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放牧率对小松草高寒草甸不同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生产力的影响

牦牛放牧率对小松草高寒草甸不同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生产力的影响

一、牦牛放牧率对小嵩草高寒草甸不同植物类群地上生物量生产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周选博[1](2021)在《返青期休牧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影响》文中认为在自然和人为干扰的影响下,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出现明显的退化。返青期的过度放牧会造成牧草嫩芽被过度啃食,使草地生态系统更加脆弱。为解决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返青期超载过牧的问题,在玛沁县大武镇牧草返青到家畜转场期间,对冬春草场进行了不同时间的返青期休牧试验。围绕返青期休牧对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影响,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返青期休牧对高寒草甸植被特征的影响;返青期休牧对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返青期休牧措施下高寒草甸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结果:1.在研究放牧与休牧时,分别在家畜转场后和牧草生长旺季进行两次调查,结果表明,返青期休牧使适口性较好的莎草科和禾本科牧草在草地群落中占比增加,而毒害草的占比减小;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对照降低;休牧可提高优良牧草的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毒害草的生长。2.在休牧的基础上,对休牧天数进行了划分。在休牧处理下,地上总生物量、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随着休牧天数的增加呈现增加现象,在休牧40d时禾本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最大。全磷、速效磷、全钾和微生物生物量碳都随着休牧天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牧草生长旺季休牧时间对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影响。植物物种重要值与土壤理化性质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全磷与土壤碳氮比呈显着负相关(r=-0.937;P<0.05),全氮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呈显着负相关(r=-0.993;P<0.001)。结合高寒草甸生态与经济效益,建议实施为期40d的返青期休牧。3.以休牧时间作为环境梯度,研究35种植物的生态位宽度,结果表明: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西藏棱子芹(Pleurospermum hookeri)和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这3种植物对资源利用的能力大并且对返青期休牧带来的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高寒草甸上种群之间对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较高,形成了资源共享的状态。综上所述,返青期休牧可以促进三江源区退化高寒草甸的地上植被和土壤营养物质的恢复,为促进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以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颜熙[2](2021)在《短期氮磷施肥和冷季放牧对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养分资源和草食动物经常互作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共同调控着草地群落结构与功能,然而,以往施肥实验大多在围栏内进行,鲜见施肥和放牧互作效应对草地影响的研究。本研究在青藏高原河南县高寒草甸设立了围栏和放牧样地,进行连续2年的氮磷添加实验,研究短期施肥和围栏放牧对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影响及机制,从而为退化高寒草甸植被恢复提供生态学理论依据及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氮磷单施和共施均对优势种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洽草(Koeleria litvinowii),以及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盖度、叶干重、比叶面积以及相对生长速率没有显着影响。而冷季放牧显着降低垂穗披碱草盖度和高度,但显着增加杂类草鹅绒委陵菜盖度。冷季放牧也显着降低了垂穗披碱草叶面积、叶干重、比叶面积以及洽草叶面积。2.不管是在围栏样地还是在放牧样地,施氮均显着增加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和禾本科生物量,而施磷以及施氮和施磷的交互作用对群落地上生物量和禾本科生物量无显着影响,这充分证明本地区高寒草甸植被为氮限制。3.施氮显着降低群落透光率,冷季放牧显着增加群落透光率,这说明施肥和放牧共同调节着群落透光率。4.群落地上生物量、禾本科生物量和土壤速效氮含量显着正相关。物种丰富度和群落地上生物量、禾本科生物量显着负相关,但与群落透光率显着正相关。放牧通过采食等途径降低群落地上生物量和禾本科生物量来增加群落透光率。施肥通过增加土壤速效氮来增加群落地上生物量和禾本科生物量,从而降低群落透光率。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冷季放牧和氮磷施肥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光竞争和植物生产力的途径来驱动。放牧对物种丰富度有显着地直接负影响,但通过增加群落透光率和降低禾本科生物量产生一个更为显着地间接正影响,从而总体上表现出对物种丰富度有促进作用。氮磷施肥主要通过增加光竞争以及禾本科生物量等间接途径降低物种丰富度。放牧缓解了氮磷施肥对植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因此,放牧有利于减缓氮沉降影响,保持群落植物多样性的稳定。

王文海[3](2021)在《植物群落对放牧模式调整的生态响应 ——以墨竹工卡社区高寒草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畜牧业是推进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但由于不合理的放牧模式,高寒草甸退化日趋严重,影响牧民的生产生活。墨竹工卡社区所采用的传统放牧模式粗放经营,超载放牧,导致天然草地退化严重。因此,需要对墨竹工卡社区的放牧模式进行优化调整。本试验在青藏高原墨竹工卡社区高寒草甸家庭牧场尺度上,从植被特征、土壤肥力和种子库以及牧民经济收入这四个方面对放牧模式调整优化后的草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取消春秋草场,将春秋草场合并到冬草场中作为冷季草场,将夏草场作为暖季草场,同时调整各草场的放牧时间。在冷季草场,实行水平划区轮牧及适度补饲饲养;在暖季草场,沿海拔梯度实行垂直划区轮牧。1月份开始给牦牛补饲,2月底或3月初至4月底对牦牛实行全舍饲,5月到6月初再实行小区轮牧并完成整群、防病等工作,6月上旬后迁入暖季草场,11月初迁回。在冷季草场轮牧小区的草地利用率控制在60%之内;暖季草场,从每年6月上旬开始到10月底结束,利用时间为80-90天,草地利用率不得超过80%。草场转场时间调整后,各草场牧草的地上生物量提高了22.6%-37.3%,植被盖度提高了4.3%-10.6%,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牧草的产量,改善了草地状况,缓解了放牧带来的压力。2、放牧模式调整优化后与放牧模式调整前相比,2019年和2020年各草场的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分别在春秋场提高了6.26 g/kg和7.48g/kg,在夏场提高8.78g/kg和12.86g/kg,在冬场提高6.38和12.51g/kg;全氮分别在春秋场提高了0.8g/kg和1.0g/kg,在夏场提高了1.41g/kg和2.60g/kg,在冬场提高了0.57g/kg和0.72g/kg;全磷分别在春秋场提高了0.40g/kg和0.42g/kg,在夏场提高了0.28g/kg和0.32g/kg,在冬场提高了0.35g/kg和0.39g/kg;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肥力状况。土壤种子库中优良牧草所占的比例从34%增加到35%,此外,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与2018年相比,2019年和2020年土壤种子库总密度在春秋场是2018年的1.03倍和1.04倍,在夏场是1.14倍和1.15倍,在冬场是1.01倍和1.02倍。这些指标的改善直接提高了地上牧草地产量和多样性。3、在冷季实施舍饲,提高了家畜的生产性能,降低了家畜的死亡率和疫病率,并通过资金奖励政策提高了家畜出栏率,调整优化了家畜结构,减轻了冷季补饲的压力,提高了牧民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家庭经济总收入。与此同时,减轻了天然草场的放牧压力,改善了草场的生态状况,减缓了草地退化。通过构建冷暖季转场与划小区轮牧及圈舍补饲综合放牧优化模式,增加了植被的地上生物量和盖度,改善了土壤肥力水平,增加了优良牧草的比例,减缓了杂草的生长,改善了草场的生态状况;同时,提高了牧民的经济收入,减少了家畜的死亡率和疫病率,提高了牧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马源[4](2020)在《祁连山东缘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际养分调控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高寒草甸作为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典型高寒生态系统之一,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垦和利用,使其退化严重。高寒草甸的退化与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直接关系,而根际作为一类特殊的微生态系统,不仅是植物和土壤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结点,而且是各种养分物质循环的活跃区域,及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养分吸收和代谢过程的重要场所。因此草地根际过程中的养分调控和转化机制对于维持草地健康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针对退化高寒草甸植物根际过程中植物-土壤-养分之间的养分互作机制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鉴于此,本研究以祁连山东缘4个不同退化程度(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集各样地优势植物根际土壤(RS<2 mm)和非根际土壤(BS>2 mm)土壤样品。利用LC-MS技术、土壤酶微孔板检测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植物-土壤-微生物根际过程进行细致研究,包括土壤养分状况、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活性、根系分泌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等方面。