为三个发展阶段:即从酝酿走向局部或断续关注、从局部或断续关注通向整体研究、从整体研究迈向纵深研究。第二部分“社会大变局:女子教育生活的催化剂”,以社会大变局必然导致社会生活的吐故纳新为前提,从文化变迁与下移、制度建构与人文关怀、社会生活开放与交融、民族间的交融与冲突等几个方面,来阐释生成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的多元背景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第三部分“作为自然人的女子教育生活”,女子作为自然独立的个体,在其生存过程中必然要学会借助各种资源来满足衣食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与此同时,社会也会对其生存空间及行为予以规范,即通过性别规训、身体塑造以及成年礼等,使之合乎社会公众的角色期待。她们也会通过自身及生活体验,来感悟生死及生命之重。第四部分“作为家庭人的女子教育生活”,女子一生要经过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等多次重要的家庭角色建构。为人女,要接受入则孝父母、出则友爱兄弟姐妹之教,使为“孝女”;为人妻,要接受柔顺、不妒、相夫、守节之教,使为“贤妻”;为人母,要接受如何胎教及教子女识字、读书、交友、择业、为官等,使为“良母”;为人媳,要接受孝公婆、和娣姒、睦邻里及经营家庭产业之教,使为“顺妇”。她们忍辱负重,以其大爱及智慧,极力维系着家庭的稳定与和谐。第五部分“作为社会人的女子教育生活”,女子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既复杂又不固定,从社会对各种角色期待的共性上,分为五个方面加以解读,即在濡化中施与道德规训、在阅读中涵养知识、在做学中养成生存技艺、在与各层人士交往中丰富社会阅历、在信奉佛道中找寻寄托并超越自我。尤其她们在受教的同时,也在扮演着施教者的角色,以己所学及所能来回报家人和社会。第六部分“回馈大变局:女子教育生活样态与检视”,大变局中的文明理性开国与治国气象,使得女子教育生活也呈现出多元、开放之态势,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教育在生活中漫步,以角色引领生活,旨在学会如何生活;伴随教育生活的时空增温,女子身体从禁锢趋向重塑,读书从内闱步入学堂,交往从家内移到家外,治家从“主内”到“主外”;“母教”在生活中被拓展、被深化,她们敢于担当、以教为乐、捐资助教、爱及家国之壮举,使教育生活得以精彩而完美建构;教育生活的终极呈现便是才女辈出,在诗词、书画、制造、军事、商贸、竞技、说唱乃至科举等领域均有不让须眉者。“结语”部分是对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的历史地位及影响予以定位,主要论点为:一是以两宋史视野来审视女子教育生活,可以看出:两宋理性文明的开国气象所带来的社会生活新业态,直接催生出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的多元、开放、自主之态势,成为两宋社会生活中最具活力的一大场域,也构成两宋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相比较而言,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的同一性远大于差异性;二是以中国史视野来审视女子教育生活,可以看出:两宋女子教育生活上承汉唐多有超越,下启近世,又多为元明清三代所不及,实乃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生活的黄金时代;三是以世界史视野来审视女子教育生活,同样会发现:轴心前时代的文明古国,唯独中国的教育文化没有出现中断而源远流长、绵延至今,也唯独中国两宋时期的女子教育生活在同时代的世界舞台上成为领跑者,因此它不独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张一涵[2](2017)在《传承与演进:明清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的嬗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清时期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承接前代肖像画风貌,于诸多外在因素影响下兼收并蓄,逐渐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多元化风格。以往学术界研究多关注明清时期肖像画繁盛的具体表面现状,忽略了促使其产生丰富性和活力性的内在因素,以及不同时期、不同阶层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的具体变化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而这正是本文研究的议题。通过前期调研,本文将通过明清时期肖像画代表作品以图式与文本、图式与图式之间进行对比,在大量掌握明清肖像画图像和背景介绍的基础上,按照服务对象阶层(横向)和时间(纵向)的不同,对其艺术表现形态的变化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明清肖像画的艺术表现在变化过程中,以继承笔墨传统为根基,一直坚守中国传统肖像画精髓,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更新、演变,寻找适合其阶层审美意识的表现形式。任何时代、任何门类的艺术特色,大都由这个时代的主流派所承载,而主要流派的艺术特色,归根结底是由本流派的主要代表性人物来体现。明清肖像画在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其艺术表现都有代表性的阶层、流派和突出特点。因此,按服务对象阶层的不同分为宫廷肖像画、文人雅士肖像画、庶民百姓肖像画。三者并非独立个体,而是代表了明清时期肖像画艺术此消彼长的特定状态。明末清初,传教士画家的入廷任职,使已经开始酝酿变化的中国肖像画进入更加快速的发展变革时期,他们来华后的创作实践,丰富了中国肖像画的笔墨技法,使传统的墨骨、赋色两大传统肖像画受到影响。本文重点研究明清肖像画包括帝王像、朝服像、祖容像、文人名仕像等艺术表现形式,也必然通过对明、清代肖像画的主流画派和代表性人物以及对典型个案和相关史实、理论,针对以往学术研究不足,从一个被忽略的角度来探讨肖像画的独特审美和价值,尤其是将从属于社会低层的庶民肖像画进行深入分析,将相术、秘诀对肖像画的影响以及其面部图示变化做出梳理,从而更好、更全面地评估明清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的转变形式以及价值所在。明、清时期的肖像画兼收并蓄,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新的发展,为中国人物画的二十世纪复兴,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坚实的铺垫和准备。中国肖像画作为这一文化融合的先导,由此而来的一系列变革创新活动,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它预示着中国绘画的古典形态即将终结,意义非凡而久远。因此,笔者借以通过对明清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的研究,望能为今后有关明清肖像画的学者研究及绘画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胡艺[3](2017)在《中国清代西洋肖像画研究》文中认为清代西洋肖像画是18至20世纪初中西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产物,包括用玻璃油画,布面油画,水粉、水彩等几个重要的西洋画画种绘制的肖像画。无论远渡重洋来到南方通商口岸的西方画家、进入宫廷西方传教士画家,抑或他们的学生——中国本土西洋画家,在西洋肖像画的创作上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之久,这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出现的成批的西洋肖像画家及其西洋肖像画作品。本文通过对现存的清代西洋肖像画及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运用传播学分析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如何引发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中西商人、外交人员、旅行家、海员的艺术赞助对西洋肖像画在中国南部沿海的兴起和发展所起的推波助澜的历史作用。采用风格学、图像学和文献学等研究方法,厘清南方通商口岸和北方宫廷的西洋肖像画的发展格局和脉络,对清代西洋肖像画的艺术风格与发展特征进行分期系统研究,论证中西美术交流对清代西洋肖像画的艺术风格演变所产生影响;对佚名和有歧议的清代西洋肖像画进行鉴定和断代研究,包括作品的题材内容、表现风格、创作年代以及作者的考证分析等。旨在用这些创新研究成果,揭示清代西洋肖像画之于中国油画史和中国美术史学科建设的意义价值,填补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空白,建构中国油画专门史,达到从理论和学术上促进美术学学科建设的目的,为现代中西美术的交流作出独特的理论贡献。

