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体细胞移植的证据

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体细胞移植的证据

一、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体细胞植入证据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苏龙[1](2021)在《阻断CXCR4对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急性白血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之一,化疗仍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部分复发难治患者需要接受更强烈的治疗方案,如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CT)。然而,复发仍旧是急性白血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治疗后骨髓残留白血病细胞是复发的根源所在。与髓外复发相比,骨髓复发患者治疗困难,长期预后差。因此,如何清除骨髓中的残留白血病细胞,对于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整体预后,甚至实现治愈白血病的最终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造血与免疫细胞发育、迁移及功能维持中均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参与了造血细胞发育、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向骨髓归巢及其在骨髓微环境中的定居。此外,CXCL12/CXCR4在急性白血病细胞向骨髓迁移及其在骨髓中的定居亦发挥关键性作用。骨髓微环境通过多种机制,如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等,维持免疫抑制状态,保护HSC免受损伤从而维持正常造血及机体必要时的应急造血。骨髓微环境同样对白血病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使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耐药,同时可抵抗免疫治疗。阻断CXCR4可动员白血病细胞进入外周血,从而可增强化疗药物与分子靶向药物的杀伤效果。然而,阻断CXCR4联合化疗对临床患者治疗的效果改善有限,考虑与化疗不能有效杀伤耐药细胞或白血病干细胞有关。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杀伤耐药细胞或白血病干细胞的联合治疗手段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我们的前期研究已发现,CXCR4拮抗剂可增强异基因淋巴细胞回输(allogeneic lymphocyte infusin,ALI)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raftversus-leukemia,GVL)效应。然而,该研究采用的是人造白血病(人CD34+细胞转染MLL-AF9基因),可能存在一定的细胞特异性。采用免疫缺陷小鼠构建疾病动物模型,小鼠无完整免疫系统,因此,无法评估在完整免疫系统存在情况下,阻断CXCR4是否能够增强GVL效应。此外,CXCR4阻断对allo-HCT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与供体细胞植入是否有影响,仍有待研究以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旨在确定CXCR4阻断是否可增强ALI与allo-HCT后GVL效应、是否对GVHD及供体造血细胞植入有影响,从而为开展后续临床试验提供直接证据与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患者标本构建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transplants,PDX)模型,待外周血可检测到白血病细胞后,给予ALI。免疫细胞活化后给予CXCR4拮抗剂AMD3100治疗,治疗后检测外周血和/或组织中的白血病细胞水平。采用多种小鼠allo-HCT模型,以小鼠原代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作为靶细胞,研究移植后给予AMD3100对GVL效应的影响。建立小鼠急性(BALB/c小鼠→C57BL/6小鼠)与慢性(BALB/c小鼠→CB6F1小鼠)GVHD模型,研究CXCR4阻断对GVHD病程的影响。采用小鼠allo-HCT模型研究CXCR4拮抗剂对供体造血细胞植入的影响。结果1.通过对临床患者B细胞ALL(B-cell ALL,B-ALL)骨髓标本进行检测发现,白血病细胞表面均高表达CXCR4。采用患者标本构建PDX模型发现,CXCR4拮抗剂AMD3100可动员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进入外周血,峰值为给药后3小时。2.采用3例患者标本建立PDX模型,给予1次或2次ALI联合AMD3100治疗。结果发现,PDX小鼠骨髓中的B-ALL细胞对ALI抵抗,而AMD3100可明显促进ALI对患者B-ALL细胞的杀伤,且可有效清除骨髓中的残留白血病细胞。3.在PDX模型中,当外周血白血病负荷较高时,可先行化疗预处理,降低白血病负荷,然后再给予ALI联合CXCR4拮抗剂治疗,同样可有效清除白血病细胞,包括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4.小鼠T-ALL与AML细胞亦高表达CXCR4,AMD3100可明显动员上述白血病细胞进入外周血,动员的峰值时间为给药后3小时。采用小鼠allo-HCT模型证明,移植后给予AMD3100可明显增强GVL效应,尤其在低白血病细胞情况下,该治疗方案可取得非常高的无病缓解率,使约85%的受体小鼠长期存活。5.采用小鼠急性与慢性GVHD模型证明,移植后短时间给予AMD3100对小鼠体重变化、生存率、GVHD临床评分及靶器官病理表现均无明显影响。6.采用小鼠非清髓性allo-HCT模型证明,移植后给予AMD3100可促进供体造血干祖细胞在受体小鼠骨髓中的植入。结论临床患者与小鼠白血病细胞均高表达CXCR4,阻断CXCR4可显着动员白血病细胞进入外周血。CXCR4阻断可明显增强ALI与allo-HCT后GVL效应,并可有效清除骨髓中的残留白血病细胞,使受体小鼠获得高的无病缓解率。移植后短时间给予CXCR4拮抗剂对急性与慢性GVHD均无明显影响,且可促进供体来源造血干祖细胞的植入。

