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发明新型生物活性绷带

英国发明新型生物活性绷带

一、英发明新型生物活性绷带(论文文献综述)

陈敏瑞[1](2020)在《纳米团簇点阵复杂导电网络的电阻输运特性及柔性传感器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密集纳米团簇渗流网络的导电能力对团簇面间距的变化高度敏感这一特性,可被用于构造多种传感器件。若采用柔性材料作为基底,纳米团簇渗流网络可以被用于制造新型的柔性力学传感器。由于在纳米团簇渗流网络中,电子输运同时还依赖于电子内能、隧道结的介电常数等,其电导对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亦会具有一定的响应。因此,基于密集纳米团簇渗流网络还能够获得多功能的柔性传感器件。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可穿戴电子设备呈现出巨大的市场应用前景。柔性传感器作为核心部件之一,直接决定了可穿戴设备的功能设计与未来发展。通过遍布全身的多功能传感设备,人们将尽可能多地获取各式各样的数据,以供分析和判断包括周围环境、运动健康、药物治疗等在内的信息。力学传感器,特别是压力与应变传感器在这些数据获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应用环境的特殊性,力学传感器要求应至少对包括触摸、温度等人体皮肤基本感知量作出响应,并进一步扩展到对气压、湿度、振动等更多的感知功能。近年来,可穿戴可植入的力学传感器领域取得了显着的进步。基于纳米技术的柔性可穿戴力学传感器具有尺寸小、轻薄便携、电学性能优异、集成度高、成本低、能耗小等特点,使其成为最受关注的柔性传感器之一。然而,实现柔性可穿戴力学传感器的高分辨、高灵敏、快速响应、低成本制造和复杂信号检测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将低维纳米材料与弹性基底耦合是当前构筑柔性传感器件的普遍方法。本论文采用以紧密间距耦合的方式排列于柔性衬底上的纳米团簇复杂导电网络构造力学传感器。论文实现了多种团簇点阵复杂网络、团簇点阵-柔性基底复合结构的制备方案,对团簇点阵复杂导电网络的电子输运特性进行了探讨,并制备出对应变、压力和温度变化具有高灵敏响应的传感单元,探讨了其在气压精确测量、多功能电子皮肤等方面的应用。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通过团簇束流沉积将可控尺寸的金属团簇沉积至叉指电极上。将叉指电极接入微电流监控回路可实时监测纳米团簇薄膜电导的演变,并据此可以控制团簇在衬底上的沉积量,制备出电导精确可控的密集纳米团簇渗流网络。此外,通过调制到微米束径团簇束流的程控扫描沉积,在平行电极间可制备出覆盖率呈定向梯度分布的非均匀纳米团簇渗流网络。二、分析了沉积组装的纳米团簇网络的电导随温度的变化关系:随着温度升高,纳米团簇网络的导电能力有所增强,表明了电子在纳米团簇网络中的量子输运行为。电流-电压曲线的发展符合标度理论,显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由于库仑阻塞作用,使得在较低温度段的曲线存在阈值电压。纳米团簇网络电导随温度的变化关系证明了:在低温段,电子的输运模式以变程跳跃为主;而在高温阶段,电导随温度的变化关系更符合热激活隧穿模型。测量梯度纳米团簇网络的电流-电压曲线时,发现了电子输运的不对称性,即电子以较低纳米团簇覆盖区域指向较高覆盖区域方向运动时的电导要远高于反方向时的电导。三、由沉积组装的纳米团簇网络与不同高分子聚合物衬底复合而成的柔性传感单元,能够对触感压力、温度等刺激具有响应特性。随着所选择衬底的机械特性不同,传感单元所表现出的感应能力各不相同。采用杨氏模量较低的PDMS作为衬底的传感单元灵敏度最高可达21.3k Pa-1,且能够分辨0.5 Pa的微小压力,响应时间大约为33 ms。而采用PET薄膜作为衬底的传感单元灵敏度为0.25 k Pa-1,但是在上万次的重复性试验中仍然保持着稳定的响应能力。而传感单元的电导对温度的响应灵敏度约为0.00126 K-1,能够轻易分辨1 K以上的环境温度变化。在同一衬底上下表面对应位置组装传感单元,可以根据温度与触感压力导致同组内传感单元电导的不同变化趋势,分别解耦出温度与触感压力的变化,从而实现传感器的多功能化。将多功能的柔性传感器穿戴于身体表面,能够准确识别人体行为动作,并有效降低传感器对于触感信号的测量失真。四、将传感单元密封于一个参考空腔上可制备用于感应环境气压变化的传感器。当该柔性气压传感器以一层0.05 mm厚的PET薄膜作为衬底时,其灵敏度约为0.13 k Pa-1,分辨率约为0.5 Pa,响应范围约为0-1 k Pa。当以更厚的PET薄膜作为衬底时,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分辨率都有所降低,但其测量范围更大。这种分辨率极高的气压传感器能够分辨不同楼层高度的环境大气压之间的差异,因此,气压传感器又可以制作成高度传感器。在作为高度传感器时,其灵敏度约为0.00026 m-1,能够分辨1 m的高度变化。

笪俊[2](2019)在《个案管理在老年住院患者高危压力性损伤预防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通过制定老年住院患者高危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PI)预防个案管理护理方案;评价老年住院患者高危PI预防个案管理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制定老年住院患者高危PI预防的个案管理护理方案通过全面检索、筛选近年来老年住院患者PI预防的相关文献并整理分类。以护理理论为基础,以奥马哈问题评估及干预系统为框架初步拟定个案管理护理方案初稿,应用德尔菲法对15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函询,制定出老年住院患者高危PI预防个案管理护理方案。2个案管理在老年住院患者高危PI预防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选择云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PI发生率较高的5个科室2018年5至11月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各科室内部患者依据年龄、Braden评估表评分、P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等配对后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方案基础上实施老年住院患者高危PI预防的个案管理护理方案,于入院当天、入院后第四天、出院前评估护理问题,从认知、行为、状况(Knowledge-Behavior-Status,K-B-S)三个方面评价问题成效改善情况。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案,在患者入院当天、入院后第四天和出院前3个时间点由研究者采用压疮愈合计分量表(Pressure Ulcer Scale for Healing,PUSH)、Braden 评估表、营养风险筛查 2002(Nutrition Risk Screening2002,NRS-2002)进行评价,观察两组PI的发生率、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的监测指标。[结 果]1两轮专家函询后,回收问卷14份,回收率为93.33%,专家的权威程度为0.97,专家的积极性与权威性较高。最终制定了老年住院患者高危PI预防个案管理护理方案,包括:①老年住院患者高危PI预防个案管理护理记录表;②老年住院患者高危PI预防个案管理成效评分示例;③老年住院患者高危PI预防个案管理实施方案,包括实施流程与实施方法。2本研究共纳入100例研究对象,研究中,共失访3例,失访率为3%。