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杉资源开发利用

红豆杉资源开发利用

一、红豆杉物种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叶健,苏恒,陈立新,李小鹏,邵晓雪[1](2021)在《南方红豆杉种质资源及保护措施初探》文中认为南方红豆杉是中国特有的树种,也是一类古老且珍贵的野生物种,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能用于提取紫杉醇这一广谱高效的抗癌物质,长期以来备受国内外研究关注。南方红豆杉具有种群繁殖能力弱、物种更新能力差、生长周期长等特征。巨大的科研和药物提取需求与其生长发育受限之间存在巨大矛盾,通过构建合理开发规划体系、加强物种普查与关键资源保护、多方宣传提升公众保护意识等手段对南方红豆杉进行保护性开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林培锋[2](2021)在《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天然南方红豆杉资源调查》文中指出通过对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天然南方红豆杉资源调查,分析了南方红豆杉分布现状、种群特征。结果表明,受人为干扰和竹林的侵扰影响,现存天然南方红豆杉资源分布面积小,群落类型单一,生境破坏严重,更新能力弱,后续资源匮乏。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南方红豆杉保护对策。

唐荣,李帅锋,苏建荣[3](2021)在《云南红豆杉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 W. C. Cheng&L. K. Fu)是红豆杉属植物中紫杉醇含量最高的树种,同时也是我国红豆杉属中分布最广和资源蕴藏量最丰富的物种.然而,近年来由于人为大量砍伐,云南红豆杉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加上生长缓慢且天然更新困难,目前处于濒危状态.对云南红豆杉天然资源的保护和药用人工林的培育对于云南红豆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云南红豆杉资源分布现状及种群和繁殖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发现云南红豆杉的濒危是由其自身繁殖机制引起的天然更新困难、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以及人为因素共同导致的.同时从紫杉醇含量的影响因素及获取方式、人工药用林培育方面总结了云南红豆杉的开发利用现状,发现云南红豆杉中紫杉醇的含量受其自身特性及外在因素的综合影响;包含紫杉醇在内的紫杉烷类物质目前主要通过直接提取和半合成两种方式获取;此外在全合成、组织或细胞培养及真菌诱导等方式上也有了新的研究进展.最后,建议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及引种回归3个方面对云南红豆杉天然资源进行综合保护,同时大力推进紫杉烷工业化合成方式的研究和云南红豆杉人工药用原料林的培育,提高云南红豆杉的资源利用效率,在保护云南红豆杉天然林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表1参129)

谢宛余[4](2021)在《元宝山地区红豆杉分类地位及其遗传变异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chinensis(Pilg.)Florin]为红豆杉属(Taxus Linn)常绿裸子植物,是集观赏、材用和药用于一体的珍贵树种。由于红豆杉属物种间表型差异小,属内种的鉴别需要根据一系列形态特征的组合,很难区分。元宝山是位于广西北部的高山,海拔2050 m。长期以来,元宝山地区的红豆杉一直被认定为是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mairei(Lemee et H.Lev.)L.K.Fu et Nan Li],但据本课题组前期调查发现,该地区的红豆杉与南方红豆杉在分子遗传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本课题组对元宝山地区红豆杉的分类地位产生怀疑,有必要对其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系统分析,明确其分类及与其它红豆杉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掌握种内遗传变异和多样水平,进一步对该珍稀物种开展科学保护。本文基于形态特征,利用DNA条形码和核基因EST-SSR标记技术,分析探讨元宝山地区红豆杉进行分类地位及其遗传多样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表型分析结果显示,元宝山地区红豆杉的形态特征与中国红豆杉相似,DNA条形码鉴定结果进一步表明,元宝山地区红豆杉与中国红豆杉聚为一支。表型分析与分子鉴定结果相互印证,明确元宝山地区红豆杉应属于中国红豆杉而不是南方红豆杉,前人的鉴定结果有误。(2)利用核基因组EST-SSR技术对6个中国红豆杉群体进行标记分析。基因分型结果表明,在种的水平,中国红豆杉具有中等偏上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o=0.330,He=0.442),群体间遗传分化极为显着(FST=0.317>0.25),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个体间(65.74%)。在组群的水平上,长江以北组群的遗传多样性(Ho=0.514,He=0.366)高于长江以南组群(Ho=0.371,He=0.295)。种内遗传变异分析显示,元宝山地区红豆杉群体(YB和YBL)的遗传多样性最低。STRUCTURE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红豆杉6个群体与地理分布相符合,大致可划分为2组(长江以北和长江以南),组群间遗传分化明显且群组间基因交流较少(Nm=0.771)。主成分分析(PCoA)结果与系统发育树(NJ)结果一致,元宝山地区YB、YBL群体与贵州SC群体亲缘关系较近,陕西省群体(QCH与QCL)聚为一支,HZ群体单独为一支,与STRUCTUR的K=3结果相符。Mantel Test检验显示群体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显着正相关(R2=0.417,P=0.003),中国红豆杉存在显着的谱系地理结构。(3)中国红豆杉群体历史进化模拟分析,长江以北群体于53.40万年前从长江以南的群体中分化而来,之后随气候变化,南方谱系中的部分群体逐渐向北部扩张,形成了当今的地理分布格局。气候等环境生态因素在中国红豆杉种群进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4)鉴于元宝山地区中国红豆杉最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急需加以科学保护。可综合利用就地或迁地及管理措施,保护现今群体的遗传资源,后续可进一步扩大种质繁殖,增加其种群数量,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

