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荣光与中国饮食文化

赵荣光与中国饮食文化

一、赵荣光与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林增煜[1](2021)在《饮食与政治:民国时期海味消费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大陆海岸线绵延1.8万千米,沿海渔场众多,海产品在国民的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干制的海产品又称为“海味”。以民国时期的海味消费为研究中心,探讨饮食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民国时期饮食消费政治化这一重要现象,而且也有助于深化和丰富民国社会生活史和社会消费史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以饮食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为审视基点,对民国时期的海味消费进行系统研究。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包含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四个章节内容。绪论部分首先简述了本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在详细回顾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后,阐述本文的研究理路,并对民国时期的“海味”等概念进行界定。最后,对本文的史料来源与研究方法进行简要说明。第一章为海味的产销。首先从海产品的干制加工工艺说起,对近代海产品的干制技术作简要论述,并介绍鱼翅、海参、鲍鱼、鱼肚几种主要海味的制作方法。其次则是探讨海味的来源。国产海味主要来自我国东部沿海各省,而由外洋进口的海味则主要来自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相对于外洋海味而言,国产海味在民国时期的海味消费市场上所占份额显然极少。最后则阐述海味的批发与零售环节。在民国时期的上海等城市,海味业已发展相当成熟,是工商业中的重要一支。海味业的基本单位是海味号和海味行。海味的零售业务则主要由南货店经营。南货店归属于南货业。海味业与南货业均属于海味相关行业。第二章为海味消费的传统、主体与空间。本章主要聚焦于海味消费的悠久传统、主体区隔与空间差异。首先,对古代海味消费传统的分析,可知海味的消费兴盛于明清时期,而明清时期各具特色的海味筵席是海味消费繁荣的具体体现。民国以来,社会奢风一脉相承。上层社会视海味为家常便饭,不仅诸多社会名流嗜吃海味,而且社交活动中亦时常能见到海味的身影。普通民众则只在婚丧庆寿等重要宴会场合方得一饱口福。从海味的消费空间来看,城市里的各大酒菜馆中,海味佳肴一直是席上头牌,海味筵席价值不菲。而社会名流的公馆中,海味的消费无疑兼具私密性与享受性。第三章为“饮食节约”与海味消费。此即探讨饮食消费政治化现象的第一个个案,主要探究民国时期的“饮食节约”与海味消费的互动关系。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与节约运动,意图以政治性的法律条规规制民众消费的各个方面。毫无疑问,在提倡“饮食节约”的环境中,以鱼翅、海参为代表的海味的消费受到诸多限制,甚至直接被禁止。然而,尽管规范甚多,但无论从社会的消费情形,抑或海味的进口状况来看,海味的消费并未能完全被禁绝。最后一章为抵制日货运动与海味消费。本章为探讨饮食消费政治化现象的第二个个案,主要探讨民国时期抵制日货运动与海味消费的互动关系。二三十年代轰轰烈烈的抵制日货运动,其矛头直指日货海味。历次抵制日货海味,海味业、南货业、酒菜馆业等均以各自的方式进行响应。从社会层面而言,抵货运动无疑具有诸多成效的,从日货海味的进口上看,日货海味的进口无疑有所下降。然而,消费日货海味之风仍然存在,抵货风潮一过,日货海味进口依旧。即使日货海味的进口受限,非日货海味亦能很好地填补市场缺额。而海味业私进日货与私售日货之行为亦时而有之。无论是提倡“饮食节约”要求拒用海味,抑或“抵制日货”提倡抵制日货海味,都是政治意图干预消费的体现,且都对海味消费产生影响。总的来看,民国时期这两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尽管都对海味消费有所冲击,但并不显着。而在此特殊场景下的海味消费情形,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两场政治运动的诸多局限性,或流于形式,或乏善可陈。

