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生园林园林植物——地肤

速生园林园林植物——地肤

一、速生园林造景植物——地肤(论文文献综述)

张昕[1](2021)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是在满足河道防护安全的基础上,将生态修复理念与林带植物景观设计相融合的实践项目,旨在通过混交林带的设计途径达到河岸安全防护和河岸带原生动植物生态系统的营造,促进自然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打造一条属于沣西新城的生态绿道。本文基于项目实践所提出的规划设计问题,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视角出发,利用不同的植物组合搭配和植物景观空间的塑造,来进行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本文将新河河堤林带分为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和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两部分。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以保留老河堤滩面上的毛白杨为主,种植混播草甸进行河堤迎水坡滩面的快速覆绿,在河滩面较宽区域,设计人工生境岛。基于不同目标导向的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根据场地条件和现状问题设计了规则或不规则的混交林植物组合: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设计了两种规则式块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防护林空间形成了满足河流生态防护需要的规则式混交林带;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通过不同树种的组合配置设计了两种风景林和三种生态林等五种不规则团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形成了具有丰富场地生境条件和风景观赏游憩功能的自然式针阔叶混交林带;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河道右岸防护林带设计沿用郊野Ⅰ段生态林带的植物组合,并在林带中嵌入具备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功能的“宫胁林”植物组团。将八种混交林植物组合在新河防护林带设计范围内进行布局,并根据设计实践中所面临的场地问题对特殊节点位置进行详细的种植设计。在进行林带施工时,根据树种的苗源和造价问题来确定每种乔灌木的栽植规格,并参考混交林的栽植实践经验和相关造林规范解决造林密度的问题。综上,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中,总结当前河流防护林带建设现状和基于多目标需求的混交林带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结合新河场地的实际情况,在新河河道迎、背水坡侧合理设计和塑造富有自然、野趣和地域特色的针阔叶混交林带景观,也期望可以为其他河道的河堤林带景观设计提供更多的设计思路和借鉴。

林梦梦[2](2021)在《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赏植物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植物是园林景观要素的主体,观赏植物在景观中的应用与搭配,左右着其景观效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观赏植物的应用与搭配则在景观观赏效果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论文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阅和综合分析等方式,对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赏植物的整体应用状况进行了植物科属分析、生活型分析、观赏特性分析,并选取12个植物配置的样地,对其观赏植物搭配、群落密度和郁闭度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调查,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赏植物共有490种,隶属于81个科,201个属。其中裸子植物有5个科,8个属,24种;被子植物有76个科,193个属,466种,没有发现蕨类植物。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花类植物有268种,观姿类植物203种,观叶类植物88种,观果类植物47种,观干类植物24种;有136种植物同时兼具两种及两种以上观赏特性;一共有常绿乔木19种,落叶乔木200种,常绿灌木17种,半常绿灌木4种,落叶灌木124种;攀缘植物17种;一二年生及多年生草本植物93种;水生植物10种;竹类6种。乔木/灌木为1.5:1,较为合理。在样地植物配置中,乡土树种运用较为普遍,常绿、落叶比和乔灌比,较为合理;彩色叶树和花灌木的应用较为常见。2.唐山植物园的观赏植物种类丰富,植物造景形式多样,手法精巧,模拟自然,与其它景观要素结合紧密。3.唐山植物园面积较大,部分区域植物管理较为粗放,观赏效果有待精化,建议加强肥、水及病虫害管理,及时修剪和整形。4.建议唐山植物园室外植物配置方面增加色彩树种,向彩化和香化的方向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样地的郁闭度在27%-92%之间,郁闭度低的地块应增加植物数量,提高生态景观效果。

龙光红[3](2021)在《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承载了一座城市的门户形象作用,其整体质量的高低对市容市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影响。然而现有景观的营造中,缺乏相关理论指导,存在诸如树种选择单一、常绿落叶比例不合理、植物景观大同小异、缺乏养护管理等问题,且目前关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重庆市中心城区47条道路,共计54个调查样段为研究对象,分现状调查和景观评价两部分内容展开。首先,实地调研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树种组成结构、生长情况及特性、景观配置、管护情况、种植规范性及植物景观满意度,并进行归纳总结。其次,在前半部分调研认知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大量道路植物景观评价相关文献内容分析与专家意见咨询,构建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体系,并对54个调查对象进行评价分级。最后,基于调查与评价结果对不同类型道路的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为日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建设与优化提供一些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调查统计,样段内应用的植物共有84种,隶属于50科73属,其中乔木、灌木、草本分别有31种、32种、21种;虽然总体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但是就单条道路而言,约有35.19%的样段其应用植物不超过3种,个别样段甚至仅有1种植物,且有62.96%的样段使用了黄葛树、小叶榕,植物种类丰富度较低、物种选择过于集中,草本地被植物较少。木本植物的常绿落叶比约为2.71:1,常绿植物占比过多,不利于冬季采光,季相变化不够丰富。乡土与外来植物之比为4.25:1,乡土树种应用充分,地带性特征较明显。观花和观叶植物种类较丰富,观果和其它类型较为匮乏,冬季景观萧条。(2)植物景观的竖向层次不够丰富且缺乏层次间的过渡与衔接,单、双层结构达到55.17%;平面种植形式则以树池式为主,约占46.30%。在生长情况上,行道树倾斜、根系露土、有枯落物、枝下高不达标的现象较为严重。分不同道路等级来看,乔灌草多层结构及树带式、组合式的应用频率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生长不佳现象表现为支路>次干路>主干路。(3)植物景观的管护质量以及种植规范性有待提升,在管理养护方面,除树干刷白、树池覆盖、修枝截干应用程度较高外,其它措施应用不足,且维护成本中人工费占比大;在种植规范性方面,存在株距偏小、种植池宽度不达标的问题,并且随道路等级降低而越发严重。市民普遍认为目前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效果一般,存在常绿树过多、景观配置单调且疏于管理等问题。(4)从景观性、生态性、经济适用性三个方面出发,下设11个评价指标,包含6个定量指标和5个定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了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体系模型。指标层中权重排名前4位的因子依次为观赏特征多样性、植物的生长势、环境协调性、景观安全性,它们是提升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综合质量的关键因素。对54个调查样段的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后,等级属于“优秀”的有6个,“良好”的有17个,“一般”的有18个,“较差”的有11个,“极差”的有2个。整体上为中等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分不同道路等级来看,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质量效果表现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5)综合调研和评价结果对植物景观提出优化策略如下:优化常绿落叶比,各生活型统筹兼顾;丰富植物种类,挖掘优秀乡土植物资源;注重观赏特征与季相景观的营造;丰富竖向层次,选择适宜的搭配形式;增加草本地被植物的应用,融入花境、草境;重视管理养护,设立长效维护机制;建立并完善重庆当地的行道树植物景观建设规范;重视原有景观较差道路的绿化提质工作;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营造特色优质景观街道。