两组患者年龄、收入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①实验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问题共503个,分布在健康相关行为领域(39.36%)、生理领域(34.19%)、社会心理领域(15.1 1%)、手术及医疗器械相关领域(10.93%)、环境领域(0.40%)。常见(发生率≧ 30%)问题有11个,包括神经-肌肉-骨骼功能、皮肤、个人照顾等。②对实验组常见护理问题(发生率≧ 30%)的成效改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入院当天相比,患者出院前除神经-肌肉-骨骼功能和循环的状况评分外,其余护理问题的K-B-S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PI的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④两组PUSH量表得分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两组患者Braden评估表总分及除感觉外各项得分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后第四天、出院前除感觉外,各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两组NRS-2002得分随干预时间增加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当天与入院后第四天两组得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入院首次、入院后第四天两组患者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首次两组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第四天和出院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本研究验证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制定的个案管理护理方案,可分析老年高危PI患者住院期间不同领域的常见护理问题,选择相应的干预措施进行干预,并对护理问题的成效改善情况进行动态评分,这种护理模式可为临床护理实践和护理流程的制定提供依据。2采用个案管理护理方案护理老年高危PI患者,可解决患者住院期间在5大领域的多数护理问题,一定程度上减少PI发生的高危因素,降低PI发生率,改善护理结局,可进一步开展实践研究。

李城成[3](2018)在《铜绿假单胞菌及甘露聚糖肽注射液对乳腺癌术后引流相关指标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局部应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及甘露聚糖肽注射液对减少乳腺癌术后引流的疗效研究[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乳腺外一科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确诊为原发性乳腺癌并接受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87例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人数按1:1:1分组,即对照组:29例,接受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在手术结束冲洗创面后将10ml生理盐水喷洒于术区(创面6ml,腋窝4ml)。实验组1(注射用甘露聚糖肽组):29例,接受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在手术结束冲洗创面后将10mg注射用甘露聚糖肽配置于10ml生理盐水中喷洒于术区(创面6ml,腋窝4ml)。实验组2(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组):29例,接受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在手术结束冲洗创面后将5ml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喷洒于术区(创面3ml,腋窝2ml),并分别用3ml、2ml生理盐水喷洒于创面和腋窝以稀释。观察三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以及患者住院费用与术后不良反应。[结果]在淋巴结阴性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当中,甘露聚糖肽组术后平均引流量为312.43±8.79ml,与对照组450.33±17.39ml存在显着差异(P<0.05);铜绿假单胞菌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6.94±1.89天,术后平均引流量为305.29± 16.97ml,与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8.36±1.79天,术后平均引流量为450.33±17.39ml相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术中一次性局部喷洒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或甘露聚糖肽注射液对减少术后引流有一定疗效。

谷世行,肖丽玲[4](2017)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创口敷料中的应用研究新进展》文中提出生物粘附和透气、抗菌和生物相容等,是壳聚糖衍生物和壳聚糖的主要特点,现已在对创口辅料的研制中广泛应用。虽然创口辅料的市售种类有很多,但并不能满足机械强度和吸水性、光谱抗菌性和溶胀性等理想的创口愈合过程要求。本研究通过广泛整理收集相关资料,对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创口敷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李欣[5](2017)在《SEBS/石蜡储能相变纤维与形状记忆纤维的制备与表征》文中认为相变储能材料能够在特定温度范围内,通过自身相态变化,从环境中吸收或释放大量的热量。这种热能储存和释放不仅可以减少能源供给和需求的失配问题,还可以提高能源系统的热性能和可靠性能。因此相变储能材料在能量存储和温度调节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广泛应用于建筑、能源、化工、智能纺织等各个领域。而形状记忆聚合物材料作为一种智能材料,能够根据外界刺激(如热、光、磁、电等)做出特殊性响应,在航天航空、生物医学、机械工业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课题基于聚苯乙烯-b-聚(乙烯-丁烯)-b-聚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弹性体SEBS与石蜡结晶型物质,通过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了新型复合相变储能纤维材料,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备了形状记忆聚合物纤维材料。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SEBS/石蜡复合相变纤维材料,考察了不同质量比SEBS/石蜡混合溶液的可纺性,并通过SEM、FTIR、POM、XRD、DSC、TGA、热台、导热仪等仪器对复合纤维的形貌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这种SEBS/石蜡复合纤维的表面粗糙但尺寸较均一,SEBS与石蜡分子在纤维内部分散均匀;复合相变纤维的相变焓效率可达89%,且具有良好的热循环性能、定型封装性能和热稳定性能;但热扩散系数相对较低。