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波动对尼群地平和阿替洛尔联合治疗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器官保护的重要性

血压波动对尼群地平和阿替洛尔联合治疗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器官保护的重要性

一、血压波动性在尼群地平和阿替洛尔联合治疗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器官保护中的重要性(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方琴[1](2019)在《氨氯地平通过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Akt2/Sp1上调miR-21诱导血管舒张》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2017年美国颁布新一版的高血压指南,将高血压重新定义为血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即称为高血压。这一举措体现了高血压早发现早干预的重要性。目前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至少有15亿人患有高血压,它的发病是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决定的。但是,仍然有许多高血压患者存在耐药性,这些患者尽管使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类型的抗高血压药物,血压仍不能很好的被控制。因此,阐明降压药物的详细机制并优化治疗策略显得尤为重要。CCB是经典的抗高血压药的一种,因为它们的降压效果较强大,常常作为治疗高血压的一线用药。此外,它还可以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一起联合降压。目前,第三代L-型CCB系列,如氨氯地平,在治疗心脏和血管疾病方面显示出较大的优势。氨氯地平不仅可以降低血压,有文献报导它还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如抗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住院治疗率。此外,氨氯地平已被发现是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波动性最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MicroRNAs(miRNAs)是一种小分子的内源性的非编码RNAs,它最经典的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靶定mRNAs的3′端非编码区(3′UTR)并与之结合,从而负向调节目标mRNA的表达,越来越多的文献证实它在基因调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miRNAs已经被证实在细胞代谢、分化、细胞表型转换、增殖、凋亡、机体的生长发育等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自Minami等人报道阿托伐他汀可以调控miR-221/222的表达以来,他汀类药物调控许多其他种类的miRNA表达的例子也相继被证实。例如,他汀类药物可以上调miR-33b的表达,随后抑制人的c-Myc的表达和功能。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血管内皮中的MiR-133a的表达,从而阻止内皮功能障碍。洛伐他汀诱导的miR-29b可降低高血糖,调控血脂异常和减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大鼠的氧化应激的水平。目前尚不清楚miR-21是否受抗高血压药物的调节。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抗高血压药物对miR-2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调控机制。实验方法及实验结果1.首先,我们购买了6周龄的雄性Wistar-Kyoto大鼠(WKY)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适应一周后,我们分别给予不用种类的降压药干预10周,通过real time PCR检测血浆和主动脉组织中miR-21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表明6种降压药中,只有氨氯地平既可以显着上调血浆中的miR-21的表达水平又可以明显上调主动脉组织中的miR-21的表达水平。我们还发现吲达帕胺可以上调主动脉组织中的miR-21的水平而对血浆中的miR-21没有明显的影响。其次,通过western blot,我们还发现氨氯地平可以明显逆转高血压引起的主动脉VSMC表型转换,即升高VSMC收缩型标志物α-SMA、CNN1和SMMHC,降低分泌型标志物OPN的表达。而吲达帕胺却并未观察到类似的效应。再次,我们还在用苯肾上腺素(PE)模拟的细胞高血压模型中观察到了氨氯地平所发挥的与在动物模型上相一致的效应。此外,在正常环境下,我们还发现氨氯地平仍然可以调控VSMC的分化,并且这种调控与氨氯地平的浓度和干预的时间是呈依赖性的。2.为了探究氨氯地平上调的miR-21在其调控VSMC分化中有无作用,我们设计了miR-21的TUD序列,通过与miR-21紧密结合抑制其表达。我们将上述的TUD序列插入到重组腺相关病毒的表达载体上,并运用钙磷3质粒共转染的方法包装成病毒。然后再进行纯化,测病毒滴度,检测合格后再通过大鼠尾静脉注射的方式将病毒输送到模型鼠的体内。此次,我们仍然选择了6周龄的雄性WKY大鼠和SHR作为模型鼠。病毒注射3周后,我们开始用氨氯地平灌胃给药4周。通过real time PCR检测主动脉组织中miR-21的表达水平发现rAAV-miR-21-TUD病毒可以显着下调主动脉组织中miR-21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显示我们的病毒作用的靶细胞类型是血管平滑肌细胞。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AAV-miR-21-TUD明显逆转了氨氯地平上调α-SMA、CNN1和SMMHC的表达和下调OPN的表达。在体外实验中,我们运用miR-21inhibitor干预VSMCs得出了与动物模型相一致的结论。另外,我们运用miR-21 mimics过表达miR-21发现它可以明显增加VSMC收缩型标记物α-SMA、CNN1、SMMHC的表达和降低分泌型标志物OPN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的结论。PDCD4和PTEN是miR-21调控血管平滑肌功能比较经典的两个作用靶点。我们运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发现氨氯地平可以明显抑制PDCD4的表达而对PTEN的表达没有影响,并且氨氯地平对PDCD4的抑制作用是与它上调miR-21的表达相一致的。因此,我们认为氨氯地平调控VSMC的分化可能是通过上调miR-21靶向PDCD4来实现的。3.为了进一步探索氨氯地平调控miR-21的机制,我们研究了miR-21上游的转录调控区域,试图找出潜在的转录因子。理论上这些转录因子既要可以激活miR-21的表达,也能够参与VSMC表型转换。我们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了可能调控miR-21表达的转录因子,共发现62个可能的转录因子。参考目前已发表的研究,发现15个与VSMC表型转换相关的转录因子。通过取二者的交集我们将可能的转录因子缩小至7个包括NFAT5,Klf4,Klf5,CREB3,TBP,Sp1和TRB3。接着,我们将目标锁定在这7个转录因子上,我们运用real time PCR发现在这几种转录因子中氨氯地平干预仅仅显着增加Sp1的表达而对其他转录因子无作用。与miR-21类似,氨氯地平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方式诱导Sp1表达,并且在整体研究和体外研究中观察到的结果是一致的。我们还检测了Sp1在氨氯地平诱导的VSMC分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Western blot显示,Sp1特异性小干扰RNA可以明显降低氨氯地平诱导的α-SMA,CNN1和SM-MHC蛋白水平的增加以及氨氯地平诱导的VSMC中OPN蛋白水平的降低,而运用Sp1的过表达质粒pcDNA3.1-Sp1则显示出相反的效果。Real time PCR和双荧光素酶测定结果显示,Sp1的siRNA能够显着减低氨氯地平诱导的VSMCs和HEK293T细胞中miR-21表达的增加,而pcDNA3.1-Sp1则表现出相反的效果。为了探究Sp1和miR-21之间的具体的结合位点,我们将miR-21启动子区域分成四个片段(-2173/+66,-1398/+66,-781/+66和-383/+66),并将它们分别克隆到pGL3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结果显示氨氯地平增加了-2173/+66-bp区域片段的荧光强度,而对其他三个区域片段的荧光强度没有变化。随后,通过生物学信息预测了Sp1与miR-21结合的两个潜在位点,即-2034/-2027和-1986/-1978。我们对此设计了一系列缺失突变位点,实验结果显示氨氯地平可以显着上调-1986/-1978突变片段的荧光值而对-2034/-2027突变片段不起作用,这说明最强大的作用是由-2034/-2027区域介导的,而不是-1986/-1978区域。此外,我们运用ChIP-qPCR和EMSA这两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Sp1与miR-21的结合位点-2034/-2027区域的调节作用。4.以前的研究证实,氨氯地平可以显着增加SHR主动脉中p-Akt(S473)的表达。因此,我们探究了氨氯地平对VSMC中p-Akt(S473)表达是否有影响。我们在体外运用PE模拟细胞高血压状态,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氨氯地平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方式诱导p-Akt(S473)的表达。在正常环境下,我们观察到与之前相一致的结果。