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尾字母s的特殊含义分析

词尾字母s的特殊含义分析

一、字母s在词尾的特殊含义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练斐[1](2021)在《德语词汇长度的共时特征与历时演化》文中研究说明语言是一个由多种单位构成的复杂系统,语音、词汇、句法等子系统各司其职。语言同时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协同系统,各种语言属性互相影响。语言本身及其属性都会受语内及语外因素影响而逐步发生演化。在语言系统中,词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在听觉层面还是视觉层面,长度都是词汇最基础也最显着的属性之一。词汇长度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语言单位的复杂性,呈现文本的整体特征,词长的变化还会引起其他语言属性发生改变,进而带来语言的整体演化。词长因其特殊性,得到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交际学、信息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关注。特别是计量语言学,将词长视为研究语言整体特性的关键切入点,相关研究层见叠出。计量语言学研究主张以大规模真实语言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定量方法,以揭示人类语言的普遍特性、自适应机制、演化规律及其动因。现有词长计量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以下局限:首先,就研究工具而言,大部分研究对词汇定义的探讨有限,在选择词长测量单位时一般基于前人研究或个人经验,故存在测量方法不统一的情况,尚无研究对比不同测量方法对结果造成的影响;其次,在语料特征方面,目前考察的文本类型较为单一,以文学、书信为主,多数研究选用的语料规模较小,缺少系统的跨文体分析;再者,从研究维度上看,现有研究多从共时角度出发,且文章大多重数据而轻分析,鲜有基于统一、大量、真实语料的多维度历时考察。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聚焦17-19世纪德语词汇长度的共时跨文体特征及历时演化趋势,采用计量方法从平均词汇长度、词长分布特征、文本内部词长走势、词长与其他语言属性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分析,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在共时层面,不同文体的德语词汇长度具有哪些共性与差异?哪些因素造成了这些跨文体特征?2)在历时层面,1600年至1899年间,不同文体的德语词汇长度分别呈现怎样的演化趋势?其演化动因是什么?本研究语料选自德语文本历时语料库(Deutsches Textarchiv,简称DTA),涵盖四个文体类型,总词次约2000万。在开展主体实证研究之前,本文充分探讨词汇定义,据此设计实验方案,并利用DTA语料库中的“报刊”文体语料展开前测。结果表明,音节是最适合书面德语的词长测量单位。鉴于德语屈折变化丰富,词汇的形符、类符、词形、词目拥有各异的语言学意义,在具体研究时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词汇形态作为测算对象。本研究在对DTA语料库“文学”“应用文”“学术”三类文体300年间的360篇语料进行跨文体、跨时段、多维度分析后,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在共时层面上,不同文体的词汇长度特征既有个性,又显共性。语料的差异性集中体现于整体的词长特征:无论是全文平均词长,还是各词类的平均长度,抑或多音节词的占比,同时期语料均呈现出“学术>应用文>文学”的特点。造成跨文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文体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语言使用偏好。三类文体语料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各文本的词汇长度分布特征非常相似,基于词形形符得到的分布数据可用统一数学模型(单位移超泊松分布)描述。第二,词汇长度与词汇使用频率存在相关性,“词长越短使用频率越高”的特点符合幂律函数=。上述两点均为“省力原则”在德语中的体现。第三,在一篇文本内部,词汇长度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这与写作策略及篇章信息结构相关,受到人类认知特点影响。2)从历时维度看,德语词汇长度在17-19世纪间整体呈增长趋势。具体而言,“学术”语料的词长历时增速最快,“应用文”次之,而“文学”语言的演化速率较为平缓。这主要是因为学术文本和应用文对语言表达的精准度要求更高,且为了满足新的表达需求常使用复合、派生等构词法创造新词,而这往往会令词汇长度增加。其次,不同词类的演化特征不尽相同。名词、形容词、动词的增速最快,说明上述词类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此外,词长分布模型的参数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体的历时演化特征。整体而言,语言是一个自适应动态系统,词汇长度的演化过程受到社会、文化、认知、交际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本研究首次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系统考察了德语词汇长度的跨文体特征与演化规律,在思路方法、研究语料、研究视角等方面均有创新。在思路方法层面,本文重视“词”的概念探讨,以理论指导实践,基于先导研究结果优化主体研究设计,并找到了最适合书面德语的词长测量单位,有助于改变目前词长测量单位不统一、结果难对比的研究现状。从研究语料上看,本文突破目前时间维度、文体类型单一的局限性,在选择语料时兼顾同质性与异质性,系统考察边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不仅验证了计量语言学的定律与假设,还佐证并拓展了文体学、历史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的相关观点。在研究视角方面,本文构建起多维的词长研究范式,以共时研究为横轴、历时研究为纵轴,结合语法、认知、社会、文化因素展开多维分析,并与现有研究充分对话,展开跨语言比较。既深化了对德语词汇文体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的了解,也为人类语言共性探究提供了实证基础。