沈玉嘉[2](2020)在《唐代饮食文化中的胡风问题》文中认为胡风的盛行对唐代饮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胡地饮食原材料的引入、胡风饮食加工工艺、“胡食”及胡风饮食成品、饮食器具中体现的外来因素、宴饮集会中的外来风俗、胡食商业的传播几个方面之上。它的主要传播者与践行者既有国内的皇族成员、世卿贵胄、一般官吏、市井民众,也有自域外入唐的进贡使、胡商、胡僧、胡姬。其影响体现在地域渗透上,在前期大体延续着陆上丝绸之路自西向东的传播过程,以长安为中心,后期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兴起,扬州、广州、长沙等城市林立而起,大放异彩,且其影响进一步辐射到周边的亚洲国家。对应在时间段发展上,自唐初外域饮食原材料的集中引进,到开元年间“贵人御馔,尽供胡食”的盛景,至安史之乱后社会上对于胡风的质疑,胡风饮食的昔日风光已再难见,已存在的胡风饮食转向本土化、日常化发展,士人的关注点逐渐转向了对南方饮食的描述,胡风饮食的胡气与发展势头愈淡。本文将通过以上几方面的考察,对唐代饮食文化中的胡风问题展开研究,在使用的参考资料范围中,除了官方记载的史料,尤其注重整理和考证唐代传奇小说中的资料,以及考古出土的唐代食品、饮食器物、墓葬壁画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而展开一系列的归纳论证与比较研究,希望能够全面地论述唐代饮食文化中的外来特色表现,从而提供对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这一问题更多视角的解读。

王思园[3](2020)在《郑洛地区东周墓葬出土饮食器具的考古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郑洛地区是指河南省郑州市和洛阳市的统辖区域,这一地区在东周时期为政治中心,独特的地理优势,为东西、南北方向交通要道,是进入关中地区的通道,又是通往齐鲁、荆楚的交通要道,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扮演重要地位。随着该地区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发现大量东周时期的墓葬,仅发掘墓葬就达数千座,积累了丰富的考古资料。郑州地区东周时期有郑国和韩国,战国晚期被秦国所灭,而洛阳地区为周王室的王畿,战国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小国,最后为秦所灭。“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饮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东周时期处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时期,继承西周饮食文化,也为秦汉饮食文化繁荣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时期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的发展带来饮食文化的发展。研究古代饮食文化与社会生活,而饮食器具在研究饮食文化中为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物化的象征,它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及饮食文化的面貌,所以对于饮食器具的研究对于全面认识古代饮食文化与社会生活有重要意义。作为饮食文化物化象征的饮食器具在东周时期的各类墓葬中均有出土,而郑洛地区东周墓葬的大量考古发现给我们提供了众多的参考资料,使我们可以更系统的了解这一地区饮食器具的发展演变及文化交流。本文在全面系统收集、梳理郑洛地区东周时期出土饮食器具的前提下,将这一地区大量的饮食器具首先分为饮器具和食器具两大类,饮器具是指饮用器具,食器具指食用器具,然后根据饮食器具的功能属性,将饮器具分为盛酒/水器、饮酒/水器和挹取器,盛酒/水器用于饮食活动中盛酒/水,如罍、尊、壶、罐等;饮酒/水器用于饮食活动中作为饮器使用,如觯、舟、杯等;挹取器指将盛器中的饮品取出放入饮器中,起到中介作用,如勺、斗等。食器具根据烹饪不同阶段使用器具的情况分为备食器具、炊爨器具、盛食器具和取食器具,其中“备食器具”指的是炊煮之前食物准备阶段所使用的器具,如刀、俎、杵臼等;“炊爨器具”指的是烧火煮饭的器具,通过烹、煮、蒸等手段,将食物原料加工成可食用物品的器具,包括煮器、蒸器及其承托器具,如鼎、甑、甗、鬲、釜、灶等;盛食器具”指的是进餐时所使用的盛装食物原料或成品的器具,本文指烹饪结束后盛置熟食(加工之后的食物)以供食用的器具,如簋、簠、豆、盆、敦等;“进(取)食器具”即饮食活动中,将烹饪好的食物从炊具中取出放入盛食具,再从盛食具中取出放入口腔,这两个过程需要中介工具,本文取食器具是指就餐时使用的器具,包括将食物从“公共的”大器皿取至“个人的”小器皿的器具,也包括将食物从“个人的”小器皿送至口中的器具,如叉、匙、箸等;之后分别对两地区出土的饮食器具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分析了郑州地区和洛阳地区的饮器具和食器具的主要类型,初步掌握了郑洛地区东周墓葬各类饮食器具的基本情况;又探讨了两地区主要的饮器具和食器具的类型差异;之后对郑州和洛阳两地区饮食器具功能的组合及具体器物组合进行梳理比较,弄清了两地区存在的功能种类差异、具体器物组合差异及各期组合差异。郑州地区春秋早期和春秋中期功能组合基本相同,春秋晚期功能组合种类增加,这一时期种类最多,战国早期种类减少,战国时期功能组合种类基本相同。洛阳地区春秋早期与春秋中期功能组合种类差异较大,春秋中期种类最为丰富,春秋晚期减少,战国时期与春秋晚期器具组合基本相同,除个别少量组合不同。最后对郑洛地区东周时期饮食器具文化差异做了简要分析。郑州地区春秋时期文化错综复杂,春秋早期以周文化和本地文化为主;春秋中期和晚期以郑文化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出现外来文化;战国早期以郑文化和韩文化为主;战国中期以韩文化为主,仍保留遗民文化和郑文化;战国晚期以韩文化为主,仍保留本地文化,受秦文化影响。洛阳地区春秋时期为周王室王畿,春秋早期周文化与本地文化,中期和晚期融于外来文化,仍以周文化和本地文化为主;战国早期以周文化为主;中期韩国占领大部分洛阳地区,受郑州地区郑韩文化的影响,主要为周文化与韩文化;战国晚期,仍以周文化和韩文化,出现秦文化。

