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时代”的中国功夫

“并购时代”的中国功夫

一、“并购时代”的中国功夫(论文文献综述)

周碧玉[1](2020)在《冷战时期美国电影中的东亚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影是一门具有国际性的艺术语言,它在全球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全世界人民在文化交流与传递民族感情方面的一个重要渠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科技与文化领域也一马当先,而电影产业更成为全世界电影的中心。因此,美国电影占据对自身以及其他各国形象的话语权与主动权。好莱坞通过大众媒介向全世界输送电影的同时,也将其自身的价值观念传递了出去,影响着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也影响着其他国家对东亚各国的认识与了解。特别是在冷战前后,美国的电影成了其重塑和建构其他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然而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国际形式下,东亚他者的形象是随着与美国的关系不断地呈现丰富多样的变化形态。本文以后殖民理论、比较文学形象学和跨文化形象学等理论为基础,揭示这些形象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权利话语。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主要论述选题的缘由,并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成果,最后论述了选题的价值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正文部分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在时间轴上梳理西方最早对于东方的印象以及其变化的过程。最先讨论处于“黄祸”恐慌之中的美国对东亚人的负面想象,接着论述二战后中国与日本的形象,展现在战争格局与国家利益的影响下中日形象的转变。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在冷战的阴影下,好莱坞拍摄的影片中的被妖魔化的中国形象,揭示中国形象生产背后的意识形态话语。接着论述冷战背景下日本人的形象,展示日本与美国之间从属与支配的盟友关系。然后讨论冷战背景下好莱坞对香港和上海两个城市的塑造。第三章探讨美国朝鲜战争影片中的朝鲜人和越战影片中的越南人形象,探讨美国如何在电影中筑构想象中的战争。第四章主要聚焦于后冷战时代,展现在冷战敌对思维的延续下,好莱坞影片塑造东亚形象的陈规与新变。最后结语部分总结了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好莱坞对东亚形象塑造新的走向。

孙铭壕[2](2020)在《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国际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服务产业是服务业的一个新兴领域,消费替代弹性小且产业附加值高,是各国服务业增加值的主要来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升级,文化服务贸易成为贸易领域的新蓝海。2019年,我国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进出口52.8亿美元,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412亿美元,文化服务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期。与美欧等国家发达的文化服务贸易相比,我国文化服务贸易仍存在贸易逆差大、国际竞争力不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等众多问题,与文化大国的地位不匹配。在日流、韩流大行其道、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的当今世界,中国文化一直偏安一隅,难以形成潮流。因文化带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文化价值在与境外贸易过程中会因文化差异而遭受减值,需要政府扶持政策的规范与管理。目前学术界关于文化服务贸易的研究大都放在公共管理理论框架下,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又包括指标分析和实证分析。由于国家样本少、有效数据不足和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等问题,定量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偏差较大。鉴于在文化服务贸易领域应用定量分析方法存在一定缺陷,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从可获得性较强、来源准确可靠的文化服务贸易政策的角度,探究各国政策差异对本国文化服务贸易的影响。首先,文章分析了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传导效果。先对各国现有文化服务促进贸易政策进行分类,根据主导力量的不同分为政府主导型、偏政府主导型、中性、偏市场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根据政策手段不同可分为环境型、供给性和需求型三类。然后,本文参照政策手段分类法,分别对环境型、供给性和需求型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理论传导机制和效用进行了分析:环境型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政府通过制定政策而影响文化服务贸易环境,从而影响贸易发展;供给型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政府从供给侧角度为文化发展提供资源,扩大文化要素供给,从而促进文化服务贸易;需求型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政府从需求侧扩大文化需求,减少市场不确定性,稳定文化服务市场。一般而言,国家综合使用以上三种类型的政策工具,通过主题培育、资源供给、环境优化三条路径培育发展文化服务贸易。随后,以中国为例,从经济效益、产业效益、社会效益和安全效益等四个角度来综合考察分析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实施效果。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带来的贸易增长效应、贸易平衡效应和贸易结构优化效应,我国的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显着提高了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总额,但存在出口总额远远小于进口总额,文化服务贸易总额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偏低等问题,说明我国现行贸易政策还未达到预期效果。产业效益选用文化产业增加值和劳动生产率评估政策效果,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固定投资额也逐年增加,文化服务从业人数和生产效率大幅增加,目前来看我国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产业效益明显。社会效益更关注文化属性和消费者主观感受,选用文化影响程度和文化影响范围两个指标衡量,结果发现,中国文化服务对国外消费者的影响程度很小,但社会影响范围因“一带一路”的实施不断扩大。文化安全是一国制定文化贸易政策的又一个出发点,本文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评判政策对本国文化保护的效果,评估结果发现,我国文化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极低、国际竞争力较弱和竞争劣势明显。其次,选取美国、日本、韩国、法国和英国等文化服务贸易大国的代表性行业,归纳分析这些国家在促进本国特色文化服务出口方面的经验。美国在影视、动漫领域的产业扶持政策更侧重于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税收体系,提供宽松的竞争环境来培育行业龙头,带动行业集聚,提升行业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出台贸易促进政策实现全球化对外扩张。日本的动漫产业能够在世界市场占据大量份额,则得益于国内从制度到出口全方位的促进政策。法国的艺术品授权贸易的繁荣,离不开法国国内文化艺术制度、文化服务设施的完善、艺术欣赏的普及化以及对外强势的“文化例外”措施。英国艺术品授权贸易的发展则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包括拍卖行业严格有序的行业自治,以及英国国内法律对消费者的保护催生的“有限责任条款”等。综上得出的经验主要是:文化服务贸易发达的国家,均从贸易环境优化、政策财政支持、培育竞争力量、维护本国文化等几个角度制定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在协助本国文化扩张的同时,保护本国文化不受外来文化侵袭。再次,根据当今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特点,选取了数字文化服务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统计两个领域进行专题研究。数字文化服务贸易是未来文化服务贸易的新趋势和新增长点,本文在准确阐述数字文化服务贸易概念和自身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美国、欧盟两国(地区)制定数字文化贸易政策的现状和趋势,发现美国作为数字文化强国,奉行自由贸易政策,而更看重文化保护的欧盟,则倾向于通过“数字税”的方式设置文化贸易壁垒。各国数字文化服务贸易政策正走向分化,这加剧了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的摩擦,制约了国际数字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在文化服务贸易统计方面,因各国对文化服务贸易的定义不统一,导致文化服务贸易数据统计有较大分歧。本文聚焦文化服务贸易统计领域的差异性,归纳了主要国际组织和国家对文化服务的分类和数据统计规则,着重分析了中美数据统计的差异和因差异导致的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的差距,以进一步评判不同统计方法的优劣。特别地,本文对与文化服务贸易相关的特有现象进行了分析。因文化服务贸易有文化和产品的双重属性,在国际贸易中有其显着特征。本文着重分析了文化服务贸易领域“文化自由”和“文化例外”并存、“文化增值”和“文化折扣”并存的现象及其成因,并详细总结了国际贸易组织在应对文化服务贸易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而采取的特殊措施,为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和讨论,结合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对我国文化服务贸易政策提出七点建议。第一,重点出口文化折扣较低的文化服务;第二,借用国外观众熟悉的文化样式传播中国文化,减少“文化折扣”;第三,采取“本土化+国际化”战略,保证出口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外国人能看懂,能理解,进而刺激文化服务消费;第四,瞄准文化亲缘性市场,寻求语言相近、地理相邻的国家作为主要出口市场;第五,借鉴发达国家文化贸易政策经验,完善国内相关立法,减少贸易摩擦;第六,兼顾国民文化需求与国家文化安全,采用市场引导、教育引导、社会福利引导等多种方式,树立国民的文化安全意识;第七,积极推动WTO中与文化服务贸易有关规则的改进,利用双边或多变文化合作,建立长久的文化战略合作关系。