樊小红[5](2020)在《南方红豆杉针叶中主要紫杉烷类成分的提取富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选择木本药用植物资源南方红豆杉可再生针叶为材料,设计并合成了一种绿色可回收的薄荷醇基的低共熔溶剂水溶液两相溶剂体系,成功利用该溶剂体系对针叶中的七种目标紫杉烷功能成分进行绿色高效提取,并通过一系列的单因素实验对超声辅助两相溶剂体系的提取过程进行了参数优化,同时根据溶剂两相分离特性对提取液中的紫杉烷成分进行富集分离。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同时分析检测南方红豆杉针叶中七种紫杉烷功能成分的方法:色谱柱:Phenomenex-Gemini 5μC18(250 mm×4.6 mm,5μm);检测波长:234nm;进样量:20μL;柱温:35℃;流速:1.0 m L/min;流动相:水(A)-乙腈(B)。洗脱方法:0-5 min,37%-37%(B);5-12 min,37%-45%(B);12-25 min,45%-60%(B)。该检测方法可以在25分钟内定量分析七种紫杉烷成分,且该方法的线性关系(R2>0.999)较好,重现性和精密度(RSD<4.00%)较高,加样回收率高(90.26-109.00%)。2、建立了新型薄荷醇/正丁醇低共熔溶剂的水溶液两相体系,并对超声辅助两相溶剂体系提取七种目标紫杉烷成分的工艺参数进行设计和优化,最佳提取条件:低共熔溶剂:薄荷醇/正丁醇=1/1(摩尔比);含水量:50%;固液比:1:30 g/m L;提取时间:30 min;超声功率:250 W。在上述最佳的条件下,10-DAB III、baccatine III、7-xyl-10-DAT、10-DAT、cephalomannine、7-epi-10-DAT and paclitaxe的得率依次是626.44μg/g、120.48μg/g、546.95μg/g、236.49μg/g、105.69μg/g、166.44μg/g、162.75μg/g,提取效果比传统提取溶剂甲醇、乙醇和80%乙醇提高了0.27-1.65倍。3、利用减压蒸馏结合冰盐浴技术对七种紫杉烷化合物和低共熔溶剂进行了回收:七种目标紫杉烷成分的富集收率介于95.31-99.28%范围内。低共熔溶剂至少可以重复使用三次,三次后目标成分富集收率可到95.01%以上,薄荷醇和正丁醇的回收率分别为84.79%和68.90%。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精确、快速检测南方红豆杉针叶中紫杉烷类功能成分的分析检测方法以及一种新型的低共熔溶剂水溶液两相溶剂体系提取富集南方红豆杉针叶中紫杉烷的一体化关键技术,具备绿色环保、提取效果好、操作简捷、成本便宜等特点,对红豆杉可再生资源可持续研发应用具有较高的科学参考价值,同时对我国森林资源高附加值绿色加工和高值化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罗芊芊[6](2020)在《南方红豆杉天然居群及家系遗传变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airei(Lemee H.Leveille.)L.K.Fu et Nan Li)是集材用、药用和观赏于一体的珍稀濒危植物,也是我国南方重点推广的珍贵用材造林树种。探讨南方红豆杉主要分布区天然居群表型变异、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有助于制定南方红豆杉遗传资源评价、保护策略;开展南方红豆杉家系测定林生长和形质评价,可为南方红豆杉品种选育提供前期研究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南方红豆杉天然居群针叶性状表型变异对18个天然居群670个样本的5个针叶性状表型、叶氮磷含量及氮磷计量比的研究结果发现,5个针叶性状表型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变异极显着,其中,表型变异系数最大和最小的性状分别为叶宽长比(29.56%)和叶宽(12.79%)。针叶性状表型在居群间变异(24.94%)小于居群内变异(75.06%),其在居群间的表型分化系数变幅为15.25%~43.48%。各居群的针叶氮含量、磷含量和氮磷计量比的平均值分别为17.82 g/kg、1.21 g/kg和15.03,部分居群针叶氮磷计量比小于14,表明针叶生长主要受氮元素控制;另有部分居群针叶氮磷计量比大于16,暗示着磷元素也影响针叶生长。南方红豆杉偏东部居群的针叶比中西部居群的针叶较短小,叶氮磷计量比也较低,且海拔较高的居群,其针叶氮含量较低;月均气温变化范围和年温变化范围较大的居群,其针叶更细长。基于针叶性状表型的Ward法聚类结果表明,18个居群聚为两大类,4个亚类,第一大类居群大部分偏东部,第二大类居群偏中部或中西部。(2)南方红豆杉天然居群遗传多样性利用13对SSR引物对参试的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共检测到291个等位基因。各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数目(Na)、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I)平均值分别为22.39、0.74、0.86和1.66,表明南方红豆杉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江西分宜居群遗传多样性最高,应为优先保护单元。分子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84.90%),居群间变异占15.10%(P<0.001),表明南方红豆杉天然居群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基因流(1.62)较高。基于UPGMA方法,18个居群聚为4类。Mantel检验表明,居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海拔高差之间的相关性不显着。(3)南方红豆杉家系生长和分枝性状变异3个地点5年生家系测定林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生长和分枝性状,在家系间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树高和一级分枝数性状,家系×地点互作效应显着,其它生长性状,家系与立地互作效应不显着;两两生长性状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树高性状家系遗传力为0.69~0.87,单株遗传力为0.39~0.79,表明幼林期树高受较高的遗传因子控制。以树高为主要选择性状,综合分枝习性,初选出10个南方红豆杉优良家系。

