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与青少年道德建设

新课标与青少年道德建设

一、新课程标准与青少年道德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丁谊[1](202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培育初中生规则意识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初中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期加强规则意识培育,为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完善个人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看,初中生的规则意识较好,但也不断出现违背规则的事例,甚至,不时出现违法犯罪案件。所以,本文尝试以担负德育重任的道德与法治课为出发点,找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培育规则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寻找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分为三大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概况及意义。首先介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规则意识培育的概念界定。其次,阐述了规则意识培育的几点意义。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规则意识培育现状,并从道德与法治课的角度出发分析内因。不难发现,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规则意识培育内容解读不到位、培育方法依赖理论灌输、培育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培育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究其原因有:规则意识的培育受应试教育的掣肘、受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加强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方面提出了几点对策。首先,要提高认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其次,学校、教师要提高对初中生规则意识培育的重视程度。接着,要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再次,教师要灵活选择规则意识培育的教学方法。最后,要完善规则意识培育的教学评价机制。

金春花[2](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研究表明任何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学校水平的实施,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只有通过对学校水平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以2016年9月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实施成败的真实变量,确定各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力图探索成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为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J省C市的四所小学为个案,对经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师、校长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收集资料主要采用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文件收集等方式。研究发现,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者们对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高,对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对文件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异议及困惑。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认识之间存在不一致,虽然在访谈过程中表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起点,但是多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权威主义、教师中心、输入的价值单一等特征。第三,课程实施环境不尽如人意,与较高的课程目标定位相比,课程实施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条件性资源的匮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小科文化的制约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复杂,既有政府的教育投入、地方教育行政的作为、学校基建的设计思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较大,课程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学校内部因素中校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决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科价值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学的信念、教师自身的信念等对教师做课程决策都起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大学等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给予的物质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力上的资源支持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学校外部的因素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五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材编写;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谭牮牮[3](2021)在《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文中指出学校体育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屡屡遭遇困境,是在其教育的价值上出现了偏差,违背了培养人的初衷,沦为达成目的的工具。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是其课程所追寻的方向,对体育课程的内容和上课的形式都产生着深刻影响。因此,对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的讨论既是丰富体育课程理论内涵的需要,也对学校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内外有研究表明,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是其课程的主体在课程活动之中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自身的需要所进行价值选择时的倾向性。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是从学科的角度研究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也有梳理20世纪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轨迹,探究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还有从国家的政策法规的演进与发展规律进行探究的。本研究选题依据有以下四点:一是课程标准的历史研究是立足于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需要;二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历史研究是丰富我国近代教育史、体育史的有益工作;三是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有利于体育学科的发展;四是价值取向是课程标准修改应确立的前提与核心。从研究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未来走向的目的出发,以建国以来颁布的11部体育教学指导文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归纳总结法、比较研究法对这些教学指导文件从颁布的时代背景、文本剖析不同大纲(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走向,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由功利性向非功利性发展,即从建国初期的体育课程为劳动生产和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体育课程以增强体质为主的价值取向,再到实施素质时期的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的价值取向,一直到新世纪的体育课程以“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整个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演变特征是由重视运动技能传授——增强体质——健康第一——以学生为本发展演变的。