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分级中土壤有效系数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农用地分级中土壤有效系数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一、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中土壤有效系数的求算方法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俊颖,吴克宁,宋文[1](2019)在《基于作物营养当量修正产量比系数法的农用地质量分等》文中指出产量比系数是农用地分等中的基础参数,由于不同地区产量比系数确定的基础不同,分等结果无法达到全国可比。为提高农用地分等结果的全国可比性,该文依据供给人体所需能量和营养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素在不同作物间可比这一特点,选取20种营养素指标和9种标准耕作制度规定作物,构建营养当量修正法,通过计算不同作物"营养当量"来修正产量比系数,并选取北方以小麦为基准作物的河北省曲周县土地整治项目区和南方以水稻为基准作物的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作为案例进行实证,对比通过营养当量修正法和最高产量比法计算产量比系数所得出的农用地自然等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曲周县土地整治项目区自然等指数区间由2 060~2 896上升为2 516~3 580,等别序列由11~15等上升为13~18等;丁蜀镇自然等指数由区间由2 460~2 918下降为2 013~2 393,等别序列由13~15等下降为11~12等,2个研究区间的农用地自然等别差异扩大。该文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完善农用地质量分等体系提供借鉴。

尤南山,蒙吉军,李枫,郭力仁[2](2017)在《1980—2017年中国土地资源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明确土地资源学核心研究内容和学科地位,系统总结1980—2017年中国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划分土地资源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各个阶段重要成果,指出土地资源学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研究方法:文献计量法。研究结果:中国土地资源学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以土地生产力为核心的起步阶段(1980—1999年),形成了全国和区域尺度的农林牧业适宜性评价与特定作物适宜性评价方法,建立了"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体系,提出了城镇土地经济评价和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流程,制定了区域土地资源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计算方法;(2)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上升阶段(2000—2009年),GIS技术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取得了普遍运用,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逐步转向实践,土地可持续利用评级体系初步形成;(3)以土地生态为核心的稳定阶段(2010—2017年),土地评价已从单纯的资源或经济评价向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转变,土地生态评价成为了土地评价的热点,土地多功能评价框架取得共识。研究结论:土地资源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不断完善学科理论体系、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地矛盾、改进研究问题的方法手段。

郝兴旺[3](2016)在《基于GIS的农用地分等更新研究 ——以莎车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用地,尤其是耕地,是农业生产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耕地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所以,农用地质量的分等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农用地等别更新的研究对于区域土地管理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首先以农用地分等的研究背景作为切入点,简要分析了国内外农用地分等的研究现状与本文选题的依据。随后对莎车县概况对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及问题等情况进行分析,继而提出了分等相关的基本概念、分等时应该遵循的各种原则和相关的理论研究。然后运用德尔菲法和因素法对影响土地质量的因素进行筛选,确定了5个划分因素——土壤表层质地、有机质含量、灌溉保证率、盐渍化程度、林网化程度。用德尔菲法算出各个权重,据此得到农用地质量分,然后确定各个因素的分值图,最后GIS叠加得到总分值图,由总分值图最终得到自然等、经济等、利用等别图。最后对本次分等结果用Banerji检验法进行分析检验,结论真实可靠。文章最后对本次与上次莎车县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后得出结论:莎车县质量较好的农用地主要分布在白什坎特镇、依盖尔其镇、乌达力克乡、阿尔斯兰巴格乡、阿瓦提镇、塔尕尔其乡,恰尔巴格乡。用GIS空间分析法得知,全县耕地面积增加584.9公顷、减少了140个分等单元。国家自然等较好的耕地新增主要分布在艾力西湖镇、荒地镇、白什坎特镇、阿拉买提乡;国家利用等较好的耕地新增主要分布在白什坎特镇和阿拉买提乡;国家经济等较好的耕地新增主要分布在喀群乡。国家自然等较好的耕地减少主要分布在乌达力克乡、阿尔斯兰巴格乡、古勒巴格乡、米夏乡。国家利用等较好的耕地减少主要分布在托木吾斯塘乡、乌达力克乡、米夏乡。国家经济等较好的耕地减少主要分布在阿热勒乡、恰尔巴格乡、托木吾斯塘乡。莎车县农用地分等更新评价的结果对莎车县未来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保护及农业发展的综合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许艳[4](2015)在《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对粮食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全球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城市周边大量优质耕地不可避免被蚕食。中国政府实行全球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且不断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海岸带淤泥质滩涂由于土壤相对肥沃,是我国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之一。2009-2020年江苏省沿海开发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将成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新型工业区以及土地后备资源基地。江苏省海岸线占全国大陆海岸线约5%,海岸类型简单,多为淤泥质海岸,围垦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开发是其主要利用方式之一。因此,分析江苏省海岸带滩涂围垦活动对粮食产能的影响对沿海开发土地利用规划,缓解地区人地矛盾,促进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基于3S技术,借助ENVI,ArcGIS,SPSS,Origin等软件,综合运用经典统计方法、地统计方法、空间换时间方法、网格法土壤采样设计、土壤实验分析、农业生态区划(AEZ模型)以及Maas-Hoffman模型等,从滩涂围垦区开发利用方式以及农业滩涂围垦区滩涂土壤发育两方面入手,分析滩涂围垦后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过程,揭示耕地数量与土壤质量与围垦年限的关系,阐述滩涂围垦活动对沿海地区粮食产能的影响机理。