郜小岳[2](2020)在《Allo-HSCT后早期TCR组库特征与动态演变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T细胞免疫组库的基本特征和动态演变,在TCR免疫组库水平理解移植后T细胞免疫重建的规律,分析其对移植后复发、Gv HD、病毒感染等主要并发症产生的影响,探索其对临床工作的指导作用和应用前景。方法:入组进行allo-HSCT的恶性血液病病人30例,分别对其移植物(d0)、移植后1个月(d28)和移植后2个月(d61)的外周血进行高通量测序,得到的TCRβ链CDR3免疫组库结合患者随访1年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基于组库数据特征和研究目的,创造性地设计T细胞响应指数(TCRI),分析其特性后将其运用到数据的统计分析中。结果:1.allo-HSCT后TCR免疫组库的反Simpson多样性指数不断下降(仅d0和d61之间p=0.01),克隆性指数不断上升(p=0.001),非复发组d28克隆性指数显着高于复发组(p=0.018),急性Gv HD组和无急性Gv HD组、CMV激活组和无CMV激活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2.半相合移植组的TCRI在第一个月(TCRI200ab)、第二个月(TCRI200bc)和前两个月(TCRI200ac)均显着高于非半相合移植组(p值分别为0.032、0.007和0.004);TCRI在急性Gv HD分组、慢性Gv HD分组、CMV分组和EBV分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非复发组的TCRI200bc显着高于复发组(p=0.006)。3.成对数据对比时TCRI200ab显着高于TCRI200bc(p=0.027),TCRI200bc与TCRI200ac无显着差异(p=0.112);4.TCRI200bc≥1.0组的累积复发率显着高于TCRI200bc<1.0组(31.25%vs 0%,p=0.0323),TCRI200bc≥1.0组的1年生存率高于TCRI200bc<1.0组,但无统计学差异(78.57%vs 56.25%,p=0.2813)。5.不同时间点间所有病人的免疫组库VDJ片段使用率有较多差异,以V片段差异较多较显着,J片段次之,D片段无显着差异;复发组与非复发组d61免疫组库V片段和J片段使用率之间有一定差异,D片段无显着差异;复发组与非复发组d61免疫组库TCRβ链CDR3氨基酸构成无显着差异(p>0.05)。6.非复发组在移植后第二个月的优势克隆较复发组使用更多TRBV2、TRBV12-3和TRBJ1-1、TRBJ1-5(p<0.01),D片段无显着差异;非复发组TCRβ链CDR3氨基酸构成中有更多的甘氨酸和更少的丙氨酸(p<0.05)。7.患者间Gv L相关TCR克隆存在共有基序,如NAGE、SYTT,且这些特异性相似的Gv L相关克隆更倾向于供者HLA限制性,更广泛但相对稍弱的扩增。结论:1.allo-HSCT后早期T细胞均来自于移植物中的供者成熟T淋巴细胞,外周血中这些T细胞的多样性不断下降,克隆性不断上升。2.allo-HSCT后第一个月T细胞扩增主要是内稳态驱动,与供受者之间HLA相合程度相关,第二个月扩增以抗原驱动为主,与复发密切相关,与Gv HD、病毒激活均无关。3.TCRI200bc≥1.0的患者在移植1年内不会复发,且有更高的1年期生存率,提示TCRI200bc≥1.0可作为量化Gv L效应是否足以阻止患者在1年内复发的指标。4.移植后Gv L相关的优势克隆更倾向于使用TRBV2、TRBV12-3和TRBJ1-1、TRBJ1-5等片段,在患者间存在共性,有共有基序,更倾向于供者HLA提呈抗原,基于更广泛且稍弱的方式产生免疫效应。

杨隽[3](2020)在《低剂量ATG联合低剂量PTCy预防GvHD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目前常用的单倍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Haplo-PBSCT)GvHD预防方案包括以4天ATG为基础和以PTCy方案为基础的(移植后2天CTX)预防方案,移植后a GvHD的发生率仍在40%左右;HLA相合无关供体(URD)移植最常用的是以ATG为基础的预防方案,但移植后a GvHD发生率在24%-30%之间。因此有必要设计新的GvHD预防方案。目的:评价低剂量ATG(5 mg/kg)联合移植后低剂量PTCy(50mg/kg)(低剂量ATG/PTCy)预防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GvHD疗效和安全性。方法:Haplo-和URD-(包括8-9/10相合血缘)PBSCT均采用低剂量ATG/PTCy方案联合钙调素抑制剂、霉酚酸预防GvHD。Haplo-和URD-PBSCT各入组32例患者,年龄大于55岁的患者采用减低强度预处理(RIC),余均采用清髓性预处理(MAC),观察移植后急慢性GvHD、免疫重建、复发及生存情况。同时比较分析Haplo-PBSCT中,31例使用低剂量ATG/PTCy预防与36例既往用ATG为基础方案预防患者移植后急慢性GvHD及生存情况。结果:单倍体移植前瞻性研究:100天内II-IV度a GvHD的发生率为19.4%(95%CI,5.5-33.3%),III-IV度a GvHD发生率为6.9%(95%CI 0-16.3%)。1年内c GvHD的发生率为18.8%(95%CI,3.9%-33.7%),NRM为9.4%,180天内CMV和EBV再激活率分别为37.5%(95%CI,19.8%-55.2%)和40.6%(95%CI,22.6%-58.6%)。1年累计RI为25.1%(95%CI,7.3%-42.9%),DFS和OS分别59%(95%CI,33.3%-84.7%)和78.4%(95%CI,63%-93.8%)。单倍体移植回顾性比较分析:低剂量ATG/PTCy组180天内II-IV度a GvHD和1年内中重度c GvHD发生率显着低于标准剂量ATG组(17.0%vs 40.2%P=0.042;11.2%vs 40.1%,P=0.029)。低剂量ATG/PTCy组1年NRM显着低于ATG组(12.9%vs 36.2%;P=0.038)。CMV和EBV病毒再激活率低剂量ATG/PTCy组与标准剂量ATG组相比有较强的下降趋势(41.9%vs 63.8%,P=0.072;45.2%vs 66.7%,P=0.076)。低剂量ATG/PTCy组移植后1年RI高于标准剂量ATG组(22.8%vs 8.7%,P=0.042)。1年LFS和OS两组无显着差异(67.0%vs 59.2%P=0.540;74.9%vs 59.4%P=0.255)。HLA相合移植前瞻性研究(URD):100天内II-IV度a GvHD发生率为3.1%(0-6.2%);中位随访6(0.5-16)月,2例轻度皮肤c GvHD。1年内NRM为12.5%,1年累计RI 21.1%(95%CI,11.1%-30.7%),1年DFS和OS分别78.8%(95%CI,71%-86.6%)和86.3%(95%CI,79.9%-92.7%)。结论:低剂量ATG/PTCy可以有效预防Haplo-和URD-(包括8-9/10相合血缘)PBSCT后急慢性GvHD,未见复发率增加,值得进一步研究。