同时通过分子生态网络模型的构建,揭示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系分泌物介导的植物-土壤-微生物间养分调控和转化的互作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随草地退化程度加剧,4个退化程度样高寒草甸地中植被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呈下降趋势,表现为ND>LD>MD>SD,在重度退化样地中植物群落多样性最为丰富。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导致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逐渐下降。同时,高寒草甸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参与碳循环的β-葡萄糖苷酶和β-1,4-木糖苷酶,参与氮循环的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参与磷循环的酸性磷酸酶,以及参与活化养分的脱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退化程度的加剧而降低,参与氮循环和碳循环的亮氨酸基肽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水解酶活性提高。且这些土壤养分因子均表现为根际>非根际,出现了根际养分富集现象。(2)随着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的加剧,其土壤的C:N:P发生重大改变,表现出C:N的严重失调,表明草地退化程度越高受到N的限制越严重。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甸中,经过对数转化的根际C、N和P胞外酶的比例均偏离了在全球生态系统分析中获得的1:1:1比例,表明高寒草甸退化主要使N受到强烈限制,P次之。高寒草甸地区土壤全量养分含量较高,土壤中的速效养分较低,成为阻碍牧草生长的限制因子。(3)草地退化导致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α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表现为随退化程度加剧呈下降趋势。4个退化样地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真菌优势类群为担子菌门、被孢霉门和子囊菌门;细菌优势类群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和酸杆菌门。采用LEf Se分析不同退化高寒草甸样地,发现真菌共有40个差异物种;细菌共有33个差异物种。通过对真菌群落(FUNGuild)和细菌群落(Tax4FUN)进行功能预测时发现,退化高寒草甸真菌群落主要以外生菌根菌、土壤腐生菌,及共生菌根为主要响应功能群;细菌群落主要以氨基酸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为主要功能特征,并且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真菌和细菌群落的功能特征相似。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与土壤中有效养分和参与碳氮磷养分转化的酶有直接相关关系。(4)4个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样地优势植物根系所分泌的代谢物组成成分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根系分泌物芥酸酰胺、甜菜碱和麦芽糖、十六烷基二酸、海藻糖、十二烷基苯磺酸、壬二酸和十二烷基硫酸盐类等代谢物是植物为了适应其生存环境而释放的主要化学物质。采用PCA和OPLS-DA对4个退化样地植物根系分泌物进行分析发现,草原植物所分泌的代谢物种类主要以酚类化合物,有机酸化合物,糖类化合物,酰胺类化合物和羧酸类化合物为主,而这些代谢物可以为根际土壤微生物提供碳源底物,并通过根际过程参与调控土壤养分碳氮磷的循环。(5)基于随机矩阵理论构建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养分碳氮磷功能群体和根系分泌物之间的分子生态网络模型。通过网络拓扑属性,真菌和细菌群落均表现出网络结构的松散性和不稳定性,但细菌群落的稳定性高于真菌。同时,优势植物根系所分泌的Erucic acid、Deoxycorticosterone 21-glucoside、trans-3-Indoleacrylic acid、Cyclopentylacetic acid、L-Norleucine、Dodecyl sulfate和α-Eleostearic acid物质与被孢霉属、生丝微菌属、蜡壳耳属和叶杆菌属等微生物群落,以及TN、TC、MBC、MBP、BG、ACP和XYL间连通度较高。说明植物分泌的代谢物影响了高寒草甸退化过程的整个真菌和细菌群落,并且其中参与C、N、P养分循环方面的微生物群落被调节和组装。

周小燕[5](2019)在《退牧还草不同恢复年限对玛曲高寒草地群落特征与土壤养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植被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在维护我国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受人为干扰和全球变化的共同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生产力下降和功能失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其生产与生态服务功能。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是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自2003年以来,国家启动退牧还草工程,有效地缓解天然草地的退化,成为退化草地恢复的有效措施之一。虽然在退牧还草技术对天然草地恢复的过程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地上植被群落变化,很少有研究针对性比较不同年限退牧还草对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是否地上植被群落和地下土壤过程恢复具有同步性目前缺乏动态数据。因此本研究针对性选择青藏高原东缘玛曲县极度退化的典型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以不同退牧还草年限对草地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研究5年、10年和15年退牧还草技术对草地地上植物群落及其土壤属性的影响,预测高寒极度退化草地最佳恢复期,为高寒退化草地恢复及其退化草地资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群落水平上:退牧还草明显增加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地上生物量、物种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且对退牧年限具有明显依赖性,主要体现在随退牧年限的增加群落特征成先迅速升高逐渐趋于稳定,最终确定0-5年为快速恢复阶段,5-10年为缓冲阶段和15年为恢复稳定阶段。(2)在功能群水平:退牧还草显着改变了草地植物群落功能群组分,且对退牧年限具有明显依赖性,主要体现在草地植物群落先从禾草和杂类草占优势群落变为莎草和豆科为主的群落,然后到莎草为主的群落,最后到莎草和禾草共占优势的群落,可见评价草地植物群落功能群变化是预测退化草地恢复过程的重要指标。(3)退化草地恢复过程土壤属性:退牧技术显着降低土壤p H,导致了土壤由中性向弱酸性转化,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提高土壤固碳、保氮能力;降低土壤全磷、速效磷和速效氮的含量;退牧还草显着降低土壤总孔隙度,草地恢复15年土壤总孔隙度值远高于未退化的天然草地本底值;相对地上植被群落,退化草地土壤恢复较慢,生物学过程更复杂。总之,退牧还草增加高寒退化草地植物群落生产力和多样性,改变植物群落组成,主要体现在群落功能群更替上,但这些变化显着依赖退化草地恢复年限。同时,退牧还草显着降低土壤p H,提高土壤固碳、固氮的能力,但降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与土壤总孔隙度,说明退化草地地下土壤恢复过程较长、生物学过程更复杂;因此本研究为退化草地恢复研究提供了新视角—退化草地恢复技术研究不仅要关注地上植被群落,而且更加重视地下生态学过程的研究。

姚喜喜[6](2019)在《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家畜对放牧压力的响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草地生态系统作为我国陆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不仅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在维持草地生物多样性和支持草地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不仅是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关键物质支撑,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放牧作为最基本的草地利用手段,同时,也被认为是最主要的人为干扰因素之一,对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普遍而深刻的影响。目前由于过度放牧所导致的草原退化问题已成为破坏草原生态环境和制约牧区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深入研究和揭示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对于遏制草原退化,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支持草地畜牧业生产,实现草原永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本研究依托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肃南县康乐草原固定放牧控制实验平台,以当地夏季放牧牧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和研究了不同降雨年份[丰水年份(2015)、干旱年份(2016)、丰水年份(2017)和平水年份(2018)]和不同放牧季节(6—9月份)条件下放牧强度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群落多样性、草地生产力、营养品质和甘肃高山细毛羊生产性能等服务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建立了天然牧草营养品质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预测模型。该野外试验平台始于2008年,试验设有4个放牧强度:0、3.7、5.3和7.6 sheep/ha,其中,0 sheep/ha作为围封对照、3.7 sheep/ha为轻度放牧处理、5.3sheep/ha为中度放牧处理和7.6 sheep/ha为重度放牧处理。本试验采用单因素(放牧强度)4个处理水平、3次重复、共12个小区的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对放牧强度及年际降雨量的响应。(1)放牧显着降低了群落的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且随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显着降低;(2)围栏和放牧样地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表现出随降雨量的年际变化而出现先下降后上升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2015-2018);(3)放牧强度和年际降雨互作显着影响了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2.