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江苏滩涂围垦后农业滩涂围垦区时空变化过程。江苏滩涂围垦存在时空特征,1948-1984年滩涂围垦面积最大,分布在整个沿海地区;其次为1995-2014年,位于沿海中南部。滩涂围垦后不同开发利用方式下耕地数量差异显着,其中农业开发滩涂围垦区耕地比重较大,而其他开发方式养殖开发、盐田开发、港口和城镇建设、工业开发等耕地比重很小。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滩涂围垦区不断从农业开发向港口、城镇、工业和养殖开发转变,农业开发占比不断减少。1949-2014年,1999年之前农业滩涂围垦区占比为49.5%,2000-2014年占比降低到2.9%。滩涂围垦与开发对耕地数量的贡献越来越小。针对农业滩涂围垦区进一步分析随着围垦年限滩涂围垦区内耕地数量的变化过程。以农业开发为主的滩涂围垦区,围垦初期由于土壤含盐量高,需要首先开展沟渠路基础设施建设,种植改良作物、养殖等改良土壤,直至土壤能够生长粮食作物为止。不同年限滩涂围垦区由于土壤质量不同,耕地数量不一。年限久(约30年)的农业滩涂围垦区由于耕地土壤质量较好,耕地数量占比较高;年限短(<15年)的农业滩涂围垦区由于耕地土壤质量差,耕地数量占比较低。以如东典型不同年限农业滩涂围垦区来看,围垦后约30-50年期间,农用地数量达到最高,50年后农用地数量占比下降。从江苏省滩涂围垦区耕地数量来看,围垦后40-50年耕地占比达到最高值,50年后由于城镇建设等,耕地数量呈现下降趋势。综上说明耕地面积变化到稳定水平需要约30-50年的时间。农业围垦区土壤质量演变达到稳定需要30-40年,土壤盐分为主要限制因子。不同年限滩涂围垦区,由于土壤质量差异,土地利用方式不甚相同。围垦初期主要是盐生植被、光滩以及养殖水体等,围垦后期棉花、玉米、大豆、水稻等土地利用类型不断出现。通过网格法均匀采样分析不同年限滩涂围垦区土壤质量与围垦年限的关系来看,滩涂围垦后土壤盐分约在38年后达到脱盐水平,土壤养分在围垦后30年达到稳定水平,土壤综合质量约在38年后达到稳定状态,说明滩涂土壤从滩涂沉积物经历脱盐和养分积累过程发育为耕地土壤需要30-40年的时间。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关系来看,土壤盐分与土壤pH值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颗粒组分分形维数、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呈现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土壤盐分是农业滩涂围垦区土壤质量的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基于土壤盐分和气候生产潜力测算和预测出江苏省2012年和2020年沿海滩涂围垦区粮食产能大小。滩涂围垦开发不仅影响耕地数量,耕地质量也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综合耕地数量、质量以及气候生产潜力测算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区粮食产能大小。首先基于AEZ模型,计算江苏省滩涂围垦区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光温水生产潜力。其次,由于土壤盐分是滩涂围垦区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本文引入Maas-Hoffman模型中土壤盐分对作物产量的相对限制程度改进原有土地生产力模型中的土壤有效性系数;最后结合不同年限围垦区耕地数量,测算出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区粮食产能大小。通过计算得到滩涂围垦区水稻土地生产潜力从1982年的13886kg/hm2增加到1951年的21469kg/hm2;小麦土地生产潜力从1982年-1951年垦区均为10329kg/hm2。通过沿海地区气候生产潜力、不同滩涂围垦区土壤盐分含量以及耕地数量测算出2012年江苏省滩涂围垦区粮食产能为147.2万吨,占江苏省沿海县市粮食产量的11.03%;并预测2020年江苏省滩涂围垦粮食产能为162.42万吨,比2012年粮食产能增加了 15.22万吨。综上所述,由于耕地效益相对较低,1990年后江苏省滩涂围垦开发重点逐渐从农业向城镇工业和渔业养殖等转变。不同年限农业围垦区耕地数量随着土壤质量的改良不断增加,达到稳定周期较长。江苏省滩涂围垦区用江苏沿海县市13.7%土地生产11.03%的粮食,粮食生产潜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把握耕地变化驱动机制,提高滩涂围垦区新增耕地数量,同时缩短滩涂围垦区土壤改良周期,并对土地生产潜力模型引入管理因子,测算滩涂围垦区土地生产力大小。

阿丽亚·阿布力孜[5](2014)在《新疆重点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城市化水平的加速推进。土地、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在此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高效的利用城镇土地资源显得尤为必要,城镇土地的分等定级是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得到优化配置的基础和前提。新疆地区地处西北,交通条件落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而且对于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研究也存在诸多不足,难以为城镇土地的优化开发和利用提供决策支持。本文首先对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基础理论,如地租理论、区位理论、土地供求理论等进行梳理和概述,从而对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基础理论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把握。对于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都进行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明晰了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基本方法,解决了技术与方法层面的问题。同时,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积累了相应的资料。本文通过对新疆重点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研究。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全面准确的掌握新疆重点城镇城镇土地质量及利用状况,在利用重点城镇土地的问题上能够做到科学管理并不断提高土地使用率,为国家、全区等各级政府综合制定各项土地政策以及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提供基础依据,同时为新疆重点城镇的土地估价、土地税费征收提供依据。本文综合运用了多因素比较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新疆22个重点城镇的土地分等定级进行了研究。并对克拉玛依和喀什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区域趋同性在逐渐降低,不同的开发特色逐渐得以显现。此外,通过与全国重点城市土地分等定级的比较研究,发现疆内的土地分等情况与全国重点城市的土地分等情况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叶先权[6](2008)在《深圳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是衡量农用地质量优劣的必要手段,是适应社会主义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需要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土地学科,是目前土地管理部门亟待开展的一项工作。