段强[4](2021)在《基于节约型设计应用评价的西安桃花潭公园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滨河公园作为北方城市中独具吸引力的环境载体正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如何推进节约型滨河公园建设已成为园林行业乃至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选取西安市具有代表性的滨河景观桃花潭公园并对其开展节约型设计应用评价与优化,评价结果有助于发现公园现状存在的节约性设计应用问题,对指导桃花潭公园乃至关中地区城市滨河景观节约型营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国内外基础理论研究,参考相关设计评价标准及规范以及征询专家意见确定评价层次模型、选定评价指标后,邀请专家打分,建立判断矩阵,确定指标权值,最终构建了城市滨河公园节约型设计应用评价体系。然后通过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桃花潭公园的实际评价得分,结合对比赋分标准,对研究对象的节约型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建议。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充分考虑滨河公园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模型,该体系共包含6个准则层,29个评价因子。利用建立的节约型设计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对桃花潭公园进行使用后评价,根据评价等级得出评价结果为良好节约型水平,公园综合评价值为70.63。(2)准则层中,除节土层与节力层对节约型设计应用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节水层对节约型园林设计的影响最明显,其他三项得分较为均匀,其中节地层占比最大。评价因子中,原有地势的利用、合理组织交通、乡土植物利用率、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利用、原有水资源利用、适生植物选用和节水灌溉应用所占权重较大,对节约型园林设计应用影响力最大,而速生树种应用、客土利用等因子影响力最小。在以后的节约型设计改造中,应着重考虑重要指标,再考虑次重要指标。(3)从评价结果看,桃花潭公园在节约型设计应用方面有其优势,也有不足。总的来看,优势因素有:原有地势的利用、原有水资源利用、乡土植物利用率、架空层利用等;劣势因素有:立体扩绿、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利用、新型友好材料使用、节水灌溉等。针对其劣势因素,综合分析提出相应的改善设计,最后给出长远设计建议,以期对关中地区城市滨河景观节约型营建有所借鉴。

李悦煊[5](2020)在《浅析园林造景和城市绿化中的树木配置》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园林绿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绿化体现着城市的绿化风貌和景观特色,对城市形象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园林造景作为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园林景观和城市绿化中的绿化树种的合理配置对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空气质量,营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园林造景和城市绿化中树木配置的原则和分类。以期为我国园林造景和城市绿化在园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王丽娟[6](2020)在《佛山市千灯湖公园典型景点植物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中轴线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但同时又存在车流量大、噪音大、空气污染严重等弊端,千灯湖公园地处佛山市南海区城市中轴线,景观设计属于“中西合璧”的模式,具备典型的岭南文化“兼容并蓄”的特征,研究佛山市千灯湖公园的植物配置情况,分析千灯湖公园的植物配置特色,对同类型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千灯湖公园实地勘察测绘,使用“样地法”和“样线法”分别对千灯湖公园26处典型景点和10条道路的植物品种、应用频率、植物生活力、植物群落竖向结构和季相结构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出调研范围内共有维管束植物113种,其中木本植物107种,隶属于50科92属;草本植物6种,隶属于2科6属。季相结构初步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景观效果。根据地理位置和植物空间结构的区别将26处典型景点归纳为五种绿地类型:休憩绿地、密林绿地、疏林草地、滨水绿地和台地缓坡绿地;并对26处典型景点的植物配置与竖向结构进行细致的解读和分析;根据不同绿地类型建立五种植物景观满意度评价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再通过判断矩阵的验证确定结构模型分值权重的合理性,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植物景观满意度评价,研究提出植物景观满意度评价分值与评价者、植物功能空间以及植物配置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关联,并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解读。千灯湖公园具备良好的山湖自然资源,公园核心区水域面积约29.2hm2,呈带状分布于南海区的中轴线上,城市道路与城市公园之间的缓冲绿地形式及驳岸景观十分丰富,植物配置特色鲜明,能凸显城市“生态廊道”的功能,但部分景点植物配置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分析其形成原因,提出优化方案,以期待为城市中轴线滨水带状公园绿地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张虹韵[7](2020)在《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研究》文中指出丽水市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有着丰裕的自然植物资源,并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但随着打造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目标的提出,对丽水市城市园林绿化特别是公园绿地的品质有了更高要求,而植物景观更是决定着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质量的关键因素,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本文以丽水市建成区内14个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立植物群落样地,对丽水市公园绿地的植物组成、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植物群落结构、植物季相景观、植物空间景观、植物景观艺术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的植物组成较为丰富、来源广泛,有种子植物69科132属185种,其中裸子植物7科13属16种、单子叶植物12科28属35种、双子叶植物50科91属134种;乔木65种、灌木69种、藤本9种、竹类6种、草本植物36种。植物主要来源于蔷薇科、禾本科、木兰科、百合科、木犀科、松科、豆科、壳斗科、夹竹桃科、五加科等,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例约为1.3:1。其中树种重要值高且应用频率大的乔木树种主要有香樟、桂花、银杏、垂柳、雪松、鸡爪槭、梅等,灌木树种主要有海桐、山茶、南天竹、锦绣杜鹃、红花檵木、含笑等,它们构成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基调。但比对丰富的丽水乡土植物资源,优良乡土园林植物的引种驯化仍有很大空间。(2)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较高,但优势树种不明显。其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值为1.37,Simpson优势度指数平均值为0.3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30,Pielou均匀度平均值为0.76,其中灌木层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上最高,乔木层的各项指标较均衡,地被层的物种优势度较高。处州公园、江滨公园、万象山公园、水阁公园、樱花林、乡恋园等公园绿地在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综合表现上较好,植物种类丰富,且能形成植物景观亮点。但在植物群落中还需突出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优势树种,以增强植物景观的个性。(3)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在水平结构上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约占45.24%,其次是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等,与丽水地区植被自然分布类型相符;在垂直结构上,以“乔—灌—草”复合式群落结构为主,约占90.48%,但结构类型较单一,植物景观相似度较高,主景不突出,需通过景观层次变化对比处理,来提升植物景观的丰富度。(4)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呈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景观效果,植物色彩变化丰富,植物景观空间类型多样,注重群落天际线的韵律变化,但部分公园植物空间过于郁闭。其中处州公园和江滨公园的植物景观空间变化最丰富,空间类型多样,但社区公园、专类园、游园则以封闭植物空间、半开敞植物空间为主,且绿地中植物群落结构类型单一,空间关系简单。整体上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空间缺少对不同视角下景观效果的动态设计,需进一步强调景观透视线,突出景观主景,优化景观构图,达到步移景异的生动效果。(5)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优化策略:增加乡土树种应用,丰富园林植物种类,彰显植物景观本土特色;优化植物配置模式,突出自然式植物景观,形成多样化景观风格;增强植物空间通透性,打开局部植物空间,提升植物景观的互动性;融合古典造园手法,挖掘处州古韵文化,增强植物景观的意境美;兼顾中远期植物景观,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和有效的养护管理,使植物景观效果更具可持续性。

