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东部地区影响白菜型油菜产量的主要因素及适宜品种分析

黑龙江东部地区影响白菜型油菜产量的主要因素及适宜品种分析

一、黑龙江东部影响白菜型油菜产量的主导因子分析及适宜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陈莉[1](2021)在《岷江上游藏族聚居区耕地非农化过程与优先保护区识别》文中研究说明解决好14亿人口的粮食问题,必须守住耕地保护这条底线。在我国山区耕地资源尤为短缺的背景下,耕地“非农化”现象日益凸显,直接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影响到区域社会稳定。岷江上游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带,是四川省西部藏族的聚居区,也是西藏高原藏族聚居区的东部前缘。论文针对岷江上游独特的地理背景,综合应用POI大数据、地统计学和Marxan模型的理论和方法,揭示藏族聚居区耕地非农化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并明确不同情境下耕地的优先保护区。研究结果可为山区耕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保护提供指导。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岷江上游耕地演变特征及趋势基于景观和斑块两组尺度,采用10m*10m粒度,以1995年和2005年的数据为基础,模拟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并进行了精度检验,整体精度和Kappa指数分别为0.883和0.865。结果表明,耕地主要沿河流零散分布,以平均每年4.40km2的速度增长。总体来看,理县、黑水耕地分布方向基本没有变化,茂县、汶川在原有基础上逐渐增加,松潘变化最大。从总体上看,松潘县耕地重心整体向东北方向移动,移动速度逐年加快。在1995-2005年,耕地重心向西南移动0.26km/a;2005-2015年,耕地重心向西北移动0.62km/a;2015-2025年,其重心将向东南移动,移动距离达到1.4km/a。(2)藏族聚居区耕地的时空演变特征藏族聚居区耕地面积变化呈“N”字型,整体处于增加状态,增加145.99 hm2,增幅0.93%,增加的面积主要来自林地和草地。具体表现现在:低山聚居区耕地的信息熵维持在0.36左右,趋于稳定。1995-2025年预测表明,耕地面积变化呈倒“N”字型,面积减少23.77 hm2,减少的面积主要转化为草地建筑用地和林地。中山聚居区土地利用系统无序性先增加后降低,耕地面积呈“V”字型变化。耕地面积呈倒“V”减少,减少了173.68 hm2,减少的面积主要转化为建筑用地和草地。高半山聚居信息熵维持在0.36-0.37,趋于稳定。耕地面积呈“N”字型逐渐增加,增加1025.77hm2,增加的面积主要来自林地和草地。高山聚居区耕地整体呈“V”字变化,减少822.60 hm2,减少的面积主要转换成林地(1262.48 hm2)、建筑用地和草地。高寒聚居区耕地整体呈“V”字变化,面积略微增加,增加140.26hm2,增幅13.73%,增加的面积主要来自林地和草地。(3)耕地非农化演变及驱动力耕地的非农化主要发生在藏族聚居区的中心点附近。东部的非农化进度明显高于南部。造成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子中,交通、水系等单因子的平均解释力要明显高于地形因子、气候因子,其中路网密度因子解释力达到了67.3%,对耕地非农化分异的影响最为显着。影响理县藏族聚居区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为:路网密度、距道路的距离、与距聚居区的距离和居名点密度。79%的因子交互作用后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比单个因子作用的影响程度大,呈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作用。(4)岷江上游典型藏族聚居区耕地优先保护区识别针对各指标的不确定性,提出了基于信息量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明确了理县地质灾害的危险性。POI数据反映了理县经济发展强度整体东快西慢,经济发展快的藏族聚居区主要在杂谷脑镇以北和甘堡乡以南,连片集中分布。在耕地保护比例为总面积0~100%下确定的耕地优先保护区占景观面积的57.37%~96.97%,随着保护目标由2.05*103km2增加到3.46*103km2,保护区斑块数量增加,耕地优先保护区更加广泛。

张媛[2](2020)在《四川盆地区油菜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文中研究说明四川作为中国重要的粮油产地,粮油供应地位突出,优势明显,2018年四川“天府菜油”行动启动,划定油菜籽保护区,将四川油菜产业纳入“10+3”农业产业体系,为四川油菜产业提质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对油菜种植的农业环境条件将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依据农业气象灾害评价“四因子论”,采用农业气象风险概率评价法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法对四川盆地油菜主产区油菜种植面临的几种主要气象灾害进行风险评价;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对油菜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进行空间分析,对各因子分布的强度和频率进行解读,以期为四川油菜种植方案的制定以及产业提质升级提供技术支撑。论文的主要结论有:(1)四川盆地区油菜致灾因子危险性西南高东北低,总体由西向东递减,其存在多个高危险性中心,如盆地西南的荥经、名山、天全、雅安,盆地东南的泸州、纳溪,以及北部的阆中、绵阳等区县。从危险性指数分布梯度来看,盆地南部地区受气象条件波动影响更大,危险性更高,成都平原区及盆地北部地区气候稳定性更强,危险性总体低于南部。(2)基于对四川油菜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承灾体暴露性、防灾减灾能力各因子权重结果的分析,可以明确四川油菜主产区气象条件的致灾贡献率并不高,成灾的主要原因在于油菜作物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敏感性强,且集中连片式的种植格局暴露性强,这两大因素放大了气象灾害对油菜的影响。此外,区域内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相对较弱,客观上加大了灾损。(3)四川盆地油菜主产区油菜种植风险整体偏低,高风险地区集中分布在盆地西北和南部少数个别地区;东北部的丘陵区和成都平原区油菜种植风险普遍较低;仅有个别地区存在较高风险;从侧面反映了四川油菜种植适宜性强,但御灾能力低的问题。同时,文章主要结合了气象风险概率评价法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法,在没有获取到油菜种植分布的遥感数据的情况下,通过提取行政区质心点的属性值,对质心点进行插值,通过这个方式使按行政分区统计的属性值栅格化,能够更好的进行空间分析。

李雪雪[3](2019)在《农田消纳规模化养殖场沼液的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的蓬勃发展,养殖场产生越来越多的沼液,沼液的及时消纳与利用已成为制约规模化养殖与沼气工程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沼液还田利用是沼液资源化利用最有效的方式,所以为养殖场提供足够面积的农田来及时消纳沼液极为重要。在以往的研究中,针对农田消纳规模化养殖场沼液的配套面积计算方法的相关研究比较匮乏,也未形成相匹配的农田面积计算体系,同时,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提供的方法多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计算的。因此,在农田消纳沼液的承载范围内,对农田消纳沼液的配套面积开展系统的研究,建立相应的配套面积估算模式,以期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提供一种新的计算思路,为解决规模化养殖当前农田消纳沼液的配套面积问题提供新的借鉴。本研究以农田消纳养殖场一定量沼液所需的配套面积为研究目标,参考旱田和水田的水量平衡方程理论、测土配方施肥理论以及灌溉制度,利用层次法、系统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主导因子法,梳理影响因子与研究目标以及影响影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繁杂的因子中筛选并确定主导影响因子,运用数学模型法,进一步建立研究目标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线性数量关系,从而建立一套农田消纳规模化养殖场沼液的配套面积估算模式。主要研究如下:(1)不同的分析角度筛选并确立不同的影响因子分级系统,进而建立不同的、具体的线性配套面积估算模式,最终构建一套农田消纳规模化养殖场沼液的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灌溉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的影响因子分级系统主要是从作物灌溉量角度出发,考虑影响作物灌溉量的因子,筛选并确立了三级影响因子分级系统,一级影响因子3个,二级影响因子9个,三级影响因子14个,并根据农田水量平衡方程、主导因子法和农业实际生产情况,最终确定从可以进行量化的二级影响因子中筛选灌溉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的8个主要影响因子。