所以,对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理论、方法、程序进行研究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在界定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基础上,介绍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原理,对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一般原则进行了总结,并回顾了与此问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结合深圳的实际情况,分别对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进行了具体研究。本论文以《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国土资源大调查专用)、《农用地估价规程》(验收修改稿)和《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定级实施细则》为依据,选择深圳市为主要研究区域,借鉴广东省各地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试点经验,根据本省的区域特点,分析分等定级估价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索建立适合于我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方法和理论体系,为下一步全省乃至全国即将开展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成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土地管理的各个方面,为农村土地有偿使用提供合理的地价依据,为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研究确定合理的农用土地使用税标准,为土地征用补偿及合理的土地转包费、租赁费提供依据,为推动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邱龙霞[7](2008)在《区域耕地分等改进与质量等级折算系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闽侯县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借助GIS和数学模型集成技术,在区域耕地指定作物栅格空间生产潜力评价的基础上,调整完善区域耕地分等评价因子及其指标体系,重新评价区域耕地等别,通过耕地新旧分等成果的对比分析,探讨区域耕地分等改进的合理性;利用改进后的耕地分等结果,按照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原则,将补充耕地数量、质量与被占用耕地等级挂钩,进行耕地数量质量等级折算系数研究,为区域耕地数量与质量占补平衡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解决了闽侯县耕地分等的指定作物光温或气候生产潜力指数的空间差异性(借助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技术估算耕地栅格空间指定作物生产潜力)、评价因子及其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耕地分等各因素指标区均增加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因子;丘陵山地区剔除原来的坡向与海拔因子,增加冬季地下水位因子;山间盆地与沿海平原区的排水条件因子改为冬季地下水位;丘陵山地区甘薯的土层厚度因子改为耕层厚度)、土壤属性数据的现势性及其空间差异性(采用2005年闽侯耕地地力调查样点土壤分析数据并借助GIS空间插值模型建立土壤因子栅格空间数据库)等问题,闽侯县保护区耕地新自然质量等中的高等别(一、二、三等)耕地面积相对旧自然质量等中的高等别面积下降了12%;中等别(四、五、六等)耕地面积提高了4%;低等别(七、八、九等)面积提高了8%。从改进后评定的区域耕地分等成果数据库分析以及随机抽取5%评价单元的野外实地验证表明,评定方法改进后的闽侯县的高、中、低质量等别耕地的地理空间分布更符合客观规律,质量等别与实际土种类型的肥力和产出水平更加吻合,耕地分等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2.闽侯县保护区耕地新自然质量等和新利用等中的高等别(一、二、三等)耕地合计面积分别为4715.12hm2和5030.76hm2,分别占保护区耕地总面积的19.09%和20.36%,其中一等耕地分别占3.21%和5.57%,二等耕地分别占8.25%和6.61%,三等耕地分别占7.62%和7.95%;中等别(四、五、六等)耕地合计面积分别高达10661.80hm2和8501.75hm2,分别占保护区耕地总面积的43.16%和34.41%,其中四等耕地分别占13.63%和4.24%,五等耕地分别占22.29%和16.57%,六等耕地分别占7.23%和13.40%;低等别(七、八、九等)耕地合计面积分别达9328.86hm2和11173.27hm2,分别占保护区耕地总面积的37.76%和45.23%,其中七等耕地分别占20.66%和16.17%,八等耕地分别占10.03%和22.45%,九等耕地分别占7.07%和7.05%。闽侯县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以中低等别耕地占优势:耕地分布呈现出海拔上升质量下降的垂直分布规律、河口平原区向丘陵山地区质量下降的水平分布规律以及随距离居民点从近到远质量下降的同心圆分布规律。3.闽侯县最高和最低质量耕地的等别折抵系数为4.94;丘陵山地区质量最高和最低耕地等别之间折抵系数为5.16,略高于全县的质量最高和最低耕地等别折抵系数;山间盆地区最高和最低质量耕地的折抵系数为3.64,相对较小;沿海平原区最高和最低质量耕地的折抵系数仅为1.60,折抵系数变化趋势平稳。建立的闽侯县耕地数量质量占补等级折算系数反映出区域最高与最低等别耕地之间的综合生产能力或收益的差异达5倍左右,与该县高低产耕地土壤的实际生产力水平差异基本相符,符合耕地分等级差收益的原理,能够反映耕地占补平衡的真正内涵,确保了区域耕地生产能力不降低,同时也有助于遏制占用优质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针对当前我国耕地占补平衡中存在的“占优补劣、补充耕地缺乏质量保证和验收评估机制、补充耕地的资金监管和产权归属以及补充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有限”等问题,提出了“从思想上树立耕地保护的科学发展观、从制度上完善耕地占补平衡考核体系、从法律上完善耕地占补平衡运行机制、从技术上规范补充耕地质量衡量与验收评估机制和从管理上建立耕地储备库,实行先补充后使用和异地占补平衡机制”等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机制的对策。

吴全[8](2008)在《内蒙古粮食生产能力与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水土资源(ASWR)是一种有着复杂构成要素和时空分异特性的农业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GPC)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其潜力取决于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SUASWR)程度和支持能力,土地整理通过改善ASWR制约因素,促进GPC的提高和实现SUASWR,目前对这些复杂关系的认识还较粗浅。本文以内蒙古为例,在系统分析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技术理论的交叉融合,借助已有的水文、气象、水资源、土地调查评价资料和农用地分等与土地整理工作平台,通过模拟与模型运算,揭示其复杂的链接关系和约束机制,搭建起国家粮食安全的可控平台。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存在问题和研究方向,阐述了ASWR、GPC、SUASWR、产能核算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基于构成要素与影响因子开展相关研究的观点。(2)评价了内蒙古ASWR、粮食产量、GPC、主要影响因素及时空分布规律,建立了区域连续、多层次、立体的空间数据体系。