植物群落密度、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Evenness均匀度指数(E)对放牧强度及年际降雨量的响应。(1)放牧显着增加了群落密度、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Evenness均匀度指数(E),且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着增加;(2)放牧样地群落密度、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Evenness均匀度指数(E)表现出随降雨量的年际变化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围封样地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2015-2018);(3)放牧强度和年际降雨互作显着影响了群落密度、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Evenness均匀度指数(E)。3.植物群落营养品质对放牧强度、年际降雨量及季节变化的响应。(1)放牧显着增加了群落营养品质。放牧显着提高了丰水年份、平水年份和干旱年份群落营养品质,且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着增加;(2)降雨量的年际变化反映了群落营养品质的年际变化。丰水年份群落营养品质显着高于平水年份和干旱年份,平水年份显着高于干旱年份;对于放牧样地,群落营养品质随降雨量的年际变化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围栏样地则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2015-2018);(3)群落营养品质存在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且在牧草返青期6月份出现最大值、牧草枯黄期9月份出现最低值;放牧强度对群落生长季各月份(6-9)营养品质的影响各有不同,且均表现出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着升高的趋势;(4)群落营养品质同时受到放牧强度、年份降雨、季节变化的相互影响;(5)群落干物质消化率预测方程的准确性受到放牧强度、年际降雨和季节变化的显着影响。综合分析可知,在中等放牧强度5.3 sheep/ha时,群落营养品质最高。4.植物群落四个优势种物种营养品质对放牧强度、年际降雨量及季节变化的响应。(1)放牧显着提高了丰水、平水和干旱年份四个优势种(矮生嵩草、珠芽蓼、金露梅和锦鸡儿)的营养品质,且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矮生嵩草、珠芽蓼和锦鸡儿的影响品质显着增加,而对金露梅影响较小;(2)四个优势种牧草营养品质表现出随降雨的年际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丰水年份四个优势种的营养品质显着高于平水年份和干旱年份,平水年份显着高于干旱年份。对于放牧样地,四个优势种的营养品质随降雨量的年际变化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围栏样地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2015-2018);(3)四个优势种的营养品质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且在牧草返青季6月份出现最高值,在牧草枯黄季9月份出现最低值。放牧对各优势种在各放牧月份营养品质的影响各有差异,且营养品质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显着增加;(4)群落混合牧草营养品质由优势种所决定,优势种营养品质对放牧强度表现出明显的物种特异性响应,如耐受(即较强的再生能力,如矮生嵩草和珠芽蓼)和避牧(即较低的适口性,如金露梅);(5)优势种营养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干物质消化率预测方程的准确性均受到放牧处理、年份、月份和牧草种类的影响;(6)放牧强度、采样年份和采样季节互作显着影响了四个优势种的营养品质,且各优势种营养品质对放牧强度、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物种特异性响应。综合分析可知,矮生嵩草和珠芽蓼在放牧强度5.3 sheep/ha时,营养品质最高;金露梅和锦鸡儿在放牧强度7.6 sheep/ha时,营养品质最高。5.草地生产力和放牧绵羊生产性能对放牧强度及年际降雨量的响应。(1)降雨量是决定群落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牧草营养品质的主要因素。放牧强度越大,牧草营养品质越高,地上净初级生产力越低;(2)放牧强度最高,短期内草地的公顷增重LWGha最高,但长期而言会危及草原放牧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盈利能力,适度放牧强度(5.3 sheep/ha)可提供公顷增重LWGha的78%,满足可持续放牧管理的要求。6.高寒草甸牧草营养品质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1)不同降雨年份(2015—2018年)、放牧月份(6—9月份)和放牧强度(0、3.6、5.3、7.6 sheep/ha)来源的混合牧草和四个优势种牧草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干物质消化率和代谢能含量变异较大;(2)除粗脂肪外,其它营养指标如干物质、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干物质消化率和代谢能含量的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预测模型决定系数RSQ为0.9920.999,外部验证RPD为3.825.97,取得了最佳的定标效果,且定标方程均具较好的预测能力,能够成功应用于日常分析;(3)与其它营养品质指标相比,粗脂肪的决定系数RSQ为0.837,外部验证RPD为2.30,定标效果不理想,定标模型虽不能用于准确的定量分析测定,但仍能应用于牧草粗脂肪的粗略测定中。

张军[7](2019)在《放牧和水热条件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影响》文中提出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是欧亚大陆半干旱草原的重要组成类型,是草原和荒漠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对环境变化响应十分敏感的极为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放牧是该类草原主要的草地资源利用方式,对草地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放牧利用与水热条件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草原植物对放牧利用与水热变化的生态响应机制与自我调控机理,对保护荒漠草原草地生态系统以及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试验样地,通过对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与气象因子的长期监测,探讨在禁牧与重牧处理下,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之间、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与水热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草地生态系统不同植物功能群之间的状态格局与转移过程,进而揭示放牧利用与水热变化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调控作用与影响机制。基于2005-2015年的长期放牧试验数据分析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概括如下:1.水热条件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和累加效应。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对降水的时滞累加响应有所差别。重度放牧减弱产草高峰期的物种丰富度、群落盖度以及群落高度对水热耦合的响应程度,但对产草高峰期地上现存量关于生长季降水的时滞累加(时滞期为1个月,累加期为2个月)响应影响很小。2.重度放牧不改变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与水热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式。不论在禁牧区还是重牧区,植物群落地上现存量、群落盖度以及群落高度均与累积降水量正相关、与累积温度负相关;物种丰富度与累积降水和温度均呈现正相关。然而,重度放牧减弱累积降水对地上现存量、群落盖度以及群落高度影响的边际效应。3.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受放牧利用和降水年份类型的影响。不论在禁牧区还是重牧区,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在湿润年都显着大于干旱年。不论降水年份类型如何,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在禁牧区都显着大于重牧区。然而,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属性却不受放牧和降水年份类型的影响,两两之间始终保持线性正相关关系。4.放牧差异化地影响水热条件对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方差解释比例。不论在禁牧区还是重牧区,水分条件对地上现存量、群落盖度以及群落高度的影响始终大于温度条件。但重度放牧显着减小水热条件对物种丰富度的方差解释比例,而且在禁牧区水分条件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大于温度条件,在重牧区温度条件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大于水分条件。5.重度放牧和降水年份类型对植物功能群的年际间状态格局与转移过程产生显着影响。一方面,长期连续重度放牧不影响C3植物和优势种植物的地上现存量在群落中所占的比例,增加禾本科植物在群落中所占的比例,同时减小木本植物在群落中所占的比例。另一方面,由湿润年变为正常年或干旱年时,重度放牧促进C4植物向C3植物转移、非优势种植物向优势种植物转移、非禾本植物向禾本植物转移;然而,在干旱年或正常年变为湿润年时,重度放牧促进C3植物向C4植物转移、优势种植物向非优势种植物转移、禾本科植物向非禾本科植物转移。此外,不论降水年份类型如何,长期重度放牧的累积效应表现出对木本植物向草本植物转移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发现水分因子是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的主要控制因子,长期重度放牧表现出对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及其与水热条件之间关系的影响较小,但对不同植物功能群之间的状态格局与转移过程的影响显着。