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I-抗AFP抗体介入治疗肝细胞癌体内药物代谢及疗效观察

~(125)I-抗AFP抗体介入治疗肝细胞癌体内药物代谢及疗效观察

一、~(125)I-抗AFP抗体介入导向治疗肝癌的药物体内代谢和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井[1](2013)在《碘[131I]美妥昔单抗经静脉途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评价及初步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临床研究旨在通过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3月共54例(61例次)在我院接受碘[1311]美妥昔单抗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碘[1311]美妥昔单抗注射液经外周静脉途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可行性、安全性,进而探讨该治疗方法的早期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严格按照入组条件筛选患者,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进行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明确患者TNM分期以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观察患者接受治疗后出现恶心、呕吐、发热、疼痛等不良反应情况,依据NCI常见毒性分级标准评估毒性反应分级。在行利卡汀治疗后10天以内行SPECT全身显像,评估药物在患者体内的分布情况。治疗后4周、12周时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生化指标。(2)根据利卡汀给药途径不同,将全部54例患者分为经外周静脉途径给药组(静脉组)和联合TACE经肝动脉途径给药组(动脉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采用CMH卡方检验,对比两组患者行利卡汀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进展情况,评价利卡汀经外周静脉途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3)定期随访,监测患者行利卡汀治疗4周后体力状况评分KPS及肝癌标志物AFP的变化情况,评价静脉推注利卡汀治疗对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客观疗效评价依据WHO评价标准,根据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和此后每3个月的腹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进行评定。(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相应处理与分析。统计结果分析采用双侧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以x±元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绝对数值或百分比表示。对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行描述,并列表描述本次试验所发生的不良事件的种类、发生频率等。采用CMH卡方检验的方式评估治疗前后毒性反应的变化。组间基线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CMH卡方检验。两组患者基线正常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基线异常不良反应进展率的比较,均采取卡方检验进行。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KPS评分、AFP的变化。结果:(1)首次利卡汀治疗时皮试阳性发生率很低(2/38),治疗后4周再次行利卡汀皮试HAMA反应发生率为40.00%(4/10),远高于Ⅱ期临床试验报道的3.90%(4/103);(2)较治疗前基线水平相比,行利卡汀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WBC、PLT计数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动脉组患者下降较明显;治疗12周后,两组WBC及PLT计数水平基本恢复到基线水平;(3)与治疗前基线情况比较,静脉组患者肝功能毒性主要表现在ALT、AST、STB及SDB不同程度升高,以Ⅰ、Ⅱ度抑制为主,仅治疗后4周STB水平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治疗后12周时基本恢复到治疗前水平;(4)较治疗前基线相比,患者行利卡汀治疗后4周、12周,BUN及Cr的变化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5)两组治疗前ALT基线正常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ALT指标异常患者的不良反应进展率无明显差异;(6)两组治疗前Hb、WBC、N、PLT、AST、STB、SDB、BUN及Cr指标正常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指标异常患者不良反应进展率无显着性差异;(7)行利卡汀治疗后,动脉组近期不良反应较静脉组种类多,且发生率高,但是组间差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8)患者行利卡汀静脉治疗后4周部分患者生活质量改善,KPS评分提高,AFP降低率约34.21%(13/38),但该变化较基线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9)静脉组疾病控制率(PR+SD)约为78.79%(26/33),患者临床获益明确。结论:(1)利卡汀经外周静脉途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一过性的骨髓抑制和肝功能损伤(以WBC计数减少、STB水平升高为主),Ⅰ、Ⅱ级为主,Ⅲ、Ⅳ级很少见,3个月后基本恢复到治疗前水平;(2)行利卡汀治疗后,动脉组患者近期不良反应较静脉组种类多,且发生率高,但是组间差异并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经外周静脉途径行利卡汀治疗,在提高患者耐受性、减少近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液毒性方面有一定的优势;(4)较联合TACE经肝动脉途径给药相比,经外周静脉途径行利卡汀治疗安全性良好,并没有明显加重不良反应,两种治疗方式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进展率没有明显差别;(5)经外周静脉行利卡汀治疗有可以效地简化治疗流程,可操作性强,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护理及医护人员的辐射防护,便于临床开展;(6)初步临床观察证实,经外周静脉行利卡汀治疗可有效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在预防肝癌术后复发及转移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本研究结果有待于进一步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