使用小干扰RNA抑制Akt2的表达,但不影响Akt1或Akt3的表达,明显抑制了氨氯地平诱导的α-SMA、CNN1和SM-MHC上调以及氨氯地平诱导的OPN下调,而过表达Akt2则呈现相反的效果。但是,当我们分别用小干扰RNA抑制Akt1或Akt3的表达时,却对氨氯地平的作用没有影响。此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氨氯地平增加Akt2磷酸化(Ser474)并以时间依赖性方式促进其核转位,而对Akt3磷酸化(Ser472)没有影响。Real time PCR和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表明,特异性的敲低Akt2明显减弱氨氯地平诱导的VSMCs和HEK293T细胞中miR-21表达的增加,而Akt2的过表达质粒pcDNA3.1-Akt2则表现出相反的效果。此外,当我们特异性的敲低Akt3的表达时,却并不能影响氨氯地平诱导的VSMCs和HEK293T细胞中miR-21表达。5.为了进一步揭示Sp1是否与Akt2存在着某种联系,我们又进一步的在体外的细胞实验中进行了验证。在VSMC中,我们运用Akt2的小干扰RNA,特异性的敲低Akt2的表达,观察是否会影响氨氯地平对Sp1表达的调控。实验结果显示氨氯地平诱导的Sp1表达被Akt2的siRNA降低,但当把Akt1或Akt3敲低时,Sp1的表达却并不受影响。反过来,我们运用Sp1的小干扰RNA,特异性的敲低Sp1的表达,观察是否会影响氨氯地平对Akt2表达和磷酸化的调控。结果显示,Akt2和Akt2磷酸化水平不受Sp1 siRNA的影响。但是当我们运用Akt2的过表达质粒pcDNA3.1-Akt2外源的增加Akt2时,结果显示Sp1的蛋白水平是增加的。结果说明,氨氯地平诱导的Sp1的表达受Akt2的调控。此外,我们还运用flag标签分别标记Sp1和Akt2的过表达载体pENTER,分别转染pcDNA3.1-Akt2或pcDNA3.1-Akt2和flag-pENTER-Sp1(pcDNA3.1-Sp1或pcDNA3.1-Sp1和flag-pENTER-Akt2)进VSMC,并进行免疫共沉淀检测,结果显示Sp1和Akt2和p-Akt(S474)可能通过直接结合的方式相互作用。此外在氨氯地平干预后,我们通过设置不同的时间梯度,然后运用亚细胞结构提取试剂盒将胞浆胞核分开,分别检测p-Akt2(S474),Akt2和Sp1表达。实验结果显示p-Akt2(S474),Akt2和Sp1在细胞核中呈增加趋势而在细胞质中随时间逐渐减少。通过将Akt2沉默和过表达,观察Sp1在细胞核中的变化,我们发现Sp1在细胞核中的减少或增加依赖于Akt2表达的减少和增加。我们接下来还运用PI3K抑制剂LY294002,观察它是否对Sp1表达产生影响。Western blot结果分析显示LY294002(50μM)明显降低了细胞核中的Sp1表达。总之,这些数据显示氨氯地平增加了细胞核中的磷酸化Akt2,从而诱导Sp1从细胞质转位至细胞核。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研究我们发现,氨氯地平通过激活Akt2和上调主动脉VSMC细胞核中的Sp1表达来增加miR-21的表达,miR-21通过靶向PDCD4以促进分化基因的表达。本研究为氨氯地平调控VSMC表型转换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发现为基于miRNA的高血压等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梁敏烈[2](2017)在《血压变异性与血管功能的相关性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中年正常血压人群动态血压变异性和血管功能相关性研究背景及目的:近来,一系列的横断面调查和队列研究结果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短期BPV增高与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密切相关。但是没有高血压的背景,BPV是否能够独立影响靶器官损害?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一群推定健康的中年正常血压的人群中动态血压变异性(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ABPV)和血管舒张功能之间的关联性。此外,它可能会尽早发现可用于预测中年正常血压人群心血管风险的血压预警指标,为其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据我们所知,我们的研究是第一个报道在中年正常血压的人群中血管舒张功能和ABPV之间的关联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随机选取的285名40岁至59岁血压正常的参与者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肱动脉超声评估。24小时、日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来用变异系数(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CV)和实际变化平均值(average real variability,ARV)计算。采用增加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来评估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ndothelium-dependent vasodilation,EDD),通过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来评估肱动脉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ndothelium-independent vasodilation,EID)。关联性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线性回归进行探讨。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单变量分析中EDD百分比与24小时收缩压CV和ARV,以及和24小时舒张压ARV是负相关;但是在多变量分析中24小时收缩压CV和ARV仍然与EDD百分比有显着独立相关性。另外2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24小时收缩压和舒张压CV,24小时收缩压和舒张压ARV,日间收缩压CV和日间舒张压ARV都与EID百分比显着相关;但是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校正协变量后,更高的24小时收缩压CV和ARV,以及更高的24小时舒张压ARV仍然与更低的EID百分比有显着独立相关性。此外,在多变量分析中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的决定系数比24小时舒张压变异性更大。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没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危险因素的中年正常血压人群中,更高水平的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能够独立预测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障碍,意味着伴有24小时血压变异性增高的这个群体更值得关注于早期干预和预防血管并发症。第二部分:氯沙坦对去窦弓神经诱导的血压不稳定性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功能和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表达的影响背景及目的:动物实验发现去窦弓神经(sinoaortic denervation,SAD)大鼠伴有显着增加的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但却没有血压水平的持续升高。先前的研究显示明显的靶器官损伤,包括心肌肥厚、血管重构和肾脏损害等都存在于SAD大鼠模型。考虑到BPV的增高对靶器官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探索BPV产生及其诱导器官损伤的分子机制和寻找精确有效的治疗靶点仍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综上所述,目前的研究旨在观察SAD大鼠采用氯沙坦治疗后对血压变异性,血管舒缩功能和规范性瞬时感受器电位(canonical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C)通道的影响。此外,这些影响的潜在机制被初步探讨。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是首次报道TRPC1和TRPC6通道在氯沙坦治疗SAD大鼠中的作用。方法:36只10周龄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Sham)组、去窦弓神经手术(SAD)组、去窦弓神经手术+氯沙坦治疗(SAD+Losartan)组,每组12只。术后8周,在大鼠意识清醒状态下采用导管法监测血液动力学参数,计算24小时血压的变异系数作为该时段的BPV;采用生理血管环张力记录系统评估胸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ndothelium-dependent vasodilation,EDD)、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ndothelium-independentvasodilation,EID)、以及收缩功能(vasoconstriction function,VCF);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rat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RAECs)和平滑肌细胞(rat aortic smooth muscle cells,RASMCs)的 TRPC1 和TRPC 6 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去窦弓神经手术后8周,SAD诱导大鼠24小时SBPV和DBPV增加,胸主动脉VCF增强及EDD减弱,TRPC 1和TRPC 6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RAECs降低以及在RASMCs增高;SAD大鼠给予氯沙坦治疗8周,增高的24小时SBPV和DBPV明显降低,减弱的胸主动脉EDD显着改善及增强的VCF显着恢复,在RAECs降低的TRPC1和TRPC6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而在RASMCs增高的TRPC1和TRPC6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结论:目前研究表明BPV增高以及TRPC1和TRPC 6调节异常参与SAD大鼠血管功能障碍形成的机制,氯沙坦可以通过有效降低BPV以及调节TRPC1和TRPC 6的mRNA和蛋白表达用于预防SAD大鼠血管功能障碍。