从价值取向的发展历程中看出,体育课程由重视国家发展需求一步步转向重视学生的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最后到重视学生的全方位素质的提升,形成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发展方向。分析出现不同阶段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的原因有时政主导价值取向的、“传统养生”价值观念、“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其中,功利主义价值观是现实根源;传统养生观念是思想根源;时政格局是社会根源。深入分析现存的价值取向的根源分析有三:体育教学指导文件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其导向充分体现国家意志;价值取向的走向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体育课程在发展过程中开放融合,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体育教学指导文件的价值取向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体育课程的理念应与国际接轨;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具有文化传统的根源。启示我们在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中需要充分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的体育课程要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未来的体育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实现整合化,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程内容方面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加强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程结构上形成一个多样化的结构整体。

廖冰心[4](2021)在《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的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试行),在高中试行体育模块化教学,确立了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为教学目标的高中体育学科体系,在上海、北京等地试行两年之后,2020年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这对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2020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的实施对于高中体育课的教学将是一个新的研究命题,提高高中体育教师基于新课程标准学科素养的教学意识与执教能力是研究的核心命题。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师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根据教育方针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也是新世纪优秀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当下,贯彻落实好2020版《高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将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贯穿其中。鉴于此,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以高中篮球课程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围绕尝试性地进行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的研究,具体探讨如何开展基于2020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篮球课教学,以及如何实现标准所要求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下的篮球课教学设计,通过研究分析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师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把握2020版《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理念,立足新课程标准精神和理念,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也是新世纪优秀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当下,贯彻落实好2020版《高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将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贯穿其中。因此,本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研究中注重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将学科素养全面贯穿到篮球技能教学中,遵循学校体育教学规律,对篮球选项课模块、课时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尝试建构学业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2.篮球课程是2020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中选修内容,本研究将高中篮球全部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模块,模块一和二是基础技术阶段,模块三和四是和提升技术,模块五和六是高阶阶段。鉴于篇幅限制,只进行了高一年级三个模块的教学设计,如在模块一、二中安排移动、反弹传球、单手肩上传球等技术动作以及结合所学技战术介绍有关竞赛规则,在模块三中安排快攻与防守快攻、半场人盯人防守与进攻半场人盯人防守等攻防技术以及结合所学技战术介绍有关竞赛规则等内容。3.根据课程领域目标进行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研究和课时教学设计研究。在设计中体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在分目标中按照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品格十个维度进行了教学策略和手段的选择。4.教学设计始终贯彻学科核心素养,在健康行为方面,表现为学生乐于参与各种学练活动,表现出良好的求知欲及创作欲等;运动能力方面,表现为掌握篮球学练中的脚步动作、运、传、投、防及战术基础配合的关健,并能较好地完成组合练习;体育品德方面,表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体有道德和学习乐趣等。教学重点主要包括篮球文化理念和相关运动性病症的预防和处理;较好地掌握篮球运动的动作技术要领以及基本战术配合;通过基本技战术的学习能综合运用及在实践中举一反三。5.本研究设计过程遵循体育教学设计程序。模块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背景分析阶段、决策设计阶段和评价反馈阶段。运用传统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学练和同学的帮助找出差异,及时纠正和重建认知结构。在模块设计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创建民主、平等与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上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现有的技能认知水平,促进其篮球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具体为提升篮球选项课的趣味性;借助多媒体展开教学;组织小型篮球赛,提高篮球技术实际运用能力;制定合理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自主练习。6.为检测教学设计效果,将其在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一年级实施,并采用观察法、测试法、问卷调查法等进行效果分析,结果发现所研究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度、篮球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在氛围良好的篮球专项课中学习会使得效率更高,在教师的科学引导和趣味化的比赛或游戏中篮球变得生动有趣。