根据农田水量平衡方程理论和数学模型法,建立研究目标与8个影响因子之间线性数量关系的灌溉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灌溉施肥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的影响因子分级系统主要是从作物施肥量角度出发,考虑影响作物施肥量的因子,筛选并确立了三级影响因子分级系统,一级影响因子4个,二级影响因子6个,三级影响因子15个,并根据测土配方施肥理论、主导因子法和农业实际生产情况,最终确定从可以进行量化的二级影响因子中筛选灌溉施肥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的1个主要影响因子。根据测土配方施肥理论和数学模型法,建立研究目标与作物施肥量之间线性数量关系的灌溉施肥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由此,农田消纳沼液的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由从作物灌溉量角度分析建立的灌溉配套面积估算模式和从作物施肥量角度分析建立的灌溉施肥配套面积估算模式构成。(2)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与农田作物的生长情况选择具体的配套面积估算模式得出相应的农田面积。案例选择的是较大计算值的配套面积,该配套面积可以满足两种估算模式下作物的安全生长,但在农业生产中,还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状况和生长需求追施额外水肥。(3)环境评价报告估算的配套农田面积均是在农作物特定产量条件下,推算得出配套农田面积。本研究构建的配套面积估算模式是将农作物种植的实际农业经验与作物生长理论相结合,根据作物不同的生育期、具体的生长情况以及当地的气候气象条件,对作物追施不同的水量和肥量,基于相关的数学理论方程式和数学模型法建立的一套配套面积估算模式。本研究区别于环境评价报告的特定条件下的计算方法,与环境评价报告相比,本研究的配套面积估算模式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4)通过案例的应用分析可以知道,在农业实际管理中,农户和养殖户可以根据规模化养殖场的养殖规模与配套农田面积的作物生长状况,结合两种估算模式解决农田消纳规模化养殖场沼液问题,在作物生长的需水灌溉期,将稀释后的沼液用于灌溉;在农田消纳沼液的承载范围内,在作物施肥期,将沼液作为肥料用于施肥,以便得到最大化的消纳利用。

王少雄[4](2018)在《山杏种实性状与油脂特性的地理变异及其适宜性评价》文中提出本试验在前期全国山杏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采样布点,于2015年在其全部分布范围内采集了75个地理种源样地的能够充分反映整体信息的山杏种子样品,并进行测定其种实性状以及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推导生物柴油特征值,分析不同地理种源的变异规律。同时,收集75个地理种源样地的环境因子,分析引起不同地理种源山杏种子油脂特性变异的关键环境因子,阐明环境因子对山杏种子油脂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以油脂含量、脂肪酸组成和生物柴油特征值为基础,构建评价模型,采用ArcGis手段,对我国山杏生境适宜性进行综合量化评价,绘制我国山杏生态能源林适宜性分布图和边际土地开发利用规划图。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山杏百粒核重和百粒仁重均与其种实形态特征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除百粒核重与仁厚外);山杏杏核越小,其出仁率越高;山杏的出仁率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海拔的增加而减少;杏仁的厚度与七月均温有着极为显着地正相关关系;山杏的杏核、杏仁的大小及重量指标与各种源的无霜期长短显着相关;日照时数越长,山杏种仁积累干物质越多,其出仁率也就越高。(2)不同地理种源样地的山杏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具有明显差异,阿尔山等9个地区的山杏含油率符合开发生物柴油的标准,昌平区等11个地区的山杏脂肪酸组成同样具有开发生物柴油的潜力,对于生物柴油与特征值来说,75个地理种源地均符合国际标准。综合上述三方面的因素,克什克腾旗无论从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来说均是最为优质的山杏栽培基地。(3)通过对75个地理种源地的16个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及其与油脂特性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影响山杏油脂特性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一月均温、年降水量、无霜期、≥10℃积温以及有机质含量。山杏生境适宜性评价因子权重表明,气候因素权重(0.6321)较地形因素权重(0.3611)及土壤因素权重(0.0068)大,说明气候因素对山杏的分布具有较大影响,而地形因素及土壤因素对山杏分布的影响次之。(4)就山杏生境适宜性的单因素评价而言,在9个评价因子中,山杏对坡度的适应范围最宽,它对年平均降水量及≥10℃积温的适应范围最窄。总体来说,山杏的生长区域较宽。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山杏在我国的适宜生境分布主要集中于新疆北部和东部、内蒙古西部和东部、甘肃北部和南部、宁夏、山西北部、山西、河北北部、北京北部、辽宁、吉林西北部、黑龙江西部,生境面积为21390.20×104hm2,占总评价区域的22.9%。较适宜生境面积为28048.71×104hm2,占总评价区域的30.0%,主要集中分布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少有分布。不适宜生境主要集中分布于南方,少数零散分布于北方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山西4省,面积有44055.46×104hm2,占总评价区域的47.1%。(5)通过山杏在边际土地上种植适宜性的评价发现,中国适宜种植山杏的边际土地有13550.67×104hm2,占边际土地总面积的23.0%。较适宜种植山杏的边际土地有16025.67×104hm2,占边际土地总面积的27.3%。我国有大面积的边际土地适宜种植山杏这种能源植物,山杏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

彭丽平[5](2018)在《凤丹的遗传多样性及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凤丹(Paeonia ostii T.Hong&J.X.Zhang)隶属于芍药科(Paeoniaceae)芍药属(Paeonia L.)牡丹组(Sect.Moutan DC),是中国传统药用植物。近几年,研究发现凤丹种子富含α-亚麻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其种子榨的油可作为食用油,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凤丹作为一种新兴木本油料资源,在全国各地已广泛引种栽培。本研究以凤丹栽培群体为实验材料,开展表型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以及种子含油率和脂肪酸成分多样性研究,并通过收集凤丹全分布区数据及其所在地生态因子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和最大熵模型(MaxEnt)软件相结合,对凤丹进行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凤丹的表型多样性分析通过对我国6个凤丹中心产区,选取15个群体共398个单株,对20个表型性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株龄的增加,枝条数、地径、株高、茎长、冠幅长、冠幅宽、成花枝、芽位数等8个性状的平均值呈现递增的趋势,叶长和叶宽呈现递减的趋势。群体内各表型性状总体变异系数的变幅为8.44%~36.70%,株高变幅最小(CV=8.44%),成花枝变幅最大(CV=36.70%),群体间的表型分化系数平均值为27.62%(0~50.14%),表明凤丹的表型变异丰富。各表型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聚类分析将受株龄影响的10个性状划分为4组,主成分分析表明当年生枝长、芽位高、当年生枝径、顶生小叶长和顶生小叶宽等5个性状是造成表型差异的主要性状。(2)凤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29对EST-SSR标记对36个凤丹群体的902个单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到142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价)为4.897。在物种水平上,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318,平均观察的杂合子(HO)为0.343,平均期望的杂合子(HE)为0.321,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330,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06,表明凤丹群体具有中等水平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AMOVA分析显示93.77%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内。陕西省凤丹群体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340,平均等位基因丰富度(AR)为2.353,表现出最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分析(STRUCTURE)结果显示,当K=8时,模型表现出最优居群聚类。