李国敏[3](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对于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应对,国内外有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海外战略风险,人们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固然战略风险与政治风险关系极其密切,但鉴于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影响后果的特殊严重性,有必要予以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我们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为主,同时运用历史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全文。首先弄清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史,重点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情况,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其次,着重对企业海外战略风险进行解析。在梳理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基础上,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探讨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往往由宏观国际环境格局或中观双边外交关系的重大变动所造成,具有宏观全局性、强烈的政治性和立体多维的关联性,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和突变式涌现特征,其破坏性极大,并且可能持续发生不利影响。论文还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接着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两个中国高科技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在新时代、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造成的严重战略风险。本文还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案例,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等因素对于中企海外项目造成的战略风险。最后,论文就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提出了应对建议,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利益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孙萌[4](2019)在《银皮书:2018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 第四章 2018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渠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中国电影产量从2012年的893部增加到1082部,观影人次从2012年的4.4亿增长至2018年的17.16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5.46%;国内电影票房从2012年的170.73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609.7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3.63%;全国银幕总数达到60079块,其中2018年新增9303块。国产电影总票房为378.97亿元,相比2017年增长了25.89%;市场占比为62.15%,比2017年提高了8.31%,市场主体地位更加稳固。2018年一大批国产电影实现了口碑逆袭,取得了优异成绩。全年票房过亿元的影片有82部,其中国产电影44部。2018年度中国市场电影票房排行榜前10位有6部国产电影。

孟宪怡[5](2019)在《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提出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发展能力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现行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化发展现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文化发展手段与业态变革的新形势都出现了不适应。改变不适应状况,根本出路在改革。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九大,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经探索、扩展、深化阶段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纵向链条。系统梳理、总结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演进历程,可以厘清文化改革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理论问题,对巩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之基,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实现复兴之梦的价值取向和重要手段,而这个取向和手段将成为实现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核心思想,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改革”、“创新”能否从观念形态转化为促进社会进步的现实形态,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将成为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点。本文将文化治理理论作为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研究的分析工具,通过论述具有完备文化治理经验的典型发达国家,如“社会运作型”的美国文化体制、“政府主导型”的法国文化体制、“产业促进型”的韩国文化体制,比较分析、取长补短,更好的引导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本文对新时代文化体制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归纳分析,界定了文化的内涵、外延及主要特性,总结提出了文化体制的概念、职能及基本范畴,对历史各个阶段、东西方各种文化体制的相关理论进行追根溯源。梳理了建党以来文化体制的形成过程,论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因,介绍了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就与经验、问题与成因。在梳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时,本文在“三分法”基础上进行时空上的延展和补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初探、拓展、共识、深化四个阶段,对各个阶段取得的成效和不足进行阐述,对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就与经验进行总结,同时分析了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及问题的成因,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对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总结出五方面的原因:传统文化体制惯性的路径依赖;改革路径的单向性;改革主体的一元主导;改革动力的非原生性;政府文化管理的低效性。从而为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创新路径找到突破口。结合文化治理理念与制度变迁理论,从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三方面,以创新为突破口,探寻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文化体制改革的理念创新包括创新党对新时代文化工作的领导方式、树立新时代高效服务型政府理念、践行新时代文化治理理念、重视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探究;文化管理体制创新包括推动政府文化管理权的下放与转移、落实大文化体制架构、推进新时代文化立法工作、提升大数据环境下文化管理能力;文化运行机制创新包括党和政府切实保障国家文化需求的机制创新、传统文化事业体系向现代公共服务文化体系转化的机制创新、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机制创新。从文化体制改革的角度,较为系统的回答了如何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如何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如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如何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提供了方案。

