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水稻品质的主要土壤生态因子研究

影响水稻品质的主要土壤生态因子研究

一、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土壤生态因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传章[1](2020)在《微生物在重金属复合污染耕地土壤的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我国重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土壤生产力、农产品安全以及人体健康。微生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敏感的指标,在促进土壤质量和植物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旦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不仅会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还会影响到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多样性和多种生物化学过程。为了更好地了解土壤健康状况以及重金属污染与微生物群落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以广西大厂矿区下游典型重金属复合污染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及功能,阐明微生物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及机理,为污染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修复提供依据。(1)研究区主要受到了Sb、Cd、As、Zn、Pb五种重金属污染元素的复合污染,其平均含量分别为451.09、7.77、247.96、1182.41、954.35 mg·kg-1,分别有100%、100%、97.5%、80%、75%的点位超过了我国农用地土壤管控标准中的风险筛选值。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总体呈极强生态风险,其中Sb和Cd对其贡献率最高,分别为71.52%、23.02%。从空间分布来看,Cd、Zn含量空间分布一致,在西北部和中部有两个明显的高值区;而As、Sb、Pb含量空间分布一致,自西南向东北降低。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重金属As、Pb、Sb含量均表现为旱地大于水田,分别是水田的1.47、2.03、1.88倍;而Zn、Cd含量均表现为水田大于旱地,分别是旱地的1.32、1.13倍。源解析表明重金属Sb、Pb、As污染主要来源于人类矿业活动的输入,而Cd、Zn污染是人类矿业活动输入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同时,也带来土壤的酸污染,从而导致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变异增强。Cd、Pb、Zn三种有效态重金属的变异程度与对应的全量相比,均表现为明显增大。无论水田还是旱地,有效态Cd、Pb、Zn含量均与重金属As、Sb、Pb全量以及pH呈显着相关性,其空间分布格局相似。有效态Zn、Cd、Pb含量在旱地土壤中的平均含量明显高于水田,分别为水田的3.75、1.96、4.25倍;而有效态Sb含量表现为水田大于旱地。(2)重金属复合污染水田土壤中,细菌群落的优势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平均丰度之和为80.73%;未定名酸杆菌纲(norank_c_Acidobacteria)、厌氧绳菌目(Anaerolineales)和根瘤菌目(Rhizobiales)为优势菌目,平均丰度分别为10.38%、10.09%和5.00%。真菌群落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绝对的优势门,平均丰度为77.20%;群落优势目为肉座菌目(Hypocreales)、粪壳菌目(Sordariales)、未分类真菌(unclassified_k_Fungi)和未分类子囊菌门(unclassified_p_Ascomycota),平均丰度分别为31.48%、12.91%、10.71%和10.04%。重金属As、Sb、Pb以及有效态Cd、Zn污染对水田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影响较大,而细菌绿弯菌目(Chloroflexales)、芽单胞菌目(Gemmatimonadales)、粘球菌目(Myxococcales)、索利氏菌目(Solibacterales)、Subgroup_7以及真菌伞菌目(Agaricales)对其有较强的耐性。细菌酸微菌目(Acidimicrobiales)、盖勒氏菌目(Gaiellales)、norank_c_S085、土壤红杆菌目(Solirubrobacterales)可能减少稻米中Cd的富集,而芽单胞菌目、粘球菌目、索利氏菌目以及真菌隐真菌门(Rozellomycota)可降低稻米As的富集。(3)重金属复合污染旱地土壤中,变形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也是最优势的细菌门,平均丰度之和为76.78%;优势菌目为未定名酸杆菌纲、根瘤菌目、芽孢杆菌目(Bacillales)、厌氧绳菌目,平均丰度分别为9.09%、6.84%、5.75%和5.19%。真菌群落中,子囊菌门的平均丰度最高,为63.35%;肉座菌目、被孢菌目(Mortierellales)为优势真菌目,平均丰度分别为29.81%和18.68%。重金属有效态Cd、Pb、Zn对旱地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影响较大,而细菌酸杆菌目(Acidobacteriales)、芽单胞菌目、JG30-KF-AS9、纤线杆菌目(Ktedonobacterales)、粘球菌目、浮霉菌目(Planctomycetales)、索利氏菌目、Subgroup_7以及真菌银耳目(Tremellales)对其有较强的耐性。pH和有机质等理化性质在调节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的适应中发挥重要作用。(4)水田和旱地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均存在显着差异。旱地和水田共有的细菌OTU数目占比82.19%,而真菌仅47.65%。细菌厌氧绳菌目、粘球菌目、norank_c_KD4_96、norank_c_SBR2076、43F-1404R、除硫单胞菌目(Desulfuromonadales)、酸性铁菌目(Acidiferrobacterales)、norank_c_Subgroup_7以及真菌未分类子囊菌门、未分类粪壳菌目、未分类伞菌纲和伞菌目等在水田土壤中明显富集。而细菌芽孢杆菌目、根瘤菌目、红螺菌目(Rhodospirillales)、微单胞菌目(Micromonosporales)、硫还原菌目(Desulfurellales)以及真菌被孢霉目(Mortierellales)、银耳目、炭角菌目(Xylariales)和未分类座囊菌纲(unclassified_c_Dothideomycetes)等在旱地土壤中明显富集。(5)重金属复合污染耕地土壤共发现来自6类代谢通路的41个子功能类群,碳水化合物代谢(Carbohydrate metabolism)、氨基酸代谢(Amino acid metabolism)、膜运输(membrane transport)是细菌群落中主要的代谢功能。重金属污染是驱动细菌代谢功能变化的主要因子,旱地土壤细菌的重金属抗性功能为多糖的生物合成和代谢(Glycan biosynthesis and metabolism)、细胞的运动性(Cell motility)和次级代谢物的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other secondary metabolites),其与大多数重金属指标呈显着正相关;而Cd、Zn是影响水田土壤细菌代谢功能的主要元素,其主要抗性功能为氨基酸代谢(Amino acid metabolism)、外源性生物降解与代谢(Xenobiotics biodegradation and metabolism)、类脂物代谢(Lipid metabolism)和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other secondary metabolites)。重金属复合污染耕地土壤真菌群落可归类于8个生态功能群,其在旱地和水田土壤中的平均丰度差异较大,旱地土壤中真菌未定义(Unassigned)生态功能群的占比为19.83%,而水田土壤中达42.82%。旱地土壤真菌优势生态功能群为腐生菌群(Saprotroph 27.65%)、病理寄生-腐生-共生菌群(Pathotroph-Saprotroph-Symbiotroph 26.83%)、病理寄生-共生菌群(Pathotroph-Symbiotroph 17.65%);而水田土壤中真菌优势生态功能为腐生菌群(29.46%)和病理寄生-腐生-共生菌群(18.21%)。旱地和水田中各生态功能群变异程度均较大,且各生态功能群对土壤环境因子响应不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大于重金属。水田病理寄生-腐生-共生菌群对重金属Cd和Zn有较强耐性;而旱地共生菌群与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呈显着正相关。