赫浩宇[2](2021)在《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悲剧风格和演唱分析》文中指出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他是德国奥地利作曲家中最赋盛名的一位。是浪漫主义乐派创作初期的鼻祖,在西方音乐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舒伯特的音乐作品数量众多、体裁广泛,他创作过艺术歌曲、钢琴曲、歌剧和交响乐等。在舒伯特的音乐作品中,艺术歌曲的数量有600多首,世人也尊称他“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源源不断地进行艺术歌曲编创,为艺术歌曲的数量做出了积累,也为艺术歌曲的延续和创新奠定了基础,这一点舒伯特功不可没。声乐套曲《冬之旅》(D.911)是舒伯特在1827年创作的,是舒伯特悲剧风格创作的代表作品,他将《冬之旅》视为自己悲剧人生的自传。本文通过对舒伯特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阅历和舒伯特自身性格的分析,引出对《冬之旅》声乐套曲悲剧性风格的探索和研究。论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意义进行概述,还将国内外对《冬之旅》的学术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论文研究特色进行阐述。第二章通过了解舒伯特出生的时代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特点来寻求《冬之旅》悲情风格的创作来源。第三章从声乐套曲中音乐创作的诗意性、情感性,钢琴伴奏与歌词的结合,还有旋律走向、调性和声,以及舒伯特悲剧性创作在浪漫主义音乐中的体现来解读《冬之旅》音乐创作中的悲剧性。第四章对《冬之旅》演唱时的诗歌韵律、德语语音、音准、音色、力度、节奏、情感以及演唱艺术歌曲对声乐学习的帮助,进行深入的分析。本论文归纳了舒伯特在创作《冬之旅》时,所采用的悲剧性创作手法,分析舒伯特悲剧性创作风格的原因和对浪漫主义音乐及后世音乐创作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演唱来表达《冬之旅》的悲剧风格。