玄承鸾[3](2014)在《比较分析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的抗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高血压及心肌肥厚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发展中国家,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血压的升高可以导致很多心血管事件,如休克、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乃至死亡。预防血压的升高对减少此类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的收缩因子及舒张因子的失衡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致病机制。血管紧张素II通过不同机制使血压升高,主要的机制有收缩阻力血管、刺激醛固酮合成和释放、增加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间接或直接通过醛固酮)、刺激口渴和释放抗利尿激素、提高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血管紧张素Ⅱ是由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下,水解产生的多肽(八肽)物质。重要的是,血管紧张素II直接激活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和间接地刺激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释放来诱导心肌和血管肥厚、增生。豆类植物作为重要的食物来源,它为饮食提供了复杂碳水化合物,可溶解纤维和基础维生素,并且含有多酚成分,如类黄酮、异黄酮和木酚素。生物活性成分主要为自然多酚,其包括简单多酚,安息香酸衍生物,类黄酮,芪类,单宁类,木酚素类,木素,这些成分的抗氧化能力对身体健康起到了保护作用。扁豆具有比其他豆类更多的抗氧化物质,并且先前的研究已经证实了,生扁豆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高血压的作用。有研究发现,扁豆的热加工过程可以降低扁豆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成分,但是否同时降低其抗氧化性是本课题的重要研究目的。实验方法:1制备熟扁豆及生扁豆提取物;2大鼠原代心肌细胞培养;3使用可以与ROS结果的荧光探针DHE检测原代培养心肌细胞的自由基水平;4对原代心肌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使用Image J软件分析各组中大鼠心肌的增生情况;5测量各组中大鼠心脏的重量,并计算心脏重量与体重比值评价心脏肥大情况;6对大鼠的心脏及肾脏进行HE染色,测量左心室厚度及心肌细胞大小,评价心脏及肾脏血管重构;7对大鼠的心脏及肾脏进行天狼星红染色,评价心脏及肾脏血管周围纤维程度。实验结果:1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的抗ROS作用:25μg/ml、50μg/ml、100μg/ml熟扁豆提取物分别可以降低AngII组10.6±1.3%(n=50, p>0.05)、19.8±2.2%(n=50, p<0.05)、37.2±1.3%(n=50, p<0.05);25μg/ml、50μg/ml、100μg/ml生扁豆提取物分别可以降低16.6±2.7%(n=50, p>0.05)、26.6±3.1%(n=50,p<0.05)、36.5±2.9%(n=50, p<0.05)。2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的抗心肌细胞肥大作用:AngII组的大鼠心肌细胞相比,25μg/ml、50μg/ml、100μg/ml熟扁豆提取物分别降低了11.3±2.5%(n=50, p>0.05)、16.0±1.7%(n=50, p<0.05)、27.2±4.9%(n=50, p<0.05);与AngII组的大鼠心肌细胞相比,25μg/ml、50μg/ml、100μg/ml生扁豆提取物分别可以降低了12.6±4.5%(n=50, p>0.05)、21.2±2.9%(n=50, p<0.05)、28.9±1.2%(n=50,p<0.05)。3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的降压作用:AngII200ng/kg/min微量泵皮下注射,明显引起大鼠血压升高,平均动脉压由93.4mmHg±2.0mmHg升高到126.7±2.1mmHg (n=5, P<0.01)。熟扁豆提取物明显减弱了AngII对大鼠血压的影响,Ang II+CLE组大鼠的平均动脉压为105.2±1.8mmHg,明显低于AngII组大鼠的平均动脉压126.7±2.1mmHg (n=5, p<0.05)。同样,生扁豆提取物也明显减弱了AngII对大鼠血压的影响,Ang II+RLE组大鼠的平均动脉压为96.6±1.2mmHg,明显低于AngII组大鼠的平均动脉压126.7±2.1mmHg(n=5, p<0.05)。4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抗AngII诱导的心室肥厚:Ang II+CLE组相同切面心室壁厚度为3.51±0.13mm,明显低于AngII组(n=5, p<0.01);AngII+RLE组相同切面心室壁厚度为3.48±0.11mm,明显低于AngII组(n=5, p<0.01);AngII+CLE组相同切面心室壁厚度略高于AngII+RLE组,但二者见无明显差别(n=5,p>0.05)。5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抗AngII诱导的微血管重构:心脏微血管:AngII+CLE组相同切面小动脉血管壁与血管内腔比值为26.9±1.6%,明显低于AngII组(n=5,p<0.05);AngII+RLE组相同切面小动脉血管壁与血管内腔比值为25.1±1.3%,明显低于AngII组(n=5, p<0.05); Ang II+CLE组略高于AngII+RLE组,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n=5, p>0.05)。肾脏微血管:Ang II+CLE组相同切面小动脉血管壁与血管内腔比值为39.6±2.8%,明显低于AngII组(n=5,p<0.05);AngII+RLE组相同切面小动脉血管壁与血管内腔比值为36.0±1.7%,明显低于AngII组(n=5, p<0.05); Ang II+CLE组略高于AngII+RLE组,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n=5, p>0.05)。6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抗AngII诱导的血管周围纤维化:心脏微血管:Ang II+CLE组相同切面小动脉纤维化比值为29.1±2.6%,明显低于AngII组(n=5,p<0.05);AngII+RLE组相同切面小动脉纤维化比值为28.2±2.1%,明显低于AngII组(n=5, p<0.05); Ang II+CLE组略高于AngII+RLE组,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n=5, p>0.05)。肾脏微血管:Ang II+CLE组相同切面小动脉纤维化比值为35.3±2.3%,明显低于AngII组(n=5,p<0.05);AngII+RLE组相同切面小动脉纤维化比值为33.9±1.7%,明显低于AngII组(n=5, p<0.05);Ang II+CLE组略高于AngII+RLE组,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n=5, p>0.05)。结论:1.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具有降低AngII诱导原代大鼠心肌细胞诱导的ROS;2.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具有抗AngII诱导原代大鼠心肌肥大的作用;3.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具有降低AngII诱导的大鼠高血压的作用;4.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具有抗AngII诱导的心室肥厚的作用;5.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具有抗AngII诱导的心脏、肾脏血管重构的作用;6.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具有抗AngII诱导的心脏、肾脏血管周围纤维化作用;7.热加工使扁豆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略有下降,但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蔡晓琪[4](2013)在《高血压患者血管超负荷指数与心血管结构及功能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管超负荷指数(vascular overload index,VOI)与以肱动脉(brachial artery,BA)血管内皮舒张功能(flow mediated dilatation,FMD)、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 of carotid artery,CA-IMT)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为评价指标的心血管结构及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年8月~2013年3月门诊就诊及干部病房住院治疗的744例研究对象,其中包括646例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和98例血压正常者。