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号强热带风暴“天鹅”影响过程分析

0308号强热带风暴“天鹅”影响过程分析

一、0308号强热带风暴“天鹅”影响过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珊[1](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台风强度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风是一种体系庞杂的大气运动系统,具有严重的破坏性。目前世界上对台风强度预测还处于一个探索和研究的阶段,随着现代化天气业务和服务需求的变化,对台风监测系统自动化程度要求也随之提高。经过40多年的发展,预测员们正逐步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台风强度预测,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正在成为研究的热点,此类对象分类技术也日趋成熟,但在实际操作上依然存在一些缺陷。例如主观性较大、准确度不高、及时性不强等,尤其直接用于台风强度预测时,还需要进行一些改进。本文参考众多国内外相关研究后,分析对比了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EORY,LSTM)和极限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模型在台风强度预测中的应用模型特点,并分析它们在台风强度预测应用中的利弊,提出了基于XGBoost模型进行台风强度预测的优化方法,使用2009-2019年风云2号卫星传输的气象数据进行实验,确定了优化模型的相关参数。为验证优化模型的可行性与优越性,设计了优化模型与原模型、CNN模型、LSTM模型的多组对比分析实验,并选取训练数据集以外的代表性台风案例进行了预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优化模型应用于台风强度的预测是可行的,且在短时临近台风强度预报中,准确率更高、稳定性更好。本文提出的XGBoost优化模型在台风强度预测领域的应用研究,拓展了台风强度预测方式,为深度学习的相关方法在气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谢彦君[2](2019)在《影响中国双台风活动及其降水气候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提出影响中国双台风的定义:在双台风活动期间,双台风中至少一个台风对中国大陆或2个大岛----海南岛和中国台湾岛之一造成降水的双台风,称为影响中国双台风。然后利用台站逐日降水和台风最佳路径资料,采用热带气旋降水天气图客观识别法(OSAT)和上述定义,对1960—2017年影响中国双台风的气候特征、降水和极端降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初步探讨降水影响的成因。(1)1960—2017年影响中国双台风共有255次,年均4.4次,占西北太平洋双台风总数的60.6%,其中包括双TC降水型117次和单TC降水型138次。影响中国双台风年频数表现为显着下降趋势,影响中国双台风的季节变化呈单峰型分布,从5月一直持续到11月;7到9月是盛行期,其频数比例约占全年总数的83.2%;8月为极值月,占全年总数的31.4%。影响中国双台风的影响期最长可达10天,主要集中在1天、2天和3天,分别占18.8%、29.4%和24.3%。在地理分布上,影响中国双台风主要分布在112°140°E、12°35°N范围,频发区在菲律宾以北到中国台湾附近的洋面。(2)1960—2017年影响中国双台风年体积降水表现为下降趋势,季节分布与频数的季节分布一致,同样呈单峰型分布,降水集中出现在5到11月,7到9月为最盛,8月为极值。从空间分布来看,影响中国双台风的年均频次和年均降水量均表现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阶梯递减;主要影响区出现在中国台湾岛、东南沿海和华南沿海,中国台湾岛受影响最大,其年均降水为200400mm,南部中心值超过400mm。(3)影响中国双台风日降水≥50mm和≥100mm的站点累计频数的时间序列趋势前期下降,后期上升。影响中国双台风过程极端降水与日极端降水的空间分布对比来看,两者最大降水量区域同样在中国台湾岛,尤其是南部地区。2009年“天鹅”和“莫拉克”的双台风作用导致“莫拉台”在中国台湾造成极端降水,单站日降水量最高达1165.5mm,单站过程降水量最高达3004.5mm。(4)进一步对降水成因探讨发现,影响中国双台风影响期内出现单站最大日降水当日两TC平均位置主要表现为东—西向分布,西台风和东台风正好分别位于东亚夏季风的西南风水汽通道和副高西南侧东南风暖湿气流中,不仅有利于西台风从西南风水汽通道中获得水汽,而且有利于东台风向西台风的水汽输送,从而有利于西台风对中国台湾岛、东南沿海和华南沿海造成强降水。

尹烈,王晓芙,巫凌寒[3](2017)在《台风路径对厦门城市大降水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厦门市地处台湾海峡南部,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平均每年有4个左右热带气旋影响厦门,大多数年份都有一个较严重的热带气旋影响,并会出现大到暴雨,甚至大暴雨的天气。本文统计分析了2005-2016年对厦门有影响的台风,建立起台风路径对厦门地区大降水的概念模型,使预报员对厦门台风降水特性有一个全面、细致地认识,提升预报水平,做好给政府的决策服务。

