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绝缘劣化处理技术

绕线绝缘劣化处理技术

一、线包绝缘劣化的处理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彭鹏[1](2021)在《交联聚乙烯复合绝缘热老化动力学特性及其寿命评估》文中提出电力电缆因其占地面积少、可靠性高等优点,在城市电能运输与长距离输电中逐渐普及应用。但是,早期电缆投运的年限逐渐提高,且在运行过程中电缆受到电、热等应力的侵蚀,逐渐出现绝缘击穿放电等损毁现象。为避免此类现象甚至更大事故的发生,现场需要实时监测电缆的运行状态,发现状况并进行处理。绝缘层是电缆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交联聚乙烯本身具有优秀的绝缘性能,是10-220kV电力等级电缆的主要绝缘材料,研究交联聚乙烯材料的老化特征并评估其绝缘状态与剩余寿命能够有效帮助上述问题的解决。绝缘材料的潜伏性缺陷很难被介质损耗、泄漏电流等宏观检测手段检测出来,绝缘材料的老化本质上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活化能作为材料的本征属性,能够表征材料发生化学反应的难度壁垒。本文以交联聚乙烯样片作为试样,开展不同温度下的加速热老化处理,测量其微观特性、电气性能以及动力学特性随老化状态的变化规律,基于温度加速因子与击穿场强得到绝缘失效电导活化能判据,最终提出基于电导活化能的交联聚乙烯绝缘老化状态评估与寿命预测方法。针对交联聚乙烯绝缘试样开展100℃与130℃加速热老化试验。为表征热老化对试样微观特性的影响,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ITR)以及差示扫描量热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试样表面逐渐出现层状、鳞片状结构,固体小颗粒析出物增多。绝缘的老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老化初期,内部基团反应不剧烈,羰基指数在初始值1.0729附近波动,结晶度有略微的上升;老化后期,材料内部分子链断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羰基、醚基等官能团大幅增加。为研究热老化对交联聚乙烯绝缘热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测量XLPE试样的电导活化能与热重活化能。未老化试样的热重活化能为276.444kJ/mo1,初始电导活化能为0.783eV,通过曲线拟合与计算求解发现:两种活化能与温度的关系都符合阿伦尼乌斯方程,且数值走势相同,都呈现总体曲折下降的趋势。本文测量了试样在不同老化时间下的介质损耗与击穿电压,研究热应力对于交联聚乙烯绝缘电气特性的影响。在两种老化温度下,绝缘试样的老化过程存在差异性,导致其介质损耗变化规律不相同,分别呈现曲折下降与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规律;交联聚乙烯初始击穿场强为31.143kV/mm,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击穿场强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本文建立了交联聚乙烯绝缘失效活化能判据,提出基于电导活化能评估交联聚乙烯绝缘老化状态与剩余寿命的方法。以击穿场强下降至初始值的50%作为绝缘失效的判据,得到此XLPE绝缘试样的寿命为13.177a与12.764a,交联聚乙烯绝缘试样绝缘失效时对应的电导活化能为0.4623eV;提出了交联聚乙烯绝缘试样老化状态评估方法与寿命计算公式,当电导活化能低于0.75eV,绝缘材料已经进入老化后期,运用经验公式即可得到试样剩余寿命。测量退役电缆绝缘A、B、C的电导活化能分别为0.4593、0.5136、0.4824eV,预测其剩余寿命为-0.0951a,1.4387a以及0.5843a,结果与实际运行情况相符。

王猛[2](2021)在《微纳米SiO2/LDPE复合电介质空间电荷与直流电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聚合物电介质内空间电荷的积聚,使局部形成高场,绝缘材料击穿强度降低,成为了制约高压直流输电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在聚合物中掺杂适量无机纳米粒子能够抑制空间电荷,并改善其某些介电性能,改善程度与纳米颗粒分散状态密切相关,改善机理尚不明确。也有研究表明,微米颗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纳米颗粒的分散性,微、纳米颗粒同时掺杂后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协同效应,通过调控载流子输运机制,获得性能更优异的材料。本文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作为聚合物基体,以表面经过疏水改性的微米、纳米SiO2作为无机填料,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纳米、微米及微-纳米SiO2/LDPE复合材料。探讨了微-纳米复合材料制备过成中,微米、纳米SiO2添加顺序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先添加微米SiO2混炼一定时间后在加入纳米SiO2所制备的微-纳米复合材料性能最优,基于这种制备工艺,探讨了微米、纳米SiO2浓度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偏光显微镜(PL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LDPE和微、纳米SiO2/LDPE复合材料的结晶形态与微晶尺寸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微、纳米SiO2颗粒使球晶尺寸减小。纳米SiO2通过异相成核作用使纳米复合材料内部形成了小而致密的球晶结构,球晶结晶完善,结晶度提高;微米SiO2异相成核作用较弱,对球晶生长有阻碍作用,使微米复合材料内部球晶尺寸有所减小,球晶结晶不完善,结晶度变化不明显。复合材料的结晶度随着无机颗粒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利用电声脉冲法(PEA)实验研究了LDPE和微、纳米SiO2/LDPE复合材料的空间电荷特性。结果表明,纳米复合材料在两极附近积累了少量同极性电荷,微米复合材料在阳极附近积累了同极性电荷,在阴极附近积累了异极性电荷。纳米SiO2对空间电荷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当纳米SiO2含量为0.5wt%时,纳米复合材料抑制效果最优,当纳米SiO2含量超过0.5wt%时,随着浓度增加,抑制效果降低。微米SiO2对空间电荷抑制能力不明显,但微米复合材的短路电荷衰减速率高。微-纳米复合材料的空间电荷特性介于二者之间。实验研究了LDPE和复合材料的热激电流特性,结果表明:纳米复合材的电流峰峰温向高温方向移动,微米复合材料的电流峰峰温略向低温方向移动,微-纳米复合材料的电流峰与纳米复合材料的接近。说明纳米SiO2使LDPE内部引入了深陷阱,而微米SiO2使LDPE内部则产生了较多的浅陷阱。基于陷阱理论,建立了电极界面电荷层屏蔽模型和载流子在不同陷阱间的输运模型。实验研究了LDPE和复合材料的电导特性和直流击穿特性。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电导电流均低于LDPE,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导电流最低,微-纳米复合材料次之,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电导电流增大。