杜阳平[7](2020)在《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及忍冬属植物资源适宜性评价》文中指出林木种质资源是国家自然资源战略储备的重要部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部分野生植物面临不用程度的生存威胁。九寨沟县作为重要的地形过渡带,受特殊的地形地貌影响,植物类型多样但生境较为脆弱。因此,开展九寨沟县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对把握资源现状和今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九寨沟县的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进行调查,统计九寨沟县区域内的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概况,对当地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优异种质资源树种进行分类总结。最后利用Maxent模型对在不同生境中具有代表性的忍冬属树种作物种分布预测和适宜性分析。结果如下:(1)九寨沟县调查区域的野生木本植物共463种,涉及67科162属,其中被子植物共442种,涉及63科151属,裸子植物21种,涉及4科11属。乔木共164种,灌木268种,木质藤本28种,竹类3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和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共计13种。属于CITES公约里面附录Ⅱ的植物5种,附录Ⅲ的树种仅1种。(2)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种类十分丰富,将九寨沟县潜在价值较大的野生木本植物的利用类型分7大类进行总结,其中森林蔬菜类和森林水果类分别有9种,森林饮品类共2种,森林蜜源植物树种较多,涉及22科42属,木本干果类共5种,木本油料类共3种,其他加工类共4种。(3)利用生长在不同海拔的四个忍冬科忍冬属代表树种(凹叶忍冬、盘叶忍冬、长叶毛花忍冬和岩生忍冬)的野生分布信息,通过Maxent模型作物种分布预测和适宜性分析。将物种栖息地的适宜区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非适宜区(0<P<0.05)、低适宜区(0.05≤P<0.25)、一般适宜区(0.25≤P<0.5)、较高适宜区(0.5≤P<0.7)和最适宜区(0.7≤P≤1)。(4)凹叶忍冬的最适年平均温度为6.413.9℃,最适月均温差为10.712.9℃,最适宜越夏的极端高温为23.729℃,最适宜越冬的极端低温为-8.5-3.1℃,最适年平均降水量为558656mm。盘叶忍冬的最适年平均温度为310.1℃,最适月均温差为12.214.7℃,最适宜越夏的极端高温为17.525.5℃,最适宜越冬的极端低温为-15.8-6.9℃,最适年平均降水量为593758mm。长叶毛花忍冬的最适年平均温度为-0.67.9℃,最适月均温差为13.314.7℃,最适宜越夏的极端高温为15.922.7℃,最适宜越冬的极端低温为-18.9-11.1℃,最适年平均降水量为624799mm。岩生忍冬的最适年平均温度为-0.77.3℃,最适月均温差为13.614.7℃,最适宜越夏的极端高温为14.222℃,最适宜越冬的极端低温为-19.5-11.9℃,最适年平均降水量为634817mm。

陈杰[8](2019)在《东北红豆杉适生分布区研究》文中认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plant specie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s,PSESP)是急需优先抢救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对物种的生境范围和生境质量进行研究可为物种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针对极小种群植物特点,本文选用Maxent模型对东北红豆杉在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因素影响下的潜在分布区进行研究并使用Jackknife刀切法对影响潜在分布的环境因子和因素进行分析;以东北红豆杉多度作为生境质量指示因子,以分布研究中使用的环境变量作为评价因子,使用模糊数学构建单因子评价函数,根据HSI模型对东北红豆杉生境质量的评价结果将潜在分布区内的生境区分为高、低适宜区;使用相同方法利用人口密度、距道路距离对东北红豆杉遭受的人为直接干扰程度进行评价,并对加入人为干扰因素前后的东北红豆杉生境质量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东北红豆杉主要分布于东北长白山区,呈现出沿山地分布的特征,潜在分布面积为5.76万平方公里,生境破碎化严重,景观破碎度指数为0.045;影响东北红豆杉潜在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主要有海拔、植被类型、等温性、坡度、夏季平均温度和土壤类型;在区域尺度上东北红豆杉分布范围主要受气候因素制约,景观尺度上地形因素导致生境破碎化程度大幅加重,植被因素和土壤因素的影响不明显。(2)利用HSI模型结合模糊数学方法对东北红豆杉生境质量进行评价的预测结果很准确,AUC值为0.87。评价结果显示实际高适生区集中分布于吉林省东部、黑龙江省东南部,面积约为1.08万平方公里;实际低适生区主要集中分布于黑龙江省张广才岭地区和吉林省东南部,面积约为3.9万平方公里。东北红豆杉对除土壤有效持水量外的环境评价因子均表现出生境偏好,具有明确的最适宜范围。(3)目前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是直接破坏,导致平均3成以上的东北红豆杉数量资源损失,人为间接干扰导致约13.5%的东北红豆杉潜在分布区面积减小。对于极小种群物种东北红豆杉的保护首先需要加强公众对目标物种的认识,注重宣传教育,其次根据物种潜在分布的生境斑块大小、离散程度和种群生境质量差异,分别提出开展就地保护、建立保护小区和近地保护的建议,辅助以改善种群数量和结构的增强回归措施。