耿芳[3](2021)在《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学界对语气的研究存在概念界定模糊、功能取向不明显、研究不系统等问题,从而语气对比领域也缺乏较为完善的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以功能为出发点,明确语气概念,在此基础上,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对比,旨在达到以下三个研究目的:揭示汉日语气类别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揭示汉日语气语势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本研究的语气系统包含语气类别系统与语气语势系统,关注人际社会沟通与个人意志、情感在语言层面的体现,人际社会沟通由语气类别系统体现,个人意志与情感由语气语势系统体现。研究依托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语气类别隐喻式、语气语势的精密度,句法、词汇等语言体现形式,语场、语旨、语式等语境特点进行描述、例证、对比,且由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出发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研究发现如下:汉日语气一致式精密度基本一致,功能类别均包含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陈述语气中内含五类感叹语气,分别是对事物的感叹、对事物性质的感叹、对事物数量的感叹、对情形性质的感叹、对情形数量的感叹。汉日疑问语气均包含寻求正反及寻求新信息两类;日语中寻求正反选择类语气仅在级阶小句中出现。汉日祈使语气均包含命令、要求、支配、希愿、建议、提供、祝愿七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一致式呈现出在语序调整、程式化表达、疑问词、语气词使用等方面的共性;包含基本语序、成分重叠、结构顺序、疑问词提示特征、语气词性别特征、词法变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的精密度较为一致,均有陈述语气疑问型隐喻、陈述语气反义型隐喻、疑问语气陈述型隐喻、疑问语气祈使型隐喻、祈使语气陈述型隐喻、祈使语气疑问型隐喻六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具有程式化表达、“否定”成分非常规使用、语气词高频使用、句法与词汇共现关联等共性;呈现出句式结构、程式化表达适用性、语气副词、词法变位、句法与词汇共现特点等差异。语境特点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在话轮潜势、口语特征、隐喻义与上下文依赖关联、体现形式与上下文依赖关联、权势关系与句法特征互动等方面表现出共性;具备会话双方权势关系多样性、权势关系与体现形式关联、上下文依赖程度、语体倾向性、隐喻义与语式关联、隐喻义多功能性等差异。汉日语气语势在功能系统精密度上程度一致,内在语势均包含确实、料悟、能力、必然、或然、允许、意愿、义务八类;外在语势均含程度、速度两类,其中程度语势包括高、中、低三个水平,速度语势包含急、平、缓三个水平。体现形式手段方面,汉日语气语势呈现出对成分重复、隐喻式表达、不完整表达、投射结构、骂詈语、填充词等手段使用的共性。此外,由于外在语势关注语言的物理特征,本文对其语音手段进行简要分析并发现,汉日外在语势语音手段在音量与情绪对应、元音发声变化等方面存在共性;日语还可使用卷舌、促音、非常规浊化等手段体现外在语势,其中促音、非常规浊化也可在文字书写系统中体现。从语序类型与形态类型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语气系统的语气构成均不依赖语序,呈现出相似的问答模式;在前置语语言典型性、词汇性与词法性、句法成分与形式对应关系、句法顺序与规则侧重等方面展现出差异。从思维维度关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民族对人际关系呈现出相似的理解模式,展现出务实性与情感性、整体性与群体性、直觉性与规约性三组对照思维差异。从社会文化观察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中日社会在社会交往中均强调互动协商,中日社会宗族性架构与集团性架构的差异影响汉日民族思维,从而使其在语言类型、语气系统上呈现出差异。总的来说,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描述、例证,基于理论框架对语气的语言体现形式及语境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通过语言体现形式对比发掘汉日语言在语气表达上的异同,通过语境特点描写明确语气的互动属性,并最终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丰富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气的研究,回应了学界语气研究存在的问题。

潘涛[4](2020)在《吐火罗学的创立和学术史》文中指出本文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首先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吐火罗学自创立以来的学术发展史和四代吐火罗语学者;其次介绍印欧历史比较语言学对研究吐火罗语的重要性、吐火罗语材料新发现以及进行吐火罗语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通过西格和西格灵于1908年发表的论文介绍吐火罗语文字和语言的破译结果,以及吐火罗语作为一门新发现印欧语言的语法特征。第三部分是对西格和西格灵两位学者的简略介绍。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崔蓝月[6](2020)在《朝鲜日据时期教科书视野下的早期北京话研究》文中指出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是新出的早期北京话研究重要材料,其作者多为精通汉语甚至留学中国多年的朝鲜人,继承了朝鲜传统汉语教育理念,并受到晚清民国时期西人汉语教科书、日本汉语教科书影响,具备一定现代语言学理念。教材涵盖社会生活、民俗常识、警示教育、语言学知识等多方面内容,语言成分主要是典型的早期北京话,不仅反映民国时期的早期北京话面貌,而且体现了过去较为缺失的朝鲜日据时期汉语教育的政策及形势。语音方面,这一系列教科书反映的朝汉对音体系,是对过去空白的朝鲜日据时期朝汉对音特点的反映,并体现了晚清民国时期北京话的一些语音特点。词汇方面,这一系列教科书继承了朝鲜李朝时期汉语教育的传统,多有当时域外汉语教科书中少有的丰富完备的词表,并体现了早期北京话词汇体系的独特面貌。语法方面,这一系列教科书有较为系统的语法观,特别是对当时汉语研究所重视的词类划分有突出体现,并在早期北京话中的双“了”句使用情况、早期北京话中的框式结构、早期北京话中的复合趋向动词述趋式等方面具有特点。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中的早期北京话反映了北京话从近代向现当代过渡期中的特点,展现了其作为官话演变重要一环的面貌,并且通过与清前、中期及现当代北京话的对比研究,可以体现清代北京话一些方面的演变轨迹。