代良羽[2](2020)在《纳米沸石等改良剂对镉污染稻田土壤的修复效果》文中提出“土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以来,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镉污染稻田土壤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纳米沸石及其组配改良剂(石灰、纳米沸石、羟基磷灰石、生物质炭按65:29:5:1的质量比混匀制成)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纳米沸石等改良剂对镉污染稻田土壤的修复效果,以期为中轻度镉污染稻田土壤的修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稻田土壤总体为中轻度污染状况,引起土壤潜在生态风险的重金属元素为Cd。研究区所有田块土壤Cd含量均超过风险筛选值;稻田土壤地质累积指数在-1.50~0.32之间,污染负荷指数、内梅罗综合指数、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1.006、1.951、74.44,属中轻度污染状况,Cd是土壤生态风险的主要来源。(2)纳米沸石及其组配改良剂均能达到调节稻田土壤p H值,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效果。施用纳米沸石及其组配改良剂,稻田非根际和根际土壤p H值均有升高;随着纳米沸石及其组配改良剂施用量增加,稻田非根际和根际土壤有效态Cd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3)纳米沸石及其组配改良剂能显着降低水稻根、茎、叶、谷壳和糙米中Cd含量,明显影响Cd在水稻不同部位间的迁移。Cd在水稻不同部位的累积规律为:根>茎>叶>谷壳>糙米,在水稻各部分间的转运规律为:TF根-茎>TF根-叶,TF谷壳-糙米>TF叶-糙米>TF茎-糙米>TF根-糙米;纳米沸石能有效降低Cd从根、茎、叶向糙米的转运;组配改良剂可抑制水稻各部分对Cd的吸收累积,减少Cd向水稻地上部分的转运。(4)施用纳米沸石及其组配改良剂明显降低了稻米镉含量,可改善稻田土壤—水稻系统环境综合质量状况。纳米沸石及其组配改良剂施用后,稻米Cd含量均有降低,且组配改良剂各处理下稻米Cd含量均低于0.2 mg/kg;M1T3和M2T2处理下,综合质量影响指数分别下降34.22%、16.99%,可使稻田土壤—水稻系统环境综合质量状况分别由Ⅳ级降为Ⅲ级、Ⅲ级降为Ⅱ级。(5)纳米沸石及其组配改良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Cd对水稻的毒害作用,对水稻产量有促进作用,具有推广应用的现实意义。施用纳米沸石及其组配改良剂,对水稻均有增产效果,相同施用量的组配改良剂的增产作用大于纳米沸石的增产作用,其中M2T3处理增产效果最明显,增产率为15.25%;纳米沸石及其组配改良剂的修复性价比值均大于1。综合上述结果表明,在试验区中轻度镉污染稻田上,施用纳米沸石及其组配改良剂可改善土壤环境综合质量,实现水稻安全生产;其中,纳米沸石组配改良剂处理效果较好。

马骁[3](2019)在《影响浦城水稻品质地质地球化学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优质农产品,提高农业效益,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浦城县作为中国最早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其水稻属于优质农产品,远近闻名。本论文基于生态地质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了水稻产区的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地理气候等条件,定量分析了各种生态地质、地球化学条件与浦城水稻品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初步确定了浦城优质水稻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划分了优质水稻的种植区,提出了相应的优质水稻发展规划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中的N、P、K、Pb、Zn、Cd、Hg、S元素均值普遍高于全国均值;Cu、Ni、Cr、As、Mn、Se、Ca、Mg、B、Fe、Mo元素低于或接近于全国均值;Mo、Pb、Hg、Cd、As、Zn元素属于强分异型,Cr、Cu、Ni、Mn、Se、Ca、Mg、B元素属于分异型,N、P、K、S属于弱分异型,分布比较均匀。2、通过单因子分析方法、尼梅罗综合评价法查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状况健康,土壤重金属超标非常低,土壤洁净。3、研究区垂直剖面的元素分布特征为:N、S元素垂向分布特征相似,即随着剖面深度增加,元素含量逐渐递增,主要受淋溶作用的影响;P元素在剖面上的特征有一定的起伏,总体呈递增趋势;K2O、Ca O、Mg O在剖面上含量分布表现形式复杂,但总体特征随着深度增加含量逐渐递增。4、土壤元素与水稻籽实中对应元素相关性较小,其中P、As元素呈极显着正相关,元素Zn、Cd、Pb达到了显着相关,表明水稻对无机元素的吸收主要是选择性吸收;水稻粗蛋白与水稻籽实元素Cd元素呈极显着负相关,与水稻籽实Mg、Fe元素呈显着正相关,与总氮呈极显着正相关;土壤中Cd元素通过水稻的吸收而间接的抑制水稻粗蛋白的合成;大部分种类的氨基酸含量与土壤Al、Hg元素呈显着负相关,与Si元素呈显着正相关,人类必需氨基酸与水稻N元素关系最为密切。5、水稻综合品质最佳的产区主要分布于成土母质为中粗粒花岗闪长岩区;而成土母质为花岗斑岩产出的水稻综合品质最低。6、研究区温度、水分、光照等地理背景都适宜优质水稻的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对于水稻品质指标的影响较大,较强的p H值会胁迫水稻Se元素,而丰富的有机质含量对水稻营养元素Ca、Se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7、研究区水稻最适宜种植区占耕地总面积的2.7%;适宜区占耕地总面积的90.25%;适合发展优质水稻种植产业。

陈灿,黄璜,丁姣龙,任勃,梁玉刚,龚向胜[4](2019)在《稻田综合种养稻米质量特性形成及调优机理探究》文中提出从稻田生态环境变化入手,对稻田综合种养生产模式下提高稻米品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稻田种养耦合能够优化田间温、光小气候,改善田间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环境,有利于稻米品质的形成和稻米质量的改善。

陈灿,黄璜,丁姣龙,任勃,梁玉刚,龚向胜[5](2019)在《稻田综合种养稻米质量特性形成及调优机理探究》文中提出从稻田生态环境变化入手,对稻田综合种养生产模式下提高稻米品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稻田种养耦合能够优化田间温、光小气候,改善田间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环境,有利于稻米品质的形成和稻米质量的改善。

王浩[6](2019)在《不同生境氮硫互作对香稻产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稻米作为我国65%以上的人口的主食,在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量下极为重要。香稻俗称香米,是稻米中的精品,由于香米的营养价值和市场需求,香米的价格也远远高于市售普通稻米。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香米的而需求量在逐年增加。不过香稻品种存在产量低、地域性强等缺点,因此提高香稻的产量,扩大香稻栽培面积,对于提高中国香稻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在两个试验地点设置大田试验,设置不同施用量的氮硫施肥组合为处理。以不施肥料N1S1为对照,在四个试验品种条件下,探讨了N1S2、N1S3、N2S1、N2S2、N2S3、N3S1、N3S2、N3S3 不同处理对香稻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氮硫互作处理中,无论哪种氮肥施肥水平,增施硫肥(90kg/ha)均能增加千粒重。并且硫肥施加可以减小由氮肥施加带来的有效穗数增加趋势以及千粒重下降的趋势。氮肥施加或者硫肥施加(45kg/ha)均能增加香稻的每穗总粒数。(2)在施加氮肥(90~180kg/ha)范围内,会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而施用硫肥(45~90kg/ha),会减弱氮肥的这种效应。(3)氮肥主要通过影响产量构成因素中的每穗总粒数而影响实际产量,硫肥主要通过影响产量构成因素中的千粒重而影响实际产量,氮硫互作主要通过影响产量构成因素中的有效穗数而影响实际产量;单一的氮肥施加或者硫肥施加均能通过提高产量构成因素中的某一构成因素进而提高水稻的产量,而且产量随着氮肥或者硫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后增产效应趋于平缓。(4)氮氮硫互作处理中,施肥处理N2S2(N肥:90kg/ha;S肥:45kg/ha)和N3S2(N肥:180kg/ha;S肥:45kg/ha)的增产率都是最高的,绝大部分情况下施肥处理N3S2(N肥:180kg/ha;S肥:45kg/ha)的增产率的增幅高于施肥处理 N2S2(N 肥:90kg/ha;S 肥:45kg/ha)。(5)四种试验品种(黄华占;农香32;湘晚籼13号;湘晚籼17号)在两个试验点(广东省台山市下川镇;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潭湾镇)中,在施肥组合处理N3S2(N肥:180kg/ha;S肥:45kg/ha)下的增产效益最高,而中等施肥组合处理N2S2(N肥:90kg/ha;S肥:45kg/ha)的综合效益最好。(6)两个试验点(广东省台山市下川镇;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潭湾镇)中的四种试验品种(黄华占;农香32;湘晚籼13号;湘晚籼17号),在只看产量效应的情况下,试验点一(广东省台山市下川镇)的四个品种产量高低依次是:黄华占>湘晚籼13号>湘晚籼17号>农香32;试验点二(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潭湾镇)的四个品种产量高低依次是:湘晚籼13号>黄华占>湘晚籼17号>农香32。综上所述:综合两个试验点的四个试验品种在不同氮硫施肥组合处理下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无论哪种施肥组合处理都能达到增产的效果。而综合效益最高的氮硫施肥处理组合是N2S2(N肥:90kg/ha;S肥:45kg/ha)。在综合效益最高的施肥组合处理下的两个试验点的四个试验品种中,试验点一(广东省台山市下川镇)的黄华占的产量最高,而试验点二(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潭湾镇)的湘晚籼13的产量最高。