何巧梅[4](2020)在《异基因骨髓移植混合嵌合体小鼠模型的构建及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Allo-BMT)混合嵌合体(Mixed donor chimerism,MDC)模型,分析影响移植后嵌合水平的因素并建立数学模型,探索供体免疫细胞对植入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非清髓Allo-BMT联合大剂量后置环磷酰胺构建MDC模型,对构建过程中的123只小鼠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影响其嵌合状态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通过R语言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获得以相关影响因素预测嵌合水平的数学模型。利用单细胞测序分析比较混合嵌合状态和DLI后完全植入状态,受体鼠中细胞因子的变化、骨髓单个核细胞和CD3+T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该模型在移植后第14天呈现混合嵌合,其特点在于第15天供者淋巴细胞(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DLI)输注可显着促进后期供体细胞植入,而PBS对照组植入失败。123只小鼠中MDC和非MDC分别有47[38.21%]只、76[61.79%]只;单因素分析提示小鼠的基线体重(p=0.001,17.87[17.10-18.40]及18.41[17.88-18.96])、预处理条件TBI(p=0.048)及是否加用环磷酰胺(p=0.16)会影响小鼠的嵌合状态,而移植的细胞数及检测时间对其无明显影响。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在一定条件下,小鼠基线体重是影响后期嵌合水平的独立因素(OR=0.493,95%CI 0.307-0.791,p=0.003)。经R语言多元线性回归得chimerism=6.09–12×weight(g)+80.03×TBI(Gy)-4.4×cell-counts(×107)+0.38×CTX(mg/kg),R2=0.5841,p<2.2e-16。与混合嵌合状态相比,单细胞分析示完全植入时受体鼠骨髓中优势细胞亚群为CD8+T细胞和DC;外周血清中有多个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上调,包括CCL5、IL-27和IFN-γ等;完全植入后表达IL-27的细胞主要为DC细胞,其配体IL-27Ra主要集中表达在CD8+T细胞表面;高表达IL-27的DC细胞同时也高表达T细胞共刺激因子ICAM1和CD83。结论:本研究建立了Allo-HSCT后混合嵌合体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分析影响因素提示受体鼠体重是影响早期嵌合水平的独立因素,并构建了与影响因素相关的混合嵌合体数学模型。该混合嵌合体模型加用DLI有效模拟了临床上Allo-BMT后嵌合率下降应用DLI干预的过程。进一步通过但单细胞技术分析提示DC可能通过分泌IL-27参与了DLI干预过程中T细胞促进HSC植入的作用。

王静[5](2019)在《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预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引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已经成为中高危恶性血液病初次诱导缓解后的首选治疗方案,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因为供者来源广泛又易于获得,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Haplo-HSCT国内常用的是非体外去除T淋巴细胞移植模式,采用“GIAC”体系,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供者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物联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诱导患者体内免疫耐受,降低了感染率及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造血及免疫重建时间缩短,无病生存率提高,复发率降低。本研究对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比较分析haplo-PBSCT与同胞全相合PBSCT移植后的疗效、细胞重建规律、GVHD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影响haplo-PBSCT预后的危险因素。资料和方法患者资料:2011年4月至2018年8月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7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同胞全相合PBSCT 78例,haplo-PBSCT 98例。全相合移植组年龄高于单倍体移植组(p=0.001),男性比例低(p=0.025)。两组疾病分布、移植前疾病缓解状态基本一致。全相合PBSCT采用改良BuCy方案,haplo-PBSCT采用改良BuCy+ATG方案,CsA+MMF+短程MTX三联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17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14(36-1810)天,haplo-PBSCT患者1年和3年累积总生存(OS)率低于全相合PBSCT患者,分别为[(49.2±5.7)%对(73.5±5.3)%,p<0.001;(39.1±6.1)%对(61.8±6.0)%,p=0.001]。haplo-PBSCT患者1年累积复发率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35.7±6.2)%对(17.4±4.6)%,p=0.004],两组患者累积无病生存(DFS)率和累积非复发死亡(NRM)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造血重建情况:所有患者粒系均成功植活,两组患者在中性粒细胞植入、血小板植入及红系植入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0-100)天haplo-PBSCT患者血小板输注量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10(2-57)U对6(1-27)U,p=0.000],两组患者红细胞输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VHD发生情况:haplo-PBSCT患者aGVHD累积发生率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53.1%对23.1%,p<0.001),但两组间Ⅲ-Ⅳ度aGVHD的累积发生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9.8%比3.8%,p=0.181)。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情况:haplo-PBSCT患者CMV感染累积发生率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67.3%比31.3%,p=0.000],CMV感染发生时间早于全相合PBSCT患者,p=0.004。haplo-PBSCT预后危险因素分析:1、与标危组相比,高危组累积OS率、DFS率降低,复发率增高,p值分别为0.041、0.045和0.002;2、与无或轻度aGVHD的患者相比,发生Ⅲ-Ⅳ度aGVHD的患者累积OS率、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p值分别为0.000、0.000和0.000;3、+60d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与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相比,累积OS率、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p值分别为0.049、0.032和0.007;4、移植后前100天内红细胞输注量≥6U的患者与红细胞输注量<6U的患者相比,累积NRM率增高,p=0.040;5、EBV再激活患者与无EBV再激活患者相比累积OS率、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p值分别为0.006、0.009和0.017。多因素分析显示疾病高危状态是影响OS、DFS和RR的独立危险因素,Ⅲ-Ⅳ度急性GVHD是影响NRM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生存超过60天的92例haplo-PBSCT患者中,+60天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位值为2.5(0.2-14.7)×109/L,血红蛋白中位值为98.5(49-143)g/L,血小板中位值为56.5(7-259)×109/L。血小板恢复不良(30≤PLT<80×109/L)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性粒细胞减少(ANC<1.5×109/L)和血红蛋白减少(Hb<80g/L)(48.9%对21.7%,p<0.001;48.9%对 22.8%,p<0.001)。+60天和+100天时血小板减少(PLT≤29×109/L)发生率分别为23.9%和17.3%。与血小板恢复不良组和血小板恢复组相比,+60天血小板减少组累积OS率和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100天血小板减少组累积O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多因素分析Ⅲ-Ⅳ度aGVHD会增加+60天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风险,HR=4.53,95%CI:1.21-17.02,p=0.025。多因素分析显示+60天PLT≤29×109/L是NRM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疾病高危状态是RR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60天PLT≤29×109/L与疾病高危状态是OS率和DFS率下降的危险因素。结论1相比同胞全相合PBSCT,Haplo-PBSCT后累积OS率下降,1年累积复发率增高,但累积DFS率及NRM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V感染率和aGVHD发病率增高,但Ⅲ-Ⅳ度aGVHD的累积发生率并未增高。2 Haplo-PBSCT后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恢复不良的发病率较高,+60天PLT≤29× 109/L是NRM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OS率和DFS率下降的危险因素。Ⅲ-Ⅳ度aGVHD是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3移植前疾病高危状态是RR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OS率和DFS率下降的危险因素。

