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洪涝暴雨区预报系统

晋城市洪涝暴雨区预报系统

一、晋城市致洪暴雨落区预报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薛博[1](2015)在《2013.07.8-14山西区域性暴雨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文中认为山西总面积15.6万km2,其中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1%,河谷纵横,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下,气象灾害多有发生,暴雨是山西省最重要的灾害天气之一。2013年7月8-14日山西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造成滑坡、塌方、房屋倒塌、农作物受损等严重灾害。为进一步研究山西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成因,本文利用常规、非常规气象观测与监测资料,综合分析了此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中低层影响系统流型配置、红外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特征等,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Y对两个暴雨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并对相关物理量做了相应的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暴雨天气发生在中高纬多槽脊波动,中低纬副高大尺度系统维持少动,其外围584dagpm线摆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高西低环流背景下。(2)连续性强降水的中低层影响系统的相互配置特点显着:强降水区始终与对流层低层显着湿区位相一致;副高西侧西南气流形成了中低层的西南急流,强降水与70850hpa偏南急流相伴随,且强降水区域位于中低层西南急流头的风速辐合处;暴雨区发生在70850hpa切变之间。(3)副高西侧暖湿气流与700hpa、850hpa切变激发产生了本次连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云系,云系的强弱变化与中低层切变的强度和位移基本一致,整个云带的走向沿副高边缘呈东北西南向,影响强降水落区的对流云团其冷云盖中心TBB值均<-40℃,系典型中低云维持导致的暴雨天气过程。(4)长治地区是该次暴雨最大的落区,从雷达回波反射率因子分析,整个回波的移向及强度变化与fy-2e卫星云图的强度位相大体一致,雷达强回波经历两个主要连续阶段,即9日04时-10日14时,12日01时-13日04时,两个时段的降水回波以层状云和混合性降水回波为主,强中心回波强度在40-63dbz。雷达回波强度的演变与降水强度变化密切相关。(5)WRY模式对本次暴雨过程的模拟结果显示,两个暴雨日的暴雨落区模拟效果都比较好,但是降水量级与实况略有差距,还需要进一步的修正调整。在较好的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对暴雨发生有影响的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涡度、散度、对流有效位能(CAPE)、K指数做了重点分析。这两次暴雨过程降水的区域位于水汽通量大值区及水汽辐合中心附近,低层大量的水汽从西南方向向山西输送,充足的水汽是暴雨产生的必要条件。在强降水发生时垂直上升运动都较强,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结构明显,或者整层都为较强的辐合,空气上升动力强,对水汽的抬升作用十分明显。暴雨天气过程中中低层大气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且相应的区域也有较大的CAPE值。不稳定的持续促进了对流的发展,对中低层水汽的向上抬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且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也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WRF模式的模拟结果对暴雨预报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在应用中仍需要提高模式模拟的精确度和可靠性。

王正旺,薛博,程玉斌[2](2014)在《2013.07.8-14山西区域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文中提出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和监测资料,对2013年7月8-14日山西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从大尺度环流背景、中尺度流型配置、云图以及物理量场空间垂直剖面等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发生在副高大尺度系统稳定少动,中高纬冷空气扩散南下,西部多低值系统活动的东高西低环流背景下。(2)、暴雨区位于700hpa、850hpT-TD≤4℃的显着湿区、700hpa、850hpa切变之间以及低层偏南急流头的风速辐合处。(3)、连续性强降水系典型的中低云维持所导致。(4)、强降水期间,中低层趋于不稳定状态,且K指数34℃、si指数0℃的不稳定区域始终与850hpa、700hpa切变相对应。(5)、暴雨期间,低层均为低值系统,都显示正涡度和辐合中心。暴雨落区对应深厚的湿空气环境和较强的上升运动。涡度和散度均显示出高层负涡度、低层正涡度,高层辐散、低层强辐合的有利配置结构。