(2)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SEBS/石蜡/纳米粒子(Cu、CuO、Ti和TiO2)复合相变纤维材料,并通过SEM、DSC、TGA、热台以及导热仪等仪器对其四类复合纤维的形貌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SEBS/石蜡/纳米粒子(Cu、CuO、Ti和TiO2)复合相变纤维尺寸均一。纳米粒子的掺入对复合纤维的热稳定性能无明显影响,复合纤维具有良好的热循环性能和定形封装性能,但掺杂纳米粒子后复合纤维的导热性能有较大的提高。(3)采用静电纺丝法成功制备了SEBS/石蜡复合形状记忆聚合物纤维材料,并通过SEM、XRD、DSC、TGA、DMA以及拉伸仪等仪器表征了其形貌与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形状记忆纤维中石蜡作为固定相,SEBS弹性体作为回复相,此外复合纤维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能、拉伸性能以及形状记忆性能。

韩维鑫[6](2015)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Wagner2-3级)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Wagner 2-3级)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研究对象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烧伤科住院部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2.纳入标准(1)临床确诊,经住院手术治疗,病情稳定的出院患者;(2)未合并其它类型血管性病变、皮肤性病变;(3)住院期间糖尿病病情趋于稳定,非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以糖尿病足溃疡为主症就诊;(4)患者住院期间依从性良好,未出现放弃治疗或自动出院;(5)糖尿病足溃疡Wagner分级2-3级。3.研究对象分组共纳入糖尿病足患者120例,男42例,女78例,年龄5578岁、平均(64.4±5.1)岁,糖尿病病程116年、平均(7.4±2.2)年,糖尿病足溃疡病程8194d、平均(81±40)d,溃疡面积3cm×4cm10cm×10cm。根据是否应用负压封闭引流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60例,男18例,女42例,年龄(5574)岁,平均(65.1±5.5)岁,平均糖尿病病史(7.5±2.2)年,平均糖尿病足溃疡史(83±40)天。对照组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龄(6078)岁,平均(63.8±4.6)岁,平均糖尿病病史(7.4±2.3)年,平均糖尿病足溃疡史(80±40)天。4.治疗方法试验组:手术清创后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负压维持在80mm Hg125mm Hg,术后当天开始给予0.9%生理盐水500ml冲洗引流,冲洗3-5天,VSD连续应用7-10天,视肉芽生长及创面感染情况更换新的VSD敷料或行手术植皮治疗。对照组:手术清创后给予传统换药处理,无菌纱布覆盖,每日换药1次,根据肉芽生长情况行手术植皮治疗。其他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控制血糖、控制合并症、抗感染、改善微循环、手术清创等常规基础治疗。5.观察指标根据出院及随访记录,统计两组患者换药平均次数、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及患者换药时疼痛峰值;根据问卷调查表,统计患者满意度。6.统计方法以SPSS19.0软件包处理所获数据资料,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试验组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后,肉芽组织创面达到植皮条件后行创面植皮治疗,平均换药次数(5.8±0.9)次,与对照组平均换药次数(31.6±3.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糖尿病足创面平均愈合时间(28.9±5.6),与对照组(50.6±5.4)天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期间患者痛苦程度明显减轻,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得出疼痛峰值分别为(4.3±2.0)和(6.8±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88.6±6.5),对照组为(69.2±10.6),两组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用于治疗糖尿病足溃疡Wagner2-3级患者,临床疗效较好,与传统换药和手术治疗方法比较,降低换药频次、节省人力、促进创面愈合、减轻患者痛苦、患者满意度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缺点是价格较贵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王雷[7](2014)在《灯笼状植骨螺钉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常见且治疗困难的疾病,致病原因众多,其早期的治疗在国内外尚无达到共识,而早期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推迟或避免髋关节置换。本实验旨在利用一种新型自行研制的灯笼状植骨螺钉结合传统的髓芯减压植骨对治疗羊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材料和方法:27只诱导坏死模型成功的山羊纳入本研究,3只山羊进行坏死评估,其余24只成年山羊被分成三组,每组8只,全部按参考文献报道给予坏死造模,造模成功后被分成A、B、C三组,A组不给于任何处理,B组给予髓芯减压植骨处理,C组给予灯笼状植骨螺钉内固定处理;A组8只在造模成功后第4、8、16周时给予X线、MRI检查,其中在第8及16周时随机处死4只做病理观察,B组及C组在第4、8、16周时给予经X线、CT检查,其中每组随机选4只在第8及16周时处死做病理观察;每组羊标本在做病理之前分别给予生物力学测试并给予相关统计学分析;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数据最终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结果:造模后4周病理学证实股骨头坏死模型成功,A组实验动物,在造模确立后8周后从病理及影像学发现典型的股骨头坏死征象,16周后发生1例严重创伤性髋关节炎;16周后发现B组动物股骨头不规则表面及不均一微观结构或硬度的变化,且未发现任何程度创伤性关节炎;16周后C组也未见创伤性髋关节炎,股骨头的表面、密度及生物力学稳定性均基本正常。标本病理结果显示C组在灯笼状螺钉内连续骨小梁生长及重塑骨形成,而B组发现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较明显;生物力学检测结果示C组的股骨头标本在轴向上单位面积承受的力较A、B组稍高(P<0.001),而B组较A组单位面积承受的力稍高(P<0.001)。结论:髓芯减压后灯笼状植骨螺钉几乎一致的延缓或阻止软骨塌陷前期的进展,它同时有助于在死骨吸收和新骨形成之间的平衡,加强股骨头的生物力学,提供强有力的软骨下结构支撑。本课题组自行设计的灯笼状植骨螺钉将为临床应用此螺钉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其临床疗效需深入探讨。

