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西坡松江河镇附近第四系沉积特征

长白山西坡松江河镇附近第四系沉积特征

一、Characteristics of Quaternary deposits near Songjianghe Town on west slope of Changbai Mountain(论文文献综述)

李嘉瑞,马秀敏,姜自忠,王磊,庞博,杨程博[1](2022)在《高密度电法探测第四纪玄武岩覆盖区断裂及其活动性分析——以鸭绿江断裂带抚松段西支断裂为例》文中指出覆盖区活动断裂探测往往需要选择合理的物探方法以确定断裂位置,高密度电法具有数据采集效率高、探测精度高等优点,已在覆盖区活动断裂探测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利用高密度电法在长白山玄武岩覆盖区进行断裂探测,对实测数据进行反演,分析了NE向鸭绿江断裂带抚松段西支断裂在松江河镇北东侧第二松花江畔的展布形态,同时,利用钻探对断裂探测结果加以验证。视电阻率剖面表明完整基岩主要呈现出高阻值,断裂破碎带由于含水丰富则呈现为低视电阻率异常值。而断层内较为破碎,且富含水,故在视电阻率剖面上呈现明显低阻异常,这些结果能够与钻孔揭露地层实物资料较好对应。钻孔的断层样品14C测年结果显示,西支断裂在松江河镇兴隆林场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

任宪军[2](2018)在《长白山玄武岩覆盖区地热资源形成地质条件及分布规律》文中认为长白山作为弧后复合型火山机构位于华北板块北缘,受太平洋板块持续俯冲影响,至今仍在活动,为地热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由于研究区内大面积玄武岩覆盖,使得对内部构造特征及地层分布认识不清,阻碍了地热资源的开发。本研究以长白山地区地热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构造背景、深部结构、地热流体地化特征,结合野外实测剖面,弄清了研究区构造分区及其内部地层分布特征,进一步完善了地热资源形成机理,为该地区地热资源合理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区发育3期断裂构造,按时间顺序依次发育东西向张性断裂、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及北西向张扭性断裂,同时发育3条深大断裂,地热温泉主要出露于张性断裂及其交汇处。依据野外露头及新钻的3口地热井发现地下热储主要为断裂破碎带、中生代碎屑岩和古生代碳酸盐岩。受新构造作用影响,地层切割较重,使得热储分布呈现出碎块状,内在联系不强。但其上部盖层整体发育较好,特别是玄武岩覆盖区,其整体厚度在5-1500m之间,为良好的隔绝地层。在和龙地块和龙岗地块拼合的背景下,受新生代火山作用,研究区内整体可以划分为3个不同的地热地质分区,内部的新生代火山区、中部的沉积盆地区和外部的基岩出露区。新生代火山区和基岩出露区电性结构分层性不明显,而沉积盆地区电性结构分层性明显,多为四元和五元电性。文中结合地球物理及露头特征首次建立了不同构造区地热地质结构特征,以期更好的约束长白山地区地热资源形成机理。研究区地热水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出露温泉水温在25℃-82℃,受下部岩浆气体及上部地层淋虑作用,结合B/Cl比、Piper及schoeller图解发现火山区和沉积盆地区地热水变化趋势相似,主要为HCO3-Na型水,其B/Cl比低于常规火山岩B/Cl,结合前人的气体分析结果,认为其受到火山气体混入影响作用;而基岩出露区地热水和其周边的岩溶水特征相似,地热离子浓度低,推测其为岩溶水补给,B/Cl比也显示出一定的火山气体影响,推测它的形成主要为火山气体加热作用。最终以地热地质结构模型为基础,结合地热流体地化分析建立了不同地质分区内地热成因模式图。依据热储特征,将研究区地热划分为3类:带状火山型、层状盆地型和带状构造型。依据抽水实验及分析提取了合理的水文地质参数,运用“热储法”计算了不同地热田的地热资源量,火山区地热资源量最好,东岗盆地内最差。依据温度异常反演、米地温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对长白山地热系统进行了有利区预测,提出5个有利远景区,以期为下步地热资源合理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陈鹏[3](2018)在《长白山松江河地区地热资源形成条件及主控因素》文中指出长白山地区地处东亚大陆边缘,濒临太平洋俯冲欧亚板块的强烈褶皱带,经历了多期次的地壳活动,形成了特有的地形地貌。由于研究区内大面玄武岩覆盖,使得内部构造特征及地层分布认识不清,阻碍了地热资源的开发。松江河位于长白山地区西北部,地层发育较齐全,主要包括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侏罗纪是研究区乃至泛东北地区火山活动最强烈的时期,该期形成了东岗盆地、果松盆地、抚松盆地等多个火山岩盆地。除此之外,该区侵入岩也主要形成于与侏罗纪。本文以松江河地区地热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构造、深部结构、地热流体地化特征,以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学研究为主导,区域地质与钻井资料相结合,充分利用水文地球化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测试数据,研究地热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结合该区周围其他地热有利区的资料,结合野外实测,拟清研究区构造分区,及其内部地层分布特征,总结地热资源形成的主控因素。进一步完善地热资源形成机理,为该地区地热资源合理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如下:1、松江河地区具有良好的区域热背景条件,该区处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欧亚板块的边缘地带,构造运动频繁,断裂发育,是良好的导热导水媒介;同时,该区处于沉积盆地内部,发育有多期孔渗较好的热储层和盖层,为地下热水的储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该区水系发育,降雨量较高,为该区地热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2、热源主要为正常大地热流加热,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各种地表水的混入,热储层主要为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灰岩、中生界小营子组砂岩,盖层主要为中生界安山岩、新生界玄武岩,运移通道主要为该区发育的活动性断裂。3、结合地热资源形成条件,认为无论何种类型的地热系统,充足的热源是形成大规模地热资源的首要控制因素。松江河地区位于东岗盆地内部,属沉积盆地型地热系统。一定埋深的大规模优质储层能储集地热流体,是沉积盆地型地热形成的主控因素。同时,该区钻井显示地下热水资源丰富,也属水热型地热系统,发育的断裂成为必不可少的因素。4、发育的断裂也是该区地热资源的主控因素,起到了将原有的地热资源提取、升华的过程,寻找断裂交汇的有利部位,便是寻找地热水资源的“甜点区”。而对于沉积盆地型地热系统来说,沉积盆地本身成层性明显,沉积厚度较大,储集在深部热储层中的水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而发育的断裂恰好起到了重要的水力联系,不仅是大气降水的运移通道,同时切割盖层,直达热储层,使得热储层中的地下热水通过断裂上升至地表形成温泉。