受试者在实验前测量身高、体质量、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清晨空腹测定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血常规、纤维蛋白原,检查超声心动图,并计算LVMI。采用高分辨率血管彩超技术测定反应性充血前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率,作为FMD。同时测定双侧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当任何一侧颈动脉有斑块形成时,CA-IMT记为1.5mm。根据CA-IMT增厚诊断标准(CA-IMT≥1.0mm),将EH患者分为IMT<1.0mm组(n=376)与IMT≥1.0mm组(n=270),血压正常者设为对照组(n=98)。VOI=1.33×SBP-0.33×DBP-133.3mmHg。结果1.744例对象,其中646例EH患者和98例血压正常者,男428例,女316例,平均年龄61.14±12.26岁。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VOI是FMD、CA-IMT和LVMI的共同影响因素。VOI每升高10mmHg,FMD下降0.45%,CA-IMT增厚0.046mm,LVMI升高2.04g/m2。2.646例EH患者,其中男386例,女260例,平均年龄62.08±12.28岁。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VOI是EH患者FMD、CA-IMT和LVMI的共同影响因素。VOI每升高10mmHg,FMD下降0.47%,CA-IMT增厚0.045mm, LVMI升高1.40g/m2。3. EH患者年龄小于70岁时,VOI是FMD和LVMI的共同影响因素。EH患者年龄大于或等于70岁时,VOI与FMD、LVMI的相关性不明显。无论在哪个年龄层,VOI都是EH患者CA-IMT的影响因素。4.高血压合并3个或3个以下危险因素时,VOI是FMD的影响因素。合并3个以上危险因素时,VOI与FMD的相关性不明显。无论合并的危险因素多或者少,VOI都是EH患者CA-IMT的影响因素。结论VOI是FMD、CA-IMT和LVMI的共同影响因素。随着年龄增大及高血压合并的危险因素增多,EH患者的VOI对FMD、LVMI的影响减弱。VOI是EH患者CA-IMT的重要影响因素。

潘立敏[5](2012)在《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特征与血压变异相关性并中药干预研究》文中提出新近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9%。高血压病是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老年患者因动脉硬化,血管壁僵硬度增加,压力反射器敏感性下降等原因,血压变异性增大。近年来研究发现,血压变异性是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风险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血压的变异性越大,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越大。目前缺乏公认的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特征分布规律,而老年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候是否具有相关性,中药干预是否能够改善血压变异,进而减少心血管风险,亟待研究。本项课题首先对老年高血压病及其血压变异性近年来中西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其次也是课题重点,是通过因子分析法归纳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血压变异的相关性,并对此进行了天麻舒心方干预的临床研究。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病的证治规律及中药干预的可行性与实用性。第一部分:临床调查部分1目的通过因子分析法研究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进而探寻老年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2方法对60岁及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临床查体及理化检查相结合方式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程、用药史等一般情况;眩晕、头痛、头胀等47个症状,舌脉、口唇紫暗、目眶发暗、手掌暗红等14个特征;心肺腹等常规体格检查;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心脏超声等。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3结果3.1一般资料320例患者纳入调查,12例患者因缺少重要资料予以剔除,共有308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其中男性139例(45.1%),女性169例(54.9%)。年龄60~89岁(70.12±8.747),其中60~69岁患者154例(50%),70~79岁患者92例(29.9%),80岁以上患者62例(20.1%)。3.2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3.2.1因子分析与证候特征将调查表中出现频率在10%以上的44个变量纳入因子分析,以特征根大于1提取16个公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变异71.122%,并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Varimax)。对16个公因子所代表的变量(症状群),请专家组判定中医证候,初始得出8种证候:阴虚阳亢,兼有血瘀(F3、F6、F8、F9、F10);阴虚阳亢,兼有痰浊(F7);阴阳两虚,兼有血瘀(F2);气阴两虚,兼血瘀(F1);气阴两虚,兼痰浊(F4、F12);肝风痰浊(F13、F14);肝风痰浊,兼有血瘀(F11);痰瘀互阻证(F5、F15、F16)。再根据主证相同进行合并,最终归纳老年高血压病5种证候:阴虚阳亢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肝风痰浊证、痰瘀互阻证。3.2.2老年高血压的证型分布规律根据因子得分对患者进行分组,阴虚阳亢证119例(38.6%),气阴两虚证60例(19.4%),阴阳两虚证25例(8.1%),肝风痰浊证57例(18.4%),痰瘀互阻证47例(15.2%)。再将患者按痰瘀辨证分组统计,痰浊证(各证型兼夹痰浊及肝风痰浊证)105例,占34.1%,痰瘀互阻证(肝风痰浊证兼夹血瘀和痰瘀互阻证)59例,占19.1%,而兼血瘀者144例,达46.8%,可见阴虚阳亢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候特点,痰浊、血瘀是老年高血压的主要兼夹证。3.3平均血压值与证型关系全天、日间、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的平均值在阴虚阳亢、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肝风痰浊、痰瘀互阻五种中医证型之间分布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3.4血压变异及变异系数与中医证型全天、日间及夜间的收缩压变异(SBP-SD)在五种证型分布中具有差异(P<0.05),阴虚阳亢组血压变异性最大,而肝风痰浊型变异最小。呈现阴虚阳亢>气阴两虚>痰瘀互阻>阴阳两虚>肝风痰浊的趋势。而舒张压变异、平均动脉压变异在五种证型中未见显着差异(P>0.05)。全天、日间及夜间的收缩压变异系数(SBP-CV)在五种证型中具有差异(P<0.05),阴虚阳亢型血压变异系数最大,肝风痰浊型变异最小。呈现阴虚阳亢>气阴两虚>痰瘀互阻>阴阳两虚>肝风痰浊的趋势。而舒张压变异系数、平均动脉压变异系数在五种证型中未见显着差异(P>0.05)。3.5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与血压变异性及证候关系血压变异与LVMI进行相关性分析,日间收缩压变异(DSBP SD)及变异系数(DSBP-CV)与LVMI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80和0.460。各时段舒张压变异及平均动脉压变异与LVMI未见相关。各证型组间比较LVMI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阴虚阳亢组及气阴两虚组LVMI较重,P<0.05。3.6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内径与中医证型各证型组间比较颈动脉内径未见差异(P>0.05);但IMT值具有显着差异,其中阴虚阳亢组IMT值最大(P<0.05);颈动脉内膜光滑度及血流情况在各证型分布情况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但各证型间出现斑块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气阴两虚组斑块更为多发(P<0.05)。3.7中医症状积分患者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最小4分,最大83分,平均23.95±1.35分。五个证型组总症状积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从平均值来看,阴虚阳亢组积分最高,其次为气阴两虚组,可见这两组患者症状较多。将308例患者依据全天收缩压变异系数(SBP-CV)的P50(0.112)分为血压变异性偏小组,和变异性偏大组,并据此进行中医症状积分的比较,经t检验,P50及以上组,中医症状积分更高(P<0.05),即血压变异大者症状主诉相对多。