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末填料在塑料中应用面临的几个问题

粉末填料在塑料中应用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粉体填料在塑料中应用面临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桂花[1](2016)在《混凝土桥面长效防水粘结体系的研发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防水层是桥面铺装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上常常由于桥梁防水层设置不当而导致桥面铺装出现病害,严重时甚至会引起桥梁结构发生破坏,大大影响行车安全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目前国内外防水材料主要分为防水卷材和防水涂膜两种类型,每种材料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如何选择防水材料上,一般多凭经验和厂家的推荐,而现在的建筑材料厂家众多,质量也参差不齐,真正能直接用于桥面防水的材料少之又少。综上所述,本文旨在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桥面防水粘结材料,由于目前桥面防水结构层一般分为底涂层、防水层和粘结层,施工时需分层涂刷,施工复杂且周期较长。在本文中首次将自分层技术应用到桥面防水中,将防水层和粘结层合二为一,使得施工更加方便且经济性好。本文主要研究了自分层防水粘结材料和JS(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两种材料,在防水体系机理研究、材料配方调整、组合件性能和综合性能评价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通过查阅相关规范和力学软件计算取两者中的较大值作为防水粘结体系的力学强度指标,利用剪切试验和拉拔试验来测定材料在铺装体系中的剪切强度和拉拔强度,对满足力学强度要求的材料进行综合性能评价,最终开发出满足工程使用要求的防水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在自分层防水体系中,通过关键指标确定的两组较优配方能满足力学强度要求,在JS防水材料中,在最佳配比下剪切强度满足要求,拉拔强度稍低。最后对两种材料进行低温柔韧性、不透水性、碾压后抗渗性等综合性能试验,经综合比较分析,推荐选择自分层体系防水粘结材料作为混凝土桥面防水粘结材料。

肖发松[2](2015)在《碳酸钙改性及其对聚氨酯触变性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聚氨酯密封胶有很多优异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很多民用及工业领域。但是在工程上应用的时候不仅要求胶黏剂粘接强度高,也需要施工性能好。在很多应用场合,需要在倾斜面甚至是垂直面施胶,这就要求要求胶黏剂在施胶一直到固化的这段时间不拉丝、不流淌等,也就是要求其具有触变性。碳酸钙是一种成本比较低廉的常用填料,如果能通过对碳酸钙进行改性,研究改性碳酸钙对聚氨酯触变性的影响,并能达到一定触变效果,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探究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与聚醚二醇(PPG)制备预聚物的研究;碳酸钙粉体改性以及将改性后的碳酸钙用到聚氨酯中进行触变性研究、相关的表征及讨论。通过对聚氨酯预聚物制备研究,发现提高预聚的温度可以加快预聚反应的速率,从而缩短反应所消耗的时间;温度较低时,也可以通过增加反应时间使预聚反应进行完全,但是效率低。无论是反应温度过高还是反应时间较长都会引起一些副反应。在实验中,预聚反应的最佳时间在2小时左右,最佳反应的温度为80℃。采用硬脂酸、钛酸酯偶联剂、硅烷偶联剂KH570、马来酸酐、低分子量聚酰胺(650固化剂)以及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硅烷偶联剂KH570共聚对碳酸钙进行改性,研究发现,用马来酸酐和硅烷偶联剂KH570处理的碳酸钙粉体都呈现为亲水性,接触角测试时水滴很快被吸收,它们加入到聚氨酯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触变性能,力学性能的改善效果与未改性的碳酸钙相接近;硬脂酸和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的碳酸钙水接触角约为130°,具有很好的疏水性,沉降速度慢而且沉降体积大,沉降值分别为3.03、3.29ml/g,能很好的在聚氨酯中得到分散,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触变性能,但是力学性能的改善效果有所增强;650固化剂改性碳酸钙的水接触角为56°,呈弱极性,沉降值为1.0ml/g,在聚氨酯中分散性有所改善,与聚氨酯混合后表现出一定的触变性能;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硅烷偶联剂KH570共聚改性碳酸钙的水接触角为60°,沉降值为1.36ml/g,在聚氨酯中的分散性较好,与聚氨酯混合后表现出触变性能,并且对聚氨酯的力学性能的改善优于未改性的碳酸钙。

刘海林,伍玉娇,杨春萍[3](2014)在《聚丙烯材料老化性能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聚丙烯(PP)材料由于价格低廉、加工性能好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但是PP材料的抗老化性能差,尤其是室外使用寿命不长,许多研究者都致力于PP材料抗老化性能的研究。本文综述了PP材料老化性能的改善方法,并提出了今后的改性建议。

杨春萍,伍玉娇,刘昌贵[4](2013)在《聚丙烯/云母复合材料改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国内外聚丙烯(PP)/云母复合材料改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改变云母粒径、加入相容剂、表面改性、加入增韧剂等方法。结果认为,各种改性方法均可使PP/云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对于纯聚丙烯大幅度提高。最后展望了今后PP/云母复合材料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薛兵,朱长军,张一心[5](2009)在《增强防静电改性聚丙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预处理的微米导电粉体采用熔融共混法添加于聚丙烯树脂中,制成试样,测试其防静电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经改性后的聚丙烯复合体不但其表面电阻率最低可降至107Ω、而且断裂强力则提高到247N,对粉体表面进行电晕放电和化学修饰后,粒子在基体中的分散性及相容性得到显着改善,该方法可制取兼具力学性能的防静电材料。