马豪[7](2020)在《《回回馆译语》再探:文献考释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一个新发现的明/清文献《回回馆译语·增续杂字》,目前学界已公开的德国柏林图书馆藏《增续杂字》似为孤本,笔者发现的新版本是对学界材料的补充,并结合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该新本进行校释并分析其特征。此外,在文本考释的基础上本文对不同版本的《回回馆译语》进行对比,认为存在着一个演变轨迹:《华夷译语·天文门》→《天文门·回回馆》→《回回馆·天文门》→《回回馆杂字》+《回回馆来文》,变化的原因则是永乐年间四夷馆·回回馆的正式设立。结语部分,就历史学的宏观视角而言,笔者将以《译语》作为一个史实案例可以透视当时历史情境中的汉语与外语对译中的文化交流,并结合其它语言中的案例探讨一些语言现象及其背后的文化含义,从而博古观理解语言在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交往与民族交融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

宋丽红,张凤,沈杰,杜存存,孔广文,冯秀红,杨丽,施帆[8](2020)在《小学英语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文中认为前言亲爱的同学们,小学阶段的学习即将结束。其间,我们在英语的乐园中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了解了文化的差异,积累了不少学习的技巧和策略。我们兴致勃勃地用英语去交流、去思考、去做事,享受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也品尝到了收获知识的喜悦。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快乐和美好,再次来到乐园中感受字母和语音的精妙、词汇和句子的精彩、阅读和写作的精深吧!

阿衣约扎[9](2019)在《初中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概要》文中认为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初中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是英语学习者进一步学好英语的最基础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开展职高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发现,学生们虽已完成初中的英语学习内容,但因对该阶段的语言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基础很弱,在面对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时,困难太多,却又无从着手。由此,笔者有了一个整理和编写一本有助于学生统一复习初中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书的想法。笔者在整理和编写时,以英语新目标Go For It七年级—九年级为本,参考了大量书籍,并结合组内教师的建议,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按一定规律和顺序概括了初中的语言基础知识。

刘彦妗[10](2019)在《翻译中的代词转换分析 ——《生成音系学原理》(第1-4章)翻译报告》文中认为《生成音系学原理》一书作者为John T.Jensen,此书乃对当代语音理论和实践基本、全面的介绍。2004年此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关注且为之后的研究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该书自出版以来从未被翻译为中文。因此,作者对此书进行了翻译,并分析了在该书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代词的转换问题。本翻译报告由五章组成。第1章是对翻译任务的简要介绍,说明了选择该书作为翻译材料的原因并介绍其作者。第2章是译前准备,即制定翻译计划,收集相关参考资料。第3章介绍了翻译过程,包括原文分析和翻译后的校对,并对汉英两种语言中代词的分类情况进行了阐述。第4章是案例分析,作为此翻译报告的中心,它聚焦于代词转换的分析,对其进行分类并依次讨论。第5章是作者对整个任务的总结。在展现《生成音系学原理》学术着作的翻译过程后,笔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翻译中英汉代词转换的多样性,并希望能为其他译者或研究者提供些许经验。

二、字母s在词尾的特殊含义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字母s在词尾的特殊含义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德语词汇长度的共时特征与历时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1 绪论
    1.1 词长研究述评
        1.1.1 多学科词长研究
        1.1.2 词长计量研究
        1.1.3 德语词长计量研究
        1.1.4 现有研究评述
    1.2 研究目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1.3 论文结构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词的界定
        2.1.2 词长分布定律
        2.1.3 词长-词频协同定律
        2.1.4 门策拉-阿尔特曼定律
    2.2 研究语料
        2.2.1 德语简史
        2.2.2 语料来源及预处理说明
        2.2.3 语料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2.3 计量指标与统计方法
        2.3.1 词长测量单位
        2.3.2 词长类型
        2.3.3 软件与程序
3 德语词长测量方式的差异性分析
    3.1 测量单位对词长测量结果的影响
        3.1.1 基于字母数的词长测量结果
        3.1.2 基于字位数的词长测量结果
        3.1.3 基于音节数的词长测量结果
        3.1.4 结果对比及相关性探究
    3.2 词形变化对词汇长度的影响
        3.2.1 基于词形形符和词目形符的测量结果
        3.2.2 基于词形类符和词目类符的测量结果
        3.2.3 结果对比与成因探究
    3.3 小结与讨论
4 德语词长特征的跨文体共时考察
    4.1 平均词长的跨文体共时对比
    4.2 词类平均词长的跨文体共时对比
    4.3 词长分布的跨文体共时对比
        4.3.1 动态词长分布
        4.3.2 静态词长分布
    4.4 词长与词频关系的跨文体共时对比
    4.5 文本内部词长特征的跨文体对比
    4.6 小结与讨论
5 德语词长演化的跨文体历时考察
    5.1 平均词长的跨文体历时对比
    5.2 词类平均词长的跨文体历时对比
    5.3 词长分布的跨文体历时对比
    5.4 小结与讨论
6 结语
    6.1 研究概述
    6.2 研究结果
    6.3 创新、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主要术语德汉对照表
附录2 超长词列表(选)
作者简历