姚全军,卢武胜[2](2008)在《131I标记单克隆抗体导向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131碘(131I)标记单克隆抗体导向治疗肝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131I标记单克隆抗体导向治疗在肝癌治疗过程中的合理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适应证广,不良反应少,对部分原发性肝癌有效。结论131I标记单克隆抗体导向治疗肝癌安全、有效,也可以作为肝脏外科手术的辅助治疗方法,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莫发荣[3](2006)在《抗人肝癌相关抗原SMP-30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组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表达人肝癌肿瘤相关抗原SMP-30羧基端165个氨基酸的MBP-SMP-30融合蛋白,免疫兔子制备出抗MBP-SMP-30多克隆抗体,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肝细胞癌(HCC)中SMP-30的蛋白表达,探讨其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1)将本课题组构建的含SMP-30羧基末端165个氨基酸的DNA序列的表达质粒,经原核表达和亲和层析纯化获得的目的蛋白MBP-SMP-30免疫兔子,制备抗MBP-SMP-30多克隆抗体,并经ELISA和Western blot鉴定其免疫活性。(2)制备48例人HCC及相应的癌旁组织、6例正常人肝组织和1例正常人肾组织的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SMP-30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经ELISA和Western blot鉴定,抗MBP-SMP-30多克隆抗体可以和MBP-SMP-30特异性结合。(2)SMP-30定位于肝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浆和胞核。(3)HCC癌旁组织的SMP-30蛋白表达高于HCC组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SMP-30蛋白表达与HCC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级、伴肝硬化情况、HBsAg和AFP检测情况未见有相关性(P>0.05)。结论:(1)使用MBP-SMP-30融合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成功检测到人肝组织和肾组织中的SMP-30。(2)SMP-30与HCC的发生、发展有关。(3)SMP-30过度表达可能是HCC的早期性、保护性事件。

吴少平[4](2003)在《131I标记物介入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13 1I标记物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复习相关文献 ,并作综述性报道。结果13 1I 碘化油 (13 1I LPD)及13 1I免疫生物制剂均能较好地聚集于肝癌组织 ,适应证较广 ,严重的不良反应少见 ,近期疗效肯定 ,部分临床试验证实治疗后患者的生存率有提高。结论 运用13 1I标记物介入治疗肝癌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崔永安[5](2003)在《原发性肝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砒霜制剂抗肝癌肿瘤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发性肝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素有“癌中之王”之称,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比单纯应用手术、放疗、化疗及其他疗法,疗效提高、毒副反应小。有鉴于此,本文总结分析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的新进展、研究思路及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辨法论治”治疗肝癌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新思路。继而运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系统观察了中药砒霜制剂(As2O3)对肝癌肿瘤血管形成的影响。 全文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在总结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的新进展、研究思路及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辨法论治”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中的作用和地位。第二部分为实验研究,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系统观察了中药砒霜制剂(As2O3)对肝癌肿瘤血管形成的影响。包括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形态学手段,MTT法、流式细胞术等生物学新技术,观察了As2O3对肝癌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CAM技术,观察了As2O3对鸡胚尿囊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As2O3对肝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VEGF、整合素β1、E-钙粘附素及EGFR等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而揭示了砒霜抗肝癌作用及防治肝癌复发与转移的机制。

吴英德,黄鼎智,宋向群,康平,于起涛,胡晓桦,莫海鹰[6](2002)在《核素125I-碘油内辐射联合外照射治疗肝癌》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经肝动脉介入核素125I-碘油内辐射、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外照射治疗肝癌患者的体内代谢和疗效。[方法]采用125I标记超液化碘油(125I-LUF)治疗中晚期肝癌共3组病例:A组(125I-LUF+放疗,19例)用125I-LUF作内辐射加TACE治疗后进行肿瘤局部外放疗,B组(125I-LUF,21例)125I-LUF内辐射联合TACE,C组(单TACE,20例)仅肝动脉化疗栓塞。A、B、C组3组病例TACE平均治疗分别为2.56、2.48和2.6例次;A组和B组病人注入125I-LUF放射剂量均值(x±s)分别为(303.77±120.99)MBq/例和(350.02±163.91)MBq/例。A组在瘤区加体外局部放疗,放射剂量均值(x±s)为(52.11±10.30)Gy。3组TACE用的化疗药物相同。[结果]体内代谢和SPECT结果显示125I-LUF给药后核素125I长期特异滞留在瘤内。A、B、C3组治后肿瘤缩小率(CR+PR+MR)分别为68.42%(13/19)、47.6%(10/21)和25%(5/20),P<0.05;AFP下降率分别为84.6%(11/13)、85.7%(12/14)、60.0%(9/15),P>0.05;治后1、2、3、4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4.74%、80.64%、69.12%和69.12%;58.38%、58.38%、43.79%和29.19%;32.73%、26.18%、26.18%和0;A、B与C组比,x2=13.98,P<0.0009;A、B、C组治后中位生存期(月)分别为40.96(95%CI=33.30