李薛[4](2017)在《基于卫星遥感与再分析资料研究南海上层水体对台风的响应》文中提出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战略地理位置优越,海域资源丰富,同时也是重要的海上通道。但南海也是自然灾害(风暴潮、台风等)频发之处,台风不仅会对其海洋生态与动力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对近海养殖、运输、海上工程活动等造成严重危害。因而研究台风对南海海洋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利用遥感数据和HYCOM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海上层水体对台风的响应。首先,主要关注2014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系统分析了南海上层海洋生态、动力环境对其的响应特征;并基于EOF分析法对该台风过后南海海表温度、混合层深度以及降水量等要素进行时间和空间特征的研究。其次,利用近10年台风样本及遥感和HYCOM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台风过程中海表温度、混合层深度以及叶绿素浓度变化的统计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超强台风“威马逊”诱发强烈的混合卷挟和上升流,并加强了季节性上升流;该台风过后,南海海表温度急剧下降,部分海域海表温度最大降幅可达2℃,且部分海域降温后回升缓慢长达半个月之久。海温降低相对台风路径呈显着的“右偏性”;同时,超强台风给南海带来了强降雨,但是降雨量空间分布相对台风路径呈显着的“左偏性”;台风后南海西北部海域悬浮泥沙浓度和叶绿素浓度平均增幅分别为28%和51.4%,对后者而言,达到最大浓度有3d的延迟,初级生产力增加34%;除此之外,上层水体混合加剧,混合层深度平均增长近10.4m。近10年,过境南海各类气旋94次,其中台风级别以上共有49次,占过境南海的52%,平均每年发生1-2次超强台风。在研究区域,台风前海表温度平均温度为29.05℃,台风后海表温度平均温度为28.22℃,海表温度平均降低幅度为2.84%;台风前混合层深度平均为19.56 m,台风过程中混合层深度平均为28.31m,混合层深度平均增加幅度为58.57%;台风前叶绿素浓度平均为0.29 m/L,台风后叶绿素浓度平均为0.43 m/L,叶绿素浓度平均增加幅度为60.11%。海表最大降温和最大叶绿素浓度增长具有普遍延迟效应,而最大混合层深度与台风有较好的同步性。

刘俊杰,林炳章,陈宏,高益波[5](2016)在《台风“天鹅”对“莫拉克”台风暴雨增幅影响的模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就2009年8月台风"天鹅"对"莫拉克"台风暴雨增幅的影响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通过WRF数值模拟试验的方式进行研究探讨.利用NCEP/NCAR客观再分析资料分析发现"莫拉克"台风从"天鹅"台风环流中获取正涡度和水汽供应,有利于其台风强度的长期维持,是造成台湾地区超强降水的重要条件之一.进一步运用WRF数值模式对剔除"天鹅"台风的敏感性试验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天鹅"台风向"莫拉克"台风环流中有正涡度及水汽供应,与客观分析较为一致,最终估算出"莫拉克"台风在台湾地区南部造成的超强降水中有近三成来自于"天鹅"台风的动力和水汽贡献.

吴俞,麻素红,肖天贵,瞿安祥,姜小云[6](2014)在《T213L31模式热带气旋路径数值预报误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国家气象中心的T213L31模式对2006—2009年热带气旋路径数值预报的结果从平均距离误差、距离误差分布、模式系统性偏差、平均全移速误差、模式对背景场的预报偏差进行全面检验分析表明:对于不同走向的热带气旋(简称TC)路径预报而言,预报误差最小的是西行路径TC,预报误差最大的是东北行路径TC。按照TC强度进行分类统计发现,TC强度强比强度弱的路径预报平均距离误差小。T213对所有样本的平均预报而言,存在西北偏西向的系统性偏差,不同类型路径TC存在不同的系统性偏差。通过计算平均全移速可以看出,对于西北行、西行、北上类型路径在整个预报时效中移速偏差较小,而对于所有转向类路径移速偏差较大,即偏慢较明显。对T213模式预报2009年TC路径误差较大的个例(0904,0906,0907号热带气旋)检验模式对背景场的预报偏差,个例分析表明:模式对中高纬度西风槽预报偏强、对TC环境风场垂直切变预报偏大、对两个相近的TC预报更容易发生藤原效应,这些因素是导致TC路径偏差的主要原因。