(2)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悲剧风格和演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特色
第二章 《冬之旅》悲剧性风格来源
    一、封建时代对舒伯特悲剧性创作的影响
        (一)社会的背景
        (二)文学中的“流浪者”形象
        (三)音乐中的“流浪者”形象
    二、生活经历对舒伯特悲剧性创作的影响
        (一)苦难环境中成长
        (二)凄美爱情中的悲伤
        (三)疾病折磨的痛苦
    三、自身性格对舒伯特悲剧性创作的影响
        (一)舒伯特的内心世界
        (二)视死亡为内心的归宿
第三章 《冬之旅》悲剧性的音乐体现
    一、音乐的诗意性、情感性
        (一)音乐与诗的完美结合
        (二)人物的形象性、悲剧性
        (三)旋律中的情感性、民族性
    二、钢琴伴奏中体现的悲剧因素
        (一)伴奏的模仿性
        (二)情感体现
        (三)步伐模拟
    三、音乐旋律中体现的悲剧因素
        (一)旋律的走向
        (二)调性的布局
        (三)和声的运用
第四章 《冬之旅》的演唱分析
    一、艺术歌曲和咏叹调的不同特征
    二、《冬之旅》演唱中的诗歌韵律
    三、《冬之旅》演唱中的语音分析
    四、《冬之旅》演唱中的音准、音色把握
    五、《冬之旅》演唱中的力度、节奏、情感把握
    六、演唱艺术歌曲对声乐学习的帮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视角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4 研究对象与语料选取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意义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汉语语气研究
        2.2.1 汉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2.2.2 汉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2.2.3 汉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2.3 日语语气研究
        2.3.1 日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2.3.2 日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2.3.3 日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2.4 汉日语气对比研究
    2.5 系统功能视角下的语气研究
        2.5.1 人际功能研究
        2.5.2 人际隐喻研究
        2.5.3 汉语语气研究
        2.5.4 日语语气研究
        2.5.5 语气对比研究
    2.6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引言
    3.2 系统功能语言学核心概念
        3.2.1 系统
        3.2.2 功能
        3.2.3 精密度
        3.2.4 盖然率
        3.2.5 体现
        3.2.6 例示
        3.2.7 语境
    3.3 语气系统
        3.3.1 语气类别系统
        3.3.2 语气语势系统
    3.4 小结
第四章 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1 引言
    4.2 陈述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2.1 精密度对比
        4.2.2 句法手段对比
        4.2.3 词汇手段对比
    4.3 感叹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3.1 精密度对比
        4.3.2 句法手段对比
        4.3.3 词汇手段对比
    4.4 疑问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4.1 精密度对比
        4.4.2 句法手段对比
        4.4.3 词汇手段对比
    4.5 祈使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5.1 精密度对比
        4.5.2 句法手段对比
        4.5.3 词汇手段对比
    4.6 小结
第五章 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1 引言
    5.2 陈述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2.1 精密度对比
        5.2.2 句法手段对比
        5.2.3 词汇手段对比
        5.2.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5.2.5 语场特点对比
        5.2.6 语旨特点对比
        5.2.7 语式特点对比
        5.2.8 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2.9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3 疑问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3.1 精密度对比
        5.3.2 句法手段对比
        5.3.3 词汇手段对比
        5.3.4 语场特点对比
        5.3.5 语旨特点对比
        5.3.6 语式特点对比
        5.3.7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4 祈使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4.1 精密度对比
        5.4.2 句法手段对比
        5.4.3 词汇手段对比
        5.4.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5.4.5 语场特点对比
        5.4.6 语旨特点对比
        5.4.7 语式特点对比
        5.4.8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5 小结
第六章 汉日语气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1 引言
    6.2 内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2.1 精密度对比
        6.2.2 句法手段对比
        6.2.3 词汇手段对比
    6.3 外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3.1 精密度对比
        6.3.2 句法手段对比
        6.3.3 词汇手段对比
        6.3.4 语音手段对比
    6.4 结语
第七章 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和差异
    7.1 引言
    7.2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与差异总结
        7.2.1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
        7.2.2 汉日语气系统差异
    7.3 从语言类型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3.1 从语序类型看共性
        7.3.2 从语序类型看差异
        7.3.3 从形态类型看差异
    7.4 从思维维度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4.1 从思维维度看共性
        7.4.2 从思维维度看差异
    7.5 从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5.1 从社会文化看共性
        7.5.2 从社会文化看差异
    7.6 小结
第八章 总结
    8.1 研究发现及创新
    8.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汉、日汉对照人名术语表
    附录2 莱比锡标注符号说明
    附录3 文中语料