在J-E曲线中,LDPE、微米复合材料和微米SiO2含量较高的微-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导电流出现了三个斜率变化区域,微米SiO2对阈值电场E1影响较小,但使阈值电场E2明显提高,而纳米复合材料及微米含量较低的微-纳米复合材料未出现第三个斜率变化区域,且纳米SiO2使得阈值电场E1明显提高。纳米复合材料的直流击穿场强明显高于LDPE,但随着纳米SiO2的含量增加,击穿场强逐渐降低,纳米SiO2含量为0.5wt%时,击穿场强最高,较LDPE提高约29.2%;微米复合材料的直流击穿场强低于LDPE,随着微米SiO2含量的增加,击穿场强明显下降,当微米SiO2含量较低时,击穿场强与LDPE接近;微-纳米复合材料的击穿场强随着SiO2整体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微米SiO2含量较低时,击穿场强随着纳米SiO2的增加降低比较缓慢,当微米SiO2含量较高时,随着纳米SiO2的增加,击穿场强降低幅度较大。基于实验结果和复合材料的聚集态结构,结合多核模型、介电双层模型及聚合物陷阱理论,建立了LDPE和复合材料内部的陷阱形成、载流子输运过程中入陷、脱陷与复合以及热电子对LDPE分子链轰击的过程模型。运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建立了LDPE、纳米SiO2以及LDPE与经过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改性的纳米SiO2间的界面模型,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模型进行优化和模拟,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探讨两种体系的陷阱和击穿特性。结果表明,纳米SiO2与LDPE间以范德华力作用为主,纳米SiO2/LDPE中的陷阱为深陷阱,LDPE中的陷阱为浅陷阱,纳米SiO2/LDPE的击穿场强较纯LDPE提高约18.2%。

支青云[3](2021)在《高速动车组车顶高压电缆终端电热老化机理及检测技术》文中提出动车组运行时,车顶高压电缆终端因安装时需截断半导体层,在截断处电场强度会发生畸变,常因含缺陷导致局部放电。同时,车顶电缆终端纤芯通流发热,内部存在温度集中点,热场梯度大,造成相邻材料抱紧力出现差异,出现界面松弛现象;且动车组白天运行、夜晚检修的间歇性工作特点又加剧了这种界面松弛,最终使界面间产生气隙,弱化电缆终端的界面性能,使其发生沿面闪络。传统以局部放电为特征量的检测方法易受干扰,难以有效检测出界面性能弱化的状况,造成近几年来车顶电缆终端故障的频发。当前,针对动车组车顶电缆终端绝缘劣坏机理的研究尚不完善,工程上尚无检测此类问题的系统方案,研究动车组车顶电缆终端的电热老化机理及其检测技术对保证高速动车组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动车组电缆终端的电热老化机理,试验验证了电缆终端的老化特性,提出了电缆终端老化检测方法,开发了基于温升特性的电缆终端老化检测系统。首先,研究了电缆终端电热联合作用下的温升过程,获得了车顶电缆终端的电热老化机理。根据车顶电缆终端的实际结构,提出了电缆终端多层同轴介质结构的电热场数学模型,建立了电缆终端的仿真模型,得到了运行工况下电缆终端内部的电热场分布,讨论了缺陷因素对电缆终端电热场的影响特性,包括缺陷尺寸、缺陷类型、缺陷位置等;获得了雷电流、谐波电流、励磁涌流等条件下电缆终端热场的暂态规律,研究了载流量、外界环境温度及材料参数对电缆终端热场的影响;对比了电缆终端内部的电热场分布特点,提出了电缆终端的绝缘劣化过程。其次,研究了陡波条件下电缆终端绝缘击穿过程,获得了电缆终端界面特性。针对新电缆终端和运行后电缆终端,进行了绝缘电阻测试及局部放电试验;搭建了陡波试验平台,开展了电缆终端运行前后及水煮前后的陡波试验。运行前后的陡波试验结果表明,电缆终端运行后因界面产生气隙,界面性能变弱,导致了其在陡波冲击电压下的击穿,验证了提出的老化机理;水煮前后的陡波试验结果表明,电缆终端水煮后内部材料的抱紧力得到提升,材料间界面贴合得更紧密,界面性能变强。最后,提出了基于光纤测温的电缆终端电热劣化检测方法。结合光的拉曼散射特性,stokes与anti-stokes热-光-电信号转换过程,确定了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元件参数,完成了系统的搭建;改进了基于累加平均的系统去噪技术,编写了累加去噪算法,开发了拉曼光信号的上位机处理软件;搭建了电缆终端的温升试验平台,通过分布式光纤得到了电缆终端的温升过程;对比了试验与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图77幅,表17个,参考文献106篇

骆高超[4](2021)在《液氮温区下超导电缆复合绝缘气隙放电特性分析及阶段识别》文中研究表明高温超导输电具有大容量、低损耗、体积小、系统可靠性高等优势,有望在我国未来电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低温绝缘技术是超导输电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超导电缆绝缘材料的制造工艺一般采用绕包法以降低介质损耗,绕包张力的选择以及细节的处理容易产生微缝隙和孔隙,在各种应力的联合作用下易加速开裂,在较大电场强度的作用下产生以气隙放电为主的局部放电现象,复合绝缘可能会面临失效的风险。虽然高温超导电缆输电技术尚未达到规模性应用的阶段,但解决其运行工况下的绝缘问题是促进超导电缆工程应用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对超导电缆的复合绝缘气隙放电发展特性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提高超导电缆复合绝缘在线监测的可靠性,对整个电网安全运行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实验室模拟超导电缆运行环境搭建了复合绝缘气隙放电试验平台,采用脉冲电流法检测系统获得了大量不同电压等级下的气隙放电信号,对常态温区与液氮温区下的复合绝缘气隙放电发展特性进行分析;分别采用统计算子和变分模态分解方法提取气隙放电特征参量并进行降维处理,得到8维新的特征参量;并利用层次聚类法将复合绝缘气隙放电发展过程进行有效阶段划分,最终提出一种改进KNN方法应用于复合绝缘放电发展阶段识别。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提出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MD)的气隙放电特征提取方法。对液氮温区下的复合绝缘气隙放电信号进行变分模态分解,将分解后的k个模态分量图利用相对矩和灰度共生矩阵得到的形状及纹理特征,并提取多尺度熵值构成放电特征向量。(2)提出一种基于改进KNN方法应用于复合绝缘气隙放电阶段识别。将复合绝缘气隙放电四个发展阶段共计四个类别作为输出,对复合绝缘发展阶段进行有效识别,与改进前的KNN和基于二叉树的核函数支持向量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通过加权后的KNN识别率平均识别率最高,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贾新民,蔡文超,贾俊青[5](2020)在《多起同型号配电变压器故障分析及处理》文中指出针对某供电局4台S13-M.RL-400/10型配电变压器连续故障的问题,对变压器的运行环境、负荷状况(负荷率、三相不平衡率)进行检查,并通过试验分析及吊芯检查,确定故障主要原因为变压器缺油造成分接开关等处过热放电,绝缘损坏。最后针对此类问题从运维管理方面提出建议。