林舒琪[8](2020)在《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与九州景区植物原真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从历史文献研究和现状植物调查两方面着手,对圆明园九州景区的植物景观原真性展开分析和研究,并为九州景区遗址保护与植物展示工作提出相关建议。研究6类圆明园相关文档和图档资料,总结其历史盛期时主要的植物种类、植物景观意境、植物配置模式等内容,整理出约有160种或品种的植物圆明园盛期植物种类表,总结出全园历史盛期的基调树种。对《花果树木价值清单》定种中有争议和模糊定种的15种或品种植物如刺松、马英花、千松、柏树、柏松、槟子、沙果树、探春花、黄海棠、欧栗子以及笔者提出疑议的罗汉松、佛梅花、红白丁香、白樱桃、万寿带进行了详细考据和论证定种。在御制诗文方面,与前人研究对比,本文新发现约21种植物种类且对各植物出现频次、种植位置、配景植物等进行了统计。在图档史料研究方面,本文纠正了前人辨析《圆明园四十景图》翻拍绢本中的色差等问题,根据电子版原件开展植物图像辨析研究,辨析出植物55种。对很有可能是表现清帝在圆明园的生活场景的《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和《清院画十二月令图》首次展开植物种类辨析,识别出43种植物。对圆明园全园现状植被资源展开系统调查,对九州景区的植被展开物种调查,样方调查和特殊调查。全园植被现状调查共统计到743种及品种,比历年普查平均多500种以上,其中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沉水植物的调查是几乎是同类普查所没有的,对野生植物的调查也更为详细。九州景区共统计到九州景区共统计到150种和品种的植被。根据该区样方调查统计植被相对重要值等指标,分析景区优势种。从遗址安全、遗址保护方面考虑,统计九州景区死亡乔木和对遗址有威胁乔木并展开相应分析。将全园特别是九州景区现状植被情况与历史盛期植物景观展开对比,得出九州景区木本植物种类原真性为13%-27%。在乔木优势种方面,大部分次级景区具有一定的原真性,但部分树种如刺槐、毛白杨、白蜡、‘紫叶’李等不宜作为优势种出现。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植物景观的原真性展示角度出发,对圆明园全园植物景观提出控制性建议,对九州景区植物景观提出包括历史植物景观展示以及对死亡乔木、威胁遗址乔木处理方案在内的具体建议。

杨柳[9](2020)在《“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缺少成熟的强度控制体系,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通则》等条例,仅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强度做了原则性的限定,不足以指导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发展建设。同时,我国湖城关系的研究集中在城市风景湖泊或风景名胜区,对自然保护区涉及较少,自然保护区因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敏感性及重要性而具有严格的保护要求,因此,湖泊型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既要满足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要求,又要合理建设实现“湖城共荣”。严格的保护要求、模糊的建设强度、迫切的发展需求等因素导致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本文提出“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湖泊型自然保护区实现“湖城共荣”为目标,探索保护区实验区的景观规划设计策略。本文的研究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案例实践4个部分。第一,对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进行分析,提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问题。第二,对问题的进行剖析,指出研究难点是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性、自然保护区建设强度的模糊性及“湖城共荣”景观规划设计的复杂性三点。第三,针对问题难点,提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开展生态旅游,实现“湖城共荣”,并且从强度控制和湖城互借两方面提出具体的景观规划策略。强度控制是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建设强度上限,在参考国内外相关保护区建设强度的基础上,从游人容量、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人类活动及社区管控5个方面进行保护区实验区建设强度控制;湖城互借是湖泊与城市融合发展、相互因借的景观体现,在吸收国内外相关保护区湖城互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文化嵌入、空间互借、自然教育及设施共享4个方面进行理论研究。第四,结合以上研究进行案例实践,分析衡水湖与衡水市的关系及场地现状,构建强度控制体系,结合湖城互借理论,综合指导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景观规划设计。