李白希童[4](2018)在《长白山玄武岩区地热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极具有价值的清洁能源,开发地热资源不仅能够减轻传统能源的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还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长白山玄武岩区赋存地热资源丰富,具有极佳的经济效益。从国内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的经验来看,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造成地热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地质问题。为防止长白山玄武岩区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因开发利用不当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评价长白山地区地热资源量及可开采资源量,研究地热资源合理的开利用,对研究区地热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经济的持续发展、能源的总体规划、能源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长白山玄武岩区为研究对象,在收集研究区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地温资料和水样测试资料的基础上,对长白山玄武岩区地热资源评价(包括地热资源量评价及地热流体质量评价)及开发利用展开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通过分析地热田成因,将地热田分为:火山岩浆型、断裂构造型和层状盆地型;分析研究区2m及3m深度地温,研究区内存在长白山火山群、十八道沟及仙人桥地温异常带;研究区内地热水化学组分稳定,水化学类型未发生变化。(2)利用热储法计算研究区地热资源总量为7.56×1019J,可开采量为5.84×1018J,节约折合煤量为3.33×1011t,地热资源主要集中于长白山火山群和十八道沟,分别占总资源量的42%和36%。并估算出各个地热田地热水可开采量,其中长白山火山群地热田为1399m3/d,仙人桥地热田为864m3/d,十八道沟地热田为1737.2m3/d,老三队地热田为1344 m3/d,东岗地热田为100.38 m3/d。(3)对研究区地热水进行质量评价:其中长白山火山群地热田、十八道沟地热田、仙人桥地热田及老三队地热田处,地热流体均不具有腐蚀性;其中东岗地热田,长热1井地热水具有轻微腐蚀性,长热2井地热水具有中等腐蚀性;同时对各地热田地热流体进行分解性侵蚀及结晶性侵蚀评价,其中仅东岗地热田长热2井地热水具有结晶性侵蚀作用。对个地热流体进行结垢评价,其中长白山火山群地热水属于锅垢多的地热水,十八道沟、仙人桥、老三队地热水属于锅垢少的地热水,东岗地热田内,长热1井地热水属于锅垢很多的地热水,长热2井地热水属于锅垢少的地热水;对各地热田进行碳酸钙结垢趋势评价,其中东岗地热田地热水均不存在碳酸钙结垢的问题,其他四处地热田中的地热水均为结垢非常严重的地热水。(4)选取可利用地热资源量、热储埋深、热储厚度、热储层温度及区域位置条件作为评价指标,利用模糊数学法对地热田进行开采潜力评价,其中,十八道沟地热田和东岗地热田属于探采结合区,老三队地热田、仙人桥地热田与长白山火山群地热田属于最有利开发区。利用TOPSIS评价法对研究区地热资源优先开采顺序进行评价,其优先开采顺序为:长白山火山群地热田>仙人桥地热田>老三队温泉群地热田>十八道沟地热田>东岗盆地地热田。(5)对研究区地热水进行理疗热矿水评价,其中除老三队地热田外,其他地热田地热水据达到了理疗热矿水的标准;对研究区地热水进行水产养殖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评价,各地热田均有有害组分超标,需处理后才能使用。针对各地热田开发利用现状,将其分为保护型和开发利用型。其中仙人桥地热田属于保护型,其他地热田属于开发型。对梯级开发模式进行探讨,其中长白山火山群地热田适合地热旅游开发模式;十八道沟地热田适合于农业种植、水产养殖开发模式及温泉疗养、水产养殖开发模式;老三队地热田适合于农业种植-水产养殖开发模式、温泉疗养-水产养殖开发模式;东岗地热田适合于农业种植-水产养殖开发模式及温泉疗养-水产养殖开发模式。

孙松[5](2018)在《长白山天池及邻区火山地质及其与次生火山灾害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火山喷发既是自然界最为壮观的景象之一,也是地壳强烈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与火山喷发有关的岩浆活动和地质现象是火山地质研究的落脚点,涉及岩浆从地下深处上涌至喷出地表并堆积就位的整个过程。然而,火山喷发必然离不开次生火山灾害的出现,如崩塌、滑坡和火山泥石流等,通常伴随着火山喷发而形成,也可由火山喷发后的产物在外因触发下产生。从火山地质特征方面探究其与次生火山灾害的关系,将有助于认识次生灾害的类型、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对灾害的预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长白山天池及邻区既是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物的堆积区,也是次生火山灾害的多发区。特别是,本区为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发源地,区内长白山天池火山自身的地层架构和它所处的构造环境都有可能触发大规模的次生火山灾害,其稳定与否对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本论文从长白山天池及邻区的火山地质特征入手,基于长白山天池及邻区区域地质编图和次生火山灾害分布编图,结合火山喷出物及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水体、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它们与次生火山灾害的类型、特征及分布的关系。本论文旨在为减灾防灾和政府决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崩塌主要发生在玄武岩、粗面岩、碱流岩、安山岩、变质岩系、花岗岩、页岩、灰岩和泥灰岩地层中,滑坡主要发生在玄武岩和粗面岩地层中,少数发生在安山岩地层中,火山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主要为玄武岩和粗面岩岩屑,以及火山先期喷发产生的空落碎屑和火山碎屑流等,通常熔结程度低或胶结成岩作用差的堆积层在遭到流水侵蚀破坏后,经搬运快速地堆积在沟谷地带或地形平缓地区。长白山天池及邻区海拔1500m以上是以天池火山锥为主体,属于熔岩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常发育“V”型或“U”型沟谷,河谷两侧坡面的坡度较大,有的近乎垂直,坡面的垂直高度最大可达585m,坡度在50°以下的斜坡是滑坡主要的发生区,而坡度大于50°的则一般发生崩塌灾害。在望天鹅火山周边及以南地带属熔岩高原,河网密布,河谷深切,常形成“V”型谷,亦是崩塌滑坡灾害的频发区。海拔1500m以下为熔岩台地地貌,分布在天池火山口以北和西北方向上,以及望天鹅火山以西方向上,微地貌多呈陡坡,易发生滑坡灾害。火山泥石流形成于起伏的地形和深切的河谷中,在纵向陡峭的斜坡和狭窄的沟谷内快速搬运,然而直到1000m以下,地形则开始趋于平缓,火山泥石流冲出沟口后在平坦开阔地带堆积,后期还将受到河流等流水的侵蚀作用发生多次搬运堆积。长白山天池及邻区发育有多条断裂,对比断裂展布情况与次生火山灾害发生位置,崩塌和滑坡灾害大多发生在断裂附近。