植物功能群状态格局的变化会进一步影响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因此,研究放牧利用和水热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对草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年勇[8](2019)在《大通河上游不同退化等级高寒草甸对夏季放牧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高寒草甸是大通河上游祁连山区主要的草地类型之一,具有牧草种类丰富、优良牧草比例较大、草地产量高的优点,同时还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当地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牧民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牧民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长期过度放牧,草地退化问题加剧。研究夏季放牧对不同退化等级高寒草甸植被特征和土壤理化特征,旨在为不同退化等级高寒草甸合理放牧提供理论指导。试验地位于青海省祁连县默勒镇瓦日尕村夏季牧场,按照生态学常规试验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放牧对不同退化程度植物株高的影响顺序为: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在放牧的影响下,轻度退化草地莎草科植物盖度显着降低(P<0.05),各样地植被总盖度、禾本科、豆科和杂类草无显着性差异(P>0.05);放牧对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的Sha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影响顺序为:轻度退化>重度退化>中度退化>极度退化,对Pielow指数影响顺序为: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2.两年的放牧结果均表明:由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到重度退化草地,家畜对草地优良牧草的采食量依次降低,但采食率却呈现出相反趋势,在逐渐增高。放牧对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地上植物量的影响顺序依次为:重度退化>中度退化>轻度退化>极度退化。3.放牧对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地下植物量的影响顺序依次为:重度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极度退化;对不同退化程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的影响具表现为:轻度退化>重度退化>中度退化>极度退化;4.在放牧的影响下,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草地各养分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

杨振安[9](2017)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被土壤系统对放牧和氮添加的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今持续放牧和氮沉降加剧的影响下,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正遭受着严峻的考验,放牧会引起高寒草甸退化,氮沉降使得高寒草甸发生演替。高寒草甸的退化和演替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发生改变所引起的,而根际是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区域和过程,加之关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对放牧和氮添加响应普适性规律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运用整合分析的方法研究放牧和氮添加对高寒草甸影响的普适性规律;同时,利用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放牧(禁牧、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和氮添加(0、10、20、40和80 kg N hm-1year-1)强度影响下的植被特征和土壤性质,以及植被土壤养分关联性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强度放牧处理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产生重要影响。放牧显着降低植被高度、盖度、物种数、地上生物量、禾本和莎草科植物地上生物量、各土层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和氮含量;降低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植被地下生物量;显着增加杂草和毒草类地生物量、各土层土壤容重。放牧对植被高度和盖度、地上-地下生物量、禾本和莎草生物量、表层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和氮含量对的抑制(减少)程度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持续增加;中度放牧处理对植被物种数、多样性和均匀度的促进作用最大。试验时间对高寒草甸植被高度、盖度、均匀度、地上-地下生物量、禾草和莎草科植物、杂草类地上生物量,不层土壤含水量、pH、容重和有机质含量均表现出一定的累积效应。总的来说放牧使土壤性质恶化,减少植被生物量,中度放牧有利于维持高寒草甸的生物多样性。(2)高寒草甸植被与土壤对氮沉降(添加)的响应不同。其中氮添加显着增加植被高度、盖度、地上-地下生物量、禾本和莎草科地上生物量,0-15 cm土壤硝、铵态氮含量,0-20 cm土壤有机碳、硝、铵态氮含量以及0-30 cm土壤硝态含量;增加植被氮、磷和钾含量,0-15 cm土壤氮含量,0-20 cm土壤全氮和微生物量碳含量以及0-30 cm土壤全氮含量;显着减少豆科植物地上生物量;减少植被物种丰富度和杂草类植物地上生物量,0-20 cm土壤p H和全磷含量以及0-30 cm土壤全磷和铵态氮含量。氮添加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的影响因氮素形态、氮添加量和试验持续时间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3)与禁牧相比,放牧增加了植被地下生物量、根冠比、植被地上部分碳和氮含量以及植被地上和地下部分磷含量;降低了植被盖度、平均高度、地上和凋落物生物量和适口牧草的比重;在轻度放牧处理时物种丰富度最高,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被优势种由禾本科与莎草科植物逐渐转变为毛茛科和菊科植物。与禁牧相比,放牧增加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在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放牧处理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碳、硝态氮和氮含量以及根际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和非根际土壤中全磷含量都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放牧增加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氮比,却没显着改变根际养分富集率。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碳含量与植被地上部分碳含量以及根际土壤碳含量与植被地下部分碳含量有显着相关性,同时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与植被地上和地下磷含量分别呈显着相关性。(4)氮添加增加了植被(地上-地下)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以及地上生物量,并且地上植被碳、氮和磷储量随着氮添加量的增加而呈单峰型增长。根据群落生物量的单峰增长曲线可知,该区域高寒草甸的氮添加阈值是52.67 kg N ha-1 year-1。土壤对氮添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响应,即降低土壤(根际和非根际)pH、增加土壤(根际和非根际)可溶性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同时,植被地上和地下部分对氮添加的响应不一致。土壤(根际和非根际)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与植被地下部分全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综上所述,适度的放牧(中度、轻度)可以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维持健康稳定,但是为了实现高寒草甸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高的综合要求,需要根据具体的管理目标和环境进行进行合理管理,如本研究中野外放牧试验重设置的轻度放牧可能是该研究区域内合理的草原管理强度。放牧和氮添加影响下形成的通过根际表现出来的植被和土壤将养分之间的关联性,表明根际和根际过程在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稳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董全民,赵新全,李世雄,王彦龙,郑伟,侯宪宽,宋磊[10](2014)在《草地放牧系统中土壤-植被系统各因子对放牧响应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基于草业系统界面理论,综述了草地放牧系统中草地土壤-植被因子对放牧的响应以及放牧条件下植物的补偿性生长,认为在大气候一致的区域,放牧强度对植物群落的影响大于其他环境因子,从而成为影响植物群落特征的主导因子;科学的放牧制度和合理的放牧强度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否则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加速土壤侵蚀与退化;放牧家畜采食对植物生产力的影响和植物的补偿性生长是一般的生态学过程,但超补偿性生长与植物被采食前后的状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也与草地的放牧史有较强关系。因此,建议在研究草地放牧系统时,应以草场本身的条件和动态特征加以评价,用动态规划和系统优化模型,对草地的持续利用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动态模拟,建立草地放牧管理专家系统。

二、牦牛放牧率对小嵩草高寒草甸不同植物类群地上生物量生产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牦牛放牧率对小嵩草高寒草甸不同植物类群地上生物量生产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返青期休牧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 研究背景与进展
        1.1.1 高寒草地特征及研究概况
        1.1.2 休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研究概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返青期休牧对地上植被特征的影响
        1.3.2 返青期不同休牧时间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3.3 返青期不同休牧时间对物种重要值和生态位的影响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2章 返青期休牧对地上植被特征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地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返青期休牧对草地物种组成及其重要值的影响