崔新卫[7](2019)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稻田土壤肥力、细菌群落特征及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揭示施肥与土壤肥力、化学性质、细菌群落特征及水稻产量品质与养分吸收积累的内在关系,为中南红壤区优质高效栽培及基于可持续生产的稻田快速培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论文依托设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衡阳红壤实验站始于1982年的有机肥和化肥不同组合施用长期定位试验,共设7个处理:(1)单施有机肥(M)、(2)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M)、(3)氮磷钾(NPK)、(4)氮钾配施有机肥(NKM)、(5)氮磷配施有机肥(NPM)、(6)磷钾配施有机肥(PKM)、(7)不施肥(NF),研究了连续35年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土壤养分、化学性质、细菌群落特征及水稻产量品质与植株地上部氮磷钾吸收积累特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施肥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以有NPKM处理各项指标均最高,分别达到24.65 g/kg,1.31 g/kg,2.26 g/kg,213.01 mg/kg,1.25 g/kg,43.63 mg/kg和178.6 mg/kg,且该处理SOC/TN(10.92)显着高于其它所有处理。等氮磷钾投入下,M处理的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NPK处理。(2)与试验前(p H=5.97)相比,NF和NPK处理土壤p H分别降低了0.06、0.27,而增施有机肥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p H,以M、PKM两处理相对较优,分别比试验前提高了0.11、0.10,表明长期施化肥氮磷钾加速了土壤酸化,而有机肥单施或与磷钾肥配施缓解土壤酸化效果最优。此外,M处理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最高,为0.27 mg Gluose/g干土/72 h,NPKM处理次之,二者无显着差异,但均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同时,后者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最高,分别为0.27 mg NH3-N/g干土/24 h、21.09 mg Glucose/g干土/24 h,其酸性磷酸酶活性仅次于NPM处理,达到4.49 mg Phenol/g干土/24 h,交换性钾、钠离子及盐基离子总量均最高,分别达到0.34、0.35、5.23 cmol/kg,阳离子交换量仅次于PKM处理,达到14.07 cmol/kg。表明NPKM处理对于协同提升四种土壤酶活性效果最优,其交换性钾、钠离子及盐基离子总量最高,阳离子交换量亦相对较高,土壤供肥能力更强。(3)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土壤中优势菌门无明显影响,各施肥处理前四大优势细菌门依次为Proteobacteria,Acidobacteria,Chloroflexi和Nitrospirae,累计占土壤细菌的70%以上。然而,不同施肥处理形成了不同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E-Mg2+、SOC和AN为调控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形成的关键环境驱动因子。与NF处理相比,M与NPKM处理均显着提高了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Shannon指数分别达到9.79、9.83,而NPK处理导致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降低,Shannon指数和Chao1分别降低了0.07,183.83,其中chao1显着低于其它各处理。同时,NPKM处理显着提高了Actinobacteria丰度。(4)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显着影响籽粒产量、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以NPKM处理产量最高(7.72 t/hm2),显着高于其它各处理,且该处理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均最高,分别达到293.33×104/hm2、188.88 No./panicle。相比于NPK处理,M处理籽粒产量和谷草比分别提高了6.25%和14.78%,而稻草产量降低了6.78%,促进了光合同化产物由稻草向籽粒转运,形成籽粒产量。NPKM处理促进了地上部氮磷钾吸收积累,分别达到135.20、39.59、183.11 kg/hm2,其中,氮肥对地上部钾素吸收积累的促进作用优于磷肥(增加了10.04 kg/hm2),磷肥对地上部氮素吸收积累的促进作用优于钾肥(增加了14.42 kg/hm2),氮钾配施可促进地上部对磷的吸收积累(29.44 kg/hm2),而缺施氮肥情况下,增施磷肥亦限制地上部对磷的吸收积累(27.74 kg/hm2)。(5)施肥不同程度提高了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增幅分别介于7.73%12.35%、2.05%10.19%、2.48%6.83%、1.14%3.04%、0.61%7.93%之间;同时降低了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降幅分别介于1.82%6.81%、4.41%10.29%之间。以NPKM处理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最高而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最低,分别达到70.50%、61.76%、86 mm、13.55%、8.85%、30.80%、3.05,米质相对最优。(6)有机肥与氮磷钾平衡配施大幅提高了土壤养分与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阳离子交换能力,显着增加了多种土壤酶活性,有效缓解土壤酸化,并显着提高了根际土壤Actinobacteria丰度,协同改善了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激活产量潜力,形成最高产量;同时大幅提高了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并大幅降低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协调改善稻米外观、加工、食味和营养品质;是中南丘陵区红壤稻田优质高效培肥和可持续生产的合理施肥方式。

刘世伟[8](2019)在《稻蛙共作对稻田土壤生态及水稻生长、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影响》文中指出常规稻作生产通常需要投入大量农药控制病虫害,同时需要投入大量化肥补充系统中的养分,结果使得稻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低,系统脆弱性较高,养分利用效率低,且容易招致作物病虫害的反复暴发,最终会造成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粮食安全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绿色有机健康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多,使得稻田生态种养逐步显示出一定的发展前景。为此,本研究开展了稻蛙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效应研究,目的是探讨稻田引入泰国虎纹蛙(Rana tigrina cantor)后,分析稻田养蛙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美香占2号(香稻)和黄华占(非香稻)两个水稻品种,分别设置水稻单作(Rice Monoculture,简称RM)和稻蛙共作处理(Rice-Frog co-culture,简称RF)。稻蛙共作处理共设置3个泰国虎纹蛙放养密度分别是:3只/m2(RF3);6只/m2(RF6);9只/m2(RF9)。共8个处理,3次重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主要研究稻蛙共作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稻米品质、稻田虫害以及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稻蛙共作对美香占2号的香气主要成分2-乙酰-1-吡咯啉(2-acetyl-1-pyrroline,2-AP)及其合成的前体物质和相关酶类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稻蛙共作对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没有显着影响;成熟期时,稻蛙共作处理的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着高于水稻单作处理。稻蛙共作与水稻单作相比,根系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显着差异,组间群落结构差异明显。2.稻蛙共作使得稻田土壤养分等因素得到改善,增加了成熟期水稻的株高、分蘖以及叶绿素含量、提高了叶片水稻净光合速率;稻蛙共作对水稻抽穗期时的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有明显的防控效果。3.稻蛙共作对水稻的有效穗数、产量均有明显提高。通过提高水稻结实率,每穗粒数、有效穗数等产量构成因子,使水稻增产;稻蛙共作处理显着提高水稻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其中在RF6最为显着;稻蛙共作对水稻营养品质有所改善,美香占2号RF6处理蛋白质含量显着提高。4稻蛙共作显着提高香稻美香占2号香气2-AP含量,且香稻香气2-AP的形成和积累与脯氨酸、吡咯啉-5-羧酸、可溶性蛋白、脯氨酸脱氢酶活性、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活性、鸟氨酸转氨酶活性的提高相关。在RF6处理中香稻香气2-AP含量积累量最高。综上所述,在本试验的条件下,得到的香稻栽培与稻蛙共作技术是集“增产”、“增香”“控虫”于一体的新型生态种养模式,本研究以养殖泰国虎纹蛙6只/m2(RF6)为最佳密度。本研究的相关结果可为香稻栽培和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指导和实践依据。