王正旺,刘新莹,魏建军,杨梅红[3](2014)在《2011.7山西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文中指出为了进一步研究山西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成因,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与监测资料,对2011年7月1—3日山西区域性暴雨天气,从大尺度环流背景、中低层影响系统、红外卫星云图、不稳定能量及物理量场的空间垂直剖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次暴雨发生在东高西低副高影响的环流背景下,中低层切变为暴雨主要影响系统,强烈的上升运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流场配置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涡度场与高低空系统的时空分布变化相一致,ki指数≥32℃的高能区、si<0℃的不稳定区域在降水时段始终与中低层切变系统的位相一致,促进了持续性强降水的产生。

柳林森,申继文,张哲[4](2013)在《山西2012年7月31日一次暴雨过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7月30-31日山西省中南部出现大暴雨天气过程,基于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NCEP资料、卫星云图资料等,从天气形势、物理机制、卫星云图等方面入手,对2012年7月31日发生在大同、吕梁、太原、晋中、阳泉、长治、临汾、运城和晋城等地的大到暴雨天气发生发展进行分析。

姚秀萍,叶晨,王丽娟,吕明辉[5](2012)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暴雨灾害及其防灾减灾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北京2011年"7·24"和2012年"7·21"特大暴雨灾害为例,初步研究了灾害特点、成因、气象防灾减灾的特征。分析表明,2011年"7.24"灾害是2011年入汛以来北京最强降雨过程,也是2001年以来夏季出现的最为明显的降水过程,具有降雨持续时间长、过程累积雨量大、降雨落区分布不均的特点,过程共造成4人死亡,无重大经济损失;2012年"7.21"灾害是自1951年以来的最强降雨灾害,期间多个气象站连续降水量达到极端气象标准,具有雨量大、降水急、范围广的特点,过程共造成77人死亡,经济损失达到百亿元。灾害成因包括气候条件、气象条件以及人为因素。分析也表明,北京"7·24"和"7·21"特大暴雨灾害的气象防灾减灾特点体现在在暴雨灾害防御体系运行、暴雨预报预警发布、气象信息传播等方面,为城市暴雨防灾减灾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此外,研究也激发了对城市暴雨灾害防灾减灾的思考,城市暴雨灾害的防御需进一步完善暴雨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明确预警信息发布的对象和范围;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提供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暴雨防御建议;进一步开展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并建立相应的业务系统;进一步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发挥其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赵桂香,范卫东,韩龙,刘志斌[6](2011)在《“8.18~19”山西省中南部暴雨天气特征分析》文中指出文章利用自动站加密资料、FY-2C卫星产品以及实况探测资料,对2010年8月18~19日发生在山西省中南部的多站暴雨、2站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大范围强降水主要受500hPa上切断低压、槽线和副高的共同影响,副高边缘不断生成和消亡的中小尺度对流云团(2个一般对流云团和6个中尺度对流云团包括1个MCC和5个MCS)是导致暴雨大暴雨的直接系统;暴雨站点上空TBB绝对值变化与降水变化有着较好的一致性。(2)此次降水过程,暴雨区非常分散,存在6个中心,分别表现出典型的β-中尺度和γ-中尺度特征,其分布呈现双峰、单峰、孤立单峰等多种型式,具有先沿着500hPa引导气流向东北发展,再随着副高的撤退又东南压的特点。(3)地面自动站风场资料分析显示,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存在涡旋降水、切变降水、辐合降水三种类型,其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均存在明显差异,暴雨落区却与它们和副高的相对位置有关。(4)A指数诊断揭示,高湿的气团在高不稳定层结背景下,沿副高边缘不断被抬升到高空,与来自高纬地区的强冷空气相遇,导致强降水;在对流层中、高层,转化项是涡度发展的主要因子,它使得垂直运动不断加强,成为不稳定大气的动力强迫因素。