孟阳[8](2014)在《聚合物环糊精/贵金属纳米粒子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应用》文中提出1.环糊精/聚合物环糊精功能化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检测吡虫啉环糊精及环糊精聚合物功能化的石墨烯材料通过湿热法被成功制备,我们对此复合材料做了详细的表征,包括红外、接触角、热重、扫描电镜和阻抗等,由此证明环糊精及其聚合物被成功修饰到石墨烯片层表面,此复合材料表现出优良的水溶性和分散性,我们将该复合材料应用于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并对吡虫啉进行了电化学检测,通过实验发现其对吡虫啉具有优良的超分子识别功能,相比目前已知的其它材料修饰的电极,通过β-CD/rGO和(3-CDP/rGO复合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检测吡虫啉有着更加优良的电化学响应信号,通过CV法和DPV法我们分别检测出了β-CD/rGO和β-CDP/rGO修饰电极检测吡虫啉的线性检测范围和最低检出限,即在pH为6.8条件下,β-CD/rGO修饰电极通过CV法的线性检测范围:5-300pM,检出限:0.5μM; β-CDP/rGO修饰电极通过CV法检测的线性范围:1-150μM,检出限:0.1μM;通过DPV法检测的线性范围:0.05-15μM和20-150μM,最低检出限:0.02μM。2.金纳米粒子自组装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氧气的催化还原我们用一种简便的方法制备出了Au-pATP/β-CDP/rGO复合材料,并研究了该材料修饰电极对氧气还原反应的催化性能。通过石墨烯与环糊精聚合物间的作用力,将环糊精聚合物负载到石墨烯上,通过环糊精聚合物对pATP的包合作用,我们将pATP修饰到石墨烯表面,通过pATP分子中巯基和氨基基团与金纳米粒子的化学键作用力,最终将金纳米粒子成功自组装到石墨烯片层表面,并对金纳米颗粒在石墨烯片层表面实现了可控修饰,通过控制环糊精聚合物和石墨烯的质量比,可以将不同量的金纳米粒子修饰到石墨烯片层表面。我们将Au-pATP/β-CDP/rGO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对氧气的还原反应做了研究,实验证明,在0.1M H2SO4溶液中,Au-pATP/β-CDP/rGO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并对氧气还原的催化作用明显。3.铂纳米粒子自组装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甲醇的催化氧化本实验用一种新的简便的方法制备了PtNWs/pATP-β-CDP/rGO复合材料。实验通过环糊精聚合物与石墨烯间的非共价键作用力将pATP-β-CDP包合物负载到石墨烯片层表面,并通过pATP上的巯基和氨基与Pt纳米粒子的化学键作用力,将铂纳米粒子成功自组装到石墨烯片层表面,实验证明,通过控制pATP-β-CDP包合物和rGO的质量配比,可以对Pt纳米粒子在石墨烯片层表面上的负载量实现可控。我们将此复合材料修饰电极应用于甲醇的电催化氧化,实验证明,PtNWs/pATP-β-CDP/rGO作为催化剂有着更好的活性面积,对甲醇的催化氧化性能良好,相比较商业化的铂炭催化剂有着更好的催化效果,此外该材料在多圈扫描后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这对甲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来说无疑提供了一种优秀的可行的催化剂。

杨延慧[9](2013)在《PDMS-PU/ST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预聚-扩链-中和-分散法,以聚乙二醇(PEG)、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三乙胺(TEA)、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原料,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扩链剂,合成了一系列改性聚氨酯(PU)水溶液,并对其合成最佳条件进行初步的探究;当反应体系的预聚温度为70℃,预聚时间为2.5h,PDMS的含量控制在4%以下,丙酮的用量为60%,扩链反应时间为3h,所得的PU水溶液形态最好。采用凝聚相分离法,以PU和淀粉(ST)为原料制备了PDMS-PU/ST复合微球,研究其合成的最佳条件及影响合成的因素,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及性能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NCO/-OH为3/1,淀粉含量在8%以下,PEG分子量为200,固含量为35-40%,CaCl2浓度8%以上,所制备的复合微球形态较好。用扫描电镜(SEM)对PDMS-PU/ST复合微球进行表征,SEM图表明复合微球球形圆整,平均粒径约为2.10mm,微球内部中心有较大的空腔,周围有许多的管状腔道贯穿微球,这些管状腔道有利于水分的进入和药物的溶出。用红外光谱(FTIR)对PDMS-PU、PDMS-PU/ST复合微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有机硅氧烷链段已经引入到聚氨酯链段中,PU和ST复合后在3400cm-1处的缔合-OH伸缩振动峰加强,说明PU和淀粉之间有氢键形成。通过对复合微球的溶胀性和降解性测试,结果表明复合微球具有良好的溶胀性,其溶胀率随着淀粉含量的增大而加快。复合微球属于表面降解,可以通过改变淀粉的含量来调节复合微球的降解速率。另外不同PEG分子量的复合微球的溶血率均小于5%,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表明微球不会引起溶血。以盐酸四环素(TH)作为模型药物,制备PDMS-PU/ST载药复合微球,研究载药复合微球的药物释放性能,测定了复合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药物TH浓度的增加,微球的载药量呈逐渐上升趋势最后趋于平稳,复微球的包封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体外释药研究表明复合微球微球具有缓释作用。释药率随着体系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温度升高加速了药物的扩散速率。另外释药率也随着ST含量的增大而加快,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淀粉的含量来调节微球的降解速率,从而控制所载药物的释放。