陈多[9](2019)在《西南不同生态条件下籼稻的理化特性及与食味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稻米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改善稻米品质,完善稻米品质评价体系,是我国目前水稻品质生产面对的的最迫切的任务之一。本研究以36个籼稻为材料,研究了其在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和四川三个生态区下的碾米品质、外观品质、淀粉和蛋白质含量、RVA特征值、食味品质以及稻米理化指标与食味品质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明确了36个籼稻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三个生态区下的食味值及稻米品质理化指标变化,水稻外观品质中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碾米品质中的糙米率,RVA特征值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粒型受环境影响相对较小一些,主要还是受基因型控制。(2)在稻米品质形成重要时期(抽穗到成熟期)主要受到温度和日照时数的影响。日平均温度在17.95℃-26.65℃内,温度增高,碾米品质中的糙米率和精米率下降,整精米升高,外观品质中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增加,RVA特征值中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上升,消减值降低,稻米食味值会得到提升;随着日照时数的增加,蛋白质含量会增加,RVA特征值中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变高,冷胶黏度和消减值降低。降雨量的增多不利于蛋白质的积累。(3)本试验通过供试品种的食味值综合得分及理化指标的稳定性综合得分将其分为四类:高食味值环境稳定型品种(HTHS)、高食味值环境敏感型品种(HTLS)、低食味值环境稳定型品种(LTHS)、低食味值环境敏感型品种(LTLS),高食味值环境稳定型品种的食味值高,在西南地区的适应性较好,本试验筛选出的C两优华占、德优4923、丰优香占、蓉18优2348、内5优39、宜香优2168等品种可在西南地区进一步推广种植,而高食味值环境敏感型品种虽易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但其食味值高,可进一步发掘其生产潜能。(4)本试验分析了西南地区籼稻的食味值与理化特性的关系。食味计结果与用RVA特征值衡量的食味评价一致,可以用食味计评价西南地区籼稻食味的食味品质。淀粉含量和碾米因子对食味有极显着或显着的贡献,垩白对稻米食味品质没有负面效应。优质食味品种的选择首先应该考虑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较低,支链淀粉含量较高,其次是较高的糙米率和精米率。在本研究中,食味值超过75分的处理的各理化指标及RVA特征值的主体范围分别是直链淀粉含量(14.35%18.98%),支链淀粉含量(58.27%67.06%),蛋白质含量(6.34%8.33%),PKV(320.63361.50),BDV(155.92215.13),SBV(-151.50-21.05),垩白度(1.535.20)。

杨晓辉[10](2017)在《农田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及土壤镉基准值研究 ——以安徽省江淮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土壤重金属可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农作物中积累,进而影响农产品安全乃至人体健康。研究农业土壤系统中重金属来源、生物有效性及人体健康风险,对控制重金属污染、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及维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对区域土壤存在“过保护”和“欠保护”等问题,亟待修订和完善。尽管目前基于盆栽试验对土壤-作物系统中重金属的行为有了更为细致的研究,获得了大量土壤重金属阈值模型。但区域实际条件下,影响作物吸收重金属的因素更为复杂,在建立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的传输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推导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土壤重金属基准值时,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往往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急需对研究方法进行创新,探索现代统计学方法在相关方面的应用价值,然而却很少得到关注。基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制定保护人体健康的土壤环境质量基准或标准是当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方法,但污染土壤的健康风险评估在我国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且农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主要集中在“土壤-作物-人体”的间接暴露途径,对“土壤-人体”的直接暴露途径及暴露全景的关注不足。因此,以多途径的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为手段,开展土壤健康风险基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修订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一项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工作。本研究在安徽省江淮地区不同污染程度的农田区系统采集土壤-作物样品,研究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及影响因素,建立作物对重金属吸收的累积预测模型,开展重金属多暴露途径下的健康风险评估。以此作为研究基础,以镉为例,综合运用回归分析、决策树方法及蒙特卡罗模拟技术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维护人体健康的角度对农田土壤重金属环境基准进行研究,为基于农田调查数据的土壤基准值的确定提供理论支持与方法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矿山开采、加工和冶炼活动是造成研究区矿区农田土壤毒害元素富集的主要原因,其对Cu、Zn、Pb、Cd和As的平均贡献率分别约为46.2%、45.1%、50.4%、64.4%和42.7%。决策树模型非常适用于预测Cu、Pb和Cd等受人为活动影响显着的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在研究区的模拟精度大于80%。Ni在农田土壤中的富集程度在矿区和非矿区间差异不显着,其分布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2)研究区重金属在农作物籽实和秸秆中的含量分布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水稻作物,重金属Ni、Cu、Zn、Pb、Cd、As和Hg在秸秆中的平均含量高于精米。油菜籽比秸秆具有明显富集Ni和Zn的能力,其它重金属含量则是油菜籽低于秸秆。重金属在不同农作物中的分布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其中As、Cd和Hg在水稻秸秆和籽粒中的含量均高于油菜的相同部位,Ni则相反,Zn和Pb在水稻秸秆中的含量高于油菜秸秆,但在精米中的含量低于油菜籽。研究区精米和油菜籽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全距跨度较大,且对Cd和Zn的富集能力远高于其它重金属。(3)研究区精米中的Cu、Pb、Cd,油菜籽实中的Cu、Zn、Cd、As含量与其在根际土壤中的含量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它重金属在研究区作物籽实中的含量并不表现出随其在根际土壤中含量增加而变高的趋势,说明在大田条件下,除根际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外,影响作物重金属累积的因素非常复杂。研究区作物籽粒中重金属元素的累积还受土壤酸碱性、有机碳含量、共存元素含量及大气沉降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壤Zn-Cd间的拮抗作用显着影响作物籽粒对土壤Cd的累积,表现为当土壤Zn/Cd比增大时,籽粒吸收镉量会随之降低,土壤Zn/Cd 比与籽粒镉含量之间大体呈负指数关系。较高的土壤Zn/Cd比可用于解释矿区有相当部分Cd严重污染的土壤能够产出Cd安全精米的原因。(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应用土壤Cd含量及土壤pH值可以预测研究区精米对土壤Cd的吸收。结合精米Cd的预测模型及稻米食品卫生标准,推导出在pH为5、6、7、8时土壤Cd的基准值分别为1.99、2.98、4.45和6.65 mgkg-1,均显着高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Cd的二级标准。相对于传统的回归分析,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树方法在预测研究区精米Cd含量方面更具有优势。该方法可以将母质类型等分类变量与其它数值型的预测变量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估,最终输出精米Cd污染水平的预测模型。依据输出的决策树模型预测精米样品超标情况的正确率高达92.8%,基于该模型及稻米食品卫生标准确定的土壤Cd基准值为0.61 mg kg-1。此外,决策树模型还可进一步揭示各预测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其中参与模拟的土壤Cd含量、土壤Zn/Cd 比和土壤母质类型等3个变量的重要性最高。(5)土壤重金属对暴露人群的非致癌总风险和致癌总风险均超过可接受水平,其中食用自产大米是占绝对优势的暴露途径,暴露人群呼吸土壤尘的健康风险可以忽略。儿童是最敏感的暴露人群,重金属的非致癌风险最高。As和Cd是研究区风险最高的两类重金属元素,其中As对人体的健康风险无论矿区还是非矿区均有发生,而Cd则主要发生在矿区。(6)基于多途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土壤Cd健康风险基准值为0.57 mg kg-1。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技术获得基于稻米摄入风险的土壤Cd基准值的概率分布,其中敏感人群10%、20%和30%风险概率发生水平下,对应的土壤Cd稻米摄入风险基准值分别为0.24、0.41和0.59 mg kg-1,并可根据稻米摄入对Cd非致癌总风险的贡献率(94%),换算得到土壤Cd健康风险基准值分别为0.23、0.39和 0.55 mg kg-1。