黄燕[6](2019)在《微移植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前瞻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观察化疗联合微移植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和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共纳入16例患者,其中9例为AML(年龄≥55岁),7例为中高危组MDS。诱导缓解阶段全部采用DCAG化疗方案,并在化疗结束24小时后输注HLA不相合的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悬液(微移植)。干细胞的回输前后均不进行GVHD的预防治疗。在巩固治疗阶段,AML患者采取D+IA方案联合微移植,MDS患者仍然采用DCAG方案联合微移植。相同的巩固治疗方案总共进行3个周期。结果:16例患者,一共进行了 42例次的化疗+微移植术。老年AML患者的CR率为77.9%,CRi率为11.1%,OR率为88.9%。中高危MDS患者的CR率为14.3%,CRi率为42.9%,HI率14.3%,OR率为71.4%。AML患者的中位OS和PFS分别是12个月和10个月,MDS患者的中位PFS是3.7个月,中位OS时间尚未达到。患者在微移植后发生外周血CD3+总T细胞计数的升高,并且有36次微移植出现伴随细胞因子IL-2、IL-6、IL-10和INF-γ的升高的发热。外周血T细胞计数的增长与细胞因子INF-γ、IL-2和IL-6的变化呈线性正相关。STR分析1例患者的经过分选的外周血T细胞,发现增长的T细胞来源于患者自身。在治疗的安全性上,有1例MDS患者出现3级aGVHD并死亡,1例老年AML患者并发心功能衰竭死亡。和历史患者对照,化疗联合微移植具有明显增高的治疗反应率和较好的安全性。结论:化疗联合微移植治疗在老年AML和中高危MDS患者中具有较好的治疗反应率和安全性。血细胞恢复可控,多数患者未出现严重的治疗相关副反应,属于较传统治疗有效且安全的新型的治疗手段。微移植存在的患者T细胞计数增高和细胞因子相关性发热可能与微移植引起的免疫效应有关,但是否因此而提高治疗反应率尚有待进一步求证。值得关注的是,微移植治疗虽然发生aGVHD的几率很低,但是仍有可能发生。本方案尚需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并有待进一步分层和细化治疗方案。微移植中T细胞免疫相关的抗肿瘤机理尚需深入研究。

徐建丽[7](2018)在《亲缘间HLA单倍体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高剂量PBSCT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及移植后aGVHD与共刺激分子B7家族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亲缘HLA单倍体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高剂量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RH-PBSCT)治疗恶性血液肿瘤临床疗效,并分析移植后免疫重建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分析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共刺激分子B7家族与其的关系,以期初步探讨a GVHD发生的机制,从而建立我们独特RH-PBSCT模式并不断进行优化。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RH-PBSCT模式进行移植的154例患者(RH组),分析植入、DFS、OS、GVHD、感染、NRM及复发,并与同期行同胞HLA全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MS-PBSCT)的115例患者(MS组)进行了比较。对其中118例患者(RH组78例,MS组40例)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及Treg细胞数目;使用流式细胞CBA及ELISA技术检测患者血清中Th1/Th2/Th17细胞因子及TGF-β、B7家族,分析移植后两组免疫重建规律及B7家族变化,a GVHD对RH组免疫重建及B7家族变化的影响。结果:1.(1)RH组有1例患者未植入,MS组全部植入成功。3年的DFS和OS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09,P=0.159)。(2)RH组a GVHD的累计发生率明显高于MS组[(61.1±3.9)%比(33.9±4.4)%,P<0.05],但Ⅱ~Ⅳ度和Ⅲ~Ⅳ度a GVHD的累计发生率两组间无差异[(36.7±4.5)%比(25.1±4.2)%,P=0.494;(11.8±3.1)%比(8.0±2.7)%,P=0.368];RH组与MS组c GVHD及局限性c GVHD的累积发生率无差异[(59.2±4.4)%比(69.4±4.8)%,P=0.731;(51.7±4.6)%比(49.0±5.8)%,P=0.151],RH组广泛性c GVHD的发生率则明显低于MS组[(14.3±4.2)%比(42.1±6.3)%,P=0.01];RH组皮肤型a GVHD的累计发生率明显高于MS组,而肝脏和消化道发生a GVHD的累计发生率两组间无差异;RH组以皮肤c GVHD为主,MS组以肝脏cGVHD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a GVHD的发生与HLA配型、相合位点数有显着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仅HLA配型是发生a GVHD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HLA配型、疾病状态、a GVHD的发生是发生c GVHD的危险因素;(3)感染、NRM及复发、间质性肺炎累计发生率在RH组及MS组无明显差异[(64.6±3.7)%比(40.3±4.2)%,P>0.05,P=0.120,P=0.820,P=0.832];出血性膀胱炎、带状疱疹的累计发生率RH组高于MS组[(36.1±3.8)%比(17.7±3.3)%,P<0.05;(15.9±2.9)%比(8.5±2.4)%,P=0.049]。移植前后巨细胞病毒抗体及DNA阳性率、EB病毒DNA两组无明显差异(P=0.928,P=0.883,P=0.653)。2.1移植后RH组与MS组相比,CD3+T、CD8+T、B细胞、NK细胞在移植后恢复两组之间无差异,移植后CD4+T、CD4/CD8比例在RH组恢复慢,与M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2、IFN-γ水平在移植后均有升高,RH组升高水平及持续时间较MS组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L-4及IL-10水平在移植后均有降低,IL-4在RH组移植前后均检测不出,而MS组持续低水平,两者有统计学意义;RH组及MS组IL-10水平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RH组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reg、IL-17及TGF-β水平下降明显,而MS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发生a GVHD后RH组CD3+T、CD4+T、CD8+T、CD4/CD8比值、总B细胞、NK细胞与未发生a GVHD组变化无明显差异,IL-4、IL-17、TGF-β血清水平高于未发a GVHD患者(P=0.02,P=0.006,P=0.031)。患者在发生a GVHD后Treg细胞数量显着低于未发生a GVHD患者(P=0.006)。IL-10水平在未发生a GVHD患者血清逐渐增加,但在发生III-IV度a GVHD患者明显降低(P<0.05)。3.1移植后B7-1水平在移植后逐渐升高后再下降,MS组B7-1总体水平高于R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在a GVHD发生后,MS组3月、6月、9月时B7-1水平低于未发生GV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D-1水平在移植后MS及RH组中均升高,两组之间无差异;RH组未发生GVHD患者PD-1水平较发生GVHD者明显升高,两者差异有意义(P=0.039)。PD-L1水平在移植后降低,RH组恢复快于MS组,但两组之间比较无差异;MS组发生a GVHD患者组PD-L1水平高于未发生a GVHD组,两者差异有意义(P=0.02)。2RH组发生a GVHD后患者PD-1水平低于未发生a GVHD患者,而TGF-β水平升高,相关性分析中两者呈负相关,B7-1水平发生a GVHD者也低于未发生a GVHD患者。结论:我们独特的RH-PBSCT模式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虽然总的a GVHD发生率明显高于MS-PBSCT,但重度a GVHD发生率并不高,主要的发生部位为皮肤;RH-PBSCT后1年内CD4+T细胞及其各个亚群均存在免疫重建延迟,RH组血清IL-4、IL-17、TGF-β水平的升高和Treg及IL-10水平降低对a GVHD早期临床诊断的确立能提供帮助。RH-PBSCT后未发生a GVHD时B7-1水平显着低于MS-PBSCT,而RH-PBSCT后发生a GVHD时B7-1水平与未发生a GVHD患者比较无差异,表明我们独特的RH-PBSCT模式可能通过B7家族中B7-1参与a GVHD的调控,从而降低重度a GVHD发生率。