由于区域构造的复杂性和火山地震频次的增加,区内火山地震的空间分布位置与当前崩塌和滑坡灾害的分布相吻合。本区火山熔岩原生柱状节理发育,在断裂构造和火山地震的影响下,柱状节理发育的粗面岩或玄武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沿破裂面发生挤压破碎,造成崩塌滑坡灾害。此外,火山熔岩体与下伏岩层之间夹着一套厚层的复成分砂砾质、砂泥质的软弱层,使之呈现出非稳定的状态,在外力影响下易出现蠕动,便会促使上覆岩体发生崩塌或滑坡。同时,岩体的崩塌或滑坡又为火山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来源。在雨水侵蚀和冰雪冻融作用下,原生节理和构造裂隙发育的岩体极易发生碎裂,出现岩层垮塌或岩块滑落。人类的开荒种地、开山采石、工程基建等活动破坏了山体斜坡原有的稳定性,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极易引发崩塌、滑坡和火山泥石流灾害,由于这些灾害具有突发性、复发性和极强破坏力的特点,需引起足够重视,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佟智强[6](2018)在《吉林抚松四道砬子河岩组斜长角闪岩成因》文中研究表明在吉林抚松地区出露一套太古宙角闪岩相变质岩石,其形成时代和成因机制长期悬而未决。选定其中的斜长角闪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系统研究,分析了其形成过程,探讨了同时期构造岩浆演化背景。斜长角闪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取得的岩浆型锆石年龄分别为(2555±13)Ma,(2528±13)Ma,(2529±9.8)Ma,表明其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2.552.50Ga)。主量元素平均化学成分与基性火山岩中玄武岩成分相似,SiO2含量为46.2259.6%,平均值为51.13%;Al2O3含量11.8317.59%,平均值为13.42%。稀土元素总量53.74×10-6219.07×10-6,平均值为108.17,LaN/YbN=2.078.98,平均值5.19,表明轻稀土相对富集且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微量元素中较富集K、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Zr、Ti、Nd、Ta等高场强元素(HFSE)。综合岩石矿物组成及地球化学成分特征,认为吉林抚松地区斜长角闪岩原岩应为玄武质火山岩,属正变质岩,岩浆主要来源于亏损地幔,同时伴有少量古老地壳的混染再造,形成于岛弧环境,该区是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吉-辽-冀弧陆碰撞增生造山带的北延部分。

李根[7](2017)在《CSAMT方法在长白山玄武岩覆盖区找矿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长白山东南方向玄武岩覆盖区为研究对象,搜集了大量的有关调查区前人总结的地质和物探资料,包括区域地质特征、勘探概况以及调查区的成矿规律。在此基础上,测量了705块岩矿石物性参数,完成3条重磁剖面、4条重磁电综合剖面,测线主要分布在松江河镇、露水河镇、二道白河镇以及临江地区。通过分析各剖面物探异常分布特征,依据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反演的地电断面,结合重力及磁测剖面曲线上的异常。揭示了剖面上玄武岩厚度以及玄武岩盖层之下地质结构-基岩(中间层)岩性和所处地质时代;对结晶基底性质、隐伏或半隐伏岩体及沉积盆地进行了初步判别。依据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反演剖面和频谱激电法反演剖面中垂向条带状等值线(带)、重力垂向导数零值点与水平导数极值点及磁法曲线上正负共轭异常位置特征对玄武岩盖区的主要构造进行了判别。根据综合剖面上物探异常特征,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出露位置的地层岩性、时代及构造、岩体分布情况、地质建造,推断在玄武岩盖层下由太古代、古元古代、三叠纪、侏罗纪等岩石地层及侵入岩体组成。其盖层下基岩地质情况大致按东西向从南到北可分为七个区块,分别为太古代—侏罗纪和三叠纪—古元古代—太古代,三叠纪—古元古代—古元古代,岩体,三叠纪—古元古代,三叠纪这样七个层次分布。重力异常剖面显示区内位于重力高边缘的重力梯度带上,有大型区域断裂及韧性剪切带,电法显示有隐伏的电阻率异常,地表为早古生代地层与中生代岩体的接触带附近,附近有小型矿点、矿化点或明显的化探异常,根据典型矿床模型判别靶区范围、周边矿点分布判断可能性矿种、反演模型判断成矿深度及矿体厚度,最终圈定了四个找矿靶区。

闫佰忠[8](2016)在《长白山玄武岩区地热水资源成因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由于传统能源的大量使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地热能作为可持续的清洁能源,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对于缓解环境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长白山区是我国典型的新生代火山活动区,蕴藏着丰富的地热水资源,其独特的地热地质条件导致地热水类型多样、分布不均和成因机制复杂,特别是玄武岩覆盖区隐伏型地热水资源的研究成果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查明长白山玄武岩区地热水资源的类型和特征,揭示其成因机制,对于地热水资源的合理、有效、科学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同时对我国清洁能源供给,建立多元供应体系的能源安全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依托于吉林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吉林省长白山玄武岩区地热资源调查(编号2014-13)”。以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物探学、遥感学、数值模拟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采用资料收集分析、野外地热水文地质调查、采样测试、遥感解译、数理计算、地球物理勘探、地热井钻探、抽水试验、室内水岩实验等综合技术方法和手段研究了长白山玄武岩地热水资源的成因机制。取得了以下成果。(1)查清了区内地热地质条件,确定了地热水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特征。地热水资源分为火山岩浆型、沉积盆地型和断裂构造型三种。地热水资源异常区可分为4个,分别为:(1)环长白山天池火山口潜在地热区,属于火山岩浆型;(2)松江河镇-抚松县以及二道白河-松江镇潜在地热区,属于沉积盆地型;(3)长白县-十四道沟潜在地热区,属于断裂构造型;(4)仙人桥镇潜在地热区,也属于断裂构造型。(2)研究获得了地热水的水化学和热储层特征。温泉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型,以淡水为主;地热井水水化学类型差异性较大,以微咸水为主。微量组分为偏硅酸、锂、锶、铝和硼酸盐。温泉水热储层埋深为2.94-4.30km,水循环深度为3.05-4.68km,温度在72.27-161.96℃之间;地热井水热储层埋深为3.11-3.88km,循环深度为3.16-3.97km,温度为61.84-114.46℃。(3)从地质构造、地热水的补给机制和年龄、水化学组分成因3个方面研究了地热水资源的成因作用。