二、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土壤生态因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土壤生态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微生物在重金属复合污染耕地土壤的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危害
        1.1.1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1.1.2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
        1.1.3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
    1.2 耕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进展
        1.2.1 耕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1.2.2 耕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1.2.3 耕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
    1.3 影响耕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环境因子
        1.3.1 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3.2 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3.3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4 土壤微生物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1.4.1 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的溶解
        1.4.2 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附和富集
        1.4.3 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的转化作用
    1.5 课题目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5.4 创新点
第二章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来源解析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样品采集、保存及制备
        2.1.3 样品分析测定
        2.1.4 评价方法与标准
        2.1.5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研究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
        2.2.2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特征
        2.2.3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的变化特征
        2.2.4 研究区稻米重金属含量特征
    2.3 结果讨论
        2.3.1 耕地土壤重金属总体污染状况
        2.3.2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分析
        2.3.3 耕地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的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生物在重金属复合污染水田土壤的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测定分析
        3.1.2 数据处理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水田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
        3.2.2 水田土壤微生物β多样性
        3.2.3 水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3.2.4 环境因子与水田微生物群落的相关关系
        3.2.5 微生物对稻米重金属生物富集的影响
    3.3 结果讨论
        3.3.1 环境因子对水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3.2 水田土壤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的适应
        3.3.3 微生物群落对稻米重金属生物富集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生物在重金属复合污染旱地土壤的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测定分析
        4.1.2 数据处理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旱地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
        4.2.2 旱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4.2.3 环境因子与旱地微生物群落的相关关系
        4.2.4 微生物在旱地和水田中的差异
    4.3 结果讨论
        4.3.1 环境因子对旱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3.2 微生物群落对重金属复合污染旱地土壤的适应
        4.3.3 微生物在旱地和水田中的差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生物功能在重金属复合污染耕地土壤的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样品测定
        5.1.3 微生物功能预测分析
        5.1.4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土壤细菌代谢功能
        5.2.2 环境因子对细菌代谢功能的影响
        5.2.3 土壤真菌生态功能预测
        5.2.4 环境因子对真菌生态功能的影响
    5.3 结果讨论
        5.3.1 土壤细菌代谢功能及影响因素
        5.3.2 土壤真菌生态功能及影响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来源分析
        6.1.2 重金属复合污染水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6.1.3 重金属复合污染旱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6.1.4 重金属复合污染耕地土壤微生物功能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纳米沸石等改良剂对镉污染稻田土壤的修复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来源和评价
        1.2.2 喀斯特地区农田土壤镉污染现状
        1.2.3 贵州省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
        1.2.4 纳米沸石在镉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研究
        1.2.5 不同改良剂在镉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研究
    1.3 目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田间试验材料
    2.3 田间试验方法
    2.4 样品采集制备
        2.4.1 样品采集
        2.4.2 样品制备
    2.5 样品测试方法
    2.6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7 土壤修复效果评价方法
    2.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研究区稻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和风险评价