蔡维婷[6](2008)在《氢化丁腈橡胶/微—纳米短纤维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文中提出本论文针对汽车传动带高性能、长寿命的发展趋势,以低成本天然硅酸盐纳米纤维替代传统的炭黑及有机短纤维增强橡胶,应用于汽车传动带底胶的技术思路,研究了氢化丁腈(HNBR)/针状硅酸盐(FS)中的纳米纤维一橡胶界面设计,填料用量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以及氢化丁腈HNBR/芳纶短纤维DCAF/针状硅酸盐FS中纳米纤维和微米纤维的用量、微米纤维的尺寸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在强极性HNBR中,大部分FS微米颗粒能够被解离为纳米纤维分散在基体橡胶中,与橡胶基体结合良好。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的FS对酚醛树脂硫化的HNBR体系增强效果最好,KH-570的最佳用量为4-6phr/40phrFS。HNBR/FS以及HNBR/DCAF/FS复合材料均表现出短纤维增强橡胶的应力-应变行为:高定伸应力,高强度,低伸长率,HNBR/DCAF/FS体系中DCAF用量较高时,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特性出现屈服现象,拉伸强度降低。通过开炼机小辊距剪切取向,可以制备出具有明显各向异性的复合材料。FS用量增加,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趋于明显,但FS用量太大时,表征复合材料各向异性的物性值反而下降。FS与DCAF对各向异性的协同效应不理想。FS在氢化丁腈橡胶中分散构成了明显的填料网络,引起混炼胶动态储能模量(G’)的增加,表现出强的填料网络效应,填料用量增加,构建填料网络的单晶或晶束绝对数量增加,形成的填料网络越强。DCAF短纤维与FS并用对氢化丁腈复合材料的Payne效应有协同作用,不同用量DCAF短纤维与FS并用均能引起体系G’增加。填料体积份数相同时,HNBRS体系的储能模量G’低于HNBR/DCAF/FS体系。与HNBR/FS复合材料相比,HNBR/DCAF/FS复合材料具有相对较优良的力学性能、更加明显的各向异性特性,但HNBR/DCA/FS复合材料的耐曲挠性能和耐磨性能相对较差。高温下,复合材料体系中DCAF和FS用量的增加、DCAF长径比的增大,都会引起25%出定伸应力的保持率下降,高温下HNBR/FS体系的力学性能保持率优于HNBR/DCAF/FS体系。HNBR/FS体系和HNBR/DCAF/FS体系的高温撕裂强度比较接近。DCAF短纤维的加入有利于降低体系损耗因子tanδ,DCAF纤维的用量越多或长径比增加,都能促进体系的tanδ降低。