PCA与STRUCTURE分析基本一致,揭示了现有的凤丹群体有5个独立的祖先基因库和杂合的遗传结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分析显示,SHX3(陕西省)与AHBZ,MIX,SH2,SD1四个杂合度很高的群组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高且基因交流少,而AHTL(安徽铜陵)与这四个群组之间的遗传分化低且基因交流频繁。综合分析,推测遗传多样性最高的陕西省可能是凤丹栽培起源地之一,而安徽省铜陵市可能在凤丹现代群体的引种驯化发挥重要作用。(3)凤丹种籽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多样性分析通过对30份不同地区凤丹群体种籽的含油率及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凤丹籽的含油率平均为21.25%(18.39%~27.19%),不同地区的籽的含油率差异显着;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组成,其中α-亚麻酸的平均含量为41.44%(32.65%~47.19%)。凤丹籽油中亚油酸含量在不同省份之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而亚麻酸的含量差异不显着。含油率和脂肪酸的含量与各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8。亚油酸的含量与年均温(r=0.55)和年均最低温(r=0.52)呈中度正相关,与海拔呈中度负相关(r=-0.51),其他脂肪酸与各气象因子呈弱相关性或不相关。(4)凤丹的区域适宜性分析利用MaxEnt和ArcGIS软件对凤丹进行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结果显示,有效积温(GDD,26.4%)、最湿月降雨量(Bio13,17.7%)、冷季均温(Bio11,16.9%)、年降雨量(Bio12,9.7%)、年均紫外线(UVB1,12.2%)和土壤 pH 值(SpH,6.9%),该6个环境变量的累计贡献率达89%,是影响其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凤丹最适生的生态气候指标为:有效积温在3700℃;最冷季均温为2℃,最湿月降雨量200 mm,年降雨量800 mm、年均紫外线强度2900 j/m3和土壤pH值6.5~6.9之间。凤丹非常适宜栽培区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湖北、山西、安徽、山东、四川、河北、甘肃、重庆、辽宁、江苏、浙江、湖南、江西和天津等16个省(地区)。

车升国[6](2015)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三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周冬梅[7](2014)在《北方地区冬油菜潜在空间分布模拟研究》文中认为油菜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随着气候变暖、油菜栽培技术的进步和新品种的育成推广,冬油菜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冬油菜种植区域逐渐北移,传统的油菜种植区划已经不能完全反映油菜种植的现实状况。当前,以实验科学为主的北方地区冬油菜栽培研究已经在微观尺度上做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选育了抗寒性较强的冬油菜品种,冬油菜北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北方地区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油菜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现有的冬油菜种植研究都是基于小尺度范围内的田间试验研究,基于区域尺度上关于影响冬油菜种植的主要气候因子以及冬油菜适宜种植区域的问题尚未有过系统的研究和评价,冬油菜种植北界尚未明确。因此,分析北方地区冬油菜种植分布和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划分冬油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域,将改进冬油菜生产布局,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布局,促进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实现北方地区冬油菜区域化种植,对保障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促进北方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多年不同冬油菜品种田间试验数据和长序列气候数据,筛选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采用混合插值法建立潜在气象因子空间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物种分布模型和GIS空间分析功能,将基于典型生态点的小尺度田间样本试验结果拓展到基于区域尺度的空间模拟,分析了冬油菜种植分布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确定了影响北方地区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要气象因子,模拟了北方地区冬油菜潜在空间分布概率,划分了北方地区冬油菜适宜种植区域,并定量评价冬油菜种植界限的北移问题。主要结论如下:一、北方地区冬油菜种植是可行的北方地区冬油菜潜在空间分布概率为0~0.97。北方地区气候的地域差异性直接影响着冬油菜潜在空间分布,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在东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大部分区域种植概率非常小,但是冬油菜在华北地区的山西、河北和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部分地区的种植概率非常大,说明在北方地区冬油菜种植是完全可行的。二、北方地区冬油菜种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北方地区冬油菜种植区域划分为四个等级:不适宜种植区域、次适宜种植区域、适宜种植区域和最适宜种植区域。(1)最适宜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宁夏大部分地区,甘肃东南部,陕西、河北中南部、山西中南部和北京天津,面积约56.99万km2,该区域海拔低于4800m,年平均温度6.7℃~11.9℃,极端低温-16.6℃~-9.5℃,负积温-447℃~-164℃,是北方地区冬油菜种植最适宜的地区,适宜种植耐寒性冬油菜。(2)适宜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东南部、甘肃中部与河西走廊东段,内蒙古东部、宁夏银川周边、陕西北部,面积约126.23万km2,该区域海拔低于5700m,年平均温度5.1℃~10.3℃,极端低温-18.3℃~-14.3℃,负积温-657℃~-303℃,是北方地区冬油菜种植较适宜的区域,适宜种植抗寒性和强抗寒性冬油菜。(3)次适宜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吉林南部、辽宁北部,内蒙古中西部,甘肃河西走廊西段,新疆东部,青海西宁周边,面积约189.87万km2,该区域海拔6300m以下,年平均温度2.8℃~9.7℃,极端低温-21.8℃~-16.9℃,负积温-853℃~-497℃,是北方地区冬油菜种植次适宜的区域,适宜种植超强抗寒性冬油菜。(4)不适宜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中东部,吉林东北部、青海西部和西藏北部,面积约314.91万km2,该区域海拔高,年平均温度低于3.4℃,极端低温低于-20.9℃,负积温低于-800℃,不适宜种植冬油菜。在北方地区除了新疆、西藏、青海部分高原寒带和高原亚寒带气候地区以及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严寒地区气候条件不适宜种植冬油菜以外,其它超过50%的地区都可以种植冬油菜,说明冬油菜在北方地区不仅可以种植,而且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将突破原有传统的冬油菜种植区划,改变冬油菜生产的布局结构。三、影响北方地区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导气象因子及其阈值影响北方地区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导气象因子包括:负积温、极端低温、最冷月最低温度、年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0℃积温、生育期降水量。北方地区冬油菜种植分布概率随着不同气候因子取值范围发生变化,冬油菜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而其安全越冬更是和限制条件存在密切关系。适宜冬油菜种植的各主导气候因子阈值:负积温≥-800℃,最冷月最低温度≥-25℃,最冷月平均温度≥-15℃,年平均温度≥2℃,极端低温≥-28℃,180mm≤生育期降水量≤280mm。该阈值仅仅反映了单一气象因子在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时的大致趋势,而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的气象因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单因子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综合考虑因子作用时,各气象因子的临界值会发生变化。四、冬油菜种植北界向北推进本研究模拟的冬油菜种植北界,大抵以吉林南部、内蒙古南部、新疆南部为界限,与传统冬油菜种植北界相比较,向北推进了1200km,纬度由N39°提升到N45°。种植北界的向北延伸也进一步证明冬油菜的北移是可行的,说明随着气候变化、油菜栽培技术的进步和新品种的育成推广,冬油菜种植布局正在发生改变,冬油菜也将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油料作物。