顾茜[5](2021)在《中考体育背景下沭阳县初三体育课程实施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沭阳县中考体育概况、项目设置和评分情况以及中考体育背景下沭阳县初三体育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主要从体育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学生和教师对体育教学的反馈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等八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沭阳县初三体育课程实施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沭阳县初三体育教学和中考体育更好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沭阳县14所中学的33名教师、700名初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沭河中学、国际学校、修远中学、正德中学、潼阳中学、怀文中学、广宇中学属于县城中学,志远学校、实验中学、高墟中学、湖东中学、桑墟中学、华冲中学、新华中学属于乡镇中学。本调查研究共发放700份学生问卷,回收682份,发放33份教师问卷,全部回收。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并结合对教师的访谈,得出以下结论:1.沭阳县体育中考政策中部分关于必考和选考项目的规定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及促进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2.学校对中考体育制度重视程度明显提高,把经验丰富、能力强的老师配备到初三年级教学,并且体育课占课情况显着减少,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加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体育教学工作得到一定程度加强。3.中考体育制度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大部分学校在实施体育教学计划、目标、内容和评价方式上主要围绕中考体育项目设置,以提高中考体育成绩为主要任务。4.中考体育制度实施后,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但是部分学生对体育中考一些项目的训练热情降低,可能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5.对中考体育背景下影响初中体育教学的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六大主要因子:前提因子、综合因子、教学因子、氛围因子、教师因子和学生因子。这些因子的改善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建议:1.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科学设置符合沭阳县教学情况的中考体育项目。2.中考体育考试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加强课余体育锻炼力度,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同时还需要加大师资建设力度。3.优化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学质量。4.进一步完善初中体育教学设置,协调好体育中考、教学、学生兴趣的关系,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保障。5.要提高体育教学中对六个主因子的重视程度,改善六个主因子中的不利因素。

胡雅雯[6](2021)在《议题式教学在高二哲学课中的运用研究 ——以江西省十所中学为例》文中提出新出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2020年修订版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法,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同时2020年修订版新课程标准强调哲学课要培养中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因此,议题式教学在高二哲学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展开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特色与不足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分别对议题、议题式教学、相关概念辨析和高二哲学课、高二学生的特点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分析高二哲学课中开展议题式教学的理论依据、运用原则和必要性。第二部分,通过对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分析,就议题式教学在高二哲学课中运用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主要从以下四点进行剖析:新课程理念落实不到位、教师哲学素养有待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和调动、现有评价机制和社会环境阻碍了议题式教学的有效开展。第三部分,议题式教学在高二哲学课中的改进策略。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角度提出如下策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哲学素养;综合开发利用哲学议题资源,拓宽议题选择的渠道;围绕议题展开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参与议题式教学;关注学生哲学思维发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第四部分,通过议题式教学运用于高二哲学课中的教学案例,分析了议题式教学在高二哲学课中运用的五个基本环节,接着以哲学课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课为例,从课标依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十个方面展开教学设计。

单曼[7](2020)在《中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其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是我国廉政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或方面,但目前关于中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研究明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立足于实地调查,分析中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现状,剖析中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如何改进中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其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中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造就时代新人的客观需要;二是推进廉政建设的客观需要;三是贯彻落实中学政治新课程标准的客观需要;四是促进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基于岳阳市五所中学的调查表明,目前中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是不够理想的,存在着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学生廉政观念比较模糊;第二,廉政文化教育流于形式;第三,廉政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不足;第四,廉政文化教育形式不够丰富。为了克服以上问题,切实推进中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中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充实中学生廉政意识的培育内涵,不断丰富中学生廉政文化教育资源,并通过革新传统“美德袋”式的灌输教育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兴趣,以提高廉政文化教育的实效。