(3)建立了内蒙古耕地分等指标体系,将耕地评定为22个自然质量等和17个利用质量等;建模计算了不同等别之间的折算系数,实现了耕地在空间上的可比性,17等对1等地的最大折算系数为4.8;建立了产能评价模型,计算了光温、水分、土壤、土地利用四个因素层的潜力;开展了产能核算研究,测算出理论GPC为208亿kg,总产能为731.8亿kg,高出172.5亿kg的现实粮食产量,说明ASWR尚有巨大潜力;模拟评价了GPC与影响因子的关系。(4)开展了内蒙古SUASWR模糊评价研究,按行政区域和流域评价,综合指数为0.121~0.973,潜力指数为3.252~1.025,总体能够实现SUASWR。(5)评价了内蒙古水资源总量与行业用水现状,预测了2010、2020和2030年各行业用水量。其中,农业水资源可利用量分别为264.93、233.89和195.64亿m3,通过采取土地整理与节水灌溉措施,可实现灌溉面积358.31、440.06和525.66万hm2。建立了ASWR耦合配置模型,预测GPC分别为227.17、258. 05和288.44亿kg,GPC和耕地等别比现状年有较大提高。(6)进行了土地整理项目试验观测,证实各项工程措施可有效改善制约因素条件,节水率达到10~60%,GPC提高5~40%,耕地等级提高1~4等,对内蒙古“治地、节水、增粮、富民”工程建设有重大支撑作用。综上所述,本文在调查试验的基础上,通过耦合ASWR及其构成要素,建立了地区尺度耕地分等、折算、产能核算体系;提出了基于影响因素的GPC、SUASWR评价方法;验证了土地整理对提高GPC,实现SUASWR的作用,提出了土地整理工程模式与分区措施,为科学合理利用内蒙古ASWR提供有益的参考。由于目前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且限于笔者的研究水平,论文难免会存在许多问题题和争论,但这也是笔者所期望达到的抛砖引玉的效果。

闫晓红[9](2007)在《补充耕地按等级折算研究——以重庆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为基础,以农用地分等理论为指导,通过外业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利用等一标准粮产量数学模型,完成了重庆市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系数制订。研究表明:农用地利用等更能反映不同质量等别的农用地及其粮食生产能力的差异,以农用地利用等进行按等级折算更吻合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重庆市农用地最高等别与最低等别的折算系数为2.92,符合重庆市实际情况。

陈妍英[10](2007)在《土地开发整理初步设计中目标等别确定方法研究 ——以燕山长城两侧低山丘陵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它是基于我国特殊的土地国情而制定的,这一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遇到了较多问题,耕地占补平衡的实现越来越困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这一法定目标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土地开发整理,但我国目前对补充的耕地注重其在数量上的平衡,而在质量上达到平衡目前实施不完善。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初步设计中目标等别,使土地达到质量上的要求,为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和地域分异等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合理、技术可行为原则,通过分析农用地分等与土地开发整理初步设计中目标等别确定的关系,将农用地分等成果及方法应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目标等别确定中。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影响土地开发整理目标等别的因素进行分类,以因素组合类型为桥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耕地后备资源能够达到的目标因素组合类型,从而得出在开发改良利用中能够达到的目标等别。以河北省燕山长城两侧低山丘陵区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根据耕地后备资源内在性质及外在环境的差异,耕地后备资源目标等别为5种,即9等、10等、11等、12等、13等,对应的标准粮分别为6949.5Kg/hm2、7483.5Kg/hm2、8028.0Kg/hm2、8964.0Kg/hm2、9547.5Kg/hm2,其中,荒草地对应的目标等别为9等、10等、11等、12等、13等;滩涂对应的目标等别为11等、12等、13等。土地开发整理初步设计目标等别的确定可作为初步设计中的工程设计目标的基础,指导土地开发整理的施工,保障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土地尤其是耕地的质量安全。

二、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中土壤有效系数的求算方法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中土壤有效系数的求算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作物营养当量修正产量比系数法的农用地质量分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区概况及数据获取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1.2.1 农用地分等指标及权重
        1.2.2 营养素指标和分等作物的选取
        1.2.3 作物营养素含量及参考摄入量
2 研究方法
    2.1 营养当量系数计算方法
    2.2 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方法
        2.2.1 确定光温生产潜力指数
        2.2.2 确定产量比系数
        2.2.3 计算分等单元自然质量分
        2.2.4 计算分等单元自然质量等指数
3 结果与分析
    3.1 曲周县土地整治项目区农用地自然等计算结果分析
    3.2 宜兴市丁蜀镇农用地自然等计算结果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2)1980—2017年中国土地资源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地资源与土地资源学
2 研究方法
3 中国土地资源学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3.1 以土地生产力为核心的起步阶段
        3.1.1 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
        3.1.2 土地资源评价
    3.2 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上升阶段
        3.2.1 土地利用类型
        3.2.2 土地资源评价
        3.2.3 土地资源承载力
    3.3 以土地生态为核心的稳定阶段
        3.3.1 土地资源评价
        3.3.2 土地资源承载力
4 中国土地资源学发展展望
    4.1 核心关键词词频变化
    4.2 研究不足
    4.3 未来展望

(3)基于GIS的农用地分等更新研究 ——以莎车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内研究进展
        1.3.2 国外研究进展
        1.3.3 研究趋势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1 莎车县概况
        2.1.1 行政区划
        2.1.2 地理位置
        2.1.3 自然条件
        2.1.4 社会经济条件
    2.2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2.2.1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2.2.2 土地资源利用特点
        2.2.3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4 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三章 农用地分等的理论基础