武良[8](2014)在《基于总量控制的中国农业氮肥需求及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氮肥应用解决了我国人口吃饭问题,但过量施氮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因此调控氮肥用量是实现农业、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议题。本研究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和国家统计数据,综合分析了中国农业氮肥的应用现状;通过氮肥肥效反应试验,应用区域氮肥总量控制方法,确定了小麦、玉米、水稻各区域的氮肥总量控制量,并分析其节氮、增产、温室气体减排潜力;通过文献调研方法分析了我国经济作物氮肥总量控制量。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氮肥总量控制量和作物种植面积,确定了我国农作物氮肥需求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2007-2009年32219个农户调研数据整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小麦、水稻、玉米氮肥用量分别为210kg hm-2、210kg hm-2、220kg hm-2;蔬菜和果树氮肥用量分别为388kg hm-2和555kg hm-2。2007-2009年我国氮肥消费量在各作物间分配比例为:小麦(14%)、水稻(16%)、玉米(19%)、蔬菜(20%)、果树(15%)、油料(5%)、薯类(4%)、茶园(2%)、豆类(1%)、其他作物(4%)。2.应用区域氮肥总量控制方法,对全国7个小麦生态亚区的1165个小麦氮肥肥效反应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小麦氮肥总量控制量为174kg hm-2,对应的小麦产量为6.24Mg hm-2,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495kg CO2eq Mg-1grain.7个农业生态亚区的氮肥总量控制量不同,东北春麦区最低,为99kg hm-2,华北雨养冬麦区最高,为193kg hm-2。如果氮肥总量控制量能被农民采用,我国小麦生产可以节约氮肥85万吨,增加小麦产量1160万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CO2eq)1040万吨。3.应用区域氮肥总量控制方法,对全国12个玉米生态亚区的1726个玉米氮肥肥效反应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玉米氮肥总量控制量为174kg hm-2,对应的玉米产量为8.56Mg hm-2,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334kg CO2eq Mg-1grain。12个农业生态亚区的氮肥总量控制量不同,东北冷凉春玉米区和东北半湿润春玉米区最低,为150kg hm-2,西北绿洲灌溉春玉米区最高,为219kg hm-2。如果氮肥总量控制量能被农民采用,我国玉米生产可以节约氮肥143万吨,增加玉米产量3190万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CO2eq)1860万吨。4.应用区域氮肥总量控制方法,对全国8个水稻生态亚区的1177个水稻氮肥肥效反应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水稻氮肥总量控制量为167kg hm-2,对应的水稻产量为7.67Mg hm-2,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1236kg CO2eq Mg-1grain。8个农业生态亚区的氮肥总量控制量不同,黑龙江寒地单季稻区最低,为114kg hm-2,长江下游单季稻区最高,为224kg hm-2。如果氮肥总量控制量能被农民采用,我国水稻生产可以节约氮肥125万吨,增加水稻产量1536万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CO2eq)1572万吨。5.基于我国作物生产情况,应用氮肥总量控制的方法,预测了我国农作物氮肥需求。在保证我国小麦、玉米、水稻分别增产8.5%、13.2%、7.4%的基础上,我国农业氮肥需求量为3133万吨。

蒙祖庆,宋丰萍,大次卓嘎[9](2011)在《西藏白菜型油菜农家品种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文中指出运用灰色关联度系统分析方法,对35个西藏白菜型油菜农家品种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顺序为:有效角果数>一次有效分枝数>千粒重>角果长度>主花序长>每角果粒数>分枝部位。在西藏白菜型油菜的丰产育种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性状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对有效角果数、一次有效分枝数和千粒重的考察,才能获得理想的选择效果。

李承彧[10](2009)在《3种基本生态型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定向转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决具有100%不育株率的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转育和利用难的问题,以“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复等位基因遗传假说”为指导,以稳定遗传的大白菜雄性不育甲型‘两用系’不育株为测交系,分别对直筒型、卵圆型和平头型大白菜可育品系在核不育复等位基因位点上的基因型进行鉴定。根据待转育品系的基因型,选择不育源材料,设计转育方案,向3种基本生态型大白菜可育品系中定向转育核不育相关基因,选育新的雄性不育系。在对转育成的新不育系以及由其配制的杂交组合的园艺学性状比较鉴定的基础上,对定向转育效果进行了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测交鉴定结果表明,3种基本生态型的68个大白菜可育品系,在核不育复等位基因位点上的基因型有MsfMsf、Msfms和msms 3种,其中MsfMsf基因型频率为29.41%;Msfms基因型频率为26.47%;msms基因型频率为44.12%。恢复基因Msf频率为42.65%,可育基因ms频率为57.35%。直筒型和平头型品系基因型以msms为主;卵圆型品系以MsfMsf基因型居多。2.以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3A(Msms)及甲型‘两用系’AB01不育株(MsMs)为测交亲本,对转育目标品系‘03S001’(直筒型)、‘03S012’(卵圆型)和‘03S050’(平头型)的基因型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直筒型大白菜可育品系‘03S001’在核不育复等位基因位点上的基因型为MsfMsf,卵圆型大白菜‘03S012’和平头型大白菜‘03S050’的基因型均为msms。3.针对直筒型大白菜可育品系‘03S001’的基因型(MsfMsf),按照基因互补的原则,设计了以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3A(Msms)为不育源的不育系转育方案。经过连续4代回交,育成了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为100%、园艺学性状与待转育品系‘03S001’相近的新的直筒型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GMS002’。4.针对卵圆型大白菜可育品系‘03S012’的基因型(msms),按照基因互补的原则,设计了以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甲型‘两用系’AB01可育株(MsfMs)为不育源的不育系转育方案。经过连续6代回交,育成了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为100%、园艺学性状与待转育品系‘03S012’相近的卵圆型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GMS003’。5.针对平头型大白菜可育品系‘03S050’的基因型(msms),按照基因互补的原则,设计了以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甲型‘两用系’AB01可育株(MsfMs)为不育源的不育系转育方案。经过连续6代回交,育成了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为100%、园艺学性状与系转育方案。经过连续6代回交,育成了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为100%、园艺学性状与待转育品系‘03S050’相近的平头型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GMS004’。6.通过对新育成的核基因雄性不育系‘GMS002’、‘GMS003’和‘GMS004’园艺学性状鉴定和整齐性分析,证明了实验设计的“定向转育方案”,达到了不育性与其它性状同时转育的效果,实现了不育系的定向转育。证明了在同种生态型育种材料间转育核不育系至少需要在回交4代的基础上进行转育,以及在不同生态型育种材料间转育核不育系需在回交6代的基础上进行转育,方能达到“定向转育”的目标。7.以新转育成的核不育系‘GMS002’、‘GMS003’和‘GMS004’为母本,以相应生态型的优良自交系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定向转育成的核不育系继承了原转育目标品系高配合力特性,且不育性稳定,杂交制种性状优良。经配合力分析筛选出直筒型大白菜优良杂交组合C3、卵圆型大白菜优良杂交组合Y1和平头型大白菜优良杂交组合P3。