苏义生[4](2013)在《原生态歌谣修辞研究 ——以云南诸民族歌谣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原生态歌谣是活在民众心中的言语瑰宝,因而被称为人类的“第二种语言”,亦是口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原生态歌谣是一部浓缩的民族语言史、风俗史、文化史。原生态歌谣修辞现象几乎植根于一切民族的土壤里,是各民族传情达意的言语艺术形式。原生态歌谣虽已引起学界部分研究者的探索兴趣,但仍未完全脱离“俗文学口语”之域,特别是具有原生性的少数民族汉调歌谣几乎还是一片学术空白。从修辞学的视域来探讨汉文化背景下的原生态歌谣言语修辞的学理基础和理论价值,即无疑是重要的,亦是亟需的。鉴于原生态歌谣修辞的独特性与重要性,本文以云南境内的原生活态的歌谣口语修辞文本为载体,运用了田野调查、定量与定性、对比、多学科综合等方法对原生态歌谣中的最为至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地探讨。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对云南歌谣史略作评介,接着对歌谣的概念进行厘定,即中国古代歌谣和现代中西歌谣概念的界定,然后对原生态歌谣概念进行阐释,接着论证了选题的意义,梳理了语料的类型以其由来,简明回溯了歌谣修辞现象的研究历史及现状,阐明了本文研究的对象、意义、目的、方法及创新点等。其中,在选题的意义中,明确指出本文研究的三方面意义:以歌谣中的修辞现象为研究对象,为口语修辞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拓展歌谣言语的研究视域,进一步扩大修辞学研究范围;原生态歌谣口语修辞研究,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和谐有积极的参照价值。此外还指出了本文的三大创新点:第一,首次对云南少数民族汉调歌谣特有的修辞规律及价值进行阐释;第二,以田野调查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第一次对云南特有民族汉调歌谣颜色词的运用规律进行了厘定;第三,首次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云南特有民族歌谣颜色词修辞的模糊性、渗透性及独特性等特征。第二章“原生态歌谣修辞动因厘定”,本章试图从影响云南原生态歌谣修辞的内外因素进行较为深入地分析,即内外动因分别是语言的独特性与地域的封闭性和民族的圆融性与文化的渗透性。第三章“原生态歌谣修辞原则”,本章试图从语言学、美学、哲学三个维度、在合规律性的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过程中来探析原生态歌谣修辞原则的规律性,以滇域的“原生态歌谣修辞”为实例进行分析,提出了在汉文化和语境的圆融、渗透下的“原生态歌谣”在进行修辞活动时所遵循的两大基本原则,即“立真”原则和“和谐”原则,认为“原生态歌谣修辞”之所以恪守这两条基础性原则,均由原生态歌谣本身的“合情志性”与“合语境性”所决定。第四章“云南少数民族汉调歌谣特有修辞现象透视”,选取了“滇域”最具体特色的“白族一字歌”、“彝族海菜腔”、“瑶族信歌”三种修辞现象的修辞规律进行深度探讨,以管中窥豹的方式来揭示“滇域”原生态歌谣修辞的特色及其价值。第五章“云南情歌爱情意象的选用及修辞表现力”,通过对表现爱情意象言语的修辞文本进行爬梳、分类、解构,不仅有利于挖掘情歌背后潜藏的修辞意味,即爱情意象的至真、至纯、至情、至灵的修辞情味,还能帮助人们理解蕴含其中的言语表现力及其美学意义。第六章“云南特有民族颜色词运用规律及其修辞表现”,选取了“滇域特有民族”原生态歌谣言语里的颜色词的用词用字进行考察,通过对这些用词用字的深入细致的数理统计,提炼出这些民族在颜色词的使用与表达过程中的“喜尚位次”及其基本规律,接着对这些民族颜色中的最为典型的“叠音、对照、象征”等修辞现象进行深度阐释,揭示出颜色词在歌谣话语运用上的修辞表现是遵循修辞原则的产物的规律。

郑红[5](2012)在《潮州传统建筑木构彩画研究》文中指出广东省潮州地区的社群,由于种种地理、历史、气候与生产因素,孕育出别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在其文化遗产如方言、习俗、传统建筑和装饰工艺之上。本文研究的是潮州地区的丰富而真实的传统民间建筑彩画,期望通过记录这些尚存的物质实证和活着的营造工艺,填补我国地域建筑彩画的资料,并探讨我国民间彩画的保护及未来持续发展的路向。本文第一章将会确立本文研究的理论构架。首先会论证潮州彩画是一个有研究价值的完整文化体系,而非堆杂而成的元素,并展示本文的学术目标、创新点和现在学界对建筑色彩画像及区域民间文化的研究现状,以便建立本文的研究基础。本文第二章将确立“潮州”、“传统建筑”和“木构彩画”这三个基本概念的范围。首先“彩画”一词的定义在每代、每地均不断转变,笔者参照历代官式传统及其他地域建筑彩画研究的定义,依据实际情况概括出最吻合潮州传统范畴的“彩画”概念。然后分辨“古建筑”、“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传统建筑”等概念,以确认本文研究的范围是个有学术价值的本体。最后,笔者尝试从历史缘由、地理环境、民系形成等因素思考何谓“潮州”文化,并据此选出最适合于研究潮州建筑彩画系统的时代及地域界限。建筑彩画并不是纯艺术,而是设计,也就是说它的存在与所有其他建筑元素一样,必须为某些社会功能而服务。第三章是潮州彩画的艺术设计讨论,笔者根据潮州当地观念,把建筑按社会功能分为住宅、宗祠、宫庙和佛寺四类。从空间的布局设计及精神功能方面解释每类建筑相应的彩画位置、题材、用色、及构图关系。任何建筑行为,不管其美学思维或信念祈望如何,如果没有客观的物理性质、操作制度、物料资源和技术水平的支持,都不可能成立。本文第四章是论证潮州彩画的科学性,即其工艺技术的客观因素及施工技法的讨论。彩画必须依附于木构件上,所以第一节先剖析潮州建筑构架普遍使用杉木的缘由及性质,从而解释杉木对彩画的选料和施工技术带来的挑战。此外,建筑上的色彩图纹,除了水质和灰质外,主要以胶质(例如用漆)或油质(例如用桐油)两种方法施就,因此本章在接下来的几节分别对潮州传统推漆画工艺和桐油画工艺作出调查和分析,包括背景沿革、发展现状及保护技术等。本论文的最后一章探讨潮州彩画的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可行方向。本章先将潮州传统彩画作为历史文化实体,而寻找有效而实际地保存或修复这些遗迹的政策、取向、措施和技法,作为当地建筑保护项目不可缺少的部份。而另一方面可以视建筑彩画为非物质遗产,从而研究可持续发展其艺术表达手法和工艺技术的问题。最后,探求潮州传统彩画的艺术及技术给建筑设计带来的启示,以及如何借着展示及诠释潮州彩画的文化价值来推广公众对中国建筑或地域传统之欣赏,从而让潮州彩画为我国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张东华[6](2012)在《格致与花鸟画 ——以南宋宋伯仁《梅花喜神谱》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1905年中国废除科举制、“科学”取代“格致”以来,特别是五四以后,士大夫如何格物已被遗忘。虽然格致的程序一直被保留在中国画家口传亲授的学习国画传统之中,但差不多无人知晓格致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如何进行的。本论文试图通过中国思想与绘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现存最早、流传有绪的宋刊《梅花喜神谱》为案例探索宋人格物思想对花鸟画的影响,通过对作者宋伯仁在画梅花过程中格致思想的还原,揭示理学家通过常识外推认识世界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揭示中国绘画从花鸟、人物到山水用格物来写生并指导绘画实践的过程。本论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梅花喜神谱》是一部类似于家谱的、记录梅花荣悴过程的谱系之作,但为后世技法画谱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二、虽然后人可以把《梅花喜神谱》当作技法画谱来用,但至少对作者来说,它不是画谱,而是一部记录其爱梅、格梅过程的图谱,反映了宋代儒生的格物思想。三、格致思想在宋人花鸟画中的体现。通过对此谱的解读,可以纠正自清末阮元以来仅仅把它看成是一部教人学画的技法画谱的成见和现代学者仅仅把它当作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咏物诗”的偏见;同时,它可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宋代儒生通过画梅花就可以感受对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的体验,因为画梅花可以实现对仁、义、礼、智、信、孝、归隐等日常人伦中的道德规范的体验。因此,绘画对于文人来说是有价值的,这是中国山水、花鸟画自宋以后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从思想史的角度讲:我们不但看到了宋人的一种爱梅、赏梅和道德情操连在一起的风尚,而且还知道他们如何格物。在哲学史上,哲学家经常引用朱熹格竹、王阳明格竹来说明儒生的道德实践,但谁都不知道他们具体如何格竹。通过对此谱的解读,我们就可以理解朱熹、王阳明当年格竹的过程,因为根据理学家“理一分殊”的思想,格竹获得的天理和格梅获得的天理是一样的,我们从《梅花喜神谱》可以想象朱熹、王阳明如何格竹。