胡韬[10](2011)在《新型太阳能光伏电池封装材料的制备》文中研究说明为保证太阳能光伏电池在户外能长期稳定的工作,需要在电池硅板表面覆盖一层封装材料,以减缓其受阳光、雨水等自然条件的破坏,延长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寿命。传统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玻璃封装方式成本较高、生产效率低下、重量大、膜的抗老化性能差、易被污染和霉变。为了克服玻璃封装带来的各种缺陷,人们提出以轻质、透明、低折射率的各种透明树脂板材替代玻璃。本文以双组份聚氨酯作为新型太阳能光伏电池封装材料,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市场上的羟基树脂、多异氰酸酯固化剂进行分析,确定了原料对封装材料各种性能的显着性影响,并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合适的羟基树脂与固化剂以及使用比例,最后对基本配方及工艺条件进行优化,选择出合适的助剂和固化温度,并对最终制备的封装材料进行测试与表征。研究发现:对漆膜耐冲击性、柔韧性、摆杆硬度的影响因素次序为:羟基树脂>投料比>固化剂;对漆膜透光率与雾度的影响因素次序为:流平剂>固化剂>消泡剂>羟基树脂。脂肪族羟基树脂与脂肪族固化剂的使用能有效提高封装材料的柔韧性与耐冲击性,芳香族羟基树脂与芳香族固化剂、脂环族固化剂则能提高封装材料的硬度;芳香族羟基树脂与芳香族固化剂的耐候性劣于脂肪族羟基树脂与固化剂。提高大量的实验研究确定了基本配方:Desmophen651与Desmophen1100复配作为羟基组分,N75为固化剂,NCO/OH=1.2,固化温度:60℃-80℃,催化剂DBTDL用量0.2%,醋酸丁酯、二甲苯、环己酮质量比2:1:1作为溶剂,消泡剂TEGO932用量0.4%,流平剂BYK306用量0.4%,偶联剂KH550用量12%。热失重分析表明本研究开发的材料分解温度290℃,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封装材料表面平整致密。

二、英发明新型生物活性绷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发明新型生物活性绷带(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团簇点阵复杂导电网络的电阻输运特性及柔性传感器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团簇及纳米粒子
    1.2 单电子学
    1.3 团簇点阵及其复杂导电网络
    1.4 基于团簇/纳米粒子点阵的传感技术
        1.4.1 气氛传感器
        1.4.2 生物传感器
        1.4.3 力学传感器
        1.4.4 温度传感器
    1.5 基于团簇或纳米粒子及其点阵的柔性传感器
    1.6 本文结构与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纳米团簇点阵导电网络的电子输运特性
    2.1 引言
    2.2 密集纳米团簇点阵导电网络的电子输运模型
    2.3 纳米团簇点阵导电网络结构的制备
        2.3.1 叉指微电极的准备
        2.3.2 磁控等离子体气体聚集法制备纳米团簇
        2.3.3 纳米团簇点阵导电网络结构可控沉积
        2.3.4 纳米团簇点阵导电网络结构的形态学表征
    2.4 纳米团簇密集点阵导电网络的输运特性
        2.4.1 输运性质的测量系统
        2.4.2 纳米团簇密集网络的电子输运特性
    2.5 纳米团簇密集网络梯度结构的非对称输运
        2.5.1 纳米团簇梯度点阵导电网络结构的制备与表征
        2.5.2 纳米团簇梯度点阵导电网络结构的非对称输运特性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密排团簇点阵导电网络的多功能电子皮肤
    3.1 引言
    3.2 通过多层纳米团簇点阵实现复合传感功能的原理
    3.3 基于纳米团簇点阵的柔性传感单元的制备
    3.4 柔性传感单元的显微形态表征
    3.5 柔性传感单元的力学响应特性
        3.5.1 柔性传感单元对应变的响应特性
        3.5.2 柔性传感单元对压力的响应特性
    3.6 柔性传感单元对温度的响应特性
    3.7 多功能电子皮肤——基于团簇点阵导电网络的柔性温敏压力传感器
    3.8 多功能电子皮肤的应用演示
    3.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密集纳米团簇点阵的气压传感器
    4.1 引言
    4.2 纳米团簇点阵气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结构
    4.3 纳米团簇点阵气压传感器的响应特性
        4.3.1 气压传感器响应特性的测量
        4.3.2 传感器对气压的响应行为
        4.3.3 传感器性能调控
    4.4 高度传感应用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2)个案管理在老年住院患者高危压力性损伤预防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制定老年住院患者高危压力性损伤预防的个案管理护理方案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第二部分 老年住院患者高危压力性损伤预防个案管理护理方案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不足之处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铜绿假单胞菌及甘露聚糖肽注射液对乳腺癌术后引流相关指标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SEBS/石蜡储能相变纤维与形状记忆纤维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变储能材料
        1.1.1 相变储能材料概述
        1.1.2 相变储能材料的分类及特点
        1.1.3 定形相变储能材料
        1.1.4 提高相变材料导热性能的方法
        1.1.5 相变储能材料的应用
    1.2 形状记忆聚合物材料
        1.2.1 形状记忆聚合物材料概述
        1.2.2 形状记忆聚合物分类及机理
        1.2.3 形状记忆聚合物制备方法
        1.2.4 形状记忆聚合物材料的应用
    1.3 静电纺丝技术
        1.3.1 静电纺丝的概述
        1.3.2 静电纺丝影响因素和纳米纤维结构形貌
        1.3.3 静电纺丝技术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SEBS/石蜡定形相变储能纤维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2 SEBS/石蜡定形相变纤维材料的制备
        2.2.3 测试方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EBS/石蜡相变纤维的形貌
        2.3.2 SEBS/石蜡相变纤维中SEBS与石蜡的作用效果
        2.3.3 SEBS/石蜡相变纤维中石蜡结晶性能及分布情况
        2.3.4 SEBS/石蜡相变纤维材料的热性能
        2.3.5 SEBS/石蜡相变纤维材料的热循环性能
        2.3.6 SEBS/石蜡相变纤维的热稳定性能
        2.3.7 SEBS/石蜡相变纤维的导热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EBS/石蜡/纳米粒子相变储能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2.2 SEBS/石蜡/纳米粒子复合相变纤维的制备
        3.2.3 测试方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EBS/石蜡/纳米粒子相变纤维的结构形貌
        3.3.2 SEBS/石蜡/纳米粒子相变纤维的热性能
        3.3.3 SEBS/石蜡/纳米粒子相变纤维的热循环性能
        3.3.4 SEBS/石蜡/纳米粒子相变纤维的热稳定性能
        3.3.5 SEBS/石蜡/纳米粒子相变纤维的导热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EBS/石蜡形状记忆复合纤维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与仪器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2.2 SEBS/石蜡形状记忆纤维材料制备