胡小冬[7](2008)在《铝土矿选矿尾矿制备聚合物填料的研究》文中提出铝土矿选矿尾矿是我国特有的有色金属尾矿,铝工业的发展遗留下来大量的尾矿,它的存在已成为制约矿业可持续发展、占用农田、林地、危及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尾矿除含少量金属杂质外,主要矿物相结构与目前塑料填料市场所用的铝硅酸盐矿物结构类似,在塑料填料市场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尾矿主要化学成分为三氧化二铝(Al2O3)和二氧化硅(SiO2),质量百分比达70%;矿物相以一水硬铝石和高岭石为主,质量百分比达50%。该尾矿在选矿时已进行了磨矿,粒度较细(d90≤65μm),易超细加工,本研究利用铝土矿选矿厂尾矿库里的矿浆作原料,烘干后,分别用干法和湿法两种方式对干粉进行超细加工,获得优化的粉磨工艺。粉磨后的粉体粒度均匀、d90≤10μm、呈类球状、化学性质稳定、热稳定性好、有一定的阻燃能力,符合塑料填料的基本要求。研究工作中采用钛酸酯偶联剂、硅烷偶联剂、硅油及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对超细尾矿粉体进行表面处理,证明不同表面活性剂存在一个最佳用量范围,根据尾矿粉体特性,通过分析与比较,选用硅烷偶联剂(KH)钛酸酯偶联剂(NDZ)对粉体进行复合改性,效果显着,改性后粉体的活化指数为90%;润湿角为130°;吸油量为14ml/100g;粉体的分散性得到改善,比表面积由10.9m2/g增加至11.7m2/g。这些结果表明,表面处理改变了尾矿粉体的表面极性,其表面由亲水性变为疏水性,改性后的尾矿粉体以低聚态粒子形式存在,粉体的分散性得到改善;用红外光谱对改性尾矿粉体进行分析,发现改性填料在2959.71cm-1存在偶联剂特征峰,说明尾矿粉体表面存在偶联剂化学键;扫描电镜(SEM)的形貌观察及能谱(EDAX)分析发现,尾矿中不同矿物表面结合改性剂具有选择性,一水硬铝石以NDZ为主,高岭石以KH为主。选用处理较好的改性尾矿粉体,共混聚氯乙烯(PVC)基料,造粒、熔融挤出、制备PVC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进行物理、力学、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填料发挥了其成分复杂的多组分效应,填充PVC复合材料的刚性和耐热性比纯PVC基体有所提高,在填料为40份时,流动加工性好;并且偶联剂有增塑、润滑作用,改性尾矿粉体能够均匀分散在PVC基体中,填充的PVC的力学性能好,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为7.8kJ/m2、拉伸强度为33.8MPa、断裂伸长率为17%、维卡软化温度为86.1℃。扫描电镜(SEM)的断面形貌观察发现,改性尾矿粉体填料具有成核作用,加入后不改变PVC基体的晶型,界面结合牢固,填料在PVC基体中相容性、润湿性好。PVC制品性能指标达到企业提供的标准,性能满足应用要求。本研究工作为提高铝土矿选矿尾矿的附加值,新材料的开发和环境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玉山[8](2008)在《核—壳结构的凹凸棒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文中研究指明论文详细叙述了一维纳米材料凹凸棒土(ATP)的发现、分布、产量以及在聚合物中作为填充材料的应用,作为一种天然的纳米材料,ATP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良好的耐酸碱性、流变性、填充性,并且具有较好的离子交换、热稳定、抗盐、抗凝胶、造浆和高温相变等功能,目前,在我国ATP的应用还处在较低的水平。论文从ATP作为一种理想的聚合物填料角度出发,主要研究了它的表面改性(有机化)及聚合物包裹,对其形态及分散性作了表征。为凹凸棒土/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有益的数据。取得了如下的成果:一:ATP的提纯的与有机化改性:论文以我省的ATP为原料,利用水化法将其提纯。该方法的特点是:简便、高效、纯度好。将提纯的ATP分散在水中,加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改性剂,经超声波处理,即可完成其表面有机化改性。改性原理可以认为是阳离子季胺盐与ATP表面的粒子交换,也是不同电荷(ATP表面带负电荷)的静电吸附作用。论文探索了不同洗涤条件对org-ATP亲水性和亲油性的影响,并从表层结构给予了解释。二:核-壳结构的ATP@Polymer复合物颗粒的制备和表征:1.1.凹凸棒土/聚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Org-ATP用乙醇洗涤三遍,水洗一遍,可以得到外层的CTAB有机链分子除尽的单层结构的有机化凹凸棒土,干燥。将干燥的有机化ATP分散在苯乙烯(St)单体中,可以得到稳定性良好的悬浮液,在家用微波炉中加热引发本体聚合,制备得到了不同凹凸棒土含量的ATP/PS纳米复合材料。采用透射电镜表征,发现在PS中ATP呈现单根分散:热失重表征则显示ATP的加入使聚合物的热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1.2.ATP@PS核-壳结构复合物颗粒的制备在ATP有机化处理的改性液中直接进行的乳液聚合反应,采用的单体是苯乙烯,苯乙烯单体在超声波的振荡作用下扩散进入ATP棒晶表面的双层有机链结构中。当反应在超声波中加热时,所形成的单体包裹棒晶的结构比较稳定,聚合完成时,就可以得到核-壳结构的ATP@PS颗粒。经TEM分析,短的棒晶包裹比较好,得到的复合物颗粒形状类似枣子或者说类似橄榄;长的棒晶在其表面形成粗大的棒状包裹。当反应在电磁搅拌情况下进行时,单体包裹棒晶的结构则被破坏,聚合后,就会得到珠串结构的ATP@PS复合物颗粒,可以发现在棒晶的表面粘满了聚苯乙烯小球,小球对棒晶形成包裹。加入的苯乙烯越多,包裹在棒晶外面的小球越多。2.ATP@PMMA核-壳结构复合物颗粒的制备和表征:将双层org-ATP分散在水中,可以得到稳定性良好的悬浮液,向体系中加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在超声波振荡作用下,单体扩散到棒晶表面的有机层中,对棒晶形成包裹,在超声波中加热聚合,可以得到核-壳结构的复合物颗粒。当体系中单体加入量比较少时,得到类似于变粗的棒晶核-壳结构的复合物颗粒。当单体加入量逐渐增多时,在体系中既存在PMMA对ATP的整体包裹,也存在PMMA白聚颗粒和未包裹的ATP棒晶共存的现象。3.ATP@DP双层聚合物结构的复合物颗粒的制备和表征:论文将多次离心分离得到粒径较小org-ATP,分散在水中,加入MMA,在超声波作用下,单体扩散进入棒晶表面有机层中,加入引发剂,在超声波中加热聚合1小时,得到ATP@PMMA复合物颗粒,此时的体系依旧有好的稳定性,再向其中加入第二单体St,超声振荡24小时,使St充分的扩散进入PMMA层中,再次引发聚合反应,可以得到外层为PS内层为PMMA的双层聚合物包裹的ATP@DP复合物颗粒。并对分散性和形态作了表征。4.核-壳结构的ATP@PANI导电聚合物颗粒的制备和表征:在ATP棒晶表面存在有负电中心,使得ATP对具有阳离子结构的物质有好的吸附性。苯胺(aniline)与盐酸通过氧化偶联聚合可以制备得到盐酸掺杂的聚苯胺(polyaniline,简写为PANI),有好的导电性。苯胺可以与盐酸反应得到具有季胺盐阳离子结构的苯胺盐酸盐,此季胺盐可以吸附在棒晶的表面,它既是ATP的表面改性剂又是合成PANI的反应物。当加入氧化剂进行氧化偶联反应,可以得到核-壳结构的ATP@PANI导电聚合物颗粒。对其进行透射电镜的观测,发现PANI包裹凹凸棒土棒晶形成枣子形状的核-壳结构的ATP@PANI;对其进行电导的表征,发现具有好的导电性,这是由于PANI包裹棒晶的表面形成一个连续的层。