刘毅[7](2012)在《华喦花鸟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华喦花鸟画为研究对象,着意于绘画作品艺术本体语言分析,探讨其艺术特色及其在当下花鸟画创作中的借鉴意义。华岩作为扬州画派中重要的花鸟画家,具有突出的代表性,他将传统文人画审美与民间绘画通俗意味融入个性追求中,形成了自己造型奇特,笔墨柔韧,色彩艳丽,构图险绝的小写意花鸟画风格。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华喦对恽寿平花鸟画的继承与发展,体现其广泛吸收借鉴传统经典的探索历程;通过与元明花鸟画的比较,明晰华喦承续与扬弃的艺术立场;通过与扬州画派其他花鸟画家的比较,揭示华喦花鸟画之个性追求;通过对华岩花鸟画艺术特色的分析,透视其对海派及后世花鸟画艺术发展的影响。

曾艳红[8](2010)在《唐诗丝绸物事及其意象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自古被称之为“丝国”,丝绸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物质产品之一。古人在使用这些丝绸产品的同时,也以其聪明才智,创造了绚丽如霞的丝绸文化。中国自古又称之为“诗国”,人们创作了浩瀚若烟海的诗词歌赋,并以它们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桑蚕丝绸作为重要的生活内容,一直是历代诗词歌赋中的重要题材。在中国丝绸史上,唐代被称为“中国近世的黎明”,强盛的国力把唐代丝绸生产推到历史的一个高峰,兴盛的丝绸生产为唐人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也为唐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方面,唐代的诗文直接取材于丝绸物事,如白居易的《缭绫》和《红线毯》、郑谷的《锦诗》、王建的《织锦曲》、张籍的《凉州词》、温庭筠的《捣衣曲》等,整首诗都咏唱着蚕桑丝绸的主题;另一方面,诗意的表达形求于“趣”。唐诗中如李商隐绮丽的诗风、温庭筠缕金错采的词风,韩偓“香奁体”的格调都表现了晚唐文学审美趣味中的雅兴与奢华,而以丝绸为代表的奢侈和繁华用品正是这种繁缛诗风出现的物质基础。笔者选取了唐诗中一些具有意象特点的丝绸物事,借鉴名物研究的方法,通过细部的解读,勾勒出唐人的生活情景,探讨其在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从而揭示其在唐诗中在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些特征,以期对唐诗获得一个新的解读方式。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阐论了本选题的缘起、本论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论述范围。正文部分共五章。第一章,唐诗中的丝织物。对唐诗中所提到的丝织物进行释义,并对唐诗中丝织物描写的三个层面:作为物质的丝织物、作为审美参照的丝织物及作为诗歌意象的丝织物描写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唐诗中的丝绸物品。对唐人生活中由丝绸所制成的帷、幕、衾、帐、屏、扇的几种物品进行探讨,以它们在生活中存在过的痕迹来印证唐诗中的描写,以诗歌中的描写来寻找它们在唐人生活中存在过的痕迹。第三章,唐诗中的丝绸服饰。丝绸是唐代女性美的重要载体,是唐代官员服饰等级制度的重要形式,是唐代发达的舞蹈艺术的物质基础。第四章,唐诗中的丝绸工艺。捣衣、纺织、刺绣是形成丝绸美的几道重要工序,也是诗人笔下经常被题咏的对象。在诗人笔下,它们早已超出了物质层面的含义而被赋与了丰富的情感和精神意蕴。第五章,作家作品中的丝绸物事。以白居易、温庭筠、李商隐作品中的丝绸物事为例,分析了唐诗中丝绸物事的存在对作品风格的影响。结语,总结全文,并指出本论题研究可以拓展的领域。

段继红[9](2005)在《清代女诗人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前人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原始文献材料出发,第一次较为全面地梳理和分析了清代女性创作的整体风貌:又以女性的立场、女性的视觉和女性的感受,通过对“私人日记”式的文本细读,将其鲜活的个体生命和丰富的情感立体呈现:分析其创作的独特审美价值,为其在文学史上寻找合理的定位。 引言中将20世纪以来海内外清代女性文学方面的文献整理及研究成果做了详尽的综述,梳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研究脉络,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作了展望。 正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总论为清代女性创作内蕴及风格之面面观,共设四章。第一章为清代女性文学概况,总结清代女性创作的丰硕成果,并对兴盛的原因加以分析。 第二章从清代女诗人主题的继承和突破入手,分析清代女性生存的状况及女性意识渐渐觉醒的心路历程。 第三章对清代女诗人常用的题材进行了类型分析。由于清代女诗人获得了较为自由的生活方式,因此她们的视阈相对广阔,笔下涉及的内容也就较前代更加丰厚。 第四章分析清代女性婉约缠绵基调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下编为作家论,选取清代最具规模的女性文学团体随园女弟子及最具代表性的几位女诗人进行个案分析。第一章:袁枚及随园女弟子,从中选取席佩兰、孙云凤、金纤纤、严蕊珠、骆绮兰五人作为代表。 第二章:清代闺秀三大家:徐灿、顾春、吴藻。徐灿是明末清初的爱国女词人,其词无论在境界和意蕴上均为女中翘楚,是第一个将爱国内容打入词中的女词人;满族女诗人顾春以过人的才华在清代诗坛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本节分析了太清诗中透露出的孤独压抑的生存本相、诗酒风流的林下之风及天外飞仙的出世情怀。吴藻与徐灿、顾春并称清代女词人三大家,又与纳兰容若并称为两大词人。本节从婚姻带来的轻愁浅恨、交游情况、求名意识和逃禅出世等角度全面分析吴词的内容及艺术风貌。 第三章:农妇诗人贺双卿,本章姑不论其真伪,从恶劣的生存环境、边缘文人心目中完美的才女形象、优美的艺术情思和自觉的书写意识入手,分析其词的内蕴、艺术特征及其在清代女性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第四章:薄命女词人熊琏,本章从其遇人不偶的婚姻悲剧、人生思考和薄命意识,朴素浑成、幽怨冷寂的词风等方面着眼,全面分析考量了其人其词。 第五章:沈善宝是清代中晚期一位重要的女诗人,本章从高自期许与才名焦虑、多姿多彩的思想内蕴及清刚沉郁的艺术风貌两方面入手,全面分析其创作对于清代女性文学的内蕴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开拓意义。