窦金启[6](2019)在《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文中认为在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中国要继续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看出,从十六大期间开始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其也必然要以此为其发展依据,从而形成影视“走出去”布局。影视“走出去”其实是在文化“走出去”整体战略下形成的影视产业对外传播的体系,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影视国际传播与交流的一种具有中国时代理论特色的理论。其既涉及硬性的影视产业“走出去”,也包含软性的影视文化“走出去”,但所有这些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以此,向国际社会展示良好而积极的国家形象。其实,在新世纪初,我国的影视行业就开始不断探索“走出去”的方式和方法。本文采用面相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以影视“走出去”为本体,通过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颁布以来到现阶段,我国的影视行业的“走出去”的理论形成,影视“走出去”构成内容的盘整与分析,影视个案及产品的调查与研究和影视“走出去”对我国国家形象体系构建的影响等几方面作为论述和研究的对象,梳理和盘整出我国影视“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得出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及方法。影视对外传播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形成影视“走出去”的根本。本文的第一章,侧重探讨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影视“走出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特性。通过对十七大到十九大期间关于影视“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影视工作指导意见的梳理,可以得出,影视“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组成之一,是在其理论指导之下所形成的。并且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其形象性、时效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进而对文化“走出去”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第二、三章,以影视“走出去”的内容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把影视“走出去”及对外影视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内容—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这四种艺术形态,在新世纪“走出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盘整和梳理,进而得出:我国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型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影视“走出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要配合国家外交方针及政策。本文第四章,以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方针为语境,分别从大国、周边、“一带一路”、以及中非“战略合作伙伴”这四个角度,对我国影视产业在这四种对外交往策略中的重点国家的“走出去”现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我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综合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关于提升我国影视产业整体“走出去”的可行性路径。无论是影视产业“走出去”,还是影视文化对外传播,其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最高级的目标是要实现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表达,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所以,本文最后一部分就影视“走出去”对于国家形象构建体系的丰富和提升进行研究,并认为,影视“走出去”无论从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已经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影视产业的对外发展在提升自身的品牌意识和影响力的同时,要自觉的肩负起对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责任。

林宇阳[7](2019)在《迪士尼在中国大陆的出版策略探析》文中提出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播设备、设施的不断更新,出版业的生产营销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一方面,新兴出版方式如数字出版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的图书与期刊出版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我国,各出版企业在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下,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于体制和机制不健全,一些出版商急功近利思想作祟,我国出版业的发展遇到了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迪士尼世界出版公司(Disney Publishing Worldwide,以下简称“DPW”)是当今全球儿童图书和杂志出版商中的翘楚,在出版业深刻变革的浪潮中,DPW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却日益增强,其成功的秘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首先探究迪士尼的整体出版策略:影视策划图书的出版模式,全方位的出版业务,丰富的出版物类型,创新型创作,并购合作与多维度开发,行之有效的出版营销——与时俱进的“营销理论”、精准灵活的“市场定位”、形象和文化并重的“品牌策略”以及多渠道立体化的“营销方式”等。然后,以迪士尼的整体出版策略为基础,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着重讨论迪士尼在中国大陆的出版策略:从出版授权的“获得”“认证考查”和“出版过程”等方面讨论“出版授权策略”;以迪士尼出版图书《花木兰》为例分析“全球取材创作策略”;从“保持核心优势”“化枯燥为趣味”“把握市场契机”“寓教于乐”和“因‘岁’制宜”等方面论述“中国化设计开发策略”;并对迪士尼的这些策略进行了得失分析。最后,在以上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迪士尼在中国大陆的出版策略对我国出版业的启示,并为我国出版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陈晓[8](2019)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商业电影研究(2002-201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将国产商业电影置于产业研究、文本研究、文化研究的交叉视野之中,在电影史、电影理论及电影批评的框架下,旨在厘清2002-2017年国产商业电影的纷繁面貌。首先,在时间上对其进行微观层面的断代划分,历时考察国产商业电影的生发环境及流变状况。第二,结合“本土性”表达及“国际化”表达两条共时线索,力图解释国产商业电影生成、变化、发展的主体因素,勾画出该领域范畴内丰富立体的文化图景。第三,综合实证研究方法,尝试以跨文化视角透视国产商业电影的输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方法论延伸及讨论。基于此,本文将分作六个部分展开论述。“绪论”部分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对已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述评,指出目前研究中缺乏对国产商业电影集中化、系统化、理论化的论述,并由此提出本文的主体研究架构。第一章“国产电影商业环境的生成”描述新世纪后的国产商业电影延续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娱乐属性,生发于政策-经济生态圈、媒介生态圈以及跨域合作生态圈所构成的复杂语境当中。政策-经济生态圈以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通过股份制、院线制的建立,促成中国电影产业的体系化发展。媒介生态圈以内容生产领域的“IP转化”及内容流通领域的“互联网+电影”战略性格局,建立国产商业电影的跨媒体运营模式。跨域合作生态圈广泛利用资金与人才优势,以“合拍片”生产为基本路径,使国产商业电影迈入全球化商品行列。第二章“国产商业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述”指出国产商业电影受到内在文化势力的深刻影响,官方、资本方、大众三股力量的互动,根本性地决定了国产商业电影的差异性面貌与本土性表达。官方以向大众输出主流意识形态为根本目的,通过与资本方的联姻,促成“主旋律”电影转向“主流商业片”。从对“主旋律”的商业化重述,到对“样板戏”的娱乐化改写,主流话语从显性在场转变为隐性在场。资本方以商业营利为根本目的,在实践层面搭建不同文化相互沟通的桥梁,生产出兼顾多方文化需求的电影产品。其中,商业电影的历史空间呈现出想象性叙述的特征、动作类型片自觉践行主流意识形态的“询唤”功能、贺岁片全面迎合流行文化与消费语境、文艺片流露出电影艺术的退守与反抗姿态。大众文化从“沉默者”转为一股显在力量,既处在官方与资本方的引导之下,又因其自反性而促使电影市场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电影“粉丝”通过协商性参与的方式,进入商业电影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以“青春片”为代表,大众群体自身的属性成为资本方的创作指南。“新主流”电影的出现,既表明“现象级”作品源自于大众文化“时代面向”的刺激和培育,也反映出多股文化力量共同促动了集体欲望的影像化宣泄。第三章“国产商业电影影像美学新质”指出国产商业电影受到外来文化引导,文本实践逐渐与世界商业电影范式达成共识,并自觉进行着影像美学现代性的重新建构。在影像符号层面,国产商业电影对异域景观实行“标签化”处理,在银幕上勾勒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认知地图”。一方面,大量涌现的西方符号明示着西方文化的强力渗入;另一方面,在外来文化的映照下,跨文化个体同时流露出对本地文化强烈的复归心态。在镜头修辞层面,制造影像“吸引力”成为国产商业电影重塑“电影性”的重要目的与途径。对“蒙太奇”的活用展现出国产商业电影的速度“变奏”;“数字长镜头”标示出国产商业电影的数字技术转向。在故事题材层面,国产商业电影在类型化叙事的流变过程中,不断分化、变异、繁殖出多样式的类型片。“奇幻片”糅合西方元素与本土文化,成为国产商业电影类型融合的先驱范例;“一本多拍”作为新样态的跨国改编形式,彰显出类型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在母题内涵层面,情感母题、寻找母题及英雄母题均与世界电影的创作潮流构成互文关系,指向人类共通的价值选择。第四章“国产商业电影的海外之旅——以北美市场为参照系”将北美地区中国商业电影的市场接受作为切入口,论述国产商业电影所遭遇的真实文化壁垒。古装大片的热潮与失落印证着北美市场的“选择性阅读”模式,而“华狮”及“华语片”的推广开拓了各类型商业电影的发行路径。国产商业电影“输出”的基本困境在于面临着结构性的文化霸权,中国电影作为“外语片”,难以获得“准”商业片待遇,始终未能进入北美主流市场。国产商业电影遭受“冷遇”的另一重因素在于中美观众的文化认知差异,基于对中美在线影评网站的实证考察,美国观众重“形式”、重技术以及自觉的跨文化立场与中国观众形成鲜明对比。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指向中美不同的文化语境,即普遍意义上的高/低文化语境差异,以及不同的观影模式,即审美机制上的类型/故事传统差异。《英雄》与《长城》作为两部具备典型“访美”特质的作品,值得重点关注。《英雄》之于中国电影商业化、国际化取向的历史功绩应当予以重新追认;《长城》标志着中美合作的深度开展,而“杂交”文本的缺陷阻碍了其背后深刻世界性主题的有效传播。第五章“国际坐标内国产商业电影的精进路径”尝试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当前历史语境中的国产商业电影。国产商业电影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时刻遭遇着本土文化裂变与外来文化冲击所带来的种种难题。面对如此纷杂的跨文化语境,国产商业电影的发展方向应当坐落于世界电影的版图之中,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基础,回归具有主体性特质的中国电影范畴,扮演好国家电影、文化商品、图像档案等多重角色。