二、黑龙江东部影响白菜型油菜产量的主导因子分析及适宜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东部影响白菜型油菜产量的主导因子分析及适宜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1)岷江上游藏族聚居区耕地非农化过程与优先保护区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研究区开展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篇章结构
2 研究区概况
    2.1 岷江上游流域概况
        2.1.1 自然环境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1.3 研究区选择依据
    2.2 岷江上游藏区
3 岷江上游耕地特征及演变趋势
    3.1 研究方法与数据
        3.1.1 评价模型
        3.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栅格数据的粒度效应
        3.2.2 未来耕地的分布
        3.2.3 流域范围内的耕地的时空演变规律
        3.2.4 基于藏族聚居区的耕地时空演变
    3.3 本章小结
4 藏族聚居区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
    4.1 典型样区
    4.2 分析方法
        4.2.1 空间全域自相关
        4.2.2 空间局部自相关
    4.3 结果分析
        4.3.1 耕地非农化的数量特征
        4.3.2 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藏族聚居区耕地非农化的驱动机制
    5.1 研究区耕地的非农化驱动因素识别
        5.1.1 经济发展因素
        5.1.2 社会发展因素
        5.1.3 政策机制因素
    5.2 分析方法和数据
        5.2.1 基于乡镇单元的驱动力
        5.2.2 基于网格的驱动力
        5.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5.3 结果分析
        5.3.1 乡镇尺度的驱动力结果分析
        5.3.2 网格尺度的驱动力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藏族聚居区耕地优先保护区识别
    6.1 系统保护规划
    6.2 优先保护模型的构建
        6.2.1 基础模型
        6.2.2 模型的实现
    6.3 耕地优先保护的实现
        6.3.1 聚居区的灾害危险性
        6.3.2 经济发展强度
        6.3.3 耕地的优化保护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特色与创新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四川盆地区油菜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综述
        1.2.1 农业气象灾害文献数据统计
        1.2.2 知识群组识别
        1.2.3 农业气象灾害研究主题变化
    1.3 研究方案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2 油菜种植现状
第3章 四川盆地区油菜气象灾害致灾因子评价
    3.1 四川盆地区油菜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识别
        3.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1.2 主要气象灾害因子筛选
    3.2 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模型的构建
        3.2.1 苗期涝渍危险性评估模型构建
        3.2.2 越冬期干旱危险性评估模型的构建
        3.2.3 倒春寒危险性评估模型的构建
        3.2.4 综合危险性评估模型的构建
    3.3 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
        3.3.1 苗期渍害危险性评估
        3.3.2 越冬期干旱危险性评估
        3.3.3 倒春寒危险性评估
        3.3.4 综合危险性评估
第4章 油菜承灾体脆弱性及暴露性评估
    4.1 四川盆地区油菜脆弱性评价
        4.1.1 油菜脆弱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4.1.2 油菜脆弱性评价
    4.2 四川省盆地区油菜物理暴露性分析
        4.2.1 油菜暴露性评价模型构建
        4.2.2 油菜暴露性评价
第5章 区域防灾抗灾能力评估
    5.1 防灾抗灾能力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5.1.1 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5.1.2 防灾减灾能力模型的构建
    5.2 防灾抗灾能力评价
        5.2.1 油菜防灾减灾能力评价
第6章 四川盆地区油菜综合气象灾害风险评价及区划
    6.1 综合风险评价
        6.1.1 综合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6.1.2 权重的确定
    6.2 综合风险区划
        6.2.1 风险区划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农田消纳规模化养殖场沼液的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沼液的主要成分、来源及其作物营养价值研究现状
        1.2.2 沼液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
        1.2.3 农田消纳沼液研究现状
        1.2.4 农田消纳沼液的配套面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和方法
    2.1 相关定义
        2.1.1 沼液
        2.1.2 畜禽养殖业
        2.1.3 规模化养殖场
    2.2 相关理论
        2.2.1 水量平衡理论
        2.2.2 测土配方施肥理论
        2.2.3 灌溉制度
        2.2.4 资源综合利用理论
        2.2.5 农田生态系统平衡理论
    2.3 研究方法
        2.3.1 资料收集法
        2.3.2 系统分析法
        2.3.3 层次法
        2.3.4 主导因子法
        2.3.5 专家咨询法
        2.3.6 数学模型法
3 构建农田消纳规模化养殖场沼液配套面积估算模式
    3.1 配套面积估算模式影响因子的选取原则
    3.2 构建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的流程
    3.3 灌溉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的构建
        3.3.1 影响作物灌溉量的因子分析
        3.3.2 影响作物灌溉量的因子筛选
        3.3.3 构建灌溉配套面积估算模式
    3.4 灌溉施肥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的构建
        3.4.1 影响作物施肥量的因子分析
        3.4.2 影响作物施肥量的因子筛选
        3.4.3 构建灌溉施肥配套面积估算模式
4 案例应用研究
    4.1 案例一应用研究
        4.1.1 养猪场及其周围环境概况
        4.1.2 养猪场粪尿污废水处理状况
        4.1.3 养猪场所在地区的主要作物
        4.1.4 农田消纳养猪场沼液现状
        4.1.5 利用估算模式估算养猪场消纳沼液的配套面积
    4.2 案例二应用研究
        4.2.1 养猪场及其周围环境概况
        4.2.2 养猪场粪尿污废水处理状况
        4.2.3 养猪场所在区域的主要作物
        4.2.4 农田消纳养猪场沼液的现状
        4.2.5 利用估算模式估算养猪场消纳沼液的配套面积
    4.3 结果分析
        4.3.1 配套面积估算模式与环评报告结果对比分析
        4.3.2 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山杏种实性状与油脂特性的地理变异及其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木本油料植物的研究
        1.2.2 山杏油脂特性的研究
        1.2.3 油料植物油脂特性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
        1.2.4 适宜性评价的研究
        1.2.5 关于边际土地的研究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品采集及处理
        2.2.2 山杏种实性状地理变异
        2.2.3 山杏油脂特性的地理变异
        2.2.4 数据处理
        2.2.5 基于油脂特性的山杏适宜性评价
    2.3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山杏种实性状地理变异