白雪[8](2020)在《基于冯友兰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境界教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升级表达,语文核心素养依据个人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明确指出对于语文的学习应是一个由外显至内隐,再到层级发展与内在逻辑提升的生命内化的实践过程。由此,语文教育的过程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进阶(境界)教育的过程。境界一词虽内蕴丰富,但生命价值的实现维度等同于人生境界的达成高度,生命的真谛无非始终处于意志、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新解构,顺势建构的无限更迭之中。将语文学科赋予境界说教育,能够对中学语文产生新的实践意义,弥补现阶段语文教学内容的不足以更好培育中学生意志、思维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反观当下中学语文教育现状发现仍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语文依旧身陷传统教学桎梏:过分重视学生成绩、片面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忽略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合理关照。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始终都围绕高考开展,教师往往依照教参对教材进行简单解读,难以挖掘教材资源中所隐含的文化生命精神;教学目标设计大多围绕考纲进行设计,忽视对达成学生人生境界的重视;教学过程内容大多仍套用固定陈旧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掌握,轻视学生人生境界的培养,即思维、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也多侧重以成绩为主的结果性评价,缺少对学生独特生命情感体验的人生境界的关照。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育的境界指向,立足当下语文教学的问题,故借助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第一,在挖掘教材资源方面,将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作为解读教材和研讨课后思考题的新思路。第二,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充实以往三维教学目标设计观念(以往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为基础融入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找到教学目标与境界说的契合点以求达到进阶目的),以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为人生境界的逐层递进过程,设计以磨砺意志、提升思维、索引情感的人生进阶(境界)教学目标。第三,在教学过程内容方面,充实模板化教学过程内容,利用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依托不同文体内容和特点的阅读教学、多种主题意向和素材的作文教学、形式多样的口语交际活动来落实中学生思维、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生境界教育。第四,在教育评价方面,转变单一教育评价模式,增加意志磨砺评价、增设思维训练评价、增添情感索引评价。根据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环节的各项具体实施意见,以期对中学语文培育学生思维、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生境界教育有所助益。

王世军[9](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四个部分,公共参与素养是其他三个素养行为表现,在四个核心素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高中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后备力量,培育具有较高公共参与素养的高中生有助于增强他们当家作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进而推动国内和国际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因此,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更好地培育公共参与素养水平较高的学生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公共参与素养概述。主要论述了公共参与和公共参与素养的概念、主要特征,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建构主义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理论指导意义。第二部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可行性及必要性。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深入分析,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具有课程目标有导向作用、师资力量相对专业、课本公共参与内容丰富等方面的培育条件;同时,也阐述了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是发展高中生核心素养、促进高中生个体社会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第三部分主要对当前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成因分析。经过调查发现,虽然高中生具有积极的公共参与的态度,但也存在着公共参与常识薄弱,进行公共参与的能力有限,公共参与行为欠缺的问题。究其教育成因主要是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分离、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学科教学评价重形式轻内容。针对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在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提出了更新育人理念;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创新培育平台和完善评价体系等培育策略,力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水平。本研究立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摩、文献研究等方法探讨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策略,能够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发展。

王雨墨[10](2020)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探究与分享”栏目运用研究 ——以七年级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初中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从2016年起,教育部将初中起始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这不仅仅是教材名字的变更,教材的编排结构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形成了栏目与正文相互嵌入的新型排版。众多栏目中,“探究与分享”栏目以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优势展现出非凡的教学价值,以此成为教材中的亮点。该栏目以情境为依托,展现初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矛盾和冲突,旨在通过探究与分享活动,鼓励学生正视和揭示成长的烦恼,在不同观点和经验的碰撞中,展开道德探讨与对话,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在课堂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不能敷衍,更不能漠视对“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运用,而是要借助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脚手架”,促使学生积极建构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能力和丰富情感。为进一步提升“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运用价值,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性,本课题以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共159个“探究与分享”栏目为研究对象,从栏目相关概述、栏目内容分析和栏目运用策略三部分对其展开深入研究。首先,“探究与分享”栏目相关概述中,结合着作和期刊等权威文献界定栏目内涵,阐述栏目具有思想性、主体性、实践性的特点,并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三方面研究其运用的理论基础。其次,“探究与分享”栏目内容分析中,采用教材分析法,一方面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该栏目的整体位置编排和五种具体位置关系进行作用分析,并对每单元每课每框每目的栏目数量分布进行统计。另一方面,根据栏目内容指向不同将其划分为思维拓展、情境探讨、体验反思、行为导向和综合型五类,根据栏目呈现方式不同将其划分为材料分析式、插图式、表格填空式和直接提问式四类,并结合实例对其进行详细论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该栏目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科知识理解、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建构新型课程形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教学价值。最后,“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运用研究中,对道德与法治教师运用栏目提出突出栏目辅助地位、学会取舍整合栏目,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选用恰当教学方法和完善活动评价机制等基本要求,在遵循这五点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五种不同类型栏目分别提出运用策略,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一线教师的访谈记录展示具体的教学设计,以期为实践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二、新课程标准与青少年道德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课程标准与青少年道德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概述