张宇平[9](2007)在《粉石英制取电子级结晶型硅微粉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研究了粉石英和斜绿泥石两种不同类型硅酸盐矿物的浮选分离机理,考察了反浮选和酸处理提纯工艺在电工电子级硅微粉制备中的作用及机理,优化了各步骤条件,并且制备了电工电子级硅微粉。针对硅酸盐矿物因结构相近而难于分离的情况,实验中重点研究了层状硅酸盐斜绿泥石和架状硅酸盐粉石英的晶体结构及表面特性和可浮性之间的关系,考察了矿物晶体结构、零电点、接触角、表面电位对两种矿物的浮选行为,研究表明两种矿物均具有可浮性。引入反浮选方法对粉石英矿进行除杂。采用油酸作为阴离子捕收剂,研究了粉石英和斜绿泥石反浮选分离的吸附机理,分析了油酸的溶液化学。实验中通过浮选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结合两种矿物在溶液中发生解离时,产生不同活性阳离子中心的结论,确定油酸对斜绿泥石产生了化学吸附,而不对粉石英产生吸附,并设计了吸附模型,因此用油酸作为阴离子捕收剂能有效分离粉石英和斜绿泥石。考察了油酸作为捕收剂时,pH值、油酸浓度和浮选时间对SiO2回收率的影响。SiO2含量为99.76%,比原料的98.26%提高了1.50%,其中杂质含量明显下降,Al2O3由0.82%降低至0.18%,Fe2O3由0.77%降低至0.12%;白度为91,达到电工级硅微粉的标准要求。还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作捕收剂,考察了pH值和捕收剂浓度对SiO2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硫酸钠作捕收剂时SiO2纯度最高只能达到99.41%。因此,采用油酸作为阴离子捕收剂分离粉石英和斜绿泥石的效果比较好。通过分析粉石英原料以及反浮选分离后石英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物化性能、物相分析、颗粒形态和粒度分布确定实验的结果。为了进一步去除杂质,提高SiO2含量,对反浮选分离后石英进行了酸处理,考察了擦洗时间、矿浆浓度、分散剂用量、不同种类酸处理、保险粉用量、酸处理时间、洗涤用水等因素对SiO2纯度的影响。结果显示SiO2含量为99.86%,Al2O30.09%,Fe2O30.010%,达到了电子工业部标准SJ/T10675-2002中电子级硅微粉的要求。

肖春金[10](2006)在《微纳米短纤维增强橡胶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采用机械共混法制备了硅酸盐纳米纤维/氯丁橡胶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分析了针状硅酸盐良好增强效果的内在机制。借助硅烷偶联剂的原位改性和混合过程中的机械剪切力,凹凸棒石(AT)微米聚集体被解离成直径小于100纳米的纤维分散在橡胶基体中,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短纤维/橡胶复合材料(SRFC)的应力应变特性和明显的力学性能各向异性。AT的优良增强效果来源于AT的纳米分散和良好的纤维-橡胶界面结合。因为AT在剪切力作用下被解离成纳米纤维,并沿受力方向定向排列。纳米级分散及较高的形状系数是AT增强的根本原因。 本文还研究了改性针状硅酸盐(PAT)与尼龙66短纤维(PA66)在氯丁橡胶(CR)中的并用情况和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结果表明,CR/PAT/PA66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复合材料在纤维取向方向和垂直取向方向的力学性能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证明PAT与PA66在CR中具有协同增强效应。 通过改性针状硅酸盐(PAT)与碳纳米管(CNTs)和尼龙短纤维(PA66)三种类型的纤维在丁腈橡胶中的应用对比情况,我们发现同体积份数下,采用硅烷偶联剂处理后的针状硅酸盐对丁腈橡胶的增强效果要优于碳纳米管的增强效果;硅烷偶联剂对针状硅酸盐的改性效果更明显。AT/NBR复合材料较PA66/NBR复合材料有更好的高温

二、粉体填料在塑料中应用面临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粉体填料在塑料中应用面临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混凝土桥面长效防水粘结体系的研发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防水粘结材料概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及预期目标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关键技术及预期目标
第二章 防水粘结材料的实验方法及力学指标研究
    2.1 防水粘结体系的实验方法
    2.2 防水粘结材料的指标体系研究
        2.2.1 参考相关规范
        2.2.2 防水粘结体系的力学计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分层防水粘结材料的机理研究
    3.1 防水粘结材料的自分层机理
    3.2 防水材料成膜机理
    3.3 防水机理
        3.3.1 防水粘结材料与水泥混凝土桥面结合机理
        3.3.2 防水粘结层与沥青混合料面层结合机理
    3.4 防水粘结材料的反应机理
        3.4.1 填料分散问题
        3.4.2 固化反应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分层防水粘结材料的开发及性能研究
    4.1 原材料选择
        4.1.1 反应单体的选择
        4.1.2 热塑性树脂的选择
        4.1.3 交联剂的选择
        4.1.4 填料的选择
        4.1.5 增稠剂的选择
        4.1.6 引发剂的选择
        4.1.7 促进剂的选择
    4.2 原材料处理
    4.3 确定配方原材料范围
        4.3.1 单体含量的范围
        4.3.2 填料含量范围
        4.3.3 交联剂含量范围
        4.3.4 树脂含量的范围
    4.4 正交实验确定较优配方
    4.5 较优配方的组合件力学性能试验
        4.5.1 组合件剪切试验
        4.5.2 组合件拉拔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JS防水材料开发与性能研究
    5.1 JS防水材料概述
    5.2 试验用材料
        5.2.1 VAE乳液
    5.3 实验部分
        5.3.1 液粉比对JS防水涂料性能的影响
        5.3.2 时间对JS防水涂料性能的影响
        5.3.3 JS防水材料组合件力学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防水粘结材料综合性能验证
    6.1 低温柔韧性
    6.2 不透水性能试验
    6.3 抗刺破及不透水性能
        6.3.1 抗刺破性
        6.3.2 热碾压后抗渗性
    6.4 防水粘结体系的微观性能
        6.4.1 自分层体系的扫描电镜
        6.4.2 JS体系的扫描电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取得的科研成果