    3.1 基本概念
        3.1.1 农用地等别
        3.1.2 农用地分等
    3.2 基本原则
        3.2.1 综合分析原则
        3.2.2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3.2.3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结合原则
        3.2.4 地域分异原则
    3.3 基本理论
        3.3.1 土地肥力理论
        3.3.2 土地生产力理论
        3.3.3 区位理论
        3.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3.5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第四章 农用地分等思路与过程
    4.1 确定分等参数体系
        4.1.1 农用地分等指标区划分
        4.1.2 分等因素及权重
    4.2 划分分等单元
    4.3 确定农用地等别
        4.3.1 确定农用地自然质量等
        4.3.2 确定农用地利用等
        4.3.3 确定农用地经济等
    4.4 农用地分等成果的检验和校正
第五章 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分析
    5.1 总体变化情况
    5.2 新增耕地质量等别情况
        5.2.1 新增耕地等别统计
        5.2.2 新增耕地等别分布
        5.2.3 按新增耕地类型统计等别分布情况
    5.3 减少耕地质量等别情况
        5.3.1 减少耕地质量等别统计分析
        5.3.2 减少耕地等别分布情况
        5.3.3 按减少耕地类型统计等别分布情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和不足之处
        6.2.1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
        6.2.2 不足之处
    6.3 展望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4)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对粮食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海岸带滩涂相关概念
        1.2.2 全球海岸带滩涂围垦开发利用
        1.2.3 海岸带海涂土壤质量变化过程
        1.2.4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2.5 粮食产能研究进展
        1.2.6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章节安排和技术路线
        1.5.1 章节安排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江苏沿海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
        2.1.3 地质地貌
        2.1.4 成土母质与土壤分布
        2.1.5 江苏海岸历史变迁
        2.1.6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1.7 江苏沿海土地利用格局
    2.2 江苏沿海粮食生产情况
        2.2.1 江苏沿海县市粮食生产情况
        2.2.2 江苏沿海县市农用地分等和产能核算
    2.3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区概况
        2.3.1 沿海滩涂围垦区示意图
        2.3.2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过程
    2.4 如东县滩涂围垦区概况
    2.5 数据收集与处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格局演变特征
    3.1 江苏海岸带滩涂围垦时空特征分析
    3.2 江苏省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3.2.1 江苏省滩涂围垦区类型划分
        3.2.2 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时空特征分析
        3.2.3 1980-2010年江苏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3.3 江苏省滩涂围垦区耕地数量空间分布
    3.4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滩涂围垦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过程及机理分析
    4.1 研究区选取
        4.1.1 如东县成陆历史和地貌概况
        4.1.2 研究区土壤类型分布
    4.2 野外采样方案
        4.2.1 野外采样时间
        4.2.2 土壤样品采集和前期处理
    4.3 土壤理化性质选取和测定
        4.3.1 土壤理化性质选取
        4.3.2 土壤样品理化性质测定
    4.4 滩涂围垦区土壤理化性质时空特征
        4.4.1 滩涂围垦区土壤理化性质时间变化特征
        4.4.2 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
    4.5 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因素分析
        4.5.1 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关系
        4.5.2 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因素分析
    4.6 滩涂围垦区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4.6.1 不同围垦年限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4.6.2 土壤综合评价结果空间分布
        4.6.3 土壤理化性质演变时间周期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区粮食产能测算研究
    5.1 土地生产力模型构建
        5.1.1 土地生产潜力模型框架
        5.1.2 作物生长期划分
        5.1.3 太阳总辐射计算
        5.1.4 光温水土修正系数确定
    5.2 江苏沿海县市气候生产潜力
        5.2.1 江苏沿海县市气候生产潜力测算
        5.2.2 气候生产潜力比较分析
        5.2.3 气候生产潜力利用率
        5.2.4 沿海县市空间差异
    5.3 如东滩涂围垦区气候生产潜力测算
        5.3.1 如东县光温水生产潜力
        5.3.2 气候生产潜力比较
    5.4 土地生产潜力估算
        5.4.1 土壤盐分修正系数
        5.4.2 土壤基础地力修正系数
        5.4.3 水稻和小麦土地生产潜力
    5.5 土地生产潜力实现程度
    5.6 江苏省沿海滩涂围垦区粮食产能测算和预测
        5.6.1 2012年江苏省沿海滩涂围垦区粮食产能测算
        5.6.2 2020年江苏省滩涂围垦区粮食产量预测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新疆重点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镇土地分等理论基础
    2.1 地租理论
        2.1.1 级差地租Ⅰ
        2.1.2 级差地租Ⅱ
        2.1.3 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的共同点、区别和联系
    2.2 区位论
    2.3 土地供求理论
第三章 城镇土地分等技术方法