        2.3.2 返青期休牧对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2.3.3 返青期休牧对草地主要植被盖度的影响
        2.3.4 返青期休牧对草地主要植物株高的影响
        2.3.5 返青期休牧对草地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2.3.6 处理与时间效应对草地地上生物量和重要值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返青期不同休牧时间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3.2.4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返青期不同休牧时间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3.2 返青期不同休牧时间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3 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3.3.4 土壤理化性质与地上植被重要值的相关性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返青期休牧措施下高寒草甸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4.2.4 数据统计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返青期不同休牧时间对高寒草甸物种重要值的影响
        4.3.2 高寒草甸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
        4.3.3 高寒草甸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重叠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短期氮磷施肥和冷季放牧对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施肥对植物特征和土壤速效氮的影响
        1.2.1 施肥对植物性状特征的影响
        1.2.2 施肥对植物生产力的影响
        1.2.3 施肥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1.2.4 施肥对土壤速效氮的影响
    1.3 围栏和放牧对植物特征和土壤速效氮的影响
        1.3.1 围栏和放牧对植物性状特征的影响
        1.3.2 围栏和放牧对植物生产力的影响
        1.3.3 围栏和放牧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1.3.4 围栏和放牧对土壤速效氮的影响
    1.4 草地施肥和放牧研究的不足
    1.5 本文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实验设计
    2.3 指标测定与计算
        2.3.1 植物群落调查与群落透光率的测定
        2.3.2 优势种特征测定与计算
        2.3.3 植物多样性测定与计算
        2.3.4 土壤速效氮采集与含量测定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优势种特征对短期施肥和放牧的响应
        3.1.1 优势种高度对短期施肥和放牧的响应
        3.1.2 优势种盖度对短期施肥和放牧的响应
        3.1.3 优势种叶面积对短期施肥和放牧的响应
        3.1.4 优势种叶干重对短期施肥和放牧的响应
        3.1.5 优势种比叶面积对短期施肥和放牧的响应
        3.1.6 优势种相对生长速率对短期施肥和放牧的响应
    3.2 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对短期施肥和放牧的响应
    3.3 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对短期施肥和放牧的响应
        3.3.1 群落地上生物量对短期施肥和放牧的响应
        3.3.2 禾本科生物量对短期施肥和放牧的响应
        3.3.3 莎草科生物量对短期施肥和放牧的响应
        3.3.4 豆科生物量对短期施肥和放牧的响应
        3.3.5 杂类草生物量对短期施肥和放牧的响应
        3.3.6 凋落物生物量的影响对短期施肥和放牧的响应
    3.4 高寒草甸土壤速效氮含量对短期施肥和放牧的响应
    3.5 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和群落透光率的关系
        3.5.1 群落最大高度对短期施肥和放牧的响应
        3.5.2 群落透光率对短期施肥和放牧的响应
        3.5.3 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土壤速效氮含量和群落透光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5.4 短期施肥和放牧对物种丰富度的直接和间接作用(结构方程模型)
第四章 讨论
    4.1 优势种植物特征对短期施肥和放牧的响应
    4.2 高寒草甸植物生产力对短期施肥和放牧的响应
    4.3 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对短期施肥和放牧的响应
    4.4 高寒草甸土壤速效氮对短期施肥和放牧的响应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植物群落对放牧模式调整的生态响应 ——以墨竹工卡社区高寒草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科学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生产力的影响
        1.3.2 放牧对草地植物种群结构的影响
        1.3.3 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种子库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与土壤
        2.1.3 气候特征
        2.1.4 植被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测定方法
        2.2.3 跟踪调查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放牧模式调整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3.1.1 植物群落特征
        3.1.2 植物生物量
        3.1.3 植被群落多样性指数
    3.2 放牧模式调整对土壤养分和种子库的影响
        3.2.1 土壤养分
        3.2.2 种子库
    3.3 放牧模式调整对牧民经济收入的影响
        3.3.1 优化前放牧模式的评价
        3.3.2 优化后的放牧模式
        3.3.3 放牧模式优化前后经济效益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放牧模式调整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4.2 放牧模式调整对土壤养分和种子库的影响
    4.3 放牧模式调整对牧民经济收入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祁连山东缘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际养分调控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草地根际研究的局限性
    1.2 根际分泌物参与养分循环的机制
        1.2.1 根际分泌物组成
        1.2.2 根际分泌物功能
        1.2.3 草地根际分泌物对养分循环的影响
    1.3 根际酶参与养分循环的机制
        1.3.1 根际酶的类型和功能
        1.3.2 根际酶对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
    1.4 根际微生物参与养分循环的机制
        1.4.1 根际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
        1.4.2 根际微生物对养分循环的影响
    1.5 植物根际过程对土壤根际养分循环的调控机理
    1.6 关键科学问题的提出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退化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及其养分关联性变化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试验样地概况
        2.1.3 样地设置及样品采集
        2.1.3.1 样地设置与植被调查
        2.1.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1.4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与提取
        2.1.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1.5.1 土壤总碳、全氮、全磷和速效磷
        2.1.5.2 土壤含水量和酸碱度
        2.1.5.3 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
        2.1.5.4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可提取碳、氮和磷
        2.1.5.5 土壤胞外酶活性测定
        2.1.5.6 土壤养分富集率测定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植被特征
        2.2.2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2.2.3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特征
        2.2.4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胞外酶活性变化特征
        2.2.5 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富集率的变化特征
        2.2.6 退化高寒草甸对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2.2.7 退化高寒草甸根际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
    2.3 讨论
        2.3.1 高寒草甸退化对草原植被的影响
        2.3.2 高寒草甸退化对草原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2.3.3 高寒草甸退化对草原土壤微生物量及其活性的影响
        2.3.4 高寒草甸退化对草原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2.3.5 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养分的富集效应
        2.3.6 根际土壤养分计量特征对草地退化的响应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土壤样品DNA的提取、PCR扩增和纯化
        3.1.2 建库,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分析流程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变化特征