(2)碳酸钙改性及其对聚氨酯触变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氨酯简介
        1.1.1 聚氨酯的概念
        1.1.2 聚氨酯的发展历程
        1.1.3 聚氨酯化学
        1.1.4 聚氨酯的主要原料
        1.1.5 聚氨酯密封胶
    1.2 碳酸钙简介
        1.2.1 碳酸钙的性质
        1.2.2 碳酸钙的分类
        1.2.3 碳酸钙粉体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1.2.4 碳酸钙的表面改性
    1.3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聚氨酯预聚物的合成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过程
    2.3 分析及测试
        2.3.1 预聚物异氰酸酯(-NCO)含量的测定
        2.3.2 红外光谱的分析
        2.3.3 表面接触角测试
        2.3.4 力学性能的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反应温度对预聚物反应体系异氰酸酯基含量(NCO%)影响
        2.4.2 反应时间对预聚物反应体系异氰酸酯基含量(NCO%)影响
        2.4.3 预聚物红外光谱分析
        2.4.4 表面接触角测试
        2.4.5 力学性能测试
    2.5 小结
第3章 碳酸钙改性以及其对聚氨酯预聚物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过程
    3.3 测试表征与性能研究
        3.3.1 接触角测试
        3.3.2 沉降体积测试
        3.3.3 红外光谱表征
        3.3.4 显微分析
        3.3.5 流变性分析
        3.3.6 力学性能的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接触角测试表征
        3.4.2 沉降体积结果分析
        3.4.3 红外光谱分析
        3.4.4 显微结果分析
        3.4.5 改性碳酸钙粉末对聚氨酯流变性能的影响
        3.4.6 改性碳酸钙对聚氨酯力学性能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聚丙烯材料老化性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P复合材料老化性能的改善方法
    1.1 添加光稳定剂
    1.2 添加纳米材料
    1.3 添加无机粉体填料
2 结语

(4)聚丙烯/云母复合材料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P/云母复合材料的特性
2 PP/云母复合材料的改性方法
    2.1 改变云母粒径
    2.2 增容
    2.3 表面改性
    2.4 增韧
    2.5 其他改性方法
3 结语