    第一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概念界定
        一、规则的内涵
        二、规则意识的内涵
        三、初中生规则意识的内涵及特点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内涵
    第二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二、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有助于营造良好校风学风
        四、有助于维护良好社会秩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规则意识培育已取得的成效
        一、初中生的规则意识有一定提升
        二、教师能较为完整传授规则意识的教学内容
        三、道德与法治课较好发挥规则意识培育的主阵地作用
    第二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规则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规则意识培育内容解读不到位
        二、规则意识培育方法依赖理论灌输
        三、规则意识培育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四、规则意识培育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第二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规则意识培育受应试教育的掣肘
        二、规则意识培育受重视的程度不足
        三、规则意识培育者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对策
    第一节 提高认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一、积极转变“分数至上”的传统观念
        二、注重规则意识培育的内化过程
    第二节 提高对初中生规则意识培育的重视程度
        一、全面认知规则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二、保证课时及实践活动经费的充足
    第三节 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提升教师自身理论素养
        二、注重规则内容的教学设计
        三、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四节 灵活选择规则意识培育的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二、活动教学法
        三、案例教学法
    第五节 完善规则意识培育的教学评价机制
        一、丰富规则意识培育的评价内容
        二、增加规则意识培育的评价主体
        三、优化规则意识培育的评价方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
        (二)课程实施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二)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课程实施的程度研究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二)有关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资料的收集方法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三章 教师领悟的课程:如何“看”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一)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价值观
        (二)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看法
        (一)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二)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
        (一)对课程改革背景的认识
        (二)对教材编写依据的认识
        (三)对“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区别的看法
    四、分析与讨论
        (一)文件课程与领悟课程,在价值认识层面存在差距
        (二)对文件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对运作课程的关注度较高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度较低
第四章 教师运作的课程:如何“做”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内容的处理
        (一)内容调适决策
        (二)内容创新决策
    二、对课程资源的处理
        (一)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
        (二)忠实于拓展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
        (三)课程资源的创生性开发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采用
        (一)“澄清价值Ⅰ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二)“澄清价值Ⅱ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三)“体验实践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决策
    五、分析与讨论
        (一)课程内容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二)课程资源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呈现的特征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呈现的特征
第五章 学校内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
        (一)课程规划影响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的高度
        (二)条件性资源的供给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一)教师信念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
        (二)教师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三、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一)小科文化对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二)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 学校外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二)培训缺位与对专业援助的期待
    二、社区、家长的影响
        (一)社会对课程的评价
        (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第七章 文件课程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文件课程的设计及特征
        (一)课程性质
        (二)价值目标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四)课程的要求
    二、文件课程及教材的影响分析
        (一)文件课程的影响
        (二)教材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本研究的结论
        (一)学校水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特征
        (二)归因
    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德育的重要价值
        (二)修订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
        (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提纲
    三、访谈实录
    四、课堂观察表
后记