周子钧[9](2019)在《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拟就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进行全面考察。主要从两个方面构建本论文的框架:一方面是划分和考察40年资本化进程经历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个阶段,把握期间演进的脉络和螺旋式上升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此形成了论文的第一、第二、第三章。另一方面是总结40年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此形成了论文的第四、第五章。第一章即1978年-1999年的市场化阶段。这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79年:“文革”后电影业的恢复;第二阶段1979年-1992年:电影业机制在转型时期的改良;第三阶段1993年-1999年:电影业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这个市场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打破行业垄断,通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焕发电影业的活力,实现电影行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第二章即2000年-2008年的产业化阶段。这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2004年:电影业内改革向纵深发展;第二阶段2005年-2008年:电影业对非公资本和境外资本进一步开放。这个产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由分散各自为政的状态走向集团化和院线化,实现电影行业向产业化转轨。第三章即2009年-2018年的证券化阶段。这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年-2012年是启动期;第二阶段2013年-2015年是高潮期;第三阶段2016年-2018年是提升期。2009年10月创业板设立华谊兄弟上市标志证券化阶段来临,民营电影公司率先陆续登陆A股市场;2016年8月中国电影、上海电影两大国有电影公司在A股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成为主流。电影公司通过IPO或借壳实现在A股上市融到大量资金,上市以后通过增发、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做优做强健康发展。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升证券化的水平,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第四章是资本化进程的成效和问题。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取得的成效,首先是对于资本化规律和特点的把握、运行原理和阶段、启动和发展的认知。这是思想上的觉醒,是对于发展电影产业必须走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的道路,必须接纳、借力资本、资本市场和A股市场取得了广泛共识。政策的制定和推动是一直往这个正确的大方向前进,实际运行当中也取得了显着成效。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把握、处理好产业与资本的关系;产业为主资本为附,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对资本化的负面影响和破坏力,必须采取电影行业整顿、A股市场监管、财税严格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而又严格的治理。第五章是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梳理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勾画资本化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大阶段脉络与走向,分析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都是为了提出更好的对策,以指导电影产业资本化历程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的更加扎实更加长远。其中,坚持保证资本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遵循借力资本市场融资做优做强产业、提高通过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健康发展、构建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实现影企自身发展、推动与资本化进程相适应的规范运行体制、把握“内容为王渠道致胜”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与资本化进程相一致控制好金融风险等七大原则至关重要。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资本化进程”观察中国电影产业1978年-2018年40年的发展,在学术研究上填补了一定的空白;从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阶段把握40年资本化进程,揭示了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由浅入深、不断递进、螺旋式上升的逻辑进程;从产业与资本的博弈入手进行分析,指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效统一”是观察中国电影“资本化进程”的一个本质性把握;研究方法上融合历史学、金融学、电影产业理论于一体。本文认为,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有力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站在新起点上,充分吸取资本化进程呈现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必将更加充分,在把握和运用金融杠杆的“度”上必将更加精确,这必然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的空间和质量,推动中国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

江林彬[10](2019)在《影视公司高溢价并购明星资本动因及经济后果分析 ——基于华谊兄弟案例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影视产业内大手笔的明星资本的并购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很多上市企业并购了或者试图并购一些由着名影视明星所控制的公司,而这一并购行为通常伴随着高估值、高溢价的情况。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了华谊兄弟三次高溢价并购明星资本的行为。通过探讨高溢价并购出现的动因以及产生的经济后果,希望能够为市场上的类似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从企业特征、管理层角度、业绩承诺以及产业背景等多个角度分析影视公司高溢价并购明星资本的动因,并研究了并购后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1)影视公司并购明星资本过程中存在高估值、高溢价现象;(2)影视公司高溢价并购明星资本可以增强公司的影视资源,拓展业务链。高溢价的产生,一方面是明星资本高附加值的特性无法通过现有的价值评估方法得到有效衡量。同时优质影视资源高度集中,造成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会出于自利的动机来提高溢价,而业绩承诺的签订也会推动高溢价并购完成。另一方面,市场并购交易溢价的普遍上涨也推动了上市公司不得不付出较高的对价获取明星资本;(3)高溢价并购后企业的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都较差,并没有达到企业所期望的提高资产回报率的并购计划。案例研究发现,企业在进行并购活动时应该注意通过完善明星资本价值评估机制、加大影视行业业绩承诺的约束力、强化标的企业的资质再结合监管政策对并购的估值溢价进行监管从而将类似行为的并购溢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对类似行为的风险进行管理。

二、“并购时代”的中国功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并购时代”的中国功夫(论文提纲范文)

(1)冷战时期美国电影中的东亚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价值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价值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冷战格局形成之前的东亚形象
    第一节 种族观念支配下的东亚形象
        一、东亚形象的品格裁判
        二、东亚形象的性别隐喻
    第二节 战争进程主导下的东亚形象
        一、想象善良的中国民众
        二、塑造邪恶的日本士兵
第二章 冷战时期意识形态氛围中的东亚形象
    第一节 从敌人到盟友的日本
        一、恋爱的隐喻
        二、战争的记忆
    第二节 从盟友到敌人的中国
        一、恐怖的敌国
        二、野蛮的异族
    第三节 暧昧的中国租借地想象
        一、拯救心态中的香港
        二、异域想象中的上海
第三章 冷战时期武装冲突叙述中的东亚形象
    第一节 朝鲜战场上的东亚形象
        一、朝鲜敌人
        二、韩国盟友
    第二节 越南战场上的东亚形象
        一、“北越”敌人
        二、“南越”盟友
第四章 冷战格局终结之时的东亚形象
    第一节 东亚“赤色威胁”的重述
        一、敌对思维的延续
        二、政治焦虑的变化
    第二节 东亚男性角色的分化
        一、被追捕的东亚罪犯
        二、被去势的东亚警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参考片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国际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五节 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研究现状
        一、国内文化服务贸易概念辨析
        二、国内文化服务贸易理论研究
        三、国内文化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四、国内文化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五、国内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分析