刘研[10](2003)在《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文中指出契诃夫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介绍最多、评论也最多的俄国作家之一。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创作实践出发,可以清晰地捕捉到一条连绵不断的契诃夫文学对中国文学影响的线索,“契诃夫式”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种创作模式。 契诃夫对中国作家的具体影响事实,许多研究者都作过详细的个案研究,但对契诃夫文学在现代中国的接受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异,以及在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间起到了什么作用却缺乏总体、系统的梳理与剖析。因此,契诃夫文学在中国被传播与被阐释的过程,这种异域文学对现代文学的精神特征、艺术品格和审美风貌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二者发生关系的契机,都是我所关注的问题。 本文在两个层面上展开,共分七章。在第一个层面,以实证为前提进行译介研究,梳理契诃夫文学在近现代中国渗透、传播和被阐释的历史脉落,总结中国文学接受契诃夫文学的内在规律性,以及中国作家、文学研究者在汲取异域文学营养的过程中自身文学观念的建构与嬗变。这一层面共分三章: 第一章,考察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期契诃夫文学初入中国时,文学作品的翻译以及被解读的种种情况。 第二章,描述1917—1927年契诃夫文学在中国被译介和研究的史实。这一时期,契诃夫被中国研究者看作是写实成就最高的外国作家之一。“契诃夫式”成为当时短篇小说创作的范式。 第三章,阐述在1928—1949年中国作家、研究者对契诃夫文学的接受过程。这是译介和研究的深入期,契诃夫文学的现代主义特征、艺术形式的完美性以及思想的深邃性逐渐得到中国作家的重视。 在第二个层面,通过对文本的具体解读,对审美构成中诸多因素的细致分析,梳理契诃夫对中国文学创作实践的影响。这种考察不是为了单纯印证契诃夫文学的中国翻版,也不是为了印证中国作家的哪些作品具有契诃夫风味,这种现象层面的影响研究固不可缺,但只能是立论的一个出发点。而真正有价值的还在于考察契诃夫文学与中国作家创作实践相融合的具体方式和途径,在比较中辨认契诃夫文学究竟为现代文学带来了哪些新的文学观念、审美原则、艺术精神和表现形式,从而显示出在现代作家将域外文学民族化和中国自身传统现代化的进程中契诃夫文学的重要性。这一部分分为以下四章: 第四章,在“人生写实”的大方向下,从叙事原则、叙事方式、人物形象等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作家在哪些方面借鉴了契诃夫文学,又在哪些‘方面实现了创造性转化。 第五章,从“讽刺笔法”出发,分析契诃夫对中国讽刺文学的影响。契诃夫的幽默讽刺艺术为众多的中国作家所接受和吸纳,并成为中国现代讽刺文学中众多艺术风格中的一种。 第六章,从文体变异的角度考察中国作家如何在契诃夫文学的启迪下,突破传统文学结构模式,实现了小说和戏剧结构的“散文化”。 第七章,进入作品的深层意蕴,剖析契诃夫和中国作家对生命本体存在以及人类历史感悟的相似性和相通性。 值得指出的是,在对契诃夫文学接受与理论阐释中,中国文坛始终存在着将内涵丰富的契诃夫文学智慧简化的趋向。而在创作实践中,作家们在吸收与内化契诃夫文学智慧的过程中在各个方向将这一异质文学创造性地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相互融合并转化为自己民族的美学风格,体现了契诃夫影响中国文学独特性。

二、用色彩绘织感情的锦缎——《济南的冬天》的着色艺术解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色彩绘织感情的锦缎——《济南的冬天》的着色艺术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大变局中的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理论、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社会大变局:女子教育生活的催化剂
    一、文化变迁与下移:从重文到重女教
        (一) “重文”之策促成劝学兴教态势
        (二) 书籍印刷促使文化普及与下移
        (三) 学术论争促动社会对女教的特别关注
    二、制度建构与人文关怀:从意识觉醒到独自维权
        (一) 对婚姻的自主与自决
        (二) 对财产的拥有和支配
        (三) 可独为一户之主
        (四) 用法律申诉维权
        (五) 社会对女子的救助
    三、社会生活的变迁:从角色固化到重塑
        (一) 生活空间的开放与自我
        (二) 女子生活中的角色趋向多元
    四、民族间的交融与冲突:从忠君到生成爱国情怀
        (一) 交融中的文化包容与生活
        (二) 冲突中的女子爱国情怀
第二章 作为自然人的女子教育生活
    一、性别之教:予以性别规训与认同
    二、饮食之教:形成习惯及自觉
    三、佩饰之教:传统与时尚交汇
    四、强身之教:从戏玩到竞技
    五、“成人”之教:“笄礼”与“乞巧”
    六、生死之悟:求生与释然
第三章 作为家庭人的女子教育生活
    一、为人女之教:立身处世做“孝女”
        (一) 入则孝父母
        (二) 出则友兄弟姊妹
        (三) 及笄婚姻第一课
    二、为人妻之教:柔顺事夫做“贤妻”
        (一) 妻以“柔顺”为美
        (二) 妻以“不妒”为德
        (三) 妻以“相夫”为功
        (四) 夫亡守节或可再嫁
    三、为人母之教:养育子女做“良母”
        (一) 孕育中的祈愿
        (二) 对新生命的呵护
        (三) 生活中的倾心教导
    四、为人媳之教:孝公婆勤理家使为“顺媳”
        (一) 事公婆如事父母
        (二) 谦顺于叔妹及娣姒
        (三) 以和、义睦族邻
        (四) 以法度、智慧经家理业
第四章 作为社会人的女子教育生活
    一、道德规训:在濡化中成人
        (一) 社会意志的表达
        (二) 家庭中的熏陶
        (三) 生活中的自觉践行
    二、知识涵养:在阅读中沉淀
        (一) 走进阅读
        (二) 时时乃至终身阅读
        (三) 经史百科无不涉足
        (四) 让阅读改变自我
    三、生存技艺:在做学中养成
        (一) 桑蚕织紝之教
        (二) 诗词书画歌舞之教
        (三) 雇工及经营技能之教
    四、社会阅历:在交游中丰富
        (一) 士庶女子之交游
        (二) 风尘女子之交游
    五、宗教信仰:在修行中超越自我
        (一) 奉佛事佛之教
        (二) 崇道修道之教
第五章 回应大变局:女子教育生活样态与检视
    一、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书写女子教育的“本真”
        (一) 教育在生活中漫步
        (二) 以角色引领教育生活
        (三) 旨在学会生活
    二、教育生活的时空增温:传承中的开放与时尚
        (一) 身体从禁锢趋向重塑
        (二) 读书从内闱步入学堂
        (三) 交往从家内移到家外
        (四) 治家从“主内”到“主外”
    三、“母教”在生活中拓展与深化:教育生活的完美建构
        (一) 敢于担当
        (二) 以教为乐
        (三) 捐资助教
        (四) 爱及家国
    四、巾帼不让须眉:女子教育生活的终极呈现
        (一) 善诗词多成一家
        (二) 工书画有章有法
        (三) 懂技术造福闾里
        (四) 知军事保家卫国
        (五) 应科举惊动朝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传承与演进:明清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的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现状述评
    1.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1.5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6 本课题的研究结构
    1.7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2章 肖像画的概念、分类
    2.1 肖像画的概念与本研究界定
        2.1.1 肖像画概念
        2.1.2 肖像画的属性
    2.2 肖像画的分类
    2.3 明代之前肖像画的功用与形式
第3章 兼收并蓄——明清时期宫廷肖像画艺术表现研究
    3.1 明代传统宫廷肖像画