于庆月[6](2020)在《交联聚乙烯电缆中间接头介电性能与老化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力电缆作为电力系统中能量的传输载体,其电缆附件的可靠性一直是电缆线路安全运行的核心要素。然而随运行年限的增加,电缆接头易发生绝缘性能的劣化和失效,造成电力电缆运行故障。硅橡胶是交联聚乙烯电缆中间接头的主绝缘材料,硅橡胶材料理化性能和电气性能的优劣是电缆中间接头稳定运行的关键。本文对不同服役年限的接头硅橡胶绝缘的介电性能和理化特性进行研究,揭示硅橡胶的理化特性与绝缘劣化的相应变化规律,分析绝缘劣化产生的机理。采用红外光谱表征硅橡胶材料的化学组成变化,发现随服役年限的增加,硅橡胶试样主链结构的红外吸收峰面积不断下降,说明有老化现象发生,但振动峰的宽度降低并不明显,则绝缘材料未发生严重劣化;通过密度测试可以发现,硅橡胶试样的密度随服役时间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电缆接头投入后受到的电热作用有关;采用热失重分析硅橡胶绝缘的热稳定性,发现相比于未运行的试样,已运行试样的初始分解温度、残碳量等参数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运行后的硅橡胶受到了热老化的影响,热稳定性下降。对四种试样的物理机械性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与未运行的试样相比,已运行试样的拉伸性能呈下降趋势,而服役年限短的试样断裂伸长率反而上升,这可能与高温高场强下发生的热重排作用有关。服役后的硅橡胶试样负荷下伸长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说明交联度减小。由动态热机械分析可知,投入运行的硅橡胶绝缘储能模量降低,表明分子链段的变化所引起的普弹形变,造成硅橡胶刚性减小,柔性增大。对硅橡胶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击穿场强、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进行测试,对体积电阻率的测试结果进行活化能计算,发现未服役试样的活化能、界面势垒最高,投入运行后的试样载流子迁移率升高,活化能降低。击穿场强测试结果显示,运行后的试样击穿场强随服役时间呈下降趋势,这与试样老化后形成的畸变电场有关。宽频介电谱曲线表明,服役后的硅橡胶绝缘分子链结构发生热降解,主链断裂进行解聚反应,此过程破坏了硅橡胶的主链对称,导致介电常数增大。随温度升高,硅橡胶试样的介电常数与介质损耗在低频段变化明显,表现为介电常数减小,介质损耗增大。

于竞哲[7](2020)在《基于SCLC理论的交流配电XLPE电缆在不同直流拓扑下的运行参数研究》文中提出目前,随着新能源电源和直流负荷的快速发展,直流配电技术逐渐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焦点。然而,在我国大中型城市新建直流配电线路非常困难。如果能够对原有交流配电线路进行直流改造,对于直流配电网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运行经验较少,将交流电缆配电线路改为直流运行后,其运行参数的取值一般较为保守,导致原有电缆线路的供电能力得不到有效利用。为此,本文基于空间电荷限制电流(Space Charge Limited Current,SCLC)理论对交流交联聚乙烯(Cross-linked Polyethylene,XLPE)配电电缆直流改造后的运行参数进行了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提出了交流配电XLPE电缆改为直流运行后的直流运行电压设计方法。为了最小化空间电荷积累给电缆绝缘造成的影响,将空间电荷积累阈值场强这一概念应用于配电电缆交改直领域。搭建了高温高场强直流电导电流测试系统,研究了10 kV交流XLPE、35 kV交流XLPE和硅橡胶三种试样的电导电流特性,利用SCLC理论得到了三种试样的空间电荷积累阈值场强。通过将电缆绝缘中的最大场强限制在阈值场强以下,得到了三芯10 kV和35 kV交流XLPE电缆在不同条件下的直流运行电压。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电缆的直流运行电压随导体运行温度的增加而减小。揭示了三芯10 kV和35 kV交流XLPE电缆在三种直流拓扑结构下直流输送功率随导体运行温度的变化规律。构建了交流配电XLPE电缆本体的热电耦合仿真模型,分析了电缆本体的热场、稳态电场和暂态电场的分布特性和变化规律,对两种电缆在三种直流拓扑结构下的直流输送功率进行了优化。研究发现与35kV交流XLPE电缆相比,将10 kV交流XLPE电缆改为直流运行后,其输送功率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此外,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1.2倍安全裕度的情况下,对于在各个导体运行温度下运行的10 kV交流XLPE电缆,其在单极式直流拓扑下的输送功率均为最高;对于在三种直流拓扑结构下运行的10 kV交流XLPE电缆,其在导体运行温度为60oC条件下的直流输送功率均为最高。阐明了10 kV交流XLPE电缆改为直流运行后其绝缘性能和直流运行参数随交流运行年限变化的机理。对运行0年、13年和29年的10 kV交流XLPE电缆绝缘试样进行电气性能测试和理化分析,发现随着交流运行年限的增加,10 kV交流XLPE电缆绝缘产生了更多的热氧老化产物且结晶度降低,导致材料陷阱密度和陷阱能级增加,从而引起阈值场强和电导率活化能增加。对三种运行时间的10 kV交流XLPE电缆本体进行热电耦合仿真,发现随着交流运行年限的增加,电缆绝缘电导率活化能的增加导致绝缘中的最大场强变小;又因为电缆绝缘的阈值场强增加,导致了电缆的直流运行电压随交流运行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确定了三种运行时间10 kV交流XLPE电缆在不同条件下的直流输送功率,发现三种电缆在不同导体运行温度下的直流输送功率均大于交流输送功率,而且电缆的直流输送功率随交流运行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提出了一种基于同轴双层绝缘模型的XLPE电缆中间接头应力锥稳态直流电场计算与优化算法。使用该算法研究了应力锥曲线在不同设计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其变化机理。结果表明,对于XLPE电缆中间接头的应力锥曲线的优化,利用该算法明显提高了优化效率。构建了10 kV交流XLPE电缆中间接头的热电耦合仿真模型,研究了中间接头的直流电场分布及空间电荷积累风险。研究发现中间接头应力锥附近的最大场强小于0.35 MV/m,而且当绝缘温差较大时高压屏蔽管附近的最大场强小于硅橡胶的阈值场强。此外,通过算法和仿真模型对10 kV交流XLPE电缆中间接头的直流电场进行了优化,发现增加高压屏蔽管的厚度可以有效减小高压屏蔽管周围的最大场强;优化后的应力锥曲线实现了轴向场强的预期目标,同时有效改善了应力锥区域的直流电场分布。

曹益[8](2020)在《ITER耐极低温高压线缆接合装置的设计及工艺研究》文中指出ITER高压线缆接合装置在ITER主机中用于连接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耐极低温高压测量线缆和信号线,并为之提供绝缘保护、结构支撑以及干扰信号的屏蔽。由于装置工作在高真空、极低温、强电磁、辐照条件下,因此对其材料和结构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有的用于电力传输的电缆接头很难满足聚变装置对材料的要求,而目前国际上多数聚变堆中也尚未用到这一结构。本论文主要从ITER高压线缆接合装置的材料设计、结构设计、电性能与力学性能分析、结构优化、装配工艺研究和性能测试等方面出发,开展了新型ITER关键部件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根据聚变堆对高压线缆接合装置的材料要求,对其结构材料进行了选择,并主要针对耐极低温环氧树脂及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开展了研究:首先,对双酚A环氧树脂体系的增韧方法进行了研究,提高了树脂体系在低温下的力学强度;第二,通过采用硅烷偶联剂和等离子体处理的方法提高了玻璃纤维和环氧树脂的界面粘接强度;第三:通过向环氧树脂中添加纳米氧化铝颗粒的方法降低了其介电系数,提高了信号传输的可靠性。