地热水资源的分布受北北东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的控制,主要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氚同位素年龄均大于62年。水化学组分主要由长石类矿物(钙长石、钠长石和钾长石)和辉石水解生成,并受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释放规律基本符合Stanford一阶反应动力学模型。(4)综合分析了地热地质条件,查明了地热水的形成要素。地热水热源包括火山岩浆热源、上地幔传导热、地壳岩石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热和有机物降解产生的热。盖层主要为军舰山组玄武岩,果松组、长白组、林子头组的安山岩;热储层主要为奥陶系、寒武系的灰岩和珍珠门组的大理岩。(5)提出了3种不同地热水资源的成因模式,分别为火山岩浆型、沉积盆地型和断裂构造型。(1)火山岩浆型地热水资源成因模式:热源为长白山天池火山口下方往北方向约7-8km的岩浆囊,热量以热传导的方式向上运移;盖层包括白头山组的粗面岩、军舰山组的玄武岩和长白组的安山岩,厚度约1912m;热储层为火山岩断裂破碎带和辽河群大理岩,厚度>780m;地热水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经深部循环(4.00-4.56km),沿断裂带出露于地表,并在浅部发生了冷热水的混合。(2)沉积盆地型地热水成因模式:热源为上地幔传导热;盖层为军舰山组的玄武岩、果松组和长白组的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厚度约2400m;热储层为奥陶系和寒武系的灰岩地层,厚度>1200m;地热水接受大气降水和少量封存水补给,经深部循环(3.10-3.30km),受大地热流传导热的加热,沿断裂通道向上运移,在浅部发生冷热水的混合。(3)断裂构造型地热水资源成因模式:热源为中生代晚侏罗世花岗岩中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热;盖层为军舰山组的玄武岩和果松组的安山岩,厚度约1067m;热储层为震旦系的砂岩以及奥陶系、寒武系的灰岩,厚度约1500m;地热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经深部循环(3.00-3.50km),受中生代晚侏罗世花岗岩中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加热,与围岩发生水岩化学反应,并在浅部发生了冷热水的混合,在断裂的交汇带上或者是透水岩层和隔水岩层的接触面出露地表。

张岩祥[9](2016)在《通化—白山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合理开发利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依托项目《吉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1:5万水文图集编制》,针对通化--白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展开专题研究。通化市和白山市位于中国东北东部,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横贯两市,基岩山区范围大,情况复杂。区内气候四季分明,年内降水量和径流量时空分配不均,其中70%-80%降水量出现在汛期的6-9月,而在冬季则很少有降水补给,导致季节性缺水。并且随着两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加上地域性、季节性、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对水的需求将随着经济的跳跃式发展而出现急剧增长。因此,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分析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现状,提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十分必要。通化白山地区的地下水类型主要有四种: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碎屑岩孔隙裂隙水、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玄武岩孔洞裂隙水。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在经过短暂的地下径流后,在山麓地带以泉的形式转化为地表水排泄。本次地下水资源评价范围为整个通化市和白山市,面积32952 km2。根据研究区情况,对研究区进行了地下水资源计算分区的划分。研究区内以松花江流域和辽河流域这两个一级流域,根据水系分布特征和岩性等条件划分为2个计算区(松花江区,辽河区),4个计算亚区,17个计算段,以此作为水资源计算的基本分区。降水资料选取1956-2011年连续观测资料,得出多年平均入渗补给量。以水量均衡法为主,计算出研究区降水入渗补给量为37.10×108m3,研究区灌溉渗漏补给量为0.60×108m3,总补给量为37.70×108m3;因研究区为山丘区,通过基流切割法进行排泄量计算,计算得到河川基流量为37.20×108m3,人工开采量为0.49×108m3,侧向径流量为69.2×104m3,总排泄量为37.70×108m3,基本保持平衡状态。采用开采系数法,对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为18.38×108m3。对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地下水TDS低,一般小于0.3g/L,p H值在6.5-8.0之间,多为中性,总硬度低的特点,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钙钠型水(HCO3-Ca·Na)和重碳酸钙镁型水(HCO3-Ca·Mg)为主。利用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通化白山地区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对研究区长观井和野外采集水样的水质进行评价,由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可知,地下水水质较好。主要超标离子有氨氮(3NH-N),硝酸盐氮(3NO N--),亚硝酸盐氮(2NO N--)等。“三氮”超标,多集中在地势低洼、居民点集中的地方,在农业生产中,化肥与农药被大范围使用导致污染。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评价,根据地下水资源量和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以及现状人工开采量,对地下水开采潜力进行分析,并对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提出建议和意见。对研究区未来的生活用水量、工业需水量、农业需水量等需水量进行预测,并对未来降水量进行预测,降水资料选取1956-2011年降水观测数据,利用P-Ⅲ型曲线进行频率分析,得出保证率为P=25%,P=50%,P=75%,P=95%的降水保证率下的降水量。并根据未来需水量和未来降雨量,对未来地下水开发利用提出新方案。通过对研究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和水质评价以及开发利用评价结果,提出地下水资源保护意见为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水污染的监管,加强水资源法律的宣传等。