(3)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课程标准的缘起及核心概念界定
        2.1.1 核心概念界定
    2.2 体育课程标准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课程标准的发展变迁
        2.2.2 体育课程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历史研究法
        3.2.3 归纳总结法
        3.2.4 比较研究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建国以来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历史演进分析
        4.1.1 1956 年《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
        4.1.2 1961 年《中学体育教材》
        4.1.3 1978 年《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1.4 1987 年《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1.5 九年义务体育教学大纲——1988 大纲、1992 大纲
        4.1.6 1996 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1.7 2000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4.1.8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7-12 年级)课程标准》
        4.1.9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7-9 年级)课程标准(2011 年版)》
        4.1.10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
    4.2 我国体育教学指导文件价值取向分析
        4.2.1 时政主导的价值取向
        4.2.2 “传统养生”的价值观念
        4.2.3 “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
    4.3 我国现有体育教学指导文件的价值取向存在根源分析
        4.3.1 国家意志的体现
        4.3.2 受传统文化影响
        4.3.3 体育课程开放融合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5.2 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的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高中体育教学改革顺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诉求的需要
        1.1.2 基于2020 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研究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篮球课程设计的相关概念界定
        1.3.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3 2017 年《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准》试行后关于高中课程设计和篮球课程设计相关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观察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问卷调查法
第三章 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 版)下的篮球课教学研究
    3.1 解读 2020 版《体育与健康标准》,把握课程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
        3.1.1 2020 版《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
        3.1.2 学科的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解读
        3.1.3 2020 版《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结构
    3.2 高中一年级篮球课模块教学内容分析设计
        3.2.1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课模块内容设计的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3.2.2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课教材内容分析
        3.2.3 高中一年级篮球课模块教学内容分析设计
    3.3 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研究
        3.3.1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设计的学情分析
        3.3.2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目标设计
        3.3.3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设计的重难点分析
        3.3.4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设计中教学策略和手段
        3.3.5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一设计案例
    3.4 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篮球课时教学设计案例
        3.4.1 篮球选项课模块1 节选1 课时: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双手头上传球动作技术学习
        3.4.2 篮球选项课模块2 节选1 课时:单双手反弹传球
        3.4.3 篮球选项课模块3 节选1 课时: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三步上篮)
    3.5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评价
        3.5.1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评价思路
        3.5.2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过程性评价操作方式
第四章 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下的篮球选项课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4.1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体育课教学现状
    4.2 高中篮球选项课教学实施过程
        4.2.1 模块教学实践过程
        4.2.2 典型教学案例分析
        4.2.3 教学实践反思与完善
    4.3 高中篮球选项课教学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
        4.3.1 新课标导向下高中篮球体育教学设计的评价方法
        4.3.2 新课标导向下高中篮球体育教学设计的评价案例
        4.3.3 落实新课程标准(2020)的效果分析
        4.3.4 高中篮球选项课学生评价制度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反思
        5.2.1 研究反思
        5.2.2 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中考体育背景下沭阳县初三体育课程实施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中考体育
        2.1.2 体育教学
    2.2 中考体育状况及其背景下体育教学状况的研究
        2.2.1 关于中考体育意义的研究
        2.2.2 中考体育下体育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
        2.2.3 中考体育对体育教学影响的研究
        2.2.4 关于中考体育存在问题和改善措施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沭阳县中考体育概况
    4.2 沭阳县中考体育的项目设置及评分情况调查
    4.3 中考体育背景下沭阳县初三体育教学现状研究
        4.3.1 沭阳县初三体育教学计划实施情况
        4.3.2 沭阳县初三体育教学目标设置情况
        4.3.3 沭阳县初三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情况
        4.3.4 沭阳县初三体育教学形式组织情况
        4.3.5 沭阳县初三体育教学评价采用情况
        4.3.6 中考体育背景下沭阳县初三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反馈情况
        4.3.7 中考体育背景下沭阳县初三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反馈情况