    3.1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3.1.1 建立城镇土地分等指标体系
        3.1.2 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权重确定及因子分值计算
        3.1.3 城镇土地等别初步划分方法
        3.1.4 城镇土地等别验证及调整
    3.2 聚类分析法
        3.2.1 数据标准化
        3.2.2 距离计算
        3.2.3 系统聚类法
        3.2.4 城镇土地分等结果的输出
第四章 新疆城镇土地分等体系发展
    4.1 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4.2 制定城镇体系发展战略的思想
    4.3 新疆重点城镇体系发展设想
第五章 新疆重点城市土地分等定级:以新疆2个县(市)为例
    5.1 研究区概况
        5.1.1 克拉玛依地理概况
        5.1.2 喀什地区地理概况
        5.1.3 克拉玛依经济发展概况
        5.1.4 喀什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5.1.5 行政区划
    5.2 县(市)城镇土地分等
        5.2.1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县(市)城镇土地分等
        5.2.2 聚类分析法县(市)城镇土地分等
        5.2.3 县(市)城镇土地等别初步划分
    5.3 县(市)城镇土地等别空间自相关分析
    5.4 城镇土地等别结果验证
第六章 新疆重点城市土地分等变动情况及跟国内重点城市土地分等对比
    6.1 疆内重点城市土地分等变动情况概括
    6.2 国内重点城市土地分等情况概括
    6.3 国内和疆内土地分等对比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不足
参考文献
研究生阶段科研成果
致谢

(6)深圳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与目的
    1.3 技术路线
    1.4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第2章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概述
    2.1 概念界定
    2.2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原理
    2.3 农业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原则
    2.4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2.4.1 国外相关研究
        2.4.2 国内相关研究
        2.4.3 研究动态评述
第3章 深圳市农用地分等
    3.1 深圳市农用地的特点
        3.1.1 地理区位优越
        3.1.2 土地资源适宜性广
        3.1.3 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明显
        3.1.4 土壤质地良好
    3.2 深圳市农用地分等方法
        3.2.1 深圳市农用地分等方法的确定
        3.2.2 农用地分等的因素体系
    3.3 农用地分等的计算
        3.3.1 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计算
        3.3.2 土地利用系数与土地经济系数的计算
        3.3.3 农用地利用等指数与经济等指数的计算
    3.4 农用地等别划分结果及分析
        3.4.1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划分结果及分析
        3.4.2 农用地利用等划分结果及分析
        3.4.3 农用地经济等划分结果及分析
第4章 深圳市农用地定级
    4.1 农用地定级参评因素的确定
    4.2 农用地定级方法的选用
    4.3 农用地定级参评因素因子的量化
    4.4 农用地定级指数的计算
        4.4.1 各个农用地定级因素级别指数的计算
        4.4.2 农用地综合定级指数的计算
    4.5 农用地定级结果及分析
第5章 深圳市农用地估价
    5.1 农用地估价参数的确定
    5.2 农用地估价的方法
    5.3 农用地估价的计算
        5.3.1 农用地样点地价的计算
        5.3.2 农用地级别平均地价的测算
    5.4 农用地估价结果——基准地价体系建立
第6章 GIS在深圳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中的运用
    6.1 GIS在深圳市农用地分等中的运用
        6.1.1 属性数据库的设计与录入
        6.1.2 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录入
        6.1.3 数据连接
        6.1.4 农用地分等信息管理系统
    6.2 GIS在深圳市农用地定级估价中的运用
        6.2.1 数据流程一体化
        6.2.2 数据录入功能
        6.2.3 数据处理过程
        6.2.4 结果输出与显示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区域耕地分等改进与质量等级折算系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外耕地评价及其折算系数研究综述
        1.1.1 国外耕地评价研究进展
        1.1.2 国内耕地评价研究进展
        1.1.3 国内耕地等级折算系数研究进展
    1.2 耕地分等及其折算系数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光温或光温水生产潜力的空间差异性问题
        1.2.2 耕地分等因子及其指标体系构建问题
        1.2.3 土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的确定问题
        1.2.4 土壤因子属性数据的现势性和空间差异性问题
        1.2.5 耕地数量质量等级折算系数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2 自然资源概况
        2.2.1 气候条件
        2.2.2 地质地貌
        2.2.3 水文条件
        2.2.4 耕作土壤
    2.3 社会经济概况
        2.3.1 人口概况
        2.3.2 经济发展概况
        2.3.3 农业发展现状
    2.4 土地资源概况
        2.4.1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2.4.2 耕地保护区概况
3 研究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3.1 研究总体思路
    3.2 研究基本原则
        3.2.1 区域耕地分等研究的基本原则
        3.2.2 区域耕地数量质量等级折算系数研究的基本原则
4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步骤
    4.1 研究技术路线
    4.2 研究方法步骤
        4.2.1 基础资料收集
        4.2.2 区域保护区耕地评价单元分布图及其数据库建立
        4.2.3 区域耕地分等的技术改进及等别评定
        4.2.3.1 耕地指定作物及标准耕作制度分区数据库建立
        4.2.3.2 耕地指定作物参数确定
        4.2.3.3 耕地分等因素指标区划分
        4.2.3.4 耕地分等因素体系调整
        4.2.3.5 耕地土壤评价因子属性数据库建立
        4.2.3.6 耕地分等评价因子属性数据标准化
        4.2.3.7 耕地分等因素指标区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4.2.3.8 耕地评价单元自然质量分计算及其数据库建立
        4.2.3.9 耕地分等等别指数计算及其数据库建立