任鹏娟[7](2011)在《晋城地区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和预报方法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雷暴是发生在大气中的激烈天气现象,出现时常伴有狂风、暴雨、冰雹等天气现象,与其他灾害天气相比,具有时间分布的瞬时性、季节性,空间分布的分散性、局地性,破坏力非常大等特点,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其危害主要来自闪电、雹块和强风、暴洪等。他们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常对输电和通信设施、建筑、航空器、车船、农作物以及人畜等等带来毁灭性的打击。随着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因雷暴引发的灾害也在不断增加。做好雷暴天气的监测和预报预警是防灾减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工作。本文以研究晋城雷暴天气监测和预报预警为目的,选用常规天气图、红外卫星云图、TBB、雷达和雷暴日等多种资料,首先归纳总结了四种影响晋城地区强雷暴天气的大尺度环流型,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了激发晋城地区强雷暴天气的各种物理因子,讨论了晋城地区强雷暴天气的红外卫星云图特征和雷达回波特征,接着使用雷暴日资料分析了晋城地区雷暴时空分布规律;然后,通过2010年的两次强雷暴天气的过程分析,论证了影响晋城地区强雷暴天气的大尺度环流型、激发晋城地区强雷暴天气的各种物理因子、红外卫星云图特征和雷达回波、TBB、雷暴日资料的实用性;最后,建立了晋城地区强雷暴天气的监测预警流程。

柳草[8](2009)在《使用TRMM卫星资料对青藏高原低涡降水结构的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原低涡是夏季高原地区的主要降水系统,少数高原低涡能够东移出高原发展,影响高原临近及下游地区,引发这些地区一次大范围的灾害性天气过程。本文利用TRMM卫星资料、ECMWF再分析资料、西藏地面气象站资料,结合天气学诊断分析对不移出的高原低涡个例“98.7.3-4”和移出的高原低涡个例“01.6.1-5”的降水结构和动力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将二者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得到如下结论:(1)TRMM卫星捕捉高原上降水的落区效果良好,基本准确。降水水平分布特点:低涡处于高原上时,涡区降水水平分布都不均匀,平均降水强度约为2.72mm/h。另外降水主要集中在涡区的南部和东部区域。移出高原的低涡个例处于高原上时在降水场上具有涡眼结构的特征,不移出的低涡个例没有。此次低涡东移出高原引起的强降水主要发生在涡区外围东南侧的槽前脊后位置,涡区降水微弱或无降水。(2)低涡降水的垂直结构特征:低涡处于高原上时,降水主要发生在对流层中上层。不移出的低涡,降水厚度在2.5-10km之间,最大雨顶高度达11km,甚至17km高度处。移出的低涡处于高原上时降水厚度范围在1.5-5km之间,最大雨顶高度约位于10km高度处。低涡移出高原到四川盆地上空时,降水厚度约为2.5-5km,最大雨顶高度位于7.25km高度处;移出海以后,低涡降水厚度约为5-13.5km,最大雨顶高度约位于7.5km-13.5km高度处。低涡移出高原后,最大降水强度约位于3km高度处,然后随着高度的升高,降水强度总体呈现递减趋势。(3)高原低涡潜热垂直变化特征:低涡处于高原上时,整个降水云团都为潜热释放,潜热释放值在近地面最大。移出的低涡到四川盆地上空时,整层降水云团都为潜热释放,但是潜热释放较低涡在高原上时要小;移到海上时,在5km高度以下均为潜热吸收,5km以上均为潜热释放,潜热释放在7-9km高度范围内为最大。(4)低涡动力结构特征:低涡处于高原上时很浅薄,位于边界层的500hpa或者400hpa,低层400-500hPa辐合、高层400hPa以上辐散。另外涡区对应的整层气柱都为上升气流,400hPa上升运动最强。不移出的低涡正涡度垂直厚度浅薄,主要分布在400-500hpa之间,500hpa最大。低涡移出高原后,逐渐变得越来越深厚,5日低涡出海,表现为一个自海平面到高空的气旋式旋转气柱。移出高原后表现为微弱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相应地涡区内上升运动大大减弱。上升运动主要发生在涡区外围东侧、南侧的槽前脊后位置。移出高原的低涡垂直方向上几乎都是正涡度,200hpa最大。低涡东移过程中,正涡度随时间呈振荡形式变化,但500hPa正涡度总体呈增强趋势。低涡水汽条件特征:低涡处于高原上时主要受到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不移出的低涡在移动过程中,由水汽辐合状态逐渐转为微弱的水汽辐散。移出的低涡在高原上时始终存在水汽辐合,移出高原后,涡区只有微弱的水汽辐合或者辐散。涡区东南侧的槽前脊后区存在低空急流,该区域是水汽通量和水汽辐合的大值区。