许志河[10](2015)在《吉林省长白山玄武岩覆盖区及周边矿产资源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以吉林省临江市六道沟—九道沟矿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深部探测已成为当代找矿战略突破的的重要目标,吉林省的现代化建设对矿产资源需求量日益加大,省内浅部矿产资源储量已经不能满足吉林省建设的需求[1]。吉林省玄武岩覆盖区及周边是我省找矿战略突破的重点靶区,论文开展以吉林省长白山玄武岩覆盖区的临江市六道沟-九道沟矽卡岩型铜等多金属为例进行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为探测吉林省玄武岩覆盖区深部隐伏矿床提供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首先分析前人地质成果资料,在综合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地质条件,以现代成矿理论及地球物理解译为指导,揭示和了解玄武岩盖层之下地质结构,探查各岩石地层单元,重点查明含矿建造空间分布规律,圈定隐伏或半隐伏岩体及沉积盆地,建立构造格架,编制基岩地质图,为深入开展玄武岩覆盖区找矿工作提供物探异常信息,为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吉林省玄武岩覆盖区深部矿产资源和解释成矿演化过程提供依据。论文对吉林省临江市六道沟-九道沟矽卡岩型铜等多金属矿野外实测高精度重力、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CSAMT)、复电阻率(SIP)等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反演,在讨论和分析综合地球物理在深部矿产资源探测中的技术组合、流程和解释思路,同时分析实测矿区蚀变带、断裂及围岩在地球物理上的不同特征,检查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基本了解矿化蚀变带、矿(化)点的控制因素和成矿条件,同时分析该矿区内深部地层展布特征、岩浆岩体。

二、Characteristics of Quaternary deposits near Songjianghe Town on west slope of Changbai Mountai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haracteristics of Quaternary deposits near Songjianghe Town on west slope of Changbai Mountain(论文提纲范文)

(1)高密度电法探测第四纪玄武岩覆盖区断裂及其活动性分析——以鸭绿江断裂带抚松段西支断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探测区地质背景
2 高密度电法工作原理
3 探测数据采集与电阻率剖面解释
    3.1 探测仪器校准
    3.2 探测参数设置及电极排障
    3.3 数据处理
    3.4 岩石物性特征
    3.5 电阻率剖面解释
4 活动断裂综合分析
    4.1 联孔剖面布设
    4.2 断裂活动性分析
        4.2.1 LHZK-5-1联孔剖面分析
        4.2.2 LHZK-5-2联孔剖面分析
5 讨论
    5.1 玄武岩覆盖区探测排列方式选择
    5.2 高密度电法探测活动断裂的局限性
6 结论

(2)长白山玄武岩覆盖区地热资源形成地质条件及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地热资源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地热系统划分
        1.2.2 地热水成因模式
    1.3 长白山地区研究现状
    1.4 存在主要问题
    1.5 研究内容、思路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创新点
第2章 地热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演化
        2.1.1 构造演化背景
        2.1.2 地壳结构
    2.2 地层特征
    2.3 主要边界断裂特征
    2.4 区域水文地质
第3章 长白山地区地热形成条件
    3.1 长白山地热资源分布特征
    3.2 岩浆活动及其地热形成的控制作用
        3.2.1 新生代岩浆活动特征
        3.2.2 岩浆分布特征对地热的控制作用
    3.3 断裂构造及其对地热形成的控制作用
        3.3.1 研究区内断裂发育特征
        3.3.2 新构造运动对断裂的控制作用
        3.3.3 断裂分布特征对地热的控制作用
    3.4 盆地演化及其对地热的控制作用
        3.4.1 盆地形成机制及分布特征
        3.4.2 重点盆地演化特征
        3.4.3 盆地对地热资源控制作用
    3.5 地热资源异常区和分布特征
        3.5.1 研究区米地温分析与地温异常区划分
        3.5.2 地表背景环境温度估算
        3.5.3 温度反演和地表温度异常提取
        3.5.4 地表温度异常模拟
        3.5.5 地温场对地热的控制作用
第4章 地热地质结构
    4.1 地热地质结构构造分区
    4.2 不同构造区地质特征
        4.2.1 岩性特征
        4.2.2 物性特征
    4.3 地热地质结构识别
        4.3.1 电性识别
        4.3.2 地化数据识别
    4.4 不同分区地热地质结构模式建立
第5章 地热水综合成因模式分析
    5.1 典型温泉点解剖
    5.2 地热赋存要素分析
    5.3 地热类型划分
    5.4 地热模型建立
第6章 有利区预测
    6.1 地热资源量计算
        6.1.1 地热资源了计算方法理论
        6.1.2 参数确定
        6.1.3 计算结果
    6.2 有利区预测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长白山松江河地区地热资源形成条件及主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松江河地区地热资源形成条件
        1.3.2 松江河地区地热资源主控因素
        1.3.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特征
        2.1.1 地形和地理位置
        2.1.2 水文和气候
    2.2 构造发育特征
    2.3 地壳结构特征
        2.3.1 地壳纵向结构
        2.3.2 基底分布特征
    2.4 地热钻井概况
    2.5 区域地层序列与特征
        2.5.1 变质结晶基底
        2.5.2 沉积-构造层
        2.5.3 侵入岩
第3章 松江河地区地热资源的形成条件
    3.1 区域温度异常条件
        3.1.1 地表背景环境温度估算
        3.1.2 温度反演和地表温度异常提取
        3.1.3 地表温度异常模拟
    3.2 热源条件
        3.2.1 大地热流及地温梯度
        3.2.2 深部岩浆作用
        3.2.3 地壳岩石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热
    3.3 水源条件
    3.4 热储层条件
    3.5 盖层条件
    3.6 储盖组合条件
    3.7 运移条件