        4.2.3.10 耕地分等等别划分
        4.2.3.11 耕地分等结果实地验证
        4.2.3.12 耕地分等面积统计与图件编制
        4.2.4 分等方法改进前后区域耕地分等成果的比较
        4.2.5 区域耕地数量质量等级折算系数研究
        4.2.5.1 代表性样区的选择与数据整理
        4.2.5.2 代表性样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衡量指标的确定与计算
        4.2.5.3 耕地利用等指数与综合粮食生产能力最佳关系模型选择
        4.2.5.4 耕地等别统一序列建立
        4.2.5.5 耕地等别、等指数和综合粮食生产能力对应关系表建立
        4.2.5.6 耕地数量质量等级折算系数表制定
5 结果分析与讨论
    5.1 区域耕地分等新旧成果比较与评价方法探讨
        5.1.1 闽侯县耕地分等新旧成果比较与分析
        5.1.2 区域耕地分等技术改进的合理性探讨
        5.1.2.1 耕地分等因子指标体系构建更趋合理
        5.1.2.2 县域光温或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差异得以体现
        5.1.2.3 土壤评价因子属性数据更具现势性
        5.1.2.4 耕地分等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
    5.2 闽侯县保护区耕地分等结果分析
        5.2.1 闽侯县保护区耕地自然质量等分析
        5.2.2 闽侯县保护区耕地利用等分析
        5.2.3 闽侯县保护区耕地质量等别地域组合特点分析
        5.2.3.1 耕地等别组合的垂直地域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分析
        5.2.3.2 耕地等别组合的水平地域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分析
        5.2.3.3 耕地等别组合的同心圆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分析
    5.3 区域耕地数量质量等级折算系数分析
        5.3.1 闽侯县及不同因素指标区耕地数量质量等级折算系数分析
        5.3.2 区域耕地质量等级折算系数合理性分析
        5.3.2.1 耕地质量等级折算系数体现了耕地分等级差收益原则
        5.3.2.2 耕地质量等级折算系数反映了耕地占补平衡的真正内涵
        5.3.2.3 耕地质量等级折算系数有助于遏制占用优质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5.3.3 耕地数量质量等级折算系数的应用
        5.3.3.1 确定占用耕地等别
        5.3.3.2 选择补充耕地项目
        5.3.3.3 确定补充耕地等别
        5.3.3.4 耕地等别折算
        5.3.3.5 应用实例
6 区域耕地数量质量占补平衡的问题与对策
    6.1 区域耕地数量质量占补平衡存在的问题
        6.1.1 “占优补劣”现象突出
        6.1.2 补充耕地缺乏质量保证和验收评估机制
        6.1.3 耕地占补平衡中补充耕地的资金监管和产权归属问题
        6.1.4 补充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有限
    6.2 区域耕地数量质量占补平衡的实施对策
        6.2.1 从思想上树立耕地保护的科学发展观
        6.2.2 从制度上完善耕地占补平衡考核体系
        6.2.3 从法律上完善耕地占补平衡运行机制
        6.2.4 从技术上规范补充耕地质量衡量与验收评估机制
        6.2.5 从管理上建立耕地储备库,实行先补充后使用和异地占补平衡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1 闽侯县保护区耕地新旧分等自然质量等别变化图
附图2 闽侯县保护区耕地新分等自然质量等别分布图
附图3 闽侯县保护区耕地新分等利用等别分布图

(8)内蒙古粮食生产能力与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GPC 评价研究动态
        1.2.2 SUASWR 的理论研究动态
        1.2.3 ASWR 评价研究动态
        1.2.4 SUASWR 评价研究动态
        1.2.4.1 国外研究动态
        1.2.4.2 国内研究动态
        1.2.5 SUASWR 配置研究动态
        1.2.6 土地整理与 SUASWR 实用技术研究动态
        1.2.6.1 国外研究动态
        1.2.6.2 国内研究动态
        1.2.6.3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1.3 课题总体设计
        1.3.1 研究目标
        1.3.2 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
        1.3.2.1 指导思想
        1.3.2.2 工作原则
        1.3.3 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
        1.3.3.1 研究内容
        1.3.3.2 主要方法
        1.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5 论文组织和技术路线
        1.3.6 创新与特色
2 研究区选择与调查试验方法
    2.1 研究区选择与时间尺度的确定
    2.2 研究区概况
        2.2.1 社会经济概况
        2.2.2 自然环境概况
        2.2.3 农业资源与粮食生产概况
    2.3 研究区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2.3.1 试验观测点布设
        2.3.2 试验测试项目及测试方法
        2.3.3 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
        2.3.4 分析研究方法
3 ASWR 利用现状与粮食生产时空动态评价研究
    3.1 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评价
        3.1.1 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分布特点
        3.1.2 水分亏缺成因分析
        3.1.3 水分亏缺对耕地利用的影响
        3.1.4 农田水利工程状况及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3.2 耕地资源利用状况与时空动态分析
        3.2.1 耕地资源利用现状与特点
        3.2.2 耕地开发利用动态与布局分析
        3.2.3 农田灌溉状况与时空动态分析
    3.3 粮食生产现状与时空动态评价分析
        3.3.1 粮食生产现状与时空动态
        3.3.2 粮食主产区及农产品生产状况
    3.4 ASWR 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地貌对ASWR 利用的影响
        3.4.2 气候对ASWR 利用的影响
        3.4.3 水资源对耕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3.4.4 土壤对ASWR 利用的影响
        3.4.5 社会经济对 ASWR 利用的影响
4 耕地分等与产能核算研究
    4.1 耕地分等研究
        4.1.1 耕地分等的概念与方法
        4.1.2 耕地分等指标体系建立
        4.1.3 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计算
        4.1.4 耕地自然质量等评价
        4.1.5 耕地利用质量等评价
        4.1.6 耕地分等结果评价分析
    4.2 GPC 调查评价与耕地等级折算研究
        4.2.1 GPC 及其影响因素观测调查
        4.2.2 建立耕地利用等指数与 GPC 关系模型
        4.2.3 不同尺度空间模型对比分析