(6)氢化丁腈橡胶/微—纳米短纤维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项目名称
    1.2 文献综述部分
        1.2.1 汽车用传动带的现状与发展
        1.2.2 短纤维橡胶复合材料(SFRC)
        1.2.2.1 纤维增强橡胶的增强机理
        1.2.2.2 影响短纤维增强橡胶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
        1.2.2.3 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取向性的表征
        1.2.2.4 短纤维/橡胶复合材料的应用
        1.2.2.5 纳米纤维增强聚合物的研究现状
        1.2.3 纳米硅酸盐纤维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发展情况
        1.2.3.1 针状硅酸盐介绍
        1.2.3.2 凹凸棒土在橡胶中的应用
        1.2.3 凹土作为填充增强剂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1.2.4 前人的研究成果
    1.3 论文选题的立论、目的和意义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研究路线
    1.6 预期研究成果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试验原材料及配方
        2.1.1 原材料
        2.1.2 基本配方
    2.2 试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FS的表面改性
        2.3.2 HNBR/FS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性能测试
        2.4.1 硫化特性测试
        2.4.2 复合材料拉伸性能测试
        2.4.2.1 拉伸强度的测试
        2.4.2.2 定伸应力的测试
        2.4.2.3 扯断伸长率的测试
        2.4.2.4 拉伸永久变形
        2.4.2.5 撕裂强度测试
        2.4.3 复合材料压缩性能测试
        2.4.4 硬度
        2.4.5 复合材料结构表征
        2.4.5.1 透射电镜(TEM)
        2.4.5.2 扫描电镜(SEM)
        2.4.6 复合物的RPA测试
        2.4.7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2.4.8 复合材料各向异性的表征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改性FS等体积代替DCAF和CB试验
        3.1.1 硫化性能研究
        3.1.2 拉伸力学性能测试
        3.1.3 压缩力学性能
        3.1.4 TEM电镜观察
        3.1.5 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
    3.2 氢化丁腈(HNBR)/纤维状硅酸盐(FS)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3.2.1 改性剂种类对HNBR/FS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2.1.1 硫化特性
        3.2.1.2 混炼胶RPA应变扫描(60℃,1Hz)
        3.2.1.3 力学性能
        3.2.2 偶联剂KH570用量的研究
        3.2.2.1 硫化特性
        3.2.2.2 力学性能
        3.2.3 FS干燥处理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3.2.4 填料FS用量对HNBR/FS复合材料的影响
        3.2.4.1 硫化性能
        3.2.4.2 混炼胶的RPA应变扫描(60℃,1Hz)
        3.2.4.3 力学性能
        3.2.4.4 压缩模量
        3.2.4.5 耐老化性能
        3.2.4.6 FS用量对HNBR/FS各向异性的影响
    3.3 氢化丁腈(HNBR)/芳纶短纤维(DCAF)/针状硅酸盐(FS)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3.3.1 芳纶短切纤维(3mm)用量对HNBR/DCAF/FS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3.1.1 硫化特性
        3.3.1.2 混炼胶的RPA应变扫描(60℃,1Hz)
        3.3.1.3 拉伸力学性能
        3.3.1.4 压缩模量
        3.3.1.5 DMTA测试
        3.3.1.6 拉伸断面SEM电镜观察
        3.3.2 DCAF与不同用量的FS并用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3.2.1 3份DCAF(1mm)与不同用量FS共同增强HNBR
        3.3.2.2 6份DCAF(1mm)与不同用量FS共同增强HNBR
        3.3.2.3 3份3mmDCAF与FS(变量)共同增强HNBR
        3.3.3 DCAF短纤维长径比和用量对HNBR/DCAF/FS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3.3.1 HNBR/DCAF/FS复合材料的RPA应变扫描(60℃,1Hz)
        3.3.3.2 DCAF短纤维长径比和用量对HNBR/DCAF/FS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3 不同长径比DCAF短纤维的HNBR/DCAF/FS复合材料RPA频率扫描
        3.3.2.4 HNBR/FS与HNBR/3mm DCAF/FS曲挠性能的比较
        3.3.2.5 NBR/FS与HNBR/3mmDCAF/FS耐磨性能的比较
        3.3.2.6 TEM照片观察
    3.4 HNBR/FS复合材料在油井密封件中的应用
        3.4.1 拉伸及撕裂力学性能
        3.4.2 交联密度对HNBR/FS复合材料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北 京化工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铝土矿选矿尾矿制备聚合物填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铝土矿资源特点
        1.2.1 世界铝土矿资源分布特点
        1.2.2 我国铝土矿资源特点
    1.3 尾矿现状
        1.3.1 我国尾矿存在原因及开发必要性
        1.3.2 我国铝土矿选矿尾矿的综合利用现状
    1.4 塑料填料现状
        1.4.1 塑料种类及特性
        1.4.2 塑料用填料及无机矿物粉体用作填料的发展趋势
        1.4.3 铝土矿尾矿用作填料的前景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铝土矿选矿尾矿特性
    2.1 尾矿的产生
        2.1.1 铝土矿选矿脱硅
        2.1.2 铝土矿选矿脱硫
    2.2 尾矿的成分和物相组成
        2.2.1 尾矿的化学组成
        2.2.2 尾矿的矿物组成
        2.2.3 不同煅烧温度下尾矿的结构变化
        2.2.4 尾矿粉体的扫描电镜(SEM)分析
        2.2.5 差热-热重分析
        2.2.6 尾矿的岩相分析
    2.3 尾矿主要矿物相结构及性质
        2.3.1 一水硬铝石及热行为
        2.3.2 高岭石的晶体结构及热行为
        2.3.3 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及热行为
第3章 尾矿的超细加工
    3.1 实验方法
        3.1.1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3.1.2 实验方案
    3.2 粉磨物料性质
        3.2.1 入磨物料粒度及粉磨细度
        3.2.2 粉磨所用设备详细参数
    3.3 干法超细加工
        3.3.1 最大球径的确定
        3.3.2 磨球级配的计算
        3.3.3 正交实验
    3.4 湿法超细加工
        3.4.1 球磨时间对粉体粒度的影响
        3.4.2 矿浆浓度对粉体粒度的影响
        3.4.3 球料比对粉体粒度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超细尾矿粉体的表面改性
    4.1 实验原料及设备
    4.2 高岭土及一水硬铝石的表面荷电性
        4.2.1 高岭土的表面荷电性
        4.2.2 一水硬铝石的表面荷电性
    4.3 尾矿粉体表面的荷电性
    4.4 表面改性剂的选择及改性原理
        4.4.1 表面改性剂的选择
        4.4.2 表面改性剂的作用原理
    4.5 尾矿粉体的表面改性
        4.5.1 实验方法
        4.5.2 性能检测及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超细改性尾矿粉作为塑料填料的应用实验
    5.1 实验原料及设备
    5.2 塑料制品中聚合物的选型及主要助剂的作用
        5.2.1 聚氯乙烯(PVC)
        5.2.2 聚氯乙烯(PVC)制品中所用的助剂
    5.3 填充PVC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
    5.4 尾矿改性粉体作为填料在PVC中的应用
        5.4.1 改性尾矿粉体作为填料应用于软质PVC制品
        5.4.2 尾矿改性粉体作为填料应用于硬质PVC制品
    5.5 尾矿应用前景与效益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绩
致谢