雷宇[10](2020)在《运用植物要素展示遗址的景观设计方法初探 ——以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古遗址公园兼具遗址保护展示与游憩环境营造的双重要求,植物是其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考古遗址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不可照搬一般城市公园设计原则和方法,需重点考虑植物如何保护和展示遗址信息,合理区分用于展示遗址和用于营造景观环境的植物。植物要素如何展示遗址属于考古遗址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难点,为更好探索这一问题,本文尝试以杜陵遗址为研究对象进行初探。杜陵是西汉十一陵中形制要素较完整、保存较好的帝王陵寝,目前现状种植存在一定问题,不仅危害遗址本体物理安全,亦对遗址本体及格局展示造成干扰,亟需调整并优化。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大遗址保护、遗址展示与阐释、植物景观设计等基础理论探索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展示中运用植物要素的展示方法,将植物要素视作展示遗址本体特征、遗址历史格局和遗址历史文化内涵的一种景观设计元素。论文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部分为前期基础理论研究,梳理植物要素展示遗址的相关学术文献和实际案例,总结考古遗址公园植物景观的具体分类、设计构成要素和种植形式,分析遗址展示中植物景观设计考虑因素。第二部分是基于考古及历史文献研究对杜陵遗址整体构成、历史格局及布局形制进行认知。第三部分概述杜陵遗址本体及周边环境现状植物,分析遗址现状种植存在的问题,进而评估杜陵现状植物和遗址之间的关系,提出杜陵陵园遗址区、陵园外陪葬墓区现状植物整治策略。第四部分探索运用植物要素如何展示杜陵遗址,筛选适用于杜陵遗址展示中的植被,总结植物景观展示杜陵遗址的设计方法。论文丰富了植物要素展示遗址的设计方法。提出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展示中的植物景观设计首先需基于遗址考古及历史文献研究,分析遗址考古保存状态和评定遗址价值等级,总结适合植物要素展示的遗址特征。基于遗址保护和展示角度提出杜陵现状植物评估原则和整治方案,探索了植物要素展示杜陵遗址本体、遗址历史及自然环境、历史格局和历史植物文化的基本特征,筛选适合展示杜陵遗址特征的植物并提出相应的筛选原则。论文最后结合植物要素展示的杜陵遗址内容,探索基于遗址特征和植物自身特性所选择用于展示遗址的植物类型、形态及种植形式,总结运用植物要素展示杜陵历史格局、遗址本体及周边环境、历史植物文化的设计原则、设计步骤和设计模式语言,构建了运用植物要素展示遗址的景观设计方法的研究方法框架及技术路线。

二、速生园林造景植物——地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速生园林造景植物——地肤(论文提纲范文)