(6)朝鲜日据时期教科书视野下的早期北京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重点和难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重点
        1.3.3 研究难点
    1.4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简介
    2.1 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的编纂背景
        2.1.1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汉语教育
        2.1.2 朝鲜民间汉语学习
    2.2 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的编写和内容
        2.2.1 作者简介
        2.2.2 编排体例
        2.2.3 内容介绍
    2.3 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所反映的语言成分
        2.3.1 早期北京话
        2.3.2 满语影响
        2.3.3 山东话
第三章 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中的语音面貌
    3.1 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中的音系
        3.1.1 声母
        3.1.2 韵母
        3.1.3 声调
        3.1.4 儿化
        3.1.5 北京音与山东音
    3.2 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中的注音特点
        3.2.1 圈声标记法
        3.2.2 逐字注音
        3.2.3 确定的声母l的标记
        3.2.4 “儿”标记
第四章 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中的北京话词汇特点
    4.1 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中的词汇观
    4.2 北京话特色口语词
        4.2.1 起点介词与经由介词
        4.2.2 具有特色的程度副词
        4.2.3 第二人称敬称代词“你纳/您纳”
        4.2.4 “ABB”式形容词
        4.2.5 其他北京话特色口语词
    4.3 熟语
        4.3.1 成语
        4.3.2 谚语
        4.3.3 惯用语
        4.3.4 歇后语
        4.3.5 谜语、对子
第五章 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中的北京话语法特点
    5.1 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中的汉语语法观
        5.1.1 词类划分
        5.1.2 潜意识的语法观
        5.1.3 对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中语法观的评价
    5.2 早期北京话语法个案研究
        5.2.1 早期北京话中的双“了”句
        5.2.2 早期北京话中的框式结构
        5.2.3 早期北京话中的复合趋向动词述趋式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分类词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回回馆译语》再探:文献考释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回顾,查漏补缺
    第三节 研究方法、思路、难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增续杂字”:校释与分析
    第一节 发现:“增续杂字”的新版本
    第二节 校释:与“柏林本”的异同
    第三节 分析:文本书写的特点
第三章 何以“增续”:来源与演变
第四章 结语:《译语》与“一带一路”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个人简历
个人成果(研究生期间)