高远[4](2020)在《南北朝隋-唐五代饮食类概念场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训诂学对汉语词汇的研究大多是用来释义的,对词汇系统的研究也是零散而孤立的,缺乏历史发展观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汉语词汇史的深入研究。本文针对南北朝隋至唐五代时期的饮食类概念场进行梳理及描写,结合概念场理论、共时考察与历时比较相结合、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归纳法与对比法相结合,分析饮食类概念场在南北朝隋至唐五代时期的发展与差异情况。文章分别对南北朝隋及唐五代时期饮食类概念场进行考察。在考察中,通过选取这两个时期口语性较强的语料,对这些语料中的饮食类名物词进行研究。一则考察饮食类名物词在南北朝隋和唐五代两个时期的使用情况;二则考察饮食类名物词在南北朝隋时期南方与北方的地域差异情况;三则考察这些名物词由南北朝隋发展到唐五代的历史演变情况,即唐五代继承了南北朝隋时期的哪些词语?唐五代又产生了哪些新的词语?南北朝隋时期饮食类名物词发展到唐五代有哪些消亡了?同时还将探讨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为何?这些都是本论文要仔细考察的内容。首先,本文考察了饮食类名物词在南北朝隋时期南、北方的使用及地域差异。通过对选定文献的考察,共收集到了北方粮食饭食类词语50个,蔬菜水果类词语48个,禽畜渔产类词语54个,油脂调料类词语87个,饮品菜肴类词语91个。同时,本文还收集到南方粮食饭食类词语24个,蔬菜水果类词语30个,禽畜渔产类词语25个,油脂调料类词语14个,饮品菜肴类词语23个。通过深入的比较发现:南北朝隋时期南北方粮食饭食类词语相同的有6个,北方所特有粮食饭食类词语有44个,南方所特有的粮食饭食类词语有18个。南北方蔬菜水果类词语相同的有12个,北方所特有的蔬菜水果类词语有36个,南方所特有的蔬菜水果类词语有18个。南北方禽畜渔产类相同的有8个,北方所特有的禽畜渔产类词语有46个,南方所特有的禽畜渔产类词语有17个。南北方油脂调料类相同的词语有10个,北方所特有的油脂调料类词语有77个,南方所特有的油脂调料类词语有4个。南北方饮品菜肴类相同的词语有4个,北方所特有的饮品菜肴类词语有88个,南方所特有的饮品菜肴类词语有19个。并探讨南北地域差异的原因为:1.对古代作物的继承;2.南北方地域气候的不同;3.民族交融的结果等。其次,本文考察了饮食类名物词在唐五代时期的使用情况。通过对选定文献的考察,共收集到了唐五代粮食饭食类词语72个,蔬菜水果类词语91个,禽畜渔产类词语80个,油脂调料类词语42个,饮品菜肴类词语92个。再次,本文从历时层面,对南北朝隋时期与唐五代两个时期饮食类名物词的差异情况进行细致的比较,并从继承、新增、消失及同实异名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唐五代时期在粮食饭食类词语中:继承24个词语,新增50个词语,有44个词语消失。在蔬菜水果类词语中:继承37个词语,新增57个词语,有29个词语消失。在禽畜渔产类词语中:继承34个词语,新增47个词语,有39个词语消失。在油脂调料类中词语中:继承20个词语,新增24个词语,有70个词语消失。在饮品菜肴类词语中:继承21个词语,新增72个词语,有90个词语消失。并归纳历时演变的特点为稳定性、创新性、民族性及同时异名现象等。最后,本文分别从社会稳定促进农副业发展、文化交融促进饮食发展、人类对饮食美的追求等社会外部因素,及语言的自我调节、词汇表意清晰化的需求等语言内部因素,对饮食类名物词发生历时演变的原因进行阐释。饮食从古至今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承载着重要的时代气息和地域特征,表达饮食类这一概念场的诸多名物词,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时代变迁、民族交融以及汉语自身的发展等诸多因素,这些名物词从中古汉语末期到近代汉语前期,也随之发生诸多变化,对饮食类概念场中的名物词进行研究,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科学汉语史的重要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赵荣光[5](2018)在《衍圣公府礼食制度研究——基于梳理《衍圣公府档案》的认识》文中指出中国历代封建政权,为求一姓国家社会和谐、皇权稳固而承续推行"优渥圣裔"的政策,以标榜其"崇儒术"之心,形成了衍圣公位极人臣的尊崇地位和衍圣公府集超级大贵族、大官僚、大地主于一体的"千年圣裔府,天下第一家"的局面。衍圣公的国家职宾身份与圣裔影响,使得衍圣公府成了一台不停运转的庞大饮食机器,创造、累积了"衍圣公府食事"的历史辉煌,在约近5个世纪里留下了近万卷的有关食事的《衍圣公府档案》,成为中国历史上"钟鸣鼎食"贵族礼食制度的活标本。