(1)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河堤林带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1.1.2 我国河堤林带景观建设的不足之处
        1.1.3 风景园林学在河堤林带设计中承担重要角色
        1.1.4 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方法需要探索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 相关概念
        1.3.1 河道与河岸
        1.3.2 林带、河岸林带与河堤林带
        1.3.3 沿河防护林
        1.3.4 混交林带
        1.3.5 河流廊道
        1.3.6 河流生态系统
        1.3.7 绿道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河堤林带建设
        1.4.2 防护林设计研究
        1.4.3 混交林设计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项目背景
    2.1 项目概况
        2.1.1 新河河道概况
        2.1.2 上位规划条件
        2.1.3 规划设计范围
    2.2 场地现状问题分析
        2.2.1 场地现状
        2.2.2 规划设计问题提出
    2.3 新河河堤林带定位
    2.4 新河河堤林带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2.4.1 新河河堤林带分段
        2.4.2 新河河堤林带的种植规划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林带设计
    3.1 场地认知
        3.1.1 场地周边环境
        3.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3.1.3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功能定位
    3.2 规则式混交林带设计研究
        3.2.1 农田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2 防浪林带设计研究
        3.2.3 道路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4 设计研究小结
    3.3 新河城市段混交林带设计
        3.3.1 树种选择
        3.3.2 规则式块状混交林带设计
        3.3.3 城市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3.3.4 新河城市段林带栽植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林带设计
    4.1 场地认知
        4.1.1 场地周边环境
        4.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4.1.3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功能定位
    4.2 基于景观和生态目的的林带设计研究
        4.2.1 生态风景林带设计研究
        4.2.2 风景林带设计实践
        4.2.3 景观生态林带设计实践
        4.2.4 生态景观林带设计实践
        4.2.5 设计研究小结
    4.3 新河郊野Ⅰ段混交林带设计
        4.3.1 树种选择
        4.3.2 不规则团状混交林带设计
        4.3.3 郊野Ⅰ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4.3.4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栽植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林带设计
    5.1 场地认知
        5.1.1 场地周边环境
        5.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5.1.3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功能定位
    5.2 “宫胁法”造林研究
        5.2.1 宫胁造林法
        5.2.2 宫胁法的造林步骤
        5.2.3 具体实践研究
    5.3 新河郊野Ⅱ段混交林带设计
        5.3.1 树种选择
        5.3.2 新河林带“宫胁法造林”设计
        5.3.3 郊野Ⅱ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5.3.4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栽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附录-Ⅳ 苗木表索引
    表A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B 新河郊野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C 新河公园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2)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赏植物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园概念及其特性
    1.2 国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观赏植物的应用
        1.2.2 国外观赏植物在植物园中的应用
        1.2.3 国外观赏植物与植物园发展的关系
    1.3 国内研究进展
        1.3.1 国内观赏植物的应用
        1.3.2 国内观赏植物在植物园中的应用
        1.3.3 国内观赏植物与植物园发展的关系
    1.4 研究场地——唐山植物园概况
        1.4.1 唐山植物园的来由
        1.4.2 地理位置
        1.4.3 气候与土壤水文条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1 研究内容
        2.1.2 研究方法
    2.2 调查样地选择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赏植物整体分析
        3.1.1 观赏植物调查科属分析
        3.1.2 观赏植物生活型分析
        3.1.3 观赏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3.2 对所选样地中观赏植物应用分析
        3.2.1 纯植物材料的绿地植物配置
        3.2.2 结合园路的绿地植物配置
        3.2.3 结合建筑的绿地植物配置
        3.2.4 结合园林小品的植物配置
        3.2.5 结合水体的绿地植物配置
    3.3 植物群落密度分析
    3.4 植物群落郁闭度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存在问题
        4.1.1 病虫害问题
        4.1.2 植物修剪问题
        4.1.3 植物密度问题
        4.1.4 土壤及肥水管理问题
    4.2 优化建议
        4.2.1 病虫害防治管理
        4.2.2 施肥管理
        4.2.3 观赏植物修剪管理
        4.2.4 观赏植物更换、补栽管理
    4.3 优化措施的必要性
    4.4 优化建议的可行性
    4.5 本研究的特点
    4.6 本研究的不足及建议
    4.7 唐山植物园植物配置的发展趋势
        4.7.1 增强各专类园之间的联系
        4.7.2 由绿化到香化、彩化发展
        4.7.3 由艺术性到艺术性生态性结合
        4.7.4 适地适树,合理搭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重庆城市品质提升的需要
        1.1.2 行道树绿化的重要性
        1.1.3 重庆市推进行道树绿化建设的实践情况
        1.1.4 重庆市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行道树绿化树种选择的研究
        1.3.2 行道树绿化配置的研究
        1.3.3 行道树绿化价值功能的研究
        1.3.4 行道树绿化评价的研究
    1.4 研究范畴界定
        1.4.1 街道
        1.4.2 行道树绿化带
        1.4.3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
        1.4.4 植物景观评价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主要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森林生态学与园林植物学
    2.2 园林植物造景与植物景观美学
    2.3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设计
    2.4 植物景观评价
    2.5 层次分析法
第3章 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现状调查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3.1.2 植被资源及绿化建设
        3.1.3 行道树绿化概况
    3.2 调查对象
        3.2.1 选取原则
        3.2.2 调查对象的确定
    3.3 调查内容及方法
        3.3.1 调查内容
        3.3.2 调查方法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3.4.1 植物组成结构分析
        3.4.2 植物生长情况及特性分析
        3.4.3 植物景观配置分析
        3.4.4 植物景观管护分析
        3.4.5 植物景观种植规范性分析
        3.4.6 植物景观满意度调查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
    4.1 评价方法
    4.2 评价体系构建
        4.2.1 指标确定
        4.2.2 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
        4.2.3 指标赋权
        4.2.4 指标量化与综合计算
    4.3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1 总体评价结果分析
        4.3.2 不同等级道路的评价结果分析
        4.3.3 不同层次结构的评价结果分析
        4.3.4 新旧道路的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现存问题及优化策略
    5.1 存在问题分析
    5.2 优化策略
        5.2.1 总体优化策略
        5.2.2 不同等级道路的优化策略
        5.2.3 不同层次结构的优化策略
        5.2.4 新旧道路的优化策略
        5.2.5 设计思路与植物推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道路基本信息补充表
    附录2 植物名录统计表
    附录3 景观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4 道路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使用频次统计表
    附录5 评价指标筛选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6 评价指标赋权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7 定性评价指标打分问卷
    附录8 各样段评价结果
致谢