(8)核—壳结构的凹凸棒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凹凸棒土粘土简介
        1.1.1 凹凸棒土的结构简介
        1.1.2 凹土的基本性质与用途
        1.1.3 凹土的资源和应用
    1.2 凹凸棒土的纯化处理和超细粉体的制备
        1.2.1 超细粉体的制备方法
        1.2.2 机械法制备非金属矿物超细粉体的研究
    1.3 水化法提纯制备高纯凹土超细粉体
        1.3.1 粘土分散提纯细化的研究现状
        1.3.2 分散剂及分散剂的的选择
    1.4 凹土的分散和团聚行为研究
        1.4.1 粉体产生团聚的原因
        1.4.2 粉体的解聚和分散途径
        1.4.3 粉体在液相中的分散稳定性研究
    1.5 凹土粉体的表面改性
    1.6 凹土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1.6.1 凹土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6.2 凹土作为填充剂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1.7 核-壳型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的制备概述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参考文献
第二章:ATP/PS纳米复合材料和ATP@PS复合粒子的制备
    第一节 微波加热引发本体聚合法制备凹凸棒土/聚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研究
        2.1.1 引言
        2.1.2 实验
        2.1.2.1 原材料
        2.1.2.2 有机化-凹凸棒土(org-ATP)的制备
        2.1.2.3 凹凸棒土/聚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1.2.4 分析与表征
        2.1.3 结果与讨论
        2.1.3.1 有机化-凹凸棒土(org-ATP
        2.1.3.2 本体自由基聚合反应
        2.1.3.3 形貌分析
        2.1.3.4 热稳定性分析
        2.1.4 结论
    第二节 乳液聚合法制备珠串结构和核-壳结构的凹凸棒土@聚苯乙烯复合物颗粒的形貌分析
        2.2.1 引言
        2.2.2 实验
        2.2.2.1 试剂和原料
        2.2.2.2 有机化-凹凸棒土(org-ATP)的制备
        2.2.2.3 乳液聚合
        2.2.2.4 分析和表征
        2.2.3 结果与讨论
        2.2.3.1 乳液聚合
        2.2.3.2 形貌分析
        2.2.3.3 超声波中进行的乳液聚合制备得到的复合物颗粒TEM照片
        2.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无皂乳液聚合制备凹凸棒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ATP@PMMA)复合物颗粒的形貌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原材料
        3.2.2 有机化-凹凸棒土(org-ATP)的制备
        3.2.3 无皂乳液聚合
        3.2.4 分析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由种子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具有双层聚合物壳的凹凸棒土@聚合物颗粒
    4.1 引言
    4.2 试验部份
        4.2.1 原材料
        4.2.2 有机化-凹凸棒土(org-ATP)的制备
        4.2.3 用于乳液聚合的org-ATP悬浮液的制备
        4.2.4 二步法无皂乳液聚合
        4.2.5 分析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有机化-凹凸棒土(org-ATP)
        4.3.2 凹凸棒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ATP@PMMA)
        4.3.3 凹凸棒土@双层聚合物壳复合物颗粒(ATP@DP)
        4.3.4 形貌和包裹机理探讨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原位氧化聚合法制备核-壳结构的凹凸棒土@聚苯胺(ATP@PANI)复合物颗粒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原料
        5.2.2 用苯胺盐酸盐对凹凸棒土棒晶进行表面处理
        5.2.3 原位氧化聚合
        5.2.4 分析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原位氧化聚合
        5.3.2 IR分析
        5.3.3 形貌分析
        5.3.4 电导性能
    5.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在学期间研究的成果
致谢

(9)粉石英制取电子级结晶型硅微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粉石英的工业用途
        1.2.1 粉石英与传统块石英的区别
        1.2.2 粉石英的工业用途
    1.3 粉石英的市场前景
    1.4 粉石英的研究状况
        1.4.1 国外粉石英资源开发利用及发展现状
        1.4.2 国内研究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1.4.3 电工电子级硅微粉的研究概况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和意义
        1.5.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2 创新之处
        1.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硅酸盐矿物中粉石英与斜绿泥石的反浮选分离机理
    2.1 引言
    2.2 硅酸盐的晶体结构概况
        2.2.1 岛状结构硅酸盐
        2.2.2 环状结构硅酸盐
        2.2.3 链状结构硅酸盐
        2.2.4 层状结构硅酸盐
        2.2.5 架状结构硅酸盐
    2.3 粉石英和斜绿泥石的晶体结构及浮选性质
        2.3.1 粉石英的晶体结构
        2.3.2 斜绿泥石的晶体结构
    2.4 粉石英和斜绿泥石的可浮性
        2.4.1 矿物的润湿性
        2.4.2 润湿角的测定
        2.4.3 矿物表面电性
        2.4.4 矿物的零电点
    2.5 用油酸作阴离子捕收剂与矿物的反浮选分离机理
    2.6 结果与讨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反浮选法分离粉石英和绿泥石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的特性
        3.2.1 实验原料
        3.2.2 矿物组成及化学成分
        3.2.3 物相分析
        3.2.3.1 原矿的铝物相分析结果,如表3-1
        3.2.4 颗粒形态
        3.2.5 粒度组成
    3.3 实验仪器及试剂
        3.3.1 实验仪器
        3.3.2 实验药剂
    3.4 实验方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PH值对SiO_2回收率的影响
        3.5.2 油酸浓度对SiO_2回收率的影响
        3.5.3 浮选时间对SiO_2回收率的影响
        3.5.4 不同pH条件下对SiO_2纯度的影响
    3.6 其他捕收剂对SiO_2纯度的影响
        3.6.1 实验方法
        3.6.2 实验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粉石英深加工——酸处理提纯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粒度分布
        4.2.3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3.1 实验仪器
        4.2.3.2 实验药剂
        4.2.4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擦洗时间对SiO_2纯度的影响
        4.3.2 矿浆浓度对SiO_2纯度的影响
        4.3.3 分散剂用量对SiO_2纯度的影响
        4.3.4 不同种类酸处理对SiO_2纯度的影响
        4.3.5 保险粉用量对SiO_2纯度的影响
        4.3.6 酸处理时间对SiO_2纯度的影响
        4.3.7 洗涤用水对SiO_22纯度的影响
        4.3.8 不同阶段SiO_2产品的理化指标的比较
    4.4 酸处理机理探讨
        4.4.1 pH的影响
        4.4.2 保险粉用量的影响
        4.4.3 草酸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