    第二节 国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文化服务贸易概念辨析
        二、国外文化服务贸易理论研究
        三、国外文化服务贸易研究内容
        四、国外文化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五、国外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分析
    第三节 文献述评
        一、国内外关于文化服务贸易概念的辨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侧重领域的差异
        三、国内外研究侧重领域差异形成原因分析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本文研究方向
第三章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析
    第一节 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内涵
        一、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定义
        二、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类
        三、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传导机理
    第二节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类
        一、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定义
        二、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类依据
        三、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类
    第三节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效用分析
        一、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传导分析
        二、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效益分析
    第四节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与国际规则
        一、文化服务贸易有关的国际规则概述
        二、与文化贸易有关的WTO争端
        三、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与国际规则的互动关系
第四章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国际比较
    第一节 影视领域
        一、美国的影视政策
        二、法国影视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韩国的影视政策
        四、对中国的启示
    第二节 动漫领域
        一、美国政策的主要内容
        二、日本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对中国的启示
    第三节 艺术品授权领域
        一、法国政策的主要内容
        二、英国的主要政策
        三、对中国的启示
第五章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专题研究
    第一节 数字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专题
        一、数字文化服务贸易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二、数字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三、数字文化服务贸易壁垒
        四、数字文化服务贸易规则之争
        五、各国数字文化服务贸易政策
        六、中国数字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的策略选择
    第二节 文化服务贸易统计政策专题
        一、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统计标准
        二、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统计框架与实践
        三、中美文化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差异分析
    第三节 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组织机构
        一、各国的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的组织机构
        二、中国的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的障碍及借鉴
第六章 文化服务贸易相关的特有现象分析
    第一节 “文化自由”与“文化例外”共存
        一、文化例外是保护本国文化的盾牌
        二、“文化自由”有利于推广本国文化产品与服务
        三、对中国的启示
    第二节 “文化折扣”与“文化增值”
        一、文化折扣及成因
        二、文化增值及成因
        三、中国文化服务贸易从“文化折扣”转变为“文化增值”的策略
    第三节 文化服务贸易国际规则中的文化特性考量
        一、WTO现有文化服务贸易规则
        二、WTO文化贸易规则与其他国际法规则的博弈和协调
        三、对文化服务贸易规则发展趋势的分析与展望
        四、中国应对文化服务贸易规则新发展趋势的对策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我国在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方面存在的差距
        二、国外先进政策实践带来的启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促进文化服务贸易由“文化折扣”转向“文化增值”的策略选择
        二、积极参与文化服务贸易相关规则制定
    第三节 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3)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核心问题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论
    三、思维方法、创新与不足
    四、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一、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二、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外部条件
        三、跨国公司
    第二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初期实践
        一、中国企业的早期海外拓展
        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三、“走出去”战略的初期实践(2000——2010)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进入新时代(2010-)
        一、后危机时代
        二、“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打开新空间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分析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非政治风险
        二、政治风险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与类型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局性”
        二、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强烈政治性
        三、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系统复杂性
        四、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生成类型与严重危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战略风险
        一、国际格局大变革带来企业战略风险
        二、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若干形态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海外战略风险比较
第三章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与中国企业战略风险—以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为例
    第一节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演变
        一、美国对华战略敌视(1949—1971)
        二、美国对华战略接触与遏制(1972-2016)
        三、“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对华全面战略遏制(2017-)
    第二节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两次制裁
        一、中兴通讯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一次制裁
        三、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二次制裁
        四、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第三节 美国对华为的全力“围剿”
        一、华为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孟晚舟事件”及其影响
        三、美国遏制华为手机和5G业务全球拓展
        四、华为反制美国打压与自强自卫的应对策略
    第四节 美国对华遏制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
        一、新时代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原因
        二、中兴通讯与华为公司应对美国打压政策比较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遭受的战略风险—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例
    第一节 缅甸密松电站项目及其搁置
        一、密松电站的设想与立项
        二、密松电站项目的突然中止与长期搁置
    第二节 密松电站项目战略风险的系统分析
        一、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