苏金源[9](2019)在《东北红豆杉种群历史动态研究 ——来自质体和核基因片段的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般认为生境破碎化会减少物种遗传多样性,限制种群间基因流动,增强种群遗传结构。但是对于生活周期较长的木本植物来说近期生境破碎化造成的遗传效应仍不清晰。东北红豆杉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长白山区及俄罗斯、日本和朝鲜地区,该物种的生境严重破碎化,种群规模极小,被列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本论文在对我国分布的东北红豆杉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选取26个种群,265个个体,利用父系遗传的叶绿体DNA片段、线粒体DNA片段和双亲遗传的核微卫星分子标记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旨在通过研究东北红豆杉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识别致濒因素和预测未来分布趋势并为该物种的保护管理提供指导。主要结论如下:(1)3个叶绿体DNA片段(2431 bp)、2个线粒体DNA片段(830 bp)以及7个核微卫星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研究,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的东北红豆杉自然和移栽种群遗传多样性高、遗传分化低及基因交流频繁(cpDNA:Hd=0.87,FST=0.06;mtDNA:Hd=0.66,Fs.T=0.07;nSSRs:Ho=0.31,HE=0.36,FST=0.08)。(2)我国东北地区存在多个东北红豆杉避难所,检测结果表明东北红豆杉有效种群大小保持稳定,证实过去的气候震荡并没有严重影响该物种的种群生存能力。但是,生态位模型则预测该物种的潜在适生区面积将在2050和2070年锐减,表明东北红豆杉可能会受到未来环境变化的威胁。(3)研究表明东北红豆杉自然种群规模急剧下降主要是近年来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生境破碎化引起的。因此对于东北红豆杉的保护策略应该就地保护该物种现存的剩余种群,修复已退化的生境,限制人类的干扰活动,适当开发红豆杉资源,并加强物种保护的宣传教育。本研究基于质体和核基因片段并综合生态位模型分析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东北红豆杉的种群遗传和进化历史,为该物种的致濒机制和解濒机制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龙丽娟[10](2019)在《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许多生态问题,环境和经济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这个问题也是当今全球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也积极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做贡献,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将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写入宪法。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是对一定地域内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发展规划,对其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和功能分区并提出合理的保护建议和规划指导利于保护区的长远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是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体现。本文以生态保护为立足点,大量查阅目前国内外研究文献,深入保护区现场调研,整理分析已有相关材料和数据,利用ArcGIS技术对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进行研究,并且以生态敏感性分级结果为依据提出对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区划和发展建议,本文研究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1)本文在研究方法上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来构造评价因子的判断矩阵来计算每个因子的权重值,在图像处理方面运用ArcGIS来处理每个因子的栅格图像,再叠加计算因子权重来进行保护区生态敏感性等级分析和保护区功能区等级分区。(2)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经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多次实地考察之后,对研究区域的现状做了大致的分析。金童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植被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木林与竹丛、草灌丛和湿地植被等6个植被型组,共计44个群系;金童山自然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230科、878属、227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9种;金童山自然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31目92科27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5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动物37种、“中国濒危动物”30种。(3)本文在研究内容上结合保护区实际现状,从植被因子、水系因子、地形因子、动植物生境敏感度因子、人类活动因子五个方面选取植被类型、水域缓冲区、高程、坡度、坡向、动植物生境敏感度、道路缓冲区和土地利用类型八个指标构建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根据研究区域动植物生境现状分别构建了具有针对性的动植物生境敏感度评价体系。本文以层次分析法和GIS加权叠加法对研究区域动植物生境敏感性和整体生态敏感性做了评价分析。(4)本文在研究结果上,将研究区域动植物生境敏感性及综合敏感性划分为五个等级,即低敏感性、较低敏感性、中敏感性、较高敏感性、高敏感性。以生态敏感性研究结果为依据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三个功能分区,即试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并且对每个功能区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和保护建议。