许金电,蔡尚湛,宣莉莉,邱云,周喜武,朱大勇[7](2014)在《粤东至闽南沿岸海域夏季上升流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2001、2002、2006和2009年夏季6个航次的温盐深(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CTD)调查资料,揭示粤东至闽南沿岸海域上升流空间结构和强度的年际差异;并利用卫星遥感风场资料、海床基的海流和底层水温资料、广东南澳海洋站表层水温资料探讨海面风场、热带气旋对上升流的影响,上升流强度的时空特征,上升流的短期变化、生消过程及上升流的水体来源。结果表明,粤东至闽南沿岸海域上升流的范围和强度存在年际差异。上升流涌升至表层只出现在2009年78月航次。闽粤交界区沿岸海域,2006年78月航次,上升流范围较窄,且偏东北;2009年78月航次,范围较宽;2001年78月航次,范围偏西南。粤东沿岸海域,2006年78月航次上升流涌升高度较低,其他航次较高。研究海域2002年78月航次上升流强度较强,其他航次较弱。热带气旋使得上升流区海水垂向混合强烈,中下层冷水与表层暖水混合后迅速升温,上升流被破坏。粤东沿岸海域上升流强度强于闽南沿岸,出现时间也早于闽南沿岸。7月初至7月中旬,上升流开始形成,但不稳定;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上升流处于强盛阶段;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上升流减弱;9月上旬至9月中旬,上升流迅速消亡。粤东至闽南沿岸海域上升流的水体来源于粤东沿岸外海深层冷水。

陈国民,曾智华,曹庆[8](2013)在《海温对0907号热带气旋“天鹅”入海后强度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运用WRF模式对0907号热带气旋"天鹅"进行84 h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海温的变化对"天鹅"登陆入海后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式较好重现了"天鹅"再次进入南海后复杂曲折的移动路径及强度再度增强的过程;"天鹅"再次入海后强度变化对海温非常敏感,而路径对海温并不敏感,北部湾较高的海温是造成"天鹅"入海后再增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模式中提高(降低)海温时,使"天鹅"入海后中心西南侧的低层热量通量增强(减弱),表面风速随之加强(减弱),边界层入流和垂直上升运动相应增强(减弱),进而促进(抑制)整个气旋中心附近(特别是中心西南侧)对流发展,最后导致"天鹅"入海后强度的再增强。