        二、美西方因素与密松电站项目搁置
        三、中方认识和处置密松电站战略风险之反思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密松电站项目
    第三节 利比亚中企项目经受的战略风险
        一、中国企业走进利比亚
        二、“阿拉伯之春”与利比亚战乱
        三、中企利比亚项目蒙受重大损失
    第四节 中资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比较
        一、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相似之处
        二、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不同之处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对策
    第一节 加强合规管理认清海外环境
        一、中国企业要加强合规管理,提高国际化水平
        二、认清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三、认清中国对外投资国际背景的变化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中国企业应对海外战略风险的策略机制
        一、战略风险预防性策略机制
        二、战略风险分散性策略机制
        三、战略风险补救缓解性策略机制
    第三节 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管控海外战略风险
        一、政府帮助“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东道国的互动
        二、综合利用国内、国际双层法律手段防范战略风险
        三、同东道国主要利益集团和民众建立友好和谐关系
结论
    一、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是复杂的系统风险
    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需要危机意识与复杂系统思维
    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主要内容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概念
        一、文化
        二、文化体制
        三、文化体制改革
        四、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
    第二节 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体制的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体制的理论
        三、西方学者关于文化体制的理论
第二章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形成创立阶段(1921—1978)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体制的形成(1921—1949)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化体制的创立(1949—1978)
    第二节 改革探索阶段(1978—201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初探(1978—200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拓展(2002—2012)
    第三节 新时代全面深化阶段(2012 至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共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深化
第三章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就与经验
        一、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就
        二、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
    第二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外部挑战
        二、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内部困境
    第三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体制惯性的路径依赖
        二、改革路径的单向性
        三、改革主体的一元主导
        四、动力机制的非原生性
        五、政府文化管理的低效性
第四章 文化体制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
    第一节 “社会运作型”的美国文化体制
        一、美国文化体制的形成
        二、美国文化体制的组织架构
        三、美国文化体制的运行机制
        四、美国文化体制的经验总结
    第二节 “政府主导型”的法国文化体制
        一、法国文化体制的形成
        二、法国文化体制的组织架构
        三、法国文化体制的运行机制
        四、法国文化体制的经验总结
    第三节 “产业促进型”的韩国文化体制
        一、韩国文化体制的形成
        二、韩国文化体制的组织架构
        三、韩国文化体制的运行机制
        四、韩国文化体制的经验总结
    第四节 国际经验的启示
        一、文化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需要立足本国国情
        二、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应围绕多中心治理
        三、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开辟多元文化融资渠道
        四、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应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
第五章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创新
    第一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理念创新
        一、创新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方式
        二、树立新时代高效服务型政府理念
        三、践行新时代文化治理理念
        四、重视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
    第二节 新时代文化管理领导体制创新
        一、推动政府文化管理权的下放转移
        二、落实大文化体制架构
        三、推进新时代文化立法工作
        四、提升大数据环境文化管理能力
    第三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运行机制创新
        一、党和政府切实保障国家文化需求
        二、传统文化事业体系向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化
        三、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文化消费需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依据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和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原则及方法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
第一章 影视“走出去”的文化理论支撑
    第一节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影视对外传播
        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成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
        三、文化“走出去”的方式
        四、影视对外传播结合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理论成果
    第二节 影视“走出去”的特征及其影响
        一、影视“走出去”的媒介特性
        二、中国影视“走出去”的影响力分析
        三、制约影视“走出去”影响力的因素
    第三节 影视“走出去”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影视艺术具有天生的文化责任
        二、影视媒介影响文化认同
        三、影视产品转变价值取向
第二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上)
    第一节 映像东方--国产电影“走出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利好的电影“走出去”政策
        二、国产电影海外推广与传播内容
        三、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影响力及问题分析
    第二节 剧领天下--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环境
        二、国产电视剧海外推广与发行内容
        三、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下)
    第一节 纪录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纪录片及其“走出去”环境
        二、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路径及内容
        三、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多彩世界--国产动画片“走出去”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动画“走出去”的环境及利好政策
        二、国产动画片的海外销售与发行
        三、国产动画片的国际合作分析
第四章 影视“走出去”在外交语境中的个案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 中国影视在欧美大国“走出去”影响力的提升
        一、美国
        二、法国
        三、俄罗斯
    第二节 中国影视在周边国家“走出去”影响力的扩大
        一、越南
        二、蒙古
        三、印度
    第三节 深耕“一带一路”的中国影视“走出去”
        一、匈牙利
        二、泰国
        三、埃及
    第四节 中国影视在非洲主流国家“走出去”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中国影视业在非洲发展概况
        二、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传播的优势