(8)小学英语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字母与语音
    ●我知道
        知识要点
        一、字母的音和形
        二、字母拼读规律
        三、其他语音现象
        学法指导
        一、学习字母的策略
        二、记忆语音的技巧
    ●我会做
        一、判断画线部分读音是否相同,相同的写“S”,不同的写“D”。
        二、选出画线部分读音不同的单词,将序号写入括号内。
        三、找出句中含有与所给单词画线部分读音相同的单词,写在下面横线上。
        四、根据所给单词画线部分的发音规则补全单词。
        五、从方框中选出下列句子中画线部分字母的音标,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六、单项选择。
词汇
    ●我知道
        知识要点
        一、词汇的分类
        学法指导
    ●我会做
        一、读一读,选出每组单词中不同类的一项。
        二、用所给名词的正确形式补全句子。
        三、用所给动词的正确形式补全句子。
        四、用所给数词的正确形式补全句子。
        五、看图,根据提示,填上合适的形容词或副词。
        六、根据上下文提示,填写适当的代词,补全对话。
        七、圈出下列句子中运用不恰当的介词,并将正确的答案写在横线上。
句子
    ●我知道
        知识要点
        一、句子的分类
        二、句子的时态
        三、常用句式
        学法指导
    ●我会做
        一、单项选择。
        二、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三、选用方框内适当的句子,补全对话。
        四、将下列句子重新排列成一段完整的对话。
阅读与写作
    阅读
        ●我知道
        知识要点
        一、阅读活动的形式
        二、阅读材料的体裁
        三、阅读材料的话题
        学法指导
    写作
        ●我知道
        知识要点
        一、写的能力要求
        二、小学阶段常用的英语写作体裁
        学法指导
        一、仿写是作文的起步
        二、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
        ●我会做
        一、阅读对话,根据对话内容选择最佳答案。
        二、阅读故事,按故事情节排列图片。
        三、阅读短文,判断正误,回答问题。
        四、阅读短文,完成表格。
        五、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六、写作。
综合训练
    Speaking time
        一、根据要点提示用英语描述图片。
        二、选择合适的对话,并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意群朗读。
        三、看图,绘声绘色讲故事。
    Listening Time
        一、听录音,判断录音内容与图是否一致,一致的写“T”,不一致写“F”。
        二、听句子,选择合适的图片完成句子,并将其字母标号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三、听短文,完成短文内容。
    Writing Time
        一、将下列单词按画线部分读音归类。
        二、读一读,根据句意和提示填空。
        三、读对话,根据图片补全句子。
        四、选择正确答案。
        五、根据情景选择正确的句子。
        六、选择恰当的句子完成对话,并将句子规范地抄写在横线上。
        七、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八、写作。
技能提升
    Speaking口语部分
        一、请根据图片说出单词或词组。
        二、请按照要求读出下面内容。
        三、请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回答下面问题。
        四、描述为了保护地球,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Listening听力部分
        一、听句子,请你选出与听到的内容相符的图片。
        二、听短文,请在相应的表格里打“√”。
        三、听句子,请你根据问题选择正确答语。
        四、听短文,请填写所缺少的单词。
    Reading and writing读写部分
        一、根据所给单词,写出与之发音相同的字母(大小写)。
        二、请找出符合图片内容的正确选项。
        三、选择填空。
        四、请按要求完成句子。
        五、读一读,选择合适的句子补全对话。
        六、读一读,根据短文内容选词填空。
        七、阅读短文,请按要求完成任务。
        八、写作。