        3.1.1 研究区稻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
        3.1.2 研究区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3.1.3 小结与讨论
    3.2 纳米沸石改良剂对镉污染稻田土壤的修复效果
        3.2.1 纳米沸石改良剂对稻田土壤pH和有效态Cd含量的影响
        3.2.2 纳米沸石改良剂对水稻各部位Cd含量及转移系数的影响
        3.2.3 纳米沸石改良剂对稻田土壤—水稻系统环境综合质量的影响
        3.2.4 纳米沸石改良剂对水稻叶绿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3.2.5 小结与讨论
    3.3 纳米沸石组配改良剂对镉污染稻田土壤的修复效果
        3.3.1 纳米沸石组配改良剂对稻田土壤pH和有效态Cd含量的影响
        3.3.2 纳米沸石组配改良剂对水稻各部位Cd含量及转移系数的影响
        3.3.3 纳米沸石组配改良剂对稻田土壤—水稻系统环境综合质量的影响
        3.3.4 纳米沸石组配改良剂对水稻叶绿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3.3.5 小结与讨论
4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本研究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点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影响浦城水稻品质地质地球化学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范围及地理位置
    2.2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1 气候状况
        2.2.2 日照、气温、地温状况
        2.2.3 降雨量及湿度状况
        2.2.4 水域资源
        2.2.5 地貌特征
        2.2.6 矿产资源概况
    2.3 地质背景
        2.3.1 地层
        2.3.2 侵入岩
        2.3.3 次火山岩
        2.3.4 脉岩
        2.3.5 地质构造
        2.3.6 土壤类型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0 野外样品采集
        3.3.1 样品加工
        3.3.2 主要工作量
        3.3.3 样品分析测试指标及质量评述
        3.3.4 样品质量监控
        3.3.5 数据处理及图件编制
第四章 研究区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 表层土壤主要元素含量特征
        4.1.1 表层土壤主要元素含量统计特征
        4.1.2 表层土壤主要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4.1.3 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环境质量评价
    4.2 表层土壤元素有效态含量特征
        4.2.1 表层土壤中元素有效态的含量统计
        4.2.2 表层土壤中元素有效态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4.3 土壤垂向剖面营养元素含量特征
        4.3.1 土壤垂向剖面营养元素含量总体分布特征
        4.3.2 土壤垂向剖面营养元素含量具体分布特征
第五章 地质地球化学环境与水稻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5.1 水稻品质与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关系
        5.1.1 研究区水稻品质特征
        5.1.2 土壤元素与水稻籽实对应元素的相关性
        5.1.3 土壤元素与水稻粗蛋白的相关性
        5.1.4 水稻籽实元素与水稻粗蛋白的相关性
        5.1.5 土壤元素—水稻籽实元素—水稻粗蛋白相关性研究
        5.1.6 土壤元素与水稻各类氨基酸的相关性
        5.1.7 水稻籽实元素与水稻各类氨基酸的相关性
        5.1.8 水稻籽实元素与水稻各类氨基酸的组合特征
    5.2 地理背景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5.2.1 温度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5.2.2 水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5.2.3 光照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5.2.4 地质背景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5.2.5 土壤理化性质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研究区优质水稻适宜性评价与区划
    6.1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等级划分
    6.2 评价结果及优质稻种植区划
第七章 结论
    7.1 论文创新点
    7.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5)稻田综合种养稻米质量特性形成及调优机理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稻田综合种养下稻米品质形成过程
2 稻田综合种养下田间小气候变化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1 稻田综合种养田间环境温度的变化
    2.2 稻田综合种养田间光照的变化
3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田间土壤及水体环境变化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3.1 田间土壤重金属的变化
    3.2 土壤肥力及理化性状的调优
        (1)土壤肥力变化表现。
        (2)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
    3.3 土壤水分的优化
        (1)稻鱼共生耕作方式的变化使水体环境变优。
        (2)田间养殖沟水体水质的调控。
4 小结

(6)不同生境氮硫互作对香稻产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香稻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
        1.1.1 香稻的发展现状
        1.1.2 香稻的研究进展及制香机制
        1.1.3 香稻种植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1.2 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研究现状
        1.2.1 氮肥对产量的影响
        1.2.2 硫肥对产量的影响
        1.2.3 氮硫互作对产量的影响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2.1.1 试验地点概况
        2.1.2 试验材料品种
        2.1.3 试验材料肥料
    2.2 试验设计
        2.2.1 大田试验设计
        2.2.2 田间管理方式
    2.3 试验测定方法
        2.3.1 成熟期农艺性状测定
        2.3.2 产量构成因素测定
        2.3.3 土壤pH值测定
        2.3.4 气候数据收集
    2.4 数据处理
    2.5 文献综合分析
        2.5.1 数据收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境生态因子的比较分析
        3.1.1 不同生境主要气候生态因子的比较分析
        3.1.2 不同生境主要土壤生态因子的比较分析
    3.2 氮硫互作下香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的比较分析
        3.2.1 氮硫互作下两个试验地点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的比较分析
        3.2.2 氮硫互作下四个试验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的比较分析
    3.3 最优处理下香稻的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3.3.1 最优处理下两个试验地点间的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3.3.2 最优处理下四个试验品种间的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3.4 氮、硫及氮硫互作对香稻产量性质的交互影响
        3.4.1 氮、硫对香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4.2 氮、硫对香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交互影响
    3.5 氮硫互作对提高氮、硫肥利用率的影响分析
        3.5.1 氮硫互作对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分析