李毓富,延雪花,张磊,王建民[9](2008)在《2007年晋城市“7·29”致洪暴雨天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从大气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诊断入手,结合FY-2C云图及其产品等探测资料,分析了晋城市"7·29"致洪暴雨的成因和特征,为今后预报致洪暴雨提供了依据。

张磊,李毓富,王贵朋,赵元富[10](2008)在《2006年7月2—3日山西南部区域性暴雨成因分析》文中提出利用常规气象资料、713雷达资料等,分析了2006年7月2—3日发生在山西南部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北部低并入贝加尔湖低槽,低槽发展引导冷空气南下,为暴雨区提供了触发条件;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抬,导致低空急流的建立、发展与维持,为暴雨区输送了大量的暖湿空气;低空的暖式切变线为暴雨区提供了有利动力条件。

二、晋城市致洪暴雨落区预报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晋城市致洪暴雨落区预报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2013.07.8-14山西区域性暴雨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采用的资料、方法及主要内容
        1.3.1 资料和方法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山西暴雨的实况分析
    2.1 2013年7月8-14日山西暴雨实况介绍
    2.2 环流形势分析
    2.3 中低层流型配置分析
    2.4 卫星云图演变特征
    2.5 山西中南部强降水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尺度WRF模式对暴雨过程的模拟分析
    3.1 模式介绍
        3.1.1 WRF模式的结构流程
        3.1.2 WRF模式的物理参数化方案
    3.2 模拟方案设计
    3.3 模拟结果检验及分析
        3.3.1 模拟结果检验
        3.3.2 模拟结果的物理量诊断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结论
    4.2 特色之处
    4.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2011.7山西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降水概况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环流背景与切变系统的分析
    3.2 湿度场与动力条件的时空特征分析
        3.2.1 相对湿度场
        3.2.2 垂直速度
        3.2.3 涡度场
        3.2.4 散度场
        3.2.5 不稳定能量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山西2012年7月31日一次暴雨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降水概况
3 环流背景分析
3 结束语
4 动力条件分析
5 卫星雷达资料分析
    5.1 卫星云图
    5.2 雷达回波
        5.2.1 组合发射率
        5.2.2 速度场
6 小结

(7)晋城地区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和预报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雷暴研究现状和进展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晋城地区雷暴发生发展的大气环流分型特征以及雷暴发生发展的触发因子提取
    2.1 晋城地区强雷暴天气环流分型及云图特征
        2.1.1 华北冷涡型
        2.1.2 东北冷涡型
        2.1.3 低槽型
        2.1.4 西北气流型
    2.2 晋城地区雷暴天气发生发展的机制分析及相应的物理因子
        2.2.1 抬升因子
        2.2.2 大气稳定度参数
        2.2.3 大气温湿场参数
        2.2.4 水汽的物理量参数
        2.2.5 动力因子
    2.3 晋城地区雷暴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雷暴日资料在晋城地区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中的应用
    3.1 资料和统计方法
    3.2 雷暴日的时间变化
        3.2.1 雷暴日的年际变化
        3.2.2 雷暴日的季节变化
        3.2.3 雷暴初、终日的变化
        3.2.4 雷暴连续日数的变化
    3.3 雷暴日的空间变化
        3.3.1 年雷暴日的空间变化
        3.3.2 雷暴初日、终日的空间变化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强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4.1 2010年6月30日-2010年7月1日强雷暴天气过程
        4.1.1 大气环流特征
        4.1.2 天气概况及灾情
        4.1.3 强雷暴天气过程的物理量诊断
        4.1.4 强雷暴天气过程的云图特征
        4.1.5 强雷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特征
        4.1.6 强雷暴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分析
    4.2 2010年8月19日强雷暴天气过程
        4.2.1 环流背景
        4.2.2 天气概况及灾情
        4.2.3 强雷暴天气过程的物理量诊断
        4.2.4 强雷暴天气过程的云图特征
        4.2.5 强雷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特征
        4.2.6 强雷暴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分析
    4.3 两次强雷暴天气实例分析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晋城地区雷暴天气的监测和预警流程
第六章 结论和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
致谢