张文娟[9](2013)在《热带气旋闪电活动特征及其与气旋特性演变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热带海洋上对流云中由于过冷水和冰晶的缺乏,电化程度很弱,闪电不活跃。然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热带气旋(TC)中存在一定的闪电活动,特别是气旋特性发生改变的特定阶段,眼壁闪电有突然增多(闪电爆发)的现象。闪电活动与云内动力和微物理过程密切相关,闪电活动的增多表明TC内部对流的增强,因此与气旋结构变化和特性演变(强度变化和路径转向)具有内在联系。本论文以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利用WWLLN全球闪电定位资料、我国区域地闪监测资料、热带气旋强度和路径资料、多普勒雷达和TRMM卫星等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热带气旋生命史特别是登陆过程的闪电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闪电活动与TC强度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了眼壁闪电爆发对TC强度和路径的指示作用。论文对一次登陆台风开展观测分析和模拟研究,研究了台风登陆过程中闪电活动的时空变化与TC对流结构的演变关系,并基于WRF模式对动力和微物理过程的模拟,探讨了TC演变过程中闪电时空分布特征的形成原因。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热带气旋的闪电活动强弱与发生闪电时气旋的强度等级不存在明显相关,并不是TC强度等级越强,闪电越活跃。闪电活动易发生在热带低压和热带风暴等级阶段。内核和外雨带闪电活动随TC强度等级的变化表现出的趋势基本一致,均为先增加后减小。热带气旋在海洋上时大部分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较少发生强度突变(迅速加强和迅速减弱)。TC发生迅速加强(RI)和迅速减弱(RW)存在地理位置分布差异,前者发生比例高于后者,且两种突变过程均有闪电活动发生。处于增强过程的热带气旋,其闪电密度在各径向范围均大于减弱过程。(2)TC迅速增强时内核区域闪电活动最强,内核闪电活动对气旋强度的迅速加强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气旋发生RI和RW强度突变的前后,内核闪电活动能够提供与气旋强度变化有关的指示信息。迅速加强前24h,内核闪电活动有所增加;当RW发生时内核闪电迅速减少,RW发生12h后内核几乎无闪电发生。气旋迅速加强时,内核区域TBB出现大面积低值区,内核闪电呈现间歇式爆发。RI过程的内核具有最大的云顶高度和最低的云顶亮温,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闪电活动在该强度变化过程中增强的原因。(3)不同热带气旋之间闪电活动差异较大,不同强度热带气旋的闪电空间分布不同。随着TC强度的增强,闪电分布有从眼壁逐渐向外雨带转移的趋势。热带风暴具有最大的眼壁-外雨带闪电密度比,强台风的眼壁-外雨带闪电密度比最小。眼区和内雨带的正地闪比例大于外雨带。不同强度等级TC登陆前、后闪电空间分布存在差异。热带风暴登陆后外雨带闪电活动比登陆前减弱,眼壁闪电快速增强。强热带风暴登陆后眼壁、内雨带和外雨带闪电频次均减弱。台风登陆前闪电活动主要出现在外雨带,登陆后闪电活动呈现出三圈分布的特性。强台风登陆后整个TC范围内闪电频次减弱。(4)眼壁闪电爆发对TC强度和路径变化具有一定指示作用。当气旋处于强度较弱或逐渐加深过程时,闪电爆发预示TC强度的快速增强,闪电爆发提前其达到最大强度约7.1h。当气旋处于较大强度且相对稳定时,闪电爆发表示TC达到最大强度。眼壁闪电爆发且正地闪比例较高时,预示着气旋的强度减弱或即将结束。处于稳定状态下的热带气旋,眼壁闪电活动的突然增多很可能预示其路径将要发生改变。(5)“莫拉菲”台风登陆过程的闪电密度径向分布呈现三圈结构特性。闪电密度峰值出现在外雨带,平均闪电密度远高于内雨带和眼壁区域;眼壁区域存在一个较小的闪电密集区;内雨带区域闪电密度接近于零。闪电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结构非对称性,主要发生在台风移动方向的左侧。台风处于海上时,具有较为完整的结构,但闪电活动较弱。登陆后外雨带出现强对流核,产生较强的地表降水和闪电活动。螺旋雨带与陆地的摩擦以及环境气流的影响是台风登陆后对流和闪电活动增强的主要原因。(6)台风临近登陆时,虽气旋强度逐渐减弱,但仍有较强的闪电活动发生,登陆后闪电活动则迅速减弱。台风眼壁闪电频次峰值提前TC闪电频次峰值出现。在“莫拉菲”登陆增强的过程中,眼壁发生3次闪电爆发现象。台风眼壁闪电的间歇式爆发,预示着气旋的加深和强度的增强。台风达到最大强度前1h,外雨带正地闪活动增强且比例达到最大值,正地闪与总地闪的时序变化具有一定差异。台风登陆后外雨带地闪活动迅速减弱,但正地闪比例上升,特别是消散阶段正地闪平均比例高于20%。(7)台风不同区域的对流结构和降水特征,决定了闪电活动特征的差异。与内雨带相比,外雨带具有较强的上升气流、较大的降水粒子浓度,混合相态区具有较高的冰相粒子浓度。外雨带对流云体不仅在垂直方向达到较高高度,而且具有较为广阔的水平分布范围。外雨带相对内雨带具有更强的对流降水特性,因此比内雨带产生更加活跃的闪电活动。(8)云中水成物粒子的分布高度依次为冰晶、雪晶、霰和云水,四种物质的浓度中,冰晶混合比含量最小。眼壁闪电爆发并不是出现在台风最强阶段,而是提前于最强强度的发生,对台风增强具有指示作用。眼壁区域霰和云水含量的增大、分布高度的升高以及上升气流面积和速度的增强,是眼壁闪电爆发的主要原因。整个台风的闪电频次峰值出现在台风达到最强强度。外雨带在TC闪电频次变化中起决定作用,外雨带冰相物粒子浓度的增大以及强对流核的出现,是TC闪电频次增加的主要原因。