    4.4 中考体育背景下影响沭阳县初三体育教学的因素分析
        4.4.1 中考背景下影响沭阳县初三体育教学的因子可行度检验
        4.4.2 中考背景下影响沭阳县初三体育教学的公因子确定
        4.4.3 中考背景下影响沭阳县初三体育教学的公因子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议题式教学在高二哲学课中的运用研究 ——以江西省十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1.研究特色
        2.研究不足
一、高二哲学课的议题式教学相关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议题
        2.议题式教学
        3.相关教学模式辨析
    (二)课程与学生的特点分析
        1.高二哲学课的特点
        2.高二学生的特点
    (三)高二哲学课中开展议题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四)议题式教学在高二哲学课中运用的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2.学科性与生活化相统一
        3.民主参与和价值引领相统一
    (五)高二哲学课教学中开展议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1.有利于哲学课学科教育教学的发展
        2.有利于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哲学素养
二、议题式教学在高二哲学课中运用的现状——以江西省十所中学为例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1.调查的基本情况
        2.调查分析
    (二)议题式教学在高二哲学课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的哲学课教学理念尚有偏差
        2.议题式教学的具体操作存在误区
        3.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较低
        4.议题式教学形式较重,教学实效性不强
    (三)议题式教学在高二哲学课运用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1.新课程理念落实不到位
        2.教师哲学素养水平有待提升
        3.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和调动
        4.现有评价机制和社会环境阻碍了议题式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议题式教学在高二哲学课中运用的改进策略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哲学素质
        1.转变传统的哲学课教育理念
        2.提升教师哲学素养
        3.增强议题式教学综合能力
    (二)综合开发利用哲学议题资源,拓宽议题选择的渠道
        1.挖掘教材,围绕哲学课教材综合探究开发议题
        2.立足生本,围绕学生生活改编哲学议题
        3.回归社会,开发社会热点为哲学议题
    (三)围绕议题展开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参与议题式教学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关注教学过程,增强学生议题探讨的哲学思辨意识
        3.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议题探讨的哲学思辨能力
    (四)关注学生哲学思维发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1.设计学生评价量化表展现哲学素养评价内容
        2.观察学生的哲学思维并做好过程性评价
        3.反馈学生哲学学习能力情况的总结性评价
四、议题式教学运用于高二哲学课中的教学案例
    (一)议题式教学在高二哲学课中运用的基本环节
        1.议题的设计
        2.信息搜集
        3.合作探究
        4.总结反思
        5.教学评价
    (二)议题式教学在高二哲学课中运用的教学案例——以“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为例
        1.课标依据
        2.教材分析
        3.学情分析
        4.教学目标
        5.教学重难点
        6.教法
        7.学法
        8.教学过程
        9.板书设计
        10.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议题式教学在高二哲学课中的运用研究——以江西省十所中学为例》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二 《议题式教学在高二哲学课中的运用研究——以江西省十所中学为例》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等

(7)中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其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访谈法
第2章 中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1 造就时代新人的客观需要
    2.2 推进廉政建设的客观需要
    2.3 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客观需要
    2.4 促进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第3章 中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方法
    3.3 调查过程
    3.4 中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现状
第4章 中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4.1 学生廉政观念比较模糊
    4.2 廉政文化教育流于形式
    4.3 廉政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不足
    4.4 廉政文化教育形式不够丰富
第5章 中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改进的具体路径
    5.1 提高中学生廉政文化教育重视程度
    5.2 充实中学生廉政意识培育内涵
    5.3 丰富中学生廉政文化教育资源
    5.4 创新中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学生廉政文化教育调查问卷
致谢

(8)基于冯友兰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境界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选题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核心概念及理论依据
    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境界的概念
        3.1.2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基本认识
        3.1.3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联系
        3.1.4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与语文课程标准之间的理论联系
4.基于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现状分析
    4.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4.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4.1.2 问卷编制的确立
    4.2 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现状分析
        4.2.1 学生问卷分析
        4.2.2 教师访谈记录分析
    4.3 基于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3.1 解读教材创新不足,学生自我觉解能力有待提升
        4.3.2 教学目标设计观念略显陈旧,学生意志教育有所不足
        4.3.3 教学内容实施过程略微固定,学生思维教育有待充实
        4.3.4 教学评价模式轻微单一,学生情感评价有待渗透
5.基于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
    5.1 冯友兰境界说之多角度解读文本
        5.1.1 巧借教材重塑澄明本心
        5.1.2 运用课后思考题研讨人生境界新路径
    5.2 冯友兰境界说之充实三维教学目标设计
        5.2.1 立足自然境界以人生境界说之自然境界,磨砺意志
        5.2.2 突破功利境界以人生境界说之道德境界,提升思维
        5.2.3 超越道德境界以人生境界说之天地境界,索引情感
    5.3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之拓充模板化教学内容
        5.3.1 强化阅读教学训练力度
        5.3.2 拓展作文教学训练环节
        5.3.3 丰富口语交际活动训练项目
    5.4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之转变单一教学评价模式