        3.1.1 不同种源山杏种实性状的差异情况
        3.1.2 不同种源山杏种实性状相关分析
        3.1.3 不同种源山杏种实性状地理变异规律
    3.2 山杏油脂特性地理变异
        3.2.1 山杏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差异
        3.2.2 不同种源山杏生物柴油特征值差异分析
        3.2.3 影响山杏油脂特性的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3.2.4 山杏油脂特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3.2.5 不同种源样地山杏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聚类分析
    3.3 山杏生境适宜性评价
        3.3.1 山杏生境适宜性的单因素评价
        3.3.2 山杏生境适宜性综合评价
        3.3.3 适宜山杏种植的边际土地情况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凤丹的遗传多样性及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引言
    1.1 牡丹组资源概况
        1.1.1 牡丹的栽培史
        1.1.2 牡丹组种质资源现状
    1.2 牡丹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2.1 牡丹表型多样性的研究
        1.2.2 牡丹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2.3 牡丹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多样性的研究
    1.3 MAXENT模型在物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4 凤丹的生物学特性及研究现状
        1.4.1 凤丹生物学特性
        1.4.2 凤丹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2 凤丹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材料
        2.1.2 表型性状测定方法
        2.1.3 数据统计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表型性状在不同株龄群体间和相同株龄群体内的差异
        2.2.2 凤丹群体的表型变异特征
        2.2.3 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2.4 群体间的表型分化系数
        2.2.5 表型聚类及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2.6 表型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3 讨论
        2.3.1 表型性状变异特征
        2.3.2 群体间的表型分化程度
        2.3.3 表型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
        2.3.4 表型性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凤丹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样品采集
        3.1.2 微卫星标记
        3.1.3 全基因组DNA提取及基因分型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SSR标记扩增多态性及有效标记的筛选
        3.2.2 遗传多样性指数与遗传分化分析
        3.2.4 遗传结构分析
        3.2.5 遗传分化与基因流分析
    3.3 讨论
        3.3.1 微卫星位点遗传多样性
        3.3.2 群体遗传分化
        3.3.3 群体遗传结构及驯化历史推测
    3.4 本章小结
4 凤丹种子含油率及脂肪酸成分多样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设备与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索氏提取法
        4.2.2 低场核磁共振
        4.2.3 脂肪酸成分检测
        4.2.4 理化值基本指标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种子含油率分析
        4.3.2 凤丹种子脂肪酸成分
        4.3.3 凤丹籽油的基本理化性质
        4.3.4 不同省份种子含油率和脂肪酸变异特征
        4.3.5 凤丹种子粗脂肪含量、脂肪酸等与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
    4.4 讨论
        4.4.1 凤丹籽具有中等水平的含油率
        4.4.2 凤丹籽脂肪酸含量的比例符合人体需求
        4.4.3 含油率和脂肪酸成分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4.5 本章小结
5 凤丹生态适宜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区概况
        5.1.2 数据收集与处理
        5.1.3 模型参数设置
        5.1.4 Maxent模型指标选取
    5.2 结果与分析
        5.2.1 Maxent模型指标选取及预测结果检测
        5.2.2 主导凤丹生长的气候因子分析
        5.2.3 凤丹潜在适生区现状及预测
        5.2.4 凤丹适生区变化趋势分析
        5.2.5 陕西省凤丹潜在适生区现状及预测
    5.3 讨论
        5.3.1 MaxEnt模型预测的可靠性
        5.3.2 环境因子对凤丹适宜度的影响
        5.3.3 凤丹的植物区系结构
        5.3.4 对全国凤丹引种栽培的指导作用
        5.3.5 对陕西凤丹引种栽培的指导作用
        5.3.6 生长适宜性区划与品质适宜性的思考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状况
        1.2.1 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2.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研究进展
        1.3.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因素
        1.3.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3.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养分元素配伍与效应
        1.3.4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增效技术研究
        1.3.5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的增产效果与环境效应
        1.3.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工业化实现
        1.3.7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技术发展趋势
    1.4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3.1 研究方法
        2.3.2 参数获取与数据来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3.1 引言
    3.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与方法
        3.2.1 配方依据
        3.2.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
    3.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施肥量模型参数的确定
        3.3.1 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
        3.3.2 环境养分输入量
        3.3.3 肥料养分损失率
        3.3.4 矫正参数的确定
    3.4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3.4.1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原则与方法
        3.4.2 区域农田作物施肥配方区划的确定
        3.4.3 区域农田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确定
    3.5 模型评价
    3.6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1 引言
    4.2 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4.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4.1 区域小麦施肥量确定
        4.4.2 区域小麦施肥量验证