二、红豆杉物种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豆杉物种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南方红豆杉种质资源及保护措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生物学特征分析
3 遗传特征分析
4 问题
5 举措
    5.1 加强物种保护宣传教育
    5.2 落实物种保护可行机制
6 结语

(2)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天然南方红豆杉资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区概况
        1.1.1 自然地理概况。
        1.1.2 野生植物资源情况。
    1.2 调查方法
        1.2.1 样方布设。
        1.2.2样方数量。
        1.2.3 样方调查。
    1.3 数据分析
        1.3.1 出现度。计算公式如下:
        1.3.2 量算植物群落或生境面积。
        1.3.3 目的物种在某种植物群落中的数量。
        1.3.4 某一植物群落(生境)目的物种总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南方红豆杉野生资源调查结果
    2.2 南方红豆杉野生资源现状分析
        2.2.1 区域分布广,呈斑块状散生分布。
        2.2.2 群落类型单一。
    2.3 种群特征分析
        2.3.1 天然南方红豆杉出现度总体较低。
        2.3.2 天然南方红豆杉植物群落面积趋于平衡。
        2.3.3 南方红豆杉多散生于毛竹林群落中。
        2.3.4 天然南方红豆杉在毛竹林群落中仍然有一定量存在。
        2.3.5 南方红豆杉中径级多,小径级少,后续资源匮乏。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3)云南红豆杉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红豆杉的基本概况
    1.1 云南红豆杉的资源分布及生境概况
    1.2 云南红豆杉的繁殖生态学研究进展
    1.3 云南红豆杉的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
    1.4 云南红豆杉的濒危原因
        1.4.1 生物学因素
        1.4.2 人为因素
    1.5 综合保护建议
2 云南红豆杉的开发利用及其研究进展
    2.1 紫杉醇概况及其影响因素
    2.2 紫杉醇的获取方式及相关研究进展
        2.2.1 直接提取
        2.2.2 半合成
        2.2.3 全合成
        2.2.4 真菌培养
    2.3 云南红豆杉人工药用林营建
        2.3.1 适宜种植区选择
        2.3.2 优树选育
        2.3.3 人工繁殖
        2.3.4 枝叶采收
3 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
    3.2 展望

(4)元宝山地区红豆杉分类地位及其遗传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红豆杉属概述
        1.2.1 红豆杉属表型特性
        1.2.2 红豆杉属分类地位研究
        1.2.3 遗传多样性研究
        1.2.4 元宝山地区红豆杉研究现状
    1.3 DNA条形码研究概述
        1.3.1 DNA条形码发展历史
        1.3.2 DNA条形码应用研究
    1.4 技术路线
2 元宝山地区红豆杉分类地位研究
    2.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标本制作
        2.2.2 叶片形态观察
        2.2.3 石蜡切片制作
        2.2.4 DNA提取
        2.2.5 DNA检测
        2.2.6 DNA条形码筛选及红豆杉属序列获取
        2.2.7 非编码区比较
        2.2.8 PCR反应
        2.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表型性状分析
        2.3.2 DNA条形码序列分析
        2.3.3 系统发育树分析
        2.3.4 单倍型网络图
    2.4 讨论
        2.4.1 元宝山地区红豆杉表型鉴定
        2.4.2 元宝山地区红豆杉分子鉴定
        2.4.3 红豆杉属物种的分类
3 中国红豆杉遗传变异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群体遗传多样性
        3.3.2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3.3.3 群体遗传分化
        3.3.4 群体遗传结构
        3.3.5 Mantel检验
        3.3.6 瓶颈效应
        3.3.7 群体进化历史
    3.4 讨论
        3.4.1 中国红豆杉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评价
        3.4.2 中国红豆杉的遗传分化及遗传结构
        3.4.3 中国红豆杉群体动态历史
4 元宝山地区中国红豆杉资源保护策略
    4.1 群体现状
    4.2 群体保护策略
        4.2.1 加强就地保护
        4.2.2 建立种质资源圃进行迁地保护
        4.2.3 利用营养繁殖手段扩大种群数量
5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单倍型多态性位点信息
附录C 本研究中使用的EST-SSR位点
附录D 各群体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矩阵
附录E 基于近似贝叶斯算法DIY ABC软件参数设置
附录F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南方红豆杉针叶中主要紫杉烷类成分的提取富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南方红豆杉简介
        1.1.1 南方红豆杉的生物学特征
        1.1.2 红豆杉的主要活性成分
    1.2 紫杉烷类成分的研究现状
        1.2.1 紫杉烷类成分的理化性质
        1.2.2 紫杉烷类成分的药理活性及研究价值
    1.3 紫杉烷类化合物的来源
        1.3.1 植物资源提取法
        1.3.2 化学合成法