吕梅,钟中,邹力,姜勇强[10](2012)在《热带气旋互旋效应的分析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了NCEP的GRIB格式再分析资料,分析导致2009年第17号热带气旋"芭玛"和2009年第7号热带气旋"天鹅"路径异常的原因,并对比分析这两次过程的路径异常。"芭玛"的路径分为五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为互旋阶段:在此阶段冷空气和西风槽的稳定少动,阻碍了"芭玛"的北上,当"茉莉"与"芭玛"之间的距离在1208km-1435km之间,且处于鞍型场中,两者发生明显的腾原效应,导致"芭玛"南落向南偏东方向移动,此期间中高纬和副热带地区的环流形势也很稳定,"茉莉"强"芭玛"弱。"天鹅"与"莫拉克"互旋期间的环流形势同样相对稳定,"天鹅"弱"莫拉克"强,当两者之间的距离在1552-1403km之间,且"天鹅"与"莫拉克"处于一个弱环境场中,互旋效应非常明显,导致"天鹅"绕海南西部沿海逆时针盘旋几乎将近一圈。两次过程的互旋速度存在相似之处,互旋期间,西侧弱热带气旋的南移移速慢,东侧强热带气旋北上速度快。总结两次过程的互旋期间,西侧热带气旋弱,东侧热带气旋强度强;西侧热带气旋路径发生明显异常,南落或逆时针南落。同样环流形势相对稳定,中高纬、副热带和热带地区环流形势在互旋期间稳定少变,双热带气旋处于鞍型场或弱环境场中,且两者距离在1200-1500km之间,互旋效应明显。本文还分析了两次过程的大尺度流场及水汽输送特征。在"芭玛"路径的五个阶段,东亚夏季风相对盛夏而言强度大大减弱,"芭玛"仍获得了充足的水汽供应,这也是其成为长生命史热带气旋的一个重要原因。"天鹅"和"莫拉克"互旋期间,亚洲的夏季风发展旺盛,"天鹅"和"莫拉克"处于北部湾到南海的季风槽辐合带中,为"天鹅"的维持和"莫拉克"的发展提供能量,虽然"天鹅"的强度较弱,同样也获得了充足的的水汽供应。