        4.2.3 测试方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EBS/石蜡形状记忆纤维的形貌
        4.3.2 SEBS/石蜡形状记忆纤维结晶性能
        4.3.3 SEBS/石蜡形状记忆纤维的热性能
        4.3.4 SEBS/石蜡形状记忆纤维的热稳定性能
        4.3.5 SEBS/石蜡形状记忆纤维的形状记忆性能
        4.3.6 SEBS/石蜡形状记忆纤维的力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Wagner2-3级)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历收集
    1.2 纳入标准
    1.3 研究对象分组
    1.4 治疗方法
        1.4.1 试验材料和设备
        1.4.2 试验组治疗方法
        1.4.3 对照组治疗方法
        1.4.4 其他治疗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糖尿病足溃疡发病机理
        3.1.1 神经病变
        3.1.2 糖尿病足的血流量
        3.1.3 糖尿病足的骨骼变化
        3.1.4 动脉硬化
    3.2 糖尿病足溃疡的一般治疗措施
    3.3 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原则
    3.4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相关机制
    3.5 负压封闭引流的特点
    3.6 负压封闭引流的维持压力
    3.7 负压封闭引流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3.8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中注意事项及并发症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糖尿病足管理及治疗方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7)灯笼状植骨螺钉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方法和材料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内固定材料组成及简介
        2.1.3 实验仪器、器械及设备
        2.1.3.1 实验内固定器材配套工具
        2.1.3.2 动物实验手术器械及相关仪器
        2.1.4 实验试剂
    2.2 方法
        2.2.1 实验羊的分组
        2.2.2 ONFH模型的制作、造模后的手术方法及术后护理
        2.2.2.1 ONFH模型的制作
        2.2.2.2 造模后髓芯减压植骨的手术方法
        2.2.2.3 造模后灯笼状植骨螺钉植入手术的方法
        2.2.2.4 实验动物术后的护理
        2.2.3 造模后三组动物进行各自的影像学检查
        2.2.4 术后标本的取出、组织切片的制作及病理分析
        2.2.5 所取标本后生物力学的分析
        2.2.6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实验羊术后一般状况评估
    3.2 股骨头坏死的评估
    3.3 影像学评估
        3.3.1 X线结果分析
        3.3.2 MRI结果分析
        3.3.3 CT结果分析
    3.4 组织学评估
        3.4.1 标本大体观观察
        3.4.2 病理HE染色分析
    3.5 生物力学评估
第四章 讨论
    4.1 股骨头坏死研究的概况
    4.2 实验造模的分析及优缺点
    4.3 治疗股骨头坏死早期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分析
    4.4 股骨头的生物力学分析,术后影像学、病理学分析
    4.5 此螺钉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优点及可能的缺点
    4.6 螺钉在临床应用的前景与展望及术后负重问题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附图
第七章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展望
第九章 综述
    参考文献
第十章 个人简介
第十一章 致谢

(8)聚合物环糊精/贵金属纳米粒子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分子化学
        1.1.1 超分子化学的概念
        1.1.2 超分子化学的现状和前景
    1.2 环糊精
        1.2.1 环糊精简介
        1.2.2 环糊精衍生物
        1.2.2.1 环糊精聚合物
        1.2.2.2 其它衍生物
        1.2.3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1.3 石墨烯
        1.3.1 石墨烯的介绍
        1.3.2 石墨烯的性质及性能
        1.3.2.1 机械性能
        1.3.2.2 稳定性
        1.3.2.3 导电性
        1.3.3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1.3.3.1 微机械剥离法
        1.3.3.2 化学气相沉积法
        1.3.3.3 氧化-还原法
        1.3.3.4 溶剂剥离法
        1.3.3.5 溶剂热法
        1.3.3.6 其它方法
        1.3.4 石墨烯的功能化
        1.3.4.1 共价键功能化
        1.3.4.2 石墨烯的离子键功能化
        1.3.5 石墨烯的应用前景
        1.3.5.1 纳米电子器件
        1.3.5.2 超级计算机
        1.3.5.3 太阳能电池
        1.3.5.4 光子传感器
        1.3.5.5 基因电子测序
        1.3.5.6 减少噪音
        1.3.5.7 其它应用
    1.4 本文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环糊精/聚合物环糊精功能化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检测吡虫啉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材料的制备
        2.2.2.1 氧化石墨烯的合成
        2.2.2.2 水溶性β-环糊精聚合物的制备
        2.2.2.3 环糊精/环糊精聚合物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合成
        2.2.2.4 亚铁氰化钾溶液的配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表征
        2.3.1.1 电子照片对比
        2.3.1.2 接触角测试
        2.3.1.3 红外光谱分析(IR)
        2.3.1.4 透射电镜分析图(TEM)