        3.2.2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特征
    3.3 讨论
        3.3.1 高寒草甸退化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3.3.2 高寒草甸退化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系分泌物变化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根系分泌物的测定
        4.1.2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试验样本质量控制
        4.2.2 不同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系分泌物的PCA分析
        4.2.3 不同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系分泌物的 OPLS-DA 分析
        4.2.4 不同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系分泌物组分分析
        4.2.5 不同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系分泌物单变量统计分析
        4.2.6 不同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显着性差异代谢物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退化高寒草甸根际过程交互适应机制
    5.1 MENA的搭建和共网络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细菌分子生态网络模型拓扑属性分析
        5.2.2 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细菌分子生态网络模型的模块和关键节点
        5.2.3 微生物网络拓扑学特征与土壤碳、氮、磷相关参数的关系
        5.2.4 微生物网络拓扑学性质与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关系
        5.2.5 根系分泌物和土壤碳、氮、磷相关参数对根际微生物网络的影响
    5.3 讨论
        5.3.1 高寒草甸根际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模型对草地退化的响应
        5.3.2 退化高寒草甸植物根系分泌物介导植物-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模型
    5.4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退牧还草不同恢复年限对玛曲高寒草地群落特征与土壤养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退牧还草工程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2.3 甘肃退牧还草工程概况
        1.2.4 玛曲县退牧还草工程现状
    1.3 退牧还草生态恢复区植物群落特征
    1.4 退牧还草生态恢复区土壤养分特征
        1.4.1 土壤物理性质
        1.4.2 土壤化学性质
    1.5 退化草地管理与植被和土壤整合分析
    1.6 退牧还草生态恢复实施目标、年限和方法、效果及评价体系
    1.7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样品采集
        2.2.3 样品测定
        2.2.4 相关计算
    2.3 数据统计分析
    2.4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群落特征对退牧还草生态恢复年限的响应
        3.1.1 群落物种组成对退牧还草生态恢复年限的响应
        3.1.2 物种多样性对退牧还草生态恢复年限的响应
        3.1.3 功能群特征对退牧还草生态恢复年限的响应
        3.1.4 群落优势种对退牧还草生态恢复年限的响应
        3.1.5 功能群地上生物量对退牧还草生态恢复年限的响应
        3.1.6 退牧还草恢复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特征相关分析
    3.2 退牧还草生态恢复年限对土壤特征的影响
        3.2.1 退牧还草恢复年限对草地土壤物理性质的作用
        3.2.2 退牧还草恢复年限对草地土壤化学性质的作用
    3.3 退牧还草生态恢复年限对草地群落和土壤特征综合作用
4 讨论
    4.1 退牧还草生态恢复年限对群落特征的影响
        4.1.1 退牧还草生态恢复年限对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4.1.2 退牧还草生态恢复年限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1.3 退牧还草生态恢复年限对草地功能群特征的影响
        4.1.4 退牧还草生态恢复年限对草地优势种和稳定性的影响
    4.2 退牧还草生态恢复年限对土壤特征的影响
        4.2.1 退牧还草生态恢复年限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4.2.2 退牧还草生态恢复年限对土壤化学指标的影响
    4.3 退牧还草生态恢复年限对草地土壤植被恢复效果的评价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6)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家畜对放牧压力的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助项目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
        2.1.1 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2.1.2 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2.2 放牧对草地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2.2.1 放牧对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2.2.2 年份变化对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2.2.3 季节变化对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2.3 放牧对草地生产力和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
        2.3.1 放牧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2.3.2 放牧对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
    2.4 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分析技术在牧草营养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第三章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及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实验设计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4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放牧强度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3.2.2 放牧强度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群落特征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
        3.3.2 群落多样性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
第四章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营养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概况
        4.1.2 实验设计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4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放牧强度对群落营养品质的影响
        4.2.2 年份变化对群落营养品质的影响
        4.2.3 季节变化对群落营养品质的影响
        4.2.4 放牧强度、年份变化、季节变化互作对群落营养品质的影响
        4.2.5 群落营养品质的线性拟合关系
        4.2.6 群落干物质消化率(DMD)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函数关系
    4.3 讨论
        4.3.1 群落营养品质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
        4.3.2 群落营养品质对年份变化的响应机制
        4.3.3 群落营养品质对季节变化的响应机制
        4.3.4 群落营养指标之间的关系
        4.3.5 群落DMD预测
第五章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优势种营养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概况
        5.1.2 实验设计
        5.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放牧强度对四个优势种营养品质的影响
        5.2.2 年份变化对四个优势种营养品质的影响
        5.2.3 季节变化对四个优势种营养品质的影响
        5.2.4 放牧强度、年份变化、季节互作对四个优势种营养品质的影响
        5.2.5 四个优势种牧草营养品质的线性拟合关系
        5.2.6 四个优势种干物质消化率(DMD)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函数关系
    5.3 讨论
        5.3.1 四个优势种营养品质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
        5.3.2 四个优势种营养品质对年份变化的响应机制
        5.3.3 四个优势种营养品质对季节变化的响应机制
        5.3.4 四个优势种营养指标之间的关系
        5.3.5 四个优势种牧草DMD预测
第六章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草地生产力和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区域概况
        6.1.2 实验设计
        6.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1.4 数据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放牧强度对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6.2.2 放牧强度对绵羊日增重LWG_(sheep)和公顷增重LWG_(ha)的影响