吴英德,杨克政,宋向群,胡晓桦,于起涛,康平,莫海鹰,汤钊猷[7](2002)在《肝癌导向治疗的临床研究(1980~1999年临床研究总结)》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核素 (或药物 ) 抗AFP抗体、1 31 I或 (1 2 5I) 抗AFP(AFP .McAb或AFPAb) MMC“双弹头”、1 2 5I LUF标记物治疗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治疗效果及毒副反应。方法 1 用改良氯胺T法将纯化AFP抗体标记核素1 31 I或1 2 5I获得标记物1 31 I(或1 2 5) 抗AFP抗体 ;用改良氨胺T法和过碘酸钠氧化法标记核素1 31 I或1 2 5I与MMC制备“双弹头” :1 31 I 抗AFP单抗 (AFP .McAb) MMC(称双弹头I)和1 31 I(或1 2 5I) 抗AFP多抗 (AFPAb) MMC(称双弹头Ⅱ ) ;催化置换反应制备1 2 5I 超液化碘油 (1 2 5I LUF) ;2 治疗后行肿瘤放射免疫定位显像 ;3 治疗 :1 94例进入临床试验 :1 31 I 抗AFP(n =72 ) ,1 2 5I 抗AFP(n =2 2 ) ,抗癌药 抗AFP(n =2 1 ) ,1 31 I或1 2 5I 抗AFP MMC(n =41 ) ,1 2 5I LUF(n =38)。结果 1 治疗后病人瘤 /肝 (T/L)比值 ,以1 2 5I LUF(3 46) >双弹头 (2 2 6) >单一弹头 (1 5~ 2 5) ,T/L以ia途径 >iv ;2 早期研究的病例晚期者居多 ,1 31 I 抗AFP、1 2 5I 抗AFP和双弹头Ⅰ、Ⅱ治后 1年存率分别为 33 3 % (2 2 / 66)、47 1 % (8/ 1 7)和 58 5 % (2 4 / 4 1 ) ,以抗癌药 抗AFP最低 (1 9 0 % ) ,而1 2 5I LUF则高达 81 6 % (31 / 38) ,其中 1 8例加外照射者为 1 0 0 % (1 8/ 1 8)

陈可和,吴英德,刘志辉,周德南[8](2001)在《125I-抗AFP抗体介入导向治疗肝癌的药物体内代谢和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 :研究 1 2 5I 抗AFP抗体经肝动脉介入灌注后的体内代谢特点 ,并探讨导向综合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经肝动脉灌注 1 2 5I 抗AFP结合化疗栓塞 (TACE)和静脉滴注CD3 AK细胞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 2 1例 ,检测 1 2 5I 抗AFP抗体在病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各项参数及体内生物学分布特点 ,并对比观察导向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结果 :1 2 5I 抗AFP抗体血中放射性T1 2 α、T1 2 β分别为 1.85± 1.79及 15 6 .46± 6 5 .11小时 ,尿放射活性半排时间为 94小时 ,器官体表外辐射强度测定提示肝脏相对其他器官有强度较强及时间较长的放射性积蓄 ,肝脏SPECT检查瘤 肝比平均值为 2 .1± 0 .6 ,。导向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为 6 1.9%(13 2 1)与 2 5 .0 %(5 2 0 ) ,1年累计生存率比较亦为 6 1.9%与 2 5 .0 %,差异均有显着性 (P <0 .0 5 )。结论 :1 2 5I 抗AFP抗体经肝动脉给药后可选择性滞留在肝肿瘤内较长时间而起持续内照射作用 ,与TACE和免疫治疗应用是肝癌综合治疗的有效方案。