        5.4.1 增加意志磨砺评价
        5.4.2 增设思维训练评价
        5.4.3 增添情感索引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调查问卷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选题的背景
        2. 选题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特色与不足之处
        1. 特色之处
        2. 不足之处
一、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公共参与素养概述
    (一) 公共参与素养相关概念界定
        1. 公共参与
        2. 公共参与素养
    (二) 公共参与素养的主要特征
        1. 人本性
        2. 广泛性
        3. 发展性
        4. 实践性
    (三) 公共参与相关理论基础
        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 建构主义理论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可行性
        1. 课程目标具有导向性
        2. 师资力量具有专业性
        3. 课本公共参与内容的丰富性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必要性
        1. 发展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2. 促进高中生个体社会化的需要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 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现状调查及教育成因分析
    (一) 调查目的与对象
        1. 调查目的
        2. 调查对象
    (二) 问卷编写及测评方法
    (三) 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现状分析
        1. 高中生公共参与常识薄弱
        2. 高中生公共参与态度的积极性较高
        3. 高中生公共参与能力有限
        4. 高中生公共参与行为欠缺
    (四) 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问题的教育成因分析
        1. 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2. 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分离
        3. 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4. 教学评价重形式轻内容
四、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策略
    (一) 更新育人理念
        1. 更新思政教师的育人理念
        2. 增强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意识
        3. 在课堂教学中补充生活化的公共参与知识
    (二) 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
        1. 创设教学情境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
        2. 打造活动型课堂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
        3. 选取恰当的案例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
    (三) 创新培育平台
        1. 设置培育公共参与素养的社会实践活动课
        2. 构建培育公共参与素养的网络平台
    (四) 完善评价体系
        1. 建立客观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
        2. 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致谢

(10)《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探究与分享”栏目运用研究 ——以七年级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由
        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教学实践的需要
        3.青少年自我发展的需求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内容分析法
        3.访谈法
    (五)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1.重难点
        2.创新点
一、《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探究与分享”栏目概述
    (一)“探究与分享”栏目内涵
    (二)“探究与分享”栏目特点
        1.思想性
        2.主体性
        3.实践性
    (三)“探究与分享”栏目运用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多元智能理论
        3.情境学习理论
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探究与分享”栏目内容分析
    (一)“探究与分享”栏目位置编排及数量分布分析
        1.栏目位置编排
        2.栏目数量分布
    (二)“探究与分享”栏目类型及呈现方式分析
        1.栏目类型划分
        2.栏目呈现方式
    (三)“探究与分享”栏目运用价值分析
        1.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科知识理解
        2.有助于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3.有助于建构新型课程形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4.有助于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三、《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探究与分享”栏目运用
    (一)“探究与分享”栏目运用的基本要求
        1.突出栏目辅助地位,发挥引导作用
        2.学会取舍整合栏目,实现灵活运用
        3.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丰富栏目素材
        4.选用恰当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
        5.完善活动评价机制,关注师生发展
    (二)“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运用方法
        1.思维拓展型栏目的运用
        2.情境探讨型栏目的运用
        3.体验反思型栏目的运用
        4.行为导向型栏目的运用
        5.综合型栏目的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新课程标准与青少年道德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研究[D]. 丁谊.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金春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D]. 谭牮牮.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的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D]. 廖冰心.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5]中考体育背景下沭阳县初三体育课程实施的调查研究[D]. 顾茜. 扬州大学, 2021(09)
  • [6]议题式教学在高二哲学课中的运用研究 ——以江西省十所中学为例[D]. 胡雅雯.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中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其改进研究[D]. 单曼.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8]基于冯友兰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境界教育策略研究[D]. 白雪.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9]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研究[D]. 王世军.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10]《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探究与分享”栏目运用研究 ——以七年级教材为例[D]. 王雨墨.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新课标与青少年道德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