        4.4.3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4.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1 引言
    5.2 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5.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5.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4.1 区域玉米施肥量确定
        5.4.2 区域玉米施肥量验证
        5.4.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5.4.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1 引言
    6.2 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6.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6.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4.1 区域水稻施肥量确定
        6.4.2 区域水稻施肥量验证
        6.4.3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6.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1 引言
    7.2 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7.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7.4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4.1 区域马铃薯施肥量确定
        7.4.2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7.4.3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1 引言
    8.2 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8.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8.4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4.1 区域油菜施肥量确定
        8.4.2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8.4.3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8.5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1 引言
    9.2 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9.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9.4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4.1 区域棉花施肥量确定
        9.4.2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9.4.3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9.5 小结与讨论
第十章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1 引言
    10.2 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0.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0.4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4.1 区域花生施肥量确定
        10.4.2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0.4.3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0.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一章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1 引言
    11.2 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1.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1.4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4.1 区域大豆施肥量确定
        11.4.2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1.4.3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1.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结论
        12.1.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2.1.2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5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6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7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8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9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据来源
    附录2 作物统计数据
    附录3 长期施肥试验基本概况
    附录4 土壤养分统计分析
    附录5 小麦、玉米、水稻各地区肥料施用量
    附录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附录7 农业部小麦、玉米、水稻施肥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7)北方地区冬油菜潜在空间分布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物种空间分布模拟研究
        2.1.1 研究进展
        2.1.2 研究方法
    2.2 作物种植气候适宜性研究
        2.2.1 研究进展
        2.2.2 研究方法
    2.3 冬油菜种植现状
        2.3.1 冬油菜种植类型
        2.3.2 冬油菜种植分布
    2.4 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区域
        3.1.1 地形地貌
        3.1.2 气候条件
        3.1.3 农业生产
        3.1.4 农业气象灾害
    3.2 资料与数据来源
        3.2.1 气象数据
        3.2.2 地形数据
        3.2.3 冬油菜地理分布数据
    3.3 技术路线
    3.4 研究方法与关键技术
        3.4.1 利用 Maxent 模型模拟冬油菜潜在空间分布概率
        3.4.2 基于田间试验获取冬油菜地理分布数据
        3.4.3 采用混合插值方法建立气象因子空间数据库
        3.4.4 利用 GIS 空间分析划分冬油菜适宜种植区域
    3.5 小结
第四章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4.1 获取冬油菜地理分布数据
        4.1.1 参试品种越冬情况
        4.1.2 参试品种产量表现
    4.2 选取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潜在气象因子
        4.2.1 基本条件
        4.2.2 限制条件
    4.3 建立潜在气象因子空间数据库
    4.4 小结
第五章 冬油菜种植分布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5.1 模型适用性评价
    5.2 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
    5.3 冬油菜种植分布影响因子特征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北方地区冬油菜潜在空间分布
    6.1 冬油菜潜在空间分布概率
    6.2 冬油菜适宜种植区域
    6.3 冬油菜种植北界
    6.4 小结
第七章 不同品种冬油菜潜在空间分布
    7.1 不同品种冬油菜抗寒特性
    7.2 不同抗寒类型冬油菜潜在空间分布
    7.3 不同抗寒类型冬油菜可种植区域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1.1 冬油菜种植分布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8.1.2 北方地区冬油菜潜在空间分布
        8.1.3 北方地区冬油菜适宜种植区域
        8.1.4 冬油菜种植北界向北推进
    8.2 讨论
    8.3 特色与创新
    8.4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8)基于总量控制的中国农业氮肥需求及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氮肥消费现状及其环境代价