李志革,吴英德,周德南,甘友全,贺海平,黄秉琰[9](2001)在《两种甲胎蛋白抗体标记物导向治疗肝癌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比较以甲胎蛋白单抗隆抗体 (抗 AFP Mc Ab)和多克隆抗体 (抗 AFP Pc Ab)为载体的两种双弹头标记物 1 3 1 I-抗 AFP Mc Ab- MMC和 1 3 1 I-抗 AFP Pc Ab- MMC的疗效。方法 通过直接偶联和改良氯胺 T法制备两种双弹头标记物 1 3 1 I-抗 AFP Mc Ab- MMC和 1 3 1 I-抗 AFP Pc Ab- MMC,用于治疗荷肝癌裸鼠和 31例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结果 在荷肝癌裸鼠 ,腹腔给药后第 13天 ,单抗标记物的抑瘤率为 81.5 %,显着高于多抗标记物(为 5 0 .0 %) ,P<0 .0 5。在临床上 ,多抗标记物的肿瘤缩小率及 1、2年生存率分别为 6 3.2 %,5 2 .6 %和 36 .8%,较单抗标记物的高 (分别为 45 .5 %,45 .5 %和 33.3%) ,但差异无显着性 (P>0 .0 5 )。结论 两种双弹头标记物的动物实验结果有差别 ,但临床应用结果无差别。

刘志辉,吴英德,胡晓桦,周德南,宋向群[10](2000)在《125I抗AFP抗体在肝癌病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用 1 2 5 I标记抗 AFP多克隆抗体治疗 1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 ,观察其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用改良氯胺 - T法制备 1 2 5 I-抗 AFP抗体 ,标记率为 6 5 %~ 83% ,比放射性为 5 5 .5~ 74MBq/ m g (Ig G)。全部病例采用 Seldinger插管技术 ,经肝动脉注射给药。给药后在不同时间点采集外周静脉血测放射活性。所得数据用计算机程序 PK - GRAPH模拟出 1 2 5 I-抗 AFP抗体的药代动力学模型、血放射性 -时间曲线和计算出各种动力学参数。结果 :全组病例的药代动力学模式为二室模型 ;t1 /2α为 (1.85± 1.79) h,t1 /2β为 (15 6 .46± 6 5 .11) h。血清 AFP>40 0μg/ L和 AFP阴性病人药动学参数无显着性差异 ,不同的抗体用量以及是否经肝动脉用碘油抗癌药乳剂作 TAE对药动学参数均无显着性影响 (P >0 .0 5 )。结论 :1 2 5 I-抗 AFP抗体经肝动脉给药 ,在肝癌病人体内有较长的清除半衰期。

二、~(125)I-抗AFP抗体介入导向治疗肝癌的药物体内代谢和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5)I-抗AFP抗体介入导向治疗肝癌的药物体内代谢和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碘[131I]美妥昔单抗经静脉途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评价及初步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碘[~(131)I]美妥昔单抗经静脉途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评价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患者选择
        1.1.2 碘[~(131)I]美妥昔单抗的制备
        1.1.3 治疗过程
        1.1.4 观察指标
        1.1.5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关于HAMA反应
        1.2.2 利卡汀的体内分布
        1.2.3 血液学毒性
        1.2.4 肝功能损伤
        1.2.5 肾功能损伤
        1.2.6 甲状腺功能损伤
        1.2.7 其他不良反应
    1.3 讨论
    1.4 小结
二、碘[~(131)I]美妥昔单抗经静脉途径治疗原发性肝癌与联合TACE经肝动脉途径用药安全性的对比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分组标准及治疗过程
        2.1.2 患者的选择
        2.1.3 药物及剂量
        2.1.4 临床资料采集机随访
        2.1.5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基线可比性分析
        2.2.2 HAMA反应的比较
        2.2.3 药物体内分布的比较
        2.2.4 血液毒性的比较
        2.2.5 肝功能损伤的比较
        2.2.6 肾功能损伤的比较
        2.2.7 甲状腺功能损伤的比较
        2.2.8 其他不良反应的比较
    2.3 讨论
    2.4 小结
三、碘[~(131)I]美妥昔单抗经静脉途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初步临床应用
    3.1 对象和方法
        3.1.1 临床资料
        3.1.2 观察指标
        3.1.3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体力状况KPS评分
        3.2.2 肿瘤标志物AFP
        3.2.3 关于预防性治疗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2)131I标记单克隆抗体导向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导向治疗与131I
2 131I标记的单抗
    2.1 肝癌单抗片段Hab18F (ab) 2
    2.2 肝癌单抗Hepama-1
    2.3 抗人肝癌铁蛋白单抗
    2.4 抗AFP单抗
    2.5 抗CEA单抗
3 131I标记单抗导向治疗肝癌的适应证、并发症及不足
    3.1 适应证
    3.2 并发症
    3.3 不足
4 展望

(3)抗人肝癌相关抗原SMP-30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组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论文
    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二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三 致谢