第四,针对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线膨胀系数和放气率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性能指标达到预期要求。根据ITER高压线缆信号传输的要求,阐述了电磁屏蔽结构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 30kV高压线缆接合装置的结构设计和电场强度分析、应力分析,分析表明在磁体失超等极端条件下,高压线缆接合装置绝缘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30kV高压线缆接合装置中通过设计了氦气密高压电极和加入半导电材料的方法提高了界面的绝缘安全性。此外,探讨了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常见的缺陷类型,并对预设缺陷的高压线缆接合装置模型开展了电场强度分析,结果表明较小的缺陷能引起电场强度成倍增加。因此,降低高压线缆接合装置的缺陷以及保证其气密性十分必要。根据高压线缆接合装置便于现场安装的技术要求,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对其开展了虚拟装配的研究,探索了零部件装配顺序与其结构设计之间的关系,验证了模块化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确定了从左往右、从里向外的装配顺序。对研制成功的高压线缆接合装置原型件,开展了电性能和抗冷热冲击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50次冷热冲击之后高压线缆接合装置绝缘性能正常。此外,通过帕申放电测试和局部放电测试验证了原型件的氦气密性和缺陷控制良好,其低温力学性能和电性能达到了 ITER磁体安全运行的要求。

林添堤[9](2020)在《交联聚乙烯高压电缆绝缘特性与老化状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加大了对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的建设投资,大幅提高了全国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电缆使用率。交联聚乙烯(XLPE)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和耐热性能,在电力输配电系统中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缆绝缘中。然而电缆绝缘老化问题对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由于农村的环境条件比城市更为恶劣,湿度更大,电缆绝缘老化的问题更为严峻。因此,本文围绕电缆绝缘老化、电荷特性、介电及其理化性能展开研究,梳理了绝缘老化方式和老化机理,为农业电气化和城网的升级改造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首先,开展了多因素加速老化实验,研究发现工频交流下新旧电缆的电树枝生长特性存在差异,随着工频电压等级的提高,电树枝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相同电压等级下电树生长速度随着频率的提高而加快。温度能改变树枝的结构和生长特性,高压高温耦合作用能够迅速提高树枝的生长速度,电-热-水联合老化下将加速绝缘的劣化。经历加速老化后,绝缘的表面电位衰减速度得到提升,陷阱密度提高,介电常数增大,发生分子链断裂,微观结构发生明显的劣化。其次,通过表面电位测试、空间电荷测试等实验,分析陷阱电荷特性对绝缘性能的影响,并结合理化特性的表征结果研究电缆绝缘在实际工况中的老化原理。研究发现,发生故障且投运时间较长的电缆表面电荷消散的速度更快。新电缆中深陷阱中心的电荷密度高于浅陷阱中心,老化的电缆电荷密度高于新电缆,而陷阱能级有变浅的趋势。此外,新电缆电极附近积聚异极性空间电荷,而旧电缆则以注入同极性空间电荷为主;异极性电荷的消散速度明显低于同极性电荷。随着电缆投运时间增加,绝缘切片击穿强度下降,电阻率在同一数量级内变化,介电损耗提升,表面微观形貌明显劣化,出现C=C键、羰基和羟基等极性基团,而结晶状态的变化并不单一。最后,结合等温松弛电流法、绝缘介电及电荷特性综合评估现役电缆的老化状态,通过多个特征参数建立数学评估模型,模糊判定现役电缆的剩余寿命。分析发现,经历一定实际运行老化的电缆松弛电流在高频阶段衰减较快,电缆绝缘老化越严重,电流低频分量的衰减速度越慢;严重老化或经历过故障的电缆其老化因子出现骤升,电缆投运时间与老化因子呈近似线性关系。电缆绝缘的特征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基于相关性分析和多个电缆特征参数建立起来的数学评估模型,能初步预测现役电缆的剩余使用寿命。本文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电树和陷阱的产生是电缆老化的重要标志。在农业电气化过程中,如何防止土壤中的金属微量元素混入电缆绝缘和电荷积聚问题对提高电缆寿命至关重要。此外,在农业使用的电缆中,亦可通过本文建立的数学评估模型结合影响电缆老化的主要因素开展多因素老化评估和预测,防止因电缆老化导致的用电安全隐患,并可在某种程度上提高电缆的使用寿命。

张黛芳[10](2020)在《绝缘管型母线典型缺陷故障的多物理场耦合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绝缘管型母线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经常发生故障,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绝缘管型母线在生产、制作、运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潜伏性的缺陷,从而成为运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绝缘管型母线的实际运行过程是一个包含了电场、热场、磁场、应力场等多个物理场的耦合反应的复杂过程。因此,基于多参量耦合的研究方法,开展绝缘管型母线的电-磁-热-力耦合特性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价值。通过多物理场耦合的方法来进行管型母线的仿真分析,有利于正确地分析缺陷故障过程发展机理以及状态评估方法。本文从多物理场的耦合关系入手,基于电-磁-热-力等多物理场耦合的仿真方法,构建了绝缘管型母线的有限元多物理场仿真计算模型,最终得到了绝缘管型母线不同典型缺陷下的物理场分布规律。除此之外,搭建了局部放电检测试验平台,进行了管型母线局部放电的相关检测。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绝缘管型母线典型工况下电-磁-热-力多物理场的分布情况。从绝缘管型母线电-磁-热-力多物理场的耦合关系入手,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搭建了绝缘管型母线的有限元多物理场仿真计算模型,然后对绝缘管型母线进行仿真计算,最终得到了典型工况下绝缘管型母线的电场、磁场、温度场、应力场的分布规律。(2)研究了绝缘管型母线气隙缺陷下的物理场分布情况以及局部放电特性。基于气隙缺陷下多物理场的耦合模型,仿真分析了气隙缺陷下各个物理场分布的规律。设置了不同的绝缘管型母线的缺陷尺寸、形状、位置,通过仿真分析得到了这些因素变量对物理场分布的影响规律。最后,利用绝缘管型母线的局部放电试验得到了气隙缺陷故障下局放的变化规律。(3)研究了绝缘管型母线不同金属缺陷下的多物理场分布以及局部放电特性。常见的典型金属缺陷:悬浮颗粒、金属贯穿、端部毛刺。基于不同金属缺陷下多物理场的耦合模型,仿真分析了不同缺陷下各个物理场的分布规律。此外,通过仿真分析得到了不同金属缺陷尺寸、端部伸出长度、贯穿深度下物理场的分布规律。最后,利用绝缘管型母线的局部放电试验得到了不同典型金属缺陷故障下局放的变化规律。