        1.3.3 化学半合成法
        1.3.4 微生物发酵法
        1.3.5 细胞及组织培养法
        1.3.6 基因工程法
        1.3.7 微生物转化法
    1.4 低共熔溶剂提取研究进展
        1.4.1 低共熔溶剂性质及种类
        1.4.2 低共熔溶剂的制备方法
        1.4.3 低共熔溶剂的应用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南方红豆杉针叶中七种主要紫杉烷类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2 标准溶液的配制
        2.1.3 样品溶液的制备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2.2.2 南方红豆杉针叶样品溶液的测定
        2.2.3 方法学验证
    2.3 本章小结
3 南方红豆杉针叶中七种主要紫杉烷类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
        3.1.2 提取率计算公式
        3.1.3 低共熔溶剂的筛选与优化
        3.1.4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3.1.5 低共熔溶剂体系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参数的单因素优化
        3.1.6 提取过程动力学的研究
        3.1.7 不同提取溶剂的比较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低共熔溶剂的制备与表征
        3.2.2 不同低共熔溶剂体系的选择
        3.2.3 低共熔溶剂组分比例的筛选
        3.2.4 含水量的优化
        3.2.5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3.2.6 低共熔溶剂体系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参数优化
        3.2.7 提取过程动力学的研究
        3.2.8 低共熔溶剂体系与传统有机试剂对提取率的比较
    3.3 本章小结
4 紫杉烷成分富集分离工艺及溶剂回收再利用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2 紫杉烷化合物的富集分离
        4.1.3 低共熔溶剂的回收与再利用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紫杉烷化合物的富集分离优化
        4.2.2 低共熔溶剂的回收及再利用效果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南方红豆杉天然居群及家系遗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遗传多样性
        1.1.1 植物遗传标记
        1.1.2 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
    1.2 林木遗传测定
    1.3 红豆杉属植物研究进展
    1.4 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意义
        1.4.2 技术路线
2 南方红豆杉天然居群针叶性状表型变异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针叶性状表型变异
        2.2.2 针叶性状表型分化
        2.2.3 针叶中氮、磷含量及计量比特征
        2.2.4 针叶性状及其氮、磷含量与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
        2.2.5 聚类分析
    2.3 讨论
3 南方红豆杉天然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仪器及药品
        3.1.2.1 主要仪器
        3.1.2.2 主要药品
        3.1.3 实验方法
        3.1.3.1 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3.1.3.2 SSR-PCR扩增
        3.1.3.3 多态性引物筛选与验证
        3.1.4 数据统计分析
        3.1.4.1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3.1.4.2 遗传多样性参数估算
        3.1.4.3 居群遗传结构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位点多态性
        3.2.2 居群遗传多样性
        3.2.3 居群遗传结构
    3.3 讨论
4 南方红豆杉家系变异与选择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家系生长、分枝性状变异
        4.2.2 生长、分枝性状遗传力
        4.2.3 家系性状间相关性
        4.2.4 不同地点间性状相关性
        4.2.5 家系选育
    4.3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7)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及忍冬属植物资源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1.1 林木种质资源
        1.1.1 林木种质资源概述
        1.1.2 林木种质资数据库
        1.1.3 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
        1.1.4 我国林木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1.5 国外林木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6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1.2 Maxent模型
        1.2.1 物种分布模型
        1.2.2 Maxent模型
        1.2.3 Maxent模型的应用
    1.3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区域概况
    2.3 调查方法
        2.3.1 野外调查方法
        2.3.2 调查资料内业整理