        3.7.1 运移通道的类型
        3.7.2 断裂发育特征
        3.7.3 断裂分布与地热的关系
第4章 松江河地区地热资源的主控因素
    4.1 较高的热背景
    4.2 优质的热储层
    4.3 发育的断裂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长白山玄武岩区地热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热资源评价
        1.2.2 地热资源开发与利用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程度与完成工作量
        1.4.1 研究程度
        1.4.2 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1.4.3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与气象
        2.1.3 水文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区域地质条件
        2.3.1 地形地貌条件
        2.3.2 地层岩性
        2.3.3 地质构造
    2.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4.1 玄武岩孔洞裂隙水
        2.4.2 一般基岩裂隙水
        2.4.3 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
        2.4.4 碎屑岩类孔隙水
第三章 地热资源基本特征
    3.1 区域地热地质条件
        3.1.1 热储层
        3.1.2 盖层
        3.1.3 通道
        3.1.4 热源
        3.1.5 地热资源补给来源
    3.2 研究区地热资源特征
        3.2.1 研究区地热水位置
        3.2.2 研究区地热资源类型划分
        3.2.3 研究区地热资源剖析
        3.2.4 地热田边界确定
    3.3 研究区地温场特征
        3.3.1 区域地温分布特征
        3.3.2 地热区地温梯度
        3.3.3 研究区地温场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4 地热流体化学特征
        3.4.1 地热流体化学组分特征
        3.4.2 地热流体化学组分动态变化
第四章 地热资源评价
    4.1 地热资源量评价
        4.1.1 热储计算模型
        4.1.2 主要计算参数选取
        4.1.3 地热资源量计算结果及评价
        4.1.4 地热田规模分级
        4.1.5 地热流体可开采量计算与评价
    4.2 地热流体质量评价
        4.2.1 地热流体质量评价
        4.2.2 地热流体用途评价
第五章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5.1 地热资源开发前景及开发利用现状
        5.1.1 开发利用前景
        5.1.2 开发利用现状
        5.1.3 开发利用类型划分
    5.2 开发潜力及优先开发次序评价
        5.2.1 评价方法介绍
        5.2.2 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及优先开发次序评价体系构建
        5.2.3 层次分析计算权重
        5.2.4 地热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5.2.5 地热资源优先开采顺序评价
    5.3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5.3.1 保护型地热资源
        5.3.2 开发型地热资源
    5.4 地热资源社会效益评价及保护措施
        5.4.1 地热开发利用社会效益评价
        5.4.2 地热资源有效保护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一、作者发表论文
    二、参加的科研项目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5)长白山天池及邻区火山地质及其与次生火山灾害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长白山天池及邻区火山地质研究现状
        1.2.2 长白山天池及邻区次生火山灾害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长白山天池及邻区火山地质
    2.1 长白山天池及邻区区域地质背景
        2.1.1 长白山天池及邻区基本概况
        2.1.2 长白山天池及邻区地形与地貌
        2.1.3 长白山天池及邻区构造特征
    2.2 长白山天池及邻区火山地质编图
    2.3 长白山天池及邻区火山地层
        2.3.1 长白山天池及邻区前新生代地层特征
        2.3.2 长白山天池及邻区新生代地层特征
第3章 长白山天池及邻区新生代火山喷出物
    3.1 火山熔岩
    3.2 空落火山碎屑
        3.2.1 近源空落火山碎屑堆积
        3.2.2 远源空落火山碎屑堆积
    3.3 火山碎屑流
        3.3.1 近源火山碎屑流堆积
        3.3.2 远源火山碎屑流堆积
第4章 长白山天池及邻区次生火山灾害
    4.1 长白山天池及邻区次生火山灾害类型
    4.2 长白山天池及邻区次生火山灾害编图
        4.2.1 长白山天池及邻区水系分布
        4.2.2 长白山天池及邻区次生火山灾害基础资料
        4.2.3 长白山天池及邻区次生火山灾害编图结果
    4.3 长白山天池及邻区次生火山灾害特征及分布
        4.3.1 崩塌灾害
        4.3.2 滑坡灾害
        4.3.3 火山泥石流
第5章 长白山天池及邻区火山地质特征与次生火山灾害的关系
    5.1 火山喷出物及地层岩性与次生火山灾害关系
    5.2 地形地貌与次生火山灾害关系
    5.3 地质构造与次生火山灾害关系
    5.4 水体、人类活动与次生火山灾害关系
第6章 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吉林抚松四道砬子河岩组斜长角闪岩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前人研究成果简述
        1.2.2 当前存在主要问题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2.1 新太古界
        2.2.2 古元古界
        2.2.3 新元古界
        2.2.4 古生界
        2.2.5 中生界
        2.2.6 新生界
    2.3 侵入岩
    2.4 火山岩
    2.5 变质岩
    2.6 构造
    2.7 区域矿产
第3章 斜长角闪岩基本特征
    3.1 地质体出露特征
    3.2 岩相学特征
    3.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3.1 主量元素特征
        3.3.2 稀土、微量元素特征
    3.4 年代学特征
第4章 斜长角闪岩成因分析
    4.1 原岩恢复
    4.2 时代讨论