二、线包绝缘劣化的处理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线包绝缘劣化的处理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交联聚乙烯复合绝缘热老化动力学特性及其寿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交联聚乙烯绝缘加速老化
        1.2.2 交联聚乙烯绝缘劣化特性
        1.2.3 基于活化能的绝缘材料寿命评估方法
        1.2.4 交联聚乙烯绝缘状态与寿命评估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交联聚乙烯绝缘热老化微观特性
    2.1 热老化实验方案设计
        2.1.1 实验样品
        2.1.2 老化平台与实验方案
    2.2 热老化对交联聚乙烯微观形态的影响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测试原理与方法
        2.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2.3 热老化对交联聚乙烯化学结构的影响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原理与方法
        2.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2.4 热老化对交联聚乙烯结晶度的影响
        2.4.1 差示扫描量热测量原理与方法
        2.4.2 测量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交联聚乙烯绝缘热老化动力学特性
    3.1 热老化对交联聚乙烯热重活化能的影响
        3.1.1 热重活化能计算方法
        3.1.2 热失重实验平台与方法
        3.1.3 测试结果与分析
    3.2 热老化对交联聚乙烯电导活化能的影响
        3.2.1 电导活化能的计算与表征
        3.2.2 直流电导率的测试方法与平台
        3.2.3 测量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交联聚乙烯绝缘热老化电气特性
    4.1 热老化对交联聚乙烯介电损耗的影响
        4.1.1 介电损耗测试原理与方法
        4.1.2 介电谱测试平台与方法
        4.1.3 测试结果与分析
    4.2 热老化对交联聚乙烯击穿场强的影响
        4.2.1 击穿场强测试原理与方法
        4.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活化能的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寿命评估
    5.1 老化时间等效表征
        5.1.1 温度加速因子
        5.1.2 交联聚乙烯击穿电压与老化时间的关联规律
    5.2 基于电导活化能的交联聚乙烯绝缘寿命评估
    5.3 评估方法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微纳米SiO2/LDPE复合电介质空间电荷与直流电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背景
    1.2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电介质研究进展
        1.2.1 纳米材料的基本效应
        1.2.2 纳米复合电介质中的界面
        1.2.3 纳米复合电介质的理论研究现状
        1.2.4 纳米复合电介质的介电性能研究现状
    1.3 聚合物基微纳米复合电介质介电性能研究现状
    1.4 空间电荷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聚乙烯基微纳米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2.1 聚乙烯基微纳米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微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2 微纳米复合电介质的结构表征
        2.2.1 无机颗粒的分散性
        2.2.2 化学结构表征
        2.2.3 不同工艺制备的材料的结晶结构表征
        2.2.4 不同浓度的微纳米复合材料结晶度测定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纳米SiO_2/LDPE复合材料空间电荷特性
    3.1 空间电荷的形成和PEA测试系统
        3.1.1 空间电荷的形成
        3.1.2 PEA法测量空间电荷的装置系统
    3.2 聚合物电介质空间电荷陷阱理论
    3.3 不同制备工艺的微纳米复合电介质空间电荷特性
        3.3.1 预压电场对空间电荷的影响
        3.3.2 短路时空间电荷分布
    3.4 不同浓度的微纳米复合电介质空间电荷特性
        3.4.1 预压电场对空间电荷的影响
        3.4.2 短路时空间电荷分布
    3.5 复合材料的热激电流特性和抑制空间电荷机理分析
        3.5.1 复合材料的热激电流特性
        3.5.2 复合材料抑制空间电荷的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纳米SiO_2/LDPE复合材料直流电性能研究
    4.1 微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导特性
        4.1.1 固体介质电导理论概要
        4.1.2 不同工艺制备的微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导特性
        4.1.3 不同浓度的微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导特性
    4.2 微纳米复合材料的直流击穿特性
        4.2.1 固体介质击穿理论概要
        4.2.2 不同工艺制备的微纳米复合材料击穿特性
        4.2.3 不同浓度的微纳米复合材料的直流击穿特性
    4.3 微纳米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理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纳米SiO_2/LDPE复合材料电学性能仿真
    5.1 模型构建
        5.1.1 经硅烷改性的纳米SiO_2表面模型构建
        5.1.2 低密度聚乙烯模型构建
        5.1.3 纳米SiO_2/LDPE模型构建
    5.2 分子动力学模拟
    5.3 模拟结果与分析
        5.3.1 纳米SiO_2/LDPE的界面结合能与相互作用力分析
        5.3.2 LDPE和纳米SiO_2/LDPE的击穿场强分析
        5.3.3 LDPE和纳米SiO_2/LDPE的陷阱特性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高速动车组车顶高压电缆终端电热老化机理及检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缆终端的电热老化机理
        1.2.2 电缆终端的界面特性
        1.2.3 电缆终端的故障检测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动车组车顶高压电缆终端的电热老化机理
    2.1 动车组电缆终端模型分析
        2.1.1 电缆终端结构特点
        2.1.2 电缆终端电热分布数学模型
        2.1.3 电缆终端温升过程仿真模型
    2.2 动车组电缆终端的电场分布特性