        2.3.1.5 扫描电镜分析图(SEM
        2.3.1.6 热重(TG)
        2.3.2 修饰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2.3.2.1 修饰电极的阻抗表征
        2.3.2.2 修饰电极在亚铁氰化钾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扫描
        2.3.2.3 不同修饰电极CV法检测IDP
        2.3.3 β-CD/rGO/GCE检测IDP
        2.3.3.1 不同配比的β-CD/rGO修饰电极检测IDP的效果对比
        2.3.3.2 不同pH条件下检测IDP的效果对比
        2.3.3.3 IDP在修饰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机理的探究
        2.3.3.4 不同扫速下对IDP循环伏安扫描
        2.3.3.5 β-CD/rGO/GCE CV法检测IDP时的线性检测范围和最低检出限
        2.3.3.6 β-CD/rGO/GCE检测IDP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2.3.4 β-CDP/rGO/GCE检测IDP
        2.3.4.1 不同配比的β-CDP/rGO修饰电极检测IDP的效果对比
        2.3.4.2 不同pH条件下检测IDP的效果对比
        2.3.4.3 不同扫速下对IDP的循环伏安扫描
        2.3.4.4 β-CDP/rGO/GCE CV法检测IDP时的线性检测范围和最低检出限
        2.3.4.5 β-CDP/rGO/GCE DPV法对IDP的检测范围和最低检出限
        2.3.4.6 β-CDP/rGO/GCE检测IDP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2.3.4.7 β-CD/rGO&β-CDP/rGO修饰电极与其它修饰电极检测IDP效果对比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金纳米粒子自组装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氧气的催化还原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材料的制备
        3.2.2.1 金溶胶的制备
        3.2.2.2 Au-pATP/β-CDP/rGO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表征
        3.3.1.1 红外光谱分析(IR)
        3.3.1.2 热重(TGA)
        3.3.1.3 紫外光谱分析(UV)
        3.3.1.4 不同金负载量的材料透射电镜分析图(TEM)
        3.3.1.5 扫描电镜分析图(SEM)
        3.3.1.6 能谱分析(EDX)
        3.3.1.7 拉曼测试
        3.3.1.8 X-射线粉末衍射(XRD)
        3.3.2 修饰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3.3.2.1 玻碳电极的制备
        3.3.2.2 修饰电极的阻抗表征
        3.3.2.3 修饰电极在亚铁氰化钾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扫描
        3.3.3 电化学测试
        3.3.3.1 修饰电极催化氧气还原
        3.3.3.2 不同材料修饰的电极对吡虫啉的检测效果对比
    3.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铂纳米粒子自组装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甲醇的催化氧化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1.1 铂溶胶的制备
        4.2.1.2 pATP-β-CDP包合物的制备
        4.2.1.3 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表征
        4.3.1.1 红外光谱分析(IR)
        4.3.1.2 紫外光谱分析(UV)
        4.3.1.3 透射电镜分析图(TEM)
        4.3.1.4 热重(TGA)
        4.3.1.5 拉曼测试
        4.3.1.6 能谱(EDX)
        4.3.1.7 X-射线粉末衍射(XRD)
        4.3.1.8 不同量的Pt的XRD
        4.3.2 修饰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4.3.2.1 玻碳电极的预处理
        4.3.2.2 修饰电极的制备
        4.3.2.3 修饰电极的阻抗表征
        4.3.3 修饰电极对甲醇的催化氧化测试
        4.3.3.1 不同材料催化甲醇的效果对比
        4.3.3.2 GN-Pt & pt/C修饰电极在硫酸中的循环伏安扫描
        4.3.3.3 不同量的Pt的催化效果
        4.3.3.4 不同扫速下对甲醇的循环伏安扫描
        4.3.3.5 修饰电极对不同浓度甲醇的循环伏安扫描
        4.3.3.6 PtNWs/pATP-β-CDP/rGO/GCE&Pt/C/GCE修饰电极260圈扫描稳定性测试
        4.3.3.7 PtNWs/pATP-p-CDP/rGO/GCE 与 Pt/C 的计时电流法测试
    4.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硕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文章
致谢

(9)PDMS-PU/ST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氨酯
        1.1.1 聚氨酯简介
        1.1.2 水性聚氨酯的分类
        1.1.3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方法
        1.1.4 聚氨酯的应用
    1.2 有机硅
        1.2.1 有机硅简介
        1.2.2 有机硅材料的分类
        1.2.3 有机硅材料的应用
    1.3 淀粉
        1.3.1 淀粉简介
        1.3.2 淀粉的性质
        1.3.3 淀粉及改性淀粉的应用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2章 PDMS-PU的合成及影响因素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聚氨酯水溶液的合成
        2.2.3 聚氨酯水溶液合成的影响因素
        2.2.4 聚氨酯水溶液性能测定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2.3.1 预聚反应温度对聚氨酯水溶液合成的影响
        2.3.2 预聚反应时间对聚氨酯水溶液合成的影响
        2.3.3 扩链反应时间对聚氨酯水溶液合成的影响
        2.3.4 溶剂用量对聚氨酯水溶液合成的影响
        2.3.5 PDMS的用量对聚氨酯水溶液合成的影响
        2.3.6 聚氨酯水溶液的耐酸碱性及稳定性测定
        2.3.7 聚氨酯水溶液的浊点测定