    4.3 古构造背景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CSAMT方法在长白山玄武岩覆盖区找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主要创新点
2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特征
3 应用综合物探方法勘查地质结构的理论基础
    3.1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
        3.1.1 方法概述
        3.1.2 方法特点
    3.2 频谱激电法(SIP)
        3.2.1 方法概述
        3.2.2 方法特点
    3.3 重磁联合反演方法
        3.3.1 方法概述
        3.3.2 方法特点
    3.4 岩(矿)石物性调查
        3.4.1 标本密度的测量原理
        3.4.2 标本磁性参数的测量原理
        3.4.3 标本电性参数的测量原理
4 综合物探方法野外工作及成果
    4.1 重力工作
        4.1.1 仪器准备
        4.1.2 重力基点联测工作
        4.1.3 GPS基准站联测工作
        4.1.4 重力测点重力测量
        4.1.5 GPS基准站和流动站观测
    4.2 磁法工作
        4.2.1 使用仪器
        4.2.2 仪器试验工作
        4.2.3 基点的选择及基点值测定
        4.2.4 资料整理
    4.3 电法工作
        4.3.1 电法仪器
        4.3.2 测地工作
        4.3.3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
    4.4 物性工作
        4.4.1 密度参数特征
        4.4.2 磁参数特征
        4.4.3 电阻率参数特征
        4.4.4 玄武岩物性特征
5 质量评述
    5.1 重力工作质量评述
        5.1.1 临江铜矿重力调查质量评述
        5.1.2 剖面重力工作质量评述
    5.2 磁法工作质量评述
    5.3 电法工作质量评述
    5.4 物性工作质量评述
        5.4.1 岩(矿)石标本密度测定质量
        5.4.2 岩(矿)石标本磁参数测定质量
        5.4.3 岩(矿)石标本电参数测定质量
6 数据处理与解释
    6.1 CSAMT方法数据处理与解释
        6.1.1 数据处理流程
        6.1.2 采用的反演方法
        6.1.3 反演结果与解释
    6.2 SIP数据处理与解释
    6.3 重磁数据处理与解释
        6.3.1 地形改正及异常计算
        6.3.2 重力异常解释
7 基于重、磁、电剖面的综合解释
    7.1 Ⅱ号剖面综合解释及地质推断
    7.2 Ⅲ号剖面综合解释及地质推断
    7.3 Ⅳ号剖面综合解释及地质推断
    7.4 Ⅶ号剖面综合解释及地质推断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8)长白山玄武岩区地热水资源成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热水资源类型
        1.2.2 地热水资源特征
        1.2.3 地热水资源成因
        1.2.4 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1.2.5 地热水资源成因模式
    1.3 研究区地热水研究程度
    1.4 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论文创新点
    1.8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与气象
        2.1.3 水文
    2.2 社会经济概况
第3章 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概况
    3.1 区域地质条件
        3.1.1 地形地貌
        3.1.2 地层岩性
        3.1.3 地质构造
        3.1.4 火山活动
    3.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3.2.1 地下水类型和富水性
        3.2.2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3.2.3 地下水动态及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热水资源特征
    4.1 地热水资源异常区和分布特征
        4.1.1 地表温度异常分布特征
        4.1.2 布格重力场特征
        4.1.3 区域磁场特征
        4.1.4 温泉、地热井分布特征
        4.1.5 地热水资源异常区和分布特征分析
    4.2 地热水资源水化学特征
        4.2.1 常规组分
        4.2.2 微量组分
        4.2.3 同位素组分
        4.2.4 地热水质量评价
    4.3 地热水资源热储层特征
        4.3.1 热储理论
        4.3.2 地球化学温标类别及适用条件
        4.3.3 地热水水岩平衡状态分析
        4.3.4 热储层温度确定
        4.3.5 深部循环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热水资源成因分析
    5.1 断裂构造作用
        5.1.1 分段均值法
        5.1.2 断裂构造与地表温度场
        5.1.3 断裂构造与地热水潜在概率场
    5.2 地热水补给机制与年龄
        5.2.1 地热水补给机制
        5.2.2 地热水氚同位素年龄
    5.3 地热水化学组分成因分析
        5.3.1 水岩作用实验
        5.3.2 地热水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热水资源成因模式
    6.1 地热水资源要素
        6.1.1 地热地质条件
        6.1.2 盖层
        6.1.3 热储层
        6.1.4 导热通道
        6.1.5 来源特征
    6.2 成因模式建立
        6.2.1 火山岩浆型成因模式
        6.2.2 沉积盆地型成因模式
        6.2.3 断裂构造型成因模式
    6.3 地热水资源区划分
    6.4 典型温泉成因模式
        6.4.1 锦江温泉
        6.4.2 聚龙温泉
        6.4.3 仙人桥温泉
        6.4.4 十八道沟温泉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9)通化—白山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合理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0章 绪论
    0.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拟采用研究方法
        0.3.3 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第1章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1.1 地理位置