        2.2.1 运行工况下电缆终端内部电场
        2.2.2 含缺陷情况下电缆终端内部电场
        2.2.3 暂态工况下电缆终端内部电场
    2.3 动车组电缆终端的热场分布特性
        2.3.1 运行工况下电缆终端内部热场
        2.3.2 含缺陷情况下电缆终端内部热场
        2.3.3 暂态工况下电缆终端内部热场
        2.3.4 不同参数下电缆终端内部热场
    2.4 动车组电缆终端的劣化过程分析
        2.4.1 电缆终端的劣化发展过程
        2.4.2 电缆终端的劣化阶段表征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陡波冲击试验的电缆终端界面特性
    3.1 试验系统及方法
        3.1.1 试验系统的搭建
        3.1.2 试验方法
    3.2 电缆终端的绝缘性能测试
        3.2.1 电缆终端的绝缘电阻测试
        3.2.2 电缆终端的工频局放测试
    3.3 电缆终端的陡波试验
        3.3.1 电缆终端水煮前的陡波试验
        3.3.2 电缆终端水煮后的陡波试验
    3.4 电缆终端的界面特性分析
        3.4.1 运行前后电缆终端的界面特性
        3.4.2 水煮前后电缆终端的界面特性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光纤测温的电缆终端故障检测方法
    4.1 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的原理及结构
        4.1.1 光的拉曼散射特性
        4.1.2 光电热信号解调过程
        4.1.3 光时域反射特性分析
        4.1.4 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
    4.2 系统信号去噪及上位机软件开发
        4.2.1 累加平均去噪算法
        4.2.2 信号处理流程
        4.2.3 上位机软件功能特点
    4.3 电缆终端温升试验与光纤测温系统应用
        4.3.1 电缆终端温升试验与测试系统
        4.3.2 温升试验过程
        4.3.3 试验结果的分析及讨论
    4.4 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适用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液氮温区下超导电缆复合绝缘气隙放电特性分析及阶段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超导电缆结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超导电缆
        1.3.2 液氮温区下低温绝缘性能
        1.3.3 局部放电特征提取方法
        1.3.4 局部放电模式识别器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液氮温区下复合绝缘气隙放电试验
    2.1 缺陷样品制备
    2.2 液氮温区下气隙放电试验平台搭建
        2.2.1 恒温设备
        2.2.2 检测系统
    2.3 试验方案及步骤
    2.4 放电量校正
    2.5 本章小结
3 液氮温区下复合绝缘气隙放电特性
    3.1 气隙放电产生原因
    3.2 复合绝缘气隙放电特性分析
        3.2.1 基本特征参量
        3.2.2 放电能量参数
        3.2.3 统计特征参量
        3.2.4 基于VMD分解的IF-MSE特征
    3.3 基于核的主成分特征降维处理
        3.3.1 KPCA原理
        3.3.2 新特征量
    3.4 本章小结
4 超导电缆复合绝缘气隙放电发展阶段划分及识别
    4.1 液氮温区下复合绝缘气隙放电发展阶段划分
        4.4.1 聚类算法原理
        4.4.2 气隙放电发展阶段
    4.2 常用局部放电识别分类器
        4.2.1 支持向量机分类器
        4.2.2 人工神经网络
        4.2.3 K-近邻分类器
    4.3 基于改进K-近邻算法的复合绝缘气隙放电发展阶段识别
        4.3.1 模型建立
        4.3.2 识别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5)多起同型号配电变压器故障分析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故障概况
    1.1 1号箱变内变压器故障
    1.2 2号箱变内变压器故障
    1.3 3号箱变变压器故障
2 检修试验分析
    2.1 试验分析
    2.2 吊芯检查
    2.3 三相负荷不平衡率分析
3 故障原因分析
4 运维管理建议

(6)交联聚乙烯电缆中间接头介电性能与老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电缆中间接头的结构及类型
    1.4 电缆中间接头硅橡胶绝缘的性能影响因素
        1.4.1 介电特性影响因素
        1.4.2 力学性能影响因素
        1.4.3 老化性能影响因素
        1.4.4 界面特性影响因素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硅橡胶试样的设计及实验方法
    2.1 硅橡胶试样的设计
        2.1.1 设计目标
        2.1.2 研究方案
        2.1.3 基本性能评价参数
    2.2 实验方法
        2.2.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的测试
        2.2.2 密度的测试
        2.2.3 热失重分析(TGA)的测试
        2.2.4 物理机械性能的测试
        2.2.5 介电性能的测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服役年限的硅橡胶绝缘老化特性研究
    3.1 硅橡胶材料的化学组成变化
    3.2 硅橡胶材料的密度变化
    3.3 硅橡胶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3.4 硅橡胶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分析
        3.4.1 拉伸性能分析
        3.4.2 热延伸分析
        3.4.3 动态热机械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硅橡胶的介电特性随服役年限的变化规律研究
    4.1 电导温度特性
    4.2 击穿强度
    4.3 宽频介电谱
        4.3.1 介电频谱
        4.3.2 介电温谱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基于SCLC理论的交流配电XLPE电缆在不同直流拓扑下的运行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交流配电电缆直流改造的研究现状
        1.2.1 电缆配电线路交改直的拓扑结构
        1.2.2 交流配电XLPE电缆系统的直流改造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电缆绝缘试样测试系统和热电耦合仿真模型
    2.1 绝缘试样的制备
    2.2 绝缘试样测试系统
        2.2.1 绝缘试样电气性能测试系统
        2.2.2 绝缘试样表征测试设备
    2.3 交流配电XLPE电缆系统热电耦合仿真模型