        3.1.1 明代帝王帝后御容像的变革
        3.1.2 明代帝王行乐图、雅集图的表现意识
    3.2 清代宫廷肖像画
        3.2.1 西方传教士(画家)的到来
        3.2.2 清代宫廷绘画的中西融合
        3.2.3 西风影响下的清代宫廷“西学派”
第4章 生机勃勃——明清时期文人阶层肖像画艺术表现研究
    4.1 曾鲸及其波臣画派
        4.1.1 曾鲸及其墨骨法
        4.1.2 曾鲸与西法的关系以及对“墨骨法”的再认识
        4.1.3 波臣的传承人
    4.2 禹之鼎及扬州地区文人肖像绘画
    4.3 任伯年及上海地区文人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第5章 光辉璀璨——明清时期民间肖像画艺术表现研究
    5.1 民间肖像画的分析
        5.1.1 明清庶民百姓肖像画的功用、类型
        5.1.2 庶民百姓肖像画的师承方式和生存状态
    5.2 “相术”、“秘籍”与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的关系
        5.2.1 相术与中国肖像画之渊源
        5.2.2 相术、秘籍对肖像画作用
    5.3 明清时期民间肖像画的变化
        5.3.1 祭祀性祖影像的绘制方式
        5.3.2 民间肖像画的转变
第6章 结语——中西融合与创新开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西洋风研究附表一
    附录2 西洋风研究附表二
    附录3 四幅乾隆帝行乐图
    附录4 曾鲸作品表
    附录5 民间祭祀像多代图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个人信息
    发表论文
    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图
致谢

(3)中国清代西洋肖像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一、清代西洋肖像画之于中国油画史学科的建设意义
        二、西洋肖像画研究对中国美术史学科的意义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上编 西洋肖像画在清代南方通商口岸的传播与发展
    第一章 中西经济交流与南方通商口岸西洋肖像画的兴起
        第一节 中西贸易与南方通商口岸西洋玻璃肖像画的肇兴
        一、西洋玻璃镜子画在中国南方通商口岸的产生
        二、中国玻璃画的成熟引发的中西绘画的互动交流
        第二节 中国玻璃西洋肖像画的兴起与出口的繁荣
        一、对欧洲名家所作肖像画的临摹
        二、中国的玻璃肖像画的创新及创造
    第二章 史贝霖及其追随者的西洋肖像画
        第一节 史贝霖及其洛可可风格的玻璃肖像画创作
        一、以洛可可装饰风格为特征的玻璃肖像画
        二、以"中国风"为装饰特点的玻璃肖像画
        第二节 史贝霖及其欧洲风格的玻璃肖像画
        一、史贝霖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玻璃肖像画
        二、西方人物服饰的描绘与欧洲风格的展现
        第三节 史贝霖布面西洋肖像画研究
        一、椭圆油画肖像时期
        二、大型布面油画肖像时期
        三、对西方大师油画肖像作品的完美复制与突破
        第四节 19世纪初的"史贝霖画风"
        一、林呱(老林呱)、小同呱对史贝霖风格的继承与创新
        二、富呱对史贝霖肖像画风格的借鉴与突破
    第三章 钱纳利、林呱为代表的古典油画肖像在南方通商口岸的发展
        第一节 钱纳利与林呱的交流关系研究
        一、初期生活工作的助手
        二、西洋肖像画技法的直接传授
        第二节 林呱与钱纳利的肖像画艺术市场竞争
        一、低廉的价格竞争
        二、广告宣传树立自己名下画室的品牌效应
        三、兴办画室推广业务
        第三节 林呱与钱纳利的艺术较量
        一、对古典西洋肖像画创作技法及风格的承袭和突破
        二、自我才能的展现
        第四节 钱、林二人影响下的古典肖像画风的发展延续
        一、庭呱与煜呱等人的肖像画创作
        二、肖像画馆的兴起和兴盛
        三、古典肖像画风在南方通商口岸的延续
    第四章 清代中后期照相写实肖像画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摄影术传入中国的途径
        一、政治因素
        二、商业活动
        第二节 摄影术传入后对中国肖像画家的影响
        一、摄影术融入中国肖像画创作的原因
        二、外国摄影家的照片为中国肖像画师所用
        三、中国画师面临职业的新抉择
        第三节 对照相写实画家丽生的考证
        一、"丽生"名字考
        二、"丽生"传世作品的鉴定
        第四节 照相写实肖像画创作的风格特点
        一、照相写实肖像画对照片特点的保留及超越
        二、古典照相写实与中西合璧照相写实肖像画风格的形成
下编 西洋肖像画在清代北方宫廷的传播与发展
    第五章 清代前期西洋肖像画在宫廷的传播与发展
        第一节 西洋肖像画在清代京城的传播
        一、传教士与西洋肖像画在清初京城及宫廷的传播
        二、传教士画家北上传播西洋肖像画的途径
        第二节 传教士与西洋肖像画在清代宫廷的持续发展
        一、清宫西洋肖像画创作主体和传播主体的变易
        二、传教士作为清宫西洋肖像画创作主体和传播主体
    第六章 中国皇帝的治国理念与清代宫廷油画肖像画创作
        第一节 "修身"—皇帝的御容油画肖像
        一、"仪表令人肃然起敬"的康熙皇帝肖像画
        二、属意"治学"的康熙皇帝肖像
        第二节 "齐家"—后宫皇后、嫔妃的油画肖像
        一、"心写治平"
        二、"迷"人的香妃像
        第三节 "以武安邦"国策与清代宫廷西洋肖像画的发展
        一、开创作骑射武备油画肖像的风尚
        二、"为获胜者画像"
    第七章 母仪天下—清末西方画家笔下的慈禧太后油画肖像
        第一节 丰姿绰约与庄严肃穆—卡尔凯瑟琳塑造的慈禧像
        一、丰姿绰约的慈禧画像
        二、庄严肃穆的慈禧画像
        第二节 女神化与王权化—胡博·华士塑造的慈禧像
        一、女神化的慈禧画像
        二、王权化的慈禧画像
        三、慈禧与西方油画家的互动和互位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原生态歌谣修辞研究 ——以云南诸民族歌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原生态歌谣相关概念界定
        一、云南歌谣考略
        二、原生态歌谣概念厘定
    第二节 选题的动机
        一、选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一) 以歌谣中的修辞现象为研究对象,为口语修辞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二) 拓展歌谣言语的研究视域,进一步扩大修辞学研究范围
        (三) 原生态歌谣口语修辞研究,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和谐有积极的参照价值
    第三节 语料撷取
        一、原始语料
        二、活态语料
        三、成文语料
    第四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域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 国内歌谣的语言、修辞及相关问题研究
        (二) 云南原生态情歌语言、修辞及相关问题研究
    第五节 本文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一) 原生态歌谣的修辞动因和修辞原则研究
        (二) 原生态歌谣的修辞现象研究
        (三) 原生态歌谣的修辞效果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 田野调查法
        (二) 对比法
        (三) 多学科综合法