赵建民[6](2017)在《视域高远文史观,治学惟功饮食道——赵荣光主编《中化饮食文化史》赏析》文中提出赵荣光先生在新近出版的《中华饮食文化史》一书中,运用高瞻远瞩的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野和厚实的历史学研究功底,系统而又清晰地阐明了他多年来对中国饮食文化学科体系建立的思考,并以自己的教学研究实践和研究成果,阐述了中国饮食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构建体系。在此拟就赵荣光先生《中华饮食文化史》进行粗浅的探讨与浅析,以期得到更多饮食文化研究同道的学习与研究。

周鸿承[7](2015)在《从“饮食文化”到“食学”——赵荣光先生食学科建构思路初探》文中认为赵荣光先生是中国饮食史研究开拓者,先驱人物。他是中国饮食史研究群体中的典型代表,又是鲜明特例。赵先生治学特点与科研风格源自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与弘扬阐释的倾向性研究不同,赵先生的学术探索经历表明,他的食学研究不局限、不停留文化表象,批判性强、科学比照是他的研究心态、理念与方法论原则。赵先生首次对"食学"科近150个术语进行了概念与研究范畴的科学界定。基于长时间的科研积累,赵先生撰写的一本具有科学探索与文化研究属性的食学经典着作呼之欲出。

姜新[8](2014)在《从“诗言食”到“食研诗”的历史跨越——浅谈赵荣光先生的食学题材新古体诗创作》文中研究表明赵荣光先生致力于食学研究几十年,新古体诗创作亦几十年,正式发表诗作已逾万首,其中涉及食事的诗作近1800首。其食事诗创作具有鲜明的食学研究者特征:生动的文笔,独到的见解,确证的历史文献,真实的史事考察,广博的田野信息,广阔的思考视域,可谓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本文通过古今中外视野下食事诗的比较分析,初步论述赵荣光教授新古体诗创作对中华食学进行诗赋表达的历史特征,及新古体诗创作中由"诗言食"到"食研诗"的历史跨越,大致分为如下章节:一、赵荣光先生食事诗类别概况;二、中华食学思维诗赋表达的历史特征;三、赵荣光先生食学诗的古今比较研究;四、中外比较视野下的"食研诗"。