王晓娜,梁雨蒙,邓磊,王路,王一,黄雅静,刘铁强,左洪莉,胡锴勋,乔建辉,孙琪云,郭梅,艾辉胜,余长林[8](2017)在《H-2单倍体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的建立》文中认为目的:建立新的H-2单倍体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并与经典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比较,以减轻移植的相关并发症。方法:建立H-2单倍体相合小鼠双供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并与8 Gy预处理移植组进行比较。在经典移植组给予CB6F1受鼠8 Gy TBI预处理,2 h内回输经G-CSF动员的供体(雄性C57)脾单个核细胞(spMNC)3×107;在双供体移植(DHSCT)组给予CB6F1受鼠2 Gy TBI,2 h内回输H-2单倍体相合小鼠双供体来源的spMNC共12×107(每个供体各6×107),依据供鼠组品系和性别不同,双倍体移植组又再分为3组:A组为雄性C57+雌性BALB/c,B组为雄性C57+雄性BALB/c,C组为雄性C57+雄性C3H。观察4组的造血重建、移植物植入、GVHD及存活情况。结果:经典移植组出现严重造血抑制,WBC<1×109/L持续3-5d;A、B、C各组未出现造血抑制(WBC>3×109/L)。经典移植组快速植入,1周达到外周血完全植入;A、B、C 3组1周达混合植入,2周达完全植入。经典移植组34 d GVHD发生率及致死率均为100%。双供体移植(DHSCT)组中34 d总体GVHD发生率及致死率分别为49.6%、50%(P<0.01,P<0.05);50 d分别为60.4%和81.2%,50 d总体存活率为50.9%。A、B、C各组的造血重建、供体植入、GVHD发生率、GVHD致死率、OS等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采用2 Gy TBI预处理、双供者细胞输注、无GVHD预防,可使供体完全稳定植入、无造血抑制、GVHD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减少;研究表明,H-2单倍体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成功建立。