二、0308号强热带风暴“天鹅”影响过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0308号强热带风暴“天鹅”影响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深度学习的台风强度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台风强度预测研究现状
    1.3.本文主要工作
    1.4.本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台风相关背景知识
        2.1.1.台风简介
        2.1.2.台风等级的划分
        2.1.3.台风强度预测方式
    2.2.相关理论介绍
        2.2.1.卷积神经网络(CNN)
        2.2.2.长短期记忆(LSTM)模型
        2.2.3.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模型
    2.3.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处理及特征选择
    3.1.数据预处理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预处理
    3.2.特征提取
    3.3.特征选择
    3.4.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台风强度预测模型优化
    4.1.平台配置
    4.2.模型说明及优化
        4.2.1 CNN台风预测模型
        4.2.2 LSTM台风预测模型
        4.2.3 基于XGBoost的台风强度预测模型
        4.2.4 优化思路
    4.3.模型参数调整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对比
    5.1.评估方式
    5.2.优化前后对比
    5.3.不同模型预测对比
    5.4.个案验证
        5.4.1 台风“黑格比(Hagupit)”
        5.4.2 台风“美莎克(Maysak)”
        5.4.3 台风“海神(Haishen)”
        5.4.4 台风“天鹅(Goni)”
    5.5.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
    6.2 存在不足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影响中国双台风活动及其降水气候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和背景
    1.2 国内外双台风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介绍
    2.2 方法介绍
第三章 影响中国双台风(ICBTC)基本气候特征
    3.1 ICBTC频数
    3.2 ICBTC强度
    3.3 ICBTC影响期时长
    3.4 ICBTC最短距离
    3.5 ICBTC空间分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中国双台风降水基本特征
    4.1 ICBTC降水时间变化
    4.2 ICBTC降水空间分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中国双台风极端降水特征
    5.1 ICBTC极端降水案例分析
    5.2 ICBTC极端降水时间变化
    5.3 ICBTC极端降水空间分布
    5.4 ICBTC极端降水影响成因探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4)基于卫星遥感与再分析资料研究南海上层水体对台风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结构介绍 2 超强台风“威马逊”对南海西北海域海洋环境的影响
2.1 前言
2.2 研究区域—南海概况和台风“威马逊”概况
    2.2.1 研究区域
    2.2.2 台风“威马逊”概况
2.3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2.3.1 数据来源
    2.3.2 数据处理方法
2.4 南海上层海域关键海洋环境要素对台风“威马逊”的响应
    2.4.1 海表温度对台风的响应
    2.4.2 叶绿素浓度对台风的响应
    2.4.3 悬浮泥沙对台风的响应
    2.4.4 初级生产力对台风的响应
    2.4.5 降水对台风的响应
2.5 南海上层水体对台风的响应机制
    2.5.1 台风引起的埃克曼抽吸作用
    2.5.2 海表温度降低与“右偏性”的机制
    2.5.3 叶绿素浓度与初级生产力增长机制
2.6 结论 3 南海冷涡和上升流对台风“威马逊”的响应
3.1 前言
3.2 数据和方法
    3.2.1 研究区域
    3.2.2 数据
    3.2.3 处理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台风经过海域上层水体温盐剖面结构变化
    3.3.2 台风经过海域混合层深度结构与变化
3.4 讨论
    3.4.1 冷涡和上升流对台风引起上层海洋响应的影响
    3.4.2 艾克曼抽吸对台风引起上层海洋响应的影响
    3.4.3 强降水对台风引起上层海洋响应的影响
3.5 结论 4 台风“威马逊”对南海海洋环境影响的时空特征分析
4.1 前言
4.2 数据及其处理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海表温度的时空特征
    4.3.2 混合层深度的时空特征
    4.3.3 降水的时空特征
    4.3.4 风场的时空特征
    4.3.5 讨论
4.4 结论 5 南海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混合层深度受台风影响的统计分析
5.1 前言
5.2 数据来源及其处理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处理方法
5.3 海表温度受台风影响的统计分析
    5.3.1 近10年南海海域所选台风统计(SST)
    5.3.2 台风的关键要素分析
    5.3.3 台风前后海表温度及其变化率的统计分析
    5.3.4 台风对海表温度影响的延迟效应
5.4 南海混合层深度受台风影响的统计分析
    5.4.1 近10年南海海域所选台风统计(MLD)
    5.4.2 台风前后混合层深度及其变化率统计分析
    5.4.3 台风对混合层深度影响的延迟效应
5.5 叶绿素浓度受台风影响的统计分析
    5.5.1 近10年南海海域所选台风统计(Chl)
    5.5.2 台风前后叶绿素浓度及其变化率统计分析
    5.5.3 台风对叶绿素浓度影响的延迟效应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特色和创新点
6.3 本文的研究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台风“天鹅”对“莫拉克”台风暴雨增幅影响的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介绍
2 “莫拉克”与“天鹅”台风概况
    2. 1 台风移动路径及发展概况
    2. 2 强降水及受灾情况介绍
3 涡度场、水汽通量场客观分析
4 数值模拟分析
    4. 1 试验方案设计
    4. 2 控制试验检验分析
    4. 3 敏感性试验结果分析
        4. 3. 1 水汽通量场、流场、涡度场试验结果分析
        4. 3. 2 台风路径及降水试验结果分析
5 结论

(7)粤东至闽南沿岸海域夏季上升流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粤东至闽南沿岸海域上升流范围的年际差异
2 粤东至闽南沿岸海域上升流强度的年际差异
3 讨论
    3.1 海面风场对粤东至闽南沿岸海域上升流的影响
    3.2 粤东至闽南沿岸海域上升流强度的时空特征
    3.3 热带气旋对粤东至闽南沿岸海域上升流的影响
    3.4 粤东至闽南沿岸海域上升流的短期变化
    3.5 粤东至闽南沿岸海域上升流的生消过程
    3.6 粤东至闽南沿岸海域上升流的水体来源
4 结语

(8)海温对0907号热带气旋“天鹅”入海后强度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试验设计
3 模拟结果
    3.1 模拟结果验证
    3.2 海气相互作用分析
    3.3 边界层垂直质量通量
4 结论与讨论