高启安[9](2013)在《赵荣光先生及其食学研究》文中提出赵荣光先生是中国饮食文化从饮食史研究到食学建构重大转变的主要奠基人,其饮食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赵荣光先生倡导、身体力行的中华食学研究,已经从单纯的饮食史研究、烹饪研究,扩展到了饮食思想、地域饮食、饮食礼仪、不同阶层饮食、饮食传播和交流、饮食安全等领域。他开创了与国际饮食文化界对话、交流、合作的新时期。其倡导及开启之功,使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有了今天的繁荣局面。

萨班,董子云[10](2013)在《近百年中国饮食史研究综述(1911-2011)》文中认为本文评述的是约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及中国以外进行的"中国饮食文化"方面的研究。尽管就这个问题而言,1911年到1978年间在中国本土出版的着作为数甚少,但经济改革的三十年后,这方面的出版物有了史无前例的飞跃。与此同时,本文将对中国学界以外的研究进行汇总。二战以后,日本汉学家最早关注中国饮食史,而且写出了质量很好的着作。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美国和欧洲也同样对饮食史有了一定兴趣。虽然学者们写出了许多有趣的着作,但这并不能说明在这些国家形成了真正的研究潮流。本篇全球性的综述以若干中国专家的文献学文本为基础,而他们当中最为年轻的几位,则敢于指出中国国内有关饮食文化的研究科学性不足的问题。不过,2005年以降,这一领域出版物不断增加,而且中国学者对国外进行的研究有了更为显着的兴趣,这些研究促使这个领域出版物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赵荣光与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赵荣光与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1)饮食与政治:民国时期海味消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四、史料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海味的产销
    一、海味的生产制造
    二、海味的来源
    三、海味的分销网络
第二章 海味消费的传统、主体与空间
    一、海味消费的传统
    二、海味消费的阶层区分
    三、海味消费的空间与场合
第三章 “饮食节约”与海味消费
    一、“饮食节约”的发端
    二、“饮食节约”的强化
    三、“饮食节约”下的海味消费
第四章 抵制日货运动与海味消费
    一、抵制日货海味
    二、抵制日货运动下的海味消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目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唐代饮食文化中的胡风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相关概念界定
    0.2 研究思路与方法
    0.3 研究成果综述
    0.4 创新点和难点
1 唐代胡地饮食原材料的种类及特点
    1.1 记载唐代胡地饮食原材料的相关文献
    1.2 唐代胡地饮食原材料的种类
        1.2.1 唐代胡地饮食原材料的入贡名目
        1.2.2 唐代胡地饮食原材料的其他类目
    1.3 唐代胡地饮食原材料的特点
        1.3.1 广泛的域外来源地区
        1.3.2 胡人本土的食用方式
        1.3.3 唐人特殊的食用方式
        1.3.4 丰富的口味与其功效
2 唐代的“胡食”与胡风饮食
    2.1 域外“胡食”
        2.1.1 地域风俗饮食
        2.1.2 宗教风俗饮食
    2.2 “胡食”及其汉化
        2.2.1 胡饼炉烤与蒸制加工方式
        2.2.2 饆饠与餢飳的西来和东传
        2.2.3 胡食汉化与唐代中上阶层
    2.3 胡风食品
        2.3.1 羌煮貘炙肉食制法的发展
        2.3.2 乳酪制品食用方式的多样
        2.3.3 胡风食品与唐代科举士子
    2.4 胡风饮品
        2.4.1 果汁饮品
        2.4.2 酒类饮品
3 唐代饮食器具与宴饮聚会中的外来因素
    3.1 饮食器具材质的外来因素
        3.1.1 玉石、水晶材质饮食器具
        3.1.2 玻璃材质饮食器具
        3.1.3 玛瑙材质饮食器具
        3.1.4 金银饮食器的流行
        3.1.5 西域植物材质藤杯
    3.2 饮食器具造型的外来因素
        3.2.1 胡瓶
        3.2.2 皮囊壶
        3.2.3 高足杯
        3.2.4 带鋬杯
        3.2.5 多曲长杯
        3.2.6 兽角形酒杯
    3.3 饮食器具纹饰的外来因素
        3.3.1 石榴纹样
        3.3.2 葡萄纹样
        3.3.3 椰枣纹样
        3.3.4 狮子纹样
        3.3.5 胡人形象
        3.3.6 阿拉伯文
    3.4 唐地在胡式饮食器具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作用
        3.4.1 唐代东传至日本的胡式玻璃器
        3.4.2 唐代长沙铜官窑外销胡式瓷具
    3.5 唐代宴饮聚会中的外来因素
        3.5.1 外来高足坐具与唐人宴饮餐制
        3.5.2 “胡貌类人”的劝酒用具酒胡子
4 唐代的胡食商铺
    4.1 唐代的胡饼商铺
        4.1.1 国内各地胡饼商铺的分布情况
        4.1.2 长安城中胡饼商铺与社会背景
        4.1.3 扬州城中胡饼商铺与社会背景
        4.1.4 鬻饼胡与来华海上商路的联系
        4.1.5 胡饼文化中的“胡”与“狐”
    4.2 唐代的饆饠商铺
    4.3 唐代售卖胡食的综合性商铺
        4.3.1 长安城中的酒楼
        4.3.2 商山道上的食店
5 唐代饮食文化中胡风传播的变化
    5.1 阶层传播:由上至下
        5.1.1 上有所好
        5.1.2 上行下效
    5.2 种类传播:由一至多
    5.3 地域传播:由北至南
    5.4 胡风影响的两面性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郑洛地区东周墓葬出土饮食器具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郑洛地区的空间范围及地理概况
    二 郑洛地区出土的饮食器具的研究概况
    三 选题缘由与思路
第一章 郑洛地区东周时期墓葬出土饮食器具的主要类型
    一 郑州地区墓葬出土的饮食器具
    二 洛阳地区墓葬出土的饮食器具
第二章 郑州地区与洛阳地区东周墓葬出土饮食器具的比较
    一 郑洛地区主要饮食器具的差异
    二 郑洛地区饮食器具组合的差异
第三章 郑洛地区东周墓葬随葬饮食器具的文化差异
结语
附表 一 郑州地区东周墓葬出土饮食器具统计表
附表 二 洛阳地区东周墓葬出土饮食器具统计表
参考文献
致谢