        2.3.8 红外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DMS-PU/ST复合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PDMS-PU/ST复合微球的制备
        3.2.3 PDMS-PU/ST复合微球制备的影响因素研究
        3.2.4 PDMS-PU/ST复合微球的表征
        3.2.5 PDMS-PU/ST复合微球性能测试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1 PDMS含量对PDMS-PU/ST复合微球成球性的影响
        3.3.2 ST含量对PDMS-PU/ST复合微球成球性的影响
        3.3.3 PEG分子量对PDMS-PU/ST复合微球成球性的影响
        3.3.4 -NCO/-OH对PDMS-PU/ST复合微球成球性的影响
        3.3.5 CaCl_2溶液的浓度对PDMS-PU/ST复合微球成球性的影响
        3.3.6 固含量对PDMS-PU/ST复合微球成球性的影响
        3.3.7 PDMS-PU/ST复合微球的粒径分布
        3.3.8 PDMS-PU/ST复合微球的SEM图
        3.3.9 PDMS-PU/ST复合微球的FTIR图
        3.3.10 PDMS-PU/ST复合微球力学强度测定
        3.3.11 PDMS-PU/ST复合微球含水率的测定
        3.3.12 PDMS-PU/ST复合微球溶胀率的测定
        3.3.13 PDMS-PU/ST复合微球降解性能的测定
        3.3.14 PDMS-PU/ST复合微球溶血率的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PDMS-PU/ST复合微球载药释药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2.2 PDMS-PU/ST载药复合微球的制备
        4.2.3 盐酸四环素(TH)标准曲线绘制
        4.2.4 载药复合微球载药量测定
        4.2.5 载药复合微球包封率测定
        4.2.6 载药复合微球药物体外释放性能测定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1 复合微球的形态
        4.3.2 TH标准曲线
        4.3.3 复合微球的载药量与包封率
        4.3.4 微球体外释药性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10)新型太阳能光伏电池封装材料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太阳能光伏电池简介
    1.3 太阳能光伏电池封装技术
        1.3.1 太阳能电池封装材料组件
        1.3.2 太阳能电池封装材料的发展现状
    1.4 聚氨酯树脂材料
        1.4.1 双组份聚氨酯化学反应机理
        1.4.2 双组份聚氨酯的原料及助剂
    1.5 聚氨酯材料的应用进展
        1.5.1 聚氨酯泡沫塑料
        1.5.2 聚氨酯粘合剂
        1.5.3 聚氨酯弹性体
        1.5.4 聚氨酯涂料
    1.6 聚氨酯材料的特点
    1.7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检测方法
    2.1 主要实验仪器与药品
        2.1.1 实验主要原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聚氨酯薄膜的制备步骤
    2.3 正交试验设计
        2.3.1 聚氨酯漆膜物理机械性能
        2.3.2 聚氨酯漆膜光学性能
    2.4 测试与表征
第三章. 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3.1 相容性
    3.2 正交试验结果
        3.2.1 原料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3.2.2 原料及助剂对光学性能的影响
    3.3 单因素分析
        3.3.1 羟基树脂的影响
        3.3.2 固化剂的影响
        3.3.3 NCO/OH 比例对漆膜性能影响
    3.4 聚氨酯耐候性能的探讨
        3.4.1 固化剂的影响
        3.4.2 羟基树脂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配方优化与测试表征
    4.1 引言
    4.2 固化温度
    4.3 催化剂的种类与用量
    4.4 溶剂的种类与用量
    4.5 助剂的选择
        4.5.1 消泡剂的选择
        4.5.2 流平剂的选择
    4.6 漆膜附着力的改善
        4.6.1 硅烷偶联剂表面预处理法
        4.6.2 硅烷偶联剂直接加入法
    4.7 实验基本配方
    4.8 封装材料的测试与分析
        4.8.1 漆膜基本性能指标
        4.8.2 漆膜红外光谱分析
        4.8.3 热失重分析
        4.8.4 原子力分析
    4.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英发明新型生物活性绷带(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团簇点阵复杂导电网络的电阻输运特性及柔性传感器件应用[D]. 陈敏瑞. 南京大学, 2020(04)
  • [2]个案管理在老年住院患者高危压力性损伤预防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D]. 笪俊.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3]铜绿假单胞菌及甘露聚糖肽注射液对乳腺癌术后引流相关指标临床观察[D]. 李城成.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4]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创口敷料中的应用研究新进展[J]. 谷世行,肖丽玲.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7(04)
  • [5]SEBS/石蜡储能相变纤维与形状记忆纤维的制备与表征[D]. 李欣.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6]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Wagner2-3级)的回顾性分析[D]. 韩维鑫. 天津医科大学, 2015(04)
  • [7]灯笼状植骨螺钉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D]. 王雷. 厦门大学, 2014(09)
  • [8]聚合物环糊精/贵金属纳米粒子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应用[D]. 孟阳. 扬州大学, 2014(02)
  • [9]PDMS-PU/ST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杨延慧.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10]新型太阳能光伏电池封装材料的制备[D]. 胡韬.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英国发明新型生物活性绷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