        3.5.2 氮硫互作对提高硫肥利用率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生境条件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4.1.1 气候生态条件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4.1.2 土壤生态条件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4.2 氮硫互作对不同品种香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4.3 氮硫互作对香稻的农艺性状的影响
    4.4 氮、硫及氮硫互作对香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交互影响
    4.5 氮硫互作对提高氮、硫肥利用率的影响
        4.5.1 氮硫互作对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4.5.2 氮硫互作对提高硫肥利用率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稻田土壤肥力、细菌群落特征及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本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2.1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1.2.2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3 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4 长期施肥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点概况
    2.2 供试土壤与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
        2.3.1 土壤样品采集
        2.3.2 植株样品采集
    2.4 指标测定
        2.4.1 土壤养分与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2.4.2 土壤酶活力测定
        2.4.3 土壤细菌高通量测序
        2.4.4 水稻植株及籽粒氮磷钾含量测定
        2.4.5 稻米品质测定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1 基本统计分析
        2.5.2 测序数据质量控制与处理
        2.5.3 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生物信息学分析
第三章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肥力与化学性质的影响
    3.1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影响
        3.1.1 全氮和碱解氮变化
        3.1.2 全磷与有效磷变化
        3.1.3 全钾和速效钾变化
    3.2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化学性质影响
        3.2.1 土壤pH
        3.2.2 土壤有机碳
        3.2.3 土壤碳氮比
        3.2.4 土壤酶活性
        3.2.5 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
    3.3 土壤养分与化学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3.4 本章讨论
    3.5 本章结论
第四章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4.1 测序数据概况
        4.1.1 下机数据及其质量控制
        4.1.2 有效数据的OTUs注释
        4.1.3 长期定位不同施肥处理的OTUs比较
    4.2 土壤细菌的丰富度与多样性分析
        4.2.1 测序样品获取的物种信息
        4.2.2 样品OTUs稀释曲线
        4.2.3 土壤细菌α多样性
    4.3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4.3.1 细菌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4.3.2 细菌群落结构PCoA分析
    4.4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细菌群落构成的影响
        4.4.1 门水平的土壤细菌群落构成
        4.4.2 门水平的细菌丰度分析
        4.4.3 LEfSe分析
    4.5 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
        4.5.1 CCA分析
        4.5.2 Mantel test分析
    4.6 本章讨论
    4.7 本章结论
第五章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晚稻产量构成与养分吸收积累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5.1 长期不同施肥对晚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5.1.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5.1.2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与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
        5.1.3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与土壤酶活的相关性分析
        5.1.4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与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相关性分析
        5.1.5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与门水平细菌丰度的相关性分析
    5.2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水稻地上部养分吸收积累与分布特征
        5.2.1 水稻地上部生物产量及其分配特征
        5.2.2 水稻地上部各器官养分含量
        5.2.3 地上部氮素吸收积累与分布特征
        5.2.4 地上部磷素吸收积累与分布特征
        5.2.5 地上部钾素吸收积累与分布特征
    5.3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5.3.1 精米率与整精米率
        5.3.2 垩白粒率与垩白度
        5.3.3 胶稠度与直链淀粉含量
        5.3.4 蛋白质含量
    5.4 本章讨论
    5.5 本章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全文缩写及其中、英文对照
致谢
作者简历

(8)稻蛙共作对稻田土壤生态及水稻生长、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研究进展
        1.1.1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1.2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水稻病虫害的影响
        1.1.3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1.4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研究
    1.2 香稻增香栽培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小区试验
        2.1.1 研究地概况
        2.1.2 供试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2 大田试验
        2.2.1 研究地概况
        2.2.2 供试材料
        2.2.3 试验设计
        2.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稻蛙共作对稻田土壤生态的影响
        3.1.1 稻蛙共作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2 稻蛙共作对香稻根系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2 稻蛙共作对水稻生长、虫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2.1 稻蛙共作对水稻生长性状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3.2.2 稻蛙共作对水稻虫害的影响
        3.2.3 稻蛙共作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3.2.4 稻蛙共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3.2.5 稻蛙共作下产量和水稻相关性状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 稻蛙共作对香稻香气2-AP含量及相关合成物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3.3.1 稻蛙共作对香稻稻米香气2-AP含量的影响
        3.3.2 稻蛙共作对香稻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3.3 稻蛙共作对香稻叶片吡咯啉-5-羧酸含量的影响