        (四)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 首次对云南少数民族汉调歌谣特有的修辞规律及价值进行阐释
        (二) 以田野调查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第一次对云南特有民族汉调歌谣颜色词的运用规律进行了厘定
        (三) 首次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云南特有民族歌谣颜色词修辞的模糊性、渗透性及独特性等特征
第二章 原生态歌谣修辞动因厘定
    一、语言的独特性与地域的封闭性:影响歌谣修辞的内部动因
    二、民族的融合性与文化的圆融性:影响歌谣修辞的外部动因
第三章 原生态歌谣修辞的基础性原则
    第一节 “合情志”性——歌谣言语修辞的“立真”原则
        一、“立真”原则是“真景中显真情”的言语表达要求
        二、“立真”原则是“真景中抒真志”的言语表达要求
    第二节 “合语境”性——歌谣言语修辞的“和谐”原则
        一、“和谐”原则是歌谣言语表达的原初目标
        二、“和谐”是歌谣言语接受的内在要求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歌谣特有修辞现象透视
    第一节 白族的“一字歌”修辞现象
        一、“一字歌”的含义及结构类型
        二、“一字格”的修辞趣味
        (一) “义显音谐”
        (二) “谐协音律”
    第二节 彝族的“海菜腔”修辞现象
        一、“海菜腔”的含义及形成缘由
        二、“海菜腔”的结构类型及相关概念
        三、“海菜腔”的修辞趣味
        (一) 原汁原味的衬词
        (二) 独具特色的衬句
        (三) 蕴藉繁富的衬篇
    第三节 瑶族的“信歌”修辞现象
        一、“信歌”结构类型
        (一) “叙史”信歌
        (二) “寻亲”信歌
        (三) “寄情”信歌
        二、陌生化的修辞文本
        三、独特的修辞表现力
        (一) “口书相融”的语气修辞
        (二) “歌信合一”的句式艺术
        (三) “语言艺术化”的妙用
第五章 云南情歌爱情意象的选用及修辞表现力
    第一节 爱情意象及其研究意义
        一、意象及相关概念厘定
        二、爱情意象的修辞学研究意义
    第二节 爱情意象的类型及其在歌谣中的表现
        一、爱情意象的类型
        (一) 情歌爱情意象表达情感的明暗程度分类
        (二) 情歌爱情意象反映的情感本身的性质分类
        二、情歌爱情意象在言语文本里的分类举隅
        (一) 汉族情歌爱情意象的分类举隅
        (二) 少数民族汉调情歌爱情意象的分类举隅
    第三节 情歌爱情意象言语的构式及其修辞表现力
        一、爱情意象的“修辞构式”
        (一) 比喻式
        (二) 起兴式
        (三) 象征式
        (四) 错综式
        二、爱情意象的“言意构式”
        (一) “意”潜“象”内
        (二) “意”“象”突显
        (三) 触“象”寓“意”
        (四) 因“意”生“象”
第六章 云南特有民族颜色词运用规律及其修辞表现
    第一节 颜色词研究综述
        一、颜色词及颜色词修辞研究现状
        二、颜色词修辞的研究意义
        三、本章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节 特有民族歌谣中的颜色词词目数理分析
        一、特有民族色调词目数理统计
        (一) 主色调词目
        (二) 间色调词目
        二、特有民族颜色词词目数理统计
    第三节 特有民族歌谣中的颜色词用字数理统计分析
    第四节 特有民族歌谣颜色词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第五节 特有民族歌谣颜色词的修辞表现是遵循修辞原则的体现
        一、特有民族歌谣言语颜色词的模糊性与渗透性
        二、特有民族歌谣言语颜色词修辞的独特性
        (一) 叠音颜色词的修辞表现
        (二) 颜色词的对照修辞表现
        (三) 颜色词的象征修辞表现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潮州传统建筑木构彩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潮州彩画的基础
        1.1.1 研究缘起
        1.1.2 潮州民间彩画现状
        1.1.3 因潮州建筑彩画的现状而触发的研究目标
    1.2 潮州彩画研究的理论体系
        1.2.1 中国地区传统建筑木构彩画的理论架构
        1.2.2 将潮州木构彩画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文化体系的论点
        1.2.3 研究潮州木构彩画的学术价值和创新点
    1.3 我国及国际现时对建筑彩画的理论概述
        1.3.1 人类文明建筑画像理念宏观
        1.3.2 人类文明色彩意念及应用于建筑宏观
        1.3.3 以客观科学性系统将建筑彩色画像图纹分类
    1.4 中国传统建筑彩画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
        1.4.1 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彩画的困难
        1.4.2 国内对彩画历史及彩画文化研究的现状
        1.4.3 国内对地域性民居建筑的研究现状
        1.4.4 国内对油饰工艺及相关传统建筑工艺研究的现状
        1.4.5 我国地域文化的理论及概念基础
第二章 研究范围及名词概念
    2.1 “彩画”的概念
        2.1.1 判断 “彩画” 概念及内涵的基本原则
        2.1.2 宋代营造法式对彩画制度范围的界定
        2.1.3 明代典籍里建筑彩画的定义与明代官式制度
        2.1.4 对比清代《工程则例》里彩画的范围及现存地域建筑行业分工
        2.1.5 总结官式制度法则与地域建筑行业分工的差异
        2.1.6 总结中国建筑彩色画像的分类以及为潮州彩画划出范围
    2.2 界定本文 “传统建筑” 一词的概念
        2.2.1 为何要首先界定古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分野
        2.2.2 古建筑及相近名词的定义
        2.2.3 文物建筑的定义
        2.2.4 历史建筑的定义
        2.2.5 传统建筑的定义
        2.2.6 结论:本文采用“传统建筑”为题的理据
    2.3 以潮州彩画作为研究对象的界定
        2.3.1 界定本文的时间、地域及社群的原则
        2.3.2 潮州彩画的历史时段的限定
        2.3.3 潮州彩画的地理覆盖限定
        2.3.4 潮州民系的特性及名称与其具备特色彩画
        2.3.5 闽粤海洋文化及对潮州文化及建筑彩画的影响
第三章 潮州传统木构架彩画之艺术特征
    3.1 潮州彩画艺术之理论及研究范围
        3.1.1 潮州彩画名词名词解释
        3.1.2 潮州彩画亚区域特征
        3.1.3 潮州彩画时代特征
        3.1.4 潮州彩画的八卦设计理论分析
        3.1.5 潮州彩画与所属建筑功能的关系概论
    3.2 潮州民居木构彩画
        3.2.1 以民居彩画作为潮州彩画研究的第一类之原因
        3.2.2 潮州民居木构彩画总观
        3.2.3 潮州下山虎民居彩画的脊檩及子孙梁空间布置规律
        3.2.4 潮州四点金民居彩画的脊檩及子孙梁空间布置规律
        3.2.5 潮州三座落民居彩画的脊檩及子孙梁空间布置规律
        3.2.6 潮州驷马拖车民居彩画的脊檩及子孙梁空间布置规律
        3.2.7 潮州寨及其彩画的特征
        3.2.8 总结潮州民居彩画的特征
    3.3 潮州祠堂木构彩画
        3.3.1 潮州祠堂总观
        3.3.2 不同建筑形制祠堂彩画布置规律
        3.3.3 潮州祠堂彩画特征总结
    3.4. 潮州宫庙木构彩画
        3.4.1 潮州民间信仰与地区宫庙彩画的关系