(4)基于节约型设计应用评价的西安桃花潭公园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综述
        1.3.1 国外关于节约型园林研究发展情况
        1.3.2 我国节约型园林规划理论研究概况
        1.3.3 国外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1.3.4 我国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4.1 构建评价模型
        1.4.2 西安桃花潭公园节约型设计应用评价
        1.4.3 提出优化策略
    1.5 研究方法
        1.5.1 理论文献分析法
        1.5.2 层次分析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5.4 实地调研法
    1.6 相关概念界定
        1.6.1 节约型园林
        1.6.2 城市公园绿地
        1.6.3 城市滨河景观
    1.7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1.7.1 景观生态学理论
        1.7.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7.3 循环经济理论
    1.8 技术路线
    1.9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节约型园林类型及建设现状问题剖析
    2.1 节约型园林类型
    2.2 节约型园林建设现存问题分析
        2.2.1 立项策划阶段
        2.2.2 规划设计阶段
        2.2.3 施工建设阶段
        2.2.4 运营使用阶段
    2.3 节约型园林设计过程存在的问题
        2.3.1 节地型园林
        2.3.2 节材型园林
        2.3.3 节能型园林
        2.3.4 节水型园林
        2.3.5 节土型园林
        2.3.6 节力型园林
    2.4 节约型园林设计应用的发展趋势
        2.4.1 科技化
        2.4.2 生态化
        2.4.3 集约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节约型滨河公园设计应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方法
    3.2 指标选取原则
        3.2.1 科学性与系统性
        3.2.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3.2.3 因地制宜性
        3.2.4 动态性原则
        3.2.5 实用性原则
    3.3 评价步骤
        3.3.1 AHP法体系建立的步骤
        3.3.2 建立递进层次结构模型
        3.3.3 构造判断矩阵
        3.3.4 层次单排序
        3.3.5 一致性检验
        3.3.6 层次总排序
    3.4 准则层的确定
    3.5 指标选取依据和含义
        3.5.1 土地集约层面
        3.5.2 资源节约层面
        3.5.3 能源节约层面
        3.5.4 管理集约层面
    3.6 指标项权重确定
        3.6.1 单层次指标权重计算
        3.6.2 层次总排序与赋值
    3.7 权重结果分析
        3.7.1 准则层指标权重分析
        3.7.2 节地指标项权重分析
        3.7.3 节材指标项权重分析
        3.7.4 节能指标项权重分析
        3.7.5 节水指标项权重分析
        3.7.6 节土指标项权重分析
        3.7.7 节力指标项权重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桃花潭公园节约型设计应用评价与分析
    4.1 西安桃花潭公园背景调查
        4.1.1 桃花潭公园概况
        4.1.2 生态意义和理念
    4.2 桃花潭公园节约型设计应用评价与分析
        4.2.1 桃花潭公园节约型设计应用评价
        4.2.2 节地层指标评价分析
        4.2.3 节材层指标评价分析
        4.2.4 节能层指标评价分析
        4.2.5 节水层指标评价分析
        4.2.6 节土层指标评价分析
        4.2.7 节力层指标评价分析
    4.3 桃花潭公园节约型规划调研分析
        4.3.1 公园选址节约性分析
        4.3.2 规模等级节约性分析
        4.3.3 职能定位节约性分析
        4.3.4 规划布局节约性分析
        4.3.5 桃花潭公园规划节约性现状总结
    4.4 节水节土优化案例分析研究
        4.4.1 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4.4.2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市桃花潭公园节约型设计应用优化策略
    5.1 节地设计应用优化方法
        5.1.1 立体扩绿增加公园绿量
        5.1.2 建设绿荫停车场
        5.1.3 设计无障碍通道
    5.2 节材设计应用优化方法
        5.2.1 提高城市废弃物利用率
        5.2.2 注重新型友好材料使用
    5.3 节能设计应用优化方法
        5.3.1 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利用
        5.3.2 推广节能设施
    5.4 节水设计应用优化方法
        5.4.1 渗透铺装应用
        5.4.2 集水技术应用
        5.4.3 渗水沟设计
        5.4.4 驳岸的生态化处理
        5.4.5 节水灌溉提高灌溉效率
    5.5 节土设计应用优化方法
        5.5.1 利用园林植物修复污染土壤
        5.5.2 客土利用
    5.6 节力设计应用优化方法
        5.6.1 节约人力策略
        5.6.2 节约财力策略
    5.7 公共服务设施优化
        5.7.1 卫生设施
        5.7.2 标识设施
        5.7.3 休闲娱乐设施
        5.7.4 特色景观小品
        5.7.5 安全设施
第六章 总结
    6.1 研究成果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浅析园林造景和城市绿化中的树木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1 园林造景与树木配置
    1.1 园林树木配置的必要性
    1.2 园林树木配置的意义
        1.2.1 改善环境。
        1.2.2 保护环境。
        1.2.3 美化环境。
    1.3 园林造景与树木配置
        1.3.1 筑山。
        1.3.2 置石。
        1.3.3 理水。
        1.3.4 建筑。
    1.4 园林造景与树木配置的注意事项
        1.4.1 不同季节的观赏性。
        1.4.2 观形、闻香、赏色、听声等的观赏效果。
        1.4.3 不同的配置方式。
2 城市绿化与树木配置
    2.1 重要性
    2.2 原则与策略
    2.3 城市绿化中树木配置的类型
        2.3.1 常绿行道树(见表1)。
        2.3.2 落叶行道树(见表2)。
3 结语

(6)佛山市千灯湖公园典型景点植物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亟需承载文化和记忆的载体
        1.1.2 部分城市公园的带状滨水景观缺乏地域文化特征
        1.1.3 研究城市公园植物配置有实际应用价值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园林植物配置研究
        1.3.2 西方园林植物配置发展历程研究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园林植物配置理论及相关案例研究
    2.1 园林植物配置理论研究
        2.1.1 植物配置原则
        2.1.2 城市公园植物配置特点
    2.2 中轴线景观格局研究
        2.2.1 城市中轴线公园
        2.2.2 相关案例介绍
        2.2.3 中轴线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2.3 滨水景观格局研究
        2.3.1 城市滨水公园的分类
        2.3.2 城市滨水公园典型案例
        2.3.3 滨水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特点
    2.4 小结
第三章 千灯湖公园的历史沿革及植物配置概况
    3.1 千灯湖公园的历史沿革
    3.2 千灯湖公园概况
    3.3 千灯湖公园植物配置
        3.3.1 千灯湖公园一期植物配置
        3.3.2 千灯湖公园二期植物配置
    3.4 千灯湖植物景观元素分析
        3.4.1 千灯湖植物景观与水体
        3.4.2 千灯湖植物景观与建筑
        3.4.3 千灯湖植物景观与山石地形
        3.4.4 千灯湖植物景观与园路
    3.5 小结
第四章 千灯湖公园典型景点植物结构调查分析
    4.1 千灯湖公园典型景点植物品种应用分析
        4.1.1 研究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2 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4.3 植物季相结构
    4.4 小结
第五章 千灯湖公园典型景点植物配置和满意度评价
    5.1 典型景点绿地类型及分布情况
    5.2 典型景点植物配置情况
        5.2.1 休憩绿地
        5.2.2 密林绿地
        5.2.3 疏林草地
        5.2.4 滨水绿地
        5.2.5 台地缓坡绿地
        5.2.6 典型景点植物配置概况汇总
    5.3 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植物景观满意度评价
        5.3.1 建立层次结构
        5.3.2 对准则层因素的层次权重决策分析
        5.3.4 对子准则层因素的层次权重决策分析
    5.4 典型景点植物景观满意度评价结果分析
        5.4.1 评价过程
        5.4.2 评价结果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千灯湖公园植物配置总结及优化建议
    6.1 千灯湖公园植物配置总结
    6.2 千灯湖公园植物配置的不足
    6.3 对同类型公园植物配置优化的建议
    6.4 对同类型公园绿地植物配置推荐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附件