(9)热带气旋闪电活动特征及其与气旋特性演变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热带气旋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1.2.2 热带气旋闪电分布差异的动力-微物理原因
        1.2.3 眼壁闪电爆发
        1.2.4 眼壁闪电爆发对台风强度的指示
        1.2.5 眼壁闪电爆发对台风路径的指示
        1.2.6 眼壁闪电爆发的动力-微物理机理探讨
    1.3 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资料来源和处理方法
    2.1 闪电定位资料
        2.1.1 广东电力闪电监测网
        2.1.2 全球闪电定位网
    2.2 热带气旋资料
        2.2.1 资料来源
        2.2.2 与美国飓风等级标准的对比
        2.2.3 热带气旋区域的划分
    2.3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
    2.4 TRMM 卫星资料
        2.4.1 微波辐射计(TMI)
        2.4.2 闪电成像仪(LIS)
    2.5 TBB 资料
    2.6 WRF 模式简介
        2.6.1 模式主要功能和模块
        2.6.2 模式物理参数化方案
第三章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闪电活动与强度突变的关系
    3.1 数据和方法
        3.1.1 使用数据
        3.1.2 强度突变的定义
    3.2 闪电活动与 TC 强度及其变化的关系
    3.3 闪电活动与 TC 强度突变的关系
    3.4 不同强度变化过程的对流和闪电特性
        3.4.1 第 0712 号强台风“百合(Nari)”
        3.4.2 第 0802 号超强台风“威马逊(Rammasun)”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登陆热带气旋的闪电活动特征和眼壁闪电爆发
    4.1 数据和方法
    4.2 不同强度等级热带气旋的闪电活动分布
    4.3 热带气旋登陆前、后的闪电活动分布
    4.4 眼壁闪电爆发与气旋强度和路径的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次登陆热带气旋的闪电活动和降水结构特征——“莫拉菲”台风
    5.1 天气背景
    5.2 数据和方法
        5.2.1 地基闪电定位资料
        5.2.2 热带气旋资料
        5.2.3 雷达反射率资料
        5.2.4 TRMM 卫星资料
        5.2.5 探空资料
    5.3 台风闪电活动特征
        5.3.1 径向分布特征
        5.3.2 空间分布特征
        5.3.3 时间分布特征
    5.4 台风内、外雨带降水结构差异
        5.4.1 闪电活动与雷达强回波特征
        5.4.2 水平和垂直结构特征
    5.5 卫星资料反演的降水粒子分布
        5.5.1 内、外雨带的降水结构对比
        5.5.2 外雨带登陆前、后的卫星观测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台风“莫拉菲”登陆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其与闪电活动特征
    6.1 模拟方案
    6.2 模拟效果检验
        6.2.1 路径和强度检验
        6.2.2 台风云系结构的对比
        6.2.3 雷达回波对比
    6.3 结构演变与机理探讨
        6.3.1 闪电活动和对流结构演变
        6.3.2 动力和微物理结构特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结论
        7.1.1 西北太平洋闪电活动与强度突变的关系
        7.1.2 登陆热带气旋的闪电活动和眼壁闪电爆发
        7.1.3 登陆热带气旋的闪电活动和降水特征
        7.1.4 动力和微物理机理探讨
    7.2 创新点
    7.3 存在的不足和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0308号强热带风暴“天鹅”影响过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学习的台风强度预测研究[D]. 高珊. 广西大学, 2021(12)
  • [2]影响中国双台风活动及其降水气候特征研究[D]. 谢彦君.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19(05)
  • [3]台风路径对厦门城市大降水的影响[A]. 尹烈,王晓芙,巫凌寒. 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8 观测推动城市气象发展——第六届城市气象论坛论文集, 2017
  • [4]基于卫星遥感与再分析资料研究南海上层水体对台风的响应[D]. 李薛. 广东海洋大学, 2017(02)
  • [5]台风“天鹅”对“莫拉克”台风暴雨增幅影响的模拟分析[J]. 刘俊杰,林炳章,陈宏,高益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6]T213L31模式热带气旋路径数值预报误差分析[A]. 吴俞,麻素红,肖天贵,瞿安祥,姜小云. 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14
  • [7]粤东至闽南沿岸海域夏季上升流的调查研究[J]. 许金电,蔡尚湛,宣莉莉,邱云,周喜武,朱大勇. 热带海洋学报, 2014(02)
  • [8]海温对0907号热带气旋“天鹅”入海后强度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 陈国民,曾智华,曹庆. 热带气象学报, 2013(06)
  • [9]热带气旋闪电活动特征及其与气旋特性演变的关系研究[D]. 张文娟.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3(10)
  • [10]热带气旋互旋效应的分析研究[A]. 吕梅,钟中,邹力,姜勇强. S1 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 2012

标签:;  ;  ;  ;  ;  

0308号强热带风暴“天鹅”影响过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