王晓娜[9](2016)在《H-2半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式,即H-2半相合小鼠双供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该新的移植模式可达到造血重建、供体长期完全稳定植入、GVHD程度轻、避免细菌、真菌及病毒等严重感染并发症、死亡率低的目的。研究内容1、依据文献报道及本实验室成熟的实验方法,建立小鼠H-2半相合经典清髓性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并鉴定该模型;2、在本实验室既往已经建立的实验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降低预处理强度,采用TBI2Gy预处理方案,输注等量的两种单倍体相合、单倍体相合联合完全不相合的供鼠G-CSF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并加大输注的细胞总量,建立H-2半相合小鼠双供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观察该模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与经典移植组相对照,比较造血重建规律、供体植入特点、GVHD发生率和GVHD致死率、生存率等情况;3、在此基础上,尝试在无预处理条件下,建立H-2半相合小鼠双供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并检测受鼠移植后各组织器官各细胞亚群中的供体植入率,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等。研究方法经典清髓移植组:供鼠选择雄性C57,从移植前5天开始供鼠每天接受rh G-CSF(100μg/kg)的动员,皮下注射,间隔12h,2次/日,共5天之后提取脾单个核细胞(sp MNC)。受鼠选择雌性CB6F1(雌性BALB/c和雄性C57的杂交一代),以8Gy TBI为预处理方案,TBI使用60Coγ射线,钴源距离为76cm,剂量率1.03Gy/min,受鼠经TBI照射2h之内回输经G-CSF动员的供体脾单个核细胞(sp MNC),细胞输注总量是3×107。移植后从小鼠一般状况、造血恢复、供体植入、GVHD发生情况、死亡情况、脏器病理等方面鉴定该模型;双供体移植组:受鼠也选择CB6F1,降低预处理强度至TBI 2Gy(较经典移植降低了4倍),TBI使用60Coγ射线,钴源距离为76cm,剂量率1.03Gy/min,受鼠经TBI照射2h之内回输经G-CSF动员的两种供体来源的sp MNC共12×107(各6×107),移植物总细胞量是经典移植组的4倍。在保证雄性C57做半相合供者不变的前提下,为探讨另一个半相合供者BALB/c的性别以及第三方同种异基因全不相合供者C3H对植入的影响,我们将双供体移植组分为三组:A组=雄性C57+雌性BALB/c,B组=雄性C57+雄性BALB/c,C组=雄性C57+雄性C3H。观察双供体移植各组的造血重建、供体植入、GVHD发生情况及生存情况等。与经典移植组对比,证实双供体移植模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优化新的双供体单倍体移植模型;在此基础上,尝试在无预处理条件下,建立H-2半相合小鼠双供体移植模型,观察小鼠一般状况、造血、植入、GVHD、死亡、脏器病理等情况,并检测受鼠移植后各组织器官和各亚群中的供体嵌合率等。研究结果首先,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小鼠H-2半相合清髓性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经典移植模型。其次,在上述实验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降低预处理强度(TBI由8Gy降低到2Gy),通过输注双供体造血干细胞,加大移植物细胞总量(由3×107增加到12×107),不使用免疫抑制剂,不做GVHD预防,成功建立了小鼠H-2半相合双供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具体而言,经典移植组和双供体移植各组的而对比结果有:(1)经典移植组出现严重造血抑制,WBC<1×109/L持续3-5d;A、B、C各组未出现造血抑制(WBC(29)3×109/L);(2)经典移植组快速植入,1w达到外周血完全植入;A、B、C各组1w混合植入,2w达完全植入。(3)经典移植组移植后34天GVHD发生率及GVHD致死率均为100%。双供体移植组:34天总体GVHD发生率及致死率分别是49.6%、50%(P<0.01,P<0.05),50天分别60.4%和81.2%,50天总体存活率50.9%。(4)双供体移植组中,两种供者在受鼠体内的供体植入率有差别。双供体移植A组和B组中,C57雄性供者在植入上占优势,2w之内受鼠体内可检测到少量雌性BALB/c供体成分,2w之后受鼠体内C57供者完全植入。而C组受鼠在早期(4d)时检测供体植入率即无C3H供体成分,2w时也可达到C57供者完全植入。(5)双供体移植A、B、C各组的造血恢复、供体植入率、GVHD发生率均无差异,B和C组GVHD致死率略少于A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B组OS略优于C组及A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无预处理条件下,也成功建立了H-2半相合小鼠双供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受鼠外周血细胞三系缓慢降低,但可自行恢复,完全未发生造血抑制。外周血细胞亚群(除外CD8+、CD11b+细胞)短暂受抑制,但可逐渐恢复正常。不做GVHD预防,却未见临床GVHD发生,组织脏器病理切片显示双供体组脏器损伤程度明显轻于经典移植组。受鼠外周血、各组织器官、各细胞亚群移植后均经过1m时间的混合嵌合才转化为完全嵌合,且无预处理条件下,双供体移植组小鼠移植后获得的供体嵌合体为多系嵌合体。研究结论预处理强度和免疫抑制剂不再是供体植入的必备条件。(1)以2Gy的TBI为预处理方案,较经典移植预处理强度(TBI 8Gy)降低了4倍,输注等量的两种半相合供鼠细胞,细胞总量是经典移植细胞量的4倍,移植后不使用免疫抑制剂,无GVHD防治措施,结果移植后无明显抑制、造血重建快、植入稳定、GVHD明显减轻、长期存活明显增加,成功建立了H-2半相合小鼠双供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与临床双份脐血移植类似,双供体移植模型最终只有优势供体植入;(2)在无预处理条件下,成功建立了小鼠H-2半相合双供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受鼠造血细胞及外周淋巴细胞亚群短暂抑制但可逐渐恢复正常、完全避开造血抑制、虽然不做GVHD预防却未见临床GVHD发生、织脏器病理切片显示双供体组脏器损伤程度明显轻于经典移植组,外周血、各组织器官、各细胞亚群均经过1m时间的混合嵌合,最终转化为完全嵌合,且为多系嵌合体。本研究为临床开展HLA半相合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动物实验依据。

朱华[10](2014)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抗HLA抗体对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目的:分析抗HLA抗体对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推动移植前抗体筛查--供体选择--预后评估--干预治疗--移植后随访的临床体系的建立,改善儿童再障移植的预后。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12年5月在我中心血液肿瘤科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51例重型再障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用免疫磁珠流式液相芯片技术对患者移植前血清样本进行抗HLA抗体筛查及初筛阳性样本的特异性抗体检测。结合患者临床信息及移植预后,分析抗体产生的高危因素及抗体与移植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抗HLA抗体在移植前再障患儿检出率为54.9%(28/51),其中5.9%(3/51)是供体特异性抗HLA抗体(DSHA)。抗HLA抗体阳性组患者与阴性组患者相比,5年生存率较低(78.6%vs 100%,P=0.021),治疗相关死亡率较高(21.4%vs0%,P=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HLA-I类抗体阳性(P=0.024,RR 12.853,95%CI 1.397–118.234)与年龄>10岁(P=0.027,RR 31.046,95%CI1.482–650.187)是治疗相关死亡的高危因素。植入失败率在抗体阳性组、阴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11.1%vs 4.3%,P=0.614)。结论:移植前预存抗HLA抗体是影响儿童再障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预后不良因素。再障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前必须进行抗HLA抗体的筛查,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改善移植预后。第二部分照射与非照射预处理方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选择性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影响的对比:META分析目的:比较含照射预处理方案及不含照射预处理方案对重型再障患者选择性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为临床优化预处理方案改善移植预后提供定量研究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和CBM数据库(2000-2014),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检索文献进行筛选,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使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4项临床观察性研究,包括照射组326个病例及非照射组345个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照射组的植入失败率与总体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非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2=97.1%;P<0.001,I2=63.9%)。小剂量照射组(200-400c Gy)植入失败率与总体生存率均低于非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2=97.2%;P=0.009,I2=47.9%)。儿童照射组与非照射组对比,植入失败率与总体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585,I2=0.0%;P=0.147,I2=35.5%)。结论:照射预处理(包括200-400c Gy小剂量照射)可降低再障选择性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植入失败风险,但患者总体生存率并未提高;临床移植医生必须结合其他植入失败的危险因素选择个体化最优治疗方案。儿童患者非照射组预后水平与照射组接近,推荐在儿童再障选择性供体移植使用非照射预处理方案;供受体HLA不全相合移植、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植入失败风险较高,推荐使用含小剂量照射预处理方案,改善移植预后。