(7)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相关概念
        1.2.1 公园绿地
        1.2.2 植物群落
        1.2.3 植物景观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公园绿地研究动态
        1.3.2 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研究动态
        1.3.3 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2 植物景观设计原理与公园绿地植物景观优秀案例分析
    2.1 植物景观设计原理
        2.1.1 植物配置原则
        2.1.2 植物景观空间布局
        2.1.3 植物景观季相设计
        2.1.4 植物景观艺术性
    2.2 公园绿地植物景观优秀案例分析
        2.2.1 杭州西湖园林
        2.2.2 纽约中央公园
    2.3 优秀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特色
    2.4 本章小结
3 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组成分析
    3.1 研究地概况
        3.1.1 自然地理环境
        3.1.2 公园绿地建设现状
    3.2 研究范围与方法
        3.2.1 调查范围
        3.2.2 调查方法
        3.2.2.1 样方法
        3.2.2.2 调查内容
        3.2.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植物区系分布特征
        3.3.2 植物种类组成特点
        3.3.3 植物应用频率比较
        3.3.4 树种重要值比较
        3.3.5 树木生长状况
    3.4 本章小结
4 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4.1 调查范围与方法
        4.1.1 调查范围
        4.1.2 调查方法
        4.1.2.1 样地选取
        4.1.2.2 调查内容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比较
        4.2.2 植物群落水平结构分布特征
        4.2.3 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分布特征
        4.2.4 植物群落季相结构特点
    4.3 本章小结
5 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空间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植物景观空间划分
        5.1.2 植物景观空间类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植物景观空间类型分布特征
        5.2.2 植物群落典型空间分析
        5.2.2.1 开敞植物空间
        5.2.2.2 半开敞植物空间
        5.2.2.3 封闭植物空间
        5.2.2.4 覆盖植物空间
        5.2.2.5 垂直植物空间
    5.3 小结
6 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优化策略研究
    6.1 植物景观特色
        6.1.1 植物配置合理,结构层次鲜明
        6.1.2 四季景致怡人,季相色彩丰富
        6.1.3 依据功能需求,植物主题突出
        6.1.4 注重艺术表现,空间环境多样
    6.2 存在问题
        6.2.1 骨干树种种类较少,植物组合单一
        6.2.2 以复合式植物景观为主,群落结构缺少变化
        6.2.3 部分公园绿地种植密度高,植物空间郁闭
        6.2.4 植物景观同质化较明显,人文内涵不足
    6.3 植物景观优化策略
        6.3.1 增加乡土树种应用,丰富园林植物种类
        6.3.2 优化植物配置模式,突出自然式植物景观
        6.3.3 增强植物空间通透性,提升景观的互动性
        6.3.4 融合古典造园手法,增强植物景观的意境美
        6.3.5 兼顾中远期植物景观,实现景观效果的可持续性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介
致谢

(8)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与九州景区植物原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圆明园作为遗址公园的重要性
        1.1.2 圆明园植物景观的重要性
        1.1.3 圆明园植物景观现状不容乐观
        1.1.4 圆明园植物景观亟待调查研究
        1.1.5 重点研究九州景区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遗址公园植物景观的相关研究
        1.2.2 圆明园植物景观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 圆明园盛期植物景观考据
    2.1 相关研究史料
        2.1.1 文档资料
        2.1.2 图档资料
    2.2 文档资料考据
        2.2.1 内工则例考据
        2.2.2 御制诗文考据
    2.3 图档资料考据
        2.3.1 圆明园四十景图考据
        2.3.2 圆明园样式房图考据
        2.3.3 清宫圆明园图档考据
    2.4 图文考据小结
3 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
    3.1 全园普查
    3.2 九州详查
        3.2.1 九州全景区物种调查
        3.2.2 各次级景区物种调查
        3.2.3 遗址内乔木调查
        3.2.4 乔木生长势调查
4 圆明园植物原真性评价
    4.1 全园植物原真性
    4.2 九州植物原真性
        4.2.1 植物种类原真性
        4.2.2 植物景观原真性
5 结论与建议
    5.1 圆明园盛期植物总结
    5.2 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
    5.3 圆明园植物景观原真性评估
    5.4 圆明园植物景观规划建议
        5.4.1 遗址保护层面
        5.4.2 遗址安全层面
        5.4.3 植物景观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圆明园工程则例·花果树木价值》清单抄本
    附录B 圆明园御制诗中的植物统计表
    附录C 《圆明园四十景》植物考据表
    附录D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及《清院画十二月令图》植物考据表
    附录E 圆明园盛期植物材料表
    附录F 2019年圆明园植被调查名录
    附录G 九州景区植物种类调查表
    附录H 九州景区威胁遗址乔木统计
    附录I 九州景区死亡或濒死乔木统计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解析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难点
        1.1.3 研究思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小结
2 相关基础研究
    2.1 自然保护区的概述
        2.1.1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2.1.2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强度
    2.2 生态旅游的概念
    2.3 “湖城共荣”的概述
        2.3.1 “湖城共荣”的含义
        2.3.2 “湖城共荣”的意义
        2.3.3 “湖城共荣”案例分析
        2.3.4 “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目标
    2.4 小结
3 “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3.1 强度控制
        3.1.1 游人容量
        3.1.2 生态环境保护
        3.1.3 设施建设
        3.1.4 人类活动
        3.1.5 社区管控
    3.2 湖城互借
        3.2.1 文化嵌入
        3.2.2 空间互借
        3.2.3 自然教育
        3.2.4 设施共享
    3.3 小结
4 “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
    4.1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4.1.1 区位分析
        4.1.2 历史沿革
        4.1.3 自然环境
        4.1.4 资源条件
        4.1.5 生态旅游潜力
    4.2 上位规划解读
        4.2.1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4.2.2 城市总体规划
        4.2.3 湖城关系解读
    4.3 现状分析
        4.3.1 场地现状
        4.3.2 现状问题总结
    4.4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纲要
        4.4.1 规划范围
        4.4.2 规划目标
        4.4.3 规划性质
        4.4.4 规划策略
        4.4.5 强度控制
        4.4.6 规划结构与布局
        4.4.7 总体规划
    4.5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专项规划
        4.5.1 保护规划
        4.5.2 竖向规划
        4.5.3 道路系统规划
        4.5.4 游赏规划
        4.5.5 种植规划
        4.5.6 设施规划
        4.5.7 土地利用规划
    4.6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节点设计
        4.6.1 梅花岛景观设计
        4.6.2 荻芦荡景观设计
        4.6.3 桃花港景观设计
    4.7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游人容量的经验参考
附录 B 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
附录 C 风景名胜区分区设施控制
附录 D 风景名胜区分区活动控制
附录 E 种植规划参考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图表目录
设计图纸