        6.2.4 牧草化学成分组合参数预测日增重和公顷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
    6.3 讨论
        6.3.1 草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
        6.3.2 绵羊日增重和公顷增重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
第七章 高寒草甸牧草营养品质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研究区域概况
        7.1.2 实验设计
        7.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牧草样品光谱扫描结果
        7.2.2 全集、定标集和验证集样品营养品质测定
        7.2.3 定标集样品的最佳定标方式及模型参数
        7.2.4 验证集样品定标模型的外部验证结果
    7.3 讨论
第八章 结论及创新点
    8.1 结论
        8.1.1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8.1.2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营养品质的影响
        8.1.3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四个优势种营养品质的影响
        8.1.4 放牧强度对草地生产力、绵羊日增重和公顷增重的影响
        8.1.5 高寒草甸牧草营养品质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放牧和水热条件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草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1.1.1 草地生态系统概况
        1.1.2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
    1.2 草原植被对水热条件的时滞响应研究进展
    1.3 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水热条件之间的关系研究进展
        1.3.1 植物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
        1.3.2 植物群落特征与水热条件之间的关系
        1.3.3 放牧对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影响
    1.4 放牧对草地植物功能群状态转移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内容、目标与思路
        1.5.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5.2 问题的提出
        1.5.3 研究内容
        1.5.4 研究目标与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气候条件
        2.1.3 植被特征
    2.2 放牧试验设计
    2.3 指标测定
        2.3.1 植被指标数据的测定与整理
        2.3.2 气象指标数据的测定与整理
    2.4 数学模型与统计分析方法
        2.4.1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2.4.2 灰色多变量模型
        2.4.3 状态转移模型
        2.4.4 统计分析方法
3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对水热条件的响应特征
    3.1 植物群落特征对降水的响应特征
        3.1.1 地上现存量对降水的响应特征
        3.1.2 物种丰富度对降水的响应特征
        3.1.3 植物群落盖度对降水的响应特征
        3.1.4 植物群落高度对降水的响应特征
    3.2 植物群落特征对温度的响应特征
        3.2.1 地上现存量对温度的响应特征
        3.2.2 物种丰富度对温度的响应特征
        3.2.3 植物群落盖度对温度的响应特征
        3.2.4 植物群落高度对温度的响应特征
    3.3 植物群落特征对水热条件的时滞累加DGM(1,N)模型
        3.3.1 地上现存量对水热条件的时滞累加DGM(1,N)模型
        3.3.2 物种丰富度对水热条件的时滞累加DGM(1,N)模型
        3.3.3 植物群落盖度对水热条件的时滞累加DGM(1,N)模型
        3.3.4 植物群落高度对水热条件的时滞累加DGM(1,N)模型
    3.4 讨论
        3.4.1 不同放牧条件下植物群落特征对降水的时滞累加响应
        3.4.2 不同放牧条件下植物群落特征对温度的累加响应
        3.4.3 不同放牧条件下植物群落特征对水热耦合的时滞累加响应
    3.5 小结
4 放牧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与水热关系的影响
    4.1 不同放牧处理下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4.1.1 地上现存量与物种丰富度、群落盖度以及群落高度之间的关系
        4.1.2 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现存量、群落盖度以及群落高度之间的关系
        4.1.3 群落盖度与地上现存量、物种丰富度以及群落高度之间的关系
        4.1.4 群落高度与地上现存量、物种丰富度以及群落盖度之间的关系
    4.2 不同放牧处理下植物群落特征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4.2.1 不同放牧处理下地上现存量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4.2.2 不同放牧处理下物种丰富度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4.2.3 不同放牧处理下植物群落盖度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4.2.4 不同放牧处理下植物群落高度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4.3 基于PCA的不同放牧处理下植物群落特征对水热条件的响应模式
    4.4 基于RDA的不同放牧处理下水热条件对植物群落特征的方差解释
        4.4.1 不同放牧处理下水热条件对地上现存量的方差解释
        4.4.2 不同放牧处理下水热条件对物种丰富度的方差解释
        4.4.3 不同放牧处理下水热条件对植物群落盖度的方差解释
        4.4.4 不同放牧处理下水热条件对植物群落高度的方差解释
    4.5 不同放牧处理和年份类型下植物群落特征的差异比较
        4.5.1 不同放牧处理和年份类型下植物群落特征的方差分析
        4.5.2 植物群落特征在不同放牧处理和年份类型下的差异比较
    4.6 讨论
        4.6.1 重度放牧对植物群落特征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
        4.6.2 重度放牧对植物群落特征与水热条件之间关系的影响
        4.6.3 水热条件对植物群落特征的方差解释
        4.6.4 植物群落特征对放牧处理与年份类型的响应
    4.7 小结
5 放牧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功能群格局与状态转移过程的影响
    5.1 C3与C4植物功能群格局与状态转移过程
        5.1.1 C3与C4植物功能群的年际状态变化
        5.1.2 C3与C4植物功能群的年际状态转移过程
        5.1.3 C3与C4植物功能群的年际状态转移概率
    5.2 优势种与非优势种植物功能群格局与状态转移过程
        5.2.1 优势种与非优势种植物功能群的年际状态变化
        5.2.2 优势种与非优势种植物功能群的年际状态转移过程
        5.2.3 优势种与非优势种植物功能群的年际状态转移概率
    5.3 禾本科与非禾本科植物功能群格局与状态转移过程
        5.3.1 禾本科与非禾本科植物群落的年际状态变化
        5.3.2 禾本科与非禾本科植物功能群的年际状态转移过程
        5.3.3 禾本科与非禾本科植物功能群的年际状态转移概率
    5.4 木本与草本植物功能群格局与状态转移过程
        5.4.1 木本与草本植物功能群的年际状态变化
        5.4.2 木本与草本植物功能群的年际状态转移过程
        5.4.3 木本与草本植物功能群的年际状态转移概率
    5.5 讨论
        5.5.1 重度放牧对C3与C4植物功能群状态转移过程的影响
        5.5.2 重度放牧对优势种与非优势种植物功能群状态转移过程的影响
        5.5.3 重度放牧对禾本科与非禾本科植物功能群状态转移过程的影响
        5.5.4 重度放牧对木本与草本植物功能群状态转移过程的影响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大通河上游不同退化等级高寒草甸对夏季放牧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祁连山高寒草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 放牧对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
    1.3 放牧对草地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
    1.4 祁连山区夏季牧场利用现状
第2章 试验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研究内容及试验方法
        2.3.1 地上植物群落调查
        2.3.2 地下植物量取样
        2.3.3 土壤含水量和容重
        2.3.4 土壤养分测定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植物株高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1.1 轻度退化草地植物株高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1.2 中度退化草地植物株高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1.3 重度退化草地植物株高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1.4 极度退化草地植物株高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2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植被盖度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2.1 轻度退化草地植被盖度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2.2 中度退化草地植被盖度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2.3 重度退化草地植被盖度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2.4 极度退化草地植被盖度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3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地上、地下植物量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3.1 轻度退化草地地上、地下植物量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3.2 中度退化草地地上、地下植物量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3.3 重度退化草地地上、地下植物量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3.4 极度退化草地地上、地下植物量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3.5 不同退化程度草地植物的采食率对夏季放牧的影响