(4)南北朝隋-唐五代饮食类概念场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南北朝隋时期北方饮食类概念场研究
    第一节 北方粮食饭食类
    第二节 北方蔬菜水果类
    第三节 北方禽畜渔产类
    第四节 北方油脂调料类
    第五节 北方饮品菜肴类
第二章 南北朝隋时期南方饮食类概念场研究
    第一节 南方粮食饭食类
    第二节 南方蔬菜水果类
    第三节 南方禽畜渔产类
    第四节 南方油脂调料类
    第五节 南方饮品菜肴类
第三章 南北朝隋时期饮食类概念场南北差异比较
    第一节 南北方饮食概念场之比较
    第二节 南北方饮食类概念场差异原因之探讨
第四章 唐五代时期饮食类概念场研究
    第一节 唐五代粮食饭食类
    第二节 唐五代蔬菜水果类
    第三节 唐五代禽畜渔产类
    第四节 唐五代油脂调料类
    第五节 唐五代饮品菜肴类
第五章 南北朝隋与唐五代时期饮食类概念场比较研究
    第一节 南北朝隋与唐五代时期饮食类概念场之比较
    第二节 南北朝隋至唐五代时期饮食类概念场历时演变原因之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衍圣公府礼食制度研究——基于梳理《衍圣公府档案》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衍圣公府是中国历史上“天字一号”的贵族之家
    (一) 封建帝国百官之首的大官僚
    (二) “王公大臣, 半系亲戚故旧”的权贵联姻之家
    (三) 财力雄厚的超级地主
    (四) “期于优渥, 以成盛典”的清帝国基本国策造就了衍圣公府的鼎盛
二、《衍圣公府档案》的食事记录与价值
    一、祭品
    二、此次钦差御祭圣庙的小组人员是一汉二满三人:
    三、“下程”, 历史上谓旅途中的停驻、休憩之意, 明代以后则引申为接待行人的酒食。
    四、“小饭”, 本意是点心、便饭, 汉代便已流行的说法。
    五、“胙”, “胙”本意是用以祭祀的肉, 亦可泛指用来祭祀的酒肉食物。
    六、“上席”“中席”“下席”, 明清两代官场酬酢、社会酒宴交际的筵式标准等级, 其基本特征为:
    七、“程仪”, 历史上指赠送给旅行者的财物, 又作“程敬”。
    八、
    九、“帖”“回帖”, “帖”在中国历史上有多义和多种, 宴会食事中则指请客之柬, 即“请帖”, 如《警世通言》第28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十、“围碟全”, 是历史上“上席”筵式的规格要求内容之一。
    十一、
    十二、“璧”, 拒绝别人馈赠或归还借物的雅驯说法。
三、衍圣公府筵式规模与意义
    (一) 祭祀筵:献给鬼神的盛宴
    (二) 延宾筵:华盖冠冕, 烹天煮海
        1. 延宾筵上席
        2. 延宾筵中席
        3. 延宾筵下席
    (三) 府筵:养尊处优, 铺张奢华
        1.寿庆宴。
        2.婚庆宴
        3.庆娱宴
        4. 年节饮食
        5. 居常家宴
四、衍圣公府的食事管理
    (一) 长川采办:四远来珍的食材供给保障
    (二) 调度有方:衍圣公府厨作制度与宴事管理
        1.厨头承包责任制
        2.世袭厨师忠职守
        3.制度规范严格行
        4.例行公事循成章
        5.表率勤行开风气
五、文化丰碑:“衍圣公府食事”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重要遗产