(10)运用植物要素展示遗址的景观设计方法初探 ——以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遗址保护与展示
        1.3.3 考古遗址公园中关于植物的研究
    1.4 研究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创新点
2 遗址展示中运用植物要素的现状分析
    2.1 考古遗址公园中运用植物要素展示遗址的案例梳理
        2.1.1 城墙类考古遗址公园
        2.1.2 城址类考古遗址公园
        2.1.3 宫殿类及历史园林类考古遗址公园
        2.1.4 陵寝类考古遗址公园
    2.2 植物要素展示遗址的基本特征
        2.2.1 运用植物要素展示遗址的影响因素及适用条件
        2.2.2 植物要素展示遗址的具体应用方式
    2.3 本章小结
3 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区植物景观设计
    3.1 考古遗址公园
    3.2 植物景观设计
        3.2.1 相关概念界定
        3.2.2 植物要素基础特征
        3.2.3 植物景观设计的要点
    3.3 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区植物景观设计
        3.3.1 考古遗址公园植物景观的分类
        3.3.2 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区植物景观设计的特殊点
        3.3.3 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区植物种植设计手法
    3.4 本章小结
4 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址植物现状评估及整治研究
    4.1 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概况
    4.2 杜陵遗址相关背景概述
        4.2.1 杜陵区位分析
        4.2.2 杜陵历史变迁和文化认知
        4.2.3 陵寝种植习俗和杜陵历史植物
        4.2.4 遗址考古工作历程
        4.2.5 遗址整体构成及遗址本体概况
        4.2.6 杜陵历史格局及陵园布局形制分析
    4.3 杜陵遗址本体及周边环境的现状植物调查
        4.3.1 规划范围内的杜陵现状植物基本概况
        4.3.2 帝陵陵园及寝园遗址的现状植物
        4.3.3 后陵陵园及寝园遗址的现状植物
        4.3.4 杜陵大陵园内其他遗址及周边环境的现状植物
        4.3.5 遗址现状植物种植存在的问题
    4.4 规划范围内的杜陵遗址现状植物评估
        4.4.1 杜陵遗址现状植物评估原则
        4.4.2 评估现状植物根系对遗址本体的安全影响
        4.4.3 评估现状植物景观对遗址文化属性和历史格局的影响
    4.5 基于遗址保护和展示的杜陵遗址现状植被整治
        4.5.1 遗址地关于现状植物整治的相关研究
        4.5.2 杜陵遗址现状植物整治原则和整治策略
        4.5.3 杜陵大陵园遗址现状植物整治
        4.5.4 杜陵大陵园外遗址现状植物整治
    4.6 本章小结
5 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展示中的植物景观研究
    5.1 杜陵遗址展示分析
        5.1.1 杜陵遗址展示对象和展示内容
        5.1.2 杜陵遗址展示方式
    5.2 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用植物要素展示遗址的原则
    5.3 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运用植物要素展示遗址分析
        5.3.1 植物要素展示杜陵遗址的必要性
        5.3.2 植物要素展示杜陵遗址历史格局
        5.3.3 植物要素展示杜陵遗址本体
        5.3.4 植物要素展示杜陵遗址环境和杜陵文化内涵
    5.4 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用于展示遗址的植物筛选研究
        5.4.1 古代陵寝植物
        5.4.2 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标识植物筛选原则
        5.4.3 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展示中的植物筛选研究
    5.5 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展示中的植物景观设计
        5.5.1 墓葬及外藏坑遗址展示中的植物景观设计
        5.5.2 建筑遗址展示中的植物景观设计
        5.5.3 墙垣及门阙遗址展示中的植物景观设计
        5.5.4 道路遗址展示中的植物景观设计
        5.5.5 遗址整体格局展示中的植物景观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Ⅰ图片索引
附录-Ⅱ表格索引
附录-Ⅲ杜陵相关诗词汇总表
附录-Ⅳ考古报告、历史文献及本文研究解读杜陵遗址内容汇总表
致谢

四、速生园林造景植物——地肤(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D]. 张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赏植物调查与分析[D]. 林梦梦.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3]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D]. 龙光红. 西南大学, 2021(01)
  • [4]基于节约型设计应用评价的西安桃花潭公园优化策略研究[D]. 段强. 长安大学, 2021
  • [5]浅析园林造景和城市绿化中的树木配置[J]. 李悦煊. 现代农业, 2020(08)
  • [6]佛山市千灯湖公园典型景点植物配置研究[D]. 王丽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研究[D]. 张虹韵.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8]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与九州景区植物原真性研究[D]. 林舒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9]“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为例[D]. 杨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10]运用植物要素展示遗址的景观设计方法初探 ——以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为例[D]. 雷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速生园林园林植物——地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