(8)使用TRMM卫星资料对青藏高原低涡降水结构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高原低涡降水结构的目的和意义
        1.1.2 使用TRMM 卫星资料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高原低涡结构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使用TRMM 卫星资料对降水的观测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内容
    1.4 本论文特色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
        2.1.1 TRMM 卫星资料
        2.1.2 ECMWF 再分析资料
        2.1.3 站点雨量资料
    2.2 方法
第三章 不移出的高原低涡个例的降水结构
    3.1 引言
    3.2 选取的个例
    3.3 高原上气象站点观测的降水和TRMM 探测的降水的对比
    3.4 降水结构
        3.4.1 降水水平结构
        3.4.2 降水垂直结构
        3.4.4 潜热垂直结构
    3.5 动力结构
        3.5.1 涡度、散度和垂直速度变化趋势分析
        3.5.2 水平流场分析
        3.5.3 水汽条件分析
    3.6 结论
第四章 移出的高原低涡个例降水结构
    4.1 引言
    4.2 选取的个例
    4.3 降水结构
        4.3.1 降水水平结构
        4.3.2 降水垂直结构
        4.3.3 潜热垂直结构
    4.4 动力结构
        4.4.1 高度场上闭合等高线或者闭合气旋环流的垂直厚度随时间演变情况
        4.4.2 散度和垂直速度变化
        4.4.3 涡度变化趋势分析
        4.4.4 水汽条件分析
    4.5 结论
第五章 不移出和移出的高原低涡个例降水结构对比分析
    5.1 引言
    5.2 对比分析结果
        5.2.1 降水水平结构的对比
        5.2.2 降水垂直结构的对比
        5.2.3 潜热垂直结构的对比
        5.2.4 动力结构的对比
    5.3 结论
第六章 总结和讨论
    6.1 总结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晋城市致洪暴雨落区预报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2013.07.8-14山西区域性暴雨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D]. 薛博. 兰州大学, 2015(02)
  • [2]2013.07.8-14山西区域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A]. 王正旺,薛博,程玉斌.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 2014
  • [3]2011.7山西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 王正旺,刘新莹,魏建军,杨梅红. 中国农学通报, 2014(14)
  • [4]山西2012年7月31日一次暴雨过程分析[J]. 柳林森,申继文,张哲. 北京农业, 2013(18)
  • [5]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暴雨灾害及其防灾减灾的初步研究[A]. 姚秀萍,叶晨,王丽娟,吕明辉. 城市气象论坛(2012年)·城市与气候变化论文集, 2012
  • [6]“8.18~19”山西省中南部暴雨天气特征分析[A]. 赵桂香,范卫东,韩龙,刘志斌. 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 2011
  • [7]晋城地区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和预报方法的探讨[D]. 任鹏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10)
  • [8]使用TRMM卫星资料对青藏高原低涡降水结构的分析研究[D]. 柳草.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09(09)
  • [9]2007年晋城市“7·29”致洪暴雨天气分析[J]. 李毓富,延雪花,张磊,王建民.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08)
  • [10]2006年7月2—3日山西南部区域性暴雨成因分析[J]. 张磊,李毓富,王贵朋,赵元富.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07)

标签:;  ;  ;  ;  ;  

晋城市洪涝暴雨区预报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