        2.3.1 交流配电XLPE电缆系统的结构和材料参数
        2.3.2 有限元仿真基本方程和环境参数
        2.3.3 有限元仿真模型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空间电荷限制电流理论的绝缘试样电导电流特性研究
    3.1 空间电荷限制电流理论
        3.1.1 空间电荷限制电流理论的基本方程
        3.1.2 空间电荷限制电流理论的J-U曲线
    3.2 绝缘试样的电导电流密度特性研究
        3.2.1 电导电流密度曲线斜率
        3.2.2 空间电荷积累阈值场强
    3.3 绝缘试样的电导率计算和分析
        3.3.1 电导率及其活化能计算
        3.3.2 电导率拟合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交流配电XLPE电缆在不同直流拓扑结构下的运行参数研究
    4.1 交流配电XLPE电缆的热场和直流载流量研究
        4.1.1 不同直流拓扑结构下电缆的热场分布和直流载流量
        4.1.2 不同直流拓扑结构下电缆的直流载流量对比分析
    4.2 交流配电XLPE电缆的稳态电场和直流运行电压研究
        4.2.1 绝缘温差对电缆稳态电场的影响
        4.2.2 交流配电XLPE电缆的稳态电场分析
    4.3 交流配电XLPE电缆的直流输送功率分析
        4.3.1 不同直流拓扑结构下的交流配电电缆输送功率计算
        4.3.2 交流配电XLPE电缆输送功率的对比分析
    4.4 交流配电XLPE电缆的暂态电场研究
        4.4.1 电缆在极性反转电压下的暂态电场
        4.4.2 电缆在雷电冲击电压下的暂态电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交流运行年限对10 kV交流XLPE电缆直流运行参数的影响
    5.1 环切试样的表征和陷阱特性研究
        5.1.1 环切试样的表征特性分析
        5.1.2 环切试样的陷阱特性分析
    5.2 环切试样的电导电流特性研究
        5.2.1 电导电流密度特性分析
        5.2.2 电导率计算和拟合
    5.3 不同交流运行年限10 kV交流XLPE电缆的热电耦合仿真
        5.3.1 双极式直流拓扑结构下电缆的直流载流量
        5.3.2 双极式直流拓扑结构下电缆的稳态电场和输送功率
    5.4 10kV交流XLPE电缆绝缘的交流、直流耐压特性
        5.4.1 交流、直流击穿测试结果和分析
        5.4.2 交流、直流E-t特性计算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同轴双层绝缘模型的XLPE电缆中间接头电场计算与优化
    6.1 同轴双层绝缘稳态直流电场计算模型
        6.1.1 同轴双层绝缘稳态直流电场计算理论
        6.1.2 同轴双层绝缘稳态直流电场计算模型的仿真验证
    6.2 中间接头应力锥稳态直流电场计算与优化算法
        6.2.1 中间接头应力锥稳态直流电场计算与优化原理
        6.2.2 中间接头应力锥稳态直流电场计算与优化算法的验证
    6.3 10kV交流XLPE电缆中间接头稳态直流电场计算与优化
        6.3.1 10kV交流XLPE电缆中间接头热电耦合仿真
        6.3.2 10kV交流XLPE电缆中间接头绝缘界面处空间电荷计算
        6.3.3 10kV交流XLPE电缆中间接头应力锥稳态直流电场优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8)ITER耐极低温高压线缆接合装置的设计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ITER装置及磁体信号测量
    1.2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任务
第2章 ITER高压线缆接合装置的材料研究
    2.1 ITER高压线缆接合装置的材料选择
        2.1.1 绝缘材料的选择
        2.1.2 金属材料的选择
    2.2 ITER高压线缆接合装置的绝缘材料性能研究
        2.2.1 双酚A环氧树脂体系的增韧
        2.2.2 玻璃纤维增强材料表面改性
        2.2.3 绝缘材料界面热膨胀系数测试
    2.3 ITER高压线缆接合装置的材料介电性能研究
        2.3.1 耐极低温环氧树脂介电性能改性研究进展
        2.3.2 不同绝缘材料复合后电场分布
        2.3.3 改性环氧树脂体系的介电常数测试
        2.3.4 实验结果及讨论
    2.4 高压线缆接合装置绝缘材料放气性能研究
        2.4.1 材料的放气率
        2.4.2 线缆接合装置材料放气性能测试
        2.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2.5 本章小结
弟3草 ITER高压线缆接合装置设计优化
    3.1 ITER超导磁体中的高压线缆
        3.1.1 用于ITER磁体信号测量的耐低温高压线缆
        3.1.2 ITER信号传输电缆的结构
        3.1.3 ITER高压电缆的干扰信号屏蔽
    3.2 ITER主机系统中的高压线缆接合装置
    3.3 ITER高压线缆接合装置的设计
        3.3.1 ITER高压线缆接合装置的设计要求
        3.3.2 线缆接合装置材料的参数与设计准则
        3.3.3 ITER 30kV高压线缆接合装置的结构初步设计
    3.4 ITER 30kV高压线缆接合装置的分析优化
        3.4.1 不带地屏结构的电性能分析
        3.4.2 带地屏结构的电性能分析
        3.4.3 高压线缆接合装置的结构优化
        3.4.4 高压线缆接合装置的力学性能分析
    3.5 缺陷对高压线缆接合装置的影响
        3.5.1 线缆接合装置中可能产生的缺陷类型
        3.5.2 缺陷对线缆接合装置电性能的影响
        3.5.3 预设缺陷的线缆接合装置电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ITER高压线缆接合装置装配工艺研究
    4.1 总体装配工艺方案
    4.2 线缆接合装置的部件研制
        4.2.1 卡盘和应力锥
        4.2.2 绝缘内衬管和外绝缘套管
    4.3 耐极低温高压电缆处理
    4.4 线缆接合装置部件的装配
    4.5 高压线缆接合装置低缺陷控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ITER高压线缆接合装置实验研究
    5.1 高压电缆及信号线绝缘测试
        5.1.1 测试方案
        5.1.2 高压漏电流测试
        5.1.3 帕申放电测试
        5.1.4 电性能测试结果
    5.2 高压线缆接合装置基本电性能测试
        5.2.1 信号连通测试
        5.2.2 冷热冲击测试
        5.2.3 绝缘电阻测试及耐压测试
    5.3 高压线缆接合装置帕申放电测试
        5.3.1 帕申放电测试
        5.3.2 测试结果及讨论
    5.4 高压线缆接合装置局部放电测试
        5.4.1 测试方案
        5.4.2 局部放电测试
        5.4.3 测试结果及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交联聚乙烯高压电缆绝缘特性与老化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交联聚乙烯在电缆绝缘中的应用