        3.4.2 民间宫庙的第一类:村庙
        3.4.3 民间宫庙的第二类:两脊檩香火庙
        3.4.4 民间宫庙的第三类:三座落阴之古庙
        3.4.5 民间宫庙的第四类:祠堂平面布局之祠庙
        3.4.6 潮州官式庙宇总论
        3.4.7 潮州文庙及其彩画
        3.4.8 潮州地域城隍庙及其彩画
        3.4.9 本节小结:潮州宫庙彩画的特征总论
    3.5 潮州佛寺木构架彩画
        3.5.1 潮州民间佛教信仰与地区佛寺建筑总论
        3.5.2 第一类潮州佛寺:官式伽蓝制佛寺及其彩画
        3.5.3 第二类潮州佛寺:民间佛庙或三宝殿及其彩画
    3.6 构成潮州传统木构彩画艺术之主要元素
        3.6.1 潮州彩画整体空间排列规律
        3.6.2 潮州木构架彩画与建筑空间之关系
        3.6.3 潮州彩画色彩特征
        3.6.4 潮州彩画构图分析
        3.6.5 潮州彩画图纹分析
        3.6.6 潮州彩画与官式彩画及江南彩画之对比
        3.6.7 闽南彩画与潮州彩画之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潮州木构彩画之工艺特色
    4.1 潮州杉木技术
        4.1.1 研究杉木材质的原因
        4.1.2 杉木历史沿革及潮州杉木来源的研究
        4.1.3 杉木特性与潮州建筑用杉木的质量分析
        4.1.4 杉木的原木处理分析
    4.2 潮州传统建筑桐油画工艺
        4.2.1 研究潮州桐油工艺的缘由及背景资料:
        4.2.2 潮州传统建筑桐油业现况
        4.2.3 潮州传统建筑桐油工艺材料
        4.2.4 桐油基层工艺研究
        4.2.5 桐油画面层工艺研究
        4.2.6 桐油工艺工具研究
        4.2.7 现存潮州桐油画文物破坏原因分析
    4.3 潮州传统建筑推漆画工艺
        4.3.1 研究潮州漆艺的缘由及背景资料
        4.3.2 潮州传统建筑漆业现况
        4.3.3 漆艺材料研究
        4.3.4 漆艺基层工艺研究
        4.3.5 漆艺面饰层工艺研究
        4.3.6 大漆工具研究
        4.3.7 潮州漆文物保护技术
        4.3.8 漆艺小结
    4.4 潮州木构彩画工艺总结
        4.4.1 潮州彩画工艺相信沿自古老传统
        4.4.2 潮州彩画工艺配合实际运作制度及施工情况
        4.4.3 潮州彩画工艺有足够灵活性在现代市场持续发展
第五章 潮州彩画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5.1 潮州彩画的文化遗产价值
        5.1.1 潮州彩画作为文化资源的地位
        5.1.2 对于保护中国建筑和中国彩画的有关学术理论及国际宪章
        5.1.3 以文化价值及文化重要性主导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
        5.1.4 潮州彩画的文化重要性宣言
    5.2 潮州彩画作为建筑文物资源的保护
        5.2.1 国际保护历史建筑原则的缘起及几份重要的普及宪章
        5.2.2 国际保护意念的真实性原则及在保护中国彩画的应用
        5.2.3 对中国彩画保持原状的适当手法
        5.2.4 现在我国修复建筑木构彩画的手法
    5.3 潮州彩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
        5.3.1 将中国地域民间彩画作为非物质遗产而保护的原理
        5.3.2 对潮州彩画非物质遗产适合的保护手法
    5.4 潮州彩画的诠释及可持续文化发展
        5.4.1 潮州彩画的展陈及诠释
        5.4.2 潮州彩画的可持续发展
        5.4.3 简述因传统中国彩画意念而创作的近代建筑装饰
        5.4.4 总结潮州彩画的诠释及可持续文化发展
第六章 结论
    6.1 总结潮州传统木构彩画的几项重点
    6.2 潮州彩画是保留远古遗风的珍贵传统痕迹
    6.3 潮州彩画主要是建基于潮州的生活环境、社群观念和传统习俗
    6.4 潮州民间彩画的特点是民间文化
    6.5 潮州彩画是活着的传统而非僵化的遗迹
后记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6)格致与花鸟画 ——以南宋宋伯仁《梅花喜神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梅花喜神谱》研究中的争论
    1.2 选题定位和研究方法
    1.3 《梅花喜神谱》创作的思想基础
    1.4 《梅花喜神谱》创作的社会基础
    1.5 作者生平和研究的前提条件
    1.6 《梅花喜神谱》不是技法画谱
    1.7 《梅花喜神谱》是格梅谱
    1.8 本论文各章简介
第二章 《梅花喜神谱》是技法谱吗
    2.1 理想的教学画谱样式
    2.2 临摹溯源以及与画谱的关系
    2.3 中国传统绘画中画家的师承关系
    2.4 笔法和墨法是传统中国画学习的精髓
    2.5 笔法和墨法的要求决定此谱非技法谱
    2.6 木刻版画最初的用途决定此谱非技法谱
    2.7 从刊刻的目的和诗文内容看此谱不是技法谱
    2.8 对《梅花喜神谱》产生误读的原因
第三章 作为梅谱的《梅花喜神谱》
    3.1 “就近格”和特定气候条件下引发的爱梅风潮
    3.2 宋人植梅和爱梅
    3.3 宋人画梅和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
    3.4 《梅花喜神谱》的递藏及诸版本简介
    3.5 《梅花喜神谱》文本内容和相关术语考辩
    3.6 《梅花喜神谱》的版式结构所传达的格致思想
    3.7 序文中包含的格物思想
    3.8 宋伯仁格梅的思维模式是独创的吗
第四章 作为格致的《梅花喜神谱》
    4.1 格梅和画梅、咏梅诗创作的一般模式
    4.2 梅与仁
    4.3 梅与义、利、名、忠、信
    4.4 梅与治平
    4.5 梅与出世隐逸
    4.6 梅与礼
    4.7 梅与孝
    4.8 梅与智(或修身)
    4.9 格梅无道德倾向表现
    4.10 从格梅到观照万物
    4.11 格梅的逻辑思维形式
第五章 格致和花鸟画
    5.1 儒学思想的复兴和折枝花卉画的兴盛
    5.2 格物思想下的“写生花鸟”
    5.3 “就近格”和花鸟画的题材
    5.4 花鸟画“写生”个案分析
    5.5 山水画对花鸟画写生方式的借鉴
    5.6 从花鸟画诗文题跋看诗画同理
    5.7 “理一分殊”和花鸟画科的最后定型
    5.8 人品观念和“梅兰竹菊”四君子画
结语
    一、对作者来说,《梅花喜神谱》是一部记录格梅的图谱
    二、宋代理学的格致思想对花鸟画乃至山水画、人物画的发展很有影响
    三、本论文所能解决的问题
附录
    附录一:梅花喜神谱原文注释
    附录二:梅花喜神谱研究调查表
    附录三:1199-1261 年南宋书画哲学活动大事表与宋伯仁履历对照表
    附录四:会昌灭佛和花鸟画科的确立
    附录五:宋代画家儒化和儒生习画
    附录六:理学家用阴阳解释天气现象列表
    附录七:两宋咏梅诗文中格梅求理列表
    附录八:历代诗(文)画一律或诗画相关观点一览表
    附录九:古代画论中折枝列表
参考文献
致谢

(7)华喦花鸟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华岩所处时代及其漂泊的一生
    第一节 华岩所处之时代及生存环境
    第二节 华喦之绘画生涯
        一、 初露头角-早期
        二、 酝酿积累-中期
        三、 走向成熟-晚期
第二章 华喦对恽寿平花鸟画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节 由写生到写意成分之增强
    第二节 由“简”向“趣”、“态”之转变
    第三节 由自在“虚灵”到自适“虚灵”之转换
    第四节 由自在敷色向自足设色之转变
    第五节 题材之开拓及其创造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华岩对元、明花鸟画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元人朴质华喦轻灵——以赵孟坚、王渊、陈琳、张中为例
    第二节 明人清刚华喦秀逸——以林良、吕纪、唐寅、陈淳为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岩与石涛及扬州画派关系之考察