(4)131I标记物介入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原理与价值
2 载体
    2.1 栓塞性材料
    2.2 生物制剂
3 适应证和禁忌证
4 剂量、体内分布及不良反应
    4.1 经肝动脉灌注131I -LPD
    4.2 放射免疫治疗
5 疗效
    5.1 经肝动脉灌注131I -LPD
    5.2 放射免疫治疗

(5)原发性肝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砒霜制剂抗肝癌肿瘤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肝癌的临床治疗概况
        一、 肝癌的手术疗法
        二、 肝癌的介入疗法
        三、 肝癌的放射治疗
        四、 肝癌的化疗
        五、 肝癌的生物治疗及其他
        六、 肝癌的中医药治疗
        七、 肝癌的综合治疗
        八、 肝癌临床治疗研究展望
    第二章 肝癌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适应证及其优势
        二、 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指导原则
        三、 肝癌中西医综合治疗实施方案
        四、 肝癌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
        五、 肝癌中医治则治法的理论基础及现代研究
        六、 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癌的实验研究
    第三章 中西医有机结合辨法论治在防治肝癌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 中西医有机结合辨法论治思想的提出
        二、 中西医有机结合辨法论治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依据
        三、 辨法论治与辨证论治、辨病论治的关系
        四、 辨法论治在肝癌临床治疗中的运用
        五、 辨法论治亟待研究的问题
第二部分 三氧化二砷抗肝癌肿瘤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 As_2O_3对肝癌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实验二: CAM技术观察三氧化二砷对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实验三: As_2O_3对肝癌诱导内皮细胞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语
个人简历
致谢

(9)两种甲胎蛋白抗体标记物导向治疗肝癌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抗体制备
        1.1.1甲胎蛋白单抗 (大鼠抗人AFP McAb) [2]
        1.1.2甲胎蛋白多抗 (马抗人AFP PcAb) [3]
    1.2双弹头标记物的制备[4]
    1.3两种标记物对荷瘤裸鼠的放射免疫治疗[5]
    1.4 临床资料
    1.5治疗方法[7]
    1.6疗效及毒副反应的评价[7]
        1.6.1 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
        1.6.2 远期疗效
2 结 果
    2.1 两种抗体标记结果 (表2)
    2.2 两种标记物对荷瘤裸鼠的放射免疫治疗作用
    2.3 临床疗效
        (1) 肿瘤缩小率:
        (2) 血清AFP水平的变化 (表3) :
        (3) 生存率:
3 讨 论

(10)125I抗AFP抗体在肝癌病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125I-抗 AFP抗体的制备
        1.1.1 马抗人
        1.1.2 125I标记抗
        1.1.3 放射自显影法测定保存5
    1.2 病例选择
    1.3 给药及观察方法
        1.3.1 给药方法:
        1.3.2 血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1.3.3 分析血清
2 结 果
3 讨 论

四、~(125)I-抗AFP抗体介入导向治疗肝癌的药物体内代谢和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碘[131I]美妥昔单抗经静脉途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评价及初步临床研究[D]. 刘建井.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7)
  • [2]131I标记单克隆抗体导向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进展[J]. 姚全军,卢武胜.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8(04)
  • [3]抗人肝癌相关抗原SMP-30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组化的研究[D]. 莫发荣. 广西医科大学, 2006(02)
  • [4]131I标记物介入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进展[J]. 吴少平.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3(05)
  • [5]原发性肝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砒霜制剂抗肝癌肿瘤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D]. 崔永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1)
  • [6]核素125I-碘油内辐射联合外照射治疗肝癌[J]. 吴英德,黄鼎智,宋向群,康平,于起涛,胡晓桦,莫海鹰. 肿瘤学杂志, 2002(05)
  • [7]肝癌导向治疗的临床研究(1980~1999年临床研究总结)[J]. 吴英德,杨克政,宋向群,胡晓桦,于起涛,康平,莫海鹰,汤钊猷. 肿瘤, 2002(01)
  • [8]125I-抗AFP抗体介入导向治疗肝癌的药物体内代谢和疗效观察[J]. 陈可和,吴英德,刘志辉,周德南. 中国癌症杂志, 2001(06)
  • [9]两种甲胎蛋白抗体标记物导向治疗肝癌的疗效比较[J]. 李志革,吴英德,周德南,甘友全,贺海平,黄秉琰. 实用肿瘤杂志, 2001(06)
  • [10]125I抗AFP抗体在肝癌病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观察[J]. 刘志辉,吴英德,胡晓桦,周德南,宋向群.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04)

标签:;  ;  ;  ;  ;  

~(125)I-抗AFP抗体介入治疗肝细胞癌体内药物代谢及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