4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呈现阴虚阳亢、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肝风痰浊、痰瘀互阻5种主要证型,以虚实夹杂为主要特征。其中阴虚阳亢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候特征及重要病机,痰浊、血瘀是重要的兼夹证。收缩压变异及变异系数在不同证型间具有显着差异,阴虚阳亢组患者的收缩压变异及变异系数较其他组大,提示阴虚阳亢是老年血压变异的主要证候特征及病机要点。阴虚阳亢组及气阴两虚组患者LVMⅠ值更大;阴虚阳亢组IMT最厚,气阴两虚组斑块更为多发。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在阴虚阳亢及气阴两虚组相对较高,而全天收缩压变异系数在P50及以上症状总积分更高,P<0.05。提示,血压变异与中医证候具有相关性,特别是阴虚阳亢是老年高血压病血压变异的主要证候,也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候特征,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应格外加以关注。第二部分:临床观察部分1.目的评价天麻舒心方对老年高血压阴虚阳亢型患者血压变异性干预效果。2.方法年龄在60~85岁之间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分级1级或2级,中医辨证属阴虚阳亢证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可纳入研究。入组患者以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西药组)30例,治疗组(西药+中药)30例。对照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1/日;治疗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1/日+天麻舒心方(中药配方颗粒,温水冲服),150ml,2/日,疗程均为4周。观察过程中每周随诊1次,记录血压、症状、体征、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疗程前后进行安全性及疗效性指标检测。安全性指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疗效性指标:平均血压值(诊室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血压变异性(SD)、变异系数(CV);中医症状体征积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3结果3.1一般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入组观察,其中门诊患者48例(80.0%),住院患者12例(20.0%);男性31例(51.7%),女性29例(48.3%);年龄60~75岁。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以及血压水平,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理化检查方面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2治疗前后诊室血压值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显示两组药物均可较好的降低血压平均值;两组药物间比较,从第2周开始,治疗组降低收缩压的幅度较对照组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显示治疗组药物更强劲的降低收缩压数值作用;但在舒张压数值方面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显示两组药物对舒张压的作用相当。3.3动态血压各指标比较3.3.1血压平均值变化治疗后全天、日间及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值均有显着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全天收缩压(24hSBP)及日间收缩压(DSBP)降低幅度更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两组药物均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但治疗组在降低全天收缩压及日间收缩平均值方面更有优势。3.3.2血压变异性(SD)情况治疗后两组全天收缩压变异(24hSBP-SD)、舒张压变异(24hDBP-SD)均较前有显着降低(P<0.05);两组日间收缩压变异较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日间的舒张压变异(DDBP-SD)未见明显变化(P>0.05);两组对夜间血压变异均有改善作用(P<0.05),但治疗组仅对夜间收缩压变异(NSBP-SD)具有降低作用(P<0.05),而对舒张压变异(NDBP-SD)未见降低(P>0.05);以上结果显示:两组药物均有较好的改善血压变异作用,特别是对于收缩压的变异,改善作用明显。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在24hSBP-SD及DSBP-SD的降低更明显(P<0.05),而在其他的血压变异方面,两组间未见差异(P>0.05)3.3.3血压变异性系数(CV)情况治疗后两组全天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CV)、舒张压变异系数(24hDBP-CV)均较前有显着降低(P<0.05);两组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较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日间的舒张压变异系数(DDBP-CV)未见明显变化(P>0.05);两组对夜间血压变异系数均未见降低(P>0.05);以上结果显示:两组药物均有较好的改善血压变异系数作用,特别是对于收缩压的变异系数,改善作用明显。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在24hSBP-CV及DSBP-CV的降低更明显(P<0.05),而在其他的血压变异方面系数,两组间未见差异(P>0.05)3.4PRA, AngⅡ变化情况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对PRA、AngⅡ均未见改善作用(P>0.05),而治疗组对PRA、AngⅡ改善作用明显(P<0.01);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作用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显示治疗组良好的降低PRA、AngⅡ活性的作用。3.5两组血脂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对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具有降低作用,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对各项血脂指标未见影响(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在TG及LDL的降低作用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6两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总积分均较前明显减少,均显现了较好的症状改善作用(P<0.05);但是治疗后两组间积分比较,治疗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结论具有滋阴潜阳,活血通脉的天麻舒心方具有降低老年高血压病阴虚阳亢型收缩压变异作用,并显示了降低血压数值作用,改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降低PRA、AngⅡ、CHO、TG、LDL水平,安全性良好。提示,辨证论治的中医药对血压变异具有改善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临床意义本项研究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进行查新,结果在MEDLINE数据库联机检索表明:未查到与本项目相关的报道;U.S.PATENT DATABASE及中国专利数据库联机检索表明,未查到相关专利文献;中医药新闻数据库等检索表明,未查到相关新闻报道。并在以下3方面具有创新性及临床实用意义,1应用因子分析法对老年高血压病证候特征进行前瞻性研究,归纳出老年高血压病的5种证候特征(阴虚阳亢,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肝风痰浊,痰瘀互阻),是客观化证候研究的结果,可作为进一步研究或同类研究辨证分型的依据。2研究表明,老年高血压证候特征与血压变异具有相关性,同时发现老年高血压病及其收缩压变异阴虚阳亢为主要证候特征及重要的病机,提示临床辨证老年高血压病过程以阴虚为本,特别是肝肾阴虚为本,对于临床辨证论治具有指导性意义。3天麻舒心方有效降低血压,改善血压变异性,值得进一步的新药开发与推广;提示辨证论治的中医药,具有改善血压变异性作用,希冀减少心血管风险事件,改善预后,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药改善血压变异性或将是治疗高血压病的新靶点,或将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张书荷[6](2011)在《奈比洛尔对卡托普利和氯沙坦舒血管效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奈比洛尔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不同动脉(主动脉,颈动脉,肾动脉和股动脉)对卡托普利和氯沙坦舒血管效应的影响。方法:SHR和同源正常血压大鼠Wister-Kyoto (WKY),随机分成3组:(1)SHR+Nebivolol组:奈比洛尔(8 mg/kg/day, i.g.)