        1.2.2 氮肥推荐方法
        1.2.3 农田氮肥应用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方法
        1.2.4 氮肥需求预测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主要农作物氮肥投入及生产效率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数据库来源
        2.2.2 数据处理方法
        2.2.3 氮效率计算方法
        2.2.4 三大粮食作物施肥分区
        2.2.5 样本量及样本分布
    2.3 结果
        2.3.1 2000年至2009年作物氮肥用量与氮效率
        2.3.2 中国氮肥在主要农作物体系中的分配
    2.4 讨论与结论
        2.4.1 数据的不确定性
        2.4.2 粮食作物氮肥增效发展途径
        2.4.3 蔬菜、果树氮肥增效发展途径
        2.4.4 结论
第三章 中国小麦氮肥总量控制及节氮、减排潜力评估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小麦施肥分区
        3.2.2 数据库来源
        3.2.3 试验设计
        3.2.4 取样和样品分析
        3.2.5 数据处理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我国小麦氮肥施用及温室气体排放
        3.3.2 不同区域小麦氮肥肥效反应
        3.3.3 我国小麦区域氮肥总量控制
        3.3.4 我国小麦氮肥、产量及温室气体优化潜力
    3.4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中国玉米氮肥总量控制及节氮、减排潜力评估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玉米施肥分区
        4.2.2 数据库来源
        4.2.3 试验设计
        4.2.4 取样和样品分析
        4.2.5 数据处理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我国玉米氮肥施用及温室气体排放
        4.3.2 不同区域玉米氮肥肥效反应
        4.3.3 我国玉米区域氮肥总量控制
        4.3.4 我国玉米氮肥、产量及温室气体优化潜力
    4.4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中国水稻氮肥总量控制及节氮、减排潜力评估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水稻施肥分区
        5.2.2 数据库来源
        5.2.3 试验设计
        5.2.4 取样和样品分析
        5.2.5 数据处理
        5.2.6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我国水稻氮肥施用现状
        5.3.2 不同区域水稻氮肥肥效反应
        5.3.3 我国水稻区域氮肥总量控制
        5.3.4 我国水稻氮肥、产量及温室气体优化潜力
    5.4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基于作物生产的中国农作物氮肥需求预测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三大粮食作物氮肥需求
        6.2.2 经济作物氮肥需求
        6.2.3 中国农作物氮肥需求
    6.3 结果分析
        6.3.1 中国农作物氮肥用量变化趋势
        6.3.2 玉米、小麦、水稻区域最优施氮量及产量
        6.3.3 杂粮氮肥总量控制
        6.3.4 大田经济作物氮肥总量控制
        6.3.5 瓜果氮肥总量控制
        6.3.6 蔬菜氮肥总量控制
        6.3.7 中国农作物氮肥需求
    6.4 讨论
        6.4.1 氮肥消费量与需求量
        6.4.2 减氮增产原因分析
        6.4.3 数据的不确定性
    6.5 小结
第七章 综合讨论、结论与展望
    7.1 综合讨论
        7.1.1 区域氮肥总量控制方法
        7.1.2 区域氮肥总量控制量
        7.1.3 三大粮食作物节氮潜力和温室气体减排潜力
        7.1.4 区域氮肥总量控制应用
    7.2 主要结论
    7.3 研究特色与创新
    7.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10)3种基本生态型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定向转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大白菜雄性不育的遗传特性
    二、雄性不育在大白菜杂种优势中的应用
    三、雄性不育基因的来源
    四、环境因子对雄性不育性的影响
    五、雄性不育的分子标记
    六、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大白菜核不育复等位基因在可育品系中的分布
    一、材料与方法
        (一) 试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 直筒型大白菜可育品系基因型鉴定
        (二) 平头型大白菜可育品系基因型鉴定
        (三) 卵圆型大白菜可育品系基因型鉴定
    三、小结
第三章 直筒型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定向转育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 试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待转育品系‘03S001’的基因型鉴定
        (二) 定向转育遗传模式
        (三) 定向转育结果
        (四) 定向转育效果评价
    三、小结
第四章 卵圆型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定向转育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 试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待转育品系‘03S012’的基因型鉴定
        (二) 定向转育遗传模式
        (三) 定向转育结果
        (四) 定向转育效果评价
    三、小结
第五章 平头型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定向转育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 试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待转育品系‘03S050’的基因型鉴定
        (二) 定向转育遗传模式
        (三) 定向转育结果
        (四) 定向转育效果评价
    三、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图

四、黑龙江东部影响白菜型油菜产量的主导因子分析及适宜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 [1]岷江上游藏族聚居区耕地非农化过程与优先保护区识别[D]. 陈莉.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2]四川盆地区油菜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D]. 张媛.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农田消纳规模化养殖场沼液的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研究[D]. 李雪雪. 河南大学, 2019(01)
  • [4]山杏种实性状与油脂特性的地理变异及其适宜性评价[D]. 王少雄.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5]凤丹的遗传多样性及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D]. 彭丽平.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6]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9)
  • [7]北方地区冬油菜潜在空间分布模拟研究[D]. 周冬梅.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1)
  • [8]基于总量控制的中国农业氮肥需求及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研究[D]. 武良.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9]西藏白菜型油菜农家品种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蒙祖庆,宋丰萍,大次卓嘎. 种子, 2011(08)
  • [10]3种基本生态型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定向转育研究[D]. 李承彧. 沈阳农业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黑龙江东部地区影响白菜型油菜产量的主要因素及适宜品种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