    2.4 Maxent模型的构建
        2.4.1 数据处理与准备
        2.4.2 构建Maxent模型
第3章 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概况分析
    3.1 科属分布
    3.2 生活型组成
    3.3 濒危及渐危树种
        3.3.1 濒危及渐危树种
        3.3.2 主要重点保护植物地理分布及资源价值
    3.4 特有种树种
    3.5 小结
第4章 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评价
    4.1 我国森林食品的开发现状
    4.2 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4.3 九寨沟县可利用的森林食品资源类型
        4.3.1 森林蔬菜类
        4.3.2 森林水果类
        4.3.3 森林饮品类
        4.3.4 森林蜜源植物
        4.3.5 木本干果类
        4.3.6 木本油料类
        4.3.7 其它加工类
    4.4 小结
第5章 典型植物代表—忍冬属资源适宜性分析
    5.1 九寨沟县分布的忍冬属植物
    5.2 四种生长在不同海拔的忍冬属树种
    5.3 利用最大熵值模型预测四种忍冬属树种的潜在分布区
        5.3.1 Jackknife的检验
        5.3.2 主导因子分析
    5.4 忍冬属植物潜在分布与适宜性分析
        5.4.1 Maxent模型预测物种潜在分布
        5.4.2 四种忍冬适宜区环境变量参数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8)东北红豆杉适生分布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极小种群植物概述
        1.1.1 极小种群概念提出的背景
        1.1.2 极小种群概念
    1.2 极小种群物种东北红豆杉概述
        1.2.1 东北红豆杉形态特征
        1.2.2 东北红豆杉资源价值
        1.2.3 东北红豆杉研究进展
        1.2.4 东北红豆杉濒危原因
    1.3 基于数学模型的物种分布研究概述
        1.3.1 Maxent模型综述
    1.4 物种生境质量评价研究概述
        1.4.1 HSI模型综述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5.4 研究创新性
2 研究地概况
    2.1 地质特征
    2.2 气候特征
    2.3 土壤特征
    2.4 植被类型特征
3 东北红豆杉潜在分布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东北红豆杉分布数据收集
        3.1.2 环境变量数据获取
        3.1.3 评价因子选择
        3.1.4 Maxent模型构建与评价
    3.2 结果分析
        3.2.1 Maxent模型评价
        3.2.2 东北红豆杉潜在分布区
        3.2.3 环境因子分析
        3.2.4 环境因素分析
    3.3 讨论
        3.3.1 Maxent模型模拟的东北红豆杉潜在分布区
        3.3.2 东北红豆杉潜在分布影响因素和因子
    3.4 小结
4 东北红豆杉生境质量评价
    4.1 研究方法
        4.1.1 生境指示因子和评价因子选取
        4.1.2 单因子生境质量评价准则
        4.1.3 综合生境质量评价
        4.1.4 东北红豆杉生境质量分级图及检验
    4.2 结果分析
        4.2.1 生境质量环境评价因子分析
        4.2.2 生境质量空间分布
    4.3 讨论
        4.3.1 基于HSI模型的东北红豆杉生境质量评价
        4.3.2 东北红豆杉生境质量影响因子
    4.4 小结
5 人为干扰影响研究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人为干扰对东北红豆杉数量的影响
        5.2.2 人为干扰对东北红豆杉生境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保护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
致谢

(9)东北红豆杉种群历史动态研究 ——来自质体和核基因片段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生境破碎化
        1.1.1 生境破碎化概述
        1.1.2 全球气候变化
        1.1.3 植物遗传多样性在濒危物种保护研究中的重要性
        1.1.4 叶绿体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
    1.2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研究进展
    1.3 研究区概况与物种介绍
        1.3.1 研究区概况
        1.3.2 物种介绍
        1.3.3 研究进展
    1.4 生态位模型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及意义
2 东北红豆杉遗传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种群采样
        2.1.2 实验方法
        2.1.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2.2 DNA提取、稀释分装
        2.1.2.3 叶绿体DNA和线粒体DNA片段测序实验
        2.1.2.4 核微卫星引物筛选
    2.2 数据分析
        2.2.1 质体DNA和核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2.2.1.1 质体DNA标记
        2.2.1.2 核微卫星标记
        2.2.2 种群历史动态
        2.2.3 生态位模型
3 研究结果
    3.1 质体DNA和核微卫星数据分析结果
        3.1.1 叶绿体DNA
        3.1.2 线粒体DNA
        3.1.3 核微卫星变异和分化
    3.2 东北红豆杉的生态位分布模型
4 讨论
    4.1 质体DNA和核微卫星标记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4.2 环境变化对种群规模的影响
    4.3 对保护和管理的建议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自然保护区