(2)SHR空白对照组;(3)WKY空白对照组。给药前及实验结束前,在同一时间测量各组大鼠的尾动脉收缩压。奈比洛尔溶于蒸馏水中灌胃,对照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每周测定一次血压。采用鼠尾动脉测压仪(HX-Ⅱ型),在大鼠清醒状态下用尾袖套法无创性测不同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给药8周后,用3%戊巴比妥钠(30mg/kg, i.p.)麻醉大鼠,立即开胸取主动脉及颈动脉置于O2饱和的4℃PSS中。制备大鼠主动脉血管环,颈动脉环,肾动脉和股动脉环。用离体血管张力实验,观察SHR不同动脉对卡托普利和氯沙坦的舒血管效应。结果:(1)SHR组收缩压明显高于同龄WKY组,奈比洛尔给药后,可明显降低SHR收缩压。(2)不同动脉对卡托普利和氯沙坦的舒血管反应:SHR组颈动脉对卡托普利的最大舒张效应(E-max)及主动脉,肾动脉,股动脉对氯沙坦的E-max小于WKY组;而SHR组颈动脉对卡托普利的EC50大于WKY组。奈比洛尔可增加SHR组主动脉,颈动脉,肾动脉,股动脉对卡托普利和氯沙坦的E-max,降低主动脉,股动脉对卡托普利的EC50。结论:实验结果显示SHR收缩压高于WKY, SHR组颈动脉对卡托普利的最大舒张效应(Emax)小于WKY组(P<0.05),EC50大于WKY组;SHR组不同动脉(主动脉,肾肾动脉,股动脉)对氯沙坦的最大舒张效应(Emax)小于WKY组(P<0.05),但是EC50与WKY组差异无显着性。奈比洛尔在有效降低SHR收缩压的同时,可增强SHR不同动脉对卡托普利和氯沙坦的舒血管效应。增加SHR组主动脉,颈动脉,肾动脉,股动脉对卡托普利的Emax(P<0.05),降低主动脉,股动脉对卡托普利的EC50,而对颈动脉和肾肾动脉EC50则无影响。可增加SHR组主动脉,颈动脉,肾动脉,股动脉对氯沙坦的Emax(P<0.05),降低颈动脉对氯沙坦的EC50,而对主动脉、肾动脉和股动脉的EC50则无影响。从而得出以下结论:一、SHR不同动脉对卡托普利和氯沙坦的舒张反应较WKY降低。二、奈比洛尔可以显着降低SHR收缩压。三、奈比洛尔可以增加SHR不同动脉对卡托普利和氯沙坦的舒张效应。

陈盼盼,黄建凤[7](2011)在《24小时血压波动性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正常血压在一天24小时内并非恒定不变,而是在适当范围内存在自发性的波动,以保持器官足够的血流量。随着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的发展,对血压波动的研究逐步深入,其发生机制和研究方法更加明确,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血压波动的概念、机制、研究方法、诊断标准、靶器官损害及治疗等方面加以综述。

王进[8](2006)在《抗高血压药物对去窦弓神经大鼠血压及血压波动性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是心血管活动中重要的调节机制,该反射的生理学意义就在于维持血压的稳定。但是,血压不是恒定的,血压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血压的这种波动被称为血压波动性。近期研究表明,在高血压病人和高血压动物中血压的波动性升高。进一步研究证明,血压的波动性与高血压病人和高血压动物发生的器官损伤有关。因此,降低血压波动性有可能成为治疗高血压的一个新的策略。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主要研究了抗高血压药物对清醒、自由活动的去窦弓神经大鼠血压和血压波动性的作用,并对药物降低血压波动性的机制,以及血压波动性产生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假手术大鼠比较,去窦弓神经组大鼠血压波动性的升高几乎是假手术组大鼠的2倍。胃管给予硝苯地平(1.5,3.0mg/kg)、卡托普利(50,100mg/kg)、阿替洛尔(10,20mg/kg)和氢氯噻嗪(20,40mg/kg)后,去窦弓神经组大鼠血压的降低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大鼠约10mmHg。阿替洛尔明显延长假手术组大鼠和去窦弓神经组大鼠的心动周期,而卡托普利对假手术组大鼠和去窦弓神经组大鼠的心动周期都没有影响。硝苯地平和氢氯噻嗪明显缩短假手术组大鼠的心动周期,而这种心动过速现象可以被去窦弓神经所阻断。硝苯地平和阿替洛尔可以明显降低去窦弓神经大鼠的血压波动性。以上结果提示,动脉压力反射功能可以减弱抗高血压药物降压作用的发挥。胃管给予尼群地平(5mg/kg)、氨氯地平(1mg/kg)、可乐定(10ug/kg)和哌唑嗪(0.5mg/kg)这4个抗高血压药物后可以明显降低去窦弓神经大鼠的血压和血压波动性,但是替米沙坦(20mg/kg)仅降低去窦弓神经大鼠的血压,对其血压波动性却没有改变,由此可见,钙拮抗药和交感神经系统阻断药具有降低血压波动性的作用。硝苯地平与卡托普利(3+100mg/kg)、硝苯地平与阿替洛尔(3+10mg/kg)、硝苯地平与氢氯噻嗪(3+20mg/kg)及尼群地平与卡托普利(5+100mg/kg)联合用药实验的结果显示,这4种组合联合应用后降低血压及血压波动性的作用明显强于各个药物单用时的作用。根据g值计算结果表明,钙拮抗药与其它3类药物合用具有协同降低去窦弓神经大鼠血压及血压波动性的作用。同时静脉滴注阿替洛尔(62.5ug/kg/min)和氨氯地平(6.25ug/kg/min)可显着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和血压波动性。再同时静脉滴注阿替洛尔、氨氯地平和去氧肾上腺素后血压水平回升到正常水平,但是血压波动性依然降低。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证明,这2个药物合用后降低血压波动性的作用与血压水平的降低无关。通过反转录PCR实验结果显示,去窦弓神经大鼠视交叉上核的per2 mRNA和BMAL1 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大鼠,并且中枢钟基因表达的昼夜节律变化减弱。然而,去窦弓神经大鼠视交叉上核的AT1受体的表达量却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大鼠,特别在白天AT1受体的表达量异常增高。以上结果提示,去窦弓神经大鼠血压波动性的升高可能是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破坏了中枢钟基因表达的昼夜节律变化来实现的。综上所述,钙拮抗药和交感神经系统阻断药这两类抗高血压药物具有显着降低血压波动性的作用,这将为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高血压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韩娉[9](2006)在《联合用药对高血压动物降低血压、降低血压波动性及器官保护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本身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高血压病人中大多数是原发性的。治疗高血压病的目的是保护靶器官,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方法是依靠抗高血压药物。高血压病造成靶器官损伤的程度与血压水平关系最为密切,尤其是收缩压,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其它独立于血压水平之外的危险因素,很多研究证明,血压波动性升高及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的缺陷都普遍存在于高血压病人和高血压动物中,可以直接导致高血压病的靶器官损伤。这些因素要求抗高血压药物即能够获得满意的血压控制率,又能够兼顾降低血压波动性,改善反射功能等其它造成器官损伤的重要因素,并最终在此基础上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同时,高血压病人需要终生服用药物治疗,因此抗高血压药物还要服用简单、方便、经济,副作用小。病人的依从性好,抗高血压药物才能持久稳定的发挥出它的作用,在对抗高血压病的战斗中取得最终的胜利,为防止高致死、致残率的心脑血管疾病迈出最重要的一步。 虽然探索治疗高血压病的脚步从未停止过,新的抗高血压药物不断走出实验室,应用于临床,从不同环节阻断高血压病的发病,保护靶器官,但是目前不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国内,高血压病的控制率都不高。临床实践证明,联合两种不同机制的抗高血压药物可以获得更好的血压控制率,同时可以提高病人的依从性。那么两种或多种药物之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在控制血压水平时存在的协同作用是否可以在降低血压波动性,改善其它造成靶器官损伤的影响因素时也存在协同作用?在何种比例下协同作用最明显?对于不同类型的高血压病人是否存在着相似的作用?本课题研究了临床上常用的中效利尿剂与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合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急性给药的降压、稳定血压作用;中效利尿剂与血管紧张素Ⅱ转换酶抑止剂合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急性、长期给药降低血压、稳定血压及器官保护的影响,并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研究了β—受体阻断剂与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合用对四中不同类型的高血压模型动物的作用。为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李进峰[10](2006)在《替米沙坦对中老年非杓型高血压及宽脉压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加。