        3.3.6 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地下植物量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4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4.1 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群落Shanon-Wiener指数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4.2 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群落Simpson指数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4.3 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群落Pielow指数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5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含水量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6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容重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7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7.1 轻度退化草地土壤养分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7.2 中度退化草地土壤养分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7.3 重度退化草地土壤养分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3.7.4 极度退化草地土壤养分对夏季放牧的响应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4.1 放牧对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
        4.1.1 放牧对植被群落的影响
        4.1.2 放牧对草地植物量的影响
        4.1.3 放牧对草地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4.2 放牧对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
        4.2.1 放牧对土壤含水量和容重的影响
        4.2.2 放牧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被土壤系统对放牧和氮添加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放牧对草地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1.1.1 放牧对土壤的影响
        1.1.2 放牧对草原植被的影响
    1.2 氮沉降对草原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1.2.1 氮沉降对土壤的影响
        1.2.2 氮沉降对植被的影响
    1.3 植物根际的研究
        1.3.1 根际及根际系统
        1.3.2 根际效应
        1.3.3 根际微生物
        1.3.4 根际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的影响:整合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数据收集
        2.1.2 数据分类
        2.1.3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数据描述
        2.2.2 放牧对植被的影响
        2.2.3 放牧对土壤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高寒草甸植被对放牧的响应
        2.3.2 高寒草甸土壤对放牧的响应
        2.3.3 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对放牧强度和试验持续时间的响应
        2.3.4 不足之处
    2.4 小结
第三章 氮添加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的影响:整合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数据收集
        3.1.2 数据分类
    3.2 结果
        3.2.1 数据描述
        3.2.2 氮添加对植被的影响
        3.2.3 氮添加对土壤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高寒草甸植被对氮添加的响应
        3.3.2 高寒草甸土壤对氮添加的响应
        3.3.3 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对氮素形态、氮添加量和试验持续时间的响应
        3.3.4 不足之处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放牧强度下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及其养分关联性的变化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区域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
        4.1.4 样品处理及分析
        4.1.5 指标计算
        4.1.6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植被的变化
        4.2.2 土壤碳、养分含量和根际富集率
        4.2.3 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
        4.2.4 植被与土壤养分化学计量及其相关性
    4.3 讨论
        4.3.1 放牧对植被特征和物种组成的影响
        4.3.2 放牧对植被生物量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4.3.3 放牧对土壤的影响
        4.3.4 地上和地下的关联性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强度氮添加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区域
        5.1.2 试验设计
        5.1.3 样品采集
        5.1.4 样品处理及分析
        5.1.5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氮添加对植被养分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5.2.2 氮添加对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5.2.3 氮添加量与土壤养分以及植被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5.3.1 氮添加对植被养分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5.3.2 氮添加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5.3.3 氮添加影响下的高寒草甸植被与土壤养分关联性
    5.4 小结
第六章 综合讨论与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新颖和不足之处
        6.2.1 新颖之处
        6.2.2 不足之处
    6.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草地放牧系统中土壤-植被系统各因子对放牧响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对放牧的响应
    1.1 植物群落生产力及其组成对放牧的响应
    1.2 植物群落特征对放牧的响应
    1.3 植物种多样性对放牧的响应
2 土壤对放牧的响应
    2.1 土壤理化性质对放牧的响应
    2.2 土壤有机质对放牧的响应
    2.3 土壤氮对放牧的响应
    2.4土壤其他营养元素及土壤微生物对放牧的响应
3 放牧条件下植物的补偿性生长
4 建议与展望

四、牦牛放牧率对小嵩草高寒草甸不同植物类群地上生物量生产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返青期休牧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影响[D]. 周选博. 青海大学, 2021(01)
  • [2]短期氮磷施肥和冷季放牧对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颜熙. 兰州大学, 2021
  • [3]植物群落对放牧模式调整的生态响应 ——以墨竹工卡社区高寒草甸为例[D]. 王文海. 西藏农牧学院, 2021(08)
  • [4]祁连山东缘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际养分调控机理的研究[D]. 马源.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5]退牧还草不同恢复年限对玛曲高寒草地群落特征与土壤养分的影响[D]. 周小燕.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3)
  • [6]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家畜对放牧压力的响应机制研究[D]. 姚喜喜.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7]放牧和水热条件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影响[D]. 张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8]大通河上游不同退化等级高寒草甸对夏季放牧的响应[D]. 年勇. 青海大学, 2019(04)
  • [9]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被土壤系统对放牧和氮添加的响应研究[D]. 杨振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10]草地放牧系统中土壤-植被系统各因子对放牧响应的研究进展[J]. 董全民,赵新全,李世雄,王彦龙,郑伟,侯宪宽,宋磊. 生态学杂志, 2014(08)

标签:;  ;  ;  ;  ;  

牦牛放牧率对小松草高寒草甸不同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生产力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