    第一节 华岩与石涛之关系
    第二节 华喦与扬州画派其他画家之比较
        一、 华喦与郑燮之比较
        二、 华喦与金农之比较
        三、 华喦与李鱓之比较
        四、 华喦与黄慎之比较
    第三节 扬州画派之审美风尚与基本追求对华岩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喦写意花鸟画风格及审美追求
    第一节 与下层佛、道、儒士之交往及“隐逸”、“离垢”思想
    第二节 华喦写意花鸟画风格特征
        一、 笔墨、色彩之个性化
        二、 构图、布置之个性化
        三、 情趣、意境之生活化
第六章 华岩对后世画家之影响
    第一节 华岩对海上画派之审美风尚与基本追求的影响
    第二节 华岩物象之呈现与处理对海派的影响——以张熊、朱称、王礼、任伯年、虚谷为例
结论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在读期间获奖
参考文献

(8)唐诗丝绸物事及其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机罗杼绮满平川—唐诗中的丝织物
    第一节 唐诗中的丝织物
    第二节 唐诗中丝织物描写的文化意蕴
第二章 烛晃垂罗幕,香寒重绣衾--唐诗中的丝绸物品
    第一节 帷与幕
    第二节 衾与帐
    第三节 屏与扇
第三章 锦衣罗袂逐春风--唐诗中的丝绸服饰
    第一节 女性的“罗衣”
    第二节 男子的“紫袍”
    第三节 舞人的“罗袖”
第四章 婵娟越机里,织得双栖凤--唐诗中的丝绸工艺
    第一节 捣衣
    第二节 纺织
    第三节 刺绣
第五章 诗裁锦绣借光辉--作家作品中的丝绸物事
    第一节 白居易的丝绸题材
    第二节 温庭筠的丝绸物事
    第三节 李商隐的帘幕世界
结语
附录一 唐诗中的丝绸物事一览
附录二 图片资料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9)清代女诗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上编: 总论
    第一章 清代女性文学概况
        第一节 古代女性的角色定位及主体意识的失落
        第二节 清代女性文学繁荣的新局面
        第三节 清代女性文学兴盛的原因
    第二章 从清代闺阁诗人的创作看女性的生存状态——传统主题的继承与突破
        第一节 薄命意识——哀怨凄凉的人生感触
        第二节 听风听雨,恨添多少——闺怨的主旋律
        第三节 游仙与逃禅——脱离生活苦境的精神家园
        第四节 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清代女性对理想婚姻的追求
        第五节 角色思考和才名焦虑——个体价值和才华学识受漠视的不平块垒
    第三章 清代女诗人创作类型——题材的延展和拓宽
        第一节 山水——林泉高致及娱目游心之所
        第二节 题画——才情的流溢、情感的寄寓
        第三节 咏物——寄托怀抱的幽婉之辞
        第四节 题壁——身世飘零的断肠之音
        第五节 和友——精神同调的心灵慰籍
        第六节 咏古及时事——历史的思考及社会责任的担当
    第四章 缠绵深挚、轻灵婉秀基调下的浑厚和弦——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一、婉约幽怨的低徊小唱
        二、典重雅致的正始之音
        三、豪放贞刚的风云之气
        四、沉郁顿挫的悲怆之声
        五、清慧流丽的性灵之作
下编: 作家个案分析
    第一章 袁枚及随园女弟子
        第一节 语出性灵——席佩兰
        第二节 名士风度——孙云凤
        第三节 病竖诗魔常作伴侣——金纤纤
        第四节 绮思清才——严蕊珠
        第五节 真知灼见——骆绮兰
    第二章 清代闺秀三大家: 徐灿、顾春、吴藻
        第一节 可堪伤逝又工愁——遗民爱国词人徐灿
        第二节 绮丽丰姿,淡泊精神,允称百花居首——满族女诗人顾春
        第三节 前生名士,今生美人——婚姻不偕的苦闷词人吴藻
    第三章 有谁念,花神暂贬——农妇诗人贺双卿
    第四章 天高有梦难寻觅,瑶琴一曲无人识——薄命词人熊琏
    第五章 平生心性多豪杰,辜负雄才是女身——女性意识高扬的斗士沈善宝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着及论文
后记

(10)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上编 传播与阐示:译介研究
    第一章 清末民初:传播的初期
        第一节 “黑衣教士施施东来”
        第二节 “始入华土”时期的解读
    第二章 1917-1927:传播的兴盛期
        第一节 “俄罗斯文化热”中的契诃夫文学译介
        第二节 “为人生”文学观念中的契诃夫文学研究
    第三章 1928-1949:传播的深入期
        第一节 革命化与民族化文学进程中的契诃夫文学译介
        第二节 文学观念建构、探索、深化中的契诃夫文学研究
下编 接受与比较:文本研究
    第四章 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生写实”
        第一节 客观写实:叙事原则的设定
        第二节 戏剧化呈示:叙事方式的选择
        第三节 生命悲歌:人物形象特征的描述
    第五章 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讽刺笔法”
        第一节 明快犀利的笑谑世界
        第二节 苦涩含泪的幽默情境
    第六章 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散文化”结构
        第一节 契诃夫与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结构
        第二节 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戏剧的“散文化”结构
    第七章 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忧郁情怀”
        第一节 鲁迅与契诃夫的生命对话
        第二节 中国作家的“樱桃园”情结
结语
附录一 契诃夫研究资料选目(1918-2003)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用色彩绘织感情的锦缎——《济南的冬天》的着色艺术解读(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大变局中的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研究[D]. 赵国权.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2]传承与演进:明清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的嬗变研究[D]. 张一涵. 天津大学, 2017(09)
  • [3]中国清代西洋肖像画研究[D]. 胡艺.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4]原生态歌谣修辞研究 ——以云南诸民族歌谣为例[D]. 苏义生. 复旦大学, 2013(03)
  • [5]潮州传统建筑木构彩画研究[D]. 郑红.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6]格致与花鸟画 ——以南宋宋伯仁《梅花喜神谱》为例[D]. 张东华. 中国美术学院, 2012(01)
  • [7]华喦花鸟画研究[D]. 刘毅. 南京艺术学院, 2012(02)
  • [8]唐诗丝绸物事及其意象研究[D]. 曾艳红.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8)
  • [9]清代女诗人研究[D]. 段继红. 苏州大学, 2005(06)
  • [10]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D]. 刘研. 东北师范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彩绘情织情锦——《济南冬》色彩艺术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