        三、中国影视在非洲传播的问题分析
    第五节 中国影视“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一、多途径调控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二、主抓影视节目内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多元化传播渠道,建设基础化数字平台
        四、完善对外影视人才培养建构
        五、建立良性的监督反馈机制
第五章 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研究
    第一节 文化形象与影视媒介
        一、文化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
        二、西方映像中的中国形象
        三、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生成
    第二节 影视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规律
        一、对外宣传让位于国际传播
        二、不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
        三、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四、影视创作要保持文化自觉
    第三节 影视创作表达国家形象的问题与不足
        一、文本创作方面,缺乏思想力量
        二、作品表达方面,缺乏视觉感染力
        三、推广发行方面,缺乏民族基础层面的统筹
        四、学术研究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引和批评
        五、文化消费方面,缺乏民族意识引导的力量
    第四节 影视“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与原则
        一、影视媒介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优势
        二、影视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
        三、其他的影视文化形式与国家形象塑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
附录B 《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倡议书》
附录C 《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D 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作品目录
附录E 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获奖名单一览
附录F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优单元优胜作品
附表G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的对外影视节目一览
附录H 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迪士尼在中国大陆的出版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出版业
        1.1.2 我国出版业现状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迪士尼的整体出版策略
    2.1 迪士尼和DPW简介
    2.2 出版模式和出版结构策略
        2.2.1 出版模式
        2.2.2 出版结构
    2.3 出版创作策略
        2.3.1 创新策略
        2.3.2 角色设置策略
        2.3.3 创造快乐策略
    2.4 并购合作和多维度开发策略
        2.4.1 并购合作策略
        2.4.2 多维度开发策略
    2.5 营销策略
        2.5.1 营销理论
        2.5.2 “市场定位”和“打造品牌”策略
        2.5.3 营销方式
3 迪士尼在中国大陆的出版策略
    3.1 对中国大陆消费行为和市场的调研
    3.2 在中国大陆的“出版授权策略”
        3.2.1 美国童书的对外授权
        3.2.2 迪士尼的出版授权与版权保护
        3.2.3 在中国大陆的出版授权现状
        3.2.4 迪士尼出版授权的获得
        3.2.5 对授权出版商的认证考查
        3.2.6 授权出版商的图书出版过程
        3.2.7 出版授权营销情况
    3.3 在中国大陆的“全球化取材创作策略”
        3.3.1 “全球化”策略概述
        3.3.2 在中国大陆的“全球化创作取材策略”
    3.4 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化设计开发策略”
        3.4.1 “本土化”策略概述
        3.4.2 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化设计开发策略”
        3.4.2.1 保持核心优势——联合青岛出版集团印发电影同步图书
        3.4.2.2 化枯燥为趣味——携手“华理社”开发新型学习类图书
        3.4.2.3 把握市场契机——与“川少社”合作出版“绘本”IP
        3.4.2.4 “寓教于乐”——授权“童趣”和“凤凰阿歇特”开早教图书
        3.4.2.5 “因‘岁’制宜”——携手“童趣”开发儿童汉语分级读物
4 迪士尼在中国大陆的出版策略得失分析及对我国出版业的启示
    4.1 “出版授权策略”的得失分析
        4.1.1 成功之处
        4.1.2 不足之处
    4.2 “全球取材创作策略”的得失分析
        4.2.1 成功之处
        4.2.2 不足之处
    4.3 “中国化设计开发策略”的得失分析
        4.3.1 成功之处
        4.3.2 不足之处
    4.4 在中国大陆的出版策略对我国出版业的启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跨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商业电影研究(2002-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产业浪潮:“国产商业电影”作为研究对象
    二、间性思维:“跨文化语境”作为研究视角
    三、他山之石:西方理论视野与中国商业电影
    四、激荡新世纪的国产商业电影
第一章 国产电影商业环境的生成
    第一节 政治-经济生态圈:电影产业的体系化发展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开放形势
        二、股份制:电影企业作为主体
        三、院线制:全国放映网络的建立
    第二节 媒介生态圈:国产商业电影的跨媒体运营
        一、内容生产:从叙事文本到IP转化
        二、内容流通:“互联网+电影”格局初显
    第三节 跨域合作生态圈:商业电影作为全球化商品
        一、资金与人才:“合拍片”的双翼
        二、“铁三角”:地缘文化想象中的内地/香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产商业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述
    第一节 国家形象:主流意识形态的宏观构建
        一、从“主旋律”到“主流商业片”
        二、重大历史题材的商业化重述
        三、“样板戏”的娱乐化改写
    第二节 商业资本:体制与市场的博弈空间
        一、历史空间的想象性叙述
        二、动作类型片的“询唤”功能
        三、贺岁片:消费时代的文化“共谋”
        四、文艺片:“艺术”的退守与抗争
    第三节 大众选择:“沉默者”的广泛参与
        一、超越“盗猎”:“粉丝”文化的协商性
        二、青春片:定制“怀旧”与城市想象
        三、“新主流电影”:集体欲望的影像化转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产商业电影影像美学新质
    第一节 异域景观:符号与“文化认知地图”
        一、“标签式”的区域符号
        二、普遍“在场”的西方符号
        三、跨文化个体符号的复归
    第二节 语言形式:镜头与“吸引力”修辞
        一、分流与面向:重塑“电影性”
        二、蒙太奇:电影速度的“变奏”
        三、长镜头:数字“渐近线”的生成
    第三节 故事题材:情节与类型化叙事
        一、分化与异变:多元化的类型电影
        二、类型融合:奇幻片的“皮”与“骨”
        三、“一本多拍”:新样态的跨国改编
    第四节 母题内涵:普遍化的价值共鸣
        一、“真情至上”:人际关系与情感母题
        二、“在路上”:“漂泊/归乡”与寻找母题
        三、“中心视点”:个体呈现与英雄母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产商业电影的海外之旅——以北美市场为参照系
    第一节 “访美”之选:国产商业电影的北美发行现状
        一、选择性阅读:古装大片在北美的热潮与失落
        二、发行新势力:“华狮”与“华语片”的推广
        三、期待错位:文化霸权下的“外语片”
    第二节 “他者”之镜:比较视野下的中美在线网站影评
        一、非对称性:国产商业电影的正/负向传播
        二、高/低语境之辩:“故事”传统与“类型”传统
    第三节 《英雄》的全球视野与“东方主义”再考察
        一、电影偏向力:基于商业与市场的试验
        二、毁誉参半:差异性的文化分野
        三、策略性本质主义:对“东方主义”的回应
    第四节 “杂交”的《长城》:本地、国际与“墙”
        一、混搭的类型:奇幻、怪兽与西部片
        二、黏合“分裂”:英雄与禁军的形象塑造
        三、环球议题:“饕餮”危机与有“缝隙”的墙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坐标内国产商业电影的精进路径
    第一节 中国电影:主体性的再确认
    第二节 资本并流:多样化的再生产
    第三节 图像档案:人文价值的再书写
    本章小结
结语:商业电影尚在进行时
参考文献
附录A: 2002-2017年年度国产电影票房前十数据统计
附录B: 2002-2017年北美上映国产院线电影名录
博士期间发表成果
致谢

(9)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缘起与概念界定
        (一) 论文缘起
        (二) 概念界定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一) 研究现状
        (二) 文献述评
    四、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主要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框架、创新点与不足
        (一) 框架
        (二) 创新点
        (三) 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资本化的市场化阶段(1978年-1999年)
    一、第一阶段:“文革”以后电影业的恢复(1978年-1979年)
        (一) 电影业在新中国的发展与曲折进程
        (二) “文革”后恢复老电影放映时出现的盛况