(9)初中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概要(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语音(Phonetics)
    一、英语字母(26个)
    二、英语国际音标(48个)
        (一)元音(20个)
        (二)辅音(28个)
    三、英语字母和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读音
    四、朗读基本知识
        (一)单词重音(Word Stress)
        (二)句子阅读(Sentence Reading)
        1.句子重音
        2.不完全爆破
        3.音的同化
        4.连读
        5.语调
        6.节奏
第二部分 词汇(Vocabulary)
    一、单词(Words)
    二、短语/词组(Phrases)
第三部分 语法(Grammar)
    一、词类(Parts of Speech)
        (一)名词(n.)
        1.分类
        2.可数名词单数变成复数的规则
        3.名词的所有格
        (二)冠词(art.)
        1.不定冠词
        2.定冠词
        3.不用冠词的情况
        (三)代词(pron.)
        1.人称代词
        2.物主代词
        3.指示代词
        4.不定代词
        (1)单个的不定代词:
        (2)复合不定代词:
        5.反身代词
        6.相互代词
        (四)形容词(adj.)和副词(adv.)
        1.等级
        2.构成
        3.用法
        4.频度副词
        (五)数词(num.)
        1.基数词
        2.序数词
        (六)介词(prep.)
        1.时间介词
        2.地点介词
        3.其他介词:
        4.固定搭配:
        (七)连词(conj.)
        1.并列连词
        2.从属连词
        (八)感叹词(interj.)
        (九)动词(v.)
        1.动词的种类
        2.动词的基本形式
        3.动词不定式
    二、时态(Tenses)
        (一)一般现在时(The Present Simple Tense)
        (二)一般过去时(The Simple Past Tense)
        1.含义(用法)
        2.基本结构(以动词be,work和there be为例)
        (1)动词be
        (2)动词work
        (3)there be
        3. v.过去式的构成
        (三)现在进行时(The Present Progressive tense)
        1.含义(用法)
        2.基本结构(以动词work为例)
        3.动词的现在分词(v.ing )的构成
        (四)过去进行时(The Past Progressive Tense)
        1.含义(用法)
        2.基本结构(以动词work为例)
        (五)一般将来时(The Simple Future Tense)
        *(六)过去将来时(The Past Future Tense)
        1.含义(用法)
        2.基本结构
        (七)现在完成时(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1.含义(用法)
        2.基本结构(以动词work为例)
        3.v.过去分词的构成
        *(八)过去完成时(The Past Perfect Tense)
        1.含义(用法)
        2.基本结构(以动词work为例)
        *(九)现在完成进行时(The Present Perfect Progressive Tense)
        1.含义(用法)
        2.基本结构(以work为例)
    三、语态(Voice)
        (一)含义(用法)
        (二)基本结构
        1.主动语态
        2.被动语态
        (三)被动语态的用法
        (四)不同时态的被动语态结构
        1.一般现在时
        2.一般过去时
        3.现在进行时
        4.过去进行时
        5.一般将来时
        6.过去将来时
        7.现在完成时
        8.过去完成时
        9.含有情态动词
        (五)语态的转换
    四、句子成分(Members of the Sentence)
        (一)主语(The Subject)
        (二)谓语(The Predicate)
        (三)表语(The Predicative)
        (四)宾语(The Object)
        (五)宾语补足语(The Object Complement)
        (六)定语(The Attribute)
        (七)状语(The Adverbial)
    五 句子的种类(Kinds of Sentences)
        (一)陈述句(Narrative Sentences)
        (二)疑问句(Query Sentences)
        1.一般疑问句
        2.特殊疑问句
        3.选择疑问句
        4.附加疑问句
        (三)祈使句(Imperative Sentences)
        (四)感叹句(Emotive Sentences)
    六、句子的类型(Types of Sentences)
        (一)简单句(The Simple Sentence)
        (二)并列句(The Compound Sentence)
        (三)复合句(The Complex Sentence)
        1.宾语从句
        2.定语从句
        3.状语从句
        (四)There be结构(英语里一种常见的特殊句子结构)
    七、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Direct Speech and Reported Speech)
        (一)陈述句(Narrative Sentences)
        (二)疑问句(Query Sentences)
        (三)祈使句(Imperative Sentences)
    八、构词法(Word Formation)
        (一)合成法(Compounding)
        (二)派生法(Derivation)
        (三)转化法(Conversion)
        (四)缩写和简写(Abbreviation and Simplification)
附录一不规则动词表(Irregular Verbs)

(10)翻译中的代词转换分析 ——《生成音系学原理》(第1-4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1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Introduction to the book and author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2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 Making a translation plan
    2.2 Consulting related references
Chapter3 Translation Process
    3.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3.2 Proofreading
    3.3 Comparison between pronouns in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Chapter4 Case Studies
    4.1 Introduction
    4.2 Transferable pronouns
    4.3 Un-transferable pronouns
    4.4 Summary
Chapter5 Summary
    5.1 Reflections
    5.2 Outlook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1.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ppendix2.List of Terminologies

四、字母s在词尾的特殊含义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德语词汇长度的共时特征与历时演化[D]. 练斐. 浙江大学, 2021(08)
  • [2]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悲剧风格和演唱分析[D]. 赫浩宇.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3]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D]. 耿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4]吐火罗学的创立和学术史[J]. 潘涛. 丝路文化研究, 2020(00)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朝鲜日据时期教科书视野下的早期北京话研究[D]. 崔蓝月. 广西大学, 2020(07)
  • [7]《回回馆译语》再探:文献考释与研究[D]. 马豪.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 [8]小学英语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J]. 宋丽红,张凤,沈杰,杜存存,孔广文,冯秀红,杨丽,施帆.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0(Z1)
  • [9]初中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概要[J]. 阿衣约扎. 新智慧, 2019(34)
  • [10]翻译中的代词转换分析 ——《生成音系学原理》(第1-4章)翻译报告[D]. 刘彦妗. 暨南大学, 2019(02)

标签:;  ;  

词尾字母s的特殊含义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