二、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体细胞植入证据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体细胞植入证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阻断CXCR4对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1.2 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
        1.2.1 CXCL12/CXCR4概述
        1.2.2 CXCL12/CXCR4在生理过程与病理状态中的作用
    1.3 CXCR4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1.3.1 CXCR4在AML细胞向骨髓归巢及定居中的作用
        1.3.2 AML细胞CXCR4的表达与调控
        1.3.3 CXCR4表达与AM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1.3.4 CXCR4作为AML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1.4 CXCR4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1.4.1 CXCR4在ALL病理机制中的作用
        1.4.2 ALL细胞CXCR4的表达与调控
        1.4.3 CXCR4与ALL细胞髓外浸润
        1.4.4 CXCR4在ALL中的预后意义
        1.4.5 CXCR4作为ALL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1.5 CXCL12/CXCR4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研究进展
        1.5.1 阻断CXCR4在造血干细胞动员中的应用
        1.5.1.1 阻断CXCR4与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
        1.5.1.2 阻断 CXCR4 与 allo-HCT 供者造血干细胞动员
        1.5.1.3 其他阻断 CXCR4 的动员剂
        1.5.2 阻断CXCR4在allo-HCT预处理中的应用
        1.5.3 阻断CXCR4在allo-HCT后的应用
    1.6 总结与展望
第2章 阻断CXCR4增强异基因淋巴细胞回输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患者白血病样本与异基因淋巴细胞样本采集
        2.2.2 实验动物
        2.2.3 主要实验试剂、耗材与仪器
        2.2.4 主要溶液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临床患者白血病细胞分离
        2.3.2 患者来源异种移植模型(PDX)构建
        2.3.3 异基因淋巴细胞分离与回输
        2.3.4 AMD3100皮下注射
        2.3.5 小鼠外周血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
        2.3.6 牺牲小鼠检测各脏器白血病细胞
        2.3.7 统计学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本研究3例B-ALL患者临床特征
        2.4.2 患者B-ALL细胞CXCR4表达及其体内动员反应
        2.4.3 ALI来源的正常B细胞在PDX小鼠体内快速消失
        2.4.4 ALI联合AMD3100可有效清除PDX小鼠骨髓白血病细胞
        2.4.5 化疗预处理桥接ALI联合AMD3100可有效清除高白血病负荷PDX模型小鼠骨髓白血病细胞
    2.5 讨论
第3章 阻断CXCR4增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细胞
        3.2.2 实验动物
        3.2.3 主要实验试剂、耗材与仪器
        3.2.4 主要溶液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原代白血病小鼠的构建
        3.3.2 小鼠allo-HCT
        3.3.3 AMD3100皮下注射
        3.3.4 小鼠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的检测
        3.3.5 受体小鼠各脏器流式检测
        3.3.6 统计学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Notch1-T-ALL与MLL-AF9-AML细胞CXCR4表达与体内动员反应
        3.4.2 AMD3100增强allo-HCT后GVL效应
        3.4.3 AMD3100与allo-HCT后受体小鼠外周血供体T细胞扩增有关
        3.4.4 AMD3100与allo-HCT后受体小鼠外周血供体CD8+记忆T细胞扩增有关
    3.5 讨论
第4章 阻断CXCR4对移植物抗宿主病与供体造血细胞植入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细胞
        4.2.2 实验动物
        4.2.3 主要实验试剂、耗材与仪器
        4.2.4 主要溶液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原代T-ALL种子小鼠的构建
        4.3.2 流式染色检测调节性T细胞
        4.3.3 小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4.3.4 AMD3100皮下注射
        4.3.5 小鼠急性与慢性GVHD模型的评估
        4.3.6 小鼠活体骨髓穿刺
        4.3.7 组织病理检测
        4.3.8 小鼠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的检测
        4.3.9 受体小鼠各脏器流式检测
        4.3.10 统计学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小鼠骨髓免疫细胞CXCR4的表达及其对AMD3100的动员反应
        4.4.2 AMD3100对allo-HCT后急性GVHD的影响
        4.4.3 AMD3100对allo-HCT后慢性GVHD的影响
        4.4.4 AMD3100对allo-HCT后供体细胞植入的影响
    4.5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的学术业绩
致谢