        3.3.4 稻蛙共作对香稻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5 稻蛙共作对香稻叶片脯氨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3.3.6 稻蛙共作对香稻叶片鸟氨酸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3.3.7 稻蛙共作对香稻叶片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3.8 稻蛙共作下香气2-AP含量与相关物质及酶活性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稻蛙共作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 稻蛙共作对香稻根系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3 稻蛙共作对水稻生长性状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4.4 稻蛙共作对水稻虫害的影响
    4.5 稻蛙共作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6 稻蛙共作对香气2-AP含量及相关合成物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西南不同生态条件下籼稻的理化特性及与食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立题背景及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稻米理化指标与食味品质的关系
        1.2.2 生态环境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2.3 大米食用品质的评价方法
    1.3 本研究的切入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碾米及外观品质
        2.3.2 淀粉含量
        2.3.3 蛋白质含量
        2.3.4 脂肪含量
        2.3.5 稻米RVA谱特征
        2.3.6 食味值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态条件下籼稻的稻米品质
        3.1.1 碾米及外观品质
        3.1.2 籼稻主要成分含量
        3.1.3 稻米RVA谱特征
        3.1.4 稻米理化指标与RVA特征值的关系
    3.2 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稻米食味值及其与理化特性的关系
        3.2.1 食味值
        3.2.2 食味值与理化特性的关系
        3.2.2.1 稻米理化指标与食味的关系
        3.2.2.2 RVA特征值与食味的关系
    3.3 不同生态区气象因素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3.3.1 食味值和RVA特征值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3.3.2 稻米理化指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3.4 不同食味值及环境稳定性品种类型的划分
        3.4.1 杂交籼稻品质理化指标及RVA特征值的稳定性
        3.4.2 不同食味值及环境稳定性品种类型划分
4 讨论
    4.1 不同生态条件对籼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4.2 籼稻优质食味值的理化基础
    4.3 食味计评价西南地区籼稻食味品质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农田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及土壤镉基准值研究 ——以安徽省江淮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
        1.2.2 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1.2.3 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1.2.4 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地质背景及矿产资源
        2.1.3 土壤概况
        2.1.4 优势农产品及产区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3 样品测定方法
        2.3.1 分析项目
        2.3.2 分析方法及质量控制
    2.4 模型方法
        2.4.1 迁移模型
        2.4.2 健康风险评估模型
    2.5 数据处理与制图
第三章 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3.1 研究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总体分布特征
        3.1.1 研究区总体分布特征
        3.1.2 供试土壤样品的重金属富集特征
    3.2 环境要素与土壤富集重金属的关联特征
        3.2.1 土壤理化性质
        3.2.2 土地利用方式及管理措施的影响
        3.2.3 采矿活动的影响
        3.2.4 公路交通的影响
    3.3 农田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
        3.3.1 地球化学元素比值法
        3.3.2 富集因子法
    3.4 基于决策树的土壤重金属含量预测及影响因素研究
        3.4.1 预测土壤重金属累积程度的决策树
        3.4.2 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基于农产品安全的土壤重金属基准值研究
    4.1 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富集规律
        4.1.1 作物不同部位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4.1.2 水稻和油菜可食部位重金属富集系数
    4.2 作物富集重金属的驱动因子分析
        4.2.1 根际土壤重金属的富集
        4.2.2 土壤理化性质
        4.2.3 大气沉降的影响
        4.2.4 共存元素的影响
    4.3 基于农作物安全生产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适用性评价
        4.3.1 农作物生产安全性评估与建议
        4.3.2 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适用性评价
    4.4 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土壤镉基准值
        4.4.1 回归模型法
        4.4.2 决策树模型法
第五章 基于健康风险评估的土壤重金属基准值研究
    5.1 基于点评估的重金属健康风险及全景解析
        5.1.1 参数选择
        5.1.2 非致癌风险
        5.1.3 致癌风险
    5.2 基于蒙特卡罗的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
        5.2.1 参数选择
        5.2.2 非致癌风险
        5.2.3 致癌风险
    5.3 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农田土壤镉基准值研究
        5.3.1 研究框架
        5.3.2 推导方法及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土壤生态因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生物在重金属复合污染耕地土壤的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D]. 李传章. 广西大学, 2020(07)
  • [2]纳米沸石等改良剂对镉污染稻田土壤的修复效果[D]. 代良羽. 贵州大学, 2020(03)
  • [3]影响浦城水稻品质地质地球化学因素分析[D]. 马骁. 河北地质大学, 2019(05)
  • [4]稻田综合种养稻米质量特性形成及调优机理探究[A]. 陈灿,黄璜,丁姣龙,任勃,梁玉刚,龚向胜. 国际(长沙)农田生态种养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9
  • [5]稻田综合种养稻米质量特性形成及调优机理探究[J]. 陈灿,黄璜,丁姣龙,任勃,梁玉刚,龚向胜. 作物研究, 2019(05)
  • [6]不同生境氮硫互作对香稻产量的影响研究[D]. 王浩.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7]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稻田土壤肥力、细菌群落特征及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D]. 崔新卫. 湖南农业大学, 2019
  • [8]稻蛙共作对稻田土壤生态及水稻生长、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影响[D]. 刘世伟.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9]西南不同生态条件下籼稻的理化特性及与食味的关系[D]. 陈多.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10]农田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及土壤镉基准值研究 ——以安徽省江淮地区为例[D]. 杨晓辉. 南京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影响水稻品质的主要土壤生态因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