(10)微纳米短纤维增强橡胶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项目名称
    1.2 文献综述部分
        1.2.1 短纤维增强橡胶材料(SFRC)
        1.2.2 短纤维增强橡胶的增强机理和取向研究
        1.2.3 影响短纤维增强橡胶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
        1.2.4 短纤维/橡胶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
        1.2.5 纳米纤维增强聚合物的研究现状
        1.2.6 纳米硅酸盐纤维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发展情况
        1.2.6.1 针状硅酸盐介绍
        1.2.6.2 凹凸棒土在橡胶中的应用
        1.2.7 凹土作为填充增强剂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1.2.8 论文选题的立论、目的和意义
    1.3.研究技术路线
    1.4 预期的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4.1 预期的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4.2 研究成果
第二章 试验部分
    2.1 试验原材料及配方
        2.1.1 原材料
        2.1.2 基本配方
    2.2 试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AT的表面改性
        2.3.1.1 干法改性
        2.3.1.2 现场改性
        2.3.2 AT/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性能测试
        2.4.1 硫化特性测试
        2.4.2 门尼粘度测试
        2.4.3 复合材料拉伸性能测试
        2.4.3.1 拉伸强度的测试
        2.4.3.2 定伸应力的测试
        2.4.3.3 扯断伸长率的测试
        2.4.3.4 扯断永久变形
        2.4.3.5 撕裂强度测试
        2.4.4 硬度
        2.4.5 复合材料结构表征
        2.4.5.1 投射电镜(TEM)
        2.4.5.2 扫描电镜(SEM)
        2.4.6 复合物的Payne效应测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凹凸棒土/氯丁橡胶(CR)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3.1.1 改性剂对AT/CR复合材料的影响
        3.1.1.1 改性与未改性的AT/CR复合材料性能对比
        3.1.1.2 不同硅烷偶联剂对CR/AT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
        3.1.1.3 Si69用量对CR/AT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1.2 改性AT用量对AT/CR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1.2.1 改性AT用量对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的影响
        3.1.2.2 不同用量改性AT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1.2.3 CR/AT复合材料TEM观察
        3.1.2.4 氯丁(CR)/改性AT复合材料断面的SEM观察
    3.2 CR/AT/尼龙66短纤维并用的研究
        3.2.1 不同加工工艺对CR/AT/PA66短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2.2 不同长径比的PA66短纤维等体积代替改性AT试验
        3.2.2.1 1mmPA66短纤维改性CR/PA66/改性AT复合材料性能分析
        3.2.2.2 2mmPA66短纤维改性CR/PA66/改性AT复合材料性能分析
        3.2.2.3 3mmPA66短纤维改性CR/PA66/改性AT复合材料性能分析
        3.2.2.4 短纤维长度对CR/改性AT/PA66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对比
        3.2.3 CR/改性AT/PA66短纤维复合材料ESEM电镜观察
    3.3 改性AT与炭黑、白炭黑对CR/PA66短纤维各向异性的影响研究
        3.3.1 CR/白炭黑/PA66短纤维复合材料性能分析
        3.3.1.1 力学性能分析
        3.3.1.2 各向异性研究
        3.3.2 CR/炭黑/PA66短纤维复合材料性能分析
        3.3.2.1 力学性能分析
        3.3.2.2 各向异性研究
        3.3.3 三种填料与PA66短纤维在氯丁橡胶中的协同作用对比
    3.4 短纤维复合材料类生产配方实验研究
        3.4.1 不同用量改性AT对CR/改性AT/PA66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4.2 PA66短纤维用量对CR/AT/PA66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4.3 等体积改性AT代替PA66短纤维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4.3.1 力学性能研究
        3.4.3.2 复合物的填料网络的研究
    3.5 丁腈橡胶(NBR)/短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3.5.1 NBR/AT与NBR/CNTS复合材料性能对比
        3.5.1.1 复合材料的制备
        3.5.1.2 力学性能对比
        3.5.1.3 加工性能
        3.5.1.4 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
        3.5.2 改性AT、PA66短纤维、CNTS在NBR橡胶中的增强效果对比
        3.5.2.1 加工工艺参数对比
        3.5.2.2 NBR复合物的门尼粘度
        3.5.2.3 NBR复合物的RPA定频率的应变扫描图
        3.5.2.4 NB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对比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北京化工大学学位论文提交单(回执)

四、粉体填料在塑料中应用面临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凝土桥面长效防水粘结体系的研发与性能研究[D]. 刘桂花. 重庆交通大学, 2016(04)
  • [2]碳酸钙改性及其对聚氨酯触变性影响[D]. 肖发松.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
  • [3]聚丙烯材料老化性能研究进展[J]. 刘海林,伍玉娇,杨春萍. 塑料科技, 2014(09)
  • [4]聚丙烯/云母复合材料改性研究进展[J]. 杨春萍,伍玉娇,刘昌贵.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2013(03)
  • [5]增强防静电改性聚丙烯的研究[J]. 薛兵,朱长军,张一心. 中国包装, 2009(07)
  • [6]氢化丁腈橡胶/微—纳米短纤维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D]. 蔡维婷. 北京化工大学, 2008(11)
  • [7]铝土矿选矿尾矿制备聚合物填料的研究[D]. 胡小冬. 中南大学, 2008(12)
  • [8]核—壳结构的凹凸棒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 刘玉山. 兰州大学, 2008(12)
  • [9]粉石英制取电子级结晶型硅微粉的研究[D]. 张宇平. 中南大学, 2007(06)
  • [10]微纳米短纤维增强橡胶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D]. 肖春金. 北京化工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粉末填料在塑料中应用面临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