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主要危害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后者是中老年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传统的观念认为,收缩压(systot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AP)显着改变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脉压(pulsepressure,PP)增宽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其预测作用强于动脉压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人类的血压变化存在昼夜节律性。夜间血压变化均值比白天下降,大于10%时属生理性波动而称为杓型(dipper),反之则称为非杓型(non-dipper)。大多数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波动情况与正常人相似,即夜间血压下降,称为“杓型者”。动态血压监测证实,约15%-20%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为非杓型高血压。其与靶器官损伤(HOD)密切相关,已被作为判断高血压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脉压增宽在预测心血管等靶器官损害方面较收缩压和舒张压更有价值。因此,降压治疗不仅要降低血压,还应按时辰药理学的原理尽可能地纠正紊乱的昼夜节律和宽脉压。替米沙坦为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类药物,大量的药理学及临床研究均证实:其在控制血压及其临床给药时间为一般上午给药。本研究采用晚7时给药的方法,并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以观察该变给药时间对中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及对血压昼夜节律、脉压、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及

二、血压波动性在尼群地平和阿替洛尔联合治疗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器官保护中的重要性(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压波动性在尼群地平和阿替洛尔联合治疗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器官保护中的重要性(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氨氯地平通过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Akt2/Sp1上调miR-21诱导血管舒张(论文提纲范文)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点概述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氨氯地平诱导miR-21的表达以及调控血管平滑肌的分化
    引言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结果
    1.3 本部分小结与讨论
第二部分 氨氯地平调控血管平滑肌的表型转换的机制研究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本部分小结与讨论
第三部分 氨氯地平调控miR-21表达的机制研究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本部分小结与讨论
全文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拟发表的文章
致谢

(2)血压变异性与血管功能的相关性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年正常血压人群动态血压变异性和血管功能相关性研究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氯沙坦对去窦弓神经诱导的血压不稳定性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功能和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缩写词简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3)比较分析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的抗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高血压及心肌肥厚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1.1.1 高血压疾病的概述
        1.1.2 高血压的遗传学机制
        1.1.3 遗传性心血管危险因素
        1.1.4 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
        1.1.5 血管反应性
        1.1.6 血管重塑
        1.1.7 肾小血管疾病:病理生理学机制
        1.1.8 尿酸:高血压病理生理学因素
        1.1.9 动脉硬度改变
        1.1.10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1.1.11 血管紧张素 II 和氧化应激
        1.1.12 醛固酮
        1.1.13 内皮功能紊乱
        1.1.14 内皮缩血管素
    1.2 ROS 与高血压
        1.2.1 ROS 的概念
        1.2.2 ROS 的生物学作用
        1.2.3 ROS 导致高血压的证据
        1.2.4 ROS 在诱导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1.3 高血压的治疗
        1.3.1 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1.3.2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1.3.3 非药物治疗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生扁豆提取物的制备
        2.2.2 熟扁豆提取物的制备
        2.2.3 体内实验
        2.2.4 体外实验
第3章 结果
    3.1 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对 ANGII 诱导的高血压模型的降压作用
        3.1.1 熟扁豆提取物的作用
        3.1.2 生扁豆提取物的作用
    3.2 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对 ANGII 诱导的高血压大鼠心率的影响
    3.3 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对 ANGII 诱导心肌重构的影响
        3.3.1 HB/BW
        3.3.2 心室壁厚度
        3.3.3 心肌细胞横切面积
    3.4 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对 ANGII 诱导小动脉重构的作用
        3.4.1 心脏小动脉重构的评价
        3.4.2 肾脏小动脉重构的评价
        3.4.3 心脏小动脉周围纤维化的评价
        3.4.4 肾脏小动脉周围纤维化的评价
    3.5 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对 ANGII 诱导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
        3.5.1 熟扁豆提取物研究组
        3.5.2 生扁豆提取物研究组
    3.6 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抗 ANGII 诱导产生活性氧作用
        3.6.1 熟扁豆提取物研究组
        3.6.2 生扁豆提取物研究组
第4章 讨论
    4.1 序言
    4.2 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
    4.3 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的抗高血压作用
    4.4 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的抗左心室肥厚的作用
    4.5 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抗微血管重构的作用
    4.6 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抗血管周围纤维化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高血压患者血管超负荷指数与心血管结构及功能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特征与血压变异相关性并中药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综述一 血压变异性的研究进展和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老年高血压病的中西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调查部分
    目的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部分
    目的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及临床意义
结语
致谢
简历