(2)Allo-HSCT后早期TCR组库特征与动态演变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造血干细胞移植
        1.1.1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发展过程
        1.1.2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分类
        1.1.3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过程
        1.1.4 造血干细胞采集物的成分
        1.1.5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主要并发症
    1.2 移植后免疫重建
        1.2.1 allo-HSCT后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重建
        1.2.2 allo-HSCT后患者T细胞来源和重建
        1.2.3 allo-HSCT后抗原提呈与识别
    1.3 TCR免疫组库
        1.3.1 TCR
        1.3.2 T细胞免疫组库
        1.3.3 下一代测序技术
        1.3.4 相关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与数据可靠性分析
    2.1 实验流程和伦理申报
        2.1.1 实验流程图
        2.1.2 伦理申报
        2.1.3 临床试验注册
    2.2 提取单个核细胞RNA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注意事项
    2.3 免疫组库高通量测序
        2.3.1 测序的流程
        2.3.2 TCR免疫组库高通量测序
    2.4 测序数据规律分析
        2.4.1 测序数据重复性
        2.4.2 测序数据代表性
        2.4.3 测序数据偏倚
第三章 新指数的设计与特点
    3.1 新指数的设计
        3.1.1 本研究的指导思想
        3.1.2 数据结构
        3.1.3 新指数的设计过程
    3.2 新指数的特点
        3.2.1 新指数的特征
        3.2.2 新指数的优缺点
        3.2.3 应用新指数的注意事项
    3.3 新指数与常用指数对比
        3.3.1 分析免疫组库的常用指数
        3.3.2 新指数与传统常用指数对比
第四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移植后早期TCR组库特征
        4.1.1 统计分析方法
        4.1.2 患者的临床数据
        4.1.3 患者的测序数据
        4.1.4 移植后TCR免疫组库多样性和克隆性变化趋势
        4.1.5 讨论
    4.2 TCR组库动态变化与移植后主要并发症
        4.2.1 移植后TCR组库中的主要克隆
        4.2.2 移植后免疫组库不平行扩增与临床并发症的关系
        4.2.3 VDJ片段使用率及氨基酸组成与临床并发症
        4.2.4 讨论
    4.3 GvL相关克隆共性分析
        4.3.1 GvL相关克隆的共性分析
        4.3.2 患者间共享特异性的GvL相关克隆特征
        4.3.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3)低剂量ATG联合低剂量PTCy预防GvHD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低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移植后低剂量环磷酰胺(PTCy)预防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脐血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绪论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低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移植后低剂量环磷酰胺(PTCy)与标准剂量ATG预防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脐血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回顾性研究
    绪论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低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移植后低剂量环磷酰胺(PTCy)预防无关供体全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绪论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小结
综述 移植后大剂量环磷酰胺(PTCy)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

(4)异基因骨髓移植混合嵌合体小鼠模型的构建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小鼠异基因移植混合嵌合模型的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小鼠体重相关混合嵌合体数学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引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单细胞技术初步探索供体免疫细胞促进HSC植入的作用机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5)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因素分析
    5 讨论
    6 结论
第二部分 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减少及预后意义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6)微移植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患者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供者的纳入标准
    2.3 治疗方案设计
    2.4 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动员和采集
    2.5 供受者嵌合体及微嵌合检测
    2.6 治疗反应评价标准和结果评估
    2.7 不良事件评估
    2.8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和供者的临床特征
    3.2 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3.3 血细胞的恢复
    3.4 供受者嵌合体和微嵌合结果
    3.5 生存分析
    3.6 微移植前后临床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变化
    3.7 历史数据比对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LA不相合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的输注(微移植)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亲缘间HLA单倍体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高剂量PBSCT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及移植后aGVHD与共刺激分子B7家族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亲缘HLA单倍体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高剂量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肿瘤的临床疗效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1.2 入组与排除标准
        1.3 预处理方案设计
        1.4 加强的GVHD预防方案
        1.5 干细胞动员和采集
        1.6 加强的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1.7 移植物植入及造血重建的判断
        1.8 aGVHD的治疗
        1.9 观察指标
        1.10 aGVHD的诊断和分度标准
        1.11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亲缘HLA单倍体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高剂量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及aGVHD对免疫重建影响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移植过程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亲缘间HLA单倍体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高剂量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7 家族的变化及a GVHD对其影响的初步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移植过程
        1.3 患者标本采集流程
        1.4 Th1/Th2/Th17 细胞因子的检测方法(CBA)
        1.5 B7 共刺激分子的检测方法(ELISA)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表

(8)H-2单倍体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实验动物与试剂
    实验动物分组及预处理方案及GVHD预防
    供体细胞的动员及制备
    供鼠动员后脾单个核细胞成分检测
    外周血象的监测
    供体植入率FCM检测
    受鼠临床观察和临床GVHD评分
    GVHD病理学检测
    统计学分析
结果
    供鼠动员后脾细胞流式细胞分类结果
    造血恢复
    供体植入
    GVHD临床表现
    GVHD发生率和致死率
    GVHD病理学检查
    生存分析
讨论

(9)H-2半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小鼠H-2 半相合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H-2 半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的建立与探讨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无预处理H-2 半相合双供体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移植后受鼠的免疫功能检测
    材料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论着:H-2 半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的建立
个人简历
致谢

(10)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部分 抗HLA抗体对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抗体干预治疗一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病例报道)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照射与非照射预处理方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选择性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影响的对比:META分析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NEWCASTLE - OTTAWA QUALITY ASSESSMENT SCALE COHORT STUDIES
附录 2 博士期间论文

四、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体细胞植入证据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阻断CXCR4对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影响的研究[D]. 苏龙. 吉林大学, 2021(01)
  • [2]Allo-HSCT后早期TCR组库特征与动态演变规律的研究[D]. 郜小岳. 军事科学院, 2020(01)
  • [3]低剂量ATG联合低剂量PTCy预防GvHD的研究[D]. 杨隽.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4]异基因骨髓移植混合嵌合体小鼠模型的构建及相关研究[D]. 何巧梅.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预后研究[D]. 王静. 郑州大学, 2019(02)
  • [6]微移植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前瞻性研究[D]. 黄燕. 浙江大学, 2019(03)
  • [7]亲缘间HLA单倍体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高剂量PBSCT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及移植后aGVHD与共刺激分子B7家族关系的研究[D]. 徐建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1)
  • [8]H-2单倍体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的建立[J]. 王晓娜,梁雨蒙,邓磊,王路,王一,黄雅静,刘铁强,左洪莉,胡锴勋,乔建辉,孙琪云,郭梅,艾辉胜,余长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7(02)
  • [9]H-2半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D]. 王晓娜.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02)
  • [10]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D]. 朱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体细胞移植的证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