        4.2.4 耕地等级折算研究
    4.3 产能核算与潜力评价研究
        4.3.1 产能与潜力的概念
        4.3.2 粮食生产潜力分解与评价模型研究
        4.3.3 粮食生产潜力计算及空间分异规律评价分析
        4.3.4 产能核算研究
5 GPC 与影响因子的关系模拟研究
    5.1 GPC 影响因子和影响方式分析
    5.2 GPC 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影响程度评价研究
        5.2.1 水浇地的影响因子及影响程度
        5.2.2 旱地的影响因子及影响程度
        5.2.3 计算结果分析
    5.3 GPC 模拟及空间分异规律研究
        5.3.1 平原区灌溉条件下粮食产量模拟
        5.3.2 平原区非灌溉条件下产量模拟
        5.3.3 丘陵灌溉条件下产量模拟
        5.3.4 丘陵非灌溉条件下产量模拟
        5.3.5 山地灌溉条件下产量模拟
        5.3.6 山地非灌溉条件下产量模拟
6 SUASWR 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6.1 SUASWR 模糊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6.2 SUASWR 模糊评价模型的建立
        6.2.1 参评因子的选取与指标计算
        6.2.2 参评因子指标区间划分
        6.2.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6.3 SUASWR 模糊综合评判
    6.4 SUASWR 的模糊评判结果分析
        6.4.1 模糊评价运算及结果分析
        6.4.2 SUASWR 模糊识别
        6.4.3 SUASWR 潜力指数的计算
7 内蒙古SUASWR 配置与 GPC 预测
    7.1 基本原则及总体思路
        7.1.1 基本原则
        7.1.2 总体思路
    7.2 水资源量及可利用量统计
        7.2.1 地表水资源量及可利用量
        7.2.2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
        7.2.3 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
    7.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7.3.1 生活用水
        7.3.2 生产用水
        7.3.3 生态环境用水
        7.3.4 现状用水汇总
    7.4 内蒙古需水预测
        7.4.1 生活需水预测
        7.4.2 林、牧、渔业需水预测
        7.4.3 第二产业需水预测
        7.4.4 第三产业需水预测
        7.4.5 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7.4.6 需水预测汇总
        7.4.7 节水灌溉定额与新增灌溉面积预测
        7.4.8 可利用灌溉水量预测
        7.4.9 耕地等别变化预测分析
         7.4.10 ASWR耦合配置模型建立
        7.4.11 SUASWR配置与GPC预测分析
8 土地整理与GPC 及SUASWR 的关系评价研究
    8.1 土地整理与提高 GPC 及实现SUASWR 的关系
    8.2 土地整理前后ASWR 构成因素变化情况分析
    8.3 土地整理前后耕地等别、GPC 和灌溉定额变化分析
    8.4 土地整理工程模式与分区措施研究
        8.4.1 土地整理工程模式
        8.4.2 土地整理工程内容
        8.4.3 土地整理分区措施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存在的问题
    9.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土地开发整理初步设计中目标等别确定方法研究 ——以燕山长城两侧低山丘陵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土地开发整理研究
        1.3.2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
        1.3.3 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应用研究
2 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 土地开发整理初步设计目标等别确定概述
    3.1 土地开发整理初步设计有关概念的界定
    3.2 土地开发整理初步设计目标等别确定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与原则
        3.2.1 土地开发整理初步设计中目标等别确定的指导思想
        3.2.2 理论基础
        3.2.3 土地开发整理初步设计中目标等别确定原则
4 土地开发整理初步设计目标等别确定体系构建
    4.1 农用地分等在土地开发整理初步设计目标等别确定中的应用
    4.2 因素组合类型
    4.3 聚类分析法的应用
    4.4 目标因素组合类型的自然质量状况计算
        4.4.1 计算目标因素组合自然质量分
        4.4.2 计算目标因素组合自然质量等指数
        4.4.3 确定目标等别
        4.4.4 目标等别对应的标示标准粮
5 土地开发整理初步设计目标等别确定实证研究
    5.1 研究区域概况
    5.2 因素选择
    5.3 水资源供给能力研究
        5.3.1 水资源供给量
        5.3.2 农业需水量
        5.3.3 水资源平衡系数的计算
    5.4 耕地后备资源目标因素组合类型
        5.4.1 变质岩类(片麻岩)荒草地
        5.4.2 沉积岩类(石灰岩)荒草地
        5.4.3 滩涂后备资源
    5.5 目标因素组合类型对应目标等别
6 结论
7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四、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中土壤有效系数的求算方法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作物营养当量修正产量比系数法的农用地质量分等[J]. 李俊颖,吴克宁,宋文. 农业工程学报, 2019(09)
  • [2]1980—2017年中国土地资源学发展研究[J]. 尤南山,蒙吉军,李枫,郭力仁. 中国土地科学, 2017(11)
  • [3]基于GIS的农用地分等更新研究 ——以莎车县为例[D]. 郝兴旺. 新疆大学, 2016(02)
  • [4]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对粮食产能的影响研究[D]. 许艳. 南京大学, 2015
  • [5]新疆重点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对比研究[D]. 阿丽亚·阿布力孜. 新疆大学, 2014(03)
  • [6]深圳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研究[D]. 叶先权.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3)
  • [7]区域耕地分等改进与质量等级折算系数研究[D]. 邱龙霞. 福建农林大学, 2008(S1)
  • [8]内蒙古粮食生产能力与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 吴全.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2)
  • [9]补充耕地按等级折算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 闫晓红. 中国建设信息, 2007(24)
  • [10]土地开发整理初步设计中目标等别确定方法研究 ——以燕山长城两侧低山丘陵区为例[D]. 陈妍英.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农用地分级中土壤有效系数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