附录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6)奈比洛尔对卡托普利和氯沙坦舒血管效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高血压药物治疗现状及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8)抗高血压药物对去窦弓神经大鼠血压及血压波动性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血压波动性
        一 BPV的生理调控机制
        二 BPV的病理学研究机制
    第二节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第三节 BPV与高血压的治疗
        一 抗高血压药物对BPV的影响
        二 抗高血压药物对BPV和器官损伤的影响
        三 稳定血压的方法
        四 立题依据
第二章 动脉压力反射功能对抗高血压药物降压作用的影响
    一 实验材料
        1 动物
        2 试剂与药品
        3 实验仪器
    二 实验方法
        1 去窦弓神经大鼠的制备(Sinoaortic Denservation,SAD)
        2 动脉、静脉导管的制备
        3 肝素化溶液配制
        4 动脉、静脉和胃插管方法
        5 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压监测方法
        6 SAD检测
        7 给药
        8 统计方法
    三 实验结果
        1 SAD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2 硝苯地平对SAD大鼠血压及心动周期的影响
        3 卡托普利对SAD大鼠血压及心动周期的影响
        4 阿替洛尔对SAD大鼠血压及心动周期的影响
        5 氢氯噻嗪对SAD大鼠血压及心动周期的影响
        6 硝苯地平对SAD大鼠BPV的影响
        7 卡托普利对SAD大鼠BPV的影响
        8 阿替洛尔对SAD大鼠BPV的影响
        9 氢氯噻嗪对SAD大鼠BPV的影响
    四 讨论
    五 小结
第三章 抗高血压药物对SAD大鼠BPV的影响
    一 实验材料
        1 动物
        2 试剂与药品
        3 实验仪器
    二 实验方法
        1 去窦弓神经大鼠的制备(Sinoaortic Denservation,SAD)
        2 动脉、静脉导管的制备
        3 肝素化溶液配制
        4 动脉、静脉和胃插管方法
        5 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压监测方法
        6 SAD检测
        7 给药
        8 统计方法
    三 实验结果
        1 可乐定对SAD大鼠血压及心动周期的影响
        2 尼群地平对SAD大鼠血压及心动周期的影响
        3 氨氯地平对SAD大鼠血压及心动周期的影响
        4 哌唑嗪对SAD大鼠血压及心动周期的影响
        5 替米沙坦对SAD大鼠血压及心动周期的影响
        6 可乐定对SAD大鼠BPV的影响
        7 尼群地平对SAD大鼠BPV的影响
        8 氨氯地平对SAD大鼠BPV的影响
        9 哌唑嗪对SAD大鼠BPV的影响
        10 替米沙坦对SAD大鼠BPV的影响
    四 讨论
    五 小结
第四章 联合应用抗高血压药物对SAD大鼠BPV的影响
    一 实验材料
        1 动物
        2 试剂与药品
        3 实验仪器
    二 实验方法
        1 去窦弓神经大鼠的制备(Sinoaortic Denservation,SAD)
        2 动脉、静脉导管的制备
        3 肝素化溶液配制
        4 动脉、静脉和胃插管方法
        5 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压监测方法
        6 SAD检测
        7 给药
        8 q检验
        9 统计方法
    三 实验结果
        1 硝苯地平和卡托普利单用和合用后对BP和HP的影响
        2 硝苯地平和阿替洛尔单用和合用后对BP和HP的影响
        3 硝苯地平和氢氯噻嗪单用和合用后对BP和HP的影响
        4 尼群地平和卡托普利单用和合用后对BP和HP的影响
        5 硝苯地平和卡托普利单用和合用后对BPV的影响
        6 硝苯地平和阿替洛尔单用和合用后BPV的影响
        7 硝苯地平和氢氯噻嗪单用和合用后BPV的影响
        8 尼群地平和卡托普利单用和合用后对BPV的影响
        9 硝苯地平和卡托普利合用对BP和BPV的作用
        10 硝苯地平和阿替洛尔合用对BP和BPV的作用
        11 硝苯地平和氢氯噻嗪合用对BP和BPV的作用
        12 尼群地平和卡托普利合用对BP和BPV的作用
    四 讨论
    五 小结
第五章 抗高血压药物降低BPV的机制
    一 实验材料
        1 动物
        2 试剂与药品
        3 实验仪器
    二 实验方法
        1 动脉、静脉导管的制备
        2 肝素化溶液配制
        3 动脉、静脉插管方法
        4 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压监测方法
        5 给药
        6 统计方法
    三 实验结果
        1 静脉滴注去氧肾上腺素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2 静脉滴注阿替洛尔和氨氯地平后BP和HP的变化
        3 静脉滴注阿替洛尔和氨氯地平后BPV的变化
        4 BPV和BP的关系
    四 讨论
    五 小结
第六章 BPV的分子机制
    一 实验材料
        1 动物
        2 试剂与药品
        3 实验仪器
    二 实验方法
        1 去窦弓神经大鼠的制备(Sinoaortic Denservation,SAD)
        2 昼夜光适应实验
        3 取材与保存
        4 提取脑组织中总RNA方法
        5 反转录(RT)
        6 PCR
        7 统计方法
    三 实验结果
        1 SAD大鼠视交叉上核中per2 mRNA的表达
        2 SAD大鼠视交叉上核中BMAL1 mRNA的表达
        3 SAD大鼠视交叉上核中AT1受体mRNA的表达
    四 讨论
    五 小结
结论
致谢
缩略语
附录

(9)联合用药对高血压动物降低血压、降低血压波动性及器官保护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Abbreviations
前言
第一部分 氢氯噻嗪与尼群地平合用对SHR降压及稳定血压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氢氯噻嗪与依那普利合用对 SHR降低血压,降低血压波动性,改善 ABR功能及器官保护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阿替络尔与氨氯地平对不同类型的高血压模型动物降低血压,降低血压波动性,改善 ABR功能及器官保护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致谢

(10)替米沙坦对中老年非杓型高血压及宽脉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 替米沙坦对中老年非杓型高血压及宽脉压的影响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高血压、宽脉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血压波动性在尼群地平和阿替洛尔联合治疗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器官保护中的重要性(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氨氯地平通过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Akt2/Sp1上调miR-21诱导血管舒张[D]. 方琴.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2]血压变异性与血管功能的相关性及机制研究[D]. 梁敏烈. 南方医科大学, 2017(11)
  • [3]比较分析熟扁豆提取物与生扁豆提取物的抗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高血压及心肌肥厚作用[D]. 玄承鸾. 吉林大学, 2014(09)
  • [4]高血压患者血管超负荷指数与心血管结构及功能的关系[D]. 蔡晓琪. 福建医科大学, 2013(01)
  • [5]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特征与血压变异相关性并中药干预研究[D]. 潘立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1)
  • [6]奈比洛尔对卡托普利和氯沙坦舒血管效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书荷.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1)
  • [7]24小时血压波动性的研究进展[J]. 陈盼盼,黄建凤. 中国循环杂志, 2011(02)
  • [8]抗高血压药物对去窦弓神经大鼠血压及血压波动性作用的研究[D]. 王进. 沈阳药科大学, 2006(11)
  • [9]联合用药对高血压动物降低血压、降低血压波动性及器官保护的作用[D]. 韩娉. 第二军医大学, 2006(09)
  • [10]替米沙坦对中老年非杓型高血压及宽脉压的影响[D]. 李进峰. 郑州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血压波动对尼群地平和阿替洛尔联合治疗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器官保护的重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