        1.1.2 气象与气候
        1.1.3 水文
    1.2 社会经济概况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条件
    2.1 区域地形地貌
    2.2 区域地层
    2.3 构造体系及断裂带
第3章 水文地质条件
    3.1 地下水类型
        3.1.1 松散岩类孔隙水
        3.1.2 碎屑岩孔隙裂隙水
        3.1.3 碳酸盐岩溶洞裂隙水
        3.1.4 玄武岩孔洞裂隙水
        3.1.5 基岩裂隙水
    3.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3.3 地下水动态
        3.3.1 地下水年内动态
        3.3.2 地下水年际动态
    3.4 地下水化学特征分析
第4章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与评价
    4.1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及均衡计算区的划分
        4.1.1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4.1.2 地下水资源均衡计算区的划分
    4.2 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
        4.2.1 地下水均衡方程及均衡要素
        4.2.2 地下水补给量计算
        4.2.3 地下水排泄量计算
        4.2.4 水均衡计算
    4.3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计算
第5章 地下水水质评价
    5.1 地下水质量评价
        5.1.1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
        5.1.2 综合污染指数法
        5.1.3 模糊综合评价法[56]
    5.2 主要污染超标离子形成的原因及防治
        5.2.1 主要污染超标离子形成的原因
        5.2.2 主要超标离子的防治
第六章 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6.1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潜力计算
    6.2 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
    6.3 地下水利用与保护对策
        6.3.1 合理开采地下水
        6.3.2 加强保护生态环境
        6.3.3 加强水资源污染的监管
        6.3.4 加强水资源法律的宣传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
致谢

(10)吉林省长白山玄武岩覆盖区及周边矿产资源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以吉林省临江市六道沟—九道沟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地球物理勘查方法技术
    1.3 长白山玄武岩覆盖区矿产资源勘探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5 研究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成矿规律
    2.1 区域自然地理
    2.2 勘探概况
    2.3 区域地质特征
第3章 区域重磁综合研究
    3.1 重力场分区及地质特征
    3.2 航磁场特征
    3.3 局部重力异常分类及推断解释
    3.4 断裂构造解释推断成果
        3.4.1 主要断裂构造的地质解释
    3.5 重力推断地质纲要图
    3.6 1:20 万物探推断玄武岩等厚度图的编制
    3.7 1:20 万物探推断玄武岩盖层下基岩地质图的编制
第4章 六道沟-九道沟铜矿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
    4.1 六道沟-九道沟区域地质特征
    4.2 岩石物性与地球物理场特征分析
        4.2.1 岩石物性分析
        4.2.2 地球物理场基本特征
    4.3 临江铜矿幅 1:5 万重力数据处理及解释
        4.3.1. 重力场基本特征
        4.3.2 重力场分区
        4.3.3 断裂构造推断解释
        4.3.4 重力推断地质隆起坳陷图
        4.3.5 重力推断基岩地质图
    4.4 电磁法勘探数据处理
        4.4.1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数据处理
        4.4.2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的反演理论
        4.4.3 复电阻率 SIP 数据处理
    4.5 电磁法勘探数据解释与推断
        4.5.1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解释推断
        4.5.2 临江六道沟-九道沟铜等多金属矿特征与成矿规律
        4.5.3 临江九道沟金矿特点与成矿规律
    4.6 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Characteristics of Quaternary deposits near Songjianghe Town on west slope of Changbai Mountain(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密度电法探测第四纪玄武岩覆盖区断裂及其活动性分析——以鸭绿江断裂带抚松段西支断裂为例[J]. 李嘉瑞,马秀敏,姜自忠,王磊,庞博,杨程博. 地质与勘探, 2022(01)
  • [2]长白山玄武岩覆盖区地热资源形成地质条件及分布规律[D]. 任宪军. 吉林大学, 2018(12)
  • [3]长白山松江河地区地热资源形成条件及主控因素[D]. 陈鹏. 吉林大学, 2018(01)
  • [4]长白山玄武岩区地热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D]. 李白希童. 吉林大学, 2018(01)
  • [5]长白山天池及邻区火山地质及其与次生火山灾害关系研究[D]. 孙松. 吉林大学, 2018(01)
  • [6]吉林抚松四道砬子河岩组斜长角闪岩成因[D]. 佟智强. 吉林大学, 2018(01)
  • [7]CSAMT方法在长白山玄武岩覆盖区找矿中的应用[D]. 李根. 东华理工大学, 2017(12)
  • [8]长白山玄武岩区地热水资源成因机制研究[D]. 闫佰忠. 吉林大学, 2016(08)
  • [9]通化—白山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合理开发利用研究[D]. 张岩祥. 吉林大学, 2016(09)
  • [10]吉林省长白山玄武岩覆盖区及周边矿产资源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以吉林省临江市六道沟—九道沟矿区为例[D]. 许志河. 吉林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长白山西坡松江河镇附近第四系沉积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