        1.1.2 交联聚乙烯电缆在农业电气化工程的应用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缆绝缘老化机理研究现状
        1.2.2 电缆绝缘加速老化研究现状
        1.2.3 电缆老化状态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电缆样品和实验方法
    2.1 样品描述
    2.2 加速老化实验设计
    2.3 空间电荷分布测试
        2.3.1 理论依据
        2.3.2 实验方法
    2.4 等温表面电位测试
        2.4.1 理论依据
        2.4.2 实验方法
    2.5 等温松弛电流测试
        2.5.1 理论依据
        2.5.2 实验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因素作用下电缆绝缘加速老化研究
    3.1 工频交流下新旧电缆绝缘起树特性研究
    3.2 不同电压形式下电树老化研究
        3.2.1 不同工频电压等级下电树老化研究
        3.2.2 脉冲电压下电树老化研究
    3.3 电-热联合老化电树生长特性研究
        3.3.1 工频10kV下不同温度等级电树生长特性
        3.3.2 工频15kV下不同温度等级电树生长特性
    3.4 电-热-水联合老化实验研究
        3.4.1 联合老化电树生长特性研究
        3.4.2 不同阶段电老化基础上多因素老化研究
    3.5 不同老化阶段绝缘介电及理化性能变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场运行老化电缆的绝缘及理化特性研究
    4.1 电缆绝缘介电及电荷特性研究
        4.1.1 电缆绝缘样品表面陷阱特性分析
        4.1.2 电缆绝缘样品空间电荷行为分析
        4.1.3 电缆绝缘样品介电性能表征
    4.2 电缆绝缘理化性能表征
        4.2.1 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4.2.2 表面成分分析
        4.2.3 热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场运行老化电缆综合性能测试及状态评估
    5.1 等温松弛电流法评估电缆绝缘状态
    5.2 基于电缆绝缘介电及电荷特性状态评估
    5.3 电缆绝缘老化状态综合评估
        5.3.1 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5.3.2 相关性分析
    5.4 寿命评估模型建立与预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绝缘管型母线典型缺陷故障的多物理场耦合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关型式结构研究现状
        1.2.2 相关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1.2.3 相关仿真模拟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绝缘管型母线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原理
    2.1 引言
    2.2 绝缘管型母线的结构型式
        2.2.1 环氧树脂浇注式绝缘管型母线
        2.2.2 绝缘带绕包式绝缘管型母线
        2.2.3 挤包式绝缘管型母线
    2.3 绝缘管型母线电-磁-热-力的耦合数学模型
        2.3.1 电磁场
        2.3.2 温度场
        2.3.3 应力场
        2.3.4 多物理耦合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绝缘管型母线耦合仿真及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绝缘管型母线耦合物理模型
    3.3 绝缘管型母线多物理场仿真结果
        3.3.1 电场仿真结果分析
        3.3.2 磁场仿真结果分析
        3.3.3 温度场仿真结果分析
        3.3.4 应力场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绝缘管型母线气隙缺陷研究与分析
    4.1 引言
    4.2 气隙放电击穿原理
    4.3 绝缘管型母线气隙缺陷多物理场仿真结果
        4.3.1 电场仿真结果
        4.3.2 磁场仿真结果
        4.3.3 温度场仿真结果
        4.3.4 应力场仿真结果
    4.4 不同气隙缺陷下绝缘管型母线电场仿真结果
        4.4.1 不同尺寸气隙缺陷下绝缘管型母线电场分布
        4.4.2 不同球形气隙缺陷下绝缘管型母线电场分布
        4.4.3 不同位置气隙缺陷下绝缘管型母线电场分布
    4.5 绝缘管型母线气隙缺陷局部放电试验
        4.5.1 局部放电检测原理
        4.5.2 局部放电试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绝缘管型母线金属缺陷研究与分析
    5.1 引言
    5.2 绝缘管型母线金属缺陷放电原理
    5.3 绝缘管型母线金属缺陷仿真分析
        5.3.1 绝缘管型母线悬浮颗粒仿真
        5.3.2 绝缘管型母线金属端部缺陷仿真
        5.3.3 绝缘管型母线金属贯穿缺陷仿真
    5.4 绝缘管型母线金属缺陷局部放电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线包绝缘劣化的处理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交联聚乙烯复合绝缘热老化动力学特性及其寿命评估[D]. 彭鹏.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微纳米SiO2/LDPE复合电介质空间电荷与直流电性能的研究[D]. 王猛.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1)
  • [3]高速动车组车顶高压电缆终端电热老化机理及检测技术[D]. 支青云.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4]液氮温区下超导电缆复合绝缘气隙放电特性分析及阶段识别[D]. 骆高超.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5]多起同型号配电变压器故障分析及处理[J]. 贾新民,蔡文超,贾俊青. 内蒙古电力技术, 2020(06)
  • [6]交联聚乙烯电缆中间接头介电性能与老化特性研究[D]. 于庆月.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7]基于SCLC理论的交流配电XLPE电缆在不同直流拓扑下的运行参数研究[D]. 于竞哲. 浙江大学, 2020
  • [8]ITER耐极低温高压线缆接合装置的设计及工艺研究[D]. 曹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9]交联聚乙烯高压电缆绝缘特性与老化状态研究[D]. 林添堤.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10]绝缘管型母线典型缺陷故障的多物理场耦合特性研究[D]. 张黛芳.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标签:;  ;  ;  ;  ;  

绕线绝缘劣化处理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