(6)视域高远文史观,治学惟功饮食道——赵荣光主编《中化饮食文化史》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通过《中华饮食文化史》走近赵荣光先生
二、致力于构建中国饮食学科体系的抗鼎力作
三、拓展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时空领域的典范之作
    1. 以高瞻远瞩的历史研究成果为学科研究之理论基础
    2. 借助相关学科研究成果为饮食学科建立提供支持
    3. 以创新的研究成果与应用区别于其他学科之研究特性
四、结语

(7)从“饮食文化”到“食学”——赵荣光先生食学科建构思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是赵荣光先生治学的一大特征
二、开拓者理应回答许多概念问题,许多集群概念应运而生
三、赵荣光先生对 “食学”科一些术语的理解与界定

(8)从“诗言食”到“食研诗”的历史跨越——浅谈赵荣光先生的食学题材新古体诗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中华饮食文明历史刻碑, 为中华食学研究树标
二、史事考察深刻真实, 田野资讯广博生动
三、思考视域广阔, 见解新颖独到
四、“食学丝绸之路”的践行者
五、具有史学价值的饮食诗
六、诗情化雨, 食学育人
七、辞赋走进食学殿堂
结语
附表:赵荣光饮食诗检索类析

(9)赵荣光先生及其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饮食文化科学研究体系的构建者
二、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组织者
三、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领导者

四、赵荣光与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饮食与政治:民国时期海味消费研究[D]. 林增煜.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2]唐代饮食文化中的胡风问题[D]. 沈玉嘉. 辽宁大学, 2020(01)
  • [3]郑洛地区东周墓葬出土饮食器具的考古学研究[D]. 王思园. 南京大学, 2020(04)
  • [4]南北朝隋-唐五代饮食类概念场演变研究[D]. 高远. 郑州大学, 2020(02)
  • [5]衍圣公府礼食制度研究——基于梳理《衍圣公府档案》的认识[J]. 赵荣光. 地域文化研究, 2018(02)
  • [6]视域高远文史观,治学惟功饮食道——赵荣光主编《中化饮食文化史》赏析[J]. 赵建民.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 [7]从“饮食文化”到“食学”——赵荣光先生食学科建构思路初探[J]. 周鸿承.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11)
  • [8]从“诗言食”到“食研诗”的历史跨越——浅谈赵荣光先生的食学题材新古体诗创作[A]. 姜新. 第四届亚洲食学论坛(2014西安)论文集, 2014
  • [9]赵荣光先生及其食学研究[J]. 高启安.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6)
  • [10]近百年中国饮食史研究综述(1911-2011)[A]. 萨班,董子云. 健康与文明——第三届亚洲食学论坛(2013绍兴)论文集, 2013

标签:;  ;  ;  

赵荣光与中国饮食文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