    二、第二阶段:电影业体制在转型时期的改良(1979年-1992年)
        (一) 政策上重点是先后调动“制发放”行业的积极性
        (二) 电影单位由事业转为企业走市场化道路
        (三) 调整机构设置形成“影视合流”的局面
    三、第三阶段:电影业体制启动全面改革(1993年-1999年)
        (一) 打破中影集团一家独大统购统销的垄断
        (二) 打破中影集团和省级发行公司的垄断
        (三) 打破16家制片厂的垄断调动各界拍片积极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资本化的产业化阶段(2000年-2008年)
    一、第一阶段:电影行业内改革向纵深发展(2000年-2004年)
        (一) 政策上大力推进集团化和院线制改革,推动向产业化转向
        (二) 投融资上国企加快转企改制,民企扩大融资渠道
        (三) 资本多元化大力促进了电影产业发展
    二、第二阶段:电影行业对外开放打开大门(2005年-2008年)
        (一) 政策上对于境外资本和非公资本进一步开放
        (二) 投融资上中影发债民企谋求上市,行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三) 电影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加快资本化进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本化的证券化阶段(2009年-2018年)
    一、第一阶段:证券化的启动期(2009年-2012年)
        (一) 政策上加大金融政策推动企业上市成为着力点
        (二) 投融资上电影公司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时代来临
        (三) 华谊兄弟首家在A股上市起到了示范效应
    二、第二阶段:证券化的高潮期(2013年-2015年)
        (一) 政策上继续鼓励公司上市,同时改进和完善电影审查
        (二) 投融资上互联网资本强势进入,电影产业基金十分活跃
        (三) 二级市场并购火爆与出现问题的表现与原因
    三、第三阶段:证券化的提升期(2016年-2018年)
        (一) 政策上对明星证券化的遏制和再融资疏堵结合
        (二) 投融资上资本有进有退步入去伪存真的提升期
        (三) 中影上影两大国企实现A股上市的标志性意义
        (四) “内容为王”获得支持,资本流向发生结构性变化
        (五) 互联网影业与国企和民企三分天下重塑行业格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本化进程的成效与问题解析
    一、电影产业资本化的成效解析
        (一) 对资本化的运行规律和特点的认识更加清晰
        (二) 对资本化的运行原理和阶段的把握更加准确
        (三) 对资本化进程的启动和发展形成的共识更加坚定
        (四) 对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的意义和路径更加明确
        (五) 对保持市场活力与严控风险之间的把控能力更加强大
        (六) 对建构产业与资本辩证关系的良好生态系统更加自觉
    二、电影产业资本化的问题解析
        (一) 电影公司存在诸多问题影响通过IPO进行融资
        (二) 跨界定增存在虚火与企业并购存在严重障碍
        (三) 证券化负面影响凸显影企上市后的风险边界
        (四) 资本的霸权导致电影产业的异化和扭曲行为
        (五) “保底发行”与“天价片酬”对于电影产业的侵蚀
        (六) 电影板块在A股市场回报率偏低、规模偏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保证资本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原则
        (一) 把握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发生的方向性调整
        (二) 努力创作出资本与内容结合的佳作
    二、遵循借力资本市场融资做优做强产业的原则
        (一) 影企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在A股市场上市融资
        (二) 借力A股市场资源配置优势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三) 重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推动与A股市场对接
        (四) 打造影视企业融资渠道助力小微影企融资
    三、通过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影企健康发展
        (一) 发挥股市先发优势的公司在外延并购上的优势
        (二) 通过不断外延并购做优做强是必然选择
    四、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实现影企自身发展
        (一) 把握互联网资本在电影产业链地位主流化的趋势
        (二) 上市电影企业要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的进入
    五、构建与资本化进程相适应的规范运行体制
        (一) 应制定和出台规范资本运行的相关制度
        (二) 尽快组建电影经纪人群体的行业协会
    六、把握“内容为王渠道致胜”的原则,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一) 上市影企要打造全产业链模式防控业绩下滑的风险
        (二) 上市影企要瞄准“内容+渠道”模式以提高经营业绩
    七、完善与资本化进程相一致的产业规则和市场规则
        (一) 要遵从产业和市场规律推动资本化进程
        (二) 用大工业运行的方式分散和控制好金融风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与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影视公司高溢价并购明星资本动因及经济后果分析 ——基于华谊兄弟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并购溢价定义
        2.1.2 明星资本定义
    2.2 理论基础
        2.2.1 并购溢价成因理论基础
        2.2.2 并购价值评估方法
    2.3 文献综述
        2.3.1 并购溢价动因的文献综述
        2.3.2 并购溢价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2.3.3 并购后果文献综述
        2.3.4 影视产业并购研究的相关文献
        2.3.5 文献评述
    2.4 本章小结
3、华谊兄弟高溢价并购明星资本案例分析
    3.1 影视行业并购高溢价现状分析
        3.1.1 市场溢价率水平
        3.1.2 不同行业溢价率水平
        3.1.3 行业内并购溢价率水平
        3.1.4 影视公司并购明星资本溢价水平
    3.2 华谊兄弟对明星资本并购活动概述
        3.2.1 华谊兄弟公司简介
        3.2.2 浙江常升
        3.2.3 东阳浩瀚
        3.2.4 东阳美拉
        3.2.5 华谊兄弟并购明星资本的溢价水平分析
    3.3 华谊兄弟高溢价并购明星资本事件分析
        3.3.1 并购对象选择的合理性分析
        3.3.2 并购定价的合理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华谊兄弟高溢价并购明星资本动因分析
    4.1 华谊兄弟高溢价并购背景分析
        4.1.1 市场并购背景
        4.1.2 影视行业背景
        4.1.3 华谊兄弟发展背景
    4.2 追求协同效应
        4.2.1 拓展公司业务领域,发展电视剧产业
        4.2.2 获取优质影视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
    4.3 追求明星资本的高附加值
    4.4 签订业绩承诺,推动溢价并购的完成
    4.5 公司管理层追求自身利益
        4.5.1 被并购企业特征
        4.5.2 并购协议条款存在利益输送嫌疑
    4.6 产业发展不成熟,迫使公司高溢价并购
    4.7 本章小结
5、华谊兄弟高溢价明星资本并购经济后果分析
    5.1 华谊兄弟并购的市场绩效分析
        5.1.1 华谊兄弟并购的短期市场绩效评价
        5.1.2 华谊兄弟并购的长期市场绩效评价
    5.2 华谊兄弟高溢价并购的财务绩效分析
        5.2.1 创利能力分析
        5.2.2 现金创造能力分析
        5.2.3 价值创造能力分析
        5.2.4 风险控制能力分析
        5.2.5 成长能力分析
    5.3 本章小结
6、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1.1 并购动因结论
        6.1.2 并购经济后果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并购时代”的中国功夫(论文参考文献)

  • [1]冷战时期美国电影中的东亚形象研究[D]. 周碧玉. 江南大学, 2020(02)
  • [2]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国际比较[D]. 孙铭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3]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D]. 李国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4]银皮书:2018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 第四章 2018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渠道研究[A]. 孙萌. 银皮书:2018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 2019
  • [5]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研究[D]. 孟宪怡.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6]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D]. 窦金启.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7]迪士尼在中国大陆的出版策略探析[D]. 林宇阳.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0)
  • [8]跨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商业电影研究(2002-2017)[D]. 陈晓. 南京大学, 2019(06)
  • [9]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D]. 周子钧. 山东大学, 2019(09)
  • [10]影视公司高溢价并购明星资本动因及经济后果分析 ——基于华谊兄弟案例研究[D]. 江林彬. 苏州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并购时代”的中国功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