        1.2.2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
        1.2.3 生态敏感性
        1.2.4 生态敏感性评价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研究现状
        1.3.2 生态敏感性的评价研究现状
        1.3.3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及展望
    1.4 相关研究基础理论
        1.4.1 环境生态学理论
        1.4.2 景观生态学理论
        1.4.3 可持续发展自然观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
    2.1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的重要性
        2.1.1 为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2.1.2 为保护区发生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科学分析和预测
        2.1.3 更好地科学地保护好保护区的保护对象
    2.2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影响因素
        2.2.1 自然因素
        2.2.2 人为因素
    2.3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
        2.3.1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2.3.2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因子的选择
    2.4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2.4.1 层次分析法
        2.4.2 GIS加权叠加法
    2.5 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5.2 评价指标因子的阐述
3 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现状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与范围
        3.1.2 气候
        3.1.3 自然资源情况
        3.1.4 土地利用现状
        3.1.5 人口及社会经济
        3.1.6 道路基础设施
    3.2 动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3.2.1 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3.2.2 动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3.3 数据处理
        3.3.1 数据资料的筛选
        3.3.2 图像数据资料的处理
4 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4.1 植物生境敏感性分析评价
        4.1.1 代表性保护植物物种及其生境要求
        4.1.2 植物生境因子评价体系
        4.1.3 植物生境因子单因子评价标准
    4.2 动物生境敏感性分析评价
        4.2.1 动物代表保护物种及其生境要求
        4.2.2 动物生境因子评价体系
        4.2.3 动物生境因子单因子评价标准
    4.3 生态敏感性评价分析
        4.3.1 评价因子的分级标准
        4.3.2 评价因子的生态敏感性分析
        4.3.3 评价因子的权重确立
        4.3.4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分析
5 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及建议
    5.1 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2 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划及建议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统计表
附录B 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红豆杉物种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方红豆杉种质资源及保护措施初探[J]. 叶健,苏恒,陈立新,李小鹏,邵晓雪. 南方农业, 2021(27)
  • [2]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天然南方红豆杉资源调查[J]. 林培锋. 现代农业科技, 2021(18)
  • [3]云南红豆杉的保护和开发利用[J]. 唐荣,李帅锋,苏建荣.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1(03)
  • [4]元宝山地区红豆杉分类地位及其遗传变异分析[D]. 谢宛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5]南方红豆杉针叶中主要紫杉烷类成分的提取富集研究[D]. 樊小红.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6]南方红豆杉天然居群及家系遗传变异研究[D]. 罗芊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7]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及忍冬属植物资源适宜性评价[D]. 杜阳平. 西华师范大学, 2020(12)
  • [8]东北红豆杉适生分布区研究[D]. 陈杰.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东北红豆杉种群历史动态研究 ——来自质体和核基因片段的证据[D]. 苏金源.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D]. 龙丽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红豆杉资源开发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